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园景观设计要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公园景观;广场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公园和广场都是作为公共开放空间形式存在的,对于塑造城市形象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是城市化的元素,公园提供了公共游览、观赏、休憩的场所,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场所,它具有有效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广场及其代表的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集中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规划好公园和广场景观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
公园和广场是城市的核心景观,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的重要体现,公园和广场属于公共性、开放性的活动场所,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公园主要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散步和休息的场所,广场是主要体现城市特色的标志,常以雕塑等小品形式来展示,开放式公园并不是简单的种植植物,只有将“人”这个元素放到开放式公园景观中,才能发挥出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以细致全面的调查、准确的评价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在开放式公园的生态效益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园和广场不仅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观感,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设计时应该把功能性原则放在首位。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自然式的设计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首要设计原则,也是所要追求的艺术效果,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界的景观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发展目标,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环境,以接近自然为宜,目的是给人们带来最愉悦的心情。
2.2 以地方特色为设计原则
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特色,好的设计应该能将文化融入其中,在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应该秉承着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扬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区分城市之间景观设计的关键点,所以,在景观设计之前就要全面的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除此之外,也应该考虑到当地的人文背景和时代特色,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形式,这样人们身处在其中也会感受到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现的景观形式,好像景观设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特别是当外地游客来观赏时,也能深深的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这就是公园和广场景观的文化科普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形式。
2.3 适应自然的设计原则
公共活动场所处在充满建筑元素的城市中,公园和广场提供给人们建筑元素之外的绿色场所,打破了城市僵硬的环境、烘托了气氛;设计时应该结合场所功能来选择主题树种,尽量采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土环境都十分的适应,容易达成稳定平衡的状态,最好选择对原产地具有天然适应性的树种;在植物设计时应该丰富高低层次,把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高低上的层次变化,景观形式上也比较丰富,不会给人单一化的感觉。
2.4 经济适用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应该遵从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注重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的开发,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也可以把周围房地产产业带动提升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和环境,尽量在不影响景观效果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建设造价成本,营造一个简明的景观环境,选择适地适树的植物,克服当地的不良气候条件,减少后期维护费用,设计之前,通过多方面的调研,择优选择经济适用的景观设计方案。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要点
3.1 植物的景观设计方面
注重公园和广场的多层次绿化效果,通过细致的植物种植规划,从植物的纹理、色彩、质地方面极大的促进公园和广场的使用,实现人与植物的对话,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植物是四大设计要素之一,而且是设计的主体内容,用生态学和美学的原则和观点来营造植物景观,这是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植物的感官影响了景观的质量和艺术水平,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3.2 水体设计方面
水是设计中的另一个活跃气氛的元素,它给人以生命和流淌不息的印象。在水景设计中,形、声、色是三大设计要素,形就是水景的形式和形态,形式包括溪流、瀑布、喷泉等,形态包括静水和动水,形是最重要的一个设计要点,形的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声是指水体发出的声音,如溪流的潺潺声、喷泉的喷涌声等;色是指水的质感,配合水边的植物和岸边的倒影来构成一幅动人的水景图,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灯光艺术更使得其星光灿烂。水景的设计要满足功能性和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好的水景作品应该要根据它所处的环境氛围、建筑功能要求进行设计,以达到与整个景观设计风格相协调统一的效果。
3.3 照明景观设计方面
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城市公园和广场的照明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照明就是利用各种灯光效果来塑造城市的夜景生活,对于美化城市生活、展示城市的发展个性、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夜景照明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照明技术,广场上的夜景照明与其他场所的照明还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广场上的雕塑、树木和建筑物,在外界环境漆黑的条件下,用灯光显示被照物的美感,同时也要使公园和广场上的照度足够指示行人的道路,首先确定好照明方式,再选择照明光源,布置好照明灯具,进行照明的优化控制。公园和广场上的夜景照明需要在把握整体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场所的实际条件,分析各景观元素的具体特征,通过整合空间内各种元素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生态设计要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经被设计者倡导了很长时间,随着全球化的环境价值的发展,生态设计观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人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资源的,也要将设计作为大自然循环的一个有效手段,要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开拓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
3.5 做好景观内的分区工作
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和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把它们各自在基地内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落实到位,按照景观的设计功能进行合理的分区,在平面上加以细致的划分,再落实到立体结构上,将休息、游玩、观赏区明确区分,这样既保证了人们的休息,又保证了小孩子这类易动人群的游玩尽兴。
结语
公园和广场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景观功能进行研究,分析景观设计的要点,突出城市的特色,以提升城市的风貌,为市民提供一个悠闲自在的户外活动场所,以陶冶市民的情操,给人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增添了一丝活力和生气,也便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但是要想做好公园和广场的景观就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注意设计要点,用心去营造自然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吉梁.浅析城市广场景观设计[J].才智,2011(03).
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基础上,对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高楼大厦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沉重的压力,如何能够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余可以获得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湿地公园建设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把握设计要点,将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
关键词: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生态平衡
