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2: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早在1927年陶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演讲中就提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可见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而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操练,通过熟能生巧练就出一个个“考试机器”,这种模式建构在“知是行之始”条件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中学生多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并未亲身体会,不会有感而发,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因此,老师经常会抱怨:“这条题目我讲过,怎么还会错呢?”可见这样的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教师经常处在“唱独角戏”的状态。其次,并未与生活实际相连,产生不了共鸣,学习变成一件枯燥的事,想象对一件不是很感兴趣的事,学生怎么会全身心的投入呢?这样的课堂怎么会创造出高效率。可见,我们必须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创造出高效率的新课堂。如何实现课堂模式的转变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耐心倾听学生独到的见解,接受学生新奇的想法,创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在这里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解决心中种种疑惑互相帮助。其次“,事”是教学做共同的中心,在地理教学中就是要将书本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连,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在讨论中产生共鸣,再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现象,学生会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深感学有所用。如在《人口迁移》一节,不是直接给出人口迁移的定义,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说过,或者经历过的人口迁移的事件。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能举出很多他们认为是人口迁移的例子,如:
①英国的殖民扩张;
②修建三峡水库涉及到的三峡移民;
③二战,犹太人逃亡世界各地;
④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⑤“下南洋”;
⑥每年的“春运”;
⑦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
⑧非洲的“三角贸易”;
⑨“北漂一族”;再从所举的案例中,正确筛选出哪些是人口迁移,并说说判断理由,得出春运只是周期性的人口流动,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人口迁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跨行政区;二是改变定居地。再让学生从刚刚列举的人口迁移的案例中分析导致迁移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是从学生的生活谈起,教师只是进行各种问题的设计,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答案,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知识的灌输。
二“、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关键词:初中地理;法制渗透;教育时机
在初中地理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又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一、树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理念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把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法律法规恰当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信息流的传递中把知识的传授与现实法律法规以适合的形式链接起来,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逐步提升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在思想上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养的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可以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的,学生在学习中对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直观的价值判断体验,逐步将法律的价值判断内化为自身言行的道德诉求。
二、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交流的活动中,蕴含着法制教育的良好时机。课堂教学中,选择好渗透的时机,在最适当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的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捻来,适时渗透。
如让学生真正接受“计划生育”这一国家人口政策,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人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可放映非洲在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人口快速增长,使整个大陆发生大面积饥饿后的惨景;也可以是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人口拥挤、车辆众多的情况下,给交通、市政管理、环境等都造成很大负担的视频。但有一次地理课上,我刚放到人多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的视频时,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国家应该杜绝生小孩几年,我问:那你觉得该杜绝几年好呢?他居然说二十年,这样就可以少生两亿人。全班大多数同学很奇怪的看着他。这是一个很好的展开机会,就布置了“国家应该杜绝育龄期的人二十年不生育吗”的问题,教室里炸开锅似的讨论开了,某生说:要让一个正值生育期的人20年不生孩子,这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提法相符吗?另一个说如果真的20年不出生小孩子,那国家各方面人才都会遇上青黄不接的现象。有的说:“不要说这样,你看现在的很多西欧发达国家只是增长缓慢点,就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不得不向其他国家的劳动力开启了移民绿灯”。总结:《中国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三章的第十七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要真让一个正值生育期的男女20年不生孩子,有些将错过了生育孩子的机会,相当于国家剥夺了这部分人的生育权利。所以国家提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选择合适的法制渗透方式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
比如可以在游戏中渗透。游戏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也可以在案例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
四、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和具有广泛联系性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的科学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中学地理教学,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文明健康的情趣。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展现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1)中国地理国情。地理教学内容和手段对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给予了很好的展示,她既包含优越的自然环境,又有多发性自然灾害;既具有丰富的资源,又凸显利用不尽合理,人均资源少,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2)中国民族团结现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必须大团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有责任帮助目前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地区和民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共同富裕的道路还很长。要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与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的国际地位。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先辈们留下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值得我们很好地发扬光大,要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致力于祖国和家乡建设。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地理观。在地理教学中要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待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世界观教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敢于抵制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
3.国际主义和全球观念教育。
