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的思考与启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摘要]本文较为全面地讨论了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片面认识,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态度辨证地看待金融危机,并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着重探讨了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任何一次金融危机在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在某些方面带来一些积极影响或是积极因素。在金融危机中,各国都会就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自我定位进行思索和不断调整,从而促使其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应对能力和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自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完善。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也必将积极思考自身的不足来面对挑战,积极利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机遇。
(1)金融危机可以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如前所述,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我国对外贸易必将受到重大影响,这使得我国政府要不断思考如何通过宏观经济调整来为国内企业及其所在产业进行周密部署和服务,通过这个机会来进行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为技术、人员和市场等各个环节的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增强自身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2)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抓住国际市场商品暴跌这个契机来发展国内经济实力。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商品价格都在随之降低,例如能源价格,我国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机会来为我国工业化生产积累资源,以备今后的发展。
(3)金融危机有利于促进并实现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国内相对来说具有稳定性,这就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使他们对我国国内发展环境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预期或是期望,这就促进并实现了他们在我国进行不断投资的信心,从而实现了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而国际资本流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可以带动我国的内需,使资本在投入与使用过程中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产生更大的社会财富。
(4)金融危机有利于我国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从而促进自身的繁荣发展。通过西方国家金融危机,我国从中得到很多经验教训,这是我们获得的最大收获之一。我们要从中认识到,对于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要有充分认识和应对措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反思可以使我国在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应对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尽早可以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发展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从而实现国内外资企业以及本土企业的蓬勃发展。
2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应采用金融政策的启示
通过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采用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我国,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超过了50%,这就使我国经济增长必须牢牢抓住出口这个主线,结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制订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金融政策,实现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和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我国对外贸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要积极利用国家政策给予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和对外贸易行业政策两个方面。我国要通过货币政策来进行国际间的不断合作与发展,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发展进程,通过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并积极寻找外需拉动的动力,降低边际税率的同时也要刺激消费需求。我国还要通过对外贸易行业的对策来促进自身资源优势的发挥,为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而努力,使我国的企业可以在世界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我国各行业也要及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并随之进行动态互动,在国际市场中积极发挥作用,并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风险等。
(2)积极促进出口尽早建立应对措施。企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只有使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安全渡过难关,才可以使整体经济发展取得胜利。为此,各个外贸企业要积极抓住机遇来调整自身资源,使出口产品的市场供应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都得以保证,并积极开展市场性金融活动的拓展。此外,还要促进国内企业尽快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问题,并加大力度对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进行研发工作和市场化进程。
(3)针对新贸易保护对策开展应对政策,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层面的对策和企业层面的对策两个方面。在政府层面,要尽量加快与世界接轨的速度,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来积极缩小与发达国家,特别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金融发展环境以及保护水平,并且积极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此打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贸易关系讨论和谈判,并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协调在环境与贸易问题上的统一立场,通过合力来加大自身发展的力度和国际地位;还要充分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使自身的各种优惠和利益得到切实保证,积极扭转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贸易发展及往来中的被动地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层面,各企业和政府一致,积极研究和适应整个国际发展态势,并就有关的方面进行措施制订和执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等手段来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企业起到及时指导和保护作用,从而适时调整企业自身发展和应对措施;还要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促使各企业积极提高自身技术发展意识;通过降低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相关费用来提高企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并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3结语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
低可得性环境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发展负责任金融的契机(一)
小额信贷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三)
公司治理与金融危机——得出的结论及《OECD公司治理原则》执行过程中的好做法(四)
《社区再投资法》:过去的成功及未来的机遇(中)
信用评级市场培育、监管实践与思考
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研究——基于评估基础和评估环境变化的考量
三季度银行间市场走势分析
新加坡金融业争议调解机制
陕西信贷市场运行的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非诉讼方式解决金融纠纷问题研究
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的对策
