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3-07-28 17:33: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94-0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现代的园林建筑更为讲究时尚元素的搭配,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虽然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但却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而传统思想却成为了人们思想意识中固有的审美定位。那么,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保持其时代设计风格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之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园林作为城市设计的延伸,用以通过绿色景观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景观现状综述

城市园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是休闲娱乐与文化教育的场所。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纳入了生态学与美学,从园林的宏观布局出发,将园林景观的局部结构与不同元素的形态特点相互作用,塑造出具有审美效应的园林风景。

景观园林设计意境不再是理论性的风景园林学,而是将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自然生态等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将园林中的自然要素整体考虑,纳入人工要素,建筑作为园林的主脉,对园林起到重要的布局效应,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相互协调,不仅可以提升园林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使园林的功能性得以完善。在拥挤的城市中,园林是少有的绿地,其不仅发挥着城市生态平衡的效应,也是城市居民休闲的场所,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从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角度而言,园林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空间艺术,其具有社会公益性,也存在着生活现实性,符合人们休闲娱乐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发挥着提升城市居民精神层次的功能。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城市是国家的微观形象,发挥着国家在世界中的窗口形象的作用。园林作为城市文化集聚地,发挥着城市品牌效应,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可以感受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国家的文化内涵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强调文化意识和服务意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城市的本土文化,都要渗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将当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作为园林景观的灵魂提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如果说,多元文化所体现的是文化共融性,那么,文化的个性化呈现则是文化差异性的体现,也正是城市品牌效应所在。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素

(一)城市园林中的建筑设计

在中国文化中,建筑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就宛如是承载了历史元素且已经凝固了的语言符号一样,将中国文化特征以建筑形式、建筑设计风格而渗透出来。在中国,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设计。按照传统的园林设计,多以环境塑造为主,园林建筑虽为园林的主脉,但是所发挥的是辅的作用,并散发着人文气息。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虽然存在着功用性,但是依然以景观价值为主,搭配在园林景观当中,将园林景观中所蕴含的基点凸显出来。园林的建筑设计通常选择自然材料,与砖石搭配,给人以和谐之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城市园林建筑在设计上依然存在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装饰构件,多数体现在门窗设计上。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几乎每一处设计都是运用了纹样作为无声的语言表达思想,各种装饰物同样发挥着通过视觉判断解读文化内涵的作用。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建筑设计中所装饰的图案充满着艺术情趣,那么,只要人们驻足观看,就会对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以解读。

(二)城市景观中的绿色设计

现代的城市中,园林是绿色角落,虽然在拥挤的城市中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却发挥着景观效应、生态效应、人文效应和审美效应。绿色设计是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表达,具有象征性意义。

近些年来,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并提出了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等的理念,主要是基于日渐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而对城市绿色环境的渴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绿色设计的重点,所涵盖的范围已经不再拘泥于固有的园林、城市公园等等,而是扩散到广场、小区、街道的绿色景观设计,使绿色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从生态的角度而言,城市园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对城市绿色生态环境以协调,使城市居民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同时对于城市整体形象以美化。由此可见,城市景观中的绿色设计符合了更高的审美需求。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城市园林的绿色设计使城市园林中的自然环境,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城市形象,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不断升级,绿色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已经由绿色功能性上升到审美高度。可见,园林绿色设计最终的受益者是城市居民,他们享受着绿色环境条件和健康而舒适的生活。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一)城市园林景观盲目改造,导致本土文化丧失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备受重视。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的时代感,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策划者将越来越多的时代元素用于设计当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还形成了光污染,甚至于对周围的环境形成“热导效应”。园林自身存在着生态系统,开展城市园林建设,更多的是对园林实施保护,并进一步规划建设,使其符合城市规划意图。但是,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对园林过多的改造以营造人工自然,结果导致园林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处于多元文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一些园林景观设计上,抛弃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将传统设计摒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园林设计风格,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失去了城市本土化内涵,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

