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内容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内容

时间:2023-07-28 17:3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内容

第1篇

法律法规、政策性干预优化了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

UNAIDS倡导各国应结合本国艾滋病疫情特点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法律、制度性干预,这样预防工作才具有可持续性与广泛性[5]。同样,艾滋病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传染病防治法》及《艾滋病防治条例》都明确规定应加强宣传教育,这为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方案(2004-2008年)》等政策性文件中都强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首要环节,并明确提出了宣传教育的策略、措施和目标。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社会大环境,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深入与持续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覆盖程度

据《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截至2005年年底,卫生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职工红丝带、“面对面”、青春红丝带等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海报进村入校活动覆盖了全国74万个村、5万个居委会、2100所大学及9万所中学;司法部组织5万名劳教警察、24万劳教人员进行知识竞赛活动;国艾办、等多部委联合启动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2亿份,接受培训及“面对面”宣传教育人数达3490万人[6]。但相对于中国13亿多总人口、7亿多农村人口来说,健康教育的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

健康教育对象已由高危人群扩展至一般人群并以青少年为主

我国艾滋病疫情现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因此健康教育对象不仅要包括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以及青少年、妇女、难民、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还应该包括普通人群。回顾文献发现,目前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群,包括了高危、重点及农村与城市社区的一般人群,其中青少年是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涉及最多的人群。青少年在具有性需求的同时性健康知识严重不足;在能力开始形成的同时对婚前、婚外态度较开放,存在无保护。因此青少年是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另外,截至2007年底,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中50%以上为15~24岁的青少年,我国HIV感染者中青少年占80%[7]。由此可见,青少年又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人群。因此做好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是过去宣教工作的重点,而且也是未来应常抓不懈的重心。

健康教育内容以艾滋病病原学、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为重点

2004年,卫生部制订了《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并指出可作为大众媒体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防治传播材料的依据。该《知识要点》包括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传播途径、反歧视等十点[8]。另外,有调查发现,预防措施、传播途径和病理知识是我国城乡居民最想获取的艾滋病知识[9]。综合文献发现,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上述十大要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病原学知识也几乎在每项健康教育中都得以宣传;但反艾滋病歧视、防治政策、性伦理道德与生殖健康知识、无偿献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措施等内容仅在少数项目中得到宣传。UNAIDS指出一般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高度污名化与严重歧视[3],并认为禁止歧视的法律改革等制度性干预是综合防治的需要[5]。我国卫生部长陈竺也提出反歧视是做好防治工作的思想和道德基础,相关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在未来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反歧视的宣传力度,反对助长污名化的社会评判与恐惧。此外,基于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措施、防治政策宣传等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继续重视宣教艾滋病病原学、传播途径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这些内容的教育力度是未来健康教育应努力的方向。

知-信-行理论是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导理论

健康教育项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将有关理论应于实践以及如何应用[10]。目前我国大多数机构与项目进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均以知-信-行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但该理论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难以指导对教育对象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因此该理论的作用比较有限[10]。国外艾滋病健康教育广泛采用的则是健康信念模式、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紧张与应对互动模式等多种理论[10]。因此,以后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借鉴国外应用这些理论的成功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或综合应用多种理论于实践中,以提高教育效果

健康教育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

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长达数年的项目,也有短至2学时的健教活动,平均约4个月左右[11,12]。分析文献发现,多数研究因为涉及的教育对象、地域等较广泛从而导致整个项目的周期较长,但鲜有针对同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进行健康教育的报道。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前期获得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会发生遗忘,因此可能影响远期效果。白广义等在农村居民中进行了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及一般宣传三种教育形式的远期效果评价(远期定义为3个月),结果发现各种形式的远期效果均较差[13]。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陈潇潇等人在流动人口中进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遗忘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特点[14]。因此,艾滋病健康教育不能只集中在一段时间,需经常反复进行,最好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知识刚要遗忘但还没有遗忘的时候进行强化巩固[13,14]。

健康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且效果均较好

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传播可分为自我、人际、群体、大众、组织传播[10]。综合分析文献发现,目前在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是前四种形式。自我传播,如向对象发放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宣传单页等;人际传播,如健康咨询、个体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等;群体传播,如专题讲座、选修健康教育课、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等;大众传播,如播放与艾滋病有关的宣传片与电影及公益广告、广播、出版卫生期刊、张贴宣传画等。除此之外,社会营销模式、小手牵大手模式等形式也应用于艾滋病健康教育中[15,16]。针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米光明等人提出了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平台,采用“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和“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形式[17]。回顾文献发现,每一种教育形式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各种形式效果的优劣,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顾沈兵等进行了自我、人际、群体、组织及大众传播五种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提高防治知识方面,最有效的是群体传播;在服务行业中人际传播最有效,而组织传播在企业、集贸市场等行业中的效果最好;群体传播在文盲或半文盲群体中的效果最好,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中以大众传播效果为最佳[18]。陈潇潇等的研究发现,将发放小册子自学、专题讲座与现场咨询答疑两种形式结合实施的效果最好[14]。张劲松等的研究发现,同伴教育在态度转变方面的作用最大;而专业教育在重难点知识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同伴教育及大众传播[19]。徐缓等的研究发现,接受多途径宣教者的知识知晓率明显大于未接受者、知识误解率少于未接受者,而且知晓率随宣教方式累计接受数的增加而上升[20]。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艾滋病健康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行业、兴趣、教育内容等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育形式,并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p#分页标题#e#

健康教育评价

评价设计方案相关研究多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即通过比较教育对象在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前后有关指标的情况来反映教育效果。虽然简单易行,但无法控制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因此难以准确地评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多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少数研究采用个人访谈、参与式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21]。程玉兰等认为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知识、态度等进行评价,结果较片面;而定性研究的主观性较强,因此提出可应用以综合指数法为主、以定性研究方法为辅的评价方法[21]。评价时间分析文献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均在健康教育结束后1月内进行评价,有些甚至是结束后立即进行。仅少数研究选择在教育结束后3、6、8个月等较长时间后进行评价[13,22,23]。评价内容与指标回顾文献发现,多数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进行评价;其次是行为改变,如安全套的使用、非婚、HIV自愿检测与咨询等。对于上述内容的评价指标,多数文献均选用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及行为改变率。我国目前并没有国家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但相关研究已开始启动并可见相应的研究成果。

第2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

1 前言

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对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定讨论与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我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处于零散的、局部的和自发的状态,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过高等等。要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必须从体育与健康教育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形成既有目标,又有内容,既有要求,又有考核,能够指导教师操作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就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2.1 是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必须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因此,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广泛的联系,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心理表现错综复杂,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2.2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不同于运动技术教育,不可能通过几次课的教学就能收到显著成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够情绪高昂、专心致志地出事各种学习活动,学习效益高。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励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等,不仅对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该以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为指导,从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出发,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密切配合,努力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服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指导下,有计划地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参与等完整的系统的教育活动,系统模式如下图:

