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

时间:2023-07-28 17:3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

第1篇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

 

1.教授方法有限,未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脱钩,学生课堂上的更多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多为文本字面的解释和句法的分析;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致使学生只是一味的被灌输知识,得到的课堂启发少,未掌握有效的主动学习方法;授课过程缺乏科学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机会多,发散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少,多元化交流少,很难让学生集中精力于教师的导向。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的枯燥无味,学生听得不得要领,此类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或者造成伤害从而导致教学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输出,一旦设置不合理,即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甚至失误。现存情况为部分教师为将教学目标落地,仅是盲目的照抄教参,抄其他老师教案,课前不认真备课,将“写教案”流于形式或为应付检查。

 

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将教参上列明的教学目标强加于学生,不考虑同班级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目标表述泛化,教学目标研究不够深入,教师只是单纯的罗列出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其与课堂目标、课时目标、课后要求及其他阶段性目标的衔接递进关系,没有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独有理解,从而导致教学指导未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立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不重视学生学习起点,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师在字、词、段落剖析方面的关联性缺乏有效手段,仅为带领学生圈划课本上的每一个句子。

 

3.教学过程缺乏情感,课堂气氛不够活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课本内容及技巧性教学,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应该蕴含的情感教学,忽视情感的培养,对于教学内蕴含的情感、学生对课文产生的情感持有漠视的态度,导致语文教学活动低效、枯燥无味。教学设计过程中,“授人渔”远少于“授人鱼”,授课缺乏开放性,缺乏知识的关联性,缺乏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一味反复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畏惧心理。教师教授过程缺乏激情与热情,语调平滞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神松懈,学习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解决对策

 

1.转变教学思路。教师必须努力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教育活动中心,以问题探究为研究手段,从发现问题到成果交流等几方面组织和实施教学,摒弃被动被老师灌输的教学模式,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转为“主动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教学。

 

2.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备课,对所教授的内容深入剖析,把握文章规律,理清文章脉络。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掌握朗读强调及要领,以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朗读;推敲、锤炼文字匠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课文内容与学习方法、文章情感与作者态度等不同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遵循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要相互融合渗透,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为载体,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掌握知识,了解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和需要锻炼的能力,最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3.师生互动,活泛课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的对所教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从而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活泛的教学土壤,建立友好、充满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与学生真挚坦率相处,与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学生探讨,鼓励不同理解,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分析判断。

 

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考虑上课的时间、地点、学生及教学设备等各因素产生的影响,处理好课堂上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作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经验,使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教师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前后教学环节,使学生活跃起来,饶有兴趣的完成学习。

 

4.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其学习意愿的强烈程度是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引导方法相关联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实施动手实践、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及相互协作的学习方式。例如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团队学习功能,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如何合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首先要做到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遵照“异质同组、同质异组”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考虑各成员之间的差异互补,各小组之间形成公平竞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其次,明确小组成员责任,突出每个个体团队中的作用,选择一名组长,协调组织学习及其他活动,给予其他成员充分的信任,根据个体特点,分配合适的角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最后,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强化小组团队激励,适当评价各小组团队的阶段性成果,评价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起到的积极的作用,激励学生自我提升以实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教师在选择方法过程中,只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现代教学理论,大胆尝试,不断完善,一定会有很大收效。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学科,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掌握更多先进理论及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问题;方法

教育是具有导向性,激励和评价作用,教育的实质是让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有追求有理想。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都需要语文这个桥梁。几乎所有教学的评价都通过语文的文字来实现。语文教育的新概念是让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教师对新改革后的教学理念是否可以正确应对是需要认真专研和探讨的。找出针对性的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育意义和目的

小学是整个人生学习的第一阶段,他是从无到有,从0到1 的过程,需要教师灌输全新的概念和详细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问题具体化、实际化、形象化。由新的教育方针可知,新的教学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往自己的兴趣方向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接受模式也不一样,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美学教育的缺乏

教学需要让学生从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他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更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品德教育是应当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任何话题,任何方面都应当提到美学。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学业教育,嘉奖教育,缺乏美学教育,这无形中偏离了教学宗旨,很大程度的让学生减少了对美学的感知,相应的,在道德的意识上也存在欠缺。

2.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起指导作用。学生为主体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为关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以自己为学习中心寻求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模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学习是客体,追赶式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自由发展。

