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时间:2023-07-28 17:32: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第1篇

(一)认识和利用教材,深入挖掘健康人格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特点,制定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道德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有关人格素养、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规范的内容,都属于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中最普遍遇到的经济现象入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如何解决问题,把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遇到的生存、发展需求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社会参与主体的身份如劳动者、纳税人、经营者、储蓄者、消费者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有助于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政治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国家、政党、宗教、民族等内容都属于政治人格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如何正确理解一些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掌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明确政治生活,纠正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青年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文化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知识,不断的对学生人格进行激励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自觉接受先进优秀的文化,帮助他们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砥砺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可以发掘出哲学人格教育。哲学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自我意识,例如教材中的辩证唯物论,如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等原理;唯物辩证法,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创新的观点等原理。让学生利用这些哲学观点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人生的智慧,不断升华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课堂生活化的,社会热点案例走进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学生的学服务是课堂教学重要体现。在政治课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就需要让社会新闻事件,热点和突出的案例走进教学课堂,把教材知识与社会案例融为一体,使教材的知识理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有关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利用近几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药品领域安全事故的案例,“毒奶粉”、“皮鞋很忙”、“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安全事故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所以必须要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例如在讲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一课时,有关“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可以开展《走进2014感动中国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探究,说明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点时,利用目前大学生就业热点案例,负面例子--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某高中生汪某,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就自暴自弃成为了社会的流浪者,靠母亲救济,母亲不给钱就杀母;正面例子--职业无高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如卖肉的北大才子、杭州的破烂王宋岩,不分职业贵贱自主创业收入上百万,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积极讨论,从而认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知识点。

(三)以爱的名义唤醒、激励和鼓舞,感化学生心灵

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要言传身教发挥人格魅力,以爱的名义唤醒、激励和鼓舞,感化学生心灵,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转换角色,以学生的角度看你问题,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我也这么认为”“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做”利用这样的以“我”称谓的语言,来拉近师生的距离,感化学生自卑、焦虑、等负面心理。让课堂上及时恰当的鼓舞和激励,成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教学艺术。现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人的发展也由多样型取代了单一型,对高中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在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起健康人格教育的意识,加强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推上新台阶。

作者:胡晓霞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第十中学

第2篇

 

高中政治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因此往往会被学生认定为是一门难度超纲的学科。纵观高中文科的考试,学生在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中所获得的分数往往会低于其他文科类学科,很多学生都因为政治的观念性强,而不愿意学习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够透彻,其实不然,高中政治知识点虽然庞杂,但还是拥有一定的模块和规律性。除此之外,高中政治的考试题型相对固定,无非就是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考查点也大都集中在学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的理解,因此,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也存在一定的答题规律和技巧,只要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答题规律和技巧,就能够轻松获得高中政治学科的高分了。

 

一、熟悉高中政治课本,进行知识体系的归类总结

 

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组成一般可以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这些知识虽然庞杂,但是归类起来也是很轻松的。将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后的复习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能够一针见血地找到自己的薄弱部分。并且列出基本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以后的复习工作十分有用。

 

首先,高中政治最初接触的部分是经济生活部分,主要内容是讲述我国的经济制度、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的经济体制,以及部分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等。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 可以将每一章节的小标题标记出来,这些小标题往往都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总结性话语,同时,每当碰到概念性知识点时,学生需要着重记忆,这些概念往往会成为选择题的考查点。经济生活这部分知识由于概念性较强,的确不容易理解,学生学起来可能有抵触心理,这时候建立知识体系、整理知识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越往后知识点学习得越深,所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整理和复习习惯。

 

其次,对于学生接触的政治生活,学生需要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记忆框架,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国家、人民和政府的理解。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分成国家、人民和政府三个小模块,在每个小模块中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再者,是文化生活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文化这部分知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这一方面,虽然这部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稍微轻松一些,但是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最后,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哲学生活这一部分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哲学部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迷茫,觉得不能理解哲学史的内涵,甚至不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概念理解起来困难,且知识点容易混淆。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理解,一点一点把握住哲学部分知识的主线,从而整理出哲学的知识脉络和体系。

 

二、注意细节,把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选择题,一类是主观题。学生必须要明确,选择题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细节理解上,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之外,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对细节的理解。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首先就是要阅读题干,抓住题干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每一道选择题往往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学生只有读懂题目,抓住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下手进行思考。同时,找准关键词对于解答选择题也十分重要,不同的关键词往往代表了不同的考查方向,学生需要根据关键词来选择题目的答案。例如,题干中提到“本事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这个时候,学生就必须从哲学角度进行题目的分析,即使有的答案很有道理但是不属于哲学范畴,学生也不能够轻易选择。

