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主要商业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管理会计;商业模式;模型建构
一、引言
随着新型化产业群、多维业态群的大量涌现,企业也在加快革新商业模式的步伐,站在管理会计的视角下去探究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科学阐述企业商业模式与其管理会计的关系作用,合理化建构基于管理会计的商业模式理论架构,不但能够拓宽已有的理论研究范围,并填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空缺,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革新与优化固有的商业模式。目前,鲜有学者从管理会计的维度去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即使是当下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已经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丛林”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研究的外延与内在,然而,对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文献少之又少。因此,管理会计研究人员需要把握管理会计背景下商业模式的建构,并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基于此,本文从已有的商业模式理论研究切入,结合“业务与财管”之间的作用原理,在探讨企业商业模式与企业管理会计关系的前提下,初步尝试建构出管理会计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架构。
二、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架构
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企业商业模式的建构需要回答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企业的目标顾客是谁,企业利益源泉在哪;二是,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在创造价值的时候需要以什么条件作为前提变量;三是,怎样获利,企业需要借助什么方式来获取利润,用什么方式来提升客户价值;四是,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也就是说建构企业商业模式原因。其中第一点与第二点相组合,便会产生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利益驱动变量,也即是确定企业的目标顾客以及怎样从目标顾客那里赢得利益;第二点与第三点的组合便会产生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客户价值变量,也就是确定客户价值的内驱力与建构客户价值的途径;第四点,可以单独作为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资源管理变量,也就是怎样合理配置资源管理才能够换来企业利润,建构客户价值。此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客户价值是商业模式建构的首要导向与最终目标,资源管理是其建构价值的前提变量和基础条件,盈利模式则是创造客户价值的重要路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主要内容表现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相关管理,管理会计视角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建构,一方面需要把握企业的财务情况、运营成效以及企业资金流量等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以企业的财务目标作为导向。结合相关研究可知,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商业模式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一致性,其目标都是为了给企业带来价值以及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据此可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是架在企业商业模式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一座桥梁。以此类推,本文可以参照企业管理会计要素:盈利模式、客户价值及资源管理三方面来建构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架构:盈利模式主要与企业运营成效也就是利润表遥相呼应,资源管理主要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遥相呼应,客户价值主要与企业资金流状况也就是资金流量表遥相呼应。在这之中,企业盈利模式又能够细分成收入驱力与利益驱力两个维度;资源管理又能够细分成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虚实资本配合三个方面;客户价值又能够细分成发展驱力、报酬驱力以及发展回报双重驱力三个方面。
三、管理会计背景下解析企业商业模式维度
(一)盈利模式从某种价值上来说讲,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内在就是建构企业获利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管理会计的工作是要帮助企业探索及挖掘出潜在的盈利模式。在商业模式三维度中的顾客是谁与怎样获利两个维度,一起构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主要驱力,所以说,“顾客是谁+怎样获利”便结成了企业盈利模式下的两维度,具体上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来入手。
1.收入驱力维度。企业发展的一大利润源泉便是收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来讲,收入也是反映企业市场占有率状况的指标,也就是说,较之于利润,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更为重要。收入驱力维度结合其内在驱动力的偏重程度的差异性又可以划分成数额驱使型及价格驱使型。数额指的是企业主要依靠大量销售产品来换取收入,其所执行的宗旨是以微小的利润来换取更大的销售量,凭借降价的营销模式来驱使企业产品销售数额的快速增多,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增加收入的目标;价格主要是指,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企业收入的主要驱使力量,其主要围绕“价格最优化”来实现企业“收入最大化”的目的,整个销售理念是通过提升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利润,进而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收入,而不考虑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
2.利益驱力维度。利益驱力维度可以分为投入驱力与获利驱力两个维度,投入驱力维度也可以称之为投入费用驱力导向下的利益模式,意为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需要在投入费用上加以控制,降低耗费,企业实现盈利的主要途径便是通过深挖自我潜能来完成的。通常情形中,将产品或服务投放至竞争激烈“红海”市场中的企业,在不能凭借创新产品或服务来转至竞争平缓的“蓝海”市场中时由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客户需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其供应链费用具有较高的透明性,企业可以选用成本导向型战略,把降低耗费作为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路径。投入驱力维度的管理会计特点是企业拥有比较低的运营风险及毛利率。所谓获利驱力维度,也可以被称为获利驱力维度的利益模式,具体上指的是企业主要利润源为收入及投入相协调,进而彰显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中的“经济增加值”观点。比如说,当下比较流行的阿米巴模式,国内众多家企业管理者在认真推行实施阿米巴模式之后,实现企业业绩连续增长,利润快速提升。此模式在运用过程中,不是依靠降低企业劳务成本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来增加利润。通常情形下,将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竞争平缓的“蓝海”市场之中的企业,具有一定的不稳固性,究其原因在于此市场中的客户群体不足、市场需求不旺,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成本不具有较高的透明性,此时,企业可以选择收益与投入相匹配的方式来帮助企业赢得收益。由此可知,利益驱力维度的管理会计表征为偏高的市场风险性与毛利率。
(二)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建构商业模式的终极目的,客户价值是指凭借创造客户价值来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提升,进而提升客户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终目的。由于管理会计与企业商业模式之间具有相同的目标,故而,探究和找出客户价值的路径,不但是企业商业模式建构的外部变量,同时也是企业管理会计主要指标。所以说,从客户价值的维度去建构商业模式,本质就是要解决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过程中的价值问题,也就是解决“顾客需要什么与怎样获利”的问题。
1.创造客户价值的缘由。本文结合公司理论界对自由资金流量提出的戈登模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客户价值,即: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以及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具体模型为:式(1)中,Z代表客户价值;ZXL1代表企业第一季度的自由资金流状况;Size代表着自由资金流在稳定背景中的增长率。据此可知,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与企业成长(GH)、客户价值(Z)之间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与客户价值(Z)是逆向走势,而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企业成长(GH)和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之间具有彼此制衡的关系作用。比如说,当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本投入作为发展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的自由资金流量(ZXL);再者说,快速增长的企业资本需求需要借助招募资金来加以保障,增量招募资金能够提升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故而,快速发展致使的经济运行后果显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增加客户价值(Z),第二,间接提升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以及降低企业自由资金流量(ZXL),进而减少客户价值(Z)。据此可知,快速发展不一定可以换来企业的价值增值,科学合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建构客户价值。
2.客户价值创造的途径。结合戈登理论模型,创造客户价值的驱力有三个方面: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以及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资本的加权平均耗费(ZJH)能够显现出企业的投资风险,但风险的影响及渗透体现在企业自由资金流(ZXL)、企业成长(GH)之中。投资风险和企业自由资金流(ZXL)相契合生成第一类价值建构商业模式,即为报酬驱力型,此模式的财务管理特点是偏高的企业利润率及低下的企业收入成长率;投资风险和企业成长(GH)相契合会生成第二类价值建构商业模式,即为成长驱力型,此模式的财务特点是偏低的企业利润率及偏高的企业收入成长率。比如说,阿里巴巴自推行电子商务业务以来,一段时期内处于亏损情形,但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尽管前期阿里巴巴持续处于亏损但具有很高的客户价值,这说明客户价值与报酬相关性不高,阿里的价值驱力商业模式属于标准化成长驱力模式。
(三)资源管理企业所解决的问题是企业商业模式中的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也就是企业依据何物来赢得利润,以及凭何物来创造价值。资源管理是企业追逐利润的条件及导向,从资源管理视角探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具体上可从以下几点切入: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虚实资本配合。整个研究的理论契合点在于从商业模式到企业的投资方式再到企业的募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方式,投资方式又影响着企业的募资方式,此外,企业的募资方式存在着独立的一面,在一定范围内还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式。通常情形中,投资行为是企业资源管理的主导要素,也就是说主导着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那一面,即为资产管理代表着企业投资方式的管理会计作用,募资方式又反作用于企业的资源管理,也就是说主导着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那一面,即资金管理是企业募资方式的财务运营结果。