该系统中体育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及体育教育的实际,确定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根据其目标选用一定的教材,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和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体育教育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对系统进行调节,形成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作用不断提高。

3.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确定体育与健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走出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任务。因此,确定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本质特点,不能夸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功能。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组织纪律性,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良好习惯;培养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信、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和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求新求异、质疑问难等创新精神。

3.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地把一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明确规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例如体育运动中的一些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球类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顽强拼搏和坚忍不拔精神的跨栏、支撑跳跃和耐力训练项目;有利于培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精神的攀登和爬越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在不同的学年段科学地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材,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能够全面促进的学生心理健康。

3.3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除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材内容的教学外,在各种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举止都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与表扬、讨论与互助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4心理健康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注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不是专门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因此,其评价内容与方法应该从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简便易行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合理,要尽可能与技术或身体练习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就可能会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使评价工作成为理论探讨的话题,不能落实到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评价不可能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只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在不同学年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不同的学期或学年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进行部分的评价,各个学年段的系统安排形成心理健康评价较完整的体系。

3.5 系统的管理与调节

第3篇

[关键词] 座谈会式健康教育; 老年糖尿病; 临床应用; 护理

时至今日,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已日臻成熟,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仍很不理想,约一半患者的长期空腹血糖为(FBG)>7.8 mmol/L[1],其重要原因是传统模式的健康教育不能满足患者及时了解自身病情,患者缺乏持续有效地教育、监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的功能已经从单纯护理转向综合性护理,从被动护理转向主动的整体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已成为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因此,为患者提供合理、持续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自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我科率先对住院期间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实行座谈会式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资料随机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科住院,临床诊断符合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标准[3]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21例,女104例,年龄60~88岁,平均(74±1.24)岁。其中60~70岁131例,70~80岁69人,80岁以上25例。所选患者均神志清,对答切题。

1.2 座谈会式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1.2.1 小座谈会式 采取统一病室的患者房间内教育,集体授课,由责任护士隔天用10~15 min时间,与患者交谈,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现代综合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法[4],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糖尿病自我监测,讲解均衡饮食及食品交换法,并发放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资料。

1.2.2 大座谈会式 1次/月,时间1 h,利用幻灯投影、图片、实物图形、模具进行系统讲解糖尿病有关知识,指导血糖、尿糖的测试方法和讲解操作注意事项;示范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方法;演示并指导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同时,糖尿病患者之间进行互动知识教育活动,交流糖尿病防治的亲身经历,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比赛、游戏、抽奖等活动。

1.2.3 社会座谈会式 ①义诊活动 糖尿病小组成员每季度到社区举办义诊活动,时间为半天。现场咨询解惑,内容有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发放糖尿病教育小册子,免费为患者测量血糖等。②社区座谈会 1次/月,免费测量血糖,并对胰岛素笔的使用、个人卫生、运动、家庭生活进行指导及患者间糖尿病防治的亲身经验的传授。

1.3 效果评价方法

1.3.1 血糖等代谢指标监测结果的评价 测量和记录患者在接受座谈会式教育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BG2 h)、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压及血脂的值。

1.3.2 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患者正确控制饮食,进行有效的运动、对血糖和尿糖检测、遵医嘱用药及注射胰岛素技能的掌握和足部自我检查及护理情况。使用戴霞[2]等设计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进行问卷,60为自我管理能力差,~79为一般,≥80为强。

1.3.3 糖尿病知识掌握的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试卷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检查、治疗、自我监测、自我护理等知识。共计60题,答对35题为合格,分别测试座谈会式健康教育前及半年后患者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计数资料彩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座谈会式健康教育前后患者代谢指标结果比较见表1。

2.2 座谈会式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座谈会式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态度、信念的改变,以及精神运动技能的获得,从而改变患者个人和家庭成员认知及行为的教学过程,是护患互动的过程[5]。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根治办法,但是可以预防和控制[6]。老年糖尿病患者记忆力差,动手能力差,同时老年患者性格较固执,要接受面对疾病的现实及进行各方面的控制是相对较困难的。而要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单靠药物难以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提出的综合治疗糖尿病的5项基本措施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血糖5项内容。在临床上,采取小座谈会式健康教育,患者易于接受疾病知识及学习相关操作技能。而采取大座谈会式健康教育,面向社会进行义诊、授课、面对面交谈,增强患者出院后坚持自我监测及治疗的积极性,也发动其他人共同重视老年糖尿病的危害,为其获得社会支持。

3.2 座谈会式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意义 座谈会式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主动地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是糖尿病教育的措施得到真正落实,使护患关系更密切,从而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马学毅.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5(7):63.

[2] 黎介寿.围手术期处理学.人民军医出版事业社,1997.

[3] 1999年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标准.

[4] 傅祖民.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6):389.

[5] 安玉靖,符钻英,曹永军.肾功能衰竭患者内瘘术前深静脉置管的全程健康教育及随访指导.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5):538539.

第4篇

1资料

我院脾胃病科2013年1-5月收治胃肠道疾病共120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暖气反酸、忧虑多思。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根据本科单病种疾病,结合治未病工作和二十四节气特点,确定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床边教育、集中讲课、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护理措施。B组则随机进行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干预

2中医护理方法

2.1中医护理评估:通过四诊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如胃脘痛若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胀痛,情绪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另伴有胁肋胀痛、暖气、嘈杂、反酸等则属肝胃不和症,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否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或是否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饮食、劳倦、外伤所致。要求护理人员有的放矢进行健康教育。

2.2中医护理诊断:中医护理诊断是以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通过中医护理评估,确立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精神、情志方而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一种临床判断。如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

2.3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进行全而辨证分析,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根据不同体质、疾病不同阶段制定计划。如急性胰腺炎(胰痒),中医辨证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急性期以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卧床休息、使用通腑泄热法为宜;缓解期以畅情志、防外感时邪、适当下床活动、清淡饮食、补气健脾为主

2.4中医健康教育措施

2.4.1情志护理: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情志与人的健康关系极大。《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就是要保持内心平静,排除杂念,真气通畅,精神不外泄,如此,疾病就不会发生。反之,情志刺激过大过久,超越机体的调节力度,就要伤人体止气,干扰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慢性胃炎患者,因长期胃脘部疼痛,涨满不适,常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其保持乐观心态,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如此使气机条达,营卫调和,经脉通利,心神安和,有利于健康

