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师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情况做个总结:
一、 统筹规划,制定学期工作进度,严格按计划进行
三个班均是文科班,其中高二年段也正式进入了复习阶段。本学期,高二的任务较为繁重,为了在高三年减轻负担,本学期必须完成两本选修课程和复习初中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总计四种不同的课程内容,并且课容量比较大,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辛苦。而对于高一年文科班来讲,由于没有会考压力,所以相对来将,较为轻松点,但高一年仍然必须打好基础,以便更好的迎接高二年的学习任务。
二、提高教学质量,把好练习关,即时反馈,关注优生
对于区域地理,涉及大量的图表分析,如何结合所学知识,灵活地利用,是本次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基础方面的把握仍是重点,而练习与测试当中,则加强图表分析的训练,使其更灵活。也因此,选题方面是关键,题目方面基本是往年的高考题,比较有准确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答题时语言的规范性提高。在高一年时,学生基础较好,我则尝试半课半练的教学模式,即当堂学当堂练当堂消化,虽然时间稍长,但重在加深印象,学会应用,效果不错。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由于是临近高三,对于高三的把握,我仍经验不足,如何安排高考复习进度,如何抓好复习,如何处理学生的学习问题,如何培养优生等等,都成了我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请教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感谢老师们的不吝赐教,让我获益不少。
四、善于发挥学生的作用,生生帮扶
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我们长,让学生来带学生,有时比我们老师的辅导来得更容易接受,而且更容易把握学习进度。两者相互促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带动班级学习情绪。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加深对知道点的认识。因此,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训练,尽量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2、加强积累,注意多收集相关习题,以备后需;
【关键词】中学地理 实践活动 综合能力
地理科学是一门中学教育中比较基础的主要学科,地理课程的内容既包括了自然科学的相关方面又涉及社会科学的部分内容。地理总是涉及自然的如山川河流、地质地貌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等等内容,因此鉴于这样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基础学科,我们必须要根据其学科特性和学科内容来展开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形形的地理实践活动,走出地理课堂,在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实践,提高学生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将地理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一、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
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那么具体到中学地理教学也是如此,中学地理教师要力求通过在课堂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实际。这样的境界是每一位中学地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通过中学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地理教学内容也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这部分内容难免会抽象而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把书中晦涩而抽象的地理知识变为非常形象而生动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授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时候,由于此部分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找到合适的地球和太阳模型,让学生自己制作公转和自转的系统,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首先,地理教师要善于设计一定的实践活动的方案。地理教师一定要善于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学校社会的现实条件等方面,设计合适的方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自己家乡为例开展区域地理的教学,可以在活动中设计让学生找寻关于当地的地理关于工农业生产、贸易、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等资料,整理出若干条要点,做出记录,进而在活动课上展示与探讨,经过思考与探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关于区域地理知识的结构和脉络系统,这样进行的地理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了解地理知识真正的用途之所在,也是地理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
(二)其次,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设计好实践活动方案后就要在给学生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这是地理实践活动真正成功的关键。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进行合理地分组,分组后鼓励学生用心搜集资料、认真准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表达和分析,表现出自己对地理知识应用的见解和看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地理知识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三)最后,地理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后进行评价和总结。当地理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和安排学生开展座谈会和讨论会,进一步探讨从活动中自己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同学生一起进行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价。例如在开展完一个地理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自我总结并且用心写一个小总结报告,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一个自认为满意的分数,这样便能够让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深入地对自己作出评价,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省能力。
四、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干扰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需要多门学科的配合。由于地理科目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地理课成为了一门难度较大的科目。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诸多干扰因素。分析与探讨高中地理教学干扰因素,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地理教学特殊性
地理学科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为综合性,地理环境具体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所系统构成,其是地球各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等结合所产生的复杂系统,其是一门兼具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其次有着地域性特征,地理学科除了研究分析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等特征,也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变化规律等的揭示。总体来看,地理学科对于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就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面临着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教学实践存在诸多因素干扰。深究其原因,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高中地理教学干扰因素
1.学生因素
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由于自身认识等因素的影响,潜意思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知,对于地理学习缺乏足够动力。并且高中地理的立体思维性强。其次,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高中教学都以高考为中心,教学实践忽略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地理、历史等科目的多为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2.教师因素
因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高中地理教学都是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题海战术”以及“灌输式”教学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生使用互联网越来越频繁,其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也更为多元化,再加上高中生处在自我意识发展以及求知欲强的关键阶段,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来看,高中地理教材受篇幅与表现形式的制约,其所蕴含的教学信息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少数教师就教材讲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教学信息丰富性与生动性不足。此外,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方面,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能力培养,通常忽视了每一个章节在地理整体知识系统中的具体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深度。