湿地公园是我国湿地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有助于更加广泛的发挥湿地效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大力建设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加到41.50万hm2。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湿地公园的认知不充分,湿地公园设计上理论和实践未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完善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其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公园自然形成的湿地地貌景观缺失,植物多样性不突出,加之缺乏对湿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故此,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成为首要工作内容,加强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1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
1.1湿地公园景观内涵
湿地公园景观是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在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前提下,充分整合湿地资源,挖掘湿地文化,发挥湿地生态型、社会文化性和艺术性特点,为广大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区域。
1.2湿地公园景观构成
其一,水体景观。水体景观是湿地公园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以划分为近岸陆域景观、水域景观和岸带景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水域景观主要是通过水流速度、水质和水深来表达水体景观,呈现出汹涌澎湃或是涓涓流水之感,形成池塘、浅潭或是飞瀑等水体景观。岸带景观是受到抄袭影响形成的浅滩或滩涂等水体景观,形成不同类型的驳岸。近岸陆域景观则是为了便于人们观赏和游玩的亲水设施,即平台和栈道等,同时具有引导人流观赏路线的作用,营造出别样的湿地意境,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美观。此外,湿地公园由于水体景观影响,可以形成独特的小气候,或是出现云雾缭绕景观,呈现出特别的自然景观。其二,湿地生物景观。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动物景观。其中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水生植物和浮水植物等联合配置,呈现出湿地植物景观。结合植物的枝叶、花、果形状的不同,合理搭配形成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湿地植被自身具有丛生、片生和簇生的特征,根据群植或丛植搭配方法可以形成更加曲折、幽深的景观形态。湿地动物景观中包括湿地水鸟、鱼类和昆虫等,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配合湿地植物景观,可以带给湿地公园别样的生机和活力。结合湿地水鸟的生活规律,移动放飞和归巢,潜水和觅食均是湿地公园内不可多得的湿地动物景观,具有别样的特色。其三,湿地文化景观。作为湿地公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了具备生态景观以外,还包括一系列风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在湿地公园中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形成的生产文化,进而影响到人们日常的饮食文化和住宅文化。(2)湿地改造后留下的痕迹,其中包括具备地域特色的运河、桥梁和建筑等。(3)文化交通形成的景观,包括文学艺术交融的诗词歌赋和书法字画,或是民族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等。
2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出于净化污水和生物栖息地多样化角度,在尊重生态自然的同时,整合自然资源,合理搭配乡土植物和自然景观,保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合理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2以人为本原则
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满足人们欣赏水景的需求,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促使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角度来感受水景的魅力,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此外,在提供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景观连接起到遮荫效果。
2.3美学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实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搭配,应该注重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丰富性和特别性等特点,促使湿地水体可以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植物景观的配置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实现色彩的协调统一。
2.4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以便于促进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达到节省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活动与科普活动。
3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和方法
3.1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内部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地形改造和水文联通,营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形态,提升对湿地农耕文化和水体景观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诸如,在湿地公园水体局部景观设计中,不同的溪流和石块,或是郁郁葱葱的湿地植物群落,驳岸自由曲线形态和双螺旋曲线形态等,形成一种曲水流觞的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湿地公园,错落有致的池塘,湿地水体下游和积水区域设置稻田等。
3.2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设计
由于湿地环境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其中包括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特点。其一,在水质净化功能景观设计。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是起到环境净化的作用。景观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选择净化能力更高的湿地植物,设置相配套的桥梁和廊设施,实现景观的多重效果。诸如,在景观平面设计中,可以设计为肾脏形,岸带植物可以适当的种植香蒲和芦苇等湿地植物,形成更加错落有致植物景观。此外,为了提升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效果,可以通过对比污水流经湿地的水质变化情况,充分展现湿地系统的污水净化功能。其二,生物多样性景观设计。湿地公园中景观设计可以通过合理配置乡土湿地物种,搭配昆虫和鸟类,维护湿地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湿地景观效果,带给游客更加舒适的享受。与此同时,通过配置沉睡植物群落和浮水植物群落,丰富湿地水生环境多样性,把握空间分布规律。在湿地植物设计中,设置人工巢箱,或是在水体中设置岛屿,营造一种更加隐蔽的环境;引导鸟类前往栖息和觅食,将动物群体群居行为充分的展现出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湿地景观。人们也可以近距离观赏湿地动物景观,营造出一种空山幽静的意境。
3.3湿地公园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服务设施设计中,主要是负责引导人们游玩和休息的路线设置,有助于合理引导人流,更为合理的展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其中包括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等,带给人们别样的景观体验,提升人们的关上体验。就静态赏景景观来看,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观赏作用,同时也是湿地公园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景、对景和框景等会一系列手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湿地公园内部景观特色,提升景观多样性。动态赏景尽管则是为了引导人流观赏路线,促使人们可以动态的观赏湿地公园中的景观特色,合理划分公园内不同空间的景观,合理配置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提升湿地公园中景观观赏效果。点景则是为了更加深刻的展现公园文化内涵,营造出良好的湿地公园景观意境,最为典型的即是雕塑和园林景观小品等艺术形式为基础单元。诸如,农耕湿地文化中,农业设施和农业耕作场面,形成与众错落有致的农业场景,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农耕体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为了营造出湿地体验景观、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和湿地硬质景观,根据设计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中湿地体验景观可以通过优化植物群落配置,地形改造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景观则是通过配置乡土植物、表流和潜流湿地、稻田等;湿地硬质景观则是通过凉亭、水榭、亭台、游廊和园林小品等展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下,为了可以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可以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自然休闲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曼胤,崔丽娟,李伟,赵欣胜,赵玉辉,李胜男,王义飞,张岩.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92~296.
