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教学的核心

时间:2023-07-28 17:3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核心

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在教学中将语文素养渗透到听、说、读、写过程中。

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听出味道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倾听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如何把握住这些信息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去理解文本的关键词,首先,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如何倾听别人的观点,不仅需要认真倾听,还需在倾听中思考、分析,这样才能听出味道,听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说出自我

“我口述我心。”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就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相关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应用内容,教师要结合这些教学内容,以演讲、辩论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读出体验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精彩的导入,还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读中交流讨论,从而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容。在引导阅读中需要注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增强对文本的体验。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写出水平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以考为准,以教材为准”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以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素养贯穿于听、说、读、写等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贤路.浅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2011(10).

第2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3

高等职业教育其教育性质综合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导向型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培养;以就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实践为教学重点,以技术应用为课程目标,学科设置灵活,适应市场需要。人有多种能力,其中职业能力是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生活的最重要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还影响到高校的就业竞争力,而对职业导向型的高等职业学校来说,这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将是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衡量标准。

一、高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虽然高职教育是职业导向型的教育,但是语文教学属于基础素养培养的一部分,是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基础,因此,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职语文教学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利于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而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高职语文教学课堂的针对性和目标导向性,使得学生在提高母语应用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职业能力;同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改善了语文课堂被边缘化的现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高职语文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从哪方面看,高职语文教学都不应该被荒废。然而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却发现当前我国高职语文教学课堂问题重重。

(一)学生语文基础水平不一,学习兴趣不足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入学时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这也为高职语文课堂带来了困难。

(二)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不足,脱离高职培养目标

目前的高职语文课程职教特色严重缺乏,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思想,以文化教化为主,缺少相应的人际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缺乏教学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也脱离了高职语文的核心教学目标。

(四)高职语文教学模式单一化,填鸭式教学质量欠佳

据听课调查,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主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学的学生来说就是中学语文课堂的再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反感情绪。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导,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面向高职教育规划,重新定位高职语文课程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改革高职语文课程首先就应该对高职语文课程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要在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宗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定位。因此,高职语文课程在定位时既要关注其基础性,又要重视其实用性。

(二)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还要根据能力培养规律,进行高职语文课程专业化模块设计,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导向下,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专业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化模块的设计应该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为不同职业导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能力培养计划。

(三)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加强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通过加强实践活动设计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改革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关于高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建立语文教学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操作、自行管理、自行\作的专业化工作室。

(四)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考核方式作为激励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将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建议高职语文教师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通过学生平时讨论的参与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外相关比赛的参与和获奖情况等多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切记不要单凭一次成绩评价学生。在考核形式上,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不同形式的考核,让学生自行选择。

(五)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项目的完成已经不能只靠单个人的力量,因此,加强合作能力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学过程的开展也需要进行合作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然后将教学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而将任务落实到个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加强课外活动拓展,构建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外活动拓展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也将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点。面对大多数高职学校语文教学课时有限的现状,拓展课外活动无疑是一个创举。这样既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中职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30-02

职业能力是人们能够胜任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多种综合性能力,是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所必需具备且处于核心地位的一种技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彻底改变传统的制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就业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中职语文教学观念能够直接决定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仍然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过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要遵循“能力为本”“服务市场”的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市场发展需求为立足点组织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事各种职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要努力贯穿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学会知识获取的重要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实施教材改革,适应就业需要

教材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要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教师要全面把握好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积极实施教材改革,从而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及时调整语文教学目标,在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核心能力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各种职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其次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有效地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技能,不断扩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提炼教材内容,实施模块教学,并结合学校、社会、企业、市场等各方面需求,共同开发具有地域性、职业性的特色语文校本教材,使语文教学与行业发展相接轨,同时,教师积极采用延伸式教学,把语文课延伸到专业课中,实现语文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与之相关学科知识,从而让语文教学跟上时展的需要。最后,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法、ISAS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等各种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一些必备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索取分析信息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三、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倡导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放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加之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学习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终身学习。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科学合理地获取各种学习资源,从而不断拓展学生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获取知识的本领和方法,让学生而能够自主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外,中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不断强化词汇、听说、阅读、写作等各种学习策略,学生可以不依靠教师,在工具书等各种手段的辅助下来分析、获取和应用各种信息,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语言输入量,不断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拓展施教载体,增强学生素质

课堂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渠道,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重要载体,不断丰富施教载体,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核心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一种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提供特定的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组织、交流等各种能力;其次中职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特定主题的教育活动或者各种讲座,例如班级竞赛、职业生涯设计比赛或者要求专家、校友作报告,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增强他们对职业岗位的认知,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核心能力;另外中职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广播站等各种社团活动,这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与人交流、自我管理、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技能发展

中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语文教学能给学生进行实践提供重要平台,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并与社会、企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课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在实际中的重要价值。“实践出真知”,学生在语文课本中获取的知识属于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有一定的了解和切身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以及各项职业。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贯彻“做中学”的思想观念,以实践为重要目的,全面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例如中职语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展“职业素养周”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周之内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学生可以对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比较熟悉的认识和体验,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奠定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是中职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地适应某种职业。

