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出发点;教学方式;总目标
新课程改革向学生以及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可以畅所欲言;在这里,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在这里,能够不断培养出祖国下一代的精英。浅析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新课改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将新课程改革“持续、合理”地进行下去。
一、学好小学语文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我国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它是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掌握语文情感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沉淀和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学习能力特别强,在小学期间,他们会为了一件小事而执著不已,容易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而兴趣则是学习的关键。学好小学语文,学生在接受其他科目时就不会显得过于困难;其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学生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语文这门课自身就带着让人着迷的魅力;最后,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过多强调学生按照老师自己的方式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过多要求学生接受学习,对于不懂的、不理解的问题,死记硬背成了唯一的办法,老师机械地教育着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局限了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开始讨厌学习,最后不惜代价躲避学习,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也是社会以及国家的损失。为避免损失。我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方式下能发光发热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事。
2.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学
最为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播、课文结构的剖析、写作技巧的应用等方面,这导致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材料的语文教育与“文学是人学”以及“情感之学”的理念相脱节,因此新课程下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作品内涵,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主题。可见,小学语文学习,学得不仅仅是书本,还有人格、情操等。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全面以及经验缺乏等因素,对很多知识的理解都不够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这就需要老师的教导乃至引领。
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呈现出它的特点。首先,与传统教学相比,加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次,新课程加大了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加大对信息、人际交往等的认识;最后,强调学生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的结合。其中纵向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
2.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让学生自主、客观地喜欢上语文,要求学生做到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此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凸显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比如口语交际、创造性思维等。最为重要的是突出了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做到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求最快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要想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保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迎来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做到为学生负责,同时也为国家负责。
参考文献:
[1]戴培军.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3(11).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体验生命,重视知情的多元化,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情的多元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才能放飞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
课堂教学要关注生命,我们要把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的生命体,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不是车间,不是标准化零件的流水作业,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将这些智慧的火花在全班点燃,使大家分享学习的欢乐。
2、唤起联想,激活想象,让学生进入美的再创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艺术典型形象,已经以及蕴涵于其中的作家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载体。它的外在形式是文字。如果没有想象力,眼中的就只能是些符号或一堆没有内在联系的、杂乱无章的材料,这正如瞎子的“目无全象”,当然也就无法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获得艺术赏析的美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象,体味文章意境,达到情感的共鸣。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将来阅读、作文的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以往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老师将字形结构一分析就让孩子去记住这个字,有时就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很少会问学生: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还能怎样记?我在使用新教材时注重每一个汉字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认字的想象力,然后加以引导,培养单一反三的能力。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个字中你看出了什么特点?怎么记住它呢?”然后帮他们总结识字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了想象能力,同时也延伸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莺歌燕舞”中的“舞”字,我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放手让他们想一想:这个字像什么?一个孩子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舞”字就像一个人在跳舞时做的一个动作,双手展开,右脚提起。很快这个十四画的字,不但记住了,而且写的也很舒展。
关键词:汉语文化 小学语文 新课程 文化视野
从教育角度分析,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工具。如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才能进一步了解知识内容和体系架构。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时期,学生对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模仿力,因此也可以视为“启蒙教育”阶段。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点和考核成绩的弊端,尤其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缺乏和汉语言文化的融合,造成语文教学的孤立。在新课标内容要求下,亟待改善这一现状。以下笔者结合识字、阅读、口语和写作四方面内容,展开基于汉语文化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1、通过识字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书写形式,不仅具有艺术造诣极深的书法形式,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保存并至今沿用的表意文字。学习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也是建立在汉字掌握基础上的。
汉字的独立性很强,表现力丰富,每一个汉字都具有一个创造的故事,代表了深刻的文化含义。同时,汉字的发明也印证着中国人的智慧,对汉字的应用更表现出中国人的丰富情感,汉字能够触目会心、见形如义,是一种形入心通的文字,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虽然汉字的数量庞大,但构成汉字的基础部件确实很有限的,横竖撇捺折基本的笔画,演化为数量庞大、千变万化的汉字集合。数据显示,在常用的汉字当中,声符有400多个,而在这其中,大多数声符具有较强的构字能力。
因此,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本身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过程。小学教师应该从传承中华文明的角度出发,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将识字教学的文化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讲解生字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汉字的解释、来源,通过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生字和文化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2、通过阅读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提升阅读量之外,还应该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未必完全科学,不管编写得如何,教师在解读过程中都应该保持一种审视的眼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例如一些复杂的知识,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会进行简化,最典型的如古诗词,往往以四句形式出现,形成“绝句”(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进行阅读延伸;同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的取舍和正确的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显示的价值观,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将与时展相符的新文化理念传授给学生。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汉语言中的独特品格开展教学,结合阅读内容的语境展开探索。如古诗词的阅读,除了欣赏韵律美、修辞美之外,还要深刻理解它的隐喻特征,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不断开阔,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3、通过口语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口语,即表达能力考量的是学生利用书面语言(普通话)表达的能力,体现出语言的交流交际功能。就目前来说,汉语世界范围内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这也是新课程为何将口语交际教学当作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口语交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与书面语言甚至呈现出“二元化”的特征,具有其特殊的形式和规则。