1.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企业商业模式维度中价值逻辑之间组合的主导变量,通常理论界把此统分成两大类:一是无形资产管理行径,二是,有形资产管理行径。无形资产管理行径指的是企业依据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供应链体系、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人才资本等“无形资产”,并配置企业内部与外部资产特别是非财务性质的资产,建构出特色化的核心竞争力与管理会计绩效。无形资产管理行径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财务特点是较低的存货/固定资产,较高的现金流资产。当前,国内诸多新兴化产业主要借用此种无形资产商业运营模式,比如说电子商务、智能手机公司等。有形资产管理行径,指的是企业集中采取固定资产及货物资源等管理会计模式,旨在建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提升财务运营管理效率,在比较传统产业群中普遍采取此模式,比如说煤炭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建筑行业、钢铁制造行业等,此典型的管理会计特点为较高的存货/固定资产。
2.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彰显出企业各资金流之间的比率关系,通常上指的是企业外在债务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资金管理构成。从资金管理视角上去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建构途径,可以借助于财务杠杆商业模式去度量,同时又可以将财务杠杆分成较高财务杠杆商业模式及较低的财务杠杆商业模式两类。前一种的风险系数偏高,后一种财务风险系数偏低。此类模式多见于当前的零售及房地产业之中。
3.虚实资本配合。虚实资本配合的内在要素是有形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调配合。企业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诸多非财务资源不能被财务报表所表现,比如说企业商业信誉、供应能力、人才资本、客户关系、品牌资产以及科研水平等。尽管此类资本在企业建构核心竞争实力及客户价值进程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一角,但因为企业财务难以确认和核算,所以其便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科目以外的“外在项目”,故而其又被称为“无形资产资本”,所以,需要有形与无形资产之间的协调配合。
四、结束语
本文从管理会计背景下阐述了企业商业模式建构路径,并建构出相应的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架构,从整体上探究了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建构主要问题、基本维度以及相应模式。其中主要问题为:顾客是谁、顾客需要什么、怎样获利以及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原因四个方面。其中,“顾客是谁+顾客需要”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盈利模式”,“顾客需要+怎样获利”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客户价值”,价值逻辑之间的组合原因则生成企业管理会计维度分析的“企业资源”维度。可见,建构企业商业模式的“四维度问题”是管理会计探析“三方面”的前提变量。
参考文献:
1.程愚,孙建国.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要素及其关系.中国工业经济.2013(01)
2.戴伟娟.基于众筹商业模式的管理会计创新.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1)
3.李端生,王东升.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会计研究.2016(06)
4.王红.企业商业模式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5(36)
5.王仲兵.商业模式与会计信息质量——基于创业板与中国概念股事件的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3)
6.王雪冬,董大海.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问题探讨与未来研究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3)
7.郭蕊,吴贵生.商业模式理论辨析.技术经济.2014(01)
8.易加斌,谢冬梅,高金微.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视角.科研管理.2015(02)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合作共赢;制度;契约;价格
中图分类号:F062.9;F426
一、引言
美国移动广告服务商Mobclix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0年10月18日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中应用程序数量已超过30万,该数字包括所有可以提供下载的20.7万个收费应用和9.4万个免费应用软件。Asymco研究机构预测,到2011年6月,苹果App Store应用程序商店预计将达到140亿次下载数量(平均单次价格为0.29美元)。苹果与其SP三七分成,其SP将获得近30亿美元的分成。该案例是移动互联时代合作共赢的典范。“2010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明确表示,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开放与合作是其经营发展的经验。只有开放才能出现尽可能多的创新应用。终端、操作系统以及规范等方面都应朝着开放的路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加强开放与合作,坚持合作共赢。
二、研究综述
在研究综述中,主要就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案例分析-修补理论框架-结论的研究方法与解决移动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四个方面问题。
(一)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研究
Afuah和Tucci(2000),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实质是企业的一种“运作秩序”和“方法”。企业可以依据这种秩序和方法有效利用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价值增值。Voelpel等(2004)指出,商业模式是在了解顾客需求及其变化的基础上,以产品(服务)为载体,配置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网络,提高运作效率,放大顾客价值的同时,确保利益相关者受益。
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认识起源于19世纪末,洛克菲勒(Rockefeller)在对交易成本的认识上发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秘密,把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公司内以降低交易成本。Amit和Zott(2001)认为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创新的重要土壤,也是价值创造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主导战略重新定位的驱动力。Magretta(2002)指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对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Rothman(2001)的研究从侧面支撑了Magretta的观点,他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世界的公司经营成果的关键所在。在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方面,欧阳峰和赵红丹(2010)指出,国内外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五条路径:探索商业模式创新的秘密、探讨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注重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研究、转向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性研究和聚焦于同商业模式评估的结合。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
众多学者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是企业选择商业模式创新时机和途径的前提。Timmers(1998)、Amit和Zott(2001)等早期研究者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Willemstein等(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企业内部技术的提升是推动生物制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市场竞争与经营危机是迫使企业寻求创新机会的一个重要原动力,也是使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深入研究了压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式,发现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临界点)时,企业就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求。Linder和Cantrell(2000)的研究表明企业高管的创新精神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也有一些学者试图系统地解释不同创新动力的作用方式。例如,Mahadevan(2004)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从系统视角说明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
事件评论
第一、在智能终端渗透率、带宽迅速提升及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具备了应用的基础,以此为铺垫,传统产业生存模式已悄然发生变化,企业级应用由线下转为线上(以PC或手机为载体)势不可挡。
软件企业在此次互联网浪潮中面临脱胎换骨的历史性机遇,在过往多年的沉淀中,软件企业获得了BAT等大型互联网厂商所缺乏的B端用户和行业经验,这恰恰是其转型互联网的天然优势,从而衍生出软件转型互联网的两种商业模式:一是利用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将其转化为线上挖掘用户新的价值如金融、广告、撮合交易等,用友软件和广联达便是如此;二是与BAT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渠道,软件公司提供应用搭建互联网平台,通过广告、服务费、金融等方式变现参与分成,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大型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公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为互联网公司有渠道,软件公司有B端行业经验,这也是软件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所在。
第二,我们认为软件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用户基础、用户转嫁能力、平台粘性、变现模式最为关键,只有那些具备用户基础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用户、用户转嫁能力&平台粘性极强、变现模式清晰的企业才有望脱颖而出。以此为依据,我们看好企业IT应用、医疗IT、金融IT向互联网转型的软件企业。
第三,在企业级IT应用中,搭建企业级互联网平台的四个标的用友软件、鼎捷软件、信雅达、广联达。用友通过自身的用户基础搭建“小微企业生态圈”进而通过金融、广告等方式变现,外加已经具备的资金、风控、牌照等外部条件,可形成一个企业互联网的闭环,逻辑完全成立;鼎捷软件虽无庞大用户基础,但其SaaS应用也已经开始积累,未来可行的方式可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获取B端用户,其变现模式也可通过金融、广告等;信雅达收购的科匠信息旗下“微匠”品牌通过众多炫、酷的轻应用得到小微企业主青睐,明年用户量有望大幅提升,其通过分成变现的商业模式也十分清晰;广联达利用其庞大的建筑用户基础构建电商平台,解决房地产开发商采购成本高及融资难问题,平台粘性极强,且其会员费、交易佣金提成、金融、广告的变现模式也十分清晰。
第四,医疗IT厂商向互联网转型的背景是基于中国医疗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极度不平衡导致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尤为突出,而通过互联网即可得到有效解决,如通过医保控费、自动理赔、电子处方减少医药支出,通过远程医疗、慢性病管理等互联网模式解决医生单位时间供给不足的问题。医疗IT厂商由于积累了庞大的产品、技术并通过整合医院、保险、药厂等各方资源可分享互联网医疗盛宴,强烈推荐卫宁软件、万达信息。
