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早的经济危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9年,世道对中国似乎情有独衷,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获得了时尚界的特别青睐,国际品牌纷纷在设计中加入了中国元素。
当中国与时尚如此亲近,人们开始思考,时尚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青睐我们?
追溯时尚的历史,每一个时尚操盘手都高昂着艺术的头颅宣称自己站在浪潮的最前沿,设计师的自我意识以品牌的形式向人们的生活发起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就是品牌之间话语权的争夺,这才缔造了范思哲的神话、香奈儿的传奇。
但当经济危机剥去了浮华与繁杂,素来不计较成本的时尚露出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时尚就是国家之间话语权的争夺。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美国的崛起一度抢走了欧洲时尚之都的霸主地位,但突如其来的全美经济危机则引发了一场欧洲时尚的复兴;而欧洲的经济危机又使得时尚风向标转回纽约……
事实上,古老昌盛的中国曾经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时尚大国。
所谓魏晋风度,今人多只记住形而上学的解释,然而考证下来,我们就会强烈感受到,那正是指一种独步一时的休闲时尚之风。
“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就是当时的时尚编辑们对此的细致描述。
当时流行的白纶巾、鹤氅裘、屐子均不是正式的服饰,却得到了从皇帝到士大夫的垂怜,以此表示闲居的自在状态和“矜毫傲物”的洒脱性格。
学者谢万就曾特地挑选时尚款式的“白纶巾”去见当时位列宰相的简文帝,而陈文帝找画家为自己做画时也选择了身披纶巾的形象。
“脚着谢公屐,身披大纶巾”便成了时尚界最早的、最有影响力的“休闲装”概念。
近千年的时尚轨迹与国际关系的历史脉络始终保持着暧昧的联系,这使得我们总能在时尚品牌的变迁中回溯到历史的沿革,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一个崛起的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服装品牌。
中国当下的时尚有两个主题:一是新锐(In time),二是洋气(Fashion)。
30年前皮尔卡丹穿着毛料大衣走过北京街头,中国人视其为奇装异服,被时尚界诟病为中国人老土(Out time),如今中国时尚已经走到In time的阶段。而当中国元素和时尚、洋气相结合时,中国时尚将跟经济一样,会很快步入超前(Front time)的阶段。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眼下男装的时尚化在整体上基本仍等同于西装化。强大的时尚力量已经形成了一个西装指数,评测每一个国家。人们根据西装是不是主流装束来判断该国的现代化程度。
张大力的华育国际,是北大青鸟在北京最早的授权培训中心之一,用两年时间成为了北大青鸟业绩最好的加盟商。羽翼渐丰的张大力不满足加盟商的角色,试图自创品牌。在2004年解除与北大青鸟的授权培训协议后,华育国际陆续成立了11所分校,并且沿袭北大青鸟“教育改变生活”的宗旨,号称“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独立出来的华育国际以“订单式”培训为卖点,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向高考落榜生们宣传:自己的IT培训能保证就业。他专门成立就业部,联系企业,推荐学生就业。高就业率使华育国际招生情况火爆,根本不担心生源。
不同于老东家北大青鸟全线连锁加盟的模式,华育国际采用的是“直营为主,加盟为辅”。这种模式虽然便于管理,教学质量有一定保障,但对资本要求很高。每开一家直营分校,华育国际的前期投入在60万~70万元之间,主要成本是办公设备和房租。等分校开起来后,平均每个分校配备35人左右(班主任、咨询员和讲师),每月人员成本要十几万元,加上广告投放等,平均每个分校每月需要30多万元的运营成本。
在火爆的市场支撑下,张大力并不担心资本问题。事实似乎也是如此,凶猛的市场运作,很快吸引了风险投资的目光。2007年9月6日,华育国际获软银赛富2000万美元投资。华育国际狂热起来,拼命扩张,半年内增加了22所分校,超过之前分校的总和。2008年,华育国际的发展达到顶峰,共拥有50家分校,营收达到了1.5亿元。软银赛富副总裁徐哲当时乐观地展望―1-2年内华育国际在全国各地开100所分校,争取两年内在海外上市。
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华育国际的发展也戛然而止。经济危机最先冲击到IT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华育国际宣传的高就业率受到质疑。再加上高校进一步扩招,能颁发文凭的民办院校招生都颇有困难,更别提只有一张培训证书的华育国际。除此之外,华育国际急于跑马圈地,师资跟不上,导致培训质量大大下降。
生源的减少使华育国际走向下坡。为了挽救局势,张大力开始发力大学生IT培训市场。虽然都是培训,但大学生的培训比高中生难度大很多,课程深度不同,教学体系也不一样。由于缺少高质量的老师和配套课程设计,华育国际在这一项目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终只是浅尝辄止。
大学生市场贡献有限,高中生市场大打广告依然招不来学生,分校的经营成本又高居不下,全国每月上千万元的运营经费都要靠总部承担,2010年,华育国际终于吃不消了。这年初,华育国际总部资金链断裂,全国范围内,分校倒闭了近七成。工资拖欠,校长、老师纷纷跑路,财务总监、教务总监等高管也相继离职,员工数量从巅峰时期的1000多人急剧下降到400~500人。甚至盛传总裁张大力因债务问题被逐出了管理层。2011年,华育国际已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即便被提到也往往是当做反面教材。2012年,华育国际重新回归,推出了移动培训业务,但于事无补。今天,已鲜有人记得它当年的轰轰烈烈。
―整理/实习生 吴倩男
金鑫点评:我们创业者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学会判断行业大势。2007年拿到融资是个非常好的时间点,但当时整个IT培训行业已经往下走了,招生也越来越难。如果你对大势判断不准,还去拿资金大肆扩张、开店和招人,扩张越快也就意味着死得越快。因为学生招不上来,就意味着企业支出一定比收入多,而资金终有一天会消耗光。到最后华育国际不得不纷纷关店以进行收缩,现在已经很难再兴起。
关键词:银行危机;银行脆弱性;成因一、引言
银行的业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那时的寺庙帮人们保管金银,由于发现人们长期不取用,所以就将部分用于借债,在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和公元前200年的罗马都出现了银钱商等类似于银行的机构,但是比较公认的现代商业银行发源与意大利,其在1171年成立了威尼斯银行,它主要从事的是存、放贷业务,大多具有高利贷性质。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在18世纪与19世纪期间,因为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也随之兴盛起来,并逐步壮大,发展成现在的国际性、多业务的现代商业银行。
纵观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银行危机一直贯穿着整个银行的发展史。苏同华(2000)将银行危机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将银行危机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世纪到16世纪初。在这个阶段银行业处于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银行危机出现的形式主要以贷款违约。那时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皇室和贵族,贷款目的主要以战争军费、皇室消费等为主。由于战争等带有不稳定因素,一旦失败,贷款无法收回。另外,由于皇室的权力凌驾于法律至上,所以皇室贷款的违约也是频频发生,导致银行因为收不回贷款而发生危机。第二阶段为1825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的危机产生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性很大,同时银行自身经营的不规范性也会导致银行危机。在此时期的危机明显已经有国际化(不同国家银行体系相互传染)、跨行业(银行危机与股票市场危机、汇率危机相互影响)、周期性强等特点,同时各国银行安全网也都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挤兑成为危机的重要成因。危机的国际性、传染性加深,银行危机还会与经济危机联系更加密切。最后一个阶段是二战后至今。这段时期银行危机的新特点是从流动性危机转化为清偿性危机,银行自身资产出现问题替代外部挤提而成为危机发生的首要原因。
二、银行危机的定义
在银行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银行危机,可以说我们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危机,因为其出现的原因与产生的后果等都各不相同,所以要想简略的为银行危机下定义,绝非易事。
很多学者从危机出现形式的角度来描述危机,以下就是各学者对银行危机形式的描述:
在短期中,对于准备金的需求太急迫,以至于取款要求不能同时满足。(Schwartz(1985))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业务,储户将存款存入银行,在需要时取出,由于所有的储户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取出,故银行可以只留一部分以供有需要的储户取款,剩下的可以用于贷款。这就是准备金制度,这种制度是银行存在的条件。但是同时也会留下产生“挤提”的种子,因为一旦所有储户因为某种原因同一时间要求提款,银行的准备金必定不能满足所有储户的要求,故而可能产生银行危机。
银行危机是这样一种状况:同一个借款者在其他情况下可以没有困难的借到款而处在这个状况下却不能以任何方法借到。即信贷紧缩或者信贷市场崩溃。(Manikow(1986))
因为负债结构和市场决定的资产价值不一致导致的资产抛售,导致资产价值进一步降低。如价格“泡沫”的破灭。(Minsky(1982))
银行资产价值的骤降,导致许多银行无力偿还债务,甚至破产。(联邦储备银行(1985))
综合上面通过危机爆发的形式描述的银行危机,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危机实际上就是:银行内部问题或者外部问题导致银行的状况由正常转为不正常(经营恶化),甚而破产或者由政府接手。
三、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是否暗含着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与银行本身的业务相生相伴的,还是因为银行所在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所导致的?各个时代的学者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伍志文在“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一文中总结认为银行脆弱性最早由马克思提出,马克思认为银行一方面加快了私人资本转换为社会资本的进程,另一方面剥夺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分配资本的权力,从而本身就有脆弱性。在马克思看来,银行的脆弱性与生俱来,不能被消除,只能通过每十年一次的危机的爆发而使其趋于稳定。
关于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学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后续我会通过自己的学习再跟进。同时,研究还在继续,学者们不断加入新的理论,其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将行为金融学引入了银行的脆弱性研究,从而开始考虑“人性的脆弱性”。我认为这真正的抓住了“脆弱性”的本质,因为各种经济交易落实到最后都是人在操作,那么研究人性就能从根本上找出金融脆弱性的本质。
期待后续的研究……(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七期
[2]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3]伍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12期
[4]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博士论文
[5]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6]胡祖六: 《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
关键词:信用经济 房地产市场 银行危机 金融稳定
很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多数金融周期和房地产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房地产的资产属性,其价格受投机因素影响严重,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特点,使房地产价格成为导致银行危机的隐含风险。
