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对课堂的感受大多是枯燥和乏味,一成不变的讲解式课堂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再加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设计的课堂环节以及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语文课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单纯的记忆、背诵学习方式导致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记忆、背诵,而这种方式衍变成为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所进行的死记硬背,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大都是这种方式,在出题考核时开率更多的往往也是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和正确的理解,在学习语文时感到枯燥和乏味。[1]
2.教师的教导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
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选择追求教学速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让一个阅读能力较好一些的学生同学进行范读,然后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进行讲解,再分段的对文章进行剖析,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境,最后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记忆和背诵,这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的最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都要进行更新和改进。[2]
3.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往往都是课堂的主体,整堂课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在被动接收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都会对教师的讲解似懂非懂,听的迷糊,对于整堂课的重点和关键点都无法进行准确的掌握。还有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理解教师讲解真正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很多学生对不懂的地方不敢问,在教师询问学习情况时又不敢说不懂。
二、優化和解决当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问题有效策略
1.尽量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记忆语文知识
在应试教育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大环境下,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以应付考试。特别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来讲,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记忆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对小学教育提出减负的口号提出至今依然只停留在表面,许多学生家长主观意识中依然存在学生没有课后作业是不正常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知识确实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比如一些优秀的文章段落和古诗词等,教师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强行背诵和记忆。当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记忆和背诵时,教师就应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和背诵知识,让学生通过理解和内化语文知识、文章段落中的词语和语句含义、古诗词内涵大意的基础上再展开语文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一定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大大提升语文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并且也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
2.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好奇心理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教材内容打造较强趣味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的语文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有效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语文教学有效性。比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精心做好课前导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可以让生活浪漫多彩可以带给我们古代战争真实的情感体验,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首边塞诗’,首先通过这样的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接下来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古代战争的真实情境,学生在直接的感官刺激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并会思考和平的美好,更加珍惜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学生产生实际的教育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内涵,当学生对古诗词每一句的词语和诗句内涵都做到理解和内化后,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很轻松的记忆和背诵下这首诗,从而真正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3.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语文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等内容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启发,教学效果才能提高。由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性复习的阶段,因此小学五年级语文是小学升初中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综合性学习的应用,随着新课改的要求,综合性学习也是改革的关键,在具体实践中,也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而言,也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而言,要紧随教育形势的发展步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观念,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去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多个层面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课内资源主要是课堂中的教学,课外资源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内要充分重视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促进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文章本意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尝试与实践。
三、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行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现与探索,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设计题型时,给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思考。如《燕子》一文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收集资料,体会大自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葛海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
[2]王焱桃.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J].价值工程,2010(36).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芒铺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小学六年级语文主要是对语文知识进
行全面的复习,所以,小学五年级语文对于学生升入初中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把综合性学习的应用作为重点,由于新课改的需求,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此种方法下的教学效果是最佳的。
一、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了极大的
变化,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来说,正好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所以,小学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形势,彻底颠覆以往的教育思想,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一定要引起重视。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有所改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同时要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增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要引起重视,把握好学生多个方面的不同发展。
二、渗透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增进综合性学习方法的使用
教学改革之后:新的课程标准中赋予了综合性学习更深一层