(1)“和平共处”的国际主义教育。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坚持我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国与国之间的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2)保护地球的全球观念教育。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环境问题、污染问题、海洋资源开发、外太空利用等都是人类的共同问题,要建立环境问题的全球观念,增强关心与保护世界资源及环境的责任感,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从观念、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衡量,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其目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地理教学;政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教书的真正内涵: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人以渔,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各学科都应强化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学生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乐学,教师才乐教。
我在近年的课改实践中,认真探索,初步形成了“德育为先,寓教于乐,智育添花,师生和谐”的课堂模式和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基本做法,求教于方正之家。
1.教师要对教材中知识系统牢牢把握,挖掘德育思想用故事或诗等形式进行再创造,这样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课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我根据课本知识和《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归纳,写了一首短诗,题目是《盼台湾》:
盼台湾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重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内香澳海福吉安。
诗中包含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简单几句诗也写出我对台湾回归的期盼。我们知道中国政府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尚未回到祖国怀抱,海但峡两岸的中国人期盼和平统一的越来越多。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了其反对“”、拥护“一个中国”的决心。这既是一堂生动的地理课,又是一堂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2.把地理教学与热点时事结合起来。时事是学生最关心的,把地理教学与时事热点结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渗透德育内容,学生听课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以时事教育人,比空谈理论会更有说服力。我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说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力量一种是来自地球内部,一种是来自地球外部。火山和地震能在瞬间改变地形。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不仅改变了那里的地形,还使我们8万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世界。面对着巨大的灾难,坚强的中国人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同德,共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我把地震发生时记者拍下的照片通过大屏幕放给学生看,很多学生非常感动,流下了泪水,课后他们再次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捐给灾区,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提高。另外,我还让学生了解了世界哪些地区位于地震带上。有一位学生流着泪说,从这节课中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今后要努力学习地理,热爱科学。争取在地震预测预防上能够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3.把地理知识与家乡的人或事联系在―起。每个人对家乡都有深厚的感情,爱家乡才能爱祖国。学习地理不只是让学生懂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运用知识。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当前世界气候日趋变暖,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我在教学《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导入新课时,就以当地的一家水泥厂为例来谈环保问题。该厂每天排放大量的废气,使洁净的空气受到污染。由于水泥厂隔学校不远,有的同学还住在附近,知道废气闻起来很难受。同学们也都看到来这种废气严重地破坏了农作物和森林,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看到时机成熟,我就把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曲《我们和地球妈妈共一家》与同学们共享。歌词是这样的:
我们和地球妈妈住一家。不要把美丽糟蹋,不要把文明践踏。不要让春天慢慢走了,不要让地球哭了。我们共住一个家,爱我们的妈妈吧!我们本来可以让她健康快乐,为什么要去伤害她?
我们把空气净化,我们把环境绿化,我们让青春熊熊燃烧,我们让地球笑了。我们住在一个家,爱我们的妈妈吧!我们共同劳动让她年轻漂亮,让所有星球为我们鼓掌。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需要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教学的渗入方法主要有:
第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显性的,德育知识是隐性的,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信息,领会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合理的利用地理教学时间,将从地理教材中获取的德育教育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入。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中的蕴含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二,获取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引导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日常生活中会接收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获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事物的分析。教师将最新的地理信息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其中存在的利与弊指出,将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内容,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入。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学科,地理信息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在地理信息知识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根据高中生阶段的不同、以及高中生的思想形成特征,组织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知识中的德育信息会显现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德育信息,并把不同的地理知识中隐藏的德育信息总结、分类,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合作、交流,领悟这些隐藏的德育信息,实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结合。
2、小结
德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地理是高中教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复杂、多样的信息知识内容,德育思想、知识也在其中。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教师、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在地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彭威 单位: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地理;应用研究
一、当前高职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合自身及同行在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地理教师融合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都是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教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多数高职地理教师都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照片展示和课件放映,并没有深入挖掘多媒体的功能,以及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和整合,扩展高职地理教学途径,提高工作效率。这种高职地理教学中的“表面文章”,既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也无益于高职地理教学。
(二)教师、学生与课件三者错位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中,在“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与“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之间,过分强调其中的一面,都会走向极端,不能取得好的高职地理教学效果。目前高职地理教师过分强调“以高职地理教师为中心的教”,同时又过于突出“以多媒体为中心的手段”,更加忽视了“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学”,使得高职地理教师、高职学生、课件三者错位,并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教育三中心的高职地理教学方式,没有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地理教学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
很多高职院校都投入很大的力量进行软硬件建设,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但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效果评价。总之,由于缺少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机制,导致了大量现代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浪费,而且高职地理教师缺少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这不利于高职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用高职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有待提升
