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商业模式

信息化商业模式

时间:2023-07-28 17:3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商业模式

第1篇

用友公司是为企业客户提供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软件厂商,谈到企业做强做优,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友公司服务于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服务于不同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为企业提供IT规划和信息化解决方案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企业在这样经济变局下怎样找到突破点?用友公司近25年发展历程当中,我们见证了众多企业的发展、变革、突围和创新,见证了一些企业做强做优,同时也见证了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和变化,从互联网到云计算到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和新的机会和模式。

我们的企业客户特别是制造业客户特别关注产品研发创新,研发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包括行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就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态势。研发生命周期的产品今年的销售非常好,说明制造企业越来越关注产品研发设计、研发创新以及设计和制造一体化应用趋势,这是一方面的突破。

另一方面的突破,是企业越来越关注营销创新,因为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企业都在关注怎么样拓展客户、怎么样找客户、怎么样让我们的客户增强对客户的黏性和持续的服务。我们有幸为中国电信、海尔等大企业提品和服务,其中,我们正在为海尔建立营销变革创新提供服务,通过云家端的模式,未来海尔几万家的经销商、加盟店、分销商、直营店各种渠道聚合和共享,实时掌控和反馈终端客户。

第三是企业的产业链管控,因为在过去很可能作为单一经济体的企业,在当今这样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这样的产业链中,怎么样从内部拓展到上下游,并打通企业、客户、经销商、供应商产业链的模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课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突破点。

第四,制造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由于原材料价格等各方面的原因,制造企业如何向服务业转型,借助新模式转型突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与我们合作的中国企业500强远东控股为例,远东是传统的制造业,怎么样进行服务转型呢?我们一起打造电子商务,整合线缆行业物流服务商、电缆贸易的提供商、电缆制造提供商,再结合自身的贸易、物流、业务,甚至引进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第五,针对大企业,因为主要的客户群体是大企业,特别是制造集团企业已经从过去的速度扩张、地域扩张、多元扩张,通过集团管控,转向集约化和资源整合模式。

以上这些创新的实现和模式的突破,如果不借助信息化是难以实现的。信息化在企业当中的作用我们总结有三个层次:一是初期的信息化,作为工具层或者入门级的应用。二是作为企业业务运营的支撑,业务系统都在这个系统上支撑运行。三是信息化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高的阶段信息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今天的中国500强企业在这方面都有突破。很多的企业处在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有的企业处在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过程中,大企业要持续发展,信息化一定要进入核心的竞争力层次,特别是现在的竞争已经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竞争一定要利用新的技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

第2篇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互联网 云计算 商业模式

1.引言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的推广将改变社会信息化建设和运作的基本模式,大大降低信息化建设的门槛和成本,有利于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加速全面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将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便捷、高效、安全、和谐的生活。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带动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将给城市居民带来更便捷、高效、安全、和谐的生活。也为商业模式提供了新架构。

2.互联网的创新应用

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应用,互联网发展的灵魂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互联网是应用推动型产业,市场的需求往往是互联网技术重要的推动力,只有满足社会与民众的需求,互联网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市场基础。技术的成熟会增加民众更广泛多层次的智能化需求。没有需求,犹如无源之水;没有技术,品质就没有保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互联网创新应用的进程中,新的商业模式必将出现。互联网企业在这样一场速度决定高度、规模决定位置、市场决定标准的变革中,必定要找到立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只要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在庞大的互联网体系中,找准定位的企业,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商业模式,打通互联网财富之门。互联网将带动中国经济朝低碳、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互联网创新应用终将走进千家万户,服务于民众。

3.云计算的应用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它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过搜寻和计算分析之后再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上亿条信息,完成与“超级计算机”效能相当的网络服务。可见云计算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

云计算所带来的商业模式使得IT技术成本更低、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更快捷,也必将是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由于信息技术渗透到商业领域,经济周期变短,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4.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架构

如何能够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除了有良好的“智慧城市”的全面规划外,还要有良好的商业模式,保障“智慧城市”有序高效地建设。

在“智慧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建设和更新必将引导城市管理者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各种厂商推动的“智慧城市”建设。

(1)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中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框架,还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和时间表。比如“智慧宁波”和连云港的“智能徐圩”等,其中“智能徐圩”的规划包括十大应用行业,并规划58大平台,超过266个智能化系统,“智能徐圩”建设中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营为辅对整个城市进行高效建设的商业模式。

(2)以运营商为主导推动当地政府进行当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今“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中国移动最早在2008年就提出协助政府建设“无线城市”的战略规划,而中国电信2010年在广东首提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因此“智慧城市”就出现了一种由运营商推动建设的商业模式。其中厦门的“无线城市”,以及广东汕头的“智慧汕尾”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运营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会在某些运营商业务无法覆盖的领域无法形成真正的智能化的建设,但能很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智能管道和智能平台。

(3)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需要厂商参与。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落实为智慧政府、智慧生产、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比较大概念的行业应用,而整个城市的智能化规划设计中通常所设计的领域都比较少,定义也比较狭小,这就是智慧城市商业模式的特点。推动这种商业模式建设的典型城市代表就是昆明和天津等。

就以上三种商业模式分析,其中第一种商业模式最易被采纳,政府自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商业模式更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发展。由于政府制订任何一个规划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的制约、人才的制约、产业结构的制约等,因此不论是哪种商业模式只要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都认为它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商业模式。

5.应用远景

在搭建了构建智慧商业的基于智能视觉互联网的视频分析系统之后,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技术,通过对城市综合体不同的楼群、不同的楼层及不同功能的楼内建筑进行可视化建模,可以构建基于可视化管理平台的智慧城市综合体。其应用远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配合大屏幕投影、环绕屏幕等设备,将智慧城市综合体真实地展现在客户面前,大大提升城市综合体的整体档次和实力,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2)聚集商圈的亲和力

可视化系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被动性,购物者可以通过链接到可视化管理平台的视频终端或手机,查看商业楼宇的三维地理信息,通过各类监控摄像头,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购物者的兴趣。

(3)可视化管理

城市综合体集购物中心、会展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园、酒店、写字楼及公寓为一体,通过大屏幕或一体机等,物业管理人员利用可视化管理平台对城市综合体进行在线管理。也可作为险情处置和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4)综合集成

采用“云”单元主机技术,把通信办公系统、机房环境监测系统、停车诱导系统、停车场管理、楼宇自控系统、火灾消防与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综合集成为智能大厦管理系统,与可视化管理平台一起,嵌入“云”单元主机之中,实现“智能感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城市运营”理念,为城市综合体创造舒适、高效、节能、环保和安全的生活休闲和购物天地。

6.结语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计算方式,它是网格计算、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在采用云计算技术以后,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在计算及存储能力上得到大幅度提高,且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升,计算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大幅提高,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大幅度降低,在绿色和节能方面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因此,将云计算技术与商业智能系统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云计算将不只是一个愿景、一项技术,而是21世纪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市场商机瞬息万变、一闪而过,企业在智慧城市构建的同时,从现在开始就踏上一条云计算之路。

参考文献:

[1]童晓渝,张云勇,徐雷.智能普适网络[J].通信学报,2011(7).

[2]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互联网的平台.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

[3]张云勇,房秉毅,陈清金.运营商互联网发展建议[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2009(12).

[4]陈伟利.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

[5]中国工程院.互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R].2010.

[6]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国互联网白皮书[R].2011.

[7]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8]孔祥娟.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设计实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变革;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38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081- 05

0 引 言

20世纪40年代,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广泛。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变革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技术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并推动管理变革和模式创新的使能器。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载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信息共享的根本保障,是企业资源集成与管理变革的基石;互联网技术是企业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推动者,是企业变革管理机制、重塑管理体系、创新商业模式的利器。本文基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阐述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发展状况,总结和研究企业管理变革的特征和管理创新的呈现模式,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变革与创新提供指导和借鉴。

1 信息系统:组织、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载体

1951年,商用计算机系统诞生并被美国人口部门采纳,从此信息技术进入了商业应用时代。20世纪60年代起,企业信息系统应用蓬勃发展,业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 System,TP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群决策支持系统(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GDSS)、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EIS)、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E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IDSS),逐渐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并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60年代,TPS应用于低层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事务,将基层管理人员从大量烦琐而重复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从事更高层次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60年代中后期MIS出现,它可以从企业层面开展信息管理,收集数据并在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传递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加强统计和报告功能,并可针对某个确定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MIS发展迅速,但早期的MIS对组织中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缺乏深入支持,忽视了决策过程中管理者的有效作用。70年代,DSS和GDSS为中高层的管理者的决策任务提供交互式动态支持,可以提高中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80年代中后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突破,从而为知识获取与学习开辟了新途径,EIS、ES与DSS有效结合,充分利用ES定性分析与DSS定量分析的优势,形成了IDSS,提高了DSS支持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能力。经过不断发展,EIS和ES开始服务于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复杂的决策过程,帮助高层领导解决一些宏观战略方面的问题,并且在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方面起作用。

概括而言,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面向企业操作层的管理活动,对企业日常运作所产生的事务信息进行处理;第二个阶段是面向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活动,以报告和联机的方式向管理者提供当前工作状况或历史记录信息,善于进行企业基本活动的总结性报告,可用于针对某个确定的决策问题分析数据;第三个阶段是面向企业战略层的管理活动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过程如表1所示。

信息系统是企业组织、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载体,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投资,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提升,提高了企业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质量和决策能力,从而有助于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2 计算机网络:资源集成与管理变革的基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网络成为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平台,基于网络的软件和商业应用不断涌现并直接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基于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的思想和方法,成为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突出代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名词,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经验总结与失败教训反思的理论成果,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实践,推动了企业管理的深度变革。

2.1 企业资源集成的高度实现

从计算机网络的视角看企业,它面对的是三张“网”,即企业的内联网(Intranet)、供应链的内联网(Extranet)和社会化的大联网(Internet)。可以说,企业网络的演化和发展促进了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推动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企业网络演化和发展情况如表2所示。

8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企业内联网的发展,企业组织内部实现了大规模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基于网络,建立和完善企业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协同工作,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员工更能明确工作的任务和目标。通过客户/服务器(C/S)结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增强数据的通用性和标准化,提高了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性与共享度,有利于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锁定流程,使得销售、服务、采购等诸多流程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实施,管理体系得以固化下来。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系统的各子系统获得统一和发展,采购、库存、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一体化,即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又称MRPⅡ系统。MRPⅡ实现了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降低库存和提高企业库存管理效率,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的管理层次。MRPⅡ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从而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90年代,随着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基于全面计划管理,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思想逐渐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便随之产生,并推动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的发展和应用,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和客户等合作伙伴共同构成完整的网链结构模式,信息高度共享,形成具有强竞争力协同化环境的供应链“竞合”战略联盟,即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以集团为个体的市场竞争格局,即联盟集团之间的竞争态势。

