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时间:2023-07-28 17:3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危机 根源 坚持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82-01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经济危机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而现实状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程度上的承受这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主义的也卷入经济危机,比如说中国。而辩证地坚持和发展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适时地调整措施来发展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的理论又成为重中之重。

一、坚持

究其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就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因为资本主义企业对剩余价值不断追求,迫使其盲目扩大生产。而在这个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又会造成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最终致使无产阶级贫困的发生。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带来了股票大幅度跌落、房地产价格缩水等影响,同时也使得失业率急剧上升,CPI指数更是日渐攀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最终使得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劳动群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突出表现表现在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切实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没有办法解决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却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一矛盾,也就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之中发生的作用。但从唯物史关的角度上来看,要想切实地解决经济危机,缓解经济危机带给社会的各项问题,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再次,研究经济危机最初是以19世纪成熟的欧洲资本主义为分析对象,那时候的商品经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生产还未完全实现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还未形成统治地位,因此经济危机还缺乏统一的国际市场条件。但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市场发达,依赖性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动也逐渐成熟,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创造了更伟重要的市场条件。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经济危机不再是社会再生产经济循环的某个环节,而是在连续不断地循环过程中不断存在并显现出来的。因此要想真正的解决经济危机,要从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着手把握,而不只是从某一个阶段来解决。

二、发展

在分析和解决经济危机根源问题上,我们在坚持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也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了商品经济,进一步揭示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货币的产生尽管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但其流通的职能也可能会使市场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交易的中断、生产的中断等现象,这就伟经济危机的出现造就了必要条件。渐渐地,货币的支付职能逐渐发生作用,但是在促进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也容易会由此形成交换者的多角债务关系,信用关系收到威胁,经济危机可能性就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会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使得经济危机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理论和事实证明,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不成熟,经济危机不会真正的发生,而只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才会真正地孕育经济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在考虑经济危机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的同时,社会市场制度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社会市场制度主要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这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制度、市场交易规则、金融制度和信用制度等等。这种社会市场制度成为了造就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而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现实情况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只要是这个社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占主导,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目标与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信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市场后,虚拟经济则日益脱离实体经济,“泡沫”的破裂逐渐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日渐稳定成熟。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不断融入国际市场,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往来更是日渐增多,在受益的同时也存在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等各项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深深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市场经济突破了国家和所有制的各种限制,将整个世界市场连为一体。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通过这些渠道传导到中国。

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危机的根源,事实上这与其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则消除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及不存在了。现在看来,马克思的商品经济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社会对商品经济原因的认经突破了所有制限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完全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也客观的存在着,都需要交换商品来进一步实现经济利益。那么,我们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认识也要有所发展。因此,一般说来,商品经济、市场制度的各种弊端,包括经济危机,也必然会发生在所有采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

总而言之,在解决经济危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用辨证的角度去看待各种经济理论和问题,这样才会创造出符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经济发展才会逐渐日趋成熟稳定。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2篇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现阶段的现状,应对

一、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1.深刻带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印记。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用工荒,企业出现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危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企业开始大量裁员。有些企业不裁员也采取了降薪或变相降薪措施来应对。在此种情形下员工也只有接受现实。我国劳动者保护政策也因经济危机而中止。而时至今日,企业还是借经济危机的影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企业劳资矛盾大量存在。

2.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世界经济的依然脆弱,随时都有衰退的可能性。现阶段美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将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而南方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更是证明现阶段企业生存的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延续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员工待遇成为很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3.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诉求差异变大。降低员工待遇则造成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和员工诉求差异比以往情形增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员工可以因为企业违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甚至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完全违反劳务派遣用工三性的规定。完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资矛盾。

4.当前CPI高企进一步推动劳资矛盾。CPI高企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加大。同时,CPI高企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率下降。这就造成了劳资矛盾的升高。《工资条例》迟迟不能出台恰恰说明了劳资矛盾化解的困难程度,这就从国家层面说明了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的20年来工资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的应对方案

1.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企业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分岗位性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甚至以非全日制用工的名义来雇用全日制工人。这虽然从表象上解决了企业现阶段的用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际上是更加进一步积累了用工矛盾,最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以至于有的企业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最终破产。

作为企业来讲,依法用工是用人成本最低的方式方法。劳动合同法对违法用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比如企业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支付双倍工资,而超过一年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需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调解仲裁法也加重了用人单位一方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很难免除责任。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是企业需要依法用工的重要原因。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用工,这是企业获得员工尊重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依法用工都做不到,这个企业也不过是员工暂时落脚之地,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则员工势必会跳槽。而这个企业会进入下一轮招聘面试培训新员工等一系列重复工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的企业老总就讲,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能够缴纳社会保险看起来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你只要看到企业的违法成本和企业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你就不会觉的这是负担。所以,依法用工不仅是企业的用工的底线,也是企业良好经营的起跑线。

2.资方应当敢于面对劳资矛盾,善于解决劳动争议。由于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存在,企业经常以经济危机和现阶段通胀预期造成的成本上升为借口来应对劳动争议,资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对劳动争议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对劳动争议不能理性积极应对,从而造成被动。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集体性的劳动争议,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劳资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个别企业连续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形成资方和工会的合理互动,资方更好的了解员工需求,资方设定的企业文化才能贯彻到每个员工,员工也会感觉的自己受到资方重视,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资方的重视。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方案,争取企业矛盾在企业内部得到化解,从而平息企业内部的不良势头。第三,出现劳动仲裁和诉讼,资方应当积极应对,和员工形成良性沟通,不能一概以对抗的形式来解决。一来能够降低企业的仲裁和诉讼成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来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中形成正面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于企业效益挂钩的工资激励机制。劳资矛盾集中体现在利益关系中,现阶段劳动者也能够理解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的收入不稳定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劳动者的困境。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与当前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劳动者工资与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当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联,劳动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命运相关联。现阶段银行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同时民营企业在今年开始出现投资热,所以民营企业的在今年应当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人才才是在此次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资激励机制,但是随意性太强,资方不能自己遵守,当员工提前完成订单任务时资方随意增加订单任务,从而取消原来定好的奖励标准。有些企业为了调高利润率设定较低的奖励标准,使员工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动力。这都不利于企业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期间劳动争议的化解能力体现了资方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经济学没办法了吗?

2011年欧洲的财政危机继续向深处发展,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9月中旬一度达到100%,也即是说,现在买入一元钱的希腊国债,明年希腊政府将还给你两元,然而如此高利率的国债仍然缺乏买主,市场担心希腊政府撑不到明年这个时候便会破产。财政危机甚至蔓延至欧元区的核心国家,意大利和法国陆续收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警告。欧洲的财政危机虽然持续恶化,汇率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欧元兑换美元数额从2011年年初的1欧元兑换1.3美元,提升到在9月中旬可以兑换1.45美元。为何欧元区的财政危机向深度发展,货币反而更被市场看好并且真实地走好?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方面美元因为美国经济的弱势和美元自身的过量发行而走弱;另一方面,因为欧洲央行今年救济财政困难国家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救助财政困难国家的资金规模预计达到1.5万亿欧元。有人说欧洲的财政危机实际上是欧元区各国能同享福不能同患难,这说法有一定道理。就以本次危机而言,从2008年一直拖到现在,欧洲央行才开始动用美国早就启动的印钞机。但这也未必是坏事,欧洲国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次贷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实行的凯恩斯式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启动印钞机扩大货币发行量刺激经济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还危及了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官方最近发表的观点认为,美元在最近几年内不会失去世界储备货币地位,这种说法是否过于自信且不说,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人意识到了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面临逐步失去的现实。

通胀触发了欧洲高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欧洲人最初的做法是采用小水救小火,大火用大水救的策略,问题只有爆发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启动欧洲央行的印钞机,欧洲央行实行的是一种略显拖延的凯恩斯主义,效果已经被事实证明并不尽如人意。

日本虽然面临了失去的十年,也许这种情况会延续到新一个十年,古典流派的经济学者认为日本虽然没有延续自己的发展,但起码维持了现状,相比于当前财政问题频出的美国和欧洲,日本在经济危机期间实行的紧缩政策虽然与信仰凯恩斯的国家在经济弱势时节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完全相反,但效果却比美国和欧洲要好很多。古典流派经济学者由此认为,在经济危机期间,多发货币会引发通货膨胀和财政危机,相较而言,采用紧缩的政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说法在日本过去十年经济低速前进的现实面前也只能说差强人意。

经济学没办法了吗?是的。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现代经济学,对于西方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似乎都无能为力。

世界经济发展到尽头了吗?

