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园的景观设计

公园的景观设计

时间:2023-07-28 17:3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的景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园的景观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主题公园;现状;景观设计

公园是给人们观光、休闲以及身体锻炼活动提供比较完善的设施和优良环境的公共绿地。现在,随着公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颖的公园模式,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进行公园文化建设的首选。现阶段,我国的主题公园主要有两类:娱乐文化主题公园和展示文化主题公园。

一 我国文化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主题公园发展的比较晚。1989年我国深圳建成的“锦绣中华”主题公园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受此影响,现在全国各地的主题公园已经超过了2500多所,发展很快,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有:北京的“大观园”、珠海的“圆明新园”等。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有:北京“中华民族园”、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等。以世界景观为主题的有:广州的东方乐园和南湖乐园等。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孕育产生的新的旅游吸引物,它着重于特别的构想和体验。不过主题公园大多属于高投入项目,同类项目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若要想将主题公园发展好,就要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上别出心裁。

二 对我国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些建议

(1)首先进行文化主题的选择

主题公园的建造,实际上是将人类的文化进行一个新的创构。公园中的景观就是丰厚文化的载体,要想体现出载体的作用就要先选择需要表现的文化内容即选定公园的主题。一般而言,公园兼具休闲娱乐和教育活动的多种功能,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主题公园与之相比又多了一点特定的文化侧重点。进行主题的设定时,首先要对周围市场做一个充分的调查。如北京的“世界公园”、深圳“世界之窗”的主题公园10多家,有“西游记宫”近40家,每一家都客源不足。在进行主题选择时要避开这些扎堆点,选择一些数量较少又拥有广大爱好者的主题,如动漫、游戏类主题。文化主题公园在选择主题时要注意下面三个要点:1)选择的主题要有代表性。文化主题作为一个主题公园的命题,它要对一定地域或者的历史、文化或生活方式具有突出体现。2)文化主题要具有延展性。主题公园所体现的是当前时代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但是这种取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够作为主题公园命题的文化主题,一定要有较强的可提炼性和可塑性,要能够进行二次创作和升华,形成新的文化创意。3)文化主题要有非日常性。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是很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欲望的。具有一定时空距离或者具有较大文化差异、超出传统文化范畴的文化主题才能对游客形成吸引力。

(2)根据选择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园的文化主题决定后,就需要用景观将主题所以传达的精神和文化表现出来。对于景观的设计我提出以下几种建议:1)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和其它公园一样讲究规章的空间组合序列。景观的这种序列设计能给予园林一种空间节奏性。在公园中游玩本身就是一种休闲行为,游人们不会长时间的投入精力和体力,在游玩活动中必须交织着休息。而有节奏性的组织空间就可以达到这依目的,也可以调动游客的情绪,避免游客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2)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注重情景式景观序列的安排。主题公园可以借鉴传统园林的景观序列的设计理论和国外比较成功的造景手法。比如,文化主题公园可以在公园中设计安排几条或多条的情景式景观序列,用时间、空间或者文化发展过程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绎,从纵向合作横向的关系中规划出多种不同的游玩路线,每条路线上都能够景观序列的变化,提高游玩兴趣。3)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突出主题,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主题公园中的景观设计要围绕着主题展开,主题的情节要贯穿在所有的景观区域中。而且,在景观的设计中要赋予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思想,让人们在心理上获得轻松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熏陶。4)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有可参与性。单纯的游玩性质的公园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需求。主题公园的景观不能只是使游客被动的参观,要使大家能主动的参与进来。既能够满足人们对景观游玩的需求,有能够使游客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主题所带来的涵义。5)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多采用高科技手段。现在科技的发展给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手段。高科技的采用能够在游客的听觉和味觉方面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更容易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海洋科技馆主题公园,使用互动体验虚拟仿真海战场景,游客能虚拟体验驾驶与战斗。科技馆主题公园模拟高铁火车驾驶技术,游客很快就能自己模拟驾驶动车,还能在驾驶中学到地理知识。6)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具有艺术性。主题公园即使有再多的特性也应以文化艺术为主。艺术的烘托能够提高文化品位,更容易让人们对公园产生认可。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居住于城市中的人们羡慕清新自然的郊野之气。景观的设计如果能够引用自然之美,人们更容易产生亲近的心理。7)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具有可持续性。主题的选择多是以当前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参考的,公园的文化主题也许是暂时性的,但是公园需的是持续性的运营。公园主题景观的可持续性是公园能够进行良好运营的重要保证。即使公园更换新的主题,但是原有景观能够持续利用的话,新主题的资金投入就能够减少一些。

三 结论

主题公园要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那么景观的设计就要能体现公园的主题特色,还要注重可持续的利用性,使人们在进入公园既能感知文化又能获得放松,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也能使国内类似的景观更加贴合现代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的湿地公园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湿地公园的功能研究和评价,人工湿地的水净化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估,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的评价等当面。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等。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和景观游憩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发源于武鸣高峰岭,地形由斜坡地带流经盆地汇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为高峰林区植被良好,下游为平原区地形平坦。近年来由于建设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沿江两岸已成为开发热地,局部建筑物较靠岸坡,加之人为活动破坏,形成两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稳定性较差。心圩江河道为河漫滩地貌,漫滩两侧以上为邕江Ⅱ级阶地,地形较为平坦。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3.8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为20.73公顷。

二、项目规划理念及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为湿地群落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当规划为游人提供多样性的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次心圩江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是建立在促进南宁市内城市湿地保护,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现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规划原则基础上的。规划目标是将心圩江河道建设成为有丰富河川自然景观,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沟通水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是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方针”。

三、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1、功能性、科学性与景观性相结合

城市湿地系统作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功能性与科学性是整体规划的首要考虑原则。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在重视景观表现形式的同时,首先应注重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应发挥的功能。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水文、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产业生态学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科学对待湿地的生态构成。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城市污水特点,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同时,作为城市绿地,湿地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怡人的亲水、观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尽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对生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注重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科学设计,减少维护的成本;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等。

3、合理利用和协调建设原则

规划应充分考虑湿地系统中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同时应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则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凸显岭南地域特色,体现广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综合空间布局、植物选择、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虑,通过道路规划、空间景观划分与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景观丰富、适宜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许多湿地规划后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管理难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失去其应当发挥的作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城市湿地自然生态恢复功能,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灾害,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

“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物质消耗”是绿地规划的重要基本原则。本案由于河道岸线较长,空间跨越大,因此设计规划中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征地情况等划分了不同的景观功能区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在驳岸的处理上,本案设计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设计中只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同时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景石的搭配摆放等多种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护土固坡的河滩等滨水地带,设计尽量不使用传统的混凝土脚注或砌块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笼”等新型材料。既保护了河滩,又未隔绝与土壤的联系,还可为虾蟹等水族提供觅食繁殖的场所。这样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人们将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充满自然野趣的水景。

2、开闭结合,人车分流

1)开敞空间――活动广场、亲水平台

在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整个规划中,亲水性设计是一大亮点。水景对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亲水性设计就是顺应人的这种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设置了不同的亲水、活动广场,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使人们能够在较为开敞的空间,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近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观赏两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的美景。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规划中的亲水性设施以观水、赏水为主,而避免直接接触水的戏水性设施。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

