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3-07-28 17:3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地理案例教学 实践 探索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运用理论阐述与案例相结合来构建教学内容,已成为新高中地理课程的一大特色,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人进行,地理案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案例教学正为广大地理教师所关注。因此,如何运用案例教材,开展地理案例教学,有待于深人研究、探索。

一、认识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商业教育中相当普及,并被广泛用来教授他们实践的主要观点、技能、隐含的原则。那么,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呢?李晴定义地理案例教学为:“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是与传统讲授法相对而言的。实施案例教学,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间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优势

(一)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

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通过呈现视觉材料,经过分析讨论,将书本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使学生进行深人的探讨和思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概念具体化。

(二)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需要对案例进行引伸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地理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

(三)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阅读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在较少压力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讲授者和组织者,而且是讨论中的一员。学生的思维如果都活跃起来,

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往往会超越教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这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艺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地理学科兼跨科学和人文社会两大知识领域,综合性强,其案例教学法与早期案例教学法也必然有所区别。

(一)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地理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在呈现案例时营造分析案例的气氛,如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朗读、描绘案例,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头脑中不断呈现、联系、比较、分析和综合,提取和重组案例中提供的信息。所以,只有感情充沛、善于表演的教师才能上好案例课.

(二)需要师生较长时间配合才能取得好效果

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间

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往往较为困难。知识面较广,阅历丰富的学生较有可能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参与,知识面较狭窄的学生,只有经过较长时间启发、训练,才有可能配合教师的指导,进人案例教学讨论的角色。

(三)不利于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理论性较强,从探究学习角度看出现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只有大量使用案例才能取得案例教学预期的成效。

四、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理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事先要制定地理案例讨论计划:怎样开始讨论,如何对过程进行控制,如何结束讨论。教师必须对案例中包含的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掌握,要预测学生对地理案例的可能反应,学生是否能带来许多思想和观点来到课堂?对于学生们的反应,将如何应对?对地理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准备?可以要求学生在地理案例讨论前预先思考一些间题,这对于营造地理案例讨论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课堂讨论的形式有以个人发言为主的小型分析讨论会,有分组讨论会,全班集体辩论会等等。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生人数、教学环境等确定具体采取的组织形式,设计、布置好案例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是大班规模上课,人数在50一60人,甚至更多。

(三)地理案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间题

分析地理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要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在地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既要讲解、演示案例材料,又要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监督案例分析、讨论的情况。因此,只有具备高超的课堂组织、调控艺术,地理案例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第2篇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它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弄清学生的基本学情,以便能够选取相应的案例。

其次,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再加工,使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参与、分析、讨论的机会。

再次,时代在不断进步,所以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

二、案例的课堂应用

1.案例的呈现。

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形式、呈现手段是多样的,呈现的时间顺序也有不同。如在《区域农业发展》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所选择的两个案例作用不尽相同,所以在呈现上也有差异。

案例1――烟台的苹果发展情况,在课堂之初就直接呈现给学生,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投影有关烟台苹果的景观图片,然后由学生简述烟台苹果的区位优势。目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此案例的简单分析形成分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案例2――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则是在由上述案例得出基本思路之后呈现给学生。呈现的材料包括概括东北地区农业的文字描述,以及与我国其他地区农业比较的数据等,这些印在学案上。同时还用到课本中东北地区的政区图、地形图、降水量和气温分布图等,在分析时通过多媒体投影在黑板上。希望学生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案例的分析。

案例教学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案例的分析,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而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

