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6 05:2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消费理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文章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畸形消费行为的概念及其成因作比较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应对畸形消费行为的策略。
一、畸形消费的概述
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为其正确区分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帮助。例如,当一个企业的产品由于某种原因已使消费者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出现畸形消费行为时,该企业仍在维持原来的经营方针而继续生产此种产品,或已经察觉情况不妙但又不知原因所在而盲目采取对策,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同对正常消费态势进行研究一样,展开对畸形消费的分析同样也很重要。
二、畸形消费的表现及成因
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而且,即使是畸形消费,也会因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有多种表现。
1.抢购和待购消费及其形成原因。抢购是指消费者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因素的考虑发生的超过实际需要的购买行为。一般分为涨价抢购、俏货抢购和盲目抢购。严格的说,如果商品涨价和商品短缺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那么涨价抢购和俏货抢购这两种抢购方式也应当归入理性消费之列;反之,如果并不存在上述的相应客观可能性时,那么这两种抢购就属于盲目消费的范畴。盲目抢购是不加分析、无计划、非理性的购买活动,它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待购则是指消费者虽然确实有实际需求,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出现,消费者认为不是购买的最佳时机而表现出的暂时不消费的行为。由于上述同样原因,待购可分为理性待购和盲目待购。不管是抢购还是待购,只有当其归属于盲目消费范畴时才可定性为畸形消费。产生盲目消费抢购或待购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缺乏安全感,总想通过抢购或待购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当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或消费者个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时,容易产生上述畸形消费。
2.癖好消费及其成因。癖好消费是指超过正常消费程度或正常范围的嗜好消费。并非所有的癖好消费都属于畸形消费,只有当某种癖好消费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有害影响时才可将其认定为畸形消费,如嗜酒如命、吸烟成癖、过度沉迷上网则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产生畸形癖好消费的缘由既有社会传统习俗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性的原因,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应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控制或限制,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排斥消费及其成因。排斥消费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消费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拒绝购买的暂时不消费态势。排斥消费一般分为差距消费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差距消费排斥即由现实商品与消费者需求期望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排斥。如某家生产奶粉的企业被曝光生产销售了劣质奶粉后,消费者对其所有的奶制品都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而产生抵触消费。排斥消费的具体表现是否属于畸形消费,取决于是否存在促使排斥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事实,如果确实有客观事实,那么消费者不仅有理由而且也应该拒绝购买;只有当并不存在足够的客观事实,消费者仍坚持拒绝的态度时,则此种表现才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产生畸形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主体的偏执倾向。这些消费者往往不愿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不管实际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仍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价事务的标准。
三、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
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并非意味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去迎合消费者不正常的消费心态,而是要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去指导企业的相关活动,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服务。
1.重视消费者的抢购与待购,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因素。
不管是畸形抢购还是畸形待购,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时间看,它们的存在均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消费者对某企业怀有不安全感,即使是畸形抢购或是畸形待购,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破坏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应认真对待畸形消费现象所产生的危害,并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如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尽可能使消费者和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各种手段制止或消除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传播;不从事可能给消费者产生各种误解的活动等。企业不应因不正常的抢购和待购属于畸形消费而听之任之;反之,应采取认真的态度给予对待,通过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使其对企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逐步消除畸形癖好消费。如果从短期的利益加以考虑,畸形的癖好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嗜酒如命和吸烟成癖的人越多,给酒厂和烟厂创造的利润就越高,似乎对企业有好处。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则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当畸形癖好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超过了正常的消费程度和消费影响,必然会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而遭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抵制,最后会致使相关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目前,许多烟厂倒闭、酒厂关门的事实正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那些与畸形癖好消费有关的企业也应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及早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尽快实现本企业投资方向的调整。社会各方也应共同努力,为早日消除传统陋习做出努力。
3.合理界定排斥消费,满足正常消费需求。通过对排斥消费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知,如果不对排斥消费进行科学的分析,笼统地把所有的排斥都归结为畸形消费,就很可能使企业看不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失去大量的消费者。一般来说,正常限度内的消费差距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或生产因素造成的,这些无疑给消费者在心理上造成障碍。因此,企业应认真寻找原因,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消除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如针对合理的差距消费排斥,企业应全面分析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心里障碍的所有因素,然后根据核查结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进行生产调整去缩短现实商品与需求期望之间的差距;针对合理的信任消费排斥,企业应认真核查给消费者造成信用危机的真正原因,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或宣传或以新的形象来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一旦形成,便不会在短期内消除,所以企业可采取更换品牌的做法来消除这种排斥消费。如果企业已出现了畸形排斥消费,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而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如加大促销攻势,通过说理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改变态度,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给消费者一个美好的企业形象。总而言之,要想消除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就必须采取符合人们心理机制规律要求的合理手段去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印象。
与正常消费相比,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通过对不同消费的比较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可以使企业更恰当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因势利导地去处理自己与市场消费的关系,从而为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现今,消费者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危害消费者安全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通过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本文是从分析消费者安全权问题出现的成因,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立法的发展,促进了有关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的发展来解析消费者安全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权,在自己的安全权利上受到损害时,能依据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消费安全权。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对经营者维护消费者安全权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大打假治劣的惩罚力度,使其非法获利不足以支付承担法律责任的成本,令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还要及时解决安全标准缺失和滞后的问题,为消费者安全权提供强制性的技术警戒线。对屡教不改或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及时向社会通告,加大对经营者的心理威慑.在任何时候都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以消费者利益为重,保证所提供商品及服务的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安装防护措施或者设立警示标志,以免损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关键词:消费者安全权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消费者安全权的特征
消费者安全权的管理消费者安全权司法保护消费者安全权行政保护