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现象简析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农村互助资金组织和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的分析
有效防范基层央行货币金银业务风险的思考
优化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行员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辖区干部职工的问卷调查
对金昌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绩效的调查
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预定利率市场化必将促成寿险市场多赢局面
充分发挥金融在科技自主创新中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
关于加强陕西省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意见
以原则为基础重新设计《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和《社区再投资法》数据(上)
建议采用“综合调控法”摆脱住房困境
对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促进陕西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综述
电子金融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英国支付体系风险监管的启示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规》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生态金融产品发展综述及启示
国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
对西北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情况的调查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核算监督一体化的初步探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
陇南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与贷款融资情况调查
反洗钱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我国本轮经济周期调整中的产业区域间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1977—2009):三十年来在争议中的不断变革、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下)
国内农村信贷抵押担保创新综述及启示
经济欠发达地区惠农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防范我国上市公司第四季度利用新准则操控利润的方法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支持探讨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及思考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熟模式及成效——来自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
对巴州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协调性的分析与探讨
支农再贷款政策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前景广阔——基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证调查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股改的成效、问题与建议
经济刺激计划对西部现金供应的影响——基于宝鸡市的实证分析
延安石油企业与金融业关联性分析
对严密防范虚假投资行为的思考与建议
金融危机下促进安康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关键词:虚拟经济 金融危机 防范启示
1、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1.1、实体经济运行失常
为了追求高速发展而忽视效益,也没有注意结构的合理化是经济运行失常的根本原因。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与效益之间的失调,削弱作为虚拟经济基础的实体经济。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容易造成人们的盲目投资和国外资金的盲目流入;另外企业间的相互拖欠、企业亏损和破产、原料和产品库存积压、生产力过剩、房地产大量闲置等实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及企业从事金融投机活动失败造成的损失等,都会以银行坏账的形式冲击虚拟经济系统并破坏其稳定性。
1.2、金融市场过度开放
上世纪70年代,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区在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并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引发了泡沫经济,导致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1.3、金融体系脆弱
金融发展水平越高,金融体系脆弱性就越明显,金融风险就越大。例如很多国家金融体系不成熟,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过度且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存在大量呆账、坏账,就会以银行为主要的融资中介,用短期的信贷支持长期的投资。但是由于缺乏其他融资手段,银行只有不断借新债还老债来弥补投资收益低下的状况,这样银行在逐利情况下易产生道德危机。另外,银行还会产生信贷过度扩张行为,贷款手续过于简单导致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泡沫经济破灭时被抵押的股票、房地产等抵押品出现大幅缩水状况,银行连本带息都无法收回导致账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公众就容易发生挤兑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1.4、汇率政策失当
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或以美元为主的货币挂钩,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美元汇率上升,但是各国并未及时调整汇率政策,让本国货币汇率随美元的强势不断攀升导致外贸逆差日增现象。由于这些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汇率机制缺乏弹性,并且外汇储备普遍较少,政府在干预外汇市场时力不从心,使国际投机资本有机可乘。并且政府还鼓励银行向外大量借款,盲目刺激投资致使外资大量流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虚拟经济不断膨胀,金融监管部门缺少对外资的控制力度,致使虚拟经济不稳定,经济泡沫随之增多,引发金融危机。
1.5、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国际投机资本以国际游资的形式存在,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市场开放度较高,并且在金融监管方面存在漏洞,使国际投机资本有机可乘、牟取暴利,国际游资的外部冲击对虚拟经济内部结构起着瓦解作用,从而导致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1、设计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时,要充分认识到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主要使用MBS、CDO、CDS等衍生产品形式,其缓解了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并且为贷款人提供了流动性,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但如果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过度使用金融衍生产品会使其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杠杆比率快速上升,金融机构的破产风险增高。因此对于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发展要缜密思考,不能盲目夸大金融衍生品的优点,也不能因金融衍生品具有放大风险的缺点而不使用。要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科学的定价并且避免金融产品定价出现工具化和复杂化倾向,让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具有科学依据和金融理论。
2.2、政府要时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让市场和政府协同发挥作用,保证金融监管发挥最大效用。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政策适当降低一些商业金融机构的税负或者对金融机构进行财政补贴,还可以鼓励一些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小型金融机构联合发行债券等来提高各金融机构融资的自主性。同时政府还要鼓励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形成一种竞争的市场氛围来增加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性。政府也应当加强金融创新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例如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就有利地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品又要避免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开发和投机,要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有效监管并且正确处理信贷、货币供给和信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金融创新。
