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问题提出
新课程的标准鼓励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师可以在课程小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修改,以适应教学需要,这就使教师更加主动地进行教学。
地理教学校本化是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加工、重新创造,使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这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有非常关键。但这也要求农村的地理老师必须有较熟练的教学技能、对课程标准有很透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意义
(1)农村地区地理教学校本化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的实施和改进。传统课程的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深的影响力,是不能够轻而易举改变的,这样就会使得课程的改革受阻,改革进程变得缓慢。地理课程更是如此,所以,地理教学校本化可以用新的观念为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地区地理课程实施和改进。(2)地理教学校本化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地理的学校不单单是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深化。虽然农村地区在教学资源、设备等方面不具有优势,但是,农村地区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果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联系到他们生活的实际、经验 ,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注重课外实践,就可以发挥农村教学的优势,促进农村地区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3)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学生个性的发展。国家课程是在整体上考虑学习者的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对于个性的发展很有限。并且对于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够充分考虑差异性,忽视兴趣,忽略能力,这都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农村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多,学习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率。(4)地理教学校本化有助于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成长。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可只有专业知识的提高,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推动教学的正常进行。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地理教学校本化研究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通过地理教学校本化使得老师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进行教学活动,这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3 农村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校本化的实施方法
3.1 课程标准校本化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个大纲,对各知识点的目标要求没有很细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认真研究《课标》,准确地把握好各个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对于农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研究地理的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的标准,以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基础和自己教学的实际,相互整合,制定符合自己教学的标准,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设计校本化
教学设计的校本化,首先要完善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联系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重组、优化、丰富,使之更符合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
其次,丰富学习方式,突现农村地区的教学特色的优势。农村地区的学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并不重视地理学习。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事,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
3.3 课程资源整合校本化
农村地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并且因为地理教学需要像地球仪、地图册这样的教学必备的教具,但是很多落后的地区都缺乏或者不足,更不要说多媒体设备,这给农村的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这对农村地区的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克服这些不利的条件,发掘更深层的适合学生且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并且挖掘农村的特有的有关地理的资源,这些都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校本化。
3.4 学习评价校本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调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由于很多家长的素质跟认识水平低,让孩子学习但是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不关心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环节被忽视。作为教师,应该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评价形式,重视学生的自评跟同学间的互评,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在评价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4 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困难与问题
作为甘肃省农村初中,我校已进行了近两学期的初中新课改实验及校本课程选修课工作 ,一年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 ,但不同领域的问题亦较突出,具体有:(1)对课程校本化的的认识不足 ,教学方式落后、不积极对待的现象还很突出;(2)部分教师课程校本化的意识和能力缺位;(3)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个别校本课程编撰质量有限;(4)个别教师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编撰的校本课程无法凸显地方特色、学校特色 、学生特长;(5)鉴于经费投入有限、硬件建设不足,抑或涉及顾及学生安全的问题,应该社会实践的、出外考察的课程大多属于形式无法落实;(6)中考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着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施;(7)既已开发的不同校本课程,基于时间的检验和专家的指导跟不上,随意性、盲目性问题大量存在,因此,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不足,则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
课程校本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教师需要坚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只要我们在地理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中,始终贯穿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新理念,多设计诸多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多给机会使学生主动去创新,多给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去发挥,学生会很愉悦地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此乃检验我们地理课程校本化效果的唯一真理。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朱慕菊主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高俊昌.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7(1-2期合刊).
[4]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 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研修班,培训过程中每一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总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礼。那一系列精湛的理论阐述,那一个个鲜活而又实在的案例以及专家对案例的独到见解,令我敬佩不已,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这种严谨实效氛围的感染下,我每听一课都精心揣摩,努力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把所学内容用于构建自己高效的教学活动。在一次次思想火花的碰撞中,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学习后的几点心得:
一、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认真解读,我了解了初中地理的目标是通过对七、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也作了相应的修改,现在的教材编排更加关注教学实际,更加落实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所以在明白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后,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更好地利用教材,提高教学与教材和课标的契合度,让我能进行更高效的教学活动!