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Internet)获得了蓬勃发展。互联网具有无界限、全民化、信息化和传播速度快四大特征。就商业而言,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平台,快速聚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全球在线订货,完成世界性商业活动。可以说,互联网促成了企业信息资源的大范围高度集成,大规模、社会化协作得以实现。

2.2 企业管理变革的深层推进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拓宽了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企业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应运而生,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实现。

2.2.1 企业流程再造与扁平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劳动分工思想,即注重流程分解思想的弊端逐渐显现。组织内的部门间因流程分割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加、决策效率低下、市场反应滞后、机构臃肿、官僚作风严重,对信息化建设形成障碍甚至导致失败。1993年,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钱皮(James Champy)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PR)的思想,认为企业不应该将传统的流程嵌入计算机系统,而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抛弃旧流程,设计新流程,显著提高企业绩效。BPR思想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实践,企业通过再造实现了流程的整合化、简单化,组织的扁平化,从而提高了组织的效率。ERP系统注重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符合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供应链管理和全球化经营的企业管理要求。

概括而言,传统的业务流程复杂、价值链条长、价值链增值减小;网络时代,业务流程简单化、价值链条变短、值链增值最大化;传统企业遵循的是金字塔状的层级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慢、共享程度低,企业效率低;网络时代,企业遵循扁平状的层级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快、共享程度高,企业效率高。

2.2.2 以客户为中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制造商基于资源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实现客户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将4C(客户、成本、方便、沟通)作为营销管理框架,弥补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不足,以消费者为导向,满足个性化需求,追求差异化营销、网络营销、体验营销。企业以客户为中心,追求多品种、小批量的范围经济,企业内部社区化,企业之间实现价值网协同。

3 互联网技术:企业管理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利器

21世纪初以来,以移动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网络互联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和个性化,信息技术横向渗透融合至制造、金融等行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从产品技术转向服务技术。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

3.1 “互联网+”: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理念

“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扩散与应用过程。可以说,“互联网+”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战略层面来看“互联网+”,它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战略,即利用信息技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新领域,创造新生态,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加传统行业产生互联网新行业,例如,互联网+传统集市产生淘宝,互联网+传统银行产生支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商场产生京东,互联网+传统交通产生滴滴打车,互联网+传统红娘产生世纪佳缘。

从商业思维来看“互联网+”,它是一种新的商业思想,是人类进入移动互联网社会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产品导向转向以客户为主;②从满足大多数用户转向服务与目标用户;③从精英决策转向由数据支撑的科学决策;④从完整生命周期思维到迭代思维;⑤从产品推广转向消费方式引导。

综上,就企业而言,“互联网+”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实现传统行业升级,产生新的行业生态,改变旧的经营方式,拓宽企业发展渠道。企业通过建设互联网生态圈,能有效解决企业的互联网问题,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实现新的发展。

3.2 生态圈: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

美国学者詹姆斯?穆尔(James Moore)是全世界最早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人。他认为,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每个企业都可以以共生、互生、再生的方式,与其他组织共同演化、共同进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则将这种人造系统称为活系统,并认为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自然界的生物逻辑中找到管理这种活系统的方法。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生存法则,企业生态圈则是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

在“云(云计算)+网(互联网)+端(智能终端)”的计算模式下,生态圈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是:“应用(或工具)+内容+终端(或渠道)”+(云)平台=最简单的生态圈。这种生态圈由用户、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等组成,因为互联网时代零距离与网络化的特征需要聚合为一体。

生态圈的特征和要素可以归纳为:①开放性:开放生态圈具有生命力的首要条件,是打破边界、让资源无障碍流通或整合的理念保障。②网络化:网络颠覆并重塑商业规则,消除信息不对称,让一切业务在线化、数据化,让沟通和交易主体间信息的交互与分享零距离。③平台化:平台是交易场所和信息共享的媒介,能快速聚集、整合各种资源,承载供应链各环节与用户的交互。④动态交互性:交互促使生态圈有生机,具有持续和旺盛的生命力。⑤共赢:共赢是共生最好的合作和相处方式,能寻求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是生态圈可持续的规则保证。⑥扁平化:要求打破旧有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实现扁平状的层级结构,是生态圈建设的组织保证。⑦协同:协同能有效打破扁平化组织之间的壁垒,实现研发、制造、营销等流程的协同,共同面对用户和市场。⑧自循环:生态圈聚集着多方商业资源,需要建立在各方自循环之上的生态系统才能得以有效运作。⑨追求速度:网络信息时代只有速度才能先发制人,保持主动。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建立和营造基于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谋求竞争力。

3.3 商业模式:现代企业致胜的法宝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竞争。互联网技术催生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创造新的商业模式。B2B(如海商、Directindustry、百万、阿里巴巴、慧聪、商机)、B2C(如当当、卓越、优凯特,小米手机,海尔集团)、C2C(如易趣、淘宝)、P2P(如有利网、开鑫贷、拍拍、人人贷、365易贷)、O2O(如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C2M(如爱优会、红领酷特智能)等商业模式,不断渗入和颠覆各种相邻产业。

技术和商业模式共同演进,前沿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创新商业模式将信息技术价值最大化。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淘宝电子商务生态圈的形成。商业和技术的融合造就了谷歌的成功。小米的兴起离不开营销模式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从要素角度看,互联网时代下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大要素:①社群:社群逻辑就如顾客主导的C2B商业形态。②平台:平台强化了在信息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下商业模式的安排能力。③跨界:跨越行业、领域进行合作,又被称为跨界协作。④资源聚合和产品设计:整合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互联网时代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时代,没有成功的商业模式,只有时代的商业模式。企业必须跟上时代,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4 总结与建议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推动了企业管理的深度变革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管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机、物三元世界不断融合,并共存演化。

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必须要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①企业要根据时代背景、自身组织特征、业务特性和管理需要选择适合的信息系统,并通过不断优化使得信息系统与企业组织、业务管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积极作用。②企业要通过互联网搭建平台,快速高效地聚集、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为企业创造竞争能力。③企业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的生态系统,形成具有强大能量的生态圈,并不停地追求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企业自我变革管理和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出现,现代企业正在或即将面临技术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企业要关注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抓住实现自我变革和转型的重大机遇,才能发展致胜。

主要参考文献

[1]Shaikh A A,Karjaluoto H. Making the Mos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ystems Usage:A Literature Review,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9(8):541-566.

[2]Olson D L,Johansson B,Carvalho RAD. Open Source ERP Business Model Framework[J].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15(9).

[3]Marinagi C, Trivellas P, Sakas D P.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7(8):586-591.

[4]赵长明. 我国二手房地产交易价格风险的核算[J]. 统计与决策,2014(1):109-113.

[5]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6]赵长明. 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制约因素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3(24):90-91.

[7]苏迎斌. 组织扁平化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5(6):12-13.

[8]严海宁,程玉桂.基于互联网和创新产品的“4H”营销组合研究[J].商业研究,2015(3):125-129.

[9]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10]郑晓丹.“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启示[J].人民论坛, 2015(35):95-97.

[11]宁家骏.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 电子政务,2015(6):32-38.

[12]赵振. “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5(10):146-160.

[13][美]凯文・凯利. KK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4]资武成. “大数据”时代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建构[J].社会科学, 2013(12):55-62.

[15]李志强, 赵卫军. 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10):117-124.

第4篇

(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和社交电商专家,在传统企业从事互联网工作10余年,曾带领多家传统上市公司成功实现互联网转型(2)战略层面,从6大方面对“互联网+”进行全面的阐释和解读;战术层面,总结出传统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4字“互联网+”心法:“柔、软、感、快”)

作者简介

段积超(网名:段王爷),资深互联网专家和产业互联网专家,对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有深入的研究,致力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多年,曾成功主持三普药业和格兰仕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向互联网转型工作。他还是大数据和移动社交电商方面的专家,系“中国电子商务100人”、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阿里巴巴认证的第一批电子商务讲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学府的特聘电商主讲教授和高级经营师。

曾任两家500强企业电子商务“总司令官”,历任三普药业产业副总经理、远东电缆买卖宝总经理、格兰仕集团总裁助理兼电子商务总经理,并担任多家企业和政府互联网顾问。现为蚂蚁星球创始人和CEO,旗下有国内第一个“互联网+”智库“蚂蚁国商学院”和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平台“房星球”。

内容简介

《互联网+兵法》这是一部能指导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战略实现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实战兵法。作者在10余年的传统产业互联网实践中总结出了这套“互联网+”兵法,它的心法秘诀是:柔、软、感、快。“柔”是指战略重构,要“变基因”,增强战略柔性,使战略变“柔”;“软”是指组织结构重构,要“变形体”,增强组织的软性;“感”是指商业模式重构,要“变玩法”,增强品牌感性,使商业带“感”;“快”是指运营系统重构,要“变速度”,加强响应客户速度,使运营变“快”。在这4字心法秘诀之外,本书还在战略层面从6个不同的维度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讲解,这是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行动指南。

《互联网+兵法》在逻辑上分为两部分:前6章是第一部分,偏重于战略。对“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刻解读;介绍了“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并指出要执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必须“天网”(Online)、“地网”(Offline)和“人网”(One)实现三网(3O)融合;指出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是“互联网+”战略的4大基石;对“互联网+”时代必须掌握的互联网思维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总结出互联网思维的“六脉神剑”。后6章是第2部分,偏重于战术。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解了企业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正确地进行战略重构、组织重构、商业模式重构以及运营系统重构,并对这4大重构进行了结构化解读,总结除了4字“互联网+”兵法。