3.陈旧的填鸭式教学

小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中,还未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因此很大程度是跟随教师的步骤学习,所以教师容易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缺少自己学习的能力,也无法达到个性发展的效果。新的教学需要教师摒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渴望学习。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应对方法

1.培养优良品德和审美情趣

学生的优良品质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和形成在将来的待人待事中起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借助身边的大事小事,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具有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热于助人等优良品德和文明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法纪观念,做到懂法、守法、护法,并能够自觉的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道德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但可以在美术舞蹈方面体现,在诗歌、小说、故事里,在文章篇幅里,在字里行间,在附带的图画里都可以体现。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里的内容,深入挖掘提炼出具有美学教育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或者让学生自己参与当中,去感受去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升华,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2.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关系,如何处理好教师和小学生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教学把师生关系看成是单向的传和受,容易造成单向的传,屏蔽式的接受,不利于教学.新的教学方式一个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展现自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不一样的内容和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运用嘉奖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多表扬少批判,多指导少替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作用,获得学生和老师的认可,这对学生今后发展是具有深厚影响的。

3.做好课前备课

教师的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配合学生的步伐,对个别差异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需要教师以一视同仁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教学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是否能得到良好效果,需要教师在授课前下好功夫.备课不仅仅是课本上要授的课进行解释,更需注重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备课需要有系统性有针对性,制定的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充分利用好上课时45分钟,达到最高最好的教学效果.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上好了课学生才能有效率的完成课后练习和系统的回顾以前的知识。

4.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独特魅力和独特的人格,过去教学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注重学生本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配合学生的需要,提供建议和方法,让学生积极的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一个班集体不仅需要学习上的有的优等生,也需要品德,体育上的优等生,不仅需要会算数的天才,更需要会弹钢琴的音乐家.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是新教学的根本和重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识字认字,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学是主要的、重要的、有深远影响力的,对学生的思想、态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于过去陈旧的不好的偏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应及时改正,选取良好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98-01

教材建设改革,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

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从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再到9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育类课程(以下简称学科教育类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层次,已经迫在眉睫。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牵动的学科领域也比较多,从《语文课程标准》新要求来看,矛盾集中在课程结构上。

原有课程结构相对单调,各学科之间整合紧密性不够,构成此类课程的各个学科层次要么缺少能级差别,造成教学和训练内容的简单重复;要么能级差别较大而缺乏衔接和联系,致使承担不同结构功能的学科在理论研究探讨与实践总结创新方面的分工不鲜明,影响了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上的互动作用。解决这一矛盾牵涉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基础性问题――-教材建设问题,没有适应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课程结构需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系列教材,课程结构的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一个是关键性的问题――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理念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处理语文学科教育知识与语文学科教育能力之间的关系、过程展开和方法习得之间的关系、情感体验的深化和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

二、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

三、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贯穿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情感。

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大部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认字、写字、小型文章的阅读以及日常在口语方面的规范交流、小段文字的作文写作。小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拼音、生活中常见的文字、标点符号、组词、组段等较为基础而繁琐性的知识点。语文教育教学中需要接触的知识点,一般都是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渗透,并运用到实践中的。其次,就是对小学生语文思维意识的培养。小学语文思维意识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准确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模仿能力。比如在学习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小学语文书本中学习古代诗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对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行想象,并将脑海中所呈现出的场景,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抽象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课的时间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向教师提出,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习中因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最终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标的重点核心在于,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极大的调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信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语文学习视角的开阔。 

三、新课标对小学文教育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创新精神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教育方针,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具备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固步自封,不愿改变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这是不可取的。新课标明确指出,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放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交流。教师一定要紧跟新课标的教育指导路线,发挥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将创新精神与实际相结合。与此同时,可以将小学语文知识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加强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真实的体会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 

(二)教师加强与小学生的良好沟通 

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新课标教育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中,建立学生与教师相互融洽的氛围。小学生在自控能力方面比较弱,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分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自控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但切记,教师不应该采取强硬态度,命令小学生。要让小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设置,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怎样的教育方式是他们所喜欢的、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内外问题的交流与探索,语文教师将不再为小学学生提供确定性的语文答案。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建立小学语文学习中容易出现问题、耐心的指导、运用语文特有的思维模式,探索出问题的最终答案。 

