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工程专业认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长沙理工大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14;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摘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自身特点,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重点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首先应当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相结合的意识,其次要突出明确交运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以及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最后要创新性地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并充分地实践这些项目。这些创新性探索大大增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对专业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专业;工程道德培养;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99?02
2012 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加强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当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寻与高校各专业密切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子。我校以工程道德培养为主旨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了一些创新性改革,现将我们的做法简述如下。
一、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运卓越人才专业的结合意识
目前作为高校公共课,思政课理论教学有规范统一的教材并承担了系统讲解理论知识的重任,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普适性,但难以体现与专业的关联;而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等与专业也基本不挂钩,大学生觉得思政实践课空泛无实际指导价值因而丧失兴趣。事实上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与专业结合具有相当优势,它教学内容丰富灵活,方式方法随机多变,时间场地不受课堂限制,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与创新性。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开设有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测绘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以及工程管理6 个专业,并开设有卓越班,具有鲜明的行业性、应用性和服务性等特点。“献身交通,服务大众,四海为家,扎根基层,吃苦实干和默默奉献”是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内涵[1],培养思想过硬的交通运输行业专业人才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尤其是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之侧重。只有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才能有目的的调整实践内容,积极主动地开展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的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教师乐于钻研,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乐于实践。
二、明确交通运输卓越人才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的目标
进行实践教学,必须要明确的就是目标问题,即人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2]。对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培养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总目标就是把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培养成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卓越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接班人。具体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认知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交通运输工程各专业的大学生掌握思政课知识,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感受并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识到工程道德的重要性,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信。
(2)能力目标。完成书本到现实、理论到实际的飞跃,发动、依靠大学生参与、策划、组织[2],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认识交通运输专业特点、认识交运行业工程道德现状,培养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团队意识、民主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等工程精神和意识,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观察分析解决交运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3)价值目标。引导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探究社会生活和交通运输实践现象,研究解决途径和方法,明辨是非,磨砺品行,完善自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程道德素质,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交通运输领域的栋梁之才。
三、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融合,是教师职责与学生义务的统一,也是把工程道德培育与卓越人才专业培养完美结合的最佳形式,严格规范教学要求并形成制度是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
(1)对学生的要求: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通运输卓越班大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理解掌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原理、知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意识地“看”“听”“写”“做”,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严格实践纪律,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及社会公德。
(2)对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学校特点、交通运输专业性质卓越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工程道德仔细挑选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精细设计切合实际、有利于培养交运卓越人才工程道德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结合交通专业的特点,通过项目实践,使思想教育融入项目实践内容中;严格规范实践环节,及时有效地总结、反馈。规范实践教学步骤,适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予以监督和指导;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活动的效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确立全面、客观、多元的科学考核机制。
四、创新性设计交通运输专业卓越人才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实践教学项目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常用载体和具体操作依据,在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时,以培养工程道德为主线,不仅要精心挑选适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传统教学项目,而且还要开拓思维,推层出新,紧密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和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巧妙设计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
(1)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内容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尽管交运专业课程学习主要是理工课程内容,但仍然可以从中挖掘出与工程道德教育相连接的知识点去设计实践项目。例如可以用交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关联性去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领悟到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交通布局、交通技术以及交通管理无不与时代进步、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从而主动思考交通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努力学习,投身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2)依托交通运输专业学习流程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试验、测绘测量、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都是为了达到专业课教学目的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本身不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但我们仍可依托这些学习流程设计以这些专业环节为背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例如依托工程试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依托测绘测量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教育,依托专业实习、道路设计的环保意识、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等等,将工程精神与意识巧妙地渗透入专业学习环节。甚至还可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依托学生参与的专业课题和横向项目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使思政教育适时新颖。
(3)依托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社会现象创新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尤其是与交通运输专业职业相关的工程道德社会现象是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的重要来源。这些项目的实践使思政课教学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使理论知识在现实环境中更加生动,锻炼了交通运输卓越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交通事故频发的“死亡道路”设计施工的调查;中国道路工程质量堪忧现状的深层次探讨;交通部门已成为所有部门腐败中“重灾区”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等等。
五、结论
通过以上围绕工程道德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卓越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取得显著效果,两个学期来,所教班级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关于“工程道德”的话题发言就达五六百人次,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交通运输卓越班96.32%的大学生认同交通运输卓越人才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加强工程道德的培养,甚至认为是否具备良好工程道德是交通运输卓越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品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使专业学习也更有积极性。总之,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交通运输专业结合的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工程道德培养目标,规范实践教学要求,创新设计并实践教学项目,针对交通运输卓越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真正达到强化工程道德的实效,也为卓越人才工程道德培养提供了一种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军福. 试论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时代内涵[J].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4):60-62.
1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以此为基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对交通系统的有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协调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中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在保证公路运输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与快速性的同时,实现推进我国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门新兴专业是在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流理论与设计、交通规律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经济。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和总结性的名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具体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由于学校性质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不同存在程度化差异。比如:北京大学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运输市场营销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则为学生安排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交通运输规划与场站设计”“智能运输系统”等课程。但是从不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不难看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谈,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2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慢,虽然该专业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该专业目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速度相对较慢。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我国近400个具有该专业的教育点中,只有14个通过了工程认证标准,不足一成的低通过率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在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滞后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量,为了提高认证率,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学科教育内容与认证标准相互结合。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从整体上呈现出偏向于管理理论教育的特点,对于呈现出高度专业性的学科教育的能力水平相对较弱。此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等学校对其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文、理兼修兼顾的现象,并未突出其“工程性”的特点;而在一些“211工程”或是“985工程”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也有很多院校因为对工程教育认证缺乏全面性的认识,在进行学科设计的过程中对操作性和工程性缺乏重视,导致认证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5年正式开始,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认证体系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仍旧以工程性和实践性作为其最重要的考查标准。在工程教育认证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对具体的课程规划、设计理念、时间教学等内容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使得该专业目前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工程特色与实效性。
3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认证率,全面推进我国交通网络的健全与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首先,该专业的发展虽然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但是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之间文化频繁交流以及人口的加速流动,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公路的完善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网络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对公路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公路事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人员应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充和完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指导。其次,高校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好的掌握。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为此,高校应该与交通工程建筑企业相互合作,构建完整的“产—学—研”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企业进行共享,为工程施工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作为回报,工程企业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转换。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众多高校中应用和推广,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课程的实践性也有促进作用,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此外,双导师制度也是值得借鉴和引用的。所谓的双导师制度,也就是校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校外教师经常性地投身于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双导师制度与产学研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训也更具针对性。此外,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该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注重增添更多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讨论小组,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案例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经过小组研究后给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总之,为了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教育认证可以促使我国相关工程教育课程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达到了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也有利于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
作者:王璐 杨文波 单位: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0-03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团队:土木工程道桥专业全体师生。
实习要求:
(1)实际观察各种路桥模型,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并了解路桥的结构。
(2)通过自己实地的观察并记录,了解公路的交通量,计算一般地市内公路桥梁的交通压力。
(3)了解板的配筋方法、施工要领。
(4)了解桥梁交通中的作用、及其与道路线型的主从关系。
(5)了解桥址选择依据,及其与河流走向的关系的内容和要求。
(6)了解立交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7)了解桥梁、板桥、斜拉桥等的结构构造特点。
实习前记
这次实习从2009年9月1号至9月18号,历时约三周,期间大家足迹遍布焦作周围大小工地。在这段共同度过的难忘时问里,不仅使我们在专业知识上获益匪浅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我们在临近毕业前又多了一份可以共同回忆的美好时光!
