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时间:2023-07-28 17: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第1篇

在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 它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 当代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损失沉重,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垒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在范围、水平、损失方面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并且很快涉及和影响到实体经济,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为深重的经济危机,不只繁重打击了发达经济体,同时遏制了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增长,延缓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全球经济自愿陷入停滞和衰退中,人民在危机中痛苦地挣扎着。我们在洞察这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难看出危机是金融资本贪婪无度导致的。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都是国际资本剥削、竞争、欺骗、非理性投机、金融腐败、作假账、操纵市场的结果,这与几年前安然的倒闭没有任何区别。

从二战以来的历次经济危机我们不难看到国际资本在背后兴风作浪,它们是频繁搅动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但它们也是每场危机的最大的收益者,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国际资本存在一天世界经济的波动就永远不会停止,我们在改革开发的和愈来愈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的今天绝对不能放松对国际资本的警惕!

第2篇

[关键词] 金融动荡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风险防范

一、世界金融动荡频繁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金融危机频发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

货币的虚拟化;金融资产膨胀迅速;货币的外延日益扩大;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仅表现在经常项目下,更重要的是在资本项目下。

可是,这些基础又是脆弱不稳定的:虚拟货币不稳定;虚拟货币与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国内的名义利率和汇率三要素密切相关,货币的国内购买力是基础,决定着后两个变量,但又受到后两个变量的影响。

政府或货币当局很难真正地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的市场化易于引发经济泡沫。金融市场的金融衍生物市场的发展加剧了虚拟经济的程度,加大了金融动荡幅度与可能性

总之,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孕含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二、分析美国的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贷款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放松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产品。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在房地产市场创造出巨大的购买力,在帮助中低收入群体获得住房的同时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繁荣,但当房价开始下跌时次级贷款这种金融创新产品出现了信用风险,大量次级贷款者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从而出现大量的信用违约者,放款机构无法正常收回贷款尽而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2.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剖析美国次贷危机

(1)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我们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既有风险又有收益,风险是我们持续不断关注的;

就是说我们在创新过程当中要更多的用优质资产,那么一些不良资产或者是有问题的资产是不宜于创新,否则会增大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2)为分散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

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在本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金融业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越来越大的金融创新风险。应该充分重视金融创新酿成的新型金融危机,采取措施去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

三、建议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带来的启示:

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到次级债危机,是一个伴随着金融创新风险不断产生并强化、扩散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有所推进,但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加稳健,更加注重风险监控,在这个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产品创新。

在剖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面对风险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不应因金融创新在防范和控制风险取得一时成效,而忽视其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有些创新可能只是延缓了当前的风险,却在未来聚集了风险,这是风险累积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完善对基础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加强对衍生和原生产品联动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原始还是包装过的金融产品,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对原始产品和客户的持续管理。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牵涉到一系列环节,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但究其源头却是银行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如何衡量零首付和低首付住房贷款的风险问题,因此无论金融产品怎样包装,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原始产品的风险管理要规范,对原始的客户和风险的跟踪要及时。有效的金融创新需要风险严格可控的基础金融产品的支持。

采取多种监管形式,加强金融监管;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因此加强监管非常必要:

(1)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对信息披露的内容、程序、质量标准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2)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库和指标体系;(3)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设,充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4)要建立社会诚信和建立信用体系。

总之,一个国家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单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任何发达或较发达的市场经济能否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需要政府和货币当局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个很好的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尤为重要。改变美元的国际货币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个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明贺 阚新华:《浅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第3篇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再到现在,一直都是一个发达国家有病,我们就发烧咳嗽。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转变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缺少实质性进步。坐等外部形势好转的这种思想很危险,说明人们还在幻想着像过去那么干。

欧债危机什么时候能好?世界经济什么时候能好?现在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包括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官员,都和我讲,你能不能给一个判断。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们还是在等待外部形势好转,还是幻想像过去那样干,我觉得这种等待的思想太有风险了。

大家知道从前年一季度开始到去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连续三个季度增速下行,而下行最直接原因是出口受阻。去年年初我们设定的目标是进出口增长10%,但实际上我们仅仅实现了6.2%。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出口依存度,即出口额/GDP,拿2011年的数据为例的话,计算结果为中国出口依存度约为四分之一,这就是说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有四分之一以上和出口紧密相关。因此,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必然下行。

但是,对于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必然下行,我们的分析不能到此为止。因为如果分析到此为止,可能就要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就是等待,等外部形势好转。我们一定要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经济下行做一个深层次的分析,结果将发现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我们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总结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教训,那就是,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在外部需求上,所以,我们提出了把扩大内需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作为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然而,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再到现在,还是一个发达国家有病,我们就发烧咳嗽,它们一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要减产甚至倒闭。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转变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缺少实质性进步。

中国出口受阻,其实在出口中,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总体形势还是不错的,保持在9.8%以上,受阻最厉害的是传统产品的出口。过去,我们的传统产品依赖低要素成本,特别是低劳动力成本,形成低价商品,走向世界,无往不胜。但现在,中国经济正走在一个各种要素成本急剧上升的阶段,这种低成本低价格商品打天下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所以,我们要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结构调整的动力。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长时间过多依赖出口、投资拉动,这会形成几个问题。第一,投资具有两重性,当投入的时候是创造需求拉动经济,但一旦投资完成就变成了供给能力。一国长时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必然形成大量生产供给能力,而消费却没有跟上来,产能过剩就会摆在面前。中国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钢铁、水泥……到处都是过剩,不过剩的行业很难找出来。第二,过去大量投资靠信贷,信贷又建立在货币增发的状况下,所以,整个宏观经济始终潜在着金融风险。第三,国民收入可以分解成两大块,一块是积累即投资,另一块是消费。中国投资率逐年上升,导致消费率逐年下降。所以尽管通过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但老百姓还是意见很大。