2.3、进行统一协调的虚拟经济管理,做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信用制度的发展导致现代经济越来越虚拟化,从而虚拟资产快速膨胀,虚拟资产具有投资性而且投资者的预期决定其价格水平。政府应组建各种金融培训机构让投资者掌握不同虚拟资产的存在形式、投资方式、交易期限、交易方式和如何进行资产组合管理等知识,帮助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预期及稳定虚拟资产的价格水平,从而避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节。
2.4、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价值规律。市场经济越发达,金融创新越频繁,各种金融产品带来的不确定性就越大,从而产生的投机活动就层出不穷,导致市场风险不断加大。所以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适时地限制市场上的各种投机行为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并且金融资产的价格要与其价值一致,以防范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而带来的风险,使金融衍生品的需求与其供给达到均衡,并达到虚拟经济的最优交易规模,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并促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3、结语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的支付能力需求远超过了实际支付能力需求,并且虚拟经济的过度投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应正确认识并运用虚拟经济的利与弊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影响;措施
次贷危机从爆发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目前进入了后危机时代。此次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其危害也不仅仅局限于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而是演变成为次贷危机造成的货币市场紧缩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进而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使之处于瘫痪状态。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息息相关,融合也日益紧密。中国资本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增强。众所周知,美国在全球金融贸易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次贷危机必然会通过对美国的影响向其他国家经济体延伸。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正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国际投资途径以及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波及和蔓延,通过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资产价格机制以及预期机制进行传导,向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发生着间接影响。
一、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
而且根据国际金融理论和危机传导理论,金融危机通常进行国际传导的途径通常有三条,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通过这三条途径,金融危机将其引致的风险和效应蔓延到发生危机的经济体之外,继而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甚者演变为经济危机。此次次贷危机也正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市场这三条主要的途径向外传导,先因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蔓延到欧洲、亚洲等地区。由房贷市场、资本市场延伸到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继而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资本市场。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出口贸易方面的影响较大。间接影响是指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多边贸易产生影响,可能会间接影响中国与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
次贷危机通过国际投资途径的传导主要是指在投资关系上的改变,即中国资本对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两种冲击都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上,从而将影响并传导到整个股票市场。这给中国股市带来强烈市场波动,也给投资者带来心理恐慌。
次贷危机通过资本市场途径传导只要是指次贷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认为次贷危机会进一步恶化,会进一步影响资本市场,而中国近期股票市场的低迷不振的表现就是这种心理性冲击最好的证明。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
以上三种方式是次贷危机主要蔓延和波及的途径,而其次贷危机的影响向中国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主要有汇率机制、资本流动机制、利率机制三个方面。
(一)汇率机制
自从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低迷,回升无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更是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美国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操纵的结果。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大量的廉价中国商品不断流入美国市场,这不仅是美国贸易产生逆差的根本原因,而且还是美国国内失业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程度。总之,次贷危机引致的美元贬值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巨大压力,这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利。
(二)资本流动机制
正如上文所讲,次贷危机带来中国资本的海外投资和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影响,中国资本海外投资风险加大,海外投资收益及前景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之后,美元持续贬值。为寻求避险和更高的投资收益,原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可能会从美国市场撤离而转向中国。这也将影响股市的波动。
(三)利率机制
为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各国为应对通胀而普遍加息、收紧银根的行为,最终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其业绩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必然通过其上市的股票价格的变动予以体现。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房地产的市场危险。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次贷危机给还在金融创新领域摸索前进的中国带来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同时,也给我国金融创新树立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在金融创新中要时刻谨记“谨慎”原则
我们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是也必须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金融创新要从基础做起,坚决不能被巨大的利润遮住双眼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
(二)银行监管要加紧
我们要重视放松监管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加强对人的监管和制约,必要的时候采用立法执法等手段防患于未然,避免金融危机在中国发生。
(三)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警示我们:当资产价格处于上升时往往看不出风险的大小。而当资产价格下降时,风险会迅速沿着信用链条向外蔓延。我国又采取银行和房地产共生增长的模式,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风险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我们要以次贷危机为鉴,处理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度泡沫化的问题。
总之,次贷危机的爆发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世界经济也进行了调整。这对于我国来说,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人才大量流动有利于我们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只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调整政策,积极应对挑战,我国一定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8,(5)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信息不对称性风控机制
