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内容

旅游管理内容

时间:2023-07-28 17:33: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125-02

要设计好体育教学内容,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教学内容概念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第一,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体育教学内容通常集中体现在国家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中。①第二,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通过组织加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②第三,在广义的教材概念中,体育教学是指根据学科的目标所选择的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③

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应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方面和三个目标体系要求和教学要求,以增强身体能力为主线,渗透体育知识、技能与社会人文教育,构建和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这五个方面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目标是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年龄阶段。选择教学内容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结合自己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从各种身体练习中精选出能充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通常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负荷学生年龄、性别和身心发育特征;第二,体育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第三,具有鲜明的健身性和知识性;第四,对增进健康、发展体能有较强的效果;第五,动作要简单。④

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结构是指体育教学定的内容之间的功能组合。这个结构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品格,进行体育方法训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知识基础。它必须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满足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相关教学内容共同作用、产生良好的综合效应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关键。⑤社会需要是教育目标首先要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和学生主体需要具有同一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人提出,设计职业实用性体育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所选内容要有助于培养未来劳动人才运用实用性体育知识、技术的能力。其次,所选内容要能够达到特殊职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要求。第三,所选动作结构要与掌握的职业技术、职业体能相符合。第四,所选动作能针对性预防和纠正职业技术对人体的不利影响。⑥由此可见,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和社会需求是首先要考虑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们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更多的体育知识。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达到满足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又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达到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双向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互动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主动学习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积极、主动的个性品质和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学习体现在现代体育教育过程中,就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外部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形成独立的自我锻炼、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的过程。⑦

二、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出发,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自然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跑步、游泳、健美操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技能和协调能力。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当设计能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以及一系列的趣味娱乐性项目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性格、人际关系以及团结互助的品质。

针对旅游管理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适当设置一系列适应将来工作需求的体育项目,如登山、短距离的徒步等增强身体耐力的体育项目,这样在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使学生体会到将来工作的体能需求,增强他们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是由体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身体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践,要使身体的大肌肉群得到活动,各内脏器官系统得到锻炼,同时又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受到品格的培养和体育方法的训练,这些都是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媒介来实现的。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将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强健的体魄是最基本的要求,这必须从大学阶段就要好好培养。另外,在体育实践中达到提高身体素质要求的同时,体育知识的掌握也不可忽视,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做到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这些体育知识包括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美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体系。知识性主要体现在为什么做、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措施。这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实践性与知识性的相互结合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

健身性是体育不同于其他教学内容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但是这一点往往为大多数学生所忽视,将体育视为一般的教学内容,只为完成学习任务,修够学分,而不能将其视为增强自身体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选修和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对待。要转变这种现象,就要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将体育的健身性与其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性就是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促进体育情结的培养,树立体育的价值观和体育理想,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的熏陶。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就是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既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具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⑧

五、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体育本身即为多元文化的组合体,体育教学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因而,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兼顾体育技术和技能,又要兼顾体育人文学、体育方法、体育活动、健康教育学等方面。将各种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需求、学生水平、教学条件等,编制偏重于非竞技类运动项目,使学生们既增强了体质,又学到了知识,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搭配体育项目时,尽量做到灵活,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甚至协作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适应将来社会的多方面需求。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应着眼于内容本身的性质、 特点、 应用范围等,而应既要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要求,又要符合学生身体、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不应强调单一内容的价值功能,而应从不同内容所形成的结构出发,设计出可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身体和文化的要求更高,因此,体育项目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到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掌握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明确教学内容的表面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结构、功能的关系。建立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目标,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以此拓宽课程内容选择的空间。学校体育教学只有形成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体育教学内容所发挥的功能与学校体育的目标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注 释]

①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②毛振明、毛振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体育运动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毛振明、赵立、潘绍伟:《学校体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5页。

④王保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与选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⑤邓小勇、王建华:《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体育与科学》,2004年第3期。

⑥徐志刚:《高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体育学刊》,2008年第7期。

第2篇

一、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让他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放松身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对该专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以往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且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1]。众所周知,旅游业涉及范围广,和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酒店住宿息息相关,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联系多学科的内容,以实现多领域知识的相辅相成。对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可把旅游管理专业和交通服务专业、商贸服务专业等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可以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让该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出现也让全民旅游成为可能,每年的旅游人数都在增长,而以往的景区旅游模式也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对此,要转变这一局面,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从以往的景点旅游、区域旅游,逐步朝全域旅游过渡。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所以各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应对来自新时期的挑战,做好人才供应。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往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形式内容难以满足全域旅游需要,对此要实现专业转型,打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专业教育内容,让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上更加全面。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现状