信用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信用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即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的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款或偿付贷款,并支付利息。
商业信用是信用发展史上最早的信用方式,人们通过所谓“赊账”,即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和消除实现商品的交换,商业信用在生产和流通的连接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加速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随后信用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过程,产生了以货币为借贷对象的信用活动,资本借贷市场即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产物。
货币不仅为普通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种准确的衡量手段,同时也使借贷活动得以简化,并通过借贷活动将货币资本化。货币借贷在社会发展的多数时期都存在,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它才成为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成为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服务的关键力量。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创造自身需求的均衡格局被打破,特别是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之后,需求增长对整个社会产出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更加关键,生产投资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需求条件的预期,基于人们对经济生活的预期性,产生了投资的意愿。
资本借贷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为物质资本及相应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的投资提供了资本来源,将投资意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进步,从而突出了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资本借贷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提高,信用已成为连接生产、交易、分配和消费诸环节的纽带,市场与以货币为核心的信用关系更为密切。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推动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
“信用经济”一词由德国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喜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提出,他以交易方式为标准,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物物交换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货币媒介交换的货币经济时期和信用为媒介的信用经济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用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高级形式。马克思不以交换方式为标准,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以资本主义信用为研究对象,将信用经济看作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信用的含义即为资本借贷。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为基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因此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银行危机:银行信用与产业扩张的互动
信用经济中银行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体现为银行资本的运动。银行资本从来源上看,主要包含两部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即存款。银行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取决于资本的回流,一旦资本回流受阻,则会造成债权债务关系链条的断裂,从而引起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
银行的债权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借贷资本,银行信用的扩张可伸缩到企业生产过程扩大强化的极限,银行信用的收缩使企业生产的收缩强化到极限,与此同时生产扩张的市场风险也就转化成了银行资本回流的风险。因此,信用的无限制扩张隐含了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银行系统加大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银行系统在经济周期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就已经得到一定的承认。例如,穆里纽克斯在其《银行论文集》中写道:“银行对于商业和金融危机的形成具有推进和扩大作用,因为,银行不是设法抑制过度交易量的状态,而是通过对需求的自由贴现,使经济和金融危机进一步形成和扩大。于是,经济危机刚一出现,银行就会突然地改变它们的作法,并突然采取一个截然相反的态度,大规模地、迅速地减少贷款”。
亚瑟•波恩也观察到:“如果经济减缩一开始就伴随着金融危机,或者如果金融危机在稍晚的时候出现,那么几乎可以断言,总量经济活动规模将呈现剧烈下降,而且持续时间可能也会超乎寻常地长”。这些观察结论均指出,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相互影响。
银行借贷资本的运动主要是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中介,因此银行借贷资本的支出与回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存在紧密的关系,银行信用于相关产业的扩张与收缩相互推动。受利润的驱使,银行总是将贷款流向经营状况良好且高额利润的产业,因此这些产业就有了互动性。瑞威尔认为,有竞争性的银行业周期与经济周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通过贷款给那些经济中最有利可图的商业冒险业务活动,使得银行与这些当前经营状况良好的经济部门联系得过为紧密,银行系统的坏账会与日俱增。
穆里纽克斯列举了1987一1988年间德克萨斯州房地产市场崩溃的例子,说明了当时银行业同能源工业部门联系过密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的日本银行中存在。当时,在日本的银行业中也出现了取消管制的情况,他们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联系过于紧密。麦持加尔夫和金德勃格也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危机往往产生于对经济中某一部门利润的过高期望,从而更激发了对资金的过高的需求……于是银行信贷的扩张增加了资金供给和自我兴奋的程度……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家庭趋向于投机性的筹资,而与理性的行为越离越远,最后只能导致狂热和冲动”。
从以上研究中不难看出,在信用经济中,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与产业资本的扩张与收缩是相互推动的,在众多的产业中,与银行危机紧密相连的往往是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周期作用于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
房地产市场与银行危机:房地产资产属性的作用
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房地产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生产和生活资料属性,二是资产属性。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房地产生产以及消费和其他商品生产没有其他区别,受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房地产需求状况及技术条件等制约,其价格的高低也是由成本及供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来决定。然而,从存量市场看,房地产资产本身可以成为资产选择和组合的对象,从而表现出类似于金融资产的投机资产性质,并具有类似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特征。即使对于房地产增量市场,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又往往存在较长的建筑供给时滞,新增资本也往往具有投资和投机的两重性。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资产价格的决定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有所不同,诸如黄金、土地、股票甚至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等形式的资产具有长期的寿命,可以在某一日期被买入,而在另一时期被卖出。这样,人们愿意在当前为这些产品支付的价格,就不仅仅取决于这些产品目前所具有的市场条件,而且还和人们对未来条件的预期直接相关。因此,与那些一般的商品相比,资产的价格决定就有所不同;而且预期在资产价格的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受到供求力量相互作用的正常波动,也会受到投资者投机因素的作用而出现异常波动。
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不稳定性,不仅会影响到房地产业本身的投资,还会通过各种渠道作用到银行系统,为银行系统的稳定造成隐患。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当房地产的价格有投机心理主导时,就会产生价格超出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从而产生价格泡沫。价格泡沫越大,银行风险就越大,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泡沫的形成与破裂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经济扩张往往是累积性的,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却是瞬间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通过各种渠道作用到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了银行危机和经济危机。
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
房地产价格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根据生命周期模型,家庭根据其净财富和持久收入,在各个时期最优分配其消费支出。
房地产价格上升增加了家庭财富,会刺激家庭的当期消费,但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收入增加是虚拟的,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消费信贷来实现,因此部分房地产便可被用作抵押,已获得收入进行消费。同时,房地产价格上升,使消费者对未来的房价预期会更加乐观,房地产消费的高收益预期会导致家庭房地产需求过度膨胀。
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和各消费需求的高涨,使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看好。于是,更多的消费者通过银行信贷对房地产进行提前消费,房地产价格因此又有了上升的动力,是消费者的收益预期通过房地产的价值提高得以实现,导致房地产需求进一步提高。如此房地产价格,消费者需求和银行信贷相互推动,滋生出了房地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消费者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引起收入缩水,出现还贷困难,银行资金被大量套牢。
