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感悟

地理教学感悟

时间:2023-07-28 17:3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感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学感悟

第1篇

从试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经过几年多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的一点感悟:

一、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都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无论是新课标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教研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等。

二、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在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师的主体能力,没有很好的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进去。高中学生学时的紧迫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教师教知识,一堂课下来,觉得很满,弹性时间不长,学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这样教学目标就很难在课堂中体现出来,重难点的不明确使学生学习被动,知识框架混乱。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三、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由于初中阶段地理虽然是中考科目,但由于采用开阅考试,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懒于记忆,造成地理基础非常差,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上课时我们利用第二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三维目标和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把一些陈述性知识变成生成性的知识,让知识开花结果。

四、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欲望

针对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一是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二是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注意发挥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四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太难了。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五、注重教学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没有很好的教于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题论题,同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六、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是如今新型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指人类在享受工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加文明的态度去对待大自然,保护并积极创设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学是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其涵盖内容多,综合性丰富,包括了天文、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影响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对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而是涉及整个行星的空间,

还在往更广、更深的地方延伸。

二、地理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为平台

高中地理教学要开展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最普遍的途径便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和生态环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编者通过精心设计编排出来的,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影响着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由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材掌握透彻,明白怎样去挖掘教材中生态文明的内容,利用这些有效的教学内容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中,可以联系到世博会中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同时提出的“低碳生活”“和谐城市”等和生态环境有关的一些概念,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拓展资料,让学生从中能够受到生态文明的熏陶,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在选修《环境保护》中,也能普及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历史同未来相互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和谐等内容,及时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还要将教学内容同城市区域中的生态环境相结合,联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以此来提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也能降低教学的理论性。如此一来,不但能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认识,而且也能增强地理教学内容学习的高效性,还能让学生从自身意识来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2.社会实践为平台

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需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来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实际感悟。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放自身的教学思想,开阔教师的教学环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提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加强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师在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课后的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对生态文明进行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相关探索活动,再以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环境的感悟为基础,以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探讨,并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以此来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与体验性。像这样以开放式教学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地理教学,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让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倡导生态文明作贡献。

在地理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教师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环境,进行野外考察,以此来感受人类与自然相互存在的和谐关系,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和能源方面的调查。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了解生态的途径去收集各类数据和信息,并总结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之后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态环境数据的收集,更能增强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选择具有环保意义的节日,带领学生在社会中进行相应的主题宣传,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提升。除了固定的节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特别是对身边以及周围的环保宣传以及环境保护行为进行倡导。

3.观察实际环境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其学科的抽象性并不高,其本身就是以人类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基本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生态环境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让学生对实际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思考。比如天气的骤然变化、空气的恶劣、生活中的电器使用、污水垃圾的产生等细节,都同生态环境的问题相关。如沙尘暴这种当前在黄土高原存在的天气现象变得越来越频繁,破坏着生态环境,也为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敲响了警钟。让学生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带着对生态环境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并探求答案,将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同环境的变化相互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生活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素材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头脑去思考、去发现,就能捕捉到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现象,收获到更加鲜活的知识感悟。

地理课程囊括内容广泛,由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注重将地理教学同其他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协作,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环境知识,以更加深入地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 地理 非智力 影响

新课程初中地理突出了“生活离不开地理”的主题,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人们对自然的情感态度以及发展价值观等都会进行积极的探索。初中地理的教学正是告诉学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这也正是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1.地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悟国之美

新课程地理教育具有进行国情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有着十分丰富的国情教育内涵。地理教学中的祖国壮丽山河的展现,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这样,学生既能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和建国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能认识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利之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既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又产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引发了学生对遇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更激起他们对地震灾害的发生原因思考,而答案就能从地理知识中探寻所得。

新课程地理教学除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试验教材外,还鼓励各学校依据当地的地理发展特色制定一系列的乡土地理教材。乡土地理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依据地方发展特色所制定的地理景观等素材文本,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对家乡的建设成就会有切实感受会激发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这样,由点到面,由近及远,学生从切实感受体会中逐渐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

