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时间:2023-07-28 17:3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危机的解决办法

第1篇

经济危机开支调查报告

消费预期不确定性大

由于未来经济情况在短期内不明朗,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确定性较大。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准自己家庭2012年的预期消费将如何变化,21%受访者预期其2012年的消费将比2012年增加,21%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不变;18%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将减少。

在影响预期消费的诸多原因中,物价较高,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压力大,以及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是最主要的三类因素。此外,预期收入降低、购房压力大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家庭预期消费的重要原因。

缩减开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首当其冲

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危机下也发生变动。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缩减开支,首先会减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也成为许多受访者首先缩减开支的项目。

四)住房政策性调整力度加大,购房需求仍有待释放

针对当前经济现状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措施,例如对房贷利率和相关交易税费进行调整,北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力度增大,一方面意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另一方面希望能刺激购房需求,引导房地产市场步入的良性的发展轨道。对于政策调整是否会刺激购房需求,大部分受访者持较为保守的观点。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认为上述房地产政策和房价的调整不会刺激购房需求;39%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是否会刺激购房需求;仅有27%的受访者认为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会刺激购房需求。(看别人的哈)

至于解决办法,这就难说了,至少目前国际上的许多办法都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中国最近推出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应该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办法吧。金融危机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出口业,现在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已经不大,最迫切的就是解决内需问题了。至于具体措施你就看看四万亿救市用在哪些方面吧。

第2篇

内容摘要: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该危机对全球的经济恐慌及对经济的破坏性仍旧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复苏。从经济危机的发展中不难看出,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有其必然性。金融危机的次贷成为经济危机出现的主要诱因,与货币的虚拟性是分不开的。虚拟货币的无限制造能力被国际组织和利益集团无限制的利用,从而为经济的良性运行服务,是笔者主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 经济调整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标志事件是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这是一场灾难性的比地震更严重的经济海啸。中国民众最直接的就是物价的上涨触目惊心,经济危机前各行繁荣昌盛,各业都在挣钱,却看不到赔钱的行业。几乎一夜之间,不但谁存货谁雪崩,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动荡的形势越来越严重,没有人敢存货,南方省市房价神话被破灭。贷款买房者断供者数以万计,房产剧烈缩水使跳楼者剧增。比照美国政府的降息等救济市场的政策,中国照葫芦化瓢的救治经济政策收效甚微,无异于盐水解渴。美国雷曼公司宣布破产全面爆发大幅度、大范围的金融灾害,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史上屈指可数的金融危机危害如此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随着全球的经济泥牛入海陷入困境,干啥都陪钱,各行业由极度繁荣走向惨不忍睹的一月凋零的经济大崩溃的局面。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金融衍生

次贷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的一种以房地产为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私有资本追求利益和美国人对资本投机的双重结果。金融是经济的晴雨表,金融充分利用了为民谋利的表象和人的“经济晴天”的理想心理,制造了房市乃至各行业虚假繁荣的表象。

据美国官方称,2003年次级放贷占到美国整体房贷市场的7%-8%。为次级贷款市场提供贷款的放贷机构有的是独立的公司,有的是以提供优惠贷款的金融公司的附属公司。一些大的金融机构也为次级市场的放贷公司提供贷款支持。受利益的驱动,新进入的金融公司抓住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这一时机,为了多放贷款,纷纷降低了贷款的标准。对美国经济的持续看好和对美国房价不断上涨的信心掩盖了次贷市场的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是与其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分不开的,没有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或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会如此巨大。对资本未来利润的提前兑现是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产生的基础,同时让投资公司规避了美国对信贷杠杆的限制。美国的金融杠杆在20倍-30倍,但在次贷市场上的杠杆作用却达到了300倍,最后导致美国金融市场的混乱。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及金融危机在世界的传递的突出经济现象有:资本升值的欲望、美国的经济刺激与金融创新、美元的国际储备、国际支付与调控。美元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世界的经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恐慌。

金融危机在经济环境中的引爆点

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危机边缘的金融现状是目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比如江浙一带和内地的落差就很大。中国在许多经济领域中积累了一些可能带来金融危机的因素,在这些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一个或几个首先成为危机引爆点的可能。

下文就分析其中八个比较敏感的引爆点:

(一)国企产权改革及衍生问题

国企改革看似与金融危机相距较远,但实际上政府颁布的每项政策都会在金融系统内传递政策效应。由于国企产权改革产生诸多问题和系列衍生问题已经到了积重难返而又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有迹象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国企管理部门颁布的政策将出现数量增多力度加大的趋势,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错误的政策,再通过系统内的链条传导,引发金融系统的债务危机。这是金融危机诱发的一个高风险领域。

(二)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问题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状是,银行系统与证券市场的关系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坏账明降实增。因此,在坏账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搞商业银行对外开放,一旦外资银行分流我国的储蓄存款,这些国有银行不再拥有稀释不良资产的手段,坏账危机将会全面爆发,就会出现金融危机。

(三)股市、券商坏账问题

中国股市的主要问题是“股权分置”结构性缺陷问题,是由此引发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产权关系不清”、“流通股极度缺乏投资价值”和“大股东利用股权分置结构性圈钱”的问题。所以在外部环境变数加大的情况下,股市中的金融坏帐将可能进一步扩大,则可能由股市系统传导出金融危机来。

(四)保险业系统风险问题

保险行业自身存在的风险问题,可能会在金融危机中诱发更坏的危机链条传导现象。外界学者认为,分红险等产品中投资功能和保障功能的比重失调、趸缴与期缴保费比重失调以及产品期限超短期化倾向等现象,值得警惕。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业务结构将可能导致在未来若干年后保险给付大幅增加,但其难以持续的增长却产生未来的现金流严重不足的流动性危机,甚至会严重危及公司的财务稳定性。

(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在现有体制中,地方政府一般向上一级政府负责,所以潜意识也会认为欠债也是为了国家欠债,但中央政府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财政预算。目前这种矛盾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仍然在积累中,而且正处于逐级向上汇集的状态,一旦中央政府在政治体制中做出一定的行政改革,则肯定会触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很可能会演变出一波债务危机。

(六)房地产波动增大银行坏账

从近期的市场表现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波动市场高风险阶段,房地产市场价格与政府政策的激烈碰撞,房地产风险问题都会向银行蔓延,向上游产业蔓延。如果未来的政策出现失误,那么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将很可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风险策源地。

(七)出资、出品型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增长中很大一部分主要由投资促成连带推动世界范围内各种原材料需求大幅度增长。当世界原材料价格节节攀升的时候,中国产品仍然以超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形成“高价买入、低价售出”的反常模式,这等于是在大幅度补贴其它国家的经济。显然,这些“劫贫济富”的形式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模式,也不可能长久。

