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设计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习时间:20xx年1月13—18日
实习地点:北京
实习内容: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来北京的第一天,对于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我心里是万分激动。下午我们便去了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2010年1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的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我们便来到了故宫。故宫的建筑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城墙四角各矗立着一座精巧别致的角楼。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故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故宫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须弥座式三层平台上,四周环绕着石雕栏杆,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崇高地位。故宫的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下午俩点我们有来到了神话中的“一池三仙山”的北海公园。这里水面开阔,湖光塔影、苍松翠柏、垂柳依依、亭台楼阁、层层叠石、构思布局、形式独特,园内亭台别致,游廊曲折,富有浓厚的幻想的意境。
北海公园主要的景点有:琼华岛、永安桥、永安寺、善因殿、昆仑石、万福楼、静心斋、白塔、、、、、、这些景点齐集了北海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
北海公园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接着又来到了闻名响耳的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外部空间构成和商店内部环境给人以美感;建筑景观特点独特; 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栉次鳞比到处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尽显泱泱大气,逛不够的商场,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游人,顾不及的变化。它是城市一个最耀眼的平台,展示了物华天宝的精致商品,它是城市一个人气指数最高的商业中心,弘扬着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商业文化。
2010年1月15日 星期四 晴
我们来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园——颐和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传统的风貌,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其间曲折密布的小径相连接。
接着又来到圆明园,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中还建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7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至今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2010年1月16日 星期五 阴
“798”艺术区是来源于原有的工业厂房,被这些艺术家们改造的五花八门,各种风格的应有尽有,固有的建筑风格和岁月痕迹被巧妙地加以融合利用。有加一层扩大了使用面积的,有扩出了门廊增加了展示空间的。
晚上来到大家最熟悉最热也是最红的热点——鸟巢,“鸟巢”的设计和特点非常突出,他的外形结构主要由门式钢架组成。整个建筑,抛弃了传统意义的支撑立柱,而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24根桁架柱托起了世界最大的屋顶结构,成就了全世界建筑业的一大壮举,所以,又被称为“人类建筑文明史上的惊人杰作”。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随着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对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中心绿地加上宅前绿化,单纯满足绿地率就可以了,而是要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方面,还追求个性化,突出设计灵魂。
一、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小区景观设计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1小区绿化模式和植物种类单一
有一些小区绿化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大片草坪点缀少量乔、灌木的绿化方式。从种植模式上很难看到其地域特点;再者,植物种类也比较单调,大多囿于常用的几类品种。如此的绿化模式造成小区植物结构层次单一,绝大部分为乔草两层或灌草两层,难以形成有效的乔灌草复式绿化结构,失去了物种的多样性。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承包商的急功近利。仅仅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绿地率和节省资金,未在小区景观设计和绿化施工管理上有更大的投入。
1.2绿地率不高
没有形成组团效应现象,虽然对小区的绿地率有规范标准和要求,但在城市中心区特别是老城区,受开发面积的限制,没有布置绿化或只是零星点缀在小区的各处,不能形成相应的组团效应,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1.3草坪铺设和种植比例过大
在住宅区的绿化上,目前有一种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倾向。单一大规模进行草坪铺设并不科学、也是不经济的。因为在草坪生长旺盛的季节,每3天要进行一次浇水,15天左右要对草坪进行修剪,由此产生的的养护管理费用是一般乔、灌、草组合绿地的3至5倍。
1.4园林景观小品体量小,缺乏艺术性
户外活动是住宅小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的场所也是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空间。园林景观小品作为它的主要载体,在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配套设施布置不全、设计不合理、缺乏艺术性等弊端。小品是设计的亮点,应结合小区的景观设计综合考虑,在设计上应注重人文内涵,创造充满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和欣赏空间,同时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以及居民体育健身等功能。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2、景观的艺术观赏性和文化性不能很好体现
首先是不重视多方向观赏效果,多数园林景观与建筑外立面相谐调,注重其室外观赏效果。对于住户来讲,在室内欣赏室外的风景的感受也非常重要,但是在调研的很多小区内室内观赏效果非常不让人满意,主要是鸟瞰效果、色彩搭配、植物组合布局等方面。许多是草草处理景观和道路、停车位的关系,导致混乱一片,视效果较差的景观,规划师和园林景观设计师需要合理布局绿地、合理解决好停车功能、活动集散功能,同时同林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合理解决景观观赏角度、观赏层次,使作出的景观设计才能达到园林上良好的俯视效果和立体效果。
其次是有些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滥用园林雕塑小品,园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中很普遍,在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设置一些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点缀和组织空间,烘托主题、意境的作用。有一些住宅小区内泛滥园林小品,或者设置过于密集,没有主次节奏;或者与环境格调不相融合,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割裂感。
3、“虎头蛇尾”的设计误区
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对销售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开发商在一期时,会把园林做得很好,但随着销售的好转,二期,三期会减少投资,园林景观越做越差,形成了“虎头蛇尾”的设计误区,其实这种设计思路是不正确的,因为楼盘的景观没有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至使一二期之间的设计断层,导致楼盘整体景观质量下降,或呈现出一种“狗尾续貂”的效果。
这种对后期园林景观的不重视,是得不偿失的。园林景观不仅仅是小区的形象,更是对住户的一种承诺,因为住户会这么认为,后期的房价高了,而园林景观下降了,这是一种对住户不够负责的表现。开发商应有大局观念,不能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后期的景观设计,其实,在二、三期工程建设中,继续继承一期的设计风格,保证园林景观效果,对开发商来说,不仅可以得到住户的信任,更有利于提高社区的知名度与公司品牌的打造。例如广州推出的“时代廊桥”楼盘,该楼盘在园林设计上就从整体把握了设计的风格及连贯性,强调东南亚风情,除了首层全部架空4-6米,令楼盘更为通风外,还选用了可降温的大面积水景,在水中修建了11座形状各异的带顶廊桥,为业主营造了一种放松舒适,又别有风情的“家”的感觉,使得该楼盘从开始销售就呈现出火爆的卖场,全面房屋很快就销售一空。这不仅仅是销售,是信任,更是品牌。
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建议与方案
通过上面所分析设计误区或不足之处,以下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的特点,在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方面提出以下应对方案。
1、实现功能价值
园林景观的设计往往会出现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情况,一个合理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功能的需求,应该在设计中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符合现代住宅形式,适合不同人群行为及心理需要的住宅小区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
首先,要在设计前制定空间使用调查报告,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作出详细的居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上研究中所提到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社会和行为心理需求而产生使用要求;还有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气候等因素。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再结合设计的小区的人口密度、居民数、面积、容积率等,安排设计空间的内容和这些内容应当把握的数据。
其次,小区园林景观的总体平面布局应合理,虽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像规划设计那样有许多控制参数,但容量的控制依然至关重要。比如,根据每个小区个体的特点,整体上把握开敞与私密空间的比例,每个空间中软硬质景观的比例,这样才能促成功能的合理。此外,需实现不同规模的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布,避免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而带来的诸多问题(过大无法形成有精神的场所,并且在艺术和功能上无法控制,造成浪费;过小无法驻留,缺乏意义。保证各空间的独立性及连贯性,避免相互干扰以及避免空间的滞涩。另外,还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比如对外界噪音、污染等不利环境的隔离,设计合理的健身运动场地。
2、提升观赏价值
在满足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园林景观就需要在文化与艺术的美学的层面上进行创造,这个创造的过程应当是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并且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因为园林景观最终是为人的使用和欣赏而服务的,如果住宅小区的景观缺乏观赏价值,得不到认同感,那么园林景观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无法吸引人们向往。对于如何的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需要从整体和细节上全方面着手去考虑。