第3篇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灵活的方式,比如管理竞赛、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等。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相比,体验式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亲历教学场景和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亲身体验与亲自操作,加之灵活多样的、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动”起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评价一门课程好坏的标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动”起来,说明这门课是被他们所接受并喜欢的,这里所谓的“动”是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体验式教学应用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现场考察等活动,增加了直接交流的机会,并可以面对面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探讨,建立了一种有效地双向的师生教学互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课堂45分钟充满了真实感,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真正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三)使得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灌输方式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方法,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不利于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体验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现场还原,情景模拟、课题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其中,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但复习了所学知识和理论,也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够很好地实现理论知识向社会实践的转化。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保险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依据教学内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计源于生活的场景、人物和案例,学生扮演其中的情景角色,并进行模拟演练,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且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保险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案例选取、情景设计、角色分工、角色扮演和专家(老师)点评等几个环节。案例选取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以便学生能够获取相关资料。同时,所选取案例要难易适中,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情景设计时,一方面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符合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情景设计要尽可能贴近生活,目的在于提高情景模拟的趣味性和操作性;最后,根据情景模拟,为角色进行分工,分工即可由学生自行决定,也可由老师指定。学生情景模拟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和点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授保险合同这一章时,投保方和保险方在理赔时,会发生矛盾,严重的时候会诉诸法院。这事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投保方、保险方和法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庭辩论,并最终形成审判意见,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参与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保险学教学过程中首选和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案例当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来进行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讨论,对理论原理和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学生了解现实问题的重要媒介,保险学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案例选择要适当,既要考虑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也要考虑案例分析的价值性。二是案例教学是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实施的,没有理论的支持,案例分析是不能完成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是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跟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参与案例分析、讨论过程,师生共同创造严肃而又活泼的学习气氛。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原则时,可以将保险利益的构成条件、保险利益的来源,保险利益的时效要求,确定保险利益的价值依据等内容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保险案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外实训法

课外实训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实验中心上机操作、保险公司岗位实习、保险事故现场考察、聘请经验丰富的保险专业人员来校讲座等。实训法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把理论与实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合理运用。比如组织学生去保险公司实习、考察,让学生充分了解保险公司的实际运作情况,与保险工作人员接触,全面了解处理一个理赔案件的所有程序,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再比如在实训中心上机操作,通过对保险软件的操作,学会基本的保险电子化应用技术,也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保险人士来校讲座或者与学生座谈。总之,通过这些实训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最终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为学生布置一个命题,在学生查阅课外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然后组与组之间相互进行辩论,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以提高学生认识或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完保险与其他类似活动(储蓄、赌博、自保)的比较后,可以安排一次“保险是投资吗”的讨论课,将参与讨论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的观点是“保险是投资”,另一组的观点是“保险不是投资”,两小组面对面进行观点陈述、自由辩论、观众提问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辩论后,由老师对讨论内容及结果进行点评。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巩固了保险与其他类似活动的相同和不同等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语言表达、即兴思考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第4篇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文章主要梳理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与操作要点,并将之与“案例教学”结合引入“地理教学论”教学,构建了以地理教学设计为主线的任务体系,使职前教师参与“任务驱动”的教学,体验学习一设计一实践一反思—提高的过程,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地理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 2015 )012-0035-02

“地理教学设计”是现代地理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与素养,也是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它贯穿“地理教学论”内容的始终,也是“地理教学论”课程的核心与归宿。构建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任务体系,并引入“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职前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体验学习一设计一实践一反思—提高的过程和与人合作创新的快乐,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教学资源和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情境的创设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以发展其能力。

(二)确定任务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将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新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任务设计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而使任务成为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任务系统,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完成任务

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自学辅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析、讨论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学习任务,从而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理想的平台,同时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主动、探究、合作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特征,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

(四)成果展示

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整体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样和学到了什么”。既包括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新知识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准教师的“设计欲望”

1 优选案例。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任务”有直接的联系。同时必须是来自于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的真实案例。

2 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事先应有所准备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之后,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有哪些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情节认真分析,才可能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探索新知、启迪智慧、训练能力的目的。

3 情境驱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着管理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仅仅是像传统的教师那样“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说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案例分析的结果不是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目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原则和方法;目的之二是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我要设计,我要设计得更好”的欲望,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之中,以达到了“情境驱动”的目的。

(二)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构建任务体系

李家清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认为:“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系统规划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它是以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内核,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目的,以解决地理问题为宗旨,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进行分析,选择不同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地理教学论的核心,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构建任务体系乃是课程实施的重点。

1.了解教学设计的程序和要求,是构建任务体系的前提。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教学内容的要点及知识要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地理教师应该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实施。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唯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研究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懂”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和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透”是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化”是变教材内容体系为教学过程体系,将教师的思想情感与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再次,了解教学对象使教学设计科学可行。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三要了解学生对本教学内容的需求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方法的选择都是如此。

2.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使之有针对性地达成课程目标。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教学设计过程可将教学任务分解(如下表所示),同时给出其所对应的课程目标,即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的形式,实施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首先展示“城市化”一节的教学目标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其是否合理,优点缺点在哪里,并能说出为什么。案例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完成此项任务的具体要求。然后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让准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每组的设计过程,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搭建平台

