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风险

旅游管理风险

时间:2023-07-28 17:3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风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风险

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理论;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前言

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时,能够综合运用技术、工具、技巧和知识等手段而满足项目需求和项目预期目标。项目管理理论在近年来受到大量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是MBA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被广泛运用实践于各个行业领域之中。在创建旅游管理模式时,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相关方法和理念,以便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水平。本文中,作者主要是针对旅游项目的管理模式创建和实施提出一定的建议,在项目管理基础上创建旅游管理模式。

二、项目管理与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管理模式的创建和景点的开发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分析研究现有的旅游管理模式,减少旅游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加强对旅游管理环节的控制,创建和完善旅游管理模式以便提高旅游管理的实际效益。(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VR技术;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计

一、VR的概述

VR是用一个系统去模仿另外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是一个让人们去体验和感觉虚拟环境的计算机系统。VR技术用仿效真实环境的方式给使用的人们创造一个反映真实对象存在的变化与相互影响作用的3D虚拟世界。使用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沉浸感。VR虚拟现实技术有四个突出的特征包括:

(一)多感知性

因为虚拟真实环境系统中安装了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的感应器,所以,每一位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可以感觉视、听、触和动觉多种的感知,让人们有一种处在当时真实的环境中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实时性

指VR技术模拟的环境中,物体依据物理学定律运动,能够实时响应对于参与者的要求。

(三)沉浸性

参与体验的人在进行虚拟环境体验时因为头上戴了头装有显示器的头盔,身上穿着连接数据的衣服,手上戴有连接数据手套,所以VR技术系统能让参与体验的人置身于与世隔离的虚拟的环境中,而且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参与体验的人头部、手部、眼睛、语言系统及身体的运动神经都会使虚拟世界中的图像和声音随时地发生变化,当体验者拿起物体时可以让物体随着体验者的手移动而移动,并且体验者能够听见三维仿真的发出声音,参与体验的人在虚拟世界中,所能感受到的所有感觉都是很真实的,会使体验者有一种就在其中的感觉。

(四)交互性

参与体验的人使用计算机输入设备可以向虚拟真实环境软件发出指示,虚拟真实环境软件在接受到相关指令后会智能化地给出对应的解释,接着再主动更新虚拟环境,并不是像看三维动画片一般只会被动地接受体验者发出的信息。VR技术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身临其境”般地深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从而获得在传统课堂中无法亲身体验到的真实世界工作经历。如今,根据虚拟仿真系统“交互性”“沉浸性”程度的不同,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将VR虚拟系统划分为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四类。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四类VR系统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真实情景教学很难模仿

旅游管理专业很多课程都是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很多高校教学中以前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很难满足旅游专业课程实践情景教学模式的要求。现在高校旅游管理设置的课程教学中多媒体使用内容仍然是由文字、图片和视频三部分组成。特别针对旅游景点及旅游知识只能依靠文字、图片、风光片等给学生展示;对于管理学知识单纯凭借老师文字的介绍或图片的展示,无法生动形象的演示,很难让学生有形象认识,更不可能透彻理解。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教师仍然是唯一主体

现在高等院校旅管专业教学要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呈现一种不仅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学的主要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认知的主体也能发挥作用的创新的课程教学的模式。当前在我国很多高等校园的旅管专业仍然是觉以老师作在课堂上控制多媒体系统,机械地给学生展开填鸭式传授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老师依旧是课程教学的唯一主体,而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多媒体内容接受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没有作为教育另一主体的主动性。

(三)课程实训成本高、风险大,层面浅

传统课程设计中的专业实训成本高、风险大,层面浅,已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以及社会的需求。例如:导游业务课程,如果可以在真实的景点开展导游业务程序操作与讲解能力培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相关的业务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学生在进行实训课时,学校不仅需要消耗很多的经费在租用往返车辆方面,而且还要消耗很多时间在各个景区之间来回,正因如此原因的限制,很多时候学校不可能让学生们去到离学校很远的景点实训,就算景点跟学校在同一座城市,学校也不可能让学生常常去景点进行实地实训。

三、VR技术运用于高校旅管专业课程教学中优越性分析

VR虚拟技术带给了我们新的教育思维,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VR技术对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有一定的优越性。

(一)完善高校旅管专业设置的课程教学模式

将VR技术运用到高校旅游专业课程教育系统中可以让学生们真正沉浸到课程所需要的真实环境之中,使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熟悉景点的环境从而更好对景区整个游览线路进行科学规划,方便学生对具体的景点、景物有更形象生动地解说。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旅游教学过程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可以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原理形象逼真地通过动态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有一种在真实情景中学习的感觉,帮助学生获得的具体化知识,更好地把握课程概念和原理的实质性内容。

(二)课程教学中教学主体不再单一,学生真正成为另一主体

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旅游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教学主体提供了直观逼真的相互交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多媒体的亲密互动,还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协作。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使得专业课程教学不用受空间和距离的限制,可以让身处在不同空间和距离的老师和学生或者处在不同位置的学生可以同一时间在同样的虚拟场景中,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完成各种教学或者实训项目,让师生在积极互动过程中形成协作式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最终将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唯一教学主体转变为师生共同教学主体模式。

(三)VR技术应用突破传统课程实训

风险、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将VR技术运用到旅管专业课程的实训中,可以使学生们在进行课程实训项目时尝试难度更高的项目且不用担心费用消耗巨大,例如虚拟景点的火山爆发状况,老师可以利用虚拟空间消除空间方面的限制,而且这些消耗是比较低廉;可以不用考虑时间方面的限制对那些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观察到的变化过程进行观察。

四、VR技术在高等院校旅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VR技术的蓬勃发展,VR技术开始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VR技术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专业的虚拟知识的学习系统

虚拟知识的学习系统指学生可以利用VR技术对旅游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学习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构建学习系统后学生能够在任何一网的电脑上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统能帮助学生们在课前进行预习和在课后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检验,课堂上不能实践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学习系统在课后线上完成。这个学习系统能够重现和展示在生活中没有办法看到的现象,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仿真于现实的虚拟世界,可以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

(二)构建专业虚拟的实验室

各个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各自院校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特色结合VR技术建立虚拟的实验室。这样做不但能够节约相应的教育消耗,缓解一些高校专业实验室不足的现状,而且还能提高各高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质量。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依据不同的课程在计算机上进行该门课程的软件设置和操作,即可实现不同的实验室教学,而学生也可以不用来上一门课程换一个实验室,就能够进行不同课程的实验,通过逼真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构建专业虚拟的实验室是不用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限制,学生们能够随时沉浸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三)虚拟实物

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实验和实训中存在大量贵重的教学设备,其使用维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对教学经费造成相当大的压力,这些每年都花费了大量的教学资金和资源。现在利用VR技术可以进行实物的虚拟建设,完全可以替代实物用于试验。