(二)园林景观设计过多的人工雕琢而导致自然生态缺失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除了讲究景观的视觉效果之外,还要发挥其功能性,尤其是居民小区的园林景观,道路两旁的带状公园等等,除了具有整体性美观的视觉效果之外,还要强调其功能性,以发挥文化意识引导的作用。但是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过于倾向于外在的美观,让城市居民感觉到自己是在欣赏园林设计,而无法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为了将园林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发挥园林的功能性,园林的设计者往往会将园林的部分空间设计为游乐场所。特别是居民小区中的园林,更多的是人工塑造园林,各种建筑和生活设施被添加到小区的园林景观当中,以方便小区居民闲暇之余享受自然风光。但是开发商往往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将更多的景观以各种建筑造型替代,以人工种植花草树木搭配满足居民的审美取向,不仅使园林生态遭到破坏,自然风貌荡然无存,还缺少了园林景观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三)园林景观设计流行元素过多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渗入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更多地体现城市发展理念,园林设计虽然因地制宜展示多样化的风格,但是从空间结构的构建上,要讲究时间的动态性,因此而使园林设计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会注入流行元素,打造特色各异的人工环境。然而,这种园林景观设计虽然会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却会给人以缺乏文化底蕴的感觉。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过于讲究时尚性的人工塑造的城市园林在风格上会拘泥于时代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流行元素和共通性,使本土文化特点消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每一个时代的人。处于多元文化的今天,更应该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来,使城市居民在园林中消遣娱乐的同时,还能够间接性地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

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城市环境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就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环保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并注重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以打造自然景观为主。那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保持自然地域特点,对于自然条件以合理利用。园林景观中人化自然的改造,依然以当地的水源以及各类植物为主,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

园林设计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园林文化,以含蓄、内敛以及写意为主。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元素用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处理中,以使景观发挥着散发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底蕴的功能,从而使中国文化魅力展现出来,更增强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以园林建筑设计为例,园林建筑多选取古典造型,是对于传统建筑的模仿,但是并不是简单的仿古,而是审美角度上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文化的认同。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上,往往是经过传统文化元素装饰,诸如书法、篆刻、古典水墨画等等,给人以意境无穷之感。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塑造中,使得景观更有自然天成之感。

此外,现代的园林已经纳入到城市规划范畴中,那么就要实现园林共享性,使其与城市空间自然融合。对园林实施社区化管理,特别是居民小区以及城市街道两旁的园林,要充分发挥其城市功能性,让园林真正意义地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人们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对于文化鉴赏层次会有所提高,更为向往精神追求。园林景观发挥着点缀城市的作用,其设计风格不仅代表着城市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注入时代性的元素由于社会背景使然,但是,要使园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依然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旨,并实现园林与城市空间共享,充分地发挥园林的功能性。

参考文献

[1] 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第2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景观;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因此人们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以此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满足感,保障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创造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这就要求我国相关工作者应通过科学的园林设计,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象征,它可以增加人们的愉、舒适感,使城市更具有艺术性,但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城市景观的发展,因此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构建和谐、自然的城市景观。

1.1景观缺乏城市特征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内所看到的城市景观在各方面都比较雷同,如树种花卉的选择、造景方法等,都缺乏城市特征,没有将城市特色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失去了各城市独有的文化底蕴,从而导致城市景观失去观赏性,影响城市文化的的传播和发展,再加上欧式建筑的的引入,使得许多城市建设了欧式景观,这完全掩盖了城市特色,严重阻碍了城市景观的建设和发展。

1.2缺乏公共场所

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公共场所的建设,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用地紧张,另一方面是设计人员过于注重造景的部分,因此造成许多城市景观的建设,都缺乏可供市民活动的空间,人们很难开展业余活动,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

1.3整体绿化环境较差

整体绿化环境较差是我国城市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城市还缺乏完善绿化系统,同时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许多植物遭到人为的破坏,并且得不到及时的修补。(2)在城市景观的附近,有许多张贴的小广告,而且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清理,严重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3)设计人员在设计与城市景观的相关的设施时,没有考虑到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导致相关设施与城市景观格格不入,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整体性效果。

2 创新园林设计理念的措施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另外在园林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应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从而带动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以人们的体验感为设计依据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人们在其中产生的感觉、情绪是进行设计的主要依据。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出以人为木的基木原则,对于各个场景、各个设施的设计都要从人的活动角度出发,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设计的重点,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自然与人的共同成长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