现今,消费者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危害消费者安全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通过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本文是从分析消费者安全权问题出现的成因,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立法的发展,促进了有关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的发展来解析消费者安全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权,在自己的安全权利上受到损害时,能依据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消费安全权。
一、消费者安全权概述
首先我们先了解消费者的安全权。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在许多法制国家,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主要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安全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之一,没有安全权,人们的其他权利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消费者的第一项权利便是安全权。对所有消费者而言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并提供支付对价后,经营者就要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
当我们基本了解消费者的安全权。那么我就把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一是人身安全权。它又包括:(1)消费者的生活安全权。即消费者的生活不受危害的权利,如因仪器有毒而致使消费者残废,即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权。(2)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权,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受损害的权利,如食物不卫生而致使消费者中毒或因电器爆炸致使消费者残废等均属侵犯消费者健康安全权。二是财产安全权。即消费者的财产不受损失的权利,财产损失有时表现为财产在外观上发生损毁,有时则表现为价值的减少。
在消费者而言,其购买商品、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者是为了个人或者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在其为商品的所有、服务的提供付出代价后,对方当事人有义务提供合格的商品和服务,而不能使消费者在付出代价后,对方当事人有义务提供合格的商品和服务,而不能使消费者在付出代价后反得到伤害。故在消费者方面,他们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二)消费者安全权的特征
在我国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权不受损害的权利与我国《宪法》和《民法
通则》中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害虽是一脉相通,但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这项权利与以上的权利相比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主要包括:
第一,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权所具有的内容,包括生活消费的任何领域,
权利客体的范围包括一切购买、使用消费品和接受服务的行为,所以,这项权利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第二,消费者的安全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在消费者购买、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始能产生,离开生活消费这一特定领域,就不可能存在消费者的安全权问题。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加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生产者,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是消费者,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不接受外界的服务,不可能不购买、使用商品。在如此密切的相互依赖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成为必然,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首要地应得到保护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三,消费者安全权不只是被动地形式,还可以主动要求,也就是说,这项
权利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只有在自己生命、健康权或财产权遭受损害后才能主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消费者可以主动行使消费者安全权,既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和标准。
(三)消费者安全权的实现
上面已经讲述了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和自身特征。现在很多消费者自身都不很清楚的事情,因为有很多消费者安全权受到了侵害,可是消费者却不知道如何在受到侵害的前后来实现自己的安全权。那么我现在下面再讲述如何实现消费者的安全权。
1.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在很多时候消费者的安全权不会自动实现,该项权利的保障首先有赖于经营
者切实履行相关义务。在不同的消费交易领域,经营者所应当承担的安全义务和
责任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都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
受侵犯的权利。这就要求:
第一,在购买、使用家用电器、家用机械、燃气以及燃气用具、日用百货、
文化用品、儿童玩具等生活消费品时,有权要求这些产品的质量能够有安全性,或者有安全性保障措施,不存在缺陷而使消费者受到损害。
第二,在购买、使用食品、药品、化妆品时,有权要求商品符合国家规定的
安全、卫生标准。
第三,在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用具用品、服务环境、
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所提供商品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不致使消费者遭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威胁。
2.消费者安全权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对消费交易活动的有效管理
现在国家为了更加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中有一般性的安全保障法律规范,我国对特殊危险性商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规范,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范、生活用电安全管理规范、服务安全管理规范等等。这些安全管理规范是国家对消费者交易进行必要干预的法律依据,为国家对消费安全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法律手段。现在把这些手段可以概括成四种:标准化管理、安全认证管理、许可证管理、商品和服务的标示管理。国家通过这几种管理手段,可对涉及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强制性的各项安全标准,强行要求经营者的商品和服务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从而实现保障消费者安全权的功能;并且可以防止不安全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为消费交易的安全创造条件;而且通过标示的管理,可以让消费者警惕那些不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避免消费者的安全受到侵害。
虽然国家对经营者们的商品和服务已经严加管理,可是损害消费者安全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消费者安全权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消息途径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的消费者安全权没有得到保护,致使很多消费者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近年来,我国广大消费者在人身安全方面屡屡受到损害,有些情况已经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都享有安全权。
而在实际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现象非常普遍。
(1)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例如,为了牟取非法利润,招徕顾客,一些不法分子在普通白酒中加敌敌畏冒充"茅台",用福尔马林泡毛肚、凤爪,在菜油中掺柴油,出售变质、发霉的各种食物等,皆属此类,这些商品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反而会损害人们的健康,甚至会致人死亡。出售过期变质的食品、药品。对于销售者来说,出售过期、变质的食品以及过期、失效的药品等侵犯消费者安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有些商店将已经过期的商品打上新的日期,欺骗消费者。
(2)药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制造销售假药、劣药。药物本来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赚钱,则置人们的生命健康于不顾,以非药物冒充药物,病人服用后,根本不能对病情产生缓解及解除作用,延误疾病的治疗,有些假药中还掺杂有害成份,不仅耽误治病,而且使病情加剧,例如,一些不法分子用泥土、鸡饲料、淀粉或廉价药品加上伪装,冒充抗生素及名贵药品出售。
(3)因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商品不容忽视
日常用品及机电产品缺乏安全保障。这些年来,我国曾发生了多起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爆炸伤人的事件,电风扇、电热毯、电热杯、洗衣机等漏电致人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严重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表现。
(4)化妆品质量不过关有毒有害性不容忽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渐为时尚,化妆品致人损害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有些生发水不仅没有生出头发,反而使原有的头发脱得精光,一些润肤膏不仅不能美容反而致人容貌毁损,还有些化妆品甚至含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害物质。
(5)服务行业的场所和方式给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安全不容忽视
营业场所不安全。如有些旅馆房屋年久失修、楼梯老化腐朽;有些商品、饭店、旅馆电源外露极易触电,有些旅馆管理不善,旅客财物经常失窃等等,这些也属侵犯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现象。服务方式不安全。如理发师使用工具不当或者不消毒致顾客受伤或者传染疾病,浴室热水过热烫伤顾客等等。
上述的五种问题都是给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本来就是处在弱势地位。而当消费者安全权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我们就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
(一)提高消费者的唯权意识
维权就是指的是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维护生命健康安全权是消费者协会的一个重点,也是消协的一个主要标准,消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健康维权确定的依据是:当前危及消费者正当权益的比较突出,把健康维权作为年主题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以人为本,它包括多个方面;另外确定年主题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求全民各尽其所,没有人民群众的全民健康是做不到的,消协维护消费者全权利益有本身的职能,配合执法部门做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安全利益广大消费者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突出的问题,打击制止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一些服务。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列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要选择大商场购买,因为大商场进货渠道规范,消费者一旦购买了劣质产品,不管找商场还是找厂家去维权,都会更方便。二要保留购物票据,以证明劣质产品的出处或卖场。三要认清品牌,不要去买“三无”产品。无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食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维权难度更大。四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当事人而言,维权是件很辛苦的事,如果我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更大程度地避免遭遇到伪劣产品,也就不用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维权了。在消费者消费的同时可以要求:(1)要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必须具有合理的安全性,不得提供有可能对消费者人身及财产造成损害的不安全、不卫生的产品。(2)要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可靠的安全保障。(3)要经营者提供的消费场所应具有必要的安全保障,使消费者能在安全的环境中选购商品或接受服务。这些都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也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所要提出的安全要求。
