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时间:2023-07-28 17:33:22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初中地理是整个地理知识的简单架构,高中地理是对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初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了解整个世界和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知识,更符合素质教育。新课改让初高中地理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但是新课改初高中地理教学在衔接上有一定的偏差。

一、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

1.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新课改,初高中地理教学摆脱了将地理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强制性令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局面,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初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有重要影响。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才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新课改对地理知识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学习,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2.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地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去接受地理知识,学习并运用到现实世界。将地理知识一下全部灌输给学生的传统地理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在新课改之后,地理教学有原则地向学生传递地理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知识。

3.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更好地了解世界和国家的状况,了解周围的环境,正确地认识世界。而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将地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没有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其实是一种“ 八股”教学,学生在众多的地理知识中难以掌握到学习的重点,不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初中地理教授学生基础地理知识,高中地理分几块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地理知识的统合运用。

二、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学在衔接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偏差

1.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为高中地理打下了基础。初中地理教学是对整个地理知识的介绍,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地理知识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地理教学的认识和把握。让学生对整个世界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方面,是对整个地理知识的总的概括。其中包括认识地球、居民、气候以及对各大洲、国家的基本内容的讲述,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学习。高中地理教学则为地理知识的几块内容的具体深入讲解,是一个深入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例如,在初中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线等内容,为高中地理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等内容打下了基础。

2.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逐层深入的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初高中地理教学其实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从初中到高中、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先建立了一个关于初高中地理学习的整体框架,然后又分几大块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有先对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才能去深入了解各个部分的内容。初中地理教学其实是学会对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总体的认识,而高中地理教学是学生对整个地理框架的补充,即微观上的深入学习。例如,在初中学习世界的人口,初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在高中所学习的人口、城市和环境的关系则是进一步深化。

3.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存在着偏差。初中地理教学的简单化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初中地理教学完成之后没有中间的过度直接进行深入的学习,强力的反差让学生难以适应。由于没有过渡阶段,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做到真正的得心应手。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偏差造成了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不理解、掌握程度差等问题。例如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气候方面的知识时,只是简单介绍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和原因,而高中关于此方面的知识就包括了气候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甚至包括水循环的知识。

总之,新课改是素质教育推行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逐层深入更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运用。但是新课改下的初高中地理教学在衔接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从基础讲起,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平台;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桥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80-04

小学与中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虽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更有它相辅相成的一面,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过渡期,过渡期衔接得好与坏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多处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如:“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1]“在第二学段讨论过的方法是基于四则运算,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解决。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于模型的理解。”[2]然而,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教材编写各自为政,导致教学内容出现断层、脱节、重复等现象;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衔接”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彼此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知识的关联度、教学资源等情况缺乏必要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沟通的渠道不通畅,缺少正常的交流平台。天津师范大学崔一心教授指出:“中小学教师互不了解对方教学,是教学衔接的一个盲区。”[3]为此,我们于2011年开始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简称“支撑平台”)建设,对“支撑平台”的架构、建设策略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为中小学数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等方面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帮助,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构建“支撑平台”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研究者中初中教师比较多,小学教师比较少;二是宏观谈“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的比较多,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三是中小学处于封闭状态,以个体研究为主,在区域内缺少研讨、交流、反思、资源共享的平台。构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互通平台,通过“支撑平台”建设,营造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氛围,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衔接”的意识,使“衔接”研究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机制;开展以专家引领、交流研讨、课堂教学、总结反思、教学资源开发等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活动;形成“衔接”研究的“学习场”、“对话场”、“文化场”、“研究场”;使有志于“衔接”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有归宿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整体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水平,提高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支撑平台”的架构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要使衔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要关注“四不能”与“四要”:一是不能只在义务教育第二或第三学段内进行封闭研究,而要把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二是不能只是单一的个体研究,而要注重专业化团队的打造;三是不能完全通过行政手段加以驱动,而要构筑研究活动的平台,激活教师主动研究的意识,形成衔接研究的“场”;四是不能只使用传统研训平台,而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取“实体平台”与“虚拟平台”共存的混合式研究方式。为此,我们重点开展了以“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为基础的“支撑平台”建设。

四大“支撑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强化个体研究意识和群体研究欲望,形成研究的习惯和常态化的研究状态,使“衔接”研究成为自觉行为;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瞻前顾后”,整体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准确把握“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间“有效互动”、“合作共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挖掘“衔接”的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为“衔接”教学出谋划策,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得到家长的更多关注、协助和支持。

三、“支撑平台”的建设策略及作用

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跨学段、跨学校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对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四大“支撑平台”要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并赋予不同的功能。

(一)衔接感悟场

“衔接感悟场”是以“沙龙”的形式,为一批有志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善于思考、勇于钻研、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人”搭建的平台,它分为衔接学习园、衔接研究园和衔接反思园三个“园地”。

1.衔接学习园

“衔接学习园”主要开展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学习活动。一是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讲座,从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组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帮助中小学数学教师整体把握、全面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明晰不同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树立“大课程观”。

2.衔接研究园

“衔接研究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活动,我们重点开展了对比性研究,主要涉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版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相同知识点的对比研究、小学与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的对比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对比研究等。通过研究,使中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认识义务教育数学的本质,明确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整体性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以及不同学段教材间的内在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使不同学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准确定位,做到“到位但不越位”。

3.衔接反思园

“衔接反思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思索”的写、评、展活动,可以是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故事,可以是对有关衔接的典型问题进行剖析,根据所写内容的典型性、反思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定期进行评比,并将优秀的“衔接教学思索”装订成册,提供给区域内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和借鉴。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反思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中小学数学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某一数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实现“衔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改进教学提供经验和帮助。

(二)衔接体验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能力的提升基本在课堂内完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与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标、教材研究的深度有关,更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直接关联。