目录

第1章 一个大时代——“互联网+”时代 ∥ 1

1.1 “互联网+”解读 ∥ 2

1.1.1 “互联网+”是什么? ∥ 2

1.1.2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 3

1.1.3 “互联网+”的关键是什么? ∥ 4

1.1.4 “互联网+”包含什么内容? ∥ 5

1.1.5 “互联网+”时代来临 ∥ 5

1.2 “水泥+”时代 ∥ 8

1.2.1 产业互联网 ∥ 9

1.2.2 产业电子商务 ∥ 12

1.2.3 工业互联网 ∥ 19

1.3 “土豆+”时代 ∥ 24

1.3.1 消费升级的主体 ∥ 24

1.3.2 消费升级的客体 ∥ 28

1.3.3 新消费人群的精神需求 ∥ 30

1.3.4 高消费 ∥ 35

1.3.5 抢抓促进消费的政策红利 ∥ 38

1.4 “蝴蝶+”时代 ∥ 38

1.4.1 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 ∥ 38

1.4.2 一切都处在不确定性中 ∥ 39

1.4.3 “非常6+1”新常态 ∥ 39

1.4.4 可能性法则+乱拳法则+快鱼法则VS丛林法则 ∥ 40

1.4.5 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 41

1.5 “米+”时代 ∥ 41

1.5.1 什么是米? ∥ 42

1.5.2 什么是“米+”? ∥ 48

1.5.3 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 ∥ 54

1.5.4 传统企业如何笑傲移动电子商务? ∥ 58

小结 ∥ 60

第2章 两型商务—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电子商务 ∥ 61

2.1 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五毒” ∥ 61

2.1.1 轻视IT专业技术 ∥ 61

2.1.2 轻视专业运营能力 ∥ 62

2.1.3 轻视商业模式创新 ∥ 63

2.1.4 轻视引进专业电商领军人才 ∥ 63

2.1.5 轻视建立专业电商队伍 ∥ 63

2.2 苏宁为什么能笑傲电子商务江湖 ∥ 65

2.2.1 基于SOA实现内控一体化 ∥ 66

2.2.2 产业互联网,上下游协同 ∥ 67

2.2.3 专业化、信息化的第三代物流 ∥ 68

2.3 电子商务是两型商务 ∥ 70

2.4 电子商务企业是两型企业 ∥ 72

2.4.1 知识型员工 ∥ 72

2.4.2 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两型企业” ∥ 73

2.4.3 重点加强三大核心技术研发 ∥ 74

2.4.4  加强电子商务的知识共享和传递 ∥ 74

2.4.5 加强三大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 ∥ 75

小结 ∥ 76

第3章 3O融合 ∥ 77

3.1 全网融合 ∥ 77

3.2 双线融合 ∥ 80

3.2.1 纯互联网企业想入地,接地气 ∥ 80

3.2.2 传统企业想“上天”,云世界,购无界 ∥ 81

3.3 3O融合 ∥ 82

3.3.1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的本质是“3O融合” ∥ 82

3.3.2 3O融合的“三网说” ∥ 84

3.3.3 3O融合的“三军说” ∥ 89

3.3.4 3O融合的63种场景模型 ∥ 89

3.3.5 3O融合对于传统企业的意义 ∥ 91

3.4 如何实施3O融合 ∥ 93

3.4.1 3O融合的“三纲” ∥ 93

3.4.2 3O融合的“六纪” ∥ 94

小结 ∥ 103

第4章 四大基石 ∥ 105

4.1 标准化 ∥ 105

4.1.1 我国电子商务标准化的前世今生 ∥ 106

4.1.2 企业电子商务标准化的内容 ∥ 108

4.1.3 立足产业实际,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标准化的制定 ∥ 113

4.2 信息化 ∥ 113

4.2.1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 114

4.2.2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114

4.2.3 制造业信息化 ∥ 115

4.2.4 “大智移云物”时代的信息化 ∥ 117

4.2.5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关系 ∥ 125

4.3 网络化 ∥ 126

4.4 数据化 ∥ 132

4.4.1 数据的分类 ∥ 132

4.4.2 数据化概述 ∥ 133

4.4.3 企业数据化的三个关键点 ∥ 136

4.4.4 数据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成功的制胜法宝 ∥ 137

小结 ∥ 139

第5章 五重罗生门 ∥ 141

5.1 五重罗生门论的提出 ∥ 142

5.2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商业模式 ∥ 143

5.2.1 电子商务基本商业模式介绍 ∥ 144

5.2.2 传统企业转型必须将电子商务上升到商业模式层面 ∥ 146

5.3 电子商务是一种产业新业态 ∥ 150

5.3.1 为什么说电子商务是一种产业新业态? ∥ 151

5.3.2 创新催生新业态 ∥ 153

5.4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 155

5.4.1 商务生态系统 ∥ 155

5.4.2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 155

5.4.3 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包括的内容 ∥ 156

5.4.4 中国电商的“三个世界” ∥ 159

5.5 电子商务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 165

5.5.1 电子商务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165

5.5.2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 166

小结 ∥ 168

第6章 六脉神剑 ∥ 169

6.1 互联网思维的几个版本 ∥ 169

6.1.1 李彦宏版 ∥ 170

6.1.2 雷军版 ∥ 171

6.1.3 周鸿祎版 ∥ 171

6.1.4 其他版本 ∥ 172

6.2 互联网思维之段王爷版 ∥ 173

6.2.1 互联网思维再认识 ∥ 173

6.2.2 互联网思维六脉神剑 ∥ 174

小结 ∥ 180

第7章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重构 ∥ 182

7.1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 182

7.1.1 “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影响 ∥ 182

7.1.2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 ∥ 184

7.2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问题 ∥ 186

7.2.1 战略系统问题 ∥ 186

7.2.2 组织系统问题 ∥ 188

7.2.3 商业模式问题 ∥ 190

7.2.4 运营系统问题 ∥ 191

7.3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对策研究 ∥ 192

7.3.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92

7.3.2 文献综述 ∥ 193

7.3.3 四大重构综述 ∥ 194

小结 ∥ 197

第8章 战略重构 ∥ 198

8.1 战略重构规划 ∥ 198

8.1.1 战略重构四问 ∥ 199

8.1.2 谁来参与战略重构 ∥ 200

8.1.3 如何进行战略重构 ∥ 200

8.2 资本运营 ∥ 201

8.2.1 向资本运营成功者学习,加快传统企业转型步伐 ∥ 201

8.2.2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一定要进行资本运营 ∥ 202

8.2.3 资本输入 ∥ 203

8.2.4 资本输出 ∥ 206

8.2.5 资本运营四步走 ∥ 207

8.3 平台打造 ∥ 208

8.3.1 学习海尔转型,实施企业平台化 ∥ 209

8.3.2 平台解构 ∥ 211

8.3.3 第三方交易平台推荐 ∥ 215

8.3.4 自建平台 ∥ 216

8.3.5 平台战略 ∥ 218

小结 ∥ 220

第9章 组织重构 ∥ 221

9.1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重构 ∥ 221

9.1.1 组织理念重建 ∥ 222

9.1.2 企业文化重塑 ∥ 224

9.1.3 企业文化的简单化表达 ∥ 225

9.2 组织设计 ∥ 227

9.2.1 组织设计解构 ∥ 227

9.2.2 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组织设计模板 ∥ 227

9.3 考核设计 ∥ 233

9.3.1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还需不需要KPI? ∥ 233

9.3.2 考核原则 ∥ 234

9.3.3 云办公和考勤 ∥ 234

9.3.4 KPI指标设计 ∥ 235

9.4 人才队伍建设 ∥ 235

小结 ∥ 242

第10章 商业模式重构 ∥ 243

10.1 商业模式重构概述 ∥ 244

10.1.1 互联网商业核心概念 ∥ 244

10.1.2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设计五字诀 ∥ 245

10.1.3 互联网转型商业模式设计的六大系统 ∥ 246

10.2 “互联网+”时代企业价值六维评估 ∥ 246

10.3 “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定位 ∥ 249

10.3.1 需要做哪些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 250

10.3.2 战场(市场)的变化 ∥ 252

10.3.3 市场定位的关键点 ∥ 252

10.3.4 七种定位方式 ∥ 253

10.3.5 充分曝光 ∥ 255

10.4 联盟打造 ∥ 255

10.5 六种互联网化的商业模式解构 ∥ 257

10.5.1 免费模式 ∥ 258

10.5.2 从制造到服务模式 ∥ 259

10.5.3 金融或类金融盈利模式 ∥ 259

10.5.4 众筹模式  ∥ 260

10.5.5 平台模式 ∥ 262

10.6 粉丝商业模式 ∥ 264

小结 ∥ 268

第11章 运营系统重构 ∥ 270

11.1 运营重构六大系统 ∥ 270

11.1.1 运营重构六大系统 ∥ 270

11.1.2 首席运营官 ∥ 273

11.1.3 运营系统设计七字内功心法 ∥ 275

11.2 品牌传播系统 ∥ 278

11.2.1 品牌重塑 ∥ 279

11.2.2 品牌传播  ∥ 283

11.3 快运营A模式 ∥ 291

11.3.1 快市场系统 ∥ 291

11.3.2 快产品系统 ∥ 296

11.3.3 快传播系统 ∥ 298

11.3.4 快销售系统 ∥ 298

11.3.5 快服务系统 ∥ 300

11.3.6 快体验系统 ∥ 300

小结 ∥ 305

第12章 “互联网+”兵法之四大重构心法 ∥ 306

12.1 四大重构的关系 ∥ 306

12.1.1 四大重构的基础是组织重构 ∥ 306

12.1.2 组织重构与战略重构的关系 ∥ 311

12.1.3 组织重构与商业模式重构和运营系统重构的关系 ∥ 312

12.1.4 战略重构与商业模式重构 ∥ 314

12.1.5 四大重构的连接点 ∥ 315

12.2 “互联网+”兵法之四大心法 ∥ 318

12.3 远东集团案例研究 ∥ 320

12.3.1 远东的前四次转型 ∥ 320

12.3.2 远东第五次转型的四大重构分析 ∥ 321

小结 ∥ 330

后记:为了谁? ∥ 331

第5篇

关键词:微商 微客 会计信息 构建

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大规模普及,微商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并持续扩大。微商本质上仍属于商业,服务仍然是微商的关键。传统的会计信息服务如何进入微商模式,微商企业需要对会计信息制度进行有效地构建。

一、微商经营模式的内涵

微商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基于社会化媒体开店的新型电商,主要分为两种: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商成为B2C微商,基于朋友圈开店的成为C2C微商。前者是由货物供应商等提供一个微信上搭建的统一移动商城直接面向消费者,负责产品的管理、发货与产品售后服务。后者是由个人在终端实现商品的社交分享、熟人推荐与朋友圈展示等,微商大多数指的是后者。

二、微商模式无会计信息的危害

(一)传递错误信息,误导消费者

只求发的多,不求货的质。各种微客们随时随地在朋友圈发广告,消费者只要一关注,就不停地介绍、推荐、催单外加卖萌、逗比各种销售手段促使消费者下单。而微信平台又不能让消费者过多地了解该产品的各种财务数据和企业会计信息,变成一种盲目的购买,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二)影响经营决策,损害战略管理

没有真实的会计信息和相关的财务数据,会使B2C模式下供应商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依据缺乏可靠性、科学性,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导致下链经营不能正确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长期下去,必将削弱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危及经营战略,在整个商业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三)没有真实信息,导致企业亏损