三、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对策
1.优化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地理问题探究,构建知识结构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同时,高中地理课程中有许多规律性知识体系,例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等。教师将这些规律进行提炼与总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也能够提升其思维水平与归纳总结能力。
2.把握内容重点与趣点
地理教师课前应当进行细致的备课,明确教学内容重点,设计教学去电,引起学生对地理内容学习的兴趣,主动思考与讨论。教学中教师可有的放矢提出一些思维创造性、自主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主联想思考。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的知识点时,可向学生引用历史典故“诸葛亮巧借东风”,让学生将自己当做“诸葛亮”,想象自己能够凭什么因素与条件“借来东风”,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与发言,通过交流与总结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如此以来,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够培养培养地理思维。
3.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中可加强互动,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问题分析处理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人口合理容量”知识点时,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影响展开调查分析,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其次也应当注重加强实践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每节的课后实践活动组织教学,设计一些贴近生活、实践趣味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在实地调查、观测活动等实践活动中学习地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
针对不同教学目标,教师需在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例如撰写地理小论文、汇报总结、实践调查等。同时教学评价需重视“过程性评价”,日常教学中,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巩固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但能够提升评价效果,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需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形成运用性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干扰因素,广大地理教师应当深入剖析,分析学生地理学习以及教师教学实践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昌国.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 考试周刊,2010 (05).
[2] 张海. 高中生地理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教育,2012(02):35.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9-01
现今,道德理性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弱化,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道德教育便在当代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地理作为中学必修科目,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要首先将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现今,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即单纯地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充分利用到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优势,也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地理教学两者之间进行结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开展生活调查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从生活入手来开展生活调查,借以来引导学生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细节,并让学生们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所在、寻找问题原因,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能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实际当中,进而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1]如:当地理教师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侯,教师可以开展“家用塑料薄膜带来的危害”这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可知,每个家庭每日平均废弃的塑料袋是6个的话,那么莫里青乡人口大约为1.7万人,平均一家三口,这样莫里青乡大约有六千个家庭,则每日就废弃了至少3万个塑料薄膜袋。这样,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调查、计算,联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便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些生活细节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活调查后,地理教师进一步带动学生们思考:白色污染是环境的主要杀手之一,身边的白色污染随着我国的人口增多与人们的大量频繁使用日益严重,防止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仅需要国家相关的制约与众多的宣传,而是应从本质上抓起,从学生们日常行动做起,学生们要学会自我控制。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课程,区域地理内容的特殊性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区域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影响,如,不同区域的气候对人们的服饰带来了影响,不同区域的地形为人们的交通带来了影响,不同地区的作物为人们的食品带来了影响等。[2]这些区域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其本身有着重要的地理原理及其背景,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我国“南北区域对人类活动影响”内容教学的时侯,地理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学生通过搜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不同,在进行总结后,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依次汇报与总结,在总结中要让各组代表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原理及其地理背景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对其进行观察指导、点评,进行课后总结。
三、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感染学生内在心灵。如在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时侯,教师在课前搜索一些名胜古迹素材,利用电脑将这些内容做成PPT的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对于青少年来说,枯燥乏味的课堂难以让学生们提起对地理的兴趣。[3]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适时适量,把握时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并运用图表、数据等手段,进行一些定量分析,通过各国一些数值的对比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的形式是难以获得准确判断的,如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人意志、生活态度与道德行为等,这些行为评估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学生地理评估学习成绩,不仅仅需要将理论考试为定量测定,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内在的评估考核。地理这一综合性学科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理论分数来进行衡量,综合评价更需要贯穿整个教学,由此而评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学生成绩。
五、结论
本文通过开展生活调查,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这四点,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教学互联,提高学生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家清.论地理新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设计策略[J].地理教学,2005(9):10.