上述这几种只是一些消费者为了以后方便唯权常用的行动,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在受到侵害时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还要寻求司法的保护。
(二)消费者安全权司法保护
1.打击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上述规定所称的法律、法规,是指内容涉及了对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处理之条款的法律、法规。
(1)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
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是两个联系紧密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违法行为指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犯罪行为则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当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侵害了消费者合法的安全权益的行为多属于违法行为,除非当这种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程度,达到构成刑法分则所顶的某一项罪名的构成要件时,就成了犯罪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有关国家机关应追究经营者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于犯罪行为,则由国家的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审判机关追究经营者的刑事责任。
(2)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
现在社会有很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违法行为。其中主要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搀杂、搀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二,生产、销售假药、坏药。第三,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第四,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材、医用卫生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第五,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以上不符合规定的产品。第六,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
上述以上行为中,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其中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卫生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劣质化妆品罪等犯罪行为。
2.人民法院切实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方面的职责
在我国人民法院在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负责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包括民事的、行政及刑事的。它是保证消费者诉讼权利得以实现,维护合法权益,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
(1)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的受理
当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包括因经营者违反约定义务而产生的违约责任纠纷和因经营者违反法定义务侵犯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权益的侵权纠纷两种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选择司法救济方式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而对消费者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决的争议,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既消费者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讼和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
(2)人民法院会采取积极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讼
服务人民、保护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而且方便消费者提讼是人民法院实现其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各项措施的基本前提。社会中,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为了自己安全权益怕打官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方便,都会因为离法庭太远,为几个钱不值得来回奔波;举证困难,担心败诉,顾虑进程浪费时间和精力,造成了很多消费者当自己的安全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放弃了自己的诉讼权利,放弃寻求法律保护的途径,能忍就忍,能让就让。而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的。这样就能使很多消费者在自己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来还击。
3.对已受理的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会及时审理
所谓及时审理,是指人民法院会严格依照法定诉讼时间期限的要求,在受理案件后,应按时进行审理前准备,尽早开庭审理。此外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还可根据需要巡回审判,就地办案,这都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及时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由于人民法院在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中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在国家对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保护工作中享有极大的权威性。因此,本条的规定对于及时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避免争议久拖不决而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加强对损害消费者安全权益行为和现象的司法监督,保护广大消费者安全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消费者安全权行政保护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述一下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对消费者安全权益的保护。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及时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而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安全权益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有关行政部门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2、各级人民政府对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这就直接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措施。而在人民政府内部因职能不同而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现在有很多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机关、卫生监督机关、环境保护机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这些机关通过自己的各种不同的职能来管理市场、约束市场,通过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更好的保证市场上商品质量,防止一些假冒产品、不合格的卫生产品危害消费者的安全权益,而且会对给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来提高其对本行业的管理、监督人员的素质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益。
四、结束语
总之,消费者安全权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并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以及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会更加完善,对不法经营者侵害消费权益的惩罚将更加法制化、制度化,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将不断提高,维权途径将会更多,更高效,这些也将促进消费者安全权的得到更多保障,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参考资料)
1.李昌麟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张严方著:《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王淑火著:《产品责任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王淑火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问答》,中国计量出版社1994年出版。
5.1985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关于从严打击制造贩卖假药、和有毒食品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动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年第3号。
6.梁慧星:“中国的消费者政策和消费者立法”载《法学》2000年第5期。
7.2003-10-3109:06:41
本文作者:孙立刚张中为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规划部
县域居民消费正进入以住行为主题的升级阶段