通过局部种植高大挺拔的特大乔木疏林,实现景观视线的通透感和空间感,不仅能营造具有一定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也能成为良好的景观节点和活动场所。

3)密闭空间―― 密林

通过乔、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组合形成密林,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鸟类、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整体划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主入口和停车场及公车站。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园内的交通线路分为主园路(包括抢险道和环湖路)、次园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园路贯通整个园区,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车游览不同的景区;林间步道蜿蜒曲折,随地势灵活穿梭在湿地景观空间内部,使游人能“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湿地景观。

3、立足乡土,适地适树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湿地公园的植物种植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效果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植物品种对气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态习性特征的差异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应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减少或避免外来物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此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了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应有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等特点。

1)丰富植物群落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乔、灌、草、花多样配置的方式,创造多样化的生境,招引各种昆虫、鸟类、鱼类等,增强景观的观赏性,构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终年适宜植物生长,“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被誉为中国的“绿都”。绿化树种绝大多数为热带科属种类。本次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选用的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常绿乔木、棕榈科植物等,以突显热带风光的南国特色;也有部分秋色叶树种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为了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3)植物品种的选择

(1)乡土树种为主,如:扁桃、秋枫、小叶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凤凰木等;

(2)凸显亚热带景观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红刺林投、苏铁等;

(3)兼具景观及果树功效的树种,如:扁桃、木菠萝、芒果、荔枝、人心果,莲雾、银杏等;

(4)秋色叶或变色叶树种,如:红叶乌桕、尖叶杜英、大叶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兰、广玉兰、四季桂、米仔兰、含笑等;

(6)临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湿地松、香蒲、芦苇、花叶水葱、荷花、伞草等。

五、景点景观设计

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设计为表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规划了一系列的带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景区:风雨廊桥、芦笙欢歌、鼓楼踩歌、铜鼓甬道、隔水对歌……从这些景观的名称上,就可以感觉到一股浓郁的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风味。特别是“隔水对歌”的水上舞台,生动地再现了壮族男女对歌的场景。相信这些景点建成后,不但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还能创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成为真正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间,使心圩江成为未来南宁西部新区的“绿色走廊”。

六、结语

本文中所举的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其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上,体现了一定的共通性,对其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景观的最终形式并不单单只出于对生态因素的考虑,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和有长远发展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追求景观品质、社会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兼顾,才能使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元,牛萌. 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7):137-138.

[2]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3]李桂媛,陈池,郑江英.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SWCC.2006(11):53-54.

第3篇

1.亲子景观的概念

亲子景观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型景观里的一种景观亚类。只要提供父母和子女参与的可能,都可以称为亲子景观。亲子景观以家长和孩子双方的需求为核心,应满足他们双方的共同需求,而非任何一方的需求,因而亲子景观具有双向性的特点。

2.观察与访谈———问题的提出

经过在邓迪市为期3个多月的观察以及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发现当地生活节奏较缓,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子同乐的场景。但在走访了市区几个适合儿童游玩的公园,如洛奇(Lochee)公园、维多利亚(Victoria)公园和巴克斯特(Baxter)公园等,发现大多设施陈旧落后,且数量少,已无法满足游人的日常需求。其中面积最大、人流量最大的巴克斯特公园,据官方统计数字,周末平均每小时大约有40个家庭游览,人流量是其他公园的2倍。经过观察和与游人的交谈,主要的问题是现存的游戏设施只能孩子玩耍,家长无法参与活动,并及时照顾孩子。游人期望完善公园设施的意愿较高。此外还单独访谈了公园管理主席艾琳•谢尔特(IreneShearter),她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游戏设施数量不足、缺少遮风挡雨的设施以及没有适合家庭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并希望利用政府部门的资金,使巴克斯特公园得到切实的改善。因而,作者选取了巴克斯特公园作为改造设计的对象,为其融入亲子景观。

3.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基于观察与访谈的结果,本设计中采用分镜头脚本设计(storyboards)的方法为游人介绍公园未来的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以英国当地一普通家庭为背景,描述了周末的家庭生活,比起室内有限的玩具,孩子更渴望外出玩耍,呼吸空气、享受阳光与接触大自然,引出亲子景观建设的必要性。而当家长带领孩子去公园后,却发现没有合适的亲子设施让他们共同游戏、分享彼此的快乐,这无论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还是对父母依赖的孩子来说,亲子景观的存在有其现实意义。

二、设定目标与初步解决方案

设计目标设定为“缩小代沟”(bridgingthegaps),旨在改造巴克斯特公园,为市民提供一个父母与孩子交流和互动的户外亲子乐园,和提供一种新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并通过相关利益者图、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的方法,得到目标群和相关的解决方案信息点———初步解决方案的提出。

1.相关利益者的分级

运用服务设计中的相关利益者关系图(stakeholdermaps),选出本设计重点访谈和交流的对象。图中按照影响力和吸引力两个维度构成二维坐标系,于4个等级中,选取最高指标的群体作为目标群(targetgroup),分别是父母、小孩和专家,其中专家分别为:斯瑞色•林(TheresaLynn)———邓迪市参议会艺术发展主任;艾琳•谢尔特(IreneShearer)———巴克斯特公园管理者;杰瑞•布瑞(GerryO′Brien)———邓迪市参议会景观建筑师;菲翁娜•凯伦•伍德(FionaKarenWood)博士———罗伯特高登大学健康和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员,儿童行为研究专家。

2.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发挥创造性的方法,通过集中专家共同思考同一问题,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反馈,引起思维共振和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意见的产生。而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文并重的思维工具,它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对公园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了解后,采取了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法对亲子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学校、邻居、朋友、老师等人或事进行联想,并对头脑风暴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思维导图(mindmap)的归类和总结。通过归类的思维导图,清晰了然地看到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这样在设计过程中便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使设计更周全。

三、确定基本的亲子项目

确定基本的亲子项目主要采用访谈法,并进一步筛选和利用辅助工具辅助设计思考。

1.实地访谈

为了尽可能多地得到关于公园中的亲子景观设计的意见采用了实地访谈的方法,主要有访谈卡片(prototypecard)和交流板(talkboard)2种形式。4.1.1访谈卡片设计出访谈卡片包括问答和绘画两部分,其中问答部分的题目针对成年人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分别设计,访谈了31个大人和17个小孩。4.1.2交流板为了长期收集游人对公园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游客间的交流与互动,针对大人和小孩设计了不同版式、大小的交流板,摆放在公园入口处和儿童游戏设施旁。

2.研讨会

在访谈结束后,源于生活和与家长、孩子交流后总结的信息,初步设计出25个基本的亲子项目。为了进一步筛选亲子项目,在复活节当天邀请了51位家长和50位小孩参加了研讨会,让家长和小孩分别对所设计的25个亲子项目进行投票。每位参与者各5张选票选出5个喜欢的项目,其中小孩的选票为橙色,家长的选票为蓝色。统计结果(表3),经过与公园管理者艾琳•谢尔特的讨论,决定:排除票数较少的7个亲子项目,并选取平衡度在0至0.3的11个亲子项目。平衡度越接近于0,表示受到家长与孩子双方喜欢的程度越大。

