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危机的由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的席卷全球的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次级贷危机从房地产市场迅速蔓延到信贷市场,造成美国华尔街多家投资银行破产,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国内外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宣告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华盛顿共识”所确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破灭。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学又将重新回到经济舞台的中心,成为主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而作为金融领域自由主义的重要措施,金融自由化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备受责难。金融自由化通过降低金融领域的政府控制,更多的引入市场行为和市场竞争,但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以及金融监管的滞后,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以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分离。因此国内的许多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纷纷建言应该慎重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认为正是基于严格的金融控制,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没有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应该继续推进金融约束政策,加强政府对于金融部门的严格控制。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不同于美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美国金融业的问题是创新过度,监管滞后,而中国的情况是金融创新不足,仍然存在金融抑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之下,中国金融发展的相对滞后仍然是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矛盾,因此必须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深化,完善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保证金融市场的高效率运行,形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宋则认为中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是由于“市场惹祸”,调控弱化。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源于中国由来已久、颇具传统的拒绝市场、排斥市场的力量,压抑了市场体系的正常发育,造成“市场变异”。而所谓市场变异就是指市场体系在尚未健全、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不断衍生的蜕变和异化。
世界各国在面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时,都有一个因势利导地转换发展模式的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要转变其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俄罗斯等资源能源富集国家要转变其“资源密集型发展模式”,印度等国家要转变其“服务外包型经济模式”。与之相比较,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为紧迫。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利用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是当前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适当的政府干预对于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及时纠正市场缺陷、防范各类风险是非常必要的;在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减弱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这也只能是一个应急措施,最终扩大内需还是要靠激发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利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抓紧时机推出有利于促进进一步发展的改革措施。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扩大社会需求的体制性、机制,通过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来扩大内需。
在培育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过程中,必须高度警惕滋生出来的市场变异,必须防止这种市场变异条件下的“伪市场调节”。背景复杂、行为方式奇特的制度性、机制性的市场变异是目前中国种种不和谐的总根源。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根本选择在于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央决策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建立起高效、有序、健康运转的市场体系,也是改革攻坚阶段的主攻方向。
而在目前中国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正是以金融自由化为主要的方向,完成金融资产定价权从政府管理向市场确定的过渡,政府不断让渡自己对于金融资源的控制权,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来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监管的缺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但是过度的金融监管也会导致金融机构缺乏活力,金融市场成交不活跃,不能有效完成投融资的重要作用。过去上百年的经济金融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消失的,而同时完全政府干预与金融监管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也不可能独获成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金融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在于合理界定市场和政府的界限,在于当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
摘要:眼下金融危机海啸席卷全球,国内部分地区的企业出现了规模化亏损、破产、倒闭的现象。尤其是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弱,经济全局不景气,导致退单增多、销售渠道紧缩。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如何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寒冬”,或者能够在此间“大浪淘金”,成为摆在众多企业案头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渡过难关
1前言
我以为今年下半年美国“突然”爆发的金融风暴,其实由来已久(06年春季美房市售价止涨转跌即已现先兆),其本质就是远远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信贷投资和消费的失败导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链的断裂。两年前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终于升级为金融风暴,甚至有说法称之为金融海啸,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金融危机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个坎儿。面临困难的时候,很多企业都想到要提升工作效率,采用更为精准、先进的营销手段,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就让这一目标成为可见的现实。从另外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它让中国的企业被迫改变粗放型经营方式,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和发展,对中国的产业链也是一次升级“良机”。如何使中国企业度过难关,笔者借此浅谈分析。
2互联网改变现状
网络改变了生活,是由于它让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可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他们的企业,甚至个人的信息放在网上,如果在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外界就便捷地了解了这家企业。新华社在播发的新闻中透露,百度已经在全国启动为50万家客户免费建设网站、优化网站内容的服务,帮助他们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与市场衔接。
企业的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卖出去,这是电子商务近几年发展带给很多企业的启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意义无疑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百度为50万家企业优化网站,帮助他们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50万家中小企业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市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现在还未可知,但是如果更多的企业能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让企业更为容易的突破地域、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从互联网搜索上寻找商机,在金融危机中也成为企业拓展商务的有效途径。
3分析自己的产品地位和细分市场
严峻的市场同样也传递了另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那就是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扬的发展态势。从消费的角度来讲,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并在去年首超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根据去年的国家统计公报,过去5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分别是9.1%、13.3%、12.9%、13.7%和16.8%,从今年前8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的消费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当中。确定目前情况下的盈利和持平模式,产品组合,确定目标。
3.1制定细分市场销售策略,重点围绕两个字“抢”“找”。
企业的营销部门发挥营销团队和经销渠道的力量,首先落实一个“抢”字。利用一切可能的促销手段,在细分市场里的工作做足。巡展、寻访要体现一个“找”字。活动和感知再加上实惠是有效的手段。守在店里,不如走走。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社区展示活动等,就看你的细分和你的策划了。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2虚实结合,开辟新型营销渠道。
现在就是发挥自己的时候,做竞争对手的渠道工作。基于规模制定品牌战略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于一般的乡村来说,销售额在1000万元的企业就是大企业了,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1000万元的企业只能算是一个小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需要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及行业环境等来评判。一言概之,就是做品牌必须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切不可不顾实际地采取拔苗助长似的品牌策略。
3.3加大概念营销的突破。
不可小视家庭学生成员的决定性,推出适合学生的概念配置:色彩、E时代、路途学习机(可在路途象听收音一样的储存播放系统)等。简单的调整一下营销队伍,短暂提升销售激情,特别是利用试工的名义招部分新人,充实到前段销售队伍中去,做经销商的驻点促销员等。
4转变观念,践行“一分钱做品牌”
一些企业之所以很难度过这次危机,关键还是规模小。不少企业以前都是滚动发展,基本上都是孤军奋战,缺乏金融界的支持。对于一向“谁都希望当老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度过这次难关,关键是要善于扩大自己的规模,注重产权合并。过去有些企业本身就可能需要上台阶,也需要转变增长方式。现在这个时候中小企业向高端转型“可能恰恰是一个机会”。因为高端企业这时候也很难受,这个时候往高端走,比市场好的时候向高端走要容易,成本相对来说较低。其实,“一分钱做品牌”的核心观点是:只要找到适合的品牌策略,中小企业能够以超低成本来塑造强势品牌,甚至不需额外花钱也可以逐步塑造品牌,就像依靠网络迅速走红的名人。永不言弃,持之以恒做品牌塑造一个强势品牌要比引进一台先进设备困难得多,它需要时间,需要持之以恒,但企业决策者首先必须深谋远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掌控市场主动权,推动企业的发展,逐步成就一个卓越品牌。事实上,任何一家大企业的成长壮大无不与其品牌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
总之,中国企业目前应该加大本土市场的推广力度也可能遭遇购买力不足的难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降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增高。尽管如此,还是要紧抓本土市场,随着产品质量上升,企业创新能力应当增强,本土市场还是很有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一、金融危机中的会计准则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市场动荡的罪魁祸首,强烈要求修改会计准则。虽然会计界断然否认这一指责,但在巨大的压力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不得不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2008年10月10日,FASB了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修订稿,明确说明公允价值应当反映正常交易,当相关市场可观察数据无法获得时,可以使用管理层关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风险调整的假设,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可以对部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以高于这些资产当前市价的水平进行定价,减少亏损数额;10月13日,IASB了对《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稿,允许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对某些原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类别的非衍生证券进行重分类,并规定这一调整可追溯到2008年7月1日,这代表9月和10月由于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给银行机构带来的巨额亏损可以不在财务报告中体现;2009年3月5日,IASB了《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对IFRS7的修订)》,要求增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流动性风险的披露; 2009年4月9日,FASB正式公布修改后的市价入账会计准则,新的准则解释了在市场不活跃时企业如何按市值对金融产品进行计量。
对会计准则的修订,是多方妥协的结果。IASB和FASB在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前提下,对会计准则做了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公允价值之争到修订会计准则相关内容,还是可以引起我们一些思考的,如金融危机中的会计准则为何饱受指责?会计准则的修订过程反映出哪些问题?