房地产价格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鉴于银行广泛采用房地产抵押的贷款形式,房地产主要是通过外部筹资成本的变化影响投资。
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经济主体的担保价值、净资产下降,不良资产增加,外部资产筹措成本上升。一方面,债务人还贷困难;另一方面,债权人担心债务人风险增加,两者的行为均趋于谨慎,投资需求因而收缩。因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和投资需求下降之间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所谓“金融加速器”。
在经济增长迅速,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对未来持乐观的预期,资金的借方与贷方均乐观的预期未来收益,容易低估风险。进行房地产投资的经济主体,由于抵押品的价值上升而降低了筹资成本,在良好预期的基础上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银行也会在低估贷款者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的供给,扩大了房地产投资规模。
随着房地产投资规模扩大,企业资产值进一步增加,于是有了更高的担保值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进一步的扩大投资规模。在这一时期,房地产价格上涨―借款人的银行债务增加―房地产投资增加―房地产价格飞涨―借款人资产增加等环节循环运动。
但是一旦某些因素使经济主体对经济的预期发生变化,自有资本不足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因为房地产价下跌,使抵押品的价值下降,自有资本大幅减少,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加谨慎,同时对交易对方的态度也趋于谨慎。此时银行借贷,可能会造成企业生产的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和个人的破产风险增加。正是这一点使得泡沫形成与崩溃时期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性的特点。
房地产价格的其他效应
房地产价格泡沫使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被扭曲。房地产价格市场泡沫使虚假的价格信号导致实际资源的不当配置。在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使大量的货币流入该产业,从而减少对其他实体经济的投资。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被扭曲,致使虚拟资本价格升高,造成银行风险并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资源的浪费。另外房地产价格下跌,使人们对整个实体经济的信心降低,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导致投资者高估风险,使投资减少,造成整个经济的萎缩。
根据以上分析,信用经济中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是相互影响的,而房地产价格又是金融周期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大多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已证实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房地产的资产属性使其价格受到投机的严重影响,容易产生价格泡沫,导致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与破裂会造成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降低银行风险,尽量避免银行资本在某一特定产业的过度支出。应鼓励各种产业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减轻银行风险。
1998年,我国逐步取消实物和福利分房制度,实行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和市场化供应制度,同时建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制度,扩展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源泉。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数年较快增长的局面,以每年20%的增长速率而增加投资力度。
由于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将房地产投资作为新的最佳投资选择,每年以3%-5%的增长速度涌入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的资产属性越来越突出。鉴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周期的密切联系,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金融稳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M•P•尼米诺(Niemira,M•P), P•A•克莱因(Klein,P•A)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展业;机遇
我国多年来对美国出口增长幅度都是20%多,2008年上半年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仅仅是89%,到2008年11月份,我国的三大外贸指标都变成负数,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从2007年同期的239%跌到负9%,出口也是由20%以上的增幅跌到负2%,进口也变成了负178%。出口受阻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半停产,出口企业的停产、减产、半停产首先减少了原材料的购买、工业生产下降。2008年的四个季度,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第一季度为164%,第二季度降到159%,第三季度降到129%,10月份降到82%,11月仅仅是54%,还不到一季度的1/3。工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板块,工业生产增速下降,直接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增速下降,2008年中国经济四个季度的增长速度,第一季度106%,第二季度101%,第三季度9%,第四季度68%。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国外经济衰退导致需求下降,进而影响了中国的出口。
一、会展业的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2008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5,到了二季度降到314,三季度仅仅是105,四季度12月当月全国财政收入是负的31。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它对我国的会展业带来的机遇却远远大于挑战,这主要原因在于会展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既存在紧密联系,同时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首先,会展业与经济形势之间是如影随形的同步关系。会展业是经济的晴雨表,能够非常及时地、敏感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会展业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本身也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各产业的运行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会展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展业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其与整个经济形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存在超前与滞后的情况。比如,会展组织者预计金融危机可能在经营规模上、效益上给展会带来一定影响,但马上取消已经预定要开的会议却并不多,这就是会展业和经济之间的一种相对滞后的关系。人们还摸不清这个危机会有多大、多严重、多深远,人们期待着更好的消息早点到来,所以没有必要过早地惊慌,过早地取消已经安排好的会展活动。因此,在确定会展的数量和会展的时间等方面,危机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只是在筹划新的会展时会有所考虑。会展业有一个反应和评估过程,而不是经济形势一下滑它就马上跟着下滑。
会展业的独立性还表现为其超前的引导作用。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研讨会特别活跃,是因为大家都惊慌了,不知道这场危机会引发怎样的状况,这时候特别需要研讨。因此,会展业能产生一种引导作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目前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努力的结果就会出现引导作用。如好多年前,我国的电视机刚刚普及,超薄电视还没有深入到百姓家,日本企业很早就把超薄液晶电视拿到我国展会上进行展示。当时一个小的液晶电视也要五六万人民币,大一点的要几十万人民币,在我国普通的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展示这个产品大大超越了普通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日方参加展览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引导消费,让中国的广大家庭知道世界上已经有这样一种产品了,他们早晚也会需要这样一种产品,从而做这种消费的预期和准备。果然不出其所料,目前超薄电视在我国已经开始普及了,这就是会展产业在整个经济过程中既同步又超前的状态。众所周知,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在某次会展上诞生或者宣布出来的,这就是会展引导经济、引导产业、会展创造市场,创造消费能力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二、会展业面临发展机遇
正是由于会展业相对整体经济形势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随整体经济形势下滑而下滑,于是金融危机在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会展业未见得遭遇同样的命运,〖JP+1〗相反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所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会展业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机遇:
1.危机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需求。(1)研讨交流的需求。最近一段时间各种经济形势研讨会很多,这说明大家需要交流。许多企业抓紧时机,加强了广告推销,目的就是要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2)推销捷径的需求。危机到来以后,企业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担心市场萎缩,要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又囊中羞涩,不知道今后还有没有余力做强化市场的工作。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寻找市场推销的捷径,即如何用较小的投入产生更大、更多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号召力。会展产业是帮助企业进行营销的一个捷径,因为它高度浓缩集中了市场各个要素,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密集的空间内做最紧密的接触和交流。国外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选择一两个与产品相关的会展,只身带上一两个助手到这个博览会待上三五天,全年的订单就出去了,全年的采购也就搞定了,回到企业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生产上。所以,会展产业是一个效率最高的推销捷径和方法。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在两难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会展,参与到本产业最相关的博览会中去,在展览会上来寻找新的社会需求。(3)产品物美价廉需求。消费者在当下会更加捂紧自己腰包里的钱,希望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东西。很多消费是刚性的,是不可能减少的,只是更多的人会追求物美价廉更实惠的东西,这种追求恰恰是会展产业可以提供给他们的,展会能够满足消费者更多物美价廉的需求。(4)企业升级转型的需求。这些年来,我国会展企业发展速度非常快,规模膨胀如此之快就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很多展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改型换代的调整。危机到来时,会展企业的业务量相对减少,就有了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进行升级换代的调整,适当地可以合并一些部门,撤掉一些部门,进行一些业务上的整合。所以,危机的过程也是企业整顿、喘息、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变坏事为好事的机遇。总之,这些需求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人们应该抓住这些机遇,把工作做得更好。