高职地理教学媒体日益丰富,而其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利用率却不高,这与高职地理教师信息技术薄弱有很大关系。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不仅包括多媒体软件的利用,还包括相应多媒体利用的知识技能。许多高职地理教师缺乏对高职地理教学媒体功能、特性的分析能力及选用媒体应遵循原则等基本知识技能,影响了高职地理教学媒体的合理选择和有效的设计、利用。
(三)高职地理教学中多媒体定位错误
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代表着一种新的高职地理教学思想与高职地理教学模式,这更是现代教育的需求,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由先进的高职地理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做指导。而有的高职地理教师只是表面上热爱现代信息技术,内心则不以为然。于是便出现了用落后的理念指导先进的教学手段的“教育怪象”,在计算机辅助高职地理教学的先进教育形式下,沿袭着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模式。多媒体高职地理教学对传统高职地理教学改革的影响仅仅是“治标不治本”。
三、信息技术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在高职地理学导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高职学生活动为主,高职地理教师讲述为辅,高职学生活动在前,高职地理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高职地理教学内容。采用高职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高职地理教学法。
(二)在高职地理问答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在高职地理问答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可培养高职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使高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利用电脑课件,让高职学生观察卫星云图,可以培养实践能力。
(三)在高职地理讲授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
在高职地理讲授式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模式可以突破时间方面与空间方面、微观方面与宏观方面的限制,将高职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兴致,改变无趣的课堂,使高职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易于让学生掌握。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简单、易操作,可以节省高职地理教学课件制作时间,提高高职地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先明.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生命资源;教学内涵;教师;学生
引言
开发地理课程中教师与学生资源可以活化教学过程,把传统依纲据本的狭隘教学思想丰富到充分利用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面,实现地理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良性转变,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增强教师教学活力,达到地理教学由广到精的效果;形成学生地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活动过程。因此,开发师生资源对于地理教学而言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这对于推动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
地理教学中,教师决定着教学方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教学行为不符合地理教学的内部规律,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地理教学现状,现阶段教师资源的开发应该围绕学习主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开展审美教育
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出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体现着素质教育的要求,摈弃了地理教学中狭隘的知识本位主义思想。因此,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过程有效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包括要求教师着重对课堂教学结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言语表达等方面进行美化设计、优化处理,从而呈现新颖的课堂教学结构,详略得当的知识讲解;达成师生情感的和谐,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化,使学生地理学习如临其境,确保学生地理学习产生愉悦与兴奋之情。诚然,地理作为一门与自然密切联系的学科,本身潜藏着众多美育素材,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的美育因素则更加丰富,以地理填充图册教学为例,教师基于实施美育教育的需要,总体可以要求学生做到图面协调与爽目;整洁与美观的原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符号和注记层次分明,清晰工整;要求学生做到色彩渲染淡雅明快,呈现一定对比性,能够客观反映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这无不是地理教学美的体现。
2.体现关注教育
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运用所学知识诠释人地关系作为重要的口号提出,这与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的若干思想,诸如人地协调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诸如此类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诚然,地理不仅仅是关于人类生存空间分布的一门学科,而且它也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学科,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牵制关系和互为影响的实质,诱发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全球人口数量的膨胀、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甚至是枯竭等会对整个社会可能导致的不可估量的损失。诚然,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渗透上述理念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同时由于上述理念中所包含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于有着独立思想的学生而言往往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他们不可能轻易地接受外来的观点,因此,教师要突破传统简单照本宣科的方式,而应通过构建开放的课堂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等方式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袒露自己的心声,形成同一认识。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体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因此,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把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热情,形成学生正确学习意识作为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并形成学生思考与动手并举的良好习惯。
1.树立宏观学习意识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构建,把学生学会思考、重视研究作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地理教学中,开发学生资源必须引导学生摈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勤于开拓、乐于思考作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将现实生活中问题抽象概括为地理问题的意识,并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确保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诚然,学生光有研读文本、观看地图的认知和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在地理教学中表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包括参与辩论的能力;主题活动设计能力,同时,还必须有广泛的校外活动意识,包括参与社区人文地理研究活动;参与天文、气象探讨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思想:“因为我做了,所以我理解了”。确保学生在脑筋转、眼睛看、嘴巴说等活动中不断激发自己的地理学习热情。诚然,要使学生表现出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意识,我们应该在有效研究地理教学内容基础之上,提供学生必要的外部刺激条件,并且通过赞扬学生的成功行为,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情感意识。
2.体现微观动手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系统地理知识、养成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取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因此,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查阅和利用学校资料库中现成的丰富信息资料,还要培养学生微观动手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知道,地理教学体现着课内知识覆盖面广,课外地理现象异彩纷层等特征,学生如何从包罗万象的地理内容与变化莫测的地理现象中搜集对地理学习有关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发挥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地理学习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鉴于信息搜集对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我们通常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学生信息搜集与整理的指导工作,首先,学生信息搜集时要紧紧扣住人地关系这一基本主题,深度关切与全球重大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信息。其次,学生信息搜集时要体现“拿来主义”思想,有目的的搜集大众媒体对同一地理现象而进行的不同报道,从而培养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良好习惯。