另外,中国经济很大一部分由外贸出品的支撑。每年引进500多亿美元,支撑中国投资领域的半壁河山;高度依赖外贸,外贸依存度高达60%(而同一时期、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的外贸依存度为14%至20%);高度倚赖外债,中国外债猛增;如今,又高度依赖能源资源进口,这一切,使中国经济日益受制于人,危及中国经济独立自主。

(八)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如果进行幅度较大的调整,则极可能造成国内经济领域诸多危机因素的平衡被打破,许多经济领域的缺陷环节要作出必要性调整,从而极可能触发一系列的危机,造成在整个系统内的金融动荡。所以人民币汇率变动是一个很大的危机诱导因素。

金融危机的诊断及事后补救措施

经济危害的补救措施,最重要的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效果要差一些。物质极大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和维持经济的良性循环。若利用好货币的无限生产能力,是完全可以使经济平稳运行的。但是要看到要使货币不贬值,那要有雄厚的物质来支持。

国家对经济的垄断需要更新换代。国家的垄断要改变过去类似于私有资本的垄断那样的全面控制,改变方向为国家垄断不是完全为了追求财富,而是追求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国家用货币及行政手段对经济的调控。国家参与市场的手段是国家不直接参与市场的生产、经营、销售,这些交给企业来做,而面临经济发展困难如泡沫式的剧烈的经济危机时,国家才运用垄断经济和调控经济的非常手段。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参与要理性,金融市场因其特殊性,国家不能完全控制,只作为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对金融产品的操作,形成供求变化来引导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只要是商品得到消耗,经济危机将难以出现。国家是最大的消费者,特殊政策要起特殊作用。

理智分析与客观理解“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的内涵延展是摆脱危机困境的必由之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对中国短期的宏观经济数据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但无法改变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模式。决定有效需求的因素有三个:现在有多少钱;预期以后能挣多少钱;钱的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就是说人倾向于以什么样的形式持有资产,是流动性强的现金、存款,还是流动性差的固定资产。

扩大内需的四种办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一是全民覆盖,二是改革社会保险支付制度,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社会保险补贴。政府负责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扩大保障型住房的覆盖范围。降低房价,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可以通过住房保障体系解决,降低房价包括但不限于开发商降价,改革土地财政、降息和税费减免也是降低房价的办法。降低教育费用。

提高人民收入可以从三方面实施:第一就是提高人民的劳动收入;第二是扩大人民收入来源渠道,比如财产性收入;第三是减少个人所得税。

十条扩大内需的政策。第一条,“加快建设保障型安居工程”,据说要花9000亿,根本上刺激内需的作用有限。第二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对内需主要是短期刺激,主要作用还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第三条,“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对内需明显是短期刺激。第四条,“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它其中包括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能会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但看病贵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医疗和药品定价体制的彻底改革;第五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内需方面来说,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和防护林,还是短期刺激,当然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是有必要的。第六条,“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这个跟刺激内需好像关系更不直接了。第七条,“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这个对内需的刺激还是短期的。第八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对农民,提高粮食收购价;对城市居民,提高低保和养老金标准。第九条,“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让企业在技术改造上投资更多,对内需的刺激也比较长效。第十条,“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就是鼓励银行贷款出去,这和上半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限制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结论

总之,虚拟货币的推出与流通只是认识经济危机的次贷诱因的一种好的建议,它的目的是良性引导中国金融走上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而具体问题具体安排,深刻挖掘行业潜力,对症下药,因行施策才是根本。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不一言以蔽之,而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发展只是目前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至于能否减轻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使中国经济走上良性循环道路,那只能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对美国次按危机的再反思,网文

2.自曾晖.养虎为患的美国次级债.省略/

3.策略研究报告:金融危机牵动商品市场.新浪财经/期货

4.刘国宏.加息对本年度股市的影响. blog.省略/blog.php?do=showone&uid=2423&type=blog&itemid=9794

第3篇

摘 要 中国已于2010年上半年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经济危机中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强劲动力,这之中进出口贸易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同时也各国反倾销的主要对象国,面临的反倾销形势及其严峻,严重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关键词 反倾销形势 解决办法

2008年初开始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国际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前提下依然坚挺,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进出口贸易也在短暂的停滞后重新增长,成为经济危机中的一枝奇葩。但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各国反倾销日益严重,中国企业更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所面临的反倾销形势

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由来已久,近几年变的愈演愈烈。欧盟计划在9月实施一项针对中国玻璃纤维的加税政策,对中国玻璃纤维的进口关税可能从目前的7%上升到50.6%。9月6号路透社报道,欧委会正向各成员国建议对来自中国的进口汽车铝合金轮毂征收22.3%的最终反倾销税。当前欧盟已对中国的数据卡.玻璃纤维.自行车和皮鞋等采用了反倾销措施。

除欧美等传统的对华反倾销国家外,拉美国家也逐渐展开了对华反倾销,我国所面临的反倾销形势越来越严重。

二、对华反倾销的原因

(一)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反倾销政策的实施归根结底是对本国同类产品企业的一种保护,我国的人均劳动生产成本和生产原料成本都较低,因此出口到国外的产品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给进口国的市场造成一定的价格冲击,本国相关行业间协会就有对政府施压,政府不得不考虑本国企业的要求。

(二)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作为加入WTO的一个妥协条件,中国加入WTO时同意在针对其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中,在15年内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成本被认为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在计算其正常价格时通常都是采用“第三方”的价格作为可比价格,这样明显是不公平的。

(三)产品的附加值太低,我国的大多数出口产品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都是以价格取胜,薄利多销。从表面上看量很大,实则并没有多少的利润。但这却给进口国企业留下话柄。

(四)较大的贸易顺差,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顺差的地位,像美国这样的进口大国在于我国长期的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这成为美国等一部分国家对华反倾销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我国企业面对国外的反倾销立案时常出现各自为战,或者逃避不应战的现象,其次,还有对反倾销的相关问题了解不足,使我国企业在应该反对反倾销时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国外对华的反倾销立案屡试不爽。

三、我国应该反倾销应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我国的市场经济化程度实际上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除了较少数的几种商品外,大部分的商品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这一点也得到了欧美国家的普遍认可,我国企业在倾销立案时可以申请市场经济待遇,但是我国企业却屡屡失败,究其原因是企业对相关的贸易法规的不了解,举证不够充分。企业应该总结经验教训,从容应对。