一方面,我国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说话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交流形式,但如何表达则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口语体系中所容纳的知识非常广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口语交际中,中国人主张说话留有余地、退让、恭敬谦虚,反对不将情面、咄咄逼人。合理的利用汉语口语,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风趣幽默、隽永真诚,凡此种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4、结束语
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以来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是巨大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汉语文化的作用,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必须运用汉语文化视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在识字、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然,胡海舟.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0,16:18-20.
[2]韩庆贵.基于汉语文化背景下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283-284.
[3]刘真,辛雅静.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2,04: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说教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进步,社会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彰显其个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小学生个体的差异,忽略学生的感受,课堂知识传授仅仅是注重应试教育,在知识传授上过于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在打破传统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新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更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崇尚教师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仅仅是把自己所理解的文本大意表达给学生,小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并不能及时的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意思。而且基于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威严的形象,即使不理解不明白也不敢追问,从而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课堂知识学习变得趣味生动,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迅速掌握课堂知识,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对语文的学习充满兴趣。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一)坚持学生的主导地位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坚持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单调的说教,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并不能理解其课本知识的内涵。新课改下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有效的课堂理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完善,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增加一些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进入到语文课本知识当中去。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并且让他们自主对课文进行编排,导演,从而让他们从表演中体会人物心理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加强教师情感投入,注重师生感情交流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仅限于课堂上对问题的问答,教师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对知识的讲解以及题目的训练上。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更具有情感上的魅力,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他们对语文知识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且在情感上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知识讲解上加强感情投入,可以在课堂阅读时可以通过音调的高低来增加一些感彩等。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创新并探索新的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个体生来有差异,小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上也各不相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通过一些视频、图片的展示,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形象化,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创新理答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有效的理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传统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理答,仅仅是单纯的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以对或者错的评价,不含有任何的感彩,大大打消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着小学语文课堂理答应该是充满感情,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小学生正处于对情感的敏感期,对教师的鼓励充满着期待,有效的理答能在小学生心中激起无限的水花,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充满激情和兴趣。对小学生来讲,教师有效的理答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寻找有效的课堂理答方式,提高理答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通过多样性的理答,拓宽学生的视角,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五)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质,有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
小学语文的学习对小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形象思维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素质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已不适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其教学模式以及素质有待改进和提高。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更新教学理念,一切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新事物,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并力求教学手段的创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小学语文教师通过不断转变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增加小学生的课堂体验,深入到语文课程学习中去,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必然是灵活、多样的,要求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创新学习方法,让他们在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从而使得小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素珍.新课程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魅力中国,2010(13).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1.引言
新课程理念中,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观及知识和教师观都有所不同,必须与时俱进,教学和时代接轨,符合时展要求,必须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化为以学生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成长,以学定教。新课程背景下要详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和观念、结构及师生关系等变化等,同时要指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变的重点内容。