首先,要创造多层次的美感体验;美是人类居住生活永恒不变的主题,人在景观中的审美体验是多层次的。在多层次美感体验中最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视觉体验。住宅小区中的不同位置,比如室内或室外,高处或低处,视觉感受都是不同的,除了要考虑室外处于环境中的审美角度外,还要考虑在楼上外望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景观单体的艺术化处理;景观单体是实现景观效果的基本元素,因此细节上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单体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具有一定复杂性,在如何达到与整体环境风格统一又不失个性上,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景观单体在设计上首先应当贯穿着环境所具有的品性,与环境协调统一,如天津万科水晶城中的入口雕塑,通过以传统材质为主表达空间归属感和空间意义,又结合现代的样式暗示高品味的住区生活。
3、要保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作为人们生活主要场所的住宅小区,对于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保证住宅小区生态效益的均好,内部物质流动的良性是至关重要的。住宅小区中的生态设计要考虑不同地域特点的通风、采光、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必须适应场所的自然条件,将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生态,并尽可能地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而消耗的能源,保留当地的地域性特点。通过这些手段维护居住者身体健康、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态美,实现住宅小区自然系统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结束语
住宅小区作为人们在工作之外接触最多的场所,其景观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景观设计的一些手法,在小区建筑群所形成的虚空间中合理地把握绿化系统、道路系统、户外空间结构等方面,不仅实现对住宅小区建筑与景观的视觉延续,也对城市的生态人文环境起到健康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住宅小区景观系统作为城市生态大系统的子系统,应该本着尊重自然的态度,从实际地形地貌出发,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中的住宅小区既能体现城市的同一性又能各具特色,实现住宅小区的多样性,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环境优美,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住宅区环境的质量。建造一流的绿色居住环境,从而为丰富城市风貌,推动城市景观系统进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建华.浅谈住宅小区绿化设计理念[J].科技信息,2010(3):342-343.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误区六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可是,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结束语
1.概念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充分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地形,满足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场地、绿化景观设施、工程管网等要素的使用要求,在基地现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总平面图中竖向设计与工程管网设计的一种综合设计。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规划设计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规划设计、机电设计、景观设计密切联系而且不可分割。
2.目的:
(1)匹配规划设计要求,满足建筑物、交通组织、停车布置等的功能要求。
(2)合理衔接总图中各栋建筑物内部管线、总图综合管线与市政管线。
(3)合理组织总图竖向给排水设计。
(4)匹配景观排水设计、绿化种植及保证景观设计效果。
(5)配合市政相关报批报建。
(6)满足基础埋深,减少土方、防护工程量,有效控制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二、基本流程:
1.工作阶段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总体工作原则是尽量先行,按照时序,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投资分析阶段);(2)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规划设计阶段);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施工图阶段)。
2.主要工作内容:
(1)场地竖向设计:道路竖向设计标高、坡向;建筑物、构
筑物地坪标高;场地地表水排除方式;土方平衡工程;满足景观要求的相关设计。
(2)市政管网综合设计:市政配套站点、用房的设置;给排水、电气、暖通、燃气、有线电视、网络市政外线接入方式;区内市政管线合理布局、走向;满足景观设计、物业管理与维护要求的相关设计。
3.内容及成果:
(1)宗地资料分析阶段
宗地基础资料分析对项目立项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其成果以及具体解决措施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体现。宗地基础资料分析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收集宗地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包括:①宗地图、规划条件及附图、周边市政道路图(投资部提供)。②宗地周边市政四源(水、电、气、热)的接入条件、路径、容量;雨污水接出位置、容量(投资部提供)。③完成地质分析报告(合约部确定勘察单位,勘察单位完成初勘报告,项目部配合实施)。根据基础资料完成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宗地基础条件》。根据宗地基础资料,完成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包含初步的土方平衡计算以及建议场地处理方式――平坡式或台地式(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分析报告应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发展成本》。 根据宗地基础资料、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提出对
概念规划布局的建议。例如:地形、地貌、市政道路、市政管线接入条件、地质条件对单体布置方式的影响、建筑朝向、间距、日照、通风、规划要点的影响(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此项建议形成规划设计影响因素,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可行性》。
综合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完成密度分析及项目盈利预测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方案阶段
正式取得土地后,按照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取得的各项成果,完成地块密度分析之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方案阶段需根据密度分析确定的规划布局、路网结构、初步产品配比、经济技术指标、空间形态等内容,对规划布局、单体方案的深入等内容形成指导性意见。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结构确定雨水排除方式、场地平整工程的竖向控制坡度、坡向,完成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方案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2)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根据规划确定的户数、人口规模,确定各专业市政站房所需面积、建造方式以及合理的布局,最后完成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此图由方案单位完成)。出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第二份会签表。
3) 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路网结构、景观示范区位置、道路分级、场地内各主要市政管线走向、路由等元素,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施工图单位完成),对各主要道路的管线敷设做道路断面设计。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4) 室外竖向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根据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和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牵头合约部、项目部完成室外竖向工程(包含土方平衡、挡土墙、护坡等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
(3) 施工图阶段
规划设计定稿方案完成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随着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逐步深入,确保规划、单体以及景观园林设计在技术实施方面具合理性、可操作性。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规划定稿方案设计确定小区出入口、各单置、出入口、路网设计、地库范围及地库出入口、户型。
2)景观方案总图:景观方案总图(此图由景观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结合景观道路、微地形、水景等对总图消防路网、场地竖向、地库覆土结构承载和风井初步位置进行审核,此项由景观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注意:景观方案设计与总图竖向设计、总图消防设计是一个互相穿插审核、互相不断修改、优化的过程,并不分先后。
3)总图竖向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竖向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竖向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竖向设计评审表。
4)总图消防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消防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消防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设计的基本准则
(1)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2)功能决定结构。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3)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
桥梁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虑与优化设计。
(4)从大处着眼,使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入自然,既显示桥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独善其身。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就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灵活、准确地运用造型法则,精心构思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的轮廓空间组合,既要简单又要明确。
(5)于细微处入手,注意其附属结构与桥梁的协调统一。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鉴赏。桥梁附属结构则为桥梁主体的通行能力与景观价值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如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安全,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满足安全、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简单、便于更换的前提下,其靓丽的颜色和优美的线性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3、桥梁景观设计内容