【参考文献】

[1]何阳艳.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5(10)

[2]张恒业.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语文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

[3]丁辉,姚庆文.浅议职业核心能力训练[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第4篇

一、 理论建构,打造新语文教学蓝图

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的贡献无疑在于理论的建构,着重表现在其系统地阐释了新语文教学及其相关概念,提出了新语文教学的标杆与核心。

正名——概念的诠释

毫无疑问,有太多的教师在谈论新语文教学时,会产生一些困惑,那就是:“新语文”之“新”从何开始计算?“新”究竟包括哪些内涵?确实,学者们对新语文或者新语文教学的研究很多,但能给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以明确定义的几乎没有。蔡伟教授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许多怀疑甚至反对新语文或新语文教学的人,大多将矛头对准其无明确定义这一缺陷,为此,蔡伟教授在其论文与论著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在《“新语文教学”辩证》一文中论道:“新语文教学”是指相对于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构建的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它以培养具有高超的语文素养、丰厚的人文精神、充分的个性发展的现代真人为目标(为什么需要语文教学),以语感和文感的培养为核心(语文教什么),以主体化、艺术化、情感化、实践化为操作内容(语文怎样教),以语文教学资源的全面拓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为途径,形成视阈无限开阔、理念新颖超前、内容新鲜立诚、形式生动丰富的立体、全息、互动的教学范式。①蔡教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几个方面给新语文教育以明确的界定。而蔡伟教授的论著《新语文教学研究》更是系统介绍了新语文教学的各个要素,成为当今新语文教学领域的一本具有纲领性意义的重要著作,对于深化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荐新语文教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艺术化——新语文教学的标杆

什么是有效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哪个更重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称得上是新语文教学?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蔡伟教授给予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在蔡伟教授看来,基础教育界并不缺语文必修课程的基本的教育内容——那几乎是已经被规定好了的,如有差异,也只是在某些细节上。语文教学一直欠缺的是如何将这些内容以适当的方式生动活泼准确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一端,即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形式。他强调:“能否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是否成熟并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追求教学形式系统的丰富完整,提高教学形式的完美程度,是每个中小学一线老师尤其是文科教师重要的任务。”②为此,蔡伟教授提出了艺术化语文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语文教学的一大标杆。他强调,新语文教学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突破的最大标志,不仅仅在于突破了单一工具性和简单化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其多元化教学中以艺术性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走艺术化之路是新语文教学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开展艺术化的语文教学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贫血现象。蔡教授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艺术化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系统论述了如何开展艺术化语文教学。在长达二十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艺术化语文已成为蔡伟教授新语文教学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在《论艺术化语文的建构》一文中提出的“宣教、定标、析艺、寻径、施艺、反思”六大策略③,更为广大一线教师实施新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指导。蔡教授孜孜不倦地追寻语文的艺术化之路,有时会亲自示范艺术化语文的课堂,他的课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深情款款,音乐感画面感十足。现今,蔡教授提倡的艺术化语文得到许多语文教师的认同。如浙江特级教师肖培东、陈益林,江苏的名师寇永升、刘祥等老师都是艺术化语文的实践者,他们也成为蔡伟教授新语文教学之路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文感论——新语文教学的核心

蔡伟教授认为,新语文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其包容性,它从来不拒绝任何值得借鉴的理论与模式,同时它自身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理念与方法。因此,体验论、协同论、对话论经常出现在其课程教学与研究中。而文感理论的提出与系统阐释,是蔡伟教授对新语文教学的新的贡献,也是其发现并验证的语文教学新的突破口。蔡教授发现语感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陷入困境,这表明语感不能单独承担语文教学的大任;而文感的出现,能够解决语文教学中语感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蔡教授认为文感就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心智技能。文感的稳定性、个体性、选择性、积累性的特征及其文体感、文化感、语体感、整体感、全息感等组成部分,都显示出文感的语文教学魅力,它和语感一起成为语文教学的“双核”。④文感理论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幸运的,它立足于文本的整体,着眼于学生高质量的语文生活,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文感的培养无疑有利于医治当下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痼疾,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提升。

二、 实践探索,播撒新语文教学种子

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的贡献除了表现在其系统的理论阐述外,作为一名曾经拥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称号的名教师,他还努力通过广泛的实践,播散新语文教学的种子。正是他身体力行地将新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新语文教学为更多的一线教师所接受,同时,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材料与经验。新语文教学也得以在纷繁芜杂的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稳步前行。