2.地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正确发展观,为未来打基础

新课程地理教学已越来越关注国家经济与资源发展的适应性,让学生树立起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学生通过对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概况的了解,能够初步树立参加世界经济交流和竞争的国际意识。通过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比较,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虽是世界大国,但目前仍然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初步树立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科学发展的联系。

新课程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地理和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例如,在“气候的变化”章节里就突出了气候对国家农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如何合理安排农事、调整出行计划,感知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例,学生能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人们的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这样,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与环境相协调,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手段,去获取短期经济效益而贻害子孙后代。这种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势必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3.地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感悟美的魅力

3.1教材中的地理景观让学生了解其中之美

新课程初中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能使学生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就自然景观来说,如我国黄山的迎客松、光明顶等就是自然的杰作,难怪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五彩缤纷的地理景观,会使学生感受到极为丰富的色彩美。如姹紫嫣红的花草树木,光彩夺目的朝晖夕阳,晶莹光洁的冰雪雾淞,绚丽斑驳的鸟兽鱼虫,光泽艳丽的矿物结晶,红黑褐黄的土壤岩石,七彩纯正的霓虹佛光,幻化迷离的海市蜃楼,以及色彩缤纷的宫殿、服饰等,都以其特有的色彩给人以美感。地理景观里一些相对运动中的景象,呈现出动态美的特征。

3.2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感受之美

课外的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然的一种方法途径。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能够更为真切地感受其中之美。例如,我们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河床来了解平原地区的河流走势及发展历程。这种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象、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为学生直接感知,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语言。一个善于讲课的地理教师,能用清晰、明快、生动、通俗易懂的地理语言,绘声绘色地讲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能紧紧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灵,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是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

3.3地理教学手段给学生以艺术美的教育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提供大量异国他乡的、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地理事象;可将缓慢发生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呈现;可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几十平方厘米的荧屏中;还可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更增加了真实、新颖、趣味特色,使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这些都会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条件下获得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

4.地理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勇气

新课程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从教材中学到他们所要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活地理、活用地理”的学习精神。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了解世界的发展都与一定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因素相关,彼此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要想了解其中的发展奥妙,必须深入地进行探究,找出隐含于其中的规律。

第4篇

关键词:主体体验;体验式情境;课外实践活动

体验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此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能获得提高,也有利于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如何将这一教学方法有效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主体体验

实施体验式教学法,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以自身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作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归还学生学习的权利,认清自己的身份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主体者、实践者、参与者,教师本身只有具备正确的体验式教学的理念,才能将此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部分内容时,正式学习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对课本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提前对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有所了解和熟知,上课时,由学生上台授课。为了上好课,学生在课前都进行了充足的准备,除了阅读教材,还翻阅了各种教参,有的学生甚至列好了上课所需要的提纲,设计了十分精彩的导入语……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气氛显得异常轻松、活跃,台下学生也都认真地听着,并与主讲学生进行着积极的互动。如此一来,我一改以往以教师、课本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既能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增强学生的主体体验,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手段来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课本上的知识不再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而是真实地存在于自己身边,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思考的意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悟地理知识。比如,在学习有关“旅游地理”的知识时,我就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了我国一些名胜古迹被破坏、环境被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回忆身边是否存在这种不良现象和行为,然后思考: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原因是什么?这样,通过给学生播放相关资料并提出问题,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既引发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他们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引导学生感悟了地理知识,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有对书本知识的认识,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所以,身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节内容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以及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之后,我就将班里学生分为了六大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对“秀山县缺不缺水”这一问题展开实践调查,调查内容为:是否缺水,缺水的原因,缺水对秀山县造成的影响,怎样给缺水的秀山提出合理的方案。调查完成后,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制作一个幻灯片,在课堂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幻灯片进行演示、讲解。这样,通过开展这项调查活动,我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精神;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了地理知识的学习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将体验式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其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实践地理学习活动,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价值,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使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获得大幅度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白兴华.情境体验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第5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充分注重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下的科学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和体验式教学法应用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详细探究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促进实际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应用