[2]勾波.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探讨[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胡金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钱新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营造个性景观特色探索[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5]李达.GIS技术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关键词:园路设计;园林景观;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园路不仅起到组织交通的作用,它还是联系景观景点的纽带,而且是整个景观平面中的分割线,将景观空间划成了大小、形状、功能都不同的处于同一空间中的若干子空间,起到了调整空间的作用。好的园路是人们身边的导游,它引导人们更深入地进入各个景点,引导人们游览。园路本身还是景观中的一个优美景点,园路形式直接影响了景观的风格。
一.园路的概述
1.1含义
园路是指园林景观中的道路及园林广场上的各种各样的铺装地坪等。园路设计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整个园林景观中扮演者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园路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如同人体之血脉一样构成了整个园林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各个景点及景区,自身也构成了一个风景要素。可见,一个好的园路设计对于整个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进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具有显著的意义。于是,需要我们重视也慎重对于园林景观中园路的设计。
1.2类别
根据实际作用情况,可将园林景观中的园路划分为主要的三类,即:主路次路与小路(游步道)。主路作为园路中的主要干道贯穿于整个园林景观的主要景点与景区,构成了园林的总体交通骨架。于是,根据实际需要,主路最宽阔,一般7-8米。次路则相对主路分布更为密集,主要布局在各个景区的内部,联系着景区的各景点,起到园路系统中的辅作用。于是,次路的设计也根据实际的游客容量、功能、流量需要等安置建设,一般次路宽3-4米。小路又叫游步道,由于其深人景区深入,往往至山水花草之中,取景区联系之捷径,所以最具自然气息,更加贴近生活与自然。同时,游步道的形态曲折优美,也更为显现出艺术性。
二.园路的作用
2.1疏导交通的作用
不论是什么路,其首先起到的是疏导交通的作用。福州南江滨公园的园路设
计,在交通方面处理得较为理想。公园入口处有供行人进出的阶梯,旁边也有供车辆进出的公路,以方便突发事件时车辆进出。某公园园路的游览导向功能也很到位。让游人按照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去游览,引导游人游玩,是园路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园路的走向直接关系到人们游览整个景观的顺序,园路的线条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景观中的许多景点就是靠园路连接起来的。园路的总体规划是需要设计者精心考虑的。公园园路在转弯处或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处都有较明显的识别系统,起到指向的作用,使游人可以顺利地找到想去的地方。
2.2指引游向,起到游览的作用
园路除了要疏导交通、指引游向,还要注重游览的需求。园路本身也是一种
景观,在高处俯瞰,我们就会发现整个景观就像一幅抽象的画,而园路就是这幅画的线条,优美地把景观划分为若干部分。中式古典园林中常用因地制宜的手法,将园路设计成优美的曲线,蜿蜒曲折,穿梭于景观之中,若隐若现。园路本身的花纹也是人们驻足欣赏的一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路面以其多种多样的形态纹样衬托、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情趣与观赏性。纹样起到装饰路面的作用,园路的纹样常因场所的不同而各有变化。路面的纹样与材料、景观相呼应,起到加深意境的作用。如果铺路材料的单元构件尺寸较大,路面图案就应尽可能简洁,以使园路的整体效果不会过于花哨,避免矫揉造作。只有在需要满足一些特殊功能的时候,才使用凸起于路面的图案。虽然园路与各个景点相比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往往不作为观赏之物,但在景观中也起着一定的审美作用,这种作用多是在人不知不觉中感染人的。鲜花还需绿叶衬托,园路就是“鲜花”旁的“绿叶”。
三.古典园林景观中的园路设计
3.1园路的布局
中国自古崇尚自然与追求精神的雅达,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诗词中实为常见,而中国古人在古典园林建设中更是注入了这一思想,其中尤以江南园林显著。江南园林之精髓在于园林淡泊名利及气魄,而重在自然而幽深以求“意境”二字,园林中的园路设计可见一斑。园路格局不求平直与气势的恢弘,但为曲折而自然传神。自然,“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佳江南”,在苏州园林的园路设计中,我们更是可见中国古典园林中园路设计的灵魂。古代诗人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传神之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足见,“曲径通幽”式的园路布局形式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传达“意境”的主要手笔。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如果说,江南园林是我国的古典园林的秀丽之笔,北方的皇家园林则是古典园林的恢弘之画。皇家园林大致呈现“前宫后苑”的布局之法,将帝王之家的王霸之气融汇与园林山水之间,多以几何对称式安置景色。相对江南园林的自然曲折之法,皇家园林则采取笔直宽敞的布局形式,林园区有自然与人工两种山水园,相得益彰、和谐共存,园路布局则多以不同于江南园林的自然曲线式而自成一
家。其中,当以紫禁城里的御花园最为著名。清乾隆爱江南园林之美,更是引入江南园林之法,于是,皇家园林也有灵巧细腻的一面。
3.2园路的铺料
我国古代对园林景观中的园路的铺装设计很是讲究,自然,其中的铺料更是认真严格。在古典园林里的园路铺设中,尤以江南园林的“花街铺地”为典型。他分别采用了卵石、土砖、瓦片等,组成了四方八角、冰纹梅花、十字海棠等精美而又雅致的园路图案,极具艺术与美观价值。在我国传统的园路纹案设计中,常常运用“暗喻式”的吉祥之物形态的纹案铺路,如兰花、荷花、等等以示吉祥、明志、节操等。此外,虽然古代条件有限,但是造园设计师们还是在大量的石材中雕刻出了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外部特征来铺垫园路,以追求及搭配整个园林的变化。
(园路铺装式样) (园路铺装式样)
3.3在景观设计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以供人行走为先的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园路的设计也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以供人行走为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园路必须满足导向和组织交通的作用。人都有走捷径的心理,所以园路设计要考虑到这一点,否则就会出现一些绿地被走出一条“路”的现象,然后不得不在这条“路”上再修一条路,这就变成一个被动的设计。根据景观规模、人流量大小,设计师在设计园路时须注意园路的密度,避免因园路太少而引起人流拥挤、绿地被践踏的现象。某公园的园路设计对园路与景观建筑、景观小品、绿化、水景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园路更好地为其他主体景观、服务,真正做到了路景合一。
四.园路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现代化的当今,园林景观中的园路设计必须综合诸多因素慎重考虑设计规划。不可刻意追求平直或者曲折,大兴土木而忽视实际地理环境之需要。要科学合理规划与设计,节约材料资源、提高实际成效,综合考衡生态水文、地理地貌、园林景观、实际生活等方面的需要。根据经验,实际建设设计中,要减少断头路、过分占用面积、不合理规划、影响景观等现象。
结束语
每个景观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园路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这一点,不能照搬照抄,失去自己的特色。所以园路的设计要紧紧抓住整个景观设计的格调,
追求一种整体上的美感,而又不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唐乐尧.浅谈景观设计中的园路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
[2]唐晓棠,艾新生.园路铺装形式景观的应用[J].赤子,2012(1).
关键词:绿地;景观设计; 客家文化;提炼;融合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triangle green space of Wuping garden eastward was provided as a case in the paper. By exploring the way to refining the Hakka culture and taking certain creative approaches, combine the Hakka culture with landscape. Aim to Create the Urban Landscape with certain loc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lso suits tastes of both the refined and the popular.
Key words: Green space ; Landscape Design ;Hakka Culture ; Refine ; 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于公园的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重返乡村”、“重归传统”、“追求地域性”[1]的设计理念越来越被设计界所追捧。然而,文化的提炼及其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往往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关键所在。但是,要将文化内涵加以提炼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并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景观并非易事。武平东门苑三角绿地景观设计在客家文化与景观设计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实践。
1 概述:现状概况与要点分析
1.1项目区位分析
武平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武平县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广东的蕉岭县、平远县,江西的寻乌县、会昌县均与武平县交界(见图1)。武平县系客家聚居地,境内山清水秀,风光迷人。
图1项目区位
1.2 项目现状条件分析
用地位于武平县东门苑、河东路与环城东路三叉口,于平川河的南岸。规划地及周边现为施工用地,四处堆积施工用砂石土堆,交通混乱,环境恶劣。规划地四周现已有居住区,施工地也将建成商住房,则规划地将是使用率较高的街头绿地,服务于周边居民(见图2)。
图2 东门苑三角绿地现状
1.3 项目性质定位及设计宗旨
设计考虑到周边的众多因素,将其打造成集商业、生态、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宗旨为:
(1)首先是要打造满足周围居民的使用要求的街头绿地公园。
(2)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街头绿地公园,使公园富有客家文化内涵,将具有武平地域特色的客家元素融入公园,体现武平的文化底蕴,同时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重要门户。