2.2明确植物配置的功能

很多设计单位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对于植物种植的目的性了解甚少,单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植物配置,而不对城市景观功能性、目的性进行了解,导致植物无法满足城市景观建设的需求,使植物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不强。一般情况下,城市景观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并且使其具备一定的观赏性,成为城市中具有生命力的景观,并且满足消防、娱乐、商业等功能性需求。因此,设计师在对植物配置的目的性进行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够对城市景观中植物配置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2.3营造多样化的城市景观

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历史人文需求等,就需要对植物的种植形式进行配置,主要对树丛的组合、园林营造的意境、平面和立体的构图及色彩进行选择。首先,城市景观植物配置应结合景观的绿化性质和生态功能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来对植物的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并且注重兼顾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以及速生树种与乔木、灌木等植物的搭配,从而创造稳定、丰富的植物景观。其次,要遵循因地制宜地植物种植原则,在选择植物品种的时候,要对植物木身的习性和生长律进行了解,根据当地水系的生存条件科学选择树种,并加大对乡土树种的使用,使整个园林景观的植物绿化基础得到增强。再次,对植物品种的选择应将植物随着季节的生长变化趋势和景观效果作为重点考虑的内容,在植物配置的时候应考虑到各个季节景色的交替、层叠性,根据植物形态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形态变化来选择植物的品种,实现各个季节植物景观、色彩的过渡,使滨水空间呈现出色彩缤纷、层次丰富的艺术审美感。

2.4注重城市的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这些场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想一下这些景观,不难发现在回忆它们美的同时,也回忆起这个城市所经历的历史,回忆起这个城市给人类留下的美好故事,这就是园林建设的意义,也是园林景观要传达给人类的信息。这种信息在长期的演变和影响下会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园林设计中被尊重、被继承、被发扬。

2.5重视园林设计风格的风格多样性与差异性

城市园林景观是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它在用不同的力一式来展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在不同的情况下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底蕴,它是每个旅游者的导游,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完美的故事,较之传统的园林,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旱现的风格特征则更为丰富。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艺术风格多兀、更能要求复杂的今天,在今天城市园林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城市园林赏心体现出的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迥然的风格特征,显不出与其他门类设计风格变化的一致性。为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必须突出园林风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总结:

总之,园林设计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提高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为人们的提供更加舒适、美好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的景观的要求,因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园林设计的重要性,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园林设计水平,充分考虑影响城市园林景观整体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保障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创造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这还需要未来我国相关工作者坚持的努力,积极探索创新园林绿化设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何金福,何玉杨.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理念创新措施[J]. 中外企业家,2015,20263.

[2]刘泽方,孙学民. 浅谈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以及理念创新[J]. 吉林农业,2011,08197+205.

[3]曹欣. 论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理念创新[J]. 江西建材,2013,0152-53.

[4]孙宏宇. 关于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的地位及创新[J]. 民营科技,2012,07161.

第3篇

当代艺术特征是多元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中国文化报,2001-11-7)。当代审美的标准,从理性的审美原则转向了对审美过程的感性表达,因地域、民族、生活水平的不同,审美过程的感性表达激发了各种不同形态的艺术观念,美的意义就有了多元化的表述。 

George Santayana将现代美学流派分为三种,感觉美学(Sensory Aesthetics)、形式美学(Formal Aesthetics)、象征美学(Symbolic Aesthetics)。感觉美学侧重人的内省分析(李道增, 1999:163);形式美学建立在符号论的语构模式,即美是由产生美的形式的必然结果;象征美学来自对环境所表达的含义引起人们的愉快联想,对环境符号的自我认同。美学标准的分流使古典艺术走下了神坛,不再奉行一种静态的、优美的、符合经典构图的形式。艺术作为客体的规范化,转向对审美主体的主观认知过程。美的标准不是一种教条,不只是对具体美好事物的描绘,人类对美感的逐步认识过程,成为现代艺术逐步剥离的审美源泉,成为追求美的每一个艺术片断,引发了各种门类的艺术表现。就是说艺术从静态的美学形式变成对美的动态认识过程的重视。就像黑格尔强调生命是一种变化过程,其实质就在这变化过程本身。园林艺术不能只是成为一种被“异化”的目标,不只是要拥有一片按“美的形式”设计的街道花园,一座喷泉。美的园林艺术意义在于营造自然的户外生活本身,使人感受到美好的形式下蕴藏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2形式多变的绿地园林设计作品 