四、增强语文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时代赋予的使命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改革工作,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需要教育工作者相互之间不断交流,才能实现对新课标核心的全面应用。语文教育工作涉及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肩负的是国家整体基础性文化的建设。要养成多于同行交流从业心得,借鉴他人在语文教育中的优点,提高自身不足的习惯。教育贵在持之以恒,只有紧抓新课标的核心长期坚持,才会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取得成果。 

五、结语 

深入了解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指导,是小学语文教育不断走向成功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更加明确的,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优秀的、适合本校学生教育教学规划的方案。注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小学语文课堂思维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出于文化价值的需求,更是实际生活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标的指导方针,促进小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8) 

[2]尤瑞琴.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第6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在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学科教育类课程;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一、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二、教材建设改革

,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教材应该由对一般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和对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二是教材要有鲜明的开放性,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三是新教材要融会贯穿新课程标准精神,而不是对学生进行抽象的课程标准阐释与教育,通过足够量的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具体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的融会与体现。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教材建设构想,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

三、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

通过系统的语文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语文教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素养和具备语文教育探索改革的潜力,是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核心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和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落实到对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上,用简要的话说,就是要尽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教育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以教师为指导和顾问,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承担者,以师生双方为评价者,由一系列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构成,是复杂而且有创造力的活动。故而,学科教育类课程应树立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理念,将其作为专业特色教学。立足于系统的实践教学观,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大领域。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创新 能力发散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对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反思是教育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和国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当前整个社会的语文教育和语文环境,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反思,因为小学语文教育是人接受正规母语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又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学习的最好时光,如果没能让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接受最扎实的、最丰富的、最富创造性的、充满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母语教育,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一切将是不可想像的。

1 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课程创新,具体是指教师改变过去单一念课本,讲大纲,出习题的授课方式,转而通过其他手段并采取不同方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而对学生施以正面教育和积极影响,让学生能够化被动为主动,获取新知识、熟悉新事物、掌握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①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②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③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④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单一的传授教育手段,从而导致小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受到阻碍与束缚。单向的“要我学”从思想相就限制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没有了自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模式智慧导致教学任务与效果停滞不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枯燥的课本知识在这时很难勾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传统的考试制度,扼制了学生对与语文创作的发挥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最大的潜能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一味的模仿只会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阻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功能和意义,很多方面在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平衡,重视程度也不高等,教师专业技能的欠缺直接导致教学成果的低效率。语文教育是一门特别能够培养学生文学造诣和艺术修养的学科,我国语文历史发展悠久,更是涌现出一批至今仍对我国文学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人学者,他们在文学界所取得的成就也同样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导致了当今语文教育模式的约束性与滞后性,大部分院校的教育理念还是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知识教育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它是构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力量,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更应当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对于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进行对扩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课程再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历练之后,已经有了属于自身的特有的模式与理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教育以及其他课外特长课程的培养已经开始威胁到我国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然而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教育对与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社会还是比较陌生的小学生,语文教育应当提到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议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这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在高新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颖的学习模式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单一的接受模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 怎样开展小学语文教育

3.1 怎样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3.1.1 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认真抓好语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语文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能体现出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效果,而且效果实现也通过这两个环节。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就需要认真抓好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来实现利用语文教学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备课环节,为便于在正式上课时能够实施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教师备课时对小学德育相关内容应当详尽、细致地列清楚。在上课环节,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身心特点和发展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依据教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德育场景,采取小学生喜爱、容易接受的方法来鼓励小学生参与其中,逐渐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3.1.2 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是由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契合性决定的。首先,学校和教师甚至其他教职工都要认识到利用语文教学强化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和德育的重要性,对利用语文教材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能够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奠定挖掘语文教材德育内涵的思想基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全面、深层次地把握教材。小学语文教材理解透彻,不但能够看到小学语文教材表面的知识和内容,而且还要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潜在的德育内涵,并且能够体现在教学中,来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

3.2 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知识和能力是构成小学语文基础能力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知识是能力的前提,能力是知识的运用,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传授、媒介宣传、网络覆盖等多种方式获得,而能力是必须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且经过亲身的实践锻炼才能够获得,学生在理解能力、表达方式、观察和思维等能力方面要加强练习,才能够增强基础能力。

3.3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心智不成熟,头脑简单,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应该区别对待,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必须做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们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他人交换观点,以此来扬长避短。学生们在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低年级学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可能性,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眼、手、口、脑并用的基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利用自己的基本能力来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4 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课程创新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优化设计,改变旧有思维模式,精心组织教学,科学进行指导,大胆创新尝试,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创新上才能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 地位 作用