聚英集粹——通过全国性论坛推进新语文教学

为了推进新语文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提升其实践价值,蔡伟教授想方设法凝聚国内语文教学精英,实现资源共享,思维共振。他联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自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至今已办三届,期间他还与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教研室等合作,组织了以新语文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江浙台高考语文命题与复习研讨会”“浙江省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研讨会”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既为新语文教学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极佳的交流平台,特别是论文评奖、论文集编印、课堂实录光盘刻制,均获得了参会者的好评。而语文教学界一流专家苏立康、顾之川、倪文锦、王尚文、林于弘(台湾)的相继到会,使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成为语文教学界最高规格的盛会。新语文教学的理念通过这些专家的传播,深入到众多教师的学术世界,进而渗透到诸多班级、广大学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蔡伟教授一方面需要应付繁琐的会务,另一方面仍不忘亲自操刀,开设新语文教学示范课。为使艺术化语文能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蔡伟教授通俗地将之归结为一个“玩”字。在他眼里,“玩”不但是一种对待语文的态度,更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行为。他阐明“玩”的内涵,强调“玩”的艺术元素,突出“玩味、玩赏”的现代性。他认为,具备了“玩”的精神与素质,可以开创语文教学新天地,可以使语文教学走出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最终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价值性的融合。他在第二届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上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充满了“玩”的创意与精髓,⑤通过介入多种艺术元素,令全场师生为之动容,为之鼓舞。蔡教授的付出没有白费,与会教师觉得自己收获颇多,有代表在博客上发文说:“短短的三天时间收获很多,让我认识到一位风趣幽默的学者,也让我真正理解了何为新语文教学,怎样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而刘祥老师的说法也许更切合蔡教授的艺术韵味:“蔡伟教授是个善于营造的人。听他演说,但凡音调提高八度之际,玫瑰、海棠、百合等等鲜花便一起蓬勃而出,比之于口吐莲花者又胜数筹。自然掌声雷动,群情激奋……”⑥

华山论剑——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倡导新语文教学

在今天蔡伟教授可能以国培专家而为大家熟知。他是浙江师范大学第一个申报成功国培计划的教授,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国培计划高中语文班、一届语文培训团队培训班,而且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实施国培计划中,他不把参训教师当作纯粹的学员,而是充分利用参训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以角色转换为核心的全动型培训模式。他发现参训教师对新语文教学有着较为深刻的见解,能够熟练开展课堂教学创新,因此,他努力将培训的舞台让位给参训的学员,使之成为华山论剑的场所,让每个国培学员走向前台,发表自己的新语文教学见解;让他们开设示范课,展示新语文教学的风采;与本硕生互动,推行新语文教学理念。而他自己却退居幕后,做好服务工作。通过国培,许多语文教师不但从专家学者中汲取了新语文教学的理论养料,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在蔡伟教授提供的平台上逐步实现了新语文教学构想。搞教师培训是十分辛苦的,三年国培下来,蔡伟教授人瘦了、显老了,也影响了他的科研绩效,有人为他不值,他却乐此不疲。他认为一个人的新语文无论怎样新都不是真的“新”,只有当中国的语文教学界都来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樊篱,创造新的模式,才有新语文教学的真正的春天。他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一方面国培学员以累累硕果报答了他的付出,例如寇永升老师,参加国培后,不断历练,终于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中凭借精湛的新语文教学艺术获得第一名;刘祥老师走出国培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相继出版了两本充满新语文教学思想的专著;而几乎每位国培学员回单位后,都在不同的范围作了多场新语文教学的讲座。另一方面,通过数百位种子教师的宣传实践,新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扩散,新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也层出不穷,新语文教学正走出某些误读误解甚至是恶意诽谤的困境,逐步迈向教育领域的最高境界。正如福建师大附中王云慧老师在其国培总结中所写的那样:这次国培有太多的忘不了,因为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收获。但更忘不了的是那“角色互换”中的一个环节——大学的教授们走上中学的讲台,真实地面对中学生,为我们上了颇具深意的语文课。从来不敢想象大学的教授会为我们开语文课——是语文课,而非讲座。蔡伟教授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语文课,感动、感慨、感佩、感悟,不知是否足以表达我的心情。蔡教授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用实实在在的例子告诉我们,他的理论并不只是写在纸上的;告诉我们,语文课原来还可以这么上。是的,蔡伟教授在其为国培学员执教的示范课中,无论是素材选择,还是语言运用,无论是课堂结构安排,还是点拨引导,都充满了艺术的特征和文学的风味。⑦