(1)景观本体的形式美。
这是历来就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如桥梁、引道的水平及竖向线形的美学设计;桥型的美学比选;各种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相关的桥塔或桥头堡或桥亭或收费站的建筑设计等。
(2)桥梁及引道的景观设计。
这是随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而新出现的内容,如桥梁及引道的软、硬质景观设计;桥梁整体色彩设计;桥梁选址与环境景观尺度的和谐与调整;护坡工程的美学与环保;桥梁建设与水体环境景观的复原;桥梁夜景观设计等。
(3)观景系统。
该系统又可分成观桥系统与桥面观景系统,其内容根据桥梁的重要性或有取舍。如观桥系统的布点及视线分析;人桥亲和的观赏处及流线设计;桥面观景的流线及视线分析等。
4、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步骤
首先便是桥梁景观的规划,其次才是景观的深化设计。桥梁景观规划应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桥址设想;对桥梁区位进行分析提出桥梁的景观定位;并根据景观定位进行景观空间布局;此外还有配套建筑的规划及桥梁夜景观的分区与分级等。桥梁景观规划目的是对景观有统一部署,以更好地反映桥梁的特性。桥梁景观规划应与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待可研通过有关部门评审后再作景观深化设计。
5、桥梁景观设计现状及问题
(1)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即桥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新晨
另一种桥梁景观设计的误区便是"伪桥型"现象。有些部门盲目追求"时代风尚",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拱,使桥梁外观感觉与桥梁实际结构完全不符。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建成后的桥梁景观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桥梁设计者为迎合社会风尚,使"伪桥型"变成一种设计。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2)由于我国桥梁设计以功用为主导的传统,专业设计部门中建筑师拥有量的不足,建筑师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3)设计思路狭窄,模仿较多,自主创新设计意识较弱。有时设计周期过短,为了赶时间,就要生搬硬套,很少进行创新和论证。
结束语
以往的桥梁设计侧重于结构、经济与交通功能方面的优化分析,而现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桥梁的环境景观提高到一新的认识高度,如桥两侧的引道及桥头绿地的景观生态、桥梁工程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工程对水体生态的保护等。在设计中,我们应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应以环境美、景观协调、速度快、质量好,来创建生态工程。
参考文献:
[1]《桥梁美学》,樊凡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一)缺乏针对性专业教材
当今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此专业及行业紧密契合的专业教材。景观设计软件只是方案表达工具,景观设计软件教学不能脱离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到构成要素、设计要素、CAD绘图基础、生态学基础等课程群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高职高专层次的设计软件培训教材,教材多为文字介绍居多、辅以少量图片作为辅助理解的理论型书籍[1]。同时,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针对景观设计行业相关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书籍编写及出版需要一定时间周期,而设计软件版本及功能更新较快,这使得教材出版后的部分案例及其实现方法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主流实现方法不同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8.4%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与景观设计行业的契合度以及教材时效性不满意。
(二)教学模式陈旧且没有体现景观设计行业特点
一方面,当前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授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讲解软件功能模块并逐项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学中多是设计名词的解释、指令的罗列、操作功能的介绍,把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性软件拆成一条条孤独的功能和命令。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基本是沿用传统建筑类工程制图软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从基本命令讲授到工程图纸的绘制,这与建筑施工类或其他专业类似涉及AutoCAD与Sketchup的教学出现了雷同,没有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后期在景观设计行业内就业不能很好地衔接,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6.2%的学生认为学习时具有一定盲目性,对所学软件功能如何在景观设计行业使用不太明确。
(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不明显
任何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原理性和实践性两种知识结构,原理性知识表达了某种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实践性知识则反映了知识获得与验证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2]。以往的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节奏缓慢,重点部分难以突出,同时缺乏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案例,学生的软件设计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景观设计专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学生可以按照教程或者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在计算机上画出书中所叙述对象,但在没有教师指导和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往往无从入手[3]。这就造成了学生一听就懂、一用就忘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四)课程考核权重及方式尚需完善
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水平,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机械地把以往普通课程的考核方式照搬到设计类软件课程考核中会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习积极性。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6.2%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但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尚不满意。
二、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
以围绕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为中心,推行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切实提高学生景观设计软件水平。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以“学”为中心,围绕“实际案例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既提高了相关软件技能,又熟悉了行业项目的工作流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一)编制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教材
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对教材的时效性和教材章节内容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编制符合景观设计行业人员工作能力要求的教材或者实践指导材料,尽可能缩短教材编写与出版周期,让教学材料涉及的内容更贴近行业需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对其进一步自学和工作就业起到积极作用。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自编教材需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经历的教师编写。自编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选择景观设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项目,尽可能准确合理地对课程主次内容的篇幅进行安排。在完成相关理论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大量融入实际项目图片与软件操作关键步骤截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在自编教材中编著重难点提示,让学生了解完成项目时需要掌握的其他相关课程群的内容,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致,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4]。
(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围绕实际案例项目开展
摒弃以往软件功能模块逐项讲解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融和于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中。邀请景观设计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职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保教学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既突出景观设计专业属性,又符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相关职位需求。课程授课教师需有景观设计行业实际项目开发经历与经验,课程授课过程体现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对于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案例项目,教师前期先不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只对项目内容作简要介绍,重点在于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与讨论,独立或几个人协同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给予相应指导或纠正,以此让学生掌握完成相关完整案例项目的流程与方法,减少学生学习软件课程过程中的盲目性与被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满足景观设计行业需求。
(三)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引擎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实施过程与景观设计行业现行主流设计过程接轨,模拟行业实际完成步骤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先需要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群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然后才能借助景观设计软件按照行业规范进行设计表达。此实践过程区别以往死记命令、机械模仿等脱离景观设计行业实际的软件上机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上机实践练习更具目的性,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学时比重,提高实践学时利用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全程考察与评估,统计记录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的完成情况,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与演示,澄清谬误,增补和完善知识系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教师再总结指导”的模式,促使学生熟悉整个景观设计工作流程,最后具备独立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一个实践项目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完成,不设置死板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相关设计软件独立进行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考核体现项目驱动教学特点