2.“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讲授,轻反思。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生长点,同时是决定学生专业能力的重点。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因为受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从实质上来看依然是作为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而存在的。该种教学法往往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于看重,把大量时间放在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讲解与训练上,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模仿性与感受性实践。显然,这种缺乏互动、反思与内化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小学语文教育人才质量的提高十分不利。
2.2重理论,轻实践。
除了理论性知识之外,实践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另一项重要知识类型。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对实践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尤为缺乏,只是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术性和学科体系的逻辑性。长此以往,这种过分注重学术理论,缺乏足够实践指导的教育,使得学生未能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吸收。由此,学生很难将显性的教育知识转化为内化的教育知识,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2.3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要提高语文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思维能力,但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靠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的累积及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些观念都严重制约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学生不可能在学校获得所有知识,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自我素养的提升及更多的知识的积累。但是,当前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够学到科学的学习技巧,影响其创造力,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的途径
3.1及时补充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把握及应用教学语言,其中包含很多教育心理学知识。要想保证课堂的沟通和交流的气氛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特点及认知的规律的认识,从而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对课堂教学教育专业知识的加工处理。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语言能力的把握及应用,加强对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更好地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使得教学过程的联系增进。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教学工作任务的积累。从而通过教育专业原理成熟的运用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3.2教师亲近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传统的教学观念得到改变,因此,应该树立比较新的教学理念,保持和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友善,最好以朋友之情加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树立,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认真投入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学习中,要想更好地投身教学活动,消除教学活动中的障碍,最终将获得一定的成果。
3.3教师巧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
这里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及情感等方面心理特征,这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这也对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对学生个体进行关注,认真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针对其个体性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投身于学习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加强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适当鼓励学生促使其进步,从而满足学生求知欲。其次,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小组竞争、合作探究等加强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加强小组竞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从而使其在竞争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4开展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合作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探究合作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启发和指导,让学生起到主体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问题,总结讨论结果,教师设置更加丰富多彩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4.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快“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改革显得势在必行。而相关机构及教师要想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就务必对“小学语文教学论”进行改革,通过完善实践体系、开展研究性学习及建立健全评级体系等方式,促进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优化
在小学基础学科中,小学语文一直是重点学科中的重点,因为学生的语文基础不仅仅影响该科目的学习,也会对其他科目的学习造成影响。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中培养的阅读能力、运用文字的表达能力等都是其他科目学习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时代在不断发展,课程标准做出相应的变化也是应时代的需求。教师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应该及时把握相关资讯,并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一直是非常困难的。传统的教学手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学生的被动地位与小学生的专注力容易转移的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新时代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与我们的教学关联,传统教学长期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相关教育部门针对这种情况,把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地列进了新的课程标准中。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中,经过多次的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教学任务安排不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明显、缺少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教学手法的运用不当等。
对于教学任务,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大纲进行安排。一些老师没有充分安排好教学任务,造成教学任务模糊、教学进度滞后,从而影响最后的语文教学效果。当前的教学理念潮流是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型互动课堂,通过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度达到提高学生专注度的效果,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有语文知识的拓展问题,小学生往往对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的好奇心,小学阶段也是他们拓展知识面的黄金时间,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仅仅是中华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有必要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学手法的运用更是教师能力的体现,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这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二、新课程标准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
1.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发展时段,对知识有着一定的内在需求。小学语文与其他科目相比,比较有教学优势的就是语文教学内容丰富,与其他小学基础学科相比,语文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也更加贴近生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驱动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专注度,亩影响语文学习效果。
比如,在《一株紫丁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从视觉、听觉等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教学,拉近学生与那一株紫丁香的距离。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没有接触过的事物都有非常大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刺激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不断完善各种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当前的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多互动的教学理念,通过实践探讨出的新的教学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型教学、对话式教学等。如何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甚至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手法的运用。比如《难忘的泼水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或是小组探讨等让学生交流分享感悟,营造开放式的氛围,促进他们思想上火花的碰撞。
