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灾害概念

自然灾害概念

时间:2023-07-30 10:2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灾害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然灾害概念

第1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旅游业;预警机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BJL061)。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旅游系统中某旅游因素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负向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业的波动震荡,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易受到冲击的行业。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具体见表1),对旅游业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研究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预警机制构建,有助于我们积极地认识、预防、处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自然灾害概述

1.1自然灾害概念

随着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对自然灾害的界定也在不断变化。在众多自然灾害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找出判别和确定自然灾害的三项标准。(1)自然灾害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2)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它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3)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危害性,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1.2自然灾害分类

自然灾害分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可分为:(1)气象气候灾害(如热带风暴、雷暴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3)水文灾害(如洪涝、江河泛滥、水污染等);(4)土壤灾害(如盐碱化、土层及养分减少、耕地减少等);(5)生物灾害(如植被退化、物种灭绝、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6)海洋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2.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对旅游者的影响

2.1.1 威胁旅游者的人身、心理安全

若自然灾害发生在旅游热点地区,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首先会威胁到游客的人身安全,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中,除了受到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外,约有8000名澳大利亚人在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失踪。欧洲的瑞典和德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两国各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

2.1.2 抑制人们的出游动机或改变旅游消费行为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范畴,外出旅游通常是为了放松、愉悦、舒适,安全风险的存在有可能改变旅游决策的性质。灾后旅游目的地的风险因素增加了旅游者购买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到灾后目的地的旅游意愿或者抑制出游动机需求。

2.2 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2.2.1 破坏旅游资源及旅游基础设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四川旅游业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巨大损失,诸多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涉及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保单位225 处。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世界遗产都江堰- 青城山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鱼嘴裂缝,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以汶川为中心的国省干线公路出现隧道塌方、大桥移位等较严重情况,通往九寨沟等重点景区的道路损毁严重,灾区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

2.2.2 损害旅游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形象包括客观与主观的成分,融入了人们对目的地的态度和感受,旅游者往往基于个体的认识、体验、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感知来做出评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评价通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损害目的地形象。

2.3 自然灾害对旅游企业的影响

2.3.1 造成旅游企业供需链断裂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自然灾害发生时,他们往往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和直接利益相关者。由于消费者取消预定或停止旅游活动,造成旅游供给的大量闲置。

2.3.2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失业的风险

自然灾害发生后,与灾害发生地具有密切业务联系旅行社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大批预定纷纷退单,出团量接近零,旅游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大幅缩减,下岗、待岗人员增多,导致他们纷纷转行寻求出路。

3.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研究

自然灾害具有严重危害性、突发性与永久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由于旅游业自身敏感的特点,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重创。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指出,预防是解决突发危机的最好方法。对于自然灾害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工作,这就要求把预警放在首位。

3.1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内涵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是以现实的自然环境状况和变化过程为对象,采用逻辑推理和一系列的预警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对环境变化所呈现的各种信号源进行不断的搜集、监测,根据其变化趋势和描述安全状态的数学模型或决策模型得到危机态势的动态资料,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信号或信息的机构、制度、网络、应对措施等构建的预警系统。

3.2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的构建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经济实力。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家安全方面的技术研发。

(2)科技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国构建完备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第2篇

“人定胜天”是人类祖祖辈辈的梦想。但严酷的事实无情地告诉我们,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常常受到酷暑严寒、水涝干旱、风刀霜剑、雷鸣电闪的困扰,这些无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全球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一25%,平均侮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已是人们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自然灾害会计概念的提出

自然灾害古往今来成了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高科技的投入就能使人类同自然灾害的搏斗中日益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例如,1994年第17号台风,挟暴雨、狂潮扑向浙江沿岸。由于浙江省各级气象台站准确地发出了警报信息,得以使省政府及时作出了转移60余万人的重大决策,使受程度极大地减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自然灾害会计就是通过经济、统计学原理、会计方法和跨学科领域的方法测定、计量、考核和报告为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所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有效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所减少的无辜损耗与损失及所预期达到的效果,通过量化引导和数据分析,形成的会计信息以帮助利用者、管理者进行决策.

三、自然灾害会计的核算

1.自然灾害会计的计量

目前,从技术手段上来说,如何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作出比较恰当的计量还确有困难,这是自然灾害损失的确切数据难以统计和经济行为造成自然灾害恶化的代价曦以计入生产成本的两个主要障碍.尽管如此,我们决无理由隐讳。笔者认为,自然灾害会计主要是对自然灾害成本会计的计量,具体包括:(1)为预防和监测自然灾害而投入的费用;(2)发展地展、水利、气象事业及环保、资源利用事业所投入的费用;(3)自然灾害发生对企业员工和财产造成的损失;(4)自然灾害发生后,投入的救护、医疗对为恢复生产而发生的费用;(5)国家自然灾害救济支出;(6)国家和各级政府设立的有关“减灾”科研、工作机构的经费.以上各项自然灾害成本可用货币加以计量,而后三项则难以用货币计量。(7)自然灾害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操作员和生态环境的恶化;(8)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力资源和人文景观的操作员;(9)自然灾害造成的资源闲置损失,如一些企业的减少、停产、关闭,从而造成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与生产资源闲置.这些资源闲置必然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2.企业自然灾害会计的核算

