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的内涵

金融危机的内涵

时间:2023-07-28 17:3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的内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的内涵

第1篇

2007 年底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逐步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向国外扩散。特别是2008 年9 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变化,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越来越大。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度外[1]。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并且将会在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市场的需要,按照企业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这次金融危机必然会对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本文以信息管理专业为例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带来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出口大幅下降等因素使企业效益下滑,社会用工需求减少,必将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校企合作、实习、就业、困难生救助等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经济发展机遇同样也给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下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给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带来的挑战

1、企业效益下滑,校企合作与学生实习等工作困难重重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须要同企业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一定岗位实习时间,共同培养学生岗位工作技能。这不仅需要企业付出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这项工作,还必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企业本身的积极性就不高。在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为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赢得企业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自金融危机以来,绝大多数企业都遇到了困难,经济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都放慢了步伐甚至停顿下来,而合作企业的积极性跌到了低谷,信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2、社会用工减少,对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必然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引起社会用工的减少。教育部的统计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数量2009年第一季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的用工需求比第二季度下降了5.5%,这也是二十年来我国用工需求的第一次大幅下降[2]。信息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占的比重较大,就业压力相对较重。

3、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提高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欧美发达国家都出台措施降低中国学生的留学“门槛”,加上人民币升值这一趋势,将有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就读港澳台的大学[3],而国内近几年来生源数量下降,这将加速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课堂上学生对老师讲授内容的领悟程度将会有所下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金融危机给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1、加快内涵建设、提升信息管理专业办学层次的机遇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产业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竞争力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批产品科技含量低、服务水平弱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难以立足。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政府和企业不得不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次的同时大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而政府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必然要加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这样使信息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这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和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近来人才市场上信息类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强劲回升就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一些征兆。这将促使政府和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也会使政府加快提升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办学层次的步伐。这为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2、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机遇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和企业需要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度,以提高管理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升级,这样必然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要求也将会发生变化,这将促使着高职院校加快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步伐。

3、加快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机遇

金融危机后,企业管理升级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更高的信息化技能水平,还需要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要知理论又要能熟练操作;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不仅会做,还要会说等等,这样的人才仅仅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这就促使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这为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4、提升师生专业水平的机遇

金融危机以来,严峻的经济形势逼使着要想生存下去的各类企业都要进行管理升级,向管理要效益。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需要通过外聘专业人才进行或者项目外包的形式进行信息化建设,这就为广大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供了平台。

5、促使学生提升人文素质改变就业观念的机遇

大学生不愿吃苦、就业期望值高等问题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难题之一。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形势严峻逐渐逼使学生认清了现实。此时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将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向扩大国内需求拉动,要想扩大内需,就为广大农村市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因此未来县乡城镇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当多的就业机会。这种状况下如果高职院校引导得力,将是促使学生提升人文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的有力时机。

6、促进国际交流共同办学的机遇

金融危机以来,一方面我国的很多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纷纷走出去,收购国外的一些优质资产或投资扩大国外生产基地,这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国外高校为了摆脱经济不景气带来的负面影响,纷纷加大了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再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使聘任国外优秀教师来中国任教更加容易,这些为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1、科学管理,加大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要下大力气进行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受到社会和企业所欢迎的素质与技能都过硬的人才,这样将会取得政府和企业更多的青睐,获得它们更多的支持,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大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力度

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及时了解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根据市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培养师资,更新设备,尽可能地缩短专业建设的周期。

3、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高职院校要统一思想,从校长到专业教师,都要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进行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培训。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激励措施鼓励信息管理专业教师走出去,与企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沟通,让企业家们认识到金融危机后经济运行的形势,认识到信息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主动寻求参与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等为企业服务的机会,既加深与企业的感情,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这些工作争取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共同培养学生。这样还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

4、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形势报告、企业家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素质拓展、成功学讲座等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建设具有个性的校园环境氛围,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等等。学校要通过这些途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5、做好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职业化,做好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的指导与服务,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将结果性就业指导转化为过程性就业指导,将群体性就业指导细化为个性化就业指导,将求职技巧指导深化为生涯发展指导。要引导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心态、准确定位、抓住机遇,尽快就业。

6、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高职院校要利用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大好机遇,主动联络,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还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吸引国外优秀信息管理专业教师来学校任教,把外教的授课范围从外语扩展到专业课程,把外教的聘任从短期向长期扩展[3]。这样将加速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为高职院信息管理专业校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只要高职院校认真分析金融危机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机遇,积极应对,必将会使高等职业教育迎来新的一轮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永明.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9(5)

第2篇

关键词:中国航运 后金融危机 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1.运输需求萎缩,运价急剧下跌

金融危机推动经济滑坡,经济滑坡导致货量剧减,货量剧减导致港口吞吐量下降。2008年9月以来,全国部分中小企业关停,出口企业数量的减少造成港口吞吐量减少。中国口岸自2008年9月之后的连续几个月的欧洲、北美、中东三大主要航线的运费都处于下跌趋势。从我国的进出口量上可见一斑。从去年11月至今年6月,我国出口连续8个月负增长。另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总值同比分别下降20.9%、16.6%和23.1%。我国与东盟进出口同比下降23.8%,内地与香港进出口下降24.3%,与印度进出口下降32.3%。

2.造船业新接订单量急剧下降

对于全球造船产业来说,在经历了从2003年后连续5年的超预期勃兴之后,从2008年开始显现出增长的疲态,全面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一疲态更加趋于恶化。金融危机后,韩国造船企业被取消的造船订单最多,日本则被认为是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主要发达国家,造船业受到的冲击也相对较小。中国的造船企业也没能逃过金融危机的影响,据统计,2003年两大国有造船集团之外的造船企业新接订单量占全国的比重还是32.2%,但2007年这一指标已经升至62%。如果全球船舶需求继续保持强劲,这些新兴造船能力的过剩还不能完全表现出来,但目前全球经济下滑已经导致全球船舶订造需求大幅下降,而且这种趋势继续的可能性还在不断加大,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3.投资者预期降低,航运市场泡沫减少

2002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航运业迎来了一轮空前的大发展,成为航运业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繁荣期。但是随着新造船运力的投入,使得航运市场上总运载量的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及运量的增长,给航运市场带来巨大的供给压力。在运力供过于求之下,造成运费受压,甚至出现不升反跌的情况,盈利大受打击。美国金融危机对投资者心理造成的影响直接作用于航运业。