第五,金融IT厂商向互联网转型主要基于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重大变革,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券商、金改等,这些举措均会引发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在产品设计、营销渠道、盈利模式上发生变化,而金融与IT结合最为紧密的特征决定了金融IT厂商不仅仅受益金融IT投资增加,其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而出,如与互联网厂商合作为券商、银行、基金搭建营销平台;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搭建C端金融理财入口等等,金融IT厂商凭借其金融行业经验、产品及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延伸出新的互联网业态,强烈推荐龙头企业恒生电子、金证股份。(来源:长江证券)
【关键词】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050-05
从目前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来看,电动汽车的价格偏高、续驶里程短、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弱、充电不方便、市场认知度不高,电动汽车离产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突破电动汽车产业化瓶颈,为电动汽车市场推广和普及提供一种新型解决方案,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电动汽车的发展脉搏,为电动汽车尽快实现产业化,面向大众市场,提出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思路和对策。
一、我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推广现状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主要涉及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购买和使用模式;二是能源供给模式。第一种模式包括租赁和购买两种子模式。租赁的优势在于短时、方便,缺点在于租赁价格较高;购买的优势在于所有权完整,缺点在于消费者承担车辆风险。购买又包括整车购买和裸车购买+电池租赁两种形式,整车购买的缺点在于价格较高,优点在于所有权完全转让;裸车购买+电池租赁的优点不仅在于购买成本较低,用户可以选择不同品牌的电池,但缺点是发生事故时电池与车辆的责任很难界定。第二种模式包括换电和充电两种子模式。换电的优点是时间短,缺点是需频繁更换电池,接插件易损坏,成本较高;充电的优点在于地点约束较小,但缺点是充电时间较长。其中充电又包含集中充电和分散充电两种形式,集中充电优势在于特定地点充电,便于电网改造,且易于维护,缺点是充电自由度较差;分散充电优势在于充电自由度较高,安装简单。
我国现有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是在2009年启动的25个“十城千辆”示范城市项目中进行摸索和推广的。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商业化运作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城市特点划分,分别是以电池租赁为代表的深圳普天模式、以整车租赁为代表的杭州短时租赁模式和以整车购买为代表的合肥定向购买模式。三种模式市场切入点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和优点,可以为我们下一步推广商业模式提供借鉴。
1.电池租赁模式
电池租赁模式以深圳普天模式为代表,目前重点应用于电动公交车领域。普天公司先整体将电动公交车买下,然后将车和电池分开销售给公交公司,公交公司只需支付裸车(不含电池)的价格,电池则以租赁方式分8年付款,公交公司由于无需一次性承担电动汽车的高昂价格,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实时监控是融资租赁后的衍生服务,普天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监测电动公交车的行驶状况、充电状况、电池状况,保证了电动公交车的安全运营,实际上是给客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和体验。该模式比较适合于政府批量采购并且需要保证运营安全的公共服务领域,如城市邮政车、城市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
2.分时租赁模式
分时租赁模式属于整车租赁模式。杭州Evnet“分时自助租车系统”在浙大科技园、赛博创业工场、浙江传媒学院、兰庭国际公寓、阿里巴巴滨江园区,设立租车点,共投放20辆车,包括Smart、MG3、熊猫AT、比亚迪F3DM等车型。会员通过网上预订、刷卡用车、方便快捷。分时租赁模式的优点在于方便、价格便宜,以Smart为例,9点到17点租金为27元/小时,17点后可提供“上下班”服务,租金为60元,再加上里程费(一般是0.5元/公里1,这比传统汽车租赁以及打车要便宜很多。一些年轻白领,既有用车需求,又承担不起养车费用,分时租车模式较好地满足了这部分消费者的用车需求。旅游城市也可拓展电动汽车租赁业务,旅游城市流动人口较多,租赁用车需求较大,电动汽车租赁既符合环保需要,又保证方便快捷,比较容易为市场所接受。
3.定向购买模式
定向购买模式属于整车购买模式。合肥市江淮集团通过定向购买,销售了585辆同悦电动汽车,主要面向内部员工和供应商。每辆车国家补贴4.5万元,合肥市政府补贴1万元,江淮补贴3万元,补贴后车价在6.5万元左右,基本与同级别传统内燃机汽车价格相当,但电动汽车每百公里费用节省率高达70%。定向购买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针对特定消费者销售电动汽车。消费者的用车路线固定,用途相对单一,如仅上下班使用,并且充电地点相对固定,便于车辆集中充电,只要在固定地点设置充电桩,就能满足消费者绝大部分充电需求。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动汽车性能不足以及充电困难等问题。政府公务车领域、大集团员工等细分市场都比较适合推广定向购买模式。
上述三种商业模式主要集中于电动汽车购买和使用模式的探讨,电动汽车商业模式还包括能源供给模式,即充电和换电模式的选择。目前,企业界对充电和换电还未达成一致,整车企业主张充电模式,电网企业主张换电模式,从全国推广应用的情况来看,选择充电模式的电动汽车较多。事实上,充电和换电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无论是充电还是换电,关键是要与电动汽车的技术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二、商业模式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的商业模式系统规划
目前,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推广由各地方政府主导,主要考虑当地整车企业利益,普遍缺乏一套科学和系统的规划作为指导。各地方政府在选择商业模式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详细论证,制定综合规划,只是简单地选择充电或换电模式进行推广,也没有关注和研究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推广与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电网改造、土地供应、补贴资金等各个环节相结合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分析清楚,商业模式就很难获得进一步的推广。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的商业模式推广规划,一方面导致目标和方向不明确,进展缓慢,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盲目投资,乱上项目,导致资源浪费。
2.围绕商业模式运营的利益分配机制还未形成
商业模式运营的利益主体较多,涉及供电企业、运营企业、配套企业、整车企业、电池企业,企业之间在商业模式的推广和运营模式上未能达成一致,整车企业与电网在充、换电模式上存在分歧,运营服务企业对供电保障还存在顾虑,换电模式下如何分配政府补贴资金,充电设施运营利润分配还不明确,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围绕商业模式运营,建立一套使各方受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缺乏,影响企业的积极性,企业相互之间不能形成合力,商业模式推广的内生动力减弱,最终将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3.地区之间商业模式缺乏协调机制
现阶段,缺乏针对不同地区推广商业模式的统一协调机制。充电和换电模式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完全不同,如果充电模式区域和换电模式推广区域缺乏有效衔接,一旦大规模推广开来,将大大制约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特别是毗邻的城市群,在地域环境、城市面积、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相似点较多,城市在选择本地商业模式时,需考虑与其它城市商业模式的兼容和衔接,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协调,使电动汽车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使用。
4.充电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对接不足
充电基础设施对商业模式推广至关重要,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善,纵使有再好的商业模式,电动汽车也难以推广开来。充电基础设施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紧密结合与衔接。城市定位、功能区分布、CBD规模、居民住宅建设等方面将影响城市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和区域分布,土地供应、电力供应、小区物业、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的分布等方面将影响充电设施的运行保障。这些问题的解决早期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和协调,由政府主导,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充电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匹配。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思路
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综合体系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和方向。第一,前瞻性。新技术出现以及外部环境变化,都将给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巨大的机遇,促使商业模式创新发生质的变化。第二,系统性。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发展必须紧跟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还必须考虑到其它行业的发展。第三,多样性。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推广上不能搞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不同区域地形、气候、文化和习惯差异较大,而且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推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商业模式可以不同,城市与城市之间商业模式可以不同。第四,实践性。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发展都不尽相同,要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找出适合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我国已经在深圳、杭州和合肥等城市率先尝试推广不同的商业模式,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持续改进,为我国全面进行商业模式的推广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持。
在综合考虑电动汽车特点和市场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城市和不同领域的特点,我们提出我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发展思路。
(一)大城市商业模式推广思路
1.电动公交车可主要考虑电池租赁模式。电动公交车的购买模式更适合选择电池租赁模式。电动公交车价格昂贵,关键是电池价格较高,大约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一般公交公司经费有限,很难一次性支付电动公交车的购买成本,同时,公交车使用频率较高,电池消耗较快,如果由公交公司完全承担电池成本,显然是不经济的。如果选择电池租赁模式,由厂家或第三方提供电池租赁服务,电池维护、回收都由专人负责,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公交公司的采购成本,而且能够保证电池的安全性。