2.4.2生活起居护理: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要想获得健康,必须顺四时调阴阳,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要求我们在生活起居方而做适当的节制和调整。在春季,虽气温开始同升,但早晚温差较大,寒气尚存,宜早睡早起,告知患者注意肩部、颈部、头顶保暖,防寒邪。外出可踏青以达到调节目的

2.4.3饮食护理:饮食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是人体血津液的来源,也是中医非常重视的环节,如对食管痒患者,告知低脂饮食,少食多餐,饮食结构合理,做到荤素兼顾,粗细搭配,不偏食挑食,夜间睡前4h不得进食等,如此利于康复。

2.4.4用药护理:有效的用药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疗效。药物的煎煮及给药时间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陶瓷品为佳;药物煎煮根据药量、药质决定。矿石类、贝壳类等质地坚硬,宜先煎;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如薄荷、木香等宜后下;大黄、番泻叶、钩藤不宜久煎;花粉类中药宜包煎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之,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说明不同疾病给药方法差异很大。如滋补药、开胃药宜饭前服;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

2.5中医健康教育评价:成立专门的中医护理评价小组,按中医护理特色评价内容对病区120例病例进行效果评价。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并深入临床:一看,护理病历书写内容及质量;二知,患者症状、感受及对自身疾病健康指导掌握情况;三问,责任护士对患者九掌握;四征求,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征求。护士长组织召开评价结果分析会,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9-03

【关键词】 性教育;目的;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性健康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而且要进行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科学知识,摆脱性无知,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目前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开始充斥着大量有关性的信息,天真的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性问题,产生性困惑,这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当今我国很多城市已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性健康教育,有些小学也在中低年级尝试着进行性健康教育,但总体看,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大纲,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小学性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于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力求有益于现阶段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1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1]。”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即所谓理念指导行为。开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要秉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想。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的、完整与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

2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正确的原则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小学性健康教育原则是小学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行为指南,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做人的教育,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成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与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2 科学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注重学生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教育,使性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2.3 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时间普遍提前;伴随社会发展,性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性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新的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着上述变化而有所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小学生的性教育。

2.4 系统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要注意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卫生知识,识别不良信息、自我保护及异往、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

2.5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信任来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反思、自我调节。

2.6 整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的整合性,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性。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学校性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学校整合教育性。学校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重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儿童少年性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整体。

3 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

3.1 总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育目标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教育目标实施过程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

小学性健康教育总目标在宏观视野上应着眼于小学生终生发展,应把小学性健康教育确立为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态度、性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品格塑造以及责任教育。从性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走好健康人生的关键一步。

3.2 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从幼稚型向成熟型变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伴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为的社会化加速,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教育者,小学性健康教育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发展需要来确定适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具体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3.2.1 学段一(一~二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认识人体基本部位并掌握各部位名称,了解生物繁衍的初步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适当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认同性别角色,初步学习表达意愿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隐私,理解人对隐私的需求,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了解害;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4)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初步掌握单独与人交往时性的自我保护技能。

3.2.2 学段二(三~四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了解人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了解相貌和身体特征的遗传现象;了解个人卫生常识;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悦纳自己的体貌;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自身性角色的内容;初步掌握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初步掌握交朋友的方法;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初步理解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的意义;初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初步理解友谊和爱的含义。(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认识性器官是个人隐私,需要保护和尊重;学习对所喜爱异性合理的表达方式以及面对异性喜爱的回馈方式;掌握对社会媒体性信息的初步鉴别标准,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帮助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自控能力。(5)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害的主体特点,初步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防范犯的意识和能力。

3.2.3 学段三(五~六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初步了解两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发育特点和相关保健知识;增强小学生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其成长阶段性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方法;悦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了解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加强男女生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的意识。了解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初步掌握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认识本年龄阶段正确的性角色内容和性角色的行为规范;理解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学习适合本年龄段与异往的方法与礼仪;学习把握对成年异性偶像的关注尺度。(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初步理解性器官在人生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等,进而知道自己和异性对此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进入青春期异往中,爱、尊重和责任等的新含义;初步掌握分辨性知识和不良性信息(非科学的性信息)的标准,并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建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意识。(5)树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观。理解性别美的内涵;懂得欣赏和塑造身体健康美、性别美;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保持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6)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骚扰与犯常识,提高预防意识,初步掌握防范性骚扰及保护自己的方法,以及遇到犯时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 。(7)艾滋病及预防。初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预防艾滋病意识;懂得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

4 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

性健康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已形成了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体系。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有其系统性,笔者认为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5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4.1 性生理方面 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特征(第一性征);受精与胎儿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

4.2 性心理方面 悦纳自己的性别,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性意识,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3 性道德与社会方面 性的社会属性,性角色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友谊友爱的意义,与异往方法与礼仪,尊重异性、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对人和事的观察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正确辨别媒体有关性的信息的方法,能科学坦然地看待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4 性审美方面 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性别美的欣赏和塑造,适合年龄特点的着装美,心灵美与形体美统一。

4.5 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意识。

5 小学各学段性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各学段的教育内容制定,不仅要符合小学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注意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育内容会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1 学段一(一~二年级) 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 (包括两性外生殖器官:外阴、) ;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植物、动物);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与家人的相处方法,对爱的理解;认同性别;互相帮助与合作;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尊重他人隐私,基本的求助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交往中度的把握(在父母不在情况下,与邻居家大孩子、与父母的同事和邻居家的大人单独相处时,要注意的礼貌、举止、方法和环境)。

5.2 学段二(三~四年级) 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受精、胎儿发育及分娩过程);相貌和身体特征是遗传的结果,悦纳自己的体貌;个人卫生常识(身体、特别是男孩女孩的外阴卫生);友谊、友爱的意义,交朋友方法;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责任意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性、食物中外来激素对发育的影响);与善意帮助自己的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单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法(对待问路人、学校周边推销食品的人、独自在家时找父母的人等等)。

5.3 学段三(五~六年级) 两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身高增长情况,生长加速原因,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及经期卫生保健常识;男孩遗精生理现象;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性别美的内涵;男孩、女孩形体美与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与异往的态度、方法与礼仪。

6 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及保障机制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视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多个环节中,其教育形式、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灵活多样,但这并不影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1 途径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和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班会、队会、校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午间广播等)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艺术、语文等课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渗透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6.2 方法 在学校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情景模拟表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能力和方法上得到提高。

学校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档案、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积极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场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人力资源),增强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6.3 保障机制 学校要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要注意将性健康教育教学、性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的目标。

7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教育活动实现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现代教育评价已将评价的“衡量”作用拓展为“衡量”、“促进”、“改进”等多重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就应秉持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