这次实习分为两部分:理论讲座与工地实践。理论部分我们主要在学校听几位专业老师的讲座;实践部分主要以工地实习的形式来进行。
听讲座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关键词: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60-03
一、概述
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急速发展的带动下,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相关的支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目标。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一定会对高端物流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据相关文献[1],我国对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都以15%的速度在增长。总的来说,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流管理人才,一类是物流工程人才。目前前者的数量相对较多,培养模式较为完善,而后者以某些专业为特色的物流工程人才较为匮乏,培养模式也不成体系。主要是因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是一个复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物流工程方面的规划、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系统进行了研究。因此,物流工程不同于物流管理,应是一个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特色的交叉性复杂学科。
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物流工程高端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以此专业为背景,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质进行探讨,提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中,将物流本科专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归属于管理学内的工商管理(代码1102)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另一类是归属于工学内的交通运输(代码0812)中的物流工程专业。本文研究的则是后一种情况。物流工程专业大都是依据各高校的某些较强的工科专业延伸而设立的,各自的物流工程专业都体现了背景专业的特色。如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工具、设施设备等;以计算机、控制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物流信息、货物跟踪等;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特色是综合运输体系、货物运输组织等。因此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大都设立在不同的专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也将与特长专业相结合,制定出适合背景专业优势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1.“T”型人才特征。物流工程具有复杂交叉学科的特性,集聚了多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其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等学科及相应的背景工程学科,是这些学科的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特征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交融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工程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性T字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不同的是,在掌握基本的物流基础知识和现代物流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具有工程思维和系统性思维的能力,每个学生应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或者系统规划能力,以满足物流行业针对性的人才需求。
针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背景的物流工程人才,在掌握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仅必须具备工程学科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具备专业特色能力,如解决物流系统中与货运相关的交通问题的能力。
2.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目前的物流行业高等人才大都从事的是和企业物流相关的工作,企业物流注重的是对企业生产、运输流程的规划和调整,最终达到节约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物流系统的发展,为了满足行业对于社会物流相关人才的需求,高校应转变思维,在掌握企业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社会物流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扩展视野,以全社会为研究范畴,研究社会物流体系结构和运行规律;研究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流通的渠道是否通畅;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来保证物流的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等。
社会物流系统研究主体将是全社会,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如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问题、物流节点布局问题、物流搬运设施设备等问题、物流行业标准问题、物流政策法规问题等。物流工程专业大都研究社会物流系统问题。
3.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针对大部分非专业人士,提到物流,第一反应就是货物运输,将物流与运输混为一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这两个不同的专业,两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点。
交通运输工程是研究支撑人和物移动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相关的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交通信息及智能技术等的学科。人的移动是客运,物的移动是货运,而货运又是物流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系统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下的物流工程学科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如何发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优势去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物流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交叉知识非常普遍。加强交通信息、交通控制、交通知识的渗透,可以培养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物流仿真、货物跟踪、路径优化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以传统水运管理科学的知识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港口物流专业方面的能力;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知识的渗透,则可以培养学生物流配送网络和节点规划方面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创新是培养模式的精髓,如何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业性人才。所谓创新就是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中的不足,提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是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培养成果来加以检验,而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即培养的人才是否是创新型的,而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一定是通过创新性的课程体系、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创新性的师资来达成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专业特色。如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充分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特色。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物流工程专业的普适性人才,更应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国际视野和工程实践学习经历;掌握从事具体交通运输工程特色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工作所需的相关科学知识,以及物流工程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叉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安全等制约因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物流工程及相关(如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咨询、研究、等工作;并能面向未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物流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
物流工程专业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支撑,培养的人才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需要熟练掌握社会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货物运输组织、管理及控制,企业物流的运作、管理控制过程及物流方案设计优化。
经过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培养,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掌握物流工程及交叉的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运用物流及交通运输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规划与货运交通等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总之,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特色专业的物流工程人才应该掌握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针对物流工程系统中的专业问题,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3)针对物流系统中有关的交通问题,要有系统观点、工程理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4)熟悉国家及政府管理部门关于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定,掌握现代物流体系及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及前沿。(5)要有自我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取的能力。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好的课程体系能够达成培养目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学生获得许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必须要建立科学系统、富有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中已分析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围绕培养目标展开。针对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背景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分析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应以模块形式加以构建。各模块之间既有内在关联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在模块内部使用公共的基础理论知识,避免原有课程设置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在多门课程中重复,既能节约课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几大模块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针对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在充分调查现有课程体系成效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听取专业人士意见,对课程体系展开调整优化。初步设想建设以下几大模块:(1)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数学、外语、计算机、人文课程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本知识能力。(2)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中的基本概念及专业可能用到的方法论方面的课程,如概论、专业基础课程、运筹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仿真等。(3)物流工程与货运交通专业模块。主要是围绕物流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有关社会物流系统而展开的课程,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节点规划设计、货运交通等。(4)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企业物流方面展开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等。(5)教学实践创新模块。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大赛、创新课题、课程设计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加以完成。(6)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论文及设计主要来检验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及发展潜力。
3.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围绕培养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其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论教学的创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引入该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及探索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2)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也可聘请校外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融合贯通,加强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认识能力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现场调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体验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4)研讨试教学。研讨试教学将围绕某个探索性问题或者实际性工程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论坛试教学。组织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及教师学生论坛,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充分利用专家、企业家的理论前沿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另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如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建立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尝试建立本科“导师制”,将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分由若干导师指导,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与理论及实际研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的研究领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4.师资力量的配套。师资力量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应该大力引进,引进学术带头人及青年优秀人才;同时,对现有师资要进行培训、进修,为其提供出国进修和研讨的机会,还可以派青年教师去物流企业挂职学习,更好地了解物流的运作模式,将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带回学校,让物流工程专业更贴合社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特别是物流工程这种立足于应用实践的学科,更应该多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物流企业家来学校讲学,进行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认识。
5.教材资料的更新。教材资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材也需要有专业特色,目前,国内高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尚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当务之急,具有相同特色(如交通运输特色)的各高校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组织物流工程、交通工程、物流管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编写物流工程学科的系列教材。对于国外优秀的物流工程类教材,应加以引进和翻译,尤其是国外物流工程及货运交通相关案例书籍的引进和翻译;对于国内实际物流工程案例加以整理,编写成课程案例集。经典理论、学科前沿及工程案例等教材资料体系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是极其重要的。
四、结语
作为实用性、工程性很强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商业模式的改变,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基地,必须要紧紧把握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围绕学科优势,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兆花,燕珍,蔡晓丽.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物流技术,2013,32(2):258-288.
[2]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教学,2007.