系统性危机是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按揭贷款保险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扩大,避免贷款人因社会意外事件而失去房产,但由于现有制度设计不尽合理而未能被有力推广,由此对现有按揭贷款保险制度的改良变得十分重要。政府对按揭贷款信息不对称性的控制也是研究的焦点。湖南大学法学院黎四奇教授在《对美国救市法案之评价及其对我国之启示》一文中指出,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虽然没有通过《问题资产紧急救助计划》,但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依然使美国政府的危机处理变得处处掣肘,“大而不能倒”是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矛盾产物。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为减轻冲击投入了四万亿的政府投资,但这一投资事后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低效的,反而使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原因主要在于难以对外公开。
二、系统性风险的解决思路
笔者认为,要解决按揭贷款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核心是要解决各方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必须以市场化为出发点。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孙天琦教授及中国人民银行《西部金融》编辑部张晓东主任在《美国次贷危机:法律诱因、立法解危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指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的放松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大背景,而具体则体现为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忽视,特别是一些大的按揭贷款中介组织,凭借《社区再投资法》合法合理的获得零首付的按揭贷款。面对我国目前较高的房产价格,加快推动金融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措施与征信体系、实行新的市场自律监管制度等都继续得到完善。
美国与中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危机之前较高的房价泡沫是两者共同的特色,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具有较高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中国房市将能够比美国坚持更久的期限,而且中国政府的救市方式一般而言比美国更加直接,在这种情况下危机的作用机制是具有差别的,但最大的差异是我国目前的按揭贷款风控制度中对信息不对称性立法的缺乏致使危机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是值得怀疑的。
三、按揭贷款制度的发展方向
正如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孙健波教授在其《美国对“次贷”的金融监管及其经济法学思考》一文中所指出的:按揭贷款风控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多部门法律的集成,单一制度的发展无法满足对市场整体风险的控制,其推进也将是一个体系性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整合这些部门制度才是抑制目前按揭贷款风险的核心,固然直接应对风险在有些情况下会更易于见效,但对于按揭贷款市场而言,长期的、稳定的市场制度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市场发挥其效率。
作者:宋怡欣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关键词:金融;监管;法案;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43-01
1 新法案施行的必要性
2007年的次贷危机由美国发生,进而蔓延到了世界上的很多经济体。在这场危机结束后的四年后,当我们回头仔细思考会发现一个导致次贷危机具体的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华尔街金融巨头们的监管不力,而这种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的缺失与落后。
由于大公司对于信息的账务与控制明显强于中小客户,为了消除这种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公众的影响,政府应当在复杂金融活动中实施对投资者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鉴于此,保障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知情权与索赔权,强调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其透明度,增加复杂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产品的信息披露,已经成为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监管机构的共识。
2 新法案的特点
2.1 更加宽广的检查范围
从新推行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来看,改革后法律监管的范围和对象更全面。该法案吸取了金融危机中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教训,将一度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纳入监管视野,使金融监管覆盖了曾经的监管盲区,形成了更为全面的金融监管视角。
2.2 明确了风险评估方式
新法案明确了系统性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式,为实现金融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次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中,对于宏观的系统风险有了一个统一监管的机构,这是原来金融框架里面没有考虑到的。金融系统中的系统性风险,来源于微观金融主体行为的外部性效应,金融监管必须体现高度关联的现代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要求。美国金融业一贯依赖自由主义力量形成金融体系,虽然这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却容易忽略了系统本身的风险。
2.3 注重对于消费者的保护
导致2007年次贷危机一个相当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于金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不足。美国政府深刻反思了自身在经济危机中的疏忽之处,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消费者保护,如提高信用卡的信息披露,向消费者提示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风险,增加消费者保护条例;要求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风险定价通知等。
3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3.1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约束,实施对投资者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成为当前金融监管的当务之急。现代金融产品的复杂性特征,使得个体消费者常常难以正确理解产品的特征,无法对产品蕴含的金融风险作出正确得评估,从而无法谨慎的判断交易风险,甚至遭遇金融欺诈。也正因为如此,此次美国政府将加强对重要金融机构、复杂金融产品及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加强对投资者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写入了监管法案。而对我国而言,吸取美国等国的经验,需要保证金融监管接近市场,合理约束金融机构的销售行为,促进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约束,切实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这非常重要。
3.2 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制度是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虽然欧美国家普遍存在评级公司,但是这一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3.2.1 消除信用评级行业垄断
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信用评级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的重要积极意义。受到垄断的评级体系是不公正的,我国应抓住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给信用评级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打破行业垄断。
3.2.2 市场主导机制与国家扶持机制相结合
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尽快解决我国信用严重缺失的状况,完全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尽快建立我国统一的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所以构建我国征信和信用评估体系之初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3.2.3 建立信用信息法律体系与财产权利法律体系
我国信用信息立法在目前只有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一些保密规范,应尽快修订其他法律法规中与信用信息公开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定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
关键词:公允价值 管理层操纵 金融危机 启示
一、引言
