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成功的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教师具备较强沟通能力
高中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帮助。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提高沟通能力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熟知教心学的知识。许多教师对于教心学的研究还是停留于师范院校念书时代的了解,工作以后忙于教学业务,忽视了这一方面内容的学习。其实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心理与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除了钻研业务之外,还应当及时为自己补充教心学知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心学知识,将其有效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尤其是针对高中生自尊心强、学习参与欲望浓这样的特点,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成效提高方面。
二是要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教学是一门表达与沟通的艺术,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过硬,首先普通话发音要准确,不能使用方言,后鼻音、翘舌音、卷舌音、儿化音等应做到熟练掌握。要注意和学生交流时语气温和,用词妥帖,语言具有启发性,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来建立师生之间沟通的良好纽带。教师还要注重语言使用的精炼和准确,话不在多,在于精,教师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应当简明扼要,让学生听得明白,要能够准确表达意思,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语言表达要求,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成效。
三是要把握教育最佳时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需要批评的地方,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场合,恰当的时间,组织好得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够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渗透力。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虽然处于好的角度,但是因为没有选择正确的场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对立意识,效果适得其反。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经验学习借鉴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提高自身教学成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从他人的成功经验、典型做法中汲取到自己所需的内容,进行本土化消化吸收与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学习借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养成定期学习习惯。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除了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之外,还应当畅通与外界教学信息沟通的桥梁,通过阅读教学刊物、上网搜索、观看电教片、听讲座等形式,积极学习教学方面的技能技巧,通过定期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履职能力中的短板。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充实,才能够保证自己始终处于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汲取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工作成效。
二是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教学研究是教师交流工作心得、研究先进教法的一次盛会,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除了学校教研组、年级部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育研究活动,通过认真学习他人教学的成功方式方法来达到弥补自身工作缺陷、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还要善于总结,将学习心得体会与感悟总结出来,他山之石为己所用,从学习他人成功经验之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三是要能够自主吸收创新。对于学习借鉴来的经验,教师不能简单地照搬,而应当进行消化式吸收,将有利于自己教学方面的经验汲取并加以发挥,对不适应之处予以剔除,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探究先进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自身教学成效。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更应当提高创新能力,站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全面提高教学素质化程度。
三.教学手段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手段运用能力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教学工具,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各种多媒体手段已经进入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也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转变教学理念。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眼中,教学手段是可有可无的一项设备,只要抓住了高考应试知识点,就等于抓住了一切,对教学手段存在漠视的态度。其实,教师应当全面认识信息化手段在增强教学内容生动性,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方面的促进作用,要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与教育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教学成效方面结合起来。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奠定基础。
二是要选准使用契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开展教学时,运用的时机、内容都大有讲究,原则上一节课使用多媒体手段不应超过三次,否则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的深入程度。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能够起到补充说明课文背景、了解作者等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变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甚至一段段生动的视频。书面的文字变成了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详实的数据,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
三是要逐步设计制作。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使用多媒体手段,还要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就是能够自己运用设计软件,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内容整合起来,设计成为适应本节课教学需求的课件,提高教学针对性。教师实现从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者变为研究者、创造者,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针对性。实践证明,自主设计的教学课件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紧贴学生学习基础与教材内容,提高生活化程度,学生感悟程度会明显提高。
四.教学立体化模式运行要求教师具备资源整合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予以关注和组织。只有善于将各种对教学成效提升有帮助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够有效组织和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应当从课内、校内以及单纯的语文学科走出来,融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是要能够从课内走向课外。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让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并进行内外呼应,共同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如通过组织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相近的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参加不同的学习探究小组,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外的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加素质化,尤其是课外活动能够发挥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方面的不足。
二是要能够从校内走向校外。在校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主题教育活动中,都有着诸多有利于语文教学开展的因素。高中生虽然已经接近于成人,但是受其生活空间、生活阅历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了解还处于较为肤浅和匮乏的层面,对此,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在这样生动的感悟之中增加写作素材,提高文章的真实情感。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在生活与校园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增加学生生活感知,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丰富素材。
三是要能够从语文走向各科。教师在语文教学之余,还应当培养学生较强的概括与提炼能力,教师应当及时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良好经验、先进学法提炼出来,在全班乃至整个年级进行推广。同时,教师还应当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形象的记忆方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有效转移和运用到高中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促进整体学习成效的提升。
【关键词】情感交融 教学同步 角色互换
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教学围绕着这三者展开。
语文教学是教和学相统一的活动。如何使教学过程从老师的"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经历,是当前改进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媒体,交流信息,相互作用,实现上述目标,达到教学相长。
师生之间交互作用,通常以师生情感交融、教学同步、角色互换等贯穿于这一过程始终。
一、师生情感交融是师生交互作用的剂