(佛山市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站,佛山 528000)
(Foshan Transportation Project Cost Station,Foshan 528000,China)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但其工程造价始终居高不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如何在保证交通设施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成为交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交通造价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强各级交通造价管理机构的建设和逐步完善交通造价管理体系两个角度,进行构建交通造价管理体系的探索。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raffic construction has made big progress in China, and th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gets a certain extent improvement. But the construction cost is still high, it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raffic facilitie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ducing the project cost becomes the urgent problem of traffic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nsportation cost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cost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two angles of transportation cost management system to build the traffic cost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 : 交通造价;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cost;management system;construction idea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007-03
作者简介:隋宇(198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2008年毕业于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现就职于佛山市交通运输工程造价站,助理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为造价监督和信息价分析。
0 引言
2010年我国给铁路建设拨款超过人民币7,000亿元,预计通过交通造价管理在2012年铁路建设开支相对于2010年会减少42%,而且可持续保持,但在2011年7月,高铁列车相撞造成40人死亡的事故给交通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敲响警钟,如何在保证交通设施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已经成为了交通建设的当务之急。现阶段我国交通建设的目标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节约用地,防止拖欠,确保安全”,由此可见建立交通造价管理体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它与工程质量、环境、安全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本文以福建省交通造价管理机构的建设为例,进行尝试分析。
1 交通造价管理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办法
随着交通建设目标的提出,我国交通行业逐渐加深了对交通造价管理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一些手段进行尝试,但由于对交通造价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或急于求成,经常会引起其他方面的问题出现,使交通工程总体质量受到影响,如在缩减造价的同时降低了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提高安全风险作为降低造价的手段;降低安全监督力度为降低造价让路等,使降低成本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1.1 加强交通造价管理的法规建设和技术指导
1.1.1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使交通造价管理有据可依
随着人们对工程造价管理认识程度不断加深,省级交通部门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交通造价的管理办法,例如广州省、江苏省等,但由于管理办法相对于不断变化的交通造价行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颁布后也没有得到切实强有力的执行,使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交通造价仍然处于混沌无理可依的状态,交通造价的管理、监督、执法等相关职责没有得到明确的划分,使交通造价管理体系没有透明的权责分配。
所以制定全国范围内的交通造价管理法规将交通造价的职责进行清晰的划分,将其各项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是急需进行的,可以使各地方交通造价管理由强有力的执行依据,使造价管理体系具有法律保障[1]。
1.1.2 对交通造价管理技术进行规范
在现阶段造价管理的过程中造价文件编制随意化,很难进行各阶段的造价对比,而且造价编制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够全面,难以满足现阶段造价管理的实际需求,所以对造价管理技术进行规范同样非常重要,由于交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阶段都会对造价构成影响,造价编制要能够清晰的现实动态的造价变化,在新型造价编制的推行过程中可以提升造价人员对交通造价的整体认识,而且在根据编制模板进行具体的造价管理过程中也可以明确划分侧重点,加强对重难点的管理力度,如开展变更阶段、概预算、竣工决算等,有力地推动合理造价管理[2]。
1.1.3 加强对工程定额的管理
工程造价主要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市场价格又由国家宏观调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共同作用呈波动状态,如何在市场价格变化的过程中对工程造价合理性进行准确的把握,就需要确定工程定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工程定额与传统的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要根据现阶段的施工技术水平对工程概预算定额和概预算编制办法进行全面的修订,使工程定额能够真正的成为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使我国规模相当的交通造价都有明确的定额作为参考[5]。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交通工程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新型的代表国金先进水平的交通工程出现并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何对这些工程确定定额,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我国已建同档次的交通工程进行定额确定,以此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高技术含量、高难度交通工程的定额依据,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等。
1.1.4 加强交通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交通造价信息现阶段并没有实现共享,不同省市之间不能有效地借鉴造价信息作为参考,甚至同一省市不同交通部门的造价信息都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所以现阶段将交通造价管理信息化是继续建设的,不同造价管理主体将交通建设过程中主要材料的造价信息及时的向信息平台传输,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形成交通造价相关材料的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实现对造价管理信息的共享,使具体的造价管理工作可以有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案例警示,使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3]。
1.2 加强对交通造价管理的监控力度
1.2.1 加强对基本建设程序的造价审查力度
交通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前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所以加强对基本建设程序的造价审查力度,就是要对施工的事前、事中、事后都进行严格的审查,这与我国传统的事后审查具有明显的不同,使造价的立项过程、概算过程、决算过程都有造价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对于其造价的合理性、规范性都有切实的把控,使工程造价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4]。
1.2.2 加强对设计变更过程的造价审查力度
设计变更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某些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得不对原定的设计进行调整,在设计变更的过程中必然导致工程造价发生变化,所以在发生设计变更后首先要确定设计变更中发生变化部分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划分,其次确定其对原有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如果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有非常大的影响,则要采取一项一报的方式,以业主、部、厅从下到上的逐层汇报,而且要配备详细的更改设计图纸、造价变更对比及说明、施工技术的变化材料等,厅级领导在处理这种设计变更审查的过程中如果变更造价明显低于原有造价,在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后可以直接予以审批;如果变更造价明显高于原有造价,在考虑其合理性后可用投标结语的资金进行填补,对口使用,如果这并不满足资金需要要经过原审批部门严格审查后,启动预备费用,这种情况审批程序更为严格[5]。
1.2.3 加强对在建工程的定期审查力度
此种审查主要是针对基本建设程序中的事中过程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定期的造价审查,及时发现造价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办法进行及时修正,降低造价消耗,特别是针对一些技术难度比较大、施工时间比较长的重点交通建设工程更应该积极采用此种审查模式,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其出现超标准、超投资的现象[6]。
1.3 加强对交通造价管理部门及人员的监管力度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我国现阶段进行交通造价管理的部门和人员都难以满足要求,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加强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资格认证及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对造价管理人员的资格审查却并不严格,部门建设过于冗长,所以现阶段我国应制定明确的造价管理人员资质管理办法,将部门建设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上日程[7]。
构建交通造价管理体系对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提升了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效益,有利于将交通建设打造成资源节约型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交通行业惩治和预防腐败现象提供了有效手段,有力地推动我国交通行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交通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2 以福建省为例探究交通造价管理机构的建设可行性
福建省交通主管部门逐渐认识到公路工程公益性的特点,立足行业现阶段发展水平,对造价管理机构加强了建设,逐渐形成了“重视定额管理,加强造价审查,严格造价监督,提供信息服务,完善公路工程造价审查制度”的造价管理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核定”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机制,在福建省交通建设造价管理和控制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省城市公路建设财政拨款由2012年900万人民币成功缩减成2014年790余万,城市造成人员死亡交通事故由2012年的327起,缩减为2014年293起。
2.1 在交通造价管理的法规建设和技术指导方面
福建省着手在交通造价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完善组织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道交通造价管理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地方道路、农村道路建设施工量增加至原来的2.5倍以上,加强对其交通造价管理成为新的要求,福建省交通管理部门认识到这些新的变化,在强化生机交通造价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兼顾各地方级别交通造价管理建设,使造价管理能够在级别上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形成从上到下的指导、借鉴,从下到上的反馈、学习,逐渐形成交通造价管理体系[2]。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公路造价管理方法”规划了交通造价的流程,使下级交通部门能够在交通造价的过程中有法可依,而且可以积极的应用升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交通造价的有效办法,并在遇到难题时可以寻求帮助,在省级审查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供解决办法,使下属交通管理部门在认识到交通造价重要性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行动,为交通造价管理体系的成功构建提供了可能。
2.2 在加强对交通造价管理的监控力度方面
福建省认识到构建交通造价管理体系的前提是明确进行交通造价管理的主体,由于我国交通建设的公益性、社会性比较强,所以代表国家职能的交通主管部门成为行使交通造价管理职能的主体。对于财政性拨款的交通工程建设,福建省交通主管部门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统筹、审查、把控、管理,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同时实现降低造价;福建省交通主管部门对于非政府财政性拨款的建设项目,在其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法律把控,而且对其施工过程也要进行积极的审查,确保其造价及建设行为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对交通建设市场宏观调控[8]。
2.3 加强对交通造价管理部门及人员的监管力度
由于交通主管部门所承担的交通造价管理任务工作量较大,所以福建省在加强现有人员关于造价管理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同时要对机构设置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其管理、监督职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例如在福建省原有部门的基础上设置50多个专门的造价站,这样就将监督职能进行了有效的提取划分,使在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由于造价站设立时间较短,现阶段不同区域造价站的整体水平不均衡,特别是地方性造价站呈现明显的落后状态,这就需要相关领导部门加强对其造价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尽快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
3 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交通造价管理体系虽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人员的长期共同努力,但从福建省在构建交通造价管理体系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交通造价管理体系建设,是完全可以在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提升交通建设质量的同时缩减工程造价消耗。
参考文献:
[1]王中和.构建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思考[D].天津:铁道部经济管理研究所,2012.