(二)寻找合适的替代国或同类商品。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一时难以改变,那么在倾销立案时就要采取第三方的可比价格。那么寻找一个合适的“替代国”(第三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寻找“替代国”时要寻找同我国国情较为相似的国家,例:印度。企业在这之中要积极主动,不要被动的等待对方寻找第三方,而是要主动寻找对自己有理的“替代国”,这样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行业间组织,共同应对反倾销。反倾销不是针对一个企业的而是对整个产业的同种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因此企业如果各自为战就会出现策略不一致,无法找到问题的重点,导致失败。因此应成立行业间组织,共同应对。

(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扶持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我国出口的纺织品等都是低附加值产品,温总理曾经说过我们用一亿条裤子换回一架波音。这句话很客观的反映了我国现在虽然出口贸易数额巨大,但利润很低。因此要高新技术产业,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而且我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贴牌贸易,与其说我国是世界工厂还不如说我国是世界车间,多是为跨国企业,我国企业只是赚一个加工。因此树立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民族企业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朝阳产业,要大力扶持。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五)建立预警机制,出现问题时从容面对。例如,对于反倾销立案较多的产业,我国海关等监管部门要加强进出口量要加强监督,某种产品出现出口量激增或者价格下降的问题要提早通知相关部门,加强对该产品的关注,对提早做好准备,这样就不会在国外进行反倾销立案时出现匆忙应对的现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失业率;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劳动力增长

扩大就业是经济增长之本。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劳动力短缺。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我国的就业局面就发生了变化,以前一直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房产、外贸和机械制造三大行业的招聘数大幅缩水。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陆续“告急”,东莞、深圳、上海有大批出口加工型企业倒闭,其中仅2008年10月上旬,珠三角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农民工大量返乡。(如图中所示)2009年第一、二季度我国部分城市就业情况,就业增长比例均比较小,有的甚至为负,与我国近几年每年5%、6%的劳动力净增长相比,实在是堪忧。

第一部分分析当期那中国就业形势;第二部分分析失业的几种类型以及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探析如何从根源解决我国目前的悲观就业形势;第四部分预测我国就业形势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是结论。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爆发,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劳动力市场供求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失业率上升。

经理采购指数(PMI)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从PMI中的产出指数与就业指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看(图2),从相对景气的水平上同时下跌到50以下,证明了当前失业率的周期性质,经济处于萎缩状态。根据PMI与失业率的关系,2008年后期失业率下降,失业率还会继续增加。

大学生就业也更加困难。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也呈现出大规模攀升的趋势,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35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0万,2009年为610万。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为62%,2007年为60%,2008年为65%。在往年未就业人数和本年度毕业生人数的双重压力下,在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减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实在是严峻。简言之,自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了,失业率升高,中国人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二、失业的类型以及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一)失业的类型

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其主导因素并不完全相同。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分为以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二)中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

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用近100年的数据验证了通货膨胀率(原是名义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以下是我国1995年~2007年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失业率的图表)。

由以上两个图标可以看出,在1995~2007的十几年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关系在前两年符合菲利普斯曲线,在后来通货膨胀存在但是失业率却居高不下。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高到达到菲利普斯曲线后期的状态,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区别。

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工资,价格不完全由市场调节,我国工资总体升幅由国家调控,工资上涨增加的生产成本并不完全加在所有企业产品价格上而且不存在工联对劳动力供给垄断做出反抗。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失业率升降已不能仅用工资成本推动通胀低高的反向变动来解释。我国通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与工资成本上升有关,但近年由农产品、原燃材料价格和进口中间品成本上升引致的成本推动型通胀、由城乡利益格局调整引致的结构性通胀以及由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构成我国物价上涨主要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自己的国情。我国存在基数庞大的人口,每年新增的城乡劳动力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在短期内都难以解决,劳动力大面积的供过于求导致劳动力与西方国家相比非常廉价。上世纪90年代末以下岗职工为主体的失业现象,是政府对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的结果。目前的失业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行业就业的冲击。我国通胀率与失业率也不存在严格的长期稳定替换关系。

总之,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决策导向不适合中国,我国通胀非完全由工资成本增长率推动,失业率和通胀率无稳定负相关关系下。

(三)金融危机与失业率

2008年3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由此引发金融危机,这场金融风暴很快波及全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中国自然也难以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农民工遭受的冲击程度最大,在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6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32亿人,其中,有56.7%在第二产业就业。

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农民工相对年轻,初中受教育程度约占70%以上。相对来讲,他们的劳动技能较低,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08年10月底,有6.5%的农民工返乡,按照1.3亿农民工总量计算,大约有845万人返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2月份,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10%以上,大约有1000多万人。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拉动就业能力减弱和就业岗位减少,将对城镇新增就业如大学生就业产生挤压。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还要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压力。

三、解决我国目前悲观就业形势的对策建议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已难以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利用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已不可行,可以通过促进由技术创新引致的集约式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政府适当投入等综合治理措施,以控制通胀和失业压力。具体讲,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在劳动生产增长率超过工资成本增长率条件下,能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和由供不应求引致的需求推动型通胀,集约式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减低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和通胀的趋势。这种经济增长虽能随生产规模扩大提供新增就业机会,也会因产业结构升级或自动化程度提高等技术进步而对劳动力需求下降。

一方面有必要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个体行业的发展,使就业渠道多元化。另一方面政府对劳动者就业及其技能培训,对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适当投入,有助于加速低技能的过剩劳动力向其他劳动力供不应求的部门或行业转移,缓解自然失业率问题,用自然失业率的降低来抵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率上升。此外,为应对经济开放条件下的通胀压力,可采取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适时增强汇率制度弹性,采取适当货币政策目标框架等配套措施治理。

历史经验显示:经济危机的时期也是进行创新和产业重组的大好时机,包括在东部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创造机会。保持灵活的就业渠道,从多个角度来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很多人去找岗位,不如自己去创造岗位。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支持以及真正的贯彻执行。

四、我国就业形势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的就业与人口、全球经济环境等因素都息息相关。比较我国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的人口增长率与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统计表明:我国近几年农民工的岗位缺口大约是1400万,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约是830万,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有610万人,加上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本身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将达到1500多万人。不考虑就业岗位继续减少的情况,大约需要新增将近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才能解决全部就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每年只能增加大约900多万的岗位,这明显不能满足就业需求。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预计会比较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必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而中国经济在08年结束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些都将对中国的就业产生空前压力。尽管2009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保增长”效果可以达到预期,它主要是依靠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经济发展的内在基础仍然不稳固,内在动力仍然不足。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中国也不例外。在就业人口增加大于岗位增加,全球宏观经济走势低迷、本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在未来几年短时间内就业仍将面临巨大压力并难以一时解决。到本轮经济危机结束,全球经济大范围复苏的时候,就业市场会一片蓬勃。