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教师就应当先激发学生运用地图的兴趣。为此,教??可以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地图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设计等,以此真正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接受新方法、新理念,实现地图与教学的完美融合,真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并真正激发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展示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的图片,并配上这些宗教在世界地图上的分布图,提问学生:是否能够总结出各个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图,并结合地图分析出这些宗教流行的地区,各地人民主要是以什么语言作为母语。在学生通过分析地图、总结得出最后的结果之后,教师要注意不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引导学生尝试着从后面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判定,再次进行答案的修缮和综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彻底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在教学初始阶段留下悬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地理知识学生中。最重要的是在再次总结中,学生还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地图能力。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地图创设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地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地图能力
七年级是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初始阶段,很难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对此,地理教师在把握住这一时机后应充分借助地图、图形等各种形式的地图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更多地创设地图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譬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际,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或者是开展分类授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抑或是进行绘图示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地理教师都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图教学方法。
例如,在“世界的气候”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出四副不同的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不同的地区为什么景观相差如此之大。设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差别。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特征,同时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尝试着让学生总结、分析世界气候的分类和特点。这样对提升地图分析能力十分有效。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地图分析。最后,教师让学生对四副景观图进行气候的分类,指出它们所在的气候区域。
总的来说,通过地图分析、信息收集等学习活动既能增强地理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现学生的地图能力迁移
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重视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性,改变学生学习地理无用的认识。也只有不断引入生活实际才能促使学生运用地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况且我国新课改也强调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优化课堂。
例如,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学习中,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展示出世界经纬图,让学生辨析七大洲包括哪几个?大概位置以及对各个大洲的直观印象。这样学生便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笼统的概括,从而认识到亚洲在七大洲中的作用。随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应用地图能力解决问题,如为什么亚洲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各个地区的居民生活都有哪些特色?这样学生既能运用之前的地理知识进行亚洲位置的分析,也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概述出亚洲各地区的不同风俗,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完成对地理知识问题的解答。
由此可见,七年级地理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地图知识培养。这不仅仅能够改变传统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乡土地理 研究 要求
乡土地理,是指省区范围以下的综合地理。研究的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的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并阐明其相互间的关系。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本乡的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等。乡土地理可以以省为单位,也可以以县或乡为单位……在义务教育初中段,地理教师有必要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研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提倡可以将乡土地理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课标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可见乡土地理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同等重要。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
二、学生发展的要求
1.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研究的内容是学生生活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地理包括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在这四大部分内容中,乡土地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学生学好乡土地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个健康的人除了拥有健康的身体,还应该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试问:一个人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如何能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呢?学生学习乡土地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尤其是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现状的要求
现阶段,乡土地理教学是大多数学校地理教学的薄弱环节,这是因为:
1.没有现成的乡土地理教材
目前我国实行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以及课程的开设等,完全交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完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校使用的地理教材都是全国统一发行,全国统一使用。而乡土地理指的是本乡、本土的地理,地区差异性十分显著,面向全国发行的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没有办法将乡土地理的内容编进教材,所以实际上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缺失乡土地理,这就要求地方或者学校开发乡土地理教材。
2.不重视乡土地理教学
目前,大多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对乡土地理的教学极其不重视,这是由于现在全国多数省区都将地理课程纳入非中考科目,地理学科在大多数学校、学生、家长心目中属于“副课”,也因此享受着副科的待遇,比如课时开不够、教学教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任课教师的水平有限甚至缺乏等方面,举不胜举。义务段地理教材的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这三个版块内容,由于有全国统一发行的教材,教学现状相对乐观些,而乡土地理由于缺乏现成教材,如果学校要开设乡土地理课程,必须先开发教材,这对很多学校有难度,所以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初中段地理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