四、深入设计与服务成果

通过辅助工具(prototypes)中的三维思维板(ideasboard)和场景模型(scenariomodel)、合作设计(co-design)、研讨会(workshop)和访谈法进行深入设计,并产生最后的服务成果。

1.辅助工具

在设计过程中,利用直观表达设计想法的三维思维板和手工模型等辅助工具,供用户体验其功能,以期获得改善或功能优化的意见。

1.1辅助工具一:三维思维板

三维思维板,将之前的25个亲子项目做成可移动方块贴在板上,按照研讨会的结果,分为4个等级:第一级可以纳入最终设计中,第二级需要进行改善设计,第三级需要斟酌实用性,第四级则为不受欢迎、可删除的项目。同时,在右下方放入所收集的改善意见和想法;在右上方的公园平面图的相应位置上,用比较简洁快速的可视化方式贴着一些作者的新想法,以清晰直观地辅助作者思考和传达给他人作者的设计方案。

1.2辅助工具二:场景模型

为了使往后的设计更具有空间感,将排在前5的亲子项目做成了场景模型。其中,音乐舞台位于中心大草坪上,以渲染传播快乐的氛围;烧烤区以防烟雾影响其他游人,放置在有植物阻隔的区域;绘画区放置在一个风景较好、安静的区域;跑步道和双人自行车道巧妙地分开,保证游人的安全又保持行车路线的畅通。场景模型的制作,可以帮助设计更贴合实际,是从梦想到现实的一个很好的工具桥梁。

2.合作设计

合作设计是对相关利益者的统筹考虑的系统的设计思路。为了使25个亲子项目更具创意和更符合当地文化,召集了工业、建筑、平面和景观设计背景的6位当地设计师进行合作设计,本次合作设计由角色扮演(roleplay)和融合设计(rip&mix)组成。

2.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以帮助设计者体验真实场景,让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提供给设计师新视角和新想法。作者将6个人分为2组,每组3人分别扮演家长、小孩和设计师的角色。根据作者提供的表格开始制定自己的虚幻角色(姓名、年龄、性别、爱好、家庭成员等)并想象自己的生活。家长和孩子需要想象当带着孩子或者跟父母去公园玩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公园的需求是什么;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倾听和记录他们的问题和需求,然后设计出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服务,并分析所带来的价值。结果显示,所考虑的主要为安全问题,如打架、车辆和自行车的安全,动物的安全(如流浪狗咬人),游戏设施的安全(建议增设负责安全的专员和各种急救措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以及卫生设施等。

2.2融合设计

在这一环节的融合设计中,每个人需要从上一环节的设计成果中选出一样,然后再另选一样与之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分析提炼两种事物的某些特征、功能或使用者的反应等,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最后所设计的服务或产品有:儿童自救系统、饮料交流桌、教育设施和小型图书馆、树屋、游戏屋、海盗城堡、蘑菇避雨亭等。

3.青少年中心的研讨会

设计在青少年中心举行了研讨会,目标是了解孩子梦想中的公园,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并测试现有的亲子项目,让孩子对现有的亲子设计提出看法。

3.1从孩子的角度设计

巴克斯特公园组织9位6~11岁对巴克斯特公园比较熟悉的孩子,让他们以绘画、手工、捏橡皮泥的方式来描绘在巴克斯特公园游玩时梦想中的游乐方式。然后组织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选出最受欢迎的5个设计,分别为多功能游泳池、瞭望塔、披萨城堡、机器人、机器人垃圾桶。在此过程中,作者还发现有声物体和电子类游戏更能吸引小孩子的兴趣。

3.2对亲子项目的检验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这些项目可能并不受西方孩子的欢迎。因此,作者让这9位孩子在亲子项目中选择他们不喜欢的,并列出理由。

4.访谈

家长与专家设计了1份调查表格,对巴克斯特公园的27位家长们进行了访谈,主要是让他们对不喜欢的亲子项目提出意见。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家长对活动项目的担心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喜欢,是否允许亲子同乐,以及安全问题。因此,亲子项目的设计应更多地侧重于孩子的兴趣点,同时给家长提供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机会。而专家的访谈,是为了使设计更完善、更好地加强亲子沟通,并融入其他领域知识。专家的建议,开阔了设计思路,使设计成果更具有包容性和专业性。

5.服务成果

通过以上的研究,最终决定以方案文本、效果视频,以及服务卡片(servicecard)来告知家长能够通过怎样的户外活动来加强与孩子间的交流与互动。方案最终以上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现状布置亲子项目,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其中一带指的是自行车景观道,四分区分别指的是游戏设施区、DIY区、家庭花园区和运动设施区。

五、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 滨水景观 生态环境 景观情景化

城市公园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几乎没有人会说城市公园能够被其他的建筑所取代,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日益增长。市民既希望城市公园的数量增加,更要求城市公园的环境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个方面满足人性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对于公园中各种设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甚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希望加强水景在公园中的作用,提升公园的档次和品质。人们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很自然的,因为城市公园里面,滨水景观更能使城市的居民亲近自然,公园对居民的生活来说吸引力更大,所以,城市公园生态水体景观设计必须以新理念去指导。

一、主题化是水体景观设计中的思想理念反映

在城市公园的水体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和强调主题的表现,倘若不能实现主题化的设计表现,就意味着设计的单调、乏味,更暗示着设计没有文化性、缺乏灵魂和思想,自然就得不到人们的钟爱。一项设计要将主题化表现到极致,就得站在一定的高度,并在总体的指导思想、整体的布局形式下,从宏观上去把握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大到一个城市水体功能布局的规划,小到一个滨水公园沿岸设施的布局,都得在主题的指导下进行。由于水景观要以水为主题,因此,在设计处理时分区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城市水体边缘在分阶段区分后,首先是规划当地建筑走向、环境生态问题、绿化面积、景观环境、交通分析等,然后确定绿地、硬质地、建筑三者之间的边缘线及基本要求,最后要通过水体景观设施去表达主题。

实际上,主题化的表现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在景观设计和表现中必须集景观构成的不同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进行构成、组合,使其构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拼凑。在这里就有一个对主题的理解、认识,只有理解透彻、认识深刻,才可能将不同构成元素整合成有用的元素,产生强大的设计力量去反映和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例如滨水雕塑园——北京北海公园中亨利·摩尔的雕塑沿湖布置,并不是一个随意的安置,它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对雕塑作品和水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后,进行精心的设计、精心的处理才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它能够让人们在这一特定的、能与自然相融合的地方来欣赏雕塑,蕴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二、水体景观情景化

水体景观的情景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触景生情。人们能够借助于自然景物产生想象,抒感。当水体景观设计为人们营造出一种情境,任何人是无法拒绝这种设计对心灵的感受与刺激的。如果去杭州的西湖,看到三潭映月的景观设计,一定会赞叹古人的非凡意匠美妙绝伦。毋庸置疑,情景化可以使水体景观产生巨大的魅力,即使是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是一个寓言故事,都能使人们对它一往情深,留下深刻的回忆。杭州西湖就自然景观来讲,它并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应当说杭州西湖的迷人之处是在于它的文化、它的人文精神的积淀。无锡太湖的水体景观设计的奥秘在于当置身于此情此景时,即使有自杀轻生的念头,只要在那里待上半个小时,就会被太湖博大的胸怀所感染,感叹生命之可贵。而南京燕子矶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情侣因爱情受挫而在此丧生。足见水体景观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因此,水体景观的设计,并不单纯是物与水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后对人的情绪、心理、精神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使城市公园的水体景观情景化呢?关键要在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中去营造。特别要注重营造整体的环境氛围,让周围的环境来烘托事先所设定的情境。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要通盘考虑,从整体布局来设计景点。