城市园林景观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文化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当代艺术多元化的特征,受到其他文化艺术形态的影响。对当代园林多元化的空间表现,基本上可从园林文化、社会秩序、自然生态三个主线出发,设计师凭着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要么遵从,要么扭曲,要么折中,传统园林的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全球化的浪潮不断碰撞出火花。麦克哈格的生态分析理论、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构图、施瓦茨的波普艺术手法,丹·凯利的规则式网格园林,巴拉干的色彩构成,哈格里夫斯表现非常态自然过程(暴雨、台风)的张力,是符合20世纪60年代生物多样性理论催生的文化多元化,导致90年代追求个性张扬的各自表述艺术潮流的。 

园林美学意义的扩展,使评价园林艺术的美不只局限于园林空间的经典构图。西方文艺复兴确立的黄金分割与透视审美标准,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时达到了极点,一切都是经典审美规范产生的形式。一直到英国风景式园林的崛起,用自然美逐步取代了人工美。到了现代,自然风景式园林脱胎于风景绘画的构图美,又被现代园林艺术视为古典,审美标准被机械的人工美感所代替。园林设计师更是被现代主义的审美信条所激发,穷尽人工的形式,把园林当成一种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有明确的线条、功能,充满机械僵硬的形式、质感。到了80年代后现代主义风尚流行起来,园林还是表现着较多的人工造型,但是有了许多的不确定空间构图,怪异的符号和线条扭曲错织在一起,反映出园林设计师内心深处对人工形式与自然形式审美标准的错位与挣扎。特别是线形公共开敞空间的园林,多处在广告、建筑、汽车嘈杂的闹市当中,很多情况下设计师的心态也会被这些人工物的表现形式所左右,被这些流于表面的审美标准所驱动,将自然当成一种人工形式穷尽变化,拆解组合。 

在这些天才设计师的妙手下,线形公共开敞空间园林有了许多新的面具,市民也就在这些形式多变的园林空间里寻找大自然在膨胀大都市里留下的欢乐、叹息与希望,暂时抛弃各种时尚的念头,感受着自然与人之间和谐的根本命题。 

穆拉色(Robert Murase)擅以用各种石材塑造有意义的现代园林景观,其代表作是波特兰河滨公园日裔美籍人纪念广场(见图1)。在弯曲的园路边和斜坡上散置一些巨石,象征日裔的移民世界,美国人权法案“总统与国会道歉咨文”与其他祈求和平的日文诗词刻在其中12块石头上。“100株樱花呈两排列植于河岸草地上,春天美丽的花朵与粗糙沉重的石头形成对比,代表今天的美好与历史的沉重,警示后人不要让(二战)历史重演”(王向荣,2002)。 

哈格里夫斯对地形的塑造不同于那些风景如画的起伏微地形,他把早年观察到的龙卷风席卷地面的大自然的巨大张力隐喻在地形设计里,表现自然的动感、力量。在加州烛台角文化公园里迎着主风向在“风障土丘的中间切开一道缺口(见图2),顺应着风的主导方向,一直伸到水中,形成一个开敞的迎风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用心灵去体味自然的场所”(王向荣,2002)。 

当人们迎着风道走向海边时,临近风口会感到强劲的风拂面吹来,海面视野逐渐张开,海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回首望去,走过的狭道像是风的通道,大海是被强风带过来的。风之门的设计意念要使用的人意会才行,不是形式的构图,有“禅”境的顿悟(见图3)。 

将地形塑造与现代艺术思潮紧密结合的高手还有玛莎·施瓦茨,她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对时尚文化品位与园林设计艺术综合在一起,通过她深厚的艺术背景,把地形设计变成了波谱到达达主义“时装”的演出。联邦法院大楼前广场隆起的23组水滴形草丘象征着当地一种“drumlin”地形(王向荣,2002),上面种植小松树。实际广场底下是停车场,种植池只能高出地面,施瓦茨的设计巧妙地应用象征手法将高出地面的种植土与当地有特征的地形联系起来,解决了种植功能问题,又达到艺术创作目的,放置在地上粗壮的原木也象征着当地木材工业(见图4、图5)。