世界经济发展到尽头了吗?显然这和现实不符,且不说非洲还有众多一日三餐难以为继的人民,世界的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就算在发达国家内部,他们也还有众多要靠领取失业救济金生活的百姓,他们的内需市场也有可以挖掘的空间。显然,西方国家所谓藏富于民这一判断也并非完全符合事实,更准确地说,西方国家虽然一直信奉富民的理论,但现实是更多地把财富藏于富人手里。于是,我们看到有人纸醉金迷,金玉满堂,乘坐游轮四处度假,在艺术品拍卖会上挥金如土;也有人在下水道里和城市的立交桥下靠教会的救济度日。财富不均和贫富差距过大才是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这一真正的现实是西方国家不敢公开揭示的现实,虽然政治家们心知肚明,但谁又敢挑战私有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这一西方经济学的传统伦理呢?谁又敢率先对富人征收高额财产税呢?政治家们担心,如果率先推出这样的政策,自己国家的富有者都会移民国外,美国政府公然出台政策,投资美国50万美元就可获得绿卡,在这种背景下,谁敢于先推出对富有者的高额税收无异于把本国富人推向美国的怀抱。于是政治在财富面前显得异常软弱,软弱到了一些善良的富人都不忍心看下去的地步。巴菲特公然宣称,希望自己多缴纳些税收给国家,欧洲一些富有的人士也公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然,他们的声音在本国也遭到了富有阶层的抗议。被财政危机已经逼得无路可走的希腊怎样继续生存下去?或许在高压之下,只有对富人征收高额税收才是唯一途径。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的技术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好,生产能力也完全可以让这个星球的居民生活得更为富足、健康、和平,但现实却是千疮百孔。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治理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认为人人为自己、市场为大家的理想已经被事实证明并非完全如此。

走出经济危机的新路径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是自私的、逐利的,但比尔・盖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把财富捐给慈善组织,巴菲特和索罗斯更是乐于慈善,说明了自私和弱肉强食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类逐利的贪婪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当人类社会已经有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之后,富有的个体已经不再乐于积累资本,他们追寻的是帮助身边的人过上健康、平等的生活。当人类整体已经有充分的能力让自己生活得饱暖、健康之后,还有必要继续用资本、用贪婪来激发人的创造力吗?

第4篇

[ 关键词 ] 中小型企业 经济危机 企业管理对策

中小型企业的存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根据2009年11月底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由此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但在经济危机中,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损失也是重大的。由于资金、规模、影响力等资源的有限,受到金融海啸冲击力越来越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严重困难,有的甚至会因此而破产、倒闭。“中小企业倒闭潮” “民工返乡潮” “裁员企业名单” “不景气行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客观来讲,在这次经济危机中,中国的经济损失并不大,甚至于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回复过来,“部分归功于中国经济的活力”。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很受伤”?今后又将如何面对?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

1.发展历史

我国对企业的界定先后经过几次调整。建国初期,曾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1978年国家计委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综合生产能力”。1988年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作了分别划分,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1999年再次修改,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将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4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我国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按经济地带划分:东部地区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带,42%的小企业分布在这里,全国小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6% 由这里产出。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东部是中部的2.5倍,是西部的3倍。按所有制结构划分:全国已形成多元化的结构。在小型企业总量中,个体和私营企业占到77.7%,集体企业占20.1%,国有企业占1.4%,三资企业占0.6%;而在产值上,集体企业占51%,个体、私营企业占23.3%,国有和三资企业各占13.1%。

2.现仅存在问题

真正追究起来,中小型企业的巨大损失,并不应完全归咎于经济危机。而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存在,使得中小型企业本身的问题暴露出来,并进一步加剧,重创企业本身。企业今后的良好发展,就必须正视和解决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外部因素。

融资难。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就是国内中小企业的痼疾。贷款难实际是机制设计问题,而不只是受制于宏观调控的紧缩。企业融资有三根血管――股市、债市和银行,中国过去对于中小企业三根血管几乎都不通。银行贷款中只有一小部分流向中小企业。这就造成不差钱的中小企业要上资本市场、最缺钱的中小企业恰恰上不了市的尴尬局面。

税负重。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使得中小企业的税收和苛捐杂税负担过重。从中小企业全部负担看,各种杂费约占2/3,税收只占1/3。繁重的税务负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管理滞后。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在修改《宪法》时承认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但是在法律保护上却没有体系性的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和法规。因此,常常导致政令不一,企业无所适从,从而进一步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掌握,更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上的规划、引导、协调、监督和扶持。

第二,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创新意识淡薄,技术创新力度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同时,由于知识参与分配难落实以及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现有科技人员流失也日益严重。企业整体素质偏低、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力开展产品、工艺、设备的技术创新,难以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与调整。

企业领导班子素质不高。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总体上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另外,企业内部也存在着一言堂、财务管理混乱、职责不分的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信息滞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结合地更加紧密,轻微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利益,中小型企业对这一方面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于国际供需关系不敏感,往往错失商机或是应对不及时而出现损失。

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小企业的建立往往是家族、亲朋好友一起合作的结果。但是,当企业发展起来后,家族管理的缺点,就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法律观念不强。目前中小型企业欠缺专业的经济法律人才,订立合同时漏洞很多,很容易被交易方钻空子。同时,也不能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货款拖欠、质量问题,往往给企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二、问题解决途径

1.加强政策支持。既然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外因已经很明确,以政策形势进行倾斜和扶持是必须的。在这一方面,浙江的危机应对经验值得借鉴。在浙江中小企业成长的历程中,历任浙江省委、省政府都十分注意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把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千方百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总体而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逐月回暖,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但已基本走出最低谷。

2.企业练好内功

企业要抓紧技术创新。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客观规律和国内深化改革抑制通货膨账的客观背景,要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使企业发展迅速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境求得新的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为实现这一点,企业必须改变过去的生产经营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吸收各方面科技力量参与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更能使中小企业快速实现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要努力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第一,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努力做到“制度留人”。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其次要建立科学灵活的用工制度。为企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特别要注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一种福利,一个不能提高人才的技能和观念,没有人才发展机会的企业是很难留住人才的。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它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补偿和发展。只要他们在企业工作的时间愈长,企业得到的回报就愈大。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人才的主人翁意识。企业文化是一种凝聚力,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美好前景来调动职工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要注重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着重于在职工中树立和企业“共存亡”的归属观念和团队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第四,建立公正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用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