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都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应该积极面对与紧跟教学理念的潮流,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积极创新教学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这是课堂活力来源的根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与精力,他们无论是思维上还是知识上都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随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已经获得较大的提高,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我们还与发达国家有着非常大的距离,相信再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努力,我国的语文教学水平定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追求。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机制;通过评价融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和理解,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使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学业、情感、兴趣、语言交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一、我国教学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先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然而基层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仍然觉得很茫然,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先行,缺乏实证研究。一些标准体现的往往是纯粹的理论构想,缺乏实际应用。
2.评价标准的单一情境化。即一个标准适用于不同学科评价。教学评价具有很强的情境性,不同学科,甚至具体到每堂课应有对标准的不同解读。
3.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很多人都将“师生有效互动”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但“有效互动”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造成许多新的形式主义现象:争先恐后、小手如林、热热闹闹。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把学生编为小组就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师生互动等。评价模糊性为教学评价工作带来了困难。
4.课堂评价缺乏多种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评课方法是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标准为评价客体的教学进行定量评价,忽视客体自身的反思评价、学生的评价及对教学过程的客观、准确的定性描述。
二、新课改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建议及思考
1.全面正确认识小学语文质量观。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语文质量观,也就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看法。过去,只要一提到学生或班级的学习质量,往往就会根据他们考试获得的分数进行衡量:分数高的自然质量好,分数低的那自然是质量差了。由于这种质量观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高分低能现象。显然,仅仅使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树立起正确的语文质量观,教学质量指的是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可以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是可以测量的,如考试。隐性能力则不可测量,表现为对问题的思考力。考试仅仅是质量检测的一个方面,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属于隐性能力。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全面质量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及学生的语文学习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传统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让家长参与评价,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足,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共同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本身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与能力。以此可建立“四级评价”体系:一是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准今后的努力方向。二是同伴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三是教师评价,教师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四是家长评价,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业水平,并配合学校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级评价”体系中,教师必须从评价重围中跳出,站在评价的制高点上,关注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这既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可行方式,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3.重视评价领域的广泛化,强化课外评价。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必需的,但决不能忽视课外评价。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能力的养成要靠坚持不懈的练习与实践,这都离不开课外学习和语言实践。课外评价应得到充分发展。为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制性地将学生的预习、复习、作业、课外阅读等影响语文学习效果的学习内容纳入学业成绩评定范围,制定有关的评价量表。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课外学习活动评价,如交谈、技术、检查、调查、学生写观察日记,就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典型事例、经验方法在课上交流,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成果予以推广、宣传等。另外在语文考试中适当增加课外内容,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过程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又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的进步和语文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议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8.
[2]陈小群.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初探.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关键词:教学评价;新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75-01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1]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教学评价跟学生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工作的水平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进行评估,所以这两者是密切链接的。所以说教学评价让师生知道自己教和学的情况,并依此调整自己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传统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中,却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新课标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更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做出了十分明确的建议。
1.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有着十多年经验的教师,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然而在新进的教师评价制度下,学生却给这位教师评了低分。一位在校长眼里的好教师却被学生评了低分,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其实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传统教学评价问题。
1.1 对评价功能认识的片面性。目前,很多学校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完全取决于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所谓的"优秀教师"也就是能让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过分的强调了教学评价中甄别和选拔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都无形中形成了"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教的学生成绩好就是好教师"的错误认识。
1.2 评价主体的单一与过程的形式化。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位置,在教学评价当中学生自然也成了十分重要的主体,而我国目前大多数的教学评价,仍然是以教师为单一主体,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促进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下,很多学校强行要求教师进行多主体互动评价,在最基本的自评和互评方式中,教师却因为没有真正学会如何运用,而仅仅做了个自评和互评的名目,完全没有落实,造成教学评价的形式化。