美国景观大师哈普林认为在都市环境中按自然体验来设计,就要将自然抽象,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哈普林在高速公路公园用巨大的块状混凝土堆成错层平台,利用叠水瀑布“创造了一个水流峡谷的印象,将车辆交通的噪声淹没在水声中”(王向荣,2002)。哈普林构筑台地的材质是人工的,形态却是自然峡谷的抽象,奔流的叠水、瀑布仍是自然的趣味(见图6)。 

图6西雅图高速公路花园叠水设计 

园林设计师佐佐木叶二在横滨港湾地区海滨公园的地形设计时(见图7),用平行弧形起伏的地形重现了海边波浪层层叠嶂的形态,体现了他一贯坚持“把自然作为作品特色的主基调,……让人们充分体验到这个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章俊华, 2002)。 

在佛罗里达国家银行广场设计中,丹·剀利(Dan·Kiley)接受建筑师的建议,将整个外部场地用45米见方的铺装来铺满,模仿建筑立面的开窗模数,形成了场地整体的网格空间,网格是城市道路向场地西边河流的延续。每四条铺装石板的交头是透草的,草地仍然透过铺装,感觉上是隔而不绝(见图8、图9)。广场的道路系统是城市道路网络的延伸,四条贯穿广场的道路和两边的树形成更大的网格空间。广场内的水池、花园椅等设施均布置在网格边上,与植物、铺装、草坪塑造极富韵律网格空间,随意散布的800棵桃金娘树与不定时喷发的喷泉是广场上活跃的因素,与网格空间的严谨形成对比。夏建统评论道:“佛罗里达国家银行广场景观是最体现丹·剀利‘文脉—结构—韵律—神秘感’的设计过程”(夏建统, 2001)。 

3现代园林景观职能多元化推动设计市场的细分 

现代城市绿地多元化功能形成了相适应的市场需求细分,改变了以往认为园林就是绿化的单一市场概念。目前城市绿地园林功能首先在城市人文尺度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对话并存,如北京颐和园作为一个传统风格的皇家园林,仍然起到北京西郊山水公园和旅游景区的功能,对北京的城市环境以及旅游市场有着积极的贡献。二是城市旧城更新积极打造文化名片,往往是景观设计先行,改变了街道风貌形象,激发了地段的活力,进一步推动了整个旧街区的城市化发展,如上海新天地项目。三是城市规划论文绿地系统对在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气候的调节发挥更大的作用,如目前热炒的海绵城市绿地设计理论,绿地的蓄水不仅补充城市日益降低的地下水位,也避免城市板结化后形成的内涝问题,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热岛现象。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城市建设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孟兆祯院士认为现阶段城市进入“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园林设计师要“以人造自然弥补城市原真自然环境的不足。……为人类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以人造自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孟兆祯,2003:77),这是当代中国园林设计师的天职,也是摆在园林市场面前的根本命题。 

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有着自然的属性,也有人工的属性,体现自然的精神,也带着人文的意旨。但园林的艺术形式不能脱离自然的属性,人工自然是园林艺术的母体,不能离开自然的先决条件去谈艺术。城市绿地园林设计,例如街旁绿地与带状公园关系着城市生态廊道、市民日常户外生活环境的质量,虽然在公共绿地里分量很小,意义却很重大。特别是这两种绿地四周多是建筑,更可惜的是丰富的地形条件多被三通一平,给造景的条件最为苛刻,设计师更要以恢复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为天职,在密集的空间里营造咫尺森林、悠然胜境的景观效果。 

中国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脱胎于传统园林空间布局、造型手法,带有现代艺术主观审美对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客体自然的重新塑造,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更深入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探索,带有民族园林审美的理想与范式,也带有设计师的人格灵性,借园林景观表现“自我”。面对嘈杂、浮躁、奢华的社会,现代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更应表现出都市绿洲应有的宁静、清新、素雅,让人们劳顿的心灵有个轻松惬意的去处。缓坡、青石、草坪、流泉、绿树、鲜花、小径,传统的构园要素经过创意的组合,同样能体现新的园林形式,表达新时代艺术气息的园林意趣。 

