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

时间:2023-07-28 17:32: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1篇

1.1多元智能理论与地理教学目标的关系

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具有多样性,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就初中地理课程《中国的疆域》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辨别中国的疆域图,并能够在空白地图上标注我国的重要邻国、海峡、岛屿。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课程标准分为学习中国疆域图和借助疆域图辨别位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语言智能以及逻辑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系

针对地理学科“借助中国地图辨别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等多方面智能。比如对于地理教材上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图、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课后的活动题,学生应该把位置图的学习作为重点,总结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特点。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

2.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而不是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应充分了解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点,运用多元教学理论,不断革新教学观念,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学生观、评价观和教学观,有意识地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主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关心学生,寻找学生的优势,依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地理学科特点为基础,拟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智力组合特点,寻求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2丰富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性,但其认知过程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智力结构是不同的,将教学设计多样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动态化、多样化地展现地理信息,营造地理学习的氛围,记录并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想,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找到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的不同途径。例如,教师在坚守麦哲伦航海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世界地图了解程度不够,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地球仪,动态展示麦哲伦航海时的航线,或者是组织小组竞赛,询问航海的起点和终点,从而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对证明地球是球体这一结论的重要性。

2.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开展各种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兴趣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制作我国各行政区的模板,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比赛;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组织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的特征、自然环境、地方特色,将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安排学生组成小组介绍我国的各省的地理常识。

3.结束语

第2篇

【摘要】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初中地理与乡土地理教学衔接具有必要性。文章以龙岩地理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衔接点,阐述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从而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新课标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龙岩地理;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51-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对乡土地理教学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学习主动参与、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由此表明,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地理技能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贴近生活,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

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认识和管理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地方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关系和责任,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而是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有效的支持力不高;在教学时间上,学校开发地方课程起步晚、开发条件不成熟,这就不外乎被挤占、挪用了,同时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难以保证地方课程计划;在教学评价上,更是缺乏评价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制度,往往只重视结果,而不考虑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包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因此,将乡土地理与初中地理进行教学衔接,把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以初中地理作为乡土地理的基础,乡土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乡土地理课程的有效开展。

一、龙岩地理教学的特点

龙岩地处闽、粤、赣边区,位于福建省西部,处于24°23′N~26°02′N ,115°51′E~117°45′E之间,面积约1.91万平方千米,是福建省9个设区市之一。龙岩地理重点分析了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评价农、林、牧、渔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与龙岩地理教学的衔接,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生活化,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和记忆,促进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龙岩地理与国标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1.以教学目标作为总指挥。教学目标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素之一,按照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了教学目标。新课标的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地理技能和方法,关心环境与发展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也要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例如,课程目标要求“了解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又如:“中国的人口”课标要求,与乡土地理课标要求“将家乡的人口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家乡人口数量和变化特点”相联系。在全国人口仍然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龙岩市却出现负增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龙岩市常住人口为255.95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268.43万人相比,十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24765人,增长﹣4.65%。年平均增长率为﹣0.47%。

2.以教学内容作为整合点。新课程实施后,初中地理教材与龙岩地理教材相互之间必然有结合点,或许是互补的内容,或许是相似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将结合点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教学衔接的魅力。比如,在讲到聚落关于文化遗产时,与龙岩地理“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相关内容联系,教材中有图片展示福建土楼,在教学中把“永定客家土楼——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再谈到保护时,从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龙桥(清),乱涂乱画来引申到文物的保护;讲解我国金属矿产分布时,可以结合龙岩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是品种多,储量大,其中上杭紫金山金铜共生矿储量居全省第一。总之,知识之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由不同的知识结合点连接,教师要充分掌握衔接点、整合点,才能自如地穿梭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的网状结构中。

3.教学方法要多样。当前,地理课堂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法,随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同地理学科发展的矛盾不断深化,亟待进一步改进。通过将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教学衔接,也是地理教学方法新的尝试。在教学衔接的过程中,应注意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循序渐进,依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如讲到中国的河流时,向同学们分析连城龙川河,早期龙川河水位高,河水清澈,鱼虾成群。但是在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合理利用下,导致河里鱼虾几乎绝迹,水质浑浊,露出的河床堆满生活垃圾,夏天路过臭气熏天。以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学生发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周边的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油然而生的是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讲到农业,介绍闽西“干”,其中重点讲解连城地瓜干,把地方传统食品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保持原有特色,使地方特产挺进国内外市场。通过身边的事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激励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实现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的教学衔接,体现地理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就是要把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学衔接”,既可以将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内容作为龙岩地理学习的知识铺垫,加深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即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可以巩固和强化初中地理中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提升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的时候,从龙岩气候入手:

(1)给出龙岩市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见表1。

(2)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到龙岩市的位置,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从气温和降水分析气候特点。

5.教学评价要灵活。教学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量避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在初中地理与龙岩地理教学衔接的过程性评价中,教学评价应该灵活多样。首先,要注重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除了任课老师,更应该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其次,评价方式也应该体现灵活性,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除了纸笔测验法外,教师还应该用其他方法来评价学生,如档案袋法、观察法等。把握教学评价灵活性原则,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化,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同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比如,让学生绘制中国政区图,标注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和简称,比一比谁画得最为标准。又如,利用已知数据,结合所学的绘图方法,绘制龙岩市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见图1。

初中地理教学中衔接龙岩地理,以龙岩地理作为初中地理的拓展内容,通过融合龙岩地理进行知识与技能上的延伸与提高,以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的理解,认识周边的生活环境,开阔视野,完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将地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实现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连广明,张建焱等.龙岩地理[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1.

[3]郑家国.浅谈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J].科学咨询,2012,(16).

[4]张素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变化与分析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

第3篇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既整合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保留了传统黑板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教学工具,构造了一个交互性的教学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必将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一、应用的优势和策略

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高密度的交互性、丰富的资源性、多样的工具性特点,使新的地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地理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其特点和优势,设计好应用策略,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1.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仅靠单一的口语讲授、枯燥的文字说教或者简单的模型展示,不仅地理课堂开放型的多元目标很难实现,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和逆反情绪。利用白板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巴西”这一知识点时,作者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组最能体现巴西特色的图片,如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巴西高原、2014世界杯比赛等,再配上热情洋溢的桑巴舞曲,学生聆听着悦耳的乐曲,欣赏着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中来,很快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

2.有利于优化内容、提升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它的可视化优势大大增强了地理教学的视觉效果,从而优化了地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气候图、地形图等各种类型的电子地图。课堂上不仅可以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直观展示,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辅助工具进行聚光重点、填绘文本、勾画线条、缩放图像等功能,引导学生分析地图,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读图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3.有利于调动感官、活化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黑板,板书+挂图”。而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随意的圈画、拖曳、旋转、缩放、隐藏、强调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线索”。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暂停播放的视频,以美丽的长江流域的静止画面为底图,教师直接在底图上用魔术笔边讲解边描出长江的各个河段,利用荧光笔突出长江流到了哪个省份,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填注长江流经省区的简称和上中下游的划分,并适时从资源库中调出各河段的特色景观。描、绘、填、涂等方法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可以引起学生关注,促进课堂互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和谐。

4.有利于地理演示、突破难点

突破地理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即便再借助挂图、板书也无法跳出静态模式。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通过播放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动画,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看到地球公转的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的规律。演示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停止动画,标注并讲解什么是“二分二至”,帮助学生记忆,从而使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演示化解了学生学习的瓶颈,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应用的“三忌”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的新阶段,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有效平台,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师生教学相长的工具,如果应用不当,其实际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作者认为以下三个误区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1.课件制作要与教学风格融合,切忌太僵化

交互式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课件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收集并优化组合好各种素材,不能将网上下载的课件不加修改和整合就直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水融,很难顺畅地进行下来。可见,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制作课件,唯有如此,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2.课件制作要与教学目标融合,切忌求花哨

在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制作课件时要与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切忌为了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道理。有些知识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能够讲清楚,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课件。另外,如果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动画、音频、视频等素材引入课堂,既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可见,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应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倾向。

3.课件运用要与其他手段融合,切记满堂灌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原则

初中的地理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呈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较有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利于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并形成认识生活和改造生活的意识,从而更好的将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及生活化教学原则分析

