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2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探究式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很强的探究实践性。在传统地理学科教学方法中,往往以理论基础讲解较多,缺乏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课本上的规律性问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收到了极大的打击,阻碍地理学科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笔者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实践的能力等。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对初中地理学科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果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否则教师的教学手段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是盲目的、事倍功半的,同时还会延误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学生无法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初中物理学科上运用探究式教学,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相应地提高课堂效率,使得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同学展示教学相关内容,创设地理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打破教师的神圣化,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大胆猜测,积极探究问题,透过问题的表象看本质,从中提出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贴教材,善于创设意境、设置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主探究,搜集材料,实现对答案的寻求,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知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队员之间的合作完成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发现新奇想法时,不要一味否定,要给予保护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激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
教师应提出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程度的地理理论和知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提问和分析,并对学生有困惑的地方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其他教学成功案例,开拓教学思维,寻求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任务。
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对小组结论进行书面表达,然后总结归纳,将各个小组的结论总结起来,结合教材归纳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并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注意要点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尽职尽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引导。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互动,因此教师应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来参与教学活动。
进行探究性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应为主体地位。教师在创设意境时,要营造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建立师生关系时,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的原则,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破除教师神圣化。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惧权威,与自己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地理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应用分离的现象,使得学生很难消化课堂知识。不同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积累都有着差异,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当前学情提出相应的探究问题,达到“跳一跳,够得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察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掌握实践能力。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框架,又为学生解答了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探究式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待于我国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挖掘创新,总结成功经验。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环境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中学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 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将探究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在他看来,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主张利用探究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教材与学习材料,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 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我国传统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育,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负担重,缺乏创造力。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则有着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所不同的独特特点。
2.1 强调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探究式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强调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探究的自主性。
2.2 强调学生探究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分析、综合,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2.3 强调探究过程中的合作精神
在探究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探究式教学的实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为学生们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强调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性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究活动始终是围绕“问题”来进行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问题”被视为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3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那么,探究式教学应该如何实施呢?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图》时,如果教师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会使整堂课显得枯燥无味,加大了本节课的讲授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理解。相反,如果以播放有关地球的图片或录像作为本节课的开始,效果就会有所不同,学生们马上会被画面所吸引,从而激起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他们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这样的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2 组织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
问题提出来了,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如何来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倡导学生以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并探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力争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世界的气候类型极其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分布地区。结合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的特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来回答季风气候在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特征。根据具体体验,经过分析思考,学生不难答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一气候特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协商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表达各自的观点,然后论证观点,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遇到较难或开放性的问题时,合作学习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在讲到“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就各自的观点展开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宽容学生的幼稚和错误,多多激励和肯定学生,避免使用损伤学生尊严的语句。
3.3 归纳总结,评价反思
经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之后,需要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反思。
归纳总结是指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之后,将得出结论的精髓和骨架,及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因果关系以精炼的书面语言、精悍的组织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和难点,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经过归纳总结,能够使知识变得更加整体化和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时,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得出“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的结论。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目的会更加明确。此外,在进行归纳总结时,教师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作讲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要对探究的全过程和探究结果做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学生的优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地纠正,细心讲解,避免再次出现。评价完成之后,还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做到扬长避短,逐步完善。
3.4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处处有地理,走进生活寻地理;生活处处用地理,运用地理为生活”。由此不难看出,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堂中学到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运用到其中,做到学以致用。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实力。