2.危机导致优胜劣汰,强者更强。这些年中国的会展产业膨胀很快,很多的企业盲目地认为会展产业就是一个无本万利的东西,投入相对很小,如果运行顺利即能利润可观,于是产生了相对混乱的局面。经济危机会引起各种产业的企业重组,一些会展企业、特别是缺少底蕴的企业在危机中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发现自己企业的弱点,巩固和强化自己企业的强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和巩固自己。
3.危机中政府支持力度加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在救市,都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现在很多地方高层官员都认识到了会展业的特殊性。在各地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计划中都有扶持会展产业的政策,有这样的意图、想法甚至是直接的预算。比如,青岛市今年要拿出6 000万元人民币补贴和支持会展产业的发展,这是青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这个力度应该说是相当大的。北京市政府也表示,凡是争办著名会展项目的,争办费用经过审核以后可以由政府买单,借此鼓励大家争办。在这么庞大的救市计划中,那么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各个产业中的时候,支持会展产业的投入只是非常小的部分,这部分投入对会展业的发展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会展业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城市电视台广告经营纷纷陷入困境、经营形势非常严峻,广州电视台也不例外。1~3月份广告经营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16.7%,通过调整一系列经营策略,4月份广告量开始回升,但上半年总体收入仍比去年略减,全年完成预定的经营指标变得非常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激发整个经营团队的斗志,广州电视台逆市而上,将2009年广告经营任务额大幅提升1个亿,置之死地而后生、要在逆境中找回勇气和信心。
锐意创新,以求发展
2009年,是广州电视台求新、求变,锐意改革的一年,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8月广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普语综合频道也于10月12日正式开播、象征广州台新形象的新台标投入使用,频道节目栏目创意不断、经营模式也在探索中求变求发展。
面对经营的不利局面,广告部积极开拓新的经营方式。谭春鸿主任和团队成员一起,确立以投标会的方式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两个月内连续进行了两次投标会,分别是“第四季度广告资源投标会”和“2010年广州电视台植入式广告推介会”。
为增加第四季度广告量,实现年底冲刺,保证全年任务的完成,在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支持下,广告部尝试用公开投标方式对第四季度的广告经营进行推介。在广告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第四季度广告资源投标会”终于成功举行。广州电视台台长管智坚启动开拍仪式,敲下了广州电视台建台20年来的“第一锤”,而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田涛称,这是中国城市电视台的“第一拍”,步子虽小,意义深远。推介会共对16个广告时段进行了投标,最后成交总额达1581万元,超额完成预定目标。本次招标会是广州电视台在改革与创新背景下的一次新尝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信息透明的营销方式,推介广州台优质的媒体资源,广纳客户,给予所有有意向与广州电视台诚意合作的客户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求新才能提升品牌的含金量、求变方可把握广告经营的先机。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推介会,广州台正在积极摸索新的更切合市场需求、符合客户投放口味的经营模式,此次推介会为广州台的广告经营注入了新鲜的元素,为以后拓宽经营模式打开了新局面。
紧抓亚运资源,巧拍植入式广告
继“广州电视台第四季度广告资源投标会”成功地拍出了“城市电视台广告第一拍”之后,广告部再次大胆创新,在10月11日新台标启用之日隆重举办“2010年广州电视台植入式广告推介会”,将该台最受市场认可的部分优质植入广告资源拿出来进行竞拍,受到了广大客户的追捧,起拍价1815万元的8个标的拍出了总额3903万元的佳绩,比起标价翻了一倍以上,此举同时也创下了全国电视台“纯植入式广告的第一拍”。
2010年是广州的幸运年,亚运盛会让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南国明珠、千年古都――羊城。作为本地强势媒体,广州电视台特别策划《2010广州时刻》战略同盟,向广大客户发出诚挚邀请,在这个重量级的同盟联手中,包括特别策划专题一“2010广州时刻”,呈现广州在举办亚运中发生的点滴变化,是亚运盛况的资讯大集锦;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体育竞赛活动《运动空间社区行》;市民拍摄的《镜头里的亚运》;海选平民主播送上的《新鲜亚运》资讯;亚运赛事各项直播节目,新鲜资讯《全景亚运抢“鲜”看》;特别推出的综艺节目《师奶永远OK之亚运特辑》以及“主播出动亚运猜猜猜”、 “亚运倒计时”等节目,并联手全新改版的竞赛频道作为战略同盟共同分享2010广州亚运时刻的光荣与梦想。植入形式既有简单的片头植入客户名称、LOGO、挂角等,也有内容植入客户信息的深度合作。亚运资源无疑是本次推介会独具魅力的黄金广告资源。
此外,推出的植入资源还有广州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笔记本摆放赞助竞拍方案,这一方案将黄金时间新闻节目与非黄时间新闻节目打包出售,如本地王牌新闻栏目《广视新闻》搭配《早晨新闻》,民生新闻《今日报道》搭配《晚间新闻》和《午间新闻》,老牌专题节目《城市话题》搭配新栏目《警示》。同时,收视与《广视新闻》不相上下的《天气预报》也寻求冠名合作伙伴,本地最早的选秀节目“美在花城”单项奖植入资源也进入拍卖平台。
广州电视台此次推介植入资源不管从频道资源、节目资源看都是该台本地收视不俗的成熟品牌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新兴的植入广告而言,媒体品牌的优质度直接影响广告合作的成功与否,广州台推出以上优质资源,意在吸引更为优质的广告品牌资源,强强联手必将打造品牌神话。
在媒介市场变化和营销手段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广州电视台结合本土市场需求,于2009年4月,在全国城市电视台中率先成立节目植入经营业务团队,以专业的姿态出现在本地广告界,成立短短半年,已成功打造了长隆比基尼小姐大赛、美在花城香江地产摄影摄像大赛、 “G4看楼”等众多成功的植入式广告经营案例。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金融监管
一、离岸金融市场概述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定义
离岸金融市场是本土货币自由化和国际化的产物。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出现于英国伦敦,即由美国各境外的银行或境内银行的境外机构在英国伦敦联合发起的“欧洲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主要发达国家看到了离岸金融的优势,也逐渐加入到这一市场中,离岸市场不再仅限于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而是辐射到全球。
对于离岸金融市场是指,由银行或其他机构向非居民提供的金融业务。它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市场基础:
1、 机构多。比起单一机构的业务结算,多机构联合、归并,继而由同一个清算行统一结算,无疑会节省更多的人工费用,进而节约业务成本。而且,机构之间的联网协作,也将使得同行业之间的拆借更为简单便捷,资金的流动更加顺畅。
2、 规模大。离岸金融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一个巨大的国际资本供需流动的空缺。大量的国际游资需要一个利润更高,收益更快的市场,这是简单的储蓄或是实业投资所无法做到的。恰恰离岸金融市场正满足这些要求。
3、 税率低,甚至无税率。由于离岸金融是基本脱离本币市场政府的监管,这使得这些借贷、储蓄、期货等等的交易行为,无需付出太多额外的税费。这也是众多国际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偏爱在离岸金融市场运作资金的原因。
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离岸金融发展的现状
1989年初,招商银行率先提出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依托境外股东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设想,并得到了国家外汇局的批准。在此后短短五年间,招商银行吸收离岸存款3.2亿美元,贷款4.4亿美元,累计利润达到1346万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以及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也先后于1994年、1996年分别获准离岸业务的试点。之后的三年间,离岸金融业务迅猛发展,从1995年的22.32亿美元骤增至1998年的22.32亿美元,整整翻了一番。然而,因为遭遇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大量不良贷款出现,各行亏损严重,这项业务于1999年1月被金融监管部门暂停。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终结。2002年6月,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可以在上海办理离岸业务。至此,离岸金融市场的到全面恢复,并在深圳、上海、香港三地形成了一个位于中国的离岸金融市场新环境。
(二)中国离岸金融现状分析
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经过了而是多年的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因为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
1、政策不到位。相关政策的空缺和实际政策的限制,导致在现有的离岸金融市场中环境不够宽松,如税收政策等没有及时进行落实,政策对于市场没有达到很有效。这导致在实际业务操作时,操作过程过于繁琐,并不是达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2、资金来源单一,资产较小,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离岸业务处于试点阶段,各行的离岸资产较小,资金来源途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就已经体现;
3、离岸行开办业务的要求只需拥有不少于5个具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的即可,使得离岸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人民币离岸市场展望
(一)国内金融状况现状