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应用,以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通过从理论上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就能有助于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作用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分析

高中地理只有充分注重讲解地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才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受到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采用的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升,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地理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比较被动,再加上教师只注重灌输给学生地理知识,没有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无法得以提高。基于此,教师就要充分关注这些问题,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作用

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无疑对课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善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新课标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学生也有着很大挑战,即在学习的条件上以及要求上有着变化。教师通过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对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能力也能加强。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化。其次,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比较有利。在学生相互学习下,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并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有所发展。教师只有充分重视这些层面,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和方法

(一)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问题分析

将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没有充分重视把握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的节奏,减少了课堂教学容量,这样就造成了整体教学效率比较低,难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再有,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体验活动加以评价与引导,这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体验式教学应用的作用发挥也会有着很大影响。

(二)高中地理应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分析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科学应用,教师就要充分

注重方法的合理应用。对此,我结合实际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得出应用以下方法,对实际教学发展就比较有利。第一,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先要能够在教学的思想观念上及时改变,注重教学思维的创新应用。在新的教学发展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能保持融洽,这与学生体验式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展开针对性的体验教学活动,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二,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最为显著的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模拟,通过情景的设计,让学生置身情景中,这样就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如在地理教学中讲述全球气温变暖的课程内容时,为了能让学生对气候变暖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政府官员以及技术人员等角色,然后模拟到热带雨林以及荒漠和草原中旅行,进而对不同的地理景观以及现象进行观察。接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应对气候变暖的方法,这样就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三,地理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比较有利。地理教学过程中,为能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就可让学生进行制作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使地理教学的气氛得以活跃。地理教材中涉及岩石以及矿物等内容,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对这些物质进行收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便让学生对这些矿物加深认识。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得以激发,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要能和实际教学情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晓丽,郝静.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2]金万能.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探讨[J].求知导刊,2015(01).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主体地位;生活化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感悟,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践行生活化原则这两方面,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强行向学生灌输地理概念和要点,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应转变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做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如在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第二、三、四节知识时,我们就可依据这三节的专题名称,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借助网络技术或者阅读书籍,分别搜集与中国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相关的地理信息,并利用PPT软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课堂上,每一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讲解本组课件。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探索、研究、总结,一方面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感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践行生活化原则,赋予地理内容生活化气息

地理作为一名应用性学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也是新课改对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应践行生活化教学原则,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在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沿海万里行中第九节内容时,我们就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介绍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如我市的地理位置、森林资源、水产资源、旅游资源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对本节内容产生亲切感,进而满腔热情地投入进来,进行有效的学习。

当然,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还有很多,由于受时间和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赘述。希望我的这两点阐述,能为广大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上提供一些帮助。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生命教育策略

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学科理念以及社会人文学科理念的综合性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育者通过向学生讲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包含的哲理、知识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敬畏生命,进而实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升华学生生命活动,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等。在高中地理教育中落实生命教育重要且必要,然而当前阶段,高中地理生命教育存在问题,不仅影响生命教育效果,更制约了地理教育发展。

一、当前阶段高中地理教育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让人可喜的是,现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者都能够响应素质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我国的地理生命教育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从细节角度看来,高中地理生命教育仍然存在问题,且以如下三点最为严重:

(一)生命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者普遍比较重视在自身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然而由于我国的生命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以至于很多地理教育者开展的生命教育“徒有形式”,地理生命教育呼吁生命教育,却没有将生命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学生非正常原因死亡率居高不下,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生命不够重视问题异常严重。

