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语文教学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秉承我校“起跑,一路争先”学校精神,提高这批学生的语文素质,找到制约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力求 “对症下方,有效提高”,我从调查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情况入手,寻找有针对性措施办法。
一、 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调查
以本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16个班共计724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喜欢怎样上语文课?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擅长哪方面?是否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此次共发调查表724份,收回724份。调查的要点是:
1.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喜欢哪方面?
2. 你爱上语文课吗?
3. 平时的语文家庭作业量多不多?
4. 你的爸爸妈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
5. 你每月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6. 你觉得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7. 你希望你的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
8.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哪方面有难度?
9. 你觉得读课外书有哪些益处?
10. 课外阅读时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
二、 学生语文素养情况简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724名学生中每月不读课外书的,三年级有10.2%,四年级有7.5%,五年级有8%,六年级有6.2%。每月只读一本课外书的,三年级有28.5%,四年级有30.6%,五年级有26.6%,六年级有28.4%。每月读2—3本课外书的,三年级优6.2%,四年级有45.4%,五年级有40.2%,六年级有44.3%。每阅读四本以上课外书的,三年级有9.4%,四年级有10%,五年级有15%,六年级有25.2%。
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课外阅读量太少了,主要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不浓厚。
学生大多数喜欢看《查理九世》、《安徒生童话选》、《小学生作文选》等,对中国名著则读得少,在调查中问四大名著的作者,出现了一些笑话。事实说明了小学生不是不喜欢看课外书籍,而是老师和家长没有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课外读物。
(二)学生家庭文化氛围不浓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的家庭缺乏浓厚的文化气息,只限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大多数学生是在没有几本课外书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刚入小学时身边唯一的读物是语文书,这样的孩子语文素质怎么会好?
调查还表明,724名学生中,有44.2%的父母不支持孩子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对学习不仅没有帮助,还有影响;有33.4%的父母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他们忙于农活、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成绩好,看不看课外书随便;22.4%的父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但不会选择,对孩子看哪方面的书从来不过问。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祟
教师和家长一直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们整天背呀写呀算的,课外时间大部分用在数学上,因为数学在考试中容易得高分,拉的分距也较大。他们认为语文枯燥乏味,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不愿意在语文上多花功夫。急功近利的心理使许多学生直至小学毕业才觉得语文水平太差,想回头再补,已经为时已晚了。调查表明:觉得学习语文过程中阅读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占35%,四年级占26%,五年级占28.5%,六年级占33.8%;觉得习作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占62%,四年级占60%,五年级占52%,六年级占40%。学生回答“你为什么读课外书”这个问题,说是“父母或老师要求读的”,三年级学生占45%,四年级占34%,五年级占26%,六年级占24%;说是“自己喜欢的”,三年级学生占38%,四年级占44%,五年级占42%,六年级占47%。对于课外阅读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这个问题,回答“摘抄”的,三年级占66%,四年级占59%,五年级占38%,六年级占28%;回答“其他”的,三年级占18%,四年级占31%,五年级占40%,六年级占47%;回答“写读后感”的,三年级占16%,四年级占10%,五年级占22%,六年级占25%。可见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同时又不愿动笔写,因此语文素养也就很难提高了。
三、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革新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抓住课本,成天让学生捧着一本语文书,读呀、写呀、背呀,总是在字、词、句、段、篇中打圈子,跑来回。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太单调乏味,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大语文”意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想让学生有这样宏观的意识,就要加强学生的自觉阅读习惯的培养。近年来我们教研室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唐诗宋词,名言警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多读一些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一旦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渐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优美。
(二)创设良好阅读条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摇篮,学生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阅报栏等的作用,定期安排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书刊;努力有效地开展好读书节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使学生爱上阅读;学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竞赛,如经典诵读会、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活动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家庭配合科学引导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城里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往往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后经常听音乐、看古典名著、背唐诗宋词,甚至背《三字经》,这足以说明城里孩子的父母对未来孩子有多么大的期望啊。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事,他们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在家里每一件物品上贴上了卡片,写上了名称;每天让孩子看动画片,教孩子背古诗,唱儿歌;为孩子订了《早期教育》、《幼儿画报》等刊物。现在,孩子长大了,在学校读书,他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家长,眼界也要放高些,不要只顾挣钱,或是整日整夜坐在麻将桌旁消闲,为了孩子,也爱上读书,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我们农村有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看不懂书,甚至不想看,但家长们应认识到身教甚于言教,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带头爱上读书,多为孩子购买一些读物,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让孩子的身体精神比翼成长。
(四)从小培养良好习惯
功课要学好,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能少。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体的学生要学会安排利用好时间。每天要按时完成课内作业,不能拖拉,不要让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要按规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养成每天读课外书的习惯;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懈。这样与书中人物同欢喜,共悲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五)引导开展实践活动
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然而,作为农村中心小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课改十多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单一学科教学轻综合性学习的现象,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将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四、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05-02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所要诵读的材料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是因其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质,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进行诵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在学生脑中形成反复刺激,加深学生的记忆。而经典中浓缩的都是精华知识,对这些内容不断的进行巩固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实践经验,简要分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教学对策。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经典诵读素材的把握还存在一些偏差,且一些经典诵读材料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现阶段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教学任务硬性安排的组成部分,基本都是由教师根据教学情况自发组织开展,这就导致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无法保证。大多数老师为对于正常的教学活动就已经安排了满满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另外,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己安排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也是不现实的。以上的原因皆导致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以及深入的学习经典诵读材料中包含的知识。