“衔接体验场”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开展的“同题异构”活动,它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同一话题为载体而开展的“双向”上课、听课、议课系列活动,是一种动态、开放、互动、共享的研究模式。活动的组织经历“选题―备课―上课―议课”等环节。

选题。一般由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协商,选择中小学数学中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每次活动一般选一个课题。如小学教材中的“简易方程”与初中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中小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小学教材中的“平行四边形”等。

备课。中小学教师就选定的课题分别进行备课,备课不是上课教师写一份教案,而是备课组在对课标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份教学方案,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中小学各安排一位教师上课。上课时让中小学数学教师走进彼此的课堂,感受不同的学习气氛,领悟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初中数学体会“瞻前”、小学教师体会“顾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听课教师做好记录,重点关注课题是如何引入的,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问题是如何呈现的,学法是如何指导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渗透的,学生是如何合作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何。

议课。听课后及时开展议课活动,先由上课教师说课,说课内容除了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过程外,小学教师还要说“顾后”(这节与初中的哪些内容有关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提供哪些帮助?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初中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中学教师还要说“瞻前”(这节课是建立在小学哪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之前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能力和经验?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小学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在说课的基础上,听课教师进行议课,议课围绕“一个主题―两个维度―若干思考”来展开。“一个主题”就是“衔接”做得怎样,“两个维度”就是“学”和“教”,“若干思考”就是从“学生”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双向”系列活动,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各自教学特点,使中小学数学教学更符合自身规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衔接QQ群

由于中学和小学的学生、老师分别处在不同的校园,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往往会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到极大制约。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方式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并利用。QQ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QQ群为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方便快捷。为此,我们建立了“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拓展了“衔接”研究的空间,丰富了“衔接”研究的形式,扩大了“衔接”研究的群体,转变了“衔接”研究的方式和行为。“衔接QQ群”平台有如下特点:

专业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首先表现为很强的专业性,群成员所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涉及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问题。

远程性: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团队是由区域内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组成,他们通过加入“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对话和研究,没有地域的限制,大家所进行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跨地域性和远程性。

交互性:利用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每位群成员不再是信息的单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群成员之间可以交互、共享“衔接”资源,实现了教师话语权的回归。

自发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形成的,教师参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不是因为要应付领导或学校的检查,而是自己的需要所在、兴趣所在,是“我要做研究”,而不是“要我做研究”。

利用“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除了部分群成员之间及时进行问题探讨、资源共享外,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通过“群活动”活动信息,活动信息包括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集中研讨的时间等;第二,群成员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精心准备,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研讨;第三,指定专人对本次研讨的内容进行整理,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梳理,形成总结材料;第四,通过“群文件”,将总结材料上传,供群成员学习、思考。对暂时还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可以作为下期的研讨内容或在其他平台上进行研究。

(四)衔接微信

微信全新的功能带来全新的互动模式和体验,人们的生活已是无“微”不至,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可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公众号”就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而打造的又一“支撑平台”。第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有关的“微课”等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关联性比较大的问题,供大家进行讨论。第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是面向全社会的,学生、老师、家长、教育专家都可以关注,可以实现多方位的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提出数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初中学生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讨论,使小学生倍感亲切,从中可以了解数学学习的注意点,初中数学学什么,怎么学,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家长可以交流做法,谈谈体会,即使不能在知识上辅导孩子,也可以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取长补短,支持学校教育。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建设不仅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更为建立中小学平等、互助的教研文化提供了保障,对转变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自然衔接、良好过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103.

[3]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3).

第3篇

【关键词】微课 初高中化学 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40-0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初中化学学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准备,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一直是困扰高一化学教师的难题。高中化学教师到初中听课较少,不熟悉现行的初中教材和教法,衔接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或者因高一化学教学时间紧,不能花费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专门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等,导致学生初高中化学学习出现脱节和低效的现象。还有,处于高一的学生,面对环境的新旧临界点,也面对自身的心智发展的新旧临界点,需要寻找一些途径帮助学生克服他们学习的困境。

微课是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资源。微课短小、内容精、情境化、便于应用等特点满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微课贴合了学生的兴趣,避免疲劳和乏味,可反复观看学习。如今,以微课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方式正在我国迅速火起来。科学、有效地应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值得探讨。在此,笔者尝试聚焦探讨,如何使用微课,助推化学教材知识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衔接;助推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及其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一、微课的内涵及其有关研究

在国内,2010年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提出微课,并定义了微课的含义,2013年再次丰富微课的内涵。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的主要载体是微型教学视频,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特别强调了微课的视频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013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近年来,黎加厚,张一春,郑小军,吴秉健等各地学者也都提出了微课的内涵,强调了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融合了多种数字资源。微课在我国研究发展的时间比较短,2013年后知网上呈现的有关微课的研究明显增多,研究者大多在研究如何设计微课内容,寻找开发微课的工具、软件,或者进行理论建构。有学者研究如何将微课融入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或者探讨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使用策略。有关如何使用微课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的文章很少,2015年中学教师郑于艺在《地理教学》期刊上发表了《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的文章,对探寻使用微课助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的策略有借鉴意义。

二、微课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清知识内容的衔接点,找准微课切入点

借助微课开展衔接教学,首先需要理清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初中的化学学习主要包括5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高一化学必修模块提出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六个学习主题。初高中化学课程在内容设计,教学要求,编排体系上都有相应的衔接,但是高一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广度大,起点高,习题相对初中难度大。通过分析这些衔接点,找准切入点,再强化和铺垫,有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比如,在教材的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的第 1 节,关于粗盐的提纯,与初中重点学习的溶解、过滤、蒸发衔接紧密,在此,可以以微课重现这些基本操作的过程,温故知新。同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深化过滤除杂知识。再比如,学习必修 1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时,以微课展示图书馆,超市等因为有序分类带来的方便性和重要性,避免教师讲解枯燥。同样,以微课对初中酸、碱、盐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从物质进行有序分类方便生活,过渡到对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些都是为了方便研究其性质,引导学生从分类法的高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CO2H2CO3CaCO3和 CaCaOCa(OH)2CaCO3的转化关系,从而强化了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领会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研究的重要性,为日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梳理知识衔接的重难点,建立微课资源库