另外,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多依赖物质资源投入,但是现在这种高能耗、高污染的方式越来越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十提出“幸福中国”,结果十刚一闭幕,我们就变成了“雾霾中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讲得虽然那么复杂,但其实就是这几个问题。下一步,我们要下大力气来解决中国对出口的过度依赖问题,解决过多依赖投资所造成的问题,再来解决经济增长从物质要素投入转移到创新和技术进步上的问题。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第4篇

关键词:流动性配置;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同时对流动性存在需求,实体经济以吸纳流动性为主,虚拟经济吸纳流动性的同时创造流动性,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着一种联动。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流动性在配置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政策效果错觉,造成新一轮的流动性扩张和重新配置。本文旨在分析流动性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配置失调问题以及论证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据此探讨对我国流动性配置问题及危机管理问题的政策启示。

一、流动性配置失调使“虚实非均衡”成为一种常态

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必要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支持。虚拟经济通过多种形式大量吸纳流动性的同时又创造流动性,其快速发展导致流动性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配置失调,同时流动性配置失调又进一步推动了虚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价格灵敏是古典经济的理想情况,此时货币中性,流动性的配置只会引起价格的变动。当价格粘性存在,流动性在配置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滞存,形成政策效果偏误,导致新一轮的流动性发放和重新配置。实体经济的产业链条相对固定,短期内流动性配置比例和滞存数量变化不大。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中的资本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提高,信用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大量涌现,虚拟经济链条变长,流动性配给比例大、增长快速,流动性配置比例和滞存数量远大于实体经济。

二、虚拟经济中的流动性由过剩到崩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由于流动性配置的严重失调,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非常规发展,吸纳了超出实体经济承受范围的过多流动性,虚拟经济中的资产泡沫不断滋生、膨胀,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我们将流动性配置失调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虚拟经济中流动性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是此处理论传导路径的源头。若虚拟经济产业链条中的某一环信用出现问题,丧失偿付能力,由于金融产品之间的高度关联性。相互交叉、复杂纠结,某一节点的偿付能力丧失会导致产业链条的断裂甚至瘫痪,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出于一种处理危机的惯性选择,虚拟经济中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会选择逃离或者持有高流动性资产以避免冲击带来的更大损失,虚拟经济的流动性瞬时从过剩变为不足,甚至崩溃,金融危机爆发。如果实体经济无法承受大于自身几倍比例的流动性变化,萧条、失业现象产生,那么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综上所述,政府在整个传导过程中不进行调控的前提下,流动性配置失调的最终后果将会是虚拟经济中的流动性由过剩到不足、再到崩溃,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流动性配置管理的路径选择

流动性配置失调问题无疑是金融领域的问题,需要用宏观调控的政策加以解决。但金融领域的问题是实体经济中结构和制度上的深层问题的集中反映。货币政策可以治标,要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就必须加快改革,从更深层次上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

1 流动性配置问题应以“虚实均衡”为前提

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支持。但随着虚拟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似乎正在减弱。至少从短期上来看,虚拟经济中的经济活动已经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形成了其固有的一种价值运动形式,这将导致虚拟经济脱离于实体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成为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性的直接原因是流动性配置失调。因此,如何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流动性配置问题是关键。在无法有效督导资金流向的环境下,投放或者回收流动性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反而会继续造成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窘境。只有让流动性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实现主动联动,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配置,只有实现了流动性配置均衡,虚拟经济才能够真正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

2 从根本上治理流动性配置问题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随着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改革继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不断扩大,金融运行日益复杂,金融监管任务越来越重。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分业监管的协调机制,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在加强对金融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监管,强化金融监管手段,对重大金融活动和交易行为实行严密监测,提高检查效率;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制度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真正完善了金融监管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流动性在虚拟经济中的过度扩张。

第5篇

近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在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种用法对吗?这两个概念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从波及的范围,还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看,这场金融危机都不亚于1929~1933年那场经济危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是不对的。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金融信机的性质和影响是必要的。

什么是经济危机

当代多数中国人头脑中的经济危机概念基本上来自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涵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宽泛得多。从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发的结果。爆发于1929~1933年间的美国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使得社会贫穷阶层和人口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了社会消费能力,导致了社会生产的过剩。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的。有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世界贸易一体化趋势加强,资本市场发达,金融领域创新活动频繁,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虚拟经济超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这些因素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举例来说,1970年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引发的;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则是由东南亚国家放松管制和过快的资本自由化、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汇率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的;2007年越南经济危机则主要是资本项目开放过早且金融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美国金融领域中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深层上还有社会政治原因:政府长期以来为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这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由于实体经济迅速发展,货币制度硬约束的不复存在(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超常规发展。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泡沫现象严重,这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本市场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加剧。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紧密,某一国或地区金融领域出现问题,立即会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这些因素就好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联系和区别