(四)模拟真实训练

VR技术采用多媒体工具和计算机的仿真软件向使用的学生门呈现出一个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结合在一起的虚拟世界,学生们可以使用该软件进行全真实境的模拟操作。通过软件中每种数据的变化,学生们就可以认识事物、发现变化规律、掌握相关业务技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造出很多种虚拟实训的现场,例如导游业务、酒店管理技能的相关实训,学生可身临其境,真实的体验,体会各种训练,还可以自己进行反复训练,从而找到自己没有掌握的地方,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五)虚拟真实演变过程

使用VR技术能够呈现出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看到到的演变的过程。而学生们则可以通过VR技术自己操控这一些看不到的演变过程,更深刻地掌握书本上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五、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旅管专业课程设计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虚拟实验不可以替代实物实验

虚拟实验本身具备一些不足,例如在各种实际信号干扰影响下VR技术就很难模拟出来真实的环境,从而让学生缺少在现场观摩的实物感和对环境操作的真实感等。因此,在旅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亲自动手实物实验不可以被虚拟实验完全替代,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必须把虚拟实验与实物实验结合起来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虚拟软件建设与支撑的硬件建设

同时进行软件资源必须在相关硬件资源的支撑下才能更好的启动运行。所以在使用虚拟实验时,既要加强实验设施设备、铺设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又要加强开发实验数据库、编制实验教材、构建合理实验教师队伍等软件资源建设。随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VR虚拟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VR虚拟技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指引了其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展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陈超良.刍议VR虚拟现实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6):16-17.

第3篇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探究适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新路径,为未来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2旅游业发展趋势

    2.1旅游业走向综合化发展

    旅游业综合化发展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综合化发展相比较单体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意义。首先,旅游业是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综合化发展改变了旅游业以旅行社、饭店为主的传统模式,把各个相关行业、部门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规模综合效益,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综合化发展具有规模巨大、资产雄厚、产业链完备、综合实力强等优势,它的有效运行必将带动旅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旅游业的经济支柱地位。最后,旅游业综合化发展把众多中小型单体旅游企业联合起来,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与理念,促进旅游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进程。可见,随着旅游业经营的国际化,竞争的激烈化,旅游企业将会更多地采取联合、兼并等形式,走综合化发展道路。

    2.2旅游管理技术向现代化进军

    未来旅游管理将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第一,现代化管理有利于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在市场观念日臻强化的时代,旅游业的生产、营销等各环节依靠市场获得信息,旅游业主客体之间也是通过快捷、通畅的信息交流完成各种沟通与交易,因此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有利于旅游业主客体以低成本、低风险、高质量、广渠道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另外,现代化管理手段能够消除一些管理障碍,对旅游信息进行全面、系统、智能化的管理,从而促进旅游管理质量的提升。再者,旅游业是个综合性、关联性强的产业,旅游业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配合都必须依托现代化的调控与传播手段来实现。第二,现代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管理效率。首先,跟随时代的潮流,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都成为现代化技术平台的忠实使用者。例如,通过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企业可以及时把握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状况,掌握市场竞争行情,了解管理范围,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段控制和解决问题。其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将深入普及应用,旅游管理部门利用电子政务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从而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再次,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催生无国界旅游的时代,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世界各国旅游市场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重要手段。

    2.3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推进,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且影响不断加深加大。近年来,随着旅游人数的增长,旅游业作为全方位的服务行业,更加体现了公众拥有的话语权。现代旅游业的运作离不开公众话语权的积极表达,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都市旅游、推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以及参与公共活动,与旅游管理机构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等。此外,旅游过程中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也越来越重视公众的话语地位,趋于实现均衡话语权,共同探求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

    2.4旅游管理体制步入市场经济管理轨道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将会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其一,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属性地位日益提升,这种情况下,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会日益突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管理体制将成为必然。其二,旅游业是个综合性、关联性强的产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中更加强调上下层、部门间的综合协调。近年来,上海、杭州、桂林等地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从更高的层次在与发展旅游有关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做了有益尝试,这种做法也是源于摆脱目前旅游局在旅游管理中尴尬地位的考虑[2]。其三,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其四,旅游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因素逐步增强。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是实现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五,行业协会的作用和地位会逐渐增强。行业协会是沟通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的重要纽带。旅游管理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3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1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名称设置不规范,级别职能不统一

    当前,我国政府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少地方存在着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不相符的问题,既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但其名称、级别和职责各地不尽一致。一是名称不规范。国家级的旅游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出现旅游局、旅游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如浙江省旅游局、上海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到了市、县级,设有旅游局、旅游办、旅游委等。主要原因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显着。如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实力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旅游需求强度较大,因而旅游业比较发达;相比之下,中西部内陆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开放程度较低和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还相当不发达。这种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制定机构部门,所以出现我国旅游管理部门名称五花八门、纷繁芜杂。二是级别、职能不统一。从级别来看,国家旅游局为副部级单位;省旅游局有的为正厅级,有的为副厅级;市一级的有的为正处,有的为副处;到了县一级,有的为科级,有的则降到了股级。从职能来看,更是相距甚远。有的地方是单纯的旅游局,职能比较明确;有的地方改成了旅游委,职能比较单一;而有的地方则是与外办、侨办等单位合在一起,职能便显得模糊。

    3.2机构设置网络不健全,管理部门职权狭窄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创新,旅游管理机构从国家到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都有一定的管理部门,形势喜人,但并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机构网络体系,旅游管理并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覆盖面。首先,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有待健全。在国家层面上缺乏级别高、权力大、职能强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从地方层级看,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管理机构权力小,协调功能偏弱,有的地区至今还没有独立的旅游管理机构;关于市、县建制的旅游管理机构就更单薄,个别县基本是空白。其次,行业协会等民间管理机构环节较为薄弱,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和普及化。再者,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旅游大市场,政府对旅游企业所采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尚不成熟,存在政企不分、部门分割管理、投融资环境恶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旅游企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不适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概括之,由于旅游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健全、管理主体的单一、旅游行政机构职权范围狭小,很难制定出真正适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即使能够制定出政策法规,各部门也很难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外实施。

    3.3宏观管理失控

    我国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是部门分割管理[3],即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也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例如各类旅游景区资源和文物资源分别由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海洋、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纵向又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由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由于各管理部门责权不一致、管理职权狭窄,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和组织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国家级与地方各级旅游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上级旅游管理部门对下级进行垂直管理,下级对上级却缺乏反馈和监督,这种由上而下的单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对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督。再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旅游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磨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诸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4]。此外,政府对旅游企业过分干预,缺乏合理的交流和沟通机制。总之,我国旅游宏观管理体制呈现出各旅游管理部门之间、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旅游业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宏观管理失控的现象。