次的意义,要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提升。合作学习主要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和有力延伸,它相比较个体学习而言具有更多的优点。合作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引导学生对问题更好地独立解决,尤其对信息量的增加、学生情感的沟通交流、学生个性的展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步骤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的自身潜能被有效地激发,同时在实际学习中可以和集体智慧
融合,促进个体思维的激发。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一些分课题,鼓励学生使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方法。比如,在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学习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个主题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后老师可以给出四个分主题:(1)大自然中我们所认知的绿色(主要是经过对资料的收集,进行小组讨论);(2)我是大自然的小主人(此环节开展的实质在于实行知识擂台赛);(3)绿化家园植树活动(这个环节主要是在小组合作下植活一棵树,同时对小树苗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4)写给全人类的一封信(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自主学习围绕这一大主题展开讨论。如此经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把握好学科之间的融合,对综合性学习内容合理地安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条教学建议,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把握好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融合,主张在跨领域中更好地对专业知识实施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经过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沟通,确定好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例如,和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融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性地对语文知识实施学习,更好地使用语文,推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束缚,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去学习,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有机地
融合,更好地发挥优势。比方,《二泉映月》的学习,在上课前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几张无锡惠山二泉的美图,此处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还可以穿插一些音乐,例如,古筝的《二泉映月》,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那种美好的意境中,如此把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很好的
效果。
四、把握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改革之后,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尤其是综合性学习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综合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提出更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展开的,经过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教
学活动当中。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一些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其适时的指导,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与探索,更好地用所认知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题型,要留有一些空间思考给学生,这样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实施才会更有效果。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的探析一定要透彻,合理组织教学,对于学生自身来讲,也要仔细地收集相关资料,把握好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进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问;启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82-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又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灵感。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语言积累、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呢,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一、科学性
所谓设问的科学性指按照事物的内部客观发展规律,把握主题和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设计一系列有逻辑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重了教学中设问的科学性,学生就能有的放矢、高效率地根据问题进行学习与思考,探索与研究,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设问呢?一要把握课文主题。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文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设计精炼的问题。二要把握课文结构。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篇章结构设计提纲挈领性的问题。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教师要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拓展延伸设计具有内涵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从以上几个方面设计问题有序地组织教学,学生就能把握学习主线与重点,就能有条不紊、高效率地掌握内容和结构,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内涵和情感,提升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二、逻辑性
所谓设问的逻辑性指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按照时空顺序、段落层次和文章线索有一定顺序地、逐层深入地设计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教师设问如果注重了设问的逻辑性,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组织,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利于学生逻辑性思维的有效培养。那么,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笔者结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西师版)课例《毕升的梦想》一文谈一点粗浅之见。第一步:整体感知。①毕升的梦想是什么?②他是怎么做的?③结果怎样?这样设计问题既简洁明了,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学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第二步:品读感悟。①毕升遇到困难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②毕升尝试失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③毕升有什么样的精神?这样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学,就能让学生通过认真品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毕升痴迷科学,为实现梦想而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三步:拓展升华。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学习毕升什么样的精神?你想对毕升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样设计问题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主题内容,体会升华情感,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层次性
所谓设问的层次性指按照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知识、技能、方法等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了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就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得以提升。
四、简洁性
所谓设问的简洁性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问题设计要做到简明扼要。一是问题设计要简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简洁的问题中把握课文的主题内容和主题思想。二是问题设计的语言要简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效地学习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五、趣味性