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到了以提高素质为主的时期,信息化在提高中小企业素质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相信在政府部门引导、IT厂商支持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下,走入信息化大门的中小企业必将大规模普及,IT应用也将日益深化。认识不到这一点,企业的发展必然陷入困难。

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这次经济危机中损失最重的就是加工业和制造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出口为主的东南沿海加工和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多数做的是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实际上,品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在经济危机中,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然保持了上扬的发展态势。在目前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抓住品牌建设这一重点,努力改变企业的经营思路,加强自身实力,摆脱对贴牌订单的过大依赖性。

三、总结

事实上,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之路除了政府的各种政策扶植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解决好内部问题,以战略性眼光重新审视市场,增强信心,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扩大市场。只有自立自强,企业才可能在危机中保存实力继续发展。同时,也应认识到经济危机的存在是必然的,即使是企业已经开始恢复,大环境的高失业率、高通胀与经济停滞或低增长仍旧同时存在,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2]陈庆修: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界500强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严冬,中国集体经济,2009-5

第5篇

[关键词] 经济危机 应对措施

一、经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困难

经济危机已经对沿海地区的制造企业受到致命冲突,许多的企业防备不足,经受不住其冲击,纷纷倒闭。我们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更是唇亡齿寒,美元的贬值,出口进一步受限;原材料的大幅上涨,居民的消费信心受挫,产品的消费进一步困难;国家银根的收紧,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困难。企业站在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二、 企业的应对措施

危中有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大企业受到的冲击同样比较大,一般难以快速恢复,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确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因为船小好掉头。冬天确实到来了,但是寒冷的冬天之后紧跟的就是明媚的春天。尽量设法熬过吧,可以在如下方面努力:

1.寻求支持,练好内功图谋更大发展。国家出台大量的政策以拉动国内投资建设和需求。这对西部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眼下全球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想办法拯救市场,投入已经超出了历史上历次危机的规模。避免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政府支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中小企业大多是资源型、内向型企业,政府的政策也是切合西部地区的实际而制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应按政府支持的方向发展,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练好“内功”。但也不要简单找政府,而是自己立足于市场,去迎接这个竞争。

2.改善管理,改变生产方式。许多中小企业以前的起家是以一时的机会和资源型的企业,真正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其软肋,在经济比较景气的环境下,压力感还不是很足,改进的动力也就不强。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企业在危机中的生存之道,首先是‘活’下去,其次是趁低换盘、换资产。找准定位,寻找机会。中小企业需要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向集约式的转变,要高效率、高产出、高效益、强创新。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下功夫,而最重要的是以核心价值和品牌理念为灵魂,铸造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进行由粗放式向集约式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现并实施新的商业模式。

3.加强品牌建设,保持企业营销通畅。品牌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软件资源中的重要一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品牌美誉度与知名度等相应提升,消费群体就会减淡了对企业背后硬件资源的深入考虑和探究,而是关注企业与消费者内心的沟通。危机的情况下,更应该在坚持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情况下,加强品牌基础建设和品牌推广,增强品牌的凝聚力和对产品销售的拉力。

4.加强渠道管理。应对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加强渠道管理,保障渠道通畅。目前渠道中多数是中小企业,他们本身应对金融危机的实力不足,能否过冬还是个问题。市场无疑提供了最佳的机会。建设渠道,固然依赖渠道将产品卖出去,这只是利益层面的交换,不是一流厂商的做法。有更高利益时,这种简单的关系链条便不存在了。学习一流厂商的做法则是提倡共赢。在这个时候,要做是中小企业,供应商和通路商一道面对危机,度过难关,赢得市场,也赢得长久的支持和信任。危机的今天,中小企业目前亦在逐步融进互联网中,依然绕不开渠道建设这个核心。由于网络的发展,渠道建设的情况越发复杂,过去讲竞争,现在是讲竞合。但无论哪种情况,渠道都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中国国内市场而言,众多出口企业贸易额受到严重影响,无疑会将方向掉转,开发内需。在此情况下,国内市场的渠道之战只会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在保持原有市场的份额的同时下一步多针对国内市场特别是尚未到达的市场进行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的开发才是我们西部中小企业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战略发展的指导思想。

5.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战略。合理调整企业人才结构,节约用工成本,加大人才储备,节减非关键岗位人员需求,加大和力保核心人才的人心稳定,并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培训。企业要走出危机,获得生存,人才是关键。尤其是那些核心人才,更应该保留,甚至可以在市场上去网络和优选高级人才。阿里巴巴的马云说:“在平时在忙的时候不注重团队建设,文化建设,而现在可能是最好的时候”。加强内部管理,发现新的商业模式。承载不了用工成本之重,裁员,将使公司更具反应能力、更加敏捷,给公司一个新的机会,对增长领域进行再投资。

6.财务融资渠道多样化。外部融资渠道尽量的丰富,竟可能的利用企业的政策优惠,争取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自己。内部的融资亦是相当重要。当没有现金的时候,可以利用股权融资,让新的股东进来分担一部分风险和未来的争取把企业做大做强。其次,民间金融的市场化一定要推进,这不仅意味着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要被放开,更意味着政府应将民间金融合法化,并加以合理引导,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当然,这种做法会遇到商业银行等利益集团的阻力。

7.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规划的能力。合理预测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和生产规以及中间竞争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和需求的情况,做到生产适应消费需求。强调产业的集中化,应对经济危机不是单兵作战,只有西部的地区企业联手,降低相互的交易成本,提高其信息化和交互沟通,由竞争变成竟合,把饼做大,棉衣做厚。21世纪,供应链管理是热点,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利润源泉,与其在目前这片模式的红海下,不如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开辟一片红海,以度危机。

史玉柱认为,在当自己最困难的时候,采用的方法是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行业,最熟悉的产品,然后再带领团队全力以赴。这个时候你自己的行业是你最了解的,你的核心竞争力是最容易形成的,在最困难的时候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坚守自己的行业。在危机的情况下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做该做的事情

第6篇

一.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剖析

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年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万人大关,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机,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综上我们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两点:

1.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所以,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传授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有一位19岁的大学的学生在放暑假时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一个惊喜。他并未告诉自己的女友,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后来他迷路了。无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来。直到警察赶来才解决此事。在危急时刻,人类最基本的应变能力,生存能力,我们认为他没有。一个重点大学学生,我们可以完全不用怀疑他的智商。不过我们也同时慨叹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大学是作什么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认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锻炼的是获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大学教给我们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显然,我们大学生缺少这样一种能力,也同样缺少一种好的心态。社会上出现许多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事件如:大学学生用浓硫酸泼熊,震惊全国的事件。

2.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我国的当中:第一,第二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较少。同时,我国又以出口商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小商品为主,而这些产业并不需要这种高素质人才。国外恰好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相当发达,正是这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产业对大学生这种搞素质人才,才会大量要求。所以国外的大学生的需求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要求。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电子产业,管理业都好似第三产业的范围,而这些产业正式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大的产业。年的就业报告分析中调查社会对不同毕业生的需要,大专生占49、16%,本科生占65、52%。研究生占66、66%。研究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仍然被大多企业所热衷。在专业排行榜上,前十一名分别是工商管理、电子信息、经济、机械、外域、土建、医药、法学、交通运输、化工、制药。第三产业仍是前列。