(3)打造森林城市概念,将公园建设成为可供市民休闲游憩的生态游园。
2 构思:设计着力点及设计构思
本案意在打造一个安全的、通透的、现代的、开放的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内涵的街头绿地游园,设计重点考虑两个因素制约,一是南侧的开发居住地产,二是地块处在道路交叉口区域,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地块南向的通透问题,二是考虑行车视线安全和人流安全问题。
对于上述几点问题来说,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是不难解决的,本案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客家文化进行提炼并将其融入到景观之中,创造一个能够体现客家文化并且雅俗共赏的街头绿地游园。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两点:
(1)首先是要对客家文化进行概括和提炼,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客家文化作为景观创作的源泉。
(2)客家文化与景观的融合。文化融合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图文上的重复建设及历史典故的仿造建设[2],因此,客家文化要转变成景观,这期间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要设计出一个雅俗共赏的街头绿地景观,要使观赏者瞬间领会其中内涵,其作品才算成功。
3 提炼:客家文化的提炼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保留古代汉民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对于客家文化的提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家谚语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
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生产谚语。如“早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等。
②社会谚语。如“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等。
③生活谚语。如“两脚站得牢,不怕大风摇”等。
(2)客家童谣
客家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系,童谣甚多。这些童谣与客家民谣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与客家民谣不同之处就是客家童谣只朗诵而不唱。客家童谣有排排坐、先生教我人之初等。
(3)客家建筑
客家民居建筑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4 融合:客家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客家文化与景观的融合,首先要对客家文化进行凝炼概括,然后通过创作手法,使其具象化,最终形成能够感染观赏者的,雅俗共赏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景观。本案客家文化与景观的融合,在公园布局的设计、设计要素的选定、景观小品的创造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4.1 公园布局的设计
公园在布局上充分结合客家建筑围龙屋的建筑特色,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形。在本案的布局设计上结合了客家传统建筑围龙屋的整体布局形式,在广场及道路的布置上采用了半月形和圆形的形式,同时,在主次入口的设计上也充分与客家文化相融合,在主入口处设置入口小广场,在广场两侧设置了反映客家文化的写有客家童谣的景观灯柱,并在入口广场迎面设置反映客家民俗的浮雕景墙,使游人在一进入公园就感受到浓郁的客家文化。另外,在次入口处设置写有客家谚语的镂空景墙,与后面的景观形成框景的效果(见图3),在反映客家文化的同时又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图3东门苑三角绿地总体布局
关键词:茶文化;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景观元素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茶文化公园设计的背景及内涵
茶文化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是探索文化在景观方面的延伸和文化景观在设计中的表现手段背景中进行的设计案列探索,是打造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化,体验化,景观化的公园景观。所有设计都要基址周边的特定文化,方案设计之初就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和周边的现有景观。以茶文化的内涵为景观塑造元素,依托厚重的茶文化传统,沿着茶文化的发展延续的主线,融合茶文化中历史背景,传统文化,建筑器具,美学观念以及休闲体验的多重造景元素。
2、公园茶文化景观的表现
城市公园的设计过程是依托一个城市区域的地理,气候,文化,风俗等综合背景因素集成设计的过程。设计构思契合城市的背景,为公园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来源,也是公园景观表达的结合点。茶文化的融合是城市公园设计中以茶的文化主题结合城市当地文化背景为主要出发点的主题景观公园。设计方案设计的景观表达主要将茶文化的景观潜力着力于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两大类的表现上。
2.1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物质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满足使用,美学等功能性为主的凝聚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道路、建筑、小品等,其主要的特征是可视性。主要是认为建造的景观,是物质化的形象化的具有一定美学和表现利益的物质实体。文化主题公园较一般公园多了一个贯穿适中的要点――文化,这类公园的特点是――文化是景观和活动的共性。满足设计所包含的三个层次(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的同时,文化主题公园更加重视文化性的物质景观设计【1】。
茶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主要立足于区域背景中的茶的历史底蕴和受众群体,以茶为主题,以文化为特色,融合生活休憩,文化展示、科技示范、品茗休闲等功能,在城市中设置的主题茶文化公园,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和茶文化内涵,力求将景观规划设计与茶文化相结合,以茶文化吸引游客,形成公园的生命力。
2.1.1茶文化主题公园的物质景观
首先从设计功能划分上,公园围绕茶的使用,体验,教育,展示等因素划分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结合不同的环境,融入茶文化的元素,或抽象,或直白的塑造茶文化景观.设置诸如茶园体验区,包括茶园采茶,做茶,喝茶的一系列功能空间的设置,体验学习的同时,也是另一种茶文化景观的体现;观光休闲区,主要是一些游憩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
雕塑是景观设计中体现文化的重要景观小品,多数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都于文化具有关联。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塑造手段,将与茶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或重要历史场景片段做为雕塑素材,可以体现有关茶的重要传说、历史事件;以喝茶器具或者制茶器具作为雕塑素材,可以传播茶文化,体现成都茶艺内容的文化小品的设置,如:茶礼、茶俗、茶具文化、茶人等与文化景墙上刻画诗文、对联、图画,配以植物,就构成了一幅体现茶文化的立体图画【2】。这便是物质景观最为真实的展现文化景观的事例。
茶文化公园另一不可或缺的物质景观或者说建筑物便是成都人都熟悉的茶馆,茶馆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建筑造型的景观的塑造,更要注重使用空间划分,使用人群的定位和习惯,更深层次的便是茶馆所显示出的非物质景观――茶客的生活形态,这便是令很多人沉迷的茶馆文化。同时与整个场地的基础设施的物质体现都应是茶文化的展示和应用,如灯具、休息设施、小构筑等景观设施。
公园景观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物质元素――景观铺装设计。人们走路大都会注意地面效果,首先是关注安全,再者具有设计感的地面铺装也使得地面成为视线的焦点。在硬质表现手法上,地雕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在地面上,采用这种方式,形成地面的凹凸面,更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使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扬和展示。所以,重要节点以及其他铺装方面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体现很多茶文化的内容,例如:雕刻介绍茶叶种类的文字,雕刻表演茶艺的女子、雕刻赞美茶的诗文、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名人等【3】。
2.2非物质景观
非物质景观及文化的外延性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这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起即已普遍应用。C.O.索尔在1925年发表的著作《景观的形态》中,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色来研究地理特征,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文化地理【4】。
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重要的产茶和饮茶区域,茶文化的深厚积淀已经和当地居民的传统民俗,审美,建筑等融合,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和文化认同。区域的茶文化的非物质景观最重要的体现便在人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当着用被潜移默化的活动被作为一种景观表象展示时,更容易引起景观体验者的共鸣。茶文化公园中的非物质景观的设计定位于游客的体验性。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多设置体验性景观的景观空间和设施。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5】。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茶艺景观,公园中的茶园,茶馆,茶文化展馆中都设置有茶文化的体验性的茶艺。另外在非物质景观的文化景观中茶文化公园以“茶文化”为立足点,将 “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景观节点的主题与公园的体验结合,让市民和游客感受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
3、结束语
