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教育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误区;对策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初中语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使命。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学好其他各学科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善措施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误区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自身素质和客观师资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课堂上只是固定化、程式化地进行“填鸭式”讲授性教学,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实际教学效果不佳。有些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是呆板地使用一些固定的教学方法,无法做到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1]。另外,一些语文教师备课不充分,只是简单地把网络上或者是参考指导书中的案例、示范教给学生们,完全照抄照搬,不能有效地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开展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这些都会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使学生们无法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教学方法过于粗放,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粗放式教学,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普遍存在的一大误区。课堂上,有些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粗放式教与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教授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知识,急于求成无法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美感与韵味,更无法真正领悟到语文素养与涵养。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时,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进行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分层分级引导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们不能较好地弥补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不能较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更不利于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顺畅深入开展,违背了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初衷。
(三)教学策略不科学,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课堂交流仅仅局限于一问一答式的单向交流,课堂互动交流较为欠缺,课堂氛围显得非常沉闷,学生们被动地接受提问、被动地学习,几乎不动脑筋去思考教师的问题正误与否。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死啃课本中的有限资源,而且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创新性的想法,这些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潜能与创新性的探究精神,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烈,甚至一度出现烦躁、失落等厌学情绪。
二、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开展多元化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策略,以激发初中学生对初中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语文教师必须运用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前课堂“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现状,确实贯彻落实好“听、说、读、写”紧密结合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力争做到每节课都有新奇的课堂体验,不断拓展知识内容,及时更新知识的理解角度,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满足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严格要求以及满足广大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需求[2]。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交流过程,必须充分实现教与学的民主、平等、公平,师生之间互尊互爱。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根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与语文素养。而且,语文教师必须改变粗放式的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开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进行创造性地思维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使自己的才华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有效施展,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语言素养。
(三)开展探究问题设计,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课堂授课时必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有效使用教材,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积极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自由表达、自由探究能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e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主动开辟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渠道和环境,进行启发性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更多地进行自主性与探究性的实践训练,培养初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完成的精神,有效地实现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锻炼初中学习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3]。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严格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填鸭式”、以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全面创新教学理念,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设法营造充满活力与情趣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成效,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春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学周刊b版,2014(12):37-37.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开展综合性教育是适应语文教学的最新方式。在初中语文中进行综合性教育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展开,协调语文教育和其它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和协调发展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正确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语文的知识性学习为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调查、实验、交流等实践活动,并对其他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对语文产生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树立语文教育的观念,与生活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教育,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自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能力、情感、价值的全面培养,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进行重视,只有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有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以语文的特点为基本的参照,将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作为必备性质。因此,在对语文的学习中,针对语文的综合性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全面优化。所以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抓住语文综合性的特点进行学习,对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语文的综合学习中,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学习,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兴趣和能力进行逐渐的培养,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于追求价值的多元化,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价值等。
(2)合作性。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中,教师鼓励学生间进行竞争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实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集体性的探究活动是其特点之一。
(3)自主性。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学目标由教师进行制定,教学步骤也只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确定,这样学生就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学方案和目标是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的,学生设置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研究,表现出了综合性学习自主性的特点。