(一)人才培养体系有待优化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搭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尚未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的开展,这也导致以往的教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不具备趣味性、创新性,致使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2]。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为旅游专业学生确定发展范围,让学生的学习压力随之减轻,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其作用和价值难以发挥,这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不同院校在特色专业设置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尚未把特色专业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中,致使最终培育出的人才的综合能力不强,面对实际的专业问题时也难以独立解决。

(二)专业定位不够精准

虽然当下我国旅游行业拥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但这也并不表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轻松找到理想的工作。反之,有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只能找到和旅游管理相近的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定位以及专业内容定位时,需考虑上述问题,尽可能拓展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拥有更多的选择,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的情况来看,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眼光不够长远,只是将学生的未来发展定在了旅游管理行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选择的就业范围比较小,无法保障学生的就业率,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现如今,课程设置不合理可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共性,这也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发展。旅游管理属于管理和旅游的综合体现,学生不仅要全面了解旅游行业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应当具备管理的能力[3]。旅游管理和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把抽象的旅游管理知识转变成自身的能力。在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若学生只具备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那么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挖掘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致使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阻碍。

三、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路径

(一)多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全域旅游人才,这也使得人才培养的重任落到了学校、社会以及相关企业的身上。在此背景下,应多方合作,一同培养全域旅游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牢牢把握全域旅游发展的最佳时机,与时俱进,和当地的旅游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全域旅游人才,也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教师工作站以及大学生就业基地,并让专业教师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也让学生定期到当地各个景区实习。此外,还可以举办与全域旅游相关的讲座,邀请专家以及企业人才进入课堂分享知识。另外,校企合作一同制定全域旅游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新教材的开发、新课题以及新项目的研究,推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突出国际化

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需完成转型,除了要根据全域旅游人才岗位设定核心课程,同时还需要拓展学生的国际化眼界,使学生了解全域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4]。另外,高职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时,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拓展内容。如加强国际合作,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与国际院校或者是企业进行合作,不断开发国际化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增添一些和地区历史文化、地区全域旅游有关的课程内容,不仅要呈现国际化内容,同时也要凸显本地特色,使学生以国际化的眼光学习旅游管理知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性、有效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并在教育教学中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5]。同时,跨界知识、职业文化和创新意识三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人才培养中也需要重视这些方面的内容。当下学科交叉也属于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时代,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有很多。对此,在实际培养工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文化,为其未来发展提前做好准备,使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学习方向,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跨界知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另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依靠过去的经验往往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可以确保后续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汲取知识,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转型。如某职业交通技术学院展开了“旅游+交通”人才培养改革,利用学院优势,积极培养交通旅游类人才,为房车露营基地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提供了人才支撑。再如某网络工程技术学院积极展开了“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探索旅游管理专业的全新发展方向,实现旅游信息化,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构建岗证融合新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的开展,可以从构建岗证融合全新课程体系入手,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感受课程知识,逐步满足构建全域旅游产业集群的要求[6]。在构建全新课程体系时,要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让工作室、实验室、企业均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以此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可尝试运用“1+X”的岗证融合新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让学生在日后就业时有更多的优势,这样能够满足旅游背景下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全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让其参与生产实践、定岗实习的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五)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

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工作而言,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影响转型工作的效果,尤其是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旅游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对此,为了加快专业转型的速度,学校应当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学校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转变教师教育思想,使其不再一成不变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各种全新技术方法展开教学,实现课程内容的革新与优化。其次,学校应严格考查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信息化素养,同时要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并让学生成为监督教师教学的一分子,以此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让教师更为用心、细心地完成教育工作,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再次,可借助网络学习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此让专业转型工作更加顺畅。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应改变之前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把全域旅游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新时期旅游业所发生的改变。最后,教师还可利用云平成教学,把课堂上的交流互动逐步延伸到课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8]。

四、结语

第3篇

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深入研究,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并详细讲述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同时,为提高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育人质量,为其提供几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及学生实践能力概念