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时,利用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旺,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再之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先讲解概念,学生探索,讲练结合,让学生多动脑动手。通过讲解、分析卫星云图,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在讲解天气符号及含义时候,展示各种天气状况,使学生对不同天气状况及其对人们的影响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学生认识了天气预报图,可以通过争当天气预报员的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如在学习“气温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让学生思考:一天中,最高、最低气温是多少?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学生通过分析和自身实践得出“午后两时最高,日出前后最低”的结论。再如“一年中,同学们放几次长假?大致在什么时间?放假时的气温怎样?这种气温在一年内的变化叫什么变化?”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不难回答且印象深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一下在登山过程中对气温的感受。
实践和探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科书中,每一课中都配有实践的环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理解,自由表达观点,提出、探究并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第二,在具体的探究实践中,所学的地理知识被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的认可度;第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得到充分的运用,遗忘率低,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课堂情境
问题的提出需要相应的情境,而探究学习以具体的问题为依托,因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从设计课堂情境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选好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明到美国洛杉矶(119°W)旅游,他所乘的飞机在上海起飞时间为北京时间2012年7月3日11:40,向东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于洛杉矶当地时间7月3日10:30抵达,飞机的飞行时间是多少小时?然后,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此外,在一些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中,不但需要天气适宜,还需要用到一些实验工具,为此,教师应该早作准备,安排好实验时间、场所和工具,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测量和计算学校所在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提前选好场所,准备好竹竿等试验用具,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最后针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探究过程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低,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不到锻炼。探究式教学模式目的在改变这一现象,让教学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设计由易到难的探究模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此外,教师不应该将重点放在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更注重探究的过程,了解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误区,还存在哪些疑点。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可以结合相关地图,让学生谈谈中国城市的分布特点,促进城市发展的要素等,并结合上海、北京等典型的城市,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分析这些城市的区位要素,以及城市的空间结构等,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三、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探究教学
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地理学的发展轨迹,地理变得更加信息化、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网络电子地图正逐渐取代纸质地图,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向导。因此,高中生不仅需要具备判读纸质地图的能力,还需要掌握使用电子地图的能力,及时与时代接轨。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入信息技术,使用相关软件,向学生展示地理学的新发展,并在讲解纸质地图的基础上讲授电子地图的相关知识,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此外,根据当下地理学的发展情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的形式,展望未来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改;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定位
1、学生定位
探究式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甚至是自主学习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体验过程,而不是把学生当做接纳现成知识的“盛器”。如在地方时和区时以及日界线问题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如宾馆大堂的壁钟、打国际长途选择合适的时间、观看NBA比赛直播的时间等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区时的规定、时差的计算,让学生在实践感知中发现结论、获得知识。
2、教师定位
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着知识上课堂,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关心的、来自于学生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上课堂。例如,在学习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时,可以提供一些基本数据和世界一些国家能源消耗柱状图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表,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把结论一股脑儿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由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自我发现的问题兴趣,积极思考,探寻问题解决办法。
二、探究式地理教学的课堂目标设置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描述,它对地理课堂行为具有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规范性。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地理学科教育的特点,从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入手,把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视为地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1、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
地理学科教育追求目标是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如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这一课程内容时,为使学生自主获得基础知识和懂得运用图表和数据,在说明二分二至日全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的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再进一步让学生把数据转化为变化曲线图。这样不仅使学生懂得获取正午太阳高度的知识的途径,而且还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分析读图能力。
2、掌握学习地理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预设问题探究情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参与问题的条件和多维性探索的目标,让学生围绕着目标内容,自主收集处理信息,探究问题,建构答案。例如,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提供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若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性质均匀,获得理想状态下的单圈热力环流。然后,逐一逆推,得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出现的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指明了方向。
三、探究式地理教学的课堂内容构建
1、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丰富的生活地理素材,寻找学生熟悉的或常见的地理知识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回归地理的本质特征。如:讲授“季风”的成因,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妨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夏天游泳时,当你中午赤着脚,踏在岸边泥地上感觉怎样?”“入水后感觉怎样?”从这些简单常见的实践问题中让学生了解这都是两者比热容不同的缘故,再进一步拓展到陆地和海洋的关系也存在类似的比热容的区别。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教师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着手,把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课题,并创设一定问题情景,提供相应的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想象、验证等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自主构建知识。如,在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时,可以结合展示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观看登山旅游的视频资料,借此让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地形类型有所了解。
3、重视实践,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贴近自然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
许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会认为高中地理知识点过多,而且许多知识记忆性较强,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较远,导致许多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感,缺乏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缺乏趣味性,高中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较远,产生了知识与应用的脱节。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时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点记忆不强,常常出现记不清、记不全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将高中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构建探究式教学情境,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的教学时,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构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除了地震给人们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二、重视课堂互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课堂互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为核心。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针对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人口增长对资源有哪些影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等资源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加强教师指导,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是学生,然而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有限,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缺乏方向性,缺乏目标性,导致探究式学习过于盲目,效率过低,这一问题也是许多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往往会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保护”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梯度设问的方式去逐步引导学生,例如,“什么叫做湿地?”“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可以将湿地分为哪几类?”“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其分布与哪个气候要素密切相关?”“湿地水分的蒸发,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雨,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你赞成这种说法吗?”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实际以及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模式。然而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为目的。