1.初中地理教学问题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就是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尤其是对一些农村的初中地理,在时间上被占用的情况比较多。还有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地理教学的吸引力比较缺乏,教学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得到有机联系,没能够将地理知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有是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成绩评价受到学生的分数影响比较大,对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还有是受到中考压力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注重,但在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就没有得到重视,缺乏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2.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原则

从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应用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主要就是生活性原则以及地理性原则等,地理生活化的教学对生活性原则的遵循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以及生活体验,将初中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而在地理性的原则方面主要就是要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将人地关系以及空间直观性和系统综合性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结合。再有就是乡土性原则以及问题性原则,只有将这些原则得到充分遵循才能够利于初中地理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第一,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实施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要方面就是对教师的教学生活化实践充分重视和认识,使其积极性能够得到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向有充分的自觉性,能够掌握生活当中比较前言的流行因素,对生活当中的一些不同的地方性知识都要能够得到充分包容,这样才能为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成效打下基础。另外要形成良好习惯,老师要能发现及搜集和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将两者取得有机联系,在地理知识的资源上进行扩展。

第二,对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现,还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善,在初中地理教材上有着大量生活化的元素,所以要对这些内容积极的改进,在生活体验的应用内容上要能够增加。新课程标准对内容比较重视,并强调着老师的引导以及启发,所以要能够在生活体验上要熟悉的呈现,使生活成为学生知识的来源和前理解,教学的适应和知识的内化对学生来讲相对容易。还有是要在乡土教材和资源的应用内容上要能够加以重视,如对水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就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学习相关的内容,并认识到水污染的危害,这样在学习知识的深刻性上就能够加强。

第三,可以通过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将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每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搭建平台。这样学生对自身的知识理解也有着提升作用,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进行讲解,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起到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通过讲演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激发作用。

第四,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地方性的具体事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将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目标得以实现。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设计以及和生活联系进行在课堂上应用的方法。地理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能够通过投影以及电脑等电教媒体,并将比较适合的内容通过案例进行展示,进而来帮助学生来获得相应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到温度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对幻灯片的播放,将不同温度带的一些风景照片进行展示,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就能够对这些不同的温度带的一些基本印象记住,在这样的方法实施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措施的实践,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亦能实现地理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育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世界充满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特征得以不断呈现,使常识、知识和生活能够统一起来,而不是疏离,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一致,也是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宋效民.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6)

[2]袁佳敏.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3]魏云燕.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第5篇

关键词:以图导学模式;初中地理;内涵;优越性

相对于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教学,初中地理学科主要以图像作为教学载体,向初中生传输理论知识。图像直观、清晰的特点,发挥独特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

一、以图导学的内涵

在初中地理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采取“以图导学”的教学措施,在注重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解的同时注重对地理图像的解说。所谓的以图导学,就是教学过程中能够使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及难点与画面相结合,使其生动形象化,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视线范围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星球出版社)第一单元地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地球仪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等外观特征,满足了学生特有的好奇心,提高了他们学习地理以及探究地理的兴趣,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教师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地球的形状、特点、大小,以及经纬线的理论知识,并且鼓励学生互动探讨,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理论应该得到创新,做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实践三者统一结合。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体验生活,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初中地理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感受接受新鲜知识,体验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乐趣。

例如,在地理教学(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时,教师在教学方案中应该指出,本章节内容是地理的基础性学习,教学首要目标是让学生综合阐述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差异,体验其中的关联,根据相关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以及降水柱状图,达到以图导学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举一反三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立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常用天气符号,明晰简单的天气图,能够让学生根据气温曲线图等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利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进而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塑造良好的人格及品质。

三、对以图导学模式的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研究目标之一便是提高学生获得地理图像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常识,开阔学生眼界和丰富他们的日常活动。其实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合理设置情景模式,对书本图像进行解析,让学生自主反馈这三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地理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符合新课改大纲的要求,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成长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优质化的人才。

(1)设置创新情景模式。这一环节的设置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情景模式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初中时期学生的思想意识一致,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学生自主反馈。我国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和相对性等特点。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实施以图导学的模式,让学生以自主反馈的方式掌握地理课堂学习的难点,突出学习的重点。另外,学生在反馈过程中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四、以图导学教学的优越性