1.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伴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完善,旅游管理专业逐渐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的一个新型应用型学科,随后被纳入工商管理学科体系当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部门。与其他普通应用型专业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涵盖层面更广,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还要求学生要具备旅游、餐饮、住宿、地理、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旅游管理专业为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经济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重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即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学生实践能力概念。旅游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学科中,实践性最强的的一门学科,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其在毕业后获得良好的就业发展。因此,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旅游专业学生从业的必备条件和专业能力。所谓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研究活动以及岗位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与实践客体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展现出学生解决问题、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实践能力能反映出他们的整体能力,也能反映出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的高低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其中涵盖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熟练地专业技能操作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优越的文化讲解能力等,涉及的层面相对较广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旅游管理专业虽已获得多数应用性本科院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在校内纷纷置办自己的导游模拟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培训基地,甚至还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相差较远。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其教学本质。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虽为旅游管理专业置办多种实践培训基地,并加大资金投入,但由于实训的场地过于局限性,难以跟随时展而做出调整,实训内容也比较单一,难以使学生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学校合作的旅游企业到旺季时期未解决人手问题,便会调动学生到一些人手缺乏的中西餐厅、客房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实习内容比较单一,工作又相对较辛苦。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结束过后怨声载道,并不认为自己学到什么知识,提升什么能力。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是附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或者是经济管理的学科门下,很少有设置独立的旅游管理系或是旅游学院。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也大多数相同,比如管理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而涉及会展旅游、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却相对较少。也正因如此,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比较单薄。此外,还有少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基础平台课,而忽略对很多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很少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细分、指导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多数都是酒店、旅行社等,很少会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特长而为其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因难以寻求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难以即刻就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创新研究

1.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模式,与相关企业之间共同建立“店中校”学生实训基地,将实践企业当成学校,将实习现场作为课堂,而学生则作为员工,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旅游相关企业的工作过程当中。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通过将“校企协同、产教一体、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渗透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以此来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技能的培训。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相关企业岗位参与实训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让学生真正地对客服务,帮助客人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学习实践经验。2.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可通过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并将其纳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课程当中,以此来加深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开设是针对目前行业发展需要的,而不是为附属于某一个学科专业的。故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针对学校本身优势以及教学情况,来突出旅游管理课程的某一个方向,比如旅游规划方向、酒店管理方向等,针对这个方向来设置一些具有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践环节。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教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其自身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将影响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而“双师型”教师结构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其教师队伍的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共同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等方面深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

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2、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1).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高层次的服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第6篇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学、学、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2]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第7篇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1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倾向性对旅游教育知识体系认知的倾向性,导致广州高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也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1]。由于长期以来旅游管理学科归属不清晰,我国有39%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依托管理学科,其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则产生于传统学科如历史、地理、经济、外语、中文等[2]。广州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也存在同样状况,如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产生于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于林学院等等。这些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上覆盖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兼顾所依托专业的一些课程,但对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内容重视不够。财经类院校以及经济与管理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又相对过分强调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从而造成一些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1.2专业课程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概念体系和理论构建尚不完善[3],因此急需建立起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申葆嘉曾提出,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旅游基础理论是旅游学科的主导性理论,解释旅游现象的起源、形态、结构、特征和性质,以及外部因素诸关系。专业理论包括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管理学理论、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理论等分支理论[4]。李天元认为,旅游学的体系包括了旅游者(需求)、旅游业(供给)和旅游影响三个方面[5]。龙江智(2005)从体验角度提出了一个由四大方向八类分支学科构成的旅游学科体系框架,其中四大方向包括旅游体验研究、旅游场管理研究、旅游影响研究和学科共性研究[6]。所以,积极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夯实旅游管理理论基础成为今后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前提。1.3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操作性。广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多安排一定学时专业实习、行业调研等实践课程,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或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决定学生实习时间以及实习岗位,学校对实习安排则处于被动地位,该模式属于浅层次单向合作。以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为例,该专业学生实习以广交会期间酒店实习为主,多数学生被分配到客房、门童、办证中心等,仅有少数英语口语较为优秀的学生被安排到前台、西餐厅等职位。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由于较难实现轮岗,学生对酒店企业管理了解较少,多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优化建议