所谓设问的趣味性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把握教学契机设计有一定内涵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西师版)《毕升的梦想》一文的即教学,笔者就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①导入新课:《毕升的梦想》这一课你想了解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随着教师的质疑性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一系列有价值性的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激发,让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有目的、有趣味性地学习。②拓展升华: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学习毕升什么样的精神?你想对毕升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样设计问题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主题内容,体会升华情感,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们设计问题的趣味性体现在教学中的各环节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以便于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六、启迪性
所谓设问的启迪性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设计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掌握,在把握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上有所启迪。如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西师版)课例《毕升的梦想》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学习毕升什么样的精神?你想对毕升说些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这样设计问题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主题内容,体会升华情感,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更能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练习之中得到启迪,得到熏陶。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设计问题,学生就既能获取知识与技能,又能掌握学习方法,还能培养思维与情感,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灵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仕清.语文新课程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1):3.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材应用研究一、前言
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情感也是相当细腻的。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儿童文学作品联系着小学生的想象空间,刺激着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儿童文学与一般的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将小学语文课堂与儿童文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沟通,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儿童文学的整合、提生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当关键。
二、通过增强学生和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用儿童文学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老师最大的危险就是没有精神食粮的储备和思维上的空。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缺乏,会影响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品格和艺术体征的误解,直接影响小学生对文学的感知程度。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培养儿童文学素养,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改变不利的形势,能够独立去鉴赏儿童文学作品,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不断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只有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才能有能力教导学生和激发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本能。
小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时刻保持自己的一颗童心,不拘泥于课文中的字词句,多花相应的时间来阅读各种儿童文学作品,如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任溶溶的儿歌或儿诗、《格林童话故事》等,这些作品中都渗透着浓浓的童心,小学生可以认真阅读,从中培养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
三、通过抓住儿童文学特有的艺术品格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儿童文学特有的艺术品格就是儿童的童真和情趣。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思想细腻,感情纯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真和情趣,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擅于挖掘课文中的儿童童真和情趣。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教学中,最纯真童趣的画面就是小松鼠活泼调皮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表情等,将小学生最真诚的童心和稚嫩的表情展示出来,其他小学生也可以从模仿中看到小松鼠活泼的动作,进而将自己纯真美好的感情激发出来。
教师应擅于挖掘小学生的童真情趣,将课堂与儿童文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小学生体味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纯真的情趣,激发小学生内心的童心,提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将有趣活泼而又感人的画面展示在小学生面前,积极引导小学生寻找文中好玩的事情,如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好玩和快乐,通过好玩快乐的事情让小学生们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再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中,教师应站在小学生儿童的角度上,用小学生特有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让小学生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苗苗的礼貌稚嫩和和季老先生的平易近人,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进行儿童文学教学
儿童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体裁如小说、诗歌、寓言故事、散文、戏剧等,教师应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类的标准、划分的原则等,从中掌握儿童文学作品鲜明的艺术特性。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儿诗侧重的是抒情和情感表达,强调的是陶冶儿童的心灵,因此在这首诗中,教师应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生活,重阳佳节想念亲人的情感表达给小学生,让学生在诗中感受到诗词造句的简练和优雅,体会诗词自由、押韵的美感。在教学中采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小学生感受诗词的音乐美,也可以采用念唱的游戏方式,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诵读诗词的乐趣。再如,小学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一诗,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
五、结束语
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最宝贵的教材资源,让小学生时刻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在日常小文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通过抓住儿童文学特有的艺术品格和结合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体裁等方式进行儿童文学教学,积极挖掘小学生的童真情趣,将教材内容和儿童文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小学生体味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纯真的情趣,激发小学生内心的童趣,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生为本;多媒体;小组合作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能力巧设教学环节,选择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占据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以生为本,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一、以生为本,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就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人尽其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最大限度的快乐和热情。