将各教学任务与目标分成若干项目阶段,学生完成每一阶段项目任务后都要利用设计软件绘制图纸并提交阶段性作品及实践报告,由教师根据每阶段项目考核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中平时分阶段项目完成成绩所占比重不低于40%,改革传统期末一次性考试的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学生获得的考核成绩跟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程度更加趋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改革试行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2011级、2012级园林专业第三学期开设“园林景观设计应用软件”课程64学时,其中含32实践学时。课程教学按照教改策略逐步实施,如表1所示,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提升,两个年级期末学生评教结果(满分5分)分别为:4.979、4.988,从评价分数上看,学生评价高,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改革后,课程讲解少而精,突出重点与难点,留给学生更多自学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结束后,学生独立使用软件完成景观设计项目的能力较之以往得到了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更加切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市场需求。
三、结语
关键词:生态持续性;环境;景观设计;红水河
0 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科学发展观被列入,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其中一部分也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观念。设计者只有对可持续发展观认识了解,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才能创造出功能齐全、体现人文关怀且尊重自然的景观环境。红水河又称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游,主要位于我国西南的贵州和广西两省。总流域长度600多公里,流域面积高达50000多平方公里。早在1981年,国务院在有关红水河规划报告中就指出,红水河应当以发电为主,并兼顾防洪、养殖、灌溉等综合功能。近些年随着红水河流域的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于滨水景观的改造设计逐渐成为流域地区保护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应国家政策规划的要求和时展的需求,我国各地都在进行一定的环境景观改造设计,但是不少地区城市都背离了生态持续性观念,没有设计出绿色生态、符合大众期望值的环境景观,反而浪费了大量资金资源,并没有达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滨水环境改善的预期目标。因此在红水河的滨水景观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融入持续性生态观念,将红水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合理配置,通过节能降耗、高效、生态的实践达到新时代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要求。
1 生态持续性观念的内涵
生态学与当代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逐步恶化,生态学就有机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与自然之间作用是相互的,生态持续性观念也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双重证明,各行各业也逐渐认可这个观念并应用到实际生产操作中。生态持续性观念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后代生存发展的需要。所谓生态持续性发展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对红水河来讲,生态持续性的景观设计既是对于红水河流域资源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维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同时,生态持续性的滨水景观又通过良好的环境促进红水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环境景观设计的要素
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与生活、生态持续性密不可分的学科,是在环境科学的研究基础上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人们想要创造理想的生存环境的一种体现。环境景观设计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量巨大,总的来说包含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要素。
2.1 人文景观又可分为城市设计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
现代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发达的科技和文明思想也为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让环境景观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不断提升水平。每个地域都有自身的历史沿革,有着独特文化积淀和生活习俗,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地域独特性,因此历史文化要素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红水河滨水景观的设计要善于运用生态持续性发展观念,从整体把握滨水景观设计规划,在设计新的城市景观的同时尊重传统文化,对于历史建筑等进行合理规划保护,并将地域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融入新型景观之中,展现红水河流域滨水景观的独特风格。
2.2 自然景观
在创造景观的同时,只有真正因地制宜,充分彰显地域景观特色,才能设计出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环境景观。红水河流域自然景观相当丰富,地形地貌有当地特色,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因处西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林木资源丰富。流域地区地形为高原、丘陵、低山等,地势落差大,河床深邃,因此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大量的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砂页岩石灰岩成为天然的遗产。流域范围相对干旱,特产作物以玉米为主,且流域内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充分结合自然景观,创造出符合生态持续性的滨水景环境。
3 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现代景观设计开始更多注重绿色生态和人性化,现代生态持续性观念深入人心,也在环境景观设计方面愈发占据重要地位,并在未来发展中解决有关景观设计方面的诸多复杂问题。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一种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活动,着重强调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明确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在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些都体现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重要因素的合理规划配置中。总的来说,生态持续性观念是人类在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利用自然环境的循环再生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营造出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人们所需功能需求、质量要求和心理需求的景观。而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景观设计是根据现有的自然资源、人类创造资源的整合,设计出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局面。
3.1 尊重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尊重自然是生态持续性观念的根本理念所在,是当代对于环境共生的思想体现,是营造和谐环境的重要保障。红水河流域受季风气候影响,年水位落差较大。由于植被的减少和过度开发,目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所以滨水景观设计要保护原有自然植被和资源,在环境景观设计领域一直都保持着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在维护现有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依赖自然利用自然进行开发设计,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例如,红水河滨水景观设计以景观场所的地形地貌特点为基础,可以利用当地生产的多种岩石和植物,使自然被充分利用的同时得到保护,也尽可能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
3.2 保持整体性
生态持续性观念要求环境景观的设计具有整体性,强调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将地域所有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各景观要素协调统一,使整体环境统一起来,既不破坏生态,又能为人类提供优良的生态空间环境。
3.3 展现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环境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学科,随着时代潮流发展,不同的时期设计出的景观作品则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红水河流域靠近高度开放、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借鉴周边地区的流行趋势。在紧随时代潮流的同时,地域性是生态持续性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不同地域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不同的,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是对于地域特色景观的保持,也是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4 追求人性化
基于生态持续性观念的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尊重保护自然基础上,以人的需求为依据进行的。红水河流域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征显著,民族文化丰富,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将当地文化与环境有机组合,以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形成层次鲜明的滨水景观。景观的设计应当充分研究人类对于居所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深入探索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要求,让景观作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4 生态持续性滨水景观设计的方法