短小精悍的微课,集中几分钟的时间聚焦解决一个问题,丰富又灵活,可融合于课堂又可移动地学习,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微课,可以浓缩初中知识关键点,整合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测试,教学经验积累等途径找准学生初中化学知识的盲点。针对知识盲点把握关键内容,包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其易错点,组织语言讲解透彻,录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从互联网上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知识关键点的微课资源库,呈现给学生。针对高中时间紧,无法使用长时间专门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复习的情况,可以尝试在每个章节中使用微课对衔接知识点进行铺垫,使用微课资源包,融入课堂,或者留给他们做移动性的随时性的自我充电,引导学生事先适当地复习和预习,实现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平稳过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资源包也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初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学生的障碍点往往是不记得元素的化合价,或者不会判断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或者思维还停留在“得氧和失氧”的片面角度。此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分析的过程和元素化合价记忆口诀以微课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时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也衔接了知识点,并使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延伸。

(三)分析学情,以微课助推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材内容浅简,直观性和趣味性强,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高中教学内容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化学原理多,知识的难度深度加大,以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法也跟随着转变才能适应学习内容的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不只是内容的衔接,更需要解决学习方法的衔接。当前的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处在高一的学生,生理上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潜意识里普遍存在习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去对付高中的学习。生理、心理上微妙的变化,使得更多的高一学生碰到问题碍于颜面不敢于或者不愿意向教师或者同学请教。还有,学生处于求新求异求新奇的时期,手里的手机、iPad、平板电脑、MP4播放器是他们的挚爱,如何引导他们发挥这些信息设备的学习功能呢?

微课发挥独特的魅力,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微课资源库自主掌握学习节奏,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点击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盲点,反复琢磨,因时因地因需克服学习盲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激发他们主动分享学习的乐趣,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线提出疑惑,在QQ群或微信群中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收获成就感。教师从中及时地分析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的衔接上断链,或者及时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微课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新手段引导学生在移动中学习和在线学习,促进学生比传统课堂更积极、投入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适应高中的学习,助推学生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另外,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可以使得备课更有针对性,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做到以学定教,有效助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总之,微课这种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以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微课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注入了活力,是帮助学生迈进高中化学学习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为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习得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资源。建议我们广大化学教师,以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为起点,集中集体智慧,开发微课资源,不断扩充、优化和综合利用微课,建立微课资源库进行分享,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汪金鑫.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7)

[2]张晓菊.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论坛,2011(13)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

[4]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15(17)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2013ZJJ107]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 衔接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G 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41-02

一、研究背景

1、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最近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障。"在中小学衔接教学中,合理开发和利用中小学课程资源,有效补充国家课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缺需。

2、基于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的发现和需要。2009年7月, 我们在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科主任黄志红教授带领下,进行"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在实践中发现,现行的小学、初中英语教材有较大落差。小学英语现行教材"浅、少、易"而初中英语现行教材"起点高、难度大、容量足"。两个学段在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上都缺乏过渡,造成学生在语音、阅读、写作方面因衔接课程资源的不足而导致学生音标拼读能力弱、阅读技巧和水平低下、英语语言综合实践机会缺少而出现"哑巴英语"等现象。虽有《英语》预备级教材,但是,预备级教材内容只是对小学一些简单句型的重复。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的现状 在国外,不少国家通过改变学制来实践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教师有自编教材的能力和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我在美国加州学习期间,走访了Stockton市Lincoln High school 和其他一些教会中小学,在听课和访谈中得知,二次开发课程资源是中小学老师的必备技能。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个性化的教材,利用学生资源、社会资源研发课外活动教材并活用教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国内研究的现状 在国内,自2003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都进行英语衔接教学探究和实践,尤其是在衔接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衔接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程晓堂院长就《小学英语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江苏省教研室何锋老师的《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衔接教学的阐述和研究,石家庄第二十七中学Sisy老师《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等,大都是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但是,衔接教材的研发和应用较少。不少教师还走进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把教案和学案当成衔接教材,把粗制滥造的教辅材料、非法试题、同步练习当成衔接教材,把学生推进题海,当应试教育殉葬品。

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急需系列配套的衔接教材。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衔接教材的研发和应用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于是,我选题《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研发和利用研究___以衔接教材的开发和应用为例》并成功立项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项目,开展了为期近三年的研究和探索。

三、过程与效果

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比分析,找出佛山市小学、初中衔接教学的现状和现行教材使用在衔接教学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国家课程资源(教材)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组成以高校英语教育专家为顾问,佛山市基础教育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研究团队,以语音、阅读、写作和研究性学习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方面为基本内容,突破小学、初中衔接教学中学生语音拼读、拼写能力弱的难点,解决衔接阶段学生阅读难、怕写作的重点问题和学生"哑巴英语"的难题。进行跨校、跨区域的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的研究和衔接教材的研发和应用。

经过近3年的实践,本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研发出了切合本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的一系列配套衔接教材,有效地缓解了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衔接教材的缺乏。

以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为准则,以其对于语音、阅读、写作以及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等教学要求,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依据,对两个学段的英语教材的设计理念、编排特点和教学资源进行了研读和分析,根据初一学生在英语语音和拼读拼写能力的欠缺,阅读和写作能力弱以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低等实际,在学生原有的能力基础和国家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研发了《突破语音》、《突破阅读》、《突破写作》和《英语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衔接教材。其中,《突破语音》(6-7年级语音教学衔接教材ISBN978-7-5406-9626-9)2012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使用。

2、研发衔接教材的应用,有效转变了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解决了衔接阶段学生的"过渡期"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培养难点和重点问题。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编写,源于现行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严格针对性强地为衔接教学提供科学、鲜活的教材。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