二、会计准则为何饱受指责
纵观历史,似乎每次危机的到来都使会计准则成为众矢之的,引起会计准则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 ,证明了放任自流的会计实务是不可行的,要求建立一套规范或标准来约束自由放任的会计实务;20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的银行及储蓄机构和贷款危机中,暴露出历史成本会计的局限性,各方强烈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52号、80号和107号应运而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实务的发展令会计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的缺陷在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客观上要求对理论进行改革或完善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如何在非有效市场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是摆在会计学界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基于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2008年9月30日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了指导意见,允许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2009年6月10日,法国财长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IASB将在2009年底前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而对执行情况的审查结论必然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可见,会计准则是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二)危机中的会计准则常扮演“替罪羊”角色
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会计所引起的,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导致了金融危机。2008年11月召开的G20华盛顿峰会对金融危机的根源做出下列表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资本流动性日益增长并且此前10年保持着长期稳定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未能履行相应责任。同时,脆弱的保险业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行为、日益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影响,最终产生了体系的脆弱性。”而随后召开的G20伦敦峰会重申了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金融业的重大衰退以及金融监管措施的重大失误。可见,无论是华盛顿峰会还是伦敦峰会都没有将公允价值列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从某种程度上说,国会议员和银行家掀起的公允价值之争意在将公众的视线转向会计领域,转嫁自身责任。另一方面,会计准则本身亦具备扮演“替罪羊”角色的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由于现实中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计人员大量运用主观判断选择会计方法,而任何一种会计方法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会计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经济业务进行真实和客观的反映值得商榷。当危机来临,大量企业倒闭,信息使用者最先想到的是会计信息为什么没有及时预告企业存在的风险,而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对此又难以拿出充分的证据解除自身责任。因此,在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的双重作用下,会计准则难免成为“替罪羊”。
三、会计准则修改体现的意义
(一)准则制定者在“技术规范观”和“经济后果观”之间的权衡
理论界对会计准则的性质一般有“技术规范观”和“经济后果观”两种观点。“技术规范观”强调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规范,其必须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应能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它们应该是不受个人所左右的、无偏见的。”(Paton and Littleton ,1940)“经济后果观”是指在不同的会计准则约束下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会计信息将导致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同。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理论上会计准则能够达到“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境地,但因经济后果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对准则的制定过程加以干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被采纳的往往不是最具公允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只考虑会计准则技术层面,忽视经济后果,准则的制定机构必须要承受来自各利益群体的压力,在实施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而过分考虑经济后果,忽略对准则本身的质量要求,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将遭受质疑。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是准则制定者在技术规范和经济后果之间进行的艰难权衡。这可以从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监会向国会提交的一份关于公允价值的报告中窥见端倪。该报告明确反对废除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是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上说公允价值仍然是对金融工具计量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没有对非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作出相关规定,金融机构在市场价格已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情况下依然采用“逐市计价”原则,导致财务报表上资产大幅度减计,产生巨额亏损,致使诸如贝尔斯登、美林证券和雷曼兄弟等金融机构相继倒闭,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此外,从发展趋势看,准则制定者为了权衡两者关系,倾向于由表内反映改为表外披露,改变表内反映的程度,加大披露力度,使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但是会计信息本身仍以反映经济业务实质为目标。如IASB的《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对IFRS7的修订)》,要求增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流动性风险的披露,以及在此基础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对财务报告准则第29号――〈改善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均反映了这一趋势。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
“经济后果直接导致了准则制定的最后一个标准,即政治色彩。”如前所述,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对准则的制定过程进行干涉,准则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各利益群体博弈的过程。因此,讨价还价、偏向于强势集团,这些都对最终的准则形成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葛家澍,1996)。从制定者的角度看,准则的制定就是协调各方利益冲突的过程。由于各利益相关方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固有矛盾,如何在这些关系中达到微妙的平衡,是摆在准则制定者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从公允价值之争到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都体现出了政治色彩。2008年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SEC,强烈要求立即停止公允价值计量。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修改后的7 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该法案却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设置了特殊条款――要求SEC在2009年1月20日前提交相关的调查报告,此后国会有权根据调查报告投票决定是否中止该会计准则。2008年12月30日,SEC向国会提交的关于公允价值的报告明确表示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是提出了一些调整建议。此后,作为银行界和会计界代表的美国独立银行家协会(IBA)和FASB均未作出表态,公允价值之争暂告一段落。2009年4月2日召开的G20伦敦峰会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呼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尽快与监管机构进行合作,改进资产估计和准备金标准。在此之后,欧盟委员会(EC)、法国及德国纷纷向IASB施压,要求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进行“松绑”。对此,IASB迫于各方压力,宣称要在2009年晚些时候修改会计准则。至于政治压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这可以从金融危机咨询小组主席暨SEC前任委员Harvey Goldschmid的话语中窥见一斑,他说:“两大会计准则制定者所承受的政治压力远大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对IASB而言,这关乎国际会计准则的生死存亡。”
总之,会计准则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依然没有逃脱被指责的命运。面对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准则的制定者最终选择了折衷退让,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计价方法。然而会计界人士对修改准则后的前景依然担忧,正如更换温度计无法改变温度(低或高)一样,迫于压力修改的会计准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缓和华尔街危机,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窥见端倪。2009年4月上旬,FASB宣布了三项对市价入账会计准则的修改决定,以完善公允价值使用指引和信息披露要求。该修改决定最早可于2009年3月15日的季报中执行。之后公布的2009年一季度业绩显示,美国核心金融机构大部分扭转亏损局面,开始盈利,但其股价不升反跌,核心资产质量下降已成定局。这表明会计准则并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修改会计准则自然也不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会计改革的效果还须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定[J].会计研究,1996年第2期.
[2]崔学刚,岳虹.会计政策经济后果:产生路径与应对策略――基于“华泰财险”兴衰案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6年第2期.
[3]李桂荣.会计准则的性质基本质量要求及其在企业契约中的作用――利益相关者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07第3期.
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涉及工业企业9家、建筑业1家、房地产业1家、批发零售业10家、住宿餐饮业7家、种养殖业2家、美容服饰等服务行业4家。
一、 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特点及表现
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看,金融危机对我市女企业家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缓慢波及。由于**地处内陆,女性掌门的出口企业不多,受到的冲击不具有迅速性、正面性和毁灭性。金融危机以慢慢渗透的方式产生影响,延迟了遭受影响的时间,削弱了损失强度。表现在:2010年,金融危机狂潮席卷全球,我国大部分对外出口企业遭重创,但我市接受调查的企业在2010年均有较好的业绩,有50%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有所增加,有35%的企业业务收入与上年持平;有32%的企业利润较上年增加,45%的企业利润与上年持平。汉寿县一家工业生产企业的业务收入较上年增长了29.2%,利润较上年增长23.3%。而到了2010年,女企业家普遍感到了生产经营的压力,有94%的女企业家普遍感觉生产困难,仅有2名女性认为生产不存在困难,仅占调查人数的6%;有91%的女性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了影响,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9%。2010年一季度业务收入下降的有29家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5%。76%的女性预测2010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将减少或持平、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将变得更坏。二是行业有别。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企业造成的影响有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工业企业尤其是有对外出口订单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2010年一季度,9家接受调查的工业企业中有8家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4家企业一季度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50%以上,武陵区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65.7%,澧县某公司一季度业务收入为零。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企业受到的冲击次之,今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93%、13.3%、12.8%、8%。种养殖业受到的冲击最小,发展态势平稳,桃源某农牧公司自XX年以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09年一季度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
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一是极度短缺的资金。表现为资金流转缓慢、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回笼困难。越是与外界关联度大的企业,资金流转缓慢的问题表现得越明显。如汉寿县一加工企业目前有近百万货款无法收回,导致不能满负荷生产;桃源县一种养殖企业目前有200万流动资金缺口。由于资金流转缓慢,融资难的问题更加凸显,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97%的调查对象表示,民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津市市一家企业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但因资金严重短缺而导致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二是居高不下的成本。税收、行政部门收费等政策性费用,宣传费,利息、工资、福利、原材料等生产成本费用,每一块支出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些费用不降反升,极大地挤占了利润空间,使有限的利润不足以支持扩大再生产。三是雾里看花的前景。近45%的女企业家表示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认为前景很不明朗或是不够乐观,她们对金融风暴到底要持续多久、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深深的担忧。四是良莠不齐的队伍。表现在企业尤其是县域企业缺乏大量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技术人才。人才引不来,引来了没法留。限制了企业向高端转型发展。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员工信心不足,人心思变、生产效率不够高。五是起点不一的竞争。部分企业主对公务员经商提出了质疑声,她们认为公务员把本应用于公务服务的行政公权力资源用到经商办厂中,为自身攫取利益,对其他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形成了很大冲击,加剧了不公平竞争。此外,无证无牌作坊由于门槛低、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对正规厂家也形成了一定冲击。
以上瓶颈由来已久,它们形成的制约力量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呈几何级数增长,被放大若干倍,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一道,使企业市场萎缩、订单减少,最终可能裹足不前。
二、企业应对危机的设想和打算
面对危机,女企业家均表现出超强的耐受力和抗压性。在这次危机前,大部分女性均把加大管理力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员工工资、增强内部凝聚力作为应对危机的首策,没有人提出减薪或裁员,充分体现出女性更重感情的特质。她们具体设想有:一是稳中求进。有近45%的女企业家认为,在寒潮的冲击下,首先要站稳脚跟,存活下来,再择机发展。82%的女企业家有2年内扩大投资的意向。二是挖潜降耗。100%的受访者表示,将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节能降耗、减少非生产性开支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苦练内功。增强员工服务意识,品质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宁可压缩利润空间,坚决不减薪、不裁员,以打造团队的凝聚力、强化员工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四是提升实力。把这次危机作为一个契机和起点,改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创立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实力。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家表示将加大融资力度(民间融资),争取产业扶助;部分企业表示将搞好信息调查,在国内拉动内需时扩大市场;部分对外出口企业表示将把市场重心转移到国内,面向城市发展的企业表示将会把重心转移到农村。
看起来,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看,金融危机增强了女企业家们的危机意识,促使她们自我反省、自我革新从而实现自我进步。在金融危机的大潮中,勇立潮头者、积极应对者、抢得先机者,总是会最终胜出,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择优淘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不乏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对市委市政府克服困难应对危机的建议
美元地位是否动摇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美元逆转了近年来的下跌趋势,出现了强劲反弹,美元能否收复前期的“失地”,欧洲货币能否取代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有关各界众说纷纭。2008年8月以来,美元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逆势上行,在短短的两个多月内美元总体升幅超过了25%,其中对欧元升幅超过了25%。据有关机构预计,进入2009年美元将继续扩展上扬趋势,欧元仍然难以恢复强势。虽然随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心的恢复、市场风险情绪的改善,以及套息交易需求的增加,美元也会出现下调,但美元强势在近期不会改变。
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看,尽管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岌岌可危,但美元基础依然牢固,美元地位尚未出现根本性动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难以动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虽然目前美国经济衰退严重,还未渡过金融危机,但与西方其它国家相比,经济仍存在着发展的潜力,一旦度过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的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而欧洲国家和日本经济衰退后的复苏能力相对薄弱。与此同时,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过程是不断“转嫁”危机的过程,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拉下水”,其中,欧洲金融动荡更为剧烈,从而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等于缓解了美国国内的金融危机。