(4)实践性。实践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进行自我实践活动,对学习所需要的资料进行自主收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在改革中,教师要利用改革的形势改变自身以往的教育观念,加大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力度,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而方法,加强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效率。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目的,教师要进行研究和掌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教师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特点较明显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保证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作用能够良好的发挥。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基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和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教学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内资源是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课外资源是指各类实践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于实践的注重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积累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的设计,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教师要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行培养。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主动参与,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学习过程进行感受和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拓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性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施,将理论和知识相结合,改善语文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潘静.基于时效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初探[J],江浙教育科学,2008(1)
[2]王水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中教师角色重构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关键词:茶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内涵,使其在当代仍然散发活力,与其他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茶文化以物质文化为支撑,代表着民族的信仰和观念,也展示出茶文化和茶思维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特色文化与语文文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面对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内在乏力,外在创新度不足的情况,引入我国特色茶文化,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变革,可提升学生好的人文底蕴,并实现自我意识的提升。而如何有效融合茶文化与语文知识,推动语文教学的全面优化,是新时期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1茶文化思维方式与内涵
我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在长久的发展中形成具有物质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体系,而茶思维作为文化之上对个体有着价值引导力的内容,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不但需要对文化精髓进行传播,还需要借助茶思维来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发挥茶文化体系更为深刻的作用。从育人的角度来看,茶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茶思维蕴含积极进取的精神,茶文化有着物质层面的内涵,因为茶叶生产与农业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汲取各类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交融的形态。早在两千多年前,茶文化就融合当时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影响茶文化最多的就是“修身”这一理念,要求饮茶者在文化氛围中沉淀自我,注重自我的方式和提升,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茶思维蕴含中庸的价值追求,茶文化内涵中的“和”强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应如同茶叶生长一般,学会尊重规律并顺从规律。强调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一言一行感染人并改变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并保持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的稳定。
2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价值所在
2.1丰富语文人文底蕴,增强学生知识贮备量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通过文学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并形成认知观念,为学生奠定认知世界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实施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古文学和现代文学为主,其中古文学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表明茶文化与语文这类人文学科有着密切关联。以此为突破口,立足茶思维将更多茶相关的理念和文学理论,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增加语文人文底蕴,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增加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茶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与艺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茶艺、茶经、茶诗、茶歌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可成为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而贴近学生生活的茶文化,更能够降低传统文化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借助书籍等载体开展阅读活动,可使学生了解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的历程。使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并逐渐生成文化自信,不但使我国本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传播,还利于奠定茶文化重要的地位,促进茶文化以及茶思维的推广与发展。
2.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强调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改变以往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问题,使教学重心落实到思想引导和道德素质扩展上,凸显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学科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知识,并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茶文化经过几年的积淀和传承,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文学载体,蕴含着大量的道德思想,并在发展中完成品质的传承。从茶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分析,茶文化与饮茶的行为和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各民族群众在饮茶中注入的精神力量,使茶文化形成特色的哲学体系。在人们饮茶和感受茶文化营造氛围时,能够展示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茶叶自身所具有的保健功能,以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是对饮茶者进行熏陶,增加自我管理和修身养性的意识,促进思想品质和素养的提升。例如借助茶相关的阅读材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以此为案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使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哲学含义,激发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全面优化中学生的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能够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对文学等较高的审美观念和情趣,自觉抵制负面和不良的文化,实现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2.3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为学生确立学业目标,形成较强文学基础的关键期,只有学生有着对学习正确的态度,并形成对我国文化的认知能力,才能提升我国青年学生的素质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使成长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受着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思想观念的多元取向。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不认可,不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降低语文教学的成效。为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并借助创新的方法和内容,减少学生学习的抵触感。利用特色茶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茶思维,了解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修身养性的必要性。在无形的渗透中,改变着学生对传统文化刻板的印象。使初中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期,受到茶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强大能力,并受到其影响,表现在语文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具有希望的青年群体,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理想。