 

其次,学生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可以采取“排除法”,排除法排除的对象也可以分为错误选项、无关选项、混乱选项。错误项指的就是这个选项本身就存在错误,例如,选项中出现“我国公民的权利大于义务”,这一类选项往往本身就存在很明显的错误,学生基本上一眼就可以将其排除。无关选项,顾名思义就是与题目无关的选项,这种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一段文字,但是与题目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无关。例如,题目询问“题干中所体现的经济学知识有哪些”,这个时候答案中往往会出现与经济学无关的选项,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题目的关键词入手,进行无关选项的排除。

 

混乱选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逻辑顺序不正确,或者前一句话是正确的,后一句话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类选项,很多粗心大意的学生在看到前半句的时候觉得选项是正确的,后半句看都没看完就填到题目中,这样的失分是十分不值得的。如果学生遇到了实在不会解答的题目也不要慌,只要把握住一点考查方向,理清思路,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大胆猜测,切忌慌乱。

 

三、理清思路,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中,由于主观题的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且所占分值最高,往往最令学生头疼。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总结了学生觉得主观题难的理由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知识点答不全,经常丢三落四,这个题落下一个知识点,另外一个题再落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丢三落四之后,最后的得分往往就会不尽如人意。

 

高中政治主观题往往可以分为几个题型,体现类、为什么类、依据类、启示类等等。其实无论是哪种问法,学生都不用慌乱,基本的套路就是首先要分析题干,归纳题目中的观点;然后就是要根据自己归纳出的观点,联想到课本中的知识点,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到底有哪些,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再运用课本中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最后,学生往往需要加上自己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除此之外,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一定要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答题,切忌运用网络用语等俗语。另外,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字迹工整,不能乱涂乱画,否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阅卷老师在批阅题目的时候看不清字迹而丢失分数。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其实并没有学生想象中的困难,只要能罗列出基本的知识框架,然后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就应该可以顺利通过高中政治的考试了。

第3篇

【关键词】准确理解 注重方法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6-01

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总体难度不大,知识点布局相对合理,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考查比较到位,主观性试题涉及《经济生活》考点主要有:汇率变动及其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我国财政的作用,市场调节的作用等;涉及《政治生活》主要考查以下考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政府的工作原则、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等;《文化生活》主要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生活与哲学》主要涉及: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等。虽然试题总体难度不大,但试题的灵活性很强,综合性很高,想得高分不很容易,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准确理解,灵活运用

高考政治主观题主要考查政治科的主干知识,尤其是与时事热点有密切联系的主干知识。这就要求考生全面把握主干知识,做到了然于胸。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又特别强调能力考查,在答题时考生必须做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才能扣准考题,高效作答。

先看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T34(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针对上述影响提出两类企业各自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由于试题涉及的主体是“企业”,因此能够自然想到“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这一知识点。但直接写出三大要素只能得到部分分数,必须结合材料细化知识、活用考点,才能分析到位。对于“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联系材料后可以将战略落实到企业的战略定位,将企业转型为“对外投资型企业”;对于“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要充分理解信誉和形象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树立,便可写出“增强品牌意识”。

其次,对于“出口贸易型企业”,根据材料一的结论比较容易分析出对其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价格上升,进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从而不利于商品出口。其中,“价格上升”是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出这一点就可以基本确定所需运用的考点是“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但将“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三点内容和盘托出很难得分,因为答题必须结合材料,这样就必然要求将所用知识点灵活处理。对于“调节生产”这点不能仅仅说出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这种措施只会减少影响,但取法避免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结合材料,比较一下“出口贸易型企业”和“对外投资型企业”,就可以想到“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等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措施可以转化风险,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点也不可泛泛而谈,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进行深层分析,便可得出结论如下: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于“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这点,要着重在“高质量”三个字上下功夫,因为出口贸易已经堵了出路,只能通过提高质量解决问题,再联系第四单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于是便有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注重方法,全面分析

在解题过程中,很多考生容易出现简单作答,蜻蜓点水的情况。其实简答题不能顾名思义,以为就是“简单作答”,否则就会出现答题的片面性。认真结合材料分析,按照解题方法缜密思考,可以避免这样的失误。

再看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T35(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用好微博”。本题的得分率可能不会很高,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解题中分析不够全面。此题属于“措施”类设问,“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但此类设问又是灵活多样的,从设问的方式看,既可以是直接的,即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是间接的,即让学生给有关主体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措施”类设问的解答,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下四个角度是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是审清设问,明确角度。二是联系课本寻答案。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四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解答本题时,审清设问,明确角度很容易做到,但从试题设问看,很难直接找到相应的课本知识,只有通过结合材料,审清题意,针对性地获取材料信息,弄清主体后才能落笔。再读材料发现,本题中使用微博的是政府和公民,于是围绕政府便可想到:宗旨和工作原则、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监督等;围绕公民可想到: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三大原则等,至此答案全面得出。