7.1 学生评价

7.1.1 评价理念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有关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主体和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7.1.2 评价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应落实到评价学生在与性有关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范围内的知识、习惯、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即:评价学生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与性有关的卫生习惯及健康行为养成情况、科学的性态度形成情况、性价值观树立情况、作为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责任意识养成情况、符合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养成情况、在社会中处理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水平、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

7.1.3 评价主体与形式 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互评、学生学习成果宣传展板、家长评语、教师评语等。

7.2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师评价主要落实在教师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认识;教师在性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的能力和实效;教师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三大方面。

7.3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落实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保证。小学性健康教育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两方面。

7.3.1 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 整体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安排、教学安排、师资安排、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7.3.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师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检查、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等。

8 讨论

“在性方面,一切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行为的约束、道德的养成等等,均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门教育――性健康教育”[3]。现阶段我国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统一的性健康教育大纲。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所涉及,这首先是表明了教育行政决策部门的态度,这对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是健康教育大纲,因此关于性健康教育只涉及性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首先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其次 ,要重视性教育课程建设,目前最急需的是出台性教育大纲并选编教材以及开发性教育教具等。”[4]要保障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有政策指引和教育大纲指导,小学性健康教育有了政策和统一的大纲,各地区就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制性健康教育教材,使小学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9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 李鹰.青少年性教育.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

第6篇

【关键词】乳腺癌;早期筛查;健康教育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在世界内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在世界上虽属乳腺癌较低发国家,发病率为23/10万[1],但近年来发病率也在明显上升,这对广大妇女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家卫生部计划2008年~2010年在全国30个省(区、市)53个县(区)开展适龄妇女乳腺癌筛查。我们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筛查对象的健康教育工作,以增强广大妇女防癌意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我院已顺利完成两年的筛查任务,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8月选择某社区现住址居住3年以上的女性常住人口、无乳腺恶性肿瘤病史、自愿参加并能接受检查者492名,年龄为35~69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下13人,小学85人,初中140人,高中226人,大学25人,本科以上3人。其中有178人曾接受过乳腺健康体检者,其余314人从未作过乳腺检查。

1.2方法:筛查前对入选492名筛查对象进行乳腺癌健康知识的调查、评估。2008年8月筛查时,根据调查结果和个人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实施有效的乳腺疾病健康教育。一年后,在她们复检时进行健康教育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乳腺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满意率、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等。对筛查者进行的乳腺疾病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社区妇女自我保健能力,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促进健康、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

2阶段性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

2.1 筛查前:主要采取的形式是谈话法。由本院社区护士入户访问筛查对象,分别宣讲筛查的目的、意义以及筛查的获益和可能的风险,告知知情同意书内容,回答问题,在自愿的原则下签署知情同意书。以问卷的方式,对每一位筛查者进行乳腺健康知识、平时健康教育满意率、平日健康行为、保健行为的调查。

2.2 筛查中:按照调查结果,挑选经过了专业乳腺知识培训的护士,予以不同方式的面对面之健康教育。

2.2.1 讲授法:对筛查之对象,首先需要予以热情的接待,其次根据文化程度和年龄的不同予以不同的教育,引入因材施教之方案,将健康的乳腺知识给于通俗、条理、易明了的讲解,尤其是如何防止发生乳腺癌。从而帮助筛查对象建立保持有规律的生活、科学合理的饮食,最终达到减少病源之目的。

2.2.2 演示法: 所谓演示法指的是通过实践指导筛查者对自己之予以定期之检查,检查制方法可以包括触诊、望诊;同时还要指导正确的检查时间、科学的检查顺序、重要的检查内容等不同的方面。自我检查,可以作为预防和发现早期疾病之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对于自己的状况,当事人应该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2.2.3 读书指导法:通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关于乳腺疾病的),达到知识的广泛传播之目的,同时可以在手册中予以图绘、图示的方法方便文化程度较低以及年长者之阅读。

2.3 筛查后:在做过筛查一个月之后,可以通过电话了解、把握自我健康检查状况,同时予以记录和督促。除此之外,还要在社区健康宣传栏中予以宣讲,对于特殊的行动困难人士,主动上门拜访和上门服务是一个建议。

2.3 统计学处理:本组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1 某社区适龄妇女筛查前后乳腺健康知识知晓率、满意率的比较,见表1。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3]。通过健康信息的传播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不单是促进健康的实施者,而且还是教育者。

以往乳腺疾病的健康教育对象大多是局限于医院内的住院患者,往往忽略社区的健康教育。通常社区的健康教育是随机的非正式的护理健康教育,且形式单一,时间受限,没有教育计划与评价。这次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的对适龄妇女进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规模庞大,范围广。我院承担了一个筛查点的任务,即完成一万名适龄妇女的筛查工作,乳腺科专业护士负责筛查对象的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对某社区492名适龄妇女在2008年筛查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乳腺健康教育,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好评。在2009年复检时发放乳腺健康调查表,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有4人未参加,1人在住院治疗,3人去了外地)由表1、表2可知:筛查后该社区妇女对乳腺健康知识了解及健康教育的满意率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并能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每月进行自查,积极参加乳腺疾病体检。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内临床专业护士非常有限,为了不耽搁病区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我们向上级领导建议加强对社区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立即得到了支持,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完成部分社区护士的培训。

总之,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关注身体健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传播健康信息,指导人们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增进健康。要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广大医护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领域扩展到医院外的社区、家庭和个人。

参考文献

[1]陆以佳, 刘咸璋. 外科护理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0~191

第7篇

关键词:微信平台;辅助生殖助孕;健康教育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疾病谱等的改变,不孕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据WHO统计,不孕不育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发生率占育龄夫妇的15%~20%,我国不孕症发病率已达到7%~10%[2]。而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需要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才能妊娠[3]。然而在实施辅助生殖助孕的患者中,由于文化、职业、环境、素养等各不相同,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对健康知识的渴求程度,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异。健康教育作为辅助生殖助孕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涵括周期注意事项、饮食活动指导、用药注意事项、夜针和手术注意事项等,直接影响到患者助孕过程的配合程度与执行能力,进而在辅助生殖治疗周期中会对促排卵效果、手术治疗过程,甚至临床妊娠率造成影响[4]。目前我国针对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制订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制作多媒体课件,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小讲座[5],就诊大厅播放宣教片,在进入周期后的各个重要环节分别进行阶段性的一对一健康教育等。这些方法在提高患者配合能力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6]。由于辅助生殖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继续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已很难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患者所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网络、媒体及其他渠道,往往不全面、不规范,甚至可能将患者就诊带入误区[7]。国内外学者就微信平台在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健康宣教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旨在更好地对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促使其自觉采纳遵医行为方式,积极配合治疗,现将相关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相关背景