会计信息的缺失仅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企业经济利益的分配。首先,从一项失真的购销业务分析,若入账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商及微客获得好处。其次,供货企业隐瞒收入,降低利润,以减少所交税金。久而久之,就会让整个微商模式的经营陷入亏损的状况。如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偷税,漏税,采用错误的计提,歪曲有关资产负债数据危害相关人的利益加速企业亏损,倒闭。

三、微商模式下会计信息如何构建

(一)注入商业基因,回归商业本质

拥有良好的交易平台,有效的财务数据监测体系和完整的会计信息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商业基因。微商的蹒跚成长,充分反映了自身的先天商业基因缺失。商业模式不能只靠微信平台来维系,帮助微商企业开拓更多的供应商,开放更多的交易平台,将社会化媒体和移动社交的分散流量聚齐起来,帮助企业实现线上线下互通、去中心化流量聚合、用户沉淀等。在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下,微商模式的商业基因并不突出,正因为如此,这样才能使微商完全回归商业本质,在经济领域中发挥其一席之地。

(二)关注产品质量,提升服务领域

不管微商怎么发展,都属于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关注的就是产品和服务。第一,商品和服务决定一切。在微商的人脉圈子里,传播产品靠的是亲戚朋友的口碑,产品的质量更高于一切,不能跟风随大流,必须选择信誉高、质量过硬的产品品类。第二,在服务上要重视产品全程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和会计信息服务。微客们觉得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行,忽视了产品的售后服务,导致很多微商销售的产品美誉度低,回购率低。只向客户展示产品的功能而不介绍产品的来源及供应企业,没有相关的财务数据做支持,商业模式只停留在表面,会造成供应企业逐渐失信于市场,微客直接失信于顾客,这样的结果对于微商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构建微商经营模式下的会计信息要从提升服务领域着手。

(三)构建会计信息平台,做到信息透明化

(1)资金实力雄厚,经营规模大的供应商企业自行开发会计系统软件平台。自行研发系统软件平台的好处是,在这个平台上给微客及各级企业的各种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使每一层次的能够非常清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让财务数据透明化。同时也能够针对自身企业的情况有选择的把这些系统软件通过APP解码的方式链接到终端智能手机。这样,消费者直接用智能手机就可以查看所购买产品的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信息,提升了产品的品牌忠诚度,也让微商模式更加完善。

(2)中小型供应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财务软件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首先,购买费用低、见效快、安全性能高的系统软件,并由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会计信息的整合、审查和统计并导出逻辑关系。其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平台和系统的完美对接并进行安装、调试和初始化。然后,把调试好的会计系统通过APP链接到终端,做好财务数据的上传、维护和加密。最后,进行会计信息的良好、共享和整合,发挥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效用。

(3)构建好的会计信息平台要及时进行测试和维护。在测试阶段,供应企业要做到传统会计工作模式与会计信息化平台的完美整合,会计信息化平台数据和APP智能终端的通畅链接。这样不但使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APP终端将信息出来,也使会计信息化平台的的效用发挥出来。在此期间,遇到问题和障碍需要及时的进行解决,为微商经营模式的效用最大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勇明.试论企业会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研究[J].财经界,2013年第12期

[2]杨周南.会计管理信息化变革[J].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

第6篇

关键词:物流平台;商业模式;创新

一、我国物流平台的商业模式分析

错综复杂的行业发展环境,对物流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推动力,更富有挑战力。基于对现有商业模式的透彻分析,展开以下论述。

1.信息平台

在我国占据较大比重,是整合后物流信息的承载体,以解决物流行业货源、车源、物流服务信息不对称为目标,为货主和车主提供多项选择,服务模式单一,收入模式为收取信息费、跟踪服务费以及会员费。目前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车货匹配过程中的诚信度是信息平台维护的两大首要任务,竞争手段较为初级,竞争优势少差异性。

2.交易平台

信息平台加金融服务的衍生物,以打造货运线上业务的生态闭环为目标,借助交易监督、信用评级、风险防范等体系逐步完善线上交易流程,为多方交易提供担保,收入模式主要是服务流程中收取的费用,主要有会员费、信息服务费、席位服务费、网上交易服务费分成等。目前,交易平台致力于借助大数据技术将交易记录和信用评级作为物流投融资参考,解决中小物流企业和商户融资难题,打造实名认证、交易凭证、保险、结算、信用评级的体系,促进服务模式多元化。

3.社区平台

在我国多数为物流在线运输网络生态特征的平台,连接的运输链较长,规模效应明显,能够以低成本灵活地实现跨越多层级的业务连接,全链条共享信息,除了在途追踪外,运输网络的上下游企业的财务费用、经营绩效以及服务水平也可实现透明化。但透明化使得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在庞大的网络结构下,保护链条上各个企业的商业隐私常常存在漏洞。

二、共享经济背景下物流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1.竞争模式较为初级

对于物流平台,其生存的根本是整合信息和资源的力度。各家物流平台企业为了争夺货源,展开价格战,不计后果,恶性竞争的后果甚至是毫无利润可言,忽略了共享经济时代下共赢才是根本,反映出物流平台的构建无使命感,H以盈利为主。

2.盲目模仿难以创新

我国物流平台的前身种类复杂,这些企业抱着拥抱互联网的心态进行企业转型发展,涌现出后者盲目模仿前者的态势,部分平台甚至砸钱补贴刷流量,投资巨大,却未切实地分析企业自身能力,击中用户痛点,设计出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3.平台仅为政府政策支持

物流平台是服务于物流上下游链条而自身不从事物流业务的平台,但部分区域性企业自称物流平台却涉足物流,以此获得政府相关红利,导致物流行业小、散、乱、差的问题难有巨大改观。

此外,我国物流平台的发展还面临物流平台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内部职能组织过于传统、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窘境。

三、物流平台商业模式的改进策略

物流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基本要素的任一方面展开,但其出发点一定是价值主张的确定,以获取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以下将基于共享经济时代对物流平台商业模式提出改进意见:

1.聚焦物流,单点突破

深挖某些特定服务群体的痛点,作为对多边群体价值需求的响应。企业应专注于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信息化程度,服务内容由初级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抗风险性。借助内外部网络打开渠道通路,展开线下合作,布局区域乃至全国性的价值网络。但要特别注重信用体制的建立,避免双方或多方交易物流交付的不稳定而引起运输纠纷问题难以解决,例如无车承运人等。

2. 标准化带来发展新姿态

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设备达到标准化,通过掌握物联网技术,开发以各类设备为模块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设备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同时也要保证以重资产方式运行平台的盈利模式,维护机制要健全,价值网络要透明。此外,物流技术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物流人才或者以联盟的方式与价值网络中的战略伙伴联合研发,确保物流技术的及时更新与维护,以服务于平台的价值主张。

3.发力多式联运和云仓代运营

借助价值网络中的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合理开发仓配一体化服务,提高库存周转率。值得注意的是,价值网络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多式联运节点处货物安全性,强化服务系统,提供在途货物实时监控。

4.共享终端配送资源

对整个用户体验过程进行控制,具备一套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及时获取并改进客户反馈信息,物流平台的外部性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融合将促进双边或多边群体规模的扩大,发挥边际成本递减的经济效应。城市配送打造自提柜与公共货运班车主流,或可发展小型集装箱系统;农村物流开展智慧共配。平台信息系统与自提柜电子系统连接,实时监控平台数据流量。对于大件物流,应具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合作方,例如日日顺等。

5.构建物流综合系统

作为综合型物流服务系统,此类系统是物流平台的佼佼者,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在合作中更具有话语权。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当从交易各方角度考虑,集中于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并对综合服务采取全面质量管控。

四、结束语

依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作为重要的生产型服务业,物流产业将逐渐由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由产业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物流平台作为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有足够大的上升空间,优良的商业模式将有利于提升其整体效应。物流平台商业模式将依据理论与实践提出新思路,以对未来的构建与发展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怀勇.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7,(1):120-122.

[2]潘永刚,Tracy.从模式角度解读“物流+互联网”平台[J].交通与港航,2016,12(6):28-31

[3]赵保燕.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物流平台构建与商业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5.

第7篇

而是能整合多少创新资源。

天猫和淘宝“双十一”总成交额突破350亿元,其中手机淘宝消费占整体的25%,“双十一”开始仅1小时,手机淘宝成交额就已破10亿元,超过淘宝去年同日手机购物整体交易额。这充分表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作为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业内共识。

移动互联引导世界制造业开始进入全球化、个性化制造的新阶段。这一变革打破了传统制造商业模式的桎梏,使制造企业从更加细分的个性化市场中发现、创造并获得价值。

竞争力不足

当德国制造以高端形象笑傲全球时,中国制造却仍在背负低价、低质之恶名艰难前行——犹如德国制造在100多年前那样。

成功不可复制。但不可否认,在变幻多端的全球化浪潮中和转型的关键期里,通过对德国制造“成功学”的剖析,仍将为中国制造带来某种裨益。

尽管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促使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及中国智造的转变都绝非易事。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特别是着力推动产品研发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当然关键还是在于思想观念创新。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任王勇曾明确指出,通过中央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对标研究,中央企业存在的差距是相当大的,突出表现在基础管理、管理创新、投资并购、管理信息化和国际化经营管理五个方面。

有研究机构指出,中国两化融合总体评估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52.73和59.07。机床、船舶、汽车和钢铁等35个重点行业处于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1%、37%、22%、10%。

目前中国机床行业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普遍落后,信息系统之间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中国大多数船企目前的造船模式与现代造船模式还有一定距离,应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步进行流程优化与生产体系改造,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将这些评估结果与中国制造业30多年的企业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推进相关联,问题显而易见。两化未能全面深度融合,中国制造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工业化进程将失去内生动力。

制造业“被升级”

移动互联引导世界制造业开始进入全球化、个性化制造的新阶段,所带来的消费者个性化参与制造的商业模式正在改变大批量定制、规模化生产的制造业,打破了传统制造商业模式的桎梏,使制造企业从更加细分的个性化市场中发现、创造、获得价值。

通过移动互联,全球用户随时在线、及时提供消费意见的主动式参与,用户被企业通过移动定位等手段分析的被动式参与,使用户正在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变成为“合作生产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倾向被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企业产品之中。

移动互联网可以将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很好地糅合起来,在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系统”。正所谓“个性化量产”的商业模式是由移动互联条件支持的,尤其是原来没有条件上网的人群,通过智能手机等进入网络,在移动互联网上对产品发表意见或建议,一些制造企业在第一时间能够迅速抓住用户需求,使制造企业大获成功。