三、注重综合,触类旁通

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必须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综合把握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而通过获取和解读信息对知识进行筛选,再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

最后主要以2012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题T37、T35为例,说明知识的综合性。T35(1)“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考虑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等观点,评析观点时使用最多的是矛盾观,这样就要求再次缩小范围,重点对比“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三个原理或方法论。当试题涉及“解决问题”时一般使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本题设问是“评析”,于是舍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方法论的原理依据范畴更大,针对性不强,也可排除;恰好试题涉及的是“分析问题”,最后确定运用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上述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单元内部,这是一种范围较小的综合。

T37(3)“端午节即将到来,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吸引中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此题主要涉及《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第二单元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等。上述内容显然体现了模块的内部综合,这对学生的要求极高。

还有一种最大的综合就是模块之间的综合,以T37(2)“针对人们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假日来过的现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整合知识,形成知识锁链,达到触类旁通,增强解题的全面性,提高解题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点、线、面”思维;高考;高中政治

G633.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主要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部分内容,分布在四本教材中,即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和必修4《生活与哲学》。由于政治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理论性、抽象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依靠硬性的死记硬背来记忆或理解这些内容,不科学也不现实。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对于政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较为科学的方法。

一、“点、线、面”思维的概念

“点、线、面”思维是一种既具单向性又具全面性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系统化的训练,其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点、线、面”思维是通过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方式和步骤,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这种方法从形象思维的点、线、面开始,经逻辑思维的推理和深化,使该方法的运用者将知识内化。

所谓“点”就是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构成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这部分包括的“点”:货币、价格、消费、生产与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投资与融资、个人收入的分配、国家收入的分配、征税与纳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所谓“线”是指将高中政治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点依据一定的逻辑贯穿起来的线索。仍然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为例,“企业与劳动者”是属于经济范畴的概念,要理解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问题,必须将其放入到经济环境之中,而经济本身又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劳动者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的具体关系有哪些,是怎样形成了”就是学习和贯穿本专题的一个重要线索。

所谓“面”是知识的范围。“点”分散于各自独立的章节,由“点”带动对某个课题的系统论述,这又组成了“线”。就是这样,“点”形成“线”,诸多“点”与“线”逐步构成“面”,最后“面”与“面”构成一个整体。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学生完全可以依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教材探索,并对其中的相关知识点和点与点之间的线索进行组合,形成知识框架,也就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说的“面”。

二、点线面思维具体运用

高中政治教材课与课的遵循相应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整体。把“点、线、面”思维运用到高中政治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点”的思维学习方法

教材中存在很多的“点”,每个“点”下面又有很多个小“点”,共同组成政治高考200多个考点,这种多数以概念呈现的知识“点”是高中政治的基础。在运用“点”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全面寻找、联系整合和对比区分和理解诸知识点。首先是要用全面的观点寻找“点”。联系教材内部逻辑结构、联系课程标准、联系考纲等进行相应的“点”的捕捉。其次是用联系的观点整合“点”。通俗地讲,就是要把点串起来。使学生对点的掌握不是孤立的机械的,而是前后呼应的灵活的。如《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生活与哲学》中的“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进行整合。第三、最后是用比对的方法区分“点”。很多基础概念存在相似性,这需要我们对这些“点”进行归纳、比对,并加以区分。如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与“价格”这一组概念,其中“价值”指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衡量的是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的多少,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线”的思维学习方法

“线”的思维学习方法的运用,要从逻辑思路、呈现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要注重“线”的逻辑思路,就要从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中,找出“点”与“点”的逻辑关系,学会理清线索。如《生活与哲学》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q证关系”时,虽然重点是在理解好两者的关系,但切忌将必须作为铺垫的一些基本内容草率带过,如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必须层层分解,步步推进,最后强调重点,才能使学生从总脉络中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其次,要注重“线”的呈现方式,可以借助一些图表形式等把内在“线”的逻辑表述出来。

3.“面”的思维学习方法

“面”是“点、线”的进一步,“面”的构建,是高中政冶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带有很强的归纳性。对各个章节、模块的学习,最后均需要呈现在“面”上即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掌握和对各知识点的准确综合运用。要处理好“面”的问题,要注意两点:一、用“面”的思维搭建框架。教材中的各单元、各模块,“点”与“点”、“线”与“线”以及“点”与“线”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点”“线”均不能脱离“面”的范围。二、用“面”的思维进行内容填充。遵循课-章-单元-模块的思路对知识点准确理解,并明确其所在的“面”。

三、“点、线、面”思维在政治学习中的效果评价

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能力学习。学习《经济生活》,先定一个“点”,如社会主义经济的方方面面,推及至《政治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这条“线”,由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对制度的各个方面的优越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有裨益。除此之外,长期运用“点线面”思维,能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论点,举一反三的发散能力。

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均以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前提。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更要有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点、线、面”思维学习方法,既可以使同学们学到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获取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丽.微课程教学法: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以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J].高考(综合版).2015(05).