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袭卷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相继倒闭。这场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国。我国的市场经济由于开放度有限,所以受损程度有限。不过,这次危机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大波动。我们多年以出口商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现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订单急剧减少,企业亏损严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停产倒闭,农民工提前返乡,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样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裁员,不准备招聘人员了。所以,打部分大学生面临无业问题。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卖肉等等。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三.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断探究着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方法

1.从大学生主观的自身角度出发:

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自身专业技能,同时,端正就业心态。

2.从客观角度讲:

第7篇

在当前不确定经济环境下国内企业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IT架构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更加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

美国企业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多数调整了自己的业务和管理策略,比如说对于现金流特别的重视,降低采购货品的成本,想办法争取客户,降低风险以及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效率。

架构需“集成”

中国的情况有些不同,一是相对来说资金充裕,二是需要考虑如何在海外扩张和并购,现在可以用很少的钱买到很好的产品,比如说一些大的银行、电信运营商、金融和保险公司,还有大的能源类的、资源类的机构,包括汽车企业在内都在想这个问题。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一方面考虑业务持续性,另外也在寻求更低的成本。网络渠道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变得尤为重要,更多的时候,消费者不会开车到店里,而是选择网上购物。去年下半年后网上业务增长迅速,这提醒国内大的企业在网上渠道上要花更多的时间。

经济危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个时候对于信息的综合的掌控变得更重要了。这场危机带来了大多数企业对于IT价值的重新思考。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流程的快速变更、信息的全局可视化、用低成本的架构来支撑原来的企业业务等等,都有赖于集成的架构作为基础。

在过去五年里,在金融危机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整个中间件与sOA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集成,集成很大程度上因为全球化的企业并购。全球性企业在进行并购的时候发现支撑并购的集成架构很关键,把不同的公司收购过来之后,需要利用IT技术进行整合。如果说原来的集成需求对国内企业并不是那么迫切,那么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更为突然地把整合提到日程上来。即使不是对外进行海外并购,即使是内部的并购也面临信息的整合,因为抓住了信息就抓住了管理的根本,这点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显得尤其迫切。

很多国内大的企业在做大的时候是先把很多主业并购成一个集团企业,每个公司有自己的特性和IT系统,本身就有整合的需求,所以这是一个很强劲的需求。这方面企业的希望有两个,第一,完成应用的集成,第二,在新的集成平台上开发新业务。完成第一点以前都是用点对点写接口,完成第二点则只能求助于基于sOA架构的应用集成。

集成后的好处,首先体现为业务的透明性和业务的实效性,这个对管理机构也有很大价值。以前,很多的管理机构都是每个月汇报一次经济的指数,比如进出口的情况,以便作出决策。现在发现情况变化剧烈,可能在十天里进出口额度、注册企业的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管理机构现在必须把关注业务的变化、信息的变化缩短到一天甚至几小时就要作出快速的反应。带来的需求是怎样用快速的办法处理来自不同的应用和数据源的东西。很多的决策部门关心的是下属的多少家企业需要救助;作为一个集团企业来说,需要了解哪些下属企业经营状况特别差。这种对于实效性的要求,使得原来以月为单位的信息需求,转变为而现在以小时为单位的需求。当外部环境变得不确定以后,企业运营的蝴蝶效应会振幅加大,小的恶性事件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企业或管理机构的全局。这时候评估小事件对于整个业务影响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另外不能只看这一件事,要结合目前所有受影响的环境,企业领导需要一种综合感知的能力。以前的IT应用仅仅是支撑了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并不能解决企业级业务可视化方面的问题。

对于很多中国领先企业来说,在经济危机这个特殊的时期,优化企业的架构和基础设施会让他们变成世界级企业,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增长。在这个由大至强的过程中,IT架构在其中变得特别的关键。在这些对应的技术中,系统集成技术、数据的集成、员工的协作的架构都需要建立。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情况是:企业监管是国内企业最能体现SOA集成架构的地方,相对于欧美企业,国内企业的创新压力并不大,最大的压力来自监管。

“树”型架构

软件架构一词,有点抽象,需要用建筑来做个比喻,原来的企业应用像盖楼,做一个业务应用,就好比盖一座楼,楼与楼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现在要把一个企业的应用变成树一样的架构。

简单说一下,树冠远看像云,就是我们讲的云计算,里面的业务服务,比如说可以是网上旅游网站下订单的服务,可以是一个客户进行数据查询的服务,这些具体的需求,就是位于顶端的叶片。而树枝就是类似与BPEL业务编排,服务总线这类的技术,树干是一些应用网格的技术,可以不断地变粗来支撑巨大的树冠。从两三台到十几台横向扩张,就像互联网公司的模式一样。原来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树根上,相互之间不联系,比如说订票、信贷。现在要把树根的养分送到叶片,叶片可能会灵活的改动,比如说到秋天会变黄,冬天会落叶,第二年会有新的出来。怎样更快的做这个事情,需要一个有机的结构来支撑它。

我们把这棵树从上往下分析,树枝一方面是我们强调的业务编排工具,另一方面代表了企业服务总线,能承载这些业务的信息互通。树干是应用网格的技术,背后有很多的产品,比如有一个产品,可以由两台服务器横向扩展到几十台,承接外面大量的互联网用户的查询,客户的起步很低,可以随着业务的增长来做。树根是比较基础的中间件,比如说交易的中间件,还会继续用于银行卡交换等高交易量的基础应用。

再回到这棵树的上半边,因为有很多不同的人访问叶片的服务,所以有门户的需求。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权限,这就有了身份认证的需求。还因为你要求把传统应用里的很多的树根里的养分放到树叶里,比如很多结构化的数据,还有外在的非结构化的数据都储存起来,比如说票据,视频和多媒体文档,让他们很容易的像Google那样被搜索到,这个叫企业文档管理。这里不再叙述这些具体的功能,读者只需要理解现在的企业架构已经是一棵参天大树的结构,非常完整,可以生长,又是完全有机的连接在一起的。

这棵树长大后,从业务功能的角度,开始做了一些分区,如同大脑图中的右脑。在这张人脑的图上,左脑是过去企业建立的一些基础应用。过去那么多年的IT建设,偏重于都是逻辑思维,比如说ERP,供应链管理,人事管理,都是解决确定性的、最基础的人财物的问题。

第8篇

科学发展上水平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必须在企业管理上上水平,就是要实施现代科学的、精细的企业管理措施和办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形成有序的、富有激励和创新活力的机制优势,逐步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新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研究这一重要课题,逐步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新机制。

一、确立全新理念,形成精细化管理共识。

精细化管理是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新形势下,企业界提出的应对经济危机,走出经营困境的最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在危机中,一些管理粗放,经济实力薄弱的企业,无法抵抗市场风浪,纷纷破产倒闭;而管理严谨,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则通过结构调整和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继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度过了困难,迎来了新的生机。在这次危机浪潮中,企业界人士得出一个结论:即市场是变化的,企业管理是永恒的;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应对经济危机最有效的良方,在市场看好的形势下,精细化管理可给企业带来优厚的经济效益,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可增强企业抗衡市场危机的能力。

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确立全新的思想理念。首先,在高中层管理人员中要切实转变观念。要从思想认识上转变企业管理上的传统思维模式,要改变以往随意化、经验型、粗放式管理模式和观念,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要以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作为管理者,重在精细化管理办法和措施的决策与推行,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其次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是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动力。每一位员工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成效。