1981年至2009年间,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比重持续下降,分别下降了18.8和6.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娱乐文化服务、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9%、3.2%、3.6%、5%和9.8%。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县域居民将进入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一)县域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整体接近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水平1978年至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至6977元,实际增长9.6倍,年均实际增速7.4%。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达到10.9%和11.4%,自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折合至2000年是5963元,与城镇居民2000年的收入水平仅差316元。同时,201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介于城镇居民1999年的41.9与2000年的39.4之间。如果考虑县城居民,县域居民消费大致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左右的水平,正在进入“住行”为主的消费升级阶段(见图6)。(二)城镇化将推动县域消费增长1978年至2011年间,城市人口比重由17.92%提升到51.27%,每年约1%的速度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城镇化仍将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将带动县域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特别是住宅消费刚性需求巨大。按照目前13.5亿人口基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计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将产生住房需求4亿平方米左右。据中金公司预测,县级市新建商品住房增长空间较大,从交易量来看,2015~2040年间市场均在高位运行,年均交易量在1.6亿平方米至1.8亿平方米;从交易额来看,县级市交易额在2035年之前稳步提高至8000亿元,此后将趋于稳定。(三)人口结构将助推县域消费升级1980~1990年间,我国经历了一次生育高峰,平均出生率为2.12%。目前,这次生育高峰对县域消费升级的影响开始显现。一方面,80年代出生的人口已经逐渐长大成人,适婚人口比重短期将居高不下,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将持续推动住房、家用电器等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县域80后群体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受到城市生活影响较大,消费观念与城市接近,整体消费倾向比传统的农村居民高,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将提高。据四川、河南两省相关部门统计,由“经济型”转为“生活型”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四)县域消费升级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央强调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作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其中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国家陆续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2009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同比增长15.7%,增速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特别是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迅速。2011年我国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03亿台,实现销售额26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5%和53.1%;截至2011年末,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18亿台和5059亿元。从未来看,扩大农村和县域消费仍将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和领域,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综合以上因素,依据城镇消费升级经验,未来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包括家用电器)以及汽车消费将成为县域居民消费的重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领域将迅速增长。从各项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看,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以及交通通讯增速将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在看到县域总体消费升级趋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消费升级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区域看,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整体消费水平和层次高于中西部。2009年,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148.62元、4148元、3622元和3238元,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分别是中部、西部的1.2倍和1.6倍;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东部地区整体上分别是中部和西部的2.2倍和3.9倍。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距较大,东、中、西、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8倍、2.7倍、3.2倍和2.6倍。从不同收入群体看,2009年,高收入户、中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消费支出分别为7485.71元、4591.81元、3546.04元、2870.95元和2354.92元,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支出水平的1.9倍,是中高收入户的1.6倍、中等收入户的2.1倍、中低收入户的2.6倍、低收入户的3.2倍。
积极把握县域消费升级金融机遇
(一)实施“梯度推进”战略区域层面上,根据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有先有后,滚动推进区域市场发展,当前要把发展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环渤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县域,中西部的鄱阳湖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县域,二三线城市周边县域,县域内的中心镇、园区、繁华商圈。这些区域与城市差别相对较小,可加快复制和推广城市消费金融业务成熟产品和服务,“先试先行”,并结合各地实际,研发区域性特色消费金融产品,实现率先发展。业务层面上,先期以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逐步向汽车贷款、家庭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信用卡分期付款等扩展,努力为县域居民提供全面的消费金融服务。客户层面上,突出抓好县域公务员、大型企业员工、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城郊拆迁农户、进城置业农民、回乡创业人员、种养大户等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积极抢占县域消费金融业务高端市场,并积极培养潜在的优质客户,不断扩大县域客户群体。(二)突出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是进一步拓展县域存款、理财和支付结算业务。依据城镇经验,进入“住行”阶段以后,随着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投资理财需求旺盛,消费相关的支付结算需求迅速增长。公私联动开展工资、第三方存管等专项营销,主动与保险、基金、证券、移动、高校等高端客户资源丰富的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个人存款客户基础,巩固县域个人存款优势地位。针对县域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抓紧开发一批适销对路的县域个人特色理财产品。围绕县域居民消费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借记卡、贷记卡、网络、电话、移动支付等先进安全便捷的支付能力建设。二是积极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尽管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房地产调控,但是总体看,县域居民住房需求以自住为主,而且房价相对合理,泡沫相对很多大中城市要小。可重点选择优质房地产商、优质畅销楼盘、优质个人发展县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在经济较为发达、农民收入较高、信贷管理规范的地区探索开办农村住房建设贷款业务。三是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业务。加强与经销商、厂家合作,为县域居民提供汽车消费信贷服务,重点支持县域比较受欢迎的微型车、客车、小货车、客货两用车等。同时,探索开展“直客式”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不断扩大汽车消费贷款客户群体。(三)提升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水平和维护能力一是落实客户名单制管理。在认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县域中高端个人客户名单。及时监测,不断完善客户信息和资料,并依据客户资质变化,对中高端客户名单进行动态调整。在全面了解客户信息和需求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深度开发客户价值。二是优化网点渠道建设。依据优质客户的分布,优化物理网点布局,并可考虑设立理财中心并配备专职理财经理,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个贷中心,集中资源服务好优质客户。加快网点改造进程,实施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和营销技能提升导入,改善服务细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发展个人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进一步改善网银功能,真正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三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整合。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中高端客户实行差别化业务流程,进一步简化业务授权、审批环节,以服务效率和质量赢得客户。持续优化和整合业务系统,并将相关系统联网、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共通。四是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针对中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创新推出适合县域特点,适应客户需求的投资理财、住房按揭、家庭装修、汽车消费、资金结算等产品。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强化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的认知,提高产品和服务对县域中高端客户的影响力和覆盖率。(四)严防业务风险一是把握好风险防控的重点。从现阶段看,重点是严防虚假按揭和冒名贷款,防止贷款被挪用到民间借贷、股市等高风险领域,加大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新型诈骗案件以及信用卡套现的打击力度,健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等。二是实施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对县域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以及不同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研究和风险测算,推进内部评级法在消费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计量的精度。针对县域收入来源确定且透明度高的客户或者拥有高价值资产的客户,可适时上收其业务的中后台处理,探索集中管理模式。针对县域其它客户,更多需要发挥“人”的作用,强化调查审查以及落实相关责任。三是关注宏观风险。严格执行好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政策和银监会制定的信贷“七不准”、服务“四公开”等相关规定,密切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防控好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对存量资产质量的影响,做好压力测试,特别是密切关注区域房价走势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质量的影响,做好相关风险的防控工作。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我的论文《学术情结》写作分为三个部分:留学时期,思想和立业的定型,这是传奇一生的基础,我主要写他从一名留学者到热衷政治关心国内时事的爱国者,这里面包括他对自由主义与实验主义接受和改造,这两种思想是一生思想的定型;变态社会中,大力奉行镇静主义,这部分也是论文最有趣的部分,我参考了很多史料和前辈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把的政治与学术的脸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种脸谱的交叉又构成了典型的20世纪学人内心苦苦挣扎的心态。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过程中,几次让我潸然泪下,的那种在逼与被逼的崩溃边缘让我触目惊心,让我感到要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地艰难!第三部分是平和时期,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一生的理想,也是当代中国学术追求的最佳状态,是我写本论文的第二个目的。
论文关键词:非基本生活消费,ELES模型,贡献率,自适应预期模型