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学初如果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就可以在每一节语文课之前组织口头作文,既可以让学生在口头作文里为学生推荐新书阅读,还可以朗读一下自己写的作文,或者和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下,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作文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让学生和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本浅显易懂,而有些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学生很难通过字面意思了解文本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在课堂上延伸拓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链接的阅读与写作,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能力提高最大化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语文的学习,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能够主动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跟同学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认清自己的语文能力,并能够根据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取长补短,积极进取,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力提高的最大化,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快乐学习,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胡广宝.课堂质量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质量[J].学周刊,2011(26).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 读写教学 重要性 策略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加快,使得小学语文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出发,对其读写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重要性
从语文教学层面分析,语文素养的直观体现就是读写能力。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阅读,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才能够为交流与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写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在听、说、读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读写能力可以说是学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直观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展开。同时,读写能力也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读写教学,能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中,读写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创新策略
对于教师而言,要想确保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有效展开,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应该及时更新认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1.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出发,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材料,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助。阅读完材料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于材料的看法写出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随意书写,相互点评,使得其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主动地去阅读和写作。
2.注重素材积累
读写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写教学的效果,应该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没有联系实际生活,对其进行延伸和拓展,缺乏对于学生的思维引导,从而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此,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对读写材料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与写作前,首先将读写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对生活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去体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正如罗丹所言,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所欠缺的,是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盛开的花朵会给人一种热情的感觉,萧瑟的秋风和落叶则带来一种孤单与寂寥,这些通过相应的形容词所修饰的自然现象,能够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赋予自然景观以勃勃生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通过日记等形式,对每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身的心情进行记录,对相关素材进行积累,进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在对“我们的校园”进行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校园的布局如何?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校园中有没有比较特殊的标志性建筑?这样讨论后,使得学生对校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确保写作的顺利展开。
3.营造读写氛围
一个良好的读写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语文读写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读写教学中,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限定的内容,沿用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讲授――练习――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通过轻松愉悦的读写氛围的营造,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够快速投身到读写教学活动中去,大胆发表自身的想法,并以此为基础,对文章进行构建,从而提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对新课标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白鹅》进行教学前,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白鹅”的相关特点进行讨论,对生活中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对比,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动物特有外形、特点,在勾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运用本组教材的一些写作方法阅读、仿写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提升读写能力
实际上,在新课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优美的文字应用,同时也包含着许多常用的写作方式,教师应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逐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对长春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夜莺的歌声》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在文章开篇的第一自然段:“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两句话中运用的环境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争后的荒凉,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在阅读课或者课外时间,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小鹿斑比》等,使得其能够学习和模仿其中的写作手法,积累一些写作素材,从而逐步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直接关系着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素材激烈,营造读写环境,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使得其语文综合素养能够得到提高,实现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写作教学;目标分类;序列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81-02
一、“罗马”在哪里――认识教学目标设置的功能
许多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语文教师常常困惑:面对一堆学习材料,不能确定哪些知识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在选定了学习目标后,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不清楚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是合适的,当然,更不知道他所采用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在阅读了由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L・W・安德森修订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这本书之后,笔者真正体会到了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尤其是“习作教学”的罗马在哪里――教学目标的梳理和具体目标的设置。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以准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为前提。教师在厘清小学习作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认知目标分类理论,梳理分类、设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单元、课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情感、思维的发展等具体教学目标。