语文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又要尊重教师的工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情感将会滋润认知活动,它象剂那样,会使机器加快运转速度。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对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等心理特点不予重视,一进教室、仍以教师为中心、应试为目的展开教学。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低下,故部分学生上课不感兴趣,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实际上,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小的社会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要使这种社会环境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教学和谐性,这种教学和谐性表现在教学中师生情感一定要共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从爱护、关心学生出发,在学生各自的认识水平上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和毅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达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同步是师生交互作用的内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学生的认知与教学同步,是保证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内动力。学生的认知与教学同步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在于同步,而是要达到更高认知水平上的异步,即由认知同步向认知差异或认知异步过渡,使部分学生有成功的喜悦,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到有学习的压力,从而在不同层次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同步同步不同步,如此循环往复,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获得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持久探求知识的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同步的策略:(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使用与学生认知水平相接近的语言。(2)合理运用投影、录像、计算机教学软件、挂图等媒体,确保教学同步、认知同步。(3)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完成教学要求。(4)适时反馈调整教学,完善教学同步和认知同步。(5)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6)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7)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内驱动力。(8)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成绩,发现不足,改进及完善教学,允许语文教学局部存在不同步现象,而在整个语文教学上达到教学同步和认知发展同步,使更多的学生认知保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
三、角色互换是手段,教学互补是实质
初中阶段,学生处在青春期阶段,是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学习的关键阶段。因为年纪小,贪玩,心理不成熟,学习的动力不能持久,在语文课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忽冷忽热、不踏实等状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动力,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激发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动力呢?本人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目标动力
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汽车的方向盘和导航仪,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缺少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如 在初中新生入学时,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近期学习目标。也可根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目标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魏书生先生在语文教学上的有创造性的方式,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诚然,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他的潜能,登上一个个新的台阶;但是若一味地提出擂台式的目标,学生无法尝到成功的甜头,只能是渐渐地失去信心,败下阵来。因此,我们为学生确立目标动力时,要师生共同研讨,使目标既针对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目标过高过低的负效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真正使目标成为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动力
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动力。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成功的语文教师都是十分重视融洽师生关系的,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若教师能多和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一起解决问题,则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若师生关系紧张,相互之间不信任,及至于相互对立敌视,则会出现对抗心理,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2、重视表扬鼓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表扬和鼓励,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中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表扬鼓励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已涌起的动机浪涛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排除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不求上进等多种心理颓势,力求把这些不利因素杜绝于萌芽阶段。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动力
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促使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坚持不懈的行为求得自身的满足,这是每个学生学习的内心需要,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的内心需要,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同时,保护差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同学书写一塌糊涂,考试一路红灯,可他们仍不思进取。这种劣势心理的产生固然有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在他们学习上开始出现挫折时,不仅没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激励,反而遭到同学们的冷眼,教师的冷遇,使他们渐渐地失去了自尊心、自信心,在这最需要拉一把的时候,教师却往往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强刺激,导致他们本就近乎崩溃的精神防线彻底塌方。就这样,在失败和打击中,钻进了恶性循环的魔圈,一路滑坡,不能自拔。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加强语文学习兴趣的的培养,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大有成效。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兴趣
1 以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多处于13~17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最为敏感,教师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的影响会很大,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方式粗暴,不注重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会降低教学效果。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笔者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的温馨,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一直都倡导平等、尊重的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是平等的个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班级后进生感受到尊重,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师爱,只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笔者都热心帮助,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鼓励指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三是对学生多加鼓励,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只要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或者取得了进步与成功,笔者都及时加以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2 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性和教育投入的加大,各种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一般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手段在表现方式效果、包含信息容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面的重要作用。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变枯燥的程序式导入为多媒体趣味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就以一曲《春天在哪里》作为导入的引子,欢快的节奏为整节课营造了浓厚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一些说明文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直观感知少,教学理解效果不明显,此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相关影音资料的补充,可以起到增加教学信息、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教学活动深入进行。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相关类型桥梁的图片资料,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与深刻掌握课文内容。
3 以浓厚的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化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合理运用,就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撼,笔者在教学网站上面专门下载了反映横渡长江的影片资料,选取其中的精华片段在教学课堂上播放,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我军将士英勇渡过江去的感人画面中,学生内心产生了情感的升华,生动的影音资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而且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烘托、配乐朗诵等,提高教学生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以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作为初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仅仅满足于坐在座位上被动听讲,许多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非常高,迫切希望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此时,教师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在教学中,以师生互动的途径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将教学中的许多环节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启发与点拨的作用,让学生对照教学思考题,认真研究课文内容,和小组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教师开展巡视点拨,重在帮助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此外,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求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成功的学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程度,通过强化交流、提高技巧的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5 以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词:互动理念;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36-01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凸显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教师的感动,教学就成为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因为有了学生的感动,知识就成了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学生的情感开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语文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和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是教师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 “教教材”的做法,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所以,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欢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 “结论式”的展现。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生成性,这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二、 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绩的实践经验,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论体系奉献一份力量。