3浅谈茶思维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路径探索
3.1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创新中,深入挖掘优秀茶思维教学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语文教育教学整体创新,还可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营造浓厚茶思维教育氛围,为培养学生良好茶思维能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多途径深挖茶思维教学素材,围绕教学目标,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题型时,缺乏对茶思维内容的融入,而导致整个语文教学计划中缺少相关内容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围绕茶思维,重新修订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一些茶方面的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茶思维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首先,在编写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时,可以单独将有关茶思维的历史名篇定为一章节,在其中编写一些关于茶的发展历史、诗歌、文章及发展历程。也可将茶思维相关内容打散编写进教材内的各个章节中,实现对茶思维的完全渗透,以保证对茶思维的培养更加持续,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深刻。其次,初中语文专业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茶思维的教学素材,整合语文教材内容,构建线上语文教育资源库,作为语文教材内容的拓展。以此来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此外,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周期较长,那么语文教师也可通过自定义一些茶思维相关教材,在与内容相适配的语文课堂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关于茶思维的知识与内容,对于促使学生形成更为立体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2基于茶思维渗透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有效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引导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高质量学习与教学课堂。因此,茶思维下的初中语文专业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应以渗透茶思维为主,根据目前初中阶段学生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情况、发展需求等。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建立在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首先,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趣味性与文化性,语文专业教师应积极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课堂、情景创设、案例导入等先进教学模式。围绕茶思维渗透目标,对语文课堂教进行创新。对于营造浓厚茶思维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茶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语文专业教师可事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制作语文教学内容、茶思维内容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视频,时长为5~10分钟左右。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在一边直观地观看教学视频,学习相关知识,一边受茶思维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茶思维。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为学生表演一些功夫茶,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功夫茶全过程,并邀请学生上台学习表演与品茶。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便会更好的集中,对茶方面的知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更加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并学习茶思维。
3.3依据茶思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茶思维,可通过将茶思维中的知行合一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可通过将茶思维与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事先设定以“三个一”为核心的能力目标,即“一笔兼有文质的文章”“一口流畅的口语表达”“一种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之后在积极组织开展以茶思维为主题的朗诵、辩论、演讲、模拟情景小舞台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尝试采取一种合乎情理、开放谦虚的思考形式,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育学生正确茶思维与三观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活实际,强调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与层次性。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情况,合理分配相应实践学习任务,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写作能力良好,可鼓励其撰写能够体现茶思维的小剧本、主办报刊等,发挥学生写作优势,突出学生闪光点;比较容易羞怯自卑、不善言辞,则可尽量鼓励其多参与一些与茶思维有关的演讲、朗诵及课本剧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还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计不同实践学习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比如,针对低年级的初中生,应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演讲、朗诵、课本剧的活动,强调解除他们的心理束缚,增强学习自信心;针对高年级阶段的初中生,鼓励引导他们定期参与社会调研、热点分析、基地实践等活动,鼓励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上、茶企业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充分展现自身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定期在学校内组织饮茶文化内容演讲为主题的竞赛或茶文化知识问卷比赛等活动,围绕学生日常所学理论知识设置相应学习问题与任务。有利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茶思维的知行合一思想,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4促进语文诗词与茶思维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以茶思维为载体,加大对茶诗的学习,教授识茶、泡茶、品茶等技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汤的魅力。对于促使学生进一步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受茶文化的不断熏陶,逐渐形成良好茶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教学坡《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征战,建溪春色占先魁”等等。此词详细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境和品茶的口感与体验,并将之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因此,在学习此首诗词时,需要教师先教导学生学会怎样采茶、制茶、点茶等专业识茶知识。之后在诗人品茶感受的引导下,亲自感受茶叶的滋味与口感,使学生形成一种仿佛品了甘露一般舒畅的感觉。其次,还可通过在校内建设茶艺室,带领学生亲自到茶艺室进行自主泡茶、品茶与点茶,细细品味茶的甘甜、有神,从而便能深刻体会孙东坡先生的真情实感,认识到孙东坡先生为何独爱饮茶的真正原因。最后,在通过将诗词与茶思维相结合,生成特色创新校本课程,实现流动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浓厚茶思维渗透氛围。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但要认识到学科素养的重要性,还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改变当前青年学生发展动力不足,学习被动的局面。然而,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学体制的影响,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丰富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生接触到人文知识过于片面,自身的素养和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面对新的挑战和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主动转变观念,以茶文化为特色,将相关的文学知识带入到课堂中,并在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渗透茶思维和茶文化,增加语文的人文底蕴,丰富语文教学的层次感,有效带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不但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激发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促进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也实现语文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心忠.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249-255.
[2]闫立兵.多媒体互动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张永琪.茶文化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1(04):198-199.
[4]刘玉兰.基于茶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福建茶叶,2020(12):222-223.