四、研究现状的要求
我国的多位学者对乡土地理进行了研究,如陈胜庆、景春泉、李南,谷运如……北京大学王静爱教授编写的《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将教育理论和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密切结合,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优秀课堂教学范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教学经验,帮助教师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本书是许多地区一线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主要针对一线教师继续教育之用。周娟撰写的《北京市初中乡土地理教材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着重研究分析了北京市初中乡土地理教材的现状并对之进行了相关研究。
陕西省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从不同程度对乡土地理进行了研究,如沙建林的《乡土地理教学初探》,白新瑞的《地理教学应加强国情乡土教育》……纵观我省这些研究,就会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研究处于起始阶段,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②研究不能与时共进,与新课程联系不够紧密;③研究对乡土地理教学指导性不强。
五、教师发展的要求
进行乡土地理的教科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作为一名现代教师,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会教书,能教好书以外,还要敢于质疑,敢于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教学中发现新的细节、新的特征,从而碰撞出新的火花,激发新的灵感,敢于把教学和教科研结合起来,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研究,需要教师研究乡土地理资料、开发乡土地理教材、实施乡土地理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艺,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如果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就需要做好课堂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选择教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准备课堂活动的教具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的应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避免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和沿途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长江流经地区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地理教师设计了“我爱长江”的课堂活动,并围绕这一活动内容,进行如下课前准备:
(1)准备《长江之歌》的歌曲伴奏带,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播放,引导学生一起唱,让学生在欣赏和合唱的时候,顺利导入教学内容;
(2)制作中国地图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以投影形式展现,带领学生观察和认识长江的源头和流经的省市和自治区;
(3)准备长江之歌的歌词,带领学生分析歌词的内容,结合歌词了解关于长江的知识,如长江源头、长江流向、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势状况和长江的贡献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初中地理教师课前准备的资料越充分,课堂活动的开展就越顺利,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使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时候,可以进行导游的角色扮演,带领学生认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如,旅游景点介绍,四季春城———大理,天堂之地———香格里拉,浪漫之地———泸沽湖;动植物资源介绍,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珍稀濒危的懒猴和亚洲象,抗癌治癌的植物嘉兰;民俗风情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傣家的酸笋和香茅鸡等特色美食,当然还有木雕、银腰带和绣花腰包等民族饰品和工艺等。而在介绍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如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旅游经历和旅途中的小故事等,这样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美丽的西双版纳画卷。初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要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以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及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创造更自由的空间,使课堂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三、重视布置课堂活动的作业
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初中地理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课堂活动作业,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活动的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帮助温故知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例如,初中地理地理教师在讲解西半球的国家中“美国”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美国不同的时期和不同风格的电影片段,如南北战争时期影片和西部风情影片等,通过影片认识美国社会人员构成、科学技术发展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观影体验,总结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的原因、农业专业化的表现、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矿产的分布与消耗情况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国和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使学生的头脑中有更为清晰的美国印象。
四、总结
关键字 自主学习 地理教师 角色
关于自主学习的含义,国内外学者由于研究所属的流派不同,对其定义也难以统一。
美国密执安大学学者宾特里奇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1]我国教育学家庞维国则从 “静态”学习各维度和“动态”学习过程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静态”学习,指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方面,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等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纵向的“动态”学习过程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进行之前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还有学者从学习活动的特征出发,认为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2]与自主学习相对立的是他主学习,即是他人(主要是教师)为学生做主的一种学习状态。
此外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还有很多,尽管中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中,都强调学习者自己抉择,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反馈等。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我们一般认为是在自主教育的氛围影响下,学生通过意识活动,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关键是要定位好中学地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虽然我们说在学习上学生要掌握主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任务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下降,恰恰相反,是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或独立或合作的学习方式,会针对各式各样的自然现象提问,需要教师要用到相关的知识去解答。这对于地理教师综合知识能力要求很高,教师需要不断了解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新动向来扩充自己的地理修养。此外,地理教师还要对地理教材、课堂习题布置上有一个详略的处理,积极引导学生回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充当着以下几个角色:
一、地理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教学实践表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具有交流的兴趣、探索的兴趣、发现的欲望,从而激励他们‘攻书莫畏难’以知识的获取为了,使学习成为他们最快乐的事情并自主积极地学习。”[3]地理课程内容囊括自然世界和人文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中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自制力容易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中学地理教师不断引导规范学生。
(一)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设疑自学”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针对这一节要讲授的知识内容,依据新课标目标,、把握章节重点难,然后适当地给学生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应该是既让学生感到有一定难度,又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能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使得学生有重点地朝着老师所引导的方向努力。例如,在讲到非洲气候分布特征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记忆气候特征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试着探究出现南北对称的原因。
(二)在课堂进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掌握“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鲜活的课程实施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三)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好的课后总结习惯
有的知识,学生课堂上也积极讨论、回答了,但是由于知识繁多琐碎,不利于记忆,或者是学生对答题掌握的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鼓励监督学生形成总结的习惯。通过章节总结,构造一个知识体系,在每学完一节或者是一章后,教师和学生要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顺地理概念间的包含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该怎么灵活运用。
二、地理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和榜样
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地理教师除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着的角色外,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榜样。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伙伴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有些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在某一门课程上,又时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是很有趣,而是因为他喜欢这门课老师,觉得该老师亲切平和,不会摆架子,学生都喜欢像伙伴一样的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时,教师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知识的有限性也是让学生放松的一种方式。中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绝对的崇敬,认为教师就是真理,教师拥有无尽的知识,这虽然说是对教师能力的肯定,但是也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怕出错引来教师和学生的嘲笑。所以,教师要注意是当地“贬损”自己的形象,让学生意识到原来老师也不是全知全能的,教师使学生树立师生之间共同学习的意识。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之地理学科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的知识,会出现学生提的问题教师也无法回答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敷衍学生或是不懂装懂,而是应勇于承认自己知识的有限,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不是全才,老师的虚心求教和不断学习,非但不会降低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反,还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建立伙伴般的亲切感。同时,教师的对自身知识扩充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学生看到身为教师还在努力学习,自己更会紧跟其后了。
三、地理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库
虽说现在学生也拥有了收集信息的众多渠道,但由于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生平均到每门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收集丰富的信息,成为学生提取知识的信息库。
以网络、多媒体为标志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快捷的特点,为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日新月异,教材不可能跟得上变化,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及时关心和搜集最新的地理信息,以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在讲到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时,可以根据最近新闻“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可以利用新闻题材及相关报道,播放神天对接的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进步。既生动有形象。针对“地球运动”一节,只是让学生抽象看课本是难以建立空间立体感的,这就需要教师绘制flas,让学生观看地球模拟、太阳系行星运行的轨道平面,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地球“侧身绕太阳转”的印象。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最直观、最新的教学,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要求,要求更新传统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世界各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都相应地进行课程改革,在宏观走势上与经济、科技进步保持和谐同步。新的课程改革必然引发课堂教学模式和地理教师角色的创新,要求地理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心理上处于平等地位。同时教师角色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伙伴榜样及信息库的转变,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出来,地理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地理教学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1、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地理科学专业综合改革(编号SC-MNU1402)
2、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学科教学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编号:Mnu-JY1507)
[作者简介]蒋溢,1975.4--,四川三台,硕士,研究方向:地理教育。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四川绵阳 6210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关于教师的培养提到,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不仅给高师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新课程要求现代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帮助者,学生人格完善的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教学行为的开拓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1]学科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育专业唯一分散在各院系的,体现各院系的“师范”或“教育”专业性质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因而高师院校要大力加强和重视学科教学论,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论对学科教学的指导功能。[2]地理教学论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之上研究地理学科教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带有地理学科知识传授特点的实用教育理论课程,是从事地理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兼具理论科学和应用研究科学性质的专门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论的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能改变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探究、交流与总结提高其师范技能,培养其合作精神。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是瑞士学者皮亚杰首先提出来的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也就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3]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跟传统教学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抛锚式教学法是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三种教学法之一。[4]这种教学法要求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情景,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二、抛锚式教学的实施特点