三、生态化是水体景观设计中的永恒

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公园水体,公园水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很深,这是公园水体与自然原始景观滨水区的不同。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活动造就了人类选择聚居地的一种天性,就是对滨水地带的向往。据统计,整个世界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都聚居在沿海滨水一带。

从设计的意义上讲,水体景观的生态化就是保护资源,为子孙后代造福。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指明了“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学、环境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进行景观设计,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平衡。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确保城市景观整体功能的安全性与健康性,把人与景观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来进行设计,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构成它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一座有特色的城市的特色面貌应该强烈体现其滨水景观建设,衬托当地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发展的经济面貌和开放的经济特质,使时代精神成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山水园林特点为文化代表,创造具有时代、文化、生态的景观环境。在设计时应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结合起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结合,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体现城市的高质量园林艺术价值。兼顾工程与景观、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要按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由此可见,水体景观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遵循以上的要求,还要充分体现水体景观的艺术性,因为水体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物质,在设计时既可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水体如河、溪、涧、滩的动势,也可以人为地进行限制和控制,按照设计师的意愿进行,形成跌水、喷泉等艺术效果,提升娱乐性。只有追求更高层面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由此可见,贯穿在水体景观中的主轴满足创造性,而所有的创造必须要有时代的理念和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

[2]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5).

[3]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4]薛健.绿化空间与景观设计[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公园园林环境;景观设计;规划特色

引言

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物质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原料,还通过其丰富多彩的景色,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很早以前,人类就认识到自然景观的精神愉悦作用,并通过园林的形式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再现第二自然,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到了现代,生活在拥挤嘈杂城市中的人们,更加向往自然景观带给人的平静感受,使他们可以忘记生活中的烦恼,舒缓紧张工作的压力。现代的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大众化的园林,为城市里的人提供了一片视觉和心理上的“绿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在人工环境中再现自然,在中国漫长的园林建造历史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手法。例如通过对各种形式石材的组织堆砌,形成千变万化的叠石掇山造型,以此来象征自然山岳的各种形象;又如通过精心开凿的各种动、静水体,象征自然界的河、湖、溪、泉、瀑等。所有这些手法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以此向人们传达自然环境的意向。现代城市公园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必然会承载一些城市的功能。加上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现代城市公园相对传统园林来说要具备更多的功能,势必会影响到公园的景观塑造。但不论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如何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再现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满足新的功能的前提下塑造人化自然景观,是本次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1 公园环境与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既体现在参与建设公园的各部门或集团之间,又体现在整个公园的运作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景观设计和建成的效果之中。限于论文主题,在此仅涉及整体性的形体环境方面。整体性形体环境的一切组合都应该是支持人的想象,合乎人的行为。

1.2 因地制宜原则 即: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特别是注重地方性植物的运用;规划应顺天应时,新的设计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将阳光、地形、水、风、植被等能流、物流的流通过程融合在所设计的景观生态过程内;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并在景观设计中给予体现;景观、建筑小品和构筑物的设计考虑到地方的审美习俗与使用习惯;注重园区内古迹和纪念性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以及具有场所感的景观开发;在尊重地方传统性的同时,不能忽视群众对时尚游乐方式的需求。

1.3 和谐、发展的原则 公园景观的设计要讲求其自身的和谐性、人与动物及景观之间的和谐性、景观设计自身所反映的文明健康性,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衔接良好的和谐景观,进而营造出一个人与动植物和平相处、共生共荣的和谐环境。

1.4 以人为本的原则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根据当代人类的行为心理特征,自觉地为人类的发展寻求一个美好的、适宜生存的空间。

2 园林环境与景观设计的依据

2.1 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园林环境设计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后的有关资料。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2.2 社会需要 园林设计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2.3 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定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该区的园林建筑造型要新颖,色彩要鲜艳,空间要开朗,形成一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欢快的景观气氛。

2.4 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经济是基础。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

3 规划特色

3.1 节点式布局、主次分明、节奏适宜 公园在景观序列的安排上, 采用节点式, 即每个景区都有一个主景作为重点空间, 围绕主景再有序的布置其它景点, 使各个点与缓动空间的设置变得和谐、有序, 富于节奏之变化, 避免了因序列饱和而产生的节奏上的反感。在处理主景的重点空间上, 在突出主景地位的同时, 着重于环境氛围的烘托。不仅在主景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其个性, 而且在其特定的环境意象之塑造上, 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3.2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环境特色 水体在自然中的势态声貌, 会给人们以无穷的遐想和艺术的启示, 把自然中的水引进人类的生活, 并用水的艺术形态来丰富和补充人类环境, 加强园林景观的意境感受, 是极富表现力的构景方式。中国园林造景更有“ 造园必须有水, 无水难以成园”的说法。园林中只要有水, 就会显示出活泼的生气。

3.3 游览方式丰富多彩 浏览线是联结各景区的连续空间链。一个有序列、有节奏的安排, 可使人赏心悦目, 主次分明。而游览的方式,同样也给人以丰富多彩的经历, 留下深刻的回忆。以步行游览和游览车游览为主, 可以使游客在陆地自由活动, 到达任何一个景区。这是一个基础。而最具特色的是游览船游览和空中游览。为了充分利用水景, 我们沿湖开辟游览路线, 沿岸各景区开阔处设停靠点, 这样游客可以从湖上观看异国风情。同时, 空中轻轨游线有一部分伸人到水中, 从而拓展了游客的游览视线。

3.4 积极参与、增加娱乐 目前, 国内主题公园的参与性活动, 很多以被动的形式出现, 如观看各种演出等, 而主动参与的机会相对来说少一些, 使游客难以得到满足。若要达到游乐的目的, 游客必须积极参与, 其提供的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娱乐大大超过了视觉刺激。如今, 人们旅游的心理已经向更高层次发展, 从观光向参与转化。所以, 参与项目的设置也是特色的表现。因此, 在设计中我们有意增加了主动参与的活动内容, 除巡游汇演、剧场演出、古代交通工具游览、儿童游戏场等参与性活动外, 还特辟有休息娱乐活动区, 设有果园、野炊、俱乐部、泳池、水上活动中心、特色民居等各具特色的主动参与项目, 增添了娱乐性。

第6篇

关键词:公园绿化景观 设计原则 理念探索

前言:

公园是供人们休息和开展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绿化景观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在一个相对愉快的环境中活动。充满艺术气息的绿化景观不仅可以增加公园整体设计的艺术效果,还能提升绿化景观的艺术价值。

一、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开始逐渐引入城市公园建设,一方面是因为公园绿化景观是一个整体建筑项目,可以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大型独立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已成为了一项重点的研究项目,在园林建设中的设计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在植物景观和区域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艺术、绿化景观设计都能表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美[1]。同时,与古典园林不同,现代公园在绿化景观设计上更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呈现公园绿化景观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丰富绿化景观的使用性能。