从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主题公园是以区域茶文化所形成的深厚历史积淀的环境为条件,以茶及其延伸为基础,以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文化景观为依托,以城市公园建设为载体,同时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城市休憩活动结合,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具有特色文化主题公园。由于茶文化景观具有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茶文化景观设计也就有其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特征,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它的物质景观(表象景观)包括:以茶景观、茶文化、茶、艺术等为吸引物的核心部分,非物质景观(深度景观)包括物质景观自身所包涵的丰富内容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闵亮.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分类及发展趋势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2009.
[2] 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实验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212.
[3] 徐虹钗,吴志峰.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J].广东茶业,2008(1):15~18.
关键词:城市规划;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滨水区就是在这一诉求下应运而生的。其既能够满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其一般位于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作为水陆之间的连接枢纽。设计师要以城市水域为中心,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并辅助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已经居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并且已经逐步将滨水景观设计延伸到自然资源保护、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层面。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主要被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辅助以休闲娱乐功能。
2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近年来,设计师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其防洪需求,更加注重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层面进行延伸。设计师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的应用。比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其亲水性、近水性和嘻水性进行考虑[1]。
3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防洪安全原则
防洪安全是城市滨水区的基本功能。设计师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和其防洪需求进行设计。应用石材对防洪坡段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洪的目的,并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观感。设计师也可以应用花草、灌木、水生植物等进行植物景观塑造。
3.2生态原则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性原则。将环境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避免对城市滨水地貌造成破坏,又能够达到防洪、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多重目的。
3.3空间层次原则
滨水景观立面设计包括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了道路和平台的多层性,进行空间转化,创造空间高差,以达到立体视觉效果;软质景观设计是借助植物构造和配置,先堆土成坡,然后对其进行立体种植,以形成空间层次感。3.4景观统一原则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特点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确保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对滨水景观节点进行放大,并将园林小品或城市地标纳入滨水景观规划中,进而向城市中渗透,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4滨水景观设计要素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设计师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背景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水运运输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滨水景观设计也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诉求,结合城市背景和市民需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活动空间布局,创造和谐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营造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其次,滨水景观设计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制美的目的。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点,具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水质涵养和贮水调洪等作用。设计师要结合区域要素对滨水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优美景观的需求,注重对其进行多维景观构造。第三,滨水景观设计要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赋予其文化特性。应用精妙的设计技巧对环境要素进行构造,以突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性和独特性[2]。
5滨水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
5.1滨水景观植物造景要素
设计师要结合滨水景观设计要求,注重从颜色、大小、形态和线条等方面对植物进行搭配和选择。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设计师要综合视线景观角度转换需求进行色彩的搭配;利用植物群体构成和植物间协调性,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通过形状设计,提升植物造景的协调性,并起到视线支配作用。
5.2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原则
首先,根据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和功能性诉求,对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其次,遵循植物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应用适合的植物。并对现有绿化基础进行应用;第三,结合季节变化对树种进行选择,确保四季景观搭配得宜。第四,设计师要将艺术构图思维应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注重韵律空间构造,并应用透景和借景等多种造景手法,通过比例尺寸搭配,以达到优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5.3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形式
滨水景观植物造景,既要满足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性要求,又要满足避暑、防灾和生态等功能性诉求。同时,要注重孤植、组团、带植、疏林等造景形式的多样化。孤植,即对乔木或者灌木进行独立种植,使其作为视觉焦点,达到开阔空间的效果;组团,即将各种植物形式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种植,使其作为滨水景观主题,达到开阔的空间效果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带植,是指连续性的大型植物区,其功能性比较强,为了满足遮阳和环境保护需求。其一般被应用于护岸林和滨水步行道种植中;疏林,将草坪和低矮灌木作为基础,并用乔木对其进行点缀,其一般被应用于亲水性滨水景观设计中[3]。
6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6.1国内案例分析
笔者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师以绿色河流生态廊道为基底,并设计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500m红色飘带,其中包括步行道、座椅、乡土植物和灯光等基础设施,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也使城市环境景观得到了有效改善。
6.2国外案例分析
笔者以多伦多滨水长廊景观为例进行分析。滨水区第一路段长度和宽度别为925m和94m,地面采用马赛克式黄岗岩进行铺设,路两侧设置有成排的枫树、座椅、垃圾桶和摊位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设置有一个方圆184m的公共空间和宽9m的行人专用区,一直延伸到水滨长廊。同时,设计师将具有加拿大本土特色的枫叶以铺地形式融入水滨长廊设计中。该设计是优雅公共滨水景观设计的代表。7结语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体文明的象征。设计师要注重结合城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为现代化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冼宁,赵芮兴.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设计,2015(13):125-126.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水景设计
1.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的重要作用
1.1增强园林景观的美学效果
我国传统园林景观中,水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达到了较高的造诣,如在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中,水景设计种类多样,既有流动的,又有静止的,既有环廊绕柱的,又有独立成片的,水景的设计使得苏州园林整体效果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点,更增加了苏州园林的艺术气息,使得人们在园林中充分地感受到美与自由。
1.2满足园林中生态多样性的发展需求