二、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航运企业发展分析

面对严峻形势,航运企业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必须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式,从传统的航运经营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换脑筋、变思想,开眼界、拓思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坚持创新,破解航运经营的难题,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1.创新理念,注重科学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企业战略的全面检验,也是调整完善战略的机会。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航运业的发展,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由注重货物运输量、 港口吞吐量的增长转变到建立质量、结构、效益与内涵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理念,注重发挥特色和优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航运体系。

2.加强合作,化解经营风险

航运企业要在适当的时候,积极寻找兼并对象,通过业务上的先期合作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收购兼并的目标。航运企业之间,航运企业与有需求的有关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在国际经济和航运形势好的时期可以获得双赢,在经济危机时期可以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面对国际航运市场的严峻形势,航运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控制运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运力等。在这些措施中,航线重组被视为各家船公司抱团取暖、共度时艰的最佳选择。

3.航运企业积极拓展航运产业链,加速企业转型

当前,中国航运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高端航运服务业十分滞后。高端服务行业知识密集程度高,利润贡献度大,辐射面广,国际影响力强,是航运服务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航运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是规避风险的必要措施,航运企业在确保运输核心业务发展的同时,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多种方式,开发、参与多种商品或劳务的生产与营销,增强在“供应链”上的竞争优势,巩固航运主业的地位。

4.坚持现金为王,确保资金安全

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潮已经使为数不少的中小航运企业关门歇业,实力强大的航运集团也在艰苦度日。但危机的真正考验很多时候并不是企业的资产规模而是资金实力和现金流状况。目前,关于国际航运世界何时能够复苏的判断结论不一,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全球航运企业,当然也包括中国的航运企业在内,财务和资金状况将进一步受到考验,现金流俨然已成为航运业生存的命脉。因此,中国的航运企业必须坚持“现金为王”思想,想尽一切办法强化现金流安全。危难之际,确保生存是第一要旨。

结论

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对航运业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对此,我国的航运企业可以采取措施,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规避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大胆大步向前进。

参考文献:

第3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完全理论引入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与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信息在借贷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最终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对影响投资收益的所有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参与者行为均衡的性质以至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的性质,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使得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大打折扣。当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致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在储蓄者和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之间融通资金的严重程度,金融危机便产生了。

具体来说,企业过度利用债务融资是造成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的根本性原因。另外,非金融部门财务状况恶化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资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泻会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机构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如果银行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的活动,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账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正确迅速地采取行动。监管人必须承担监管工作中容忍迁就而引发问题的责任。

加快金融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特点是高负债,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和各经济实体,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金融业的会计制度必须坚持客观、严谨、审慎、保持的原则,必须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营的潜在风险。

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金融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种金融交易必须严格地以法律为依据,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金融交易活动按照法律规定严加惩处。

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金[page_break]融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涉及到千家万户,影响面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对金融企业的风险必须格外关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能为市场提供信息,以促进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建立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兼有成本低和保障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可以对金融企业的经营产生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作用,促使金融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流动性、安全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凸现出的投机破坏性问题,促使我们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问题,并对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做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

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国外银行到国内开设分支机构,并大幅度放宽业务范围,允许非居民到国内金融市场筹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国内外机构的融合和竞争;开放国内证券市场,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自由进入国内证券市场;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在此以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史上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严重地破坏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凸现出的投机破坏性问题,促使我们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问题,并对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做出新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完全理论引入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与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信息在借贷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最终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对影响投资收益的所有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参与者行为均衡的性质以至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的性质,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使得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大打折扣。当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致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在储蓄者和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之间融通资金的严重程度,金融危机便产生了。

具体来说,企业过度利用债务融资是造成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的根本性原因。另外,非金融部门财务状况恶化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资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泻会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机构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如果银行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的活动,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账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正确迅速地采取行动。监管人必须承担监管工作中容忍迁就而引发问题的责任。

加快金融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特点是高负债,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和各经济实体,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金融业的会计制度必须坚持客观、严谨、审慎、保持的原则,必须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营的潜在风险。

建立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是金融体系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种金融交易必须严格地以法律为依据,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金融交易活动按照法律规定严加惩处。

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企业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金

作者: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邹昱

第4篇

在危机四伏的金融世界里,“蝴蝶效应”随时可能引发毁灭性的全球灾难!

2007年3月1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oration)的几家债权人致函新世纪金融公司,通知该公司违约,同时公布了该公司因没有用于发放贷款的头寸,企业的财务出现危机。受此影响,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价跌至87美分,被证交所正式停牌,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

或许世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叫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美国房地产贷款机构遭受的危机,却将招致美国乃至全球自本世纪以来的第一场金融危机。事实上“次级抵押贷款”成为了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次级抵押贷款事件”暴发后,冲击波传导到了“次级债券”,又引爆了“次级债危机”。这一传导过程,给人们充分展现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风险传递的过程。我们知道,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商业银行注重风险管理,投资银行更重视风险收益。但是,无论是更重视收益还是更重视风险规避,作为银行来讲,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均衡考量,应始终成为经营管理的深刻内涵。

考察两个“次级危机”事件的引爆,无论是“次级抵押贷款”爆炸,还是“次级债券”爆炸,引爆的成因都是来源于金融生态,爆炸后又作用和影响到金融生态的变化。然而,作为一国金融生态的调节者――货币政策及其传导体系,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地成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救火员。

次级抵押贷款原本是一项金融产品,从世界金融历史的角度看,单纯由一个金融产品所引发的一场金融危机还是极为罕见的。事实再一次地警示我们,金融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但我们也要看到,风险管理始终是金融管理的核心,风险计量、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技术,如果运用得当,可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们视野清晰,有效避免危机。

金融界的魅力也就在于:当风暴来临时,优秀的银行家已经掌舵自己的航船,到达了安全的境地。

历时一年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还在继续,一场原本只涉及单一地区、单一金融产品的危机已经通过蝴蝶效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

次级抵押贷款事件和金融危机的显现,再一次给我们带来一些更为重要的启示:一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决策在考虑国际货币体系交换与贸易竞争因素的同时,也必须要平衡本国经济的发展;二是,金融产品和创新要充分考量宏观货币政策对其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三是,宏观货币政策必须要考虑到金融产品和创新对其产生的反作用;四是,不管是在经济周期的高峰还是谷底,风险管理应始终贯穿,面对新的市场变化,风险模型应根据新形势的变化迅速更新。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 财务管理 变革

引言

2007年美国因为次贷危机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短期内,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此次经济危机影响范围较广,对于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很多企业开始丧失活力,甚至财务陷入危机,致使发展停滞,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在这场金融危机下我们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必须采取措施来增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抗风险的能力。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及重要作用