2.电动出租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集中换电模式。大城市市区范围较大,居民出行距离较长,出行路线也不固定,如果采用充电模式,电动出租车一天至少要充2、3次电,即使快充每次也要20分钟左右,很难被出租车司机所接受。换电模式则能有效解决上述状况,换电模式时间短,一次换电一般不超过5分钟,与传统汽车加油时间差不多。大城市电动出租车选择换电模式另一个原因是,大城市出租车车型基本固定,电池的规格和大小可以标准化。以北京为例,基本只有捷达和现代两款出租车,换电运营企业只需配置1~2种型号的电池,就可以满足出租车的换电需求,便于企业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私人电动汽车以整车购买为主,裸车+电池租赁为辅。目前消费者购买传统汽车大多为全款购车,使用分期付款或融资租赁方式较少。电动汽车是一种新鲜事物,代表先进技术,一般只有家庭收入较高的人群才会考虑购买电动汽车,他们并不太关注电动汽车的价格,而是关注电动汽车带来的不同体验。因此,大城市私人购买电动汽车可考虑以整车购买模式为主。当然,除整车购买之外,裸车购买+电池租赁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购买模式。对消费者初期接受电动汽车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裸车+电池租赁模式还要考虑到城市消费文化的特点,例如从地域文化特点来看,沿海城市创新意识较强,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而北方城市消费者对待新鲜事物更加慎重,一旦推广开来,而事故责任界定、保险理赔的制度又跟不上时,就容易引起纠纷,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4.城市核心商务圈可推广电动汽车租赁服务。城市核心商务圈如CBD、产业园等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众多,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的业务用车需求量大,又相对集中,而租赁电动汽车比打出租车便宜,也比传统汽车租赁便宜,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用车成本,同时,业务租赁用车的单次出行距离路线明确,业务结束后仍返回原地,具备点对点服务和充电的优势,便于租赁公司集中管理和维护。
(二)中小城市商业模式推广思路
1.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可首选充电模式。中小城市城区面积较小,居民出行半径不大,对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出租车的续驶里程要求相对较低。中小城市公交车单次往返大约40公里左右,一天4~5次,日均出行距离基本不超过200公里,而且夜间9~10点公交车就基本停运。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电动公交车一次充满电,基本就能满足日常行驶里程需求,车辆白天无需频繁充电,只需利用夜间空闲时间,在公交场站集中进行充电即可。中小城市出租车日均行驶距离虽然比大城市要低,但一般也在200~300公里之间,然而,由于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居民对出租车夜间需求较小,政府可对出租车进行合理调配,使电动出租车无需全天候运行,白天运行的电动出租车可在夜间停运时段分散进行充电,减少了因充电给出租车司机运营带来问题。
2.私人电动汽车可采用整车购买模式,分散充电。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性价比不高,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中小城市多数消费者购车选择时比较关注价格因素,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电动汽车由于价格偏高,很难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中小城市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人群,应该是收入水平较高,价格不敏感,购买电动汽车主要是体现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部分人群不会考虑以电池租赁的方式购买电动汽车,因此整车购买模式比较适合于中小城市消费者。此外,中小城市土地资源相对不紧缺,居住空间和停车环境比较宽松,居民住宅拥有自家停车位的比率较高,而且中小城市的居民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下班后空闲时间较多,消费者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在家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如果城市建设规划中明确,在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建充电桩,就能基本满足消费者的充电需求。
(三)旅游城市商业模式推广思路
旅游城市可主推电动汽车整车租赁业务。旅游城市人口以流动人口为主,推广电动汽车整车租赁模式比较理想,通过建立一站式租车服务,刷卡消费,消费者在城市的各个交通枢纽以及旅游景区都可以及时、便捷地租用电动汽车,使用完之后将车辆还至指定地点,可自动充电,无需自己充电。考虑到电动汽车目前的性能特点,应重点鼓励短时租赁,实行差别定价,租赁超过一定小时的收费标准应逐级增加。
(四)农村商业模式推广思路
农村适合推广充电模式的小型纯电动汽车。农村的用户对电动车续驶里程、最高车速要求不高,可以大幅度降低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而且,农村用户大都拥有独立的停车场地(院子、车库等),有独立的充电电源,充电更加方便。小型纯电动汽车,特别是时速不高的电动车具有速度适中、价格便宜、使用费用低、易操作等优点,深受农村消费者欢迎,农村市场发展前景较好。
四、政策建议
1.中央政府应尽快制定指导各地区商业模式推广的统一规划。在总结现有商业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找出针对不同城市和不同领域特点的商业模式推广规律,并制定指导各地区商业模式推广的统一规划,进一步明确商业模式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投资引导,创造良好的商业模式推广环境。规划应在区域统一、能源供给、产品准入和充电标准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重点解决目前商业模式推广过程中遇到的,仅靠地方政府无法自行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地区间不同商业模式的衔接和兼容问题、运营企业与能源供给企业的协调、电动汽车企业和产品准入、充电国家标准等问题。
2.开展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专项试点工作。开展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试点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试点来验证商业模式的发展思路,如充、换电模式的适用性,电动汽车租赁的可行性、私人购买电动汽车的市场定位、公交电动化大范围推广、城市接驳电动汽车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好的、新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试点城市可以在“十城千辆”的城市中进行选择,也可以选择新的试点城市,关键是要覆盖不同类型的城市,包括东中西部城市、大中小城市、旅游城市、资源型城市、不同气候和海拔的城市等。
3.实行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特许经营制度。电动汽车行业壁垒较高,企业进入比较困难,政府需进一步放宽管理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创新,防止行业垄断。地方政府通过立法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对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专业机构,如专门运营电池、提供能源、提供汽车、回收电池、配送电池、提供充电设备、提供监控服务、提供电动汽车租赁的企业,颁发特许经营执照。政府对于商业模式中出现的新企业应及早研究,本着创新的原则,与各方专家和机构一起制定准入标准和条件,积极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用户体验;营销
随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等一系列热词的出现,互联网思维已渗入经济发展、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促进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制定“互联网+”相关行动计划,不断促进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现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无法离开的重要工具,滴滴打车、淘宝购物、美团外卖等互联网思维下新兴产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互联网思维的迅猛来袭却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传统企业还未真正探究何为互联网思维,迫于利润压力盲目跟上互联网思维运营模式,浮于表层的跟风模仿,导致惨败。互联网思维模式下,传统企业举步维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引导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企业进行突围转型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
互联网的平等性、包容性、实时性等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自由与开放的思维模式。冯雪飞(2014)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理念,包括世界观、方法论两个部分,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模式快速变革的环境下,企业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为目的,运用顾客导向,基于互联网特征对企业价值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运用模式的重新思考1。李海舰(2014)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哲学论,是对商业市场的一种新见解,包括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三个方面的内容2。2015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雪山在谈制造业转型解释互联网思维为“专注、极致、口碑、快”,而互联网包括产品思维、整合思维、粉丝思维等十二大思维,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思维冲击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特征,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制造资源,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3。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新兴的思维方式,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对企业质量管理、人才管理、营销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再思考。
传统企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企业,部分传统型企业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但从投资角度上区分,除去高成长、高科技和新型商业模式下的企业都属于传统企业,包括地区性农产品加工、纺织、化工、矿业、畜牧业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传统型企业原有运营模式为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日益凸显,电视广告效率越来越低下,传统企业必须直面互联网思维,主动融合新思想进行困境突围,完成升级转型。
二、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发展困境
企业作为一个以利润为最大化目标的组织,互联网思维所带来的丰厚利润驱使其盲目进入互联网的商战中,很多传统企业负责人在未了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的时候,以为进行线上销售、展开微信营销就是拥抱融合互联网,成功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但互联网营销是一个长期、专业化的过程,浮于形式的跟风将传统型企业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
(一)盲目的价格战导致产品同质化。传统企业主要依靠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再经过各级分销商完成销售指标,价格偏高。互联网企业主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用户对产品的评价持续产品更新,由于产品的销售直接从生产商到终端用户,省略中间商、门店费等多项开销成本大大降低,价格自然比传统企业门店低廉。传统企业面对如此强势的价格攻势,明确消费者的购买倾向都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只有采取不断降价进行短期的回应,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效果甚微,在电商的冲击下再难抗住成本问题,迫使企业降低研发费用,减少新品推出量,降低生产成本。传统企业降低了研发费用,无法占据市场研发主导地位,进入门槛降低,大量的跟随者进行模仿生产,同质化产品大幅度增加,供大于求,传统企业进入死循环,最终惨败。
(二)管理层知识结构老化。大部分的传统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阶层,年龄都处于35-45之间,思维模式固化,在互联网思维下,从开始的毫不在意到现在的盲目跟从,无论从思想还是行动上都未真正了解互联网思维。