二、如何去“罗马”――构建作文系列活动,设置单元目标
笔者注意到目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习作教学的课程内容缺少序列,显得有些随意。二是由于对习作教学的教材系列、单元、课时的概念模糊,导致教学目标的设置模糊。三是将整个课程目标写入课时目标中比较笼统,学生如何进行过程的参与,希望有哪些改变、达到什么目标,都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教学的指向性。笔者正执教着小学五年级,在实践中,笔者在习作教学中尝试运用目标分类学的理念,修正以往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学目标过于模糊、教学活动过于随意的不足,将习作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了重组,聚合为“成长类作文系列”,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
(一)课程目标
1.学会写常用的应用文,了解其格式及写作策略。
2.利用教材中的范文分析了解想象与联想的有关知识、方法以及好处,从而掌握这样写作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将作文写得细腻生动有生气。
3.在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写作知识的基础上,在谋篇布局上有所进步。
4.阅读大量的写作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具体过程
1.写作教学与课本教学相结合。
2.将课本教学之后的小练笔与单元作文教学的要求相结合。
3.评析与修改相结合。
4.展示优秀作文。
(三)研究序列
为了让研究更有成效,我们设计了系列化的教学活动。
五年级成长作文系列活动设计
活动一:倡议书
单元目标:
1.了解倡议书和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
2.帮助学生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识。
活动二:采访
单元目标:
1.运用采访方式,掌握写英雄人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形成“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意识。
活动三:风光旖旎 这边独好
单元目标:
1.学习写好写身边的景、物、人,并明确“借物抒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和“情理相生”的写作方法;
2.关注学生的真情体验。
活动四:掌声响起来
单元目标:
1.写好记事文章。
2.证实自己走过的路,汲取有价值的事或活动。
三、是否到达“罗马”――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不同的学习材料中隐含着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目标应该选择适合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应该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一旦确定了“罗马在哪里”,确定了“如何去罗马”,那如何评估我们究竟是否已经到达“罗马”,检验的标准就在于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例1:课程单元目标的设置
《真情体验,倾吐心声――单元写作教学》教学设计
本单元设立四个教学目标,期望学生:
1.回顾本单元几篇散文的抒情方式,引导学生明确“借物抒情”、“咏物抒情”、“直抒胸臆”和“情理相生”的写作方法。
2.引发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生活资源,并使之转化为写作的题材。
3.在交流讨论中学会掬取写作素材、谋篇布局、构思立意、列纲起草。
4.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方式进行自主表达和创意性表达,并最终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其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
评析:在设立单元目标时,笔者积极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生活资源并使之转化为写作的题材,让学生有自由舒展心灵的愿望与能力。同时还积极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本文之间对话交流的活动平台,把写作的信息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掬取写作素材、谋篇布局、构思立意、列纲起草、运用联想方式、进行自主表达和创意性表达等写作能力,并最终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其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这样不仅能统整标准和教学,从而服务于教学,更重要的是具有促进和改善学生学习的潜能的作用。能为学生阐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结果,能为学生提供促进学习的反馈信息,能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并对学习负责人的能力。
例2:课时目标的设置
《短信传情》片段
走近短信
1.教师出示短信。
2.学生讨论,交流短信的特点。
3.教师小结,出示层级表。
短信竞赛
1.学生思考,自由创作。教师巡视。
2.借助层级表对学生创编的短信进行评判。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在得出层级表并利用层级表来评定短信是否能达到三星级时,此时的目标为:借助层级表对教师所出示的短信进行评级、升格(理解【基于】程序性知识);在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创编一条短信,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创编,此时被教授的目标为:创编并交流对如何通过创编的短信去传达感情的理解(创造【基于】程序性知识)。就这样,在层级表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对自己创编的短信作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评级、完善、修正、升级显得有路可循。同时,此层级表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对习作中有效性做一些反思,发现差距,并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它的价值也不仅仅是评价,而是学生预习中所需要的实际做法的“方向说明书”。
习作教学需要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做什么做出清晰的界定,《目标分类学》就是对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不断分解细化,进一步清晰界定的过程,能帮助老师从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内容的类型,以便于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将相同类型的不同教学任务用同一种教学教学方法完成,能使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更合理,这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评价即教学”意义上的一体化。
例3:目标的设置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运用侧面描写表情达意.作前体验课》为例
本堂作前体验课的教学目标有2个:
1.能运用层级表评判案例的层级,并说出理由。
2.进行写作体验,并运用相关策略进行修改升级。
围绕2个目标,笔者设定了本课习作教学中的四个活动:活动一:导入,展示几个学生写作的片段,请学生阅读语段,并指出侧面描写的所在。活动二:运用层级表对呈现的学生写作片段进行等级评判。活动三:简要归纳,小结写作策略。活动四:从出示的片段中,选择一个C级案例,运用策略进行修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小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较贪玩,不会主动去学习、去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那么教师要怎样做、要做些什么才能激发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兴趣呢?
一、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阅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谁也远离不了谁。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热情和激情,让学生用独具特色的学习生活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伟岸如山的父爱,要教导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当然,除了感恩教育之外,老师还可以借助课文,适当地普及一些有关地震的安全防范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地震的时候,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呢?”引发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最后老师总结各位学生的看法,归纳总结:“地震的时候,一定不能慌张,及时往外跑,或者可以躲在课桌底下、墙角,互帮互助,等待救援”。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想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得做到以下几点:(1)告诫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学会心平气和,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章中不断提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疑问,以达到学生能够明白文章中的用意;(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手的能力――遇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字词时,先用笔勾画出来。文章阅读完毕后,用一个小笔记本把勾画出来的字词、段落进行摘抄、理解。通过这样日积月累地学习,难道还怕学生厌烦阅读,不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三、教师应在阅读教育中适当增添“游戏”
把阅读转变成一种游戏,何尝不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好办法。教师要怎样做呢?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家长在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家长支持、配合自己的教育工作。例如,举办亲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在校园中进行阅读开放日。让学生和家长在阅读中互动,并对其进行班级测评,在班级中评选出书香家庭,给予学生在阅读中更多的鼓励。