地理教学实践表明,以图导学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具有创新性教学模式,图像的呈现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理事物的特性,也可以体现地理学科的规律,此外以图导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1)以图导学,转换学习方式图像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信息,使学生告别乏味的文字阐述,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迁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以图练习,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读图练习与绘图练习,巩固地理课堂的理论知识,在绘图练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体验以图导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识别图像、分析图像、扩建图像以及绘制图像的过程中,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事物的规律性都会有更深程度的理解,不仅达到加深知识记性的效果,而且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不再迷茫。

综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生特殊的心理素质,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是势在必行的。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以图导学模式诠释了地理教学中图像的作用,提高了初中生学习兴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业奠定基础。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是新课改的结果,它追随着教育的发展进程,是新课改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第6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要合理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为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奠定基础。本文研究与分析了地理信息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以期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

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出现了。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确保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从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手段

依照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信息技术要同时在初中地理必修教材与选修模块中呈现。如,GIS技术在新课标中提出,初中生不但要掌握其概念、原理及相关基本发展等知识,还要明白该技术具体应用领域,能够准确说出某一具体领域中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的作用与功能;同时能够操作相关软件,熟悉GIS窗口界面并灵活运用相关窗口快捷键(比如图层显示的放大、缩小及移动等,以及图层叠加与标注显示等),掌握简单查询与分析、数据库建立等方法。GIS技术操作本身就是收集、处理、分析及应用地理信息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该技术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与综合应用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初中地理必修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众所周知,GIS技术地图处理与操作功能非常强大,地理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地图,借助GIS地图叠加、漫游、缩放及要素增减等辅助教学,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地理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深入了解并灵活运用地理研究新技术、建立区域地理系统思想、培养学生形成空间地理意识、养成良好的分析与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地图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空间性比较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要深入了解主要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实际上,地理课程中的地理事物及其现象覆盖面非常广,甚至还有一些是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当然人们不可能亲自考察并观察出现的各类地理事物。如果通过简单的教材文字描述开展教学,尽管可阅读篇幅比较长,但受W生现有知识与思维能力水平的限制,无法全面而深刻地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对其进行分析,无法总结获得完整而准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大脑中呈现的事物表象就不够完整与清晰,也就难以形成深刻而牢固的印象。因此,必须借助地图牢固掌握事物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地图语言符号系统描述广阔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结构、分布、联系及时间变化等要素,并利用数学法则在有限的地图平面上规范化展现,这是人类思维的飞跃。一定程度上来讲,没有地图地理学也就无从谈起,相应地也就无法开展科学而又系统化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因而地图被人们称之为“最便捷的地理书”,更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三、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传统地理教学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学挂图、教材地图、地图册、投影片及扫描栅格地图等教学工具比较常见,对教学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审核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实际教学中,应用GIS地图等地理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投影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我国主要民族分布”知识讲解中,要全面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影响因素有哪些,学生要想清楚回答此问题,就要深入了解我国主要民族分布情况以及我国地形、地势特点等,甚至还要掌握我国水资源分布规律与特点、潜在植被分布特点等相关地理知识。如果采用纸质地图讲解这些问题,则至少需要四幅相关专题地图,但却无法叠加分析。如果采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中的GIS地图,则可对不同专题地图图层进行灵活切换与叠加,制作二次的叠加专题地图更加精确、清晰,学生能够清楚辨别各地图间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引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为了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积极响应新课标理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地理教学,合理应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完善学生地理知识结构,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地图教学 读图能力 培养方法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就必须加强学生对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阅读地图,获取准确的地理信息,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为其正确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个一线的初中地理老师,笔者认为应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切实从以下几方面去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1.坚持常规性检查,让学生重视地图的作用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基本上有这么一个认识:要学好地理,考个高分,考前就必须多背、多看。诚然,有些地理知识点是可以并且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的,但学习地理而心中无地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检查学生是否带地图册、地理填充册尤为必要,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课堂不应只带课本,地图是很重要的学习工具和得力助手。长久以来,学生就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地理课堂中要配合地图来学习,这样就会端正学生只背书不看图的错误态度。