第5篇

一、从点到线,深化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往往考查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福建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企业发展、诚实守信、社会责任、共同富裕;政治生活中的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理念、党的执政地位、国家性质、政府宗旨、原则、职能、公信力和权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

对这些常考的基础问题有粗浅的理解并不难,但如果没有深入思考,没有与实际结合,只记住了表面知识,还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简单记忆阶段,就没办法提升能力,完美作答。因此,二轮复习要在深钻细研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作全面、详细的梳理、排序,牢固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把教材中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知识线设计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突出基础能力的提高。

二、以课本为主,建构知识体系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提高复习质量,必须选择正确的复习方法,做到纲举目张,即: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就是常说的以课本为主建构体系。提升能力的前提是巩固基础知识,但二轮复习时不能拘泥于背诵零散的一个个知识点,而是帮助学生回归课本,通览全书,整合相关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全面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对知识运用自如的程度。

如:政治生活可以这样进行考点把握与体系构建。

从宏观角度:以行为主体进行归纳与总结,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主线1(按主体梳理):公民――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家(国际社会)。

主线2(按行为逻辑梳理):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公民参与――政府责任――政党领导――民主制度健全完善――国家外交。

从中观角度:第二课“公民的政治参与”包含了以下内容。1个有效途径――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2个途径: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3个意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意义,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民主监督的意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4种方式: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及其这四种方式的内容。

三、结合新材料、新情境,灵活运用知识

只记忆不理解,是机械把握,只复习知识不灵活运用,是炒冷饭,这些对能力的提升都是很有限的。高考试题往往涉及的基础知识面较广,而且坚持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二轮复习时应强化学生在对主干知识的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认识当今一些社会现象,能结合新材料、新情境,对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要实现这一能力目标,复习中应注意:1.抓准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反复强调和训练,做到心中有数;2.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了解,真正理解掌握;3.关注时事热点,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4.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结合时事热点,做到学以致用。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三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为统帅,以高考政治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2012年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授课班级:

高三(3)班 57人 高三(5)班 55人

三、授课内容及课型:

本期的主要复习内容:经济生活(必修一)、政治生活(必修二)、

哲学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

三、教学任务与总体安排

9月份:结束必修一经济生活的复习

10月份:结束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复习

11月份:结束必修三哲学生活的复习

12月份:结束必修四文化生活的复习

元月份:市统考前综合强化训练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教学研究,把准高考方向和要求。

首先,研究高考。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集群智,增群力;落实高考要求,研究《考纲》、《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特别是重点研究2012年江苏政治高考试卷和江苏各市的高考模拟试题,准确把握高考方向。

其次,研究学生。依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再次,研究教法。要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遵循备考规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本知识点拨到位。梳理知识,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建立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做到“精细备考,精心设计”, “注重基础,深钻教材”,提供、筛选各种资料,点面都能照顾到。“讲练结合,提高能力”。 3、加强和落实“培优”:

作业单独批改,要求他们准备错题集。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学习上培养乐观的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

4、创造条件,进行校校交流,广泛收集高考信息。

五、教学目标与策略(第一轮复习):

1、明确考点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 复习目标:使学生在微观上按照考纲要求的知识条目逐章、逐节、逐个知识点进行复习,夯实基础,厚积薄发;从宏观上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策略:第一轮复习应按考点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

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把屋考试方向。

认真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型及要求;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与网络。

首先,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本为本,坚决、踏实地抓好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首先自行整理每章节的知识体系,每节课利用10分钟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其次,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略)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

再次,要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和综合。

(3)精讲多练,实行考点练习。

通过考试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教师教学中的空档,查缺补漏。

(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学生解题时能遵循这样的思路:

第一、阅读题目和设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

第二、阅读材料,根据设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第四、思考基本的答案要点。

第五、规范地组织答案。

2、综合模拟训练

复习时间:2012年1月中上旬——市期末统考前 复习策略:(1)高三政治教师集体备课和共同探讨问题,营造协作氛围,避免各自为政。寻找在重大时政热点问题上的交汇点,增加教学与复习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以实现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