作者:张波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学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
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为什么要用探究式课堂教学
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中学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是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构建“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首先思考的是这一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不是使学生掌握“大陆漂移学说”,而是使学生经历魏格纳相同的探究实验,观察思考出“大陆漂移”的火花,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应当以这一核心目标来指导和统帅其他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实在在地经历了这一探索过程后,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创设以“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在探究式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如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变暖”、“厄尔尼诺”、臭氧层空洞“等问题,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材料,课上进行讨论。“全球变暖”有的同学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的同学认为是地球气候同期变动所致。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有的同学提出:“全球变暖”可使南极大陆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长,海面蒸发加强,水循环更加活跃。对教材中已有定论可采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地球上的洋流、植被、气候、自然带会怎样变化?事实证明,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以便调控教学活动。教师的信赖、期待、鼓励、赏识,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效果显著。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对离题的学生,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而不能做生硬的训斥,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特认识的要大加鼓励。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你可能是对的”、“你再考虑考虑”、“有没有不同意见”、“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许多学生不会因为错而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这表明他在不断地变换思维角度,寻找漏洞,这是训练思维变通性和严密性很好的契机,也是不断培养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的良好机会。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处于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自由创造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探究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美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白天的比赛项目在我国收看时是晚上;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信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式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3、明理深化实践探究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 实施途径
探究式学习始于20世纪60年代,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参与和过程、平等与合作、鼓励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既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义务教育课程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探究性活动,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途径。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分组的科学性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和效果。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太少、太多都不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分组建立在教师对班级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知识水平差异等几个因素上,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各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竞争”,又便于教师辅导。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事可干,避免“闲人”出现,使小组探究学习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学生在明确合作目标后,根据组内同学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工,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
二、课前布置预习导纲
根据新课的主要内容提出初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预习,这是探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它的安排顺序与新内容的教学顺序一致。如讲授“海陆的变迁”一节,可提出以下初学思考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4)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5)板块运动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6)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7)六大板块和六块大陆、四大洋的关系如何?(8)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如何?等等。
三、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中,经常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而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对一些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老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一些资源支持,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撑,如:(1)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2)提供相关的实验场地和设备;(3)提供网络资源,等等。比如:上《人口与人种》这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分组,并设计了一些探究性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在电脑室上网进行查找,再小组讨论、分析、整合,最后评出优秀的小组,完成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四、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这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关键。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此,我在进行探究性提问时从这几方面入手:(1)提问要层层递进,以助于突破重难点。教师的提问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尝试解开疑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塞、中断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在教《气候类型》时,我设计的思考题是:福建省属于什么气候?这种气候有什么特点?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随着一连串有逻辑联系的设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2)提问要有开放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放性问题大多一题多解,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有利于开阔视野,掌握多种思维方法,训练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在教《交通运输业》时提出:一位同学暑假要从福州到青岛去旅游,该怎样设计旅游线路?学生既可依据时间要求选择航空、公路、铁路、海运等交通方式,又可根据费用多少选择交通工具设计线路,还可依据所经过的城市和沿途要参观的旅游景点的不同设计线路。不同的设计产生了多种结论,既训练了发散思维,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3)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维,在积极思维中解决问题。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一天中,地面温度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迎刃而解,从而产生“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相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就能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问题就会倾泻而出。如:在学习《南极地区》时,为引导学生探究“南极大陆煤炭资源的形成”,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相关材料:(1)南极气候的特点;(2)煤炭形成的主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等;(3)世界煤炭的分布;(4)南极景观图(主要突出被冰雪覆盖)。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各抒己见,提出以下问题:“南极大陆目前气候寒冷,没有茂密的森林,为什么会存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呢?”“难道南极大陆原来有茂密的森林或原来不在这个位置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我迅速将学生的提问引导到我所期望的问题上来;对于创造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讨论,以便“探究”活动的开展。
五、积极的评价制度
要让学生自始至终乐于探究,究有收获,教师对学生要有相应的积极的评价方法来保驾护航,这是探究性学习热度得以持续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1)对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回答、质疑都从保护学生积极性出发,重鼓励,重表扬,这样消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2)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设立一套评分方案,每个月汇总一次,成绩优异者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期末总评中探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也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这也成为培养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习惯的一种外部驱动力。