第6篇

世界经济严重失衡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于美国过度透支未来财力的消费。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而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自身消费不足、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低水平扩张产能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石油输出国积攒大量美元,为了寻找获利空间,这些美元流入国际市场推高资源价格和资本市场价格进行投机或回流美国,供其借贷消费。这也是加剧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全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的失衡:即主要经济体自身的消费与生产失去平衡、主要经济体间的国际贸易失去平衡、当前与未来失去平衡等。

世界经济应当作出调整

世界经济未来要走向健康的新模式。首先要解决经济体自身的消费与生产失去平衡的问题。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是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经济转型也必须从美国开始。因此,美国必须解决过度的透支消费、金融服务业在经济中比重偏高、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等三个问题,改变纵容居民过度借贷消费的政策,引导国民注重储蓄、量入为出。同时。对金融业要加强监管,限制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杠杠化、泡沫化。另外,为了解决美国劳工成本过于高昂,使得美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美国必须解决美国劳工阶层贵族化、工会权力过大等问题。

对于亚洲主要经济体来说,必须改变无限扩张产能和依赖出口的局面,做到自身的生产与消费保持基本持平。亚洲地区必须深刻了解到为什么本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为什么国民消费不振。因此,除了必须改变分配体制外,亚洲地区更要转换原来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的基本思想,放弃“世界工厂”的虚名,放弃追求经济规模的“GDP崇拜症”,而把思想放到追求国民的福利上来。

我国经济在这次危机中显现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和知识的比重越来越低。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暴露,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走不通了,经济下滑,社会矛盾凸显。

21世纪最初几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已经完全收紧,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害,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暴露出来,但是转变一直没有得到实现。其次,由于中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利用劳动要素禀赋优势和国内的自然资源优势,走一条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近些年,我国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保持巨大顺差,积累了将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到了2003年,出口需求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显现。等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种矛盾都同时暴露出来,就使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于处理。与10年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时代背景”相比,中国经济结构已然大变样,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从1995年的近40%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约67%。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

对于应对本次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应吸取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财政货币政策经验。当时,中央政府以基础设施为主的财政支持填补了外部需求暂时下滑造成的缺口。当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时,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已经占据了最佳位置,因而得以抓住全球贸易上升带来的机遇,使中国形成了外向型增长模式。中国近些年从中获益匪浅。但是近两年,此模式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性,遇到诸多麻烦: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国内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污染严重。况且本次危机之后,外部需求是否会加速回复,值得怀疑,因为本次危机横扫全球主要经济体,而不像1998年只有东南亚遭殃,所以经济快速恢复的几率很小。当外部需要没有及时跟上时,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不可持续,到时经济还会陷入麻烦。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初衷是希望通过政府投资的扩大,使总供求均衡维持在接近充分就业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资转化的收入效应,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刺激民间投资意愿增强,最终使市场机制恢复自动运行能力,经济增长恢复内在的秩序。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实际执行的情况是,积极财政政策对防止经济失速的效果是明显的,1998――2002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6%,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作为一项反周期调节的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恢复经济自主增长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投资需求越来越依赖政府,对居民消费拉动弱,而政府消费率却节节上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财政支出主要专注于基础设备投资,而当时经济变革的方向却截然相反。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将员工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包袱转移给家庭。因此,家庭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住房和医疗支出的增加。正如1999年至2003年间家庭储蓄率的显著上升所示。此次经济政策加剧了我国内外失衡,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出口,为这次遭受外部冲击,埋下了伏笔。

四万亿投资的分配应考虑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

虽然四万亿投资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看到,四万亿投资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保持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并未解决,经济结构畸轻畸重、民众消费能力低下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由出口和投资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型也还远未完成。

本次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已经迅速做出反应,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举措,刺激经济增长力度之大几乎前所未有。虽然加大了对民生的投资,以降低预防性储蓄,并鼓励居民进行消费,但是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还是占的比例过大,其对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有限;政府花费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资金有限,只有有限的资金用于社会福利支出:医疗、廉租房、教育、养老金以及社会保障,而这些措施有助于支持消费并重新平衡经济增长。

分析四万亿投资分配方案可知,用于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在中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最大,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长期偏低。以教育支出为例,中国教育经费在2007年是全球总教育经费的0.78%。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0%。近几年还有不断下降趋势。我国教育支出与GDP之比,医疗卫生与GDP之比,均大幅度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投入全民社会保障份额较少,目前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制约人们不敢消费。在外向型经济调整的背景下,老百姓不敢消费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中央财政可以借此调整机会,在全民社会保障领域大有作为。只有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大幅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才能实现内需型增长。

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还是在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方式上。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又一次逼着我们要解放思想,必须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压力面前,如果处理得好,会开创出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挖掘出一个大国消费市场。

第7篇

由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不断向全球各个领域蔓延,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奥巴马政府要想出台治理有效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对策,就不得不客观地讨论危机的真正起因和真正责任之所在,这样才能使全球应对策略有的放矢。

从主导责任来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经济体,代表全世界对全球经济的“信心”)、拥有美元的发钞权(目前实质上起着全球货币作用,代表全球经济的“信用”),其货币政策和货币工具的使用,对全球金融和经济起着至为关键的引导性作用。众所周知,美国的次级房贷是此次全球危机的起因,而其直接的政策因素就是美联储长期推行的低利率和高杠杆政策,由于美国的先行政策,其他国家的政策不得不跟随其后,从而引发了全球长达六七年的“金融创新扩张”繁荣,但也为全球危机埋下了祸根。