问题的提出[①]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08年按支出法计算,河南省国民生产总值18473.1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最终消费支出为7759.33亿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0%(最终消费率),低于全国最终消费率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5位。2007年河南省政府消费支出2011.2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4%(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482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1%(居民消费
图1 河南省消费不足的逻辑推理
率),按照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实证研究,政府消费率一般维持在11.9%―15.0%之间,河南省政府消费率符合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箭头 1),但是居民消费率却远低于标准结构中的居民消费率大于60%的水平论文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837.46元项目管理论文,占城镇居民收入的66.7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5位。据初步统计200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2%,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河南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自1996年已进入小康层次,消费方式已经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基生活消费已经基本稳定且弹性较低(箭头2),所以非基本生活消费低是才是问题的根源(如图1)。
一、基于非基本生活消费模型分析
1、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概念及界定
生活消费按满足人们需要的顺序,可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和非基本生活消费,基本生活消费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消费。非基本生活消费则是基本生活消费的对称,是超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消费。一般而言项目管理论文,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消费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非基本生活消费。本文参考了《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的合理词义解释部分,并对非基本生活消费做了一定的延伸和补充论文服务。非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满足人们维持和延续其生命的基本生活消费的前提下,用于满足自身发展和发挥其体力、智力以及为使生活舒适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劳务消费的总称。生活消费支出、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用CE(consumption expenditures)、BLC(basic living consumption)、NBLC(non-basic living consumption)表示。
2、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下非基本生活消费的模型构建
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费的ELES模型需求函数[②]:
参数是边际消费倾向,满足:0<βi<1,<1
对模型的进行变形:
令V=;a=;b=
对方程式进行回归可得a*和b*,进一步可求出:
3、非基本生活消费的计量分析
模型采用1993―2008按收入水平分组的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截面数据,为了修正和避免数据出现异方差,本文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法对方程参数进行回归估计项目管理论文,权重W=resid^(-2)。显著水平选取为0.05。t(d)是β*i的t观测值,R2为方程的可决系数论文服务。
通过EVIEWS软件进行WLS回归结果如下[③]:
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8.6320 R2=1.000000 D-W=2.276046 F=358360.2
200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64 R2=0.999890 D-W=2.310967 F=988.8286
200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59.77045 R2=1.000000D-W=1.776125 F=3572.506
200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019.675R2=1.000000 D-W=1.427389 F=4079087.
200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239.4272R2=1.000000D-W=1.674908 F=57325.39
200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回归估计参数
tβ=128.6925R2=0.999795D-W=1.609279 F=16561.75
200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80.7875R2=0.999991D-W=1.718861 F=32684.13
2001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75.2843R2=0.999999D-W=1.181300 F=30724.59
200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0.37496R2=0.999990D-W=1.323353 F=922.6385
1999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45.2760 R2=1.000000 D-W=2.680368 F=198270.7
199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33.6603R2=0.999997D-W=1.623019 F=17865.07
1997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41.95878R2=0.999954D-W=1.505179 F=1760.539
1996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99.82376R2=0.999999 D-W=1.794003 F=9964.783
1995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1196.196R2=1.000000D-W=1.504203 F=1430885.
1994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3144.5403R2=0.999990D-W=2.396234 F=20891.89
1993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42.16312R2=0.999993D-W=2.142866 F=1777.729
1992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ELES模型的估计参数
tβ=202.8902R2=0.999990 D-W=1.223436 F=41164.42
汇总回归方程估计结果,通过Excel软件处理结果如下:
表1 1993-2008年河南省城镇居民基本消费和非基本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类别
年份
CE
a*
b*(β*i)
BLCi(BLC)
NBLC
2008
8837.46
1475.782
0.562177
3370.727
5466.733
2007
7826.72
1268.192
0.593939
3123.156
4703.564
2006
6685.18
1603.482
0.511453
3282.145
3403.035
2005
6038.02
1209.152
0.541007
2634.358
3403.662
2004
5294.19
1197.215
0.522404
2506.753
2787.437
2003
4941.60
955.1838
0.562634
2183.946
2757.654
2002
4504.68
1417.536
0.480717
2729.795
1774.885
2001
4110.17
676.3441
0.651922
1943.082
2167.088
2000
3830.71
814.1469
0.633153
2219.309
1611.401
1999
3497.53
745.6160
0.607170
1898.063
1599.467
1998
3415.65
882.5848
0.605248
2235.796
1179.854
1997
3378.02
590.5870
0.681768
1855.838
1522.182
1996
3009.35
596.1219
0.635379
1634.908
1374.442
1995
2673.95
622.2854
0.615177
1617.069
1056.881
1994
2155.15
359.2111
0.684511
1138.585
1016.565
1993
1609.26
393.4778
0.608181
1004.234
605.0264
1992
1342.58
260.5322
0.674353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背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旅游活动要顺利进行,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交通的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旅游过程一般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路线为连接而形成闭合系统,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够、娱等各种活动。从旅游业的发展里程来看,交通始终起着支配作用,是旅游业发展和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不管旅游活动是以什么为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若要完成这样的闭合系统运转,骄傲同是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线通达、交通工具运输,又要有交通路线,交通活动将素有旅游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出一个较优化的旅游计划。可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发明、应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发展的标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现,也带来了旅游方式的转变。
研究意义:旅游行业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心理学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和学科。虽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业毕竟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也必定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应对,所以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课题仍旧没有过时,仍旧有其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直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如何让财富进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旅游业是人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标志。同样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如何处理发展机遇与其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继刚、楚义芳,1999;关宏志等,2001;卞显红、王苏洁,2003;吴刚等,2003),普遍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孙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国内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关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e,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杜学。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来逢波。区域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7(11)。
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
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社会科学家,2007.