二、对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设想
专家给我们讲解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当时听了真是让我醍醐灌顶、热血沸腾。明白了教学总的设计要注重探究过程,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明白了在设计新课导入时一定要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白了教学线索要清晰,过渡转承要圆滑自然,能承上启下;明白了教学过程不能满堂灌,要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设计的探究活动要多种多样,具有探究价值。反观自己以前的教学设计,要么过于花哨,华而不实,为了设计而设计;要么过于保守,采用填鸭式教学,一节课满堂灌,都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一定要尽量先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根据新课标确定好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心设计探究活动,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做到最有效的教学。
经过培训,我体会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自己。只有当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用心去设计教学时,才有可能深入浅出地将呆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今后,我要不断学习,勇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地理教师。
1、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突破口,大胆进行地理课堂教改革。实现从“讲——学”“灌——学”到“导——学”的转变。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更广泛、更有效地使用电教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感知地理事物;更密集地输出地理信息;更有效的进行反馈都需要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
3、积极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地理教师。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等,使一批青年地理教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与教坛新秀。
4、加强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的层次起作用。在课题研究中要把实效性、可操作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它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并实实在在出成绩出效果。
5、探索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改革的方法。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上,试行一些改革,探索一些方法和思路。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基教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自信和能力。并从教师的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培训、学习、展示、推广形式的活动。使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目标、态度方法都有了根本改变。
地理学科在整个中学教育教学中起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现状。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的解读工作。塌实做好新教材的教育教学培训,帮助每一位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备课,掌握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规律,上好每一堂课。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并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努力做到:“博学多才”“博大精深”,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提高吴江的地理教师整体素质。
深入课堂认真听课,为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能不断地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能不断地改进方法和措施,提高效率。
建立教育教学研究网络,使教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的有效手段。
三、具体工作
1、高中地理教研活动。
⑴高
一、高二年级教研活动:
地点:黎里中学开课老师:丁金菊、钱明霞(刘正平)
活动的主要目标:改革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以下几种方法:A。由学生来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B。进一步探讨网络课的开展。C。研究如何把课本知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⑵高三年级教研活动:
研究新高考方向;制定新教学内容和复习方法;学难度、深度与具体目标。
地点:开学后定。
⑶配合**大市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的评课活动做好准备。
2、初中地理教研活动:
以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解读为重点,认真做好初中地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⑴建立初中教研网络:各校选派一名地理老师参加《历史与社会》的地理部分培训。成为学校学科联络员。
⑵各片组织学科中心组:**
3、课题研究工作的推广:
**市地理课题已经结题,起揭题报告受到**市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的总结、分析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
吴江市级课题也将结题,要把已经取得的经验展示出来。并且进行推广。
一、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情的整合教材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精确把握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教学中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过去思想教育的扩展,只有“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新的。有许多教师在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处理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而事实上,三维目标的划分虽然抛弃了过去的知识本位观,但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初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不论是世界地理模块,还是中国地理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整合教材一定要扩展和丰富“双基”,而不可有半点削弱或轻视的观念和做法。
2、重视研究学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别,有层次、有梯度的设计教学目标,兼顾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更多的机会应留给那些学困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教材中每个单元前的提示,均以问题形式提出,这一点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全面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应选用“运用……说出……并归纳……”“运用……分析……”“阅读……说出……”等行为动词,使学生具体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从实际出发、整合教材
1、重组教材,理顺内在逻辑关系
教材中有的章节涉及知识点较多,如果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内在逻辑关系没有理顺的话,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混乱,有时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同一框题中教材资源前后出现的次序,学生心目中的疑问即可迎刃而解。如“我国的水资源”这节课的“分布特点”是难点,但教材中却把学生较易理解的“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放在之后。若能先从学生已知的、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人手,再结合当地的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如我们北塬地区缺水的解决措施是引大夏河入塬)引导归纳水资源分布特点,再分析其成因和分布,最后引导到人地关系上。这样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出来,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更为有效。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重组也鼓舞了学生,培养了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创新的意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和落实。
2、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取其优势