2012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学科地位的调整,是我国旅游供求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截至2012年底,我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星级饭店12807家等①,旅游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推动旅游管理类学科地位提升,引导普通高等学校加强旅游管理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促进专业优化配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具体建议如下:2.1提出既具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2012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如下: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上培养目标是总体目标,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历史和基础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教育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突出学校特色,提出自己更为具体目标。有学者提出,重点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是“为旅游行业提供中高层管理人才”,近期目标是“为旅游行业提供有管理和技术潜力的专业人才”[7]。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8]。通过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大量市场调研,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本科生所具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并对这些知识需要和能力需要进行阐释,以确定人才培养的标准。2.2立足于市场需求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供需错位问题,低就业率等问题充分反应了课程设置对市场需求缺乏高度重视,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需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第一,积极进行旅游企业调研,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咨询他们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等需求。第二,从市场需求角度评价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问题的主要症结和原因。第三,在市场调研和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优化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压缩重复内容,压缩过于偏、很少在后续专业课用到的内容,压缩属于更高级、可以放到研究生阶段去的内容。调整一些内容在不同课里出现的次序,加强课程联系。第四,各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可在规定开设一些共同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允许能体现各高校特色的课程存在。2.3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联系与检验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应从低年级行业调研、学术讲座等逐步过渡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2.3.1通过行业调研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行业状况在大一、大二的旅游管理本科生中,可安排一定课时的旅游行业调研,如饭店、旅行社、景区等企业调研,使低年级本科生对旅游行业形成初步的、大概的了解。2.3.2开展多种形式学术讲座我国高校教师多来源于高校,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从而对社会本行业人才需求特点把握不足,对本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新现象认识不足。因此,通过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学术讲座,促进学校与企业交流和沟通。邀请本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政府机关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知识讲座,拓宽学生和老师对社会本行业认识。也可以邀请比较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做学术报告,分享其对本行业工作一些看法,反思我们在旅游管理本科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之,通过学术讲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能力以及潜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2.3.3深化校企合作,尽量做到校企合一突破目前广州低层次单向校企合作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首先,借鉴国际上深层次双向合作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美国一些高校中一些餐饮实验室,即是旅游管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一定时间内又是向全校师生开放的餐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申请岗位,甚至申请总经理管理饭店。目前,国内高校中拥有不同档次餐馆以及酒店,校方多承包给外面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而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则没有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优势,发挥专业优势。其次,聘请业内有经验高层管理者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最后,相关旅游企业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提供给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等等。2.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实现旅游教育国际化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国际化要求旅游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观念,而旅游管理本科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推动旅游教育国际化方面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中山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进行2+2合作办学,以及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与法国昂热大学和尼斯大学联合办学,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国际上同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概况。因此,通过不同办学方式,加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发达国家同类专业合作与交流,吸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式,逐步实现旅游教育国际化。

3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类学科地位提升是我国旅游供求快速发展的结果,将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及专业课程优化,同时也推动我国旅游研究发展。旅游管理学科作为独立一级学科,必须能够提出具有方法论内涵的旅游学基础理论体系,基础理论是学科建设的根本[9],因此以教促研,以研助教将成为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

作者:张玲 林长春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忻州师范学院

第8篇

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业,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一方面学习和大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必须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状况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学科目录和相关指示精神,共同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本文拟就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有关根本性的原则、思路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1.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有一个过程。从总体看大体有五类:一是经济系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二是文化系列,如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等;三是管理系列,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交通管理、财务管理和旅游法规等;四是技巧系列,如导游、餐饮服务技术等;五是工程系列,如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和饭店工程设备等。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面临以下任务:

1.1. 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从70年代末设立第一所高等专业学校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66所,其中本科院校13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5822人。这之中,旅游管理专业(以饭店管理为主)学生大约占75%左右。因此,今年国家教育部已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今后限制性扩大发展的专业之一。今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应该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条件。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很艰巨。这一方面与我国管理类专业相对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时间最短,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又是最复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相应的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招生和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旅游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并使之得以完善,从而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1.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行业所具有的服务性、涉外性、实践性、标准化性、操作技能和管理的规范性的特点,显然,旅游管理专业也就具有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影响该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问题等。

2.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原则

通过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和技能要求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需要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和技能培训的内容之多,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无法比拟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