此次金融危机形成过程中,在“金融创新扩张”模式下,股票、债券、石油期货、房地产等,都成为金融衍生品而被不断地推高价格,当投资者信心丧失和后续资金难以维持时,最终必然导致崩溃的结果。发达国家极力推动金融自由化、金融投资活动全球化,使先行国家“创造”金融衍生品图利后进国家的图谋得逞,如同传销过程中的少数上家获得巨大利益,而众多的下家则被套牢的状况。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国家层面的“传销”图利模式,新兴国家由于轻信其金融资产的价值、参与其相关金融投资活动,成为了最终的接棒者而被套牢。

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体系,其各个层面的债务(政府债务、企业债务、消费者债务、金融机构债务)都应限定在理性范围。而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大量发行国债)、消费者信贷消费过度扩张、金融机构以隐瞒风险的方式大量销售各种投资产品,使美国成了全球的债务人,全球投资者成为了美国各种债券的风险承担者。由于全球投资者对于美国经济的乐观信赖(而美国也滥用了全球投资者的这种信赖),导致相关的投资者承受巨大的风险、遭受巨大的损失。危机过程中,债权人是最大的受损者,而相对受益的则是债务人。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而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经济体系的内在结构,是生产能力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从全球范围来看,相对于生产能力旺盛的需求不足表征为:全球经济所得中利润所占比重与工资收入所占比重的失调,工资收入的不足,必然引致需求不足的危机。众所周知,外国投资者之所以大量进入新兴国家,最主要的动因是新兴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而可以获得高利润率。从这一点来看,就可理解发达国家居民高消费,新兴国家居民低消费的根本原因。发达国家除了通过资本获利之外,还可通过他们所控制的专利或国际标准、他们所设计的金融产品、适应他们制度的高级管理人员等方式获取高额利润,这些都是导致新兴国家低消费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创新扩张”模式下,汇率事实上也成为了金融衍生品。表面上汇率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但实质上是投机供需决定的(市场汇率往往只是炒作者的赌局选择,而非实际贸易市场的供需均衡点)。加之石油等被非理性地炒作,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和贸易产品的价格及需求,导致整个经济系统信号的紊乱。近年来,全球外汇市场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大起大落、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波动,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汇率并非是贸易需求决定的,而是被所谓的“市场因素”和“市场方式”操纵的,美国的政策倾向也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这种活动之中了。

上述分析表明美国在全球危机成因的各个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有效治理当前的金融危机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摘自2009年2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8篇

摘 要 由于美国出现严重的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现象,而引起影响世界很大的次贷危机。而正是由这场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发了波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对西方的欧洲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使很多个银行及一些大公司倒闭,使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比起这些欧洲国家,虽然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不是如此的严重,但是其实对中国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中国的金融方面,那些购买了很多美国的债券的银行由于美国银行的倒闭而受到严重的损失,进出口方面,由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进口业务大幅缩减,使我国的出口行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于倒闭。

关键词 泡沫经济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影响

一、金融危机形成原因

我们都知道2008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此次的次贷危机就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对于这次的金融危机,很多人都认为在2007年下半年都开始有了苗头,也就是自从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投资者就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几乎完全失去信心,不抱任何希望,而引发了流动性危机,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到了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没有任何国家再能控制它了,进而导致多家许多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者不得不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蔓延,又演化成了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其实总的来说,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分别从这几个主要的方面简析一下。

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另外还有大部分人都有跟风心理,由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去利用根据他人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其实在这之中形成了大额的经济泡沫。由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单一的国际货币美元占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它的经济在全球比重中占近30%,并且其进口占全世界贸易的15%。因此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大肆发行债券、印发美元钞票,势必导致美元信用严重下跌,并波及全世界推高全球通胀率造成全球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过剩和消费购买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虽然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但是其中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据2010年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国60%的财富却只背5%的人口掌握着。而其中掌握大量财富的人就有资金去投资生产大量的产品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美国房地产行业,那些富人投资建造了大量的房子想从中捞取不菲的利润,但是很多需要房子的穷人们却没有足够的金钱来买下住房,而富人们却根本都不需要了。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过剩和消费购买的相对不足,大多数美国老百姓需要通过借助抵押贷款才能买到房子,但又由于房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导致它不断地涨价。在这种情况下,于是资本家门便想出贷款买房,提前消费。而在贪婪欲望的诱导下使他们进而又向那信用状况不好的,可能根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们提供抵押贷款。进而促使人们对房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这种增加却是虚拟的,总有一天会爆发,就像列宁所说的,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掩盖可以推迟死亡的到来但却不能逃避死亡。而这种情况就形成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危机,那些次级按揭贷款人最终还不起贷款,贷款人只能把房子收回来然后再贷款卖给别人,但由于这个时候房价已经开始下降,所以这些贷款机构亏损极大,正由这类情况频繁的、大规模的、不断的发生,金融危机就出现了。

总的来说金融危机的原因还是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力度不够;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的过度投资;美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错误;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高度官僚化;美国人的低储蓄和高消费习惯到了极限;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货币金融市场固有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对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与分工格局的维护等。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富霸一方的美国。跟美国、欧洲国家相比,虽然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没有如此的惨重,但是中国各方面还是难以避免不受其影响的。比如,我国的金融机构受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若是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就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并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中国的各大银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由于我国监管机构的加强,我国的金融机构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却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就是高度开放的,制造型大国,大量出口产品,都是与那些发达国家进行合作,而美国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合作对象,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由于美国经济的萎缩,人们消费减少,企业投资减少必然使得我国出口额大大减少。进而使一些大的对外贸易公司倒闭破产,一大批中国人民失业,而失业就有可能导致人心混乱,甚至增加犯罪情况,使人民生活环境不稳定。