第二,综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西方国家普遍希望美元汇率保持强势,美元强势既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其它西方国家的利益。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认为,美元的保持强势对资本市场“人气”的稳定有着极大的作用,缓解金融危机的恐慌气氛,对防止金融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和消除经济衰退预期心理显然十分必要。另外,由于各国央行持有大量美元资产,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各国央行的美元资产将不可避免地大幅度缩水。同时,如果美元贬值,为减少损失一旦美元资产遭到抛售将进一步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这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最担心和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第三,综合各种因素,美元强势不仅反映了美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潜力,同时也反映了各国与美国经济毕竟存在着差距。由于欧元区经济实力与美国经济实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欧元区国家内部经济和金融政策难以协调一致,金融领域缺乏统一性,因此尽管欧元诞生以来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但欧元仍难以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上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不仅欧元还没有能力替代美元成为核心货币,而且还没有任何区域性货币能与美元进行抗衡。从近年来美元涨跌状况看,欧元的走强与美元的下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好像在不断寻找一个平衡点,而一旦美元上涨则升势凌厉。
第四,美国希望美元保持强势,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如美元汇率坚挺将使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低廉,从而有利于美国抑制通胀上扬,并为美国货币政策提供更多的余地;廉价的进口商品使得美国公司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盈利,只能通过增加技术投入等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盈利的目的,从而也使美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美国居民来说,美元汇率的坚挺降低了他们生活费用的支出,特别是出国旅游的费用大大降低。因此,坚挺的美元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也是当前美国政府所愿意看到的。
第五,强势美元有利于美国救市方案的实施。美元的稳定或强势,不仅对海外机构购买美国国债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在强势美元的情况下,美国可以继续吸引海外机构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为美国救市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降低美国政府筹措资金的成本。
第六,美元仍是国际上主要支付货币。在当前金融危机过程中,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最头疼的问题。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导致流动性短缺更加严重,而在经常性项目上相当数量的支付还必须以美元结算,因此随之增加了国际货币市场对美元的需求量,并带动了美元的升值。
第七,由于美元仍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各国外汇储备是以美元计价,美国国债又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因此,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短期国际资金纷纷涌入美国债券市场寻求较为安全的投资品种,由此导致美国债券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相对于其它投资市场要活跃,美国债券市场的活跃也驱动了美元汇率对各国货币近期内不断升值。
从目前的国际货币市场看,尽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在逐渐收复“失地”,同时,未来美元的走势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还难以预料,但可以断定,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内继续“坐庄”的局面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欧洲货币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近年来,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连年出现巨额逆差,美元对西方各主要货币汇率的下跌,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大量美元流向欧洲等地区,导致国际金融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大大减弱,而欧元等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正日益提升和加强。
由此,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美元大量流入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使国际借贷市场进一步膨胀,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日益突显。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近年来西方各国内部财政赤字日趋庞大和贷款不断扩张,国际贸易发展严重失衡和西方货币关系日益紧张,再加上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加重,使其试图通过大量商品交换和资金移动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从而进一步带动了美元大量流入欧洲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欧洲货币的坚挺,欧洲货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欧洲货币市场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在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借贷活动中,除了美元市场外,境外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欧洲货币的国际形式形成了欧洲货币借贷市场。近几年,随着美元汇率的节节下跌,欧元和英镑等欧洲货币的地位不断上升,使借贷者在欧元和英镑等欧洲货币借贷活动中的风险相对减少,因此国际间欧洲货币借贷规模迅速发展,欧洲货币市场现在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庞大的国际借贷市场。
欧洲货币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不断加强,一方面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调整和重组将进一步加快,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汇率波动将更加剧烈和频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格局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目前美元汇率的波动也有可能随着美国庞大的贸易和财政赤字的进一步扩大而加剧,美元对欧元等欧洲货币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动将会更加频繁,国际资本流动变化也将更加难以预测。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等欧洲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还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将继续利用欧洲货币市场作为投资和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和途径。这一方面为国际流动资金提供了更广泛的场所,另一方面为一些国家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提供了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但尽管欧洲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但目前仍难以与美元抗衡,也不可能取代美元的地位。
美元汇率的不确定性
目前在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仍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美元风险依然存在。由于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世界多种货币共同起作用,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筹措已进一步向世界货币多元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在资金筹措上的防范风险意识正不断加强。另外,受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动荡,全球信贷危机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次贷危机蔓延西方世界的背景下,发生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和灾难自然不可避免,由于世界各地区资本市场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隐患,到目前为止次贷危机带来的风险还未全部释放。
目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首先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处于资产“泡沫”破灭的困境,由于房地产下滑造成了金融领域的振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金融体系捉襟见肘,大量无法追回的贷款使多家债权银行陷入资金困境,同时金融领域的危机正在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在外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使美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日益增大,这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一些国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脆弱的金融体制逐渐显现出来。
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尽管近年来汇率变动相对稳定和有序,符合改革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基本面。但2008年上半年,美元大幅度贬值已经导致美元处在历史的低点,尽管近期美元逐渐呈现回稳,但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驱动美元变化的一个不确定因素,仍存在着下跌的风险。一旦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度贬值,将严重动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遭遇美元抛售失控的风险,使各国货币抵御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压力不断增大。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美元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引发地区性和局部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也将进一步影响世界各国在借贷上有更多的考虑和选择。
从当前国际货币市场的整体形势看,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以及一些国家仍未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因此,国际货币市场难以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导致地区经济和金融形势不稳,使一些国家的货币在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中更显脆弱;另一方面,经过近期国际货币的此消彼涨,美元、日元及欧元之间的汇率会在各种经济、金融因素的变化中寻求新的均衡点。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基本贯穿的是不顾其他新兴国家的“强盗逻辑”,这种逻辑施行了50年的时间,可见“盗亦有道”。从长周期来看,有“道”的强盗逻辑有两条主要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保持美元世界第一货币的地位,确保铸币税。
货币政策的历史路径十分清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规模发行纸币,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货币政策主要视美国国内的经济情况而定,新兴市场经济体常常成为上当一族,成为买单群体。
为解决美国国内金融危机,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新《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明确国际货币体系非黄金化。此后纸币的发行量如断线的风筝,在1970年之前的50年间,美元现钞的发行数量只有700亿美元,1971~2007年增长到8500亿美元。
2011年,彭博社追踪了美联储从2007年9月到2009年3月的2.1万笔央行交易,结论是期间美联储秘密向大型银行注资超过7.77万亿美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承认美联储瞒着国会进行了注资。
美联储大规模发行货币、降息,就有鱼儿上钩,等到加息时就有经济体被殃及。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美联储扩张货币、不断降息,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涨,石油生产国将石油美元存入欧洲银行,当时GDP增长可观的巴西等拉美国家则借入大量美债。巴西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增长率分别达到6.7%、5.5%和8.7%,特别是在1968~1973年,巴西GDP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日本“经济奇迹”之后出现的巴西“经济奇迹”。
出身于华尔街的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在其传记中详细描写了华尔街投行是如何设计债券,面向拉美发行又撒上美国利率的糖霜,诱惑拉美等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体吃下的。
1979年,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采取强硬的手段抑制通胀上升。沃尔克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0%以下提升到20%以上,贷款利率也提升至20%以上,点燃了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导火索。巴西奇迹就此破灭,如今仍处于滞胀周期。
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个别国家爆发债务危机,为了防止玉石俱焚,美国通过货币互换保持欧元、日元等的稳定。虽然各国都有货币互换,但规模、使用条件等有很大区别。2015年12月,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长期来看,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国受冲击较大。
第二条线索是保持美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保持国民收入水平整体上升。
美联储加息的理由来自美国经济增长、就业数据、国内通胀率等。美联储不断印钞不仅使全球贫富差距加大,也加大了美国自身的贫富差距。美国的做法是把后遗症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扩大上层收入水准,提高中高收入家庭的数量,而不是改变贫富差距。
美国暂时不会对中国动大手术,至少现在不会。美国自己才大病初愈,中国也已经付出代价,企业和普通投资者的日子都不好过。最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实现个人资本项下可兑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中国发生债务危机,也收获不了多少羊毛,继续布局才是王道。
摘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得企业资产大量减计,从而引发了金融界和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问题的激烈讨论。本文在简单剖析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公允价值的对策,认为可以在我国准则中适度、谨慎的引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
0 引言
公允价值概念由来已久,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才得以在会计界广泛应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standards Board,IASB)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同时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备受世界关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1年5月12日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中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2012年5月财政部起草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但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财务报告方法,它要求或允许主体在持续经营前提下,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由此可知,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使用依赖于活跃市场的存在,其他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难以实施且估计结果可能也不可靠,这是公允价值本身固有的缺陷,充分体现了公允价值会计的环境依赖性:在相关环境不成熟时,公允价值会计容易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因此,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运用和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定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含糊不清 《基本准则》简单地将公允价值列为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并列的计量属性,没有深入阐述这些计量属性的特征、使用条件和相互关系,而一些具体准则又在无活跃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将“重置成本”和“现值”等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这使得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正确应用。由于公允价值依赖于活跃市场的存在,因此要求所有的会计要素都存在活跃交易市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是其当前的市价。但在现实中,只有少数资产和负债的存在活跃交易市场,且这样的交易市场也不总是存在,而投资者决策有用的目标又推动财务报告更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因而公允价值会计不得不采用重置成本或估计现值的方法来获得近似地公允价值。这客观上模糊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认为它是一些计量属性的总称。