微信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板块,个人和团体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8]。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多数患者偏向于通过手机微信来获取健康知识。而微信平台因其便捷性,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人际交流的高时效性,内容推广的丰富性、原创性,更符合患者的生活方式及交流习惯。运用微信平台快捷、准确、高时效、信息丰富的特点,将其加入对辅助生殖助孕患者的健康教育中,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执行配合能力[9],从而改善最终的治疗效果,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有助于不孕症患者实现生育的愿望,对维护其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方式与内容

利用微信文章编辑器,在微信公众号上编辑宣教文章,充分利用图片、漫画、动画、语音、视频等生动多元化而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完成,充分调动患者阅读的积极性,并且根据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和中心就诊流程的改变随时更换内容[10]。将已建立的生殖中心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印成海报,张贴在科室显著位置,如前台、候诊大厅、B超室、手术室、诊室等墙面,实施辅助生殖助孕的患者可随时扫描二维码进入界面进行关注,并且护士还会在周期患者准入时,特别提醒扫码,以增加微信平台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2.1成立微信平台项目组

微信平台从设计到研发应用、管理、维护,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把关。并且辅助生殖技术涉及面较广,包括临床、实验室及护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支撑。目前我国基于辅助生殖健康教育尚未形成一种有效的团队干预模式,特别是互联网+等自媒体宣传模式,更多的是缺乏医学专业常识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后台的把控。这使得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循证依据、构建流程缺少指南规范,在线咨询环节更是短板,网络服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11]。因此,构建以信息通信技术和涵括临床、护理、实验室多部门为基础的专业团队尤为重要。项目组设立微信平台管理员1名,审核医生1名,并且每周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排班,定时回复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团队成员分工与合作,对微信平台公众号进行科学管理[12]。

2.2拓展微信平台板块

目前国内对微信平台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微信群与患者集体交流或者仅向患者推送健康教育信息的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其功能较为单一、应用不够简洁、适用性不强、涵括范围局限,难以满足辅助生殖助孕患者更为全面的健康教育需求。因此,在微信平台的开发中,更注重平台板块的拓展及延伸服务[13]。

2.2.1中心介绍包含中心介绍、专家团队介绍、成功案例及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冻胚移植、人工授精、实验室相关技术等板块分类。简明快捷,方便患者按需查阅,各板块又进一步细化,满足患者更为详细的就医需求。

2.2.2健康教育根据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设置各个模块包括进周、周期监控、用药、夜针、取卵、移植手术等,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点击查看。同时微信平台将辅助生殖周期中各阶段的注意事项、基本流程等健康教育内容编辑成信息以图文、视频形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给患者,每天更新健康教育内容,每周推送4~5篇科普文章给患者。推送内容既包括中心工作人员结合时下患者就医需求及辅助生殖专业发展而更新的健康教育原创作品,也包括中心即将开展的宣讲会及大型会议、公益活动的通知。患者可通过手机随时、反复查看相关内容,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2]。

2.2.3门诊预约模块主要包括来院路线、就诊流程、专家排班及预约挂号等项目。

2.2.4在线咨询患者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留言,通过微信提出问题,进行一对一交流,管理员会安排值班的专业医务人员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涉及临床、实验室的相关问题请临床医生、实验室人员为患者解答,涉及护理的相关问题由护士解答。保证回答的专业性及准确性[14]。

2.3完善反馈及评价体系

目前,通过微信平台对辅助生殖助孕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缺乏评价体系,很多微信平台仅注重推送的量和点击率,却忽视了对效果的评价指标。并且现有的评价内容及指标尚无统一标准。本中心定时结合微信平台推送及点击情况,每阶段会通过召开患者公休座谈会及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并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如获卵率、妊娠率,有无术后并发症等客观指标进行分析评价[12]。并及时将反馈情况汇总给微信平台后台,中心集体讨论,有针对性地就平台宣教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及时的调整,满足及适应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

3讨论

第8篇

目前开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倡导发展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着眼于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及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每学期初,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以及仔细调查来自非常态家庭(单亲家庭、离异重组家庭等)的学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注意做好保密措施,做好对后续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其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基本的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预防机制不是阶段性的,而是长期性的举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前期的适应性教育和后期的干预性教育,更应贯穿于中学阶段的全过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

首先,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纳入干预机制,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把“差生”作为重点对象,忽视了优秀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中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第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休闲辅导,投入专项经费,增加学校休闲娱乐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放松身体提供客观条件。另外,为学生进行休闲意识和休闲能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休闲品位。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选择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普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第三,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另外,还有净化校园风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再次,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确立以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教育。通过归因训练、利用奖惩手段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社交心理教育。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推进中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尊老爱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3)行为心理教育。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应对逆反心理、网络成瘾等心理困惑。最后,区别应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群体。当学生出现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类心理问题时,应积极进行医学治疗,另外需注意一种情况,即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在努力维持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身与环境能够平衡及协调,但是一旦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明确问题的根源,制订问题解决的计划,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强行政组织队伍建设。成立由教育管理部门、校级领导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组织,加强责任意识,明确职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最高领导是主管校长。主管校长直接领导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心理咨询室指导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团队组织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提高学校专职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各地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政问责制度,真正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制度,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定晋升和评职称的实施细则,并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通过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等专业的心理量表的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根据需要调整方法和手段,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深远。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传统的由领导单方面评价的方式,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也极具参考价值;其次,评价内容全面化,改变传统的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最后,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增加竞赛、活动等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第9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一﹑概念界定

对于“心理问题”的界定,《健康医疗》中的心理咨询栏目也对心理问题作出相关的界定:

心理问题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对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界定,在小学阶段的受教育者因不适应学校教育、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而遇到许多挫折和困扰,以至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如有的学生成绩虽然优异,可承受能力很差、心理很脆弱,稍有失败则垂头丧气;有的学生逆反心理很严重,不接受家长的教育和老师的批评,更不接受同学的意见,做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还有的学生因考试过度紧张,导致考试失败,失去自信心。面对这些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教育者必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已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予以正确的、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们在健康的心理下和谐成长。

那么,究竟怎样在小学生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呢?这是我们当前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们急切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为了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形式化”、“低效化”的倾向,我们必须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探索出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实效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高效性。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通过探索,我们获得了一些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

1.行动观察法。要求教师在师生活动中注意观察、在生生交往中注意观察、在家校联系中注意观察,洞察学生的身心发展现态和方向,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潜能。

2.体验调查法。通过调查,进而认真地分析学生为什么而忧虑,建立了“小学生心理教育个案”,让干预更具针对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3.情境化解法。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在特定情境中的化解,用新理念和新思想去开启学生的心扉。