    3.4旅游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旅游管理中监督缺位的问题突出。由于旅游资源和企业在纵向和横向管理上分属不同部门机构,纵向管理上缺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机制;横向管理上因各监督机构分工不合理、不明确,出现有些事情多方插手,有的问题无人问津,造成监督空隙或相互推诿现象。同时管理部门为了追求政绩和自身利益,在行使职权进行行业监督管理时,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旅游业违法、违纪、违规现象司空见惯。另外,旅游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公众和社会监督机制。其一,缺乏公众监督管理机制。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的入驻等方面,管理工作封闭运行,没有争取和采纳普通公民的意见,公众不了解具体内容,也没有途径进行监督。其二,缺乏官方的或民间的旅游执法队伍。在旅游景区景点很少见到接受游客投诉,处理旅游纠纷,维持旅游市场秩序的行政执法队伍。其三,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旅游饭店协会等民间旅游组织没有全面普及。我国目前市级以上地区已覆盖了餐饮协会、旅游饭店协会等,但只是停留在产业发展规划层次上,对行业管理、从业人员工作方面的监督力度微乎其微;一些县级地区只见行业协会雏形,旅游业监督力度更是微不足道。

    4对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必须对现行旅游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行适于旅游业发展的新体制。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校风建设;学习能动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来弥补市场缺口。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新兴较晚,教师队伍在整体范围上资质浅,都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纯理论的教学比比皆是,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经济直接联系的物质观念、实用主义成了旅游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为了快速产出“使用人才”,不断进行扩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记忆上,将考试作为评定学生是否成才的最终手段,学生眼高手低,极富有功利性也造成了在旅游教专业学过程中,学生人浮于事,“分不在高及格就成、学不在深毕业就好”的思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重“量”不重“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性门槛低,旅游企业在发展上,管理理念落后,对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给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相应的加大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难度,学生认为学而无用,毕业后在旅游行业没有前途,很多都选择了“升本”、“公务员”等等方式来规避毕业后的就业风险,在这样严重的消极情绪下,教师还有何教学质量可言。

(二)高校对旅游专业定位不准确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准,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就算有也只是餐厅、客房或者其他以操作性为主的实训室,而这种认为教学成本低的思想成为高校对待旅游专业的根本认知,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枯燥而乏味。也有许多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和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对旅游专业高校生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了旅游专业的社会实用性,可恰恰是这种社会实践,摧毁了旅游专业学生最后一点专业兴趣,一方面高校对实训的学生管理、评估、实训教学不科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方用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价格低廉,特别是在旺季,更是变相的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培训岗位上都是一些低级的服务生,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没有得到实践。

(三)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在各大高校出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观念上很难突破以往,而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让学生本来应该在“象牙塔”的净土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变成了墨守成规的好学生,然而,旅游专业学生成才的最大难度不是技能的难度,也不是知识的宽窄,就是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和自省自学的生存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在自由的天地让思想自由翱翔的翅膀,学风同时也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学风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时刻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针对学风建设,高校必须全员共同努力,形成上下同抓学风建设,在上课、自习,作业,考试,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共同监督和努力,并且要做好学风建设的专项调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严格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教、学、管上全面展开。

(二)积极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如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教师是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也不能仅仅是知识,最紧要的是学到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三)努力培养教师队伍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教师学历学位职称的提高,还要采用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要让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武装自己,同时在整理社会实践上也能成为学生称职的导师,对于年轻教师在提高其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上进行突破,支持他们担任重大课题,比如景区的开发策划,酒店的管理督导等等。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但是由于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受社会习气影响大,特别是新兴高校在校风、学风方面都缺乏历练,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偏差,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都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并出现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的恶性循环,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和积极性,为旅游人才市场培养能开疆扩土的尖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卫,袁继荣.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力.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税务与经济,2007(2).

第5篇

近年来,探险旅游在我国国内旅游中逐步兴起,在一些地区发展较快,但与之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明显滞后。*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新疆、等地先后发生4起探险旅游者被困事件,虽经当地政府的全力营救,但仍有3人死亡。这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暴露出当前探险旅游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保障能力差以及管理缺失等问题,引起了国务院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认真吸取教训,切实加强探险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探险旅游安全工作责任

针对探险旅游形式多样、组织程度低、事故风险高的特点,要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况,明确安全工作责任,加大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对有组织开放的探险旅游市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加强对探险旅游的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管监查;对经营探险旅游的旅行社和景区,要落实企业和单位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各项安全措施,完善组织接待条件和应急预案,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对已经形成规模的探险旅游项目,要依靠当地政府,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共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二、加强对公众的探险旅游安全教育

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发生的探险旅游事故及其原因向社会公布,警示从事探险旅游的单位和人员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要大力宣传安全第一的观念,介绍探险旅游常识,增强安全风险意识,认清冒险旅游的危害,培养理性出游的习惯,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旅游的舆论氛围。要广泛宣传商业保险的作用,提高对保险的认知度,引导探险旅游者购买保险。

三、开展对探险旅游的调查研究

探险旅游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如沙漠探险、洞穴探险、丛林穿越、登山越野、乘坐热气球、潜水等),专业化强,工作难度大,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相关工作。当前,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探险旅游的调查研究。一是针对近年来本地组织和接待探险旅游的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全面分析,查找安全工作漏洞。二是对已开展的探险旅游项目,要逐一进行摸查,对其组织实施、安全设施和风险防范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是主动会同当地民政、体育和工商等部门,对组织各类探险旅游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调查备案,切实掌握情况。四是针对本地区探险旅游资源的特点、现有的保障条件和救援力量等情况,制定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四、引导探险旅游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把探险旅游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今年下半年,国家旅游局将在各地总结探险旅游发展经验基础上,会同业内外有关专家,动员社会力量,借鉴国外成熟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探险旅游的规范化管理方式。为此,国家旅游局将组织对我国重点地区的主要探险旅游资源进行风险评估,并在“十一”之前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工作进程安排如下:7月份汇总各地上报的有关探险旅游的材料;8月份将汇总的探险旅游资源和探险旅游组织者材料在政府及相关网站公布,征求广大探险游客的评价;9月份邀请专家对主要探险资源和探险旅游组织经营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十一”黄金周前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并推荐第一批探险旅游安全示范项目和组织经营机构。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校风建设;学习能动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来弥补市场缺口。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新兴较晚,教师队伍在整体范围上资质浅,都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纯理论的教学比比皆是,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经济直接联系的物质观念、实用主义成了旅游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为了快速产出“使用人才”,不断进行扩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记忆上,将考试作为评定学生是否成才的最终手段,学生眼高手低,极富有功利性也造成了在旅游教专业学过程中,学生人浮于事,“分不在高及格就成、学不在深毕业就好”的思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重“量”不重“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性门槛低,旅游企业在发展上,管理理念落后,对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给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相应的加大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难度,学生认为学而无用,毕业后在旅游行业没有前途,很多都选择了“升本”、“公务员”等等方式来规避毕业后的就业风险,在这样严重的消极情绪下,教师还有何教学质量可言。