(一)财务管理的内涵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每一家企业都应重视的内容。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不同,其财务机构的设置、内部岗位设置、人员设置也会有所差别。但从企业财务管理应具备的职能上看都应该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监控资产、管好信用、管理会计,绩效考核等基本职能。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下,人们只注重财务会计的工作,而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种想法只会使现代企业管理缺少主体力量,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的缺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人开始意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力量。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一个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抗风险弹性的大小都取决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做得好,企业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加宽广,财务管理工作若杂乱无章,企业则必定不会有深远的发展前途。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管理人员就更加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

(三)金融危机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美国的地产泡沫以及失衡的金融工具杠杆造成的金融危机,对正在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和挑战。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以及企业本身的转型都使我国企业更需要一个稳健的财务管理战略来支撑企业的坚固性以防御不利的外部环境。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系统的财务管理战略来应对金融危机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资金、财务问题,同时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可以使各企业法人都有着明确的财务权限,不至于使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财务疏漏,并且,明朗的财务结构,更能使出资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更体系化,这样也就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因此,制定好的财务管理战略对抵抗金融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认识

我国很多起步较早的企业都受着计划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还停留在简单的收支管理或核算等方面,或者是财务只有短期内的资金周转,而没有长期的战略计划,缺乏财务抗风险意识。还有一些企业制定财务管理战略缺乏科学的系统考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领导者无法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总自认为国有企业是与国家财政相关的,国家会时时予以关照,认为金融危机与国企的发展运营关系不大,认识不到市场对我国企业大环境的影响,或者是自身所存在的优越感和侥幸心理,觉得金融危机给自身带来的冲击不会太大等等。这点在国企和历史比较远久的企业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够清晰

企业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但是如果企业想要长期发展,则必须面向长远,不能只唯眼前的利益是瞻,而应注重资金回报的长度与周期。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往往追求眼前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资金的风险评估,缺乏一个长远的财务管理目标,这不仅有碍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使企业缺乏一个主导的力量,这也就导致了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目标模糊。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就很容易涣散,甚至破产。

(三)财务管理战略制定不够科学有效

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求企业要充分利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用最少的资金获取最大的利润是每个企业都争取做到的。运用资金无非是投资和筹资两个方面。现在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包括银行借贷,证券、股票等等,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这些金融工具有足够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来融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企业的财务人员或许不能充分认识,对理财工具不能掌控自如,这就影响着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导致企业的资金回报速度过慢,企业利润不能最大化。

(四)财务预算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

很多企业不重视企业财务预算的重要性,而只是当做一项普通事务交付给财务部门办理,忽视了对财务预算的全局性和前瞻性作用。甚至很多企业的财务预算只是有名无实,只是敷衍了事,只注重预算结果的满意度,而不注重预算过程的科学合理性,这必然会使企业的财务战略运行有很大的障碍。另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譬如,评价指标偏重短期内的有形的资产,而没有一个可以评价长久的无形资产(如文化,技术等)的体系。并且在评价影响要素方面,往往过分考虑客观因素,而忽视了主观因素的重要作用,这都不利于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部分应对策略

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远,波及时间较长,致使我国一直面临着通货膨胀、膨缩、滞涨的不利境地,企业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困境。在逆境中,企业更应危中思变,采取措施抵抗风险。

(一)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要从思想深处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各项政策制定上支持财务管理的工作。然后要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要确保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这个利益不仅指短期的利润,也包括长期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理论,进行有限资源的无限优质搭配。另外,一定不能把财务管理与记账混为一谈,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分析的科学性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参考价值。有条件的话可以在企业各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宣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的使命,从而在工作中更加谨慎认真,更好地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二)重视环境分析,为财务战略制定营造好的环境

企业自身的财务战略制定,会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要客观分析周边环境,进行财务管理战略的科学制定。首先,要分析企业内部的环境,分析企业内部融资渠道,融资方法,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制度,分析企业的投资环境、投资方向、以及企业运营状况和面临的困境,对每个方面都要客观的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同时还要对企业外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的政府、金融方面的政策走向,尽量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充分了解当前的金融状况,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或者根据外部环境指向,成立企业发展抗风险基金,为企业面临突发状况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总之,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来进行。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评价系统

企业的财务管理评价是为了总结上一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事实依据。因此,完善企业财务管理评价系统也是非常关键的。通过上文论述,我们知道,财务评价体系,一定不能过于狭隘,或者拘囿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而应根据财务管理的最新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平衡计分卡和360度评估工具都是可以被利用的,评估可以从上下级交谈,客户反馈,以及同事交流等方式来进行,这样的评价结果会更客观有效,为下阶段的财务管理战略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英.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管理[J].科技信息,2012年第27期

[2]朱颖颖.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J].消费导刊,2009年7月

[3]牛彩云.论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J].现代物业,2010年第9卷第4期

第6篇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简称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从投资行为的视角来看,风险投资就是把资本(主要是货币资本)投向未来收益可能很高的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的领域,从而有效促进技术发明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成果,并使相关的技术发明商品化,产业化,但是其投资的项目处于初期阶段,其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从风险投资运作方式的视角来看,是指通过专业化风险投资管理团队向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协调技术专家、风险投资家、投资者建立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3]。很多高科技企业(如IBM,谷歌,阿里巴巴等)在企业的发展的初期都接受过风险投资。

二、风险投资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风险投资可以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传统的融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但是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发行股票和债券成本较高而且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中小企业破产清算的风险较高,这增加了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风险投资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其高收益已经完全弥补中小企业容易失败破产造成的高风险;而且对中小企业来说,风险投资作为股权性投资,其接受投资的时间一般较长,而且不用考虑还本付息问题,大大减小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二)风险投资可以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风险投资不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企业需要的资金,而且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融资等有关资本市场的相关服务,同时中小企业在接受风险投资时要接受投资方一系列的条件,这可以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优化企业的决策程序,更有利于中小企业保持稳定。而风险投资者退出企业的投资的最为有利的方式是中小企业上市放行股票,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投资机构会对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项目做全面的调查,这就可以有效的保证了中小企业把资金投向更有利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是技术中去,而且风险投资企业一般会指派一定的人员担任企业的管理岗位,这就从微观方面对企业实行了一定的控制,而且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风险投资结构在发展战略和企业管理方面的指导。

三、金融危机对企业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

2007年由美国次级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倒闭,美国、中国等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来增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提供资金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而注入流动性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等金融结构注资,这可以看出金融结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风险投资结构也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中介机构。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投资的资金对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为风险投资结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而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首先受到的冲击的是金融市场,大量的金融结构的倒闭,使资金运行的链条被切断,这就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供给,而且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收回投入到风险投资中的资金,使得风险投资结构也面临金融市场对其的冲击。