在面对如此的环境中,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应对这经济危机状况。对此中国政府迅速及时地采取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完善政策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莹秋.金融大激荡.人民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抑制;江苏省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41-04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理论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小企业自身缺陷论。二是信息不对称论。三是中小银行发育不足论。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解释了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以及其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其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但绝不是根本原因。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完善金融体制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事实说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只能从金融体制自身的缺陷中去寻找。笔者认为,我国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金融抑制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问题。所谓金融抑制,就是由于一国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地决定利率和汇率并强制信贷配给,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金融与经济之间陷入一种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状态。主要表现:一是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但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大银行经营和服务效率低下。二是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不发达,储蓄者与投资者相互隔绝,企业通过市场融资困难,大量的中小企业普遍使用内源性融资方式。三是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下,由于资金供不应求,金融体系只能在政府控制下,以“配给”方式提供贷款,能获得贷款的多是享有特权的国有企业或与官方金融机构有特殊关系的其他企业,贷款不讲经济效益。四是生产要素难以实行最优组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经济发展的迟缓和经济效益的低下。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干预、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发育不全是金融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江苏是全国中小企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以乡镇企业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90年代后期私营个体经济又实现了大的跨越。由于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距巨大,两地中小企业的产业类型、规模结构、科学技术水平等都有较大差异,企业的融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和成因,笔者选择苏南的张家港市和苏北的宿迁市作为调研地点。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38份,有效率为97.82%,其中张家港市有效问卷300份,宿迁市238份。样本企业成立于不同时间,且具有不同的规模、分布于不同行业,因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由于融资渠道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又是不同的。

(一)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状况

在问到当前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面临哪些资金方面的困难时,66.36%的企业回答流动资金短缺,34.20%的企业回答技改和追加投资短缺,10.97%的企业受三角债务拖累,4.28%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太高,只有11.15%的企业不存在问题。

(二)融资成功的中小企业还不是很多

近几年,成功融资的企业虽然在增加,但比例还不是很高。在问到过去两年中,企业是否曾从银行、信用社或其他融资渠道得到过资金时,60.22%的企业回答有;15.61%的企业有过融资行为,但没有成功;还有21.19%的企业没有融过资。分地区看,张家港市融资成功的中小企业的比重要比宿迁市高10.8个百分点。

(三)中小企业中长期融资更难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用途是补充流动资金和进行技术改造,但也有相当部分企业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设备。在资本市场发育不足的情况下,中长期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长期投资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这部分资金很难得到满足。当问到贷款的用途时,377家企业回答了问题,其中,71.09%的企业是补充流动资金,40.58%的企业作为技术改造,19.63%的企业购买设备,9.55%的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短期贷款的企业占85.49%,长期贷款的企业仅占15.04%。

(四)金融危机期间中小企业融资更难

2008年下半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急剧萎缩,给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造成冲击,尤其是贸易型、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贷款更难。除了极少数上市公司和地方扶持的骨干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它们在资金紧张时,主要靠大企业拆借。在问到与两年前相比,当前向银行、信用社借款的难度时,有68.87%的企业认为现在向银行、信用社借款难度增大了,只有22.99%的企业认为没有变化。

(五)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更难

中小企业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不同。一是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但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资产数量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经营业绩相对稳定、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因而融资相对容易,成功率也较高。资产小于100万元的中小企业在过去两年中融资成功的比例只有45.57%,而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的比例达77.36%。二是成熟型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容易,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相对较难。成长型中小企业完成了原始积累,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往往需要通过规模扩张实现效益最大化,流动资金会经常出现紧张状况。调查显示,1990年以前成立的企业比2001年以后成立的企业的融资成功率高3.53个百分点。

三、金融抑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较快发展,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规范等措施,使金融滞后经济发展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仍然十分严格,金融抑制现象依然存在,表现为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不足、政府对利率管制过严等。金融抑制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一)主要依赖于股东追加投入等内源融资渠道,外源融资渠道少

由于通过市场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比大企业更多地依赖内源性融资。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投资人经营积累,不断

滚动发展,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自有资金是十分有限的,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问到企业发展资金来源时,60.78%的企业选择了股东股本金投入,8.74%的企业选择股东追加投入;56.51%的企业选择了银行贷款。

与内源融资为主相对应,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资产负债率低于50%的企业占52.63%,50%-70%之间的企业占38.24%。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对负债持较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小企业融资较难。

(二)主要依赖于银行、信用社贷款等间接融资渠道,直接融资渠道少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根本达不到发行股票、债券的基本要求,想要获得直接融资难于登天,外源融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金融机构贷款。当问到企业遇到资金困难一般首先想到的融资渠道时,85.13%的企业回答是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其余途径分别是:向其他企业、组织机构和个人借款的占16.73%,向股东、员工集资的占9.29%,占用上游企业的货款(以及预收货款、缓缴税金、拖欠工资)等的占4.09%,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正规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占1.86%。而在324家过去两年成功得到过资金的企业中,62.04%的企业认为最重要的融资主体是银行,54.63%的企业认为是信用社。