1.3 评价方式的单调性。教学评价是由平时的日常评价和期末的总结评价组成的。然而现今多数学校都忽视平时的评价,也就是形成性评价,对于平时的评价记录毫不重视,完全没有相关体制,只是以学生最后一次考试的分数为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反映,同时也作为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据,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十分单一,并且不恰当的,会对某些勤奋老实的学生造成不公平,而给"机灵"的学生钻空子,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2.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直白的点评,为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还应该表现为在深度上是为了让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步步共同发展。"[2]教学评价应当是个长期性的工作,既能准确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教师通常的教学行为,又能表现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这个成果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充分结合,不单注重学生知识性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人文情怀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正如所担心的情况,古典精品内容在小学课本的比重再逐渐减小,这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重视的现象。那么在教学评价中适当增加国学知识的考核分量,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教学工作。
3.具体实施建议
3.1 识字与写字评价。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最基本的,是最难教学的,也是最关键的,在这个板块的教学当中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关注最基础的字的读音、字的意思、字的形状,在人文性方面还要关注学生对汉子的喜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等思想感情。
比如:教师可以做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录,在识字教学记录中包括:能读准字音、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有正确的书写姿势等这些在考试中无法体现的评价项目,教师在课堂后可以一一记录。
3.2 阅读教学评价。阅读的评价当中更要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工具性方面:默读课文注意学生默读的方式法、速度和习惯;精读课文注意对重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领悟;阅读课文注音学生能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古诗词文言文评价注意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人文性方面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情感理解,从课文中所汲取到的价值观念。评价时都应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秋天》教学中,教师除了评价学生在修辞手法上的掌握情况,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和积累有关秋天的好词好句之外,还应该注重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等人文情怀的评价,例如,教师在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可以鼓励性地说:"你读出来,让我们都感觉到了你对秋天的热爱,真棒!" 以此激励学生工具性与人文性学习的共同发展。
3.3 写作教学评价。写作的评价教师切忌过于工具化,写作前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真故事,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变化,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指导,写作后的修改评价可以由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种形式,更或者可以找其他班级同学,两个班级间交流评价,还有可以让学生待会家里让父母帮忙评价等等。最后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将自己的作文收录起来,或者由教师集体为学生收藏,到期末或者一个阶段学习完成以后,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发展情况的依据。
4.结束语
教学评价是有多种方式的,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合理有效的运用教学评价,不单可以使教师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可以也可达到不断提高学习水平的效果,教师应当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界定语文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更为突出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因素,要求当前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表现语文教育的丰富的内涵,还其本来面目。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的语文教学活动,都是更加注重其工具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高度一致的。因此说,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突出人文性,同时又不能淡化其工具性。
就当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学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进一步改革的:如,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地削弱语文基础,淡化知识教学,而更加注重挖掘语文的人文精神因素。甚至还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再进行字词句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是落伍,于是很少在课堂上提及,甚至于干脆省略……然而,如果一个学生连字词都不认识,不会读,写作中错字连篇,即便有再强的感悟能力,又能如何?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万丈高楼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在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结合。
二、自主性和主导性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教师将更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将“还课堂主动性给学生”变成了“放羊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讨论对象等。再加上教师没能在其中及时地起到主导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都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教师不知道学生都达到了哪些教学目的。虽然课堂形式上热闹非凡,但实质上却没有丝毫的教学成效。
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想法固然没错,但是学生若长期处在没有正确引导的、胡乱的、任意的、毫无根据的学习活动中,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误解,无所适从。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有效地结合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主导”,要让学生在规矩的“方圆”寻找自由。此外,学生占主体地位的课堂,总会生出很多的“意外”,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具备“二次备课”的能力。
三、合作性和独立性兼顾
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过分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在没有深入认识和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合作;不考虑问题是否具有讨论的必要,就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等。在合作的学习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小组中,优生发言,其他的学生则是默不作声,总结汇报也是由优生进行,合作学习,基本就是优生的展示平台;小组内气氛压抑,各有各想,各有各为,只是单纯地坐在一起;小组内气氛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但没能围绕主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等。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不仅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而且还使课堂的教学高耗低效。
这也就是说,要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就不能忽视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在合作中,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让人受到启迪和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老师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他们的探索活动进行合理引导。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研究发现,开课半小时后,学生会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和听课效率下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下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站起来进行动作模仿,一起诵读课文等。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的情况,还可以安排他们上台进行课文情景演示,教师通过播放配音朗读进行配合,他们精彩的表演与配音的完美结合必定会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二、课堂教学鼓励质疑,不断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思考和提问是紧密联系的,有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又是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表兄妹在回答是谁打碎了花瓶时,说“不是我”后面为什么是叹号,而列宁的“不是我”却是句号呢?对于这种需要仔细读课文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答:拿出一个摔坏的黑板擦问一个学生:“这是不是你摔坏的?”他肯定会马上说“不是我!”这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号是表达的非常肯定的语气,而句号则表示由于撒谎而表现得语气不很肯定。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大大调动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很多问题经过讨论得出满意答案。由此可见,鼓励质疑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逻辑思维,同时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不同,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心得体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独到之处,积极创设交流活动,使得学生能在与别人的思维碰撞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方式。