[5]李冬梅.妙笔生花花常在,灵动写作作不绝——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创新[A].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期)[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2.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演绎情境;音乐情境
一、引言
“让初中生能够在生动完美的情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是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在教学教法丰富多元的今天,采用单一的讲授法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已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也十分不利,因此,探究一种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情境创设模式,对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将有着积极的作用。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具体谈一谈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法实践的思路。
二、情境创设教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以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北宋教育家张载亦说过:“读书要先学会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基于疑问的情境,乃是启迪学生进行思考的有效手段,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当然,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十分多元,而我则比较青睐以“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法。
例如,《老王》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由于整篇文章涉及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而00后的初中生对那个荒乱的年代并不了解,一味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起到的效果并不佳。为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开始之初,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反映那个年代历史事件的纪录片,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引领所有同学精读课文,并创设问题情境“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吗?”“为什么作者觉得没请老王坐坐喝口茶水很抱歉?”……由于有了之前的视频背景做铺垫,同学们的思考变得有的放矢,教学的针对性自然十分强,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二)以演绎情境激发学生创造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活动是认知的源泉,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情境创设,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应充分应用上述理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情境学习的乐趣,获取语文知识的精华。
例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传统模式下,很多老师习惯性采用讲授法设计课堂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但缺乏新意,十分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则创设了一种“分组演绎”情境,取得了不俗的成效。首先,我采用传统讲授法,为全班同学分析了整篇课文的内容。其次,我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结合所学内容,以演绎的形式表述课文内容,由于该种方法十分新颖,大家的兴趣立刻被激活,纷纷着手准备,组内开始探讨,分配角色、剧本撰写、表演套路等讨论活动十分激烈。最后,当各小组准备完毕后,一场别开生面的“孔乙己演绎报告会”拉开序幕,大家纷纷发挥想象,尽情表现,话剧、舞剧、哑剧等形式层出不穷,很多同学的表演极富创造力,课堂氛围被瞬间激活。
(三)以音乐情境带给学生享受
我国著名音乐家洗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音乐既有如此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何不借助它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孩子们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听觉享受呢?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以音乐作为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子,创设一种情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播放了瓦格而纳《四季组曲》中的春部,整首曲子播放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春天到来时,自然界中的变化,在美妙旋律的刺激下,全班同学体会到了音乐带来的魅力,激活了学习的兴趣因子。而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我则为全班同学播放古筝曲《战台风》,激昂进取的旋律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在音乐的引导下,他们开始体会潮水的奔腾、汹涌,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借助音乐旋律,体验到了听觉艺术的享受。类似的课文案例不胜枚举,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并借助音乐营造听觉情境,课程教学的效果势必完美。
三、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教学优化的思路
(一)教师:需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
教师,是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创设教法教学的设计者,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法而言,情境创设教法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设计步骤更为繁杂,且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想象力,创造力,因此,为使情境创设氛围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加完美,教师应在掌握传统讲授教法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情境教学法的新理念、新套路。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有关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培训、讲座,与这方面教学的专家学者积极交流,汲取语文情境创设教法的新元素。另一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内容,多用、多想、多反思情境创设教学,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情境创设教学素养。
(二)教法:需不断创新引入新元素
为保证情境创设教学的新鲜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引入新元素。在具体的教学中,各级语文教师应不断思考:如何在情境创设教法中,结合学情、生情、教情,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反馈等方面入手,创新教法的新内容,在使情境教法完善优化的基础上,为情境创设教学融入新鲜血液,不断吸引住学生对情境设教法的兴趣度,激活语文课堂。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有效的策略,本文仅提出了三种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情境创设教法的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算完善情境创设教法。
参考文献:
[1]张广斌.教学情境研究:反思与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