(一)“锚”是关键
“锚”的设计是抛锚式教学的关键,也是一大难点。所谓^是指某种活动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围绕某些真实问题或类似真实问题进行,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应具有一定的覆盖度与趣味性,应该不止一种解决思路与答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够在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同时有所收获。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途径
抛锚式教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是其重要的问题解决途径。情境设计应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小组互动,能促进其在无形中自觉形成合作探讨的氛围,以支持生成性学习。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镶嵌式教学向学生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片断式的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指导,以排除学习中的障碍。[5]
(三)“发展”是目的
抛锚式教学中“锚”作为支撑物以启动教学,但并不是终点。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生成学习项目,以使得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因此,抛锚式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围绕某种类型的教学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而这个尽可能有趣、复杂而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为目的,其复杂程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符。在高师院校地理教学论课程的设置大多在大三上期或下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和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复习旧知识,通过围绕“锚”而展开的系列活动学习新理论,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能力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另外,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尤其强调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因此很多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真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如真实的中学地理课堂中去学习,所以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一)抛“锚”
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这样一个真实情景:在一所中学,校长及几位地理教师在讨论新地理教师的招聘方案,其中有个关键问题让老师们非常头疼,那就是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考察应聘者的教师专业素养?应聘者通过何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展示其教学技能和水平?虽然大三学生在地理教学论课程学习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地理学科知识基础,但对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很多问题还是一知半解。所以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尝试去理解和分析该情境时,自然无法完全回答情境中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个教学的“锚”就成功地抛出了。因为“锚”是抛锚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所以教师应结合课程的内容创设或者选择有效的、难易适中的“锚”,选择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抛出,从而真正发挥抛锚式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
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那就是应聘者以何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呈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变身考官亲自面临这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 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有用资料,然后根据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了解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定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评价并利用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通过小组成员将自主学习的内容和成果在组内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然后在组间交流。合作能更好地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共同解决问题;交流能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状况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如地理说课的作用、特点及内容由学生代表总结,但注意事项和说课的形式由教师总结。当然总结不是结果,仅是问题解决的小结;评价不是以分出优劣为目的,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个体经过自主学习、参与组内交流和总结评价使知识在头脑中加深印象,从而形成地理说课概念的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交际体验为目的,而且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也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改革都将归于失败。[10]同时任何教育改革脱离了n堂教学都将无法实施,因此,作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始,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发挥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法强调真实情景中实践知识的应用,符合地理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特点;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上课听讲、下课彻底忘光的不良习惯;强调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和文字表达以及问题解决等综合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强调总结和归纳,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地理教学理论知识;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了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陆国志.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论”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1-2):10-11.
[2]吴俊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11): 12-151.
[3] 郭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教育思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20(4):100-102.
