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时间:2023-07-28 17:3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第1篇

【人物名片】

沈坚,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星海实验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以“人人成功、人人成星”为教育理想,以“关注主体、科学创新”为价值观念,全面实施精品化管理,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后主持或参与11个课题,包括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发表文章或文章获奖70多篇次,指导学生获奖或发表作品80多人次;主持编撰出版《星海E时代》《活动教育思想实践研究精彩案例集粹》《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科技与生活》等多本专集。先后获苏州市教案评比一等奖,苏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奖项,2007年12月参加省级优质课展示活动。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届全国优秀校长、江苏省二级星星火炬奖、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第七届名校长、苏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我与沈坚相识有好几年了,当时他在苏州星海中学当校长。印象中星海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学校管理得颇有条理,教学质量更是有口皆碑。沈坚文静而谦和,没有才气自负的年轻人的那种孤傲。今年5月份,在苏州的一次会议上,听了他的学术报告,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他那种温润、典雅、灵动的个性风格。他及他的团队所进行的“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研究,体现了一种对诗意和德性境界的教学追求。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境界,体现的是审美的诗意。教育的根本首在立人,语文教育的宗旨,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殷殷守护;就教育过程而言,是青少年一代完美人格与崇高精神的培育。语言是思想的家,不过海德格尔说:“思必须在存在之谜上去诗化,诗化才能把早被思过的东西带到思者的近旁。”沈坚及其团队主张语文教学应“沉浸在纯粹、经典的语文环境中”,他们所关注的是“身心”的“洗礼”,“品位”的“提升”,“素质”的“优化”。他们不仅仅着眼于“知识”与“训练”,也不执著于“有效”与“有用”,不止步于“工具理性”。他们追求一种诗意的境界。这种理想境界的践行,需要足够的理论勇气与坚毅的实干精神。沈坚的“沉浸式”教学所彰显的是灵性而不仅仅是理性,他“把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语文的教学使师生完全沉浸在情感的体验之中,这是马尔库塞所竭力提倡的教学生活的艺术化。“沉浸式”语文教学是我们所非常盼望看到的具有古典诗意传统的人文教学,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倘不从知识点切入而是由情感导入,或许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精神修养。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创设的是教化的情景,体现的是德性的提升。何为教化?《礼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种教化,其实是借助“六经”实施语文的情景教育,陶冶性情,转识成智。这次新课程改革引进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建构的个体差异性,较之标准化测试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结构性是认识论上的一场革新,但二者都忽视了知识的教育性。知识只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凭借,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让人很好地应顺自然或参与社会竞争,而是让人有现实的关照,更有终极的关怀。语文教学要让人富有柔情,有优雅的风度,让生活有一种韵味,从而让世界充满虔诚、爱心与责任。沈坚所主张的“使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用情感和意象去读语文”,“生成理性,提升智慧”,这就是一种语文的教化,这是内在的涵泳体悟而不是外在的灌输和强化训练。即如哲学家冯契所言:由无知到知,再由知到慧,而后由智慧化为德性。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策略,体现的是一种情知的共生与内外的融合。教育的过程使潜在的人成为现实的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造就杰出的人才。教育策略的选择,中国古典教化强调情感与实践智慧,西方古典教化则强调意志与理论智慧。整个古典教化都将经验的完整性作为根本目的,而现代教育则更看重经验的新异性和独特性。但无论古典或现代,教学过程总是两条线索互相渗透,一是认知线索,一是情感线索。认知线索所遵循的是“可接受性”原则,体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必须考虑知识教学的适宜性,教学行为的准确度。但单一维度的认知教学,是一种学习者缺乏兴趣与热情的分离式教学,这是一切应试教学的共同特征。情感线索所遵循的是“乐学接受性”原则,注重情感需求,强调愉快教学、幸福体验,体现的是“情感度”。但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则使教学缺乏了教育的导向性。智与情的结合,才能突破唯智主义的框框,改革情感放任的缺陷,让学生既有感官的愉悦感,又有理解的成功感。沈坚的目标是“学生进入角色”,这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并且“读懂了课文,读懂了生活,读懂了历史”,这里的“懂”不仅仅是认知,更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他认为:“语文,是一种文字化的生活。语文是用感性来承担理性的。语文教学不能完全理性化,更不能概念化。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浸润状态,这是一种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的状态。”说得多好!

“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体验性教育,表现为内省和外显的一致性,达到含英咀华的品味和高峰对话的表达之辩证统一。沈坚认为“有了审美的体验,学习就有了兴趣,就能达到‘好之’‘乐之’的效果,达到忘我的境界”,他“特别注重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品味和学会有效的语言表达”。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有两种思路,一种关注知识的累积,以期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性的飞跃,他们强调双基,注重训练,比较赞同语文的工具性。一种关注品味与涵泳,致力于语境中语感的培养,以期达到一种认识的顿悟,比较倾向于语文的人文性。当前关于“书香校园”“心灵成长”的说法颇为流行,这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读书活动,但也可能导致阅读教学的泛化;同时也有人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死记硬背。这种阅读教学泛化和历史文化倒退的现象很值得警惕,它模糊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化学习的界限,否定了教学的教育性。况且,如果阅读教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美的感受,不能在阅读中提高素养与品位,这种读书活动是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也势必不能持久。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泛泛地谈“书香”,有可能会从浅表化走向庸俗化。沉浸式教学所极力主张的“投入”“沉浸”“品味”“表达”“评价”所构成的逻辑体系完全合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心理规律。读书历来有偏于文本(作者)与偏于鉴赏(读者)的两种不同路线。读书即是品味,是再创造,或动于情,或见于理,或为文体所打动,或跳出文本有主见,“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于学校教学而言,课堂情景中的学习与自然情境下的阅读有很大不同,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的相机诱导,而不是放任自流。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循路以识真,情境同生,情智共融,见仁见智,殊途同归。

“沉浸式”教学研究大面积、大幅度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很好的引领。沈坚及其团队的“沉浸式”教学研究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

外国有位哲学家说:“人的精神应该有一种虔诚的沉迷状态,它是沟通有限自我与无限整体的酒神式的情感,是一种宇宙的意义意识,是存在的诗的意识,也就是说,诗化的世界,是以我的精神为核心。”这段话似可作为沈坚及其团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