二、把握科学内涵,推广运用精细化管理原理。

精细化管理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内涵,所谓“精”,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效的东西,即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所谓“细”,就是细致入微,入木三分,找到事物矛盾存在的内在因素。概括讲,就是用最有效的办法解决最根本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内涵。把这一原理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科学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必然能够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今年以来,宝徽集团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收到较好效果,特别是宝徽锌冶公司在生产工作中严格实施精细化管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和办法强化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使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生产成本得到大幅度下降。至10月底,每吨锌锭累计生产加工单位成本平均与上年同期下降了536.8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了15.29%。锌冶公司还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环保、生产现场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产环境。新晨

三、探索科学方法,建立精细管理高效机制。

精细管理的核心是“精”,即管理的办法和措施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和激励性。凡是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实现一种目标,都要讲究科学方法,方法对头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那么,正确有效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做好一件事情,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对该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知情知理,知此知彼,才能拿出正确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来。宝徽锌冶公司在生产管理,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两个方面的内在因素值得我们研究,一是运用了利益驱动原则,把成本控制结果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了。锌冶公司全面实施了全员吨含量工资考核分配办法,按照集团公司制定的方案,锌冶公司对各分厂、科室在产品产量、质量、安全、环保、成本等方面逐月进行考核,核发产品含量工资,成本节约部分的25%归分厂进入工资分配,实现了全员工资与工效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全员控制生产成本的积极性。二是发挥了广大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分厂、各部门及广大员工紧紧围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认真研究,想方设法,挖潜降耗,提高效益,大家群策群力,采用了一系列科学而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过去配件坏了,拆下来扔了,领个新的换上;现在是修了又修,用了又用,实在不能使用需报废的,把上面的螺丝、垫片和有用的零件都要拆下来再用。至10月底,备品备件占总成本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5.84%降到了今年的3.10%。锌冶公司的实践证明,科学的办法和措施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而科学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来源于对生产实践活动的调查和研究,来源于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第9篇

2008,中国农资企业如梦一般,如戏一样,“过山车”般的情境让农资企业从大喜到大悲。上半年的价格飞涨,达到自1995年以来13年内最高涨幅;而到了下半年,市场行情骤然突变,价格扶摇直下,行业巨幅振荡。

以尿素为例,2008年是历史上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年,超过了40%,而正常情况波动幅度在20%左右。上半年价格一路上涨,到7月份时许多尿素企业的出厂价都达到了2500元(吨价,下同),高的超过了2600元,市场批发价高的接近了3000元大关,均创出历史新高,且市场非常火爆。然而自8月份后,尿素价格一路下跌,到年底时,尿素出厂价多为1560—1700元,市场批发价大多为1650—1800元,下跌幅度普遍在800元以上,市场需求明显降温,且显得相当的冷清。

对比上下两个半年,真可谓是:冷热两重天。

2009,梦魇狂袭

2000年到2006年,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呈繁荣势头,加上利率水平较低,因此次贷市场发展迅速。但是,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加上短期利率的大幅提高,次贷抵押的还款利率也大幅升高,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大大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进而在蝴蝶效应的带动下,2008年年底,终于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场全球性“金融海啸”无可避免的让中国农资企业陷入更大的慌恐之中,从行业巨头到无名小卒都纷纷喊起了“过冬”口号。农户需求锐减,经销商持币观望,仓库库存难以消化,厂家资金难以回拢,新一轮的“啤酒游戏”在农资行业愈演愈烈,农资企业何去何从?

新年伊始,本应万象更新,然而对农资企业来讲却如梦魇狂袭。

铁桶理论——宋玉锋为农资企业“御寒抗冬”支招

面对80年以来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农资企业何去何从?如何“御寒抗冬”?是“激进”还是“收缩”?是“积极应对”还是“坐以待毙”?

宋玉锋认为:眼下的经济危机虽然来势凶猛,但对企业来讲也并不是束手无策,关键是我们要找到经济危机下正确的应对策略,找到市场突破的合适突破方法。总结多年经验,针对时下局势,结合市场特点,希望本人精心总结的“铁桶理论”能成为农资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金尊至宝。

何谓“铁桶理论”?

所谓“铁桶理论”,其指导思想是:在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收缩品牌投入,缩减开支,开源节流,精心打造营销渠道,通过渠道发力,依靠铁桶一般的营销渠道,在市场上赢取主动,在经济危机时期开创全新局面,并赢得主动和效益。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安安静静做渠道,静下心来做市场。

所谓“铁桶理论”,其工作内容是:细分准确化,卖点差异化,营销标准化,终端生动化和促销未来化。

在刚刚结束的永利复合肥2009年度产品推介会上,一位来自福建的经销商朋友参加完会议后激动的对厂家的人说,“你们的操作方案太好了,策划公司也很有水平,我有信心把我的市场做好,第一年就做到市场排名第一”,我们握着他的手笑了笑,说了声“好”,他赶紧又不失时机的补充道“说白了,在我的店子里,我想让哪个牌子卖好,哪个就可以卖好,关键看我想不想卖”。

这就是农资行业今天依然存在的不变真理:只要渠道和终端的意愿强烈,你的产品畅销是必然的!数据显示,在全国主要化肥需求大省,广东、福建、山东、河南、浙江等,农户购肥85%以上的人听从卖化肥人的意见和推介。

因此,从现在开始,请关注你的渠道建设,关注你的经销商成长,关注你的终端门店的需求,你可以没有太多钱做广告,可以没有太多的钱印刷精美的宣传品甚至设置赠品,但是,目前的市场阶段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的网络打造的铁桶一般,把你的经销商团队培训成和员工一样忠诚,把终端门店的小老板当自己的朋友看待,这样一来,你想不赚钱都难!

经济危机,对大家来说,也许是危机,但对你,也许正是机会。

“铁桶理论”五块板

众人皆知的“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而我们的铁桶理论,就是要打造长短一样,强度一样的五块渠道桶板,从而形成铜墙铁壁一般坚固的市场铁桶,通过渠道发力,在企业不做大的广告宣传、促销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成功营销,并克服眼前困境。

1、 细分准确化

越是在经济危机时期,越是要进行精准营销,找对营销方向,争取不浪费一点营销成本和资源。农资市场营销走细分化是必然趋势,那何不趁此机会进行精耕细作呢?

在经济危机时代,企业更要深度挖掘和找准自己的资源优势,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找准方向,然后进行目标市场细分,确定一、二、三级市场,确定开发次序和投入力度轻重原则,在目标市场内,结合当地市场情况,找到重点目标用户,进行重点开发,以建立自己的强势革命根据地,实施区域为王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坚持大客户开发之路应该是农资企业不能放弃和忽视的基本原则。

2、 卖点差异化

产品同质化时代靠什么销售产品?经济危机时期靠什么赢取市场份额和主动?答案就是:USP,即独特的销售主张。

一个产品,没有独特的销售主张,产品差异化核心卖点不明显,就象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个性,人云亦云,自然就得不到市场的青睐和终端用户的认可。尤其是在当今时势下,更需要一个能撕开市场裂口的卖点来为销售服务,而不是靠大量广告和促销来刺激驱动市场销售。如我们为永利复合肥的“活土疏型”功能定位,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经销商的认可和追捧。

3、 营销标准化

农资营销,不能坐商,也不能走商,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沉下去做商、组商(组织经销商),并且要实行标准化管理,这样才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标准化营销管理的内容包括:“一张图”、“一条线”、“两张表”和“四定原则”。

“一张图”就是“终端网点地图”根据终端性质和位置,在图中画出具置以及编号。图例:略。

“一条线”,就是根据终端分布图,根据线路最优原则,设计业务代表工作区域和工作路线,防止将时间浪费在终端维护的路途当中。在分布图中明确画出该线路的终端顺序,拜访频率。