关键词:教学模式;双动两案;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62-03
伴随着新一轮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若要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以教案为指导的单一的教案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都有其进步的一面,同样也都存在着不足。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缺乏足够的基础铺垫。因此,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该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做完备的基础工作,在完善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一、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内涵
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设定,是在地理教学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具体界定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地理学习理论和地理教学理论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案(以下简称学案)与教师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以下简称教案)为媒介,以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地理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完整的地理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体系。
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二者呈交流互动的关系。即强调学习活动过程与教学活动过程的合理安排、交流互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法指导等有机结合,突显“双动”。
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学生的学案与教师的教案,它是师生交流分享的媒介。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它要回答的是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问题,即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它要回答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的问题,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学案是学生学习思维的体现,教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通过学案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通过教案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记录下来,落实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二、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功能
1.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特点。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除了具有整体性、中介性和操作性等一般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性。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强调地理学习活动与地理教学活动协调统一,既强调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又强调教师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强调学习过程,即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既注重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更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
(2)设计性。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的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设计学习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教学、学会设计学与教的方案。二者目标的实现均依托于地理学案与地理教案,因此,学案、教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明确学的内容与教的内容,而且要勾勒出清晰的思维轨迹,体现认识过程发展规律,重视学与教的过程与方法设计。
(3)开放性。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兼容并吸收其他教学模式的优点,与此同时它内部各要素的设计也是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互相开放的,也是向其他所有教学媒体开放的。学案与教案的设计和编制充分体现了开放性与适度的弹性原则。
(4)多功能性。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它一方面关注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学会了教学,另一方面关注了地理教学的整体功能、努力实现地理课程三项教学目标。其次,多功能性还体现在该教学模式学科的广适性。这种边学习边总结的学习模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到一种处理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学生可以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及日常生活中,这会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这种学会学习的理念将会对学生终身受益。第三,多功能性还体现在“两案”的设计上,具有激励作用。
(5)学科性。从教学模式类型上看,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属于地理学科教学模式,具有地理性。该教学模式以完成地理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教师地理教学能力为宗旨,在学案与教案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紧扣区域,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图文并茂,凸显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从地理的角度来认识社会,并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挥了地理学科育人的独特功能。
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功能。
(1)有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先学后教”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有助于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有效的构建和实施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教师能够掌握一套针对地理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进而掌握地理认知方法、媒体使用方法和组织方法,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能力。
(3)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实施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不断积累学案和教案,为以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条件,为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积累教学资源提供有效的保证。总之,通过实施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效率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实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在实践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并不断暴露出不足、不完善之处,这都要求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趋于完善。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完善。
1.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虽然做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专题研究,并开展了学案、教案教学实地考察调研,但其基本理论体系尚不够完善,缺乏必要的创新,同时缺少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进行论证。
2.缺乏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在传统教学模式占统治地位的当代教育背景下,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阻力,实验学校范围窄、样本少、代表性差等都不利于其大范围、快速地推广和实践应用。
四、推广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策略
为了加快推进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以下几个方面需引起重视:
1.深化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学案和教案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地理学习规律和地理教学规律,并且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作业的设计、教学原理和运行机制等研究。在大量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不断发展并完善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基本理论体系。并在系统总结多年来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出版学术著作。
2.以学习“有用的地理”为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只有适应和满足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需要,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和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技术和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意识到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才能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并使自身得到长足发展。因此,要加强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实用性研究,逐步扩大实验学校的范围,为中学实际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五、结语
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以教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优势,它以学案和教案为主,不仅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效的结合,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使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其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并逐渐向其它学科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宝芳.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概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Z1).
[2]徐宝芳,裴亚男,陈萍,王香东,孙俊梅.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J].地理教育,2007,(2).
关键词:高中地理;让学引思;模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21-01