想要让学生喜欢阅读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不是说立竿见影。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阅读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无忧无虑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宋丽华.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尝试[J].辽宁教育,2011(10).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对象 教学引导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推广,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教学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现代课堂也存在多媒体技术滥用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纠正,让技术软件代替人的思维活动,则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适得其反。
在多媒体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引导等四个因素的有效组织。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尤应注意把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引导教学。鉴于此,我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的课堂教学为例,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引导两个多媒体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一、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所以,教育教学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和直观积累,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教育的“直观性”原则。他认为认识是存在的反映,比起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直观性的教学可以更容易、迅速、彻底地体现教学效果。直观教学的载体丰富多元,如应用模型、图文、实物演示、现场参观、视频等,其中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就是一种有效的现代直观教具。它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符号、图形、实物、音频、视频等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另外,教学设计还应考虑学生具体生活环境和固有认知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例如在设计《白杨》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教学资料。因戈壁、白杨树这样的事物意象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身处暖热多雨的西南地区的学生比较少见。所以,要引起学生对白杨树精神之美的思考,就必须先让学生直观体会白杨树的形象之美。在教学软件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白杨树真的跟大伞一样吗”等问题,进而在课程导入时,适当加入戈壁、白杨树为主要内容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让学生主动思考白杨树生长环境与丘陵地带常见植物的生长环境之间的反差,直观、全面地了解白杨树的生长,从而更好地理解白杨树包含的生命意义。
二、教学引导以学生为主,巧用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可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在于教师的意识与方法未得到改善。教学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是依据教学过程进行的课前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很多老师过于依赖教学课件,按照课件思路简单播映幻灯片以完成各个教学步骤。教师如此,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这就完全背离了直观教学法的初衷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所以,在明确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之后,还应重视如何有效使用课件、正确引导教学。
首先,教学课件设计切忌容量过大,课件内容设计要以直观、形象、高效为原则。真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手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元素的简单堆积,而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在认识白杨树生长环境时,教师不需罗列过多的诸如何谓戈壁、何谓白树杨、白杨树如何生长等知识,而是提示学生一起想象只有石块的荒漠,然后呈现两张戈壁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学习生词“戈壁”,并领会其形象特征;以“同学们见过戈壁里有许多高大得植物吗”作为讨论话题,待学生思考片刻之后,展示戈壁白杨树的形象,让学生自行得到结论。
其次,以课件为教学指示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但教师个人凭借知识积累,自我发挥的余地不小;而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虽然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打开学生的主动思维,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学工具为辅的思维意识。在课堂上,认知了戈壁和白杨形象和特殊性后,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将这个特殊性进行升华总结。此时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让学生再一次形象领会“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和“浑黄一体”的大戈壁,引起学生的由衷赞叹。适时安排学生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这说明了什么?就不难得出结论,生长在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可以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最后,基本训练不能少。朗读训练不能用音频试听代替,教学结果也不能止步于感官好奇。符号、声音、图像信息等,虽然是刺激感官好奇、提高关注兴趣的有效方式,但也要注意适度使用。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仍然是基本训练的必要方式,特别是教师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吟读中,切身体会文字和语言的情感内涵。最好的方式是将符号、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调动求知欲望,而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深入课文,体悟文字。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是学生从白杨树的形象美认识过渡到品格美的认识的关键,饱含深情。教师如果以音频代替范读和朗读,则会大大削弱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推进,单一的应试教育已然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然而只有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得来的知识,才能够最大地启发人的智力。大量课堂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寓教学于形象思维和感官情景当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段落教学;教学目标;构段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78-01
构段方式主要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以及因果关系,通过对不同构段方式的段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段落之间的区别,对于这些段落的深入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总分关系
总分关系是文章中一种常见的构段方式,总分关系包括以下三种:先总后分、总分,先分后总。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中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教师可以逐步的分析各个段落的构段方式,使学生可以了解段落中各个句子的关系,只有通过理解每一个段落的内容,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课文《桂花雨》中,“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真是迷人。”这一段便是一个典型的总分的段落结构。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便可以对这一段进行详细分析,比如,首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该段落共有几句话,该段落的中心句,该段落的特点等等,然后教师可以总结,比如,该段的中心句就是其他句子的总结,如果中心句出现在段首,那么我们就将这个段落称作是总分结构,如果是段尾,就称为分总结构,如果中心句首尾都有,那么就为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最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该段落格式写一段句子,举一反三,不仅写出总分格式的段落,也需要写出分总、总分总格式的段落。通过段落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每一个段落的分析,理解整篇文章。
总而言之,通过使学生对于总分关系段落的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文章段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总分关系的段落又包含不同的格式,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不同段落的讲解使学生分辨出这三种段落结构的不同。