2.1.体现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于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和旅游行政管理)的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最近,教育部新正式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定在作为一级学科的管理学学科下属独立的二级专业学科也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体现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要求科学处理和协调专业的“管理学”共性特征与旅游业个性特征的关系。充分体现管理学专业特征实际上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特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突出专业的管理学特征,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和缺乏规范性、标准性的现状。

2.2.增强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特点。旅游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类专业的共性外,又具有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专业的应用性特征要求专业毕业生除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旅游服务企业是“全员服务”和“全员面对顾客”的特殊行业,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从最基层做起,这也是以饭店管理为典型代表的旅游管理人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和突出旅游管理的应用性专业特点是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性的操作技能不仅指业务服务操作技能,也包括管理操作技能。

2.3.强基础、优结构。正确处理和协调旅游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管理学专业的共性和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之间矛盾的根本思路,就是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以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为保证,从结构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只有强化基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只有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在现有学制和教学条件下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任何一种专业学科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等,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也不例外。现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管之见。

3.1.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获得旅游管理基本训练,既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旅游业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旅游业专门服务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参谋咨询和研究工作。

3.2.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以终生教育为指导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单双学位(本科)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3.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3.1.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定位为“学习型知识结构”。学习型知识结构首先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优化;其次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终生教育”的观念,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毕业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新知识内容、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适应能力。学习型知识结构以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体系为基础,突出以管理学和经济学(旅游)为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以旅游和饭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贯穿4年的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宽基础、开放型和重结构”的学习型知识结构。

3.3.2.能力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确定为“适应型能力结构”。所谓适应型能力结构的总体特征为‘专业毕业生以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保证,具备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或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提高、能力结构完善的能力”。因为任何教育模式都无法预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我们只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也是“宽基础、重素质’教育思想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3.3.3.素质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结构定位为“综合型素质结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环境、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应更强调素质教育。素质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和体现的重要潜质,是一种潜在和隐型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一种有重点的全面的综合型素质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品质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4.课程模块体系

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总量和分布结构、课程时间计划、教材建设、教辅材料、课程教学过程、考试方法、试题库、课程教学质量监督等内容进行。课程体系必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数、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课时数比例结构以及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体系又必须建立自身的体系结构。为保证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根据各门课程在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分为院级重点课程、系级重点课程、专业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于我国的相关高等院校来说,任务很艰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探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规范接轨,借助教育部专业学科调整的机会,走出一条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 徐刚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副主任,副教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梁文兰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办公室主任,讲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第9篇

 

旅游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中愈来愈成为经济提升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头和支柱。特别是旅游业在整个产业经济发展链条中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和影响,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同旅游在经济中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旅游人才的培养却存在较大短板。旅游人才队伍在实践性、操作性和适应性方面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的旅游理论基础同时掌握高超的旅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围绕社会需求、旅游人才特征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探索出一条具有现实操作性的创新培养路径尤为紧要。

 

一、旅游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旅游管理人才作为重要应用类人才,在多方面有着严苛的要求,从其培养的基础目标来看,旅游管理人才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业务基础和高超的文化素养。面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素质教育学习和基础知识的巩固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要求。而在业务实践方面,旅游管理人才自身的交流谈吐、仪容仪表、知识展示、才艺展示、灵活变通成为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基本能力素质。设定旅游管理人员的综合基础素质的基础要求,开展旅游管理人才综合基本素质的专项训练,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

 

旅游管理是伴随经济管理科学发展而兴起,同工商管理并列于管理学科之下,面对国内外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发展潜力。许多学校也应社会需求广泛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考察可将旅游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应用性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隶属于第三产业。其服务内容有着明确又灵活的特点,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正确处理市场与客户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总是进行变化和调整,旅游管理人才的应用性表现为其务实,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满足客户要求,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综合性

 

旅游服务作为一项服务其依据客观载体来开展运行,主要依赖旅游管理人员来提供服务,所以旅游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关注游客的感受和反应,唯有以游客为中心及时提供多方面、综合才能推动旅游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充分发挥。

 

(三)适应性

 

旅游服务的特点受制于市场和客户,受多重因素影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能够驾驭这种不确定性,迅速适应形势的变迁。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受影响的因素更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人才能够认真研究把握市场变化,准确判断市场趋势走向,较快融入市场和客户的发展变化中。

