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时间:2023-07-28 17:3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teacher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ffect of reflection is very necessary.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hould in advance of exploration, reflection in practice, study materials, understanding students,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etting up teaching strategy.

【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reflection

1 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经常检查、反馈、分析、调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最终优化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无疑会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关注,使教学研究活动得到深入地开展。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2 教学体会

2.1 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2 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2.3 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2.4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3 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进权. 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J]. 教育革新, 2009, (02)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尝试着以趣引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比如,在课前引导设计过程中,可将其变成向知识探索的活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实际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置于一种自主探索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新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当前的新课标下,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寓情于教,多给学生一些人文性的关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情感,点燃他们的心灵之花。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当共创人生体验,引导学生用心去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他们切身体验语言的音韵与节奏感,并期待终身学习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尤其是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加强语言的艺术性,这就需要从本节课的实际特点着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讲求艺术性,又要提高教学效果。作为课文的眼睛,题目是对整篇文章的提炼,需要充分地利用好题目,进行有效地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学中,利用一首简洁优美的诗歌,就会引起学生对梦想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可以达到直截了当、清晰明朗的效果。进而,再围绕这一课题,呈现疑难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点燃思想的火花。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更新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是教学活动全面开展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首先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有着明确的认识。小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淡化权威的意识,将自己准确定位于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与学生平等的地位,通过平等的方式开展教学。尤其是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真诚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更新观念。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保持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立足于时代精神,既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而在其中还必须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内核。通过现代教学思想的确立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策略的制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且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图片、多媒体等生动的形式将字与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将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在第二册“猫和老鼠”的章节里,可以让学生想象具体生活中的动物并举手说出它们的名字,从而引导学生在兴奋的列举过程中认识除“猫”“老鼠”以外的动物名称,像常见的“狗”“羊”等,让学生的识字过程与具体的生活体验和见闻结合起来。

2.互动式教学,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互动式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启发。通过互动式教学,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充分的互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在学习《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组织学生分为几个组,首先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如何将其朗诵得声情并茂,然后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朗读,同时选出若干同学充当小评委,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体会课文的内涵以及诵读课文的技巧,锻炼其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还能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从而加以改正和发扬,学习的效果更佳。通过类似互动式的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想法,学生也可以从多样的学习体验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脑子里对学习中自身主体地位的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3.提供舞台,加强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参与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主的参与、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其主体能力。在学习古诗《江雪》时,让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并且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描述当时的画面;通过学生朗诵进行适当的点拨,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通过通俗的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现场的表现能力;通过学生胆量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4.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评价,增强其主体地位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评价,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认识。学生参与评价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为学生主动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三个方面。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很好地掌握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则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作为主体的学生需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既可以让课堂丰富多彩,还可以提升学习的张力和开放性。

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技术手段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视频、音频等多种技术,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让学生学习到除书本知识以外的多种知识。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当好学习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王家欢.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6).

[2]吕海瑛.树立课改新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对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8).

[3]王小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评论,2003(4).

第4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为新课程只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拔高了教学要求,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即使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脱离语文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有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进行了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遗憾的是,不少人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所不同的是把过去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俱进地换成了今天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1,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善于课堂提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回得到解决。

3,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人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5,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师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6,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尤为必要。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还可以让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某段话的,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利于学生记忆生字,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此外,教师们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便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7,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新课程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那么,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如何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呢?

一、解放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著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一再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语言脱离了生活,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他具体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读写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

由此看来,我们唯有还语文以生活的面目,方能托起语文教学这轮“红太阳”,迎来语文教学的“艳阳天”。

二、还给学生时间,让其走进生活成为可能

目前语文教学在时空上,片面强调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将学生长时间地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与生活实践脱节。语文教学是人类生活的自然产物,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静止孤立地看待语文,而要给语文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老师划定的圈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还时间给学生,让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连,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面,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

三、创设生活情景,实施情景教学

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本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为学生的感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情景教学,就要架设在书本知识和与学生感悟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创造出具体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情景的展示,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还可用图片、师生模演、师生口头描模等多种途径。可分三种形式:形化情景,包括实物展示、师生动作、神态、或课件图片的物件运动等;声化情景,包括师生语言、放录音、音响等;立体情景,即课堂本身或录像伴录音的声与形结合情景。教师通过创设这些情景,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把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想象引入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打通认识通道,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教学《沁园春》,这首词语言精练而极富形象,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学生缺少生活体验,领悟意境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课件显示白雪覆盖、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图、等一系列历史动画、图片资料,图文、声情并茂,情景交融。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风起去涌的革命时代,身临其境地体味出的博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生活实践,领学生走进蓝天碧海