二、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公园绿化景观分为两大部分,植物造景和区域空间景观,在这两种景观形态中,植物造景可以优化公园中的植物配置,让植物在整体景观设计中展现特殊的风格美。同时,地域性文化特征让区域空间景观的设计重心偏重于文化,实体植物景观与空间景观的完美配合,是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的宗旨[2]。

2.1设计原则

2.1.1景观资源配置多样性

一处具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景观一定是由多种植物配合完成的,所以一个植物在绿化设计中必须与其他植物产生共生效益,在特殊设计环境下,转变存在形式,或变成丛植、花坛,或发展成植篱。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形式,景观资源的多样性是不曾改变的。

2.1.2“以人为本”原则

因为公园中的绿化景观所占的区域空间最大,所以在开展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利用好绿化景观与公园地势形态、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的优势,充分表现出“人本文化”的设计特色。同时,在特定的拓展空间内,植物、公园公共建筑、固定植物都需要融入绿化景观设计中,促进绿化景观的人性化、立体化、健康化发展。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公园绿化景观设计原则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鉴赏角度,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景观设计内容,并重新定义了绿化景观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主体地位和应用价值。由此可见,“以人文本”原则是公园开展现代绿化建设的核心依据,是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项目的必然手段。

2.1.3功能性原则

绿化景观设计不仅要体现良好的艺术价值,还需在具有艺术欣赏能力的同时,通过融合设施建设提高绿化景观的功能性。公园中不仅有绿化景观,还有很多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供人们开展娱乐活动,如果绿化景观脱离在人们生活之外,则其欣赏价值将会大大降低[3]。因此,绿化景观应结合公园中公共设施的使用性能,在符合设计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拉近绿化景观与公共设施间的距离,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过程中,时刻能够体会到绿化景观所带给他们的“正能量”。

2.2绿化景观设计主要内容

在公园绿化景观设计中,特色植物和花卉的合理分配、景观修剪模型、园林建筑景观配置等问题是设计的主体内容。以植物为主体设计内容的绿化景观设计工作,各种树木和花卉的设计修剪工作格外重要,不仅要突显绿化景观在公园整体布局上的交相辉映,还要详细记录并规划相关种植、布置方案。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2.1入口景观布局

入口景观是公园的门户,所以在这个地方,绿化景观必须采用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各种树木和植物在排列设置上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对称性。通常,公园的入口景观会设置一个标志性的绿化景观,来突显公园的的艺术价值和景观地位。所以入口景观应以大面积平面树池和花池为设计背景,采用高大乔木的对应布置,并配用精湛的修剪技术,将绿化景观修剪成符合公园文化特征的景观[4]。

2.2.2绿化景观和水体景观的融合设计

大型水体景观是公园中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所以绿化景观应在设计上突出两者景观特征的融合性和关联性,既突显出绿化景观的植物设计的艺术价值,还应烘托出水体景观的自然驳岸式水池,给人们营造出一种山水融合的自然景象。在这种景象的感知背景下,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在更能满足与人们享受自然的活动需求[5]。

2.2.3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

与大型主题公园不同,小型公园偏重于采用人造山体进行景观设计,因为人造山体在地质结构和材料性质上都远不如真实的山,所以如果要想突显出人造山体的自然特征,必须依赖于绿化景观的特征设计,在山体周围创建绿化带,并以人们活动路线为中心,在道路两侧增设“自然景观”。依靠绿化景观特色设计,不仅人造山体的先天漏洞得以填补,公园的整体景观布局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理念探索

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化设计内容以及原则进行系统分析之后可知,公园在景观设计上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在现代生活需求的影响下,绿化景观设计必须转变传统设计理念,以创建现代化综合性景观园林为目标,开展绿化景观设计工作。结合上述内容,本文总结了以下两点景观设计理念发展内容。

3.1设置娱乐休闲区

由于绿化景观养护起来非常困难,所以目前大都是公园都不会在娱乐休闲区设置过多的绿化景观,以防止景观被破坏。但是,随着人文素养的提升,绿化景观融入人们休闲娱乐区是必然选择。如在儿童游戏区设置动物形状的植物,利用绿化植物维护儿童安全,作为一种自然屏障,将儿童围禁在一个安全的地区活动。

3.2烘托文化主题

在特色建筑周围,可以利用绿化植物平面造景的色彩和三维立体效果搭建一个具有功能性的绿化景观群。延伸活动场所与绿化景观在空间上的关联作用,帮助人们指明活动范围。同时,也可以利用景观自上而下的景观层次变化,提高公园中文化建筑的景观特色,让公园内每一处建筑所体现的景观文化内容各不相同[6]。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公园是向全面开放的娱乐场所,作为重要装饰元素的绿化景观,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对公园使用性能的主导作用非常强。因此,设计师必须认真统筹区域内公园的文化特色和绿化景观特征,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营造一个完美的自然与现代化建筑相互融合的设计布局,以提高“景观建筑”在公园建设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佳.浅谈园林景观中的人性化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4):168-173.

[2]成国涛.铁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14(28):135-142.

[3]雷正杰.湖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13(08):109-112.

[4]雷振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艺术语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3):156-173.

第7篇

【关键词】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可持续发展

湿地(英文:wetland)是指常年积水和过湿的土地。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无数的动物,植物都是依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独有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湿地保护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湿地公园建设就是保护湿地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生态的重要环节,建设湿地公园是发挥湿地功能与效益的重要途径[2]。

然而由于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局限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相脱节,而且湿地在我国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人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科学理论还不够完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园内自然形成的堤、岛、浅滩等湿地地貌景观特征不明显甚至缺失[4],景观硬质化导致水陆过渡空间的缺失;植物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景观[5];湿地公园景观没有考虑区域文化元素,与区域湿地文化脱节[6]。因此,在接下来我们要以可持续设计为原则,以湿地为主题,建立不同功能、风格及性质的景观设施,将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自然保护有机结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及构成要素

1.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弘扬湿地文化、湿地功能利用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森林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建设与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湿地公园作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方式,湿地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文化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1.2.1 城市湿地水体景观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水体景观是最重要的,湿地中近60%的景观以水体景观为主体。湿地水体景观主要由湿地水域景观、湿地岸带景观及近岸路域景观三部分构成。水域景观主要通过水深、流速、水质等水体性质来表现水体或静或动、或缓或急、或碧波粼粼或汹涌澎湃的特点,形成如滩涂、沙洲、池塘、亲水栈道、园桥等静景以及溪涧、喷泉、飞瀑等动景。岸带景观是受水位、潮汐等影响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滩涂等景观,以及不同的驳岸类型,如块石驳岸、砾石缓坡驳岸、沙滩岸带、植物岸带等,展示或凹或凸、或曲或直、或虚或实、或连续或间断的线性岸带景观[8-9]。近岸陆域景观主要是指为方便游人观赏的亲水台阶、亲水平台、亲水栈道等,组织游览路线的近岸道路景观(如汀步、园桥)和提升湿地意境的人造景观小品等[3]。