4.楷模渲染法。启迪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启迪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自觉磨练自己的意志、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5.主体式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有兴趣的活动,轻松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如课本剧、童话剧、小品等。

6.过程性评价法。对学生心理品质、动作行为进行成长过程性的评价。教育者除了平时结合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结合每月“班级之星”、“校园之星”的评选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学生优点、克服缺点,从而取长补短、合作学习。

四﹑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途径

通过探索,我们获得了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若干途径。

1.从课程本位角度出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在班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业教师执教,根据学生实际,自主设计教案,有效地进行教学。逐渐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一是情景导入。二是干预训练。三是效果达成。

2.从学科整合角度出发,在学科教学时渗透有效的心理问题干预。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①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教育氛围。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理智碰撞的过程和人格感染的过程。课前,教师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涵。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小学各学科教材中,都潜藏着各种的心理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只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并组织好对学生心理问题加以干预,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就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尤其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一是“直接拿来”。二是“间接取得”。③将心理教育落实在课堂常规之中。在教学中,有的学生书写潦草;有的学生发言声音偏小、说话含糊不清。针对上述情况,从学生入学时就加强了课堂常规训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做到“三大”,读书、写字要做到“三到”等,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3. 从课程评价角度出发,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此过程既漫长又艰辛。在这一过程中,过程性的心理评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记录成长足迹,展现个人风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此过程必然有个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讲,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反映其成长足迹的个人成长档案袋,去捕捉学生每一分的精彩。

①建立成长记录体系,营造积极向上“大家庭”。评价记录形式丰富多彩,各班利用黑板报、墙报,记录并展示学生成长的足迹;各班教室的布置各有特色。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化无形评价为有形,进步看得见。这些评价注重过程性,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②创建“成长记录袋”,记录成长闪光足迹。孩子成长的足迹散落在时间的岁月里,教师必须把一粒粒珍珠似的成长足迹串连起来,构成一幅美丽成长的画卷,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发展。

(2)抓住主战场,促进学生发展,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也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主载体。要求教师把过程性评价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赏识每一位学生,让赏识伴随着孩子成长,同时又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①多元评价刺激生命课堂。教育者主要采用了“即时评价”、“延时评价”、“包容性评价”等赏识性评价方法。当学生表现优秀时,迅速中肯地“即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表现欠佳时,充满期待地“延时评价”。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妥善机智的“包容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探索的兴趣。②温馨奖励诱发生机课堂。在教学中,我们把竞争和奖励机制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学习驱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英语课上,孩子们用英语祝贺:“good、good、very good!”;多彩的视觉刺激。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评比的办法,如:英语等学科采用的在作业本上盖五星。温馨的体态暗示。在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握握手,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促进了学生向既定的学习目标迈进。

(3)分层评价,尊重差异性,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入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①自我评价,唤醒自主意识。学生不但要自我评价,还要评价他人,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为自己的学习导行。②小组评价,培养合作意识。以“小组合作”为切入点,以小组学习为突破口,引发各学习层面的优化。根据学生情况分成若干独立的小组,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让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合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③差异评价,重视发展意识。教育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评价。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评价组织方式上有不同的安排;同一年级的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在评价内容难度、方法、结果呈现与反馈都有相应的处理;同一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也不一样,有起有伏,我们关注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来评价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个性发展优势的,给予积极评价,使其多方面潜能得以发挥;对于某些方面素质处于弱势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主动参与评价,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①在少先队活动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教育者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少先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队部每学期举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且各中队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办一期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板报,组织学生开展了“争优达标”、“手拉手、献爱心”、“法制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耐挫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②在其它活动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教育者组织学生开展促进心理健康的其它活动,如“智体节”、“读书节”、“艺术节”活动、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参观、游览、朗诵、演讲、竞赛、游戏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5. 通过校园环境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育者应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感染作用。一方面学校的绿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生态氧吧;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添置设备以供学生活动之用;充分利用报刊、图书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满足各班学生定期阅读的需要;学校还建起了校园网络“娃娃电视台”系统,并建起了“心育网站”,使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定期请心理专家做讲座,心育工作室的开放。校园提出了“环境育人”的口号,力求通过“愉快的校园气息”、“优美的校园绿色氧吧”和“活泼的课外活动”等环境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 在家庭教育中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

家庭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教育者利用家长开放日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五﹑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干预措施

1.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教育者应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自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绪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课程,交流心得体会,利用业余时间在图书馆和网上学习理论、查阅有关资料,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温馨提示牌;临床护理;应用

云南省红河州是彝族、哈尼族聚集地,约为全国彝族、哈尼族的50%。而少数民族患者中文语言表达能力弱、护患沟通障碍明显、理解能力差,常规出现口头宣教效果欠佳,致检验、检查甚至手术延迟,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也给护患之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为了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我科通过给住院患者放置相关带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温馨提示牌,有效提醒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避免了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少数民族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患者中,少数民族患者235例,男性163例,女性72例,年龄1.1岁~67岁,平均年龄37岁,受教育程度及所患疾病两组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1.2.1方法 按入院顺序分组,单号为观察组,117例,在临床护理中除进行疾病、饮食、药物等口头健康指导,同时使用检查、化验、手术前、手术后的有关注意事项的带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护理温馨提示牌;双号对照组,118例患者,行常规护理,责任护士向患者进行疾病、饮食、药物等口头健康指导及检查、化验、手术前、手术后的有关注意事项等内容,观察两组患者对护士宣教内容掌握程度、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

1.2.2护理温馨提示牌的制作 根据科室特点及检查、治疗护理的种类制作红色警示卡、蓝色床头卡、绿色疾病知识介绍卡、黄色防跌倒警示卡、白色复查卡,并加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颜色的卡片,护士按不同作用分时段放置。如输液用红色心型提示卡,封塑后悬挂于莫菲氏管上;防压疮、防跌倒用黄色长方形提示卡,悬挂于床尾;写有温馨祝福的蓝色长方形床头卡插在透明台签,药物过敏用白纸红字提示卡贴于床头加以提醒。特殊情况时可以手写临时制作温馨提示牌。

1.2.3温馨提示牌的医用流程 提示卡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时段的使用,故护士按颜色进入护理流程①蓝色能使患者情绪稳定,故入院时接诊护士或责任护士在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后,用于床头卡主动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并做入院介绍。②红色具有提高人的警觉性,引起人的重视,故用于输液时提醒患者不要随便调节滴数,如有不适及时呼叫;用于药物过敏史患者,提醒患者及医务人员,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以及加以提示患者注意相关注意事项。③绿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对消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故用于疾病知识卡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介绍,使患者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④白色具有明亮干净,畅快,用于出院的健康指导,提醒患者按时复诊,不适随诊,让患者出院后也能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的关爱。