《突破语音》把语音和词汇教学融入一体,以佛山市现行教材为载体,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容。对使用该教材学校师生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教材有效地缓解衔接教学过程学生语音、拼读、拼写能力欠缺的现状,培养和提高了单词拼读拼写能力,帮助学生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语音基础;《突破阅读》帮助学生从小学阶段"绘本辅助阅读理解"到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的成功过度;《突破写作》促进了学生从"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句子"到"根据提示修改小作文、表达自己观点"的提升。《英语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衔接教材》以国家教材模块主题为主线,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内容丰富,鲜活有趣。学生成了运用语言进行活动的主人。活动过程介入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的"自我效能感"。拓宽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视野,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3、研究形成了跨区域教师学习和研究共同体。课题组成员12人,高级职称10人,博士1人,硕士4人,学士7人,教授2人。学历层次分布合理,职称级别高。有市、区级名师2人、区级骨干教师5人。他们是来自佛山市禅城、南海两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本课题的研究,他们结成了衔接教材研发和应用的研究共同体,有效推进衔接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在共同的研讨中学会合作、专业成长。

4、衔接教材的成功研发和应用,有效地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力。课题组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进行,通过跨校、跨区、跨学段的同课异构衔接研讨,找出结症,探讨方法和对策,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从语音到阅读、从阅读到写作,从写作到运用,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逐步地开展"《突破语音》《突破阅读》《突破写作》《英语语言综合实践活动》的研发和应用。符合无论从研究方法、形式还是研究的内容上,都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螺旋上升,在实践中研发,在应用中完善和提升。

四、问题和思考

研究效果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同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给了我们困惑和思考。

1、衔接教学中应该加强语音教学的力度。语音是基础,只有语音基础扎实了,词汇和阅读以及写作等能力就不会受阻。但是,究竟是在小学阶段就完成语音基础知识学习任务还是应该在初一年级在系统学习,有待于做进一步的论证。

2、研究经费缺乏使研究的成果有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由于是研究,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我们没有盈利的思维和意识。除了第一本《突破语音》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外,其他三本衔接教材都因资金问题滞留在文稿形式供实验教师校际之间的使用。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职高英语 衔接 三备 新解

初中、职高英语衔接问题一直是职高英语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学生进入职高后如果直接按课程标准教授新课的话,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仅表现在英语知识过渡上,在学习方法、学习心态上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一直以来,教授职高英语的同行们在研究这一内容时,多是从知识上着手给学生进行一定的铺垫,以拉长学生适应的时间,这种方法在收到一定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为衔接花费了时间,后面的教学内容完成就有些仓促;同时,这种拉长时间的方法不能对后面的学习产生持久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到了高二、高三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还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不适应。基于这一发现,笔者认为对于初中、职高英语衔接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现结合实践与反思,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新形势下初中、职高英语衔接教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三备”新解

有效的初中、职高英语衔接教学离不开传统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要求,但面对新的学生,对于这“三备”要有新的理解。在笔者看来,由于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日趋丰富,生活方式也大大不同于以前,甚至我们看到每一年的学生都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不能抱有“一招鲜”的想法,试图用几年前的教学经验来对当年的学生实施教学。在笔者看来,“三备”新解可以这样阐释。

1.备教材新解

基于初中、职高衔接研究的备教材,必须是建立在对初中教材和职高教材(尤其是初三和高一教材)进行详细比较的基础之上。十多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职高英语教材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说对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要求提高了,除了中考时有明确的听力和口语要求之外,日常教学中也多了不少听和说的教学情境。因此,研究初中教材对听和说提出了哪些要求,有哪些教学内容,将它们引用到职高英语教学当中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故地重游”的亲近心理,从而有效地促成初中、职高英语教学衔接。

2.备学生新解

以前我们说备学生,一般是指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笔者认为这个视野应该再扩大一些。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要想真正把握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必须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开始研究,只有在这种宏观的基础上再去研究学生微观的英语学习态度和习惯,才能进一步把准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脉搏。

事实证明,学生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英语的方法,受整体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影响更为明显,尽管英语学习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尽管也有不少学生可能只喜欢英语而不喜欢其他学科,但这些都不影响我们先从整体把握,再从英语学习把握,进而进行英语衔接中备学生的研究。

4.备教法新解

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无论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还是现在学生学习的需要,对于职高英语的起步教学而言,一定要开辟新的教学视域,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方法的寻找,要本着凡是能够促进职高学生掌握好英语这一目的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的原则,大胆开辟一些新的、符合职高英语教学特点并为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法。

二、“学法”新解

加强学法指导是促进初中、职高英语衔接的重要着力点,因为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这句话隐藏的含义是,任何外在的力量都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因此有人说教学的本质含义是“教学生学”。既如此,学法指导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初中、职高英语衔接教学研究而言,自然也不例外。上文已经说过,今天的学生接受英语信息的途径很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职业高中学生看的原声英语电影就比普通高中学生要多,他们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电影中的情节。因此,就有同行开辟了通过英语原声电影来提高职高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据说效果良好。

除此之外,笔者以为加强学法指导,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思考。

1.单词记忆新解

英语学习是建立在单词、短语和句子的基础之上的,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成为学好英语的基础。以单词的记忆为例,如果机械记忆,则单词数量巨大,记忆时有不小的困难。而如果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多种记忆方法,就可以促进初中和职高的有效衔接。比如说“记词根法”,一般认为单词是由词素构成的,词根是词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中学英语学习阶段重要词根在三百个左右,记住它们可以对单词记忆产生相当的促进作用。如-simil是一个词根,有“相同”的含义,那基于这一词根的单词有assimilate等;再如-vis是一个词根,可以生成visible、vistelevision、visual等单词。再比如说“派生记忆单词法”,在初中就有过这样的学习,到了职高后可以进一步延续与扩展,通过对曾经学过的单词的回顾与对即将要学的单词的展望,可以帮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衔接。如cordially就是cord加-ial和-ly构成的,这是加后缀的派生方法。

