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8 17:3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新授与复习的关系
对于九年级来说,语文课新授与复习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并列统一。在九年级这一学年里,除了要完成五六两册教材的新授外,还要腾出一定的时间用于中考总复习,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新授与复习的关系呢?
首先,抓好集体备课,讲究课堂的有效性,防止吃夹生饭。九年级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更应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体备课不失为一捷径。集体备课能使教师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凝聚集体智慧。团队协作,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能较好地完成新授与复习的任务,做到新授与复习两不误。
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授和复习计划,使新授与复习有序进行。切实可行的新授和复习计划是搞好新授与复习的保证。这好比举行一次大的战役一样,首先需制定出详尽的作战计划,确保战役的胜利。而实际上,九年级的新授与中考总复习,就是中学语文的最后一场围歼战。切实可行的详尽的新授和复习计划可以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较好地完成新授与总复习的教学任务。
二、教材与资料的关系
江西省多年中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于课本的,除字音、字形与默写外,几乎没有了,大部分检测材料都来自于课本外。在中考复习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材没什么作用,抛开课本,单凭另定购的复习资料进行复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孰不知中考语文试题的测试材料虽是课本外的,但其测试点是不会超越教材的。因此,我们不能唯本为本,也不能抛开课本,另辟蹊径;或者唯资料为资料,走极端。正确的做法是教材与资料有机结合。
三、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方面。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缺一不可。可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花费4/5的时间,只有不足1/5的时间用于作文教学。本应是并驾齐驱的,可作文教学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 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因此,我们不能重读轻写,当然也不能重写轻读,两者不能有所偏废。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考场作文的训练,明确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的不同点。加强文章开头、结尾、叙事完整的片断训练。这样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考试与讲评的关系
人们常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毕业班来说,考试乃家常便饭。比较大型的考试一般有市级的考前适用性模拟考、校级的月考。小型的有周考、课前小测验等。考试前要精心命题,坚决杜绝使用套题。考试的目的是教师掌握学生学的信息,学生则明白自己学得怎样。然后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以便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一场考试结束后,搞好试卷讲评,从某种程度来说,比考试还重要。讲评试卷,重在于找出共性的东西,分析失分多的题目。反对单纯地对答案,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道题。
五、教与学的关系
关于语文教与学的问题,叶圣陶老先生有三段话很值得玩味的。一是“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 “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做好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二是“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渐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三是“讲当是教师作讲之意,教师讲,学生听,则主动被动之势判然……苟教师不讲,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亦未尝失其主导作用也。”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叶老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根据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应“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
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充满哲理思辨:阅读技能培养新设计
在阅读认知过程中,要进行文字辨认、词义理解、句子加工、篇章分析等各种技能活动。阅读技能的培养途径、方法和手段,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审视,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常常把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误认为技能培养的状况。洪编教材,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整体阅读思想的指导、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痼疾,采用“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编写体系,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构建了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系。
1.在语文技能协调发展中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改变过去诸多教材以单一内容为主线的编选体系,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说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教学体系。“一串珠”表示教材每个单元像珠子一样,都是听说读写思的“集成块”。“一条线”是说单元相互连贯,教材是听说读写思训练的多股交织的“集合体”。在整套教材、单册课本、教学单元乃至单篇课文中,都能将读、写、说、综合实践以及有关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用阅读来带动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等活动,同时又以写促读、以说促读,优化阅读技能的培养。
2.在教材结构元素中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结构包含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等四个系统。其范文系统多用主题合成单元,如“之歌”、“至爱亲情”、“金色年华”、“民俗风情”等,有助于学生对同类题材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对朗读、诵读和速读等阅读技能的培养不无益处。知识系统融入单元前的导读、课文后的探究练习、专题学习及附录当中,知识的积累引导阅读、促进阅读,促进阅读技能的训练。助读系统,课文的注脚、富有启发性的读中评注、九年级上下两册中十一个单元的“学会读书”系列所介绍的读书技法和策略,对阅读技能培养有着直接的帮助。作业系统,整套教材每篇课文的作业,都有阅读技能训练的因素,很多阅读技能训练还明确了训练方法和要求。
3.在教学关系的辩证处理中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试图对语文教学作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矛盾关系作辩证分析。例如:教材阅读技能的培养,在单元编排中都有分与合的问题。从分的角度看,单元内的讲读、扶读、自读,构成了一个从“教”到“不用教”的上升螺旋。从合的角度看,每个单元螺旋都是一个多种阅读技能的“集成块”。再如:从度与量的把握来看阅读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必须适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和思维状况,不能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和可能。教育学家凯洛夫提出量力性原则,赞可夫提出高难度的原则。单元内精读、略读、诵读三类课文的选择难度递减,既注意量力,又注意难度,能够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阅读技能的提升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促进阅读技能的培养。
二、观照阅读方略:阅读技能培养新范例
阅读技能是阅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可分为普通阅读技能和专业阅读技能。普通阅读技能适用于各种阅读材料,它包括基本的阅读技能精读和评读、常用的阅读技能略读和浏览、高效的阅读技能默读和速读、突破性的阅读技能问读和查读等等。培养普通阅读技能通常采取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猜测阅读、比较阅读、对话阅读、整体阅读等策略。洪编教材中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有着清晰的思路,共设计了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35个点,解决了阅读训练序列问题。
1.教材的知识系统提示阅读技能的养成方法
洪编教材在七、八年级作业练习中分散介绍阅读要求、强化阅读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集中安排十一个单元,突出阅读学知识介绍和阅读技能训练,成为“学会阅读”系列单元,作为九年级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下册五个单元“学会阅读”系列较详细地介绍了普通阅读技能培养方法。从信息获取方式角度看,有默读、略读、精读、速读等方法;从信息反馈策略角度看,有质疑阅读、感悟阅读等方法,既有显示思维流向的“发问”,又有反映语言再现能力的“复述”;从信息处理形式角度看,有圈点、批注、提要、撰写心得等多种方法;从信息储存途径角度看,有熟读成诵和摘记卡片等形式。
2.教材的范文系统引导阅读技能的培养路径