[2]李海兵,温晓晨.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08):72-13.
[3]侯波.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及确定方法与控制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4]程守新.开放的建筑市场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J].建筑时报,2012,06(07):73-75.
[5]张颖.政府投资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1.
[6]莫钧.经营性公路建设项目招标评标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实习地点:新开铺附近的铁路
实习目的:1、了解铁道工程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设计、施工过程
2、通过实际观察加深对铁道工程的理解
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认识实习,我获益非浅。这些设计和建筑不但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这种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创新的精神。所以,现在我们更加认清目前的形势,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要用全局的思想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将来我们就业或者设计这样的作品时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实习内容:作为新生的我们,必须要对我们所学习的专业有个感性的认识,因此,学校给我们大一新生安排了为期十天的土木工程认识实习。为期两天的铁道工程认识实习现在已结束了,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土木工程中的铁道工程这个专业。下面就是我记录的实习情况,以及一些在实习过程中或之后的感悟与思考。
接着,老师给我们讲述有关铁道工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在讲铁道工程之前,老师先简单地讲了一下现代交通运输的分类和各种交通运输的特点。现代交通运输分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类。现在,我只简略介绍一下铁路运输的特点:载运量大、运费较低、行驶速度较高 、连续性强、一般不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适合于中长途客货运输。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铁路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铁路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之后,老师重点讲述铁道工程,铁道工程分九个方面叙述:
1. 铁路的由来与发展
铁路的发展趋势: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
2. 铁路选线设计
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任务:
1)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国防的需要,结合线路经过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工农业发展等情况,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设计线路的主要技术标准。
2)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和村镇、交通、农田、水利设施等具体情况,设计线路的空间位置(线路平面、立面),并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力争提高线路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运营支出。
3)与其他个体工程专业共同研究,布置线路上各种建筑物,如车站或交叉、桥梁、隧道、涵洞、路基、挡墙等,并确定其类型或大小,使其总体上互相配合,全局上经济合理,为进一步单项设计提供依据。
铁路线路的概念与等级:(一)线路基本概念:线路是机车车辆和列车运行的基础,是由路基、桥隧建筑物和轨道组成的一个整体工程结构。
(二)铁路等级,如下图:
3.铁道工程建筑物
铁道工程建筑物:包括路基、轨道、桥梁、隧道以及车站与其他各种附属设备等。1)轨道:轨道的作用:引导列车运行,直接承受来自列车的荷载,并将其分布传至路基或桥隧结构物。轨道的组成:一般由钢轨、轨枕、联接零件、道床、防爬设备和道岔等组成。
2)钢轨:钢轨的作用:直接和车轮接触,并提供运行阻力最小的接触面,引导列车按规定的方向运行。钢轨的型号:根据每米钢轨的质量分为75、60、50和43。轨钢轨的标志:在每根钢轨的轨腰轧制有生产厂标志、钢轨型号、制造年月等。
3)联接零件-接头连接零件:接头连接零件:联接两根钢轨端部。功能:接头联接零件使车轮能顺利滚过钢轨接头,并保持前后两根钢轨协调工作。
关键词:行业需求;交通工程;课程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吕悦晶(1979-),女,吉林白城人,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李程(1986-),男,山东高密人,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科技大学教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X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55-03
交通工程学(Traffic engineering)是从道路工程学中派生出来的一门较年轻的、正在发展的综合性学科,诞生于欧美发达国家,70年代末引入我国。80年代,我国有不足10所高校开设交通工程专业。[1]关于培养方案与课程体,各学校均依据自身所依托学科特点,各自制订风格迥异的学科计划。2000年初,全国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交通工程专业,各学校的教学重点内容仍各有千秋。目前,全国开设交通工程专业的高校超过100所,行业同仁仍在积极探索完善的、普适性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得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竞争激烈。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率也成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被市场接受的一个衡量指标。为此,本文即针对本校学生就业及行业需求,对交通工程学科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探讨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改革的方法。
一、发展背景与就业形势分析
武汉科技大学交通工程系是在交通运输大专业分化出来的,2003年获教育部批准,2004年开始招第一届本科生,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目前,交通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按照学校要求设置工科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设置道路工程材料、工程测量、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学、路基路面工程、交通系统分析、交通规划、道路勘测设计、交通设计、道路工程CAD及实践、交通工程专业英语、交通信息技术、交通工程实验技术。同时,专业限选课程分为两个模块,专业模块一的课程设置为道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结构力学、道路工程建设与管理、土质学与土力学,专业模块二的课程设置为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智能交通技术应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另外,设置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分别为管理信息系统、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城市道路设计、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环境工程、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施工机械概论、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系统仿真技术、交通工程机电系统、交通技术经济学、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及实践、公路景观设计、道路养护与管理、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概论、微机原理与应用。上述课程设置内容表面上是两个大模块,其实质上囊括三大专业内容,即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与地理信息、道桥设计及施工管理。课程设置数目繁多,目的是充分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但课程课时量均较少,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更少,使得课程内容不能深入讲解,学生也只是就基本理论粗浅的学习,实践及动手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例如,像路基路面工程这样的课程也仅仅36课时,尚无课程设计及实训课程。按此课程体系框架所设置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乃至影响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及就业。
进一步分析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开办初始的专业定位为交通信息与控制,由于就业市场暗淡而搁浅。进一步发展交通工程的过程中,为学生就业需求设置了道路、桥梁类专业课程,但由于道路桥梁类专业课程缺乏必要的基础课程做前导,使得学生学习时吃力、难以融会贯通;考研时知识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考取名校研究生时复试压力大;就业时仍面临道桥岗位对基本功的要求。已有的较成熟的专业基础课程多为建筑机械和车辆工程,使得交通工程的模块设置一直存在传承与创新、特色与发展的双重矛盾。
分析当代交通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武汉科技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武汉科技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方面知识,并能在各等级交通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土建技术部门等从事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设施设计及交通土建部门施工建设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从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来看,从2008年第一届交通工程毕业生毕业至今,除四分之一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外,剩下学生中60%~70%的人都去了施工单位。[2]另一部分则改行从事其他行业或是继续坚持考研。进校时,学生是优质的高分学生,就业时与该专业当初的培养目标相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当前所学课程不投入精力,认为努力学习也只能进入施工单位,就业条件过于艰苦。同时,另外一个观念在绵延,就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担心。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二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历年交通工程本科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统计如表1所示。