1.2 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判断标准不统一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实际上对公允价值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估计、假设和判断而影响其可靠性。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方面,最大的调整来自于其可靠性。公允价值虽然能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但它却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充满了估计、判断。公允价值的估计更多的依赖于估值技术,而估值技术不仅依据各个估值参数的确定,而且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有很大关系,不同的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区别,影响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怀疑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波动性。尤其是金融工具的价格受利率、汇率和其他标的物等价格变化会忽高忽低,因此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1.3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缺乏统一规范 我国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南已包含了与美国FAS157公允价值类似的“公允价值级次”,但是具体内容差异很大:《资产减值》将销售协议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首选;而《金融工具》将活跃市场报价作为首选。《企业合并》准则应用指南更是用尽各种计量属性确定公允价值。这表明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不统一,在准则执行中,对于同一交易事项,有的按照交易双方协议价格确定公允价值,有的按照评估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这势必影响报表的可比性。从上市公司年报也可以看出对于缺乏活跃市场的资产,由于国内估值技术不发达,往往把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等同于评估价值,而评估假设会与会计假设差异,加之我国评估中难以真正做到客观,如果直接将评估值确定为公允价值就会影响相关性。
1.4 公允价值计量理论模型可操作性差 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人为因素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有影响外,市场的活跃程度与估值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允价值的确定,估值模型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即使对于风险特定相似的金融工具,其结果也可能有很大差异,而且不同机构的公允价值及其对损益的影响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不同的模型而不具有可比性,这很容易给管理层留下操纵利润的空间,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不相符。外部审计、评级机构及监管机构想要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也在日趋多元化,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中隐含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在公允价值确定的诸多方法中,我国大部分采用的是将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方法,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有未来各期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期这三个因素决定,但是这三个因素的判断有很大的弹性,对其估计结果的合理性很难保证。
2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问题的对策
从长期发展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统一,可以很好的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到未雨绸缪,尽量降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缓和危机发生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了寒冬。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贸易的发展环境也日趋恶化,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额的下滑恐怕会超过世界经济的下降速度。
按理说,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世界各国应当进一步强化相互之间的经贸合作才对。中国就是这样做的。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十分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强化与他国的经贸合作,让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在世界上赢得了许多国家的赞誉。前不久,总理访问欧洲,不仅与欧盟一些国家将一些重大经贸合作项目敲定下来,而且还承诺加快向相关国家派出采购团。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并没有“小家子气”。可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做到这点。有些国家在觊觎他国商业机会的同时,却不愿意他国分享自身的商业机会,由此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铺就了温床。
世界很生气
年初,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1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奥巴马政府提出的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议案,其中所包括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影响很大。据报道,构成经济刺激计划主体的基建项目,包括联邦建筑和学校,除极个别外,将禁止使用外国进口的钢铁材料。更有甚者,准备提交参议院讨论的议案文本则要求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美国近几届政府都口口声声主张贸易自由化,这次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不仅是自食其言,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树立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坏榜样”。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由来已久,只不过在前些年表现得稍许“含蓄”一些,除了采用一些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来为搞贸易保护主义找借口之外,更多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都带有“倒打一耙”的特征,如在反倾销、反补贴等方面的贸易保护做法或多或少包含有反诬成分。现如今,有了全球金融危机作“挡箭牌”,美国政府搞贸易保护主义就露骨许多。
“购买美国货”条款得罪了不少美国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购买美国货”条款必有损依赖出口贸易创造工作机会的澳大利亚经济。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表示,必须避免保护主义。保护主义是应对经济危机的错误答案,2月中旬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七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买美国赁”成为众人攻击的靶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购买美国货”条款的最强烈反对之声恰恰来自美国国内。尽管美国经济中虚拟经济成分很大,但其实体经济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且,美国的生物制药、民用航空、机械制造、IT等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世界上拥有绝对优势,在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上也是垂而不死,而这些产业为美国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政府滥用反倾销手段,很可能会引发外界更加强有力的贸易报复行为。一旦贸易报复行为上升为贸易战,美国上述产业的日子会更加难过。
后果很严重
倘若有些贸易小国去搞贸易保护主义,国际社会或许能够在适当范围内容忍。毕竟,贸易小国的贸易保护行为对世界贸易秩序影响有限。可美国的情况就不同了,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大国,而且也是能够主导当今世界贸易秩序的“庄家”。如果美国在执行“购买美国货”条款方面一意孤行,肯定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世界贸易秩序就会因此出现严重混乱。虽然“购买美国货”条款是由奥巴马政府率先提出的,但这种想法在美国国内具有广泛的市场。在提交参议院表决的头一天,尽管奥巴马表达了不会在“购买美国货”条款上一意孤行,但参议院还是在2月4日深夜否决了删除“购买美国货”条款的提议,只是做了安慰性的软化处理。两天后,参议院又通过了一项“雇美国人议案”,要求接受政府救助的美国银行在增加雇员时,必须优先考虑雇用美国人。
如果美国下决心要将贸易保护主义进行到底,其负面示范作用不可低估,有些国家也许会更加肆无忌惮。
对于当今世界贸易发展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基本上属于外生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各方去积极应对;而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世界贸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就属于内生性影响,也就是有关国家“自找”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肯定会“后果很严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不久前表示,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将会把世界经济带入更深的漩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印度密集地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不但用了国际贸易纷争中通常使用的反倾销、以环保和安全为由的进口限制措施等外,连较少使用的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和WTO针对中国设置的特殊保障措施也都用上了,涉及了钢铁、化工、轻工、矿产等各个领域。事实上,印度的许多做法近乎“不讲理”。例如,印度虽然以大众健康与安全为由拒绝中国玩具进口。但实际上印度生产的玩具整体水平远不如中国。
要论搞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并不逊于美国。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调整,欧盟现在的做法比美国要成熟、老道多了,至少,欧盟在市场保护问题上相当“含蓄”。例如,针对中国出口的玩具,欧盟和印度虽然都采取了贸易壁垒的限制措施,但欧盟的做法是,通过会议出台了新的玩具安全指令,以提高玩具的质量、安全性为由限制中国玩具,并做到了从表面上看一视同仁――欧盟自己的企业同样需要遵守这些指令。
实施“购买美国货”条款意在防止美国政府的公共开支“流外人田”,但并没有直接涉及私人投资。由于美国的私人投资规模远远大于公共投资,因此就所涉及商业机会的范围而言,美国“所得”有限,其他国家因此“所失”也有限。不过,美国在当今世界贸易秩序上居主导地位,其贸易政策的示范效应能够广泛传导。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务之急是要提防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蔓延,而最有效办法就是要从源头上加以遏制。
中国很大度
就中美两国经贸关系而言,奥巴马政府现在搞这一手,肯定会伤害到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美国和中国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但两个引擎的定位不同。前者的优势在于虚拟经济,后者的优势来自实体经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在虚拟经济方面受到的打击要远大于中国在实体经济上受到的损害。也许奥巴马的那些经济顾问们有些天真,看不到观阶段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如果美国真正实施“购买美国货”条款,中国人支持民族产业的热情肯定会高涨。在热爱国货方面中国人并不乏热情,而这种思想、情结,世界各国的老百姓都有,韩国民众踊跃购买国产小汽车的热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不过,面对某些国家大搞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冷静的,做法是大度的、负责任的。1月9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国新办新闻会上对外宣布,只要有需求,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商品,我们都一视同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目前中国出口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2008年10月以前,中国出口贸易基本上能够保持增长势头。据海关统计,前10个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1.9%。可是,11月的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当月出口贸易额只有1149.9亿美元,同比下降2.2%。就月度出口贸易增长而言,上一次出现负增长是在2002年3月,是受到9.11后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至于2008年12月。情况就更差一些,这个月的出口贸易比上年同期下降2.8%。而到今年1月,我国出口呈现10年来首次连续三个月出口下降的局面,当月出口同比降幅高达17.5%。
关键词 公允价值;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市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6-0086-05
[收稿日期]2010-01-06
作者简介 郑慧(1974-),女,河南洛阳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经济研究处,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公司财务与金融监管。
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通常可理解为市场认可的公平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得到认可和推广。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此前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 值计量准则,在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却被一些银行家指责为“帮凶”。为解决金融行业的短期危机,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被迫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本文将从发展的视角,分析美国修订会计准则后的影响,并对新形势下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运用提出建议。
一、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由来、国际上的运用情况及相关实证研究
经济越发展,会计信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越强。在会计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计量始终是核心问题。①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原则由于其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而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完全依靠历史成本计量已难以解决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客观上要求调整财务报告计量体系的目标和方向,从面向过去转变为关注现在和未来。
(一)美国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由来
公允价值早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APB)第43号研究报告中就出现过。1973年7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接替APB成为美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自此以后,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研究始终没有间断过。20世纪80年代,部分储蓄及房屋贷款机构利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传统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导致未能及时暴露问题和发出预警信号,最后迫使联邦政府接管了破产金融机构1,600亿的问题房贷资产。这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传统计量手段在计量金融资产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和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在改进公允价值计量上做出了不懈努力。2004年6月,FASB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初步建立了一个确定公允价值的系统方法。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与争论,最终于2006年9月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一份统一的框架与指南。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其他国家也逐步引入公允价值以改善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1.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计量方式存在的问题愈加明显
与美国的情况类似,随着经济发展和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其他国家也逐步认识到传统计量方式存在的不足。第一,传统的计量方式没有对资产价值的变化进行确认,而公允价值的财务报告则可以确认资产(和负债)现值的变化额以及变化额在损益表中的流动。所以基于传统计量方式的资产负债表只对拥有流通市场的财务工具进行了反映,而对哪些尚未进入流通领域的资产价值变化没有反映。第二,一些资产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型则假设资产的价值或者固定不变(比如土地),或者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比如机器设备)。一项金融资产,其市价提高时公司不能确认,只有等到出售收到现金时才能确认,这就增加了管理层为操纵某个时期的利润而突然出售资产的随意性。第三,无形资产(商标、专利等)也是构成股东价值的一部分,而基于历史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报告方法则掩盖了股东收益和公司财富的这一来源。
2.IASB着力推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和准则制定
1990年,IASC金融工具项目筹委会批准了“原则公告草案”,要求经营性金融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不包括投资和筹资项目。之后,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探讨逐步深入。从1992年的国际会计准则(IAS)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表中的披露》、1995年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1997年IASC和CICA共同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会计》讨论稿到1999年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基本完整地规定了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的具体做法。2004年前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完成了对已的国际会计准则的一揽子修订,同时改进了第32号和第39号这两项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推广建筑了稳定的平台。2005年11月,IASB“财务会计计量基础――初始计量”讨论稿,从概念上对资产和负债初始计量时的各种可选计量基础进行论述,其核心问题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基于大量调查研究,IASB在以往准则的基础上,于 2006年11月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进一步系统化、清晰化和简单化。目前,IASB的准则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欧盟在内的100多个国家。
(三)关于公允价值准则运用的实证研究结论
公允价值被广泛采用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后,各方关心的问题是: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获取公允价值,并将其入账后,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按照Beaver(1989)②的观点,会计信息的最高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如果说提供对决策更为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使用公允价值的主要理由。当前比较典型的研究话题为考察确认和披露的公允价值是否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相关,以及具备足够可靠性的计量金额对投资者是否具有增量的信息含量。国外的经验证据表明,有关投资证券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大部分研究基本上都取得了一致的结论(Barth,1994③;Ahmed和Takeda,1995④;Nelson,1996⑤;Eccher,Ramesh和Thiagarajan,1996⑥; Khurana和Kim(2003)⑦;Michel(2009)⑧等等),其原因在于,投资证券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其交易价格估计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因而有关其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对投资者的决策来说具有价值相关性。