范文系统循环编选教读、扶读、自读课文,精选和编配一定数量的扶读课文,作为阅读学习过程中由教读到自读的中介,助以读中提示,为教读的“举一”过渡到自读的“反三”架设桥梁,这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洪编教材“单元合成”在扶读课文编排上注意选文的特殊要求,其内容比教读课文略浅,但又比自读课文稍深;语言表达形式上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有明显的类似处。扶读课文的读中提示多采用评点式和鉴赏式,把课文的重点内容、语言知识、篇章结构等分析过程都展示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借助扶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根据读中提示“寻文觅路”,从接受教师的启发逐步过渡到独立的自主阅读。
3.从阅读的质和量上保证阅读技能的目标达成
洪编教材除介绍“走进图书馆”、“网上阅读交流”、语文实践活动等课外阅读学习方式外,还重点安排了“名著推荐与阅读”。名著荐读将整本书的阅读引入课堂,打破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扩大了语文学习资源,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洪宗礼主编的《语文读本》倡导“高级阅读”,即阅读文本所反映的水平要高于阅读者的水平,因为学生阅读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水平如果同他们现实的生存状况基本接近,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是一种“同级阅读”。从阅读技能训练角度看,则近乎机械的重复训练。《语文读本》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有的与课文某些写作方法有共同点,有的选用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用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的阅读。
三、呈现人文色彩:阅读技能培养新蓝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阅读不仅要具备普通阅读技能,还要有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够体验文本情感的专业阅读技能,如朗读与诵读、悟读与赏读、用读与写读等等。语文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适用于专业阅读技能的培养策略,如感知积累以培养语感的阅读策略、唤情融情以体验情感的阅读策略、引发审美以欣赏意境的阅读策略等等。洪编教材课文的助读提示、作业的阅读要求、单元后的诵读欣赏、专题中的阅读训练、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以及“学会阅读”系列,既注意技能训练材料的人文性,又重视阅读技能培养的可操作性,为学生语文阅读技能培养指引了一条富有人文色彩的绿色通道。
1.用教材助读系统指导语文阅读技能的培养
洪编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助读内容,多数课文还有读中提示,为阅读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明确到位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要“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出文章味道,培养良好的语感。再如七年级下册课文《月迹》、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等,都加注了读中提示,便于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信息反馈。教材还专门设计一个单元――九年级上册自由读写单元,让学生仿照“读中提示”范例,自己编写“读中提示”,训练对读物进行圈点批注的阅读技能。
2.用教材作业系统明确语文阅读技能的训练要求
洪编教材的作业练习形成了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综合训练序列。练习中对阅读技能的要求很清楚,便于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初中六册语文课本共有35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都编配了诵读欣赏内容,有33个单元的课文后面安排了练习;课文156篇,其中有146课安排了练习。在146课的练习中,共有练习题569题,其中除去阅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外,有阅读技能要求的题目共有122道,这当中要求朗读的有29题,要求诵读的有17题,要求背诵的有45题,要求速读的有2题。这些题目中,几乎涉及了各种阅读技能的练习。其中积累性背诵的段篇已超过50,如果加上每个单元后的诵读欣赏内容,背诵篇目不低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朗读、诵读等训练有助于学生感语、品味、鉴赏能力的培养,在积淀语感过程中体验人文情怀。
3.用语文专题和实践活动培养语文阅读技能
洪编教材中编排语文专题共10个、语文实践活动12次、综合学习与探究11次。专题学最后一个是初中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其他都是用阅读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养成获取信息的阅读技能内容。专题学习分阅读参考、思索质疑、讨论研究三个栏目,如七年级上册的专题《狼》。这一专题设计好就好在把读、写、听、说、思糅合在一起,把“读”放在第一位。了解认识“狼”靠文章选读;比较分析“狼”要拓展阅读;评点欣赏“狼”的形象则离不开搜索阅读。有关“狼”信息的获取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技能训练和阅读策略运用的过程。这里不但要阅读教材,还要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浏览网络信息;不但有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疑读、查读的练习,还有悟读、赏读、用读、写读等等的练习。这是语文阅读技能的综合应用。
七年级、八年级的语文实践安排,近一半活动与阅读技能是直接相关的。如“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离不开阅读技能的应用,而“赛诗会”等活动则是语文阅读技能展示和提升的大好机会。九年级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如主动搜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整理资料,占有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说,综合学习与探究是阅读技能形成、应用和提升的重要演练场。
四、关注文体特征:阅读技能培养新尝试
文体是文字作品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样式。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需要注意文体特征的规定性,需要随文体的不同来选择阅读方法、调整阅读策略。洪编教材有关文体常识分散于读中提示、课后作文练习以及综合学习与探究中,应用文示例等内容安排在附录里,这与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不同。“语文版”国标本按文体组织单元,进行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训练。从整套洪编教材看,文体意识主要是通过以写促读、读中评注来培养的,教材对文体阅读技能培养作了有益尝试。
1.洪编教材不同文体课文的编配及分布
从单元编排体例上看,七、八年级大多用主题来统帅课文合成单元,九年级则以阅读技法为主合成单元,单元内的文体意识不很明显。但从整套教材的阅读技能培养看,文体意识还是有所体现的,同类文体的阅读技能相对集中地训练,写实作品在前三个学期侧重记叙文、说明文,后三个学期侧重议论文;文学作品选文占66%,七、八年级侧重散文、诗歌,九年级加强了小说、增加了戏剧。
2.用诵读欣赏和课文评注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
“诵读欣赏”是洪编教材单元合成中的固定部分。全套教材35个单元,有35次诵读欣赏,有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这种阅读技能持之以恒的训练。诵读欣赏的内容有97段(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独白、对联、警语等等,其中古诗词有38首。这些不同文学体裁作品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在诵读中感知不同文体的差异。
课文评注,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注读。整套教材的示范注读,每册两课,共有12课,对经典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标注读中提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还示范说明不同文体阅读技巧,从而帮助培养阅读技能。如对朱自清《春》、《绿》、《背景》的评注,对写景散文、写人散文的叙写顺序、层次和表达意图、表达方法、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都作了提示。再如对鲁迅作品《孔乙己》和《故乡》的评注,扣住小说的特点,抓住细节对人物的肖像刻画、心理描写、动作和语言的叙述进行了分析,对小说中情节的深刻含义以及环境描写所预示的变化也作了提示。教材对贺敬之和徐志摩的现代诗歌的评注,也紧扣文体特征,对诗歌《回延安》和《再别康桥》当中词语的锤炼、诗句的节奏、情感的表达、想象的再现、意象的概括、修辞的手法等等都作了赏析。
3.用以写促读的方法增强语文阅读中的文体意识
洪编教材中没有把文体知识单独排列出来,而是融入单元合成的“写作”或综合学习与探究,七、八年级教材中的“写作”把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写作注意点分在多个单元中以系列的形式介绍出来。九年级下册课本第一个综合学习与探究谈及戏剧剧本的写作,比较全面地探究剧本写作的注意点。写作技能的训练,也是文体阅读技能的训练。
阅读技能培养目标应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洪编教材对阅读技能的评价思想体现在九年级下册中的专题“我心中的语文”里。编者提示学生按照七至九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对语文基本技能进行分项评价,作自我检测评估,共列出22条分三个等级来衡量,其中涉及到阅读评价的有10条。这10条大致是从课外阅读总量、阅读情感态度、阅读兴趣习惯、阅读技能养成四个方面评价阅读,这个评价标准有利于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技能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 徐宗文,任范洪.洪宗礼初中语文教材研究荟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 方韬.从结构思想看“单元合成”型语文教材的理论基础.江苏教育研究,1990(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怎么写?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7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7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七、教研课题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9周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期中考试