2、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认识
虽然近年来教育界相关人士对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缺乏对经典诵读教学清晰的认识。经典诵读的理解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关于“经典”,一提到经典,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古诗文,但事实上经典并不局限于古诗文,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学著作等内容,教师应当为学生丰富诵读材料,而不只是让学生背诵一些古诗文;另一方面,关于诵读,经典诵读教学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类文章,并在脑中加深印象,以达到记忆更多的经典文章的目的,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之前,老师应当对经典诵读教学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
3、注重形式,忽略实质
在新课改的号召下,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老师没有对诵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改革的推动下很多学校也是在被动的作出改变,只注重形式,忽略了诵读教学的实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安排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也没有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诵读经典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教学质量在与未开展经典诵读教学之前相比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位老师首先应当重新认识经典诵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来深入的开展小学语文经典教学。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筛选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基础,恰当的诵读内容会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经典诵读内容选择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年级要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分层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低年级的主要需要的阅读的基本技能,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经典诵读材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比如,笔者根据我国一些经典著作,为学生选择的诵读内容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论语》(一)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论语》(二)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三)《大学》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四)《中庸》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2、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准备充足的时间来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有关经典诵读的情境。并且,经典诵读并不仅仅局限于古诗文的背诵,新课标明确说明一切具有典范性、时代性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也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
比如,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从经典著作中了解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为学生创建经典诵读的情境。
3、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在开展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背诵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背诵的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尤其小学生都是比较爱玩好动的,所以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背”,即在课堂上把背诵的文章或者古诗文表演出来,并且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评比,并建立一定的奖励体系,小学生的表现欲也比较强,在奖励的带动下会更积极主动诵读经典。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选择科学的教学对策来提高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后,单元整体教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法。传统的课堂教育手段难以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以课本知识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写作手法,过多重视课程的总体教学,对单元教育缺少探究。借助于单元整体教学理论和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的相互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育的教学效率,增进单元教育的教学成效。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含义
单元整体教学指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章节、重点进行有机的划分,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手法。通过了解小学语文的发展结构,能够对将单元章节进行有机归纳,进一步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序列性,增进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秩序。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不同年级的构建中,细化语文教育的单元知识层次能够使语文教育的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小学语文的教学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单元之间的连通性不足
在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对教育知识点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对其中思想内涵的组织和传达。使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互分散,难以凝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单元教育的创新意识淡薄
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单元成为教育活动范围的代名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中,学生需要对不同单元的识字教学、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进行组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过多重视课程的总体教学,对单元教育缺少探究。难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无法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措施
(1)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中,科学开展教学规划对语文单元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施此项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确保语文单元教育的发展规划。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法,在每一项单元内容的发展初期,应当让学生对单元章节进行初步的预习、然后在由教师进行分层次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针对学生实际,提升单元整体质量
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考虑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认知,要尊重学生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认真探究每个单元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符合教学情境的各项策略,例如小组合作教学、单元知识竞赛等手法,将小学语文教育变的更加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处于一个教学情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单元整体教育的发展水平。
(3)增加整体特性,统一单元知识要点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将新旧知识链接在一起,帮助学生转移知识要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阅读水平。同时,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参与到单元知识点的挖掘、整合中,在实践中激励知识素材,组织学习语言,让学生能够具备完善的教学理念,通过单元预习、单元交流、单元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开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归纳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4)拉开教育层次,规划单元教学重点