(二)生命教育内容不科学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高中地理教学对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约束,以指导学生了解人生意义、建立正确人生观为核心,但很多教育者却难以将生命教育在此基础上实现升华,地理生命教育因而容易陷入教育僵局,生命教育内容严重缺乏多样性,在对待生命事件方面能够给予的指导、引导力极为微弱,学生掌握了较多的生命教育知识,但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很难懂得善用生命教育内容维护生命。

(三)生命教育方式比较单一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的主流形式,高中地理生命教育亦是如此。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课堂灵活性较差,师生互动较差,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生命教育对实践教育要求较高,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要求较高,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本难以满足生命教育的客观需求,教育实效性极差。

二、优化高中地理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地理生命教育氛围

良好的地理生命教育氛围有利于教育者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合理切入生命教育,能够在提高地理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升华生命教育内涵。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地理教育者应向学生有意识的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有配合教育者进行地理生命教育的思想和认识,为开展地理生命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二)深挖生命教育素材

高中地理课本为教育者落实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蓝本,教育者应善用教材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在潜移默化之中落实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如在落实《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育时,教育者可以就问题“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日常用水、水污染等,引导学生重视水资源,感悟水资源对生命的重要性。

(三)多样化地理生命教育方法

首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主流形式”是当前教育的客观现实,传统教育教学在我国盛行了千百年,想在短时间内彻底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克服传统教育教学不足极不切实际。与此同时,传统教育教学虽然弊病颇多,但并非一无是处,传统教育教学思想中也包含很多可借鉴的教学理念。因此,教育者应重视多元化教学方法以及“传统教育+其他教育形式”的综合教学方法应用,用先进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趣味化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互动。其次,地理生命教育对实践教育要求较高,教育者应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生命内涵。例如,在落实完《区域经济发展》后,教育者可以积极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新闻信息,呼吁学生提高环保意识。

第8篇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502

一直以来,地理学科在初中是以“副科”的学科地位存在的,师生对地理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普遍薄弱,与高中的地理学习以及高考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匮乏成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许多人为或非人为因素所致的差异,只有洞悉这些差异,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浅显深奥

初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学习区域地理,而是学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知识有些深奥、难懂。

例如“地球的运动”的内容,在初中地理《2.1.3经纬网 地球的运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需简单理解有关概念、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昼夜不同、四季划分等现象;而在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人教版必修1)中,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等,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如线速度、角速度等,其中的很多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

2.学习范围:书本生活

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学生一般达到“2W”即可,即知道“是什么(What)、在哪里(Where)”这些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行;而高中地理则重“原理”,不仅要知道“2W”,还要搞清另外的“3W”,即“为什么(Why)、何时形成(When)、将来怎么变化(Will)”。后者紧紧和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显得比前者更重要。一句话,高中地理就是生活。只有深刻地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高中地理。对于从初中刚升上高中的学生而言,地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跨度感”,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行。

例如“气候”的学习,在初中地理《4.1天气与气候》(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只要求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知道主要气候的主要分布区域,会根据图表判断气候类型即可。这些要求看看书本即可达到。而在高中地理《2.3天气与气候》(人教版必修1)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求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如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等难以理解的地理术语也随之出现,更加要求学生借助现实生活去感悟、理解与掌握这些地理知识。

3.教学方式:记忆探究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主要受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多属于“经验记忆型”,即以教师讲解、谈话和学生背诵地理课本内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使课改后,也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实际操作中还是主要靠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l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学习方式由初中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获取的“探索理解型”,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学好高中地理。

例如,初中地理《2.1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基本数据,熟记地球仪经纬线特点、南北半球、地球公转自转等简单知识;但到了高中,仅靠记忆是不行的,关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人教版必修1)一节,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设计实验―观察―检验―评价―得出结论一系列环节,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等相关知识。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

笔者所在地区目前高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与初中使用的湘教版新教材并不配套,导致地理教学衔接中出现许多问题。

1.如何实现地理知识的梯度衔接是主要问题

纵观现行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不难发现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仍以“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有一幅很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并在图下附有公转特点等说明文字,很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属于介绍性的,中考中也很少出