一、教学目标由应试型向实用型转化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导向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
1.注重主体参与,让学生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能因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使课堂充满活力;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主动建构过程中,发展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给予积极的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不断体验学习中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
2.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将使自主学习有一个长久的动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反馈和积极评价,让学生能根据学习成败自我奖惩以实现对学习实施自我强化。
3.创建有利的环境和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运用形式多样的、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为学生自主从事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策略由“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
语文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表述,为今后学习打下较好的语音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不能唯成绩论,不能仅仅关注考试成绩,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让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1.抓好预习,提倡“五问”。一问自己,遇到问题首先自己动脑筋,认真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二问工具书,要独立查阅资料,做一番学习探索;三问课本,遇到问题要反复认真地读书,联系上下文思考,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四问同学,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五问老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向老师寻求帮助。同时,小学生预习的技能已形成,且有一定独到的见解,教师此时可适当放手让他们进行课外学习。
2.专心上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考,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勤做笔记。引导他们积极地运用汉语思维,参与大量的语言实际。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紧跟教师的思路。另外,教师减少了教学指令,有利于师生密切配合、人人参与。
3.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习兴趣源。汉语课是一门语言学课程,对小学生来说汉语学习缺乏交际的真实情景。仅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加上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量微乎其微,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就需要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如开展讲故事比赛、分组表演、举办汉语晚会等活动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较高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由“单一填鸭式”向“学用结合”转变
达尔文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它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领域,也适用于一切人类活动实践,对于困难而复杂的工作来讲,方法的研究和学习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最困难学科的汉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
1.恰当运用交际法。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人与人交流,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便产生了,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才能使一种语言用于实践。交际法的运用首先是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语言,并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教师无需严格规定被使用的语言项目,要把流畅、熟练、得体的汉语应用作为基本的教学原则和主要追求目标;再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状态主动性,方法要灵活多样,有与现实接近的东西,使得学生兴趣浓厚。
2.注重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因材施教提出几点经验。
一是要了解学生,层层推进。实施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计划,由简易到疑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材料,但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二是要掌握学生心理,尊重鼓励学生。汉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特别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要用积极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外语学习心理疏导,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
三是全面肯定学生的进步。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份试卷、一次课堂表现来评价一个学生是非常片面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学会欣赏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愿望。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5、感动于课后的深入反思。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允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三维化”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引领者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此外,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深入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化”[1]。在此,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做如下论述。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化”,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积累源于识字写字,只有正确掌握、逐渐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更多地接触语文并掌握语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语文教育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困惑和痛苦,在体验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将落后的教课文模式转变为课文教模式,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通过讲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精神领域受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三维化的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教学目标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核心在于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3]。在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三维目标不需要全部写出来,而只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自身与能力目标即可。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起到目标引导作用。
2.教学主旨
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的灵活性及普及性,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性格、思维、品德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语价值观。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避免因三维目标的设置而扰乱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教学范围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中,而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然而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是,整个课外活动中的三维目标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制定。例如:教师在讲解《鸟》这一节课时,为了从根本上突出保护鸟类这个情感主题,应把情感和态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三、三维目标的另类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情感方法及过程态度等作为能力目标的辅助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目标。例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对作文感觉到头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作文题目,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目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自己的认识,确定正确的写作心态。与此同时,三维目标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应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此外,在三维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美国教育家卢姆指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教学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总之,教师应坚持新课标理念,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去体现和表述,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听名师“谈情说爱”――如何回归“三维目标”下的本真教学――真语文之“情”与“言”[J].今日教育,2011,(10):40-42.