园林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发展离不开水,若园林景观中仅仅有单一的树木,在短期内园林景观可能不会受到影响,但就长期来看,缺乏水进行调整,园林生态系统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逐步衰竭。
2.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的原则
2.1宜“弯”不宜“直”的原则
河流的自然性、随意弯曲是其本性,所以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随弯就折。蜿蜒曲折的河流集合了急流与缓流、深潭与浅滩,这种自然河流形成了变幻的水景效果。天然河道没有笔直的,如果我们把河流修建成一条笔直水景,它势必等速,等速的河道里水生动植物难以停留生长,而在蜿蜒曲折的水流里,水生动植物的着床、生长能使水道生机盎然。在曲折的河道里尽量避免直线段太长,尽量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这样不但表现了其美学价值,而且在水文学和生态学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
2.2宜“活”不宜“死”的原则
古时人类依水而居,而后文化商贸等又因水得到了流通并传承。在现代城市里,水的使命得到了延伸。流动水给城市灌注了新的灵性和活力,如果将城市水系比喻为城市的血脉,那么流动的城市水系就是保证城市血液流动的基本条件,城市血脉流动和更新又是保证城市肌体健康的前提。
3.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要点
3.1管道材质的选择
在早期的园林水景工程中,热镀锌钢管受到热捧,虽施工成本不高,但因长时间处于水中而表面被腐蚀,影响水景观的欣赏效果。为了设计出合理的水景,可以采用不锈钢管与upae管相结合,这样不仅控制水景工程施工的成本,也防止水管长期浸于水中而被侵蚀等问题,可以合理有效地解决水景工程建设中管道材质的问题。
3.2水景设计的不同方法
3.2.1建立人工喷泉。人工喷泉适合建立在许多地点,如大型广场、小型公园等,根据园林景观的整体空间大小,选择人工喷泉的大小,并可以建立音乐喷泉,使水流与音乐节拍相互配合,形成美轮美奂的表演。
3.2.2建立人工瀑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工瀑布是最为常见的水景设计,人工瀑布既能实现水的循环使用,又能通过水流形成气势磅礴的园林景观,使得园林景观层次丰富,更为吸引。
3.3水景水位设计
如今,水景已普遍进入城市居民小区,且大多水景工程采用雪松喷头等射吸式喷头,这类喷头对水位的变化十分敏感,若水位稍有变化,喷射的高度和水形就会产生极大的变化,给赏玩的居民带来不悦的情绪,因此对水位的控制非常有必要。装置性能良好的溢流管路等装置,以便液位超过时,能迅速溢流排出多余的液体,可以很好地控制水位,再采用水位液压式控制阀以及水位独立平衡阀,并且通过连通管道连接水景水池。
3.4动植物搭配设计
首先,选择植物时,应选择具有美感的水草,搭配与种植不同水草,尽量避免选择繁殖能力过于旺盛的水草,以免造成水草遍布整体水体环境,甚至导致水体被破坏,影响水景设计的效果。其次,在选择动物时,可以在水景设计中饲养部分的水生物种,如鲤鱼等,通过水生物种的繁殖与生长,可以带动水景的循环,防止水体出现固化,成为死水。此外,通过水生动物,还能增强水景设计的观赏性,使得水景设计充满生机,不至于单调乏一。
3.5建设与水景设计相符合的建筑物
在进行水上建筑物的设计与建筑时,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只有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实用,才能进一步去考虑建筑物的美观与设计,使得建筑物与园林整体景观设计相协调。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较为常见的建筑物是水景桥,水景桥的设计有许多种类,从设计风格来看,既有中式传统桥廊设计,又有西式宫廷设计;从建筑材料来看,既有传统的石桥,又有现代化的木桥,设计与建筑过程中,应结合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进行选择,使得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相映成辉。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现状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residential garden area 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the main role i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residential preliminary design management south of a residential project, analysis of how culture is applied to the content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esidential product development.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pres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居民住宅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人们现已比较深入地意识到人居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紧紧围绕满足居民对环境质量的不同需要,要着重考虑安排居民游憩活动设施和提供居民共享的休憩场所等景观要素,使居住区环境设计达到美观、温馨、舒适、健康和节能的目标。
1 我国住宅小区景观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目前的景观设计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很 多已 建 成的居住区景观不仅投资大,而且只具有观赏性,没有实用功能性,人性化的设计更少,缺少交往空间。
2 项目概况
某项目总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容积率3.17,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绿化率40%。项目包括9栋33层高层住宅,部分多层洋房产品和一栋配套幼儿园。产品建筑面积分为:多层洋房(220-237㎡临湖双联合院,160-197㎡四联合院、6-8层150㎡电梯复式空中叠院)、高层洋房(70-140㎡带空中花园)。主要户型南北对流,保证景观及通风采光效果,多层洋房单位沿生态公园湖景一线展开。
3 住宅小区中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
3.1 主要景观面——在视野内找寻天人合一的诗情画意
住宅小区里,强调建筑物与自然景观的充分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项目周边有一部分自然村和简陋的商业服务设施,社区配套缺乏。如果完全依靠开发商处理周边环境,不仅投入巨大,也难于达到客户满意效果。我们将本项目放在城市控规图里,用Sketchup和FastSUN日照分析软件等多种电脑模拟分析,在对周围的山川形态、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分析研究后,发现在东南方向45度以内及24米高度以上条件下,通过项目规划及建筑单体布局可以得到最好的景观面,从而可构成为一个大的协调性建筑环境。由此,规划方案在符合规划设计要点的基准里,确定通过角度、尺度、承接的设计方式,以白云山和生态公园湖景为规划主线,营造“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景观主题效果,使上千户居民充分享受大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活品质。
3.2 次要景观面——生态公园,就在家门口
如何解决项目东南方向45度以外及24米高度以下建筑物的景观“均好性”效果,体现刚性需求目标客户群对于文化开放及包容的人文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开发商先期投入巨资改造近百亩城市公共配套用地,形成以东山湖公园为蓝本的与本项目相邻的生态公园。通过大面积水体分隔,多重园林植物和休闲配套设施组合所营造的园林景观效果,弱化了周边原有建筑群对于项目的干扰,达到提升项目整体生活品质和个性化社区的作用。
3.3 容量——充分采用高层产品才有最广阔的景观视野
为了充分利用3.17的容积率,前期规划设计中将产品分成三类组合:(1)全部高层,(2)小高层+高层,(3)多层+高层。我们在通过对前期规划的Sketchup分析和工作模型分析后,在结合24米高度景观梯度和控制开发节奏的条件下,多层+高层的产品组合,景观效果和综合投入最佳。规划设计确定产品空间竖向关系分成三个层面,沿水面多层产品,台地的多层产品及台地的高层产品,充分按规划设计景观主线将竖向及平面景观面展开。高层在24米以下楼层,通过公共游泳池构成的小区中心景观区与多层产品分隔,可形成高层产品良好的景观效果。
3.4 尺度——景观因距离而不同
东南方向45度主要景观面及生态公园定位确定后,按项目南北向中轴线的规划体系。在考虑单体户型设计主要房间朝南的日照和景观效果后,高层建筑平面布置的角度偏转以及景观的合理设计可以减少对于多层建筑的视线影响。通过中心游泳池景观中心景区与多层产品区的台地公共绿化处理,保证了住户对于小区公共绿化景观与配套资源的分享和使用,同时有效满足了各种住宅产品的住户对于区域内部私密性要求。在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后,高层区规划设计实现了人车分流,形成了小区中心景观区的完整性和便利性。
3.5 角度——迎接阳光、季风及景观
由于小区处于亚热带,受日照时间长且热辐射强等气候因素的影响,需要营建地域性建筑和庭园以改善居住环境,当地建筑设计及技术主要包括通风换气,采光,降温的技术效应。岭南建筑物的骑楼、露台、大窗、木趟栊的建筑元素均体现遮阳、防雨、通风的功能和实用要求。项目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建筑单体朝南面要求的同时,高层首层尽可能布置架空层,以兼顾遮阳、防雨、通风和业主公共交流空间。多层产品布置所形成台地形态,通过建筑物高差的调整,形成当地客户群喜欢的主人层和观景露台。在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井院的设计手法后,创新设计了合院住宅。使客户在每一种住宅产品里可以充分享受阳光、清风及景观。
3.6 承接——园林景观由此而完整
住宅小园布局不同于相对分散的江南以及北方庭园。与这些庭园相比,该小区显得规模较小,表现出通透、轻盈、小巧、玲珑的园林特点,同时受“经世务实”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不拘谨于某种固定风格形式,岭南派建筑和园林设计师善于将建筑和庭园调整到适宜的布局。特别是充分发挥水体的景观效果方面,常常独具匠心。在满足功能性及观赏性的前提下,项目对于拟改造的公园突出以“翠堤春晓”水景为主要造园主线,吸收江南园林的亭、台、桥设计手法,在借鉴东山湖公园造园元素后。通过客户步行进入生态公园的记忆之墙,木栈道、荷花池、果林、迷你运动场、映月亭,再从销售中心进入小区的中心园林景观区和多层台地景观区的看楼路线,形成一个符合目标客户群需求及体现文化内涵的生态绿色小区。生态公园的绿化系统和各组团绿化系统相辅相成,增加了业主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形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设计之间逻辑关系的高度统一。
3.7 生长——用地内部景观轴线,同时也是观景最佳视线
中轴景观通过小区游泳池中心景观区连接到生态公园,将平行的建筑物布局分成东西景观组团,形成建筑立面的韵律和层次感。放大的庭院景观和缩小的道路尺寸,再现广州新河浦园林的景观效果。红色的院墙、郁郁葱葱的灌木,石板桥下的溪水将引发客户对于青山绿水的家乡小镇孩童时的向往和回忆。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O.Robinette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功能
中图分类号:U452.2文献标识码:A
一、项目概况