2.语法学习新解

语法是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重要基础,我们教育学生把它理解为单词运用的规则。那语法学习有什么新的手段呢?笔者每次教授新知识时,都注意先通过问卷、口头等多种调查方法,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喜欢的一些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构思,这样收到了较好的衔接效果。如我们了解到在认识名词的“数”时,学生总喜欢先进行一个比较,进而才能判断出是单数还是复数。到了职高英语学习中,我们就延续了学生这一熟悉的思路。如对于一些物质名词(如light、wide等),我们先让学生比较物质名词与其他名词的不同,再比较部分物质名词在表示概念和表示具体意义时的不同,进而掌握这些物质名词在表示概念时是不可数名词,而在表示意义时是可数名词。

3.学习方式新解

对于职高学生而言,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或不同专业,将英语与学生的兴趣点、与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进行有益的结合,是被证明有效的初中、职高衔接的重要手段。根据经验,附着于学生兴趣点的英语学习,能够帮学生有效地度过进入职业高中后英语学习的不适应期。关于这一思路的落实,关键在于确定好一个班级学生的共同兴趣,或了解学生喜欢哪个专业,然后对症下药即可。

第6篇

“人文视域下中小学衔接班主任工艺”的课题研究,拟在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思想下,从学生充分的、全面的健康发展出发,抓住六年级到七年级两学年的关键期,更好地做好相应的适应指导工作,增强学生主动适应的能力,实现平缓、渐进、高效式中小学衔接,让更多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尽快适应,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守好晨班会主阵地

晨会、班会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阵地。利用好晨会和班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教育,教师及时加以教育;结合阶段性班级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去解决中小学衔接期班级中实际存在的典型性问题;结合教育平台,指导学习高年级的安全本领、当青春来敲门、学会控制情绪、遭遇歹徒怎么办、远离性伤害等知识。适当的班队活动和中小学衔接期常识的渗透,提高了毕业班学生的能力,调节了毕业班学生的身心,融洽了班级氛围,优化了班风,使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前进。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个性逐渐鲜明,具备成人的一定能力,但在是非的分辨、自我能力的控制等方面却还不成熟。因此,应该特别关注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等等。学校为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讲座,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教师与学生敞开心扉,打开困惑之门。

校本课程开阔视野

现在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现阶段中小学课程设置的一个亮点。每周开设一节兴趣组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能力合作,锻炼能力,激发创造力,进一步完善人格。并在兴趣组活动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一些适用于中小学衔接期学生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如《生存教育》《劳动技术趣味多》《趣味楹联》《名车世界》等等。

社会实践磨练意志

设计符合毕业生年龄、心理特征的实践活动,磨练意志,让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设计好毕业进行曲

参观中学:学校毕业班学生参观对口学校,并进入课堂直接感受、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对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教育教学的容量、学习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同学们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有一种九年制学习的延续、相融感,更好地进入初中的学习。

毕业典礼:每届毕业典礼,校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分别发言。校长对全体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毕业班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莘莘学子依依惜别情把毕业典礼的氛围推向高潮。他们表示,谨听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到了初中一定不负众望,学有所成。

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实现双向交流,让家长自主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从而得到预期的效果;就毕业班学生的心理状况、毕业会考的重要性等方面和家长作深入交流;给家长简介中学的办学情况和怎样进行中小学教育的有效衔接,真正使中小学教育衔接入脑入心。

师生竞赛梅开双枝

目的性明确的竞赛活动能于教师、学生的成长起到事业功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捕捉中小学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形成阶段性评价机制,应多组织中小学的联合活动,搞好双层竞赛。

如教师层面:班主任方面的班会课竞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语文学科的阅读竞赛,数学学科的知识竞赛,英语学科的朗读比赛,通过这些竞赛,教师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重点,了解了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利于教师的教学衔接。

如学生层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如青少年读写大赛、知识竞赛、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英语课本剧和讲故事比赛、各类作文比赛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文视域下中小学衔接班主任工艺研究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衔接中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利用学生发展及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和谐宽容的衔接型班级氛围,个性化教育教学特色,展示自我飞扬个性的学生课堂成了有效教学研究的良好载体,学生欢腾、创新、鲜活、智慧的火花在教师智性的引导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人文视域下中小学衔接班主任工艺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b/2013/02/273]

第7篇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

 

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 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 ------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及时计划,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第8篇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从目前现状来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而大多数初中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又都是在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不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中的衔接问题必然产生。而随着义务教育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初高中教学衔接中产生的矛盾更为突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1 本地区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 我们本地区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差异。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际上开始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必修化学, 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熟悉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把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1.2 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智水平及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不能不给新时期的教育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要正确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还要我们正视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初中生,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而高中生已接近成人,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思维也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结合这一特点,高中教学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才从初中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要适应高中学习和要求,也必然要面临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

2 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衔接问题的策略。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 及近十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及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顺利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下几点做法收效比较高:

2.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深入、透彻的研究高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中化学教学在这方面要求不高,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浅显地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教材中,用得失氧的观点简单地重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就引入了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接着再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地用电子得失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为便于衔接,有必要明确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高一新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复习巩固,明确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2 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从学法引导上做到有效衔接。

2.2.1 教会初三毕业生转换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一年就深入到了高中,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处于化学的入门阶段, 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还没有入门。而此时又面临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换,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是极大的。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不能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当然,信心是来源于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把关,绝对不讲那些难度很大的题,尽可能地对知识进行淡化处理。