[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JYYB2014190。现此章内容。但在高中地理中,这一章却要求学生“十分精通”,在高考中关于此章的难题经常出现。学生对类似的巨大变化感到不适应。

总体上看,初中地理大多使用感性材料,内容通俗易懂,成因或规律性知识不涉及,知识点间无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容易忘记。而高中地理涉及许多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以理性知识为主,探讨其成因和变化规律,系统性、理论性和概念性更强。这也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梯度问题的原因。

2.如何加强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是关键问题

比较一下现阶段初高中地理教材及课程标准可知,二者在理念上存在着不同。前者主要涉及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并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教材内容的编排相对简单;后者在初中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科学两个领域,目标更加明确,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个理念提出来,需要学生从了解、知道地理知识,提升到探究、分析与应用地理现象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理念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到高中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样要凸显“生活中的地理”,但高中却要体现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自然,体验环境与生活,提升自我的应变与适应能力等。所以,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标理念的无缝衔接,在高中经常穿插一些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让学生自觉培养地理素养,培养生存能力等,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3.如何面对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的错位衔接是现实问题

具体到现实教学中,虽然现在不提倡“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但是仍要面对当前的考试。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应试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的错位衔接,这也成为当前地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之一。比如,地理试卷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现场问答题”“野外考察题”“角色扮演题”等,以发挥学生的地理潜能,增强试题的趣味性;又如,地理试题中有很多涉及人类、自然方面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资源、环境和保护、人口、粮食等方面,更加突出……这些考查题,在平时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少会涉及,但在试题中却常见。因此,地理教学与地理考题之间的错位,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现实问题之一。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点

初高中地理知识有许多衔接点,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且以此为教学突破口,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和地理课标要求,全面把握这些衔接点,从而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城市”内容中,就存在许多衔接点:七年级的“城市问题”与高中选修4的“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八年级的“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与高中选修4的“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七年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在村庄演化为城市过程中,规模、建筑风格、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分析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高中地理“城市区位”活动中的“解释城市在中纬度、河口及滨海平地河谷分布密集的原因,据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形成与自然经济区位的关系”等等。初中地理教师尤其要在这些衔接点的教学上下些功夫。

2.抓住初中地理教学的“区域”这条主线

初中地理教学以区域地理为主,并以区域作为地理研究的基本单位,而高中许多地理原理内容的引入与探讨要通过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即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要依托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可见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地理教W中,要抓住“区域”这条主线,地理教师要通览高中地理教材相关内容,适当对初中地理内容进行拓展或加深,为学生将来的学习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对初中生的读图定位分析等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找出相关区域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陆、板块、半球等各个位置,形成空间表象,建立空间概念,为高中阶段将要增加的大气环境与洋流位置等空间形态和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降低其难度,让学生将来在高中能体会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

地理知识涉及面较广,包含很多学科的内容。高中教师往往会列举相当多的非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常识,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而初中生的地理知识面不宽,对较为常见的地理常识也不是十分了解,对曾经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常常遗忘,这就增加了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难度。

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在引导学生学好地理教材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更容易。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码头港口的选址、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城市规划中商业区的布局等。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可结合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理校本教材,这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也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5-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我们都清楚了解到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贴近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和生活的紧密关系。《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地理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那么,如何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怎么样把地理教学引入生活、贴近生活和联系生活,这成了地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好地运用生活中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与生活、生存及发展有关的生活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学生地理考试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缺乏对生活地理的体验;有的地理教学内容死板,局限书本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生活教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有效的策略进行优化。

1.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1.1高中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和心理思维特征和地理生活化教学相适应。第一,高中生具备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地理教学的生活化。高中生大部分都是16到19岁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生活中必需的地理知识;有的学生本身有地理方面的实践体验,这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实现。高中生是出于心理青涩的阶段,其心理不平衡、不稳定、不协调,这些特征很大程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验过程和方法,形成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很大程度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需求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其有真挚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文化,进而形成保护环境资源的意识。第三,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让地理教学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渐渐地变得成熟,辩证逻辑思维也开始出现,这有利于学生辩证的看待事物;高中生的再生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步发展,这是地理教学需要强化的重要任务。