这是一个展示职前教师学习成果的时刻。让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汇报其设计的全过程,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同组成员给予补充。汇报之后给出自我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同时对其设计给予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具体的、公正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要具体,关注细节。哪些地方设计得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励其去做得更好;哪些地方设计得不够完美,教师要提出修改的建议,使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千万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

第5篇

1适当选择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

要组织好案例教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是选择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案例.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所选案例要体现鲜明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目的,如关于决策分析问题,对经济管理方向的学生可以讲信贷风险综合决策问题,对信息专业的学生可以讲电站建设问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学生专业课的掌握起到促进作用.案例的选择要有趣味性和代表性,并且能充分体现运筹学的思想方法,如背包问题、七桥问题和报童卖报问题等,学生学习起来饶有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学校也缺少统一案例库和案例教材.这就要求高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制度,充分地调动各专业教师和学生、各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挖掘相关案例资源,建立和完善案例库.

2结合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授课的方式上除了单纯的板书教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日趋成为常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等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运筹学的内涵,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不再受版面限制的高效率的电子板书,课程信息量更大,而且教师可以根据授课需要,随时将需要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好地理清问题脉络.强大的图形和动画功能也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个着重点.如讲授运筹学中图解法时,利用动画演示搜寻最优点的整个过程,学生会感到更清晰生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各种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s,Matlab,Lindo等,进行数值模拟和验证结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模型和算法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筹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挑选简单、直观和生活化的案例,除了图片和动画外,必要时还可利用超文本技术链接视频和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案例,达到增强学生应用意识,掌握应用方法的目的.如在讲授曲线拟合这种抽象的近似方法时,可以将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对应的曲线作为研究对象,除了演示曲线拟合的近似动画,还可以链接一段原子弹爆炸的视频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从动画和影像演示中,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既抽象又枯燥的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想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最迫切的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对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真正实现师生地位的角色转换,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此外,教师应该而且必须精通运筹学以及相关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与运筹学有关的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这样才能够挖掘生动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灵活地处理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案例教学的方法.只有建设一流的运筹学教师团队,才能保证运筹学案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教育和教学的需要.

4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形成科学评价机制

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依托科学的评价机制加以评价.为避免出现传统考核中高分低能的现象,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和表现的考核,使课程评价给学生一种促进和鼓舞作用.评价的基本方式是综合考察学生课堂的主动参与、讨论创新等表现,采用“试卷考试+答辩+案例分析报告”的方式全方位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卷面反映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答辩过程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探索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应能够聆听他人的分析和见解,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必要的时候,还可针对案例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案例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学生自己的观点,支持其观点的数据、资料、信息、事实及其分析判断过程,由此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案例分析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综合表述能力.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能够调动教师探索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而且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应试学习向提高自身素质的自主学习方向转变.总之,运筹学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作者:潘晓丽蔡吉花石端银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第6篇

1. 课改为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以地理学科为例,《课程标准》指出: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学习需要。这要求我们教师要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发展的知识装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认识和理解。把地理教学生活化,开放地理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地理,成为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让生活走进地理,让地理走向社会、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可见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必将成为指导当前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它将会影响地理课程改革及地理教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 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是所使用教材中生活化教学案例不足、指向性不明显,必修一人教版设置案例24个、中图版31个、我们所使用的鲁教版只有17个,必修二中人教版48个、湘教版60个、鲁教版44个,其中许多案例与农村学生生活差距甚远。

其次目前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教学的关注还很薄弱。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却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相当多的学生靠“死记硬背”,而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重视习题类型归纳,却忽视问题生活情景的创设。

生活化教学尚处于起始阶段,对于如何开发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建立相应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程度尚浅,没有专题的研究,生活化教学基本处于一个自发的、无序的状态,缺乏规范性、系统性要求与监控,理论体系不完善,实践模式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作为临沂市“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研究我市基础教育中学科生活化教学的发展、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与作用、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索我市学科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体系。

从应用基础研究的角度,研究中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对实施模式与方法进行分类,建立相应框架,进行课程评价方案的探究,构建评价体系。

2. 实践意义

首先,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借鉴。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以点带面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实施。

其次,为学科课程中相应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通过对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分析,指导相应资源开发、整合与使用。

最后,为教师生活化教学意识和素养的形成和完善的培训提供借鉴。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目前各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状况和教师认同的培训方式,构建教师培训框架。