1.2.2 城市湿地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内可展示的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景观和湿地动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是通过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配置来表现。根据湿地植物的形、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塑造不同季相特征的湿地植被景观。如春赏鸢尾、荇菜花;夏观荷花、凤眼莲;秋游香蒲、芦苇荡等。利用湿地植被的簇生、丛生、片生等分布特点,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配置方法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景观形态,例如湿地植物迷宫、植物景观雕塑等[6]。湿地动物景观的主体主要由湿地水鸟、湿地昆虫和观赏鱼类等组成。动物是湿地公园的可移动景观,为湿地公园增添生机。根据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动观其放飞、归巢等场面,静赏潜水的游禽、觅食的涉禽以及不同水鸟的环志特点。湿地中蝴蝶、蜜蜂、蜻蜓等昆虫,能够满足游人对富有自然野趣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2.3 城市湿地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就是在湿地原有的生态特征下,体现区域的民俗传统和风土人情等地方特色,体现湿地环境有的场景、意境[8]。湿地公园的人文景观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人类利用湿地的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受此影响而形成的饮食文化、住宅文化、服饰文化等。(2)人类改造湿地所留下的印迹,如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古运河、古桥梁、堤坝、古建筑等水利工程和临水建筑等硬质景观。(3)与其他文化相交融形成的文化结晶,如与文学艺术交融形成的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赞美湿地的诗词歌赋,描绘湿地风情的书法字画,受区域文化影响形成的母亲河文化,山歌、舞蹈等民族文化和纪念凭吊的习俗文化,以及见证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等。

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特点及原则

2.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湿地公园的自然属性以及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使得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场所的特殊性。它同以往的设计对象不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是以水为主体,以陆地为辅,绝大部分的观赏景观是在水面上或者滩涂沼泽地上营造出来。

(2)湿地生态的脆弱性。湿地公园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随意引进外来物种,易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得不偿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遵守湿地原有动植物的食物链平衡法则。

(3)湿地景观设计的延伸性和连贯性。湿地公园景观的建立不仅需要考虑其本身的生态过程, 还必须考虑湿地与集水区域毗邻海岸及陆地的复杂连带关系。

2.2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设计首先应该重点突出湿地景观,同时还要尽量维持湿地的自然风貌, 为公众创造一个零距离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公园景观设计应从湿地的蓄洪防旱、净化污水和提供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出发,遵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乡土植物、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尽量做对环境破坏及影响最小的设计。

(2)以人为本原则 园内景观应满足人的亲水特性,提供多种可直接欣赏水景的途径,创造足够的可参与、体验的场所和机会,注重实现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全面感受水的魅力,应针对湿地公园水体的不可达性和湿地植物多以草本为主的局限性,注重营造公园空间、增加公园景观的连接性以及适当配置乔木使游廊达到遮荫的效果。

(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湿地公园景观要体现出立体美感,就要求设计师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营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体系,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景观产生共鸣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善于利用景观美学创造形式美,既注重整体设计的共通感,又要着眼于局部;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敢于对现代西方艺术进行大胆尝试,以营造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及方法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大致分为:湿地保育区、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以及服务管理区等[9]。湿地保育区属于原生态保护,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景观建设内容较少。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和功能展示区以及服务管理区。

3.1 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集中的区域,景观设计主要通过地形改造、联通水文等工程,来营造出浅滩、沼泽、溪流、喷泉、瀑布、河流片段等湿地景观形态[10-11],从而让人们体验湿地独特的水体景观、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以及示范湿地合理利用。

3.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湿地生态功能多样、生态效益显著[14],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净化水质环境等功能。因此在功能展示区可以通过构建表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通过配置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设置供游人出入的亲水栈道,来达到维持湿地功能和为人类提供优美景观的双重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比较污水经过湿地前后的水质视觉效果,来展示湿地公园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对于维持生物多样展示的景观设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配置乡土物种,通过招引湿地鸟类、昆虫来维持湿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3.3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属于硬质景观,是为了方便游人而设计的能够烘托湿地自然景观的建筑物、景观小品等,便于游人能够更好地组织游览路线。主要有景亭、水榭、舫、园桥、游廊、木栅道以及景观小品等[15-16]。

4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作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是错综复杂、具有挑战性的一门,它是多学科、多方面问题的体现,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崔心红.建设湿地园林,改善生态环境―――上海市湿地园林建设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2,11(6):15-17.

[2]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3]崔丽娟,王义飞,张曼胤,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9,38(2):17-20.

[4]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34(8):117-121.

[5]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6]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31(10):63-68.

[7]王思元,牛萌.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以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7):137-140.

[8]但新球,骆林川.湿地公园规划新理念及应用――以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4-7.

[9]国家林业局.LY/T 1755―200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5.

[10]Mark T S, Heather C V, Steve W. Exploiting the attributes of regional ecosystems for landscape design: The rol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ecological engineering[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7,30(3): 201-205.

[11]吕咏,陈克林.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J].湿地科学,2006,4(4):268-273.

[1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25-250.

第8篇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基础上,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高楼大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沉重的压力,如何能够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获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把握设计要点,将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曼胤,崔丽娟,李伟,赵欣胜,赵玉辉,李胜男,王义飞,张岩.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胡金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5]李达.GIS技术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第9篇

关键词:景观 设计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作为特定文化场景的一个延伸,景观文化设计更要彰显人性化的文化特征。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倡导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追求人性化的艺术需求,使得园林景观能够朝着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在满足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基础之上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从而也使得整个城市焕发出新的面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加强园林的人文因素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满足自身情感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景观与景观设计的概念

1. 1 景观

景观 Landscape 一词因立场不同对其概念的诠释便有了多种内容。地理学上对景观的定义为: “反应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而在生态学上景观却被定义为: “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测量性,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的地质单元。”此外,景观是多种功能的载体,因而可以被理解为:风景: 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息地: 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环境;生态系统: 一个具有结构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 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思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

1. 2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根据《牛津园艺指南》“是将人工和天然元素统一设计的艺术科学。”采用人工的和天然的材料―――泥土,山石,水,植物,组合材料,人为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随着社会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景观环境的重要性,对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也就成了关于怎样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环境的艺术科学。同时,也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创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设计是为了人的设计,换句话说也就是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人既是设计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因此,设计的中心和尺度也是人,这种尺度不仅包括生理尺度还包括心理尺度,而人心理尺度的满足则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所要求,决不是设计师追逐的风格。因为偏离了对人心理要求的满足,设计也就偏离了正轨,因此设计的人性化已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一大准则。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2. 1 “人化”与“物化”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统一人类的设计总是能体现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而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一定承担了一些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也就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机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设计中的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就应该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做的便是让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融为一体的状态。中国古代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体现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所以这种统一也必然反映在作为设计一类的景观上。

2.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为了其使用者服务的,所以就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的设计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只是单纯的摆设而已。另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避免危险和伤害的发生,尤其是在设计老年人和儿童活动空间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是人性化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保证不了这一基本要求,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城市公园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了。

2. 3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体现出人文的关怀

“人文主义”( Humanism) 最早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力的思想。广义上来讲,人文思想是对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人的历史、人的存在其价值都愿意加以尊严与关怀。人性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就是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让使用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尊重。另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多方面与多层次,由最基本层面对人的生理关怀到高级层面的精神与情感关怀逐层上升。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特别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达到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的效果。