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使全球经济陷入困境,并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展至今其后遗症依然存在,西方经济仍疲软不振。在这次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备受关注并饱受批评。有人认为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但需要指出的是,就其本身而言,公允价值计量的存在和使用并没有错,错在它成为管理层操纵的工具,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过度引用成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助推器。2009年5月12日,英国下院金融危机系列报告之二《银行业危机:改革公司治理和金融城薪酬》 也认为"公允价值不应成为傲慢无知的风险管理和糟糕的银行业决策的替罪羊"。
二、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对于公允价值的内涵,不同的组织和个人给出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不同时期给出的定义也不同,但在2006年9月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SFAS 157)给出了最新的定义:"市场参与者假设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转让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在1999年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 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在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列为主要计量属性之一,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 42条)各套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都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1)公平交易,即来自公平市场的确认;(2)动态时态观,即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的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3)要持续经营,在公允价值中隐含着一项假设,即企业是持续经营的, 不打算或不需要清算,不会大幅度缩减其经营规模,或按不利的条件进行交易。
(二)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的特征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有着迥异的特征:
第一,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会计坚持现行市价计量。公允价值是现行市场价值, 而现行市场价值的度量标准是现行市场价格(现行市价),它将会计计量属性从传统的"价格"转向了"价值";
第二,公允价值计量是在会计反映观上坚持动态反映,摒弃历史成本会计"刻舟求剑"式的静态反映方式。这能保证账面记录与实际状况始终相符,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反映真实;
第三,公允价值是基于价值的会计,它的目标是在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上, 突出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时点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期间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
第四,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的重心是计量"的回归。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 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都是一个计量过程。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割裂、实账户和虚账户分离的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三)金融危机中对公允价值的争议
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关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饱受质疑,有人认为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即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低落时,由于交易价格低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运用加剧和恶化了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有益于投资者,它限制了企业操纵其净盈余的能力,相比于现存的其它报告方法,即便是在极端的市场情况下, 它要求和允许企业报告更及时、精确和可比公允。也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它的存在和发展基础是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
三、管理层操控(Managerial manipulation)的理论基础及动因
操纵是舞弊的手段之一,其典型表现是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作虚假报告,而利润操纵又包括收入操纵、成本和费用操纵、利得操纵和损失操纵。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1987-1997年期间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美国公司中,有83%以上的舞弊案件涉及首席执行官(CEO)或财务官。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awrence B・Sawyer先生提出,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为后来舞弊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Albrecht博士(1995)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并在其新著《Fraud Examination & Prevention》(2004)中进一步深化了该理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或动机 、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
1、实施舞弊的动机或压力。舞弊者具有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例如,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
2、实施舞弊的机会。舞弊者需要有舞弊的机会,舞弊才可能成功。舞弊的机会一般源于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上的缺陷,如公司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可以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
3、为舞弊行为寻找借口的能力。借口是指存在某种态度、性格和价值观念,使得管理层或雇员能够做出不诚实的行为,或者管理层或雇员所处的环境促使其能够将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借口是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只要舞弊者能够对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舞弊者才可能做出舞弊行为,做出舞弊行为后才能心安理得。如管理层过于关注保持或提高本公司的股票价格或利润趋势。
四、公允价值在管理层操纵中的表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现行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5项,这其中包括了2003年至2005年14项改进的IAS及7项新颁布的IFRS中 12项与公允价值有关。这些准则分别是:
在本文中公允价值在管理层操纵中的表现主要以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为例,因为本次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行业--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创造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等房贷金融衍生产品从中作祟。MBS 对流动性的提供和风险的转移直接促使了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再加上国际国内金融资产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多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在市场存在泡沫情况下, 公允价值起到了放大作用, 过度扩张导致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一)在金融资产重分类中的表现
马超逸(2009)选取2007、2008两年可能存在管理层操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企业应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操控的手段:上市公司可通过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通过对金融工具的不恰当分类,将未确认的损益计入利润表,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叶建芳、周丹、李丹蒙、郭琳(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从金融资产分类角度来看,当上市公司持有较高比例的金融资产时,管理层在进行金融资产确认时存在操控行为,为减小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倾向于将较多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避免利润下降,管理层又倾向于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短期内进行处置。由于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起步晚,尚不成熟,管理层的操纵空间较小,所以在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
(二)在金融工具价格操纵及滥估中的表现