第6篇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时间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时间,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好时间。因为,在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专注于学习并且有老师辅导,课堂时间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间,所以老师要重视课堂时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并学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首先可在布置班级环境的时候,增添点绿色装饰,在墙壁上贴名言警句的名人专栏,渲染文化气氛。第二要使课堂上的气氛环境令人愉快而放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绘声绘色,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呆板地按照课本和备课本念。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无聊,烦躁,从而开小差,慢慢滋生对语文的厌倦之情。老师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与注意力,热情地教授,把教学当作一场表演,特别是教到难懂的文言文,古诗词时更应尽力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例如要表现出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表现出白居易所赞赏小草那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生命力。想必学生也会沉浸于其中。而不是制造严肃紧张的气氛,让学生们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听讲,这往往会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根据初中生的特性,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力,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同时能够让学生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加深印象,还可通过语文知识竞赛,故事表演等活动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同时在上课时,可让学生先自述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和朗读自己相对欣赏文章的某一部分。还可以在课后,利用多余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心得,或者设立题目比较相应的文章区,让他们讨论各篇文章的优缺点。而在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各类诗歌朗诵表演,知识竞答比赛。可按照文章中的故事进行表演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二、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活起来

在语文课生往往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睡觉,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玩手机,然而讲台上,语文老师仍在滔滔不绝,师生像是处在了不同的世界。这反映了有些老师忽略学生的主置,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记录着老师从课文摘下的文段,老师给出语文考试试题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再要求学生机械的各种练试卷与习题,曲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传授者,语文老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需不断学习与探究语文的魅力文化和学习技巧,完善教学技能。才能用自己的学识教授于学生,令人信服与尊敬。才能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榜样。受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与发现以适应于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要求。时境变迁,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们接触到的事物更是形形,所以教师应结合社会现状,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当代学生的喜好与思想,注意到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投其所好,引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需承担起这个责任,努力学习,不断进修,在语文领域掌握相应的知识,做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做个知识渊博,兢兢业业,受人尊重的老师。

三、利用新技术,引入新元素

在应试教育的而压力下,教师往往给学生课内课外布置了繁重的作业,这往往使学生筋疲力尽,无暇于课外的学习。教师可在上课时间利用新媒体教学,利用新媒体中的动画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和加深学生印象,从中还可以插入一些音乐,让学生适当放松。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可照本宣读,需把全身投入,将学生学习的欲望带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在教授文章内容时,可扮演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故事阐述,将文章中的故事演出来。同时教师要重视课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积累文化知识,开拓眼界等作用。而老师们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对学生们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学生们一起互动和了解体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延伸到课外知识,还可发动学生们在教室的一旁建造一个小书架,利用班费或者由同学们自愿捐书,共同阅读。

为了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需改正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而使学生?Z文学习的能力不到提高,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作业布置过多,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入新元素,高效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堂

“新课标”理论的提出,以及“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四还”目标等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教师是如何成为教学过程“重组者”和动态生成“推进者”,从而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呢?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从教师身上看到如下可喜的变化:

一、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教师上课过程的表现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如在数学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研究性学习”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置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情景之中,使教学活动步入“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佳境。在这样的课堂中占主要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教师组织指导下的学生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笔记,整个思路是跟着教师转,活动比较整齐划一且呈现集体化的特征;而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

关注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和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般来说是用学业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和评价学生;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使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状态的变化。同时,多元智能实验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现象,多元评价的推行,改变了那种“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学生脱颖而出。

关注学生所在班级的状态。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在班级建设中,学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把班级还给学生”,具体做法包括:增设班级岗位,使班级的每个同学在班中都有自己的岗,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建立班级岗位轮换制,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承受变化、挫折能力和自信心,从而锻炼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评价方法,学会规范评价及动态评价,而且要求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由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室牵头,由各班班主任参与,全面研究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对班级更加热爱了,他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在新基础教育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味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风潮[5]。

《语文月刊》主编陈建伟在2011年第1期《语文月刊》卷首语上写了篇《重在语文之道》的文章,谈论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他写道:“我以为,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当把重心放在学生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及把握上。”[1]笔者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凡事皆有其道,得其道方能解其困,一如庖丁解牛。但对“语文之道”的理解却与他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语文之道”便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理念之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范的语文学习要求之道。

语文之道,乃语文之规律,语文之原点,语文之真谛也。领悟和掌握语文之道,对于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传递语文之道的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得以提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该如何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呢?