从这部分经验证据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经验证据表明,尽管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并不意味着历史成本就完全失去了其全部的价值相关性,因此,简单要求企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不一定会提高银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次,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银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和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问题。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而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也缘于此因。
二、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
在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之际,以银行界为代表的“公允价值帮凶论”与以会计界为代表的“公允价值坚持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陷入困境,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主要金融机构因为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7月,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9月,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破产保护……200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救援法案,法案要求美国证监会调查公允价值计价的影响及对其修改的可行性等条款。之后,美国证监会于12月向国会提交报告,提出了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
金融机构认为,修订会计准则将有机会重做资产负债表,减少不良资产的规模,有利于避免危机的放大效应。美国国会在通过救助法案后,急于看到经济好转的迹象,但金融市场迟迟不见好转,实体经济继续恶化,于是国会不断给FASB施压,要求尽快讨论采取新的措施。此次准则修订是美国迫于危机短期压力而做出的,与美国国家利益相符,也是奥巴马“”急需见到成效所致。
(一)以银行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认为公允价值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危机爆发后,市场上对公允价值准则一直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以美国银行界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FAS157,即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记,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于是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记――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更多人士认为,公允价值准则是金融资产的科学计量方式
更多的声音认为,恰恰是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金融只是一种手段,关键看使用者的目的”。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对修订公允价值准则持抵制态度,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一些经济界人士指出,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将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人为假象,最终会导致信贷市场的崩溃,并将像日本20世纪90年代一样出现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当前的问题不是“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而应是“如何用好公允价值”,基于公允价值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让公众可以更加及时、透明地了解到次贷危机的规模和影响,有助于正确识别和应对这场危机。
三、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调整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9年4月,FASB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允许金融机构在交易不活跃或恐慌性销售情况下,不以市场价格来计算银行的问题资产(也称不良资产或有毒资产),而是根据银行自己的计算方法或者依据处置资产的未来时间对不良资产进行定价。
修订后的准则与原准则的本质区别在于,修订后的会计准则赋予金融机构以较大的自,使其在资产计价方面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提高了金融机构计算其问题资产的弹性。此举有利于美国金融界暂时摆脱财务危机,但从长期来看,却给市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一)弹性灵活的计价体系,将“病体”描述成“健康体”,从而掩盖了问题的本质
修订后的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处置权,实际上是对那些有价无市、甚至是无价无市的金融资产,给予有别于市场价值的另一套定价准则,管理层可以不根据市价(认为市价不合理)或不根据评估师的估值(对估值假设存在异议)对部分资产进行大幅减记。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银行的资产减记,增加银行的利润。舆论普遍估计,准则的修订至少可以使银行利润增加20%。
事实上,美国花旗集团2009年4月17日公布季度报告显示,在持续亏损一年多后,今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现16亿美元盈利。通过对花旗报表的分析,其对“超跌”资产暂不按市值计价增加了25亿美元收入,认定部分资产为“持有至到期”而避免用市值计价又为其带来6亿美元“额外”收入。但花旗集团公布业绩当天,股价却从4美元跌至3.7美元,全天下跌近10%左右。同样,美国高盛集团、摩根大通公布盈利的消息后,股价也出现大跌。这表明投资者并不认可这些企业的经营业绩出现了实质性改善。
(二)企业操纵财务报表的可能性大增,使得市场无法判断资产的真实价值
“非暂时损失”原则规定,即便持有资产是为了到期收回本金,一旦有“尚未实现的损失”,也需要根据“按市值计价”原则来进行资产减记。这次准则修订后的资产减记原则给予金融机构 “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估值以较大的自主性。在金融危机中价格大幅下跌之时,金融机构可以认定部分资产为持有到期的资产,从而避免用市值计价。这大大增加了企业操纵财务报表的可能性,不利于建立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这些金融资产在市场价值上涨的时候,按照市场价值进行计算,而下跌的时候,不按照市场价值计算,同样一笔资产,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了不同的计价方式,使得市场和投资者无论是在目前和今后都无法去把握这些资产的真实价值。
此外,所有金融机构出于避免破产和资产减记的需要,会尽可能地利用准则的修订减少其账面问题资产,简单地将这些资产认定为“交易不活跃或恐慌性销售”资产,而这会使得银行资产价值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使标准的会计信息之间缺乏可比性。
所有这些将导致社会与银行之间乃至银行与银行之间的长期不信任,使信贷市场的信用恢复时间拉长。一些经济界人士指出,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将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人为假象,最终会导致信贷市场的崩溃,出现长时期的经济衰退。
(三)“顺周期效应”导致企业非理,更为严重的是,导致政府对经济形势的误判
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对于公允价值定义是:在一个活跃的市场中的成交价就是公允价;如果在一个活跃市场中没有相同产品的成交价,与其类似产品的近期可观测到的成交价也是公允价;如果上述两个层次的价格都不能获得,则需要通过估值模型来计算有关产品的价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的双重属性极易产生“顺周期效应”。当市场上升之时,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以市价计量的银行资产和收益随之水涨船高,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财务报表利润提升――企业和个人工资、分红增加――社会税收增加――银行出现更多的滚存利润和可动用资金――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这一循环。准则的修订实质上是将当期应确认的损失分摊到多个时期进行确认,短期内金融机构账面上的不良资产规模减少、利润增加。但利润的虚增,可能导致管理层增加员工收入、进行利润分红等非理。
举例而言,美国高盛集团公司在公布业绩的同一天,以每股123美元的高价,发行了50亿美元的普通股,以补充其核心资本。同时,利用“大好”形势,将员工薪酬和福利提高18%。当然,高盛还给“亲爱的股东们”慷慨地发放了红包,每股可以领到0.35美元的分红。同样,美国国际集团(AIG)管理层也曾经被曝给高级管理人员发放高额奖金。其管理层辩解说,没有高薪就无法留住人才,会进一步恶化经营状况。但事实上,恰恰是那些拿着高薪的人,导致了公司亏损乃至危机。
美国一家联邦监察机构说,克莱斯勒财务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回绝政府提供的援助贷款,因为不想屈从政府贷款附加的高管限薪条件。目前,美国众多银行不愿意接受政府援助甚至要提前偿还政府援助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不想让政府的政策束缚其分红和薪酬发放。
同时,银行利润虚增也会导致税收增加,政府可能因为税收增加而片面地判断经济回暖。税收和分红因为利润虚增而增加,这种寅吃卯粮的行为将进一步加剧泡沫的聚集,会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四、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旨在对财务会计报表中的金融产品价值进行准确反映,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表现地尤为突出。
一是公允价值准则具有顺周期性效应,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不总是公允的。如前所述,顺周期效应加剧了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并通过公允价值计价工具的损益变动加大了收益的波动性。交易价格高起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市场价格低落的诱因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所以,如何有效抑制特殊情况下公允价值准则带来的顺周期性,会计界需要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是公允价值的确定过分依赖评估机构,在市场监管不到位和评估机构独立性不强的情况下,可能导致信息失真。由于债务抵押债券(CDO)等产品结构复杂,投资者大多依靠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进行证券投资。但是在债券发行过程中,评级机构在进行信用评级的同时也为承销商提供债券结构化设计服务,对次级债券的分层、信用增级等提供建议并收取咨询费用。利益的冲突会影响评级机构独立公正的评级立场,这与安然、世通公司破产时,被广为诟病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对象同时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情形类似。
三是公允价值的确定过分依赖复杂且未必可靠的数学模型,需要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主观判断和假设,可靠性不强。对于大多数资产与负债,由于缺乏相关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需要依赖模型进行计算。但是,对于风险特定相似的金融工具,各种模型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可能有较大差异,其可靠性取决于模型的好坏和所使用的参数值,这就为管理层留下了很大的操纵空间,与公允价值会计的目标相违背。
五、我国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应注意的事项
美国会计准则的修订,是美国遏制金融危机继续恶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短期内确实起到了改善银行资产状况、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但是,就长期来说,会计准则的修订,其不利影响巨大。截至2009年底,美国金融机构仍在破产,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指数逐步降低,那些有毒资产就像是一个不定时炸弹,预示着危机可能再次来临。所以,正确的态度应是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理性地看待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计量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
(一)坚定立场,继续审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现在公允价值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交易与核算的基本方法。IASB主席认为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他看来,公允价值计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先后经历了1998年的首次运用(债务重组)、2001年的全面回避(企业会计制度)和2006年的再次引入与全面推广(新会计准则体系)三个阶段。考虑到我国市场尚未完善,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比较难取得,针对特殊情况也做出一些特殊安排,如《投资性房产》和《生物资产》准则都是成本模式作为计量的基本模式,并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模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可以说基本适应了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但是有必要制定应急预案,指导极端、非正常情况下的应对方案。
(二)注意与评估、审计的衔接,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投资者如何看待公允价值带来的变化并判断企业的真实价值,对于会计师、政策制定者、监管者都是一个挑战。股市的波动确实会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带来非常大的变化,重要的是能否在财务报表当中真实反映这种波动,同时在解释这些波动的时候充分与投资者沟通,是由于经营不善还是评估保守等,显示出真实的情况,让投资者的判断更客观。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长戴维斯说,“次贷危机带来了会计与审计问题的新挑战。但可以看出,保持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对于特殊投资载体,就要相应的指南,以避免出现不同的理解,从而保持一致的处理。”
针对公允价值的评估和审计,我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准则和规定,而公允价值计量是散落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各个具体准则中。随着情况的发展,也应该考虑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做出规范。
(三)加强监管,正确引导公允价值的运用
温总理指出:“我们需要金融创新来为经济服务,但更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安全。”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创新的过程有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同时也加剧了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运用存在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现在尚没有一个更科学的会计制度来取代它,目前只能依靠监管政策和措施的调整来弥补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中的缺陷。
监管方式上,需要证监会、银监会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如针对金融创新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以及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表内表外业务设计一个科学的监管体系,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应强调针对性,比如对于银行业,需要关注其表外业务的变化,对资产证券化应强调基础资产和各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分级与评估。资本市场会计监管重点关注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等。
(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应警惕境外资产的估值陷阱
随着海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走低,国内企业海外投资的冲动日益显现。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但是被收购企业的金融资产、股权和债务的估值存在更大难度和风险。现实地看,国际金融市场越动荡,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就越不可测,“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就越大。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损失惨重,初步统计超过2,000亿元。所以,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而言,如何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在众多不确定性风险中进行科学抉择非常重要。
为此,在收购国外资产或股权交易中,一方面,应关注对方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真正反映了资产或负债的现实价值,我方在谈判中要警惕其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应关注美国公允价值修订可能带来的未来企业现金流量和未来价值虚增,我方要谨慎评估被收购企业的价值,警惕估值陷阱。
[注释]
①Ijiri,.Y.,,as Studies in Ac
counting Reasearch No.10(AAA),1975.
②Beaver,W.H.,A.A.Christie and P.A. Griffin.1980.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EC 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 No.190. Jour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127-157.
③Barth,M.E.1994.Fair Value accounting: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The Accounting Review
69:1-25.
④Ahmed,A.S.and C.Takeda.1995.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gains and
losses on commercial banks’ investment securities: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207-225.
⑤Nelson,K.1996.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anempir-
ical analysis of SFAS 107.The Accounting Review 71:161-182.
⑥Eccher,E.A.,K.Ramesh and S.R.Thiagarajan.1996.Fair value disclo-
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
nomics 22:79-117.
⑦Khurana,I.K. and M.S.KIM,2003.Relative value relevance of histori-
cal cost vs. fair value:Evidence from bank holding compani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2:19-42.
⑧Michel Magnan,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Mes-
senger or Contributor?Scientific series,Mar.2009.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Standards No. 157 Fair Value Mea-
surements[Z].2006:110-115.