1.2高中地理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以此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并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反思和自我进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进行课内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地理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自主思考方面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质量得到提升,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帮助其改变地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敏感的地理触觉,让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让其在学习中感悟知识,体验生活,进而推动地理教师教学目标实现。

1.3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适合生活化教学。地理知识很大程度上都与生活有关系,地理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如:地理知识和技能一般是为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更好的生活。一般来说,通过"衣"来讨论地理,不同地方的衣服类型和地理有很深的关系,其根据当地气候,穿不同性质的衣服;从"饮食"来看,四川人喜欢吃辣椒,这是与四川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处于盆地内,其气候具备潮湿闷热的特点,为了让人排除体内的阴湿之气,抵制风湿等疾病就需要吃辣椒来祛湿等;从住宿来看,陕西和陕北地区主要以窑洞为主,这是与其地理土质特点有关,牧民却多住蒙古包,这是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的;从交通工具来看,根据地理环境不同和自然条件不同,南方水资源丰富,船舶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北方则主要是陆地多,交通工具就是车。这四个方面很大程度体现了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的地理教师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停留在书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具体需求,采取枯燥式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有的地理教师把生活和地理教学脱离,没有注重到用生活中经验和知识来为地理教学提供服务;有的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方式,让地理教学缺乏色彩;有的地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学生的重要性,让对地理教学生活化没有多大意义;有的地理教师将部分地理实践知识省略,忽视了地理实践的重要性;有的地理教师上课不会与学生互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注重对学生生活的地理进行总结,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等;有的地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主要以评价学生成绩为主,却忘记培养地理生活素养的重要性,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等;有的地理教师缺少职后培训,没有良好的地理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地理生活教学服务等。

2.2高中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受高考压力的影响,没有心思注重生活中的经验和地理知识的结合,一心思专进地理书本,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有的学生比较叛逆,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爱学习地理知识,进而影响了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有的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学习热情,觉得地理逻辑性很强,无心学习等。

3.优化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对策

3.1优化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比如: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将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切实了解学生生活经验与地理知识的结合度有多少;加强地理教师的职后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有效地将地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教学;加深地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认识,认识到其重要性等。

第10篇

摘要:“三生教育”提倡教育的价值应更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生存能力和生活品位。三生教育资源在地理学科中无处不在,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实际,了解三生教育的真谛,从而寻找地理教学与三生教育有机整合的途径。

关键词:三生教育;地理教学;生活教育

“三生教育”注重学生通过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三生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既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地理教师与地理课程所应承载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生命教育让教育更有价值

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懂得生命的不易,感受生命的价值。地理教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涉及全球都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富有生命教育元素。学生在浩瀚的宇宙、广阔的大海中感受生命之渺小;登长城、游故宫能感受生命的可贵、人类的伟大。地理学科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开展缤纷多姿的生命教育活动,根据地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案例1】方便面与红猩猩的故事在“东南亚”一课的学习中,活动涉及由于人类大量食用方便面,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消失了,野生的红猩猩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学生们在阅读文章后,展开了一次以“保护红猩猩,少吃方便面”为主题的讨论会。在讨论中,学生们为红猩猩伤感、难过,为人类的行为感到可耻,最重要的是,学生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不仅仅是珍爱人类的生命,而是珍爱具有生命体征的所有个体。【案例2】极地地区极地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在“极地地区”一课中,必须和学生们提到的就是我们学校的杰出校友———杨惠根博士,他是现任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曾带领队员们去南极科考,他们顶着严寒、干燥、大风等恶劣环境,就是为了获取更多极地的地理信息。杨惠根博士是学生身边的人,他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杨惠根博士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拓展生命的内涵。