2.2.2 教会学生做笔记。

初三学生的笔记做得非常的被动, 绝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于记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没有习惯从老师的讲授中抓出教材上没有的信息,应该教会学生从老师的讲授中搜寻信息,然后很快的记在笔记本上。当然此时记下的信息量不会很大,再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课堂上的笔记进行整理、反思……2.2.3 教会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就是在平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要求, 比如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测验、考试试卷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 作好知识的链接, 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突出在某次考试中该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出现。然后分析当时做题时的想法,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和考试后的收获。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落实衔接工作。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笔者的做法如下:

(1)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教学,创设积极的、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情境。(2)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3)初、高中教学都要留有余地,要把握好“度” ,使尖子生有求知欲。(4)注重理解,精讲精练。把好讲课、习题、作业的质量关,不搞“题海战术”

总之, 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教学新课题,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

新课标 初、高中物理 衔接教学 策略

初中学生刚跨入高中,对学习物理充满着憧憬和信心,有着极为旺盛的求知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出了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所引起的,也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不能适应而造成的。如:培养目标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习内容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衔接问题、学生学法上的不适应引起的衔接问题、教师教法上的差异而引起的衔接问题等等。

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内容的衔接从教材特点、知识结构、内涵处理上求突破

中学物理课程更关注物理对个人、社会、文化的影响,课程目标更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更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更重视以“生活、物理、社会”为特征的课型,容易淡化知识本身的结构性和规律性。事实上,中学物理课程是按照物理知识内容的基本线索,建立了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只有深刻理解初、高中教材的变化特点、知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真正处理好初中与高中物理在“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1.挖掘初、高中教材变化的特点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变化坡度较大。初中教材重现象,探讨的过程较简单,其认知特点为具体的多、抽象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物理对知识的要求高,重视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初中教材的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在这些变化特点方面做好有效的衔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衔接要点如表1所示。

表1

2.厘清初、高中知识结构的关联

中学物理课程知识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按照知识结构规律,又可以把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内容主题。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相同内容主题之间和相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内容主题之间都存在关联,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初中与高中物理中的运动学和力学部分的知识结构和框架基本上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在内容要求的程度上却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学习的逐渐推进,知识内容的结构层次也在不断递进。如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主题,初中只涉及理想的匀速直线运动,即使是变速直线运动,也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来处理,用最简单的公式v平=s/t来描述。而高一物理最先接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有vt=v0+at、s=v0t+at2/2、vt2-v02=2as这三个基本公式。然后由直线运动向曲线运动递进,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涉及的公式更多,综合性更强,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在增大,习题类型在增多,解题技巧在增强,运算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在增高。事实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正是高一新生所普遍缺乏的,所以,衔接教学必须由此突破,从厘清初、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的关联处做实做好衔接教学,避免高一物理的起始阶段就两极分化。

3.领会初、高中知识内涵的联系

内容主题下的物理量,在相同学习阶段不同物理量之间和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都存在若干关联,如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高中与初中物理中的与物体运动相关的三个物理量(s、v、a)之间,其形式上基本相似,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但其内涵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如初中物理的速度是标量,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不变的,是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但与路程和时间都无关,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改变的,用平均速度大概地描述。而高中物理中的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这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相同物理量之间的关联,同样,在高中阶段,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内涵,也是逐步提升和完善的,由运动路径的直线向曲线变化时,速度的内涵由瞬时速度逐步向线速度和角速度提升,加速度的内涵也由瞬时加速度向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提升,或向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提升。这些物理量内涵上的变化和提升正是衔接教学的突破点和生长点。

4.把握初、高中知识处理的变通

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处理,一要认识正确,二要理解到位,三要方法得当。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浮于表面,不挖掘过深;在直观上做文章,在变通处抓落实。如对“物体的运动”这一主题内容,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物理量的衔接处理,可以从函数图像上求突破,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中的图像可知:用图3所示的位移图像和图4所示的速度图像与初中学过的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进行衔接,并由图3直观得出st=s0+vt,这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由图4直接得出公式vt=v0+at和st=v0t+at2/2,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尤其在图4中,将描述物体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移s(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v(纵坐标)、时间t(横坐标)、加速度a(函数图像)汇成一体,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然后再次进行变通性衔接。图5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拓展:图像①与②中的速度在增加,加速度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图像①比②的夹角θ要小,说明①的加速度比②的小,图像③的速度不变,加速度a=0,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④的速度在减小,说明a

二、学习能力的衔接从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上抓落实

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不再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较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第一要素是阅读教材的能力,因为“阅读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而高中物理教材的文本比初中要深刻得多,以阅读教材为突破口进行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是明智的选择。而采用“问题链”的方式进行层次性阅读设计,是衔接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并通过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佳衔接。初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认知性阅读层次,少量的重点内容可提升为理解性阅读层次。高中物理的阅读主要落实在理解性阅读层次,并逐渐递进为批判性阅读层次,乃至创造性阅读层次。

2.增强实验探究的能力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有明显差异,如表5所示。对提出问题,初中用“表述”,高中用“明确表述”。对猜想假设,初中用“推测”,高中用“预测”。对控制变量,初中用“初步”,高中用“考虑”。对收集证据,初中用“正确记录”,高中用“如实记录和重复收集”。对分析论证,初中用“简单比较”,高中用“解释和描述”。对评估,初中用“注意”,高中用“分析”。对交流合作,初中用“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高中用“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所以,笔者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衔接教学,设计了验证性探究、结构化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探究这四个层次,如表6所示。

表6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解决、认识、描述等,体现了对常见事物进行简单分析和简单解决的要求。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运用、认识、分析、综合、解决、表达、解释等,反映了更重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4.发展信息处理的能力

对比初中和高中物理对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能力要求,初中用到的行为动词有:经历、认识、了解、做出、加工等,强调了对物理信息分析、获取和加工的要求。而高中物理用到的行为动词有:融会贯通、具有、复述、再现、辨认、提取、加工、整合、重组等,反映了更重视对信息进行内化、转化和整合的能力要求。如初中物理课标提出: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作出判断的意识;高中物理课标提出: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三、物理思想的衔接从传承理想化、等效、辩证和数学上促发展