论文摘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途径是多元的,本文视角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做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在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列举了案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实践的操作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 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转贴于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环境。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协的氛围,让学生养成收集语文资源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紧扣住新一轮基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深入展开,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如何既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后引用屈原的话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很多认识,不过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却存在不少操作上的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有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仍是“旧瓶装新酒”,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灌输式教学思维浓厚,学生难以灵活运用知识。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于重视标新立异,结果是弄巧成拙。比如在课堂上过早脱离课本,知识拓展延伸有游离于课文以外,虽然课堂比较热闹,但是却是形式主义。总的来说,初中语文卓越课堂的建设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卓越课堂建设的必要性
卓越课堂是卓越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课堂教育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总结、提升、继承、创新、巩固、发展”的产物。卓越课堂建设不是要否定初中语文教育的既有东西,而是对语文教学的改进和超越,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变成卓越。卓越课堂建设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为本,问题导学,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转变。教师要由传递型课堂转变为导学型课堂、学生自我导学型课堂,要改变过去以学带教、有教无学的落后局面。语文卓越课堂建设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安全的、宽容的、开放的、有激励性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信赖的。
初中语文卓越课堂建设需要教师把握好四个环节,才能深刻的进行课堂变革。一是要转变教学观念,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集中培训、名师指导、教育考察等途径来实现,教师心中必须要确立“以学为本,问题导学的基本理念,加深对卓越课堂文化的理解。二是要切实行动。要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教学方案、学业评测等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科学的把握学生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三是加强合作互助。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行创建学习共同体,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交流探索经验,反思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难题,提升卓越课文建设的水平。四是反思提升,学校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咨询、教师论坛等方式反思教学管理体制,利用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为教师创设教学反思平台。
三、初中语文卓越课堂的建设和探索
创设初中语文卓越课堂,就需要做好课堂复习、预习、合作交流三个方面。课堂上用5分钟时间来预习和复习语文知识,即在复习时,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来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在新预习时,学生要对未接触的新知识进行快速学习、浏览。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将重难点问题明确的提出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来深入学习。教师把握学生的基础以及实际情况,并提出学生该节课应达到的目标。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谈论自身的疑问。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深入学生当中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掌握好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小组合作谈论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的进行讲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就是鼓励学生积极预习,即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好课前学习准备。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越高,那么语文课教学的效果也更明显,也会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渐渐的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以学习主人翁的态度去学好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帮助他们学会探究式阅读,有计划有目的的查询资料,学会处理阅读信息,并且让学生学会备课,探索自我学习方法。所以,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也是内化自有,再生成个人见解的创造过程。
2.“确立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过去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给学生拟定学习目标,而现在,则必须放权于学生,师生可以共同拟定学习计划,或者让学生拟定,学生提出学习上的重难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制定目标,并监督好他们的学习情况。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教师能够顺利的构建语文卓越课堂。
3.“合作探究”是指课内或课外的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并掌握学习任务。“合作探究”能够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而教师也可以据此因材施教,解决教师针对有差异的学生教学后劲不足的问题,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进步,取长补短。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创造卓越的语文教学课堂,学生之间以小组形式加强语文学习探索,相互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展示提升”是学生创新、实践的环节,更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环节。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参与到卓越课堂建设中,以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指点学生,鼓励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成果。构建语文卓越课堂,就是要构建平等开放的教学课堂,学生有权利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阐述自己的学习意见,张扬自己的学习个性,语文卓越课堂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台上激情展示,台下热情互动。
5.“巩固运用”是学生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加深,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教师来说,要重视学生减负情况的落实,根据新课程的大纲要求,在课堂内外的作业布置上要充分做好减负措施。具体来说,语文教师要有重点的筛选题目,布置作业要量少而精,不以题海战术为手段,以便通过少量的、题型丰富的作业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语文卓越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8-0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把他们看成知识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1.增强成功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1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兴趣的形成和巩固是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的。可利用各种形式如晨会、班会、座谈会、活动课等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1.2 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努力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上课时精神饱满、自豪自信;教态和蔼可亲、自然大方;板书清晰美观、富有哲理;教学民主开放、引人入胜;善于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用激情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等)……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对学好语文有了很大的信心。