(三)中小银行发育不足,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缺乏积极性

金融抑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由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金融体系的二元结构,金融业由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非国有的其他金融机构处于从属地位,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合理竞争提高业务能力,金融系统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城镇分布稀少。虽然近几年中小银行有了较大发展,但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仍没有被打破。以张家港市为例,随着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中小银行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当地的银行已有13家,但真正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只有市农村商业银行一家。2003、2004年,全市商业银行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397.57亿元、458.10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分别占75.9%、76.18%;2008年,全市商业银行年末贷款余额787.94亿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占72.41%。

大银行在办理中小企业贷款时具有天生的劣势。一是信息劣势。中小企业信息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一方面,大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经常调换,使其对地方企业的了解程度较差;另一方面,即使经理人员能够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很难向其上级机构传递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二是机构和人员劣势。工、农、中、建等大银行只在有限的几个中心镇设立了网点,配备了客户经理,很难满足广大企业客户群体特别是集镇企业客户的融资需求,局限了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业务拓展。三是成本劣势。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小、频、急”的特点,单位贷款成本相对较高,虽然政策允许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可比官方利率高10%-50%,但对习惯于向大企业做批发业务的大银行而言,给中小企业贷款仍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

(四)担保机构发育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上明显倾向于大企业,即使愿意提供给中小企业,也需要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和复杂的审批程序。但现有的担保机构普遍存在资本金较少、担保规模不够大的情况。张家港市只有一家由市政府直接出资组建的金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2008年底,金港担保公司资本金1.6亿元,以资本金1:8的放大倍数进行贷款担保,可以担保12.8亿元。同期,张家港市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已达787.94亿元,最大担保贷款额只占1.62%。而在苏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区,还没有担保机构。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84家曾申请过贷款、但没有成功的企业中,金融机构认为企业担保不实的占44.05%。在324家成功获得过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中,主要还是以房产和设备作担保,利用担保机构担保的只占2.67%。

(五)民间金融不规范,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在问到最近两年企业是否有以下民间融资行为时,回答有民间融资行为的企业有28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53.16%,说明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活动较为活跃。分地区看,宿迁市有过民间借入行为的企业要高于张家港市,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对非正规的民间借贷有更强的依赖性。

民间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健康的信用环境和相关的法律保护,民间金融还带来了许多借贷方面的法律纠纷。大部分企业民间借贷的月息在1%以上,少数企业达到了4%。在有民间融资的企业中,仅凭信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企业占37.07%;有25.17%的企业有过延期偿还情况,4.14%的企业有过无法偿还情况。分地区看,宿迁市有过延期偿还的比例较高,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间借贷活动风险更大。

四、结论与建议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创办时间短、规模小的中小企业融资较难;金融危机期间,中小企业融资较难。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而金融抑制则是根本原因,表现为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育不足、政府对利率过度管制等。为尽快消除金融抑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必须建立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以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可以将国有银行的县域机构改造为独立的地方银行或新设一批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银行,以推动地方中小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组织建设两方面人手,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二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仅需要具备向中小企业提供债务资本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提供权益资本的途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正好相反。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优质中小企业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要利用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那些达不到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发展前景好的投资项目加大投资力度。

三是加快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日益壮大的民间借贷,完全可以通过建立小额信贷公司、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等各种民间金融中介机构的形式使其合法化。要在扼制恶性高利贷和金融诈骗活动的同时,鼓励正常范围的民间借贷活动。

四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关键。利率作为资金的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借贷市场上供求双方共同决定。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某种间接的方式来调控和影响利率,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供给。

参考文献:

[1][美]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美]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第10篇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无法使经济政策达到最优状态

 

后金融危机时期,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战略还是凯恩斯主义都无法使经济政策达到最优状态。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危机实质上也是经济理论的危机。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特定时期为解决特定问题而产生并获得发展的。主张政府权利扩大的凯恩斯主义不仅是政府的宠儿,也是应对危机的及时手段。新自由主义则主张经济自由不仅是市场的宠儿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外扩张的理论需要。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失效,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失效。在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失效的今天,该出台创新防范,应对和治理危机的理论政策。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士认为,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都以不适应当前的状态,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该寻求新的经济理论。

 

二、新自由主义将会进行新一轮的蜕变

 

几乎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会引发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主流经济学遭到来自学界、政界人士的猛烈批判。但实质上新自由主义政策并没有被彻底的抛弃,只是力量受到极大的消弱。新自由主义不会很快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在于,美国是超级大国,只要美国仍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那它不会很快消亡。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新自由主义会以后新自由主义的面目出现。但关键点还在于,新自由主义还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也取决于目前的阶段还是否发生了变化及此次危机能否完全得到化解。持这种观点的人士对于凯恩斯主义回归轮认为,凯恩斯主义只是短暂的喘息之计。因为它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经验证据支撑和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微观分析方面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存在趋同的倾向。因此近期内凯恩斯主义不可能取代新自由主义。

 

后金融危机时期新自由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否还占据着官方地位是由目前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需要来决定。经济复苏期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是否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达到新的高峰、能否完全化解危机、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而定。

 