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上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更要使自己成为值得学生信赖,让学生感到敬佩的好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并用期待和赞许的目光激励他们,即便是回答错了,也要采取先鼓励,后纠正,再表扬的策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回答,并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在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多运用激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错误地把这种评价方式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评价标准,过多地进行激励和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于被表扬的渴望度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评价不能发挥最大功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努力保证激励性评价的功效得以发挥,又要注意科学把握运用标准和运用时机。在时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个别学生的成功经历会对未接受过激励的学生带来强的的动力。而在选择运用标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划分不同层次的激励标准,要把标准定得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上,学生的努力付出得到激励,能够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当然,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在激励标准上是不可能一样的,教师必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繁琐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随时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彻底改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适合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进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也不会自主学习,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动脑,开拓思维,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这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要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要认识到学生间在情感、思维、行为上的差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便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其余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自信。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对差等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是亮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进而使他们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明显变化,成绩好的学生会向更高目标冲击,其他学生也会赶超先进、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可爱、好奇心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掌握,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所学知识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知语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走入作家创设的氛围中,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基础知识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积极发言,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
六、组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习语文是一个猎取多方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读书交流,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坚持下去,字、词、句、文章、诗词等积累就会增多,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会提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01-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在新课程改革下,建立新型语文课堂,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实现新课改的改革目标。
一 小学语文的教学新观念
1.重视学科的开放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目前的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过分强调了语文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视野与思维的发散性。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片面强调课程内容的倾向,把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结合起来。其次,要把学生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来选择语文课程的主干内容,特别重视新时代的正确价值观的传输,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尽量与其他学科形成互动的关系,实现语文的开放性教学。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育中的教学互动很多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都只是单向的,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的成效低。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合作性学习。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的模拟、表演、朗诵、讨论、交流等,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重视个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性发展。
3.倡导课堂情境的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造尤其重要。传统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或者技能的锻炼并没有关注小学生的个性与天性,没有能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而情境教学恰恰是给予了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创造的机会,其效果显然比教师生硬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好。
二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丰富的语文综合活动
语文教学要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去发现、去体会。围绕具体的课文或者学习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活动,比如学习《找春天》一课可以引发学生想象校园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组织大家去寻找季节的影子,并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自己眼中的春天,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谁的尾巴长时》可以组织学生画一画小动物的尾巴,互相猜一猜画的是什么动物。再比如,学习《乌鸦喝水》这课时,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做一个自然科学小实验,乌鸦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不仅课堂趣味横生,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而且加深了语文与艺术、自然等学科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倡导小组式学习模式。在课前准备中就确定好何时针对什么内容发起怎样的学习小组。先让各个小组成员自己对课堂问题进行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推选一名小组成员来发表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的,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争论,在这种碰撞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起到合适的引导作用,把握好讨论的时间,并注意给每位学生平等的发言机会。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点评,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
3.模拟情境创设教学
对虚拟的情景的创设,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比如,《两只小狮子》一课教师在课前先安排学生制作小道具的任务,用画画、剪纸做出森林里的小花小草小树,设置一个森林的布景,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课文角色。教师准备一些小动物的头像面具,设置小组,分别是勤狮子组、懒狮子组和评委组,把面具分发给学生后让两组学生分别模仿勤狮子、懒狮子,注意不同狮子的语气、神态、动作会有什么区别,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深入体会在课本描述的情景下小狮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而对于评委组的学生可以自己来评价两组谁演得更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住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让全部学生都有参与感。有了对模拟情境的体验,学生心中有了丰富的情感,课堂趣味十足,学生对于这一课也会有深刻的印象,这样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 总结
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学好语文,爱上语文,使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的过程,更能够为社会培养身心和人格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