在很多的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从市场上观察到或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得出的,但这种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的公允价值,存在很多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因素,这就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之机。安然就是一例,安然由于很多能源交易合同的市场报价不存在,在使用估计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时,导致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差别非常大,在管理层有强烈操纵利润动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可能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
管理层在对金融工具估值时:第一,对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如估计日有市价的,应采用市价确认公允价值。估值日无市价的,但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应采用最近交易市价确认公允价值。估值日无市价的,且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参考类似投资品种的现行市价及重大变化因素,调整最近交易市价确认公允价值。第二,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投资品种,应采用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的估计技术确认公允价值。采用估计技术确认公允价值时,应尽可能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定价时考虑的所有市场参数,并应通过定期校验确保估值技术的有效性。第三,有充足理由表明按以上估值原则仍不能客观反映相关投资品种公允价值的,管理层应与相关公司进行商定,按最能恰当反映公允价值的价格估值。在上述"三级"市场中,尤其是后两种,管理层对投资品种进行估值时,需要有主观判断,这便为管理层滥估提供了机会。例外估值技术的成熟度及适用性也为管理层留下了较大的操纵余地。
五、管理层操纵的具体原因
(一)管理层方面。1.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公司高管,尤其是金融行业的管理层的贪婪表现的淋漓尽致,追逐高收益是管理层操纵的重要原因。2.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不高也是操纵出现的重要因素。3.管理层受到更高级管理层或治理层对财务或经营指标过高要求的压力而进行操纵;管理层为满足第三方要求或预期而承受过度的压力而操纵;公司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的威胁,为了摆脱这种威胁而进行操纵等。
(二)公允价值方面。1.有些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估值缺乏有效的市场,这就需要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如花旗和瑞银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RS),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此后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这处于第三层的估值市场,估计值得不到公认,金融机构不得不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2.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完善为管理层操纵提供了机会。
另外,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管理层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也为其操纵提供了机会。
六、对我国的启示
1. 公允价值运用要有适度性和严格的规定性。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审慎推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并对其适用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严格限制管理层滥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力。
2.要加强外部的有效监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我国的《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中规定,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并发表审计意见。
3.重视发展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在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估值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了、评估质量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在此类条件下恰当使用公允价值的基础。如果估值技术不成熟或不适用,就为管理层滥估提供了机会。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评估协会也可考虑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之间的合作形式,切实推动会计与评估的合作。
4.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人文环境。公允价值要顺利地运用,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尤其是管理层的职业素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人员,公允价值就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很好地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建立诚信机制。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可以从主观上消除管理层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从事舞弊的根本措施。
5.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通过完善国家的会计准则,健全法制,对舞弊操纵行为有严厉的惩罚机制,从而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大大提高,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允价值运用中利润操纵问题。
参考文献:
[1]汪建熙、王鲁兵 《公允价值会计的多角度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2009.5
[2]路晓燕 《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 会计研究 2006.4
[3]黄世忠 《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会计研究 2009.11
[4]黄世忠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 会计研究 2010.6
[5]刘思淼 《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 会计研究 2009.8
[6]葛家澍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 会计研究 2007.11
[7]黎四龙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与舞弊审计》 会计研究 2006.6
[8]蒋舒 郑辉 《金融市场操纵行为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 2005.11
[9]周明春 刘西红 《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 会计研究 2009.9
[10]陈旭东 逯东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 会计研究 2009.10
[11]彭南汀 王习武 《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 会计研究 2008.12
[12]张怀玺 《利润操纵的成因、手段及治理》 财会通讯 2001.4
[13]Alistair Byrne, Iain Clacher, David Hillier, Allan Hodg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Managerial Discretion》 working paper 2008
[14]Christian Laux Christian Leuz 《DID FAIR-VALUE ACCOUNTING CONTRIBUT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working paper 2009
【关键词】影子银行 加强监管 国际 金融法制 改革
2008年全球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该危机从美国传递到全球、从金融领域传导到其他行业,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各个国家都开始不断的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探讨金融危机的真正成因是什么。经过多方调查研究,经济学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影子银行就是造成金融危机的成因。面对当前影子银行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因此本文就如何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和国际金融法治改革的内容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在根本上改善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针对影子银行以及其金融监管的研究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在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上首次提出并被广泛使用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新概念。影子银行的本质就是将传统信贷关系进行证券化以使得信用无限扩大。这一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没有传统银行业的组织机构,却行使着传统银行业的功能,因此被称为“影子银行”。