有数据可知,2011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得外汇储备急剧缩水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始终处于每年稳步上涨的趋势,这对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处于市场化转型中,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宏观调控能力和间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微观主体也尚无法适应快速机动的经济转型。一旦开放大量的资本项目,或者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很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加剧,严重打击国内经济市场秩序和发展。单一的宏观经济改革策略,无法正确反映具体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可能导致整体经济市场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因此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步骤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充分考虑到我国改革所需的阶段性计划和配套性政策。
(二)政府策略拉动人民币离岸发展
加快中国离岸金融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发展:第一,基于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离岸金融的发展经验,探讨战略规划和建设措施,从而准确探索并创造现实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最终目标。
自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的五十多年来,其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从现有的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在离岸金融的发源地伦敦,或在传统的发达国家,或世界各岛屿的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群岛,无不通过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从而提升本国的金融实力,扩大了在全球经济的地位。最大限度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赚取客观的收益。但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不好很可能是导致金融危机已经更大的经济危机。但另一方面,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刺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对当地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无疑提供了一个过渡策略。发展中国家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系统地设计监理措施,保证良好的信誉,中国也可以成功打造一个发达健全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晓,冯永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2)
[2] 余永定.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看人民币国际化[J]. 国际经济评论.2012(01)
[3] 颜超,陈平,何尔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研究――基于国际货币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新金融.2011(10)
[4] 李晓,付争.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与预期风险[J].世界经济研究.2011(09)
[5] 殷剑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J].国际经济评论.2011(04)
[6] 何帆,张斌,张明,徐奇渊,郑联盛.香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现状、前景、问题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 2011(03)
[7] 李晓.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市场.2011(20)
[8] 王增武,范丽君.在岸离岸债券市场应协同发展[J].中国金融.2011(10)
11月17日,第五届富媒体广告趋势论坛亮相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为主办方――互动通控股,今年再次携手全球规模最大的互动广告、数字营销大会ad:tech。以中国富媒体数字营销领域代表的身份亮相。
作为国内富媒体广告行业的创始者和领导者,互动通经过十年的历练,促进了中国富媒体从早期单纯的一个网络广告产品形式,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达10亿、充满挑战和前景的网络广告行业。这十年中,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的惨痛教训,但不可否认的是,“富媒体代表的是网络广告的未来、甚至是未来网络广告的精髓。”
与此同时,互动通正式向外一项针对未来“三屏合一”富媒体营销的全新平台hdtMEDIA,这也意味着这一占据中国富媒体广告70%以上市场份额的企业,实现了从技术提供商到网络整合营销媒体平台的战略转型。
为此,《互联网周刊》独家专访互动通CEO郑斌及互动通cOO李涛,希望从他们所亲身经历的富媒体变革中,寻找到中国网络广告以及富媒体广告未来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周刊》:在今年全球数字营销大会ad:tech上,互动通承办了富媒体广告趋势论坛。在快速变化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国际性营销大会选择与互动通合作?
郑斌:在国内,互动通和ad:tech这样全球性的广告技术论坛已经合作了三届,我们之所以建立最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一是因为互动通是富媒体广告行业的创办者和领导者,并且一直保持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第二,ad:tech本身也是一个广告的技术论坛,其主旨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创造新的广告平台,而富媒体广告的基础也是技术,真正符合这一理念;第三,ad:tech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从全球来看,在美国和欧洲都有很多知名富媒体公司,但在中国市场上他们却被中国富媒体公司超越在主流之外,互动通的技术在中国符合需求,我们对中国市场、消费者和客户的把握更加紧密以及服务更加专业他们认可我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
《互联网周刊》:您在ad:tech大会上的演讲,多次提到关于网络广告价格体系的问题,您认为未来富媒体广告价格体系主要依靠哪些要素进行衡量?
李涛:互联网富媒体广告未来价格模式,为什么会更加的多样化?是因为广告主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价格模式可能能够相对解决他们相应的需求。例如,互动通的iFocus产品提出的是针对互联网的内容进行精准匹配的广告,当网民在看相关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把相关内容整合进匹配的客户数据库,接下来对用户和广告内容进行精准的匹配。在总体服务上,需要保证通过媒体平台的规划、创意的技术实现、具体的投放制作,优化跟进和实现数据监测等整个打包的服务来实现既定的效果。目前iFocus主要还是按照点击付费,要做到更好的ROI,未来针对有电子商务平台的广告主会更多地使用CPM+CPS结合的方式来收费。
《互联网周刊》:能否评价一下近两年网络广告市场发展状况,富媒体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郑斌:从2008年奥运营销的热情高涨到年底经历的像过山车一样的低谷,2009年又是一个反向的过程,打通来看,2008、2009年正好是一个完全互补的年度。随着广告主对于行业的观望和整个行业的调整,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了回暖的迹象。可以说,中国内需发展、产业调整和中国相对于全世界比较独特的反增长的大环境。带动了中国整个消费品有关联的公司,不少大的品牌公司重新开始杀人网络广告行业,尤其是像汽车等行业的复苏和迅猛增长,对网络广告行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富媒体从早期在网络广告当中只占领一个产品形式,到慢慢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发展的一个行业。现在,不少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整合营销的代表案例,都是从富媒体行业产生。富媒体在整个网络广告当中,一直保持了50%的快速增长。
《互联网周刊》:十年发展当中,互动通曾经历过两次经济危机,但一直保持了富媒体市场领先的位置,这些经历带给您哪些启示?
郑斌:两次经济危机对互动通是一个很大的历练。在刚刚成立的几年里,互动通的产品线太广,从最早的后台技术到网站创意到广告推广等一系列服务,但结果往往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当市场的蛋糕没有足够做大同时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互动通一度在资本面、客户面产生了断档。因此,我们在2002年进行了非常大的总体战略、人员结构的调整,除了核心技术人员和创业成员,公司一下子从200多人一下缩减少到10多个人。那时我们也定下了一个基调,专注于一个行业,而不是关注互联网广告整个链条。
可以说,经济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首先就是要专注,专注做富媒体,第二是创新,创新可以说是互动通的内在基因,也是我们在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的坚实基础,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在推出icast之后又推出一系列产品来维持整个行业的新鲜的生命活力,整合更多新的媒体;第三,在中国,做技术要服务于消费者,做以消费者为导向需求的产品平台,而不单纯做一个好高骛远的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好的理念、平台、产品都需要好的团队的服务意识去推动,中国很多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除了借鉴国外经验,主要靠的是针对中国客户、中国消费者的专业性的服务。从媒体的规划、创意的设计到平台的策略到ROI的评估,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
《互联网周刊》:作为国内富媒体广告服务公司的领跑者,您认为未来富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郑斌:未来的挑战在于创造出更多好的产品线,为富媒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整合性的平台,而不是相对各自独立的平台。此外,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更多更强的国外竞争对手也都会进入中国市场,如何继续保持领导地位,不断投入研发产生更多创新的产品,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毕竟,技术的产生和网络环境的成熟、消费者行为的成熟,还需要一个慢慢认知的过程以及第三方调研公司的验证,这个行业需要共同进步。
《互联网周刊》:从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看,互动通在今年大会上正式了hdtMEDIA平台,能否谈谈这一平台的建设情况,它和互动通已有产品怎样结合?
郑斌:互动通正在从一个技术提供商转变为网络整合营销媒体平台,目前在产品线上,iCast占有70%以上的富媒体市场,iStreaming集中在线视频广告及贴片式广告市场,iFocus专注于精准匹配广告,还有针对手机的绿色富媒体产品iMocha。由此我们提出了打造hdtMEDIA的战略。hdtMEDIA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产品线,把富媒体串联起来,从原来单纯的互联网媒体延伸到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数字电视/IPTV屏幕的三屏,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富媒体整合平台。目前,iMocha已经实现了双屏打通。我们希望再利用2-3年的时间打通数字电视或者说IPTV的屏幕。因为目前它们还是在产业的结构整合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时间建立磨合以及接人的落地平台。相信不远的未来,包括广电、电信在数字电视上面会有一个真正的整合,只要媒体打造完成,我们的平台就可以嵌入进去发挥作用。
《互联网周刊》:与国外富媒体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有哪些差异?