11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
12周记叙文阅读训练
13周说明文阅读训练
13周议论文阅读训练
14周文言文阅读训练
15-16周中考总复习综合训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一、紧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把课堂教学的效益加以提升。
初三阶段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就是它处于初中生活的结尾阶段,收益性就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热望、社会评价的压力就像潮水一般涌来,我们只有稳住阵脚,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我的设想是在教现代文阅读时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抓知识点的剖析,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以阅读促写作,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把相关内容化为己有。
文言文的阅读贯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读读背背”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理解文意,难懂的字词学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使得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写作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平时材料的积累,指导学生摘录、点评、写随笔,让他们积累广泛的感受材料,以备不时之需;第二步是规范的写作训练,这是指编排在课本中的表达部分的指导与训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指导学生学会规范的表达,作文的批改规范到位,以正面鼓励为宜。
二、抓住机遇,结合学校科研课题研究,做好本学科的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和人文教育这两个课题,由前期的准备和启动阶段,过渡到这个学期的分类指导、分科实验阶段,我根据所任教学生的特点,拟定一下子课题:以读为导,引入新知――将朗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进行跟踪实验,建立数据库和资料库,在为期一年的实验中,争取出成效,以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形成所任教班级的特色与亮点。
三、加强课外活动指导,让学生的作品走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在课堂教学之余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悉心指导,让学有余力、学有特色的同学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积极参加市、区作文竞赛和各类征文活动,把他们的作品推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读书比赛、书法比赛等,将过程加以摄制,将作品加以展示,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相信,只要我本着“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原则,用心去教,定会有所收益。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一、目的要求
1、继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科学开展总复习,帮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力争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
1、完成新课:上期赶进度,已将九年级下期的课程完成了三个多单元,剩下一个小说单元,一个散文单元,一个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2、中考复习:本届毕业生的中考复习是以黄冈市__年年的《中考精典》为蓝本,今年的《中考精典?语文》包括以下几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训练、综合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属于二类普通班。通过上期的教学,发现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愿动脑筋,不爱发问、答问,做笔记要督促,抄作业的现象很普遍。部分学生还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四、办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发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测试题,不搞题海战术,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从严要求学生的作业。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五、进度安排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尊重个体差异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成才观对九年级语文教学产生了影响,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特别的启迪。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九年级语文教学影响
美国的加德纳基于对大脑损伤病人、特殊儿童、智力领域与符号系统关系等八个方面的研究与实验之后,对传统智力观进行了有力反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目前比较明确且被学术界认同的八种智能是: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远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尊重个体差异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了许多科目教学,本文就这一理论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做论述与总结,以期对日后教学提供参考。
一、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让语文老师轻松应对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强项,应对学生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学生,愉快地完成教学。到了九年级,学生和老师都处于在冲刺中考的“拼命”阶段,许多语文老师面对模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火冒三丈,质问学生学习效果、上课效率、作业态度等,老师的这种认真负责是好的。但是有些时候,真的不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也不是老师的重点没抓好,难点没讲透。每个科目都会以其学科特点自然而然地吸引部分学生学习,喜爱文学的学生自然愿意亲近文本,将更多精力投入在语文课上。同样的,也有一些学生即使遇到了好的语文老师,还是自顾自地把精力倾注在其他科目上,或许,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日后发展目标,老师完全可以不强人所难。既然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尽相同,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学、去练,虽然有些学生离整体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不过他能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在超越自我,不是值得高兴的吗?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让语文老师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根据学生智力特点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势力,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学生善于记忆,可以说,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阶段,完全是靠记忆支撑的。语文老师经常发现他们接触了不少文本,课上听得很仔细,也很努力地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可是收效甚微,到了最后,还是靠记忆力取胜,深刻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得不了太高的分。还有的学生,古诗文背诵常常不得分,可阅读理解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得很棒,作文审题立意准确且有深度,语文成绩也不差。这两类学生是比较明显的在语文学科上有短板的代表,教师与其逼迫他们完成各自智力的弱项,不如采用适合他们智力优势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记忆力强的学生自主探究记忆式理解法,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理解中记住需要背诵的篇章,即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短板,放手让他们自主查漏补缺。这样一来,不同特点的学生便在教师尊重他们智力差异的基础上获得了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三、多样化的成才观让语文老师坦然面对学生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只要得到了合理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化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作家、记者、文豪,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听、说、读祖国语言,能准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至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不是学科老师能够左右的,如果有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推荐相关书籍,简介发展方向,让学生对目前兴趣爱好有理性了解。