(二)风险投资对大型公司有很大的依赖性

金融市场引发的危机很快传导到实体产业,各个产业的领导型公司首先受到冲击,而这些领导型公司又是产业创新的先锋,很多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对该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如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英特尔和微软都有自己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公司的母公司正经历利润下滑甚至是资金断裂的风险,这就促使这些公司过早的收回风险投资,这就使得各个产业风险投资在尽力金融危机后大幅度下滑。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金融危机对世界风险投资结构两个方面的影响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引发了大量的资金退出了风险投资,这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难度。

(一)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大量退出

风险投资的退出一般也是通过金融市场完成,而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然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退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全世界的股市大幅度下跌,我国专门为中小企业上市退出的创业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也遭受了重创,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但是在金融中其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这就使得在金融危机中,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更加谨慎。

(二)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的缺陷

除了上述问题外,我国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还面临特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弊端更加明显。我国投资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借款等间接投资方式为主,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倒闭的可能性增大,掌握大量资源的银行部门为了减少风险,其对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借款较少。这就直接引发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而我国风险投资制度不发达,就不能在风险资本和高风险企业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抑制了风险投资的偏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风险企业大大降低了获取风险资本的机会。

(三)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健全增加了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难度

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由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一般是创新的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早期的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时应该享受早期投资带来的垄断利润。但是我国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完善,对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这更加导致了中小企业在获得相关技术后没能获得高额利润,这也就影响了风险投资企业的利润。同时政府之所以支持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是因为风险投资的创新性和高风险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财税政策的支持也不够有力。

五、金融危机视域下改善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而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所以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部门更应该关注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的市场环境。

(一)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完善保护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其前提是对产权的清晰界定。目前我国对风险投资方面产权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这容易导致风险投资的产权纠纷,不利于对风险投资的保护;其次,继续健全相关知识产权和技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企业的惩罚力度。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的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出的中小企业产业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而在金融危机发生阶段,保护相关创新技术是对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激励。

(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增加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的数量

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大量的金融资源掌握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抵抗外界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应该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改革,具体到风险投资领域主要体现在:积极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建立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我国国有银行的可以成立单独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而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政府应该引导这些企业建立本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在该行业积累的技术品牌等资源,增加风险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的空间。

(三)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加到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的资本,而相关的资本的流动性较大,引发了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如出现的大蒜等农产品价格的暴涨,这都是对民间资本引导不利的结果。我国应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这部分资金进入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领域,如给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合法的身份,在其金融风险投资领域后进行税收减免等,这可以解决我国投资渠道单一问题,而且可以增加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

(四)继续积极推进证券市场的改革

虽然我国在深圳证券所成立了中小板块,增加了风险资本的退出的渠道,但是其容量较小,和美国纳斯达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的我国的很多创新型企业选择在国外上市,这不仅增加了企业上市的成本,而且导致了我国广大投资者无法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投资,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损失。风险投资结构应该加强对相关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我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和西方的投资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风险投资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规范企业的结构,同时应该加强对企业本土人才的培养,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为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推进风险投资的顺利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应该从企业自身方面加强建设,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应该加大对技术的投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完善企业相关的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在金融危机发生时能协调健康发展。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国内外研究;现有理论体系

一、引言

金融危机的经济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早期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近期的货币主义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金融危机也都有深入的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模型很多,但危机的国际传导(Transmission)是近一二十年才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因此相关理论不一,概念也存在很大分歧。很多学者定义金融危机传导的重点在于与经济基础变量有无关系,其中基于基础变量的一些定义为:传导、溢出效应或者基于基础变量的传染,另一些定义为纯传染(Pure contagion)。为更好地梳理危机传导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文中不再强调传导与传染之间的区别。通过文献整理,本文给出广义概念:一般意义上,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指危机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的传播和扩散,这一过程既包含危机的国际贸易传导和国际资本流动传导,同时也涵盖危机传染效应。

二、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金融危机的范围通常是单个国家或单个地区,危机在国际间传递的效应。进入80年代尤其是1990年后,危机相继在多国爆发,对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和路径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对金融危机研究新的热点。

以九十年代几次金融危机为研究背景,众多学者发现危机的影响范围绝不再仅仅是某一国家或地区,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在全球范围传导。Gertach和smets(1995)认为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会影响与之有商品和金融资产贸易联系的国家的经济基础,国家竞争力下降最终会受到货币攻击。Calvo和Mendoza(1997)认为一国的货币危机会恶化投资者对与该国有相似特征的国家的市场预期。Masson(1998)指出引起危机传导的是金融市场预期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多种国家货币受影响的传导效应被称为“季风效应”,它由共同的外部冲击而形成,通过全球化渠道传导。Judhii Chvealie和Glelm Elslino(1998)分析了投资经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在投资行为中产生的羊群效应。Calvo(1999)提出了一个内生流动性模型来解释机构投资者危机期间行为的趋同性,描述出资本流动下的危机传导。Kaminsky和Reinhart(2000)分析了贸易联系和金融部门联系如何引起基于基本面因素的传导。Calvo和Mendoza(2000)强调全球化会弱化收集高成本信息的动机和强化模仿随机市场组合的动机,因而会促进金融危机的传染。Kumar和Persuad(2001)指出预期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改变进而造成危机净传染。

美国2007年的次债危机,很快影响到世界各地,其国际传导途径多样,内容复杂,使得危机国际传导研究有了新的进展。Dooly(2008)的研究是次贷危机是否会通过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美国的流动性危机,以及流动性危机是否会演变为国际收支危机。Perelstein(2009)得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是导致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传导的原因。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大多学者利用前沿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危机国际传导理论体系的发展。范恒森、李连二(2001)将危机的传导途径概括为两大类:偶发性危机传导途径和非偶发性危机传导途径。何国通(2002)使用博弈论中信息不对称理论来分析,讨论货币危机的传染模型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范小云(2002)对机构投资者行为变化因素在新兴市场货币危机传染中的作用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三、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的现有理论体系

虽然有关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研究观点林立,还是可以将具体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从传导途径性质上分为三类:国际贸易传导、国际资本流通传导和传染效应。

(一)国际贸易传导

国家间的贸易关系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的经济关系,如果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本国贸易必定收到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贸易传导包含贸易溢出传导和产业联动传导。