全国各地都在围绕着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因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程度等现实状况,每个地域的景观设计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红水河流域有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加上独特的滨水自然资源,都将为滨水景观增添特色和生命力。接下来将以红水河为例进行方法探索。
4.1 利用现代科学科技,展现多样环境
生态持续性观念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现有文明和科技为环境景观设计的技术提供技术保障,自然科学发展又给景观设计提供理论基础,环境景观设计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合理配置多种资源,设计出多功能、多样化的环境景观。红水河流域地处内陆,近年来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经济依然落后,自然环境目前状况较好。因此在进行红水河流域滨水景观改造设计时,应当利用现代科学科技,用少的资源、技术、资金等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造出兼具美学、科学、生态和使用价值于一体的环境。在选择景观设计材料时,就地取材或者选用生态材料,同时注重性价比,让景观材料与环境景观最大程度统一。而现代已有的科技和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提供优良材料,同时治理人为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帮助环境景观的后期管理维护,实现生态持续性发展。
4.2 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利用资源
红水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生态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在保护红水河现有自然环境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根据红水河流域的发展需要、功能需求将滨水景观的空间层次划分开来,在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在进行环境景观设计时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布局、植物景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的有效利用。另外,红水河上游拥有丰富的水力,既能为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一定的能源,也能利用河道的其他水利功能满足相应的地区发展需求。
4.3 开发利用红水两岸
红水河流域长度达600多公里,对于水岸的利用是滨水环境景观设计的一大特色,基于生态持续性的滨水景观设计是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结合。通过合理规划,对水岸进行分区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因为地形地貌的不同,对于水岸的设计也可以分为自然坡和台阶式人工坡,二者都是根据现有植被条件状况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堤岸稳固。前者主要是在坡度稍小的河岸利用如垂柳等根系发达的喜水植物美化环境、稳固堤岸,而后者是对于坡度很大且水流冲刷力强的地段考虑用石材和一定的水泥浇筑加固堤岸。在水岸植被的选取上尽量利用红水河岸周边生长和养护都较为简单的植物,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出现,维持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生态持续性的滨水环境景观。
5 结语
无论是生态持续性观念还是环境景观设计,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更需要注重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可持续性发展。环境景观设计规划如何应用持续性生态观念,并对现有科技和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景观设计者以及规划者需要反复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坚持生态持续性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界现有资源,使人类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对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洪涛.冬季微生态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 武月龙.大学校园水环境景观规划设计[D].福建农林大学,2014.
关键词:滨海高等级公路 景观设计 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64-02
景观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道路在满足人们出行之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也衍生出绿化环境、展示文化等多种不同的功能。一个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美化道路周边的环境,同时,还有利于降低人们在道路行驶中的疲劳程度,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设计过程中,生态化、科学性和文化容量大的公路景观设计,对于道路的可持续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探讨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模式,以其为公路设计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1 江苏沿海开发与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模式
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落后于江苏苏南区域水平,甚至落后于江苏全省甚至整个长三角平均水平。交通设施的落后是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是推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切实举措。
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南起南通、北到连云港,经过江苏省15个沿海市县,串联衔接多个沿海港口、港城和产业园区,规划全长521公里,全线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
本次设计路段为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试验段,分别为:(1)南通(启东南、北段):启东北桩号为K120+100-K120+600,启东南桩号为K163+400-K163+900。(2)盐城(亭湖段)桩号为K151+749-K152+749。(3)连云港(赣榆段)桩号为K27+900—K28+900。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全国最重要的国际港口之一;盐城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海滩滩涂资源,建设有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通在历史上就有北上海之称,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具有江海共生的独特自然和人文风貌。此外,江苏沿海地区还具有与山区、平原、丘陵等地区截然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确立了“亲水绿廊”的设计目标,提出了“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设计要求,形成了安全、生态、多元的设计原则,这为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模式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资料。
2 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主要模式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景观设计应服从于道路交通安全性原则,将保证行车安全作为景观设计的第一要义。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人员在规划路线景观布局时,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景观不妨碍司乘人员的视线范围和意识判断,并通过错落有致的景观分布降低司乘人员的疲劳感,提高行车安全。
2.2 生态化原则
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应遵循生态化原则,这就要求将生态、自然、人文等理念有效融入滨海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去。特别是注意保护滨海特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将江苏沿海地区的滩涂、自然保护区、港口等景观与公路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建材、植物物种和文化资源,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提高公路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程度。
2.3 多元性原则
公路生态景观是由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共同组成的、具有物质功能和美学形式及环境生态效益的景观表现,是充分导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公路景观。
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应对自然生态景观和社会人文景观给予同等重视。自然生态景观中包括地形地貌景观、水资源景观、植物景观、生态敏感区景观,在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中,可以充分的典型景观有海滩风貌景观、滨海防护林景观等,而在社会人文景观中,主要包括民俗民风景观、历史文脉景观、现代科技景观等多个子类型。在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中,可以利用的人文景观有港口风貌、岸线设施和渔业生态等。
3 江苏临海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主要做法
3.1 公路道路两侧绿化的优化设计
以工程建设的总要求及其高等级公路视点快速移动变化等方面的特点,以两到四公里作为基本单位,各个单位以某一树种作为最主要的景观树种,重点突出树的树冠、色泽、质地及其相应的季相变化。景观系列的变化最好以一到五个树种作为限度,树的胸径应在8 cm附近。如果公路两侧原有的景致可以加以利用,则可采用灌木来代替乔木以开阔驾驶员的视野,同时强化绿化带的通透程度以更好的展现公路两侧的景观。
对于非景观林带来说则应以沿线各地区的相应要求为依据,同时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经济林树种、速丰林树种以及景观林带进行恰当的选取。此外,还应改变“一条路两行树”的传统绿化形式,将行道树改为景点的绿化树。通过对路侧的乔木、灌木及藤蔓植物等植被的相应位置进行合理安排,结合“露、透、封、诱”等相关手法,确保公路成为一条流动的美妙的滨海风景线。
3.2 边坡防护绿化的优化设计
由于沿海地区温度较大,雨水气候偏多,因此,临海高等级公路路段的边坡经常会出现坍塌、破碎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工程防护坡面会同原始自然环境形成反差,还会对公路环境的景观带来破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一些公路景观绿化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尽可能采取加固同绿化相结合的边坡防护形式,同时,结合路段的自然生态环境,对花池墙、阶梯栅栏等的新型的防护结构形式进行相应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临海高等级公路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还可选择一些爬藤类植物来进行岩石及陡坡的垂直性绿化。使用植草对大面积的土的表面进行覆盖也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个相当好的措施,但其缺点在于后期养护工作量会相对较大。
3.3 中央分隔带绿化的优化设计
中央分隔带不仅仅具有景观绿化效果,更为重要的在于,中央分隔带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相对车辆发生冲突,并消除驾驶人员在会车时的心理恐惧感。因此,中央分隔带设计时应重点从视觉防眩的角度进行考虑,特别应注意所选用的景观设计方案必须有效地降低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感。具体来说,应以灌木和草皮为主要植被,并适当进行某些开花植物的点缀。尽量选择枝叶较为繁茂的、冠层隙较少的灌木,以实现夜间行车过程中遮光功能的实现,遮断对面及其侧面汽车以及其它方向所投射过来的灯光,最大程度地减轻驾驶人员的目眩。