智慧生成——以技能训练发展新语文教学

新语文教学需要发展,发展就需要新人,蔡伟教授把新语文教学的发展寄托到年轻一代身上。他认为语文教学要真正获得新的春天,出现新的浪潮,只有依靠新生的力量,但他遗憾地看到,经过长达四年的师范教育,师范生并不能在实践中承担起改革语文教学、发展新语文教学的重任。原因在于师范教育仍然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略了基于智慧生成的技能训练,从而导致师范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应其然。为此他突破一般教授的大忌,将大量精力投入于本科生教学,开设了“现代说课艺术”“师范生教学预见能力训练”“语文学科案例教学”“语文微格教学”等技能性十分突出的课程。然而,蔡伟教授对于新语文教学技能的训练,并不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传授上,而是从人文理想的高度出发,以智慧生成为目标,实施灵活多元指向未来的低耗高效的训练。蔡伟教授在其著作《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指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总目标便是智慧生成。同时,蔡教授赋予智慧生成以丰富的内涵,分别是理论智慧、情感智慧、实践智慧。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情感智慧。蔡教授用到了“动情”这个词,动情于教材、动情于学生。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中,蔡伟教授很好地示范了他的“动情理论”,对语文动情,他的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他对语文的深厚感情,正所谓无招胜有招,在不知不觉中,师范生们开始对语文动情。此外,蔡伟教授非常重视对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培养,讲求教学的低耗和高效。蔡伟教授尤其注重对学生教学方法的培养,他认为方法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实践智慧的核心;有法与无法,得法与失法,结果大相径庭。⑨蔡伟教授将其多年在中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总结教学方法并讲究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模拟实际课堂,让师范生们独自处理这些课堂上的突发状况,逐个点评。蔡伟教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师范生,更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语文人,在这一过程中有辛酸、有疲惫,但对他来说更多的是欢乐和满足,因为师范生们的成长正寄托着他对未来语文教学满满的期望。

蔡伟教授是中了一种无法医治的“语文之蛊”,因蛊而“玩”语文,即始终不玩弄语文,也不被语文玩弄。⑧确实,他对新语文教学的执着与热爱是我们无法用苍白的文字表达出的,那就让我们静静地伴随岁月的流逝,见证这位语文达人在新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坚韧地奔跑吧。

参考文献:

①蔡伟、方蓉.新语文教学辩证[J].语文建设,2010(10):3133

②蔡伟.论教学形式系统[J].课程教材教法,2005(5):1925

③蔡伟.论艺术化语文的构建[J].新语文学习,2009(6):2632

④蔡伟.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8(2):7277

⑤蔡伟.《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2012(4):4851

⑥⑧刘祥.蔡伟教授其人[J].新语文学习,2012(3):2930

⑦蔡伟、李墨.“读诗写文,破解无米之境”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1(78):4245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及其改革,已经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内容空间。从前一些未被认识或确立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东西,已经上升为语文教学内容;而旧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也已不能适应或满足这种发展了的形势要求。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一个确立或建构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的工作,已势在必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粗浅看法。

一、现行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不足

现行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是沿袭五六十年代“知识能力”这种平面直线式分类,往往将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块(即知识和能力)若干条(即知识包括语修文,能力包括听说读书)[1],也有分为三大块(知识、能力、再加智力开发)[2]、五大块(知识、能力、智力开发,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3]的。但无论是哪种分法,都有遗漏。最主要的遗漏,是将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排除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外。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算不算语文教学内容呢?笔者已在拙文《语文教学内容窥缺》中加以论述。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不仅应该作为语文教学内容,而且应当引起我们相当的注意;前者是现代教学论发展要求在语文教学上的反映,后者则是一个不容忽视而长期未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之所以被排除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外,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主要就跟现行语文教学内容分类方法不当有关。我们知道,学科教学内容的分类,据其目的和标准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法。今天,凡是经常被人们提及而又可以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共可以归纳为以下14项:

1.语文基本能力训练;2.语文基础知识教育;3.语文学习认识教育;4.语文学习心理指导;5.语文学习方法指导;6.语文学习能力培养;7.语文学习卫生教育;8.语文学习习惯养成;9.开拓视野;10.发展智力;11.思维训练;12.思想政治教育;13.审美教育;14.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这14项,据其作用和地位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目标学习内容,即上述第一项。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二)学科知识内容,即上述第二项。这是从一般语言学、文学、文章学、口才学角度,揭示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三)学科学习教育内容,即上述第三项至第八项。这是从一般教育学、心理学(含语文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学习学角度,或者是从语言学习和习得的条件或手段角度,揭示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教育学上称这种知识为学科学习理论或教学法理论。由于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完成学科知识学习、实现教学科学目标而形成的所以又可以称其为条件或手段内容。闭上眼睛想当然,一般会认为,学科学习内容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而学科学习教育内容则是可有可无的。但实际上就这两种内容在教学上所出现的频次和顺序来看,学科学习教育内容,不仅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还应该是第一位的或第一顺序的。打个比方,虽然它不是战士,不直接消灭敌人。但就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来讲,它比战士更重要,它是能源、军需、战旗或军号。它比处在前沿阵地上的战士更具有前位性。故这种教学内容也可以称之为前位教学内容。其余诸项,则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补充。其中,开拓视野,发展智力,思维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第9至第12项),既可看成是对语文教学目标内容的补充,又可看作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条件或手段内容。而同属教学目标内容的,还有审美教育(第13项),属于条件或手段内容的,还有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第14项)。若采用狭义和广义分法,则上述三方面又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学科学习内容,即上述一、二两方面;(二)学科学习条件或手段内容,即上述第三方面。

但现行语文教学内容体系,采取这种以学科学习内容“知识能力”为单一架构的平面直线式分类方法,就缺乏这种包容性,无法不将上述其他教学内容排除在这个分类之外。这是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语文教育要求的,这也是现行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在分类方法上的一个重要不足。