2.掌握读图步骤,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要求学生结合地图的时候,总会顺口问一下:“同学们读地图要先看什么呢?”“地图的名称。”学生基本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地图的名称是用来说明这幅地图所要展现的内容,同学们在读图时往往忽略这一点,从而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图中就会难以理解图中的意思。其实有时只要看看地图的名称,很多地理信息就变得好懂多了,地图的名称往往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接着是要注意比例尺,比例尺有助于学生弄清图中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区别,形成地理空间思维;再看地图上的方向,正确地认识地图方向才能保证地图信息的准确性;接着就要看懂地图上面的图例注记,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地图上面的各种符号的意义,也是学生获取地图信息的必要步骤。这样才能保证所读地理信息的准确性,也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学习目标。最后再根据学习目的浏览地图,分析地图。通过这五个固定的步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从而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时时示范读图析图,加强学生读图能力

一幅地图中所包含的地理信息是很丰富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读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在这个步骤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的做读图析图,达到示范的目的,让学生模仿来实现。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中,教师可以在地图上引导学生找出黄河的源头至入海口所流经过的省区,并提示要从干流自西向东依次查找,再根据这次示范,让学生自己查找长江的流经地区。学生很容易从教师刚才的示范中获取查找河流的技能,从而在长江流域图上找出有用的信息,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后碰到同样的情况,学生就能够自己进行读图分析。

4.注重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技巧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除了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外,还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地图学会不同的读图技巧,做到有的放矢。下面就初中地理常见的几类地图简要说明其读图技巧。

4.1地理分布图

此类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地图,它多用于表述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并且说明该事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如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等。在这类地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确定观察和分析的重点,再准确落实到图上。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图,因为地图提供的地理信息比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看地势特点,用地图的颜色变化来分析,再看主要的地理单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山脉)的分布及它们相互位置关系,最后启发学生归纳出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因此,在地理分布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抓点重点,落实位置及相对位置的关系,再归纳总结分布特征或规律。

4.2地理等值线图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等值线地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用于表述地理现象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要掌握这类等值线地理地图的读图技巧,就要注意让学生根据等值线数值、分布、排列的形状等,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变化的幅度及分布特点等。如“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就可以根据等降水量线在排列方向及数值上的变化,据此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因此,在这种地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细心观察等值线的特征,归纳等值图线所要表达的内在规律或地理信息。

4.3地理图表

初中地理常用到的统计图有线状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使用这类地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图例或坐标,再分析其所要表达的地理事物的内容,找出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饼状图时,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图例表示的意义,再分别看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南北方所占比例,进而联系所学知识来分析这样的水土搭配是否合理,并最终下结论。

4.4地理示意图

第8篇

摘要: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两大部分,在人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人文教学,就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人类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传输,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人文气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就此分析了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性,并重点探讨了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 人文教学 以人为本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也相应的进行了改革:不仅要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学生地理成绩,而且要帮助学生对地球、生态环境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不仅符合地理教学改革方向和目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为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生活学习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地理人文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充分发挥地理在人文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既是地理教学中开展人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地理人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地理人文教学目标,不断深入研究地理教材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认识我们的祖国和世界发展形势,为自己的祖国骄傲自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丰富地理人文教学内容

地理具有知识点丰富、应用性强等特点,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进学生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引起

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采取多元化的地理人文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具有视听、网络搜索等功能,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把教学内容采用PPT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既系统又有重点和难点,同时将地球自转、宇宙奥妙等内容通过相关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在奇妙的宇宙世界自由翱翔,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理教学除了要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向学生输送知识外,还要与生活及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带领学生做环保志愿者、绿化校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做人;同时也可开展关于“低碳”的一系列活动。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在地理教学上,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主体,老师要多采取提问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并爱护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教材中的人文情怀,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总之,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

4.因人施教。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家庭背景等不同,在学习进度上也就不同,地理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

(四)构建全面、科学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地理教学评价除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平时学生态度和创新能力等,且采取正面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委婉的方式告知,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同时教学评价除了老师点评外,要引导学生互评和自评,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认识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

(五)建设校园人文文化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要构建一个开放、自由、温暖青春的校园天地,加强人文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提升自我。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校园人文文化,培养学生互相关爱、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开展地理小活动,如环保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结束语

地理教学,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符合地理教学改革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学的方法,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爱荣.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3).