空间造景的手法紧跟时代艺术思潮的发展,走向了市场多元化。当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命题没有变。在这个前提下,城市绿地园林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一道,相互借鉴,共同塑造着城市街道绿地和绿道园林景观,营造着城市日常户外生活的场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风格首先是表现自然美,同时带有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理想,也要表达设计师对自然和城市根本尺度的把握,借园林形式表现自我,以景生情,以情动人,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具有风格与人格完美结合的多元化魅力。 

4结论 

城市绿地园林是中国城市化进入绿色增长时代的市场热点,如何在大量急迫的生产任务中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吸收国外优秀的理论和范例的经验,体现场所景观文化特征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从业人员有冷静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地设计与创作。中国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将借助市场的推手,以传统园林艺术为本,以园林景观塑造城市文化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切合市场的多元需求,给现代中国城市新型城市化带来绿色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标准也有所提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

房地产事业的发展,致使城市公共环境以及居住区的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高水平的园林设计师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以实践为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的改革迫在眉睫,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水平毕业生。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综合性较强,涉及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制图、园林艺术、生态学等诸多专业课程,理论知识非常宽广。与此同时,该课程的实践性也十分突出,通过学习,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类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寻找一种既能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又能顺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一是技能不扎实,作图不规范,美术功底和空间想象力差。二是实践能力较差,对尺度的概念不准,工程技术方面知识贫乏,对设计作业无从下手,细节把握不准,方案往往凭空想象,不能满足施工。三是综合素质不高,设计缺乏内涵,对行为心理知识疏于考虑,设计作品粗糙,人性化缺失。

2.教师讲课方法守旧

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授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案几年不变,偏重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指导。园林规划设计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而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实践过,因此在教学中通常是先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布置与此相关的作业,学生并不能接触到实际的项目知识。

3.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严重滞后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学校征订的教材其知识体系、结构和内容都非常滞后,选用的案例是一些老旧项目,缺少图片描述,缺少学科前沿理论探索的介绍,尤其是近几年国内外新建的、影响深远的项目案例少之又少。这样的教材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下园林工程的教学要求,更不符合教学改革的需要。

4.考核方式落后呆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体现

现有的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而且在题型的设置上偏向于简单的小型绿地设计。这种考核方式易于学校管理,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难以符合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实际工作脱节;二是小型绿地功能分区简单,综合性不强,设计难度小,学生难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三是在绘图方面, 手绘技能以及电脑操作都难以提高。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本课题拟对当今以教师讲课为中心、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确处理当代市场需求和园林规划设计的关系,把最新的案例、最新的软件引进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对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积极探索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以便在高职高专教学中形成更有实效、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模式,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以学生的设计作品来进行考核。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可通过多方互动教学,即理论讲授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同时对设计的作业进行全体学生参与,匿名式点评;采取过程的教学,即对某些精品设计,要让学生了解其具体设计过程及问题的解决途径;对学生的设计作业,不完全以最后的正图进行考核,其方案形成的过程、设计理念也应进行考核;对国内外经典设计作品,要求学生熟知并写评析论文,锻炼学生的文笔;加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采用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2.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者和执行者,特别是承担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指导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要有行业实际工作的经历,要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拥有实践指导的能力。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这一得天独厚的平台,邀请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指导学生的实训课程。这些经验丰富的企业老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增强学生工作适应能力的关键环节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校企合作,建立现代学徒制

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调整升级、行业企业的发展。

就目前来看,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整合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通过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实现共赢。明确现代学徒制,学校、企业招生招工一体化。在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合理的招生分工以及教学分工,学校在扩大生源、提高办学成果的同时,企业也培养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员工,这样就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4.鼓励学生参加园林设计竞赛

大学生园林设计竞赛是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应不断举办形式多样的园林设计竞赛,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内大学生设计竞赛的开展,也为将来参加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选拔队员创造条件,并积累比赛的经验。学校连年举办院级园林设计竞赛,旨在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水平,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园林系学生多次参加全国各项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很多奖项,有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一等奖、江苏省首届“枫彩・缤纷”杯彩色植物景观艺术设计大赛铜奖、江苏省植物造型(中职组)技能大赛二等奖等。通过与各类院校同场竞技,我校师生在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设计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拥有了实际园林设计的经验,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帮助。

四、结语

总之,园林规划设计的教学不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素质的熏陶与能力的培养。设计课程的讲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为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完成知识的传授。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园林从业人员,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去研究探索、去改革、去创新。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希望通过园林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04):54.