有些学生确实不喜欢语文,不得不学习语文才与老师相识,老师大可不必强硬地塞给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把道理讲清,把考试局面分析透彻,鼓励他们尽量学,在他们能接受的考试项目上多些关注,多讲一些考试技巧,为他们在喜爱的科目上多争取一些时间,这样一来,师生关系才是融洽的,当学生怀着对教师的感恩情学习时,效果是不同的。这样的看法不是怂恿学生偏科,而是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自由,成全学生的爱好。初中毕业后,有的学生上了高中,有的则早早接触职业技能学习,至于选择什么,家长和老师只是参考,真正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哪怕一个可以上高中的孩子选择了高职类学校,只要他真心热爱,并对此有系统规划,长辈没有任务的理由阻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语文成绩不突出,一定要让第一名,发挥带头作用,起到引领作用,敢于积极发言,努力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学生的缺点在于理解能力差,对文章读的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课文无用,尤其是现代文,根本考不着,即使喜欢做点题,但对阅读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加上不求甚解,阅读理解就成了难点。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对于写作有一定的进步,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还要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初三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复习为主,练习为辅,考试督促;以学生掌握方法为主,教师讲为次;结合市教研室安排,学校实际,抓牢基础,狠抓阅读训练,搞好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让学生搞好积累,把复习时的重点字词句,古文、古诗,名句牢记在心。并建好积累本,随时积累,养成好习惯。第二轮复习以阅读为主,加强阅读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考试的"点",能做到理解准确,表述确切,清晰,回答到点子上。第三轮用时两周,掌握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10篇。
8、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9、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10、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教学进度
(一)继续完成第六册的学习
(二)分册复习
1、复习重点:掌握课文的字、词、句,理解记忆古诗文。
2、复习难点:
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②了解三大文体知识。
③掌握文言文重点句子、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三)专题复习
1、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于课文分成五大类,进行专题复习。
(大概用时四周)
1)记叙文专题复习(2)说明文专题复习(3)议论文专题复习(4)应用文专题复习(5)古诗文专题复习
2、作文指导(大概用时一周)
了解说明文、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模式,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上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审题,正确地选材、立意、结构文章,板书正确,为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四)综合训练
在两轮复习之后,我们距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必须把握训练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能增加考前的现场感,让学生能冷静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用时约半个月(两周)。
(五)查缺补漏
针对前三轮复习查缺补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落实一些名篇的阅读理解,辅之以大量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坚决杜绝乱卷现象的发生。
五、复习措施
1、为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且成绩较好,必须重点落实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总耗时约二个半月。
2、以中考为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
4、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6、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新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为迎接中考,为系统地复习好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增强学生中考应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制定该复习计划。
本期教学时间约18周,用五周时间完成新课,十一周时间复习。三月到四月底进行第一轮复习,五月分进行冲刺练习,六月余时就热点题押题和考前准备。
一、分册复习(用时两周)
中考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常。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复习要点:1、课文的字、词
2.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
3、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家等。
二、专题复习(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周)
(一)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大概用时五周)
1.古诗文专题复习(两周)
2、记叙文专题复习
3、说明文专题复习
4、议论文专题复习
5、语言运用其他专项练习
(二)作文训练(一周)
让学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写作素材
学习优秀作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除专题外,同时坚持每周一个作文训练)
三、模拟冲刺(三周时间)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应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增加考前的观场感,让学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
四、猜题、押题(六月余时)
再次落实一些热点问题理解,辅之以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
附:教学指导思想
本学期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复习迎考,如何更优化、更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难点。现备课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极少部分没有养成。所以教师指导督促学生有每天的学习计划、目标,并对应过手的知识进行自测和师测,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能拖帐滚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节课上
九年级下学期的时间本身就很紧张,指望学生课下在语文上花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为此,要特别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诸如第一轮复习当中,坚持当堂听写默写,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不忘学科的特殊性,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1、虽然在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填入”式的传授不可少,但还应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题能力,应对85%主观题目的考试。
2、在教学中,始终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思想,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学习上“会思考”的人,能和老师一起从大量练习题中归纳出答题的规律和技巧,真正拥有答题的绝招。
五、冲刺阶段:培优辅差
努力挖掘优生的潜能,完成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在抓优的同时,也注重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形成语文基本能力。从而,让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八年级共有学生44人,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三、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2、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3、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
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5、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6、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7、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8、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9、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