李涛:从富媒体广告形式上来看,国内的富媒体广告形式可能更加丰富。一方面在于文化的差异,中国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接纳程度更加地宽容,广告同时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另一个差异主要是网络环境上的差异,国外有不少如IAB这样的协会,网络环境相对比较标准化,中国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每个网站都不一样,对于广告投放的技术要求会更加高;还有一点,在国外的富媒体产业链环节比较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更加专注和精细,但国内相对来说较为模糊。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对外开放度 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滨海新区的开放开放以及天津自贸区的设立标志着天津市作为国家经济开放前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国家政策对于天津市的定位势必掀起天津经济腾飞的新篇章。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开发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关于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也多有论证,研究结果虽有出入,但大致达成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的共识。秦少杰等人(2003)对江苏省经济开放度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SPSS统计软件的结果输出证实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对GDP的增长作用非常明显,吴雪明、黄仁伟(2009)用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之和表征该地区的对外经济开放度,测算出上海对外经济开放度并和香港、新加坡等发达地区经济开放度做出比较,认为越开放,经济越发达。谢守红(2010)选择出口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两指标来分析全国35个主要城市产品和投资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并采用算数平均法求出各城市的经济开放度。
二、经济开放度指标体系
外贸依存度(t):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外贸依存度=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GDP。
外资依存度(i):该指标反映的是对国际资本市场开放程度。
外资依存度(i):外资依存度=实际直接利用外资/GDP。
对外合作度(c):对外合作度=100*(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服务外包)合同额/GDP。
三、天津市经济开放度分析
(一)数据分析
据表2数据显示,天津市外贸依存度在2005年达到最高值,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当期折算美元后GDP的1.194倍。此后逐年下降,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2005年逐年下跌,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虽每年大幅增长,但折合成美元数值逐渐相对减小。而天津市进出口贸易总值采用美元计价,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年攀升,但占GDP份额相对减小。天津市外资依存度自2009年前平稳增长,虽赶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但国家对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的大力支持,天津市招商引资逆市而上。数据显示,天津市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水平逐渐提高,2006年对外经济合作度达到一个峰值2.29,后困于全球经济低迷自2008年后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10年后天津市对外投资和服务外包业务受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开始提振至2014年到2.59的最高值。
(二)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本文基于spss19.0软件对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经济合作度进行主成分分析。
计算结果确定一个主成分,即主成分1,其特征值为1.819
由spss19.0软件输出成份得分系数矩阵表结果可知三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分别是-0.403、0.423、0.457。
据此可得公式经济开放度=-0.403*外贸依存度+0.423*外资依存度+0.457*对外经济合作度。此可得天津市历年经济开放度表3。
由上表看出,在2005年以前天津市历年经济开放度偏低,自天津市滨海新区在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天津市经济开放度开始飙升,自2006年达到0.601,此后至2012年稳定在0.5左右。2014年12月12日,滨海新区获批自贸区,成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受此政策的影响,2014年天津市经济开放度达到最高值。
四、结论与政策
本文通过建立天津市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体系,测算出天津市历年的经济开放度,天津市作为我国最早的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最早,开放程度也较高,近些年来,随着天津市的国家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天津自贸区的设立,天津对外经济开放得到进一步提升。天津市应进一步利用好港口优势,借华北腹地广大市场,进一步提升天津港的吞吐量,更好地建立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天津市进出口贸易额。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努力开拓海外国际市场,加大海外投资,加快天津大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庆君.辽宁省对外开放度的测算与比较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
[2]秦少杰,卜亚.江苏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江苏统计[J].2003(6).
[3]邵桂兰,王涛.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青岛市经济开放度测算[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
梦想需要实力,没有实力的梦想是空想。
玩弄文字游戏不能产生新的艺术形态,艺术需要严谨的科学做助力。就像达?芬奇从解剖学中领悟到表现机体的秘诀一样,对现代科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可以为艺术梦想打开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乌托邦”,也常常被称作“理想国”,源自托马斯?摩尔出版于1516年的同名书籍。这本书的全名是《关于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涉及了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等,试图描绘一个虚构的完美的国家。自从乌托邦这个词被创造出来,就一直是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钟爱的词语,因为它寄托着他们的梦想和追求。但是,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乌托邦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主义,是空中楼阁一样的梦,只适合于在茶余饭后谈谈,虽然可以尽情描绘,但是没有人真的想去鼓捣出来一个真正的乌托邦。当梦想和现实碰撞时,连艺术家都很清醒。
如果问有谁能真正把一个乌托邦的梦想变为现实,大家首先会觉得这是个很神经的问题。如果逼着大家回答,答案会五花八门,因为对于到底怎样才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乌托邦,每个人会因自己的认知和经历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是几乎很少有人会回答说:一个艺术家可以建立一个真实的乌托邦。但是,二十世纪里却真的诞生了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他异想天开、在各个学科的前沿发展中纵横驰骋,把最新的航天科技、新材料技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气候和季风变化规律等等知识,运用于实现一个艺术化的乌托邦梦想,寻求解决人类所面对的空间危机、能源危机、生存危机和政治经济危机。这个人就是出生于阿根廷的正当壮年的当代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希诺(Tomás Saraceno,1973 -- )。
萨拉希诺1999年毕业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建筑学系;2000年修得一个艺术学的学位;2001-2003年间,在德国法兰克福的St?delschule师从Peter Cook继续深造建筑学;2003-2004年,游学于意大利,研究建筑学与艺术。受训为建筑师的萨拉希诺最早的艺术创作开始于2001年在德国学习期间,十年来一直围绕一个主题不断探索,这个主题就是:建造一座可以在空中跨域国界自由漂浮的、像云彩一样可以随意变换形态的、能够形成一个自我维持的生态平衡的、真正的飞行城市。
得以有缘知道这位艺术家,是因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顶楼花园,每年夏天都会做一位艺术家的雕塑展。去年做的是将近九十岁高龄的安东尼?卡罗的作品展。今年做的是托马斯?萨拉希诺的《云中之城》(Cloud City),展览时间从5月15日持续到11月4日。这也是年轻的萨拉希诺第一次博得美国艺术博物馆的青睐,而且得到的是大名鼎鼎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青睐。这对于一个不到四十岁的艺术家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荣誉吧。但是,如果你了解了萨拉希诺艺术品背后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和技术支持,你会觉得,这是他当之无愧的领地,纽约会因为展出了他的作品而深感荣幸。
萨拉希诺最早以《云中之城──空港城市》(Cloud Cities / Air-Port Cities)命名的系列作品出现于2006年。那一年开始,纽约的Tanya Bonakdar 画廊展出了他的《空港城市》模型,这组模型现在仍然在 Tanya Bonakdar 画廊展出,免费参观。而自那之后的历年,这个《云中之城──空港城市》系列在欧洲各国陆续展出,包括:瑞士、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瑞典、西班牙、英国。萨拉希诺十余年来创作的所有作品,都起源于2003年,他在几位被他的想法打动的教授和同学的鼓励下,走进当时St?delschule建筑系主任 Daniel Birnbaum 的办公室,问他:学校是不是愿意资助自己申请一项专利,专利内容是如何使用气凝胶(aerogel) 来建造未来的飞行城市。这是萨拉希诺众多专利申请的开始,在他随后的艺术创作中,一个个新的专利发明成为他能够成功构建那些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漂浮的、可以走进去、可以爬上去、可以坐卧停留、读书看报、喝茶聊天的“艺术房子”的坚实的基础 。2009年夏天,萨拉希诺赴美国航空航天局参加国际空间研究项目,进一步研究在失重状态下的飞行,以丰富自己对于构建飞行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试验灵感。
这次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屋顶花园展出的《云中之城》,由16个不规则多面多边形模块组装而成,呈非线性形态。除底部的钢架基托外,顶部由多条聚酯纤维从不同角度拉抻固定。模块的墙面主要是中空或者透明的有机玻璃墙以及双面玻璃墙构成。或者可以透视,或者反射周围静物的不规则组合,让整个作品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断变换。观者必须时时确认自己与这个装置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自己与所有透视的人物景物和反射的人物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才能确保自己不在变化多端的视觉影像中迷失。
萨拉希诺说,这个项目借用了建筑、工程、物理、化学、航空、社会交往、以及自然世界等领域里的各种法则,整体解构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复杂的分形图案、云彩、气泡、蜘蛛网、神经网络和通讯网络。萨拉希诺的哲学体系是建立在现代网络学的基础上的,他要挑战传统的等级体系,认为物种之间的关系不是门纲目科种属的等级结构,而是网络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为了研究这种复杂的关系,萨拉希诺曾经反复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种蜘蛛放在《云中之城》的装置中,让蜘蛛在空间里结下一个网;然后再把另一种蜘蛛放在相同的空间里,观察它怎样在已有的另一种蜘蛛已经织出的不同结构的网中,织出自己的网。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云中之城》,没有请蜘蛛来织网,而是由艺术家自己在不同部位拉建了几个结构不同、大小各异的网。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网络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参加郎咸平的新闻会时,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一件有意思的小事。
郎咸平的博士生导师以教学不循规蹈矩出名。导师给郎咸平和他的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首先导师发给每人一打厚厚的稿纸,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题,说:“我们先来考试,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求证推导出一个结论。”能做郎成平同学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提笔就写。
转眼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有人写了十几页,有人写了几十页,有的同学甚至举手要求增加稿纸。郎咸平说他觉得压力很大,因为他根本没见过这样的题目,写的并不像别人那样多。导师在教室里踱着方步,欣赏着学生们的忙碌。几个小时后,所有人都交了卷,并信心十足地等待着老师的评判。