[2]Don Herrmann,Shahrokh M.Saudagaran and Wayne B.Thomas.The
quality of fair value measures for property,plant and equipment[J].
Accounting Forum , 2006,30:43-59.
[3]IASB.Fair Value Measurements Project―Session Overview(Agenda
Paper 6)[Z].December 2005:15-17.
[4]IASB.Discussion Paper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s[Z].2006:6-8.
[5]Micheal Magnan.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Mes-
senger or Contributor?[Z].Scientific series,Mar.2009∶26-27.
[6]Sylvie,M..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ization and financial sta-
bility[J].Banque de France, 2003(6):132-153.
[7]于永生.IASB与F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
出版社,2007.
[8][美]Aalfred M.King.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公允价值评估[M].李晓
红,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9]裘宗舜,黄小彬.制定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若干思考[J].财务
与会计, 2007(10):11-13.
[10]王康.逐市计价修订 开启美国金融混乱之门?[N].21世纪经济
报道,2009-4-5.
[11]周小川.关于改变宏观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EB/OL].
news.省略/fortune/2009-03/26/content_11079284.
htm 2009-3-26.
A Study of Fair Value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New Situation
――and Discussion of Negative Effect of American Revised Accounting Standards
Zheng Hui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89,China)
[关键词] 新技术性贸易壁垒;辽宁;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 F75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9-0022-02
作者简介:刘钊(1976-),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课题“金融危机背景下,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向对辽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W2010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如技术法规和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验检疫、包装标签要求等,这些措施主观或客观地成为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入的壁垒。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颁布和实施了许多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这些措施对辽宁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使得世界经济急转直下,迅速进入衰退期,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制定或修订了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有:1.美国新制定或修订了多项节能法规标准,对电器类产品了一系列的能源性能及测试标准。2.美国众议院通过《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对现行的《食品药品化妆品法》中食品安全相关内容进行了70年来最为重大的修订。3.美国颁布了《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CPSIA),进一步提高儿童产品安全要求。4.欧盟EuP指令多项实施措施颁布,并扩展到间接用能产品,并且EuP的替代指令ERP正式颁布实施。5.欧盟进一步完善了REACH法规,对REACH法规附件内容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补充,进一步加强国家化学品监管。6.欧盟WEEE/RoHS指令修订草案,进一步提高了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综合指标要求。7.欧盟富马酸二甲酯(DMF)禁令,禁止将富马酸二甲酯(简称DMF)含量超过0.1ppm的消费品投放市场或在市场上销售。8.欧盟颁布玩具新指令,新指令条款增加到了57个,进一步完善欧盟玩具安全管理体系。9.日本拟修订《化学物质审查法》,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12种化学物质作出规定,进一步加强国家化学品监管。10.LED照明产品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已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电工委员会、美国、欧盟等国家对LED照明产品制定了相关的能效技术要求。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特点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被用作贸易保护手段的趋势更加明显
2007—2009年,世贸组织成员的TBT通报数量分别为1211项、1532项、1890项,表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当前金融风暴强烈冲击实体经济的国际环境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新制定或修改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和管理,使其越来越成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
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在国家间扩散的现象。虽然发达国家仍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迅速被发展中国家效仿。例如,2009年1月1日起在韩国销售的电子电器产品需强制性使用KC标志。2009年7月31日,南非规定销往南非电子电气设备的每个产品型号都应获得南非标准局的许可。2009年9月3日,巴西也将家用电器纳入到强制性产品认证范畴。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系统性越来越强,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由针对单一产品采取单一措施设置技术壁垒,发展到针对大类产品采取体系化的综合措施,并且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欧盟EuP指令及REACH法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EuP指令的最低能效要求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现有技术水平并每隔3~5年进行修正,而且产品范围越来越广,已从耗能产品(EuP)扩大到能源相关产品(ErP)。REACH法规不仅针对每一种化学物质,而且针对每种化学物质的生产商和进口商,以及每一种物质的每一种用途。
(四)健康和安全问题仍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关注重点
从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的目的和理由来看,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的通报占了绝大多数。从英国的自行车安全法规,韩国的建筑机械安全标准、电器安全控制法规,日本的道路车辆安全法规,加拿大、美国的联邦机动车辆安全标准到欧盟的机械安全指令、玩具安全指令,令人应接不暇。以美国为例,2009年,在其的27项道路车辆工程通报中,安全标准占了4/5。
(五)节能环保领域和新兴产业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建设热点
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制定和市场准入技术制度建设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建设热点。例如,2009年美国新制定或修订了多项节能法规标准,对电器类产品了一系列的能源性能及测试标准。欧盟对绿色双指令“WEEE/ROHS”进行的两次修订,进一步提高了电子电气设备的进口门槛。同时,在LED照明产品的相关标准制定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LED照明产品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
刘 钊: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辽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行业协会对策三、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辽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准入的难度
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是辽宁省的主要贸易伙伴,与此同时,这四个出口市场也是近期制定和修订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进一步强化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已经使其越来越成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这些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辽宁省出口行业大宗商品的发展,尤其是机电仪器、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和化工等行业的外贸出口均受到了较大的市场准入限制。
(二)直接抑制了产品出口数量
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由针对单一产品采取单一措施设置技术壁垒,发展到针对大类产品采取体系化的综合措施,并且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短期内大多数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相关要求,这使得辽宁省机电品、农产品、食品、化工品和纺织品等主要出口商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减少。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对辽宁省产品出口数量抑制作用明显。
(三)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了出口竞争力
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使得国际市场标准和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也使得部分出口产品与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不一致。为达到相关的新标准,出口企业必须采购价格更高的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改造产品技术,改善环保水平以及重新进行技术标准认证等,这大大地增加了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后危机时代辽宁行业协会应对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新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充分发挥行业预警作用
行业协会应积极跟踪、收集进口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最新情况,认真研究分析各主要贸易伙伴有关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定期发表研究报告,有针对性地将信息传递给企业,帮助企业提出具体对策。同时,行业协会还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正确预见事态发展,逐步建立产品生产、消费、价格变化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贸易争端提前预警并及时制定对策,积极防范技术壁垒。
(二)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管理作用
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出口产品管理。首先是进行行业价格自律,通过公布信息和提供咨询服务等手段,及时引导企业调节出口数量和价格,避免无序竞争,然后是质量和服务自律,要求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出口战略转型,使企业向技术创新、品牌与商标为主的以质取胜的战略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技术壁垒贸易纠纷的研究,充分发挥行业应诉指导作用
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技术壁垒而导致的贸易纠纷越来越多。政府无法介入这些争端,而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自发、自律机构,自然应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因此,行业协会在企业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时候,需组织国内企业积极应对,在行业内采取统一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进口国磋商和谈判,指导企业努力突破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1]李欣.谈及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几点措施[J],酿酒,2008(5)
关键词:货币政策;市场结构;政策效果;传导机制
作者简介:王剑,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金融学博士研究生,从事金融理论问题研究;万解秋,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金融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1-0068-05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有关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问题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中,货币政策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为何行政手段和直接干预往往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在今天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因此,认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对于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效果面临考验
长期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是一个理论上极具争议的问题,在政策实践上也有不同的分析评价方法的问题,有关货币政策的实施方法和手段的争论可以说是由来已久。[1]
今天我们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政策实践来看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则讨论更具有现实意义。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少见的动荡危机,银行体系出现了战后最为严重的危机冲击,大量证券化金融资产价格暴跌,一瞬间大量资产就化为乌有,大量金融机构由此陷入危机,银行机构几乎都跌入了深渊,收缩信用以求自保导致金融市场进入了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金融危机出现了全面扩散。美国和其他的发达经济体先后进入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引发了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银行信贷机构出于危机应对实施信贷收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机的形成。
在金融市场陷入危机的情况下,政府和货币当局也开始采取积极的行动,形成了积极的介入市场的政策调节和货币政策的反危机措施。这些行政性的政策工具和一些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都成为了危机时期的反危机宏观调控。然而,要对这些行政介入和货币政策作用效率进行即时的评估是十分困难的。大量的分析推论是一些自我肯定和逻辑的推导,并没有实践的证明意义。