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在和谐环境中快乐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教学方法,还需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特点,只有将这两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习的负面情绪,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安心、快乐地开展学习。
首先,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的成绩也参差不齐,教师必须客观、理智地看待这一现象,不因成绩的优劣而区别对待。特别是后进生,教师更应在教学中多多鼓励和表扬,尽量少批评,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激励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其次,教师应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学生给自己定制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学习中不再有思想负担,更容易达成目标,取得成功。教师应特别注重疏导后进生思想压力,树立其进步的信心。
另外,教师应重视对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除了多鼓励,多表扬,教师还应指导他们制定个人补习计划,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在班级中,鼓励学习优秀生开展帮扶活动,让学生在团结互助的良好环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开展自主互动模式,在充分参与中快乐学习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法宝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作为成功的教师,应懂得从优化教学模式入手。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新型教学模式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为主角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挥作用。由于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里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对于这种自主互动的模式表现出极大的欢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活动中,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探究思考题的引导下,逐步、深入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参与率,更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成果,感知成功的喜悦。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班级汇报和小组间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全面、更科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补充丰富教学信息,在生动教学中快乐学习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活动新颖、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生动的演示效果和超大的信息容量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网络中搜集大量的补充信息,再进行筛选、整理和剪接,设计出与之配套的教学课件。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影音演示,可为课堂教学活动增加信息量,丰富学生的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对于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和全面。
例如在教学《巍巍中山陵》一文时,学生对这一宏伟建筑素未谋面,如果不能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功能,那么即使教师说破嘴皮,学生还是缺乏真实感知和情感共鸣,整个教学过程就会非常枯燥。反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中山陵的相关精彩片段,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学生一下子就被中山陵的雄伟气势和灵秀山水所吸引。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活动会更加深入研究,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更有效地提升。
四、确定分层教学目标,在踌躇满志中快乐学习
由于学生受到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语文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应客观看待这一现象,科学应对。陈旧的教学标准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标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对于各层面而言,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所以应制定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相对或略高的能力范围内开展学习活动,可以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只要是付出了努力都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成果和进步,在“跳头摘桃”中感知学习的快乐、满足与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类为3~4个层面,并为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兼顾各层面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互动活动中。不仅如此,这一原则还应体现在课堂提问、作业设计和测试考核等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不同难度的提问内容,分别向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提问,不仅促进各层面学生的思维运转,同时也杜绝了边缘化的倾向;在作业设计环节中,教师可以从作业的难易度及份量两方面进行差异性安排;此外,教师可设计A、B卷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对于优秀生,主要以促进思维能力为主,而对于后进生,主要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通过分层教学的开展,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够感受到成功和满足的快乐情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
五、构建立体教学空间,在拓展活动中快乐学习
如果将整个教学活动都压缩在课堂的45分钟内,就局限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师要结合课堂与课外,通过拓展教学活动,构建立体的教学空间。课外拓展活动应注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并巩固学习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竞赛活动,如诗词背诵、一分钟作文、翻译古文等比赛,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通过开展社区、街道等社会调查活动,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为提升作文写作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感知到学习快乐,在巩固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快乐教学法;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快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体指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老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素质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快乐中取得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通过快乐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创造快乐的教学环境
快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强化师生对教学实践的认识和感受,而且需要保证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适宜的教学环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的应用,首先需要营造如下的教学环境: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想建立快乐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快乐教学法的应用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如果语文老师没有爱心,快乐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实践证明,老师与学生只有建立起了平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促进老师正常教学的进行,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