中央分隔带通常分为整体式及分离式两种形式。通常来说,一般路段多使用整体式,而隧道前后等路段应尽量采用分离式的分隔带。其中弯道、竖曲线中央分隔带应当作为考虑的重点,应对植物的种植密度、植物的高度以及高度的变换位置进行仔细的推敲,尽可能将夜间行车的大灯眩光所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还可通过在一定距离进行植物品种的变换来进一步丰富中央分隔带在视觉方面的景观,或通过有色植物对前方重要的结构物进行提示,以便于驾驶员更好地对道路条件变化的进行识别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3.4 互通式立交景观的优化设计
临海高等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景观的设计过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景观设计过程,而是需要以互通式立交的空间特性为依据,结合立交的功能、相关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以及同周围环境相协调等相关因素,采用互通式的立交结构、桥梁造型以及土方工程确保连续自然视觉空间的形成。从功能上来看,设计互通景观的目标不仅是使其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还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效能。具体来说,互通式立交绿化应做到乔灌、草木相互间的结合,根据诱导树、矮树及主树的类型对其进行合理的布置。弯道外侧的植物应做到视觉的诱导,分流端部的矮树则应遵循不对行车视线造成影响的原则,立交内部的空地则应适当进行乔木的栽植,而合流通视区则不得进行植树。对于靠近城市的互通式立交,应通过立交内部的空地及其地形条件设置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硬质景观;而郊外的环境互通式立交则应尽量追求同周边环境间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景观。选择互通式立交绿化的树种及草种时应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其种植的目的进行考虑,优先使用本地植物。
4 结论
目前我国公路的景观绿化设计往往成为公路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尤其表现在缺乏工程、景观、生态等多学科系统的有效合作,使得公路在路线选择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其次,在设计理念上过多重视视觉效果和近期效果,忽视了绿化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生态效益,这导致后期繁重的后期养护维持任务,而呈现的公路景观效果也较为单一、刻板,与环境不相融合。
本次设计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于《临海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报告及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临海高等级公路绿化景观概略设计及试验段建设方案》的指导下,景观绿化设计参与到了土建路基设计、排水设计,边坡防护、服务区及观景台选址及交安设计等各项道路工程设计中去,有利于景观设计思路的贯彻,有利于整体景观效果成型。
参考文献
[1] 王志泰,林永明,杨赞华,等.凯雷公路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J].公路,2010(7):189-193.
关键词:景观 设计 文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景观设计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融合,设计的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筑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综合进行的空间环境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自然景色。景观设计的空间位置包括建筑的内外、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道路之间、建筑与绿化之间的这些空间位置。
一、现代景观设计思路
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体现了古朴与现代的融合。首先要要尊重自然。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景观的设计体现了人们对其的需要,更体现了设计者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是经不起推敲的。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景观所处地域、环境的特色和历史政治经济多个方面,体现了城市的文明和人文,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人们对景观文化和环境的把握方式、程度以及审视的角度。 景观和文化自古就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引导景观设计,提升着景观的层次和立意,发展和繁荣其规模;而同时文化又依附于景观,没有景观的实施以及物化载体形式的表达,文化则无法保留,更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因此景观承载着文化。
二、景观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逐步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环境景观、建筑、室内等设计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希望看到它们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需要传承自己的文脉,表现出自己的精神文化。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三、现代化景观设计原则
经历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记忆和经历不断浮现叠加的小区,才会成为城市的永恒。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场所,一个空间,只有充分正确地考虑了“人”因素,才能使设计的场所焕发生命力,成功的景观设计正是在承受住社会洗礼考验后自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
1.传统文化的吸收
将本土文化进行自我延续,还能树立起独特的景观形象,推动我国与世界的进一步交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定要转变,时代是发展的,我们不能抱着传统不放,思维也要不断的转换。景观设计应立足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才能满足观赏者的愿望,实现景观的个性及特色。传统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但也要有所取舍的保留发展,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引申意义,从中提取最有特色的元素,通过和时代的结合、拓展、再创造,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的和谐思想,以及有法无式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可使用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艺术手法,创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景观空间意韵。还可遵循“中和”的传统理念,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取启迪,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
2.新兴文化的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吸取。但是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艺术,我们一定要持去伪存真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切,认真研究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剖析外来文化艺术的历史经验和成功之处,寻求吸收和利用的最佳切入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世界文化艺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并加以融汇贯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让人类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走出一条创新的景观设计发展道路。
3.精神文化的赋予
景观为人所用,是生活发生并具有特性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构成空间的一系列物质要素,还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在对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如果片面的强调景观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内容,而忽视景观作为“家园”这一层面更深刻的意义,景观可能将会失去其可见、实在的具体性质,甚至包括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集体认同是一个地域不可或缺的深层文化,它们显现于那些人们所熟知的“核心”文化景观,而这样的“核心”文化景观就成为了人们在景观存在中得到归属感的情感寄托。尽管景观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景观文化依然是我们欣赏和继承的重点。景观设计通过对文化的抽象概括来衍生形式,再通过形式反映文化。文化元素与景观的联系至关重要,通过文化赋予景观深层次的含义,加深景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突出景观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从而使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
总结:文化是各国各地域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产物的历史积淀,我们不能肤浅地认为只是简单地搬弄几个传统的文化符号表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上,而是要抓住文化的本质,才能很好地将它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地、设计理念、设计形式的顺序逐步展开景观设计。结合场地特色和周边环境确定设计理念,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用需求、审美意识,通过艺术手法将最具代表性、地方特色性和历史延续性的景观元素运用到设计之中,确保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有机的统一起来,进而营造出满足使用功能性和艺术审美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马德志.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中国石油大学出版. 2011(2).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
关键词:绿化水体;城市景观;应用
我国快速城市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多年在物质财富方面的追求,人们发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物质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失衡、气候环境的恶化、城市景观多样性的丧失以及城市生物物种及数量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相伴而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本课题组站在将绿化水体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来探讨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景观生态,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和谐与发展的意义。