(二)高校对旅游专业定位不准确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准,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就算有也只是餐厅、客房或者其他以操作性为主的实训室,而这种认为教学成本低的思想成为高校对待旅游专业的根本认知,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枯燥而乏味。也有许多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和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对旅游专业高校生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了旅游专业的社会实用性,可恰恰是这种社会实践,摧毁了旅游专业学生最后一点专业兴趣,一方面高校对实训的学生管理、评估、实训教学不科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方用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价格低廉,特别是在旺季,更是变相的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培训岗位上都是一些低级的服务生,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没有得到实践。

(三)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在各大高校出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观念上很难突破以往,而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让学生本来应该在“象牙塔”的净土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变成了墨守成规的好学生,然而,旅游专业学生成才的最大难度不是技能的难度,也不是知识的宽窄,就是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和自省自学的生存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在自由的天地让思想自由翱翔的翅膀,学风同时也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学风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时刻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针对学风建设,高校必须全员共同努力,形成上下同抓学风建设,在上课、自习,作业,考试,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共同监督和努力,并且要做好学风建设的专项调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严格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教、学、管上全面展开。

(二)积极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如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教师是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也不能仅仅是知识,最紧要的是学到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第7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越发复杂多样,旅游业作为高敏感性和高综合性的行业,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可能性越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的现状,分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提出管理对策,为进一步加强旅行社管理,提高旅行社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提高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旅行社行业是一个参与面广、综合程度高的工作,根据风险的内容,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财务、市场、安全、合同、金融和其他风险。

(一)财务风险。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财务风险是指旅行社无法按时收回的应收账款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旅行社业务主要包括吃、住、行、赏、购、玩等,这些都使得旅行社不得不与酒店、必要供应商、旅游者等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债务债权关系,但是这其中的应收账款能否按时收回确实无法保障的,从而形成了财务风险。

(二)市场风险。旅行社提供的各项服务能否得到旅游者的认可,吸引更多的旅游者选择自己,实现自己的效益目标,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旅游者自身的情况(旅游者目的、经济水平、旅游偏好、时间安排等)、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外部环境(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家庭、文化环境等),都是导致旅行社市场风险发生的因素,造成旅行社增加额外的支出和损失部分投入。而且,旅行社的业务目前还没有明显的法律保护措施,其旅游产品、路线等极易被模仿,增加了其经营管理市场风险。

(三)安全风险。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安全风险是指旅行过程发生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行社企业的人身及财产风险两人类。旅游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人员复杂、活动场地多为野外等特点,极易受到自然环境设施不到位或突发自然灾害的威胁,还会受到社会治安、交通等因素的威胁,致使旅游者和旅行社的人身财产安全难以保障。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然环境威胁(如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威胁(如社会治安状况)等各种问题,导致旅游者人身则产安全可能受到损失。

(四)合同风险。旅行者与旅行社在达成协议开始,就形成了契约合同关系。旅行社有责任旅行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保障自己的服务质量。但是,由于旅行活动本身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期间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可能无法完全按照合同履行自己的义务,甚至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因此旅行社面临着巨大的合同风险。

(五)金融风险。旅行社经营管理的金融风险是指交易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旅行社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外汇风险、筹资风险和利率风险。旅游面对的市场不仅仅是一各国家,不同的货币相互兑换和折算时,外汇汇率的变动将造成旅行社损失和收益的变动。同时,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筹资和融资,进而会面临着由负债导致的筹资风险。另外,国家政策对利率的调整,将影响旅行社的融资和还贷活动,引发金融风险。

(六)其他风险。除以上五种风险外,旅行社经营管理中还面临着许多其他风险,如战略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和人事风险等。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规避风险的主要对策

为了避免旅行社不必要的损失,必须对风险进行规避,即通过一定的计划和措施来消除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从而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一)树立风险意识,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意识是进行风险规避的前提,只要意识到风险才可能采取措施规避风险。目前,我国旅游者的权益保护意识较差、旅行社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旅游管理力度还不够,风险事故时有发生,对旅行社经营管理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风险。因此,旅行社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及时发现业务中的风险,想办法解决。旅行社应定期组织培训,总结以往规避风险的经验,提高旅行社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聘请专业人员,针对解决各项风险。旅行社应建立健全自己的组织结构,聘请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对旅行社的的财务、市场、安全、合同、政策等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其中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分散经营风险,避免一失破产。第一,契约化经营,根据供应商的能力、信誉、资产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选择几个长期合作伙伴,成立战略联盟,降低合同风险。第二,多元化经营,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管齐下,一方面效益不好,还有另外一个效益好的进行弥补,分散经营风险。第三,集团化经营,提高企业的专业水平,进行横向、纵向一体化联营发展,使旅行社的经营风险化整为零,并将部分外部风险内部化,便于控制管理。

(四)合理选择保险,进行风险转移。在国外,保险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手段。旅行社为旅游者购买意外伤害险、行李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可以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单位,以较小的保险金投入避免风险发生造成的巨大损失。

(五)培育品牌产品,打响信誉度。信誉度可以提高顾客对旅行社的信任度,赢得回头客甚至客拉客。品牌战略是现行很多企业必不可少的战略方针,品牌可以将产品价值转化为信任价值,并杜绝其他旅行社的模仿,降低让人才流失率,保障旅行社与顾客之间的联系等。

三、结论

(一)分析了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存在的各种风险,得出旅行社经营管理存在着财务、市场、安全、合同、金融等主要风险,及其他的政策、法律等风险。

第8篇

(一)评估规划不科学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的今天,多数采用普遍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地方文化却没办法按照产业化进行开发与发展。因为虽然地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其自然属性难以改变,一味的产业化只会降低资源的禀赋力,从而增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地方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就像山东水浒文化城的产业发展,水浒基地被济宁、菏泽、泰安和聊城四个城市包围,这就加大了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估和规划难度,无法彻底发掘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导致浪费资源或者重复开发等不必要的损失。

(二)各地地方文化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势必导致不同地域的地方文化发展失衡,而情况日益明显。例如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因素导致可供发展的旅游资源稀少,从而影响该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三)形式重于内容

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出现普遍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各地文化形式大同小异,无论是主题内容,或者周边辐射都呈现出一种未完全摆脱重制造轻研发的守旧模式,缺乏创新主导力。

(四)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地方文化的发展处于成长期,人才是文化产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将所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更好的适应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旅游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通常以服务的形式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国际化都市,导致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人才紧缺。

二、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管理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个依靠接待与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行业,如何在保护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在产业竞争中获胜,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之一。旅游管理的对象是“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充分了解旅游需求的前提下,适时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管理,从而对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必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管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推进,从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地方文化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保持本土化与特色化的相互协调,通过从不同的旅游项目中开拓新业务,实现再发展,从而扩大社会影响,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保持自身品牌的同时,使特色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作为旅游业发展内容之一的地方文化,始终以地方文化作为基石,打造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景线,使游客可以了解不同的地方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格。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与文化信仰相结合,是景区的建设和改造成为旅游产业链的必备环节之一,进而得以衍生出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旅游,从而提高景区极其周边地区的经济收入。同时,地区饮食的独具风味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正逐步取代单纯的自然风光游览,成为一道特殊的旅游风景线。