以苹果公司iPhone手机为代表的AppStore(应用商店)是满足全球化、个性化需求商业模式创新的一小步,它通过全球“果粉”们以第三方身份参与软件的共同设计和销售分成,将公司与用户利益绑在了一起,使娱乐、音乐、游戏等数字产品通过智能手机媒介营销大获成功。但这只是制造业厂家利用移动互联商业模式创新的“小试牛刀”,更大的应用领域商业模式创新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相继到来。手机App开发、移动支付、渠道推广、联盟推广等业务大发展,使商业模式创新不可限量。

亟须精准定位

大数据能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驱动产业加快发展。由移动互联网引爆的大数据时代,可使数据分析能力向深度发展,并使挖掘数据开始扮演市场战略辅助决策的作用。移动互联网上众多浏览、搜索、下单行为产生了海量数据,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成功分析并运用这些数据的制造企业将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

大数据支撑着市场营销类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着价值获取渠道拓展。大数据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数据分析,为制造企业产品的市场交易提供预测。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市场交易环节的广泛应用,面向客户的便捷化电子商务服务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强化了从工厂到客户的全过程服务,提高了客户要求响应速度,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因此,在移动互联生态下,制造企业胜败的关键不仅仅是拥有多大研发部门、有多少研发人员等已有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整合多少创新资源。相较于传统外贸经过多个中间商的层层“加码”、终端缺失,越来越多的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创业者把眼光投向了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直接与国外客户交易。这一全新的业态实现了中国制造和国际消费者双赢,也使得修正当前不公平的全球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成为可能。

“如果一直做传统外贸,我们摆脱不了‘低端加工厂’的困境,一定要掌握终端,掌握定价权,现在我们的利润可以达到20%,是传统外贸的4~5倍。”一位多年从事外贸生意的老板说。

杭州“全麦网”由3个大学生创办,这家并不大的网站4年来用14种语言向全球200多个国家销售服装、箱包等商品,去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全麦网”负责人说,同样的商品,在美国购买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差价可能在10倍以上。从物流来看,最快的3天就能到货,完全在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

海关总署总工程师李小刚说:“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对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外贸形势下,推动跨境外贸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贸易成本,解决结汇退税等实际问题,切实适于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的成长就是从代工贴牌开始的,现在很多代工企业从工艺技术上来说的确有世界水平,能够完成非常复杂的产品制造,所以现在即使是苹果公司的产品也多由中国代工企业制造,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的制造水平。

第8篇

一、云会计的基本应用理论

云会计是借助互联网作为应用平台,由软件服务商向企业用户提供的虚拟会计系统,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会计信息化设施,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所有财务流程,取得软件使用权的企业用户进行会计核算、成本控制和相关会计管理工作,将形成的会计数据等管理信息上传至存储云端,按照软件使用程度及时限执行付费标准,凭借符合要求的授权协议查阅和使用云端财务数据。企业应用云会计将经营管理的重点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体系建设和基于计算能力的会计服务外包,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下的云会计为企业缩减了管理成本、提升了数据管理效率和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理论:

(一)企业之间的信息传导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 云会计的应用得益于云计算的数据分析能力,网络终端将信息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计算处理,包括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和业务相关的财务数据,方便企业进行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网上申报各类税金、银行核对账簿、审计线索核查、业务交易信息、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云计算都发挥了超越传统财务信息管理的分析与处理能力,使企业和政府、银行和会计事务所等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工作越来越高效。

(二)企业用户通过网络节点相互协作实现会计信息控制 在云会计应用环境下,分散在网络系统中的各类节点共同使用一个信息源,各企业客户的经济业务由各相关节点相互配合完成信息控制目标,同时一个节点也能够使用网络中的其他节点的信息,因此云会计的应用重点为系统功能的安全性和节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主要包括:一是云系统处理信息和控制过程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准确性;二是云会计中的网络认证机构和银行等相关业务执行组织的真实可靠性,特别是防火墙技术和加密配置等网络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三是云会计采用的软、硬件系统的安全性;四是执行云服务的相关技术单位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

(三)云会计自动控制资源使用范围和优化数据计算能力 云会计采用储备的资源池,并将用户的计算数据资源化处理,采用多租户模式将资源化的数据分享给不同用户,并根据用户的动态需求提供进一步的真实或虚拟的资源。与此同时,各用户无法确认资源的真实位置,根据快速伸缩性的云计算处理程序,计算能力可以快速地弹性获得,用户对数据的控制能力大幅提升。在自动处理系统下,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可以动态变化,因此对企业财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云会计应用现状

(一)云会计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推广力度有待提高 据调查,我国目前只有不到10%的企业应用云计算技术开展相关业务,主要原因在于该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不够,云会计源于健立健全资本平台的需要,研发费用和时间成本巨大,这使得财务数据的计算平台很难达到独立研发的水平,伴随信息处理和信息控制能力有限,我国企业应用云会计来健全自身财务管理体系仍面临多种困难。加上我国对云会计推广力度不够,致使我国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拥有成熟的云计算平台。目前,云会计的政府政策支持范围很小,而且没有明确的云会计应用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导致云会计应用的认可程度偏低。

(二)网络技术发展程度限制了云会计的广泛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对云会计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受网络对信息云计算速度的限制和影响,如数据资源化过程的复杂性和数据访问权限的不同导致数据无法顺利交换传输等问题,因此网络技术的发展,影响到网络节点故障的排查检测及其恢复能力,在网络负载检测中,报警和辅助管理的应用系统在动态传递时很难达到云会计的相关标准。

(三)云会计服务主要分布在中低端企业 在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云会计相关的服务主要分布在中低端企业,这些企业大都依靠低成本占领市场,因此,相关的云服务和财务会计软件功能只局限于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供在线服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服务,这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的会计数据处理需求;二是基于云计算的,为客户提供市场营销数据和方案、网络账户记账等应用。这些都不足以解决企业对云会计的更进一步迫切需求,即以云计算为数据处理核心的云会计,能够根据实际业务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信息的要求,使用到符合安全标准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集成软件,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应用到云会计完整的功能。

(四)企业对信息安全性和隐私性认可程度不高 云服务提供商往往会实施严格的安全检测标准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但用户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担忧储备在云端的财务数据信息。用户自身无法解决系统自动失灵的突发事件,直到云服务提供商亲自解决这一问题,这对要求快速查阅数据的使用者造成了很大困扰。除此之外,信息的隐私问题也常常成为云会计无法大范围应用的绊脚石,因为云会计的计算模式会使得一个服务器保留多家企业的财务数据,众多企业认为这种模式会使公司的财务数据或者更多的秘密用户担心企业的隐私数据被其他人访问或盗用,多种这样的担忧造成了云会计在国内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的应用进展缓慢。

三、新型商业模式下云会计应用的焦点问题

新型商业模式改变了传统软件经营许可的销售商业模式,云会计是颠覆传统模式的主要因素。在此之前,传统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流量变现的商业模式影响,然而流量变现模式因为与传统销售模式有根本上的领域差异,这种情况导致二者能够保有各自的生存空间,直到云会计带来的新型商业模式出现,才从根本上颠覆了流量变现模式和许可销售商业模式。云会计凭借互联网免费、低价的优势向企业用户提供软件使用权和数据处理能力,为企业创造了高效财务管理的方便条件,因此,为促进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融合,应对以下几个焦点问题做出分析。

(一)云计算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 云会计在新型商业模式下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例如会计凭证的传递、存货管理、财产清查、往来款项清查、报销流程等,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之上。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自主开发并投入使用的云计算平台仍不够成熟,大多数公司仍然对财务数据需上传至公共云端持怀疑态度,主要是担心会计信息和资源数据的安全性问题。从技术层面分析,云计算平台一般采用较高的信息安全机制,但并不是绝对的安全,因为平台运作过程涉及到数据运营中心、数据存储云端、云计算服务商等多个环节和操作单位,无法保证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绝对安全。一旦中间任意一个环节失效或遭到恶意访问,信息数据都有被泄露的可能,这对公司的生存发展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云计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安全隐患,不断完善云计算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云会计提供有效会计凭证的问题 在云会计的运营模式下,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传统会计依据有效合法的会计凭证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云会计的应用环境下,终端用户资料和数据都存储在云端,如何能保证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存储在云端的凭证被访问、修改或盗用的可能性一直存在,这涉及到管理和取得会计凭证的过程中的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在资料数据通过互联网进行存储和交付的过程中,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而资源和数据的拥有者不能完全掌握它的走向,也无法控制数据的存储位置,此外,电子材料更因为自有属性的原因,使得会计凭证的管理和获取更加困难。因此,在云会计应用环境下,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在云计算中进行会计凭证的确认和计量的问题,通过合法有效的手段获取会计凭证、解决凭证归属权问题不但涉及到云端数据存储方式问题,还会涉及到国际云计算服务商的合作问题。

(三)云会计对数据资源的确认问题 会计数据中,云会计对资产的确认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在过去交易事项中形成,且预期会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在云会计的商业模式下,会计信息数据由数据运营中心控制或云计算服务商控制,终端用户数据和资源将脱离企业的控制范围,这改变了传统模式终端用户掌握数据的现实,也为资产在确认 “客观性”方面带来了争议。技术上解决这个难题的同时,更要确保缺终端用户数据和资源的安全性,因为在网络环境下数据的运行处理过程,主要依靠云计算服务商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从终端用户的角度,如遇到存储数据或处理数据的服务商失责或倒闭,则很有可能造成数据大量丢失或被盗用,存在着很大的数据安全性问题。据此,在云会计商业模式下,对数据或资源等资产的确认问题,应该是监管部门和软件运营商、云计算服务商等不断改进的方面。

(四)云会计对收入的确认和划分问题 云会计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如互联网、云计算服务、存储空间设计、网络器材、数据运营中心等行业的扩展,它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致使各类交易环节重构现象的出现,因此我国必须正视交易安排的合理性。在云会计业务的市场主体中,云计算服务商和软件服务商乃至终端用户的租赁关系,应随各种交易关系的变化而改变,新型商业模式的云会计创造的交易关系在现有制度的框架下很难发挥特长,应根据交易的实际内涵和特点,对交易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因此,这给财务人员在确认和区分云计算服务商的收入方面造成了极大困难,但如果云计算服务商来能够明确列示出所有交易活动中云计算的收入内容及其所占比重,那么财务人员将更为清楚的知道如何解决确认和划分收入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公司仍处于模糊状态,更不可能对云计算的各类收入划分清楚并及时准确的确认与计量。如阿里巴巴集团云会计应用专责人员指出,云计算业务估计在今、明两年达到盈亏平衡状态,但他们都无法确认云计算业务收入占整个集团收入的比重。