1 绿地水体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绿化水体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城市也多都伴随着绿化水体而兴衰变化。因此,绿化水体就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更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1)审美作用。绿化水体是城市景观的自然延伸,其审美效用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体现。马斯洛说:“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至少和自然有最低限度的同型性(和自然相似)才能在自然中生长……在人和超越他的实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裂缝”[1]。绿化水体更是城市景观设计对人工建筑融合于自然做出的贡献,其可通过色彩、造型、风格体现、功能体现等方面来展现审美效果,既对城市中生活的人群身心健康有益,也对城市环境、城市风格、建筑功能产生审美影响。(2)生态作用。首先,现代城市景观大多是人为设计建造而成的,绿化水体是体现城市景观设计中连接度最强的要素。它包括绿化水体斑块大小、形状、同类绿化水体斑块之间的距离、不同类型绿化水体之间的交互频率和有绿化水体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等,反应了城市景观的生态连续程度。其次,绿化水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不均匀分布构成了城市景观异质性,由于城市景观异质性的存在,促进了城市景观格局在绿化水体要素的多样性。而城市景观绿化水体的多样性是绿化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包括绿化水体斑块的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反映了城市景观的生态复杂程度。再次,每个绿化水体斑块或单元都因设计师的理念,而具有与其他绿化水体斑块或单元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绿化水体斑块都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正是通过不同个性化的绿地水体斑块或单元实现指人与城市环境、生物与城市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城市景观利用的人与自然及生态与生态间的协调性。这反应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绿化水体的个性与生态协调程度。(3)旅游游憩作用。伴随科技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城市中生活的人群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因为绿地水体的匮乏,导致自由时间没有空间支持,表现为人与室外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绿地水体承载着人群主要的室外活动,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绿化水体要素得以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绿地水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绿地水体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中变得错综复杂。因此,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景观中的绿地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那些邻近城市的原生态绿地水体逐渐被城市包围,与之俱来的是城市绿地水体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继而导致城市滨绿地水体斑块或单元的逐渐断裂、衰落甚至消失,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区和盲区。(2)城市化进程中,侵占绿地或填埋水体以换取更多可供城市化使用的建设用地,就成为大多数城市要面对的问题。城市蓝线与其他城市用地控制线组织混乱,城区绿地、水体面积急剧减少。(3)绿地水体是城市景观设计中典型生命活跃带,有着陆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水陆之间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生态景观复杂性和敏感性,城市化进程的建设活动易导致绿地水体污染、生态失衡,城市景观生态危机日益严重。(4)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和亲绿色性,使城市景观中得绿地水体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景观绿地水体斑块或单元具有活动性,但却缺乏活力和吸引力。(5)绿地水体是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载体,伴随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独特人文景观的展示空间,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绿地水体这种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文化、生态载体,就会出现或被遗弃、或被破坏、或被国度开发等种种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3 绿地水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3.1 绿地要素应用与实践
根据建设部2002年6月3日建标[2002]135号文批准颁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其中,大类主要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5种,种类13种,小类11种。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除了注重对以上共计29种绿地应用的实践外,主要探讨现阶段提出的两个设计主题:第一,立体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立体绿化是指除平面绿化以外的所有绿化,都称为立体绿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绿化形式为: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坡绿化、高架绿化等。立体绿化相比于普通的地面绿化,具有非常显著效益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绿化系数大、绿化速度快、生态效益显著等方面[2],而且所用植物往往易于繁殖,养护管理简单,是非常典型的低成本、易养护型园林植物,这在积极倡导低碳园林、低碳城市景观的当今社会尤其显得可贵和重要。第二,城市森林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城市森林”(urban forest)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在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同时,城市森林通过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仿佛人们就生活在“天然氧吧”里的“森林城市”中,其最终目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中国由《城市绿化条例》、《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的制定,各方面对森林、生态平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达成共识。城市森林理应成为展示城市景观独特文化内涵,也就是说,繁茂葱郁的林木间,吸引游人的不应仅仅是大量的负氧离子,大片的生命之色以及休闲感觉,使城市森林充满动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活化”,让游人的城市森林体验更富意趣。
3.2 水体要素应用与实践
水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常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静水、流水、落水和喷水[3]。但现阶段,水资源紧缺问题都已渐渐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如何保护和充分利用水,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首先,各种节水技术在水体要素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之选;其次,在尊重审美的前提下,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支撑,探索互动式水体要素设计,提升城市景观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关键词:城镇小区;景观设计;节能环保;特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体现了国家大力推荐城镇化的政策导向,城镇化建设的实现必然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城镇社区,小区的建设,可以说这是个盘大的工程体系。随着农村从业人员及居民素质的提高,他们对于居住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看重,希望住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环保型,节能型小区。就这需要我们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上多下功夫,多投入心思,我们不仅要为居民在视觉效果上提供美的感受,还要注意景观对于小区的整体布局,更好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去设计。
一、景观建筑的一些知识
景观建筑主要是除房屋建筑以外的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如花架、葡萄架、亭子、走廊、门楼、平台、假山水池、喷泉水景、草坪、甬路、木地板、栅栏等,也有译作园林学或者造园学的,它的内容非常广泛,除通常所谓造园,园林,绿化之外,尚包含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甚至国土性的景观,生态土地利用的规划经营,是一门综合性的环境学科。
而小区景观是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在进行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景观绿化,为了给小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而设计的,符合本小区环境的一些景观,这些景观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建造的,可以是绿色的,更可以是钢筋混凝土打造而成的,这种景观不仅要给小区居民物质上的景观感,更应该具备给与人们精神内涵的意义。
二、城镇小区景观设计的特征
城镇小区景观与城市小区的景观上应该有一些区别,这些区别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会不断的融合。就目前而言,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这些小区在用地上,配套设计上相对而言没有城市小区的完善。所以其景观上也有其独特的的特征。即绿化生态系统、景观形象系统和户外休闲系统,交通组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优美型环境系统。
1.小区绿化系统一结合当地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小区作为新型城镇居民的要求必将提高,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不仅是面积的问题,因为相对而言,城市的绿地面积要小于城镇绿地面积,在树木的建造上,也更多的考虑是否有一些夏日的纳凉的作用,冬天能否有一些绿色的松柏这类的植物,而城市更看中的是更多光合作用强的植被,更多的能改善呼吸系统的绿化,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
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而城市的景观大多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空荡荡的草坪等等,因为城市小区更注重的是城市的那一缕绿色。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蛊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当地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树种。
2.景观设计要符合本小区,本发展地区的特性
整体性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灵魂”。通过整个小区的空间组织、住宅建筑群体布置、小区的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小区的整体形象。从景观设计的整体性规划原则来看,城镇小区居民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从思维观念上看还先对比较之后,比切有很重的守土情节,一些老人体现的尤为显著。这就要求我们可以再一些自己上注意上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本地方特色的景观。如一些地方让居民自己去选择性的注重一些时令菜,符合劳动人员闲不住的特性,南方原来村庄多有池塘,小区可以开辟这样一些景观。
3.建造适合的户外休闲景观场所