三、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实践效果

本课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力求构建生活化教学理论和操作基础,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追求如下目标:

1. 实效生活教育

在构建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能真正的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完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激活课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生活化的课堂,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善学,乐学,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有地位,使课堂更加活跃。

3. 丰富课程资源,建立相应案例库,开发校本教学资源

通过对生活资料的收集,完善课本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充分融合,课程资源更趋丰富。将成熟案例分类并建成案例库。

4. 提高教师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成长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在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下,课题组核心成员庞中聪在临沂市学科优质课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长为临港区首届教学能手。研究与实践让教师对教材、对课标的要求更加明确,推动了我市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5. 形成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的探究,最终形成以“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丰富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应用——回归生活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四、项目特色与创新

1. 特色

(1)跨学科研究:在以地理学科为研究主阵地的前期阶段,就专业性质而言,是地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三者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就地理学的学科特点而言,是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研究。

(2)框架性研究:项目是一种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科生活化教学”这一较大命题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涉及这一课题的各个关键性环节,都提出了框架性、纲领性的观点和方案。如基于生活化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是“五步”(目标设计、情景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三化”(生活化、系统化、科学化)、“一核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3)贴近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不是生活化的单边分析,而是与课程目标、内容、方式的多边分析,不是空对空议论,而是致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打实的研究与实践。

2. 创新点

(1)系统地整合课标要求和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内容调整意见,将精选的生活案例与地理原理有机融合。以生活化的案例为理解原理的载体和知识衍生点、能力形成点。

(2)构建了生活化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流程和三位一体生活化教学方式

探索形成的“三加一”教学方式是基于生活情景探究式教学特色方式与问题建构方式、能力建构方式、行为养成方式的三位一体方式的结合。

第7篇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地理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每一个环节,而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非常重要。本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导理念,结合“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和参与热情,以期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一、乡土案例教学目标整合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三、教学实践与反思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真实的情境导入、学生的自主学习等进行教学设计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可行性和操作性较高。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乡土地理的认识,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延瑾英 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民生路学校

第8篇

一、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3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标题下,对区域环境问题的研究和治理等学习内容提出以下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此外,课程标准还对该内容提出活动建议,如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等。可见,课程标准在设计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时,十分强调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鼓励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

我们所选用的中图版教材在教学设计上也相应采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探讨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洞庭湖湿地的恢复、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德国鲁尔区的探索等案例。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正是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案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危害性以及治理措施的层层递进进行展开和剖析,呈现这一课标下的解读。

二、学情分析

对于黄土高原及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学习过程来看从总体上多多少少是有所了解的,但缺少作为一个研究案例的学习体验,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发现使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因此,笔者决定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采用问题链和情境引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研究,一定能使学生有新奇的感受。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从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入手,分析黄土高原区在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解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案例教学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从个别到普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论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证据提出自己的看法的习惯。

三、设计思路

[情境1]以震撼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景观图片和视频情境导入,给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思维链”,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思考情境。

[情境2]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研究,如分析黄土土壤特性造成的水土流失自然原因。

水土流失危害图框左侧为直接危害,右侧为间接危害。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形成原因,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的机制研究其治理的措施,其关键是保持水土。如主要因地形因素的区域可采取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建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植被因素引发的问题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解决人为因素的措施必须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相结合,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对>25°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并建设高产良田和优质草场,来弥补由此带来的粮畜减产。同时开矿不忘复垦,做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特别提倡和强调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因为区域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和综合的,而且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只有采取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掌握从个别到普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方法。采用“情境引领”的教学策略是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创造“互动生成”的的学习氛围;通过“思维链”的学习过程,更能使学生掌握和养成自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1)从整体上注重了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过程。以“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怎么办”等相互关联的问题串,找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要达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目的,最重要的往往是首先要发现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吧。如果能够首先设计好问题串,也就整理出来了解决问题的各个主要环节,勾勒出来了问题的整体“情境”。