近几年来,由和中国作家协会于1963年联合创办的《儿童文学》杂志在小学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研究狂潮,它收录了迄今为止古今中外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还原创了许多符合现代社会现实、文化观念的文章。这些作品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理论概述

儿童文学是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很早便已形成,因面对特殊人群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并没有被列为休闲读物。儿童文学的种类有很多,如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小说、散文、曲艺戏剧等,适合0-15岁儿童、青少年读。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完善、强化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思想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拥有文化知识的基本素养,能够正确的理解社交礼仪、社会生活,逐渐进入真实、美好的世界。儿童文学从某一方面讲,它可展露、表现学生的心声,把儿童的奇思妙想融入到一个个故事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完善、强化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小学生并没有学习语文的成熟概念,他们在接触儿童文学后,会对语文有重新的认识,一方面,儿童文学中蕴含着教育要传导的知识文化、思想精神,另一方面,儿童文学转化成了教学教材,有利于老师引用、选择,且还特别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完全可以满足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诉求和教学任务。

2.发挥语文教育的“美”、丰富教材资源

“美”是语文文化特有的情感特质,儿童文学它不但蕴含丰富文化和思想,还能让小学生掌握文字技巧、文化内涵,拥有较为独立的思维。首先,语文教学如果完全用知识、理论来衡量,势必会让儿童失去“读书”“识字”的乐趣,把教学知识融入到儿童文学中,让儿童透过寓言故事,识字、学道理,这种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与青睐;其次,小学教育的关键是素质培养、能力训练,其在教育任务、目标上的设计并不十分重要,儿童文学可填补小学教育中文化思想知识方面的资源空缺,把思想的美、情感的美、语言的美寄托在文学作品中,不单一呈现、独立展示;最后,小学生的课本阅读量越多,代表着其掌握、熟悉的儿童文学作品越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与初高中不同,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外”资源完全是由儿童文学来承载的。

三、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价值的对策与方法

上文提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在不同教育路径、方法中都对教育实践有鞭策、推动作用。但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们的想法正在枯竭,大部分小学只能周而复始的使用比较出名的儿童文学作为教材资源,因为与以往的儿童文学相比,新创办的儿童文学在内容、思想上都存在弊端与不足。此外,小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得课程教学的课时安排急速缩减,儿童文学教育很难完整落实,进而影响使用效果。

综合上述两点问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出相应调整,以改变现在儿童文学的应用现状,具体措施办法表现在两方面:

1.鼓励、促进“新儿童文学”的研究与创新

社会时代不同了,以往创作的儿童文学虽然能够发挥到启示思想、纠正思维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在新的教育时期,广大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教育研究专家应立足于现代小学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明确儿童文学发展趋向与道路,创造、研究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尝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推广、应用。

2.创新儿童文学应用教育的方式方法

传统儿童文学教育局限于传教模式,教学方式古板,为此,可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引入儿童文学,如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儿童文学相配合的“3D”动画,吸引学生目光,让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的找到对应的“文字”,进而更加熟悉文字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儿童文学中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还原,甚至于改编,通过教学处理,让儿童文学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宽,使其蕴含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如此一来,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引入儿童文学中的角色,警示、启迪学生,诸如不动脑筋的赵大化、贪吃贪睡又贪玩的猪八戒、愚蠢的秃秃大王、骄傲自满的“天才”杂技演员、木偶的奇遇、马良的神笔、下山丢了玉米追小兔的小猴子等,一个个鲜活的动画人物,会为学生树立好的与不好的榜样,引导儿童正确思考、行为。

总而言之,儿童文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正如培根所说“读书在于造成完美的人格”,而小学教育恰恰是完美孩子人格的关键期,所以儿童文学的发展任务任重而道远。也可以说,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文英,吕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32(101):110-112.