如果将知识和能力类比为中学物理的“血”和“肉”的话,那么物理思想就是中学物理的“魂”。在衔接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这个“魂”,就等于握住了开启中学物理之门的金钥匙。中学物理的思想很多,主要有理想化思想、等效转化思想、辩证思想、数学思想等。

1.传承理想化思想

理想化思想是有意识地突出研究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对实际研究的原型进行简化和纯化,在头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对象,来代替实际生活中的研究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抓好如表7所示的初、高中理想化思想的衔接教学,是变复杂为简单的最佳策略。

表7

2.传承等效思想

等效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和等效转化,即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化为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于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容易测量的物理量的思想方法,如表8所示。显然初、高中物理之间有一个层次上的跨越,必须做好有效衔接。

表8

3.传承辩证思想

中学物理是一门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提供丰富材料的自然科学,处处充满着辩证的思想。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渗透到各个知识点中去,并对初、高中相关辩证思想的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如表9所示。

4.传承数学思想

数学能最简洁、最确切地表达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事实上,物理是应用数学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数学思想是物理学的灵魂,其中有方程、函数、极限等典型的呈现方法,是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最为丰富的内容,如表10所示。

四、科学素养的衔接从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上谋弘扬

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为培养目标。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态度、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1.坚持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科学态度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是人的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现象、观点和媒体传播,只要始终坚持科学态度,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初、高中物理衔接中更加重视对物理基本原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教学,将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培养批判意识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权威勇敢地提出质问和怀疑,持批判接受的态度,使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得以张扬。要激励学生学习哥白尼敢于向“地心说”的创始人托勒密挑战的批判精神。

3.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在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综上所述,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不是把高中的教学要求下放到初中来,也不是将初中的教学要求搬到高中课堂中去,更不是在学习高中物理之前安排几个初、高中物理衔接专题,为高中物理教学做好铺垫。而是把初、高中物理衔接正确、到位地贯穿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 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衔接

调查发现,教师中“不屑衔接、不愿衔接、不会衔接”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现笔者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做好与初中政治的有效衔接,提高教学实效,谈些体会与做法,以求方家教正。

一、明确知识关联,落实衔接抓手

高中政治相对于初中政治而言,更具综合性、拓展性和提高性。教师要借助初中政治,实现好教学的有效衔接,反对“去初中化”的孤立做法。

(一)深入分析,把准初、高中教材变化的特点

初中、高中政治是一个有机整体,然高中对初中而言却是一个跨越,表现在教材的变化上就存在一个较陡的级梯。从“维度”来说,初中强调的是往往某一方面,如“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突出一个“法”,高中则涉及多个方面,如“自觉参与政治生活”,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法律和遵循程序”等;从教学的“过程”来说,初中注重结论,如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关系(是什么),高中则更多注重过程分析,如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怎么样)等。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时,能把握好这些变化特点并做好有效的衔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必须做好以下三点:(1)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形成对教材变化的宏观把握;(2)多深入课堂,从实践中形成对教材变化的微观突破;(3)多反思,提高把准教材变化的心智技能和实践智慧。

(二)精心提炼,把好初、高中知识结构的关联

尽管初中、高中在内容主题的形式上存在差异,但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如“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内容主题,初中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高中则为“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内容主题,初中有“认识文化的多样性”,高中则为“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等。可见,初中、高中政治的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对应性,但高中政治无论在知识内容的层次还是要求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如“民族与国家关系”这一内容主题,初中只要求“了解与说明”,高中则要求“理解与运用”,即要求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全面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就对学生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题的技巧、思维的拓展等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而实际上,这些能力正是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所普遍需要加强和提升的。

二、落实能力培养,突出衔接重点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高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初中阶段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做法和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以生为本,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落实好课堂内外的每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中分析“维护劳动者权益”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回顾初中内容:“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这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劳动者有哪些权利?维护劳动者权益有什么意义?”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对“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以课堂为阵地,延展到课外,以生活为主线,紧密联系初、高中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衔接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有关知识、能力、开放性和探究性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以问为核,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问题是衔接的平台,是引发学生合作探究的载体。通过有效问题联接初高中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教学时,我播放了歌曲《当兵的人》和三峡移民“顾大家舍小家”等视频后,巧设了如下问题引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简要说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2)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3)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处理?如此,通过生活化、递进式、探究性问题的解析,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能力提升,又很好地实现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三、突出灵魂认同,抓牢衔接根本

衔接绝非是“形”接,衔接之为衔接,正在于它是“神”接。这就必须抓住衔接之本,也就是要有对政治之“魂”的强烈认同并抓牢学科教学之“魂”,只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衔接。

(一)明确学科特点,突出思想性

政治其实就是“政”与“治”。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要真正把“思想性”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细节、环节中。如在讲授《思想政治①: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从发展生产知识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意识、环保意识等,从分配知识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从交换知识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法规意识,从消费知识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等意识。这样,通过一个个良好意识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落实到日常行动之中,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政治情操,打牢衔接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时代性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中学政治课标的共同体现和要求。但要使课堂教学高效精彩,光靠“已有”的是不够的,还必须和知识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即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选好”和“用活”典型的时政材料或事例,通过分析使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解题能力,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于教学中,自然巧妙地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衔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要素、各种条件综合发挥作用,更需要我们真心处之,真实为之。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形神衔接,才能打造精彩高效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章祥珍.课堂因高效而精彩[M].北京:教育艺术出版社,2011.