2. 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的传承

景观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都对景观有着巨大影响。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普遍的相似性,过去熟悉的事物与形态能引起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产生相似的联想,因此增强人对景观环境的认同感。其次,对该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形成城市公园景观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较强烈的识别性和唯一性,就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归属感得到强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城市公园景观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一定是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充分地了解了该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设计时把以上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经过反复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而且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做出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才能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

2. 5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

城市公园的使用者中还包括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有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残疾的人所组成。虽然他们身有不便或是缺陷,但他们同样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权利,甚至是生活得更好。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同样关注这一群体,而不是忽略他们。通过合理的公园景观设计来弥补他们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让他们在人性化的景观环境中能感受到舒适、安全、尊严,而忽略了自身的缺陷。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也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性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6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是人类社会高科技发展的平衡点

人类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然而这种改变却是一把双刃剑,人类一方面享受着改变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苦恼和忧虑,那就是人情的疏远和感情的失衡。所以,在这种高科技的信息社会里人们必然去追求一种平衡―――一种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一种理性和人性的平衡。科学越发展这种平衡愿望就越迫切越强烈,因此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景观设计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设计是科技发展与人类情感的一个平衡点。

2. 7 “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会对人类资源的再生有影响,也就是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的景观设计。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发展需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去考虑长远的影响。因此,要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同时也是为人类长远的发展负责。

3 结语

“以人为本”作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已被广泛的推广,但在具体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践中人性化的体现方式却被片面地看待,特别是忽略了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即人对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本文通过对使用者与景观的研究提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强调对人精神与情感的关怀,尤其是对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的关怀,而这才是对设计人性化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丹]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加]艾伦・泰特. 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 人性化城市公园

User-friendly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thinking

Yang Xiaona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wanton spraw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as people pray for the missing natural beauty and symbolic of the return of the land have become the party of urban parks, public relations,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one important place. Therefore, the city parks of human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user-friendly

1 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的确立

1.1 景观、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一词,因立场不同而对其概念的表述便有了多种内容。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标现象,或者是综合自然地理区,又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虽然景观的概念多种多样,具有模糊性与复杂性,但是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对景观的理解是一定的。正如俞孔坚所言: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据《牛津园艺指南》“运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随着人们对待环境态度的改变,景观设计成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也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与艺术。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因现代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手法相比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造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1

1.2 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的范围大到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小到通过调整钢管的大小位置以获得好的喷泉效果。”根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部分。2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2 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必然性

2.1 设计人性化是设计中“人化”与“物化”的统一。

设计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设计人性化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中国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反应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景观设计作为设计的一类,也反映了这种统一。

2.2 设计人性化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

3 景观设计中人性关怀的体现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安全、交往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的场所,以满足人们不同的生理活动需求,如运动,休息,交往等,在这些景观环境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湿度、噪音、通风等以及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的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

3.2 对安全需要的满足

景观环境设计应该避免对人造成的威胁与伤害,保护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应当运用设计手段来增强人对于环境的定向与认知能力。

3.3 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3

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交往的空间。因而景观设计应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3.4 对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侧重于心理的感知与精神的共鸣,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认同感。

4 城市公园人性化景观设计建议

4.1 体现城市形象,传承城市文脉

城市公园应是城市形象与内在精神的体现。城市是有特征的。城市公园应与城市特征与形象融为一体才能使城市特色得以体现,使市民为之自豪。

4.2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表现应与人的性格相对应,应具有个性化。

对于城市公园而言,“人”所指的是公园的服务目标群体,这群人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公园的品质与内容。对于比较大年龄群体的居住为主的区域而言,具有怀旧特色的公园能唤起他们的情感记忆,对于以年轻人居住为主的区域,具有活力,动感、富有时尚气息的公园,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

4.3 城市公园的空间构成形式应与场所特色一致

每个公园它都有与之对应的空间构成形式,但并非每一个公园都是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或者国外的造园手法,而应根据不同的场所选择对应的构成形式。

4.4 公园的设计应具有可识别性

易识别的公园不仅是因为景观与其他公园的景观有区别,而在于它的唯一性。有特色的公园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归属感。设计公园时我们应从5点来考虑:路径、标志、节点、区域和边界。因地制宜,提高可识别性。

4.5 强调公园景观形态的视觉美感

城市公园作为休闲的场所具有传播文明的作用,公园中的景观

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获得愉悦感。设计师应以大众的美感需求为出发点,运用艺术手法来形象生动的处理景观中得每一处细节。

4.6 把握好空间的尺度

空间的大小不仅给人实用的场所,还对人的心理与情感具有很大的影响。过于宽大与高耸的景观会给人一种渺小感,缺乏掌控感。还会加大人际间的距离,使人不易交流与亲近,增加了距离感。相反,合适的尺度空间往往给人感觉更舒适、亲切、更易与人交往。所以,公园并不一定要求大,即便是综合性的大型公园,也可通过功能分区来规划适宜的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公园场所。

参考文献:

1.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美)编著 俞孔坚 孙鹏等译

2.《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10月 第一版

3.刘滨谊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新建筑 2001年5期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续建和扩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衔接

一、公园续扩建中景观衔接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中小城市掀起的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公园又不得不以续建和扩建的方式在进行。在进行公园续、扩建更新时,其景观衔接问题的解决显得极为迫切。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人民的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园的续建,也就是在保留公园原有景观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内容,在原有土地结构和规划范围内,继续进行细部景观的建设(包括加建和维护)。城市公园的建设,往往会因工程量和财政资金状况而采取连续若干年分期建设的方法,也是续建。在续建过程中,一是易出现顺序问题,导致暂时的景观衔接问题;二是受社会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在景观局部上有所改变,导致续建景观与原有景观在风格和体量上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上的衔接问题;三是在续建过程中盲目求新求变,导致景观的不协调甚至主题不一的景观衔接问题。

城市公园的扩建是指在保留和延续公园原有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公园的实际用地情况增设景点增建景区,借以提升公园整体吸引力,从而增大公园面积向外扩充的建设方式。这种扩建的改造方式虽然也是公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如果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指导及相应的法规约束,往往会造成公园环境的混乱无序,反过来也影响了公园的整体游赏环境的质量。

二、景观和景观衔接

景观概念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着很大的差异。按照刘滨谊先生的观点,景观是风景景观概念的客观层面(风景是风景景观概念的主观层面),是典型的客观存在的形式概括,包括四个要素:景致;风光;山水;园林境界。包括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景观衔接应该是指景观在四维时空上的衔接。一方面是指,映入眼帘的景色画面的连续性,但又不是简单的具有连续性,而是景色画面要符合景观美景度的要求。即随着驻足点的移动变化,在视觉可见区域里的景物能够构成美丽的画面,无论在哪里驻足,画面都是连贯的、无遗漏的、都是没有缺憾的美丽景观。这是空间的衔接。另一方面,是指时间上的衔接,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观与景观之间相互不发生损耗,能够健康发展,活力不减;以及随着四季的变化,景观的可观性不减。在续、扩建时,还表现为与原有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性。