柳青河是临沂市兰山区、尤其是北城新区的一条重要河道,位于沂河、祊河两河之间,有东西两源,汇于枣沟头镇陶家庄东,向南贯穿北城新区,流经李官、白沙埠、汪沟、半程、枣沟头等5镇和南坊街道,途经村庄、社区100余个,全长34公里。本次景观工程包括柳青河两岸,北至青年路南至三河口,汇入沂河处,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全长约5 公里。
二、设计定位
柳青河两岸目前以别墅区、商业区为主,在政府对此区域的整体规划中将柳青河两岸定位为繁华的商业区、步行街、休闲娱乐区。因此,在柳青河两岸景观的设计中,我们将此区域的景观设计定位为人性化的突出休闲娱乐功能,体现文化氛围与生活气息,人工化与生态化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
三、设计原则
(一)防洪原则:本次设计中,柳青河两岸除了要满足休闲、娱乐等功能外,它还必须具备一项特殊的功能,就是防洪性。同时还利用水生植物或者亲水的乔木进行植物的设计,在丰水期或是有洪水的日子中植物虽然被淹没但是堤坝的防洪功能并没有被减弱,洪水也影响不了堤坝之上的景观。在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城市景观的优化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洪的功能。
(二)生态原则: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既要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保持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动物栖息地。柳青河两岸的植物配置主要采用了乡土大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以及水生植物互相搭配,保护生态植物群落,使此区域——滨水地带——在生态大环境中起到更好的生态作用。
(三)人性化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应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过程,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完成对历史和文化之美的揭示与再现。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柳青河沿岸步行道全线贯通,沿线设置亭、廊、亲水平台、休息座凳,生态休闲区与商业休闲区间隔存在,游人可观可游又可以休闲娱乐。亲水平台、码头的设置增强了水体的可接近性,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四)文化性原则:本次柳青河沿线景观设计体现了桃红柳绿的文化特色。设置风格古典的柳青亭、桃红亭、观波台等景观节点,以桃红柳绿的文化符号凸显人文取向,并以大片的碧桃垂柳等植物烘托出文化氛围。
(五)空间,层次丰富原则:柳青河景观设计中凸显立体设计,包括软质景观设计和硬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等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
(六)城市景观统一原则:柳青河景观带结合布置城市空间系统绿地、公园、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景观设计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景观设计概况
(一)本次设计范围。包括柳青路至柳青河护岸,最宽处68米,最窄处9米,多数区域宽10至16米,由柳青路至常水位高差最大处4米,最小处2米。
(二)高差的解决。由于由柳青路至护岸这个区域高差大,进深小,要保持景观亲水的特性就必须进行立体式的设计。在处理高差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各种挡墙的形式,在距离柳青路3米的位置设置挡墙,高度1.5至2.5米,挡墙顶部高于柳青路路沿石,在此三米的范围内栽植行道树、小灌木,设置雕塑小品,丰富了柳青路的视觉效果。而高差较大的区域,则采用多层挡土墙的形式,最接近水面的挡墙最矮,高度45厘米,可作为休息座凳使用。
(三)风格的统一。本次设计注意了协调景观与周边建筑风格的统一,采用了现代气息较浓的景观设计风格,在铺装与挡墙的材料选择中,采用花岗岩与自然石相结合的设计形式,在突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的同时结合了自然淳朴的风格。
(四)亲水空间的设置。柳青河沿岸景观设计了多处亲水平台、步道,其高程与常水位十分接近,在其周围栽植水生植物,宿根花卉等,使游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五)沿线景观节点的设置。柳青河沿线在绿地较宽处设置了景观节点,包括南段的听风台、观波亭、柳青亭、桃红亭、垂钓台等,这些景观节点起到了聚拢人气、突出文化特色、提高生态指数等作用。比如听风台原本是由柳青河护岸向水面延伸出的部分,位于突出的角上,这里栽植了大片的黑松,游人在听风台上可观水听风,特别是可听松涛。
(六)人性化的设施。沿河景观带设置了多处休息平台、座椅、亭廊等,便于游人的休息停留,例如北段的风雨廊,是古典的半廊,当下雨的时候,游人可在此观赏柳青河雨中美景。并且沿线商业区与景观区穿插,商业区包括咖啡厅、茶馆等,也是游人休息娱乐的去处。
(七)植物配置。柳青河沿岸以桃红柳绿为设计基调,以馒头柳为行道树,以碧桃作为主要花灌木,突出春季景色。同时栽植黑松、雪松等常青乔木。有些节点栽植水杉、五角枫、乌桕,除了突出秋季景色,也考虑了林冠线的变化,高大的水杉,与冠形饱满的五角枫搭配,显现出林冠线丰富的变化,秋季水中的倒影更使景观表现出幽静之美。
(八)照明设计。景观照明充分运用光线的强弱、色彩搭配及强光照射等特点,使沿河区域光彩动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滨水景观的夜景特色。
关键词:防洪景观;滨河公园;生态环境;防洪景观
1 工程概况
某市滨河公园,主要以游憩功能为主要特征,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建设用地约420hO,其五十年一遇洪水淹没水域面积150hO。是确保该市防洪安全的一条重要河道,其中行洪道长2500m,宽80m;蓄洪区主体长2100m,跨度从400m至1000m 不等。为了满足行蓄洪水要求,需要做好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2 行洪区景观设计
2.1合理的行洪道走向
在城市防洪规划设计中,合理的行洪道走向成为制约防洪景观的主要因素。以往最常见的工程措施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修筑堤防,以此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增加河道泄洪能力。从防洪功能方面看,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以减少防洪工程占地、减少工程投资。然而从景观方面看,以上措施的采用对长时间处于待命状态的泄洪道的景观价值大打折扣。为了提高行洪道的景观价值,在河道防洪规划时,除河道瓶颈外,河道走向应尽量保持河道的 自然弯曲,不必强求平直。
2.2 行洪道竖向高差处理
行洪道的“坡降”属性在提高行洪能力的同时却大大降低了行洪道的景观价值。通过行洪道内设计多道跌水景观将竖向高差分级消化掉,将整条不利于存水的行洪道分割形成多段可以蓄水的水池,池内可以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满足行洪的同时起到良好的景观效益。
本滨河公园内2500m长的行洪水道,从泄洪口到蓄洪区域水位南北落差达到55m。如此巨大高差的产生为行洪提供了天然的势能差,满足高效行洪的同时对堤防的要求 更加严格;对堤防固化程度要求越强,五十年一遇防洪堤坝高度越高。防洪景观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1)复式生态行洪道断面。复式生态行洪道断面综合考虑到防洪、水位、水流、交通、景观效果等多方面因素。底层台阶按常水位设计,汛期来临允许被淹没,水边种植垂柳、地被花卉与水生植物等,中层台阶只有在较大洪水发生时才会被淹,防护空间种植爬藤类植物,如五叶地锦、对护坡进行美化与保护;高层台阶作为百年一遇防洪大堤。各个台级进行竖向联系,形成一个立体景观系统。
(2)多层级跌水景观。在现状高差明显的地方使用自然石垒砌的多层级溢水堰形成秀美壮丽的景观跌水,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3)翻版闸。翻版闸是一种景观效果较好的水利设施,在水位达到设定的压力时,会自动翻起执行行洪功能,平时可以保证河道内的景观用水。
3 留洪区景观设计
3.1湿地景观
湿地作为蓄洪区的主要建设内容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风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最大限度的扩大了蓄洪区的蓄洪能力,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一个运行稳定的湿地对于本滨河公园有着双重意义:8hO的湿地游览景区作为整个河流的水源补给入口,通过建立人工景观湿地,建立水循环系统,可以高效地净化城市的中水;湿地游览景区 以跌水景观及水生、湿生植物景观为特色,选择富有特色的湿生植物品种,如荷花、芦苇等,营造层次丰富的滨水植物空间;湿地游览景区同时具有极高的科普、生态和景观价值。生态涵养区是蓄洪的主要区域,利用地形优势建立人工湿地,通过对水体净化,创造湿地景观,增强抵御洪水的能力。
3.2 滩地防洪景观
蓄洪区域同样采用复式断面,这样水域中的滩地既扩大了行洪断面,又为鸟类、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存空间,最大限度的为人们的休闲、游憩提供了条件。在滩地种植野生地被、花灌木、耐水湿乔木等植被,既可以使河滩免水流冲刷,又可以美化河道。另一方面,将休闲场地、绿地、栈道交通设置于河滩地增强了亲水性,扩大了视觉空间。因此在河滩地,防洪、生态、景观三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滩地的高程应在满足3~5年一遇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滩地高程,以加大蓄洪能力,增强亲水性。
本滨河公园40hO的浅滩区域,在保留现状树的同时,补植大量花灌木,形成有特色的植物群落。木栈道将园路延伸至水岸,这里将成为游人亲水近水的第一选择。
3.3 生态驳岸景观
生态驳岸是指采取自然形态的水岸处理方式,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特点,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驳岸不但可以提高水系统的水体质量,同时也保证水体的景观效果达到最优,很好的解决防洪与生态的矛盾。本滨河公园蓄洪区内水岸线长9.5km,为满足丰富的水岸线景观对生态驳岸的类型、特点、功能提出的不同要求,设计了以下几种驳岸类型。
(1)植物护坡。以平缓的植被护坡人水形式为主,以植物为主要材料,大量加强水生植物应用。种植不同的植物形成变化的滨水景观。
(2)卵石缓坡护岸。在缓坡护岸上点缀铺设卵石,卵石缓坡护岸为理想的生态护岸,其横断面俗称“碟型”断面 ,有利于安全,有利于两栖动物的出行,更有利于冬季防冰。
(3)山石护岸。山石护岸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景观水系的特色,利用乡土天然山石,不经人工整形,顺其自然。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不要求用凝胶材料填塞饱满,而是巧妙地用碎石和土填充,尽量形成孔穴,为水生动植物提供生长繁殖空间,块石背后做粒料反滤层,山石缝隙间栽植植物,点缀岸坡,展现自然美景。
(4)生态砖护岸。生态砖,是由一种无沙混凝土制成的具有透水性、保水性的多孔性砖体,有水下用的鱼巢砖和水上用的墙壁砖。坡比可设为1:1,1:0.5。生态砖块的层间用钢筋穿插连接,砖的背后铺设砾石料和无纺布,起到排水和反滤的作用。多孔植物生长砖自身具有透水性 ,可解除正面的水压与背面的土压。不会出现堤坝变形和塌陷。
(5)生态袋护岸。在景观湿地中采用了生态袋护岸,生态袋采用100%可循环使用的聚丙烯材料制成,具有抗冲刷、抗酸碱、抗微生物、无强度折损等特点。在生态袋内装土,可形成0°~9°自由变化的岸坡,然后在生态袋上压播、插播植物。在陡岸及缓坡的水边过渡带设置装土生态袋,既满足结构的稳定要求,又可以解决河岸雨季拉坡、污染物过滤和波浪冲刷、塌岸问题。