第9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方式,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而言,便于教学问题的直观展现,加强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分析,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将地理知识与相关案例要点相互融合,强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在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在学习任务优化设计、问题思考创设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还可应用案例教学法,强化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故此,文章将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展开分析,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重要的教学建议。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不同的形式展开,所发挥的教学作用也不尽相同。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知识难度逐渐加深,特别针对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难题,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1]。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更新与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同时,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新颖的教学元素,便于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将地理知识形成有关的教学案例,就是一次教学创新的伟大尝试,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引用多个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相比单一的知识分析,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更加明显,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强化高中地理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促使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构建高效地理课程,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变成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认知上的障碍。通过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此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达到增强实效的教学作用。以人教版《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由于我国人口逐渐由西部向东部沿海区域发生转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节课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引用孔雀南飞的实例,为学生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掌握实际生活中空缺的生活习惯,联想人们迁移的规律特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往东部沿海区域迁移的内在意义。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优势十分多元,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地理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开阔学生地理学习视野的主要路径。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载体,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的地理规律,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地理学科学习的实效性。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相对复杂多变,但是由于教材篇幅有限,知识内容只能浅层次介绍,针对值得探究分析的地理问题,无法深入探究[2]。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扩展,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方法,融入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还能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体会到地理学习的魅力。案例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实例相互连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导向作用,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开端。高中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需要扩展延伸不同的内容,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为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起到辅助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有目的性、有组织性的选取案例内容,将案例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使学生收获更多,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为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十分有限,难以切身体会全球各地的国家文化与居民特点。此时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在课下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搜索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将其引用到案例教学之中,将枯燥单一的知识内容,转变成形象真实的视频动画,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使学生通过领略世界各地的国家文化、居民特点,开阔自身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实现地理教学预期目标。

三、利用案例教学法,实现开放式教学

案例内容的选编是展开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内容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的选取要想突出其案例的思辨性特征,才能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拥有充足的学习空间,进行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3]。为此,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前精心编选案例内容,具体方法如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内容,通过案例间的相互融合,实现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地理教材更加多元化,对于一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常常可应用不同的案例。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都是十分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只需要分析案例内容,即可了解地理知识,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材案例的应用。第二,视选取学生熟知的案例内容,相比于地理教材中已经拥有的案例,大多数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案例的熟知度更高,也了解其有关的背景内容。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应用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出发,为学生选取耳濡目染的案例内容,加强教学案例和知识原理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快速投入到角色之中,让学生全面把握地理知识内在本质,感受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预期目标。以人教版《产业转移》为例,教材中引用的案例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学生理解分析的难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引用学生较为熟知的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纺织工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

四、利用案例教学法,强化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只是片面地“讲案例”,通过细致整合与耐心讲解案例内容,不仅与案例教学的目的相悖,还深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误区,此种教学方式和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用案例教”的效果。其中,“用案例教”主要针对以案例作为学习导向,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只是教学媒介,并非教学的侧重点,也不需要让学生多加留意和具体掌握,只需要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内在本质,学会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作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有效性的作用特点,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之中,激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并非案例内容的具体掌控,而是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迁移、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启迪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地理学习基础,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强化加以重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案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更新与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认知思想,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耐心讲解地理知识,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满足学生认知规律的案例内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水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35):296.

[2]张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82.

[3]刘春雪.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的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青年,2019(22):151.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实践

数学学习是小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数学学科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以小学生目前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主张打破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倡导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探究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笔者对探究式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通过兴趣的引导开展探究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 参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提出了几点思考。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探究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特定的例题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根据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找出最佳的解决思路,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2.小学数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分析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过去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

2.1 注重动手实践。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因此,在一些具体的数学案例解决方法上,教师可以构建出适合学生解决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

2.2 愉悦性。数学学习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又加上学生间理解能力的不同,很容易形成厌学心理,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把有难度的问题集体进行探讨分析,开展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积极地学习。

2.3 互动性强。探究式教学法讲究的是师生集体共同参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友好探讨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能够积极地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共同完成数学难题同时,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保持有效的互动性,以获得更好的进步。

2.4 创新性。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很好的天赋可以发挥。因此,学生在进行探究分析时,相互之间会产生思维上的碰撞,理解上的互补,有助于学生在理解问题时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于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会产生更多的思路方法,思维得到了发散,这就是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自身不断创新发展的有力体现。

3.小学数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3.1 通过兴趣的引导开展探究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开展探究式教学,首要的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兴趣点向教学内容转移。小学数学教学不是单单地靠案例分析、算式的讲解来进行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兴趣做基础,那么再多的教学工作也只是徒劳无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现在很多的数学教学基本上都很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教材变化,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做引导,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加减乘数混合运算教学时,可以编制商店购物的形式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设计;探究;案例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新课改理念倡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正成为各级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巧妙设疑,学生自主探究,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探究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标志。探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对于教学效率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过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做法,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一、正确理解高中化学的几个维度