另外,从景观的定义和分类上来看,景观的衔接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衔接,还包括人文景观的衔接,以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衔接。同时还应该与其环境之间有一个区域性的衔接问题。

三、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从景观设计的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来看,续、扩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也分为景观规划和具体空间设计两部分。

1、续、扩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层次的内容

(1)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2)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城市公园的景观立意、景观形态、景观布局等。景观立意影响并决定城市公园的景观形态与景观布局。

(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主要涉及城市公园景观内容的具体设计以及相关的设计手法问题。一般认为主要的内容要素有:地形、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水休、建筑小品等。传统的造园手法主要有:对景、障景、隔景、框景、借景等等手法。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和景观规划层面的设计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统一考虑,具体规划时,结合3s技术来控制;而景观详细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人的视觉因素,即人的最大视角、最远视距和最大视野范围等等。

2、影响景观设计的因素

(1)根源性因素:包括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因素。

(2)自体因素:使用者的因素;功能因素;规模因素。

(3)外部因素:城市空间环境因素;业主、设计者的因素。

四、我国续、扩建城市公园景观衔接的现状

1、城市公园系统层面的问题

(1)公园绿地系统整体性缺失。(2)城市公园系统开放性缺失。(3)城市公园景观系统层次不足。

2、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层面

城市公园景观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的游憩绿地。综合公园景观规划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为城市公园景观的受商业开发的影响,追求片面的景观美学对人的行为的忽视问题以及山水法园林模式的不适应性问题。

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层面

(1)景观设计缺乏一体化。(2)景观建设的简单粗略。(3)对残障群体老龄群体考虑不足。(4)景观对象以静态的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

4、我国续扩建城市公园景观衔接问题的深层原因

5.2.1 建设与发展的原因

(1)规划与开发的问题。(2)城市公园建设与资金缺口的问题。

5.2.2 景观衔接问题的综合原因

(1)经济的原因(2)政治原因(3)文化原因

5.2.3 景观设计单向度的规划机制

5.2.4 景观终极式的设计方式

追求终极式的景观效果是在当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各个层面共同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终极目标式的规划方式相关。我国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规定分为近期(5年)和远期(20年)两个发展阶段,大量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远期发展目标来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目标式的规划方式,缺少对城市发展、建设过程的动态调控与指导,也就造成了所谓远期规划目标成为一种城市理想很难得到实现。也造成了公园规划目标因为经费等原因,长期不能实现,整体景观效果降低的结果。

五、我国城市公园在续、扩建时解决景观衔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城市公园在续扩建时解决衔接景观的设计问题,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过程。既体现在公园建设的决策过程中,也体现在设计实施乃至使用的全过程之中。首先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对策框架的建立。要把系统化的思想贯穿在整个对策框架及其建议中。其次是建立景观评价体系和续、扩建城市公园衔接景观设计原则。

而具体的设计层面的对策及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景观设计机制对策:建立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与多元投资的建设及管理机制;

(2)景观设计方法对策:弹性的设计方法模式;

(3)系统对策:消解公园是终极目标;建立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是达到目标的途径;加强城市绿化和绿线管理制度是保障;

(4)景观规划对策:建立开放的城市公园模式;制定完整的城市设计纲要,保护开敞的景观空间;

(5)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增加植物造景;保留和创造有历史文化意义和归属感的景观;增加开朗的景观,改造过分闭塞的区域;公园设施形象的一体化设计,并延伸至公园周边地区;增强科技文体活动内容,减弱机械活动;充分考虑各类型游客的需要;强调特色;增强公园景观设施的游客参与性;增强景观环境的安全感等几方面内容。

应当指出,上述对策只是提供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范式,各地区应当结合自身的地方特点,提出切合自身的对策。

城市公园的续、扩建是一个互动的、连续的、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内容、涵盖的范围相当之广。鉴于时间和能力有限,只能将其中一些最为基本、最为突出的问题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也无法对城市公园续扩建的整体发展方向、目标及其思路、途径等给出明确而具体的答案。具体解决办法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已续、扩建了景观,要检验其衔接性还应该用数学方法,比如利用数学矩阵进行模糊数学计算。

第12篇

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内容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培养较重要,笔者提出按“理论+专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专题实训,并结合就业市场,确定由理论讲解和设计训练两个主要模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标性、启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专业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贴现在景观设计课程的现实意义,掌握专业设计方法。

(一)基础理论专题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图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1)导论(国内外景观的历史发展现代景观的形成);

(2)设计元素(山石、植物、水体、建筑等);

(3)结构及功能分析(空间划分、景观流线、景观节点、中心景观区);

(4)景观设计表达(通过美学原则,应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方案呈现);

(5)单项实训(庭院、公园、住宅区、广场等)。

(二)景观设计实践专题

课程内容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调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多结合景观设计新思维、新观念进行设计体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结合作品展示,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设计实践的内容以单项设计、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更贴近的内容为主。整套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和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图、景观分布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主入口设计图(平面、剖面、透视图)、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及植物的配置图、鸟瞰图及材料的列表。总平面图展示了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山、水体、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地阐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说明构思,深化设计主题。功能分析图清楚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域,结合设计构思分析各区域的合理性。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景观,以便创造卫生、舒适、又没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既需要学习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风景构图等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景观规划的专业知识。教学中结合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趋势,了解景观有哪些要素,并通过设计创意景观,从而把握景观设计的设计要领,为将来从事景观设计打下牢固基础。

二、景观设计实训内容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实训或者专业训练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显得尤为重要。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结合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了“专题式”教学实践。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四个专题进行了教学实践。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尺度设计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景观设计的各部分表现。

(一)单项设计

针对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山石造景、水景、建筑形体设计分别进行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意识,形成对基础理论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手绘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进行某庭院设计,绘制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景观元素的应用,空间划分方法等设计理论,结合平、立面图设计,体会景观立体空间的变化,绘制效果图。

(二)居住区公园设计

居住区公园相对综合性公园面积较小,由于公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公园设计中要求的尺度不是太大,但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会把前面的单项设计加以应用。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由被动到主动思考。逐渐练习其对于场地空间的宏观把握和设计能力。

(三)居住区设计

在景观元素和小尺度的公园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实训内容,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居住区设计是应该掌握的实训内容,所以,可虚拟或者选择一些附近楼盘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练习。从对方案的构思,到分析已有的方案,把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在居住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尊重设计原则,发挥设计灵感,从自然环境中找出设计雏形,讲求艺术,但也注重使用功能,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将主题与风格相结合,合理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综合性设计的要求

公园、居住区是环境艺术类专业景观设计练习的内容。总结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类似空间的特征,设计元素与空间如何更好地处理。从形态处理、主题创意及生态理念,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景观实用性相结合,营造更加宜人的环境。教学实训中分成若干小组,模拟设计公司的流程,了解景观设计程序。在景观设计中,有借鉴有创新。在景观设计表现环节,要求学生采用手绘表现,锻炼其手绘表现能力,后期结合软件进行修改和排版。实训成绩综合以下进行考核: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说明、版式及打印效果,团队合作等,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对图纸绘制的考核,也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应用某一种工具,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上的方式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但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完善,在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团体交流,在实践项目中注重设计内容,设计程度上要提高方案设计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