在小学教育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教育上的发展目标也各不相同。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小学低年级,因此,对生字、生词的教学关注点较高。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说,他们需要了解教学中的语句段落,因此需要以单元主题为导向,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字词、语句的理解和体会。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综合感知能力,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发展基础,增进单元教学的教学规划。
(5)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师资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理论水平有待提升。例如有一部分教师仅局限于自己常用的教学策略,不善于进行新的教学策略的尝试及探索。当单元整体教学与其习惯的教学策略发生冲突时教师急于否认其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所展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及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整合、统摄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此类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策略及文化知识,进行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灵活的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调整。从而将单元整体教学落到实处,彻底改变单篇课文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彻底的将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灵活的运用教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秉承着规划、发展、整合、创新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以单元为基础结构,增进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对整组的单元知识能够实现整理、归纳和概括,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段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文学文本的“母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魅力,在吸收并借鉴多元化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生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围绕新课标理念,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使其充分展现自身魅力,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以此,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向前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1国学经典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大石块”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育中,特别重视字的教学,集中识字是采取的主要方法。在儿童入学以后,需要花费大概一年的时间来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并逐渐成“三、百、千”那套,即《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刚好有两千多个经常使用的字。再加上“三、百、千”有着整齐的音节、押韵,有利于儿童记诵。为此,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三、百、千”是重要的教材,并对学生进行集体识字。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国学境地呢成为第一“大石块”。主要是因为儒释道三家文化便是中国文化精髓,儒家文化是其中的主流。就经典而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典范性。国学经典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弟子规》、《孟子》、《论语》。就“经典”而言,它折射出民族的智慧与灵魂,是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它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可见,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以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蒙童阶段,要更加注重孩子纯正无邪品质的培养,使他们从小具备良好的品德。在此基础上,读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气质,社会风气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自“”以来,传统文化逐渐失落,在新课标背景下,对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重新找回那些丢失的重要东西,重新构建全新的社会文明秩序。
2诗歌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二“大石块”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中,诗歌经典便是其中的第二“大石块”。有人说:中国文化属于诗性文化,而诗教便是中国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中国民间,五言绝句是孩子咿呀学语时候背诵的重要内容。《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作品,其中提到对诗歌的认识,对于文学来说,诗词远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和散文相比,诗词所含的无言之美更加丰富。就散文而言,注重情感的流露,就诗词来说,更加注重含蓄、暗示,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来吸引读者,有着朦胧之美、意境之美。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想要不断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欣赏素养是首要前提。在此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诗词的重要性,为培养鉴赏无言之美素养提供利用的保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把诗歌教学放在关键性位置。但在筛选小学诗歌的时候,需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中心,以现代诗歌为辅。结合小学生已有的水平,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小学一、二年级以历代经典绝句为主,大概有80首;三、四年级重心放在唐诗上,大概有80首,五、六年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比如,《古诗十九首》、《诗经》,也有80首。就现代诗歌来说,要把重心放在名家短篇上,要结合小学生已有水平,选取中、外名家的作品,比如,泰戈尔、冰心,大概有60篇。借助这些诗歌经典,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气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儿童文学经典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三“大石块”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面向的是历史,而儿童文学经典则面向的是现代、儿童。就儿童文学经典来说,主要写给儿童的,充分了童趣、童心以及想象力,符合儿童各方面的特点。《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一文中,说道:文学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精神与思想教育,更是一种美学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在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极大地提升,比如,创造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就儿童而言,是他们是天生的幻想家、作家、哲学家等,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推动小学文学教育事业向前发展。为此,需要结合儿童文学特点,合理划分,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绘本阅读,在中、高年级学生中,以童话、儿童小说为主。此外,教师要全方位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各方面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名家名篇,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多鼓励他们自由、共享、亲子阅读,使其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拓宽他们的视野,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体系,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改革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有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形式,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建设周期较长,难度较大,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完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的同时,还需要围绕这“三块大石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换师生角色,增加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以此,促使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事业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作者:张海燕 段书平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城关镇第八小学 安徽省淮北市临涣镇石集小学
参考文献:
[1]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01:38-42.