一、重视语文“工具性”,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2]。人们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都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承载着政治、历史、美术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等教育内容;语文教学是万物之源,只有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才能对其他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没有语文素养的积累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进行。但是,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德育课,也不是美术课或者其他自然学科,所以,把语文课上成任何一种其他学科都是荒谬的。

在不断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天文地理的介绍,音乐绘画的欣赏,逻辑思维的训练等等本不属于语文教学重点的内容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再加上多媒体展示,创新设计,语文课堂变得热热闹闹了,语文课堂变成了大杂烩,忽视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另外,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现象还有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仍然要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设定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育家布鲁姆强调,基础教学的任何学科,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高中生的基础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设立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索和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在教学中传递语文之道。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字词的音、行、义、标点符号,词法和句法即汉语语言的构造形式以及其规律、修辞、语言逻辑等等。如何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语言这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语文的表达技巧和书写方法。所以,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单独地孤立起来机械进行,而是应该在语文整体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在强调语文人文性和文学性,强调德育功能,审美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教育的过程中,不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能力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组织和表达能力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当然,在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总结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而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结合德育、美育,突出语文“工具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标的理念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语文教学要有德育和美育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所以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是其特殊内涵,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因文悟道,要将鉴赏、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但是语文课必须在突出语言工具性和基础性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审美教育、渗透道德教育,使各项功能教育得到有机协调。必须清楚地明白,语文课是语言课,是工具性学科,不是单纯的政治课和文学课。另外,因为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无限,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语文知识,这也是语文工具性最明显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的关系,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以学论教”是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的“学”来评价老师的“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了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这说明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知识和能力训练。

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讲,更多的应该是依赖学生的实践训练,在练习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周国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表述,假如他是语文教师,只让学生做两件事,一件是大量地课外阅读,另一件是养成学生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作为哲学家兼作家的周国平先生一语道出了语文的实践之道:要大量读写练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正体现了多读多写训练的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教育的精髓,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在练习中掌握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的起码要求,在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的基础上才是审美、文学方面素养的要求。不能把新课程理解为加大人文性,弱化工具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应正确认识教改目的,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工具性作用的认识和研究,从而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二、倡导语文“人文性”,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语文教育是国人默认的人文教育最强阵地,在人文教育的素材上,语文学科较之于自然科学学科具备天然优越的人文条件,这是人文教育的必须的依据和条件。在具备先天优势的前提条件下,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意义便显得任重而道远。“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高中语文教学在体现“人文性”的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使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新课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便是对语文“人文性”的肯定。但是,究竟什么才是人文教育的需求与旨归?语文学科又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才能不从“工具性”的极端走向“人文性”的极端呢?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更好地体现其“人文性”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集国内外古典和现当代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于一身,在彰显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活它蕴涵的精神、品质、智慧等因子,可以让学生不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塑造。能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高地,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3]。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也可以通过一些背景材料、文人故事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下文的方式技巧等。

(二)延伸阅读,构建学生精神家园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教学如果只停留在教材的学习,课堂的学习,学生必然会“营养不良”。因而,在立足课堂、教材以及基础知识上,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拓展,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老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读好书,就是与古今高尚的人物交往”。优秀的作品是经历了人类长期考验的经典佳作,其中折射的良知、爱心、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是上等的精神食粮。在课外吸纳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和阅读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可以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体验生命,感悟生活,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三)进行“人文教育”,引导价值取向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育人”功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当代青年的精神品质的形成与中学阶段的“人文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便可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新课标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语文课堂上,教材主人公人物身上的正直、善良、坚强、自信、奉献等优秀品质都是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所坚持的价值取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等。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新课标倡导,高中语文教学应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综上,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设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目标,倡导“人文性”,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导过程和方法

到底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先生指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味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4]