新课程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种版本教材。在这种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都在课标基础上有所创造,各有特色。教师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可以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取舍教材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以博取众家之长。如关于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上,相同点是:都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是:分析的角度不完全一样,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人教版主要从原料、市场、动力、劳动力、技术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角度进行分析;中图版主要从原材料、运输、市场、劳动力、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湘教版集中分析了运输、土地、集聚三大因素。同样,关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地域的类型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几个不同版本教材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主,吸收其它版本的精华。
三、利用阅读、联系生活实际、适当补充内容
一、研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高考地理复习目标
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考核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做到有的放矢,尤其要注意“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项能力。新课标环境下的教学内容虽然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但新课标的弹性、灵活性使编写出来的教材不再追求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有很大的跳跃性,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编写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主,灵活地取舍其他版本教材内容,把高中新课程理念渗入到高考地理复习中。
二、注重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高考试题虽以能力立意为主导,但仍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大纲背景下地理课堂是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的,而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是按照模块教学,就一点充分展开,而不强调原有的知识体系。但是从新课改省份近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来看,其还是要求考生有清晰的学科知识脉络。这就要求老师在高三地理复习阶段,要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加深对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
三、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图不成题”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且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不仅是学生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做到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
四、三大模块采取不同的备考策略
(一)自然地理和地图——侧重“懂”
自然地理在内容上属于理科,它以理科作为工具,虽然规律性强,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文科生来说。例如经纬网、光照图就与立体几何知识密切联系,海水的盐度、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岩石、矿物又与化学相关联,对大气的水平运动、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和公转问题的理解要借助物理学科知识。针对这一特点,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复习中讲懂讲透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练习中要偏重对原理、规律的运用;要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二)人文地理——侧重“用”
人文地理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其主要内容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布局,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人口和城市问题。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经济问题,在内容归类上属于文科。人文地理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学生记忆的负担相对较重,宜采用文科的学习方法。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侧重观点、方法的运用,并结合区域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往往还要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因为人文地理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确定某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需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三)区域地理——侧重“熟”
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有两个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高考地理综合题往往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其中,世界地理主要用线段(经线、纬线)限定区域范围或使用小比例尺的大区域图给出区域范围,中国地理主要是提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重点问题,要求运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说明。由此可见,区域地理试题是考试内容与要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三地理复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五、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还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地表述出来。
六、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式,总在同样的问题上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在每次大考中做错的题汇编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考前一个月,学生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错题集,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地名;昆明地理
“乡土”一词从表面词义看指家乡,先秦文献《列子•天瑞》中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的句子,这是对乡土最早的文献记录。但是,文中所指乡土的空间范围比较模糊,其范围可以是村镇、县、市甚至省和国家,故对“乡土”有着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乡土地理”是“乡土”的延伸,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乡土研究的一部分,包括乡土自然地理和乡土经济地理,主要分析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自然、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地理学辞典》对“乡土地理”的解释,“指一种小范围的综合地理。其研究的是本乡地理环境及居民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地理分布,意在阐明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自然的成就以及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人民生活情况等。乡土地理研究的空间范围既可以以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以县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它以小区域“人地关系”的结构、演变及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容,研究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一体的地理历史综合体。在课程功能上,其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二是在对地理综合问题的实证中,培养学生原创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对乡土地理的教学有如下要求,即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其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这六个方面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解读家乡的环境特点和人地关系特点,从而促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乡土地理教学不被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同时也造成学生观察了宇宙、认识了世界、了解了中国,却不知道自己脚下这片热土,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找到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切入口?如何组织课程资源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如何设计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
一、灵活利用媒体资源,找寻乡土地理