结语
关键词:地理教育;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关系的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为了积极主动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国内外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对地理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一、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动态
当代地理教育目的在教育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基础上表现出全面、综合化趋势。其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内容、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让学生发展地理空间,还让学生参与中间设计与发展,他们认为"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应该能用地理知识来指导行动",因此空间结构成了地理教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教育目的的全面综合化还表现在知识、能力与思想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上。正因为此,具备"生态保护责任行为"便成了地理教程的另一基本目标,因此,学校应教孩子学会如何尽可能帮助保护大自然,可见其思想教育乃至行为教育都已纳入地理教育的目的之内。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根基有所削弱
很多地理教学的发展目标过分重视所谓"短平快"需求,学术基础不够清晰,发展方向显得混乱,地理学的根基有所削弱。一些学校的地理教育定位不够恰当,过多地注意了应用方向和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对基础科学方向和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重视不够。
(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地理学论题和方法都呈多样化趋势,这既是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的发展结果,也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关键在于驾驭这种多样性而不是被其淹没,这就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区的高中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但目前高中地理教育结构体系比较单一,课程结构在很多高中趋同,培养目标也趋同,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三)课程体系尚待革新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学课程远未反映出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发展,与国际地理学思想和方法上出现的"人本的科学地理学"和"科学的人本地理学"及多样化趋势相隔膜,对当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科学前沿、当前国际地理学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的成果反映不足。目前的课程设置重视应用,理论基础有所削弱。近年来,为迎合眼前的社会需求,学校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取向,应用方向也呈现多元化,除出现了不够规范的问题外,理论基础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所削弱,地理学基础课程、野外调查、实验室训练等方面显著削弱。
(四)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在全球变化、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生态急剧发展和变化的当前,新的地理学思想、方法、认识、观点、发现层出不穷。大学地理教育本应及时将这些新进展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但由于多种原因(譬如教师对科研前沿的陌生,对教学的投入不够),目前大学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普遍不足或滞后,教材的更新也相对较慢。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实验、实习和实践的经费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均衡,办地理学类专业的众多高中,有相当数量不具备必要的实验、实习和实践条件,学生的实习和实验机会较少,影响地理教学水平。近年来开始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但分布不均衡。
三、关于高中地理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理教学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培养新世纪人才重要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密切注视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地理教学要注重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
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发展趋势看,地理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必须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研究教材,设计出具有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
(三)地理教学要注重更新充实教学活动内容
当今世界处于高度信息化时期,新领域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地理教学作为学生获知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好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的作用,打好必修课的主体攻坚战,用选修课全面介绍地理学科发展动态,讲解新理论新知识,以及必修课以外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用课外活动形式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基本技能,更新充实教材内容。
(四)地理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重视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充分利用摄像、摄影、录像、幻灯、投影等现代媒体,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激情和兴趣爱好,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1.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是对地理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为地理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其中,作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分支学科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初桑代克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至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乌美娜教授在《教学设计》一书中,专门讨论了“学习理论的发展使教学设计从萌芽到诞生,从起步走向发展”。加涅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加涅按照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推导出他的教学设计原理。地理教学设计是对地理教学论“如何教学地理”的具体研究,学习理论作为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教学论。
2.系统科学理论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
系统科学理论是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的综合性理论体系,它揭示客观世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内在的共同属性与共同规律,是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政治、文化背景、国情等。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全面地综合各要素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传递、反馈信息,整体思考,有序性、系统化设计等,揭示教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又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设计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应该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注意教学情境中学习者这一重要因素,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并有效地运用系统反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修正,以期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传播学理论是选择有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途径的理论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传播过程。传播学理论揭示地理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运用传播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较大差别。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最高,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采用动态的媒体设计,如flash课件,再配上声音,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信息。