[2]蔡佐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9:74-7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悬念设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只有对阅读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置一些悬念,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据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学相对来说较为乏味枯燥,因而小学生对阅读教学通常会产生厌倦心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教师或者学生的朗诵为主。但由于小学生不具备逻辑性思维,就会对阅读教学丧失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阅读教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合理设置阅读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探索更高效的阅读方法。
例如,在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桂花雨》的文章中,文中提到的场景很难经常看到。结合实际情况,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设置悬念,如问学生是否见过桂花雨的情景。若有学生见过,就请这位学生向大家描述桂花雨的具体情景。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学生不仅会对阅读教学产生兴趣,同时积极性也能得到充分调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生动且能够描述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调查显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这种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对《小动物过冬》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首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小学生创设小动物过冬的情境,并与文章的具体内容有机结合,将其中涉及的各种画面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对阅读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拓宽渠道,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古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的阅读是促使小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由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长期、大量的阅读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获得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拓宽阅读渠道,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只把眼光局限于教材课本上,而是要结合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不同情况,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同时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一定的掌握,从而制订出合理的阅读计划,才能符合小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制订阅读计划时,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课外读物,组织学生对课外读物加以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借助课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需要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设置阅读悬念,还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拓展生活,拓宽课文的外延
课文只是语文的一部分,生活才是语文的全部。其实,编者也注意到了这点。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老师,您好!》对应的时间点就是9月10日教师节,第二课《但愿人长久》对应的是中秋节。然而,教材由于容量有限,再加上地区有别,沟通生活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根本不可能包含所有内容。因而,这需要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搭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请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几朵杏花开与第一朵杏花开有什么区别?
生1:数量上不同。几朵杏花是几朵,而第一朵杏花只有一朵。
生2:时间上可能有区别,几朵杏花开与第一朵杏花开可能误差一到两天。
师:对!这很好!时间上可能有误差,但是就这一两天时间,竺可桢都不肯记载,宁愿第二年重新去观察。从这可以看出竺可桢什么精神呢?
生:严谨认真。
师:是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竺可桢能在科学上取得成就,就在于他平时认真观察生活。而我们平时没有话写,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观察生活……
生活就是教材。我们不但要学有字的教材,更需要学习无字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学生从教材引向生活,这才是教材编者真正的意图。
二、拓展文化,丰富课文内涵
从严格意义上讲,语文也属于文化的范畴。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往往停留在字词句的教学上,忽略了语文的文化内涵。这样让语文失去韵味,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教材编者也想到了文化的熏陶,因而在教材中适当安排了与文化有关的课文。比如,《但愿人长久》涉及的就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元日》写的是春节。因此,教师需要有拓展的意识,以课文为点,延伸到文化,让课文成为文化,搭建平台。比如,在《元日》这一课中,笔者这样教学:
师:这一首诗是写什么节日呀?
生:春节。
师:那诗中写了哪些风俗呢?