教学的切入口在开展乡土地理时,先要找到恰当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的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同时介于学生知与不知之间,是学生知之不多或知之不确切的,这样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哪里寻找这样的内容呢?曾经的一则新闻值得揣摩:“2015年昆明城市形象广告语征集活动启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为期30天的时间,在13000多条的征集稿中,‘古城花城春城,山明水明昆明’最终以评委全票通过的结果,推举为采用奖。”仔细分析这两句话后发现,这句城市形象广告语不仅反映了昆明特质,也表达出这座城市的诉求,而且广告语简洁明了,容易理解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这两句话是昆明本土的历史与现实,地理与文化的真实写照,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昆明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期望学生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要求学生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地理教师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勤于收集身边的课程资源,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其独具慧眼,从地理科学的视角解读身边的事实和现象。因此,“昆明地理”的教学可以围绕着这两句话展开,让学生通过学习昆明的自然环境及历史变迁,关注昆明的现在和未来,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思考家乡未来的发展。
二、盘活开发社区资源,确定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确定了进行“昆明地理”教学切入口后,那么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这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乡土地理的教学应该摆脱地理八股的模式,让学生接触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从地理的角度解读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社区拓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环境,周围环境对他们有重要的影响,社区资源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既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探究提供基础条件,又是提高乡土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能不能从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寻找到进行教学的资源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天天都要接触地名,而昆明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其地名中蕴含有丰富的信息,能给学生切身的感受,通过对地名内涵的解读,能真正去体验城市的魅力。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名还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地名中的音(语音)、形(字形)、字(字面意义)、位(地理实体所在位置)、类(地理实体的类型)构成了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对地名的描述和研究都离不开这些要素。地名的命名,有的描述自然景观、表示地理方位、地理形态特征,有的反映社会历史背景、记述人文风情,因此地名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一种文化遗产,研究和应用地名,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并成为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素材。对居住或穿行在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地名是用来认清方位、辨别位置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城市的特色之一,同时还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以及城市管理水平。因此,可以从“地名”打开突破口,引导学生去认识“古城花城春城”的内涵,感受“山明水明昆明”的魅力,从中学习“昆明地理”的相关知识。
三、激活现有人力资源,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地理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他们不仅能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也能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时,也离不开学生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例如,可以动员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留意昆明街头,通过路牌认识昆明地名。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很容易完成,他们上学放学,无论等公交车、走路还是乘私家车,地名都会被听到、被看到。于是,学生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如昆明地名中很多带有“江”“河”“湖”“湾”“山”“坡”“春”“花”。当这些平时没太留意的地名经过归类整理后,学生们就产生疑问了:为什么昆明的地名是这样的?这些地名与昆明的环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问题的产生自然而然,兴趣的激发水到渠成。同时,学生们还会发现一些较有趣味的地名,“巡津街”“鱼课司街”等,从字面意思上看不出这些地名的含义。于是,有的学生走访老一代的昆明人,进行了实地探访,有的问了自己的父母长辈,发现这些地名的形成与昆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地名是一座城市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也是了解这座城市的一把钥匙,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果从学生天天都在打交道的地名入手,把地名作为学习乡土地理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热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而地名可以说是学生认识了解家乡最直观的载体,认识地名的过程,学生们也经历了一次文化历史的洗礼:原来一个地方的地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深刻地反映着一个地方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地名是认识家乡的最好素材。
四、搞活教学方法,设计乡土地理教学方案
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通常采用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或二元结构方法。地理要素的组合方法把特定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土壤、植被等)、人文经济(工农业生产、水陆交通网络、邮电信息、商业贸易、人口民族、宗教习俗、聚落等),乃至社会文化等组构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区域地理体系,但这种方法的教学多以“地理八股”的形式展示乡土地理知识,不利于形成对乡土的整体认识。二元结构方法是以地理学的二元论为基础,将自然地理综合体和人文地理综合体以同等重要地位出现在教学当中,这样能使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学习本土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但二元并列式只能分别揭示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无法进行要素综合分析及反映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昆明地理教学中,可以将“地名”定为学习“昆明地理”的主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根据地名探究昆明的历史、昆明的地貌、地形、气候及植被等知识,并在教学中突出这些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对昆明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这种讲授乡土地理的方法可定义为专题系统组合法,即不局限于一般区域地理的知识框架,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乡土特色,选择相对重要的地理要素,以专题形式进行系统教学。采用专题系统的方法开展乡土地理教学,使教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目的性,能促使地理教师注意收集整理乡土课程资源,也能使乡土地理的教学过程有新意、有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亲切之感。现代地理教学不提倡过度关注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专题系组合的方法正是契合这样的教学理念。使用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扩展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因为地名都是他们接触得到的事物和现象,所以他们有话要说;因为他们在收集地名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地名的来源,所以他们有话能说。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舞台。每个地方都有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要改变乡土地理教学的“鸡肋”地位,要求地理教师熟悉家乡的地理,尽可能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信息,找准切入口,并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资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理课程资源意识,明确地理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搭建起使学生从乡土认识到乡土地理知识转化的桥梁,从而提高乡土地理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另外,教师也应该具备地理实践能力,进行各种信息的收集、野外考察、绘制统计图表、开展社会调查。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才能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综合性特点。
参考文献:
[1]王静爱,等.乡土地理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武磊,史玲玲,张明礼.“生活化”乡土地理教学浅议[J].地理教育,2014(7-8).
[4]苏筠,王静爱.高师“乡土地理”范式化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3).