重庆市云阳县著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进行电商试水后,惨遭失败,负责人认为是网络的仿品太多,价格战太激烈,网络运营效果甚微。深度了解后,我们发现该公司认为自己已经进入电商行业,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几乎与电商团队配置毫无关系,负责电商运营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主要工作为网络销售店的日常维护,未成立专门的电商运营团队。即使有的传统企业已经成立电商运营岗位,在招聘过程中并未根据电商运营人才标准进行人才引进。电商运营模式只是传统运营模式的表层翻新,换汤不换药,决策层依然是固有知识结构的群体,企业缺乏相关培训和创新,新兴人才无法参与企业决策,运用传统运营模式的决策流程套用互联网思维下的运营模式,使传统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陷入困境4。
(三)营销渠道创新陷入僵局。传统企业营销渠道为招募经销商进行产品层级分销,运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打造品牌后进入大型商场和拓展旗舰店,如此模式下产品下售数量得到保证,但互联网思维成为主流后,产品经销过程透明化,企业传统营销模式四处碰壁,效果甚微,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企业负责人不得不选择进入电商运营模式,但企业负责人将互联网思维当做一个销售渠道,在线上销售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指导,未将“生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转换为以“用户为中心”,忽略了数据收集和系统化整理。
线上线下共存的营销矛盾难以调和,由于线上营销简化产品流通程序,价格明显低于实体店,很多顾客是价格趋好者,线上营销的低价迫使线下实体店不断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导致产品品牌美誉度下降,二者难以协调。
三、互联网思维下传统企业突围路径探究
(一)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层出不穷的价格战导致传统企业在价格这一因素上处于劣势,为了跳出产品同质化的怪圈,产品质量成为突围利器。传统企业应坚持自我品牌和产品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使企业走在行业前端,处于行业先行者位置,以保证市场份额。
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产品生产的核心。传统企业中生产过剩、库存挤压、生产线员工不规范操作等生产浪费问题突出,缺乏有效成本控制。传统企业可高效运用PDCA循环,明确质量政策、质量目标、质量计划,并以此标准进行规范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工序质量控制法,明晰各环节生产员工责任,减少偷奸耍滑现象的发生,检查和处理环节中有源可寻。产品生产过程中贯彻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定期举行质量管理相关培训和讲座,培养企业成员形成质量管理意识和习惯。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生产线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成本,规范产品生产流程,从产品层面提升传统企业核心竞争竞争力。相较于互联网企业的线上营销,传统企业在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两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企业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用户购买体验满意度和售后满意度增加产品格外价值以进行突围。建立大数据售后服务平台,通过流通数据、位置数据实现信息化物流、移动化电商,进行以安全和能效提升为主而形成的信息服务变革链接区域销售网,及时高效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
(二)深化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深化基于市场的细分,即精准化营销5。面对庞大的消费群体,明确用户的消费偏好至关重要,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应合理运用大数据,通过人群数据、销售数据对用户消费习惯进行精细化区分,重视主流客户的同时,可以关注边缘客户,发掘边缘客户潜力,扩大用户群,在此基础上准确化瞄准不同消费群体,达到差异化服务,精准化进行产品生产,精准化提品服务。
有效结合线上线下销售线,线上销售合理运用“社会化营销”模式,通过微博、微信、O2O品台与用户进行双向沟通,建立以“用户为中心”营销机制,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商,而是互联网思维下社交网络的一个节点,通过用户购买信息的反馈进行快速反应,改善产品和服务。在保证线上正常运营的同时,注重传统营销模式的选择,避免出现疲软价格战,依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
(三)构建新型专业化人才队伍。引进新兴人才,互联网思维下速度能力作用凸显,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高于货币资本,精选优秀人才是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的首要举措,传统企业应明确自身人才需求,量身制作招聘计划,特别是新型人才的引进,引进网络营销专业人才,成立专业部门,根据员工性格能力特征进行岗位职责最优化配置。
大数据时代下,利用网络信息实时分析员工价值诉求和期望薪酬,并制定最佳激励机制,减少人力资本浪费,提升人力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员工价值诉求,定期举行相应培训咨询会议,丰富员工知识框架,鼓励员工不断创造价值,将员工与客户边界模糊化,二者相辅相成,员工从客户角度提出产品改进方案,客户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改善与提升建言献策。
组织结构扁平化,传统企业的金字塔管理模式,摈弃命令式管理,强调多元思维方式结合,企业接纳互联网思维人才加入决策团队,推行集体、民主决策,更新管理层组成成份,打破传统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界限,新型人才融入整个生产价值链流程,引导企业进行互联网思维下流程化创新,从根本升级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信息传达真实迅速,提高管理效率。
提高员工忠诚度,大数据时代下优秀人才不再是所有制而是使用制,员工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选择增多,传统企业员工流失率较高。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沟通成本降低,信息对称性也有所提高,企业管理者应时刻关注员工精神诉求和价值实现诉求,注重提升自我模范作用,以企业自身文化魅力吸引高级人才,面对人才流失状况,传统企业可利用大数据建立人才微平台,关注离职员工的职业发展,不仅可以随时把握技术变迁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拉近员工距离,维系情感,掌握动向,让他们成为组织的无边界成员,也为后续吸引人才回流创造条件。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融合互联网思维是传统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企业突围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化了解并将其充分运用于生产运营过程中。面对强势的互联网企业冲击,传统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充分利用原有商业渠道、人脉、市场,借助大数据工具提高产品质量,开拓产品营销渠道完成困境突围,实现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经济环境催生了一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无论是行业的中流砥柱,还是获得各种助力后加速发展的大小公司,都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一面。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在重新定义着企业的各类价值观,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促使企业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和思维体系。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企业的思想价值及其不断积蓄正能量的过程,值得业界的关注。
为了给这个时代中最具成长性的企业提供一个交流分享平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阐述企业的价值主张和成功商业模式,也为了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落地并与用户的精准对接,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eNet硅谷动力联合主办了2015eNet16论坛暨2015“金i奖”颁奖典礼。本次论坛于2015年6月9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隆重召开。
《互联网周刊》&硅谷动力创始人兼总裁高邦仁在发表致辞时谈到:“演讲嘉宾的成功案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阐述根本的企业价值主张,其实就是做人的基本理念,提供这种分享的机会就是我们论坛特别想做的一件事。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大家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定位客户,尽快生产出伟大的商业模式,尽快上市等等。这个‘尽快’我认为都是应该的,但是它的背后有各种原因。我希望通过这一场交流,大家能找到背后的创新源泉和热情,这也是我们基本的定位。”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主办方确立了论坛三轮对话环节的主题以及相关的实质性问题。来自生鲜电商、数字营销、妇幼母婴、在线教育、云计算等领域的十五家企业代表参与了对话。
为了共同探讨和解决生鲜产业链上诸多环节的问题,中粮我买网副总经理朱璋、优菜网CEO赵亚愚、依谷网CEO江楠、大食品联合创始人陈珏铭四位嘉宾围绕“电商如何联接家庭厨房”的主题阐释了各自的主张和观点。对于“家庭服务如何精准地与人对接”、“如何把优势推广至用户”等相关问题,康大预诊CEO陆伟明、辣妈帮副总裁杨俐、艾德思奇高级副总裁孙泽锋、有孚网络副总裁吕鑫、品友互动副总裁王爱飞、欢否CEO黄欢六位嘉宾展开了深入探讨。而作为社会责任感的塑造者,麦子学院CEO张凌华、魔方格CEO杨成夫、思酷教育副总裁李智、象云CEO王熠、理臣教育CEO李亚这五家在线教育企业主要就“在线教育的精神实质”以及“品牌成长历程”进行揭示与交流。
鉴于这些企业所付出的努力,为推动行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论坛在三轮对话过后为中粮我买网、艾德思奇、金山云等十七家企业颁发了各类奖项。
互联网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不再单枪匹马参与作战,势单力薄的企业需要借助“连接”的力量获得成长和发展。而面对与机遇并存的挑战,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认真的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建设。本次论坛因为嘉宾们的献言献策和价值共享,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却有无限的灵感火花迸发,丰富的正能量和积极思想得到传递。
1.1企业管理现代化以实现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均衡发展为目标正如管理学家巴纳德所指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物质、社会、人以及组织这些子系统构成的,在变化的环境中,承担最优化其他子系统,维持协作系统均衡这一有意识的管理职能的,就是以企业为代表的正式组织。这一职能角色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得以彰显,现代企业经营者在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开始持续改进和平衡各方利益,并与政府、公众与非营利性机构一起努力构筑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实现组织与社会、个人均衡发展的目标,既是由企业自身性质所决定,也是现代化背景下企业的一种自觉选择。
1.2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突破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间竞争也相应加剧,如果继续采用价格竞争和规模竞争手段,则会使个体企业的市场空间逐渐逼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而新技术带来的经济租金和高附加值使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企业得以突破这一困局成为可能,而且企业普遍的技术创新会推动整体产业逐渐向高层次、高技术的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从而创造更加广阔的产业价值增值空间。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技术创新必须要以企业现在拥有的要素为基础,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以机器和设备来替代人力资源,这样做的结果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这与现代化企业追逐社会、组织和人的共同均衡发展的目标相悖。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核心。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创造价值,但是知识经济体系已经改变了价值创造的方式。企业只有开辟新的收入渠道、重构价值网络、重塑商业模式才能实现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目标的双重实现。新型商业模式更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过于关注价值在焦点企业、供应商、竞争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只会导致企业竞争行为的加剧,从而丧失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而对价值的共同创造的动机则使企业主动选择和其他主体的合作,这种基于竞争和合作的逻辑使企业更加关注价值的创造。