汪正元。论我国旅游交通的几个特性及其发展方向。旅游学刊,1989(03)。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论文深入探讨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反作用。通过对比、类比、以及数据分析,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相关着作、作品,使自己对课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个人心得记录下来。
2)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文献,总结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进自己的观点。
3)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于对于交通与旅游业的观点和看法,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
4)和论文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为文章润色,力争出色。
3.预期成果形式。
4.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重点: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应对消极影响应采取的策略难点:具体分析交通对旅游业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产生的。以开展工作:查阅相关资料,草列提纲。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七学期第7周: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见面。
第七学期第8-9周:完成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10周-第八学期第9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第14周:完成中期报告,参加中期检查;
第18周:完成一稿。第八学期第4周完成二稿。
关键字:茶馆研究;评述;展望
茶馆在我国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茶馆业的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研究。作者以“茶馆”为题名/关键字,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1989―2009年期刊,检索到相关论文69篇,再通过资料收集方法,查询到5本相关专著。
一、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从时间跨度看,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前研究文献甚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茶馆消费者、茶馆行业发展及趋势等问题。其中研究热点和重点是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约占论文总量的74%。研究的薄弱环节是有关茶馆消费者的研究,论文数不足总量的5%。据此认为,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二、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一)中国茶馆历史研究
中国茶馆历史研究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关注的是中国茶馆整体时代变迁。如徐传宏、骆(2005)、连振娟(2002)、周文棠(2003)、连振娟(2006)等分别对中国茶馆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清荣(2007),他深层次地考察了不同时代的茶馆发展状况。专题研究指的是研究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茶馆历史。宋代和清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刘清荣(2006)、杨永兵(2004)侧重考察宋代茶馆,刘凤云(2002)研究作为社会化空间的清代茶馆,王鸿泰(2008)认为明清中后期茶馆由消费空间变为空间消费对象后,对城市生活产生意义。地区茶馆历史研究主要有雷友山(2000)和陈永华(2004),研究对象有旧时的武汉茶馆、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等。
(二)现代茶馆研究
1、茶馆功能类型研究
连振娟(2002)、徐传宏、骆(2005)、沈冬梅(2006)、徐明宏(2007)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传宏、骆(2005)对茶馆的类型作了探讨。
2、茶馆文化价值研究
陈香白(2000)探讨了“茶馆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论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王龙志(2006)分析对比南昌新旧茶馆文化,曾燕、杨国良、张付芝(2006)、杨丽娟(2008)分别对成都茶馆以及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分析。
3、地区/城市茶馆研究
刘清荣(2006,2007)选取茶馆文化比较发达的七个区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茶馆百态。吴旭霞(1999)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
(三)茶馆经营研究
茶馆经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理论和营销策略等热点上。
1、经营理论研究
徐传宏、骆(2005)较全面地研究了茶馆经营各个方面,连振娟(2002)认为现代茶艺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学者们还就茶馆经营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周文棠(2003)论述了茶馆经营的管理要素和内容创新,关瑞(2007)借鉴星巴克经验对中国茶馆发展理念提出建议,诸葛明(2006)对茶馆盈利模式进行初探。
2、茶馆经营策略研究
佘志芬(2000)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李晓明(2000)在分析北京茶艺馆经营结构基础上,提出相关经营策略。陆尧(2002)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沈晨仕(2008)针对现代茶馆经营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特色经营策略。
3、体验营销的运用
体验式营销理论在茶馆经营中的应用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苗泽华、薛永基、吴莉(2005)认为文化营销与体验营销相结合将会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刘华(2007)认为开展体验式营销已成为中国茶馆营销创新的重要课题,蓝彬(2007)研究了茶艺馆与白领体验茶文化之关系。
4、茶馆消费者研究
孙优萍、古赞歌(200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茶馆提供的用来满足用户利益追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黄晓琴等(2006)调查济南茶馆经营风格及其被认可度,张颖彬、龚叔英等(2007)对杭州市民茶馆喜好进行分析,徐明宏(2007)分析现代茶馆消费主体的变化。
5、行业发展及未来发展研究
陈香百(2000)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2005)指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刘清荣(2007)通过反思当代茶馆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茶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创新,陈文华(2008)对茶艺馆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
三、茶馆研究理论与方法
作为休闲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馆业,其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运用其他诸多学科理论和概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童国良借鉴体验式营销新模式提出茶馆消费发展策略;孙优萍、古赞歌运用产品概念分析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戴利朝运用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阐述茶馆这一农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整合之关联,徐明宏采用休闲学、社会学理论剖析杭州茶馆。此外,统计学方法也被引入茶馆消费研究,如张颖彬、龚叔英、施燕、张建英、钱富强的杭州市茶馆消费调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充实了茶馆研究内容,虽说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学者们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必将有助于茶馆研究及茶馆业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分析,茶馆研究领域正在得到扩展和丰富,各种学科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被不断运用其中。但总的来说,茶馆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基本概念有待明确,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茶馆研究侧重于经营、应用层面分析,而对茶馆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探讨较少,而研究框架的不确定又使得研究内容分散、聚焦不集中。(二)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茶馆研究多描述性分析,讨论深度有限,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开展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更少。(三)学术力量薄弱。一是茶馆研究者人数少且持续性差,二是现有研究者知识大多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
因此,未来茶馆研究需要关注和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设立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促进发展交流。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休闲业的分支,从属文化和休闲研究范畴,建议在诸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或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下设立茶馆专业研究机构,以集中优势开展活动。第二,学科建设问题。茶馆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及亚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茶馆研究尚不被重视也没有形成体系。茶馆学科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理论构建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茶馆研究应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和建立有自身特点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创新的研究方法。第三,热点问题的探讨。未来研究中,作为茶馆灵魂的茶馆文化系列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如茶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馆文化的体验、经营,以及茶馆的现代化管理和营销研究也将随着茶馆业的发展而成为研究焦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5).120-125
[2]张一民,周美英.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待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7(3).52
[3]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J].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4]赵华.清代茶馆略论[J].农业考古.2007(2).97-101
[5]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118-124
[6]雷友山.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J].农业考古.2000(4).143-144
[7]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85-187
[8]宋毅彬,姜含春.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9]陈香白.论“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0(2).170-172