[5]吴光范.昆明地名博览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地理教学;个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实施策略
《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地理学科的基础教育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理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只有内化为个性思想品德,才能长久保持。因此,加强个性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近年来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地理教学中个性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心理素质教育地理教学过程中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形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二)思想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思想素质教育是初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升华。高中生要能够正确认识国情、国力,有正确的全球观、和平观、竞争观。在科学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中生要有正确的宇宙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养成因地制宜、合理改造自然的意识,要有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三)审美素质教育地理教学内容涉及广大的时空,蕴涵着大量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因此,地理审美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个性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1.教师要有正确的、恒久的信念。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首先自己要具备上述个性思想品德,做好学生的榜样。2.教师要热爱地理教学。教师要对治学一丝不苟,对学生满腔热情,把地理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指导、影响学生。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见解,敢于对地理问题探索、解惑。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3.师生之间要融洽、和谐。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逐渐建立情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情感的深化有助于学生将对教师的认同转移到地理学科上,从而促进地理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二)创设情境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将抽象的名词变得生动、具体,让地理课堂变得真实有趣。如在讲到喀斯特地貌时,可以以桂林山水为例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激发其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之情;在讲到海洋权益相关知识时,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立体动画,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运动,树立正确的地球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2.通过活动创设实践类情境。地理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知识领域广阔,而通过多种类型的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对社会和自然都会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在体验中也能意识到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培养其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不断探索的意志。例如,围绕家乡环境与城市规划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3.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充分发掘个性思想品德的内涵,为个性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教师可联系国内外重大地理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深入学生生活,开展乡土教育;探讨地理科学新问题,介绍新成果,使学生科学、认真地对待地理。4.建立评价机制。传统的地理教育目标主要关注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很少关注他们个性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这种倾向的产生根源于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思想。创建科学的个性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对引导教师由仅仅关注地理知识与技能转向注重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结语
地理学科包含了丰富的个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通过地理教学所养成的个性思想品德,对于本学科及其他学科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9-100.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54-55.
一、细致研究《课标》及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
高考命题不是随意而行的教育活动,它必须有一定命题依据,这依据主要是《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等。为此,认真钻研、精心剖析《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便能较好地把握复习方向、复习深浅度和复习内容的取舍,同时教师手头应具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这册教学用书,他能帮助教师细致全面地解读教材和《课标》。通过研究课标、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弄清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知识点的考查方法和考查思路,从中寻找关于能力考查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式,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复习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使复习备考有了正确的方向。
二、掌握主干知识.注重知识联系
《考试说明》中所考查的地理知识点是非常繁冗复杂的,往往给考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产生畏惧心理,我们应强调对主千知识的理解、领会和掌握。高考制度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脱离《课标》的基本要求。从近年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过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少讲、精讲。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你想讲的,别先讲,先把这些内容设计成问题或题目让学生做一做;你想说的,先别说,先把你想说的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学生到底存在哪些知识上的纰漏,哪些思维上的障碍,哪些做题的误区,哪些语言不规范,然后再针对性的去精讲、少讲。真正做到讲高考中的重点、讲学生的疑惑点、进复习中的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下主干知识:地球运动和经纬网;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等。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就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新。同时,在复习中重视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复习中,学生对于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学生不容易掌握,可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就是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结合,学生只要充分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两个知识点的知识,并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就不难掌握三圈环流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圈环流实质就是热力环流,只是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再如,赤道地区温度高,形成热低压,极地地区温度低,形成冷高压,于是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就形成了热力环流,可是当大气开始运动时,就受到村转偏向力的影响,如在高空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大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南风偏向西风,无法继续向北运动,而在副热带地区堆积下沉,一部分向赤道回流而完成低纬环流,向高纬度流去的成为中纬环流的一部分,这种联系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间的联系要把握好学科内综合知识联系、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关系和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等。
三、重视联系实际,提升能力水平
知识掌握的多少,已不是高考目的要求,现在高考的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和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解题训练,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我国能源建设、清洁生产、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灾害等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流的实际问题,试题将以这类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试题设计上,会更多地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创新要求。
高考命题实质上就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而,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断、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得或提取地理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高考试题通过大量引用课本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作为载体后,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反对死记硬背,淡化知识覆盖面。复习过程中改变“机械重复多,整理加工少;背诵结论多,思考过程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维少;复习时间多,效率提高少”这种复习方法。
四、精心编制试题,适度考试训练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升中考试 备考策略
梅州市初中地理作为初中毕业生升中考试中的考查科目,在升高中的考试中占40分。初三时必须展开繁而有序的系统复习。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做好这次考试的复习备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围绕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梅州市近年来初中地理升中考试题命制特点和升中备考经验,下面笔者提出几种有效备考策略,指导学生掌握自觉学习与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学情分析