第9篇

一、小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常见的问题

1、兴趣缺乏。学生一提到语文作文,往往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与厌倦情绪。在进行语文写作的时候,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缺乏兴趣,是不利于学生语文作文水平提高的。

2、作文内容空泛学生由于缺乏语文写作的兴趣,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就是应付差事。记流水账、胡拼乱凑、抄袭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学生没有结合实际随意杜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学生作文的内容空洞、无病、言之无物与小题大做是主要的问题。

3、修辞手法应用不当或是应用较少学生在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时候,使用的语句较为艰涩,没有充分的利用修辞手法对内容进行丰富与装饰,导致作文的语句较为单调,缺乏感情因素,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作文分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过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分数,把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变成为了分数而进行的写作。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小学语文写作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听到的、见到的事情,通过语言书面表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修饰与陈述。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过分重视了语文考试的分数,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转变成学生写作分数的提高。由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作文的分数,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升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考试,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整体的提高。

2、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手段单一。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手段较为单一、死板,不能满足灵活多变的语文写作要求。在对学生写作进行教学的时候,作文的主体框架永远是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三段式作文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作文中。因此,学生的作文一直按照僵化的结构进行创作,缺乏新意,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3、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写作指导忽略点评。笔者通过深入我国重点示范小学进行实地听课,发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写作指导方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方式都有着较为详尽的指导。但是在学生写作完成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往往没有重视点评,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或者是挑选出一两段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如果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重视点评,就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创作没有得到认可,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写作积极性。

4、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时候,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背、记优美词句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华丽辞藻,有的甚至与作文题目毫不相干。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词句的意义,词句随意引用的情况较为严重。阅卷人员在审阅作文的时候,往往由于工作量较大并且时间较为紧张,审阅作文不够仔细,只要看见学生引用了优美词句就会给学生加分,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作文的分数,但是这种缺乏真实情感的作文是无法促进学生语文写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1、重视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对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培养,作文分数只是一个参考的方面,不能有效的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有充分的素材进行创作,才能保证作文中能够体现学生的真实情感。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建议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自语文学科分化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提出语文教育工具观,改革开放后提出语文教育人文观,还有诸如“认识论与存在观”“语文唤醒教育观”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等问题,都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有关。与此同时,对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同样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各执一词。

(2)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脱节问题突出。目前,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缺少统筹;二是横向上,语文教育诸环节未能有效贯通,课程、教材、教学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缺少相互照应;三是诸环节内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意识,表现为教育目标与内容不一、语文课程与相邻课程分离、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四是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3)语文教师培养缺乏有效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文教师选拨制度与合格语文教师标准缺失;二是缺乏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整体偏低;三是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实践课程少,专业训练针对性不强;四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缺乏整体培养规划;五是缺乏专业发展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职业情怀趋淡。

(4)语文教学没有很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一是语文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三维目标”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学内容不够具体,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三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够恰当,“教”的方式游离了语文教育本体,“学”的方法有违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和表演课;四是课堂教学形式化较重,语文教育的审美鉴赏、情感熏染、思想启迪等作用被忽视,使极具诗意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考试与评价没有很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评价观念偏离学生;二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与方法不够明确;三是考试与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

(1)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提。针对语文教育观认识上的分歧,我们提出――从语文教育本体出发,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强调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必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教学目的,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

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育目标:一是语用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两个构成要素是融于一体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这里所指的“语言文字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有重合,但又有区别。前者限定于“语言文字”,后者是没有限定内涵的泛语文概念,可有多种阐释。“语言文字素养”更适应于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以避免语文教育目标的虚化和泛化。

(2)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各学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使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整合语文教育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贯通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打通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其有效衔接、有序过渡。一是要以正确的语文观为指导,借鉴语文教育历史经验,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对语文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形成纵横交叉、互为一体的语文学习体系。二是纵向上,从语言学习出发,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使语文能力训练有序上升,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小学阶段侧重语言的积累及其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侧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能力的训练;高中阶段侧重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三是横向上,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相互协调与统筹。语文课程建设要科学、合理,课程内容要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内容互为一体,语文教育实践诸环节之间有效贯通。四是创建协同机制,搭建语文交流平台。促使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之间有效沟通,确保语文教育观念相益、成果共享、步调相协,提升协同能力和教育效果。

(3)注重各学段教材编写的整体性,让语文教材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语文教材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全面发展出发,系统安排语文教育的内容,使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体化;协调与统筹教材中语文能力维度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读”为中心,以“写”为出发点,使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一是关于选文。选文是语文教材编写的首要环节,也是评价教材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选文首先要文质兼美。其次,选文形式要丰富多样,兼顾各类文体,涉猎古今中外。再其次,选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特点。二是关于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口语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它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中小学语文教材要科学安排语文知识的学习。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情感因素;构建;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20-01

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也是社会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行动指南已经写入,是指导语文教育的基础。尤其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过程与小学自身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简单的说,小学是由众多的学生与老师组成的,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系的联盟。人要在其中能有发挥个人的特质,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教学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