三、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管理问题论述

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发展。相反,在保护地方文化的同时,旅游管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旅游管理与地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难以明确的关系,使得在许多地方文化开发保护的过程中,受到旅游管理的促进或者阻滞。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方文化的流失或者过度开发,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国,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催生的地方文化也各具特色,但与之对应的地方文化节目普遍缺乏新意,形式重于内容,缺乏创新意识与特色。同时,由于资金的投入或者调配问题,导致地方文化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能为广大游客所了解,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统一的品牌。为了使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将文化从根本上融入环境、融入景点,把最有特色的部分展出。许多地方文化包括从事表演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形式单一,缺乏正规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的宣传使他们的特长被了解。所以旅游管理需要对地方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四、地方文化影响下旅游业的管理策略研究

(一)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营造文化氛围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品味,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求从文化基础出发,以不同形式展现旅游的魅力。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从实际角度出发,从历史、民俗或者民风开展,发现地方文化的顽强生命,建立与众不同的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从深层挖掘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切合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者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工艺品,通过历史化、艺术化、形象化等方法,汇聚文化精品,使其符合当地文化氛围,经过改良和制作,推出市场。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文化在当地产业中的竞争能力,也能彰显文化特色。

(二)做好旅游基础工作,促进文化创新

旅游管理是旅游文化工作概念的基础,而旅游管理的命脉在于创新,地方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改变生活,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快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在努力做好旅游基础工作的同时,打造精良的旅游产业,从形式上更贴近游客的心理。结合原有的自然景观,打造人为环境,让文化沉淀于自然之中,融合于旅游之内。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升华文化精品,提升旅游档次,促进现代科技与自然原生态的融合。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努力探索,加紧创新步伐,以最好的形态开辟新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注重引进人才和资源的开发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化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重人才的引进成为开发文化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加强保护地方文化人才势在必行。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地方文化资源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从而营造和谐的人才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基层人员的培养开始,让他们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传统的文化知识,以及基础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意识,改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而地方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离不开旅游产业的扶持,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文化素养以及实践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地方文化在旅游业的基础作用。同时,必须适时开展从业人员的基础培训,提高从业素质以及服务水平,让他们成为地方旅游景点的主导。为了推广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开展新颖的旅游文化,使投入的资金得到全方位的应用,需要在旅游管理中寻找全新的、独具匠心的旅游形式,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符合旅游产业的基本要求。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的环境、民俗特点等内容,开发具有文化底蕴、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文化,开展多样性的旅游方式。

(四)科学利用资源,联合保护

地方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被不合理开发之后很难恢复原貌,甚至会逐步消失。因此如何使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怎样科学利用相关资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要考虑客观因素,推出历史古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态项目,在丰富地方文化的特色之余,将其融入生态旅游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规划地控制游客的数量,在环境的容纳量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促进经济、文化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联合保护主要体现在行政、项目、景区以及企业机构的联合。在政府部门做好统筹的基础上,景区以及企业分工合作,将主景区辐射的周边景点相关联,形成主导性旅游产业,增加景区的娱乐性与游客的参与性。

(五)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地方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旅游管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了提高地方文化的公信力与知名度,必须加强宣传与推广。在现有的地方文化资源基础上,杜绝浮华不实的庸俗的文化出现,开发考察具有人文性、历史性等基本特性的旅游文化资源,推出相关的旅游项目,打造一个能够在市场立足的旅游品牌。合理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同时,要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的历史积淀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地方文化的推广对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促进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互融合。在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之后,进行适当的旅游管理,有利于改善管理现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第9篇

关于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数据,我们从中国教育在线的《2015高招调查报告》不难看出:由于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新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导致适龄高中生减少,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 050万人之后,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急剧下降。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2万人。

二、生源减少对高校的影响及高校的应对情况

因为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近年高校规模迅速扩张,更多是靠学校贷款及学生学费维系。而一旦生源缺少,招不到足够的学生,学校就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难以为继,陷入办学困境,甚至有倒闭的风险。因而,一些专家建议,为避免因为生源迅速下降、学校倒闭带来的社会动荡,要未雨绸缪,尽快缩减招生计划,调整办学方向与定位等。

以辽宁省为例,2015年,全省高校招生计划总数共减少约1.5万人,为11年来最少。在相关记者走访的十余所辽宁省内知名高校的招生计划中,最少的减招50人,最多的减招五六百人。以笔者所在学校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减少的招生计划大多是均分在不同的专业,但也有消息传出,如果明后几年,仍然要求减少招生计划,那么很可能从个别专业上开砍。

三、高校旅游管理不能贸然减少的必然性

笔者认为,生源减少环境下,减少招生计划是大的趋势,但怎么减应谨慎,尤其应当从全国及当地整体经济形势、该门学科的就业环境及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

本文仅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笔者认为,生源减少下,也不能贸然减少高校旅游招生。

第一,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旅游教育。从旅游业发展的大的产业环境上看,旅游业不但能增加外汇,促进货币回笼,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产业关联度非常高,有利于转变当前的就业形势。在中国经济总体放缓的环境下,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宏伟目标。旅游业的加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发展高校旅游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是当下产业发展赋予的使命。

第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更需要发展旅游教育。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为例,这几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增速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让老工业城市快速转型是不断在研究的课题。根据2015年6月24日的国际商情报显示,服务业已成为辽宁经济的主要支撑。2015年3月,辽宁省政府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时任辽宁省省长李希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培养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把全省服务业发展提高到创新水平,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新的更大贡献。同时强调,要围绕满足分类消费需求,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多措并举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等服务业。笔者在《影响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瓶颈分析》中提出,我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仍比较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转型需要。缺乏适应转型的紧缺人才,如旅游人才、金融人才等。因此,发展辽宁高校旅游教育是适应老工业基地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需。

第三,从旅游学科的发展看,2009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已把旅游管理列在和工商管理平行的管理学的一级学科,目的就是更好发展旅游学科,从而加大对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鉴于发展旅游经济的意义重大,高校要保护和重点维护该学科的发展。

第四,从学校的长远发展看。生源下降是大趋势,目前很多高校也正在研究对策。如减少招生,把原来每班35人减少到每班30人,甚至减少班级个数或取消某专业。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如何提炼内涵、特色,变被动减少招生为主动吸引招生,而不是急于减少专业,减少师资,降低成本,这样不仅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动荡,也不利于综合性大学的建设。打一比方,就像一个病人生病了,哪不舒服就砍掉哪,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校也一样,如果生源减少就减班级、砍专业,最后人数、专业都不成规模,学科也不成体系,即使还剩下一些专业,也鲜有人问津了。因此,生源减少环境下,当务之急是长远打算,修炼内功。