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10、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五、科研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赞赏的力度。
2、广泛征集资料,形成初步材料。
3、把写大作文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4、少搞命题作文,尽量自由写作,评改适度。
六、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7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7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七、教研课题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9周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期中考试
11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
12周记叙文阅读训练
13周说明文阅读训练
13周议论文阅读训练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板书设计 再创造
课堂教学是一门深无止境的艺术。教学艺术能创造出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熏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需要具备这样一些因素:引人入胜的导语、条理清晰的课堂结构、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工于艺术的提问、精心设计的练习、余味无穷的结尾、设计精美的板书等。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的活,那么设计精美的板书无疑就是这幅画中画龙点睛的那一笔。设计精美的板书所具有的美感性、趣味性,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精美的板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一堂优秀的语文课而言,板书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投影仪、大屏幕、班班通、导学案等这些便利条件的影响下,走进语文课堂,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空空如也,没有板书或只书写了课题的情况屡见不鲜。不过,许多语文教师能够意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力图设计出优秀的板书,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忽视板书的形成过程,一边让学生进行研讨,一边在黑板上自顾自地板书内容,或者直接把设计好的板书印在了导学案中,发给学生,或课堂上利用大屏幕直接展示,等等,这些做法往往不能让好的板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大大减弱了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郑州市2011―2012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明确指出:“语文课要体现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课堂板书必须精心设计,每节课都要有板书课题。板书布局合理,整齐美观,简明扼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语文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板书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规划板书的设计:
一是板书体现示范性的直观性原则,重点突出。
二是板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艺术性。
三是板书设计要有利于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富于科学性。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设计板书。
一、突出重点,目的明确
如八年级上册《信客》一文,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个板书以一个信封为框架,体现了信客的职业特点。其间“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宽容善良”概括了信客的性格特点,并且呈对联式排列,着重凸显了“诚实守信”这个重要特征,又紧密联系时事,向学生传达了以“诚实守信为荣”的信息。
二、形式多样,设计新颖
如九年级上册《致女儿的信》一文,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个板书以一颗“心”为框架,这颗“心”由“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组成,这三者密不可分,共同诠释了爱情的真谛。同时,爱神丘比特之箭携着美和力量穿越这颗心,让爱情成为一种永恒的美和力量,更好地诠释了文章的主旨。
三、设计醒目,富于启发
如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一文,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个板书以一艘小船为框架,小船上是主人公杜小康,小船的周围是杜小康这次旅程的环境:鸭群、芦苇荡、暴风雨,面对这些自然环境,杜小康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从一个软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少年,完成了他的“孤独之旅”。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师还为板书配上了朗朗上口的童谣:小小船儿两头尖,小康心理实不安,环境能把人磨砺,软弱儿变成男子汉。学生看过之后,很受启发。
四、精选词语,设计优美
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这个板书以一枚铜钱为框架,钱周围的四个字“盼―赞―见―躲”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钱中间是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建议学生为这个板书另拟一个题目,学生拟题为―钻进钱眼里的人,恰好体现了小说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
好的板书可以为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投影仪、大屏幕、班班通、导学案等肆意扬姿的现在课堂上,精美独特的板书设计尤为珍贵,它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香菱学诗》中教师在对香菱作出了“破茧成蝶”的评价之后绘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观舞记》中教师讲授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时勾勒出了一个“飞”……这些细节不仅让学生终生难忘,而且连听课教师都能在很长时间之后仍津津乐道。
该课题的选题和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该课题的研究对语文学科改革,特别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着指导意义。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以及农村隔代教育和留守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农村七至九年级学生预言表达能力较弱、缺少表达欲望、不善于表达的现状。课题选取以新闻为平台的训练模式,结合日常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课题组经过实验研究已经探索出一条立足于课内,发展于课外,听说互动,重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该课题有效地运用了新闻这个平台,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求各阶段语言表达训练的方法,不断优化设计,总结经验,使得语言表达训练真正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之中,浓厚了学校校本教研的氛围,促进了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在一些竞赛活动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提高学生语言表的能力的策略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课题组的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地区的文化环境,精心设计出七~九年级语言表达训练序列、实施步骤,使得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循序渐进促进发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总之,专家鉴定组对我校“以新闻为平台,提高农村七至九年级语言表达能力探索研究”课题研究给予充分肯定,研究目标明确,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过程规范,研究成果显着。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希望课题进一步总结、提炼成果,为广大教师所掌握、运用;继续深入研究,力求在语言表达训练整体建构、语言表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专家鉴定意见(二)
某某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课题,历经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鉴定组成员通过查阅文字材料和观看光盘视频,提出以下鉴定意见:
第一、选题具有较高的价值。微型化学实验是近二十多年迅速发展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是国际化学教育界公认的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一种新举措。它由于独具特点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有关它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正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课题以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化学探究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加快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微型化学实验可以在一程度上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验资源短缺的不足,增加化学实验探究的数量,提高实验效果。