(2)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技巧,答题规律的把握,同时要训练学生答题的格式,书写,答主观题要做到术语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以增加非智力因素得分。高考答卷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标准答案与学生的答案悬殊太大,学生的回答普遍不全、不准、不优、不简,层次不清、东拉西扯,卷面不整洁,字迹不清楚。

(3)最后一周,返朴归真,回归教材。熟记核心概念原理。

(4)在综合训练阶段,为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充分结合起来,应培养学生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要求他们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读题、审题要仔细、慎重。

对“熟题”的审查不要凭印象。应当特别仔细、认真阅读,注意它的细微变化。对新颖的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只要耐心多读几遍,熟能生巧,就能找到解问题的办法。注意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阅读题目时注意区别显现信息与隐蔽信息。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弄清题目内容是属于教材的哪一部分,然后再根据题意认真作答。

第二、答题要确切、简练,书写规范、工整,尽量采取要点式答题。答题时要准确应用政治术语,防止用原理生搬硬套。避免出现答案写得不少,得分却极少的现象。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人文素养;策略

高中政治的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作为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一门思想性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责任。但是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如“教师教学呆板化、教师的教学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教师正确发挥其重要的引导、培养等作用,以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加强。

一、重视基础知识

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学生首先具有人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有个基本的理论基础,接着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构建知识结构,认真讲解具体的知识点,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深层次的理解;在课下的时间安排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上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由此通过课上与课下的结合,巩固学习基础知识,实现对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政治生活》这本教材时首先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民主参与的几种形式、政府、党的地位作用等”知识,让学生首先对基本的政治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建立起基本的政治参与的概念其次通过教师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联系,如“居民的权利”在“自由”的方面,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学生能够想到无论是信佛教还是基督教,国家都没有进行干涉;在教学“文化教育的权利”这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同学们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权利。由此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感知程度。

二、重视练习的作用

练习是教材之外的知识补充与延伸,通过练习,能够巩固深化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点,又能够通过材料了解实事,还能够培养学生通过时事进行合理的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练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材料与知识的结合,进行引导性学习接着让学生学会这种思考方法,在课下的练习过程中,然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思考理解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文能力和方法。由此通过重视练习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唯物辩证论》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出例子“地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消失而停止运转,太阳不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而停止发光发热、树木不会因为风雨而向下生长,水不会用来做桌椅板凳”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看问题样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要学会尊重事实”,所以,可以引出知识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的反应,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引申到哲学上的思考,让学生有“哲学能够指导实践、哲学是生活的向导”的意识。然后在课下,教师就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总结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所帮助,培养自身的人文能力和方法。

三、重视思想上的培养

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其思想上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更要用教材中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给学生充足的选择区间,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让学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能够分清是非对错。只有在思想上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事倍功半。由此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品质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文化生活》这本书时,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尊重的前提下做到兼容并包,让学生有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通过举例“新华字典中是否应该纳入外文传入的词汇”,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能够保证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增添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以此类推,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对待一件事时的看法,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让学生从政治学习中完善自身的价值观。

四、教学合一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低,也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状态。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结合,是教师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区关注学生的接受知识状态,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由此实现知识与能力思想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结语:

高中政治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高中政治的高效教学。教师要通过重视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多方面等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晓祯,浅谈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方法,[J]现代教学,2016.5

第8篇

关键词:高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主题的紧密结合,明确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以下,笔者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就高二年级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这一先进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在含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即是指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置之于学生所熟悉、所了解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他们所倍感亲切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以此最大限度地诱发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浓厚兴趣以及强烈愿望,真正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一教学目的。

二、高二思想政治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特征,特别是哲学部分,历来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我个人认为,其原因在于教师单纯对概念或者原理做简单的解释,致使其讲解过程脱离了学生现实生活背景。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点放置于同学生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背景之中。例如,在教学“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这节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列举了如下的例子:我们班级里有很多学生,大家有相同的老师、相同的班级环境,接受的教育也相同,可是为什么有的学生进步很快,有的则进步较慢呢?