二、当前教学体系分析
当前教学体系使得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降低;同时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及就业负担。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花了不少时间学了大量知识,但由于没有知识侧重,对毕业后的就业不利;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认为当前课程不能使其很好的就业;翘课现象普遍,课程秩序有待加强。另外,本专业常常需要进一步深造才能找到理想工作,引发学生大规模考研,但对考研的学生来讲,所学专业课程深度应付不了考研难度,很多课程知识仍需从头深入学习,无形中增加了考研学生压力。总之,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化
目前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没有表现出本专业学习的重点及毕业后就业的主体方向。
2.课程设置多而杂,教学模式过于僵化
培养方案没有侧重点,面面俱到,不能协调宽口径就业的广度和交通工程专业就业技能深度的矛盾,学生学习目的茫然,兴趣寡然。
3.专业主干课程有效衔接不足、特色课程过于平淡
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致使其深入学习的动机进一步降低。
4.课时配置不合理
骨干课程课时较少,对知识的讲解深度多数是浅尝辄止,学生领悟不透彻,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通过考试而死记硬背。
三、面向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改革
针对出现的问题开始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期改善当前状况。
1.针对培养层次,优化教学体系
交通工程本科人才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课程教学体系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课程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及实践课时,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
2.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协调解决“专”与“全”
实行宽基础的课程体系,并视专业特点,结合学科发展及学生就业,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并保证学生深入学习的课时量。并在可能的交叉学科方向上积极探索,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具体表现为,新教学体系按分块模式设置,但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可让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自行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改变当前学生被动选课的局面,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既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又能集中精力深入掌握某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二次定位专业方向,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3.教学体系与职业特点协调
毕业前学生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点,毕业后应是具有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准工程师。毕业生应对国家建筑行业职业注册制度有所了解,并可根据需要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使其以后均成为国家注册级别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4.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手段
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精心组织主讲课程的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动画模拟、仿真演示、聘请行业专家的讲座等。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如交通规划课程充分利用transCAD软件,尽量采用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程在实际工程中的认识。
5.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挂钩
由于土建行业实习安全问题的原因,施工现场接受学生实习的动机不足,学生的实习机会往往仅仅依靠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各种私人关系临时联系道桥工地现场,使得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难以施展,严重制约了实习质量的提高。为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设计勘察、施工及监理等部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另一方面更加积极拓展与企业的互惠合作,建立长期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6.形成合理有效的沟通反馈模式
教学计划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相对稳定基础上不断优化更新,以适应行业市场需求。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对教学体系进行反馈评价,摸清行业对学生的需求情况。责成专门人员每年定期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电话访问、网络咨询、上门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企业对本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并与企业保持紧密良好的供需合作关系。并依此数据不断优化调整培养计划。例如,自2009年起交通工程本科专业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积极调整培养计划,删除“公路景观设计”课程,代替开设了“交通信息及设备检测”、“路基路面工程检测”课程。另一方面,设立学生反馈机制,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教学大纲制订及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因素。
四、改革效果分析
1.考核指标
由于学生就业反馈信息滞后获取,本文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对四个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指标对比分析来反观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效果。其中后面两届学生逐步采用新课程教学体系的结果,前面两届学生为依旧是旧教学体系的结果。主要采用以下几个考核指标:[3]
(1)课堂考勤。课堂考勤的出勤率大小反映该课程教学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学生对当前课程的积极性及兴趣。对每个学年学生不定期抽查考勤15次,四学年学生平均出勤率分别为83.61%、84.26%、92.56%和94.67%。
(2)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的问题,记录学生随时口头回答互动、意愿举手回答率和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三个方面。分别对四学年学生课堂提问10次,其中口头互动比率分别为53.63%、54.22%、80.43%和86.45%。意愿举手回答率分别为7.72%、5.83%、33.37%和28.8%,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2.63%、88.41%、92.83%和94.3%。
(3)平时作业。平时成绩主要从作业上交率和成绩两个方面进行考查,上交率反映学生课程学习兴趣,成绩主要反映学习效果。分别对四学年学生布置8次作业,其平均上交率分别为94.1%、96.2%、98.5%和99.1%;四学年平时成绩正确率分别为81.5%、81.3%、87.6%和90.8%。[3]
(4) 自学能力考查。考查学生自行通过书籍、网络获得专业知识的比例,对学生随机询问5次,其自行获得知识的人数比率分别为4.61%、5.26%、10.56%和15.67%。
(4)综合考试。综合考试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指标,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3]
2.对比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新教学体系实施的两学年来,从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自学能力、和综合考试5个方面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均大大提高,尤其整个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得到极大改善,学生自学意识明显增强。综合考试优良率有较大幅度上升,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实际数据表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提高,面向就业市场的基本素质明显上升,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需求。
五、结论
建立适应行业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深造的积极性才能在提升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行业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率,进而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尹春娥,宋晓娜.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101.