五、结语

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就业也面临着空前压力,实体经济领域很多劳动者失去工作。分析近十几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不适用于我国。为了解决我国目前的悲观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必须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以减少自然失业率,鼓励创业来增加岗位,并利用金融危机的契机来进行创新和产业重组。鉴于我国就业人口的大基数增长、就业岗位增长供不应求、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足以及当前世界低迷经济环境的影响,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仍将面临巨大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2]《人民日报》.2009-02-06

[3]《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4]王沫.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商业经济》.2006(2)

[5]艾德华.我国菲利普斯曲线与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侧重点.《辽宁

第5篇

关键词:融资资金链中小企业案例:融资失败沈阳机械厂于2009成立,注册资本100万。本厂专业制造机械称重弹性体,该厂生产技术领先,产品效益较好。工厂经理纪海青,虽然只有40岁,但在从事本行业有15年,25岁从学徒开始,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工厂,经验非常丰富。但企业业主主,其自身的技术能力强,经常亲自模具设计。更难得的是,他善于思考,总结,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常常在关键时刻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09年8月开始,企业主感到经济环境的逐渐恶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谨慎引进新客户等,以保障企业在糟糕的经济稳定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和上游和下游企业,企业资金周转会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今年上半年订单业务增加,在各种压力下,出现了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如果不及时补充原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所以企业主找到几家国有银行的贷款,但由于没有任何可供抵押的财产,仅有固定资产的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因此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此企业的资金欠缺是因为订单激增,实际上盈利期望值很大,但是由于银行不能及时提供贷款,此企业最终不能够得到资金支持导致项目流产,严重阻碍公司的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机制不够完善与人性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我国信用体质的影响,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控制风险和提升信用的能力仍较弱。即使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总拒贷额也高达56.1%。在银行商业化经营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一般都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则更为严格;而经营较好、可信度高的企业为避免资产风险,又大多不愿给他人提供担保。并且,贷款的放贷环节大大延迟,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放贷周期,而这个时间有可能决定着企业的生命,这种机制的延迟事实上严重的打击这我国中小企业。

(二)资金链不稳定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恶性循环

首先当中小企业遇到资金问题时,首先应该向信贷机构寻求带宽,这本应该是正常的步骤,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把获得贷款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渠道,这使得企业在于国际企业竞争之中长久地处于劣势之中,没有核心竞争力,产品服务质量差,用功成本的成年增长,这都导致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处于极差状态,而这种缺乏盈利的企业则又需要更多的贷款以维持企业的存活,这就使得企业落入的这种越融资越差劲,越差劲越缺钱的境况之中。

(三)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与贷款政策没有完全落实

我国近几年来政策是根据企业规模、与所有权所出台的,因此难免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提供政策偏向,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惠及;更多的是考虑公有制企业的优惠待遇,而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因此相应的政策制定与适用不是公平而合理的。税务上,国有企业支付实行的是先缴税后退税政策,中小企业则没有;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通常都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发票抵扣难度大,实际增加税收负担;民营企业具有双重征税。土地的使用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租赁土地使用权,同时享有税收减免政策;特别是在银行死账与准备金核销问题上,国有型企业可以列入国家计划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阵列中,小中小企业则无此待遇。在行业准入,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也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办法

(一)建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处理中小企业贷款问题

大多数发达国家除专为政府部门也有专门的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战争后的日本政府,建立了三个由直接控制和投资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小企业金融公司,国家财政和商业联合中央金库。他们致力于帮助缺乏资金,但有希望的市场与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德国中小企业银行主要是合作银行,储蓄银行和国民银行,同时,德国政府本身可以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对应基金”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我们可以参照上述程序,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信用环境、金融服务环境。包括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标准,为建立信用制度,政策和程序等。

(二)加强政策的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就是担保问题。在发达国家,虽然政府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但主要保证是提供安全的担保支持。因此,政府必须是重要的中小企业投资或贷款,但为了保证政策的落实,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多的资金,更多的依靠。融资问题的最终解决的担保方都是由于市场上的银行股东等决定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建立分层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三)促使民间信贷合法化

当下民间借贷和私人集资活动的在一些经济较发达,活力强的的领域比较多。这表明,现有的融资体系已不能填满投资者的胃口,也无法满足资金的资本需求。因此必然地资金供求双方只有自己开拓市场。民间融资活动,不应是简单的禁止,而应加以规范,将其纳入正式的金融制度。通过融资的信用风险控制能力的加强和偿付能力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金融风险,而且还大大促进民营经济和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刺激计划 量化宽松 外贸政策

一、本轮通货膨胀特点

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呈现出三个特点:物价全面上涨、发生在资产泡沫以后和食品粮食类涨幅尤为明显。物价的全面上涨和本轮通胀发生在资产泡沫以后表明仅靠资本市场已不足以充当流动性的“蓄水池”,过剩的流动性已经向实体经济蔓延。而食品价格突出的涨幅则反映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脆弱的一环。具体而言,本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有:

1.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计划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贷。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4万亿投资和地方政府10万亿贷款是最近一轮通胀的重要推手,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国家2年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的出台后,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借贷上马项目,贷款数额过大过快。 应该说在次贷危机带来的我国经济下滑的形势下,4万亿投资对就业、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过大过快的流动性注入为长期的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2.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和我国的利率汇率非市场化决定体制。在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长期以来被人为低估的人民币和人口红利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也因出口加工贸易经济发展速度显著提高。然而出口创汇的外汇在卖给央行的同时,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这就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造成了威胁,同时造成基础货币的超发。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其货币不断贬值。尤其是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时美采取的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市场对美元长期走弱预期有所增强。每一轮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使得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而且使得增发的美元成为热钱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涌入,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催生了资产泡沫。

3.长期以来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政策。受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思想的影响,我国长期将出口创汇(主要是美元)作为我国外贸的主要目标。该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受传统的出口创汇思想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截止到2011年6月已达到31974.91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但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的风险,同时也造成大量基础货币的被迫发行。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脆弱现状。自建国以来,受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政策影响,我国政府在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农业的薄弱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此外,受市场经济自动调节所具有的滞后性影响,农业行业生产周期波动十分剧烈,使得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不足。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较少投资是造成农业脆弱的重要因素,而脆弱的农业使得农产品在通胀中总是扮演涨价“领跑者”的角色。

二、解决方法和措施

1.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虽然目前M0同比增速然在高位运行,但从目前的M1和M2指标来看本轮通货膨胀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时滞和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稳健性货币政策会对物价产生更大的向下压力,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对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非常重要。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发行央票)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控制市场上的流动性。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利率手段,改善国内负利率状况,调节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现象。