这其中,相同的老师、相同的班级环境以及相同的教育水平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原因,它们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不能随意忽视。试想,假设没有了这些外因,学生又谈何接受到正常水平的教育,又谈何取得进步与发展呢?但,导致学生个体学习成绩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人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方式方法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等这些内在的原因。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是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不在于教师是否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全都事无巨细地灌输给了学生,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能对这些学来的知识进行灵活的操作与实践运用。

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践行则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这一要求的更好贯彻与实现。如,在学习“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这节内容时,我从高中阶段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向他们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文化现象:

利用星座、扑克牌等在电脑上算命;

婚事、丧事讲排场、大操大办,挥霍性消费;

……

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他们本身对此有就有着独特的看法,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这一教学内容巧妙寓于这些现象之中既能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明确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区别及相关影响;除此之外,更能让他们懂得一个重要道理:在众多文化之中,只有提高自身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水平,才能避免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

我们高二思想政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地将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原理融入高中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背景之中,这既有利于真正构建起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更有利于全面落实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主体作用;说举论编;效率

《生活与哲学》是普高思想政治必修课之一,相对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较强的现实感和实践性,哲学思想性强,实践性相对较弱。而目前“90后”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和意愿都呈现下降趋势,哲学学习的主动参与度低,主体意识弱,觉得其深奥、枯燥。他们很难从哲学学习中体会到智慧的火花,领悟到人生的航向。作为一线政治教师,笔者多次上哲学课,也听过不少老师的哲学课,经常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只有在默写和做题的时候,学生才会有些精神,而教学任务也只有通过默写和大量练习才勉强完成。这种基于反复记忆和频繁训练基础上的被动学习,显然无法达成哲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也不符合教学改革理念和要求,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说举论编”学哲学,是笔者在哲学教学实践中探索思考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

效果。

一、说——请学生口头回答出自己对某个概念或某个观点的理解

在哲学教学中,不少学生能准确无误地默写或者背诵出一些重要概念和观点,但在说的时候吞吞吐吐讲不清楚。这是因为简单背诵和默写只需要记忆再现即可完成,而说的过程则要进行思考和理解,在说的过程中可以体现他们对这些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说”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即“说什么?”“怎么说?”

1.说什么?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学生都能讲清楚,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必要讲清楚,不同的哲学概念和观点理解难度不同,新课标对不同哲学概念的教学要求也不同。

2.怎么说?这个问题包括什么时候说?谁来说?怎样说?学生学习的课程多,政治学科每周2~4节课,学生能够用来学习这门学科的时间极其有限,课后也不能过多占用休息或作业时间。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时间,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可作为课前复习提问请部分学生对上节课学过的概念观点予以回顾,也可以放在新课教学完成后,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概念或观点进行巩固性说明,还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请个别学生谈谈他对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理解。当然,对于个别理解困难的学生或者较难理解的概念或观点,也可采用课后在办公室给老师讲解的方式来进行。

二、举——举例说明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观点

通过感性具体形象的事例来理解一般性的知识,这是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学生自己举例来说明哲学概念或观点,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又可以引导他们对知识有效迁移。如果学生能够正确举例说明他们对一个概念或观点的理解,显然能充分体现他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比较到位。当然,对多数习惯于形象思维的高中生而言,要把比较抽象的哲学知识用例子说清楚,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论——学生对自己理解表达的哲学概念观点或事例进行讨论争议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概念观点理解不尽相同,在表达的时候也很难一次性把自己的理解讲得清楚透彻,相互间的质疑和发问有利于他们澄清自己的疑点,纠正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

学生的讨论从是否主动安排分为即时性讨论和专题性讨论。即时性讨论指事先未做安排,临时发生的讨论,多用于课堂学生对某个知识或例子理解表达时,其他学生的质疑和发问,就某个观点或事例甚至某句话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具有突发性,在老师意料之外,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教学计划,但适当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要考虑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讨论。专题性讨论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可以安排一定时间在课上进行,也可以用一节课时间专门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当然后者有些像辩论。

四、编——以国家社会生活事件为背景,以考查对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的理解运用为目标,由学生自己编写问题和答案

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尤其在高三复习阶段,遇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编写题目,编制答案。这一过程对老师而言不算难,学生要编制好的话,需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问题的问法,熟悉教材知识点,了解时事背景,需要较长时间来设计。当然,学生编制的是一两个题目而不是一套完整的试卷,不拘题型,填空、选择、判断、问答、探究均可。要求相对较低,通过自己的努力应该可以完成,几次以后就能熟练操作。这一做法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哲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水平,熟悉学科题目的解题答题方式,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当然这一过程也必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科应试水平。

学生编制题目容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没有信心敷衍了事,题目质量偏低,失去教学意义;二是花时间太多,问题设置和答案编制偏难,其他同学难以做出,自己也很难一直坚持下去;三是学生由于学习紧张,课外阅读量小,背景材料了解不多。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哲学课堂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思想政治课堂,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那么如何让哲学课堂奏响“生活化”的乐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导入生活、感知生活――树立哲学课堂“基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节课堂学习的气氛,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好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就会认真,情感就会投入,行为就会主动,教学效果也就比较理想。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一点,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做到新课导入的生活化,就可以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社会历史的主体”一段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本地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学生一听到这熟悉的、乡味浓浓的本地戏曲,立即提起精神,细细品味起来。欣赏完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我们的越剧是谁创造的吗?它起源于嵊州哪里?”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议论纷纷,可是没有人知道是谁创造了越剧。面对这一情形,我加以引导:“越剧是嵊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创造者。这说明了一个哲学道理: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问题。”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了新课的教学活动。