交通运输是一个服务面向广、内涵丰富多样、综合性及复合型特征明显的工程类本科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文章在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需求特点分析基础上,从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三个方面,提出了卓越运输工程师的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关键词]
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特点;培养规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振兴工程教育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自2010年6月以来,共超过200所高校、1200多本科专业加入了教育部“卓越计划”。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探索合理可行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服务面宽、工程与管理复合性强等特点,不同学校的专业发展历史、办学条件、内涵与培养特点差异较大。本文探讨交通运输专业在“卓越计划”顶层设计中的培养规格问题。
一、交通运输专业特点
(一)不同学校专业定位差异明显据“中国科教评价网”2014年统计,全国共有121所院校开设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大类行业,交通运输专业主要是面向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领域,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运输工程师”。由于办学历史、行业背景不同,各校的专业定位、服务的具体面向差异较大。多数学校以培养道路运输人才为主,部分以汽车运用为主,少数以铁路、水路或航空运输为主。国内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虽然在通识课程上具有一定共性,但是不同运输方式在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组织方式上差异明显,决定了各校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等设置上各有侧重,从而体现了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
(二)运输工程师复合型特征明显交通运输是一个由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参与者、运输组织等多要素组成的,受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政策体制、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大系统,运输工程师主要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营组织与调度、管理决策与分析、运营设备与技术管理、运输市场分析与决策等工作。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已远远超越工程技术问题本身,是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干学科,涉及土木、机电、信息、管理、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协同集成。因此,交通运输专业是典型的工学与经济管理学综合交叉专业,涉及面宽、专业性强、复合性强。与很多工程类专业培养的研发工程师(Research&Develop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Engineer)或服务工程师(ServiceEngineer)目标相比[1],运输工程师应该属于“设计+服务”复合型工程师(Design&ServiceEngineer),或者“技术+管理”复合型工程师(Technology&Man-agementEngineer)。
(三)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行业,社会关注度高,科技进步快速,知识更新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战略任务是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四个交通”发展。适应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战略,高校应培养一大批具备现代管理思想、富有开拓与创造精神的高质量卓越运输工程人才。因此,培养卓越运输工程师是高校交通运输专业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二、卓越运输工程师培养规格
基于交通运输专业、运输工程师的特点和卓越工程师要求,笔者认为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学生事业发展需求,面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培养具备坚实工程知识、较强工程能力和较高工程素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的优秀运输工程师后备人才。围绕培养目标,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特点,提出了卓越运输工程师“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的三维度培养规格。如表1所示。
(一)工程知识维度要求
1.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是一切现代科技的基础,主要指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物理学。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了解科学原理、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建立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2.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社科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其内容广泛,是研究人的主观精神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的科学,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质和社会品性。掌握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育良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将工程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融合,是实施工程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根本途径。工程文化是工程活动潜在的灵魂,是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有关理念、思维、决策、行为的规则,包含工程科学文化、工程思维文化、工程生态文化、工程伦理文化、工程价值文化、工程艺术文化等形态。树立工程文化理念,把握工程文化的规律和特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内涵,并在未来工程与管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人文精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交通运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制图、电子电工、工程力学、信息控制基础、计算机语言及应用技术等工程基础知识,是所有工程专业教育的基础,其教学目标是理解工程科学、工程原理和工程技术,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方法论。
4.经济管理知识。交通运输行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社会性、服务性、公益性、生态性特征,与其它工程专业相比,运输工程师须掌握更为全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分析、管理决策方法论为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管理学、运筹学、工程经济、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预测与决策,以及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知识。
5.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分为共性和特色两大类,是适应行业发展和培养“宽口径、特色化”交通运输人才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交汇、一体化、集约化、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共性专业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基石作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大交通运输”概念,掌握交通运输规划、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特色专业知识是各校根据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体现不同运输方式特点(如客货运营组织、港站枢纽规划设计等),围绕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如交通运输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前沿等),针对性地设置的专业教学内容。
(二)工程能力维度要求
1.基本工程能力。基本工程能力是对所有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交通运输是一个多领域技术与管理协同集成、发展快速的行业,终身学习能力是运输工程师适应行业进步、未来事业和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是各行各业优秀工程师必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是一个人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能力表现。现代运输工程师工作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协调关系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善于用人能力、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沟通合作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沟通和团队协作的桥梁和纽带。运输工程师的大量工作就是在技术基础上的管理、沟通、协调具体工作。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工程师,可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运输工程师除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字交流表达能力外,更要强调掌握工程图纸、技术文件等专业交流表达方式,以及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
2.专业工程能力。专业工程能力指运输工程师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和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分析和维护等初步能力。专业工程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能力,是各校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的集中体现。如以道路运输为主的学校侧重道路运输系统规划、道路运输枢纽场站设计、道路运输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轨道运输为主的学校侧重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枢纽与场站设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水路运输为主学校侧重港口生产组织、航运生产组织等能力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学校以航空旅客运输组织、航空货运输组织、机场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综合工程能力。综合工程能力主要指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优秀标准,体现了各校办学优势特色。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求真、公正和反思的思想态度和精神气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被诸多国际知名大学确立为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唯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工程师才能具有创新活力的根本源泉,才能独立地思考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改革趋势。教育和事业成功都是个性化的过程。在多样化、快速化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不再等于工作,具备专业技能、创业素质、自身独特资源的大学生应是工作岗位的竞争者,还应成为工作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创业教育是与学术的、职业的通行证并重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展,是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培养,也是终身教育时代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主要是由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素质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能力[3]。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指了解各国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在跨文化环境下善于交流沟通、具备竞争优势、能够团队合作[4]。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强化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训练,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引进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交通运输行业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运输工程师,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交通运输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也是“卓越计划”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危机应对能力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交通运输是公共安全和危机事件多发的行业,重大交通运输安全和灾害事故常造成人员与财产的巨大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引发社会利益群体的冲突。掌握突发事件和险情预防与应对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手段,已成为交通运输工程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三)工程素养维度要求工程素养指现代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和工程文化等综合素质,是体现“全面工程”和“大工程”教育理念、在继承传统工程师基本素质基础上提出的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要求。现代工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创新性、社会性特点愈加突出,工程教育内涵也向工程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方面拓展,并与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和工程文化融合发展。