4 防洪景观生态环境设计
防洪景观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的生命体,需要时间培育和长期养护,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洪景观生态环境绿化的高层次目标是要实现整体生态良性,依托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重构城市滨水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影响防洪 景观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简单概括为两方面 ,软质景观因素与硬质景观因素。
4.1软质景观因素
包括水体、气候、动植物生态系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植物配置。防洪景观的植物配置需与防洪功能相协调。防洪景观的植物造景要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首先,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其次,植物配置过程中注意贯彻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再者,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注重比例尺度,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最后,由于植物景观的四维性,把握住季相变化。
4.2 硬质景观因素
硬质景观因素主要包括堤防、道路、栈桥、服务建筑以及配套设施等。这些要素应围绕营建“可用的景观”这一主题展开。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弱化硬质景观要素,为人们营造一个较高质量的户外活动空间。
关键词: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北湖公园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53
胶州市少海湿地公园是青岛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少海南湖和少海北湖,属于胶州湾大沽河水系的重要分支。少海湿地公园总面积612.5hm2,规划周边主要是商业用地和居住地,对景观设计要求较高。但由于北湖公园地处滨海地区,土壤是非常典型的盐碱地,土壤含盐量较大,土壤肥力差,透水性不强,不利于植物生长,园林绿化条件较差。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加大了园林绿化的难度,对景观效果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加强对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的研究,对提高盐碱地园林绿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胶州市北湖公园项目简介
北湖公园项目是少海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占地面积约为46hm2,由中心岛和2条滨河景观带组成,周边以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对景观品质要求非常高。
北湖南区将建成国际会议中心,计划建有会议中心、高级酒店、商贸中心等,建成后将面向国际、国内承办各类会议及区域性商务论坛,以此凝聚商气、人气。而北湖北区将依托善湖“闹中取静”的区位优势,围绕善湖周边布局建设健康管理中心、月子中心、老人安养中心等,形成以康体养生为主题的高档生活服务区。东侧大沽河生态休闲空间相衔接的宝龙城项目,将建设成为集大沽河生态博物苑、游客服务中心、历史文化街区、房车公园、艺术酒店、艺术家村落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项目。中心岛是观澜洲,是一个自然生态岛,周边将建成一个大型的植物园。
2 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的选择原则
2.1 因地选树原则
在盐碱地园林绿化中,不仅要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而且还要耐盐碱的树种。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首先考虑的是乡土树种。由于乡土树种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已经对当地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强的适应性,只有选择这类树种才能使绿化不仅有利于降低土壤盐碱水平,而且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效果。选择耐盐碱的树种不仅对海滨盐碱地的自然条件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而且还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可直接应用于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方面。
2.2 生态多样性原则
遵循植物自然群落发展规律,以多样性群落结构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确保植物生长环境的最佳化。重在选择耐盐碱、耐湿性、观赏性都相对较强的树种,以常绿树种为主,适当配以乔木,近海地区则要以低矮灌木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植物景观,而且还能提高盐碱地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3 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原则
3.1 提高生态效益原则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绿化,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受土壤条件的制约较大,因此植物配置一定要能够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以充分满足生态功能需求。比如,在盐碱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种植专性盐生植物,利用它们吸取土壤中的盐分,进而起到降低土壤含盐量的作用。滨海盐碱地可引种栽培多种耐盐植物,用于构建沿海生态林和公园绿地。在满足生态功能需求基础上,实现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改善土壤性质、提高景观绿化效果等生态效益。
3.2 满足观赏功能原则
所谓的观赏功能,主要是指园林景观植物的外在特征,包括大小、形态和色彩。
大小:大小决定着占地面积,对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能否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群落系统。
形态:形态就是外形轮廓,在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时,要以整体性原则为指导,灵活合理地运用不同形态的植物。不同形态之间既要协调统一,又要富于变化,最好采用渐变式进行配置。
色彩:在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色彩配置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不仅要充分考虑不同植物色彩的季节变化,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将不同的叶色、花色、果色进行合理配置,以形成多样性、复杂化色彩配置。色彩配置应该采用补充色或对比色,以实现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色彩效果的最佳化。
3.3 强调主题性和层次性
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必须要充分彰显出园林特定主题。主题景观往往需要最少1种乔木、灌木和花卉组成,形成不同类型的景观植物配置,包括观叶、观茎、观花等。此外,在盐碱地景观植物配置过程中,还要坚持乔木为主,以灌木为辅的原则,灵活采用常绿与落叶组合、针叶与阔叶组合、色彩与形态组合等配置方式,形成层次性强、色彩艳丽、生态效益好的园林绿化景观。
4 胶州市北湖公园景观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根据上述的盐碱地园林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现为胶州市北湖公园设计了景观植物营造的技术要点、实施策略和配置规划。
4.1 技术要点
严禁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改善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基础上,提高其观赏价值;对于盐碱含量较低的地区,建议采取挖沟抬田等有效措施改善土壤性质,种植乡土、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将紧邻大沽河水系的过渡区域作为重点绿化区,采取有效的盐碱地生态物理改善措施,种植乡土耐盐碱湿生植物、专性盐生植物、水生植物,形成生态效益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群落。
4.2 实施策略
积极采取一些改造地形的措施改善盐碱地土壤性质,然后种植白蜡、刺槐、垂柳等乡土乔木,以及沙棘、黄杨等乡土灌木,形成乡土耐盐碱景观植物群落,以提高植被覆盖率。
对河道附近的盐碱地过渡带进行恢复性绿化,种植白蜡树、垂柳、刺槐、栾树等乔木,黄杨、怪柳、木槿等灌木,马蔺、三叶草等地被植物,以及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胶州湾少海湿地乡土耐盐碱植物群落。
4.3 配置规划
4.3.1 植物选择
合理选择与配置盐碱植物是提高盐碱地园林景观绿化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北湖公园项目开始时,笔者就对胶州市乡土植物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对胶州市景观营造较为成功的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北湖公园园林绿化的植物,包括旱柳、绒毛白蜡、榆树、丝棉木等近100多种。
4.3.2 植物配置
在地形低洼区域、滨水区域最好配置耐盐碱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大面积配置植物时,对于同一树种一定要做到疏密有致,聚散合理,并灵活采取常绿与阔叶、针叶与落叶组合的配置方式。种植设计时不要太过疏散,不仅要做到层次分明,而且要让树冠尽早覆盖地面,进而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分蒸发,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在施工时要适当浅栽,最大程度地提高耐盐碱植物存活率。
5 小结与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滨海地区盐碱地园林景观营造提供一定借鉴,营造多样化、多层次、高效益的盐碱地园林,对于改善滨海地区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加强地区生态防御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子峰,黑英杰,张旭.盐碱地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147-148.
[2] 贺志雄,赵秀芳,李娅莉,,王振宇,严增瑞.我国滨海盐碱地生态绿化的重要性[J],环境卫生工程,2014(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