生:饮酒、换桃符、放鞭炮。
……
师:是呀,在宋朝过新年,就有这么多的风俗。那现在呢,各位好好想想:我们现在春节做什么呢。
生:穿新衣服、贴春联、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
围绕文化这一命题,由点到面,由课文到文化,一方面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另一方面则传承了优秀的文化,这很关键。这需要教师要有文化意识,把自己当作是文化的布道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
三、拓展阅读,增加文本的厚度
语文离开了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讲,就相当于鱼离开了水一样。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他们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课内阅读的附属品。这种把课内与课外阅读对立起来,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把课文真正教成语文,最为根本的就是寻找课文的支点,把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比如,《三顾茅庐》这一课,有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同学们,学了《三顾茅庐》这一课,我们了解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与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刘备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是怎么样的。
生2:刘备说: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我想问:在这以后,诸葛亮究竟做了那些事?是不是言过其实了?
……
师:你们这些想法都很好!读书须生疑。你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问老师,而是认认真真地看一下《三国演义》。真的,等你们看过后,我们再交流,也许你们理解会更加深刻。
这一环节的教学,从课文《三顾茅庐》到名著《三国演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其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教师需要做的是无限放大这种意图,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如果教师再进一步跟进,采取一些后续的措施,比如,组织读书交流会,讲故事等,那学生的这种兴趣就会持续,把“课文”教成“语文”的目标也进了一步。
一、短
短,能萌生精要。叶圣陶在谈到精短是曾不无感慨地说:“倾筐倒容易,画龙点睛难。”可见,语文教学要在精短上下功夫,不仅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对语文教师执教水平的一次检验。
长话短说。长话短说中,长时积累,是准备;短时凝练,是浓缩。没有长,即无所谓短;同样,缺少了精短,长又显得多余。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所以要重新树立起“说”的威望,得到“说”的实惠,引导学生跨越“说”关,就须靠教师树起表率,做出榜样,课堂语言力避啰嗦随意、口若悬河,更忌不留余地,把事事、理理都说透、说尽。教师自己应努力将语言转化成‘压缩饼干’使学生受之轻松,咀嚼有味;少给学生端去“泡汤馒头”,使学生闻道腻味,滋生学语文的逆反心理。教师率先垂范,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再说起话来就有条有理,有依有据,作起文来文从字顺,语句连贯。
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篇幅较长,上课时不少教师感到难以把握。我以为,对此类课文最好采用“删节剪辑式”教学,大胆实施“长文短教”。如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可避开开端、发展、、结局的老俗套,围绕一个“笑”字,对课文情节重新剪辑组合,从众人“取笑,成为笑料”到“悲从中来”,教师从世态炎凉和主人公命运两个方面去交叉串联,题旨随欣赏自然显露,目标也随欣赏逐一达成。
逐句分析,逐段总结,一二三四,平分秋色,是长文短教之大忌。正如张志公所云,对文学类长文,“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足够了。”又说:“文学最足已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可见,文学类常温不宜教得反杂琐碎,更不可置之不教,应“以短取胜”。
长设计短训练。语文课的听说读写训练要从长计议,整体规划,全盘设计。在付诸实施时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并“一个萝卜一个坑”,使它们各就各位,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系统性、序列化。按这样的思路设计与训练,既能突出各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又能体现整体性的原则,避免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推拆散的“零件”。小学六年我们可以这样规划设计“说”的训练:一年级“说自己”、二年级“说周围”、三年级“说环境”、四年级“说事件”、五年级就“说科技”、六年级“说事理”。这样由说近到说远,从说浅到说深;说到领地渐宽,说得技艺渐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叙事、说明、议理也就不在话下。
二、平
平,体现执教者对教学因素的一种把握,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平,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并发挥作用;平,当是语文教师时刻装在心里的“一杆秤”。
承受与心理平衡。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承受能力。反过来,承受能力,又会促进学生心里的发育。记得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过,不要把学生当作“零件”,老师作机械加工,而要把学生当作幼苗,扶植他自己成长、发展。这里“幼苗”与“零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有生命力,一个没有。面对充满生机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因地制宜,有的放失。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那他的心理就会产生障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受到损伤,最终导致逆反心理。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要求等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落实教学措施,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始终保持承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的平衡。
课内与课外平衡。课内是课外的引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与课外互补,注入语文学习无限生机。可是,受时间、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少教师只重课内不重课外,这也会使语文教学“不良于行”。自然,重课外也要首先解决好“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无论在材料准备、难易程度,还是与教材相互配合上,都要有一番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还要写好指导教案,建立考核制度,不能“大撒鹰”;那样,不仅找不到合理的平衡,造成语文学习的畸形发展。
三、快
快节奏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的“快”,能促使课堂活跃,提高教学效率,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激励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总结以往出现的种种情况,总结出一些新的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经验,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从语文课堂上收获该有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差异不明显,但是越往上,到了三四年级就会出现个别同学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他们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学习上不能够及时的完成作业,上课不能够集中精力听讲,小动作较多,而且出现学习懒惰的现象,在日常交往中,这些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跟同学交流,情绪化较为严重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我们把这种学生暂称“学困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这些学生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困生自身的特点,谈一下学困生的激励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加强教育理念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教学理想,关心和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困生摆在重要的教学位置,让学困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的加强教学技能学习,去吸收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比如积极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习最为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并且把学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去运用到教学中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教学专业化。只有教师对学困生多一些关注,才能够更好的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
其次,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因材施教,紧抓基础。一般来说,造成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原因进行教学安排,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对每一个学困生进行仔细的观察,总结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共性和特性,然后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有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自身具有畏惧心理或者胆怯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对这样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和激励,让他们能够勇敢的表达和展示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语文自身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听,说,读,写”的学科特点就要求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困生而言,应该抓住重点,哪里薄弱就让学生去补哪里,从而做到重点突出,集中进步。