[10]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41-53
[11]关瑞.从星巴克看中国茶馆[J].中国市场.2007(16).56-59
[12]苗泽华,薛永基,吴莉.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J].中国市场.2005(11).62
[13]佘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0(4).135-136
[14]沈晨仕.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北方经贸.2008(2).52-54
[15]孙优萍,古赞歌.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117-118
[16]陈文华.试谈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序言[J].农业考古.2008(2).152-155
[17]徐传宏、骆.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18]周文棠.茶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
[19]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20]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毕业论文(设计)来源:
( )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 )学生科研课题;
( √ )指导教师提供;( )自拟;( )其它
2、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类型:
( √ )论文;( )毕业设计;( )其它毕业实践环节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综合国力成为国家立足于残酷竞争现实的主要武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内为外广泛的关注。消费是生产和在生产的目的和条件,刺激消费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更是社会的“准劳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更是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这一群体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之中,处于半封闭的生活状态,尽管在理论上有较高的造诣还是避免不了与社会的脱节,表现出难以适应当经济生活的种种迹象:
1)缺乏日常生活的消费经验;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消费模式,致使他们无法体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造成其消费经验的缺乏。
2)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预购”“分期付款”此类超前消费方式成为他们主要的消费形式。
3)缺乏消费的实践;尽管如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形成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在日常消费中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明码标价”伸手就拿的方式,毫无讨价还价的观念,并不能将消费当成是一种再生产的过程。
2.选题目的
对于大学生消费的优点和弊端,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都着手研究和应用,试图经过调查经过调研、论述的方式揭示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内在因素,但是由于经费、人力、还有调研对象客观存在的问题,致使调研的范围产生局限性,数据的单一性和研究内容的重复性的种种问题,选此课题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模式,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摘要:大学生、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的概述
1、大学生消费的现象
2、大学生消费的弊端阐述
3、大学生消费数据的分析
预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丰富对大学生消费生活的调研内容,了解大学生消费的主模式,指导自己、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自己今后踏入社会生活打好夯实的基础。为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调研现状与应用
1、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2、国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3、总结分析国内外专家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数据,找出调研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大学生消费弊端的根本归因
四、拟采用的方法与步骤
1)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相关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
2) 文献检索法:通过论文、期刊等多渠道的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做好资料准备,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研究的步骤:根据文献和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什么问题?
4)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分析并找出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5)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所存在的主要弊端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
五、总体安排与工作进度
1.2019年6月3日---7月29日,收集材料,查阅文献,为写开题报告作准备。
2.2019年8月1日--8月10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2019年9月30日,参加论文开题报告会。
4.2019年1月5日---1月10日,写出论文初稿。
5.2019年3月3日---29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定稿。
6.2019年4月9日、10日,准备论文答辩稿,并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方正泉,崔荣国,姚剑英.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
[2]李巍.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
[3]贺冬萌. 大学生高消费现象研究[J]. 消费导刊. 2019
[4]李玲. 大学生的人际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某高校为例[J]. 传承. 2019
[5] 张璞麟,高宏博.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
[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7]周亚莉. 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问题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9
[8]杜红梅.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J]. 科技风. 2019
[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中国商贸. 2019
[10]蒋琦玮,马灿.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 消费经济. 2019
[11]吴磊,刘建荣. 地方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12] 张永胜.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13] 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七、导师对开题报告的可行性提出意见
导师签名:
导师单位名称:
年 月 日
八、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克鲁格曼在论文中使用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A.DixitandJ.Stiglitz)的DS模型来建立分析框架。DS模型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中建立的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并且在其生产中都存在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消费。在这种条件下,即使两国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选择来获得比较优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DS模型中指出:从生产者方面来说,由于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而从消费者方面来讲,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消费者要求产品的品种更多;而生产者偏好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而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市场竞争能使这种两难冲突达到一种次优的均衡:即每一个生产者都去生产一种差别性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和廉价的消费需求,又能使生产者本身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利益——从而形成某种垄断竞争的局面。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最后得出结论:一个统一的规模扩大的市场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使这一两难冲突得以解决的可能性增大。
郭芳等:论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里程碑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引入了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以下列条件作为前提:一是大量的厂商生产具有一定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相近的替代品,厂商的进入不受限制;二是同一产品集团内厂商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预期它自身的行动不为其竞争对手所注意;三是同一产品集团内所有厂商的成本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中,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垄断权,同时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企业生产差别化产品(产品可以替代但不完全替代),彼此间互相争夺市场,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垄断利润消失,各个企业仅获得正常利润,即均衡利润为0。
二、克鲁格曼论文分析
在发表于1979年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一文中: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研究成果上,引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论证在一个各国间不存在自然差异的世界中,贸易完全可以由报酬递增而产生。
克鲁格曼在这篇论文中建立的是一个单要素模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这意味着劳动分工是由市场的规模来决定的。随后克鲁格曼分析了市场规模扩大的三种途径,即劳动力增长、贸易及移民。劳动力的增长使得曲线向左移动,在新的均衡点B上,C下降,p/w也下降。由于x=α/(p/w-β),又n=L/(α+βLc))。则有,随着劳动力的增长每项产品的产量与产品的数量都将上升。在讨论贸易的作用时,克鲁格曼假定运输成本为0。由于对称假设,则两国的工资率和产品价格必定相等。在此种情况下,劳动力增长对两国所起的作用相同,都会使生产规模扩大,可供消费的产品品种增加。这样,由于实际工资的增加和可供选择的产品的增加,两国的福利都将增加。克鲁格曼在分析中指出这时贸易的地理方向是不确定的,能确定的仅仅是贸易量。其后,克鲁格曼对要素流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指出在上述前提下,若是出现了贸易障碍,则劳动力将向已经有较大劳动力数量的地区移动。假设无法进行货物贸易但是劳动力可以自有流动。则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较多的地区的实际工资及产品的种类都高于人口较少的地区;在均衡条件下,所有的劳动力都将集中在一个地区。而哪个地区是劳动力集中的方向则是由这个地区的最初条件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是历史上是否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在这种情况下,要素流动表现为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别的必然结果;与之相反,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的市场及促进规模经济出现的一种途径,而且贸易的作用与劳动力增长和地区集聚的作用是相似的。”