“两张表”,就是“终端档案表”和“终端维护情况记录表”,通过这两张表的填写,明确规定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内容,包含了销售工作希望获得的所有有效信息。具体图例:略。

“四定原则”,即固定的业务员按照固定的路线、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网点依规划开展终端拜访和维护工作。

4、 终端生动化

据统计,生动化的终端陈列可以直接拉动销售提升72.35%。

生动化的定义:让产品更生动地展示于消费者面前,使之容易的被消费者识别,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获得更多的被购买机会。

为什么要生动化:当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通过建立生动化标准,不但可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还可以让消费者在众多竞品中看到整洁、有序的陈列风格,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容易形成记忆和引起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

终端生动化内容:农资产品终端生动化陈列的内容包括门头、产品摆放方式及摆放位置、横幅悬挂位置及要求、荣誉证书摆放、肥料样品、宣传资料、易拉宝摆放、喷绘画布悬挂等。

5、 促销未来化

促销不搞不行,搞了光赠品又是一笔非常大的费用和开支,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代,现金为王时期,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对企业来讲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呢?

答:有。

那就是把促销搞在现在,把兑现放在未来,通过时间差来巧妙的解决问题焦点。

促销主题:卖***肥,中神秘大奖

奖励内容:凡中此奖者,可终身免费由***厂家提供的***肥料,无限量使用。

奖励方式:凡中奖者每年在用肥前,把所需要数量、品种报给公司,公司在用肥前送至用户家中,并指导其使用。

实施细则:略。

此促销活动方案设计的好处是:一、把促销的奖励奖品兑现时间推迟至以后,并逐年分摊,避免了在经济危机时期要兑现奖品而付出的一大笔费用;二、中奖者可终生免费用肥,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能达到促销目的和效果;三、中奖用户亦可作为示范田用户,能主动配合相关宣传和推广工作;四、推陈出新,走出传统促销套路,容易造势和吸引大面积参与。

结束语

2008,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走出暴风雪的人们刚刚抖落满身的风霜,却又传来汶川那惊天动地的噩耗,茫茫苍天哭泣,沉沉大地哀鸣,苦难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它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

2008,一段难以忘怀的激动,百年期盼的奥运梦想在火热的季节被实现,神七也载着国人的期望,一飞冲天。从昆仑之巅,到东海之滨,多少悲欢离合,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2008,一段奋力拼搏的序曲,9月14日,美国第四大银行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向全世界宣告,一场金融海啸已经无情地向人们袭来。

第10篇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危机 可持续增长

世界经济无疑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衰退,不幸的是,这一轮衰退还遇上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让世界主要经济体担心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无疑要受到这一轮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那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呢?中国从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整整三十年,这刷新了增长时期之长、增长速度之高的历史记录。回顾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可以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地产权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我国最早的产权改革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这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奠定了制度性的条件。可以说,一夜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不仅(很快)基本解决了,而且农民手中有了剩余,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度地增加,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第二,打破垄断,搞活市场。而紧接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打破工业生产以及服务业的国家和集体垄断经营,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繁荣提供了另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国内对工业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很快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打造“世界加工厂”,以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经历了1996年经济“软着陆”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大了对出口加工业的支持――除了原本在特区就实行了的减免税、出口退税、廉价提供土地、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外,还大幅度贬值人民币。以至于,我国出口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007年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也相应地迅速提高,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在“中国制造”的冲击下,频频向中国提起贸易纠纷、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而在人民币在国际压力下升值约15%、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条件下,要继续依赖于出口加工业的增长来推动我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就几乎不可能了。中国经济再一次转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了。

第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公共投资。不管增加政府购买(如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和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民众的社会福利的影响如何,按照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这二者对维持我国高速的GDP增长率都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债务的增加。当政府赤字的边际收益等于或者小于其成本时,就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持续了。并不是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要驱动政府购买和投资这“两架马车”经济就必然会增长。我们真正需要的增长不是GDP,而是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第五,积极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从1998年到2007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不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采取了“稳健的”(实际上是积极的)货币政策。除了常规性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一个对国民经济影响非常大的货币政策也许要算典型的寅吃卯粮式的“消费贷款”政策的实行了。在内需不足、银行存款余额急剧攀升的情况下,鼓励消费、促进内需原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实行消费贷款、尤其是实行商品房的按揭购买政策,为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泛滥及其巨大的泡沫准备了一个难得的必要条件。一时间,房价节节攀升,房地产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加。而这背后是我国银行对房地产业的巨额贷款,是货币供给的急剧扩张。同时,房价虚高也成了国民关注的一个焦点,汉语中因此而产生了一个新词汇――“房奴”。以至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了。但是,我国房地产业有价无市的现状,注定其发展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注定其泡沫迟早是要破灭的。

当然,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还有技术进步、生产组织的改进等方面的原因,但它们与上述的各种原因相比,其作用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和引人关注了。而要继续依赖上述各个方面的因素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然而,为了应对目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政策――力度空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救股市、救楼市、提高粮食收购价、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实际上,简单地说,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内需不足,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三是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内需不足,不外乎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大,尤其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即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过低的问题。因此,要解决我国的内需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的问题。

资源利用效率低,不外乎是生产力水平低和资源的低效率配置问题。要解决生产力水平低的问题,除了改进技术设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外,别无他法。而这需要足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支撑,从而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科研管理模式、增加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将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要解决资源的低效率配置问题,必须要减少共有产权、降低产权中的共有成分,以尽可能避免“公共草地悲剧”带来的资源的过度使用、和资源的闲置。中国经济的未来必须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向发展,否则,中国经济只有令人悲伤和可怕的未来。

自然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可以说是制约我国持续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应对当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需要兼顾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考虑。中国的小农经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低、以及巨大的自主消费市场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比西方高度全球化的、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稳定性。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夸大目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完全没有必要以牺牲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来维持高速的GDP增长。

而要解决好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向西部进军,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现有的城乡人口格局、财税收入水平和农民人均耕地几亩的资源禀赋约束下,要让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收入水平,依赖于转移支付是不可能的。所以,既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又要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农民向西部(如新疆、甘肃等地)进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政府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掀起以保护和开垦耕地以及培育水源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大开发,这或许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所在。这样,还可以分流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减轻通胀的压力。为什么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的西部大开发呢?