1.贸易溢出传导

贸易溢出传导指一国投机性冲击造成的货币危机恶化了另一个(或几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宏观基本面,从而可能导致另一个国家遭受投机性冲击压力。一国发生的危机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使与其有直接或者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面临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进而导致他国的金融危机。这种导致他国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挤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得以实现的。

2.产业联动传导

产业联动传导(效应)是指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倾向于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出口,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出口产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各国经济因出口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产业联动效应传导到其它国家。

(二)国际资本流动传导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带给国际资本庞大的流动空间和自由,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也成为危机在国家间传导的最重要的渠道。国际资本流动传导可分为直接投资型和间接投资型溢出。

1.直接投资型溢出

直接投资型溢出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个渠道实现。国家通过这两个渠道形成对外直接投资,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外资,为本国获得资本的增值,但当出资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外商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成为传导危机重要途径。外商直接投资途径:当资金投资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撤回在其他国家市场上的投资,引起原资金流入国市场上出现流动性短缺或遭受投资冲击,实现危机的传导。证券投资途径与之类似。

2.间接投资型溢出

间接资本流动传导主要是指依靠国际间的银行贷款发生的危机传导,根据危机始发国是债权国还是债务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危机始发国为债权国,当该国发生金融危机市场流动性不足时,银行将减少国际贷款,紧缩信贷,进而将流动性短缺传导至负债国,引发金融危机;另一种情况,当危机始发国为债务国,也会引起危机传导。

(三)传染效应

部分学者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对危机的传染效应进行广泛的研究,提出和定义了一些经典的传染效应,如羊群效应等。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传染效应可分为两大类:净传染效应和季风效应。

1.净传染效应

有关净传染效应的定义很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定义较为全面:“一国的危机可能使债权人重新评估其他国家的基本因素,即使这些因素客观上没有变化,或可能导致债权人降低其资产组合的风险,趋向高质量。由于不对称信息带来的‘羊群效应’或资金管理者面临的激励,可能还伴随着投资者的‘追风’”。净传染效应包含三方面:一是债权人因一国危机而重新评估其他与危机国相似国家的基本因素,表现为货币投机的示范效应;二是债权人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抛售原有的资产组合中属于危机发生国的资产,表现为投资组合管理和抵补机制;三是存在“羊群效应”,可能伴随着投资者的“追风”,主要是心理因素方面。

2.季风效应

由于共同的冲击产生的传导称为“季风效应”。季风效应的概念最先由Masson和Mussa(1995)提出:工业化国家大幅度经济变动引发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季风效应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一国的经济政策改变时,会立刻影响到与其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危机爆发后的国际传导愈发明显,可预见的是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研究将成为学者们研究危机监管和防范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Guillermo A.Calvo,Enrique G.Mendoza,Rational Contag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

[2]Michael P.Dooley,David Folkerts-Landau,Peter M.Garber,Will Subprime be a Twin Crisis for the United States[J].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April 2008.

[3]王春峰,康莉.货币危机的传染理论与模型[J].国际金融研究,1999(01).

[4]肖德,陈同和.西方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0(10).

[5]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J].世界经济,2001(06).

[6]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及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08).

[7]雷良海,魏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9(01).

作者简介:

第8篇

会议总结了去年全市工业经济的主要成就,分析了当前形势,全面部署了今年工作。去年,市委、市政府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和世界金融危机挑战,见事早、判断准、起手快、措施实,使全市工业经济确保了逆势而上、快速发展的大势,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工业总量过3000亿元,在省会城市中排位提升两位,三次产业结构由“三二一”改写为更趋合理的“二三一”。

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今年我市工业经济工作主要奋斗目标:工业总产值力争登上4000亿元新台阶,工业投入力争突破500亿元,工业招商引资力争突破240亿元,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下降4%。

陈同志在会上就如何进一步抓好工业经济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一要积极应对挑战保增长。保工业增长就是保全局发展、保大局稳定。今年我们的工业总产值要再次实现新的突破,争取跃上4000亿元台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工业经济的总体态势良好,但形势依然严峻:经济下行加快、经营困难加重、风险压力加大,许多企业订单减少、资金不足、生产困难、亏损增加。

我们认为,这场金融危机,对下游产品的影响正在向上游产品传导,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正在向大型企业传导,对经济领域的影响正在向社会领域传导。各个企业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把握。当前我们广大的企业家和职工情绪是饱满的、精神是振作的,但是在言谈当中也流露出了“怨、等、靠”的思想。

怎样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

第一就是不要“怨”,要主动,在应对挑战中化压力为动力。

第二就是不要“等”,要能动,在应对挑战中化危机为商机。

第三就是不能“靠”,要敢动,在应对危机当中化不利为有利。要敢于面对市场,敢于抢抓机遇,敢于创新体制,千方百计来保障今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要加快结构调整上水平。我们保增长,不单是一个保增长速度的问题,还包括保增长的质量,保增长的效益。的工业经济既要着眼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保增长,又要上水平。保增长、上水平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长与短结合;二是质与量统一;三是内与外协调,就是既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也要考虑市场整体变化。怎样上水平,关键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的暴发,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的问题;金融危机的化解,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是在组织结构上调大,抓住当前扩大开放合作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企业重组,把规模做大、链条拉长;二是在产业结构上调优,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内涵式与外延式融合;三是在技术结构上调强,注重加强技术引进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实力。

陈同志针对当前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积极帮扶企业发展。要以企业发展为大、以企业发展为责、以企业发展为先,对企业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帮扶,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二要切实提供政策保障。在当前应对挑战风险、确保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中央和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落实。要抓好政策的争取和衔接、创新和完善、统筹和落实,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要充分发挥企业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摆脱困境的主力,要振奋精神、敢于作为、积极求变,以浴火重生的精神境界,主动应对、摆脱危机、走向发展。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上世纪80年代,不少国家对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国外银行到国内开设分支机构,并大幅度放宽业务范围,允许非居民到国内金融市场筹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国内外机构的融合和竞争;开放国内证券市场,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自由进入国内证券市场;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在此以后金融市场的发展史上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严重地破坏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凸现出的投机破坏性问题,促使我们认真思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的问题,并对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做出新的思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把信息不完全理论引入到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领域。研究表明:与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金融市场更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信息在借贷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最终借款人对其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投资者对影响投资收益的所有变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不完全性影响了金融活动参与者行为均衡的性质以至金融资产价格均衡的性质,造成了金融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使得金融市场的完善性大打折扣。当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致使市场不能有效地在储蓄者和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之间融通资金的严重程度,金融危机便产生了。

具体来说,企业过度利用债务融资是造成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的根本性原因。另外,非金融部门财务状况恶化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资产市场价格的急剧下泻会加剧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