在世界历史上,影子银行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早诞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其进步和壮大也是在近几十年的时间之内发生的。但是在这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大多数情况下影子银行都处于疏于监管的状况,甚至在2008年之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影子银行之中存在的风险。事实上,影子银行并不是一个法律的概念,而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银行业,使用各种银行信用集合,且超出监管体制范围之外,类似于实体银行的一种体系。
影子银行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
二是影子银行在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转换和流动性是无法得到公共金融机构的担保的。三是因为缺乏监管,杠杆率往往很高。
影子银行在从事相关业务的过程中,其参与者主要是三方机构,其中包括:借贷方、投资方还有中介部门。简而言之,影子银行就是其中的中介机构,它向投资人员吸取资金,同时把资金提供给借款人,这就是影子银行的特点。
(二)金融危机前的监管失误
随着经济发展,传统银行逐渐开始开展混业经营,证券经济野蛮生长,由于影子银行利用的是外场金融体系,因此其在金融机构之中依然属于管理的空白区域,立法也依然被排除在外部。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阶段,影子银行在社会中的吸金能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传统的银行,同时在规模上也已经和传统的银行旗鼓相当,但是在金融繁荣的假象之下,美国政府和社会都不约而同的放松了对其监管工作,放任自流,忽视了影子银行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最终金融体系风险不断加大,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三)影子银行疏于监管的危害
在现实社会中,影子银行往往是和传统的银行共同发展的,传统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导致了对金融创新的急切需求,脱胎于这一需求,影子银行蓬勃发展。但是由于疏于管理,因此影子银行往往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性,这也给当今社会上现存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主要活动方式就是系统性的进行资金流转,并且在这其中也决定了银行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因此才能够保证影子银行在证券市场上的良好运作。但这种信贷证券化的模式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流动性、信用情况以及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其中中央银行和很多公共部门能够为传统银行提供担保,但是对于影子银行却无法设置出安全的防护。一旦传统银行受到打击,这一体系就会崩溃。巨大的风险性导致影子银行长久以来一直使用高杠杆率,以获取高额的收益。在经济比较繁荣的阶段,影子银行被频繁使用,其风险逐渐转移到整个金融体系之中,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
(2)监管套利。影子银行作为从事着中介功能的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倾向于选择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开监管工作,以此获取高额的收益。因此影子银行成为了监管套利的金融工具。同时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并不是存款,相关部门对其监管较弱,其也不会受到法律的管制和约束,因此在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影子银行依然在发展和壮大。同时因为其机制处于一种监管套利业务之外,因此银行业并不会把真实成本进行内部化,因此在信息披露的机制外部,也会衍生出各种方面的限制,但是影子银行的规模依然在迅速增大,这严重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
二、影子银行的监管变革
2008年期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了全球性持续性的经济危机,因此很多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意识到了影子银行急需受到监管,因此国际上针对金融行业管理工作的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其中针对影子银行的管理,也在国际金融会议中被正式提出,成为了金融监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一)美欧监管制度变革
金融危机对于美国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剧烈,巨大的消极影响使得美国对于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因此在2009年期间,美国根据金融行业的相关情况了一系列的条例,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也认定影子银行是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类似的法案在英国也被迅速通过,法案中英国金融机构强调这种问题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法律形式之中,在现实层面也要得到实质性监管。同时欧盟各国也陆续颁布相关法案[4]。
(二)国际层面的监管变革
在国际上,针对影子银行的管理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且国际上的金融组织也了法律条例,同时分析了影子银行监管缺失将导致的不良影响。该报告认定因为影子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几乎不受到监管,导致市场机制脱序,监管工作失效,造成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壮大,过高的杠杆率传导了系统性风险,最终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与此同时,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很多地区也在推进金融行业的管制,重点探讨监管的机构和业务,以此保证社会中能够扩大对于基金的管理范畴,以此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建设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共同的进步,国际经济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严重制约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监管体系的失误,还有影子银行的崩溃。据调查显示,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的总资产已经恢复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这也相当于传统银行资产的70%左右,各国对影子银行的管理力度也逐渐增强,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除了加强对于本国银行体系的法律监管之外,还对国际层面的工作开展了协作和法律构建,这也能够在根本上避免过度失序的金融创新对于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
加强对影子银行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在2008年阶段,所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恢复的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影子银行所造成的后果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我国,影子银行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在市场现实中,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二是民间借贷体系。但在现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之中,我国的政府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仍处于放松的状态,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前6个月,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前6个月增加了2.37万亿元,传统银行业通过金融创新释放了大量资金,因此国际层面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情况对于我国金融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能够看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当前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世界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推动国际法治监管的进步,国际社会还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金融法律和专业的监督机构。
回归到我国自身,我们应该从影子银行的机构和业务活动规则等方面出发,设立影子银行的监管机构,修订已有的法律,制定相关规则,加强资金流向监测体系,避免出现信息纰漏的现象。同时,针对传统银行业,也需要加强对于其外部业务的监管,这也是金融创新和政策监管共同发展最为客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永宁.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反思及重构――美国的经验及其借鉴[J].法商研究,2015.