从货币政策的形成及其作用方式看,它的作用及其有效性也是充满着矛盾和对立的评价。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政策出现之前,货币的作用存在着中性和非中性的争论,对立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货币对于经济增长有无实质性的作用,中性论者认为货币量变化只能对价格、商品和资产的价值衡量产生影响,但不会对经济增长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那么,货币中性的话,货币政策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看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凯恩斯主义兴起的货币政策,被赋予了可以影响货币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工具变量,货币政策也就成为了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的重要宏观政策变量。今天,继续实施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和就业,其政策面临着传导机制和投资刺激方面的种种考验。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看,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过程一般被设定为货币流量变动影响市场利率,市场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投资和消费者的决策,最后影响市场的支出水平,这种传导机制也就是一种货币传导机制,银行、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受市场利率影响而作出及时反应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变化直接体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这种假设的合理有效性是建立在一个完美的市场体系上的,利率信息的传导没有任何的阻碍因素,经济主体的反应是及时而且理性的,那么,实际的运行状况如何呢?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当局改变的只是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债券买卖来改变货币流通量,通过货币流通量的改变来影响市场的利率水平,因为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到投资和消费的机会成本,这就可能改变当期的实际支出水平。这个完美的传导作用过程及其影响能力在理论上有效,但始终没有得到实际的检验。[2]早期的货币主义者和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从传导机制和预期变化方面证实了这种假设的不合理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无法得到证明。
从金融危机后的政策调控实际过程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面临的挑战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货币当局改变基础货币流量,并不等于知道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即M2的变化量;二是即使已知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也无法获得市场利率变化的信息,难以控制利率水平,这是一个多变量影响因素;三是即使获知了利率水平的变化幅度,也难以测算出投资和消费的可能变化幅度,因为投资消费主体调整支出受多重因素决定,利率是其中之一,而且可能是次要变量;因此,假定利率调整就会调整支出的结论并不能成立。可以说,即使是在一个完美的市场体系中,货币当局操控基础货币量的供给机制,也无法获知最终实际投资消费支出的变化量,这是很显然的。在今天这样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中,这一政策调控的结果更是有限的而且效率不明。
这种政策无效性的假设也得到了实践的证实。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效果看,投资和消费的变动在市场体系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货币政策的调整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产生了作用,是一个难以分离和证明的问题。在实际的刺激过程中,激进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形成投资支出的扩张,不管中间关节是否出现问题,基础型货币量扩张松动无法实现投资和消费支出的推动,即使像美联储实施连续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1、QE2、QE3,对于投资的增长和就业的增长效果十分有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持续的货币扩张反而带来了通货膨胀的隐患,并导致政府的扩张性宏观政策陷入了停滞和通货膨胀的两难境地。滞胀的出现将是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欧美日各国目前都面临着严峻的滞胀挑战。[3]
如果从货币政策的中间环节看,其传导效率也存在着严重的障碍。我们已经发现,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基础型货币的可控性不能解决市场实际流通中货币量(M2)的可控性,在实际货币流通量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反应产生了不同的预期和作用力,银行和企业公众作为交易者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它们的预期与行为最终可以改变货币实际的形成量,这已是为实际市场运行所证实了的。大量货币投放后并未形成货币实际供应量的增加,信贷流量和投资变动也不清晰,出现了所谓的“货币失踪”,货币供应从源头到实际流通市场的数量变化难以控制和测算。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实际利率的冲击影响也存在着难以测算的问题,这其中涉及货币流通速度、货币超额储存、货币溢出量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市场利率的变化难以预测。那么,利率变化的实际程度有无把握的机制和方法呢?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认知方法,那就是根据市场利率的短期变化来判断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实际状态,再进一步参考市场就业率水平和通胀水平,来决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走向。[4]这种方法已经放弃了寻求利率与货币流通量变量关系的做法,确认利率的变化是由货币市场和商品流通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转而通过认识利率的变动来确认货币市场的实际供求关系变化水平,这就是货币政策调控中著名的“泰勒规则”。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今天看,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当局先后推出的货币数量宽松政策,都有着“泰勒规则”的影子,它们都盯着市场利率和就业率的实际变化,而并没有在意一国当时流通中有多少货币。这一政策操作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传统货币政策作用的传导要求,也摆脱了对流通货币量测算的困扰,直接面对利率、就业率、通胀率等市场要素,这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当然,货币政策变化对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实际经济增长水平和货币流通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给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难题,形成了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盲目操控和效率黑箱。
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题:有效性确认困难
今天,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体系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实际的政策操作效果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必然形成一种对于什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不同解释,也就是说,可以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解释为实际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率的上升等指标;也可以把它解释为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率的调整和货币信贷市场的稳定,当然,也有人认为可以将二者连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元的目标,但实际情况是稳定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有利于就业和经济的回升增长。
如果我们将二元目标结合在一起看,那么今天各国货币当局都是一个失败的政策操作者,它们的货币政策也是难以收效的。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经过了两轮扩张调节后,实际的货币流通量是不得而知的,其信贷投放量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收缩,基础货币投放量宽松后信贷量没有积极反应,金融机构的信贷顺周期行为十分明显;利率的变化也不明显,短期内几乎没有反应;市场的投资和消费量反应也十分冷淡,失业率一直维持在9%左右的高位上,而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处在1%的低位水平上,这究竟是传导问题,还是政策本身的效能问题呢?货币政策难以解释。[5]
其实,所谓的宽货币不等于宽信贷,低利率不等于高投资,说明的就是就业和经济增长回升是一个独立的市场调整过程,与货币政策刺激无关。今天,当我们回顾一下日本央行(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就会发现这种货币刺激的无效性。为了应对日本国内长期的投资和经济低迷,日本银行采取了低利率直至零利率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投资增长不明显,通货紧缩的局面一直在持续,也就是信贷收缩和投资消费的低迷一直无法改变,这已经不是货币政策效率的问题了,根本就是投资和就业的变化不受利率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因此,这说明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其实是货币流通量以外的独立变量,不可从货币政策的效率角度来解释市场变化。当然,合理的、独立的货币信贷政策是重要的市场保证条件,混乱的、主观随意的政策操控必将破坏市场体系的稳定运行。
在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各国的货币当局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应对措施,政策的效果不一样。一种情况是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增加,但信贷和实际投资量并未增加,实际支出和就业量也就不会有影响,如果要评价它的效果,对于流动性增加和通货紧缩的遏制或许是有效的,它促进了金融危机状态下经济和投资的低水平均衡,它的本来面目就应该是这样的。而如果对于货币政策认定了促增长、拉就业的目标,那么,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就是一目了然的。当前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当货币当局极力扩张基础型货币供应量和增加流动性投入量时,在很长的时间里,一年或一年以上,实际的信贷投放量不能有效增加,我们在2008年至2009年的美国和日本,都看到了这种情况。美联储或日本的货币当局实施货币供应扩张的量化宽松政策,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但信贷流量并未增加,投资和消费也没有增加,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也难以上升;而物价和通货膨胀也没有出现。这是货币政策目标无效,还是传导机制出了问题?我们经过分析可以知道,这些目标本身就不在可能的政策效果之内,因而就难以收到效果。如果实际市场运行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趋势,那么,低水平的均衡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和增长率的上升是另一个目标了。[6]
因此,我们不能把低增长率和低就业率的均衡维持归结为货币政策的无效,这本身已经超出了货币政策本身的作用范围了。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性与机制重塑
面对今天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也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试图形成对于市场支出的积极干预。从货币政策的运作机制看,我国目前一方面在利用货币支出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供应量,但被认为效果较差;另一方面不得不使用传统的行政操控手段,如信贷指标、信贷配额等直接调节决定货币流通量(M2),甚至直接干预决定市场的投资和消费支出,形成了一种复合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那么,如何看待它的政策效果和传导效率呢?总体上说,货币政策扩张的效果具有低效性和行政操控的高成本特征。
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运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市场体系和企业制度市场化初步形成之后,宏观经济调控包括对货币信贷量的调节也就具有必要性了。90年代中期,投资消费的支出决定受市场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增长及其波动也形成日益明显的周期性。货币当局也就面临着调节经济增长周期和维持货币物价稳定的问题,积极的货币政策正式走到前台。反周期的积极的货币政策体现的原则就是直接控制或干预货币流通量和支出水平,其目标当然是经济的增长率和就业率等指标,而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调节趋向于紧缩货币信贷,实现调控支出水平的目的。从以往的政策效果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较明显,复合性的紧缩政策对于货币流通量、信贷量和投资支出规模都有快速的影响,没有货币支持的投资支出是难以维持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行政性越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就越好。[7]但对于扩张性的刺激政策而言,其政策效果就很不明显了,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和消费者的独立决策地位上升,对于市场周期变动的预期强烈,货币当局要改变这种预期是不可能的,要劝告或诱导企业、消费者改变行为也是不可能的,这必然导致反周期的扩张政策失效,政策的传导效果也就不明显,这是必然的结果。要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是难以奏效的,这就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就是应用行政性的政策工具直接干预市场的支出,从而能快速收到扩张的效果。这种假设在近年来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获得了实践验证,它的政策效果值得我们分析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利率货币的松动和基础货币量的扩张对于市场流动性有积极的反应,出现了货币在金融体系内部高速流动,短期资金泛滥,但同期的实际信贷投放量并未见到有效增长,货币政策的支出效应不明显。[8]在欧美国家出现的货币堆积于央行的现象,也出现于我国的货币供给体系。
进入2009年以后,货币信贷投放的松动扩张实施了更多的行政指令手段,行政系统甚至直接规划实施投资项目,财政也积极地配合,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项目计划,银行信贷系统在行政指令下于当年增发了8.5万亿人民币信贷流量,支出的扩张在行政性投资立项规划下得到了实现。我们看到,货币扩张的有效性是财政支出扩张的影子而已,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也是行政命令的效率而已。因此,货币政策在现实的情况下充其量只是财政政策和行政性支出计划的从属措施罢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具有行政强制的特色,因此,在非市场预期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作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行政性投资拉动市场的结果是经济增长率快速回升,甚至出现了过热和投资过度的问题。这个显然不是货币政策在当前过度有效了,利率、准备率、汇率等工具的作用效率也需要考虑在特殊结构条件下的形成的问题。我们近年来大量的实证分析和检验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行政性的投资支出扩张并非货币政策调节的效果。[9]
机制重塑,我们今天面临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企业预期影响日益强化,这一行为反应与货币政策的行政性调控的冲突日益明显,会严重削弱宏观货币政策的效率。我们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强化政府的直接投融资和行政性的投资体制,弱化市场体系和企业的自主投资决策影响;要么调整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和目标,重新构造一个新的货币政策传导作用机制,形成一种市场体系之上的经济性杠杆体系,提升货币政策的操作有效性[10]。
依托于现实的经济结构与市场基础之上的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需要利用利率、准备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经济手段进行操作,在操作目标方向上引入物价和通货膨胀率、就业指数等中间变量作为参数,这样的传导机制依存于金融市场体系,操作上可以放弃直接安排投资项目和信贷配额等可能引发严重弊端的手段,形成一种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作用条件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真正地提升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谢平. 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J]. 金融研究,2000,(1).
[2]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 金融研究,2004,(4).
[3] 赵振全,于震,刘淼. 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 [J]. 经济研究,2007,(6).
[4] 陆前进,卢庆杰. 我国利率调控面临的困境及政策含义[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5).
[5]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金融宏观调控研究[J]. 浙江金融, 2009,(4).
[6] 黄武俊,燕安.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有效性和可控性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0,(3).
[7] 范从来. 论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 经济研究,2000,(7).
[8] 万解秋,徐涛. 汇率变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J]. 经济研究,2004,(2).