第二,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打造创新型社会。当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时,我们很难想像社会精英会安于、乐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我们很难想像会有多少人安于和乐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可以说,官本位是创新型社会的天敌。当民众赋予官员的公共权力得不到民众的有效监督时,官本位是难以改变的;在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改变的情况下,在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忙于评职称、忙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考核、忙于挣钱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创新型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要由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集约型转变,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11篇

旅游消费券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学习仿效海外国家的已有做法而催生的一个拉动消费的措施。社会各界对此事的反响也众说不一:对于受益者来说,对此肯定是持赞成态度的;对于没有受惠的部分人来说,就未必赞成了。但是通过近期对此事的关注了解,我个人认为,旅游消费券的定义有些模糊:

首先,消费券的经济补贴该由谁来埋单。按理说应该是以政府名义发放,通过国家出钱来引导刺激消费,从而解决行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需求乏力的问题,来保障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但是很多景区、酒店借机形成打折券,就是商家变相的促销手段,是商家个人的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这就完全违背了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初衷。

其次,消费券的发放没有市场针对性,也没有目的性。对旅游消费券的市场不明确,使得很多私人搭便车,借助消费券来发展个人经济,导致消费券被滥用,很多景区、酒店开始打价格战,扰乱了价格市场,也影响了服务质量。

我个人建议:在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怀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危机,暴风雨来临时我们要做到冷静。经济危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按经济规律它有兴盛期也会有衰退期。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保持过去的发展水平,简单地采取降低价格的旧办法是很不科学的。有一个负面的例子:西安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酒店一夜之间接待量几乎为零,酒店要生存总得想办法,于是开始大幅降价,这一降就很难再提价了,导致现在西安的四星、五星酒店与国内大城市的同级酒店价格相比要低一倍还多;与中等城市的同级酒店价格相比要低20%―30%。当前,景区、酒店等在接待人数上适当下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应刻意地在这方面为增长经济而发放旅游消费券。

作为政府对于可免费的一些景区应加快免费步伐,在景区设施上要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例如在博物馆重点推出有吸引力、有个性的特色展览,从而提升游客出行的意愿,让游客到了某个景点后有不枉此行的感觉。在接待服务上,景区或者酒店在价格上打折,在服务上难免也会打折,可见这种方式的弊端暴露无疑。古人云:“晴耕雨读”。在当前特殊时期,我们就该积极地做好该做的事,不要被眼前暂时的低迷所迷惑,在市场低潮时,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这个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等经济复苏了,我们就能更好地为游客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带动经济增长。

当然价格是营销的第一手段,如果景区确实有能力在门票价格上让利,那就实实在在地直接降价、打折,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调整价格幅度来让游客享受优惠,而完全没有必要打着“旅游消费券”的名义,为打折而打折。(采访:苏 拢

第12篇

关键词:资产阶级 经济危机 马克思批判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关心社会舆论及社会上各种学说的发展,针对危机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兼容并蓄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马克思针对那些学说的辩证对待,以将自己理论明确表达出来,并突出了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马克思著作中,专门批判、批评的西方经济危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针对“买卖分离――商品形态转化”解释危机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一些经济学家用简单的商品形态变化中所包含的危机可能性来说明危机,并不具备合理性。买和卖的分离只是危机的元素形式;用危机的元素形式说明危机,就是通过以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叙述危机存在的办法来说明危机的存在,就是用危机来说明危机。[1]

马克思在之后章节中又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危机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等于危机的最抽象的形式,没有危机的内容丰富的起因;卖和买可能彼此脱离,也可能顺利地相互转化。但是,发生危机的原因并不包含在这个形式本身之中。[2]

马克思针对商品形态转化会造成危机观点的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和经济二重角度的深刻论证。

这种观点,存在循环论证缺陷――当用商品形态变化或者买卖分离来解释危机时,仅仅停留于形式之上,没有内容元素,用形式说明形式,用危机说明危机,解释的一方没有告诉任何有价值内容,形成循环论证的缺陷。

寻找经济危机原因的方向――经济危机的原因应该从形式之外的寻找,形式是无法说明危机的。马克思针对此观点的批判,说明了,不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是,如果用此观点来解释危机,那么其解释是无法站得住脚的。

为什么马克思在其有关论述中提到了商品和货币发展时候,谈到可能性和现实行呢?

我们根据马克思的哲学思维观点,马克思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述,完全来自于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做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论述次序,体现了马克思采取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将相关范畴进行彻底剖析,以挖掘概念范畴内涵和外延,使得不同概念之间联系更加完整。

从事实上可以看出,商品和货币出现远在资本主义之前已经存在了,并且在中国的宋朝,经济发展十分繁荣。但是作为早于资本主义历史的宋朝,并没有出现过周期性经济危机,这不恰好证明了马克思批判的正确性么?

二、针对“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造成危机”的观点的批判

在论述危机形成原因的过程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流通手段曾经在引发危机中起到作用,在现实中可以和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联系一起,因此一些论述将此作为形成危机的原因。

马克思相关著作中对此作了批判的。在没有信用的情况下,在没有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危机。但是,在没有买和卖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却不可能出现第二种可能性。但是,在第二种场合所以发生危机,是因为商品不能在一定期限内卖出去,以这一定商品在这一定期限内卖出为基础的一系列支付都不能实现。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货币危机形式。

此论述表明,马克思对货币危机形式的研究仍然属于抽象意义上的,主要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两大职能,只不过二者抽象程度不同而已 。

但是假如将抽象危机形式来解释危机的原因,那么 这种认识又回到了马克思批判商品形态转化中的循环论证和虚无主义,本身仍然存在问题。因为本身违反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精神。所以马克思批评了这种解释危机的方向研究,也批评了一些经济学家用这样方式解释危机,过分关注货币职能,是多余的。

三、针对“比例论”观点的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李嘉图的积累理论中,针对经济危机必然发生的论证过程,也兼顾到针对一些错误性危机观点批判,这也包括了“比例论”。

马克思认为:他所研究的不是以生产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即不是以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领域之间的分配比例失调为基础的危机,因为这种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市场价值的提高或降低,造成资本从一个生产领域转入另一个生产领域,这种平衡本身已经包含着危机,但危机本身成为平衡的一种形式;这种危机连李嘉图等人都承认。[3]

马克思上述观点,说明了其研究经济危机与“比例论”观点危机区别,实际上他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调整引起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区别开了,两者之间有着根本区别。然而,不幸的是,后来的资产阶级学者和一些者同样在此或者在彼陷入了类似的逻辑推理陷阱。

在考察生产过程时,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与生产特点:资本主义生产竭力追求的只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就是靠一定的资本物化尽可能多的占有直接劳动时间,其方法或是延长劳动时间,或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发展劳动生产力,采用协作、分工、机器等,总之,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

这段论述包含意义十分丰富。马克思首先他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同时也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在生产中必然发起剩余价值生产,而且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总是可以达到的。正象马克思认为的:生产对资本家根本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剩余价值能否实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是相对,即使某一领域存在生产过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也会造成生产过剩,资本主义不可能再所有领域同时、均匀地发展,即使理想的社会也很难实现,真正满足需求的,必须要有过剩,但是后面过剩是相对需求而言,而不是相对购买力而言。[4]

该段论述,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论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相对生产过剩的危机,不是真正生产相对需求的绝对过剩;一般社会生产,是以满足需要为前提的。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违背了一般生产目的,它是满足资本家利润为前提的,因此实际上以相对购买力为前提,所以根本不是以满足需求为前提。这从侧面批判了不同形式的消费不足论,正面批判了“比例失调论”。

马克思论述到:在一定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只能在某些领域无限制地自由发展;如果资本主义生产必须在一切领域同时地、均匀地发展,那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资本主义生产。因为在上述某些领域生产过剩绝对存在,所以在没有生产过剩的那些领域,也就相对地存在着生产过剩。总之,用一方面的生产不足来说明另一方面的生产过剩的观点是说:如果生产按比例进行,那就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供给彼此相符,也不会发生生产过剩。[5]

马克思对“比例论”的批判,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危机,体现为资本家总归加大对剩余劳动的生产和剥夺,本身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必然使得生产扩大超过消费的扩大,因为工人阶级群体的分配被限定了,而不是生产中比例的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而非绝对过剩,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会发生。

如果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比例失调,那么就会出来两种问题:社会上劳动者贫困现实是合理的了;资本主义在比调整比例下,生产力仍然可以大幅持续提高。针对后一种推论,事实并非如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危机持续存在,70年代后期资本经济停滞的态势已经得到了大范围验证,显然比例论观点不服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