2.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2.1 塑造教员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异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小我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思质量方面,语文教员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员要对峙“以报酬本”、“终身进修”、“旷达的语文观”等思维;在进修质量方面,语文教员要有过硬的教育身手,严于教育,具有深沉的文明底蕴。只要如许,就能成功塑造教员的形象,然后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2.2 把人格教育放在教室中进修。在教室中,教员要营建公道公平、生机四射的教学气氛;要多在教室中采用协作教育的方法。教室教育是教员和学生双向教育的进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员要充沛发扬学生的积极性,起劲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才能;教员还要进修进步前辈的理念和经历,革新和优化教室教育理论进程。
3.改变教学方法
3.1 讲授法。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3.2 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要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想象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了兴趣,通过联想和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树立了物理学上的一座丰碑。瓦特从壶水滚沸受到启发,通过大胆的想象,反复实验,研制出第一台蒸气机,让人类深受其利。
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很多事物极易产生兴趣。教师新奇的提问,巧妙的暗示,都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譬如,在讲授初中第一册《迢迢牵牛星》时,我先给学生简述了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学生兴趣很浓,提出了很多疑问,但我并不回答,而是让他们朗读课文,展开想象。学生很快就领悟到:诗人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行了大胆创新,以奇妙的联想编织出一幅天上之景。再经教师提示,学生的思想就插了想象的翅膀,进入到神话般的境界,教师在此基础上又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点拨,就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明白了诗人的创作意图是引导人们憧憬自由幸福的生活。
5.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确立科学的学生观,与学生平等对话。老师要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绝不迁就;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有退步时,老师应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副副鼓励与告诫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好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老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一、 “自育式学习方略”研究的缘起
(一) 教学的需要
2004年,我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全面调查研究,发现:阅读策略在《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中严重缺失;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淡漠与欠缺。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主持申报了常州市重点课题《中学语文自育式课外阅读策略研究》。到2007年课题结题时,我们研发了自育式课外阅读的五大策略:动机激发、时间管理、理解监控、实践操作、多元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专著《阅读树》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给一线语文教师带去课外阅读的一把钥匙,也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
2008年,我开始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现场做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参观”严重扭曲、“备课量”明显下降、“伪教学”现象严重。诸种不良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于是,我便启动了常州市“减负增效”专项课题《提炼艺术在语文课堂的研究与运用》。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跟研究成员明确了方向:要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师先要学会真正的自我教育。而教师学习自我教育的最好抓手,就是在语文课堂打造“提炼艺术”,即以系统论、整体论的概念来支撑语文教学的一切,真正带给学生能借助语文学习来开展自我教育的拐杖。教法提炼术、学法提炼术、习法提炼术是该课题研发的三大课堂艺术。至2011年12月顺利结题,所有参试教师及学生均能借助课堂语文教、学、习的过程,展开不同程度的自我调控与教育。在此基础上结集的专著《板书汇:微型教案的提炼艺术》也即将出版。
2011年,我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决定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学自育式学习方略的研究与运用》(中学语文自育式学习方略的研究与运用,是针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理性水平低下、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模糊的现状,凭借元认知、元阅读、元写作等心理学基础理论,引导师生共同开展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等自我教育的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及操作系统的研究与运用)。我以此课题为契机,组建了“金坛市初中语文张五芳名师工作室”; 2012年该工作室顺利升格为“常州市初中语文自育式学习张五芳名教师工作室”,携带25名青年教师,期待在“自育式学习方略”这块领域有新的建树。
(二) 教育的本质
“自育式学习方略”的提出,还源自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完成”。 所谓“人的完成”,一方面意味着使人成为具有社会品格的人或“社会意义上的人”;另一方面,也使人成为文化意义和文明意义上的人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杨国荣教授)
1. 语文教育与知识的传授相关联
语文教育与德性的培养存在着内在的关联。知识的接受和传授是文明成果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此意义上,以德性培养为目标的语文教育过程,同样构成了人自我提升、自我完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2. 语文教育与能力的培养相匹配
理性能力并不是天赋的,无论是对真的理解还是对善的把握,都需要经受一个广义上的教育的过程,逐渐加以培养、训练、提升、发展:一是各种技能,包括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各种技艺。二是更普遍意义上的实践智慧。实践活动不仅仅限定在单纯的听说读写层面,它同样也有赖于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体现了广义语文教育上的实践能力。
3. 语文教育与审美的历练相联系
审美判断力是人的综合能力。感性、理性,以及想象、直觉、洞察、体验等等,这些不同的认识能力,只有在语文教育中才能慢慢历练。审美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性特点,也只有借助于“语文自育式学习方略”的研究与培养来达成。
二、 “自育式学习方略”研究的内容
(一) 教育方式
1. “顺导”和“引导”配合
“顺导”主要侧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包括对他内在意愿、兴趣等方面的关注。“引导”的内在目标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诸方面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语文教育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教育者单向地给受教育者灌输一套知识系统,而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彼此互动、顺导与引导配合的过程。