2.加快汇率和利率市场化形成体制改革。由于当前我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大量增加的外汇储备造成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被迫发行。通过形成由市场主导的汇率市场,人民币适当升值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和由此带来的货币超发现象。同时我国当前仍然实行的利率管制政策,银行融资成本过低容易催生投资过热的现象。如果利率能够实现市场化,资本的借贷成本将不再低廉,实际生活中的负利率将不再出现,投资过热的问题将得到遏制。

3.加强在三农上的扶植力度,降低物流成本。从历次通货膨胀不难看出,食品价格上涨是我国通胀的首要因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上投入严重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国内还广泛存在。同时,国家在农业财政补贴上仍然不足,由于补贴收入常常不足以抵消农药、化肥、塑料薄膜价格的上涨,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积极性不高。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植力度,加快农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而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农业产业周期起伏大的问题。并且我们还注意到我国物流成本过高,流通环节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十分明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先解决我国当前公路收费线路过长和收费过高的问题和油价的问题。

4.转变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抑制投资过热。在本轮4万亿投资中大部分仍然是“铁公基”项目,这在短期来说的确是解决了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问题,然而从长期来看却是丧失了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如果经济不实现增长模式转型,不仅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而且投资的技术门槛过低,粗放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仍将广泛存在,投资过热问题也将愈演愈烈。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11,(01).

[2]周立.流动性过剩:本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现代财经, 2011,(08).

第7篇

走出文件框框人力资源的非常任务

亚洲区人力资源的现况,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暴后,亚洲区的人力资源专业正肩负难度极高的任务;既要应付裁员,也要维持员工士气;增进员工表现之余,也要保护雇员的利益;并要协助企业设计在经济萧条下的生存策略……

人力资源部,再不是负责填表和招聘的任务,更策略性的工作正等着他们处理。

人力资源 举足轻重

有关“人”的因素在企业中顿时成为极其重要的环节;如何以更少的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生产力?如何改善员工的表现?……令亚洲区的人力资源界感到传统的被动和支援的功能,如为员工填表,处理福利和招聘等事宜,已不足以应付今天的需要。以香港为基地的AoCoulting的董事PatrickManule指出:“我们有一整代的人力资源界的服务人员,从未处理过目前的经济下调情况。”

但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人力资源的危机令人力资源经理的角色日渐重要,他们可趁机为企业提供解决办法,以加强他们的信誉及证明他们的价值。若他们做不到时,却可能面临被外界的人力资源顾问取代,而变得微不足道。

在八十年代后期及九十年代初,美国因经历一轮的企业“减肥”行动,而令人力资源界的地位提升,最大的美国企业更经常将人力资源部的猛将晋升至副董事长的级数。亚洲区的人力资源人员,也随着企业的转型和经济危机的考验,而跳出传统的角色,企业的主管层要求他们在减少人手和节省成本方面提出建议;而员工则期望人力资源人员可代他们发言。

裁员冻薪 “小心轻放!”

人力资源人员要处理最棘手而敏感的问题,必然是裁员冻薪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人力资源人员要认清企业的前景,然后考虑一连串的可行方法:冻薪?裁员?还是以其他方法减少人手。可以肯定的是,这总会令劳资双方关系紧张,如果在过程中的任何环节处理不当,便会闯出祸来。

缺乏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会弄出错误来,例如他们未能掌握机会,以再培训和重新调配工作等措施加强员工的信任,及赢取他们的忠心,只顾裁员或以不怜悯的心态对待员工的困境。无论大企业或小公司同样会犯错:它们操之过急,未作周详准备。如香港电讯公司曾尝试以“一刀切”的方法减薪,要员工答应,否则会遭遣散。这样只会削弱员工的士气和破坏公司的公众形象。但许多时人力资源部其实没有参与讨论解决方案,只是执行既定事实而矣。文秘站版权所有

求诸外力 以补不足

正因传统的人力资源人员没有处理裁员冻薪的经验,及其衍生出的种种问题,这造就了外界人力资源顾问的机会。DavidsoAsociates的大中华区执行董事JoRittger指出其公司的人力资源顾问工作在去年的收入已增长一倍。

而在吉隆坡的ProfeionalamOrganizatioDevelopment的执行董事ThomaChow也指出,该公司去年已有十二个涉及企业裁员的工作计划。他强调处理裁员要先有缜密的计划:由清晰地传递信息给员工,以至给予员工在最后工作天的妥善安排。

有时企业确实需要外界人力资源顾问将一些事情弄清。如香港的一家人造圣诞树生产商Boto,便找来外界人力资源顾问评估它所有的十个部门经理的技巧,以便为公司的将来作策划。公司的董事BillyChau更为这些经理定出目标,并将薪酬和表现挂勾。

DairyFarm的区域薪酬及福利董事DaveKohutyki表示,现时的经济环境提供了一个好机会给企业改变,人力资源经理要以清晰的商业知识去协助企业决策。而Kohutyki为DairyFarm引入加薪和花红与表现挂勾的制度。香港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长麦平安说:“雇主正要求他们的人力资源人员有所回报。”现在雇主或未能取得他们所要的,但对那些有能力适应的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今天痛苦的学习经验,会是明日成功之匙。

第8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成因;启示

一、欧债危机概述

欧债危机,其导火索为希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债务危机。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在这个过程中,其为了尽可能的达到欧盟的财赤率要求,大幅缩减自身外币债务,并与高盛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份协议是以希腊必须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偿还给高盛高额的回报作为前提。但是连续多年整个欧元区经济都不很景气,因此加剧了希腊国内的经济危机。由于无法偿还债务,在2009年的时候就形成了债务危机。

2009年10月初,正当全球经济艰难地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冲击,步履蹒跚地走向缓慢复苏之际,希腊政府公告称,预计希腊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大大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此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浮出水面。之后,危机迅速向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希腊债务危机向欧元区蔓延后,其余几个欧猪国家首当其冲,均遭遇了信用评级降级、债务利率飙升以及政府更迭。

二、成因分析

(一)欧洲国家长期高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拖跨了经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年来实行高消费高福利政策,不重视储蓄,通过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把未来若干年的钱提前花掉,只顾眼前享受,忽视可持续发展。如果经济高速增长,高福利或许可以维持,但希腊经济已连续5年负增长,陷入严重的衰退。希腊政府已无力偿债,只能以债养债,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二)其“导火索” 是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出现后,各国政府在应对中陆续推出了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私人领域的去杠杆化和政府领域的加杠杆化,这些措施虽在短期内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却大幅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希腊以及其他一些南欧国家,之前处于一种财政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受国际宏观经济冲击,削弱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陷入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愈加沉重,并导致最后出现危机的局面。