总之,新课改下的地理探究式教学特别注重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真正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地理教师一定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身体力行,努力实施探究性教学,改变过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华锋.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尝试
高中地理新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的探究,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情境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采用探究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之一。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地理科学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一身的综合科学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素养,将使学生在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全面提高每一个高中生的地理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以自己为核心,将自己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细致地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十分“乐于”接受这样的灌输。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将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各阶段的学习中,尤其是从高一就应引起重视,对学生增强地理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将地理原理运用于地理实际问题的水平都将有极大的益处。这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其地理素养,今后更好地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探究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和效果
首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并据此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进而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必然会促进其对知识深层的理解。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关键是培养对地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调“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发散思维过渡到集中思维,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本质精神,使这种创造性的本质得到培养。
第三,使学生获得对地理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表示肯定,对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同时指出了努力方向,这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问题应具有探究性、灵活性、新颖性。
2.创设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
3.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氛围。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学式;教学探究;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未来建设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于各行各业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上日程。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登上历史舞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新型教学理念逐渐融入各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诞生出探究式教学、分层次教学、学导式教学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本文中,我将主要针对导学式教学在日常教学应用进行探究,并详细阐述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导学式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和应用建议。
地理是高中课程设置中的一部分,虽然高中地理作为副科在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的分配上和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有所差异,但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教学难度却不相上下。因为从客观意义上讲,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教材所包含的知识不仅系统性强,而且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较为广泛的能力。因此实际教学研究表明地理是很大一批高中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敢于创新,在素质教育新型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最终确定最为合适的知识传输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导学式教学就是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契合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每学期涉及的科目逐渐增多,并且每天的学习内容繁重,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知识传输效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已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课前预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只有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预习效果,就必须要有科学的预习方法,而导学式教学模式就是需要教师从课前预习就开始给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向和重点的引导
首先,教师在导学案制定之前要对于所要输出的内容进行精细化的分析和合理的安排。教材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未来高考过程中所涉及的中心内容,但教材的制定者不是学生,而是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专家,所以教材内容是建立在普通高中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之上,根据国家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制定的,知识难度递进的顺序并不一定符合所有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有针对性、有侧重点,进而保证学生达到最好的预习效果。
其次,教师在导学案制定过程中要做到知识展开的循序渐进,重点难点内容的标示明确,一方面导学案制作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导入新的知识,但古语有云“温故而知新”,地理也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科目,所以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最开始就要做好上节课内容的衔接工作,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实现新知识的自然过渡。另一方面,在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表明重难点所在,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在自主预习过程中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导学案中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罗列,可以给学生一个预习的引线,从而引导学生合理分配预习时间和精力。
二、精讲互动
知识传输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而在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收集学生上节课知识学习反馈,更可以在指导学生在高效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导学案中的随堂练习部分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新知识。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导学案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界定。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已经将导学案中所列出的上节课知识的复习题目解答完毕,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导学案进行暂时的收集,通过批阅可以分析出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效率,从而根据地理知识系统性强的特点对学生当堂课学习重难点进行预判,并与备课过程中所设置的重难点进行整合,适当进行教学侧重点的微调。
其次,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导学案中所列出的内容进行知识的传输和当堂检测。一方面,导学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向标,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凭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导学案中设置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层层递进,并实现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尤其是针对导学案中的例题,由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浏览过,所以课堂互动中师生的配合度也就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导学案中的当堂练习题目来针对学生当堂知识吸收率进行检测,并且找出学生听课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在余下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进一步的精讲巩固,或作为布置课下作业的依据。
三、课下拓展
对于高中阶段来说,有限的课堂时间一般只能满足学生新知识初步掌握的需求,而对于地理这门课程来说不仅包含技巧性解题知识,还包含大量记忆性内容,这就需要学生高效的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巩固和记忆,导学案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课下巩固的最好依据。
首先,预习、课堂练习等环节的成果都在导学案上有直观的体现,在课下巩固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当天地理知识的掌握效果,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导学案分析出学生当天知识学习的弱点、难点所在。这样不论是教师布置课下作业,还是学生自主复习都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避免了课下时间的浪费,提高了知识学习效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要求和推动下,地理教学的革新对于较多的地理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思维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重新构建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等均成为教师当下的重大课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要求下一个重要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概念及原理时,通过阅读、分析、探究、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概念的理解及掌握、运用,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会学习的人奠定基础。下面笔者以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意义。
一、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学而设定的教学活动方向和教学预期值,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正确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并相信通过自身的经验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预期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漫无边际的交谈,甚至是脱离课堂知识讲解等现象,极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步入教学探讨的“轨道”。
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例如可以将该篇课文的目标设计为:(1)掌握大气环流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空间图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生活的态度。教师可以从设定的教学目标中确立教学方向,避免教学过程偏离轨道。