“把语文还给语文”,让教学回归“语文味”是如今语文教学惨杂着许多“非语文”因素,语文公开课走在“语文味”边缘所迫切需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坚持“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四有”原则,将语文课堂变成真正、有趣、有价值的语文课。教学回归“语文味”,教师才能教导学生掌握过程和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具备充分语文素养的人才。

通过以上论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之道就是语文教学之道、语文学习之道。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传递语文之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师通过“重视语文工具性”、“倡导语文人文性”、“教学回归语文味”三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从而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重在语文之道[J] .语文月刊,2011(1)

[2]何伟华.呼唤语文工具性的回归[J] .语文月刊,2010(7):14~15

[3]许易杨.沐浴着书籍的阳光[J] .语文月刊,2010(7):31~32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精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2-02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对课堂气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传统的教师为主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方法,重视多元化发展,充分理解因材施教的重大意义,力求打破传统理念的学习方式,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构建出精品活力课堂。活力课堂是新课标下科学理念的教育产品,是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动脑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开放课堂。

二、传统课堂弊端

传统课堂教育中,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负责死记硬背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育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其一,课堂主角人物是教师,因担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无法掌控有限的学习时间,教师从始至终的进行讲说教学,快速达到课堂教案要求内容,考核方式仅以考试成绩为准进行判断;其二,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不会区别对待个体差异,填鸭式教育理念下,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沟通交流的部分,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无明显兴趣,课堂气氛严肃沉闷;其三,传统教育注重有限时间教授更多的书本知识,不会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讨、交流空间,这种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精品课堂的构建

1.新思想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立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朝着多元化发展。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背景不同,对语文课本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方式也不会完全一致,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围绕书本中的内容,进行价值观建立、思想开拓工作。比如小学课本中不乏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作者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价值理念、表达思想也必须符合当时的背景,教师首先需要对文化背景进行充分讲授,必要时可以借助现代影视剧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半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结合课本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进行换位教育理念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时代背景,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鲁迅先生的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的生动性。

再者,多元化还提现在教育资源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产品,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发,如多媒体教学、简单道具表演、音频朗诵设备等等。在进行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教育时,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如《诗经》 ;在针对历史典故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揣摩人物心理,扮演丑恶善等,从而深刻认知书本内容的精华;再者,例如小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可以课前准备好网络动画,让学生在灵动的视频下进行学习,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充分调动大家积极参与的兴致,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相对传统方法会有大幅度提高。

2.平等教学,分组合作

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站在一个阶级高度,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教师即是言传身教者,又是参与活动的朋友,教学活动可以以分组合作形式进行探讨学习,教师可以是组织者,也可以是某个小组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是多个小组为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每个小组分工不同,通过大家合作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是同一个题目,每个小组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大家都是小组成员,必须努力思考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小组讨论的题目一般要与生活、社会相关,同时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先是自己探讨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灌输已有固定结论,硬塞进学生的脑袋,我们要倡导学生自主发挥、个性探讨的新型技术方法。

3.创新理念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讲究人文素质教育,倡导将科学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充分结合,改变传统的考试制度是唯一标准的方法,重视现代化教育器材的使用,同时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去关怀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大家进行爱好培养,发挥个人的优势性。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多元化教育的重要课堂,通过课本中简单的文字,以表演、演讲、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每次活动的表现,无论是语言、表情,还是创新性、动手能力等都可以进行打分测评,使得学生能认识到课堂的丰富多彩,更优质的达到教育目标。

一节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不仅需要开始导入环节具有吸引力,更需要结尾能充分的展现书本内容的精华,充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课本简单的表层概念进行充分升华,融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时让学生能在课余期间仍回味课堂的趣味价值,同时对下一节语文课内容充满了好奇、期待,相信趣味横生的课堂收尾会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然而任何班中都有差生,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消极的思想,树立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必要时降低要求,加强基础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等级的要求。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和耐心,为了长远发展目标,为了更优质的教学成果,必须充分落实新课标改革要求,充分结合语文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加快小学优质课堂的建设工作,让教学工作成为学生为主体参与的综合性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利花.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6).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困惑 解决困惑 尝试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3.更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不论是多么堂而皇之的教育理论,只要高考不废除,就必须遵守考试定成败的游戏规则,在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尽可能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譬如,针对字音、字形必须多反复的学习需求,我们有的老师设置了常规作业,有的老师多听写,多检测。针对散文阅读的难点,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读,而且练。从语文学科的规律出发,找到更符合语文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并且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主要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设计相关作业。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一些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存在作业形式化、要求单一化、题型应试化等弊端,以致读写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对症下药,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例如,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一个小小的剧本,还原当时的场面,比比哪一组的剧本写得最好,再由这组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瑾和书童等几个角色。于是,学生们分组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写成剧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表演环节中,几位同学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引得下面的小观众前俯后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循循善诱,把握文本知识的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体验了文本后进行读写渗透,精心设计一连串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逐步导入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笔者在讲完《我不能失信》一课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这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守信用”,提问:“告诉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守信用的孩子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紧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守信用的事情呀?”学生有的说:“我借了朋友的钱很快就还了”有的说:“我答应借自行车给邻居用一个星期,后来没有失