2. 个体性和普遍性兼顾
整堂课的语文教育,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普遍传输、方法的普遍习得。但更多文本深处的东西,即情感的体验、思想的提炼、美感的品悟,都有待于对学生做个性化的指引。而“自育式的学习方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 规范性和开放性结合
无论从教育者或教育主体方面来说,教育过程又总是有灵活、开放的一面。语文教材在保持规范性的同时,也为如何多样地展开教学过程留下了开放的空间。所以有必要处理好如下两组关系:
(1) “学”和“思”的关系
孔子很早就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教育的过程看,“学”主要侧重于接受已有的知识、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思”则更多地涉及创造性的思考:它不同于被动、机械的记忆、背诵,而是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创造性理解甚至发挥、引申。
(2) “博学”和“辨疑”的关系
“博学”,顾名思义,主要是一个知识积累、扩展的过程。“辨疑”则涉及对已有知识的批判性反省,它与前面所提到的“思”有相近之处。从中国思想史来看,不同的学派对于这两个环节往往有不同的侧重。儒家比较强调博学,在谈到“学”的时候,总是把博学放在很突出的位置。
在“自育式学习方略”中,学与思必须紧密配合,博学与辨疑必然共存。
(二) 教育内容
1. 主体研究
(1) 自育式学习与外显学习、内隐学习的联系研究;(2) 自育式阅读及自育式写作方略研究;(3) 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之教学研究;(4) 自育式阅读及写作系列活动研究。
2. 辅助研究
(1) 自育式学习方略之文献研究;(2) 自育式学习方略之成果表达研究——
求真课堂研究:真实、真情、真知、真美、真善、真意;
教学风格研究:清雅大气(清”为思想追求, “雅”是艺术追求, “大气”系神韵追求);
学习团队研究:五芳工作室(教师团队)、玉裁文学社(学生团队);
文本撰写研究:专业论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精品课例等。
三、 “自育式学习方略”研究的实践
“自育式学习方略”的实践应当从“学倾听”走向“会倾听”,“学阅读”走向“会阅读”,“学作文”走向“会作文”,“学(口语)交际”走向“会(口语)交际”;最终走向学会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即理性的自我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有必要处理好以下两组关系。
(一) 示范和说理的关系
说理的意义之一在于使人的行为由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人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就需要经过一个“明其理”的过程。
当然,自我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说教,自我教育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更多地需要通过示范来引导。尤其是“自育式阅读方略及自育式写作方略”、“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之教学”,前者需要对学生展开示范讲解,后者需要对研究教师推行研究课型,这样才能使师生都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人”和“成己”。
(二) 引导和涵养的关系
引导主要表现为个体之外的教育、指引,它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利用“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的教学”对学生施加社会的影响和社会的约束。
涵养主要是师生凭借个体自身的体验、反省、觉悟,借助于“自育式阅读及写作方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加以监控、调整,进而达成真正的“自我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我国实施全面式教育改革,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结构。提问式教育模式的课堂设计,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设置提问教学课堂,注重问题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构成要素
1.课堂主体――学生。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开展课堂教育的主要部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开展双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与学生被动学习或是主动学习的模式存在联系,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之类进行摸底,设置课堂教学时,适当的以引导旧知识作为新知识讲解的重要引导,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完美连接;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语文提问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课堂主导――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知识学习的逐步主导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提问式教学模式,要坚持课堂设计优先,同时实现课堂实际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匆匆》,教师应用课文最后依据“聪明的,你告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体味日子的消失与变化的呢?我们该怎样回答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呢?学生: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
3.课堂知识载体――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抽象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教师开展提问式教学模式时,引用提问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连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初中语文《春》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应用《春》中对生活中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同学们通过对朱自清《春》的学习,结合朱自清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春”的含义?为何作者要赞美春,换成夏、秋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要引导下,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材在中学语文提问式教学中的接合理应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应用
1.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设计教学,在实际中的实施,首要步骤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设定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依据语文知识,从语文课文内容、课文主体思想上,设定提问内容。例如:关于《春》的主题思想的探究,关于《春》的深层含义的探究,设置提问设计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语言深入探究的深层次理解,是发挥中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堂提问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入手,设定科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对《出师表》中,古文赏析中“通假字”、“同音字”的识别,对《木兰诗》中,顶针、双关等语文知识开展提问设计模式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文学科提问设计模式。教师要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问设计的问题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避免语文课堂设计提问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突兀的出现。例如: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对《出师表》的学习,课文中诸葛亮进行自我身世叙述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诗体现了诸葛亮怎样心理?,结合全文,对《出师表》的全文主体思想进行探究。教师依据课堂设计,通过灵活的教育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学内容的引导,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循序渐进的开展。此外,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应用课堂教育设计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模式的限定,而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对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引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模式开展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教育。