本校属于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周边的农村,也有少量外来工子女或留守儿童,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对子女疏于管理。学生比较质朴,与社会的接触较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尖子生少且不尖,灵活度不够,中层学生多,厌学学生不少。初中学生处在叛逆期,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对考试复习持无所谓态度。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地理是副科,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地理学习后,大部分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和非常有限的学习方法,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了一定的学科技能,但各种地理能力有待提高,知识迁移灵活性不强。本期的地理课复习内容多,任务重,课时紧。要很好地完成结业复习任务,取得理想成绩是有很大压力和困难的。
二、近几年梅州市地理升中考试卷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梅州市地理升中试题,题目既有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又有课本重点、难点、地理热点问题和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的考查,综合性、地域性、创新性与开放性都很强,突出了学科特点及创新教育,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了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
1.彰显学科的最本质特征,图幅多,尤其突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地域性既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涵之一,又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特征。试题中通过图表把地理科的基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纵观最近5年试题所出现的图,我们把它分为下面几类:
由上表可见,梅州市地理升中考试题充分凸显了地理科的显著特色,图的篇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和信息载体,挖掘图中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基于这一点,在备考时可以适当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会从图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描述,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试题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的考查,涉及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可持续发展观内容。比如:2013年试题中:1.下列关于0°纬线和0°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0°纬线和0°经线都能平分地球
B.0°纬线的长度是0°经线的两倍
C.0°经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0°纬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10年试题中: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读下图,在图中找出北京所在位置( )
A.a B.b C.c D.d
这两题质量都很高,虽然不偏不怪,但稍具挑战性。考查的基础知识很简单:经线和纬线的相关知识点,非常灵活地考查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判别位置关系的能力,可谓从一题折射出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3.试题设计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试题情境创设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走向社会。2012年试题中有些题目就体现了这样的理念:4.下列哪组资源只要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 )
A.土地、森林 B.耕地、天然气
C.水、煤炭 D.森林、铁矿
7.2012年4月10日菲律宾在我国领土黄岩岛附近海域骚扰我国渔船,制造事端,严重损害中菲关系。读下图,黄岩岛所在的海域是我国的(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这些题目都充分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标的这一理念。
4.开放性试题频频出现。
2010年试题中,第13题第(2):如果亚马孙热带森林(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1/3)遭到严重破坏,你认为会造成什么后果?(至少两点)。2008年试题中,第45题第(2):南极洲为什么在巨大的冰层下埋藏着此种矿产?这些试题考查的知识既出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拓宽视野,重视实践,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和实践中形成的能力,认识和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放性题目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在开放性题目的设计中,特意没有给出唯一答案,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所答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开放性题目的增加,可以鼓励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主观发挥,大胆联想,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具有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升中复习有效备考策略
1.明要求,把方向。
初中地理升中考试虽然是升学考试,但测试考查的内容基本是初中阶段地理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而且近几年的地理升中考试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怪题、偏题少,难度要求不高,可以说题目怎么简单怎么考。试题按其难度区分为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三个层次。难度分布采用易、中、难为7:2:1。把握好了考试难度,不仅为复习节省了时间,还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复习效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覆盖了国家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梅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编写的梅州市初中地理乡土教材《梅州地理》;知识点多而复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
据考试说明其试卷内容结构如下:
由此可见,复习重点应放在八年级的上下册中国地理部分和七年级上册的地球和地图部分。因此,复习中要围绕这点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应用,真正掌握“双基”。
2.抓考点,定重点。
从近几年的地理升中考试来看,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难题偏题少。我们复习时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把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全部罗列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向学生交代清楚哪些是重点、难点;哪些是学生要记住的重要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等。例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一些重要的数据或地名等应当牢固记忆,并落实到图上。对地理概念、理论和地理规律要理解正确,切实把握。总之,要使学生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知识点清晰。以下是笔者对考试说明理解下整理的主要复习知识点和要突破的重点,如下:
理清课本内容中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
3.讲方法,授技巧。
(1)识图用图方法和技巧。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纵观历年来的试题发现与地图有关的知识考查(含无图考图题)占的比重愈来愈大。我们在复习时指导学生用图、识图是复习的重头戏。复习时要坚持强调图文结合的原则,并把各知识点落实到图中,切忌死记硬背,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正确方法: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名、指向标、刻度、图例和注记等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复习时充分利用空白地图,能很好地让学生将地理课本中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理解与掌握,不凭空记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理解掌握了地图后,还要学会如何分析地图。如:判断中国南方北方气候类型图时,首先要找出0℃所在的位置,然后在0℃这个位置的旁边画一条界限,有了这条界限,看哪幅图的1月份气温在0℃以上,哪幅图的1月份气温在0℃以下,就能判断出哪幅图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气候图。此外,还要掌握绘制相关地理图像的技巧,加强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提高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地图、进行空间联系和地理逻辑联系能力,提高对图像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善于总结,将知识系统化。
中考知识点虽然大多是基础,但是知识点多而且范围广,如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中考复习时,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比如复习中国气候时,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连在一起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有:中国的气温分布规律(我国夏季气温最高最低点,冬季气温最高最低点);中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解决措施;秦岭-淮河一线;中国的农业。将这些知识点连在一起,系统讲解掌握,这样学生复习效果较好。
(3)答题技巧。
在平时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第一,仔细审题,让学生认真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第二,平时师生注意记录典型错误,以便有针对性地纠正,不断改正。
①选择题具有答案简明,覆盖面广,知识跨度大,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解答这类试题时,最好用排除法。②解答非选择题时,考虑到此类题具有内容完整、直观性突出、运用地图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等特点,解答时要对问题进行归纳、对比、推理分析,抓住问题要点,尤其是开放性试题,注意把握答题的要点,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和准确性。
4.问热点,重实践。
地理热点即是与地理学科密切联系,而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或危害的国际或国内的新闻热点事件,大多数属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地理教学和考核的重要切入点。纵观近年来梅州市的地理升中考试卷中就有相当多的考题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关。因此,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多关心国内外大事,及时把新闻热点带入课堂,师生共同将素材变成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分析解决相关热点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复习“板块的运动”时,可以引入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及核泄露问题,让学生分析地震的成因,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中国在防震这方面可否借鉴,核泄露属于环境问题有哪些严重后果。这样学生就应用了“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等知识点。又如:喀什热点可以设计新疆气候、地形、农业、坎儿井、水果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复习并掌握涉及的知识点。