结果非常出人意料,他们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老师连看都没看就丢在了一旁,然后微笑着说:“你们全都不及格。”大家很好奇地问什么原因。导师告诉他们:“你们做的越多就错的越多,因为命题本身不成立。我只要你们几个字就可以了――这个命题是错误的。”这是完全美国派的教学风格,我想这也许是郎咸平今天敢于挑战经济界权威,说出自己与众不同观点的原因之一。郎咸平说,这堂没有任何教学内容的课比其他任何他学到的实质性的知识都让他印象深刻。导师用形象生动的一堂课,告诉他的学生们一条真理:“做学问需要怀疑的精神和正确的方向”。
浅薄的我认为生活更是如此。
别再纠结蜗居
《蜗居》热播时。一位勤奋踏实的女友来电话无意中说起工作很辛苦,因为北京高昂的房价,工薪阶层的她和丈夫,只能在丈夫单位附近的顺义区买了房,而她每天要花6个小时去挤拥挤的地铁和公交到大兴区去上班。我听了心里一阵酸楚问她:“你为什么不换工作?”她无奈地回答:“因为经济危机工作不好找,换工作的话压力太大了。我已经在这个单位4年了,一切都已经习惯了。”
我想我可以接受每天为我喜欢的工作加6个小时班,但是我不能接受为了上8个小时班而花6个小时在路上,如果我们来算一笔账的话,你会发现很大的问题。据我了解她所在单位每周上6天班,一周在路上的时间是36个小时,一年52周除去2周一3周的节假日,会有近50周1800个小时,4年会有7200个小时花在上班的路上。想像一下如果这7200个小时都用在工作上,会做出怎样的成就?而我们4年间上班时有效利用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这个数。
一般情况下,一个知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每天勤奋工作14个小时连续4年的话,做不到中层管理也可以是部门经理了。交通和房子问题不说迎刃而解,也至少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窘迫状况了,用郎咸平导师的观点看,换工作和舍不得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是个伪命题,根本不值得纠结。
我所认识的另外一些中高层管理者恰恰相反,他们乘着经济危机辞掉了工作或请了假,去读MBA或其他专业课程。大环境不好,他们的房贷、车贷压力当然更大了,因为他们买的是地段好的大房子和高级商务车,他们的薪酬也比平时减了更多,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患得患失而感到不安。
多数人认为这正好是个学习的机会。全球经济危机也不是一两个人能扭转的,不如就乘这个时机提升下自己的价值,等经济一复苏,他们的身价就会立即倍增。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有足够的钱可以接受再教育,我们普通人却没有。事实上我所认识的一位目前“钱”途光明的男士,十几年前他也是个北漂,完全通过自己的打拼融入了这个社会。70年代出生的他从市场销售员做起,不同的是他攒够房子的首付时没有在郊区买房子,而是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发展了更高一层的人际关系,得到了一批志同道合者的认可,和他们在一起扭转了思路,因此事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他最初在北京的很多年,住的都是租来的或妻子单位的“蜗居”,他的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上了。“非典”时期北京房价不稳定,大家都持观望态度,他却不惜借债(通过读研究生他已经积累了可以借债的人脉)迅速在离单位很近的三环附近买了房子,家人说这样压力太大了――因为当时他的偿还能力远没那么强。他回答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如果你把上班的路上浪费的时间用在工作中创造价值,你会发现这笔账非常值。而且地少人多是不争的事实,三环内的房子只会涨不会跌,它的升值几率和速度会更大。”事实证明他不仅没有被高昂的房贷压垮,而且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当80后90后都为《蜗居》所表现的生活状态而愤愤不平和抱怨担忧时,很少有人有70后的他的魄力和野心。他曾经告诫初入职场的我说:
“当你认定了自己的方向后,不要浮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我按照他的思路在起点很高地位很低的生存状况下,默默坚持了多年之后,才发现他当年送我的一句话,比任何成功学大师的成功定理都管用。他还曾说过:“你身边6个最好朋友的平均地位和水平,就是你的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所以工作和学习中有一个好的导师或团队才是决定你生活品质的关键。为了能与他们站在一起,你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而不是在一群比自己能力低的人中吹牛,或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
这就是当年流行的《穷爸爸富爸爸》中所说的思路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所纠结的问题是个伪问题,换个思路也许会有不同的出路。如果你没有一个“富爸爸”的话,至少你得有富爸爸的创造财富思路。
成功的临界点是10000小时
我想大多数人眼里关于“钱途”和“前途”的比较是个伪命题。如果你能干一行爱一行,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工作只是你谋生的手段,而你又没有投入足够的激情和才智,估计谋生都很困难。
80后90后关于“房子比爱情重要”、“先买房子后结婚的”命题其实也是个伪命题,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足以成为背叛爱情与信仰的借口。
与其在这里抱怨高房价不如像我一样关掉电视,先从书架上拿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他的“异类的成功学”中明确指出成功可以用时间来量化,成功的临界点是10000小时――即不管你是作曲家、电脑程序工程师。运动员、作家……要想达到世界水平,练习时间就必须超过10000个小时(一般情况下大概是8年10年时间)。这是一个底线,或者标配,任何行业任何人都不例外;比尔・盖茨、比尔・乔伊,甲壳虫乐队也不例外。
多数人不能成为成功者,一是因为没有付出太多持续的努力,二是家庭未必能够支付这些练习的费用。(或者大部分人先把这笔钱放在购置不动产上了)如果你认同他的观点,萌发了进取的决心,就继续找本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深入学习一下如何正确管理你的时间。即使是深奥晦涩也要硬着头皮读下去,它没有小说和电视剧有意思,但绝对更有价值。如果你把这10000小时用在了上下班的路上,看韩剧肥皂剧上、沉迷于网络游戏上,估计你要想摆脱蜗居状况就只好走“捷径了”――当然你最好先权衡一下得失的利弊。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内需型发展模式;城市功能拓展;体制
[中图分类号]F2;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37-03
美国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发地。金融危机纵深发展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一方面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危机;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信心的危机。前者影响虚拟经济,后者影响实体经济,世界经济的两大领域都出了问题。当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实体经济危机之后,金融危机本身的过程还没有结束,还可能在继续引爆的过程中,这样就会出现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交替出现,而且呈现出互相加强的现象。世界经济从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突然转向一个恐慌的危机时期,正面临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局面。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的波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趋于严峻。这既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安全和对外贸易及投资构成了挑战,又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向内需型发展模式,拓展海外战略投资,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当前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国际需求大幅度收缩,而我国人口众多,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国内市场广阔,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分析形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众所周知,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功能的拓展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从而消解和弱化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在这一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与之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
一、农民工市民化是保证内需增长的核心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在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建成文明程度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因为现代化最基本的要求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我国城市功能薄弱、单一,城市化水平之所以滞后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是在发展机制上出现了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度集中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窒息了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与潜力,限制了它们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从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功能的拓展强化,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制约,这种体制因素的制约,将城市与乡村人为地割裂为两大相互封闭的部分,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人为地划分为两大不同的阶层。它不仅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城市的流动,也限制了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向农村转移。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的主要问题首先是造成了内需增长的严重障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历史性,原有身份体系只是弱化而非消失,所以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对于城市而言,他们属于外来人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能在城市真正立足,城市只是他们挣钱的地方。相对农村而言,他们又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他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此,他们是一群“边缘人”,是一种过渡性的群体。我国1.5亿农民工及其赡养人口实际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农民工在提供了巨大的廉价劳动力的同时又很少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和文明?熏这是我们依赖外部需求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农民工绝大部分是在第二产业就业,企业基本上不考虑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劳动力再生产、繁衍和教育培训的费用。廉价劳动力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尽乎无限的供给阻碍了企业和产业的技术更新与升级换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后者本来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吸收劳动就业的主要领域。农民工及其家属不能市民化,从而进一步扭曲了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城市作为最早的商品集散地,通过商品交换极大地促进了技术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佩属鲁把城市比作“发展极”,它像磁场一样,把生产要素聚集起来,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功能的拓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形成与生产要素集聚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分布体系,有利于规模效应的发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城市化有效地促进了要素集聚和资源合理配置。农民工的储蓄基本上是汇回原籍乡村,赡养父母抚育子女以及在乡村建房置业,已备失业还乡。这样,在亿万农民工已经、正在和必将会逐步离开的地方不断修好房建新村,而在他们已经就业和还会不断进入的城镇却无房可居,影响了农村土地资金的合理利用和规模经营,阻碍了减少农民、富裕农村的现代化正常进程。
由于城市发展并不考虑已经就业的农民及其家属,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出现了围绕少数城市居民自我循环的高端化发展,脱离了我国土地等资源禀赋和人均实际负担能力。正是因为农民工及其家属并未真正离土从而放弃乡村的土地和其他的占用,从而造成城市供地制度性稀缺,进而大大推高了城市地价和房地产价格。城市的聚集引力,即劳动、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功能,势必产生了规模经济的乘数效益。城市对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聚合效应,产生规模效益,规模效益产生更高层次的资源和要素聚合效应,这就是城市化聚集引力的表现,城市功能将呈叠加强化的发展趋势。现在进行突破二元经济结构即城乡隔绝体制的制度创新,平稳地疏导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已经成为今后保证内需增长、矫正经济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发展和振兴农村的核心问题。