2效果评价

2.1对两组患者,在其住院第3d及出院前1~2d对指导内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情况,遵医行为依从性,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方法:①不定期进行病房调查,了解患者对健康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医从性等,②调查比较两组在疾病、饮食、药物健康指导、手术前、后注意事项、护理技术等八方面对护士满意度。

3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者在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我州为彝族、哈尼族聚集地,故少数民族患者基本为此两种民族,制作带双语护理温馨提示牌比较集中,大大降低了提示牌制作的繁杂性,这也提示在少数名族聚集地区,制作双语护理温馨提示牌是切实可行的。

我科少数名族患者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少数民族语言表达能力弱,有时听不懂或误解护士的意思等各种差异,不遵守住院规章制度擅自离院导致护士不能及时执行医嘱,另一方面由于护士工作量大,护理工作节奏快或情绪不安等情况下工作,注意力易被分散遗忘或疏忽大意等因素而遗漏工作。[1]使用双语温馨提示牌后无论诗责任护士还是其他医务人员,都会随时相互提醒监督,可以防止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课题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由81%提升到94%,①说明双语温馨提示牌具有内容简单明了、语言温馨、重点突出的作用,在提醒医务人员的同时也提醒患者及陪护人员,提高了宣教时效;②可使患者及家属主动获得信息,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依从性,遵医行为的依从性由80%提升到91%也说明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同时弥补了护士在进行口头宣教存在的缺陷,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增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促进和谐护患关系,患者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2%提升到97%。④使用可防止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⑤特殊情况时手写临时温馨提示牌制作,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灵活性。

总之,在临床护理中对少数民族患者应用双语温馨提示牌能提升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和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同时可防止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同时,在少数名族聚集地使用双语温馨提示牌是切实可行的。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64—03

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由最初的公选课改革发展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应对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没有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者咨询活动,“甚至有的高校认为心理健康属于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矫正等,长期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和人格完善目标等高层次的目标。”[2]

(二)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对着PPT照本宣科,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参与性也很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知识的单向传递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带来单调的课堂氛围,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效果自然不甚理想,更谈不上课堂的趣味性、新颖性和科学性。”[3]

(三)教师的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不丰富

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仍然欠缺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老师,缺乏专业心理学老师来讲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是把辅导员等其他的学科的老师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第一线,这些老师一方面对“心理学的学术前沿及信息动态没有太多关注,不能及时捕捉新颖的专业理论,没有坚持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致使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始终停滞不前。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片面,仅仅关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与课堂教学相关性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积淀。”[3]另一方面,由于有其他工作的牵制,无法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心理健康教学课程教学中来,“除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得按照学校工作的需要参与各种行政事务,导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只能忙于完成各种繁琐的事务。”[3]

(四)教材选取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选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偏重于知识性、理论性的陈述,侧重于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更像是针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教材,“沿袭了心理学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与体验,远离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实际生活逻辑,从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期待与学习内容不匹配,以致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4]

(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认知障碍,兴趣度不高

很多学生不清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足,只是被动的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做其他事情,听讲极不认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的课堂气氛总是不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差。

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从课程教学中受益,是很多高校正在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应分层推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与团体心理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实践性、自等特点,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也是逐层推进的,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自我调整与自我适应、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表述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情况,“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1]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心理自我判别与调试等通过技能,“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1]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观,具备乐观、积极、诚信、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奉献、协作、感恩等意识。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1]

三、教学内容应涵盖全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课程的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主线”[5]的原则。丰富、全面、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分为四个情境设计:

(一)情境一,走进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包括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应对等。

(二)情景二,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

教学内容包括自我意识概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自我意识的评估、人格概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人格发展异常的表现与评估、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途径和调适方法等。

(三)情境三,自我调整与自我适应

教学内容包括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心理机制、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潜能开发、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影响因素、原则与技巧、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相关问题及调适、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预防与干预等。

(四)情境四,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

教学内容包括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其影响、认识不良情绪的表现,掌握合适的调适方法,并培养良好的情绪,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产生与特点、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可以进行专题教学,但专题必须涵盖把握人生、认识自我、发掘潜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爱情教育、挫折教育、情绪管理、网络心理、感恩教育、生涯规划等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应当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当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现象出发,有理有据、充分调查研究来合理科学安排,这样才能最大效果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习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方法能否符合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以情促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跳出“粉笔+黑板+PPT”的教学模式,抛弃“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讲授,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团体辅导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心理测验法等,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在情境中学,在游戏中学,在体验中学。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列出某个典型案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提高对某类心理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生讨论结束后,由老师进行汇总和点评。再如,播放电影视频,进行电影案例分析,通过情景模拟训练、情景剧表演,进行情景案例分析等,加深学生对影视中、现实中的心理问题的体验和感受。“案例教学法强调让大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即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及纠结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与心理调整思路,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4]

(二)情感体验法

情感体验法“强调在特定情境中给参与者提供心理体验与领悟,帮助参与者在拓展活动中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悦纳自我的目的,达到理解、互助、支援和形成团队精神的目的,以打破旧的、建立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4]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讨论与分享为主体,以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训练为目标,让学生先体验、后分享,先感性、后理性,大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好的达到体验式的教学效果。

(三)团体辅导法

团体辅导法是“以活动为载体,团体成员之间通过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分享其团体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使每个成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成长的目的。”[4]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团体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热爱生活、善待自我、悦纳他人,也让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应科学合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不仅要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督,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业的考核。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督导机构,发挥其教学督导作用,有效监管和评估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评价内容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在评估方式方面,可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对于知识可以采用考试等量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老师和学生的访谈等方式进行。”[6]

全面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高校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时代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科学确立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对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对建设成课程体系完备、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2]周文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3]庄洪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

[4]王兰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4).