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多个方面,它既可能包括多个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变化,如调整或引入新的网络组织参与者,引入新的用户,设计新产品、改善产品性能等等。也可能包括要素间关系的变化,如重新设计和优化网络组织之间关系,改变参与者在网络组织中的角色和功能等等。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方法和组织架构的创新。管理方法的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或管理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可以体现在战略管理决策上,如战略联盟、战略平衡计分卡等创新性的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也可以体现在各个业务层面的管理中,如在生产管理中,为了及时、迅捷、合意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可以采用准时生产、资源制造计划、最优生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新型生产管理技术和手段。而组织架构的创新是指现代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和任务及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构建和创新。
1.3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日本管理学者野中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创造新知识,并在企业内和企业间迅速扩散新知识。以上提到的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其本质都是企业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企业知识能否进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知识管理的有效性又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因为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的知识并扩散知识。但是知识管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因为一般所说的信息管理主要侧重于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存贮和传输等,信息要转换为知识,还要和人类认识能力的结合。所以,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信息为依托,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实现信息共享,为高效率地产生新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特征
动态性。所谓管理现代化只不过是学者从研究目的出发而做的一种人为的划分,假如说企业管理现代化始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开启,但是这个进程却没有终点,因为对于当下来说,任何时点都是“现代”。所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经济的、社会的、技术、文明的深刻变化而动态地演化。
系统性。虽然创新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本质和主要活动,但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外在特征并不表现为某个企业局部的技术或商业模式的革新,甚至也并不体现为单个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和投资效益的提高,而是最终体现在给整个系统增加的价值和收益。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和社会系统、人的系统、物质系统之间的交换达到平衡。
开放性。企业管理现代化具备开放性的特征,一是体现在对内开放,企业打破内部的等级间的藩篱和职能部门间的区隔,实现知识和信息在企业内的无阻碍流动。二是体现在对外开放,企业通过建立和供应商、经销商的战略联盟,拓宽和消费者沟通渠道和沟通界面,实现知识和信息在企业间的低成本交换。
复杂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关系不都是简单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共同进化”的商业生态系统。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混沌系统,系统的稳定与均衡决定企业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系统。正是这种反馈性和因果模糊性导致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复杂性。
农民是最大的市场信息服务对象群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农民收入中直接从农业生产得到的比重下降,产后加工增值比重加大,各种商业服务、副业和服务产出加大,农业产业化的信息服务要求也更加突出。涉农群体对信息服务方式的需求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急需通过电子商务等手段及时获取市场行情,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但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这些经济活动的商务信息服务要素多不在农业上,农民成为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最庞大的市场信息服务对象群。
近年来,面向生产者、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日益创新,基于网络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随着农业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农村网民数量的增长,全国各地建设的各类涉农网站中,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所占比重呈直线上升趋势。据“农业网站百强评选”的统计,2004年参评的433家农业网站中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比例为11.4%,到2008年已经上升到在1458家参评网站中占67.5%。
电子商务带来产供销模式的深刻变化
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支持,从目前看还是局部的、零散环节的,基本属于农业信息化的项目,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但从长远看会带来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的深刻变化,推动企业经营商业模式的更新。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经历了类似过程,不过速度和变化程度有所不同,农业也不会有更多的例外。
当前农业部门的信息化除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外,政府需要通过规划架构,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商务信息服务支持系统,来提供信息传播。2007年,国家发改委和国信办联合编制的《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按照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为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和促进农产品销售提出了具有方向性、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数据实时提供农产品动态交易信息,不仅可以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指导经营和生产,而且可以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精准依据。除此之外,根据平台的记录可以对农产品流通全过程进行追溯,提高农产品交易整个过程的透明度,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工作,从而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因此,各级农业部门都应当十分重视电子商务,积极摸索和开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方式,进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等课题研究,加快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与经营的新型业态。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能否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某行业领域中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所组成的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同时描述了不同商业参与者的角色、收入来源及潜在利益。商业模式会深刻影响供应链条中各个不同角色或利益角色的生存方式。任何先进的要素(如产品、资源、技术平台)如果不能融入(或转化为)可行的商业模式都会生存艰难。因此,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要在构建可行的商业模式上考虑得更具体,要切实分析各个参与角色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生存的价值,或者说其市场定位点。互联网的商务模式很多,现实中各行业向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转型都经历过不少曲折,并仍在摸索,得以生存的网络服务商无一不是寻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
因此,农超对接、端到端的服务、第三方服务等因素都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动,与之相关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各种示范项目不光要做技术平台的试验,更要对各个参与角色活动及关系的变动进行观察、梳理和归纳,进行有利的商业模式实验。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否优于现有流通网络
鲜活农产品是消费者的衣食之源,鲜活农产品流通网是城市的基础生存网,目前自然形成的物流网又杂又多,电子商务平台究竟该如何提供支持?是另组链条还是嵌入其中?可能还要做些深入分析。从农户入手直到消费者,用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全程供应链的概念是正确的,但这里的“全程”不会都是“从零起步”,而是一个电子商务模式向传统模式“渗透”、推动其转化的过程。这不可避免地会与现有的流通网络发生碰撞,出现一些利益纠纷。尽管电子商务应用的潜力很大,但现有农产品流通网已经很发达或较成熟,目前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相当于从传统渠道中“抢食”,如果比较效益不明显、竞争力不足,恐怕难以获胜并持续获益。
鲜活农产品种类繁多,供给和需求环境复杂,物流量大,建立供应链的难度比绝大多数产业要高。同时,目前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并不等于都是落后模式,它本身还在建设发展阶段,产地批发、销地批发、销地市场、配送及超市的多级渠道历经多年逐步形成,有些已经成熟化,有些还在随着农产品基地、城市化建设和交通环境改善而不断完善,供应链中容纳了大批的企业和劳动力就业岗位。这也是全程供应链物流环节必须要考虑的基础。
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成功策略
鲜活农产品是关系民生尤其是农民利益的基础产品,我国目前的条件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建设除了政府支持之外,还需要各个供应链主体的支持和配合,尤其要激活企业组织的积极性。有重点地选择切入点,做出成功产品,进行正确的目标选择,在供应链创新中注重技术平台和服务组织环境的同步建设都是不可忽视的成功策略。
你发现了吗?中国本土的创新成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情侣骑着“摩拜单车”一起上班,地铁里有了鲜榨橙汁自动售货机,信用卡全面out,几乎所有支付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
但是,中国式创新已经“成型”,可以走向世界了吗?