(三)欧洲只有共同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但却没有统一的经济政府。当希腊国内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时,其政府没有能力来改变目前的状态,欧盟也没有共同的经济政府来对其提供援助。因此,各方投资者都担心希腊政府出现违约现象,故而放弃其在希腊的投资。除此之外,当欧洲爆发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各个国家虽然拥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但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不能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就造成各成员国只能通过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旦出现不顺利,后果将更加严重,只会加剧欧债危机。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社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

欧债危机教训深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盲目追求高福利的社会保障,终将加大政府负担,对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最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社保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覆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并已取得积极的进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要覆面广,如何做好已有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政策空间相当大。保障制度应保持劳动力市场充分的弹性,同时应防止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和低效的福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

(二)继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被我国政府所依重。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进出口受到严重打击,消费市场更是萎靡不振,我国政府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功扭转经济下滑的风险, 2007年我国是财政盈余,近两年变为财政赤字。因此,如何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放缓,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可喜的是,党的十已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防止盲目扩大,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分类管理,逐步偿还,将地方政府债务统一到中央政府的管理支配范围之内,也就是“妥善处理存量,严格控制增量”;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税收体制,适度地放权,盘活地方财政;三是在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上,应坚持多给予少索取的原则,加大社会投资力度,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值空间,避免地方政府因财政的不足而无难以有所作为,也减少大量举债,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总之,要妥善处理地方债务,绝不能让地方债务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 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 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0(03)

第9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资金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资金短缺一直困绕着中小企业。本文分析了在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当前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并有可能演变为世界经济危机。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特别是沿海地区实体经济,纷纷破产倒闭。对于那些本来生存发展就很困难的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中小企业如何渡过危机,是当前学界和中小企业管理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全国城镇就业总人数的75%以上,所以也是政府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短缺问题。

1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的融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近年发展迅猛,并已形成相当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中小企业800万家以上,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其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企业的60%、40%和60%,并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但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融资渠道单一。

据统计,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上,企业自身积累占56%,亲友筹借占14%,金融机构融资只占30%,而且这30%的资金绝大多数是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银行贷款,只能填补流动资金的缺口。

1.2融资成本高,负担沉重。

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成本。对于银行来讲,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小、贷款次数多且信用担保弱,造成银行经营成本高,管理费用上升。基于此,银行经常会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进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明显提高。

1.3融资风险大,影响企业生存。

由于中小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期限短,而企业本身资产少,易受经营情况影响,暂时的资金问题可能会导致银行贷款的归还困难;同时各家银行为控制风险,不会为还贷困难的企业提供后续资金,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启动担保问责、抵押物拍卖、媒体曝光等资产保全手段。这些情况出现,往往使中小企业暂时的资金问题被数倍放大,造成企业信誉巨大损失,并最终威胁企业生存。

中小企业现行的融资风险还体现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操作流程长、环节多,业务办理要经过各级行的讨论和逐级上报,复杂的银行内部流程无形中增加了信息的损耗和失真,耽误了中小企业稍纵即逝的商机。

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2.1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1)中小企业一般实力较弱,资信度低,造成银行“恐借”“惜借”心理,不敢轻易把钱借给中小企业。(2)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与经营信息是银行贷款的主要依据,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制度不规范,会计资料不真实,管理混乱,造成银行不放心发放贷款。(3)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特别是个体和私营小企业现有的粗放式的家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组织形式、明晰的产权制度、科学规范的企业行为。这大大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从而影响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

2.2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1)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金融机构会从资金运行安全角度出发,格外注意防范风险,严把放贷关。这就更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2)中小企业信用度低,财务管理混乱,使银行对其经营水平、财务状况难以做出准确判断,银行在防范中小企业报表造假、贷款后随意更改资金投向、拖延还贷等方面防不胜防,所以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3)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由于目前贷款利率还是由国家制定,没有完全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贷款也只能拿到规定的利息,高风险得不到高回报

2.3从政府方面来看:(1)社会信用秩序欠缺影响社会诚信氛围,主要表现在:有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进行充分沟通就进行了不规范的改制,没有经过债权人同意就将企业转包他人,债务不明确,从而使银行债权被悬空。(2)借贷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运作不规范。目前不少地方虽然已经建立了借贷担保公司,但由于政府对其发展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制度法规的保障和约束;同时,担保公司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问题,注册资本到位率低,使得担保公司难以正常运作,未能达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目的。

3在金融危机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对策

3.1发行保值国债是解决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融资困难的可行办法。因为保值国债有如下特点:一是保值国债利率是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制定的,物价上涨多少,保值国债的利率也相应提高多少,不存在负利率问题;二是保值国债发行的数量有限,它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引起贷款利率的相应提高;三是保值国债的发行具有倾向性,它只向国内居民发行,并向中低收入人群倾斜,这就可以是大多数居民结余的货币购买力不受损失;四是发行保值国债筹集的资金,在保本不盈利的前提下用来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因此,发行保值国债是一种既可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又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的可行办法。

3.2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国外大多数国家都设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如日本有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和中小企业投资扶持株式会社;德国有合作银行、大众银行和储蓄银行;韩国有中小企业银行、国民银行和东南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以较优惠的条件向中小企业直接贷款,或者建立使其他金融机构放心给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保证制度,或者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自有资本而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等。

鉴于我国目前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少,建议尽快组建更多的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设立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明确以下几点:一是设立的宗旨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融资性便利,因而在资金来源、业务管理等方面必须得到国家大力扶植。二是其具体义务应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行政托管、政府干预现象应避免。三是其性质应界定为半官方非赢利性事业单位。四是其业务范围可定位:直接向处于创业过程中和需要大额固定资产购置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免息、低息贷款;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商业性贷款提供政策性担保;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种综合性融资服务等。

3.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

第10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本;企业剩余;价值分配

一、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经济竞争本质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经济成效更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人力资本潜能,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越来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是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以实物资本参与分配为主体的社会经济体制下,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现象日趋严重,造成社会关系的不调和甚至对立等社会问题。在中国,虽然采取个人所得税、行政二次分配等调节手段,但仍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除中国实行的解决办法外,还依靠高福利、遗产税等调节手段。高福利对于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而言,显然力不从心,而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遗产税征收尚需时日。解决初次分配问题,提高初次分配比重,对于均衡收入,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依据