四、生源减少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发展

第一,发展特色。要把该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打造出特色,该特色是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比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能否打造出航空特色。

第二,提高层次。这也是高等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旅游人才供求矛盾突出,表现在毕业学生多,但还有很多企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旅游人才,突出表现在旅游人才档次不高。目前,市场上急需高层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优秀导游人才,如小语种导游人才,出国领队人才;特色旅游服务于管理人才,包括旅游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供应商管理人才、环保技术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资金管理与运作人才、国际涉外保险人才等;以及具有国际知识视野,有涉外旅游文化,有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理念,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等。因此高校需要提高办学理念,打造旅游教育升级。

第三,以学生为导向。高校旅游教师的普遍问题是实践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从业经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行业了解不够,就业前景不明,致使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旅游行业。现在企业都在讲:员工听顾客的,企业听员工的,讲的就是市场需求。但高校却不愿意听一听学生对此都有什么看法。笔者认为,在生源减少环境下,对于像旅游这样一个应用型、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校出台一定政策对教师加以引导,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并回到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力提高了,解决了就业问题,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招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10篇

1.由企业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

(1)旅游宏观环境风险。

旅游宏观环境风险是指由于政治法律风险、经济运行风险、科学技术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等宏观环境的变化,给企业营销活动带来的影响或损失。宏观环境风险是由客观环境变化引起的,一旦发生,企业一般不可控制,但如能加强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对宏观营销风险因素发生的时间、方式、特点及影响程度在发生之前做到早预测、早准备,就能够尽量减少宏观环境风险对旅游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

(2)旅游市场变化风险。

旅游市场变化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实力或数量的变化,给旅游企业营销活动带来的风险,是营销风险产生的直接外部原因。本文根据波特五力模型把市场变化风险划分为顾客风险、替代品风险、供应商风险、竞争对手风险和潜在进入者风险,这些风险多是企业难以控制的,但企业若能积极维护与顾客以及供应商的良好协作关系,对于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变化情况做到早预测、早准备,就能够减少市场变化风险对企业营销目标的影响。

2.由企业自身原因引起的营销风险

(1)旅游营销资源风险。

旅游营销资源风险是指旅游企业用以实现营销目标的各类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发生损失或退化,对营销活动产生的影响或危害,包括人员风险、财物风险、产品风险、渠道风险和企业形象风险。营销资源是旅游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基础和载体,一旦爆发风险,往往会给企业营销系统带来巨大损害,且一时难以恢复,是旅游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中需重点防范的领域。

(2)旅游营销管理风险。

旅游营销管理风险是指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使得企业在制订营销战略、市场选择、产品研发、价格制定、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不当措施或策略,从而造成的营销风险。由于营销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特别是还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因而营销管理风险发生概率高、关联性强,往往由单一风险会引发出一系列新风险,由小风险引出大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是旅游营销风险中需要特别预防和控制的。

二、旅游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目标

本文根据企业风险偏好和抗风险能力等因素,将旅游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目标设为以下三类:

1.减小风险损失,维护营销安全。

采用此类管理目标的旅游企业更为关注风险的防范和转移,往往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法,以最小的成本把营销风险损失减至最小程度,以维护营销活动的安全,体现了营销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

2.寻找市场机会,谋求企业发展。

营销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它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但也有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利益和机遇,很多旅游企业勇于在风险中寻求新的市场机会,通过开发、利用和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与只强调被动的防范或转嫁风险的营销风险管理目标相比,显然更具进取性。

3.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核心能力。

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决定着任何企业都会遇到风险,而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是旅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寻求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避免或减小营销风险带来的损失,也是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

三、旅游企业营销风险应对策略

在工作实践中,旅游企业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以及风险容量的大小,针对不同的营销风险,从以下四种策略中选择最合适的应对:

1.营销风险避免

若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大于该营销活动可能获得的利润时,旅游企业所能采取的最简单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就是风险避免策略,例如,面对一个已经饱和的新市场,选择不进入就可以避免市场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但从根本上看,风险避免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主要表现在: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只有在风险可以避免的情况下,风险避免策略才有效果,但在工作实践中很多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即使有些风险可以避免,但由此造成的损失过大,从而影响旅游企业营销目标的实现;其次,若旅游企业经常消极的采取风险避免策略,会使企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也会错失风险背后隐藏的机遇。

2.营销损失控制

营销损失控制是指旅游企业通过降低营销风险破坏性,对不能放弃或转移的营销风险达到控制目的的风险管理方法。营销损失控制的重点在于通过降低发生概率或减小损失等措施来改善营销风险的破坏性,使其能在企业所接受的范围以内,从而使企业不丧失获利机会,因此,营销损失控制相对于营销风险避免而言更为积极和重要。

3.营销风险转移

旅游企业可以对风险采用多种转移方式,以避免自己在承担风险后对企业营销活动和战略目标的损害,例如,旅行社对游客及导游的人身安全进行投保,把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合同条款规定,把部分风险转移给合作企业或个人。

4.营销风险自留。

营销风险自留是指旅游企业自己承担由营销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又称营销风险承担。当旅游企业在既不能避免营销风险,又不能完全控制或转移风险时,就只能选择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因此,旅游企业应当建立风险防御基金,当营销风险事故发生并造成一定的损失之后,企业可通过内部的风险防御资金来弥补或减小所遭受的损失。

四、旅游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机制设计

1.健全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体系

旅游企业要进行有效的营销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涵盖三个层面:企业战略决策层面、部门风险监管层面和营销风险管理专员。首先,为了使整个风险管理体系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企业应在决策层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保证其负责人是公司决策层的正式成员,这样更有利于旅游企业各部门对于营销风险管理各项工作的衔接和整合;其次,设立专职或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营销风险管理职责,最可行的办法是赋予营销部门法定的风险管理职权,对营销风险变化进行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营销风险管理方案;最后,设立专门的营销风险管理人员,并赋予相应的权威,在制度上明确要求并切实得到各个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同运作,以保证营销风险管理得到实际执行和有效实施。

2.设计有效的营销风险管理流程

旅游企业营销风险纷繁复杂、种类多样,且不确定性强,变化快,随着营销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风险会呈现出诸多变化,这些变化信息若能实时反馈,旅游企业的风险管理者就能及时地对风险变化的新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调整并实施新的风险管理策略。因而,有效的旅游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流程应该是如附图所示,信息的回馈和反应在系统内循环往复,以保持风险管理系统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就能达到旅游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预期目的。