三、凯恩斯主义回归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都采用凯恩斯主义来应对危机。比如2000-2012年中“凯恩斯”的出现频率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用率一直在上升。理论界也有人士提出要走出危机是需要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如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主流学者都明确指出只有“回到凯恩斯”才能走出危机。但也有不少主流学者和媒体评论员认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是世界经济再次陷入大萧条里的力器。并且从2008年危机后各国政府采用的危机解救方案来看,不完全与凯恩斯主义相同,而是变为更加多元化,已经发展到减税、国有化、经济刺激等多种手段并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配合的程度。因此由危机解救措施和出版多种关于凯恩斯的书来推断凯恩斯主义大有可能再度占据宏观经济学统治地位的趋势还需待观察。比如,土耳其奥坎大学布伦特·霍卡教授指出,当前国家参与的增多并非凯恩斯主义的复兴。国有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会成为凯恩斯主义的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程恩富教授认为,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复苏乏力,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对新自由主义政策进行修补是无济于事的,资本主义危机的历史经验表明,凯恩斯主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大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危机不能依赖凯恩斯主义的回归来解决,必须寻求更彻底的方法。程恩富教授指出,在资本主义危机下,可以预见未来世界格局将发生三个“超越”:一是在经济发展上将超越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枷锁。二是在政治发展上超越“一超”主导的世界政治力量版图。三是在文化发展上将超越资本主义的单一价值观。

四、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点

 

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有各其利弊。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是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和自我保护,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交替上升的滞涨现象。而过度依靠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不仅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消费不足、生产停滞,而且也会使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凯恩斯主义是解救危机的良药而新自由主义是经济向外扩张的需要因此也不能全盘否定新自由主义也不能照搬凯恩斯主义,而是将二者融合从中取其精华,走出经济低迷期。

 

五、回到熊彼特

 

虽然危机后“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渐高涨,但是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只能防止经济深度下滑,并不能带来经济长期繁荣。为此理论界有些学者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视角入手,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追寻危机根源,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熊彼特重视长期效率、供给关系,强调动态分析。采取以企业家、企业和产业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分析。由此为基础一些学者指出:第一,“大稳定” 并不意味着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已为人类找到了克服经济周期的办法。第二,金融创新不等于创新,任何金融创新都应以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为目的。第三,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政府政策应鼓励企业家才能配置到生产性领域。第四,主流经济学家需要直面根本现象。所以倡导经济学家能够回到熊彼特,以创新理论为基本框架观察本次金融危机。总的来说,这种观点的人士认为凯恩斯主义只是止痛药,熊彼特的理论则是长期处方。

 

实质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仍是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交替轮回。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古典经济学理论及其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模式的弊端。因此大萧条期间凯恩斯主义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型的重要时期,此时需要借助侵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来向其它国家进行无限的扩张,满足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欲望。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起新自由主义的弊端逐渐显现,最终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面对经济低迷及严重失业的情况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重新使用凯恩斯主义政策来应对危机,直至危机爆发到今天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出现V型、U型、L型的发展趋势现在仍需观察。但金融化的进程不会因为危机而停滞,金融的发展仍需要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因此新的发展阶段的来临必将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及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新自由主义代表着资产阶级及大财团的利益,因此它不会在金融化进程中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危机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3-087-01

一、金融危机的描述

2008年爆发并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以几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如格林斯潘提出的这是一次百年未遇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的爆发源于次级债务危机,而后引发了金融市场的金融危机,最后转向实体经济,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本次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重重困难,部分国家甚至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大批国际大公司如房地美、房利美和大批的银行破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日本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施金融自由政策,导致金融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泡沫。同时,“广场协议”助推了日元的升值,日本政府为防止日元大幅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先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后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利率水平直线上升,股票市场崩盘,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危机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之前,亚洲四小龙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典型,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追逐的焦点。但在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承受不住金融压力,放弃维持泰铢币值,随即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接着,菲律宾比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也深陷金融危机行列。本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监管的滞后、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外汇储备过低。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其爆发的根源在于美国高度自由的市场制度和低利率。国家长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资金的大量流入,营造了低利率环境,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火暴。同时,由于监管缺位,金融创新产品的复杂程度使得监管机构和评级机构对风险估计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政府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后不恰当的政府行为,助长了危机的爆发。

纵观上次20世纪的几次金融危机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金融危机多是从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后蔓延到房地产市场,引起股票市场、金融市场、资产市场的崩盘。在地域范围内,也是从一个国家向临近国家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造成一定区域的危机联合体。

二、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透过金融危机的表象,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引起金融危机的原因。导致危机爆发多是源于货币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不健全。其深层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1.人性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起社会制度的不同,其思想和意识形态多样。人们崇尚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没有储蓄意识和风险意识,没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另外,出于人性的贪婪,投机的意识较强,同时增大了风险的可能性,导致社会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的破坏使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增。

2.货币体系的不健全,货币政策的不适当。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金融体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美元作为国际单一货币主导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欧元的出现对这一格局有所冲击,但是,没有引起质的变化。单一货币主导的弊端是经济的发展,导致货币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变化。在大量贸易逆差面前,美国增大货币供给,以维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增多,低利率水平,导致货币大量流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出现大量泡沫,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必然引起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成为必然。

3.金融监管不利,金融衍生品泛滥。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最大教训是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危机爆发多是有虚拟经济爆发,而后在实体经济中蔓延。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抑或是法律不健全,导致各种虚拟经济体借助法律盲区进行操作,牟取暴利。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不利,金融衍生品花样百出,日益复杂,同时各种衍生品由金融市场慢慢渗透到实体经济市场,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连为一体,为危机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外因论。国际货币的流动是上述原因综合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收益不同导致了货币的大量流动,流入国家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导致货币大量流入,助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这一原因的典型写照。