此外,合理的地理教学信息结构、适量的地理教学信息也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是指教师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所应遵循的教学观念,是地理教师教学思想和地理教学风格的重要体现。中学地理教学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1)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2)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发展;(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4)系统思维,教师要着眼整体,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的各个要素、教学系统的各个部分,而且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研究这节课与整个单元乃至与初、高中地理教学其他内容存在什么联系,起怎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5)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直觉及创造等方面的综合,教师如果理解了教学设计的原理,通过系统设计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就可能做到:目标更明确(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应怎样去做)、针对性更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和灵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样的具体情况下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成长;(6)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养,扬长避短,进行富有个性色彩和弹性的教学设计;(7)不断反思,教学设计虽构思于课前,但上课时并不能机械照搬,需根据学生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后应当不断地反思、补充、修正,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和提高;(8)注重综合,地理学科内容十分丰富,兼跨自然和社会两个科学领域。地理教学设计应反映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交叉综合,全方位地运用人的智慧、经验、审美情趣,多维、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和处理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教学设计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 教学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55
要做好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弄清楚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涵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所谓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流程,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属性、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而通过有效设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促进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所有一切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都可以作为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教育理论M行整理、归类,并分析如何运用每种理论来指导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一、 应用系统理论,整合地理教学因素
系统理论把教学设计也视为一个系统,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系统分析方法论。地理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运动系统。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教学系统则良性运行,教学效果才成倍增加。系统科学理论能为地理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和反馈原理,能为有效整合地理教学因素提供指导,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一)整体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运用整体原理指导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设计,要树立全局、整体观念,从地理教学目标制定,到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做到明确每个教学因子在教学进程中的作用也要能为每个因子发挥作用提供时间、条件或机会。
(二)有序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有序原理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质都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设计教学过程既要符合学生认知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还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的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学规律的由地理现象到地理原理的顺序。例如,在讲“三圈环流”前,先回顾“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正向迁移。
(三)反馈原理及对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作用
任何系统只有进行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只有注意教学中的反馈设计,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实行课堂教学方法和环节的及时调控,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地理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判图、实验摸拟、制图绘图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反馈;通过设计研究学习、探究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反馈;通过学生协作能力、表达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总之,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反馈原理,将课堂反馈作为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来设计,通过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二、广采学习理论,达成地理学与教的变革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er)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系统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个体有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一动觉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九种智能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存在哪一方面聪明及怎样聪明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学校里没有差生”。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为地理新课改注重学生差异和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地理新课程教学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评价差异设计、提问水平层次设计等提供现实指导。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各国课堂教学。其强调以“学”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注重“情境”“认知”“协作”“学习环境”“信息资源”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递与灌输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信念等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倡导合作教学、交互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尽量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另一方面采用真实或逼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再者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设计“协作学习”情境。例如,在地理事实性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中,设计在家乡亲历观察、调查的教学方式;在地理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设计和捕捉现实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在地理原理学习中,设计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地理成因和规律“可视化”,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提高学生同化知识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R.Rogers),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关心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把教学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作为“促进者”,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它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学习体现自我实现。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行赏识教育,“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这些理念都蕴涵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我们在进行新课程下地理教学设计时,要因时制宜地把课堂和自然还给学生,特别是针对不同地理知识属性和主题有选择性地设计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例如,设计“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讨论式教学,允许学生自由提问、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见解,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维持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并接受W生的咨询,适当给予学生帮助。