比例论观点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否定,然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问题,在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假若资本主义生产能够按比例生产,按照社会实际购买力生产,那么资本主义就会很快进入停滞和衰退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创造的财富绝不是人类社会的最优生产方式。而现实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伴随着扩张殖民地、战争、争夺外部市场等手段,使得解决矛盾的途径超出其经济手段之外,这些恰恰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事实。如果用庸俗经济学的解释,与事实相比,后者就是狭隘的和罔顾事实的了。

那么,经济学者会提到一个基本问题:那么马克思针对李嘉图积累理论的批判中,所引用的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如何理解呢?显然这是一个好问题。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他所批判与继承的之前的政治经济学,本身已经包含了一些特殊经济规律和普遍性的经济规律。而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恰恰是一个普遍性的生产规律理论。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比例论”批判可以看出:假若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需求为目的的生产,以消费为目的生产,而且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那么在不存在剥削的情况,进行等价交换的两部类生产仍然要满足或者符合马克思所认识的条件,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是具有普遍性的经济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以消费为目的,并且资本家依靠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取得商品所有权并剥夺剩余价值,其首先受到了资本主义特殊规律的限制,在资本主义范畴内,必然造成的经济危机,迥然不同于两部类生产表式理论的描述的状况。

因此比例论观点,得到马克思的批判。而马克思批判李嘉图的两部门生产表式的理论,却是一个普遍性的经济规律,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特殊性,生产表式理论还没有成为资本主义制约的规律而起作用。

那么又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段话呢?

马克思说:在交换中按供求正确比例进行“只有在生产资料有限、交换是在狭隘的范围内进行的时候,才可能存在。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这种正确比例必然消失;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6]

马克思对危机的论述有多种观点,如果我们不能按照一句话,或一段论述来理解马克思的观点,必须将之放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整体系统中考查。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命题。[7]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挖掘根源,从矛盾观点出发,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是生产关系,因为它已经成为制约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议,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

而马克思针对危机研究的着眼点,强调了要从资本主义自身特殊性去研究。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危机,与以往社会形态相比,以前的社会形态没有出现过,这表明了,资本化主义危机具有资本主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找到了危机原因,这些条件在之前社会形态存在,那么这肯定不是真正的原因。只有找到了资本主义自身条件,而且之前社会形态没有此类的条件,才能具备成为经济危机原因的可能性。[8]

四、马克思对“工资上涨引起利润率下降”观点的批判

马克思在研究中,针对工资提高影响利润下降的观点,进行了论述。

马克思认为,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是和剩余价值率趋向提高、劳动剥削程度趋向提高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工资率的提高在例外的情况下偶然会促使利润率下降;但是用工资提高来说明利润率下降是最荒谬。因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而且资本家可以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来弹性改变,使得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理解了形成利润率的各种关系,就可根据统计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工资率进行实际的分析。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劳动生产效率降低,而是因为劳动的效率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和利润率降低只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殊表现形式。

马克思分析了由于资本积累而引起的劳动价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劳动价格提高不会妨碍积累的进展;另一种情况是积累由于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削弱。只要积累减少了,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就消失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使得劳动价格重新降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工资水平必须服务于资本增殖,因此工资水平的提高只能是暂时的。

工资增长的第一种情况下只能是资本的增长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的不足;第二种情况是资本的减少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过剩。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运动反映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积累量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9]

上述马克思论述包含了几个重要观点:

(一)工资提高仅仅是暂时性的,绝不会影响到积累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构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

(二)即便暂时性的工资提高也是有天花板的,因为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比例已经为工资制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积累是自变量;工资是因变量,资本家占据统治地位,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由此决定了工资和劳动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

(四)认为工资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观点没有坚实的根据,将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的事情。

五、对“信用膨胀和收缩作为危机原因”的批判

对信用膨胀和收缩作为危机原因的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他讲到:“政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这种单纯的征兆,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原因。对资本主义生产来说,人口自然增长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劳动力数量是绝对不够的。为了能够自由地活动,它需要有一支不以这种自然限制为转移的产业后备军。以上我们假定,就业工人人数的增减正好同可变资本的增减相一致。”[10]

从马克思论述可以得出:信用的膨胀和收缩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征兆,它不是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微观层次为分配问题,宏观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起到微观作用的主体是企业,社会形态表现为资本主义法权;社会关系表现为契约掩盖下的不等价交换,并以传统形式继承下来;生产目的由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性转变为资本家个人目的。

正像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一样,他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主动力量,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特殊人口现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将其作为原因时,已经颠倒了因果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矛盾,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六、马克思批判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意义

马克思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一些观点进行了批判,这些批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意义。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危机理论观点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理论系统与西方的截然不同。

(一)特殊性规律与普遍性规律区别

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其他社会形态并没有发生过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经济危机;所以马克思强调,必须从资本主义自身的特殊性,来寻找经济危机的原因。如果从社会形态的一般性上去寻找,那么这种方法和观点本身就违背了特殊性规律和普遍性规律的关系。

将经济危机的观点归于某一普遍性因素,适用于几种社会形态,那么其他社会形态也必然发生这种危机。显然这条逻辑途径是存在问题的,与基本经验事实相矛盾。

商品买卖分离、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信用基本作用、比例关系在其他商品生产的社会形态也是起作用的规律,具有一般性,所以不可能作为经济危机原因。而工资作为流通领域的符号,不能改变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由此引发的流通领域的问题,也成为必然性的;同时资本家作为剩余价值生产和利润的追求着,其对生产组织,绝不会因为工资上涨影响自己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利润的追求,他们可以能动地调整工资和雇佣工人数量,来抵消工资上涨。

(二)资本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相比的特殊性

马克思通过研究,梳理资本主义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条件和基础:

1、资本原始积累下的暴力掠夺,造成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以剩余价值生产为内在目的,外在表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二者转变为间接的关系,消费成为第二性,从而区别于以往社会形态中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关系。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注定了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工人仅仅得到维持生存的工资,而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利润实现,取得社会化剩余劳动的所有权,在社会上表现为贫富两极分化,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从而演化出资本主义的特殊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出现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与政治现象。

以上是资本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重要区别,而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定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发生的原因。其线索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由此衍生资本主义一系列的经济现象。

(三)针对资产阶级几种观点的评论

在西方几种主要经济理论观点:政府干预论的奥地利学派观点、熊彼特的“创新性破坏”学说、金融不稳定假说、流动性不足等观点。综合马克思的批判和资本主义特殊性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从流通领域、信用、货币、政府干预、市场不稳定性、金融不稳定性,去寻求经济危机原因的观点,存在以下严重缺陷:1,紧紧抓住了某一个环节来作为经济危机原因,但是该原因无法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建立起联系;2,从分工角度的“创新性破坏”假说,完全舍弃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特殊性及资本主义生产条件;3,政府干预的目的与动机没有稳定的规定,从而也无法与周期性危机建立联系;4、流动性不足没有反映剩余与不足的非对称性和错位,仅仅是抽象概述与局部关注。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观点,不但在哲学上存在矛盾,而且在解决问题上存在根本缺陷。

(四)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启发思考

加强经济增长中生产与消费的直接统一性,尊重劳动者产品所有者的原则,实现劳动者产品所有制下的经济组织创新,逐渐缩小和消灭资本雇佣劳动、商品的资本主义所有权,贯彻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则,将政府职能转变为创造和提供生产资料、消灭租金的监督管理机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尽可能创造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1-582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5-59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60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