[4]]张宇.初高中政治教学的三个衔接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11篇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当今大纲之异同。2、研究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现行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现行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1、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2、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3、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第12篇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英语学习两级分化现象很严重。解决中小英语教学衔接难的问题,要从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两方面来探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研究与实践 衔接

1.存在的问题

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小学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基础,中学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许多学生在小学对英语感兴趣,基础较好,成绩很突出。可上了初中,有部分学生单词、句子的记忆与课文的背诵以及简单的阅读、写作不成问题,能适应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预习(导学)任务完成地非常好,课前、课堂、课后各项任务都能顺利完成。可部分学生学起来困难,适应能力很差,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内容不同于以前,学习方式更不同于过去,接受不了初中教师的题海大战,各项任务不能按要求顺利完成,渐渐地对英语有了反感,成绩越来越差,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地加大。还有部分学生小学英语基础就差(本地流动人口多,外地转入生数量大)每学期都有转入生,而且转来的学生有很多在小学未接触过英语,有的即使学过英语,也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六年级一学年赶上来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上了初中学习英语就更困难了,适应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难上加难。

2.切入点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小学英语教学中更应关注以下几点:将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衔接问题作为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讨论总结,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教学中开展“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等教研活动,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探讨对策。

2.1 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作为英语任课老师,首先要了解甚至熟悉课标与教材,即小学高年级任课老师应了解初中相应学科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初一年级上学期的各项要求;初中任课老师也应了解小学相应学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小学高年级的课标要求。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中还要抓好摸底,复习测验,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找出教材衔接点;在新生入学时可进行必要的摸底小测验,了解学生知识缺漏,还可向小学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以及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

2.2 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2.1 小学生学习心理和小学教师的一般教法。

2.2.1.1 小学生学习心理。小学生机械识记能力较强,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别人表扬,但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持久,自制力较差,无论管理上,还是学习上基本依靠老师。

2.2.1.2 小学教学方法。小学由于科目少,而且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比中学少,所以课外课内的时间较充裕,教学方法上多数采用情景法、任务型教学法和TPR教学法,高年级有时采用讨论法,探究法。一般来说,小学老师教态较亲切,课内提问次数较多,有时一堂课内每位学生都可能有至少被问一次的机会,问题多半讲得较细,有时还可反复讲,反复练,尤其小学高年级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是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学的有关知识的。

但是,为了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小学高年级的教师也要了解初中教师一般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地使用一些初一教师的教法。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初中教师一般的教学方法。这样使得小学生未进入初中之前就能对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为中小学教法的衔接奠定基础。

2.2.2 初一新生的学习心理及初一教师应采取的教法。

2.2.2.1 初一新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心理基本上还具有小学学习心理。

2.2.2.2 初一教师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和每节课的授课内容都比小学多得多,课内外的时间都比较紧,课内提问、练习、辅导、讲解都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频繁,那么多、那么细,但由于初一新生基本上还具有小学生的那种学习心理,所以初一教师教法一般来说,开始一段时间(前3个月)引导多一些,自主学习少一些,应多采用小学教师的教法,教学的内容少一些,进度慢一些,这种少与慢是为了今后的快。因此,初中老师应到小学高年级去听课,应虚心向小学老师学习,吸取小学教师教法的优点。在具体讲授每节课知识时,做到“八个字”,即形象,直观,对比,有趣等;做到“四个多”,即课堂上尽可能多提问、多启发、多表扬、多练习。当然在初一期中以后也可适当采用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甚至是单元教学法、课前导入法、课题研究法等,但不能操之过急。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启发式教学,特别要注意情感教学,还要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的个别辅导,使这部分学生不至于在初一就落伍,失去学习的信心。作业的检查和批改也要加强,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还应告诉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科目更多,内容更深,时间更紧,所以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小学老师不可能完全一样,应该要求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地适应初中老师的教法。

2.3 做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2.3.1 学习习惯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了不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作业认真,字迹工整、坐姿端正、提问大胆、踊跃,这些好习惯在进入初一后,就要求学生继续保持,甚至要有更高的要求。又如:作业的规范化问题,应在入学后的一至二个月内达到要求,还应要求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要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时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2.3.2 学习方法方面。小学和初中应有所区别,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差异,小学生通常是老师课一讲完就可以动手做作业,即使有些课外作业遇到难题,大部分家长可以帮助解决。因此,学生往往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学习就是背书,做习题,从而养成重记忆轻理解,重做题轻看书的不良习惯,这对学好初中课程是很不利的。作为初中一年级的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应当告诉学生,必须改变小学的学习方法,而要养成课前自觉预习,可采用导学法,教师应给出提纲,指明预习的范围和任务要求,独立地去思考,课堂上要学会去解决问题,课后学会小结归纳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习惯和方法一定要在初一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抓。

3.研究与实践

当前,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研究“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衔接主要是指知识体系的衔接,如:语言、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衔接。只要小学英语教材没有统一,甚至在统一的情况下,已学内容的不同或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衔接问题必然存在。目前,我们应更多地从广义角度去理解中小学英语的衔接问题。从上述的现状分析来看,它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衔接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效的学习策略;衔接正确的语音、语调、语言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从初中英语教师的角度来看,任重而道远。作为教师,要做好衔接,必须了解学生。在小学生进入初中时,初一接班教师应该向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的英语教学情况,并要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调查和评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以使学生逐步适应初中的教学要求。

3.1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彻底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学多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电脑等,运用了现代化科技成果,发挥了声、光、电、形、色等多重元素的功能,充分调动了视、听、说、手、脑等多种官能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维、记忆、联想和反馈,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3.2 增加英美文化背景教学。新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认识世界,增强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还要仔细琢磨课文所反映的英美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3.3 增加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材料。在课文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增加类似的材料,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英文广告、报刊文摘、歌曲欣赏、人文地理、名著欣赏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精选各种体裁的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名人逸事、广告文艺等,学生对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文章兴趣非常浓厚,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3.4 增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形式有话剧、小品;值日、演讲与辩论;朗读、背诵;学唱英文歌;英语角;影视欣赏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趣味、游戏、音乐、美育和情感带进课堂,达到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增长知识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