三、融合地理教学理论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地理教学理论既衍生于通识教学论,又注入了地理学科特性的新鲜血液,是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成为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吸收地理教学理论,能促进学生地理智慧成长。地理教学理论认为,突出人地关系、注重空间关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鲜明特色,人地关系既是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也是地理教学设计的思想论、方法论。而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它包括:
(一)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即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和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三)“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设计研究探究方案的能力、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地理教学设计应贯彻地理教学的核心观念和培养学生具有地理的核心能力,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种种表现、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途径,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深受以上三种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系统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理论使教学设计符合学习规律,教学理论指导了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传播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选用教学媒体的技术。地理新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只有建立在以上三大理论基础之上,才能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年第11期。
[3]李家清:走进新课程:论地理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创新,地理教学2004年第10期。
[4]川钟启泉,崔允廓: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摘 要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教学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培养起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初中地理知识。 本文首先分析了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 乡土地理 地理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组成初中地理教学的主体部分。中学阶段是接受基础教育人数最多的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面临辍学,所以中学地理教育是他一生中比较正规的接受地理学习,让中学阶段的孩子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习乡土地理具有很大的作用。
1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借助乡土地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乡土地理是学生认识祖国,了解家乡的一扇“窗户”。结合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生动具体,容易收到实效。例如,通过讲青海自然环境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如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西电东送),柴达木“聚宝盆”开发(西气东输),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家乡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为祖国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能源基础。更会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通过讲乡土环境的不利因素,如不合理和过度开采资源,河道大量污染,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等帮助学生用科学的资源观、人地观分析家乡的现状以及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产生责任感,树立为改变家乡面貌、为祖国建设而奋斗的志向。
1.2利用乡土地理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家乡的山水田园最熟悉,也最感兴趣。如果我们把课堂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即可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讲到日月山在中国地理区划中的作用时学生一下兴趣大增。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行讲解日月山承担的地理分界线,日月山是季风和非季风的分界线,日月山以东是季风区,有足够的降水,可以种植农作物,日月山以西是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为主,适合发展畜牧业,这样学生很自然就总结出一条界限,即日月山是我国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再分析日月山东西两边的河流流向,学生得出,日月山是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笔者在课堂上讲到诸如此类的乡土地理内容时,学生的神情格外专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1.3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学习了“青藏地区”一节后,结合课后活动题,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问题:“调查分析青藏地区草场退化治理应采取哪些措施?”学生们通过带着问题去调查、分析,了解了青藏地区草场退化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了以下治理开发措施:
(1)大力种草种树,保护植被。
(2)禁止超载超量放牧。
(3)同时减少人为的其它破坏,如挖虫草,开矿等因素。
可见,将教学内容和家乡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促使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保护环境,热爱家乡。
2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利用地理教学案例展开教学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关乡土地理资源的一些实际教学案例资料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学概念,在实际案例中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知识。
2.2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地理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整理和分析各种地理信息资源,同时把整合的地理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去,善于观察生活,并认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而展开调查研究,不断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安排地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和理解地理知识,并且还能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3乡土地理资源利用与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
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展开地理教学,首先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学习内容、适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以及适当的场所。在具体活动中,要把乡土地理资源利用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刻苦钻研精神。另外,还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想象的空间。再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为各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也可由小组自行决定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结语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拓宽 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2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3黄冬兰.中学地理课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J].保山师专学报,2002(4)
4王梅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知识观的转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5)
摘要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地理课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中学地理教育改革中应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更深一层的协调人地关系,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