二、生存教育让教育更有力量

“学会生存,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强调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会生存”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全球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地理教学要求学生面对各种灾害的发生拥有基本的辨别和认识,增强安全意识,进行相应的防御,从而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接受生存教育,可以强化学生个人的独立生存意识,不断提高生存能力,同时感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要性。【案例3】巴西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辩论赛正方:巴西雨林应该保护反方:巴西雨林应该开发学生在争辩中,认识到巴西雨林既需要开发,满足人类发展,也需要保护,所以要全面地看待巴西的雨林问题。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巴西雨林的保护关系到整个地球的环境问题。学生感知自然,亲近自然,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案例4】自然灾害在学习“自然灾害”一课时,讲述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后,重点让学生知道如何防灾减灾,保护自己。如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如果在学校,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应该跑向操场等空旷的地方,时间不够,就躲在课桌下;如果在家里,则要躲在卫生间等空间狭小的地方,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远离厨房。学生自己拥有生存自救意识,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进行自我保护,最终远离危险。

三、生活教育让教育更有意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提倡“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体的,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生活。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科学,我们理应从生活、生产实践中获得地理知识,并将所习得的地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更会生活。我们用地理教学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身边无处不在的地理素材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案例5】如何在野外判别方向学习“地图”后,可以拓展延伸到若在野外迷失方向,又没有带地图等工具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大自然的一些特征来辨别方向。如利用太阳,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是最基本的辨识方向的方法,还可用手表、树木的年轮、稀树的茂密程度来判断方向。想尽快了解一座城市的方位,可以通过这个城市的地图,脑中有了地图,在具体的地点搜索就方便很多。这种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更好地学会生活。【案例6】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在“欧洲西部”的第2课时繁荣的旅游业,可通过欧洲西部的旅游贯穿全课,适时融入旅游达人对旅游和生活的感悟。“旅行不是一次出行,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用镜头记录,用脚步丈量。”“我们是为了向往,才走向那些未知的!”这些话语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渴望旅游,热爱生活。罗崇敏说:“教育要使人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三生教育应用于地理教学,符合学生观的科学含义,从最初的知识技能为学习目标发展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把三生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让三生教育在地理课堂更具有魅力!

作者:卢玲玲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渗透

新的高考模式取消文理分科,除了语文、数学、外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和高校要求自行选择三门学科参加高考。这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选择难度,由于对自身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高校专业及对口职业的不了解,在志愿填报上出现差错,就会造成“错一步,错一生”。高中教育阶段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因此,在高中各门课程中有机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且迫切的。地理学科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等学科属性决定了在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十报告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要落实“立德树人”,要从学校教学抓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需要通向社会现实的桥梁,它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改善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缺失的现象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毕业的志愿填报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没有对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高校专业的充分了解,容易错选、误选,使得自己在大学因对所选专业的不喜欢而导致学业荒废,对未来失去勇气和信心,严重的甚至出现轻生现象。可见,高考之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专业至关重要。而目前,我国中学阶段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以及就业中心都主要设立在大学,即使是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有效改善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学阶段的缺失。

(三)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的高考方案,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但选择不仅仅是停留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在享受自由选择的同时,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容易误入歧途,得不偿失。地理学科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学会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正确选择。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策略

(一)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是决定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对教学设计的精心准备。比如,对于“世界石油宝库———西亚”,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巧妙利用从事石油贸易的人物角色(X先生)创设教学情境,以X先生“寻找石油、查询石油、运输石油、感叹石油”展开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了石油集中分布的地区———波斯湾及其沿岸,查询西亚石油在世界的地位及其特征,设计销售石油的运输路线,最后感叹石油给自己及世界带来的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了石油贸易者的工作流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该职业的工作内容也有初步了解。