信。”还有的说:“上个星期天我约了朋友去钓鱼,最后我们都没有失约。”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笔者夸赞了学生们的积极回答,请学生们在课后写一写自己守信用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体会。这种方法将文本的体验与现实的感受连接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成为可能。

三、拓宽思路,注重课里课外的结合性

如何设计读写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入课本、挖掘课本,并拓宽思路,引入课外资源,把相对封闭的教材内容变成开放性的写作题材,才能使课里课外完美结合,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教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几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人物,并用简短的话语描写他(她)的外貌特点和历史事迹,以及对他(她)的评价,比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以课内迁移到课外,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实现了课内知识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积累到一些新的素材,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把握随堂知识的实践性

例如,笔者教完《将心比心》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做一件“将心比心”的事,并把内心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写道“我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希望我爷爷坐公交车时也有人给他让座”,有的写道“我帮一个迷路的小孩子找到自己的家,希望我妹妹不小心迷路时也有好心人把她送回来”,还有的写道“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我原谅了他,因为我希望我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作业的形式虽比较简单,但实践性很强,学生们通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的行动,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带来的快乐,一直坚持下去,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作业的设计形式不一而足。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特点,与课内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3):9.

第12篇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显示,教师把讲授作为课堂的重点,不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时间,这让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和课堂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而合作学习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小组的交流讨论中,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承担着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因此一种自主性、合作性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此诞生,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就是教师按照一定原则为学生分配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中分工合作,最终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起步时期,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小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都有关键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中体会学习的乐趣,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而对于语文教育而言,通过合作学习,不仅仅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句子等语文知识,而且在培养小学生在逻辑思维、想象力、文学修养以及综合能力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

为了能够让小学语文中的合作学习起到尽可能大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教学理念、分组方式、学习方式等多个角度出发。具体方法如下。

(一)更新观念

新课标中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就不重要了,更不代表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少说为妙。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一观念。小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自觉性上都是比较欠缺的,合作学习虽然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互促学习,但是这个合作学习需要教师从中“穿针引线”,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是必要且重要的,这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的一个新观念。

(二)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即把学生分成为若干的学习小组,然后完成一些教学任务。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组是每个教师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性,从而进行合理的分组。如每个小组男女生比例应该为1∶1,小组是一半是男的,一半是女的;或者是小组之间的男女比例相当,第一个小组女生3个,那么另外的小组也是尽量安排3个女生。又如每个小组里面既有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也有学习能力暂时落后的;有活泼好动的,也有安静的。总之,要让每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基本相当,这样才便于开展教学任务。

除此之外,在各个合作小组中还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小组成员都能实实在在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不能为了分组而分组,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之间闲谈的借口

(三)多种方式结合

问题式、表演式以及讨论式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三种方式。

1.问题式。就是教师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教学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小组之间、小组之内或者是教师与各个小组之间都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互动。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也可以是师生间互相提问,相互解答。可以是疑难解答,也可以是抢答竞赛,打破传统教师一味讲授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演式。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故事改编,进而“自导自演”,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而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3.讨论式。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某一内容开展讨论,再把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这一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铀伎嫉南肮撸?提高其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各个学生集思广益,往往会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于多方面

合作学习可以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的主要任务是预习,为新一门的教学做好“热身”。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课文的默读,默读完后讨论新课中要学习的生字有哪些,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萌发学习兴趣。要明确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应用于生活的交流工具。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轮流朗读,这样既能够起到互相敦促的作用,又能让学生多开口,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

在课后,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相互批改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生词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