二、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也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段落结构,这种构段方式经常用来描写景物。在新教学模式下,使学生认识到段落中的并列结构可以使学生对于文章段落的层次结构认清,分清文章强调的重点。通过对并列结构的段落的教学,学生可以理解语言的魅力,主要是由于在并列结构的段落中,作者会为了段落的意境,避免词语重复,会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写作时学习这种方法。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黄山奇松》中的倒数第一段:“黄山松千姿百态……更加神奇,更加秀美”中,在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可以询问学生以前是否学过类似的段落,或者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说出类似的段落,这样可以测试学生对于这种段落结构是否有了解以及了解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种段落结构的特点,比如,举例说:琴棋书画、江河湖海等等,都是并列结构的成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并列结构的句子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于并列关系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具体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并列关系段落的写作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并列关系结构段落的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具有并列关系结构的段落,学生对于该段落的层次认识会更加清晰,会认识到段落主要内容,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教师应该通过并列关系结构段落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词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或者是交流当中,从不断的练习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三、承接关系
承接关系结构的段落主要就是指句子或者段落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后面的句子或者段落是在前一个句子或段落的基础上出现的。如果缺乏承上启下的句子,那么就会影响该段或者文章的表达。在新课程理念下,对于承接关系结构段落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段落或者文章的因果关系,会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文《莫高窟》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莫高窟不仅……宏伟壮丽的壁画。”主要是通过教师对于文章各个段落的分析,即每一段落都是陈述的关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比如,在分析完第二段,分析第三段时,会发现这两个段落分别是围绕着彩塑和壁画,第三段首句便是承接这两个段落的过渡句。
对于承接关系结构段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在描写景物时如何从一个角度过渡到另外一个角度而不显得唐突,这样会有利于文章的表达,使文章通畅易懂。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这种手法,在练习当中完全掌握。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对于文章中比较典型的段落进行详细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对于各种段落掌握得更加充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尊重 ;个性;灵性;兴趣;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始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啃的“骨头”,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21世纪是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式的人才,我们教师要从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解开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所谓标准化阅读的枷锁,让他们大胆阅读,大胆发表个性化见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当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我们学生的灵性融入个性阅读之中,最终提高阅读的水平。
一、课内个性化阅读
课内的精品课文是大家之作,学习切不可以循规蹈矩,大段讲析,以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充分挖掘它的丰富内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走进文本,从中体验阅读的快乐,积极发挥个性阅读的能动性,可采用故事会、辩论会、研讨会、社会调查、读书交流会等形式激发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世界中快乐的徜徉,在快乐中闪动他们跳跃的灵活的思维。
(一)读文报告会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艾滋病小斗士》时候,不如避开单纯讲授,教师开展报告会“红丝带飘扬”,教师设立板块“艾滋病的可怕”、“恩科西的可敬”、“红丝带飘扬”,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板块自行组成小组,课下准备。学习积极性来了,有的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艾滋病的可怕,课上展示图文并茂;有的学生认真钻研文本挖掘恩科里的可敬,自由表达对他的敬意;有的学生在“红丝带飘扬”中感悟颇深,列举很多战胜艾滋病的事例,使学生的坚强品质得到锻炼,从而更加理解了文本,学习效果极好。
(二)成语故事会
故事会快速激发阅读兴趣,比起枯燥的大段阅读来说,显得异常的轻松,学生会在说笑中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成语故事单元,我们可以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加以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三)编课本剧
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不喜欢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些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人物对话比较丰富,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表演。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塑造人物的表演中提高个性阅读能力,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会高涨,个性阅读能力也会显著提高。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的《三顾茅庐》,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自行选择导演演员、准备道具、布置场景、编写台词。可以说表演地极其成功,人物性格把握到位,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同时,口语表达、写作、表演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让他们自觉走进文本、钻研文本的阅读收效良好。
二、课外个性化阅读
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道:“读书是开拓知识的门径,而且是一种非常高雅的爱好。如果到谁家做客,屋里没有书,就好像走进了沙漠。读书能净化道德生活”。然而在课外,学生时间几乎被影视、动漫、网游所占领,很难有精力与时间静下心来读书,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更可悲的是学生逐渐失去了阅读的热情。那么,我们教师就该唤醒他们阅读沉睡的心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演讲比赛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在大脑皮层产生某些兴奋点或情绪起伏较大时,容易接受一些新知识和新思想,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期。”比赛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演讲题目,例如,《我最喜欢的一位伟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看明星》《金钱不是万能的》《刘翔是人不是神》等等,布置感兴趣的题目,之后叫他们课下准备,搜集资料,精心准备,这样为了荣誉、证明自己,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进行阅读课外书籍,搜集资料,加以准备,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二)读书交流会
每学期要搞1―3次的读书交流会,作为一本好书,大家读、品、赏,轮流看完之后,进行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可以点评人物,也可以说说艺术特色,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大家各抒己见,可以搜集人物图片,大家评论,各种影像资料丰富交流会的内容。
(三)阅读教学还要与听话、说话教学相互配合
例如,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新编成语故事表演”“我来说说”活动等。成语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成语的演讲和表演可以让他们真正的理解成语,尤其典故可以作为很好的写作素材,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老骥伏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等。并且让他们自编自演新成语故事。真正训练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要他们广泛阅读有益书刊,关注时事新闻并写体会心得。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知识和感受,正所谓“见仁见智”,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三人行必有我师,积极鼓励个性化阅读,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同时要适时指导,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灵性在个性阅读中快乐徜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