1.工程精神素养。工程精神是人们在工程活动过程及成果中,凝炼和升华出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质,它从根本上影响工程师对工程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工程精神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卓越工程师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工程精神是永恒的,具有时代特色,并蕴含着社会责任与使命,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运输工程师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在工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工程伦理准则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与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以公众安全、健康及福祉为最高价值,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公众、生态环境、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未来负责。
2.工程意识素养。工程意识,是人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对自我和客观世界、工程规律、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觉察水平等自觉性的意念、思维和精神活动。工程意识是来自于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来自于真实的工程背景。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养素质之一,也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只有具备较高工程意识素养的工程师,才能辨析复杂多变的实际工程问题的主要矛盾,提出合理、可行、经济、简便的解决方案,具备自我思考、学习、创新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工程意识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代社会中,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现代工程意识素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人本意识、全局意识、效益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职业健康意识等。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人本意识要求工程师应当具有人本情怀和人道精神,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活动中,要尊重人的价值、权利和利益,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局意识要求工程师要有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和战略眼光,追求系统整体优化。效益意识要求工程师要在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树立成本、效率、责任理念,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安全意识反映了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对自身、他人和设备安全的重视程度。交通运输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发展“平安交通”直接关系到重大公共利益。交通运输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行业,又是服务公众便捷出行的消费行业。良好的质量和服务意识,是运输工程师追求卓越的前提。良好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工程师重视环境保护、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基础。发展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交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职业健康意识是工程师预防职业疾病、保持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和能在各种环境下顺利开展工作的主观条件。
3.人文身心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与科学素养同等重要。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情感、健全的人格修养、成就事业的自信心、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卓越工程师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支撑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身心健康状态是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生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健康的常识、培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关键字:交通安全设施,质量控制,措施
前言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分为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三种,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公路经济效益、保障行驶安全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是公路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志之一;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护栏、道路交通标志、路面标线、隔离设施、防眩设施、视线诱导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整体工程质量和现代运输对公路美学的要求,关系到高速公路营运后安全、舒适、快速、高效运行和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1]。
交通安全设施已经成为区域性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有利于司乘人员预见到公路方向和路况的变化,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实施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制度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顺利投入使用的保证,是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聘请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工程特点,紧扣工程重点、难点,定人定岗定责对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都是必不可少的。
1.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管理手段
质量是公路工程的灵魂和生命,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造福后代的大事,也是企业的信誉和生命,交通安全工程设施具有区别于土建工程的独特的施工特点,在质量控制中也存在区别于土建工程的控制手段和侧重点,根据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质量控制工作[2][3]:
(1)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施工前加强对产品及原材料的质量合格检验,这是一道最关键的质量管理程序,拒绝任何不符合设计或技术规范要求的产品或原材料进入施工场地。进场材料构件的质量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如标志牌、波形梁护栏、隔离栅等的质量隐患往往不是出现在安装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进场构件的质量上,安装的检验比较容易控制,有缺陷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但进场材料的质量问题,往往不易及时发现,通常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进场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检验十分重要;
有关人员必须到进货的生产厂家检查和确认其生产设备能力、工艺水平及其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在供货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巡查,以保证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产品进场后,技术人员要依据规范的规定试验和检验,确认后方可用于安装,发现疑问时,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检测项目和频率。
主要手段有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和工地试验室进行抽验两种,每进一批都应严格履行该程序,必要时,应到产品加工生产厂家进行原材料及加工工艺的检查。例如成品波形梁,进入施工现场后,先检查是否有生产合格证及各项技术指标,并进行抽检,包括外观尺寸检查、厚度检查、防锈处理检查、基底钢材机械性能检查等,重点抽检波形梁钢板厚度及镀锌厚度、均匀性,因为波形梁钢板厚度每相差0.1mm,其防撞性能则大打折扣;镀锌层的厚度及均匀性则直接影响到波形梁的使用寿命。
如果发现有严重的情况,必须立即检查生产厂家的加工程序;对标志板先检查底板材料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再测试其色度性能、光度性能、逆反射系数、发光强度系数、耐侯性能、耐弯曲性能以及防腐处理等。对标线主要检查标线材料的反光性能、附着性等,对隔离栅主要检查外观尺寸及防腐处理等。
(2) 加强对工序流程的控制,
把好质量关,消除工程中隐含的不合格工序的发生,如波形梁钢护栏施工工序为:放样-打桩-护栏安装-护栏线形调整;防眩板施工工序为:放样-支架及防眩板安装-防眩板线形调整。隔离栅及防抛网的施工工序为:放样-挖坑-浇基础、立柱安装-挂网;标志的施工工序为:基础定位放样-基坑开挖-基础混凝土浇筑-标志立柱安装-标志板安装;标线施工工序为:放样-清扫路面-划底漆-划标线。
(3) 对专业人员的控制
专业人员是运用广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在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今天,从事交通工程的专业人员十分紧张,必须认真审核进场专业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必要时可以抽调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教育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使他们认识到创精品工程最重要的是先从达到合同要求的质量目标做起,认真自觉地履行监理程序,从最基本的施工要素做起,严把质量关。
(4) 建立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工程都是*一个好的管理体系来支撑,依*机制来运转的,作为施工项目管理层,项目总工程师为整个项目质量的负责人,制定该工程质量的总体方针、政策,质量检验工程师及试验人员定期地对施工中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施工队立即进行整改,直到达到规范要求,才能进入下一道程序的施工,项目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工程师在现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横向从自建到各专业的管理体系,使工程质量得到好的保证。
2.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在于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对于一般交通安全设施而言,有防撞护栏、防撞护栏、标志、标线及周围环境安全等具体控制因素,因此对这些具体因素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是保证交通安全设施完工的必然保障,其具体措施分别如下[4]:
2.1 防撞护栏
国内高速公路广泛采用的是波形梁护栏,是利用土基、立柱、横梁的变形来吸收能量,并迫使失控车辆改变方向,恢复到正常的行驶,防止车辆冲出路面或穿越中央分隔带,以保护车辆和乘客,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2防撞护栏
在高等级公路上,为了防止与公路无关的人和动物进入,保证车辆高速行驶的安全,防止非法占用土地等,而设置禁入隔离栅,隔离栅最常见的问题是由于隔离栅强度较差而时有被盗,不仅给管理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给安全行车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加强现场的安装质量。
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施工放样,先从路两侧的边沟向外定出中心线,保证公路用地范围的准确性,然后再在中心线上定出立柱位置,并在每个桩位做出标志;在放样和定位工作完成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图的要求开始挖坑,平面尺寸和深度不能小于设计要求,坑底要清理干净;连接网片,先在地面上将网片用立柱连接起来(连接螺栓不能拧紧),连接完后按照每个基坑的位置竖立起来,并用临时支架进行支撑,根据设计图和现场地形进行调整,确保线形的平顺美观;隔离栅的线形经监理检查合格后,即可向坑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80%以上时方可拆除临时支撑,并拧紧螺栓;
2.3 标志及标线
交通标志在整个交通安全设施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就象一座无声的广播电台,24h为道路使用者提供明确、及时和足够的信息,引导和组织交通流,交通标志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行状况和道路使用者对道路的认识与理解[4]。
首先,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的要求进行标志基础的放样,保证标志的里程位置和净高符合设计要求;标志基础的几何尺寸及埋深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标志基础的稳定,待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时,方可进行标志的安装;
同时为了确保标志板面的平整度,监理必须严格控制标志背面的加固,增强标志结构的整体性;在标志的安装过程中,要精确控制标志安装基准面的平行度与垂直度,这样才能为标志安装后的合格提供必需的技术保证。
对于标线,交通标线对车流的渠化、分道行驶及导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着美化道路的效果,因此标线涂划工程必须确保线形流畅,并与道路线形相一致,保证良好的昼夜视线诱导作用,同时还需做到标线几何尺寸规范,与路面有足够的附着力。
3.结论及展望
交通标线是交通安全设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交通安全设施与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土建工程是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必须通盘考虑,同步设计,一方面可避免相互干扰与矛盾,另一方面各个专业可以在总体设计指导下开展设计工作;
在交通安全设施的成功工作中,一条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不得由一家施工单位来承建,而是全过程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提高承包单位的竞争性、危机感和责任心,有效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应将交通安全设施的内容按功能再细化,逐步走行业系统化、专业理论化的道路,成立行业专营公司;
另外,完善而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能够美化环境、协调景观、活跃视觉,为司乘人员提供舒适、安全、快捷的服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对环境安全的宣传和控制,防止对已完路面的污染和损坏,对施工废弃物严禁乱丢乱弃,否则就会造成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的遗憾,成为美中不足。
总之,交通安全设施在国内的发展尚不成熟,需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相互借鉴各自好的技术措施和经验。
参考文献:
[1]JTGB012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2]JTJ074294,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S]
[3]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建设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Abstract: Construction unit is the organizer and manager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holds the center hub posi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unit and expect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further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unit.