一、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因素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情感因素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情感因素,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小学语文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小学语文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小学生情感因素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小学语文建设在整个小学生道德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小学在小学生道德建设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语文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小学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2]。

二、情感因素在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1.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培养的人才内外兼修

语文建设作为道德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小学中,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

当然,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语文考试倡议,略显单调了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在开展的比较多样活动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德育教育方面,我们小学仍旧还有很多方式样创新和完善,针对学生的活动要做好对学生的了解和结合于正常的教学安排中,形成合理科学的开展模式。

2.语文教育课程教学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语文教育多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语文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需要与小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促膝谈心,找准小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谈心、交流,沟通思想,有效地增强思想工作的效果。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语文教育的现行教材个别不太符合时代感,显得比较老套,有些教材的内容还没有来得及及时更新,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让小学生充分理解和思考,思想道德语文教育的效果不是非常好。其次,有些小学并没有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没有结合具体的对象和独特的内容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并且现有的语文教育内容抽象不生动,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特点不突出,显得语文教育不够具体,与现实符合的实例不多[3]。

3.语文教育课程教学要借助工作特点强化实际效果

一是在实行小学的语文教育管理中,任何形式语文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发展的检验,才能评判区分出优劣,这是检验语文教育成果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评判一种语文教育模式是否合理的方式方法。将小学与语文教育分离开来理解,也从根本上放弃了语文教育的本质,造成小学生的畸形发展,完全背离了我们教学育人的根本本质[4]。小学语文教育发展下的小学生培养,是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重要能量储备之一,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不结合人的全面性的发展,也不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技能灌输式发展。

三、结论

培养我们社会型的小学生,关键在于塑造他们的语文素质,相信我们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下的人,即使才能略低,也能很合理的适应将来的社会生存[5]。重视语文教育,在小学里建立语文的风尚,对于小学环境的优美和小学生的健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培养社会型小学生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多.试论教师情感技能的理性修炼[J].教学与管理,2008,(12):102-103.

[2]舒红霞,杨清.师生感情交流实证研究[J].教书育人,2008,(09):78-79.

[3]罗国丽.信任:教育和谐发展之应然[J].现代教育论丛,2008,(03):82-83.

第12篇

一、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制定的《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对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积极促进教学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由当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变。素质教育是指以人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和主体精神,以培养人的健全的个性为基本特征,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的教育模式,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活动,“对人的培养”是其根本属性,而素质教育是专门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缺陷提出的,是新世纪里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

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学科,在义务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为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任务在于既要发展本国的语言,又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学习知识以及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陶冶个人情操。

语文教育的各个要素与培养人的素质间联系密切,以基础教育的角度分析,社会需要的人才品格素质的决定因素之一便是语文素质,语文是一门最为基础的工具学科,其中含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陶冶的方法。需要明确的是,小学语文具有的特点包括了基础性、社会性、知识性、综合性,全面正确地掌握理解语文教育的特点性质,是教好语文课程,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能够充分端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和学校干部的全面建设,也保证了学校区域性教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因此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东风下,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将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深化推进。

二、深化推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

(一)强化基础教育阶段“大语文”教学观,建立素质教育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施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重新树立合理的教学思想。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需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以及教育观念,坚持贯彻“教与学的始终统一”,在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做人处事以及学习生活的正确方法,通过对不同学生个性的充分了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帮助学生获得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大语文”教育观念。

“大语文”的教育观是指充分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进行以课外练笔或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听广播、收看科教节目等,举行不同校园、不同学科的以中文为基本工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大语文”教育观的目的就在于打破以往将语文纯粹的课堂教学与语文整体教学对等的观念,重新建构一个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为辅助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可以灵活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

(二)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结构是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主体,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外活动能够使小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快速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读听写的技能,促进学生思想的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合理恰当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不固定的,是丰富多样的,通常有讲故事、辩论、朗诵、办黑板报、手抄报等比赛以及读书笔记、作文、书法的优秀作品的展览参观等活动,举行这些活动时要体现它的创造性、新颖性以及趣味性、实践性、自主性。

语文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参加活动时的指导示范作用,耐心向学生教授学习的方法,并大胆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诗歌朗诵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比赛,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的朗诵,都应给学生提出吐字清晰、读准字音、把握阅读节奏及语调、带感情朗诵等要求,教师做好示范作用,这样多举行类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悟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