(五)云会计对成本计量和配比的问题 云计算的成本包括数量很多,主要概括为五方面:一是存储数据和转移数据费用。云计算服务商都需要花费大量金额,将用户的大量资源和数据转移到公共云并安全存储它们。二是配置齐全软件提供商应用程序的费用。云计算服务需要配置齐全各类应用程序,在集成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隐性成本。三是前期准备成本。在云计算服务全面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以防御固有风险和意外成本。四是软件定期测试费用。软件更新及转移到云端时必须要先进行软件测试,这给服务商带来了无法预计的成本。五是各项硬件设施成本。云服务期间,各项硬件设施的良好运转及定期保养也是云服务中不可忽略的成本。以上这些费用在云服务总成本中占据很大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云计算服务商的获利空间。

(六)云会计内部控制的问题 云会计数据处理与传统财务数据在处理方式和内容上存在诸多差异,因而使得其内部控制的方式和内容也要随之改革,这不仅涉及到企业在云环境下对自身内部控制的掌握与信息的筛查,更是对查找审计线索和保证审计质量的评审内容和方法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云会计应先执行云计算内部控制评价,得出其内部控制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再根据审计人员对审计线索的追踪和筛查做出进一步的内控评价,以确保云计算平台真正发挥作用。若此过程中,云计算没有执行到内部控制应有的效果,这证明云会计的内部控制存在很大漏洞,概括反映出来就是,云计算系统存在内部控制的属性弱点,那么是否还要继续依据云计算进行财务数据处理就值得商榷。

四、新型商业模式下云会计应用发展对策

(一)强化云会计应用安全机制 新型商业模式下,云会计的应用推广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具体可以从增加应用试点开始,重点在安全控制关键软硬件方面,提升网络监测、信息排查、数据处理的管控能力等,确保网络环境和基础数据的安全,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另外,从基础设备和应用软件上排查安全漏洞,建立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强化数据运行的安全防护体系。

一是要研发多渠道身份验证功能,设计数据使用者权限的多层次性,合理分配数据等级和使用功能,加强对信息访问者身份和权限的管控力。

二是强化安全网关的作用,使用虚拟运行环境和虚拟机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安全检测,设计多种恶意访问情境,加强云计算系统的免疫功能,通过关卡入侵检测配比和防御功能的应激反应来完善自身安全机制,有针对性的解码恶意软件和黑客攻击手段。

三是采用多维度密钥技术加强管理存储于服务器中的资源数据,密钥管理符合操作流程和身份认证标准,避免云计算服务商和其他企业的任意访问。

互联网和云端技术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存储于云端的数据信息可能被恶意访问、盗用、篡改甚至是丢失,用户与云服务商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有可能被他人窃取、截获,导致传输过程成为了泄密途径。为让企业安心顺利地存储和处理数据,建立健全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机制是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二)提升会计信息处理等服务功能的专业化 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会计凭证的确认与计量、账目筛查、运营成本控制、现金管理等重要会计核算内容,云会计的服务功能应该以财务核心需求为契机来重点开发,不断提升会计信息处理的专业水平,完善云计算的服务功能。

一是云计算服务要支持在线决策功能,提高决策所需的会计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专业标准化的财务分析功能,呈现企业所需的采购和销售一体化分析结果和行业标准检测,加强会计产业供应链和财务职能方面的延伸,最终实现云计算ERP的财务功能。

二是完善在线定制和动态需求服务,企业会根据业务对运营资金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提出在线定制需求,云会计能够及时调整相应的金融功能和数据整合途径,更新服务信息的应用软件,以适应动态业务需求。

三是开发企业私有云端服务,提升云计算个性化软件的研发速度。多元化的云计算服务促进了会计产业链的不断发展,企业通过租赁多元化的云计算平台,实现私有云端服务的愿景,云计算服务商要向目标企业提供支持云计算的私有编程语言和应用工具,企业使用个性化的云会计应用程序,满足企业对业务信息私有化的需求。

(三)加强云会计市场的规范性 建立规范的云会计市场,云计算平台和服务商的资格审查是最重要的。发达国家的做法是服务商和政府合作推出审查资格的途径和法律保障,在服务商走进企业提供平台初始,政府需要通过相关信息安全管理法案的评级审核,服务商才能获得云服务资格,他所提供的云计算平台才能合法运行。我国应在云会计服务资质方面完善审核规范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云会计服务信用评级制度,向企业提供具有优质服务基础的云计算平台,确保企业客户资源数据库的存储安全和使用合法性,这样促使云会计产业链形成提供优质技术服务的良性循环,优化了云会计应用发展的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有序性,应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定期审核云会计服务商的资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必要时撤销其云会计服务资格,这样在保证会计信息安全性的同时,又增加了终端用户的使用信心,为云会计的应用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完善云会计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首先,国家要充分重视云会计的应用发展,它关系到各大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数字化进程,应该明确指出,将云计算为基础的高端应用平台和软件开发纳入科技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范围,完善云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推广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和服务商资质评审体系。另一方面,在云计算平台运行前先实施高标准风险评估,根据企业信息安全等级,采用相应的保护制度,出台云计算安全运行标准,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先进技术指导下有效传输和处理数据。我国云技术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国内云计算存在的客观问题,借鉴国际上在云技术方面制定的相关标准与经验,明确云会计的应用发展方向,在技术层面和法律法规上逐步完善,确保云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法制环境,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云会计作为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深化和延伸,逐渐被各大中小企业接纳、熟悉和认可。在新型商业模式下,云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优势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它的出现也为企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云技术本身和互联网的基本特质,但云会计的发展确实顺应了新型商业模式对财务管理的发展要求,随着云技术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云会计的市场成熟度将逐渐提升,它必将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并协助企业走向更高更远,成为未来财务管理的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伟:《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审计研究》2012年第3期。

[2]刘国城、王会金:《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索与体系构架》,《审计研究》2011年第2期。

[3]曹立明:《论基于云计算的会计信息化》,《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9期。

[4]赵婧:《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分层数据安全问题与防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年第4期。

[5]丁璐:《推进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中应用的若干思路》,《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18期。

[6]马同保:《论后安然时代审计环境、目标及风险》,《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8期。

[7]程平、何雪峰:《“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第9篇

一、引言

传统的ERP系统是由物料资源计划(MRP)、闭环(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等管理理论衍生而来的。虽然这一传统系统注重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但是没有考虑到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管理已经开始转向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企业间的业务协同。

对企业来讲,电子商务和 ERP系统正如前端与后台,外部与内部的关系,两者息息相关,一个成功的企业信息系统在运行期间,外部、内部任一环节所发生的变化应能迅速传递到其它相关环节,如果企业前端的电子商务和后台的ERP系统脱节,会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和数据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从电子商务(EC)平台上获得的销售订单市场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后台ERP系统中;同样,由于没有EC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前台的EC系统也不能读取ERP系统中的有关产品的价格、客户等信息,造成前后台信息的脱节,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能有机统一,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能保证,部门间重复着冗余的工作,不能对客户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使企业工作效率下降以及运营成本上升,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企业的电子商务和ERP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ERP与电子商务系统的关系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是由制造业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制造资源计划(MRPII)发展而来的一种信息系统,是指以系统化管理为理念,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为企业的高层、中层和低层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畅通信息的管理平台。由于制造业企业一般由生产制造、库存、采购、销售、财务等多个职能部门构成,因此ERP系统对数据资源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生产能力数据、库存数据、计划指标数据、物料产品数据、财务数据、客户与供应商数据等的管理。ERP系统可在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电子商务是指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网络上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包括营销、交易、支付及售后服务等活动。它可以对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进行广告宣传,对交易提供方便可靠的咨询洽谈服务,支持客户的网上订购和网上支付,具备销售前后的服务传递、咨询反馈、对交易过程的管理等各项功能。[1]

ERP系统侧重企业内部流程,它是企业管理内部各部门的工具;电子商务侧重外部交易,它把企业的供应商与客户,即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典型的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包含办公自动化(OA)、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等。ERP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注重与外部的交互。因此,ERP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支撑系统,电子商务是建立在ERP的基础之上的应用,企业电子商务是ERP的外延和补充,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三、协同商业模式的含义

从20世纪80年端至今,全球价值链理论经历了“单个企业->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这样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全球的价值链需要协同商业模式的支撑,要求核心企业整合包括供应链伙伴、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内的产业链相关参与者,并形成横向供应链和纵向供应链的协同,要求核心企业具备极强的整合能力。在协同商业模式整合整个产业链过程中,各个参与者计划、活动要协同一致,因横跨纵向供应链和横向供应链而交织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是一道及其复杂的结构,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因此,一方面要架构起面向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催生出相似性的组织单元,各组织单元要在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流程和数据等方面具有同构性,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和运营效率,降低管理和信息整合成本。

近年来,国内外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则呈现出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虽然学术界对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我国学者原磊(2007)在Morris等的基础上对国外众多商业模式定义进行梳理,认为商业模式包括经济、运营、战略和整合四种类型,并认为目前国外商业模式的定义总体上是从经济向运营、战略和整合递进的。而目前最为管理学界接受的观点是由Osterwalder等于2005年提出的“商业模式”概念,Osterwalder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 (创造、营销和交付) 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可盈利性收入的要素。”由此可见,Osterwalder是在全球价值链系统视角上来看待商业模式的,也就是协同商业模式。

四、企业ERP与电子商务系统整合

对于企业而言,ERP系统应用于基层作业层的业务实现、中层管理人员的管控、高层决策者的综合分析与信息查询。电子商务主要在于基层作业层的业务实现,实际上就是采购和销售业务的网上实现。由于两者之间的交叉,使得ERP与电子商务管理融合在一起成为可能。[2]

企业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是对企业内部流程重组,是ERP与电子商务的有效整合,不是把电子商务系统与ERP系统二者的功能简单相加,而是对企业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提出改进,并进行优化组合,是指有效地组织企业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组织机构的重构;面向供应链,整合企业内部流程和企业外部流程,进行信息流程的重组、技术模块的有效集成,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企业信息共享。开放式数据库互联(ODBC)是两系统整合的基础,它可以提供跨越平台的、不同操作系统间的互相访问,可以为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提供技术支撑,使企业的信息系统发挥最大效用。