二、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特点、结构及内容

鉴于以上不足,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在内容上要具有如下特点:

1.正确地反映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特点

语文教学内容是为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宗旨来建构。一切被纳入这个体系的内容,都必须是真正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的。

2.忠实地记录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历程

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一定是新时代语文教学要求在内容上的反映。所以,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语文教学内容和要求发展变化的忠实记录。应该记录我们这个时代语文教学内容发展变化的最佳最新成果。

3.准确地反映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或走向

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是整个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一部分,而且又总是包含或预示着语文教学新的发展趋势或走向。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和预示这种趋势或走向。

4.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新的语文教学发展趋势或走向,对现实的语文教学具有极强的制导作用。所以,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应该发挥这种积极的制导作用。

综上所述,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其结构和内容可以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在分类方法上,新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则宜采用以学科学习内容“知识能力”为核心的复式立体分类方法,即在确立学科学习内容核心地位的情况下,还要将实现学科学习内容所需要的条件或手段内容,纳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体系必定是既具有较好的网罗性或张力,能够使人一看便识语文教学内容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便于指导语文教学;又具有较好的内敛力或包容性,便于及时吸收或反映语文教学内容新成果,不断促进语文教学。

三、其他需要重视及研究的问题

这只是一个初构,再加上它反映了旧体系的一些提法,所以,有些问题还有待我们继续予以重视及研究:

1.必须尽快给出各教学内容的构成要素并且努力实行量化

例如,听说能力训练,究竟应该包括哪些训练项目。又例如,语文学习认识教育,究竟应该包括哪些认识教育。再进一步,听说能力方面,有关听知能力部分,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语文学习认识方面,有关教材认识方面,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等等。有些是原有体系项目,已经具有明确的说法,但要进一步研究,有些是新设项目,尚无具体内容,需要尽快给出说法。而所有给出内容,能够实行量化的,最好实现最化。

2.必须充实和加强核心教学内容的实用知识技能部分

语文基本知识,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两种。前者为一般语言学、文学、文章学知识,后者为一般阅读学、写作学口才学知识。现行的语文教材缺乏的是后一种知识。所以,现在也不能笼统地说,要减少“知识短文”,要降低“知识传授”的调子。对于现行教材中,那些理论性强,实用意义不大,纯粹只适合背诵和考试的内容,的确要压缩削减。但是对于那些实际指导意义很强的直接帮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知识,不仅不能压缩削减,而且还要大大加强。由于语文课是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的,所以,语文课本,就是要尽量多载一些具体告诉学生怎样去听、去说、去读、去写的知识。

实用技能部分,目前需要加强的,主要是那些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听说方面,如如何进行电话交谈,如何作电话留言,如何进行跨地区、跨文化的语言交流;阅读方面,如如何读广告,如何辨别语言媒体中的真假信息,如何处理语言(信息)垃圾;写作方面,如如何签约,如何填写银行储蓄存取单;综合语言能力运用方面,如如何推销,如何求职,如何投诉,如何利用终端存取电脑资讯等。就是已经纳入训练的内容,也要注意增添时代色彩。例如书信,要教如何写求职信;申请书,要教如何写营业申请书等。

要充实和加强实用知识技能部分,就必须重新考虑核心教学内容的重心和比例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在新时期已经取得的重实用的成果基本上,语文教学要继续朝求真、务实、有用方向迈进。

3.必须加强对语文思想教育内容的研究

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语文教学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性质和目的相区别,而内容与方法又相互渗透联系的思想教育。[4]如何理解这两种思想教育呢,又如何确立这两种思想教育各自的内容呢,也有待研究。

4.必须明确界定几个概念

旧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着一些概念界定不明的问题,例如“开拓视野”(上述第9项)。何谓“开拓视野”呢?是指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即开拓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呢,还是指不断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也即开拓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呢,还是这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呢?又如例“发展智力”、“思维训练”与“审美教育”(上述第10、第11、第13项)。这些概念,究竟是个一般教育学概念呢,还是个语文教育学概念呢,还是作为双重概念使用呢?如果作为语文教育学概念使用,它指的是语文学习内容,应该包括在语文学科学习内容里。如果作为一般教育学概念使用,它指的是实现语文学习内容的条件或手段,就应该包含在语文教学的条件或手段内容里。如果是作为双重概念使用,那么它有时是指语文学习内容,有时是指实现语文学习的条件或手段内容。而“智力开发”与“思维训练”,是属同一个概念呢,还是两个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呢,等等,都有待我们研究。

注释:

[1]此种分类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2]此种分类见萧士栋主编,中南六省(区)师专通用教材《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第6篇

一、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单一的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固有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院校只认识到高职语文是一门文化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只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不开设;有的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或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没有认识到高职语文也可以作为一门综合的技能课程,也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课时量少、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

(3)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与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知识经济时代呼吁把人才作为人力资源对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对应聘岗位了解不多,答非所问是较为严重的问题,甚至一些高职生在毕业时,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写。