第9篇

分层教学是为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谈起,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分层教学 依据 策略

一、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依据

1.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教育学依据。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价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建立学习思维。学习是一种“活动”。“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和“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2.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心理学依据。

要让学生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们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接受了这个小要求时,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例如我们经常遇到学习障碍型“问题学生”不做不交作业。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学习基础往往要低于一般水平,转化这种“问题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设计出有效的地理作业,从而激发出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地理教学“活”起来。

二、初中地理教学分层的策略

1.教学目标、内容分层

课程标准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但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学有所获,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出教学目标层次。A层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其运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的能力;B层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为主,并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针对C层学生,应侧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识记为主,并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重分层。对于A层学生要求达到掌握和理解,而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暂时只要求了解和知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消化后,再慢慢提高要求,最终达到课标要求。

2.教学过程分层

(1)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学习规范和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具有多阶段、多环节,不能一步到位的特点,它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它决定地理课分层次教学的成败。只有在有限的时空内,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全面协调学与教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才能兼顾各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地理课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启导)、竞练、评讲、互学、总结等环节。

(2)提问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顺序。例如,较简单的问题由A层学生来回答,复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来回答,学习检查性问题由C层学生来回答。又如阐述性问题由B层学生回答,分析性问题由C层学生回答,比较性问题由A层学生回答。

3.作业分层

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难度应分为三个等次,一是容易题,C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二是中等题,B、C层学生可选作一部分题目,而A层学生必须全部完成;三是稍难题,有一定难度,A层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来,培养优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分层次的作业可避免C层学生吃不消而A层学生则吃不饱的现象。

(2)课外实践活动题:

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题,比如:家乡的水土流失状况调查及对策、制作中国政区图、制作中国地形图等。对于参与实践活动突出者,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辅导、考试分层

教师要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补缺补漏,训练B层的学生使之达到A层水平,培养A层去参加地理竞赛。单元测试中的题目也像书面作业那样分为三个等次,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40分,基础题要求全做,5分的中等题则是B层的学生完成,而对于A层的学生要完成5分稍难题,对于各个层次若在完成本层次题目的基础上也完成了部分高一层次的题目,则该部分得分加倍。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了上进心和奋斗目标,同时也照顾了优生。

5.教学评价分层

每次作业评改,不按自然组上交,而是按A、B、C三个层次上交,教师同层批改,按该层次的训练要求,进行同层相比评价。有当面批改,浏览抽改,选择评价。有时采用自改互评,在小组内,由C组学生改A、B层学生,这样差生得到优生的广泛帮助,优生又在评改中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能力。教师巡回观察,反馈信息,教师得以小结,及时表扬、激励。这样,对于三层次学生的评价要求不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答案,差生会得“优秀”,中等生会得“良好”,好生只能得“及格”。由于分层教学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评价则是这种动力机的加速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

第10篇

关键词:小组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如今社会对地理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也广泛运用“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完成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教育的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很多课堂上运用的小组合作模式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误区,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初中地理课程的小组合作过于形式化,小组合作的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应该起到的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等等。

1.初中地理课程的小组合作过于形式化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的需要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是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过于表面,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2.小组合作的目的不够明确

目前地理课堂尚未有很明确的合作的目的或者设置的合作目标很肤浅,导致了学生在完成了教学目标后,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去做,而是打着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那里聊天说闲话,起不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也不会引导,导致学生不会也不愿意解决问题,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漫无目的。

3.学生应该起到的合作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初中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始终替代学生做一些事情,安排学生合作,不敢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很有秩序,发言有序,但是这都是小组合作的假象,实际上起不到实质的作用,小组合作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忽略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些不良的风气,就是教室中乱,学生借着小组合作学习的位子打闹,根本不是在小组学习,而是在小组玩耍,交流的效果根本就起不到,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本和素质教育的实质不相符,讨论一些和小组学习目的不相关的话题,另外,小组成员对发言的同学普遍不够尊重,引起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5.小组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

初中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统一的共同体,但是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学习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学习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二、初中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初中地理课堂要增强自主学习的合作意识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机会去发展自主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和别人交流,要增强整体合作的意识,这就要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2.要善于和小组成员交流