(一)企业ERP与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

随着计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ERP的内容、技术平台和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ERP正面临新的挑战。企业对外的接口界面大大扩展,企业管理软件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企业在电子商务和ERP 建设中还存在下列问题:传统的ERP系统与现代电子商务系统相分离,没有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两个系统下的采购数据、销售数据和财务数据都没有进行合并,使数据失去一致性和完整性;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没有充分共享,造成建设成本过高和存储的浪费;把电子商务片面理解为电子商店或仅仅建立一个网站;ERP直接采用市场上的商品软件,而电子商务则自己开发,不能实现两者的会话与集成。

如果电子商务与ERP不进行整合,就很难保证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机统一,也很难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使得整个市场的"价值链"集成给企业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和强有力的挑战。[3]

(二)企业ERP与电子商务系统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

1.企业ERP与电子商务系统融合的必然性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累积越来越多的市场信息无人管理,因为企业ERP与电子商务分离,电子商务要进行交易,在平台上信息,但是电子商务网站本身并不管理这些交易和最终的信息, 使得ERP和电子商务开始遭遇发展的瓶颈。企业面临残酷的经济全球化竞争,同时有限的市场信息没有发挥作用,降低了企业响应速度,订单自然会减少。

通过ERP系统,可以从采购时间、订货地点、客户资料中统计出产品的销售数量和速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客户订货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处理和分析,可以对需求和市场做出预测。并将信息反馈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可以提前安排生产某种产品,并相应投入资金采购相关原材料。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原材料库存和成本,降低资金占用。而且整个操作流程都在计算机系统上完成,其响应速度极快,大大优化整个过程。企业充分利用ERP系统,可极大地提高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竞争力;这种发展趋势使得ERP与电子商务管理从分离走向整合。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应用不断推进,未来占优势的网上模式使得ERP与电子商务管理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2]

2.企业ERP与电子商务系统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ERP与电子商务在整合需求上的可行性;企业之所以提出电子商务与ERP 整合的要求,是因为企业已经认识到竞争本质上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企业提出集成需求时,应该已经充分考虑过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整合的目的及整合后的效果有了充分的认识,整合在需求上是可行的。

(2)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需要有业务流程重组和管理模式相配合;同时,也要对应用软件各模块进行合理划分和有机集成。而集成就是将原来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功能单元组合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紧密联系的新系统,它包含着

多种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3)ERP与电子商务在整合技术上的可行性;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为ERP与电子商务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整合在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企业将ERP 中的库存信息和生产计划提供给供应商及客户,供应商根据生产计划及时提供原材料配给,客户可以根据库存下订单并将产品需求提供给企业,企业在得到客户需求信息后及时组织生产,以确保产品充足,同时又可降低库存。这样供应商原材料的供给、企业产品生产和客户需求三者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综上所述,ERP 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具有可行性。[4]

(三)ERP与电子商务系统融合实现方案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我国学者对ERP与电子商务系统整合研究非常重视。但纵观我国学者对ERP与电子商务系统整合研究,他们研究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为了管理上的方便,通常整合后,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各种信息管理都应该在ERP中进行统一管理, 在ERP中发生变更后,变更也要同时、同步反映到电商平台上。ERP与电子商务系统整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具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客户信息统一管理、商品信息统一管理、订单信息统一管理、库存信息统一管理。[5]

在实现两者融合时,电子商务主要考虑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资金收付和网站管理;ERP系统主要考虑生产计划、物资采购、市场销售、物资库存、财务资金等与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的内容,而把两者的这些内容融合到一起,构成一个新的管理系统,融合后的系统必须充分体现供应链管理理念,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有效地将企业内、外部信息进行对接,把企业内部管理与相应的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连为一体,实现电子商务和企业内部管理融合。既可以实现财务资金和操作业务的管理,也可以在电子商务网上企业信息,宣传自己的品牌,收集市场和客户信息。

随着信息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通过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和企业外部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集成,来保证企业业务能够实现全电子化流转。系统集成的功能架构、安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及ERP系统接口实现的方式都是系统集成的重点和难点。具体的整合方法还得根据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选择合适的架构和方法来操作才能事半功倍。例如,要实现电子商务平台和ERP 系统的一体化,按数据库共用和数据库各自独立可分为两种情况,同时提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解决方案。

张洋、刘嘉俊等对基于SOA架构的ERP与电子商务系统整合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使用SOA(面向服务组件的架构)对ERP与电子商务系统的共有业务服务建模,充分利用Spring整合框架的优势, 是以XML、Web Services、SOAP等技术为基础,采用J2EE平台来实现SOA服务架构的ERP与电子商务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 从而降低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耦合关系,实现了电子商务和ERP系统的整合,为企业系统整合以及拓展网上业务提供了一种参考依据,从而能有效地实现企业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动态变革,为企业的模块调整和升级带来革命性的改进,大大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6][7]

五、未来的发展方向

ERP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ERP的延伸,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和企业外部的电子商务平台系统两者整合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打开ERP与电子商务融合之门,将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ERP与电子商务整合之后,企业的供需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办公业务自动化等功能全面集成,实现资源和数据共享,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流程将更加合理规范,衔接更加紧密,生产效率更高,库存占用资金更少,企业各管理层可以迅速准地得到所需的信息,对市场作出最及时的反映,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8][9]

参考文献

[1]张怡.浅谈ERP与电子商务系统的整合[J].管理学刊,2011,24(3):99-100.

[2]胡继刚.ERP与电子商务管理融合[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8:121.

[3]焦芬.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1:316.

[4]黄永.ERP和电子商务结合分析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17期:80.

[5]朱新菊.ERP与电子商务系统的整合应用[J].科技信息,2012,06:278-279.

[6]张洋.基于ERP的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大理工,2011,01:35-36.

[7]刘嘉俊.基于SOA架构的ERP与电子商务系统研究[J].企业经济,2011,05:88-90.

[8]刘玉军.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ERP软件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6):825-829.

[9]王英,王秀花.电子商务平台应用与ERP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商贸,2012,30(10):96-97.

[10]中商情报网.2013-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研究报告[EB/OL].2012-8-20/2014-2-25,http://.

[11]隋涛,刘芸.如何实现电子商务和ERP 系统集成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7):5-6.

[12]鲁少勤 宋卫.论电子商务时代ERP系统功能与技术的拓展[J]. 电子商务,2014,02:36-3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作者简介

熊霞,女,2004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在读博士生,现就职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管理科学与工程。

第10篇

回顾近两年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进程,其中不乏一些典型案例,虽然有些只是昙花一现,但仍为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留下了诸多思考。下面我们就从PPG以及ITAT模式说开去,探寻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价值的实现。

PPG模式留下的疑问?

成立于2005年10月的批批吉是中国垂直电子商务网站的一个神话。这家没有任何实体店、厂房和流水线,员工总数不到500人――其中还包括200多位呼叫中心工作人员的新企业,只有三个用来存贮成品的仓库。

就是这样一家利用网络、电话和目录进行直销的新企业,在短短两年内直逼国内传统服装界的老品牌。

没有工厂和店铺,因此PPG也被称为“轻公司”,相对于美特斯・邦威的“虚拟经营”,PPG模式显然虚拟的更为彻底。

良好的市场表现,不仅使得TDF、JAFCO Asia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在2006年对其进行第一次投资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追加投资,更是吸引了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首次对其进行大量投资。其男装直销模式的一度火爆,不仅使得国内多家模仿者相继投入到网络直销的阵营,比如当当网、VANCL等,一批新成立的网上衬衫销售公司如“BBS”、“51衬衫”等也纷纷投身到这一热潮中来。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衬衫企业也参与到淘金行列。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报喜鸟集团在原有基础上建立的BONO网络直销品牌。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规模的快速扩张所带来的管理水平的下降,使得上游企业控制不力、产品质量控制不严、售后服务差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此前市场传言,因为拖欠广告公司债务的诉讼纠纷,PPG旗下两个商标“PPG”和“YES!”已被法院查封,有关PPG资金链出问题的话题已是满城风雨。

业务模式不成熟致祸?

PPG模式之所以在短期内获得成功,在于其充分迎合了国内已经颇为成熟的网络消费者的需求,使得电子商务这一早期被证明只能成为宣传平台的技术真正成为了服装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商务平台。

随着国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技术再一次在服装销售领域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这可能是PPG模式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那么,为什么PPG模式又会如此昙花一现呢?

除了之前提到的PPG规模迅速扩张下引起的管理水平下降外,其本身业务模式的不成熟才是根本原因。

网络直销模式带来的价格优惠和新鲜感,最初的确赢得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最初的兴奋消逝后,消费者的需求随之提升――他们渴望实体店购物带来的感受体验。

然而PPG们在最初的成功之后,并没有借助技术创新来满足消费者这一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所以其模式注定将是昙花一现。

服装直销模式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那么,服装直销模式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无疑是借助技术创新以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服装直销模式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同类企业的直销模式正是以数字技术为龙头的,凭借其过硬的服装定制软件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凭借渠道营销这一可简单复制的环节。

早在2004年,美国服装行业协会就嗅到了服装销售产业IT化的气息,仅仅在纽约,就有20余家软件公司接到了来自不同服装品牌针对网络定制要求而发出的软件设计定单。

当时,美国服装行业协会想要下属数百家成员公司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的用户制作最新款式的服装,提供最出色的服务。美国服装业已决心启动全球性的个性化服务。

顾客进入“电子裁缝”试衣亭,选择满意后,按要求向网络银行支付定金。所有的测量数据经公司的内部网传至总部,再将订货单分送至就近的子公司或协作生产据点,后者通常拥有CAD/CAM,一般在15天内就可送货上门。

无独有偶,领先亚洲服装业的日本,服装IT化的进程也是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日本东芝公司早在2006年就已研制出了电脑试衣系统,能够在屏幕上显示顾客的三维影像、模拟顾客的肢体动作,顾客还可以通过电脑虚拟试穿中意的服饰。

所以,PPG模式要想持续获得成功,必须不断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满足网络用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才能真正建立起竞争壁垒,也才能把产品从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男士衬衫扩展到所有的服装品类。

ITAT模式带来的思考

同PPG模式一样,ITAT模式的出现对传统服装零售领域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店面从2004年成立之初的8家,到2008年计划开出的2000家。销售额从2004年的546万元到2007年的40亿左右,一切似乎只能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短短4年的迅猛崛起成为了近两年中国服装行业突围破局的一面旗帜。

ITAT商业模式以“铁三角”著称。“铁三角”模式出现在服装生产商有大量存货需要找到一个出货路径,同时部分商业地产资源又处于闲置状态的情况下。

ITAT将服装生产商、商业地产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令货品成本降低,实现品牌服装平价化。

ITAT通过零进场费、零销售费、快速结款吸引服装生产商。进驻商场,ITAT并不像传统租赁一样预付租金,而是将销售额与商场分成,根据当月商品销售额按提成来支付场地租金吸引房地产商。同时,ITAT实行零货款战略,并不先付货款,而同样是将销售额与供应商分成。