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金融机构的风险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门高得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甚至破坏社会稳定。危机蔓延的程度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严重,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如果银行单单从事资产管理、货币兑换和支付的话,根本不需要对银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由于银行还进行着把非流动资产转化成流动负债,通过监督贷款和信号传递来降低交易成本的活动,所以对银行业监管是完全必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为了平息动荡,中央银行不得不扮演最终支付者的角色,动用国库来稳定局势。一家或者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最后势必要全体纳税人来负担,这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格实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账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审慎监管是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正确迅速地采取行动。监管人必须承担监管工作中容忍迁就而引发问题的责任。

加快金融业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使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的特点是高负债,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和各经济实体,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金融业的会计制度必须坚持客观、严谨、审慎、保持的原则,必须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经营的潜在风险。

第10篇

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度缩水;另一方面普遍经济受刺激后导致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巨大,形势非常严峻。这一切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将发展策略进行调整,做好相关工作,极有可能在将要到来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淘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应针对金融危机,吸取经验教训,适时调整,不断创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央行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货币供给,然而这同时却形成了新的经济泡沫。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财政救济,但也导致了新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加剧企业可持续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需求的减少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1、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07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9月17日联合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数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该年,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在这样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下,中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2、中国出口业在危机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了21.9%,回落了5.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8.9%,回落了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了7.8%,回落了16.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我国出口也必会遭遇瓶颈。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舞弊动机明显增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财务状况恶化,这就加剧了舞弊动机的产生。舞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二是员工侵占公司财产。从公司外部来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入困难、到期债务偿还不了、借贷不能展期、主要客户流失,订单大幅缩水甚至接不到订单、存货滞带,净资产出现负值等,为了获得融资,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舞弊便层出不穷;从公司内部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益水平,为了保证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各种舞弊的手段也相继呈现出来。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监管不到位都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会计准则不断修订的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为适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正由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转向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紧密联系,目标一致且相互衍生,统一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IIA将内部审计归纳为确认活动与咨询服务二位一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确认获得广泛的职业经验,形成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1)确认职能:内部审计师对程序、系统或其他常规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独立的意见和结论,主要包括舞弊调查、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价、财务、绩效、经营和合规性业务审计等;(2)咨询职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服务的咨询或相关活动,其业务性质和范围根据客户的协议确定。

三、从金融危机反思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金融危机又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一)事前控制不力,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重视不足。事前控制工作不完善,大多企业单位并没有明确提及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对内部审计发挥风险管理作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没有很好地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控制等方面。

(二)未能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许多企业存在着片面强调审计监督职能而忽视审计服务职能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提出问题多,帮助解决的少;提出建议的多,真正落实的少,大多都是为了检查而检查,没有将服务作为监督的最终落脚点,对服务在内部审计中的功能认识较为模糊,严重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正是由于对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忽视,使得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到来时,无力及时有效地修正频频出现的问题,以致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损失。

(三)忽视效益审计的作用。同样,许多企业只是一味地将财务审计作为工作重点,而没有很好地把效益审计摆在相应的战略高度。内部审计传统上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主要关注财务的收支是否真实准确等。但是,新的历史环境下,企业的性质、产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企业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经营者面临的首要任务。目前,在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多是管理问题,如投资决策失误等,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动态审计的关注度不够。许多企业更多的只是将结果或者某一时间点的静态情况作为审计对象,轻视了动态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对金融风险的变化缺乏全面的掌握,对其严重性重视不足,以致在防范和化解危机时无法发挥更好的作用。结果孕育于过程之中,仅仅审计结果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的,只有对全过程实施审计,才能深化结果审计,才能构建起“控制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审计运行机制,从而能够从根本上防范风险,促进增值,提高运作效率。金融危机中的许多企业都没有充分注重对动态的过程进行审计,继而导致企业及其被动地遭受金融冲击。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理念的转变

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负面经济冲击的同时,也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不完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更应该反思,明确新的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进化。

(一)未雨绸缪,时刻关注内外环境变化,强化企业预警机制。公司内部审计应更多地参与面向未来的规划和决策工作,对公司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这些风险包括公司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未来将发生的潜在的风险。内部审计师应当义不容辞地充当起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的协调人和总体策划者,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扫除风险。

(二)作为管理层的助手,提升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加强风险监控与应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其监督职能的内涵已发生改变,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把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管的一个职能部门,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实现企业经济运营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顺应时代变化,在继续做好财务审计的同时,充分重视效益审计。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实现由检查式监督向研究式监督转变。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重要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益,企业资金投入使用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对当前的企业状况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还对今后的问题提出建议,并对远期经济效益作出预测,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等各环节的控制质量,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把握全局,做好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的转变,及时拨乱反正。要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全程监督转变。将审计“关口”前移,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跟踪监督,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内部审计发展重点

金融危机导致了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严重受挫,内外舞弊明显上升,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矛盾激化,使得人们对其产生疑惑。针对一系列问题,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把握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利用效益审计的结果提高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首先,内部审计师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考虑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之中。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和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中,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关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有无重大疑虑的事项和情况,从而考虑持续经营能力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获取并评价企业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很重要;其次,建立弹性的效益审计指标,强化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地调试、更新,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二)加强舞弊审计。内部审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面了解企业从外到内、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的可能舞弊行为。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企业实际信息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单纯地依赖以往审计中形成的历史信息。在评价审计证据时,如果发现某项错报,应当考虑该项错报是否表明存在舞弊,并不应将此项舞弊视为孤立发生的事项。在与管理层、治理层和监管机构的沟通方面,如果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内部审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以采取适当措施,并确定是否向监管机构报告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对于舞弊审计尤为重要,熟悉常规审计程序的被审计单位内部人员更有能力掩盖其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行为。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正确监控与评价。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监管层对金融工具的创新变得更加谨慎,但中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股指期货的出现、融资融券和信贷资产的转让更证实了中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对金融工具准则提出了征求意见稿,根据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中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也将进行调整。此外,鉴于各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一些提示,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完善。其实,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并无好坏,我们应立足于内部审计,正确利用并引导其为企业可持续经营服务。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内部控制是关键,内部控制不健全,就会给人以可乘之机,以至于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

六、总结

整个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摄取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论文的写作,使我了解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概念,对内部审计也有了新的认识。金融危机暴露出内部审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使人们高度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战略地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要努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同时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华.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J].价值工程,2010.4.3.

[2]袁丽萍.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内部审计[J].公用事业财会,2010.1.

[3]王珏.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问题浅探[J].经济观察,2004.4.