由于学困生面对的学习困难是多方面的,但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紧抓基础。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这样,打好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关键,因此必须对学困生进行基础练习的专项训练,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把基础打牢固,从而更好地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开展多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活动,让学困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完成语文学习。知识来源于实践,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首先来说语文本身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就是其一。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汉字听写大赛,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究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训练是综合性多方面的,学生在准备这些活动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去完成语文知识的积累。比如说,在汉字听写比赛中,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去识记不同的汉字和词组,能够更加仔细的去区分不同汉字的差异和词组的使用方法。这些对于学困生来说,都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所缺乏的,但是通过这些训练能够达到很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训练是多方面,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困生去积极参与实践性教学活动。
第四,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奖励机制,让学生更多的体会成功的快乐。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是很完善,对学困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改善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时候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采取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体地位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41-01在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中,要对学生的地位有何种定位以及教师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何种人才,是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课堂,逐步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小学语文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内,研究或者学习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而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全面、具体地掌握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有效性。第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此类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全面了解知识内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快速推进教学进度。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与此同时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支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有效措施
2.1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主体地位。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的思想或者学习方法还不成熟,因而需要教师引导,同时可以借此放宽学生的视野,不要将很多问题都局限在小范围内,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或者游戏的方式感悟语文,目的是展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讲解《祖国的春天》时,主要是借助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诗歌的主体是歌颂对祖国的热爱情怀,故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让学生从春天的景色出发,然后比较学生描写的春天和诗歌中的春天有哪些不同,运用该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落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2运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法的引入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程学习中,理解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很多学生已习惯被动学习,所以没能真正体会过主动学习的乐趣所在。为详尽说明,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案例做简要介绍。第一,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多媒体在利用过程中,要不断地集合课程内容,创设对应的情境,使学生能快速地融入教学,深入到具体的学习重。例如,小学四年级课文《秦兵马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有综合性的认知,我让学生先通过视频了解兵马俑的气势,截取了《地理中国》中的秦朝兵马俑片段,学生根据视频清晰地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仿佛置身其中,这对接下来的课程将大有裨益。第二,要营造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情境教学是实践的最佳路径。例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教学中,教师为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中春游或者秋游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接触自然,为学生自主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中,为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取得实效,就要积极运用各类方法完成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得更加透彻。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主导权适当让给学生,不断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课堂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和时间赛跑》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会通过让学生了解课堂主体合作模式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第一,教师要先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相关内容做好讲解和介绍,然后由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制定小组讨论内容,并要求学生对时间这一话题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明白时间可以让人成功。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地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目的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最佳。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新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这项内容,要求教师把语文实践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内与课文联系起来,将各个学科融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开创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也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在课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还要多组织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可以让他们把健康有益的图书推荐给同学,也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早读时间让学生交流读书经验。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冬眠"的有关资料,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这项作业,或上网,或看书,或咨询父母,然后带到班上交流,Y源共享。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学生不仅知道什么叫"冬眠",还知道了动物为什么回"冬眠",有哪些动物"冬眠"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知识,拓宽了阅读范围,他们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5.切实体验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更加有利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教学回归生活,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在生活上知识的积累,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后,才能长记性积累到经验,最终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材难点和特点,也要考虑到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积累,把握好两者的联系,尽量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学习到的知识能否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中,既然语文学习源于生活,我们就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讲解诗文《赠汪伦》,我们可以设计多个教学情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表演。首先,泛舟而行;其次,歌声响起,心里愁绪万千;再次,心中沉思,潭水千尺深,情谊重万斤;最后,依依不舍,感激告别。这这几个情境中,不同的场景之间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体验又取决于不同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表演不同的场景,切实的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表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在选择表演的过程中要与课文内容符合,不能偏离课文,这样才能将"朋友情谊深与千尺潭水"的情感全面地展现出来。这样的诗歌融入课堂,具体化的延伸到生活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诗中的复杂情感,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切实地提高了学生对诗文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诗歌修养。