(二)创设各种活动

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各种能力,同时在活动中还可以体验职业角色、加强自我了解。在地理教学中适时创设活动是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方式。1.创设课堂教学活动,认识自己,锻炼能力案例1: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早餐、午餐、晚餐三个时间段观察校园旗杆影长并测量,课上进行汇报,这样的活动涉及团队合作,有的学生擅长观察,有的擅长记录,有的计算能力不错,而有的学生擅长表达,通过活动中的分工合作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培养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生对自己在团队合作中适合扮演什么角色有初步认识,对自己擅长和欠缺的方面有所了解,以便在日后的生活中加强锻炼,扬长补短,逐步向自己想要的工作、生活靠近。案例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中对于热带雨林的前途———保护还是开发?不同的人物角色持有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角色扮演,有原住居民、商业伐木公司老板、政府官员、世界环保组织人员五个角色,各种角色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阐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交流讨论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职业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是不同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可谓一箭双雕。2.课外实践活动,开发职场体验资源社会才是人生最好的课堂,学生处在学校这所象牙塔里,对社会上的各行各业还不甚了解,组织学生到气象局、国土局、城市规划局、环保局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行业进行参观甚至职业体验,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己以及自身能力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差距;体验各行各业工作的内容和艰辛,感悟生活之不易。总之,无论是应对学生眼前的高考还是将来的发展,都要求尽早在中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地理学科独特的学科属性使地理教学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资源,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李梁辉.中学地理教学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与策略初探[J].地理教育,2017,(03):7-9.

[3]吴亚.“中东———世界石油宝库”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7,(03):21-23.

第12篇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一三五”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新课标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

一、“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理念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路是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观、行为观、学习观,引领师生共同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讨论或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感性的地理事物中理解地理事物的概念、原理、规律、成因,得出理性的结论并应用于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生本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三五教学模式”,一是指一个一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指三条主线线,以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五是指五个环节,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具体内容解读:

一体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线: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1)究主干线。课堂应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2)情感活力线。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3)创新生命线。创新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是课堂的生命,课堂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情感、创新是贯穿课堂的三条红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本课堂犹如一棵大树,学生是根本,探究是主干,情感是营养,创新是生命。

五环: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1)导疑定标。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更多地从感性知识入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2)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者,整个过程体现一个和谐的气氛。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采取自主、合作等形式,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分析、探讨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激趣、提升能力,并在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3)交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生生、师生、组间互动合作,在全班展示交流探究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交流、解决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疑难和困惑。(4)应用拓展。建立长远的价值观,注重能力培养。当堂作业:可能并没有单纯的作业,活动本身就是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是在课后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仅仅是书面文字作业,而是开放性的,可能是绘图、手抄报、调查报告,也可能是结合实际研究探索实际问题等。(5)感悟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谈感悟,自认为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困惑,你又想到什么。生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形式多样,进行感悟交流。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二、“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强调体验式学习,突出从感性知识中进行感悟而获得理性知识。比如,《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亚洲复杂的气候》均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以讨论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的探究式讨论。例如,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地球是“地球”还是“水球”?几个学生根据海陆面积数据对比和人类生活经验等,发表了不同意见;课例《亚洲复杂的气候》中,通过学生讨论当地人的穿戴、建筑物的形状、自然景观,总结出各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以各种活动为主体。该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搭建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基本活动类型如下:

(1)辩论活动。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通过辩论进行的。讲“人类与大气污染”关系时,以人类为原告,大气为被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全员参与辩论,从而了解污染的现象、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竞赛活动。课例《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中,分“南”“北”两大组,就若干项目进行竞赛。通过竞赛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3)角色扮演。课例《巴西》中,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由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4)游戏活动。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课例《中国行政区》中的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等。

(5)动手实践。课例《我们怎样学地理》中,绘制校园平面图、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课例《世界的地形》中,制作各种地形模型等。

3.师生和谐合作。将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与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模式。例如,课例《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活动等。

三、“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运用后的反思

首先,一三五模式并不是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可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

其次,教学模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情、教情,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把握其精神实质,灵活地应用。

再次,活动设计应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