第12篇

【关键词】 自我管理教育;风湿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

Applying self-managemente ducation to improve the diseas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elf-managemente ducation to improve the diseas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ast group at random and each group consisted of 43 patients equally.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ok medic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received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lf-managemente ducation while the contrast group only used the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Compared the diseas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Before the health education, comparing the two group, (P>0.05), such difference didn’t have statistical value. But in the random visit and observation six months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comparing the self- efficacy and self- management behavior of the two group, (P

【Key words】 Self-managemente ducation;Rheumatic;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Self- efficacy

风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症状和体征各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疗效慢、易反复等特点,使患者内心活动极为复杂。如敏感多疑、悲观失望等,这些不良心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治疗、康复及生活质量[1],需要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进行改善。为此,本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对住院的风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风湿病患者共86例,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3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9例,强直性脊柱炎18例,多发性肌炎5例,系统性硬化症2 例,干燥综合征4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 (岁)病程(年)文化程度 症状社会支持

小学初中高中 大专以上轻度中度重度 好 差

实验组 4330.3±10.31 4.23±1.214 8238 8 132224 19

对照组 4332.1±9.674.15±1.076 718127 152123 20

t值1.1810.459

χ2值 1.8760.233 0.047

P值 >0.05>0.050.5980.8900.829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基本一致,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如下自我管理教育。

1.2.2 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活动 包括集体教育活动、小组讨论和个别指导。集体教育活动主要由责任护士负责,小组讨论主要围绕有相同问题的一组患者进行,责任护

作者单位:519000 广东省珠海中山附属第五医院护理部

士根据这些问题对他们进行小组教育,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相关知识,并互相交流对疾病的认识和经历。个别指导以电话指导和门诊再教育为主。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的全程追踪随访,随访形式包括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每例患者每月至少随访1次,病情不平稳时,则增加电话随访频率。随访时,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再教育,干预时间为6个月。

1.2.3 自我管理教育内容 ①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报刊文摘、健康小册子、健康节目频道等;②借助数字或图片与患者讨论风湿病是何种性质的疾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急性期以及慢性期的注意事项等,同时教会患者及家属一些简单的护理常识和技能。集体健康教育5~8例患者为一小组,每周3次,每次40 min,讲解有关风湿病常识,点播各自病情,自我分析,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③ 对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患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讲解疾病的治疗,用药及转归,告诉患者尽量避免加重疾病的各种诱因,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风湿病大多病程迁延,不能操之过急。过高地估计治疗效果而达不到心理上的满意度时,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要准确认识疾病,客观面对治疗效果,既不能丧失信心,也不能盲目乐观;④进食低盐、低糖、高蛋白质的饮食,每餐吃到七成饱,适当控制饮食,适当坚持锻炼,监测体质量,对于已经发胖的患者,告知停药后症状会自动消失,以消除顾虑,切记不可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现象,加重病情;⑤告知发生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如入厕、起床、洗涤等要站稳后移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上下楼梯及公共汽车时要扶扶手,穿合脚的防滑鞋,地板不宜过湿等。同时注意补钙;⑥帮助个体之间形成互助小组,促进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共同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1.2.4 观察比较指标 采用自设问卷,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先向患者解释问卷中各问题及填表要求,然后由患者自行填写,如患者无法填写,则由患者自述,护士。分别于教育前和教育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自我效能评分。本研究评价问卷及评分标准,①采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教育研究中心 Dr1Kate Lorig等人创建的《自我效能测量表》及其评分[2]标准。评价内容包括6项,每项以 1~10分进行测量,1分表示“毫无自信”,10分表示“非常自信”。评价指标有两个:1~4项的平均分反映“症状管理自我效能” (管理疲劳、疼痛等症状的自信心);5~6项的平均分反映“疾病共性管理的自我效能”(在总体上管理所患疾病,如锻练、按医嘱服药等的自信心)。②自行设计的风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该问卷由30个条目组成,分6个项目,即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自我处置药物行为、自我监控症状行为、心理自我调整行为、出现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复诊,每项得分分为 4个等级 (0~3分),即:未做到=0分,部分做到=1分,大部分做到=2分,完全做到=3分。由于自我管理的各分项目所包含的条目数不同,为使评价时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分析时转换为10分制记分,总体自我管理行为为各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本问卷经过咨询专家并经预试验反复修改而成。

1.2.5 资料收集方法 自我管理教育前和自我管理教育后6个月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效能进行问卷调查,由患者自己填写,无阅读能力的患者由责任护士解释并协助填写。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6个月自我效能评分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6个月自我效能评分的比较

项目

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

观察组(n=43例)对照组(n=43例)t值P值 观察组(n=43例)对照组(n=43例)t值P值

健康教育前6.43±1.356.69±1.231.320>0.057.56±1.38 7.69±1.17 0.647 >0.05

健康教育后6个月7.89±1.676.78±1.454.654

由表2可见,实验组患者经过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P

2.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6个月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的比较,见表2。

表3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6个月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的比较(x±s)

项目

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

观察组(n=43例)对照组(n=43例)t值P值 观察组(n=43例)对照组(n=43例)t值P值

自我管理能力总分 7.21±0.867.26±1.05 0.342>0.05 8.16±0.977.35±0.865.79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8.64±1.198.92±1.081.616>0.059.69±1.238.86±1.274.354

自我处置药物行为 7.68±1.457.85±1.370.790>0.05 8.89±1.267.96±1.45 4.490

自我监控症状行为 4.93±1.465.01±1.370.371>0.05 6.23±1.025.15±1.35 5.919

心理自我调整行为 6.57±1.656.67±1.550.410 >0.05 7.63±1.626.53±1.264.970

出现新问题及时处理 8.52±1.478.83±1.311.460>0.05 9.73±1.178.92±1.21 4.463

定期复诊6.51±1.636.57±1.590.244 >0.057.82±1.686.79±1.524.216

3 讨论

3.1 自我管理教育对风湿病患者的重要性 风湿病的临床特点是病程长,需长期服药,且病情时有反复,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久经病痛折磨,且失去或部分失去在家庭、社会中所担任的角色,又进入患者角色,不同程度存在各种各样的忧虑,如担心疾病复发,拖累家人,增加经济负担;患病后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行为的调整等等。对于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变、行为的调整、对疾病的有效自我管理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行为的调整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艰难的过程。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对此笔者采用自我管理教育帮助患者进行持续的指导,协助他们做到疾病的自我管理,及时调整心态,克服由此产生的负性影响,维持患者良好的健康状况。

3.2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了风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和自我效能 自我管理教育项目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强调患者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中心作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自我管理教育并不等同于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还包括教给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不同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哮喘、关节炎的自我管理研究项目均表明,自我管理教育比单纯的说教式的患者教育更有效[3]。由表2、表3可见,实验组患者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后,在患者自我效能提高的同时,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处置药物行为、自我监控症状行为、心理自我调整行为、出现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复诊等分项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Barlow 将自我管理定义为[4]: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有效的自我管理是为了维持满意的生活质量,个人必须具备能力去监测身体状态,同时还要管理行为的变化以及情感的反应,如抑郁、愤怒等。所以,自我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身体和社会等方面的管理都应融合到长期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它的形成与其所获得的实践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和生理状态有关。由此可见,应用自我管理教育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必要的。

参 考 文 献

[1] 孙利萍,刘春娟,王云.影响风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陕西医学杂志,2001,30(5):302-303.

[2] Lorig K, StewartA, Ritter P, et al. Outcome measure for health edu2 cation and other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 Thousand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199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