1、“美梦路径图”的由来
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年代,美国因为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国外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就已经面临了贸易赤字的问题。然而,当时毕竟美元与黄金挂钩,使得美国在面临黄金储备流失的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其贸易逆差的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提高关税、实施贸易配额和美元贬值等方式来改善贸易条件。但是,由于美国不愿意削减其消费效用和庞大的军费开资,仍然不能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尼克松的时代,他宣布了黄金禁运,并脱离了美元金本位,进一步让美元贬值,以减少美元外债价值。
似乎在这个时候,美国人意识到可能已经发现了一条可以不劳而获地安享他人财富的路径,那就是对贸易逆差不必过于在意,通过增发美元,贸易顺差国家将不得已将美元外汇投资到美国,美国人可以安享财富而不必削减消费效用和军费开支。
到了第二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代,以东亚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让本国货币紧盯住美元,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赚取大量美元外汇。由于没有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美国在货币发行量上得以以其贸易状况为标准过量发行美元。美国之所以能够无视长期巨额逆差甚至故意制造逆差,原因在于他们相信:由于长期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贸易顺差国家对于这些美元外汇的处理上没有太多的选择权,只能将赚取的外汇重新投放美国,购买美国的各种证券及金融衍生品,把钱借给美国人消费,从而形成一种美元回流的状态。故而,本文将该过程称为美国人之梦路径图,简称“美梦路径图”。
2、“美梦路径图”的全过程
对于美国的赤字借贷循环,贸易顺差国家在处理美元外汇时面临的三条选择,如图1所示。其中,对于贸易顺差国而言,第一条选择路径显然是不可取的,美国的战略家们显然也以这一点为假设而进行了下面博弈的设想。
第二条购买美国企业的选择也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不会允许的确也没有允许贸易顺差国购买其关系未来经济制高点的相关企业。比如,中海油购买美国的优尼卡石油公司的遭遇就是典型,优尼卡在美国石油公司中仅排在第七名,所掌握的资源也不太多。但是,这件事就遭到美国新闻界大肆渲染,引起美朝野震动和不安,一些议员以国家安全为理由的反对,最后使这桩收购案流产。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前提下,美国绝没有对产业安全问题掉以轻心,美国显然会采取经济手段之外的方式进行干预。因此,在图中我们说购买美国的关系经济制高点企业的行为实际上被禁止。
剩下的选择只有第三条路径,把依赖低端产业靠辛苦积攒挣来的美元外汇回流美国,为美国的消费和经济发展融资,这样做的后果抬高了资产价格同时也压低了美国的利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最终,如图1所示的博弈过程,美国在已知贸易顺差诸国只能将美元外汇投放美国的前提下,本可以选择紧缩开支和节约消费来逐步长期赤字的贸易状况,但是美国似乎选择了另一条途径,通过扩张美元货币使美元通货膨胀,并在适当的时机使美元贬值,从而使得美元外债实际价值缩水。美元在历史上曾多次进行过贬值,以改善贸易条件并使外债缩水。1985年的“广场协定”,降低美元对日元与马克的比价,协议生效后的两年时间里,美元对日元的汇率降低了51%。最近几年也频频向中国施压,意欲迫使人民币升值都是这一路线的经典反映。
这样精湛的逻辑推演出的似乎是一条稳定的路径,该路径跳出了以债权人为导向的经济思维,是在长期的国际经济借贷关系角逐之中美国人摸索出的超出经典经济学理解之外的一条安然享用财富的办法。因而,相当能够掩人耳目。通过该路径美国人建立了一种灵活的新型全球剥削,达到了任一早期的帝国体系都没有取得的成就。
3、内在不稳定性
由债权国将过剩的美元投资于美国的这种美元环流的过程,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盘绝妙的棋局,但是从其内部流程细看,这种过程是具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的。“美梦路径”能够稳定的关键在于需使外债实际价值不断缩水,而不能是超出其未来偿付能力的持续增加。由于近些年美国对外战争不断,军费开支不减反增,国内消费水平又不肯节俭,只是依赖或者说故意依赖这种不稳定的剥削体系。如果外在的环境不是按照美国预先的设想所运行的话,或者说债权国不允许其本国货币对美元升值,或者即使美元一定程度的贬值仍不足以改善贸易条件,美国对外债务实际上是在不断增加。那么,其结果势必要以剧烈的变动来改变目前的这种格局,也就是说此处埋下了危机的祸根。
如下图2所示,在美国贸易逆差的情况下,美国扩张其美元货币供应量,这些美元以贸易支出的形式流转到顺差国手中,并最终以购买美元资产的方式回流到美国。在此过程中,不但顺差诸国因美元外汇不断的增长而兴奋,美国国民也同样会陶醉在资产财富增加的假象之中。随之而来的是消费的继续攀升及储蓄率的下降,要维持这种较高的效用水平是必须继续依赖这种借贷关系的,从而使得外债继续增加及本国资产价格过度的膨胀,“非理性的繁荣”时期的到来预示着一场金融危机就在眼前。
美国如此债务过度循环的后果是吹大了资产价格的泡沫,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越聚越大,金融风险相应增加,虚拟资本膨胀的程度严重超出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来自外部的微小的冲击就能使得本已积累很大系统风险的整个金融体系轰然倒塌,也必然葬送“美梦路径图”。金融危机的后果不但给美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必然给全世界尤其是近年来对美贸易顺差较大的东亚新兴经济体带来巨额财富损失和严重的经济冲击。
二、债务循环积累的扭曲借贷关系引发经济先膨胀后紧缩
如图3所示,美国对外贸易经常项目逆差总体上呈逐年扩大趋势,外国在美资产亦是显著增加,表明美元环流的现象在危机爆发前是愈演愈烈的。
我们可以把过剩美元回到源头的过程看成外国债权人借贷资金给美国人消费的过程,因此可以应用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来研究美国的借贷消费问题。
1、合理的借贷关系与扭曲的借贷关系
则消费主体1与2的跨期替代消费选择问题归结为如下的模型:
为简便起见,我们以只有两期的跨期替代消费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无需求解,用图4可以清楚地描述两主体不同的选择,Ii表示主体i面临的两期消费选择的无差异曲线。
假如开始时资本市场之间存在流动性约束,也就是消费主体1不能正常地从消费主体2那里借贷到资金进行消费,那么消费主体1的选择只能在点p。当不存在资本的流动性约束时,主体2可以通过从主体1那里借贷资金,使得自己的效用曲线从移动到,从而可以维持在点的较高的消费水平。因此,通过资本市场的借贷关系的确可以使消费者的当期效用水平提高。但是,到了第二期的时候,消费者2由于必须偿还第一期的借贷而使得消费效用水平降低,而消费者1则因为收回了借贷而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水平。
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跨期消费选择,确保其运转的前提是借贷关系能够正确理清。美国与其债权国之间的关系显然也是应该符合此模型的。但是,事实情况是美国依赖借贷享受了第一期的消费水平之后,但却并没有考虑在第二期削减自己的支出以偿还债务,或者说没有考虑到自己在第二期的偿债能力,而是继续维持开支在高位运行,以新债还旧债,形成了一种扭曲的债务过度循环。
2、对外债务过度循环积累是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
我们认为费雪提出的“债务一紧缩理论”不但可以解释一国国内经济的波动,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以应用于符合“国家经济人”假设的国家之间。“债务一紧缩理论”理论中的债务是指主要银行的信贷,而债权国借贷资金给美国的方式基本上是在资本市场上购买美国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股票和其他一些机构的债券,其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拓展“债务—紧缩理论”,将其理论应用于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十分发达的了国际间债务循环,来解释扭曲的债务何以最终成为了经济从繁荣到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债权国将巨额贸易顺差资金循环借贷与美国的这一过程,在短期的表面上会引起美国的资产价格上扬,比如美国房地产和各种债券的价格上升,形成对经济的乐观积极的预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新时代心理”。一种预期刺激另一种预期,在过度乐观的预期心理下,过度开支,债务积累越来越大。这一阶段特征的表面现象看似价格极度膨胀,其本质特征含有对债权国“过度负债”的因素,这种情况显然难以持久。在实体经济无法支撑泡沫膨胀的极点处,“意外的冲击”便导致了资产价格暴跌。此处的“意外的冲击”可以看作是在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早已超出了购买力的水平,而是依赖发行债券过度借贷资金给低收入者使其具备购买房屋的虚假消费能力的时候,而引起的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不能支撑。消费与供给的矛盾已经超越了可以调和的阶段,再加上货币政策稍一紧缩,便引发了以房地产为抵押的一系列债券及其衍生品价值的下跌。再加上,由于资本循环过量停留在金融体系内部,以房地产为抵押的次级债券在美国内部及其债权国涉及面甚广,从而使得次贷危机引发为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整个预期资产价格与消费关系的过程如图5所示,预期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先是同步上升的关系,而后在经过“意外冲击”之后,预期资产价格将下跌的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崩溃,资产价格暴跌,投资者争相抛售其资产。各大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亏损累累,乃至破产、倒闭。而同时净资产减少,整个经济体系收缩信贷,经济活动水平下降,消费水平明显减少,物价下跌,企业盈利减少,产出水平由于需求能力的下降而下降。此时的情况如图6所示,在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物价水平下跌,产出随需求的下降而减少,经济的萧条已成定局。
三、结论、教训与建议
对债权国循环借贷,不失时机地使外债缩水,是美国人以其雄厚的科技、经济及军事实力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借贷经验积累而发现的一条可以不劳而获的聪明的路径,但是这条路径内在的不稳定性是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当今的对外债务过度循环积累和费雪理论中的过度负债其本质都是一种债务且都是超出合理范围的扭曲的债务。因而先是铸就了经济的繁荣,之后因其扭曲性而把经济拖入了衰退。
对美贸易顺差的国家骤然发现本国多年来积攒的美元外汇面临两难的窘境。是继续投资已经缩水并且风险很大的美元资产,还是抛售手中的美元资产任其再行下跌?显然,可能的选择是不得不继续投资美元,支持美国经济复苏,因为后者损失可能更大。长期以来,由于债权国拥有大量的资产在美国,爆发一场经济危机反而成了美国恐吓世界的一种新的手段。美国把全世界与其捆绑在了一起,如果危机真的爆发,那么债权国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帮助美国走出困境。现在看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等新兴经济体可能正在面临这样的窘境。
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新兴经济体在经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从中获得经验与教训的确值得认真地反思。在仍未走出危机的今天,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1、从长期看应摆脱美元本位制、实行多元储备。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本位制,在这一体制下,美元具有货币与国际货币的双重身份,其国际供给直接决定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给了美国利用该制度不劳而获的空间,同时也使债权国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摆脱美元本位制、实行多元储备势在必行。
2、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驱动模式从出口导向型转向消费驱动型是必然的选择。由于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对美出口,因此爆发于美国的危机很快波及中国,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依赖出口的经济体只是在转型期的过渡性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为本国人民谋福利。因此,采取一整套的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措施促进国内人民的消费升级是必然选择。
3、提高当前的投资效率。由于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美经济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瞬间转型的。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及投资面临很大挑战,作为从出口导向型驱动发展模式向国内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的过渡阶段,在将顺差美元外汇投资美国资产的过程中应注意规避风险,尽可能地选择收益率较高而风险又可以控制的资产进行投资。
4、投资形式及区域多样化。可以考虑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而不是单单在美国购买能源、原材料及企业等实体资产,从而摆脱用大量美元外汇单纯地购买美国的债券资产这一下狭隘的思路。这样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获取稀缺的能源、金属等战略资源,并进一步积极争取获取关系未来经济制高点的实体产业。如此就是在实践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