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3.选择合作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能发扬教学民主,又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能增加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2-01

在地理教学中建立地理学素质教育目标教学体系,遵循地理学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制定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学遵循确定的目标进行,使师生对整个教学过程洞察明晰,心中有数,激发师生共同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推动地理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一、完整的素质教育目标

第一层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贯彻这一目标是因为它是学科教育本身的内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地理 学教育大纲为地理学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有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学生的 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大纲》基础之上,才能使目标教学得以顺利实施。中学地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 展的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中学各科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关于知识教育,必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要调动各种因素,讲究教学艺术,摒弃单纯传授知识的“满堂灌”,运用“启发式”等方法,为学生构架有条不紊的合理的融汇贯通的知识体系。地理知识教育对地理学科 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必备的基础,如果除却知识教育,那么,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 便会失去基石,成为空中楼阁。

关于能力培养,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目标教学的一大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 教学过程。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 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地理问题能力,并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这是打开地理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目的在于授人以渔,让学生终生 受益。

关于政治思想教育,要正确处理地理学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忽视其中的任 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观点。在地理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加强德育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 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 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这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的目标。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首 先要实现从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化。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教学目标, 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具备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才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捷径。

二、达标教学过程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目标明确之后,达标途径的确立和实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学中要力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做到教学相长。

1、认真执教,作地理教育事业的挚着追求者

虽然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理课在中学各科中处于不利地位,但面对漠视,作为对地理学有较深刻理解的 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一往情深,比别人投入更多的精力,以自己对地理教育事业挚着追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热 爱地理科学。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是能够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爱好的。

2、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

应用多种媒体(如幻灯、录相、图片、讲座、版报等)、针对性实体(如地理模型、自然现象等)和难度 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认识地理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高中地 理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从人――地关系协调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 、人生观教育;初中地理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眼、手、口、脑并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3、突出重点,浅化难点,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完整性学科大目标的组成部分,是战术性教学目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 确定目标,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以实施。

第12篇

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学生本身不同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其他因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而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分析,分成能力、人格相适宜的学习小组,并针对每个小组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授给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给学生以更大、更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分层分组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全面了解学生能力,划分层次,建立小组

分层分组教学的重要基础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从每个层次中抽取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在划分层次之间,教师应当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能力测验,然后根据能力测验的成绩,并结合学生的以往学习成绩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要求成绩优异,能够熟练的掌握课本中的知识,较好的完成测验和作业,能够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能够解答B、C层次学生的疑问;B层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能较好的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能够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提问;C层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能够了解课本知识,完成作业。将学生划分好层次之后,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把握,从每个层次中抽取两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要注意的是,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还要考略学生的其他特性,例如将每个小组都要有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调动学习热情,要有一名有责任心的学生负责督促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二)分层设置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给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相同的学习目标,为顾忌能力较高学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学目标的难度一般属于中等偏上。能力高的学生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之后,由于缺乏教师引导,很难再主动的、深入的学习课本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能力差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难度较大,难以体会到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乐趣,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学习地理的乐趣。分层分组教学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把教材知识分成连贯的、有梯度的教学目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深入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逐渐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较好的平衡学生两极分化的难题。例如在“中国自然环境”一章的教学当中可以对教学目标作出这样的分层:A层的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地势的特点及分界线,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能够用使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从地势、海拔等方面去认识和表述地形,并分析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形象;B层的学生只需了解我国地势特点,了解两图的使用;C层的学生只需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和分界线。在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时,教师要对每层次的教学进行详细的解释,并且教学目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性。当然,分层教学是灵活的,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学习目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学习,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分层布置作业,小组合作完成

分层布置作业是分层分组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帮助每个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强化学习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答案,对存在异议的题目进行讨论交流,探寻正确答案。对于小组成员没有掌握的地方,成员之间先相互讲解疑难点,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课代表上报给教师,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的讲解。这样的机制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详细、全面的解决问题。作业要具有层次性和探索性,例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章中,A层学生的作业时设计合理的运输方式或者旅游路线;B层学生的作业时总结我国农业、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和特点;C层学生的作业时总结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在地区上的分布特点。这三个作业的难度层层递进,且C层、B层作业是完成A层作业的基础,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层层挖掘课本知识,使学生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