3.制订营销风险责任制度

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企业营销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因而,建立健全营销风险责任制度,明确旅游企业各部门和员工的营销风险责任和权限,对旅游营销风险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销风险责任制涉及旅游企业营销管理的各个方面,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但有效的旅游企业营销风险责任制度应明确以下三点:首先应明确旅游企业哪些部门和人员负有风险管理责任,即风险责任主体是谁;其次要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对哪些风险负有防范责任,即划定风险责任范围;最后要清楚的规定当风险损失产生,风险责任主体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即确定风险责任。

4.探索科学的营销风险管理效益评价方法

第11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次全市旅游系统行风评议动员会议,主要目的是根据国务院纠风办、国家旅游局、省政府纠风办、省旅游局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动员全市旅游系统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行风评议工作,确保行风评议工作取得成效。会上,市政府纠风办的领导同志还将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先就搞好这次旅游系统行风评议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清旅游行风评议工作的重大意义

行风评议,就是依靠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对部门的行业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做出基本估价。它是新时期加强部门和行业的作风建设,推动一个地方的民主政治建设,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旅游行风评议工作的重要性。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既严重污染社会风气,影响、阻碍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又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行风评议,将部门和行业的作风建设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能够有效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净化社会风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在当前旅游事业方兴未艾的新形势下,旅游部门的行业风气问题,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实际上就是身体力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因此,我们务必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搞好旅游行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做好行风评议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要站在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旅游行风评议工作的必要性。由于旅游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统一的双重属性,无论在什么地方,旅游行业和部门都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行业”。其行业风气如何,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旅游部门好的行风,不仅能够对旅游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为整个地区树立形象,争得脸面,赢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反之,则不仅会给当地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破坏一个地区好不容易才能树立的形象和信誉,危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一些地方的旅游部门和行业明确提出“行风就是形象,行风就是效益,行风就是生命”,扎实深入地开展了行风评议工作,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我们襄樊作为一个旅游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只有认真借鉴他们的经验,坚持不懈地抓好行风建设,深入有效开展行风评议工作,才能促进我市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使我们在新一轮旅游经济发展中不断缩小差距,直至迎头赶上。因此,我们务必要从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扎实开展行风评议工作。

第三,要站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旅游行风评议的紧迫性。行风评议是多年来在纠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其实质就是要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对部门和行业作风进行监督检查、公开评议。是新时期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能不能认真对待行风评议,能不能扎实开展行风评议,是对我们旅游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政治态度、政治意识的检验,是对我们如何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全面检验。因此,对待行风评议问题,我们千万不可小视,必须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进行,力求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们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为推动我市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以行风评议推动旅游工作健康发展

按照省、市行风评议的工作安排,当前,对我市旅游部门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议:一是旅游行业行政管理职能履行情况;二是按照国家规定和质量标准对旅游景区、景点、饭店、旅行社实施行业管理以及整顿旅游市场;三是规范旅游产品的促销情况。从评议的内容看,这次评议贯穿了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此,全市旅游系统一定要从各自实际出发,自觉调整工作部署,把行风评议工作同提高工作质量、转变工作方式起来,实现以评促纠、以评促建和以评促创,推动行业作风的转变和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是要把旅游行风评议工作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勤政、廉政和善政。机关作风建设是行业和部门作风建设的灵魂与核心。行风评议,离不开对机关作风的评议。为此,我们必须正本清源,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旅游部门行风的持续改善,为顺利通过行风评议打下基础。要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关心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疾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政务公开工作,面向社会公开工作内容,公开办事程序,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要以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中心,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杜绝、吃、拿、卡、要等问题发生,从源头上根除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要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以“公正、公平、公开”为核心,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严禁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树立良好的旅游部门形象。

二是要把旅游行风评议与加强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相结合,理顺旅游市场秩序。按照国家规定和质量标准对旅游景区、景点、饭店、旅行社实施行业管理,说到底就是为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应该说,这些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小成绩。特别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我市旅游市场秩序得到了一定好转,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导游私拿回扣、索要小费,旅行社弄虚作假、违规经营,宾馆饭店降低服务质量和标准等行业不正之风还没有从根本上杜绝,直接引起了旅游者的不满和社会的关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圆满解决,不仅将给这次行风评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将严重影响我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务必要以这次行风评议为契机,认真查找我市在市场治理整顿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基本实现“五无”(旅游购物、消费无宰客;“一日游”无重大投诉;旅游经营无“黑社”;导游服务无“野导”;旅游交通无重大责任事故)、“三提高”(提高导游队伍管理水平;提高旅行社规范经营水平;提高旅游环境管理水平)为目标,不断加大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工作力度。要按照“标本兼治、堵疏结合”的方针,坚持把旅游市场治理整顿的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同业诚信公约、建立公开合法的导游报酬机制、清理导游人员队伍、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加大旅游执法检查队伍建设和旅游投诉的处理等方面,建立健全一批规章制度,把旅游市场整治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要立足发挥震慑和教育作用,从严查处旅游行业单位的“害群之马”,引导广大旅游经营者自觉遵守旅游经营秩序,维护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纠正当前全市旅游行业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欺客宰客、违规经营、私拿回扣、低质服务等不正之风。

三是要把旅游行风评议同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开展旅游行风评议和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要达到的目的有很多共同之处:如促进旅游经营单位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推动旅游行业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旅游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等。因此,我们市、县两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旅游经营单位,一定要结合“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文明旅游风景点”、“文明导游员”、“旅游者满意单位”等各项创建活动,把行风评议的内容纳入进去,不断丰富创建内容,使行风评议工作同本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到相辅相承。要抓住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重要机遇,在本行业、本单位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和反腐倡廉教育,构筑起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思想防线。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配合开展行风评议工作,给行风评议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从今年开始,市旅游局综合行风评议的全部内容,制订下发了“旅游者满意单位”的评选标准,决定在全市旅游行业当中深入开展“旅游者满意单位”的创建活动,并将创建活动与支持该单位的项目开发、宣传促销等挂钩,对获得该荣誉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一定奖励。希望大家引起高度重视,力争以争创为契机,把本单位的行风评议工作引向深入。

三、加强组织领导,讲究方式方法,确保行风评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民主评议旅游行风工作,是全省、全市的集中、统一行动,也是今年旅游行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全市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经营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行风评议工作责任制。市旅游局已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行风评议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行风评议和上下联络工作。各县(区)旅游管理部门和各旅游经营单位,也要相应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确保力量到位。市、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和各旅游经营单位,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明确主要负责人为行风评议第一责任人,建立行风评议风险保证金制度,强化行风评议工作责任制。对于在这次行风评议中造成失分的单位和主要责任人,要扣除其风险保证金,并实施责任追究。:

(二)认真查摆旅游行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搞好整改。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根据行风评议的内容和要求,采取自查自摆、座谈走访、问卷调查、接受举报投诉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人大、政协、政府相关部门、旅游管理或服务对象、行风监督员及社会各界对全省旅游行风建设的意见或建议。要按照“不拍揭短,不怕亮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重点查找在行业管理、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和行风评议代表提出的问题,要本着“是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总体原则,从管理和制度上进行认真剖析,从解决问题发生的根源入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具体整改目标和措施,切实进行自纠自改,边查边改,力争做到“三满意”,即上级领导满意、服务单位或管理对象满意和行风监督员满意。