(4)高职语文教学师资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有待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正确定位《大学语文》,树立以人文教育为主的“大语文”教育观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一门课程的教学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课题。当前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模糊,大多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能教材,笔者认为这既不合理又不科学。虽然,一些学者和基层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提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和瓶颈。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徐中玉指出:“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三、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课程体系

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它作为是一门综合课程,一种技能来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口语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获得外界信息和指令并进行筛选运用交流的水平,成为学生面对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这就要求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突破原有的传统思维,扩大内涵,延伸解读,从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三方面建立公共必修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便解决高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不足和社会需求提升矛盾的问题。

(1)在阅读教学方面,建立以《大学语文》为主的基础课程,对外延伸,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筛选运用信息能力。教师可着重进行阅读分析和文学鉴赏,让学生体味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了解和体会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品位,促进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在听说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演讲与口才》、《应用口才》、《商务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是个人知识、智慧与能力的综合反映。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它能让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人取得事业的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采用仿真环境的模拟实训和考核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有效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并由此引发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最终实现内外兼修。

(3)在写作教学方面,可以选择开设《商务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高职语文教学中开设应用写作课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必备语文能力的需要。应用写作的教学是一种实用性、应用性、技巧性很强的写作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建构基于课堂教学、校园网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和课外实训的开放性、立体化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体系,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考核模式

学校应改革教学考核模式,通过对高职学生从事职业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考核,进一步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职业的技能要求、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求。

1.转变以知识考核为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模式

过去对高职语文教学的考核主要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听说写方面不够重视,为此,在考核过程中可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过程的考核办法。鉴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课程的考核应以课内成绩和课外的动态考核相结合,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指导思想 改革趋势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 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 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 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 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 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 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 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 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

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 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4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价值取向

语文,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门将抽象内容以感性语言表达出来的规范科学,正是基于对语文的这点认识,新课标才将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水平之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将语言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国家,绵延五千年的积累沉淀不仅塑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殷实的文学根基。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不仅关系到中学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着中华文明能否源远流长!有鉴于此,我们必须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在我国正式形成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等方面的缺憾,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不能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学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科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之上。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依然以中高考为主要衡量目标,从而使得语文应试教育现象泛滥。以考试为导向标的中学语文应试教育,单纯侧重于对学生背诵、记忆等初级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和综合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固定化、类型化等弊病由此而生。

过分强调“三个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畸形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个中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忽视了语文课程“教”与“学”的统一,片面的强调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诚然,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但却不是唯一,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就很难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实践中出现的学生厌恶和不重视语文课的局面,就是“三个中心”模式下的教学怪胎。

部分教师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是影响我国中学语文健康发展的另一阻碍。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逐渐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虽然中学语文教师队伍不断在补充新鲜血液,但不可否认,有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存在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在新课标改革的攻坚时期,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力,教师的质量往往直接决定了这门课的质量,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一味的死守某种教学模式,就很难调动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从改变考核方式入手,破除应试教育对课堂的禁锢。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必需的,但是考核方式却有待改进。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生只会成为答题机器,以至于教师忙于“创造”能得高分的答题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改变考核方式势在必行,是时候改变固定的试卷题型了,语文试卷的改革应注重“灵活性”,避免给套用答题模式的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中学教育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所以应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但是要创新考核方式,将语文基础知识融于最新的时事之中,既可以避免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死读书方式,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从改变课堂模式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语文课堂采用说教的授课模式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竞争学习法等新型有趣的课堂模式都可以引入课堂,当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与精彩时必然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接受知识。教师作为知识殿堂的引路人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增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寓教于乐。在学生有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之后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从引入竞争机制入手,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竞争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有竞争才有压力。合理的竞争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当然,不合理的竞争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当前在职的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教学思维硬化,不能做到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教育的内涵,所以必须对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培训,并以竞争的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队伍难免有“滥竽充数”之徒,对“不作为”“混日子”的教师要坚决清出教师队伍。学校应该以明文的方式制定教师考核“细则”,结合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以及教学成就评价,对无法正常履行教师职能的教师予以辞退或调离一线教师岗位。

三、结语

作为通识教育的关键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教学的核心对象,从各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付雨鑫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症结与突破[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7).

[2] 袁宝玲.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4(3):164-165.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长久以来,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不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并不重视,从而导致教学参与度较低,教学成果不明显。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高职语文教学也应该着眼于此,认真思考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社会发展对高职生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对语文教学作出适当的转变,尽可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上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高职语文教学表现出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推出已经有较长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中,中小学教育改革趋势明显,收获了很多改革成果,教学质量相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环,对于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中小学,这就使得高职教育长久以来都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并未产生有效的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来看,其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对高职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第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增强实用性,不能局限在理论教学当中。所谓的实用性,就是教学中要融入一些实用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后,可以形成一些实用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第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增加实践,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跳出来,在实践中展开教学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不通过实践,学生就无法彻底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学生才能从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的精髓。第三,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但是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知识理解的主体,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只是实现知识传递、讲解的负责人。所以,教学活动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