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是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材

的整个体系,在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纵观苏教版化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知识的组织方式,整套教材是对社会中心、学生中心和学科中心的一个整合和创造。教材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在演绎和传授方面,化学教学的学科中心是知识

技能和精神价值的迁移,学生中心则是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

高,发展学生的素质。所以在对教材三条主线的了解中,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体现社会性价值、学科知识体系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把握好教材的编写体系,可以居高临下地设置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

二、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1.探究教学设计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探究式学习尤其适合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系统分析,从全局的角度设置教学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对探究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筹划,在此期间,把一般教学设计原理进行整合后利用。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设计者,是一名导演,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探究,根据不同的教学环

境,灵活运用各种探究方式,以过程和方法为主要探究线索,周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强调知识的构建,注重技能的提

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这应该作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核心内容。例如在化学Ⅰ专题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之后,紧接着就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熟悉”的内容安排,那些精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了微观世界中。

2.形成知识迁移的实验探究

教材中的知识如何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并能运用其解决实

际问题,这是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探究课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以及知识的迁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实践探究强调内容和过程。探究内容就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只有知识的铺陈才是探究实践的意义,也是探究的基础所在,缺乏必要知识的探究活动,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学生今后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准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指导学生探究。

例如,教学“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应用”一小节时,内容为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铁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

碳酸铜,调节溶液的pH值3~4,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当溶液的pH值超过5时,铜离子才开始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教师设计溶液的pH值3~5,在常温下属于什么性质的溶液?铁、铜离子怎么会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能否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同学们积极地探讨和实践,最终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在高中阶段进行探究学习,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力的,同时探究也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实践的开展能够培

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

第1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财务管理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62-03

根据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它是以教授专业内容为核心,其目的不是语言的教学。本文所讨论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是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为对象,在他们已经掌握了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工具之后,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锻炼学生应用概念和理论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不能充分领悟相关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问题与企业决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这样的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清晰地理解理论概念,了解理论所依据的假设条件和理论应用本身的局限性,并且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现实财务决策的复杂性。由于财务决策与企业组织的战略、运营、营销、人事、组织架构、激励方式等相互关联,通过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统筹能力。另外,由于在决策过程中,要求学生权衡利弊、区分主次、轻重缓急、对数据和信息能够判断性分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还能增加学生对实际情境的感受,培养他们接纳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关系和互动。

1 案例教学的特点

《财务管理》在国外被称为《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探讨公司如何进行投资、如何筹措资金,以及公司的资本投资决策。(Ross,Westerfield, & Jordan,2008)公司理财由于其概念与理论的复杂性,计算方法和问题决策的灵活性,学生们一直都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这一方面是是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一方面由课程特点和教授体系决定,再加上国内教科书的编写侧重理论描述,缺乏实际运用。相比而言,采用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方法,从实际企业案例出发,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如何用掌握的财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教学(case study)源于1918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当时工商企业家将自己企业的资料交给大学的教授们进行研究,以寻求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案。教授们将这些零星的个案逐步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案例逐步被充实,被系统化,案例教学在西方商科教育教学中已经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杨宗昌,赵红,2002)。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真实性。财务管理案例来源于企业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的典型素材,向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感性认知。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企业在日常经营中所碰到的各种不同的财务管理问题,将公司理财理论知识和案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2)客观性。财务管理案例是对企业财务决策的情景进行客观与真实的描述,反映的是公司背景和决策事件,不带有个人倾向性的意见或导向性的观念。(3)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相结合。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必须积极参与,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思考分析企业在特定环境下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的责任是选择并组织好案例,课堂讨论进行组织和指导。通过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与观念的互动交流。(4)答案的多元化。财务管理案例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实际上在企业决策中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案例教学的目标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学习过程,发现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提倡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鼓励发散型的思维方式,因而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罗真,吕晓敏,2005)

采用双语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更好的掌握英语这一世界语言(Nunan,2003)。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分析技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能就自己的分析进行清晰的有说服力的课堂演示并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必须按要求写出发言的演示提纲,并提供案例分析报告,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 原版教材与案例的使用