第二、课题成果具有创造性。课题组以周怀宁教授设计的高分子微型塑料仪器为基本器材,辅之一些简单、易得的物品作替代仪器组成实验盒,不但丰富了器材、降低成本,而且使用方便,便于组织开展课内外的化学探究活动。同时,也能打破化学实验及器材的神秘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第三、课题研究思路正确,方法恰当。课题以案例开发、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微型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新理念为指导,开展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其思路是正确的。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参与面大。研究方法适当,论证严谨,材料丰富,结果可信度高。值得指出的是,课题组请来了知名教授到学校进行指导,少走了弯路,提高了研究效率。
总之,这一研究课题价值较高,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恰当,成果显着,具有推广价值。本人同意该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开发案例,并对其它学校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专家鉴定意见(三)
一、课题的立项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提倡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能力和习惯。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特点
1、指导思想明确。该课题融进了新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内容上,提出了以“五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为主体的“533”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实现了初中语文整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实施方案具体可行、便于操作。
3、改革实验的方法得当,阶段步骤清晰明确,措施得力。
4、组织领导队伍健全。从学校、教研组、教师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和研究网络,立足于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科研局面已经形成。
三、成效显着
1、课题研究以“五课型”模式为主体,构建起了“533”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体系。
2、确定了“五课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3、提高了师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在全国组织的各类作文竞赛中连年获奖,成绩优异。
【摘要】初中生要完成新《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260万字的目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键,教师可以开设阅读课,利用好《自读课本》;分解阅读量,做好检测促进名著阅读;举办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精读习惯等,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可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有些举步维艰了,要完成阅读任务,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势在必行。“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学生有了习惯,达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是指日可待。更何况,学生一但爱上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参与有关课外阅读小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些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归纳后供各位同行借鉴参考:
1. 开设阅读课,利用好《自读课本》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学生仅有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因为它的内容、范围都极为有限,学生得到的阅读锻炼也就带有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却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地中。开设阅读课对七年级学生最合适有益。七年级科目开设少,课程难度也小,在校的自习课时间充裕,每周一节阅读课用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自读课本》对应教材的单元设置,每一主题都有两、三个专题课外辅读材料,教师可根据语文教学进度,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阅读。这种阅读既与课内教学紧密联系,大量扩充教学单元有关主题的素材积累,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这种阅读指向性明确,学生很少有课外阅读困惑,免去了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对课上不能及时完成的阅读任务,可以布置成周日的阅读作业,且可以在每周阅读课上利用少许时间对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提问(教师对《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内容要求较为熟悉),问题设置成关于文章细节的内容,课上的提问是督促学生通读文章,防止个别因看文后概要而敷衍阅读。
2. 分解阅读量,做好检测促进名著阅读 对于七到九年级每册推荐的名著,可以在每学期中利用节假日分时段阅读。比如八年级上册《骆驼祥子》和《朝花夕拾》的阅读,可安排每两月读完一本;根据男女的特征,教师可以让男生前两月读故事情节性强,篇幅短小,易于产生阅读兴趣的书籍,女生阅读篇幅较长,主题深刻,有一定阅读困难的书籍。阅读时限到期,根据阅读内容分卷进行测试,检测学生阅读情况。测试成绩公布后,男女生互换阅读任务,再次以上述方式检测。用分解阅读任务的方式,既避免学生扎堆找书难,无书可读而借口不读书,又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资源节约,书可以少买互借。还有阅读测试也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质量,有利学生解决试卷中相关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
3. 举办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精读习惯 当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还需指导学生精读作品。针对作品主题,选择精读的内容,教师为其设置阅读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索,寻求结果,适时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报告会为部分学生的阅读收获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也是一个强大的冲击,促使学生发生阅读兴趣,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很有发表自主意见的愿望。在读书报告会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从理性材料到感性材料的梳理,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精读的训练,这对已有阅读体悟的学生是方法提升的过程,而对未始读者是一次方法指导,所以举办读书报告会给全体学生提供了阅读帮助。
4. 动之以情,培养阅读习惯 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教师在上课时,也应该适时引导,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名曲,并且在课外涉猎关于音乐的知识;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欣赏罗中立名画《父亲》,教师可以做名画欣赏的引导。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理解课外阅读的功用,动之以情,激发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给学生奖励时,把书籍作为奖品,既然书被誉为“人类精神的食量”,那么赠人书籍也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高尚之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做读书人的文化气质。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终生教育思想,应该给我们自觉实施以阅读为基础的语文人文教育以有益的启迪。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人实现毕业后的“自我”教育。因此,为了办好真正的学校,为了实施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在任何时候,语文老师都应该坚信: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培养阅读习惯是保证课外阅读的关键。