综上所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虚离实合、泡沫经济的出现和膨胀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和不公正,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金融危机防范的政策性建议

为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应从一下角度加以改革,减少经济危机爆发的应从一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培养民众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杜绝过度消费等的不合理消费模式。同时,加强民众的适当储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减少投机行为,降低危机的助推力量。

2.从国家角度,应该建立健全稳健的金融体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施行不同层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货币的供应与需求,借助市场的力量,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3.加强金融监管,增加政府的参与程度。任何市场都存在各自的缺陷,需要政府适度的参与,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行。加强金融监管,从立法的角度进行规范,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金融机构建立监管;另一方面,加强金融创新的监管,避免出现金融衍生品泛滥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避免信用制度的膨胀,保证信用评价的可参考性;第三,从立法的角度调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适时适度的调整不同市场的结合,关注相关市场的变化,积极采取预警机制,避免危机的爆发和大范围蔓延。

4.从国际角度,各个国家应积极建立新的货币体系,改变原有的美元作为单一货币的体制,应建立多元的货币体制,避免单一货币存在的弊端。同时,各国建立联合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共同监督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爆发。③

参考文献:

[1] 顾华详.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制的警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 周祖文.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年8月.

第12篇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成因;启示

2010年4月,希腊信用评级被迫调低至垃圾级,2011年6月,标准普尔又将希腊信用评级降至CCC的全球最低等级,7月,穆迪将葡萄牙和爱尔兰的信用评级相继降至垃圾级,将塞浦路斯的信用评级降至Baa1,9月,标准普尔将意大利信用评级调低。欧洲债务危机就这样层层深化,严重地延缓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这同时也暴露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制度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期待能够通过对欧洲债务危机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些有益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欧元区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不协调

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常年处于失衡状态,一些高负债国家的产业结构严重缺乏合理性。像德国、法国等核心成员国,他们拥有着像电子、汽车、机械等支柱性实体产业和强大的科技推动力,但像希腊、爱尔兰等边缘化国家,他们科技发展缓慢,劳动成本高,外加上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金砖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又在制造业等领域对其双重挤压,这些边缘化国家在无奈之下只好依靠旅游业、航运业等传统产业,以及依靠大量的政府支出来维持经济。但不幸的是,这些举措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发展的实质性问题,相反却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负担日益加重。在无法实施其他措施时,这些边缘性国家选择大肆发行国债维持经济,但欧洲央行对所有欧元区国家都实行相同的低利率政策,这就使得这些边缘性国家的消费信贷过度膨胀,最终导致欧债危机的爆发。

(二)欧元区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二战结束后,欧元区各国家纷纷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严重增加了欧元区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成为了引发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欧洲以高福利政策著称,就连危机最严重的希腊政府每年也都要为公务员福利拨出数以十亿欧元计的款项,而且这样巨额的支出一直还保持着高于5%的高速增长,但其GDP的增速却一直仅仅在1%-2%。更重要的是,现在欧洲各国纷纷进入老龄化时代,与老年人相关的政府支出,包括养老金、医疗等支出大大增加。因此,当经济危机来临时,在财政收入严重下降的情况下,刚性的财政支出就会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从而最终也将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二元结构矛盾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调节的两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二者都被合理运用时,国家对经济运行实施的调节才能更加有效。但欧元区却只有共同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的财政政策保持相对独立,所以经济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各国为挽救自身的经济,他们将果断地采取财政政策,实施不负责任的赤字策略。更重要的是,欧元区是单一货币区,欧元区内任何成员一旦出现问题,其都有可能对整个欧元区产生溢出效应而波及其他国家,从而影响到欧元区的整体经济稳定。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给欧洲整体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我国来说,虽然我们远离欧洲债务危机现场,短期内也不可能发生债务危机,但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仍然能够给我国经济以后的发展给予警示和启迪。

第一,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力,使我国成功地从传统的产业大国向创新型、科技型国家转变。

根据前述分析,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发生危机的边缘化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严重缺乏创新,生产率低下导致的。在此情况下,国家政府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加大投资,从而增大了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而后又随着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的不断积累,债务危机的爆发也就一触即发了。对于我国而言,投资一直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到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436%,同时期消费率却从623%降至486%。因此,我国经济如果想要实现成功转型,如何降低经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成为了关键中的关键。

第二,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注重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的匹配性,严格控制外债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就是政府债务大量发行债务,严重超过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资不抵债,最终导致违约风险剧增而发生危机。近几年来,我国大量推行地方投融资平台融资发债,这些资金聚集起来后大部分是被使用在周期比较长,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上,这样就无疑给地方政府留下了隐形赤字和债务负担。一旦这些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势必爆发,而且这些资金绝大多数来自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危机的爆发将带给这些金融机构巨大的冲击。此外,金融机构的倒闭危机具有极强的连带效应,这样危机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就无法估计了。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政府债务的管理,做好预算工作,将财政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做严格的审核,增强地方发行债务的透明性,合理规划地方债务规模,严格控制风险。

第三,我们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循序渐进的福利改善制度。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标志着高福利制度的破产,没有实体经济增长支撑的高福利制度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持续的。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迅速提高,相应的财政支出也就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保障水平和标准是只能向上增长不能下降的,否则就会引发社会动荡。因此,结合我国现状,我们应该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的保障待遇,切实保证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路.欧债危机成因及其对我国影响研究[J].海南金融2012(6):9

[2] 周逢民.欧债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