[2]潘静,柴振国.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运用市场约束优化政府监管[J].现代法学,2013.
[3]彭江莱.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法律思考――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框架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
[4]李真.比较法视阈下的“影子银行”监管:国际最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发展实业扩大内需
华尔街一直代表着美国的后工业时代经济模式,它将真正创造财富的制造业转移他国,只留下脱离实体的现代服务业,而在遭遇金融危机动荡时,其经济泡沫迅速挥发,不能持续保持经济的长足发展。冰岛金融业曾在2005年为该国带来7%的经济增长,但危机发生后,它却给该国经济带来几近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不应盲目追捧欧美模式。
我国经济原来一直选择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金融危机出现后,发达国家的消费乏力给我国产品出口造成很大影响,应适时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我国应降低对外依存度,以扩大内需为主。一直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率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应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弹性调控健全体制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应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经济运行中的不同情况随时调整政策,同时应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一是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而中国目前基本是国家担保,这种全部由国家买单的体制存在一定弊端,它把很多问题都掩盖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样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美国目前出现金融危机乃事出它因,我国未出现风险只能说条件不具备,如果我国存在类似情况,将会因制度空白而比美国更严重。因此,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二是应在市场与政府调控间找到平衡点,出现严重的经济或金融问题时,政府应快速反应,及早介入。不干预市场不等于任其发展,美国政府若早出面干预或救市,也不至于发展到目前这种地步,但政府反应迟钝,后期国会审批议案又延误了时机,导致了问题愈发严重。
科学发展适度创新
一是金融创新要适度。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曾把“次贷”比喻成“烂苹果”,经创新包装后外表华美,打开却发现它把好苹果都感染坏了。美国金融创新过度乃至泛滥,我国却创新不足,应该从中总结教训,研究如何有效创新、趋利避害。曾提前预测出次贷危机的纽约大学鲁比尼教授认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能够带来很多的好处,当然他们不时也会发生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遏制创新”。
二是应充分发挥员工集体智慧,不能完全依靠银行家个人能力带领银行发展或者拯救银行。雷曼兄弟在倒闭前完全可以出售,但由于董事长兼CEO富尔德的决策失误把两次机会都错过了。
三是金融高管应该限薪。虽然我国金融业的高管工资比照欧美不算太高,但也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可行性措施,确保金融高管从业人员对其管理后果负责。
合理消费重视信用
一是提倡适度消费的理念。我们都知道美国人几乎不储蓄,他们的高消费建立在向未来借钱和健全的社保体系基础上,未来不够,就向世界借,世界不够,再向世界的未来借。金融危机的事实告诉我们,不管是因为国家对资源和信用的严重透支,还是居民的超前消费,这些漫无边际的“借”终会酿成不良后果。我们并不反对现代消费观念,但要提倡适度消费的理念。
二是要对自己的个人信用纪录负责任。个人信用纪录是居民个人的经济身份证,是办理各种金融业务的依据,一旦有不良纪录将给个人的经济活动带来很多麻烦。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只有大家都重视自己个人信用的好坏,构建信用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经济活动也才可良性发展。
摘 要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指出这场危机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识,既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赋予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是制度说,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说,认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市场说,则主要从金融市场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原因,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宽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总之,造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应该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思考。
二、金融风险管理历程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目前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现在对风险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任何变化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是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4.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5.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几种类型。
顾名思义,金融风险管理则是对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大致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风险度量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对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计、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最后是风险管理控制是解决金融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的历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金融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表现为独立的金融系统的风险。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以及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筑起的贸易壁垒,加之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应和汇率,从而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危机仅限于个别银行,突出表现为信用风险。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由银行以及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也以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和解决者。此时金融风险则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则是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环境中继续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正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由过去主要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并重,并兼顾其他风险管理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完善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视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失败与否,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和相关的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些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编制各种风险识别标准,定时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并提交相关的报告。2.重塑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用人本主义来逐渐地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这种方式有利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设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变更加科学。其次,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冲风险管理更使市场风险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风险的指标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风险又可用于获取盈利从而带来风险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在这此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跟其管理风险的属性一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最后,VaR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和市场上的风险的统一衡量和综合管理获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共同标准,这种影响和变化甚至被称为风险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明确了主要的风险因子和期限结构。
另外衡量金融风险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衡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脱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来评论这些技术的绝对优劣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衡量风险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吸取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显示,为了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采取市场主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上涨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
美国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且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创新视而不见。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低效率的运作,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投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国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为丽.管理观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008.10.
[4]罗珊.华东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回顾与展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