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素质提高的延伸和发展,是最活跃、最有光彩、最富成效的教学效益的表现;是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文化内存,体验思想情感的综合表现,以此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思维等诸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的批判和颠覆,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新课改后,语文新课标理念对阅读的教学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一味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学生不会阅读,丧失阅读能力的后果,针对传统阅读教学遗留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阅读方法指导,致力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最大的改变就是语文阅读的要求,这有别于小学生的认字组词,写日记周记的小短文,初中生头疼的问题就是写作,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量的积累,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当下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站三尺讲台,传道受业或解惑也,教师一味讲,学生只知道听,教学不再是师生互动的双边过程,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和记。学生对学习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也就成了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性质,而不是学生陶冶情操,习得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1]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批判意识的欠缺,学习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升学。所以,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意义的淡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严重欠缺。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为识字与认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2]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语文课本又是以文章的形式分单元编排,语文课堂教学重中之重就成了阅读的教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而丰富的阅读习惯。要爱阅读,而不是被迫阅读,现如今的阅读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没有自主预习,阅读的习惯,把课本文章当作任务去完成,就少了很多兴趣和乐趣可言,少了和作者的文本亲密接触所带来的心灵触碰和情感共鸣。究其原因,还是要让学生拾起对阅读的兴趣,尤其初一年级正是好奇心满满的时机,一旦挫败,丧失兴趣的阅读就成了完成课堂任务,这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给学生介绍或准备一些课外有趣的小读物,能引起他们兴趣的阅读文本,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发去阅读,课堂集体分享和交流,阅读也就变得有趣了。
其次,培养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不在是教师漫灌,学生被动接受,要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学习以学生为主,多开展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的灵活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去完成不同的课题,要各抒己见,善于表达,以此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再次,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语文课堂学习离不开读,不能使学生养成嘴懒的毛病,哪有语文课不是书声琅琅的,学生必须热爱阅读和朗诵。记得九年级有一个散文单元,学生反映读得多,自己课下又不预习,上课的文章篇幅又长,如果只是教师一味的满堂灌,忽略学生不熟悉文本,那么这节阅读课就没有意义了,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小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为了避免个读部分少而不知文意,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了解文意,教师在他们默读之前,应提出一两个问题,让他们有目的的阅读,有所收获而不是单纯浏览文字不思考。[3]学生的回答问题也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慢慢的热爱语文。
最后,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宽阅读面,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媒体,手机等等,多看书才能有所收获,广泛阅读的同时也要多思考,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所阅读的知识,多交流,多请教,可以请教教师,多和同学交流感想。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开展读书分享会,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因此,在CAI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中,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同时处理好以下的几组关系。
一是处理好CAI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多以讲授为主,借助的媒体主要是文本、口语、文字、黑板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种融合图、文、声、像为一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了课堂,它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CAI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我们知道汉语的学习重在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又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因此,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CAI中的图、文、声、像永远替代不了语言文字本身。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包含的诗义,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同样,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配上一个画面,那会如何呢?语文的美,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画面,因为它的直观性,反而堵塞了想象空间。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有一定意义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是根本,因为它遵从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对于培养语感、提高能力起到了坚实而有效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CAI的优势,并继承传统教学的长处,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是处理好CAI课件与文本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量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多媒体与文本的结合,有的只是课本的一种简单的电子读物,成了无效的代替;有的又完全背离了课本的原意,“应景”、“作秀”痕迹明显,于语文教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达不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文本的阅读,制作的CAI课件,要吻合“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文本”思路。
首先,立足文本。笔者曾听过一节《故都的秋》的多媒体公开课。一开始,教师就以钢琴曲《秋日私语》VCD影音入题,结尾又以的《沁园春 长沙》结题。教学内容“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可实际问题是:这样的“歌曲和橘子洲头的秋”与郁达夫所说的“秋”没有关联,运用CAI课件,固然可以使文本内容生动形象。但是,任何生动形象的教学,最后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去。这堂课由于过于花哨,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来说,“新奇”、“热闹”过后却是过眼云烟,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不得要领。这节课教师的教学没有从文本出发,它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立足文本,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然后再将多媒体与文本相结合,制作出适合文本、适合自身的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
其次,超越文本。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集成性,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学习的外延。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关于《走近鲁迅》专题时,就可以收集整理一些鲁迅的资料,帮助学生走近这位名人。笔者在上这个专题时,就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CAI课件,然后分组在课上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以达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了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的内容超越了文本,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最后,回归文本。我们知道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些,单纯地用计算机教学辅助手段来替代学生的想象能力。文学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不能代替学生的审美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还要实现文本的回归。