马克思理论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创造新价值的是“可变资本”,而生产资料等“不变资本”只不过在生产过程中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不可能创造新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得出劳动者应当完全分享企业剩余。后人的研究则证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20世纪6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用人力资本解释美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得出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在国民收入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33%,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主要力量。而根据AICPA的ARSNo.10“Accounting for Goodwill”列举的形成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各项要素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要素与人力资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在理论界,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同样是资本的看法,人力资本所有者理应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企业所有权,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徐光华(2006)将会计平衡式改写为:资产=债权人权益+经营者权益+投资者权益。他用“投资者权益”的概念取代“所有者权益”,“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构成企业的“经营者”,承担各自的义务和享受相应的权利。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则是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政策依据。

近年来人力资本在与财务资本的不断博弈中,人力资本拥有的产权比例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国际上人力资本在企业拥有的产权数量,已经达到了企业总产权数量的38%左右。而上海市制订出台了人力资本出资办法,从2005年3月起,在上海浦东新区,管理、技术、营销人才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作价投资。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人力资本的界定

自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创立人力资本而来,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投资形成的体现在人身上的健康、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和创造力的总和。它既有资本的一般特性,又具有依附性等自身独有的特征。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思路:一是从成本的角度计量,包括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二是从价值的角度计量,包括随机报酬法、未来收益折现法、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折现法、非购入商誉法、经济价值计量法、劳动者权益法等。其中,成本法核算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成本,是对人力资本投入费用的归集。历史成本法是指个人在特定条件下为取得人力资本所支付的成本,由于个人条件千差万别,即使同样数量与质量的人力资本,它的成本也必然不同。重置成本法是指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人力资本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为统一人力资本成本的计量,人力资本应采用重置成本法。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人力资本价值角度的计量难度远远超过物质资本,且由于这些计量方法的模糊性、预测性和不易操作性,计量的结果不能充分反映人力资本的真正价值。

人力资本研究存在一个分歧,就是人力资本应不应该包括人力资本进入企业以前的成本。本文认为,资本既然是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部投入,当然应当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进入企业以前所支付的成本。现有的人力资本定价研究往往局限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主要侧重于企业家和技术人员,而将普通的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排除在外。普通劳动者也需要一定的体力、知识和技能,因此都应该和企业家等一样被视为人力资本。将普通劳动者排除于人力资本之外,不能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原因如下:

1. Chiu(1998)认为,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量就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好;初始的分配平等不仅意味着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量,而且意味着后代的收入分配会变得更加平等。R. Lucas(1988)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得出结论:均衡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均人力资本增长率。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计量;加强;提高

企业应当建立现代计量保证体系。一个完善的计量保证体系可以监控企业从原材料进厂、生产制造过程、能源消耗到产品出厂的整个过程为企业经营管理、节能降耗、改进工艺和生产设备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和信息。计量管理作为生产管理与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肩负着监督和管理的双重职能。因此,加强企业计量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及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实施ISO9001标准进行质量体系及产品质量认证已成为企业之间交往及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质量认证制度是建立在先进准确的计量检测技术基础上的非贸易性技术壁垒的重要特征,是许多国家保证产品质量的一种普遍做法。经过认证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均能受到欢迎并享有较高的信誉。特别是通过ISO9001及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计量检测技术来保证产品质量,将会受到各成员国之间的普遍认可。由此可见企业加强计量工作的重要性。

二、目前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缺乏认识

90年代初,由于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各种检查评比名目繁多,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国务院下文取消了许多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评比项目,计量定级、升级工作也同时终止。由于缺少了政府行政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检查,许多企业放松了自我管理,对计量工作不重视,企业的计量工作出现了比较大的滑坡,企业的计量机构不健全计量人员的数量也明显减少。

有的企业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相应的企业计量管理机构,配备了少数管理人员,但是却不重视计量管理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许多企业忽视计量管理人员的配备。一是计量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很多企业生产现场在用检测设备的巡视、抽检频次达不到要求,对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的管理仅局限于下达周检计划或小范围的抽查;二是计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从思想上对计量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计量管理工作敷衍了事,没有履行其职责,致使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企业对计量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还体现在只注重计量管理部门管理制度的完善,而未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和手段。

2、重形式轻落实

计量管理是实实在在的管理行为,决不能为某种需要而搞形式主义。有的企业鉴于形势所迫,在建立完善计量管理体系上下工夫,在取得相应的资格或达到某个目的后,企业的管理者便松懈了管理,对体系文件执行实施的检查、落实情况,从此再不关心。有的企业注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计量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编写的内容既全面又详细,但却不注重规章制度的落实。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的条款不遵照执行,随心所欲,另搞一套。还有的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空洞,没有可操作性,致使执行部门遇到具体问题不知道如何操作。

3、检测设备配备不合理

目前,许多企业在检测设备的选择上凭经验,没有按照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选择检测设备。并且,选择检测设备时没有进行检测能力指数计算,造成选定的检测设备检测能力的指标不是偏高就是偏低。在没有对现有市场做好调查的情况下购置的检测设备已落后、面临淘汰,以至需要更新的配件无处购买,造成整台检测设备瘫痪。

4、不注重计量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对计量检测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有相适应的检测手段,而且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及检测的效率。但由于许多企业在引进、培养技术人才时,只重视对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造成企业计量技术人员不足、知识老化,对计量检测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不了解,致使企业计量检测水平跟不上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难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三、加强企业计量工作的途径

1、推进现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全方位的计量保证。全面推进ISO9001和ISO10012计量检测体系的标准要求,使公司的计量管理有法有据可依,计量工作及执行实施有章可循,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技改等提供全方位的计量保证。

2、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升计量技术和计量装备水平

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不断优化工艺技术的同时,企业应引进较新型的测控设备和先进的计量技术。具体体现在:提高生产检测水平及过程控制能力、完善能源计量检测,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计量检测率、加强物料的贸易结算、提高质量检测能力和水平等。

3、以人为本,塑造高素质的计量队伍

企业应见此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思想,把对计量人员的持续教育、培训、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作为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专业计量工人都经过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取得职业等级证书,获得相应资质后方可上岗。

4、依法严格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自主开展和实施测量设备校准工作

企业应建立多项计量标准和多套计量标准器,坚持进行科学规范、严谨认真和高标准的计量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工作。制定计量检定的相关计划,更新配置计量检定、校准装置和设备,增强企业的计量校准能力。

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面临着经济危机的考验。对于一个大型企业,要想在这个大潮中发展,在经济危机、企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控制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计量工作,不断加强计量工作。应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岩,王建利.浅谈深化企业计量工作的途径.工业计量,2000(S1)

[2]朱玉华.新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计量工作.工业计量,1995(05)

[3]危忠旺.谈谈企业定级停止后的计量工作.上海计量测试,1995(03)