目前,中国企业主要关注的还是下游的研发――这里的研发执行起来更快,可以形成大量外部的合作,同时主要关注的是市场。
在中国,用这种方法进行创新和调适,以削减成本,是非常有效的。小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提供性价比高的设备和服务,实现了快速增长。
我们预期,中国企业会把“创新以削减成本”的模式持续下去。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之间也在不断彼此仿造,这形成了一种生产的常态:一旦某家企业有了创新,它的竞争者们会快速地复制创新者的产品,创新的势头因此被持续下去,形成整个行业的创新潮。这在互联网、移动通讯和电子游戏行业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行进在创新道路上的中国,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就是中国人普遍的坚定不移的市场导向和创业精神。他们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努力拼搏,愿意与精通互联网的城市消费者一起实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西方相比,中国创业者对“创新”的理解更具实用性,由市场导向和对利润的追逐来驱动。但他们对创新中技术因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比不上西方、日本和韩国。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彼此激烈竞争,消费者中“风尚”蔓延起来如野火般迅猛。因此可以预期,中国引进新产品的速度将会更快,企业品尝商业成功的时间也会相对短暂。
此外,中国的企业还会非常自然地把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结合起来,创新整个商业模式。
所以,要界定“中国式创新”,不能用简单的口号――中国一方面进步神速,但在很多方面,也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走向创新大国的道路上,会坚持几个主要的特色:坚定不移的市场导向和创业精神、国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出色的调适能力和快速的执行能力。
我的第一份职业是从事国际航空服务。从我职业生涯的第一天起就接受新加坡航空的专业服务训练,从业几年以后,我开始为航空服务管理人员讲授专业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课程,即使这样,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理解什么才是真正卓越的客户服务。
“专业的服务必须保持与客户相同的节奏”,一位来自新加坡航空公司的资深教员在一次训练课上讲过这样的准则。当客户着急时,你应该表现出紧迫感,让客户感觉到你对他处境的关心;当客户不着急时,你要做到适度的提醒,但不能太直接地催促。
从体验的角度讲,这就是客户的同理心。专业服务有度不任性,急时不要不紧不慢,闲时不能风风火火,要依客户的处境和情绪而定。
和客户一起奔跑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专业服务就是能体验到的穿着整齐、举止得体、谈吐优雅等有形感知。那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到处变不惊的人多数都是从业多年、训练有素的业务专家,但专家服务并不等于专业服务,专家处理的核心是问题,服务的对象是人,做到体验同理心,一点也不比做到形象气质上的专业简单多少。
好的体验与客户之间是一唱一和的互动,如同中国传统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很多时候客户自己就能解决问题,只是需要你来营造一个环境、营造一个节奏。客户着急时能够与客户一起奔跑;客户放松时,可以坐下来一起谈天。
数字时代的同理心:跟随客户的节奏
数字化改变了商业服务的形态,服务的本质并没有变化。
数字化带来服务环境的改变,人员和流程的交互大量被自助设备和应用界面所替代,驱动服务前行的动力不再只是企业主导的流程,客户主导的操作开始占据更多主动权,客户的行为成为评价体验和服务的重要因素,这给数字化服务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变化,要能跟随客户的节奏。
如何做到跟随客户的节奏?下面提出可以遵循的三个基本准则。
体验节奏的力量之一:让客户变得简单
做到简单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以桌面浏览器为特征的PC互联网时代,我们追求页面信息的堆砌,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丰富的信息和内容选择,门户为代表的界面信息的复杂度大大超越了常人所能接收和处理的极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已经不再见效,甚至成为客户体验的累赘,智能移动端的客户应用需要更加简单快速的页面转换,以更多的手指动作和屏幕接触来代替鼠标的点击。
数字化场景下,考虑所有的操作动作和可能的响应,化繁为简,不仅能够及时跟随和响应客户的动作,更可给出更富智慧的客户指引,引导客户学习和成长。做到简单,不简单。
体验节奏的力量之二:参与到客户之中
传统的商业服务追求规范和标准化,这是典型的由企业主导服务节奏的商业模式。服务流程的设计往往要考虑多种可能的情况,这使得客户面对的流程变得异常复杂,往往需要受过训练的资深业务专家出手才能处理复杂情况。
数字化体验场景中,客户通过自主服务实现主要的业务旅程,无论是在线点单、在线支付还是事后的评价,客户追求的是简单、高效和快速的体验。
数字化服务由客户主导完成,往往不再需要服务专家的介入。在数字化服务场景的设计上,资深的业务专家转变为服务设计者,他们与专业顾问、界面设计师、技术实现人员一同设计数字化互动的过程,并指引客户得到最佳选择。
数字时代,培育用户来主导一切。体验的节奏不是强迫客户削足适履,让客户适应企业设计的复杂流程;而是适应客户的需求,让企业主动参与到客户的节奏之中。
体验节奏的力量之三:行为改变的动力
数字化时代出现了许多全新技术设备和软件应用设计,这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感,这种数字体验的互动不仅是功能学习或是界面交互,用户的学习行为和体验操作本身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适应性训练。
正如苹果通过iPhone手机实现的那样,苹果不仅重新定义了手机,也重新塑造了人们使用手机的行为,人们在学习iPhone的功能、感受iPhone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数字体验感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自身的行为,现在我们已经适应了触摸,适应了手指动作,适应了iPhone带给世界的各种便利。
在数字化环境中,客户的参与会让产品和应用迈向更快速的迭代优化过程。正如小米的创始人雷军讲的那样,小米的系统每周都会升级,这样的做法让小米的系统更快地变得更好。这种渐近式的快速迭代改进在培育用户习惯和适应力的同时,也让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跟进变得更加困难。
选择,还是被客户选择?
亚马逊应用分析智能洞察用户的行为特征,理解和学习用户的需求和潜在行为,不仅能够向用户适时推荐适合的产品和服务来提升购买成功率,而且通过智能体验学习用户的行为特征来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和访问时间,让老用户能够以更少的操作动作和更简单的流程来完成购买决策过程,这样的体验为亚马逊同时带来了用户贡献和用户黏性。
在一阵喧嚣过后,交过学费的企业开始反思,微信也没有大师们叫嚣的那么“神器”嘛!还真不能做营销。一个本质是移动IM的东西,怎么可能承载营销的重任?怎么可能做CRM?又怎么能挽救颓废经济形势下没有创新产品的企业?又如何变革你那颗从未醒来的传统营销模式的心。
订阅号的推送已经冷却
自从微信推出订阅号和服务号后,升级为服务号的大多死掉,因为他们并不能提供什么牛B的服务,维持订阅号的也摇摇欲坠,打开率下降50%以上。就企业订阅号来讲,无法也无可能将自己做成一个优秀的订阅平台。很简单,问问你自己,你会去关注一个整天推送企业产品简介的公众号吗?