在发表于1980年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中:克鲁格曼在前文的模型基础上加入了运输成本这一因素,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在其他条件与假设不变的情况下,运输成本的加入使得情况改变了——此时,较大的国家将会具有较高的工资。克鲁格曼从个人行为研究起,将运输成本看作是一座“冰山”——即任何运输的产品仅有一小部分能到达,其他部分在运输途中损耗掉了,并研究了其均衡的确定。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和分析,克鲁格曼得出结论:在较大的国家里工人能获得较高的工资。这是因为较大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也比较大。而其他国家的工人则能从较好的贸易条件中获益。克鲁格曼同时推导出,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同,则产品的生产地距离较大市场的国家将更有利。因为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而为使两国的劳动力继续在本地就业,则这种优势必须用工资差别来抵消。文中分析与推导对工业化国家对人口众多的国家的高投资(例如对中国和印度)和国家间实际工资的差距等现实问题提出有益的理论解释。
在发表于1981年的《产业内分工与从贸易中获利》中:克鲁格曼从国际贸易的三个“悖论”2入手,进一步将规模报酬递增与比较优势同时纳入一个模型中,指出这两者都可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使用模型分析对这三个“悖论”做出了比较合理的理论解释。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存在两个产业,且两个产业相互独立,并且是对称的;在同一产业中,生产要素——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在对要素比例及贸易模式的推导和分析过程中,克鲁格曼假定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则进行赫克歇尔-俄林式贸易。从而得出结论:贸易会导致要素价格相等,但不会改变生产模式。而产业内贸易指数必然等于要素比例相似指数,即。在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损失这一节中,克鲁格曼着重分析了在国家之间要素比例相似并主要进行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下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克鲁格曼指出贸易存在两种福利效应:一是由于要素价格相等产生的分配效应,此时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用自己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并没有变化,而以其他产业的产品来表示却有可能会出现随要素的丰富或稀缺而升降;二是由于市场扩大使得可获得的产品种类增多,而这对每个个人都有利。克里格曼通过模型推倒指出,在自由贸易状态的情况下,分配效应为负(比之没有贸易的状态),将出现分配损失,而工人福利将由于市场扩大而增加。并进一步推导出,在产品的种类很多的情况下,较丰富的要素和稀缺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利。当资源禀赋相似,两个要素也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在发表于1983年的《一个相互倾销的国际贸易模型》中:克鲁格曼使用库尔诺双寡头垄断模型对寡头垄断企业在既不存在比较优势也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的“相互倾销”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克鲁格曼在文中假定:有两个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企业生产商品。这两个国家互相出口产品并存在运输成本。在模型中,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割裂的市场,并且每个国家分别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政策。每个企业都具有库尔诺双寡头垄断的特征,即每个企业都假定另一个企业供应给每个国家的产量都是固定的。克鲁格曼通过理论推导解释了相互倾销出现的原因和过程,指出: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次佳世界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一种是贸易导致的无谓的运输使得福利减少;一种是国际竞争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减少了垄断扭曲。而当垄断所提高的价格超过在不存在垄断情况下的运输成本时,就会出现相互倾销。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若企业获利,则贸易的发生会使福利改善;反之,如果运输成本很高,贸易也许会造成福利损失。
这几篇文章的分析与推导层层深入,不断完善了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模型化解释,并形成了对产业内贸易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理论,成为理解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重要文献。
三、启示
克鲁格曼在这些文章中显示出他将现实问题抽象并牢牢把握其中的关键的非凡能力。他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用严谨的数学模型表示出来,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说明和分析问题。这种严谨的数学推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除此之外,在这四篇论文中克鲁格曼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并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新的思想,创新的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引入了新的研究模式。而这些论文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的新思想和新思路,它们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并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数学推导和模型之外,经济思想也是十分重要的,并在一些经典的论文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之中,我们也应该多加思考,努力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只有这样模型研究与经济思想齐头并进,才能真正达到比较透彻的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aulR.Krugman.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79,(9):469-479.
[2]PaulR.Krugman.ScaleEconomies,ProductDifferentiation,andthePatternofTrade[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0,(5):950-959.
[3]PaulR.Krugman.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1,(5):959-973.
[4]JamesA.Brander,BarbaraJ.Spencer.ExportsubsidiesandInternationalMarketShareRival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8):227-242.
[5]JamesA.Brander,PaulR.Krugman.A''''ReciprocalDumping''''ModelofInternational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3,(15):313-320.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消费,资源配置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 can ,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fir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 > 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3]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次纳,《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中译本,上海财经
论文关键词: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进展—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25]谭本艳,赵晓飞.创新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效率[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
>> 中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嵌入式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销售面积的多因素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走势分析 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浅析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 浙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关于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合理化程度评析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与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城镇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 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③ 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④ T.H.Marshall, social policy, London, Hutchinson univ. library, 1965,p.7.
⑤ 韩枫《大众媒体与乡村文化福利构建》,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⑥ 吕效华《流动人口文化福利支持机制构建研究》,《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⑦ Cultural Well-Be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Report 1: Definitions and contexts of cultural wellbeing。http://mch.govt.nz/search/site/cultural%20wellbeing,2012.
⑧ 胡象明《广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及其对公共政策的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⑨ 同⑥。
⑩ 李占乐《现代城市社会福利事业的兴起――变迁与模式转换――以武汉市为个案的制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B11 侯志阳、孙琼茹《农村文化福利资本与文化福利治理》,《改革与发展》,2013年第3期。
B12 方福前、吕文慧《中国城镇居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阿马蒂亚・森的能力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B13 Jarrod M. Haar,Dave M. Brougham :An Indigenous Model of Career Satisfaction: Exploring the Role of Workplace Cultural Wellbeing ,Soc Indic Res,2013.110:873890 .
B14 也包括在城镇、城乡之间的流动人口以及短时居住在城镇的居民。
B15 欧文・休斯认为对于公益性部门的绩效评估除了应该有关于目标的全面进展情况,或者关于财政目标的成就指标之外,还应该有关于顾客或委托人满意程度的指标。[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wnsfolk's Cultural Benefit Level in China:
Based upon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Cultural Facilities Opening for Free
CHEN Bo
(Research Center of Na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