2.营造成功的气氛。快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应用,必须要让学生感觉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快乐教学法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能够快乐、积极地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更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让学生高兴地、快乐地学习知识。初中语文老师要综合各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二、提高老师快乐教学的能力
快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需要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更需要语文老师具备快乐教学的能力。要想有效贯彻快乐教学法,老师首先要能够做到自乐,否则老师的情绪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情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语文老师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切不可只是谈空洞的经验与技巧,要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写作能力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才能够讲述出有效的经验与学习技巧,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学生与老师之间只有能够将写作的感受进行良好的交流,才能够达成心灵上的共识,使得整个班级都能够形成语文学习的风气。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快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做到民主教学,即不仅老师要参与到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要想使学生精力充沛、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仅仅靠老师的主动与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营造出使学生与老师都能够参与到其中的课堂氛围。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能够对学生的感情变化细致观察,建立融洽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心情愉快地学习知识。
四、丰富教学方式
快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除了需要快乐的教学氛围,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外,还需要丰富教学方式,做到多样化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仅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打破了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氛围。再比如一些语言和实物、幻灯、模型等教育,能够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看得见、摸得到,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提高,思维与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五、优化课堂提问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快乐教学法的作用,还需要巧妙地设计课堂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快乐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首先,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能够扣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对语文课本重点知识的理解;其次,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作用,问题不仅要与课文内容紧紧相扣,而且要具有启发性和一定的思维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发现语文知识蕴涵的美感;再次,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曲折性,切不可直来直去的问,否则会妨碍学生正常的思维,老师要从问题的侧面或者是反面进行提问,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经过转换以后得出结论,这样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老师问题的提问要与文章的写作手法相联系;第四,问题要新颖,角度新颖的问题往往能够平中出奇,使问题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更能够使学生出于好奇而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第五,问题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语文老师在进行问题的提出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最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有梯度,也可以将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提出,这样学生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克服重重困难、步步成功的喜悦。
六、结语
语文是初中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将快乐教学法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素质教学的大势所趋。当前,快乐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要将快乐教学法彻底地应用到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还需要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初中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体新. 追寻快乐的初中语文课堂[J]. 成才之路. 2011(34).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下的差异性教学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指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指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全面了解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的现状
(一)现状。弘扬特长评价,但更多的是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少数下等水平的学生在评价中体验不到成功的激励。实施差异性评价,在题目的设置上教师没有真正做到梯度设置,梯度设置往往流于形式。
(二)差异性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教师还没有真正从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怪圈走出来。在评价前,教师的头脑中总是抹不去“正态分布图”:在一个班级群体中,只有极个别个体是优秀者,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还有极个别的个体属于下等水平。教师首先想到的总是那些优秀的个体,所以,评价带来的后果是:只有少数的所谓“优秀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激励,少数下等水平的学生成了失败者。
三、准确把握中学语文教学中差异性教学的教学功能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用一张试卷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对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进行测试,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发展的好坏。这种评价的方式严重挫伤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有悖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而差异性教学正是变“甄别与选拔”为“激励成功”,让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评价中受到激励,并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实施差异性评价,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在每节课的当堂训练中设置有梯度的题目,设置(必做题),(选做题)和(能力提升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评价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的需要。还可以针对特殊个体采用特别的办法进行评价来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二)弘扬特长评价。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写字,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演讲,还有的擅长书面作文。因此,教师在注意全面评价的同时,要注意弘扬学生的特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