2.高职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表现出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施行,高职语文教学逐渐表现出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首先,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不强。从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来看,其主要教学内容还是局限在课文讲解、美文鉴赏等方面,和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只是在难度和范围上有所提升,教学模式和核心内容并未发生改变。初高中语文教学还有应试这样一个重要目的,然而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并不存在很强的应试目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开展目的不明,实用性较低。其次,高职语文教学缺乏实践。实践是教学活动进行深化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实践将教学的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具体的运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但是从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来看,教学实践非常缺乏,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是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并未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实践,也没有专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如此一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就停留在表面,自身的语文能力难以实现有效提高。最后,高职语文教学仍旧处在教师为主的模式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凸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但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未能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其具有显著的意义。首先,教学改革可以让当前效果较低的语文教学活动得到改变,从内容和形式上优化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培养人才的主要作用。其次,教学改革可以优化师生关系和课程结构,让高职语文课程更加科学合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环境,提升教学水平。再次,教学改革可以促进语文教师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加强自身在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最后,教学改革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需求。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

1.增加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高职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基本上都会进入社会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就会涉及到很多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技能,比如编写文案、编制工作计划、写工作总结、写调查材料、编写合同等等。这些文档的编写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在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并未涉及到这些实用的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职语文教学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这些符合社会需求的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一些文章进行讲解之外,教师就可以引入使用文体的写作分析,让学生对这些文体形成深入认识。如对于调查材料的写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调查材料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然后就调查材料写作的相关要素逐一向学生讲解,包括了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标准等等。通过具体的讲解,学生自然能够对调查材料的撰写形成一定的掌握了解,从而掌握这一类问题的写作方法。再比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专门的语文实用技能教学环节,针对在社会工作中会使用到的一些技能进行教学。比如说话艺术,说话是实现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如何与人有效沟通,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技巧。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就可以将说话艺术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由此进行语文实用技能教学。

2.增加语文教学的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注重实践,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发展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在课堂讲课之中,要从实践角度出发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对课堂上讲述的知识进行运用,从而实现深层次的掌握。比如,上文提到要在教学中增加调查材料这类实用性文体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调查材料的教学之后,就可以设置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校园中展开调查实践。例如可以设置“食堂饭菜与伙食费”这样一个实践调查主题,让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到校园中随机调查20名学生,针对食堂饭菜种类、价格、每周伙食费支出以及对于食堂饭菜的评价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编制调查报告。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实现强化,还能在编制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一实用性文体的掌握,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通过引入实际的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从外部企业承接一些文案编制的工作,然后将其分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给予学生合理的报酬。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报酬的驱使下认真进行实践,如此不仅提前适应了工作,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3.强化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样一个理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这一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予以有效凸显,让学生可以在其中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的进步发展。比如,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可以采取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到讲台上进行课文的讲解,让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在讲台下听学生讲解。通过角色对调,就让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讲解者和传递者,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可以在课下最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和分析。再比如,可以采取语文+专业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与之对应的语文教学模式,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层次化,加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多设置一些和旅游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脱稿讲演、谈话沟通、普通话,等等。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则可以多安排一些材料撰写、公文写作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文秘专业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考评上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考核当中。

四.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下,高职语文教学体现出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师要加强重视,积极展开教学改革。这就需要从增加教学实用性、增加教学实践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切入,推动高职语文教学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虎.论高职语文考核评价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联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02):100-101.

[2]万虎.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语文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9-21.

[3]韩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05):153-154.

[4]周剑.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2,(16):267.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美育目标 智育目标 教育目标 德育目标

任何教学都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具有的特点之一。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十分重要的辨别标准之一。语文课教学目标来源于教学大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手段,能保证语文教学不脱离教学重点。但是假若过度依赖教学大纲来规划教学模式,就会导致语文课堂趣味性不高,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情况,并且也无法有效塑造学生“真善美”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对于上述现状,本文开展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希望得到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认同与采纳,并在日常教学当中切实体现出来。[1]

一、如何通过创新体系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善美”

1. 在语文教学当中体现出智育要素

1所谓的智育要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的主体与活动两者灵活地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智育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让学生在接触到一个新知识的同时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为日后的语文教学打好基础。为了贯彻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开发,确保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来源于实践,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来领悟。并且语文知识一般以文字、语法、逻辑、文学常识等形式展现出来。[1]为了达到塑造人格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重视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不仅能够从各个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也能在不知不觉当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自我鉴赏能力。[2]

2.在语文日常教育当中体现出德育要素

所谓的德育要素,就是语文知识或者语文教育本身对学生思想的具体影响,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目的。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都旨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对人文精神的把握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这种人文性教学在我国的各个教学单位时刻可见。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当重视对德育目标的把握,不仅要传授大纲所要求的语文基本知识,还应当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情操。人类因为思想而存在,一个人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当中,其每天的见闻必将导致一定的思想产生。人类不仅会根据生活中的事物产生自己的想法,还会导致行为的改变。为了保证学生人格的健全、性格的完整,教师要设法保证学生思想的单纯。[2]一个思想单纯的孩子更能保持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的热忱,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这与我国长远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小学语文“真善美”教育目标的实现方法