二、在城市功能拓展进程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社会生产力最终总是要落实到特定的地域空间及其周围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而特定的地域空间及其周围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又有相当大的制约性,城市化是工业繁荣的必然结果。在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在分散的地理条件下就可以维持和发展,有限的产出不需要大规模的交换。城市的根本特点是集中,城市化正好适应了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的要求,能够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先进发达的城市文明,极大地推动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进一步扩大升级。关注西方发达城市功能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自18世纪以来,西方最发达城市的主导功能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一同演进,经历了从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创新功能的转变。由此可知,城市功能呈现出叠加性发展趋势。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教育的普及与完善,文化的积累与进步,金融、贸易的联系与发展,以及人际交往和社会创新活动,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功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功能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从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从低级功能到高级功能的发展过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已有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结合体,如政治中心、工业中心、交通中心、市场中心、金融中心、服务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生活中心等。这些功能的有机结合,使得现代城市具有一个完善的功能体系。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城市功能的拓展,既是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动态过程,又是城市和乡村相互运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现代工业推动的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包括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及农村人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主导产业不断升级,表现为各产业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和空间位置不断发生改变。与之同步,城市功能也在不断演化。一方面产业结构软化,即农业、工业产值比重降低,服务业比重不断升高,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制造业开始扩展出市区以追求较低成本,服务业则因服务产品的消费特性(即时间、空间的不可分性)而日趋集中于城市。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增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以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生产业。同时现代消费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现代消费业是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房地产、旅游、卫生、体育、教育、娱乐、文化等行业的总称。因此,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就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辅相成,互动促进,城市功能叠加式的拓展,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使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变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城市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同时城市可以通过其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和优化配置,以及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措施,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和为农民工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提供条件。在城市拓展进程中,农村城市化与之同步,农民的自由度增加后,无论是亲缘还是地缘关系,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空间都得到了极大地扩展,并且在这种扩展中与经济资本相互转化而得到强化。农村群体会渐渐向城市群体过渡,农民的生活方式如劳动、闲暇、消费、交往、家庭生活会慢慢发生变化。在温饱未解决之前,人们更关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状况及人际关系等外延要素的发展。而在向小康社会迈进时期,人们的注意力、聚焦点便开始转向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农村居民不再停留在要求少生病、吃饱饭的水平上,而是注重健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有大容量的智力开发和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城市功能叠加式的拓展,正是满足了这些要求,两者的相互促动,以结束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因此,加速城市化对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有着异乎寻常的战略意义。
三、清除体制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实际上将农民作为二等公民,无法享受起码的国民待遇,这是导致城乡对立、城乡分割、城乡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功能单一、薄弱,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一是工农二元产业结构。我国工业借助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带动下,正快速地向现代产业方向发展。而在农业发展上,为解决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而作出的推进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种种劳动,受到人增地减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的严重制约。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规模扩张的工业与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益低下的农业形成鲜明的反差,构成我国二元产业结构的主体特征。二是我国城乡二元区域结构。我国城市借助于政府力量和建设用地制度、投资体制的改革等获得巨额的城市建设资金,城市建设不断加速,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地理位置的制约,农村建设资源匮乏,政府财政和外资、社会资金的投入不足,面貌日新月异的城市与贫穷落后的农村形成了鲜明反差,构成了我国二元区域结构的主体特征。三是居民二元阶层结构。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求生存、图发展,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由于受到种种政策歧视,成了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占我国总人口绝对数量的农民不能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分享城市居民已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更没有平等地分享城市居民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正享受到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目前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有很深的寓意的,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城市功能的叠加式拓展、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的聚集引力、城市的辐射张力以及乡村自身的裂变推力,提供了内在需求与强大的外部动力。而清除体制性的障碍与壁垒,则是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先决条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时代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环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被看作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城市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过程,其发展、演化和效果必然受到种种制度、体制的深刻影响。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以后,各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已经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体制层面,城市化的发展也不例外。
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过程,在真正意义上使农民融入城市文明,由农民变为农民工,这体现了制度变迁的进步,但同时由于农民工保留了农民的身份,不能顺利转变为市民,也就不能彻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的目标,这些都表明制度变迁仍然十分滞后。农民工要彻底摆脱农民身份成为市民尚需要进一步清除体制性的障碍。如前所述,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有很发达的非农产业,能吸纳大多数人口,使他们脱离农村和农业领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和非农产业;同时农业的生产水平之高也足以维持高水平的城市生活。城市由于教育较发达,信息量大,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快,竞争力强,这些都有利于人的能力培养,工作效率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被城镇、非农产业部分吸纳后,减轻了土地的人口压力,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农民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又使农民进城居住,增加了城市人口,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投资需求,推动了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生产消费到生活消费,由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最终增加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据未来学家称,城镇人口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相应上升1.4个百分点,可拉动房地产业投资1000亿元,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工业化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功能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传统的功能在弱化,“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将更加突出组织管理、生产协调方面的要求,相应需要具备优良的生活和服务水平。此外,在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在文化、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功能拓展的进程中,我们要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从制度层面消除不利于农民向现代化市民转化的政策因素。在户籍制度上,让农民真正享有进城后自由迁徙的权利,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全部剥离出去,城乡都按照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进行户籍登记,只要在城里有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都能登记为常住居民。在劳动就业方面,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以劳动力素质高低作为就业的主要标准,建立城乡统一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在社会保障方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险体系,为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编织一张社会安全网。建立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加快财政与税收制度改革,为满足民众的公共需求,提供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农民工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全社会致力于创造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共生的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在更高层次上与多元互动的状态下拓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2]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城市化的关键是农民市民化[EB/OL].省略.200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