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喜人态势,各地各学校都在切实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教改意见,“让学引思”教学改革正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本质上属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尝试,其对推进地理教学工作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指导课前自主预习,进一步明确课堂学习要点难点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地理教师应当抓住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课前“自主地学习”引入到“深入地学习”,从而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预习环节中,重点提出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预习过程中还要坚持记录;二是提出预习的提纲,预习提纲体现对学生预习活动的引领效果,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特点,了解当前世界人口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提出自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三是要求学生在每一次地理预习之后总结一些好的方法技巧。通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研究,为接下来的深入思考研究夯实基础,指明方向。
二、指导课堂互动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教学改革,重点在课堂,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互动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深入地学,畅所欲言地说,通过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实现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这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以及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这一方面,重点通过思考题引导和教师启发、学生自主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水平,加深对地理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提出疑难问题并在小组里面初步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围绕教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课堂互动的方式主要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和交流为主,学习的载体是学习合作小组。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组思考题:正确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了解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联系;了解人口剧增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分析发展中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在这一组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恰当时机进行分析引导,从而为学生正确、全面、深刻理解地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三、指导课后巩固提炼,进一步增强地理学习理解效果
“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既包含课前与课堂环节,也应当涵盖课后环节。特别是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地理学习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以实现学习理解的深化。教师在探索这一教学改革方式的过程中,尝试启发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好的学习记忆方法,为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地理学习效果的增强提供保障。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地理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包括内容理解不够深刻、规律掌握不够透彻等方面,接下来针对这些环节进行讨论,大家一起研究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地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各种地理学习方法技巧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能够为我所用的方法经验。例如,在地理学习中总结出了框架知识点记忆法、前后联动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好的技巧,在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好的经验方法的提炼,多数属于学生在思考、交流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成果,对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指导课外实践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素养
高中地理“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切入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着力点应当放在学习成效提升以及能力素养提高等方面。其中,强化学生地理学习分析研究能力是重要的方面,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实践调查研究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例如,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开展实践调查研究活动,搜集本地区一段时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数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了解产生的各种影响。这样的实践调查活动既可立足于全球大的方面,也可以立足生活这样的小角度,重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让学引思”尝试,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精髓,精心组织教学实践,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能力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地图是地理学科丰富形象的第二语言,它承载了直观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特征,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说明和吸引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繁杂的图例,记住容易记混的地理名词和地理空间分布情况,缓解其厌倦情绪,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讲授基本知识的本领,还要从学生学习习惯出发,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语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意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握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的好奇心理并培养起他们读懂地图的能力,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直观的各具特色的地图可以表示出丰富的内容,如国家、地形、经纬度等,地图上鲜明的标识可以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烙印,在初中这个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里有助于辅助学生记忆枯燥的课本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地理课程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记忆水平。如果地理教师能把地图与书本知识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将获得任何其他教学手段(考试、罚抄等)难以代替的教学效果,这种在授课过程中用地图描绘地理事物的做法,其实也是带动学生参与思考、活跃思维的重要手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符合地理教学初衷与目标。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还能相应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空间感虽然很抽象,却能辅助学生全面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举一反三的想象、总结本领,发现更多地理知识的联系与规律,面对考试中出现的任何陌生地理环境,都能找到类似的解决办法,化新为旧。
地图除了具备教学功能,还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的教育目标要求加强对前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展示地图时,潜移默化中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辽阔疆域与秀丽山川,同时以国外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此举不仅能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还能培养他们拼搏努力、实现梦想的意识,可谓寓教于图。
3.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案例
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包含各种配合文字介绍的插图,这些主题鲜明、突出重点的插图是地理教师可以直接获得并使用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就能把书中的重点总结至七八成,还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尝试描摹教材中的插图,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直观的映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插图有时因为版面设计原因过于复杂,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画出更易识别的简图。除教材给出的插图之外,教师的教具里还要精选额外的挂图。尽管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普及,但带领学生现场板画,或者让学生亲自上前触摸指认,其效果都是不可替代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位能画出复杂地形并讲解分明的老师,相比生硬的PPT,更让他们钦佩和向往,也更乐于模仿老师,学习这种画图本领。
教师在选择使用挂图时也有几点要注意:所有知识讲解决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必须要活用挂图,其种类大小都要依实际情况改变;时刻调整挂图的方位和顺序,防止学生视线受阻,关注度下降;选用挂图要先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层次由浅至深。
4.初中地理课程中运用地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地图是地理教学和运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负责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学习习惯,以自身经验提前告知学生该注意哪些事项,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通常在读图的时候,该图的名称、图例、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都是需要注意的要点。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主动深入思考,学会提炼总结图内外隐含的信息和规律。此外还要将学习的主动地位归还给学生,不能一味地单方面要求学生能做到哪些事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哪种地图,他们就始终首先想到运用此种地图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不对的。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或者能发现一组不同类型地图之间的联系,针对发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思考如何运用所有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疑难。上述锻炼方式才是正确的深化学生对地图使用能力的途径,同时也能兼顾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思维方式有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教师通过课堂课后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地图查找所需信息,敦促学生养成画图解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运用地图辅助学习的思维方式。手脑并用、视听结合对记忆加深也有很大帮助,教师掌握了这一理念后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带领学生临摹绘制教材中的插图,后者再根据自己所画的地图配合文字及教师讲解识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