 

(四)国际性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际旅游线路日益蓬勃兴起。但受各地区文化、风俗的差异影响,国际旅游管理同样面临诸多问题,突发性、偶然性事情发生概率日益上升。作为旅游管理人才必须预先把握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做好应急、应对预案。不断增强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旅游资源的运用把握能力。

 

三、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结构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培养中,师资安排与协调组合上存在薄弱环节。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专业设置历史短,诸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后期转变,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设置和评估。教学队伍临时组建,缺乏正规和系统的训练。这就造成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本身缺乏专业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配置来看,诸多老师是从相关专业和类似专业转入,配置的教师缺乏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培训,旅游管理教师和旅游资深人士互相混淆,有的学校甚至聘请一些热爱旅游、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从事旅游管理培训,这类安排在一定方面是有所必要,但整体上的比例要有所控制。引进旅游工作者虽然可以增强学生旅游实务的掌握,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影响旅游管理服务理论的研究深化,对于形成系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管理服务,培养不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有所局限,对长期全面专业化的旅游人才培养制造了隐患。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本身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上与大纲和框架的安排上存在脱节现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工作是该专业掌握的基本内容。但部分院校急功近利根据需求将其他和管理及有关的边缘学科盲目转化为旅游管理的专业学科,符合大纲要求的课程缺乏专业老师来开设,许多课程是因老师来设而非按大纲而设。课程设置的改造现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专业性。这种改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现象忽略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肆无忌惮的开设了文史哲等间接相关的课程,而核心的专业课程如旅游经济、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管理等课程往往有所欠缺,造成了旅游管理课程的良莠不齐,人才培养教育出现较大问题。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对于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培养而言,其至关重要的就是其实践应用性。这既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于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重点和主要环节就是落实在应用层面。既要充分开展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不断将学习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来提升完善旅游服务,深化对旅游服务的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了灌输性的教学方式,考试考核也主要以理论考核为主,在许多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变通、分析、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的训练。这就造成了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出现了掌握基础知识但面对具体实际问题却无法顺利运用知识的缺陷。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培养和实践训练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四、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路径

 

(一)推动教学师资结构和教育方式方法变革

 

师资结构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基础,培养卓越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依赖优秀的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配置,尤其是加强对专业旅游管理教育工作者的引进,从旅游管理人才的长期发展来开展课程设置,有效结合该专业教育教学大纲,注意均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比例,以专业化、应用化、系统化的旅游管理教师为主体,结合旅游管理资深实践人士的业务实践操作训练,全面的提升旅游管理教学师资结构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师资结构不断强化的同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要积极进行变革调整,努力变革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教学僵化、呆板的局限,通过引入实践体验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接受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适当掌握旅游管理服务实践。既避免了课程吸引力下降,学生的抵触。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从事具体实践活动提供了渠道平台,成为进入工作岗位的前瞻学习。

 

(二)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规范化设置

 

旅游管理的课程设置,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大纲,面对学生短板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围绕服务行业的实践特色和应用特点来进行教育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必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教育为旅游管理人才专业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提供基础训练,提高学生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面对旅游管理实务工作的本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强化,突出实践训练的比例,在深化旅游理论知识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与实践相衔接关联的课程,注入人文特色、时代特色的教学因素。例如在新型人文环境下开展旅游心理的研究,在新经济条件下开展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增加相关联的学科如休闲学、运动体育等领域的相关课程。通过多元相关课程的开设不断拓宽学生知识掌握面。在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既要注意尊重高等教育普遍的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要注重学科发展的个性特色,根据社会的需求和长远发展来考量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训练学生操作技能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资格的获取联系起来,把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和旅游公司运作等环节渗透进旅游管理学习实践中,不断形成学习、实践、岗位责任承担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推动旅游管理实践的创新平台建设

 

旅游管理的实践环节离不开卓越的平台支持,作为一项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必须高度重视其实践环节的教育培养,不断开创支持旅游管理实践的平台和渠道。同传统的课堂教育所不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积极推动开放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学习、技能培养和实务练习的一体化结合。必须通过鼓励院校和企业间的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机制,突破传统的分离式教育培养,探索校企联合的用人、育人、交流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在学生培养训练中同企业间展开系统全面的合作,即为企业发展培育后备军,又为学校育人磨练了真人才。在企业中通过分期、分批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索,组织企业优秀职工担任学生的实践教师,开展学徒制的培养,在实践中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际操作,以理论-实践-岗位的模式,逐步的开展锻炼,将实践环节渗透在每个学期和学年,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成长,将教学内容与企业运营相互结合,最终锻造出一批符合企业岗位和要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面对当前国内旅游管理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在经济运营过程中发挥的支撑带动作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形势和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实现转型跨越,既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娴熟把握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实现旅游管理