(注:订阅号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与读者之间更好的沟通与管理模式。如我们的SocialBeta的官方微信账号hisocialbeta就是订阅号,每天只能向受众发送1次信息内容。)
服务号只是高富帅的新玩具
目前还留存的服务号,基本上是银行和运营商,他们有足够的预算,小则20万,大则300万的H5开发费用,推广费就不说了,有的累积投入快千万级别了,得来的不是僵尸就是但求奖品的脑残粉,看着每天下滑的用户数据,蛋疼得直喊救命。
一位从事新媒体营销多年的老兵告诉我,以房地产为例,微博和微信为什么有企业愿意埋单,主要原因在于着实让那些几年没有创意的“市场总监”向大老板们请功一回罢了。
而中小企业,就算有数据库的企业,也并没有开展“服务”,一方面是腾讯并没有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企业并没有服务基因,国内的企业依然是“一锤子买卖”的思维。说得好听点,企业主都是精明的主,之前被微博骗了,这次微信绝不能再上当。
(注:微信服务号给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全新的公众号服务平台。如招行的微信公众账号就是服务号,如果你是持卡人,可快捷查询信用卡账单、额度及积分;快速还款、申请账单分期;微信转接人工服务;信用卡消费,微信免费笔笔提醒。如果不是持卡人,可以微信办卡!)
会员卡就是用不起来
按理说,微信是企业会员卡的终极解决方案,“腾讯微生活”的确也给客户提供的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只是钱收得贵点,服务面窄点。后来,就连淘宝也搞个点点出来搅局,可惜还是没有个泡响。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餐饮行业为主,国内的餐饮,要么生意好得要死,晚上都排队半个小时以上,压根都不需要什么会员卡,而生意不好的,弄个什么会员卡是无济于事。
(注:下图为腾讯微生活业务使用流程)
微信”发现”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店内或网页中的二维码
用户获得电子会员卡
到店打开微信出示即可使用
腾讯不开放?
直到今天,或许未来,腾讯也不会开放用户数据和用户关系,要想在微信上做服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公众号没有良好的商业模式情况下,表情、游戏、支付才是靠谱的商业化方向。作为腾讯来讲,支付才是关键,至于企业公众号的各种营销需求,基本上不在考虑范畴。
消费者不买账
早在6月份的时候,微信官方数据显示公众号有100万,不知道现在有没增加到200万,核心是时至如今,用户层面知道公众号的并不多,反而是5.0的打飞机,让地球人都知道微信其实是个游戏app,公众号的知名度一直很低,让企业在推广微信的时候,难度不小。而所谓的微信支付,也将遇到用户使用习惯的挑战,谁叫已经有了个够牛逼的支付宝呢。
所谓营销入口只是一厢情愿
之前听很多专家讲到,微信是最能做营销入口,能把用户数据进行叠加,对用户进行最直接的沟通,还能完成数据库的积累,进行精准营销。雄歌也在微信运营2.0的理论中,指出精准营销是微信的终极方案。然而,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用户的接收程度来看,所谓的入口只是从产品属性上面的判断,大部分用户是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这个意愿。最可怕的是,企业主对这个需求并不大,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归纳起来,微信营销的火热背后是中国经济走势的“冷静”,中国企业的迷茫,他们需要高科技要改变自己,半年过去了,他们发现,谁也救不了自己。
问题在哪里?
大家都看到小米营销的成功,看到电商的火热,看到互联网在冲击传统行业,但大多数的企业在思维模式,营销理念上没有互联网化,就拿微信来说,他们只把他当成一种工具,用于宣传和传播,并没有真正的运用到企业产品的设计,用户的调研,渠道的推广,市场的反馈,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和运营还是老样子。
通用现象:在美国能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没有石油危机意识的通用主要发展的都是传统耗油量大的SUV等车型,与节能减排的世界潮流相背而驰,在能源价格上涨大势下,美国汽车产业自然会陷入困境。同时,通用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又过于超前,10年来,它对开发新能源车倾注了全力,然而通用的孤军突进,完全未考虑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
思考:在传统产品市场上忽视市场主流需求,在新产品市场忽视现实情况,最终导致通用落败。类似情况也曾发生在中国药企身上。从本世纪初国家发改委首次大规模降价以来,无数药品遭遇了药价危机。曾有企业主打产品降价80%,但研发的另一个首仿药才投放市场不久,尚未成熟,需要培育,企业青黄不接,险遭淘汰。当然,经过20多次强行降价,中国药企尽管叫苦不迭,却好像已经适应。但是,当更大的危机来袭时,企业就不得不做出脱胎换骨的考虑。
事实上,中国药企的生存环境多年来一直相对优越,引得全球无数药企觊觎并积极挺进。曾有业内专家在《英国:品牌药步履维艰》一文中认为,英国品牌药“天时地利人和”尽失,而中国市场盘子大,在新医改政府巨额投入的承诺下,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国医药市场不会继续放量增长。然而,鲜有人看到客户需求的结构性、渐进式调整。这样一个调整,对于国内许多药企而言,无异于“冰河时代的来临”,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将淘汰无数没有能力适应变化的企业。
拿目标市场是医院的药企生存状况来说,由于新医改方案明确了医保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和需求即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变化,药企不得不未雨绸缪。真正拥有产品疗效优势、擅长专业化推广的企业,或拥有品牌的普药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并发展壮大。
给我一个不倒的理由:重视主业运营质量
通用现象:在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之时,通用未能及时优化产品,而是优化商业模式,继续强推原有的大排量汽车。通用选择与金融业合作,通过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购车贷款,以达成销售。于是,表面上通用销售很火,账面利润依然喜人。但当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大规模的失业潮出现,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力和消费意愿。很多人不再具备还款能力,更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借钱买车。通用本想通过华尔街融资渡过难关,但银行系统自身难保。
思考:由此可见,如果企业忽视主业运营质量,一旦运营环境大变,原有经营条件缺失,企业倒下就在所难免。国内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药企又何尝不是如此。笔者在《中国药企无缘全球市场析因》一文中谈到,三九由于连续无关多元化,兼并的企业大部分却管理不善,大面积亏损,一两百亿元的资产都需要输血,上市公司便成为“提款机”,当企业运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尤其赶上“严打”,上市公司的钱还不了了,资金链断裂,一声巨响,巨人就倒了。华源倒下之前,总是想方设法买企业,专心致志地做并购与整合,而不注重主业运营质量的提升,一次“欣弗事件”,便轰然倒塌。
又如中国许多医药商业企业,配送的主业本身几乎不赚钱,或者根本不靠主业赚钱,其运行的商业模式却有模有样,公司仍办得风风火火——靠“承兑”赚点、靠“走票”不劳而获、靠挤占经销商货款投资获利、靠圈地增值等。新招标政策的出炉,以及即将出台的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走票”赚钱是不可能了,金融危机下投资不赔本就不错了……可以说,无数商业特别是中小商业已步入死胡同。笔者最近在业内听说了两起小商业将“过票”的钱携款潜逃的事,每起金额超百万元。没有配送主业的商业公司,还是趁早卖地关门或转型,因为运营环境已大变。
多品牌诱惑:关注繁荣背后的实际竞争力
通用现象:从创始人杜兰特开始,通用的多品牌战略是天然而成的。杜兰特的疯狂兼并重组,先后将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悍马、GMC等多个品牌纳入麾下。表面上看,繁荣而强大。然而,多品牌战略致使通用品牌定位交叉重叠,造成多个重心并存,从而降低管理效率。同时,品牌越多,公司管理层对于每一个品牌分配的精力、时间、财力都会减少,但一个品牌的打造与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是成正比的。于是,多品牌战略使通用拥有了多个重心,但每个品牌的竞争力却有所欠缺。
思考: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角度看,医药企业数量过多,既会造成产能的浪费,也不利于监管。因此,从国家意志及新医改政策来看,加强行业集中度是大势所趋。于是,肯定会有企业被兼并重组,有企业主动去兼并,“多品牌现象”也将出现在中国药企中间。当然,兼并是企业短期内快速成长的有力武器,许多强大的公司都曾经或一直在使用这把利器,但如果头脑发热,兼并后不善加管理,后果是很严重的。国内的德隆、三九、华源等就是前车之鉴,现在国外又多了一个通用。在行业转型调整期内,中国药企要接受教训,在大企业狂欢盛宴到来之时,保持冷静与务实,处理好企业壮大与多品牌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