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其良好的发展潜力更是先后吸引到了1.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更进一步支撑了其快速拓展。

然而,与此同时,其产品销售能力的不足、商业地段选择的不当等等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以致其原定于2008年香港上市的计划迟迟难以实现,前途未卜。

信息化技术支撑下的迅速扩张

无论ITAT最终的命运是什么,都不影响我们对其进行思考。很多人在评价其成功原因时,都提到了其有效资源整合而创造的新商业模式。

的确,ITAT成功的第一要素无疑是其创造性地整合了急待出货的服装生产商和急待寻租的商业地产商。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不得不提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其快速扩张所带来的支撑作用。

从服装供货商方面来看,ITAT在全球寻求合作共赢的商业伙伴,其合作品牌涉及来自法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上百个品牌,这直接加剧了其服装销售以及运营管理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其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基础正是可以迅速复制的IT技术。

ITAT通过高效的ERP系统,根据自己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快速的供货补给,同时,ITAT的ERP系统对其千余家供应商提供信息系统查询帐户,供应商可以监控终端库存的变化,随时查到产品在ITAT全国所有门店的销售时间、价格,并且可细化到款式、码数、颜色等,这使得其供应商可根据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及时安排货品的补充或调拨,从而提高了效率。

同时,在高效的信息交换体系下,ITAT真正实现了全面的信息化管理。通过ERP-POS系统,ITAT各门店的销售状况真实、细致地展现在了商业地产商和服装供应商面前,其完全透明的经营策略对合作者全面开放其信息化系统。

或许ITAT建立强大信息共享平台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信息透明下的利益公平分配,但是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营管理方式客观上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可以想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许我们还会发现与ITAT模式类似或者更优于它的新商业模式。

信息化建设问题初探

服装产品具有短生命周期、SKU(库存保存单位)众多、消费者偏好难以把握等众多特点,这一切使得服装产品运营管理的焦点成为了供应与需求(销售)的平衡。既需要避免因缺货带来的损失,又要避免库存积压带来的成本上升,然而这两个问题正是国内服装品牌商面临的最头痛的问题。

服装产品的需求很难预测,往往采购提前期越长需求预测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从实践来看,应对供需平衡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上文提到的电子商务方式,即通过引导消费者订购从而实现“零库存”运作;二是利用快速响应不断缩短采购提前期,通过短期预测和补货来尽量降低预测误差所带来的损失,而这正是“ZARA模式”所采用的方式。然而,无论是哪种方式,强大的信息平台都是其有效实现的基础。

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逐渐把信息平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全力打造适合自已的信息化平台。

他们试图依靠优势信息平台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反应周期或者是加强对终端的控制能力。然而从最近一家咨询公司对国内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调研结果来看,国内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与国外企业信息化投入一般至少要达到销售额2%以上的水平相比,66.67% 的国内被调查纺织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低于2%;在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方面,58%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积累,技术风险大,技术创新成本高”,可见,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信息水平提高的关键要素;而55%的企业设置了CIO职位,直接向总经理负责,这也从一个方面例证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但是信息技术人员流动性的偏高,限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化。

信息化建设路径求解

与上述问题相比,更为棘手的是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大量投入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价值。原因何在呢?

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是罪魁祸首。企业实施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它涉及到对企业管理架构的重组,会触动企业的根本结构。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企业运作模块,它蕴涵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术,将引导企业进入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然而,很多企业领导者都认为将管理系统引进过来,进行大笔投入就好了,而并没有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进原有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

实际上,信息化的作用是支持业务模式、进而促进业务模式的改进,这才是信息化的最大价值。

所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前首先要分析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模式,进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业务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软件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是是否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其次,信息化建设的断续性也是导致信息化价值无法实现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企业受制于资金、企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一阵风,无法做到持续投入。

从国外先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验来看,信息化的最大价值在于构筑起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而这种响应能力往往需要企业对诸多环节进行信息化的投入才能真正实现。

例如,以POS和分销系统实现销售信息的快速收集和分析;以CAD/CAM等系统实现快速设计和生产;以SCM系统等完成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从而实现采购提前期的缩短和快速准确配送;以商务智能系统实现信息的智能分析,以支持快速科学决策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快速响应能力的失效。所以,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才是保证信息化应用价值实现的基础。

当然,处于不同供应链环节的企业应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业务支持系统。比如,生产企业应首先建设以ERP为核心的生产管理系统;品牌商则应强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和辅助设计系统的建设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投入回报的最大化。

目前来看,很多纺织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依然停留在POS系统以及对不成熟的ERP应用系统的建设上,而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建设起供应链管理平台。

第11篇

把握创富机会,技术、技能、创意三轮驱动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新阶段,即开始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技术、技能和创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轮。

技术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把握创富机会就一定要把握先进技术,持续技术创新,努力增强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的能力,由中国制造跃升为中国创造。技能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不仅是人们获得工作机会的前提,更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和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创意是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新兴推动力,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创意不仅激发了人类源源不断的需求,还不断带来财富的爆发,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许多先发国家提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开发出巨大的创富机会。

创新商业模式,打造持久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是推动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强调实现要素关系优化或者动力机制改善,从技术创新跃升到财富创造的关键过程。商业模式解决了企业如何盈利的问题,创新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最根本的创新。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商业模式将加速企业发展,打造企业恒久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商业模式源自企业创意,更加注重从客户角度思考设计企业行为,同时兼顾企业、消费者、供应商及一切合作伙伴的关系;更加注重伴随产品、工艺或者组织的创新调整服务内容、方式及组织形态,通过创造性的组合生产要素满足市场需求。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实现转型,发掘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市场机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商业模式还涉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并在经济多元化的态势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联盟,实现经济社会协同演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单个企业发展已经不能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需求,结成产业联盟实现集成创新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产业联盟作为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市场主体的相互协作和资源整合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定位及市场,确保和放大合作各方的优势,这是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开拓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联盟在实践中包括多种维度的联盟,如企业的战略联盟、知识和技术的共享联盟、资源的集成联盟等,主要围绕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等打造,多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应用,是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产业联盟超越了地区的限制,将密切关联的企业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降低了企业成本和风险,对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有极大的适应性。同时,产业联盟又不同于产业集群,它是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解决了产业中的共性问题,克服了不完全信息的约束,实现了持续创新的效应。

加强金融催化,助力产业衍生创新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创造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又离不开金融的催化。金融是价值的融通:价值无法转换,经济就无法运转。因此,利用金融催化新产业,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将有利于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金融催化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产业升级必然是由高新技术支撑的先导产业集群带动发展的,而先导产业集群的扩大又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是金融催化的核心,为服务对象提供多种方便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和资本的直接对接;建立高新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防范技术风险,用金融支撑技术进步;统筹城乡发展,用金融杠杆撬动城乡综合改革;刺激外向型经济,通过金融催化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同时,加强金融体制变革,转轨经济增长方式,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元化金融行业为主体,以人民币离岸结算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监管为重要保障,实现金融市场化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将中国打造成世界级金融中心。

致力国际网联,整合高端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降临,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致力于网联国际,不断整合信息、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积累和创造社会财富。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网联的头等资源是数据和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和使用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机会。特别是随着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进步,大数据正在跨越传统的数据分析模式,处理极速增长且类型多样的数据,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创造重要的商业价值。同时,数据和信息的国际网联还将衍生出一系列创新型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数据不再仅仅是一种资源,还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除了数据和信息,国际网联还要整合高新技术和科技、高端人才、文化资源、智力资源等优质资源,并将其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资源整合建立多种创新平台,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参与国际主流竞争,充分融入到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发展之中。

建立透明高效政府,加速“四轮联动”

要打造一个透明高效的政府,就要“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产业升级和文化精进”四轮联动,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政府治理是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公众需求,并使公众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激励社会主体的潜能,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而一个学习型、标准型、服务型和回应型政府则是政府的准确定位。

社会治理是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治理面临着阶级阶层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化、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社会组织方式变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化等诸多挑战。这些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走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路。

产业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随着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产业衍生不断。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决定了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而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融合型服务业的出现将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

第12篇

关键词:物联网大会;专家观点;交流与探讨;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2012(第三届)中国物联网大会日前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为期两天的大会设置了主论坛、分论坛、封闭会议、应用展示等多项内容,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就我国物联网的政策、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在场1300余名听众答疑解惑。

以下是来自此次物联网大会的行业专家及企业高管的精彩观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杨学山:

传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物联网产业是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物联网应用是新兴技术应用发展的重要方向。物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有着重要作用。关于物联网发展的三点意见:第一,推进物联网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主要任务;第二,物联网的发展要放在信息化大局中思考推进;第三,推进物联网要十分重视各方参与,协同统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 徐建平:

目前,国内的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应用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基础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借物联网概念炒作等现象。只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相结合,按照应用引领,统筹规划,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公共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等重点领域的示范性工程,深入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业务示范、产业化、标准体系建设,以自主创新和与国际合作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产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IOT的发展以服务为中心,以云计算为准入基础,现在过渡到以应用为中心,以互联网作为准入基础的阶段。未来发展以“物”为中心,从PC时代的网络共享,到网络时代的信息共享,到云计算时代的云共享,现在走到物联网环境的共享。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是信息化的新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助力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将相伴而行。

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马晓东:

第一,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架构、开放的技术,希望真正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团队,能够开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让物联网回归它的本质。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让所有的企业都来研究它的应用,各行各业的应用。第二,物联网是一个产业,光靠政府是推动不了的。政府的公共财政是非常有限的。所有的企业,跨国公司也好,国内的民企也好,不能只盯着政府的示范工程。从这一点来说,我们需要打通投入的机制,让社会资本能够融入到物联网产业中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物联网才能真正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才能成为真正的新兴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邓中翰:

物联网在安全监控、交通、制药等一些专业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作为新生的产业,物联网需要从商业模式、行业标准、技术突破三个方面抓起,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首先,物联网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价值,并随之形成产业链,更开放地让社会使用。其次,独立的系统一旦走向网络化,实现互联互通,标准化问题变得十分困难。最后,技术突破很重要,产业规模一旦扩大,经济成本如何快速下降,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Intel副总裁 中国研究院院长 方之熙:

物联网和20年前的互联网相比,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发展很快,技术也不成熟,商业盈利模式还不清晰。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产业,它的规模十分庞大,所涉及的商业模式与成本问题都还未得以解决,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Inter研究中心以开放、包容的原则,希望能与各方达成合作,发现物联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生产出真正造福于人类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