二、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贯彻哲学课堂“通过生活”的教学策略。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政治课强调回归生活,就是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思想政治课的观点、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

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在以课本为依据的基础上,要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巧用时事材料,构建参与式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与价值观”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了社会热点问题:老人摔倒了,你会扶吗?通过观看视频“老人摔倒你就去扶,群星为你撑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①如果是你碰到有老人摔倒了,你会怎么做?②你赞成哪种观点?③若摔倒的是你的亲人,你怎么想?然后派代表发言。通过这种参与式的讨论和学习,学生真正掌握了价值观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知识点。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品尝到了研究问题的乐趣和方法,并坚定了自己在生活中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心。同时也说明生活体验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桥梁,是学生智慧的生长点。

三、发展生活、享用生活――实现哲学课堂“为了生活”的教学目标。

哲学课要回归生活,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选择要面向生活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体现,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追求,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部分内容时,适逢社会上流传着“最美”的事迹,如最美的婆婆――陈贤妹,向血泊中的小悦悦伸出温暖的手;最美的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坠落女童;最美的老师――姜文、陈霞,因为强烈的责任心,细致的观察判断力,她们救下了煤气中毒的学生一家三口。我适时地介绍“最美”的事迹,并重点引入本省“最美的妈妈”这个事例,视频展示当地新闻报道,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吴菊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称赞她为‘最美的妈妈’?”很多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一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能奋不顾身地徒手去迎接,彰显了母爱的伟大,挽救了妞妞的生命。”进而提问:“那么,由此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该符合什么标准?”这时候,学生都轻松地得出结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由于学生对这个事例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对知识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

这样的情境使课堂教学生动鲜活,让学生在真实、平凡的体验中获得对抽象、难懂政治理论的理解,也使课堂少了说教,多了真实,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此,教师要将哲学课堂引向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学习和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服务。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愿“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给哲学课堂开辟一片春意盎然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彩霞.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4).

第11篇

关键词: 2012年全国文综卷 学科思维能力 科学备考

2012年全国政治卷与2011年相比,试题结构稳定,题型未有多大变化,多侧重能力考查,这与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做到了新旧教材的很好衔接。我结合试题本身的特点和多年的复习备考感受及阅卷感受谈谈师生如何科学备考,教师如何成功做好引路人。

2012年全国文综卷的政治总分值是100分,选择题从24题到35题,共48分,大题52分(38题32分,9+10+13,39题第5问和第6问)。

24小题常规计算,涉及价值量、价值总量、总产量(使用价值数量),比我们平时练的题简单多了。复习中教师需多方搜集涉及各个知识点的新题,教师要将各类计算集中归纳总结练会,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5题涉及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考查增值税的特点及意义,这既是常规考点又迎合了热点,但题很简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6题考查银行问题,设问新颖:银行为何收取贷款利息,那是因为银行作为融资机构提供一种资本这种生产要素而非其作用,很容易排除A、B、D。(自2011年考过财政作用后,作为备考知识点重点让学生复习了,而且多见于一些模拟题。)

27题考查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手段,背景材料乃现在人们常消费的计算机,要求同学们平时有顺序地记忆维权手段,只要理解记忆,就很容易选对。材料已经提到与经营者协商这一环节,后面就剩下按情节和顺序依次维权问题。平时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讲清维权途径,并要做到“授之以渔”,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生搬硬套。

28题以互联网问题为背景考察哲学联系知识点,有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识别和正误判断。这也是常规知识点,只是背景材料变了而已。

29题以“人与河流”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特征,只要掌握了实践决定认识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颠倒二者关系,就能迅速找到关键词就做出准确判断。

30题以电梯因清洁工建议安装在楼梯外为背景考查创新,“源泉”和“必然”两个关键词足以让考生警醒。这也是平时我们常强调的。

31、32是以港澳“一国两制”实施后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学国家制度中人大的权力和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不变和特别行政区的特权,还有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2011未涉及,又是时事热点,还带有综合性、知识波及面广特点。)

33题背景材料是某市人大常委会议,涉及考查知识为人大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人大的权利的区分(究竟是决定还是任免)。(政治学国家制度范畴。)

34题政治学考查宗教问题,以新疆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及教职人员、举办宗教活动数量为背景材料。该背景是政治学常考知识点,以前多以为例,从背景来讲2011年非选择题出现了,不过考查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我们总结过,在三轮复习中都提到了。)做题时只要把握宗教本质变化与否就可排除A、B、C三项,直接选D。