关键词: 交通工程;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unit;profession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069-02
0 引言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项目实施中处于中心枢纽位置,要实现对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指标的控制,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化组织机构和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此,交通部、浙江省交通厅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438号)、《关于加强我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通知》(浙交[2011]301号)文件,对公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和规范。今年7月,省厅举办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就学习贯彻上述两个文件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培训。
重视和加强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交通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参建各单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推行现代工程管理的目标要求,作为转变交通建设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用现代工程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 我市交通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交通部门和建设单位,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和行业管理的规定,对建设单位自身建设比较重视,按照“一路一公司”的要求,组建了项目法人公司和管理机构(指挥部);根据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及实际需要配备所需各类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能基本满足工程技术管理需要。本着“职能齐全、精干高效”的原则配置,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计划、合同、技术、质量、安全、财务和纪检等职责按规定配置齐全,各关键岗位负责人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速公路或国省道公路项目关键岗位管理经历。
如嘉绍通道北接线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全体参建者通过完善创新管理手段、严格项目管理、营造和谐施工氛围,使得工程建设均衡推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该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廉政联系点;被省政府授予“2009年度全省重点建设立功竞赛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省交通运输厅评为“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标准化工地建设管理优秀项目”,并在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全省交通建设单位经验交流会以及2011年全省交通建设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国省道、普通公路专业化管理不容乐观,据我们对全市10多个项目的实地调研,对照交通部438号文件的对建设单位指挥部的人员、机构的具体要求,完全符合要求的项目很少。这说明我市交通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力量基础比较薄弱,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与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在日常的管理中发现,由于专业化管理不够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管理意识淡薄,追求工程进度
建设单位对工程专业化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升问题认识不够到位,现在的建设单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征迁、融资等事情上,冲淡了对工程本身管理的精力。如果一个项目的建设单位工作力度大,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项目建设就会比较顺利,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少。因此,项目实施控制与初步设计概算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建设单位组织管理工程水平差距。具体表现在以前完工项目中发生的超概算、工程延期、工程变更未审批等问题,如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忽视方案前期的完善、质量的控制,片面追求规模、赶工期,那么工程专业化管理工作水平将得不到提升。
1.2 项目管理混乱,质量存在隐患
根据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及实际需要,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水平与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在配备所需各类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方面标准低,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无法解决。在前几年已完工的项目中发现,有的建设单位缺乏质量意识,措施不力;项目管理混乱,违反建设程序;招标文件没有会审或工程量清单有瑕疵,存在低价中标或中标的施工单位不合格;工程监理不到位,质量问题突出;施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违规分包、转包工程,等等。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重视不够或者根本不重视,只重视利润,导致施工不按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施工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合格材料被使用。如果建设单位管理监督不力,那么为工程的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
1.3 合同履约不严,违反建设程序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单位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4 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单位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 推进我市交通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措施
2.1 要把好准入关,保证项目管理的专业性
交通部公路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要求,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我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通知》,对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即项目法人的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条件,明确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备的标准、关键人员的资格条件。这样要求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对工程建设由专业化团队进行专业化管理。同时要求对照《通知》设定的准入条件,对在建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梳理,对资格标准满足不了要求的,要进行整改,尽快调整充实专业人员和管理力量;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通知》设定标准组建项目建设单位;对社会资本投资公路建设的项目,要鼓励投资主体采取代建制模式,邀请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避免东拼西凑组建临时机构。
2.2 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单位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 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单位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单位,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2.4 要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专业优势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施,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化的优秀管理团队。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有的项目法人在项目建成后就解散了,积累的丰富经验没有得到有效传承,而一些新开工项目,又“重打鼓另开张”,重新组建机构,再交学费,再培养新生,这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推行现代工程管理,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专业化公司、专业化团队。如南京二桥建设后,原有管理骨干又转移到三桥、四桥建设上,四桥的指挥长、副指挥长都是从二桥、三桥一路干过来的。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经过几座桥的建设磨炼,管理人员越来越专业,经验越来越丰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管理人员的技术、经验、能力得到了传承、积累和提升,整个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对自身不具备管理能力的建设项目,要鼓励采取代建制模式,为发展专业化项目管理公司创造条件和环境,实行专业化代建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步入现代工程管理轨道。
3 结束语
建设单位是公路工程项目的主导核心,承担着统筹项目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决定因素。因此,交通工程建设单位的专业化管理是当前一项急迫而必要的工作,是全面推行公路现代工程管理的需要,更是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公路建设管理者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实现企业自身效益最大化和健康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建设单位管理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指挥部)培训班上的讲话(徐纪平副厅长).
关键词:交通工程管理;重要性;问题;改革;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economy,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developed,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position also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s the key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raffic. But, 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in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from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national econom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resent China's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as many defects, and points out how to solve in the future the difficulty of the current through reform and routes.
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mportance; Problem; Refor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1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交通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交通工程管理,是公路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公路建设过程中有关施工和养护方面的组织与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基础管理环节。
交通工程管理中,交通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时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当务之急。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通工程的质量。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技术管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交通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求必须具备一很强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设备。要想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地完成交通工程建设,就必须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做好交通工程的施工管理。
我国交通也日益发达,公路的里程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公路的养护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涵盖了体制机制、养护工程、规费征收、路产保护、队伍建设、行业稳定等众多领域。如果说公路建设是前提,养护管理就是保障,建设成就越大,养护管理任务责越重,公路建设是积极的发展,而养护管理则是永续的发展。目前我国公路的修建只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第一步,公路建成后为了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保证国家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对其采取非常完善的养护措施。如果只靠新建工程和规模扩张来发展交通事业,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也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切实重视和加强公路养护管理,通过养护尽最大努力延长现有公路的使用寿命,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公路设施的效率,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其它资源的消耗。
2我国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公路工程管理模式的不同和管理层次的多元化,在施工管理中存在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浪费严重,施工质量监管不严格,偷工减料的现象突出,延期完工的现象时有发生等很诸多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公路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交通养护管理上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养护管理体制落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养护经费来源主要采用拨款形式,不能适应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经营性要求。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方面己严重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其次,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虽然一些地方,配备了从国外引进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对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使用频率低,有些地方甚至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重复配置,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有,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管理者对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人才的投入不足,造成养护人才短缺。另外,公路养护缺少养护定额的规范。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养护定额和技术规范,养护工程费支出没有考量标准、随意性比较大,引发并引发了许多管理问题。
我国交通工程管里模式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管理模式陈旧,由于体制原因,管理者实施项目中不能承担任何投资风险,导致管理者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管理班子往往是临时搭建,导致项社会资源的重复配置,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引发了许多管理问题。还有,政府监控不力,项目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组织实施管理和建设监管同位一体,不能保证规则制定的公正性、执行的透明性,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另外,由于政府投资无偿使用,项目实施能体现政府和职能部门政绩,容易诱发申请工程项目资源的争夺。政府部门面对相对有限的资源在外界干扰下较难做出科学的决策,不能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来安排项目,容易导致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
3我国交通工程管理的改革手段
3.1交通工程管理中施工管理的改革手段
(1)首先要要抓好各施工阶段的管理,对施工单位的各施工阶段要定期检查评,制定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质量管理小目标,具体细化每项工作。采取的措施首先一定要合理得当,让人信服,对存在的问题质监部门以书面形式发至施工单位,以提高工程质量。另外,根据公路项目招投标工作存在问题,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招投标工作机制,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
(2)完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高度重视基层的施工质量,从质量教育入手,把“质量第一”的观点溶化到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中,要分层次,一级一级的落实下去,尽量将复杂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符合大众的口味,使职工们认识到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公司和国家的前途和发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
(3)做好工序管理工作,合理安排工序顺序。坚持开工前进行技术交流,在工程开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向工长及施工人员、机械人员详细讲述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技术标准及质量保证措施。加强现场工序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顺序完成每一项工作。
3.2交通工程管理中养护管理的改革手段
(1)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
首先,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其次,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分析更加快捷、准确。另外,学习使用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加强监管力度
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工程要建立竞争机制,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具备全方位养护能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养护机械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公路建设与养护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交通工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加速了建筑产品革新,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科学管理才能保证工程任务顺利完成。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养护机械化,需要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务。养护机械向大功率、多用途的方向发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适应高等级公路安全、快捷的作业要求。
3.3建立完善的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不断的更新交通工程管理的理念。要使新的管理方式更加有效,可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其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改变,增强各个环节的连接。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经验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将交通工程市场监督好,提高其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