[2]商书满.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OlO(03):118―119.

第5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中原地区;美学思想;城市绿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华民族善于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人居环境建设。我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中原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正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越来越突出地域性特点,传统美学在当代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城市的建设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城市建设思维上出现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城市绿地建设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原地区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的意义。 

1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我国从前秦时期就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美学影响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某些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受这些思维方法影响。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这影响到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的差别:在老子的思想中,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孔子则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和合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尤具借鉴意义。风景园林师们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智慧、他人的经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城市住区与城市景观、城市住区与周边环境、城市住区内部景观等关系问题。 

2中原概念及其文化基本精神 

2.1中原概念的形成及其区域优势 

中原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汉代以后称河南一带为中土或中州、中原,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 

中原一词最初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中原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其影响力辐射四方。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影响依然绵延不绝。 

2.2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原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的焦点和文明核心。因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很强的正统性特点。刚健勤劳,自强不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大一统,崇尚和为贵,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崇尚和为贵的大一统思想;注重发明创造,是中原文化的一贯精神。 

3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3.1关学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结合运用 

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提倡中国画要画关于现代城市的题材,“城市山水画”这一提法开始传开。画家祝林恩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城市风光的作品,开创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领域,祝林恩也被称“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开创者,“城市山水画”表现的是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寄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和艺术性追求,对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提供了参考。 

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技巧,而艺术的生活则是一种境界。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镇居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城市美学正是通过城市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美学相辅相成,通过城市美学的指导思想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内在修养,铸造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希特的《按照艺术的原则建设城市》正是现代城市美学艺术说的代表,他的艺术原则着眼于关系,特别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者可以直接控制和创造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并且互相辉映的,每个物体之间应该无论从视觉体量或比例尺寸感受上都应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找到城市环境景观的直观感受。除此以外,城市绿地建设相连更多关系的现代城市美学思想,就是我们不可不提的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埃布倪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说城市现代美学。其代表作《明日的花园城市》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对城市地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布满各种绿地并且每块绿地在空间上相互联系交织成网带有均衡的观点。 

3.2山水园林关学与山水城市建设 

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风景名胜之集大成的“集景文化”,它把山、水、建筑、花木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都与山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山水就没有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自然景色,从而达到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现在,在建设山水城市的进程中,了解山水文化的特征,吸收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做到“古为今用”,对建设“山水城市”有重要的意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美学特点是一致的,其所追求的都是诗画意趣和超越形似强调神韵,都是在“神似”上大做文章的。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去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的精神,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东方文化的内涵。4中原地域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4.1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内涵 

城市绿地建设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其可以凭借城市的合理利用来构建。城市这种形式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与人类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城市绿地建设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植物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等。 

4.2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体现 

城市绿地文化性在大都借风物抒感,借物咏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体现了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市树市花及花卉展,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展等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植物文化性在宗教方面更是大放异彩,人们也常常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菩提树等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媒介。 

4.3中原地域关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的体现 

中原地区美学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要求无论是人的审美,对艺术作品的评析还是对自然景观的赏玩,都强调绿地空间按主次序列进行有效转换。如洛阳市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城市“十字”景观骨架,以金谷园路一洛南行政中心轴线和隋唐洛阳城遗址轴线所构成的南北向城市景观风貌带,以洛河为轴,沿河两岸景观形成东西向城市景观风貌带。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应用功能并没有把人的功能需要和情感需要作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的各个功能分区往往既不清晰、不合理,市民缺乏适宜的心理过渡空间,并没有考虑到普通市民的功能和心理需求,各地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地域文化,一味引用名贵树种,而这些与儒家道德美学的初衷相违背的城市绿地建设应该回归到整体性的思考,应当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出发建设舒适生态宜居的城市。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