35题以热点中国政府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口相纸征收反倾销税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的形式及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做题时抓住“当今时代的主题”、“贸易冲突的实质”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就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融合,经济学背景考查政治学知识点,或者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去做正确判断。)

以下为非选择题,38题依然为32分,三个问题,分值分别为9分、10分、13分,分别考查经济学和哲学及政治学知识点。背景为经济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及权益的维护,以及企业用工荒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工荒的原因,回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从中找出原因,还要结合现实;这类题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哲学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入手并说明党和政府关注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该题属于简单题,问题很清楚,要求很明确,回答时只需将知识点准确阐述并与材料简单结合即可。这一点与2011年哲学知识点小切口重在知识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考查认识论处理社会实践知识,2012年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同板块、不同知识点。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答题中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非常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序号化、要点化、学科术语化或者简洁为知识点的阐述、知识与材料的衔接的这一能力要求体现的非常充分。

形式上有两问:从政治学角度考查一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关注农民工问题,二是结合国家职能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这是迎合新课标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的。(学以致用)

39题为学科间综合,有6个问题,除第5、6小问为政治学科很明显,其余都需政、史、地三科知识和思维的融合才能完整回答。2011年的背景材料是地理和政治综合,2012年的背景材料为历史和政治综合。政治学科除结合历史材料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及应用(分析说明),还考查经济学评析经济模式问题,该题型高考中第一次出现,平时见过但不怎么训练,要求回答其利弊,考查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正是考生缺乏的,再加上考生不会处理材料,即概括、总结及知识与材料的衔接能力不够,所以会拉开考生档次,这是一道好题。

整套试卷从难易程度上看:选择题较2011年相对简单,非选择题哲学部分简单明确,而经济学部分依然难度大,不易入手,政治学部分简单直观,整个分值分布也还与教材知识点是相吻合的,如哲学为16+20=36分,经济学16+19=35分,政治学16+13=29分;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政治试题总体结构和去年的大纲卷相比保持基本稳定,政治生活所占分值少于经济和哲学,题型也相对稳定,其中原因依据类5个(25、26、32题,38题第1问和第3问的第一小问)、体现类9个(28、29、30、31、33、34、35题,38题第2问,39题的第5问)、启示措施(手段)类1个(27题)、政策建议类1个(38题第3问)、评析类1个(39题第6问)计算题1个(24题),这就要求平时各类题型都练习到,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再者,背景材料很新颖,又是我们需关注的长效热点,如民生(农民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一国两制、国际关系(贸易冲突)、新疆宗教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高考题无论从选择还是大题都涉及很多知识点,加上哲学背景材料波及面广,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日常生活等,答案语言生活化,难以判断,唯独不变的是哲学知识点。

最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2012年的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想很好地解答38、39题,考生必须调用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并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要有学科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好的综合性。因此该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做到了新旧课标及教材的衔接,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又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发挥高校的选拔功能。

所有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但题型在变,材料在变,不变的是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思维模式,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今后教与学时必须侧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试题,原有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都有待改进,否则将一败涂地,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第1版).

[3]蒋永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9.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3.

[5]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0,(4).

第12篇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教育事业也在紧跟时展的潮流进行改革。而高中政治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知识的硬性记忆

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硬性记忆而不注重联系客观实际。江苏版的政治教材更是将教材内容设置得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虽然记忆了一些知识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2.课堂气氛不活跃

在学生只注重知识硬性记忆的氛围中,课堂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学生只要按照书上的内容进行背诵就行。这就导致了高中政治课堂气氛的不活跃,有的学生甚至把政治课当成了补充睡眠的“睡觉课”。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热情,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面对当今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更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通过实践和探索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1.通过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器材也在逐渐走向科技化、多样化,如今多媒体设备已经走进了许多高中课堂。在高中政治课上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中学的胡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就成功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向学生讲授政治生活时,胡老师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配以《新闻联播》和《壹周立波秀》作为教学视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讲解当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面临的问题。学生通过课件、教学视频以及胡老师的讲解很快就掌握了当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课堂气氛也随着学生的讨论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政治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缺少对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当前江苏版政治教材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中的哲学生活时,由于哲学观点过于抽象,哲学思想过于理论化,学生很难迅速地消化理解。同时高中课程紧张,政治课几乎每天都有,久而久之学生不会的知识就越积压越多。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哲学和其他政治内容都源于生活,在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之后学生自然就会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教材的编排上也要注重添加实际案例,让学生从书本上就能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3.倡导开放式教学,丰富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