3.课后作业的引申。语文学科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应用语文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性,促进语文教学知识的学习,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的延伸。例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步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成果,指导语文学科的巩固,包括:语文学习写作水平的探究,实现了提问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紧密性和完善性的提高,推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最大限发挥课后作业辅导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4.学科评价的反馈。实施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提问设计课堂模式,在学科评价中也可以得到应用。这里的学科评价是作为一种促进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提高的手段,即开展小型的课堂测验,适当的课堂测试,可以看做是课堂提问设计的一种体现,学生为了可以在课堂测验中取得好成绩,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引导的问题认真分析,并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长期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爱、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字词测验,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结语
中学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焊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应用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对语文教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我国实施全面化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徐扬.交互式白板支持下的中学语文阅读“一体化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康世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祝羽翩.基于B/S结构的中学语文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李妍.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及综合性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环境。
关键字:语文;实践;教学
一、前言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乐学”这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一直为人们追寻、尝试。至今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却“遗忘”了这一“传统”。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大力倡导学生主动研究探讨问题,打破‘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学科对象三方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对于学科对象的主动自学的求知者和探索者。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能让人认识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实践性。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或回避)语文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初中语文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建议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有着一种潜在的便利性。开展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首先要把语文课变成语文实践课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在教《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三、五个自由组合,组成一个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人物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二)其次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我门可以尝试一些做法:
1、组成团队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更高层次的理解。因此,小组合作形式是讨论交流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很多问题,进行分组首先应符合一定的条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3-6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长轮流担任,组织本组活动,每个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学生以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群体优势,完成探究目标;小组成员应该在性别、成绩、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以便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各个小组要相对平衡,小组之间才能相对公平的开展竞赛,才能保持学生的竞争兴趣;小组活动要给与学生均等的展示机会,在讨论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求得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这就要特别注意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2、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作品。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心得交流活动。如把学生分为多组,每个星期组内交流一次阅读心得,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看谁读得多,看谁读得透,评出优秀小读者。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每学期都能读十几本名著,几十首诗词,几十篇文章,这就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3、鼓励、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办学习报。学习语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或记录当天看到的文章中名词雅句,或抒发内心所思所想,或进行文学练笔,或评述班级发生琐事。组织班级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每组每月办一期报纸,要求报纸要真实的反映大家的生活,刊登同学们的习作,发表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各小组办完之后,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就这样在共同学习中提高了语文水平面。
4、开展故事会、辩论会。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有资料表明,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可见,口头语言对人来讲是多么重要。可以通过开故事会,辩论会的形式,来锻炼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
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训练,教师都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包揽,也不能随意放羊,而要时时关注,主动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总结工作,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孩子,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潘雪萍.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途径[J]
[2]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