二、重视学生体验
地理这一学科囊括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具有抽象性等特点,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使学生理解的。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教科书、试题上,而没有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据相关心理学分析表明,人们通过体验后得到的感悟、情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均较抽象体会来得真实,并在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课上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认识,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到和运用地理知识,摒弃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本身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如正在展开“楼间距”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如“你们生活的房子,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阳光是否可以照射到你们的房间,为什么有的房间里有阳光,有的却没有”,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好奇心,然后可以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带领学生对学校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优缺点,然后鼓励学生课下回到自己所在的住处进行楼与楼之间的测量,为下节课学生分析及感悟“楼间距”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实际运用的兴趣,培养其运用的能力。
三、重视小组作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极为重视,并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分享、探究、质疑等活动获得学习的解决思路和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每个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心态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课堂因为只是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失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局限于自我的“不解-思考-不解-放弃”恶性循环模式中,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区域、街道的规划进行观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假设你是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交通管理人员、环保局局长等,你会怎么规划这座城市?”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分析其中一个点,如街道的走向、店面的分布、环境的设施等,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缘由和优缺点,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城市规划的猜想,待学生经过一番探析之后,再让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和规律性、合理性、条件性等。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抽象性、深度性等,因此教师需要以探究性教学中渗透的优点为依据,从而设计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的理论知识,强化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廖小芳,郭颖.愉快教学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
一、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作探究是一种灵活、生动、开放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该教学方法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也会得以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相当高的权威,许多学生都觉得教师高高在上,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敢主动发问,但是在合作探究教学方法下,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同一个小组的其它成员,大家相互探讨、分析,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由于长期处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学生很少有时间提问或自主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最终导致教学质量较低。而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节约教师的讲解时间,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二、合作探究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采用分组自学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开始在广大初中地理教师中流行开来,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来说,每个小组中应当包含各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而且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足够的合作探究学习时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例如,在《陆地与海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坚持差异化原则,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分别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安排好当堂课的练习任务,对于《陆地与海洋》这一节的教学来说,可设置如下的练习题:
1.全世界面积最大的陆地是( )
A.非洲大陆 B.亚欧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 D.南极大陆
2.下列大洲中,大部分面积分布于西半球的有哪些( )
A.南极洲和南美洲 B.北美洲、南极洲和南美洲
C.非洲和欧洲 D.南美洲和北美洲
通过设置上面的练习题,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就能抓住教材知识的重点,逐步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并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思维的创造力。
(二)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了满足《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天气与气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正式上课之前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导入新课内容。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展示 ppt 课件中有关天气与气候的图片,提高学生对该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应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描述的是哪种天气? 学生可在各自小组中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举手发言,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还能唤起学生对地理课程的探究兴趣。
(三)增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往往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解、板书,导致了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隔膜,显然,这对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学方式,在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增强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
摘 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能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应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快速理解、内化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还原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发展方向和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通过探究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答案,能增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探究式教学不是说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包括合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有效导入课程。教师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新知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争执不下的疑难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使学生保持对地理知识探究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的地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上地理课程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天文等知识。这就需要学习地理知识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传统口头讲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理解起来较困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对地理学习和高考无所适从。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地理教学中,就会使地理教学变得容易多了。第一,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例如: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昼夜的变化,形象生动,符合现代学习理论的要求,便于学生快速理解知识。还有一些学生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地理现象,可以通过大屏幕观看视频或图片实现,例如:地震、火山、泥石流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手机和电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通过设置趣味作业,组织学生课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提高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由于网络上信息繁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能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信息化,研究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讲是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整体课程中,改变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创制信息化的课程。从狭义上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或媒介,被运用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整合指的是狭义上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地理要求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是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客观规律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教师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和资源以及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究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快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获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自主探究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