另外,备考阶段,教师最好能对平时积累的热点进行比较筛选,突出五个左右的地理大热点。这五个热点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必须是重要的地理热点,它们和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二是要尽可能地让这五个热点覆盖到所有重要的地理考点,以便通过地理热点的备考使后期复习具备系统性,覆盖面大。
总之,在地理升中考试复习中尽量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眼光观察分析生产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各类相关地理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的有用性,增强地理学习主动性,提高升中考试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体现课改要求,突出学科特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2(265-266):52-29.
[2]刘金龙.谈地理热点试题的命制与高考备考应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4(316):52-29.
【关键词】 初中地理学习 培养 自主学习 能力
当前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是知识飞速发展的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就将违背了新课标要求的原则,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就应积极学习地理新课标,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己做主,通过自身的活动,自主的探究来获取知识,掌握学法,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会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它要求学生必须是自愿地,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它能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系统知识学习,又重视能力培养和学法的掌握。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转变观念,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革命。作为教学活动的双方,师生都要转变传统观念,尤其是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坚持师生平等,承认现代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承认现代教学活动离不开双方的参与,学生也应树立新观念,改变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思想,将自己看成是教育的全面参与者,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并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双方的观念都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学会学习,我们必须把教学中重在传授知识变为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未来社会要求的是一种会不断更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传授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而非再教育那些“死”的知识,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说过“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不管知识更新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学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去创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入迷,才会钻研,学习能力才能最终形成。地理学科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教师要采用一系列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图片、挂图、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生动、新颖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自觉地为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而努力,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也就获得了一种无形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学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并创设条件使学生尝到学习的快乐,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创造条件。激发兴趣的形式有多种,如:课前激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培养学生成功意识等,使学生逐渐具备获取地理知识的动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目的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4鼓励式评价,激发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人如何行为,取决于行为之时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境。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地理的能力不行,任课教师也作同样性质的评价,该学生就会很容易产生消极思想,随之又会跟着产生消极行为。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按照早已形成的看待自己的方式去行为的,尤其是在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中,有时我们的一句鼓励式的话语,一个鼓励式的眼神或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性影响,甚至可能会改变学生整个学习情况。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为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挖掘学习过程中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和挖掘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优势,充分肯定和表扬等鼓励性评价。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发现一个新问题,解决一个难点,都能得到课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始终以良好的情绪给学生一种信任期望的心理定势,就会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紧张心理,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不知不觉进入对知识学习的“学习――领会――再学习”的不断更新的自我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会自觉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死学”为“乐学”,就会主动采用最适合自己特点、最优质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地理知识的活动,这样学习任务就能够顺利地、高质量的完成,同时教师也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常华锋 主编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边
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近年担任了“一师一优课”活动的评委,评审中发现,大部分参赛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教学目标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我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湘教2016版)一节课为例,说明如何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一、解读课标和教材
《主要气候类型》一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较多的内容,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对本条“标准”,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中涉及到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解释。第三,对每种气候类型,学生只要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其分布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的景观特点等。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教材,在“正文”部分呈现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风四幅气候分布图。在“活动”部分呈现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风四幅景观图,新加坡、孟买、巴马科、喀土穆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并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填表,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差异。在“阅读”部分呈现了“地球之肺”“热带草原的干湿季”两段短文。教材主要揭示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为学生学会分析地理图表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确定好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义务教育地理,知识目标的范罪畴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中国地貌概况、世界地貌概况、家乡地貌概况,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地的相互关系。技能目标的范罪畴包括:地理读图技能、地理信息技能、地理操作技能。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中的基础知识应包括: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征、景观。基本技能应包括:能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热带气类型的分布,利用景观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中的信息,描述气候特征。
一位教师制定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该表述不全面、要求不具体,不具备可测性。可描述为:①记住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②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③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表。
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句,要有行为的主体(学生)、行为的条件、行为的结果。指向要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如“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行为条件),指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行为结果)。”
2.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指向认知的内容和结果,后者主要指认知的思维程序,如地理概念“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方法与过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确定为: ①通过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初步学会归纳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②通过对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分析,学会归纳某一气候类型气温年变化、降水量季节变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
(一)对新课标和教材的理解
1、新课标和人教版地理新教材让学生学习什么?