第12篇

全球化的世界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包括加快投资速度、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东亚国家,他们从最近几十年的开放中获益匪浅,经济增长显著,在减少贫困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尽管经济危机付出了很高的社会成本,但不能抹杀该地区已取得的成就。

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最贫穷的国家不能从全球化的趋势中获利,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都要努力争取更多的参加者。在全球和各个国家的层面上,我们要建立一个经济传导机制,将资本流动的风险最小化以及防止风险的蔓延。

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

IMF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最低点开始回升,大约为2.25%。明年将有3.5%的恢复性增长。与1970年以来出现的前三次全球性经济减缓相比,这次是一个比较温和的、短期的经济衰退。

当前,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明显地显示出复苏的迹象。巴西金融危机后流到拉美市场的资金已经回流,巴西经济的复苏也比预计的要快得多。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热情有所提高。非洲经济要创近年来的最佳记录。全球通货膨胀继续减缓。此外,尽管去年世界贸易和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所有国家对危机的反应都是通过深化对外政策和市场化的改革来缓解和抑制危机的。

但是,世界经济仍有一些下降的趋势。至于世界经济的原动力--毫无疑问是指美国经济。在经过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是否能实现“软着陆”,欧洲经济能否摆脱低迷的状态而注入新的活力仍然都是不确定的。日本能否获得其期盼已久的复苏也同样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此外,90年代初以来主要货币区的经济增长很不均衡。这就导致了经常帐户的不平衡,并使贸易保护者势力加强,汇率不稳定的风险增加。

同时,新兴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脱离险境。巴西必须坚持进行经济改革。俄罗斯也需要继续处理遗留问题。亚洲则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调整,确保经济的复苏。我们可以排除一两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滑坡引发更深层次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

相互政策的协调

从最近的危机中我们可以汲取到的另一个教训就是国家间和国际社会间要加强相互间的政策。毕竟,如果一方不理解另一方的所作所为,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令人遗憾的是贸易政策、援助政策、冲突后政策的出台都是以不协调为基础的,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纳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体系的进程受阻和受挫。

现阶段,由于这一方面已得到改进,许多不发达国家面临很好的增长前景。但是仍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开放的贸易体制、经济效率、资本流动,尤其是生产性长期资本流动的不安定因素。这样,我们必须警惕60年代给一些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利的政策的回复。

不发达国家应该将贸易视为增长的动力, 应吸引私人资本(尤其是生产性的长期资本)流入,将其集中投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有效的几个部门中。所有这些努力是为了避免对官方发展援助的过分依赖。但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该种趋势必须得到遏制。

因此,不发达国家的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倾向要得到遏制,就要为这些国家的开放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工业化国家尤其要开放市场,以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如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对不发达国家的出口应该同意跨国界免除关税,就象WTO前任总裁General Ruggierio所建议的那样。

IMF除了实施“强化结构调整措施”(ESAF)的特别贷款、提供技术援助、政策建议、提供培训机会以外,还负担着两类国家的特别计划,一是针对沉重债务负担的最贫穷国家,另一个是针对政治暴乱、内部动荡、军事冲突之后需要进行重建国家。

首先,IMF和世界银行将共同致力于贫困国家的债务减轻,也就是实行所谓的HIPC计划。对于更快、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减轻贫困的要求,我们和世行将努力工作,共同促进计划的实施。这个月在科隆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及秋季的IMF和世行年会上对今年增强计划的实施达成了共识。

无论如何通过加强计划的实施,大量的债务减轻必须与那些鼓励国家采用有力的调整和改革的计划相伴随,为不同的债务负担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也就是IMF要通过ESAF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实现高质量的增长,这与减缓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持续发展政策是不可分的,这也是我们与我们的发展伙伴并肩作战,共同评价这些项目减缓贫困和社会效果的原因。债务减轻必须与贸易改革同步进行,向有利于低收入国家的出口方向发展。

其次,国际金融机构增加冲突后援助应该是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努力的。最近IMF执行董事会同意改善最贫困国家的战后援助,这些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可使用适量的资金。我们希望,所有经过冲突的国家最终都能得益于HIPC计划,包括那些对IMF负有大笔过期债务的国家。我们同样也应注意到中欧和东欧那些“前线国家”的经济负担和特别需求。当我们看到巴尔干难民时,我们同样也不会忘记大量的非洲难民。从冲突向经济安全、稳定和经济增长的有序转变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建立一个健康的全球经济环境

由于不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其经济比较好的纳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中,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建立一个更健康的全球经济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除了确保危机不蔓延的方法和有限的社会成本以外,还对帮助政府和商界更好的把握国际市场的新思路进行了数次讨论。这些计划会使政府、银行和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发生改变。同样会确保发展中国家通过减少危机风险、缓解危机而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国际社会应该做好下面这些工作:

第一,增强透明度,提高标准。这是改革的中心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作了最大程度的努力。imf已经提高了他们的数据标准,尤其是关于国际储备和外债的有关数据。这是去年开始实行的,鼓励成员国在财政透明度这个问题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它与其他机构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透明度是相似的,接下来的工作就应该很快的转移到加强imf本身的透明度上了。

我们现在很希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采用该标准,并且能够有所突破。缺乏透明度已经成为一个困扰着许多国家的问题。

第二,金融部门。imf和世行将共同致力于金融体系的改善。以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巴塞尔核心标准”为原则,我们期盼各国以该原则为基础结成联盟。我们将尽所能来帮助他们。此外,新近成立的“金融稳定论坛” 将为各个机构及专家小组的合作起到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三,社会政策。过去几十年中,imf在社会安全体系、公共支出构成、及经济政策的公平性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将与世行及其他联合国机构一同努力。我们期望发展中国家采取更有效的社会机制,在市场经济及全球化过程中吸收要素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

第四,imf金融援助。新近设立的“应急贷款原则”(ccl)表明imf资金运行方式的一个基本转变,促使我们从被动的接受危机向积极的预防危机转变。这使得那些具有良好政策环境的国家有权使用为预防危机蔓延而提供的资金。

该活动的两个主要领域的讨论已经深入,但是仍有一些重要的事项需要解决。第一,关于资本帐户自由化。我们不赞成盲目地进行控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入,这些国家的资本帐户都需要一个有序的、适当的调整方式。我们期望所有的国家都能确保其资本帐户是建立在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及国内金融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金融中介机构及其它市场参与者才能应付风险。第二,关于私人部门在预防和解决危机中的作用。这无疑是最复杂的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困难和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要找到一个阻止债权人在危机爆发时流出市场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鼓励他们去尝试一种更有序的调整进程,为了推动该行动的进展,我们期望所有的国家在其私人资本市场都保持高效的联系,建立或加强高效的监控系统,在债务管理问题上始终坚持正确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