小学语文实施进程中,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推进中可以运用各类方法和手段,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导课堂,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参考文献:
一、学生知识现状:
本班共有学生44人,男生25人,女生19人。通过一学年的教学了解到本班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掌握常用汉字数量大,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音序查字典,检索汉字,看懂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差异较大,因此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一、二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二、教学的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2课。
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
3、“习作”共安排了7课。
4、“单元练习”共7个。
三、教材简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3课,指导学生读书要有选择,学会作读书记号,留心观察事物。
2、“课文”共安排23课,分为7个单元。选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为学生学国语文,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本册生字均安排在课文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简约、实用。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等,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习作”共安排了7课,“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各选择,以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习作,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单元练习”共7个,以综合性为主,包括字词句方面、朗读背诵方面、写字方面和口语交际。意在丰富语言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
1、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2、在Ji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Ji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3、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孩子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实际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20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活力;激发策略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状况,这就使得新课改所倡导的高效课堂理念很难落实,并且不利于教学实效的快速提高。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不断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活力,使小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
1、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努力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中逐渐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另一方面,小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可充分感受教师的思维,并受到一定的启发,慢慢对陌生的知识加深理解,最终实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加强师生互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主动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交流语文知识、分享语文学习经验与技巧,并且真诚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认可、在乎,才能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究语文知识的根源,并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去。良性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可大胆地向教师提问一切问题,并且还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情况告诉教师,从而不断增进师生感情,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活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教师如果不重视与学生互动的话,很难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即使有些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很多疑问,但是他们没有机会或者不敢向教师提问,疑问终究还是疑问,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理想。
2、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所以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与枯燥,整节课都气氛低沉,缺乏活力,所以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敢于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将全新的、生动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活动中,以充分激发课堂活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2.1、情景教学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活力,需要借助营造生动教学情景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力,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生动的课堂环境中进行积极思考、高效探究,促使课堂教学活动中闪烁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最适宜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地提问、思考。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语文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借助自己的力量就能很好地解决一些问题,从而享受到成功得体验,以增强学习语文学科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为了让他们更快进入新课所营造的意境中,语文教师应依照具体的教材内容精心营造恰当的学习情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章意境中。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与学生分享有关嫦娥奔月及月老的故事,在故事所营造的氛围中,学生都十分急切地想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听完月球的相关故事后,都主动打开语文教材自行开始阅读《月球之谜》的内容了。
2.2、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应积极将全新的多媒体教学法引进自己的课堂活动中,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活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法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播放颐和园视频、图片,再配以语音解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颐和园里游览了一番。“游览”后的学生都十分兴奋,对颐和园优美的景观与景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活跃的气氛中,教师及时将学生对视频的兴趣转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中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活力十足的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实效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师生互动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作用,并且还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借助生动的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课堂活力,最终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丁金芳.创建活跃的小学语文课堂气氛[J].课程教育研究,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