 

工作者的全面发展提升,打造出一批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旅游管理人才,不断适应、引领、推动旅游管理行业产业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将旅游先行作为突破口,在推动沿线国家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合作深化的同时,对国际化、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旅游人才需求迫切。深化旅游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助推“一带一路”旅游业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是必然的选择。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首先要明确“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对旅游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众多,经济、文化、语言、民俗及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各异,因此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熟知国际规则、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旅游专业素质高、具备一定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高等院校在实施旅游人才培养计划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1]。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同质化严重,缺少国际化视野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部分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增加涉外语言类课程,加大涉外语言能力培养的力度;有的高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互换留学生,开展联合办学。同时,我国政府在资金、政策和合作项目上大力支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但现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模式几乎相同,同质化较为严重。各地旅游业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各不相同,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各具办学的基础和特色,用同一模式去培养全能型人才,不仅忽略了各自办学的区域特色,还失去了旅游人才培养的灵性和差异性。同时,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较少,留学生和交换生比例较低,协作育人项目推进迟缓,培养的旅游人才缺少国际化视野。

(二)片面追求模式,忽视内容建设

从整理的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地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试图寻找一种万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期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很难,找到万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难[2]。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内容,质量高低取决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强化理论知识,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熟悉沿线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这既是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的阻碍,也反映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人文素养培养与能力提升类课程设置的不足,现有旅游人才的人文素养与能力水平跟不上“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

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既有较高的专业教学能力,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当前旅游高校的教师多数是国内高校毕业的,且从校门到校门,缺少旅游发展的国际化视野与理念,又欠缺旅游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充分满足旅游管理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信息计算机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深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熟悉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具备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旅游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有利于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深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有利于拓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

行业就业困难和行业就业对口率低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融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利于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增加旅游人才市场的供给[3]。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支撑,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具备在旅游行业发展的潜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能拓宽就业的渠道,也可以成为旅游行业就业的创造者。

(三)有利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业的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国旅游人才培养要提质增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专业教育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的切入点[4]。“一带一路”倡议、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文旅融合等有利于我国成为旅游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背景模式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高素质、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软文化实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构建“三全”育人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全”是指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首先,全体教师要参与并落实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探寻、融入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实现课课有创新创业、师师讲创新创业。其次,要将创新创业思想与立德树人相统一,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自觉形成创新创业精神。最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实现时时有创新创业、处处体现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依赖和手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中融入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岗位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双能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要融入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使学生对旅游行业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开阔学生创新创业的眼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旅游社会实践、旅游行业调研、服务旅游行业等,在旅游行业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需求对接,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着重提升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还可以依托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平台、基地,教师可以通过申请协同育人项目等打造联合培养课堂,为学生创业夯实基础。

(三)完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修订、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前沿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现旅游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在修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还要规范各类专业教学文件,严抓执行与落实,真正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而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解决行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增加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而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首先,在与创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环节,以创新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行业调研,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案。其次,在认知实习、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小组协作、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例如,笔者在承担的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中以“在校大学生‘穷游’旅游消费需求调研”和“在校大学生乡村旅游需求调研”为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卷设计、发放、回收、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在餐饮管理课程中,让学生以毕业后开办餐饮企业为题进行餐厅的选址调研、餐饮产品创新设计及营销,最终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由于两门课程增加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训环节,因此,在最终的成绩考核中加大了平时考核(课后作业、实验表现和成果等)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推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在专业实习实践中,推动“双导师”机制,加强校内校外的结合,在实习实践中增设创新创业环节。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融合

积极搭建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师+旅游行业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这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根本与保障。其中,专业教师应积极走进企业,学习企业先进与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行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师和旅游行业教师要积极走进学校和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旅游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进入旅游行业创新创业场景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融合兼具可行性与必要性,既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又是深化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两者的有效融合,必将推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将全面激发旅游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杨丽婷.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2]赵乐乐.安徽省旅游人才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3]顾岱泉,宫文迪,王萍.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3):126-128.