财务管理案例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太长,比较切实可行的还是“拿来主义”,即直接使用国外商学院开发的财务管理案例。目前在国内使用较多的是分别处于全球第一和第二大案例制作中心Harvard商学院和Ivey商学院提供的财务管理案例。在案例选择上,应该与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环境中。根据财务管理课程设计,选择相应的案例。例如对于企业资本成本的学习,我们选择IVEY的TELUS案例。在这一案例中,以加拿大第二大电信公司为例,学生可以学习在计算企业资本结构(债权与股权比例)、债务成本、股票成本的基础之上,确定上市公司整体的资本成本。在股票成本计算方面,学生可以结合实例,了解如何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红利增长模型(Dividend growth model)。

通过西方案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了西方管理者或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为以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开拓国际视野打下了良好的语言沟通基础。

当然原版教材与案例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探讨的是西方企业在相对完善的西方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的财务与投资问题。在我国,由于市场环境与制度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财务学理论。因此在采用原版案例的同时,根据中国企业的特色,我们还补充了大量的中国企业案例,例如中国企业的关联交易、国美电器的资本运作、和家族企业的继承等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

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上课教材,还可以将期刊、报纸、电视报导中与财务管理相关的财经时事作为实例教材,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了解财经时事。

3 案例教室

案例教学对教室有特殊的要求。由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双向的交流,案例教室一般都采用“U型”设计,讲台摆放在中心位置,课桌围绕讲台呈发散状分布,以保证上课时各个方向的学生都能看清楚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动作,并能做到面对面的交流。教师最好与学生处于同一个平台上,且能在教室内自由移动,以消除隔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教室内周边布置的板书、软板、投影、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学生讨论、教师讲评、和企业家论坛等方法。

4.1 学生讨论

(1)课前准备,网上讨论。

全面积极的学生参与是案例教学的前提保证,学生应在上课之前充分准备。由于采用双语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充分调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前布置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认真研读案例文本,了解案例的中心思想,积极思考案例要研讨的问题。为方便学生交流信息、交换看法、相互学习,我们通过在网上建立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讨论,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上指导。

(2)课堂讨论。

热情投入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们要把班级视为一个团队,共同解决一个难题: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提出决策方案,通过相互辩论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口头表述能力;另一方面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分析过程,保持一个宽广的胸怀,不要畏惧挑战和出错,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观点。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最简洁、精练的语言将其思想要点表达出来。

(3)小组讨论、讲解和报告。

由4、5位学生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并选举组长负责。各小组可以自由选取实际生活的企业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也可以挑选教师建议的案例作为该组题目。学生自己选择案例的优点在于可以提高案例的现实性和时效性,并学会在现实经济环境中获取所需研究资料。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外小组讨论,准备案例并制作演示文稿。为了避免“搭便车”,要求小组成员都参与课堂陈述:可以是“问题背景的介绍”、“使用理论的讲解”、“案例核心问题的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阐述”、“结果的分析”及“展望或未解决的问题”。为产生观点碰撞,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其他学生提问。

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书写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研究复杂且多变的企业财务决策现实问题,能够了解并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在案例陈述、学生及老师提问、学生间辩论和老师对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完成案例报告。

4.2 教师讲评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案例的讨论,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组织者。认识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事前准备,根据学生的注册信息,准备学生姓名卡片,并要求学生课前摆放在座位前面,以方便师生间的交流。

在案例讨论环节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争辩,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作为教学中不能缺少的部分,教师也需要对相关财务管理知识与理论的难点与重点进行适当讲授。课堂讲授过程,应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强调诱导式和启发式,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前进行了精心准备与安排,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避免出现学生发言跑题的现象。有时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讨论偏离既定的主题。教师必须通过引导性的提问,使讨论回到原有的主题上来,能够较好地把握讨论主动权。当讨论出现跑题,或教师在转换话题时,为避免学生感到难堪,切忌粗鲁地打断发言者或者任意指点,这会学生产生紧张或抵触情绪,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对财务管理案例讨论、分析和评价之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为避免学生“偷懒”,教师的课件一般在课后发给学生。

教学案例没有标准答案,一般有多种处理方案可进行选择。这样,教师需要对每一方案进行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分析的思路是否对头,分析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从而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解决问题(杨雪敏,2004)。

4.3 企业家论坛

为了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受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每学期聘请1-2名社会上知名学者和资深从业人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通过与专家的直接对话,感受到该行业的动态变化。

5 双语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