[4]卢传锋,万剑.金融危机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探讨[J].财政监督,2009.16.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信用社;金融体制改革

一、金融危机对农信社发展的影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而金融危机必然波及到经济领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危机甚至衰退。金融行业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变化都会影响企业,或者主动缩小产业规模,或者开辟新的市场类型。而以立足县域经济、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信用社,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自然会在金融危机的效应下被放大。

(一)“三农”大环境受挫

现代经济背景下,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亚经济环节,为现代城市经济供应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而对城市经济的依赖性愈发强烈,因而自身的链条式经营始终不得完善,产前、中、后的加工、服务、销售等渠道不畅通,粗放型农业仍占绝对主体地位。物价一旦上涨,农村产业的收益直线下降,农民的收入受到最直接的削减。金融危机造成的市场扭曲,必然引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同向混乱,从而造成农信社需要面临更复杂和不确定性飙升的金融环境。

(二)信贷风险加大

金融危机首先造成的是企业倒闭和大量劳动力成本下降乃至失业,而最大的受害群体就是农民工。农民务工收入的减少,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的销售价格停滞甚至下降,经营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受挤压,甚至出现亏损,还款资金来源难以保障,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系列的风险可能叠加并转移到农信社,案件“双降”及贷款收回不容乐观,大要案可能重新抬头,不良资产可能增加。金融危机加速了信贷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一损俱损效应,从而造成了农信社信贷风险的逐层加大。

(三)农信社体制改革风险加大

体制改革是应对危机的核心环节。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一些关系到农信社整体发展规划的诸如产权问题、经营管理与监督服务的统一问题等,都会在金融危机的放大效应下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控制。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革除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所有制、经营管理方式等,而金融危机加大了市场和产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改革的对象和标准也呈现出多变的趋势,从而改革的风险加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推进农信社体制改革

(一)改革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市场不稳定和风险加大,客观上为产权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农信社必须定位为股份制农村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应该端正经营方向,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新型运行机制。具体方面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首先要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和经营宗旨,即立足县域经济,服务三农。鉴于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的波及,农信社必须承担对农村经济的扛鼎责任,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强大的资金吸纳手段。其次是改革人事制度,加大农村信用社全体干部职工的责任心,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信用社的主人。岗位责任制是激励农信人积极开展业务的制度动力。鉴于金融危机影响下,小额农业贷款整体上疲软的趋势,就要激励业务人员通过业务项目创新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市场并进行市场细分,创新多样化的农村信贷服务项目。再次,就是要全面提高农信社财务干部队伍的素质,建立新的良好的选用人员机制。最后,改善信用服务工具,创新金融产品,努力提高资金融通效益。鉴于金融危机下,农信社的客源流失严重,盈利能力减弱的现状,农信社就需要积极改善信用服务工具,创新金融产品,寻找市场突破口,适时推进结构调整和业务布局,并拓展业务融资渠道。

(二)开辟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是农信社开发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创新的组织载体,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场地。开辟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就是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县域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对农信社组织形式进行分类的、有针对性的改革。

1.组建股份制农业银行。这是针对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金融产品及其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如若仍旧沿用旧有的体制和服务方式来支撑当前的金融市场挖掘,显然是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因此要解决农信社体制与服务方式与当前层出不穷的金融市场新形势不适应的矛盾,就必须在农村信用社基本制度保留的基础上,成立体制最具活力、最符合金融产业发展规律、适宜市场经济发展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2.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这是针对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言。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可以在现有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体制适中的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农村合作银行其内部组织体制、经营管理机制、外部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应区别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这种体制的合作银行能够整合较发达地区比较活跃的农村社会沉淀资金和较为保守的融资渠道,并能够兼顾一些相对滞后的制度性风险防范手段,从而达到一种综合平衡的农村融资格局。

3.改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是针对欠发达或者贫困地区而言。具体实现方式为:第一,以集中优势兵力更好地支持“三农”,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促进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联合,组建中国农业信贷银行。第二,着眼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政策性业务,农村信用社与农业发展银行合并,既解决了农发行基层无办事机构,难以服务到位的困难,又解决了农村信用社上面无“头”各行其是的局面,真正达到扶持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的。第三,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在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工作基本完成之后,为了壮大信用实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解决基层信用社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将基层信用社、联社合并为一级法人制,各基层信用社为联社的分支机构。

(三)建立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切实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现代金融机构必然是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这一点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也必须贯彻。首先,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审慎经营的理念,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市场,严防死守,划定底限,科学判断经济形势,合理运用信贷资金,合理布局网点功能,根据市场需求,由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内涵提高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其次,必须做到资本约束到位,从机制上推动信用社加快股份改造的步伐,杜绝超比例发放大额贷款,拓展充实资本的途径和渠道,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政策优势,切实增强资本实力;最后就是加强和巩固信用社的法人地位,建立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和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组织架构调整、薪酬制度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员工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经营风险、成本、资金的管理,严格落实授信责任制,大力推行履职问责制,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来解决贷款发放“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农信社尽管具有为支持三农而具有的特定的公共职能,但是终究是以吸纳和争取社会资金为目的,因而资本管理始终是管理的基本对象。农信社的主要经营风险也基本上来自资本的融通渠道和业务项目的市场定位。因此,掌握好资本管理的基本架构,就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陈磊,来珠.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以及对策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2010(1).

[2]海村.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和对策[J].品牌(理论月刊),2010(6).

第12篇

[摘 要] 美国人的消费模式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并蔓延至全球。中国传统消费观念由来已久并被传承,但在新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此,有必要构建健康合理的新型消费观以应对危机。

[关键词] 消费观;应对;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89-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45[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引言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全球性经济危机又称次贷危机或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或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9月全面爆发。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持续至今还未结束,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诱发了这场可怕的金融危机?是否有必要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来应对,克服并战胜之?