我觉得对的土地较为宽裕的地区城镇小区,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文化广场,这样的广场是引领倡导文化新风尚的绝佳地方,极大的发挥了景观精神文化的功能性作用。
住宅小区的广场只是户外休闲系统中的一种。这一类场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小区居民的社会交往、老人活动、儿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在以往的住宅小区的景观中,户外休闲系统这部分的设计往往追求一种视觉的焦点,以大型广场为主,但是这样的设计除了能在视觉上带来一些气派辉煌的感觉之外却不能给小区居民带来使用上的方便。当然,这些设计不能脱离实际,破坏小区整体环境的布局,还同时要具有实用性,不能使花瓶,不能使摆设,这不符合他作为景观休闲娱乐的功能。
4.在小区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为人服务的理念
小区的一切包括房屋都是为人服务的,更何况景观呢。所以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应,人是居住区的主体,绿地环境也是由于人的活动才有了存在的必然,环境设计首要任务是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要,以人为核心是环境设计的根本,环境设计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环境的多样性、舒适性,提倡居民参与意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
总结,对于城镇化中绿色小区景观的建设,我们正在积累一些经验,只要我们在设计中不脱离实际,围绕当地实情,以人为本,宜情宜人,围绕环保的理念开展,一定可以做好。
参考文献:
【1】王国平,住宅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探讨,《山西建筑》 2005年16期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把握“工程与生态、景观与文化、现代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主题,做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水利建筑整体与景观设计内容相融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水工建筑物个性、布局、色彩和创新,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性、整体性等因素,真正做到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美观、可持续性等。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经济合理和安全等原则。针对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设计路、人文等方面出发,现代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应以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
一、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如图1)
1、安全第一,经济合理的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水利工程应满足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旅游等要求,还应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做到经济合理。例如现代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除应满足一般的防洪要求外,还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工程建成后将会有大量的游人进入,因此,在工程设计中既要满足人们亲水、嬉水的要求,同时还要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2、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工程安全为基础,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设计者应该把更多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从而营造出高品位的景观和环境。
3、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
作为城市景观的现代水利工程,要保证工程景观功能的正常运行,蓄水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坚持生态化和自然化的原则
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工程、景观以及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采取因地制宜,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5、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人工景观设计是现代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原有天然景观的类型、分布和特点,将人工景观与天然景观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设计理念。
二、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关键点分析
1、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设计前,应研究工程所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设计时应解决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和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使设计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2、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给水利工程带来良好社会、经济和环境在内的综合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现代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利工程的设计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3、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相结合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并运用生态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工程技术,实现水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为重要。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所以现代水利工程设计中应重视与生态环境工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4、设计时应重视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
作为城市景观的现代水利工程,其文化品位通常是决定该城市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设计应在对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风俗等特点深刻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建筑小品、水域绿地的布局和规划,使水利工程的文化氛围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融为一体。
5、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应重视景观设计
由于现代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在设计时应重视景观的设计。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
(1)景观设计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应尽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尽量保持原生态。
(2)注重因地制宜,参与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相结合,真正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
融合。
(3)应重视与周围建筑的协调,重视当地文化和经济合理性。
三、设计阶段的详细步骤
1、预可行性研究
预可行性研究是在江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或河流(河段)水电规划以及电网电源规划基础上进行的设计阶段。其任务是论证拟建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本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 河流概况及水文气象等基本资料的分析;工程地质与建筑材料的评价,工程规模、综合利用及环境影响的论证;初拟坝址、厂址和引水系统线路; 初步选择坝型、电站、泄洪、通航等主要建筑物的基本形式与枢纽布置方案; 初拟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总体布置、估算工程总投资, 工程效益的分析和经济评价等。
2、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任务在于进一步论证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并要解决工程建设中重要的技术经济问题。主要设计内容包括: 对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基本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评价; 论证本工程及主要建筑物的等级;通过水文水利计算,确定水库的各种特征水位及流量, 选择电站的装机容量、机组机型和电气主接线以及主要机电设备; 论证并选定坝址、坝轴线、坝型、枢纽总体布置及其他主要建筑物的型式和控制性尺寸;选择施工导流方案,进行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和总体布置的设计, 提出主要建筑材料、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供水、供电的数量和供应计划; 提出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及环境评价; 提出工程总预算, 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阐明工程效益。最后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包括文字说明和设计图纸及有关附件。
3、招标设计
招标设计是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 将确定的工程设计方案进一步具体化, 详细定出总体布置和各建筑物的轮廓尺寸、材料类型、工艺要求和技术要求等。根据招标设计图所确定的各类工程量和技术要求,以及施工进度计划,可以进行施工规划并编制出工程概算, 作为编制标底的依据。编标单位则可以据此编制招标文件, 包括合同的一般条款、特殊条款、技术规程和各项工程的工程量表, 满足以固定单位合同形式进行招标的需要。施工投标单位, 也可据此进行投标报价和编制施工方案及技术保证措施。
4、施工详图设计
施工详图设计是在招标设计的基础上,对各建筑物(含机电、金属结构)进行结构和细部构造设计,最后确定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处理措施设计;确定施工总体布置及施工方法,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预算等; 提出整个工程分项分部的施工、制造、安装详图。施工详图是工程施工的依据, 也是工程承包或工程结算的依据。
结论
对于水利项目来讲,其勘察设计活动的要素非常多,很容易就会面对许多的不利现象。其总的设计活动要合理有序,要确保合乎项目的防洪等的规定。期待设计工作者可以切实的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而且通过多样措施来切实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确保设计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要确保设计和项目的具体情况保持一致,秉承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心态来开展资料的搜集和各个时期的设计活动,综合的分析干扰预算的要素,确保项目的概预算能够和结算之间不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确保设计活动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正厚.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河南科技,2011,(04).
[2]陈银萍,栗玉荣.我国水利工程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