(三)加强协调配合,推动行风评议工作深入开展。这次旅游系统行风评议,评议的对象主要是市、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由于体制、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原因,旅游行风涉及到的部门和行业很多,在评议中发现的问题可能要涉及到其他有关部门和行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条块管理与行业管理的关系,注意条块结合,形成合力。对在行风评议中查摆出来的问题,凡属自身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凡属行业内其他单位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凡属其他管理部门的问题,要及时向当地政府纠风部门汇报,争取协调解决。总之,对查摆、发现的问题,尤其是行风评议代表提出的问题及其整改情况,要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切实推动行风评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第12篇

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尤其是2009年12月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如09]41号文件),2014年8月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如14]31号文件)以及自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对促进旅游行业高速、稳健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经过理性思考就会发现,中国旅游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虽然是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最大问题是“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重建轻管、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在旅游业如火如荼大发展的光环下,身处第一线,为旅游者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导游群体却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

导游是我国旅游从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展示我国旅游形象、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中外交流、宣传引导文明旅游、推动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行业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多数旅游产品必须由导游直接提供给游客,导游工作是旅游接待工作的主体,是整个旅游服务过程的核心。导游群体的业务技能水平、服务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旅游者满意度,也反映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基于导游工作在旅游行业中的特殊作用,稳定性强且素质高的导游队伍是我国旅游业健康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导游流失”现象极为普遍,导游流失率远远超过其他行业。

二、导游流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导游成为各种风险的承受者和矛盾的焦点,其社会形象一落千丈“导游流失”也成为业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上任伊始,就将导游工作作为重点环节来抓,并意味深长地说:“导游在社会上没地位,是我们的失职。”^国家旅游局专门出台相关措施来加强导游、领队的保障、培训和管理,该事项在国家旅游局2015年推出的52项举措中位列第五。“维护导游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被放到了首要位置,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导游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解决日益突出的导游流失问题。

1.问卷调查

由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组成的调研人员通过随机抽样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第一手数据资料。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共发放问卷223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94.17%。总体来看,本次调查时间合理,导游员配合度较高,基本达到了预想的调研效果。在调查题项中,出于个人隐私,分别有0.08%和3.81%的调查对象没有对“旺季月平均工资”和“淡季月平均工资”项作答,其他各项的作答比率均为100%。

    2.导游流失的原因

(1)培训不足,福利偏低

培训是导游提升自身工作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导游(52.9%)所在旅行社很少为其提供技术培训,甚至有18.6%的旅行社从未对导游开展技术培训,仅有28.5%的旅行社对导游经常开展技术培训(见表2)。究其原因,一方面,旅行社为降低成本而减少甚至取消导游技术培训;另一方面,旅行社兼职导游居多,旅行社花费财力培养的导游可能会随时离开而成为竞争对手的一员,在对自身造成损失的同时,还增强了对手的竞争力。因此,很多旅行社不愿对导游提供过多的技术培训。然而,这种现象无法使导游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发展提升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引发离职,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工资福利待遇偏低也是导游流失的重要因素。导游的工资一般由导游服务费(79.52%)、旅游购物点所给“回扣”(59.05%)和旅行社的基本工资(42.38%)构成,另外还包括游客所给的小费(18.10%)、其他(11.43%)(见表3)。享受旅行社底薪待遇的导游数量仅占20.14%,大多数导游的收入由导游服务费和旅游购物点所给‘‘回扣”组成。另外,导游在旅游淡、旺季收入差别突出且不稳定,部分导游在淡季入不敷出,生活得不到保障,从而降低了从事该职业的信心。与此同时,75.7%的导游表示所在旅行社未向其提供“五险一金”或“三险一金”,仅有少数导游(24.3%)得到其所在旅行社提供的社会保障。为此,有些导游戏称自己是‘‘三无”(无底薪、无保险、无保障)人员,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一旦出现行业危机,他们就等于失业。因此,如遇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导游很可能会立即跳槽。

(2)社会认知度低,没有尊严

调查显示,72.99%的导游认为社会对他们的评价是差评,仅有8.06%的导游认为社会对他们是正面评价,其余18.95%的导游感知不明确(见表4)。导游曾被称为‘‘城市名片’“民间大使”,但由于多种原因,导游在许多人眼中成了贬义词,经常被称为“导购”。导游职业难以获得社会认同,使部分导游丧失职业自尊感,继而导致流失率增大。

此外,导游在选择旅行社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该旅行社的团量(66.19%),其次是旅行社的声誉(64.29%),接下来依次是福利(60.48%)、工资(58.10%)、旅行社规模(53.81%)、长远职业规划(53.33%)、离家远近(30.95%)和其他(19.05%)等因素(见表5)。可见,多数导游基本工资较低,甚至没有底薪,且收入不稳定,以致其选择旅行社时考虑最多的是提成、酬劳、工资待遇等经济方面,而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考虑较少。

在职业期望方面,81.43%的导游认为旅行社应提高其工资待遇,减少淡旺季收入的明显差异,保证收入的相对稳定;80.95%的导游希望得到更多尊重和权限方面获得客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在带团过程中,能够得到旅行社适当的授权;76.67%的导游希望旅行社改进福利制度;68.10%的导游希望旅行社为其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提供足够的个人发展空间;54.76%的导游认为旅行社应改善工作环境。(见表6)这表明,大多数导游对当前职业状况不满,并期待有所改善。

    三、教学启示

1.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导游高流失率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偏好,很多毕业生在经历四年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之后所从事的第一份职业并不是旅游相关行业,这对急需大批优秀人才的旅游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告知学生,尽管目前旅游低端职位的福利薪酬、社会地位不理想,但旅游中高端职位(如职业经理、专业技术岗位)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并非如此。所以,应教育学生摒弃“眼高手低”的择业观,修正错误的旅游职业认知,树立从事中高端管理职位的信心,以“空杯”心态选择专业对口的行业。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不是只能当导游,在职业认知和就业选择上还包括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咨询、旅游规划和策划、旅游景区(度假区)管理和旅游教育等多种职业。

2. 开设“创业课程”教育

在以往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占有较高比例,而有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更没有开设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课程”。针对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专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那将是失职的。尤其在目前政府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开设旅游管理“创业课程”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应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创业教学氛围,在学生中开展旅游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生动的创业案例讨论,组织模拟创业团队,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 增设本科生校外“职业导师”

高校旅游人才培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错位。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要解决人才供需脱节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根本途径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旅游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旅游企业的精英人士应承担起旅游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可聘请其作为本科生的校外“职业导师”,在高校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开办讲座,将旅游实践领域的新动态、新思想、新理念及时介绍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