新教材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读本,而是从事教学过程中经常积累的经验和在设计过程中
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
新教材的特点是:问题多,活动多,图片多,不仅有正文教材(即陈述部分),还有大量的活动教材。这种教材编写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容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地学习。
例如:①在讲到多变的天气时,都提到了气温与生活、降水与生活这样的问题,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说的都很符合实际,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自由时间去交谈有关气温和降水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符合地理课程标准的“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能力,有创新的人才。
②讲到七大洲几何轮廓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笔画世界”,然后让学生结合地形图来想像它们的形状,然后用橡皮泥试着制作七大洲的形状,这样给学生自由时间去完成自己喜欢的游戏,符合课标中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以上两个事例中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活动教会学生思考,把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因为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过程中灌输学习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带来的快乐,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2、新教材让学生怎么学习?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体验学习和参与实践是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以活动
促发展是教材设计的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等。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主克服、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真正地在自由的空间飞翔。
我感受到学生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动手做,动脑想。
(二)存在的困惑: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由于理解认同新课程理念比较肤浅,我对课标的解读及其行为化,操作化,活动化处理的水平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课程改革理解不深,造成课堂教学行为的不足。
1)将对课标的研读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对课标中内容标准的把握不准确,对活动建议、评价建议等没有深入地研究。
2)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适应、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能灵活变通,不能估计师生互动。
3)对学生学习地理基础水平、智力类型、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及生活经验等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缺乏关注。
4)地理程程资源缺乏,教具陈旧,教师收集,制作课程资源的能力不高。
2、教学新理念和传统教学观的整合不够。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想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但在课堂上往往受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常常有意无意的围绕传授知识的框架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外的深层次的功能。
3、开展活动和落实双基脱节。
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活动,让学生情绪,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体现了教改的精神,但事实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务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4、利于教学创新的教学评价环境尚未形成。
课堂教学评价模式流于形式,面面俱到,尚未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与量评价标准体系。
二、对新教材处理的几点做法
(一)以“活动”内容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
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内容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做第43页的活动1、2题,让学生一堂课的开始首先得出了一个结论,天气与交通,与生活,与农业生产,与战争等都有密切关系,并加入了二战期间偷袭珍珠港事件与天气关系。
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节要学习多变的天气是多么重要。与生活,军事等多么密切相关,在新教材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内容学习时,我首先让学生做50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得出结论,原来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及我们冬夏饮食是受气温决定的,热带沙漠的住房特点等。从而让学生觉得气温学习是有用的,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海陆变迁时,我先让学生看活动内容,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域竟能发现人类活动遗迹?从而打破由“沧海桑田”神话导入而采取更现实的事例导入新课,学生必然会感到好奇,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二)“活动”可随堂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我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水样,然后把收集到的各类水样贴上标签,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有的学生收集了学校附近安广镇龙泉泡水样,有的收集了乐胜乡永乐村的水样,针对这些水样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安广镇龙泉泡水样受到严重污染,究其原因,主要是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所致,从中让同学们认识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树立节水意识至关重要,同时将乡土地理有机地引入到地理教学中来,使地理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
(三)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将活动内容作课题研究和作为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
如在学习到空气质量高低时,空气质量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第48页举出人类影响空气质量的事实,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现状原因,有无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可让学生就上述事例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性小论文。
(四)巧妙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如地球仪知识学习完之后,可将制作简易地球仪作为课后作业,会增加学生主动动手能力,再如在学习地形图判断后,将活动2题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真正懂得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怎么来的。(五)以讨论、辩论、竞赛等方式处理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