1. 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不同的目标预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地将整体教学分成不同的阶段来开展。并在每个阶段当中分配适当的预期,以便构造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就感,能满足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殷切期望,并且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契合程度较高。社会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渗透在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当中。对小学语文教学做出预期,能有效体现出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不断促进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发展。

2.给每个教学目标分配一定的指向

目标提出来了,假若没有指向性,这个目标只是一纸空文。并且指向要明确,要有准确的方向,而不是仅仅指出一个笼统的定义。小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的课堂不应当仅仅由基本知识构成,还要训练学生的具体能力以及开发学生不同方面的智力,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也决定了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塑造特性。

3.确保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所谓的语文教学目标能够实现,也就是说要保证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保证措施易于操作,过于复杂的操作方法也会提高目标的实现难度。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同时兼顾教学进度,并且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更有效率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3]这样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做当作了学习的主人,在保障了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更能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并且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目标的设置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能力,也使教师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确保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学习。[3]

三、结语

因此,在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肯定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的益处,并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予以实行。假若教师的教学仅仅建立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而没有进行哲学层面的升华,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实现语文课堂与日常生活的完美结合,就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摒弃传统老旧的教学手段,着重于培养学生务实的态度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过不同阶段的教学来完成对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等特性的改造,才能真正达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真善美”的教学氛围也最终会出现在我国各大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当中。

参考文献:

[1] 杨道麟.语文教育目标的真善美[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5):121-126

第11篇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中学语文教学 主体型人格

一、儒家代表的教育思想概述

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大师,其教育思想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数千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下色彩浓厚的一笔。本文主要就《孔子》《孟子》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入手,分析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1.孔子教育思想。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教育事业,其治学育人的儒家教育理论影响至今,归结起来,其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修己安人”两个方面。《论语》曰:“修己以安人”,修己是从教师一方来讲,要求教师首先保证自身修为,方可“安人”。梁启超在《儒家哲学》中这样阐述孔子的修己:“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可见修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要将修己做到极处,首先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诸如此类思想观点,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其次,返躬内省是修己的另一要素,人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在教学中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先要自我反省,在看到别人优点时需“见贤思齐焉”。教师做好修己后,怎样“安人”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出发,选取合适的方式与态度,使学生信服并以自己为榜样,进而促进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在孔子看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表扬,重视与他们谈论“志向”,还要给学生适当的批评与评价。通过与学生谈论交流可“听其言而观其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一方面可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的批评与评价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

2.孟子教育思想。孟子除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精华之外,他还以育人为人生之乐。《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天王不下欲存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对教育人的思想哲学上比较注重人格主体性的培养,他教育学生在进行价值选择时要注重人格和意志自由。这种人格与意志的自由应用到语文教学时,体现在学生对文章的自由理解、对阅读空间的自由选择、对观点的自由辩论等。在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时,主要通过反求诸己、自得、自觉三个方面。在教师观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他认为面对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学生需要选择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但作为教师,其教学标准面对所有学生是一样的,不以学生资质论标准高低。

二、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困境分析

从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而有之,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升学标准等压力的存在,使绝大多数学校目前的语文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唯分数论”造成语文教育人文性缺失的结果,偏离了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语文教学模式不开放,走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架,重视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方法没错,但教学内容并未随之提升。第三,考核方式的单调使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语文学科教学及考核不像其他理工科目,有成型的、标准的内容体系,语文是开放的、发散的,考核内容并非出自教材之内,而是关联的、延伸的,这就造成中学语文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第四,教师在教学的准备与进程中,备课及教课内容单调,过于“应试”。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孔子所处时代因其教育不受制度限制,不具有制度性特征,因此孔子在对其弟子进行教育,往往因人而教。语文的人文性与诗意性要求语文教学课堂富有启发性,优美而深刻,但同时又要保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元化、层次化。比如对于公共知识或公共赏析用半节课或者多半节可完成,剩余的课堂时间则是分配给因人而异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进行“长善救失”。

2.深化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深层次要求。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教育体制与教育环境的不同使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可能和孔子当时完全相同,不能达到孔子与弟子朝夕相处的地步。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现有可改变的东西和地方,尽可能的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机会。比如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建立班级社区,使教师和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沟通。

3.体会“反求诸己”的教师观教育思想,时刻保持自身素养的学习和提升。从内心来说,每位教师都想成为优秀教师,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沉重的业务压力使教师们对学生产生了高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不是建立在语文能力上,而是升学及考试分数上。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可借着儒学“修己”的精神启示,在反思中寻求突破,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用智慧去教好语文。另外,教师应树立“自觉、自得”的心态,以学生未来成长为思考出发点,坚持正确的育人观。

4.在教师观上,坚持身正为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同时,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避免过度“以学生为本”而使教师处于旁观地位。建立与语文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是基于教书育人、语文学科性质的,而不是由考试来决定的。这些正如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参考文献:

[1]杜娟.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苏明飞.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3]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第12篇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