第11篇

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王斐斐认为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比例、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并且课程安排缺乏连贯性,因此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学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连贯性[1]。杨慧认为协同创新理念能够科学地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高校、企业及旅游相关部门共同构建协同共享平台,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陈玉涛认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考核机制进行整合[3]。陈炜运用系统研究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教学管理、教学评估五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培养适应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4]。

因此,在当前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主动担负起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的使命,推进地区旅游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一、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明确提出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指出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等教育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天然的实践性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得以强化,构建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必然趋势。

(一)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全面培养既具有旅游专业理论知识,更具备高超的旅游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的厚度能够扩展学生的创新性,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有效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面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旅游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强化旅游理论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凸显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综合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旅游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实践性的要求

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适应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保障。旅游行业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操作能力是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要重点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点和职业教育属性。从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意识及职业能力。构建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是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旅游经济壮行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协同创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从实践教育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表1),更能够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目标任务的具体化,以基础实践能力训练作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研究实践、专业时事评析、专业研讨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育目标体系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是协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实践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具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实践教育评价体系能够科学评价协同创新实践教育的效果,是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反馈体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主要措施

(一)明确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性旅游人才。在实践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体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协同创新教育理念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指导思想,注重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专业理论、应用技能、综合实践有机结合,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设置具备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内容

实践教育内容是实践教育体系任务的具体分解,实践教育内容安排要体现创新性。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实践教育的基础,在夯实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具有创新体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增加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提升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创新性旅游人才,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教育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主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双师型”队伍,提高实践教育教学质量。

第1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项目化

一、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化教学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师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1]它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若干个有实用价值的工程项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岗位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学习知识、训练技能。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与存在问题

(一)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特点就是强调实践性教学。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熟悉未来职业等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之所以造成这种不良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明确教学实践规范,实践内容不全面。目前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缺乏明确的教学实践规范。这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没有依据可循,随意性很大,实践内容不全面。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实践课安排过少,内容安排很机动[2]。并且无论是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大多是以酒店的两厅服务和旅行社、景点导游服务等简单的操作技术培训。而一些管理技术,如组织机构的设立和配备、员工的培训和督导、成本和价格核算等却很少进入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

2.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方式主要是校内实验室实训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两种。然而这两种实践教学平台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校内实验室建设滞后,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情景训练。其次,校企合作规范化程度较低。大多数高职院校倾向于酒店实习,很少安排或不安排旅行社或景区的实习。这严重的影响到旅游管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3.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缺乏教师有效指导。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从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他们普遍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缺少从事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也无暇进行实践技术的锻炼和提高。这导致部分教师无法胜任学生专业实习指导工作的需要。而实习单位注重劳动生产,很少会顾及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并且操作熟练的从业人员普遍理论素养较低,缺少带教能力。这种现状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实践教学评价形式与内容单一,无法有效评价。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起到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但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评价形式单一,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时缺乏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导致学生对评价的结果不够信服,不能起到指导和激励的作用。在评价内容上,倾向于基础技能的考核,而缺乏对综合管理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的考核。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改革

(一)根据市场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实践教学项目设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化的首要工作是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工作。学校应当将在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专业组,广泛征询行业建议,确定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然后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选择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实际应用价值实践教学项目。[3]在项目的设计上要注意全面具体,难易适度。最终整理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规范》,对每一个实践项目要明确具体的实施方案,给出标准的操作流程和项目的考核方式。

(二)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化需要实践教学的环境营造。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规范》中的项目选择和行业标准完善现有校内实训室,补充相关设施设备。通过各种渠道与经营理念先进的酒店、景点、旅行社、旅游行政、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深度校企合作,使实践项目由简单的操作技能向综合管理、策划与设计方向拓展,以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指导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方设计、协同操作等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参加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其次积极从企业聘请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实践教学指导。

(四)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将课堂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列入考核体系。根据之前设计好的实践教学项目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运用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实习单位评价等方法,对学生实践中的操作水平、职业态度、实践效果和综合管理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化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淑锋.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管理,2012,29:46.

[2]孙飒.旅游高职教育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时空,2011,0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