当我们读过李清照的《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二十五课《词五首》)你能用CAI描绘出李清照内心的“忧愁”吗?而这些文字中的意蕴,都不是CAI课件的再造画面所能给予的,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诗词中字面的含义后,再回到文本中来,才能深深地体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是处理好CAI应用中的人机关系
我们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还要注意处理好人(教师、学生)、机关系。这是上好语文多媒体课的关键,在处理人、机关系时,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自始自终教师在课堂上都处在指导者的角色。目前,在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教师为了使用方便,常常将CAI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轻轻点击鼠标,课件便依次播放。这样的课,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和课件的讲解员,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附庸”。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则成了教师的课件演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始终是课堂的学习主体,教者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教学。好的语文课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创造的和探索的乐趣。它要求教师和学生摆脱可预设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教师教的创造性,给教学的双方都带来快乐。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时,要恰到好处地使用,而不能一味地为使用而使用,让多媒体课件沦为教师使用的学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以道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立足课本、钻研教材,发挥语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它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与启迪。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古今山川景物记,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特征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又如《紫藤萝瀑布》、《敬畏自然》、《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能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要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认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其次,让学生钻研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所悟而有所“德”。如在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在生活上讲攀比、图虚荣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类似菲利普夫妇的小市民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对待金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在校要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幸福的生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课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蕴含中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教育因素,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抓好语文课堂,注重诱导点拨,重在自然渗透。
加强德育渗透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师在授课中要适时诱导点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内容,体验文中情感。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心。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古文《三峡》时,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许多学生被三峡的优美景致所吸引,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并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创设情景,营造气氛,熏陶渐染。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展示一种以景传情的情景,就可以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情弦,感染他们的情绪,达到情景交融,以景化情的境界。创设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表演展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形象。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感染力。如分角色扮演《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人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不要贪慕虚荣。其次,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法,如运用插图、挂图、幻灯、录音、录像、演示和语言描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熏陶。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后出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用轻快、优美的音乐伴奏进行配乐朗诵。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伴着联想,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产生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美好情感。再次,教师可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内化为自己的高尚品格。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又如在讲述《心声》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
(1)“写的是谁的心声?”
(2)“他的心声是什么?”
(3)“为什么以‘心声’为题”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5)“如果你遇到了和李京京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李京京的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名言警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历久不衰、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格言或名句,它们涵盖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语文老师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把它抽出来重点分析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摘录成册,作好读书笔记。每天记一句两句,日积月累,会受益终身。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被中学语文教师忽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其实,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我爱我家》,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除了分享他们的故事,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世界时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是父爱和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从而有意识地完善自己。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是“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陶行知先生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涵,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以道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成章、谷生华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3.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发财返故乡》为题续写;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抒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2.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选择推荐的书目是:七年级上学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学期《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下学期《十万个为什么》的一、二卷,《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上学期《水浒传》;九年级下学期:《红楼梦》。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