二、金融危机的诱因

什么原因诱发了这场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举债消费在美国居民消费中日渐盛行。而次贷政策则如同从“潘多拉盒子”里钻出来的“魔鬼”,深深诱惑并攫取了他们的心灵,并趋之若鹜,纷纷效仿攀比,不但如此,对已经存在的经济风险亦熟视无睹。贷款的种类不仅有房地产,而且还包括汽车、信用卡等消费贷款,其扩张方式也呈现加速趋势。譬如在买车时不但不需要首付费用,而且还可以享受零利率的优惠,信用卡也可以透支消费,非理性消费就这样在不断地扩散。但这种被称为“强迫性消费”和“受操纵的消费”注定会导致悲剧的发生。正如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曾预测的“蝴蝶效应”那样,蝴蝶最初只是漫不经心地摆动它柔弱的翅膀,一般无法感觉到它的影响,更无法认识到它潜在的能量和隐藏的杀机。人们后来发现,正是不起眼的“蝴蝶”在美国酿成了后来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

在广为熟知的“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故事之后,人们近来又了解到了一个“香港老太”的故事,她的经历更有助于直观地解开这场金融风暴“噩梦”。这位香港老太太一直住在美国,她的隔壁邻居是一对从不干活,仅靠领取失业救济金度日的普通美国夫妇,可他们居然也买了两套房子。他们成天吃住无忧,生活悠闲自得。长期观察之后,老太太明白了:原来众多此类美国夫妇的消费就是通过别人把钱存入银行,他们则从银行贷款来进行种种消费!有人形象概括此类现象为:为数众多的人花掉了还不起的钱,为数众多的人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

人们常用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来说明美国人的消费观优于中国人。美国人习惯贷款消费,而中国人习惯存款消费,两种消费各有利弊。中国人更看重未来持续偿还的能力,美国人却不注重,他们超前消费,透支未来的消费观念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老百姓的生活受到许多负面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御金融危机的恶化。据新华网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称,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但“仍远远没有走出困境”。他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召开的一次会上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金融危机看来“基本已经过去”,“经济似乎开始稳定,并且开始再次增长”。但同时指出,房地产市场和就业是经济的最大障碍,尽管金融系统或多或少正在恢复正常运行,银行信贷仍然疲弱,影响着小企业融资扩张和增加新就业的能力。

三、国人消费观及其演变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重创世界经济,一些国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中国也被卷入其中。在金融海啸的恶性蔓延下,中国一些企业出口下降,股市下移,物价飞涨,楼市也出现危机,国内经济向上势头趋缓。如何应对国内经济下滑,已演变成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显现之后,政府作出快速反应,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应对方案,将宏观调控的基调由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控制物价调整为全力保增长,并且着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国人传统观念中,“无债一身轻”理念深入人心,因而多数中国人不会、也不愿意选择超前消费。时至今日,信用卡消费在国内,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得以普及,“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一西方消费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被普遍接受。虽然对住房的要求在不断上涨,但对上银行贷款显得忧虑重重。因为他们明白“借钱还钱”这么一肤浅的道理。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这使得他们在生活消费,尤其是高档消费方面有所顾忌,奉行“量入为出”消费准则,通常不会超前消费。他们固执坚持有一定积蓄生活才能心安理得。近年来,城乡居民教育、医疗等各项费用持续增加刺激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心理。在各地,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费用正在、并不断地超出了普通家庭可承受力,“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传统观念导致居民家庭不得不削减消费开支,而将余款用于储蓄。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购买一套或几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构成了他们所认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国人愿意把大量储蓄用于住房建设。而随着目前城市房价及物价日趋上涨,人们意识到,买房不仅是储蓄,是投资,也是抵御通胀的一种手段。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中国消费者养成了节俭、自律以及反对奢侈的习惯。中国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依然还承担着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诸多社会责任。所有这些多年形成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模式,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

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的“80后”、“90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与上辈相比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他们似乎乐于花钱,乐于享受,乐于消费。在他们看来,在这年头,不讲时尚,不讲品牌,就是落伍的表现。近年来,中国已悄然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这种新生代消费观让国人感到担忧,新的消费观正在颠覆传统消费理念。根据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奢侈品消费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增长势头。业内人士称,在所有新贵奢侈消费中,豪华汽车消费占40%,豪宅消费占38%。北京国际车展和上海世博会以及11月的广州亚运会,刺激了三地奢侈品的消费量大增,并拉动周边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量。

四、构建健康合理消费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深入,经济在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在遭遇金融危机的今天,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克服困难,加强应对危机以及提高应对将来发生不测的应变能力,笔者以为,构建健康合理消费观不仅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目的是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一)加快传统消费观的转型,选择新的消费模式

国人传统的理性消费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同时,我国政府对银行信贷严格的监管能够确保中国不会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尽管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不是很大,但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各级政府应通过实施一些积极的经济政策来拉动并扩大内需,稳定出口,刺激消费,保障增长。而拉动内需,意味着促使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转型,同时意味着国人要选择新型消费模式,这既有别于“美国老太”肆无忌惮的消费,也有别于“中国老太”瞻前顾后的消费,要激励更多人学会更加大胆地花钱,更加聪明地花钱。但对奉行量入为出、节俭持家的国人来说,拉动并扩大内需,增强社会大众的消费信心,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二)坚定信心,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

面对金融危机,总理曾说过“在危急中,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如果说金融危机的冲击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外在机遇和外在压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则为我们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的内在机遇和内在动力。我们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心,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消费观。

(三)促进消费观念和谐,引导健康理性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观和消费习惯受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背景以及与外界交往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新型消费观和消费习惯逐步形成过程中,势必与传统的习惯发生碰撞。同时,在“文化代沟”突显的今天,“消费代沟”也在加大,不同年龄、不同地域居民的消费观也存在一些不和谐,这就急需促进消费观念和谐,引导健康理性,坦然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消费倾向。

(四)更新消费观念,发展开拓型消费

中国传统消费观念封闭保守,多数居民消费模式还以“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为主。在危机来临时,经济萧条导致收入减少,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贬值,以及未来不确定等因素,使得传统消费观得以发扬。但面对危机,更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与措施,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是新形势下的重要选择,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更多刺激消费的优惠措施,让利于民,只有切实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使居民的积极消费成为可能,消费观才能更新,与时代不符的传统消费习惯影响才能消除,发展开拓型消费才能得以实现,多种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消费模式才可能形成。

(五)积极合理拉动广大农村地区消费

要积极利用中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需求大、受金融危机冲击小的特点,以扩大农村消费为契机,适应农民新期待、新要求,通过保证农民增收、家电下乡与补贴、以旧换新,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培养人才和加强管理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的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拓宽农村消费领域。

(六)将优势的传统消费观与现代新兴消费观有机结合

在国人传统文化中,“节俭”、“节约”向来备受崇尚,“丰衣足食”、“知足常乐”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正是这样或那样的优势传统消费观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磨难,但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出现各种新型消费,甚至是奢侈消费也属正常,无可厚非。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扬长避短,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有益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遭遇金融危机的今天,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措施得当,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健康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则不但我国“拉动内需”的政策得以实现,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我们个人在这个变化莫测、快速发展的世界里也能一方面尽享改革开放带来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增强防范危机的意识与抵御危机的信心与内涵,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