企业为采.取防范、治理自然灾害而发生的费用,如资本投资、业务费用、研究与发展费用、补救及复原费用等,这些涉及成本费用会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鉴于自然灾害会计尚在提出阶段,无规模的核算标准,因此,可对自然灾害预防和损失支出采用资本化方法、或计入当期费用、或是作为负债.采用资本化方法,主要是指企业为实施自然灾害措施而购置的设备作为资本支出,计提折旧,或是将有关费用作为递延项目,分期摊销。计入当期费用,将自然灾害支出计入经营费用,不单独列支,这种作法使得报表使用者难以明了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损失的数额。作为有关负债,是指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负债或损失能够合理可靠地估计和计量时,就作为应计负债入帐;如果无法得到一个合理的估计数,就只能在财务报表中注释,予以说明。计入当期损益,将自然灾害的支出和损失,投保的企业应由保险会司赔偿,赔偿不足部分列入营业外支出,未投保的企业,列入营业外支出。

3.几点建议

(l)建议国家将用于防治自然灾害的资金列入中央预算,作为专门用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来源,以促进自然灾害防救工作的顺利开展;(2)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对水土保持、沙漠治理、草原建设、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建设项目,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3)保险公司在向投保单位支付赔偿金后,应单独编制“自然灾害赔偿情况表”,专门统计自然灾害的次数、种类、发生区域和损失(赔付)金额,报送计划、财政、统计部,以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补充;(4)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中国地震事业会计学会等部门可以飞尝试地开展自然灾害会计核算,并及时地将科研、实践成果公布、交流、研讨和总结。

四、加强自然灾害救济费的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灾害救济费管理中存在不容忽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参与管理力度不够,投入较少,致使自然灾害救济费的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央财政,这与分级分税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是相悖的。二是自然灾害救济总量不足,但每年都是大量的结余.三是许多地区民政部门过多地提取救灾周转金,将预算内资金转为预算外,用于扶持民政部门的创收、扶贫项目,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四是救济和救灾资金分别使用中存在重灾区设重点安排甚至优亲厚友、浪费娜用等不良倾向。因此,应尽早研究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在根据财力可能适当增加投入的同时,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强化管理,杜绝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地财政部门需要在对本地区自然灾害救济费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清理和整顿救灾周围转金,严格控制提取比例,切实保证自然灾害救济经费用在刀刃上,保证自然灾害救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开展自然灾害会计核算的意义

1.自然灾害会计报告可以向国家和企业提供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损失情况,使国家和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予以充分考虑,力求减小自然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计(远见)划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类,也常给人们带来种种危害。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以尽可能避免其发生、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依据,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现象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以自然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地理属性)为依据,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四大类: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此外,宇宙空间和太阳系的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现象也会对地球和人类社会构成不同程度危害,这就是天文灾害(星灾)。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和特点又各不相同,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在范围、程度上也不相同,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应对。

自然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常常会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应当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尽可能降低其造成的危害。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意义

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其不同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特性。在形成原因、影响范围、时间、传播形式等多方面,自然灾害区别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在应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救助手段。

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应当遵循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所谓应急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管理行为来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以使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摆脱危机状态的行为过程。应急管理是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在事前进行的有效预防和事中处置以及事后恢复,尽可能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也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这三部分。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按照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监测,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测工作,在获得其征兆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危害。但是,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下,还有很多自然灾害是不能事前预测、监测到的,无法避免其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对,控制灾害的扩大,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其危害程度。因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对于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平时应进行关于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应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和做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群策群力,防治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在目前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应当树立防灾意识,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则积极应对。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水平。

2.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特点,在平时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非常重要,但是在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对于某些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准确地进行预测,不能避免其发生,那么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如果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有关部门则可以根据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自然灾害进行处置。因此,应当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3.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进行应急管理,在短时间内可能就需要大量的人员、救灾物资和资金,在灾害发生前就需要进行储备,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救灾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做好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在平时做好准备,包括人员、物资和资金等几方面的储备工作。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其应急抢险离不开救灾人员,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自然灾害的应对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应急抢险,也需要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的参与。比如为应对洪涝灾害除了救灾专业人员外还需要医护人员,对受灾人员进行救护和防治灾后疫情等。因此,在平时就要作好人力资源准备,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准备工作中,要进行物资储备。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以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都要储备一定的救灾物资,以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为应对自然灾害,在资金方面要在平时就作好准备工作,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救灾资金在短时间内就必须筹措到,以保障资金的供给。因此,平时在资金方面要作好储备工作,确保救灾资金的来源,以保障救灾资金的及时到位。

4.完善自然灾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有一定的征兆,这种征兆可能会被人们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获得,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则应当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应对,控制灾害,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扩大、蔓延,以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就应当对自然灾害进行积极迅速的应急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应急机制由预防和准备子机制、管理和反应子机制及恢复和重建子机制三部分有机构成。在自然灾害尚未发生时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尽早发现,及早应对。对于自然灾害科学研究工作应当继续加强,作好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征兆,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自然灾害,避免其发生,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因而,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快速反应机制,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在短时间内立刻采取积极的应急处置措施,科学合理应对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其造成损失。另外,灾后重建工作也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部分,自然灾害发生后应当积极进行恢复和重建。当自然灾害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之后,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损失,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总之,应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作好防灾、减灾工作,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当然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还需要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比如需要法律的支持,平时应加强科学的减灾工程,从源头上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伟: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J].时代经贸,2006,4(9):50

[2]国家突法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3]李利:什么是自然灾害[J].中国减灾,2001(3):30.

[4]自然灾害有几种形式?[J].防灾博览 2002(1):30

[5]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6]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270~271

[7]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3

第4篇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

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形成威胁。在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物资储备较少,此问题降低了应急物流的赈灾效率。应急物资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我国应借鉴先进理念,加强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一、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指的是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紧急事件发生时,提供应急物资,争取最大时间效益,将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的特殊物流活动。此种物流与一般物流有相同点,均由流体、载体、流量和流速等要素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基本内涵

1.概念和特征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指的是,为确保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追求最大时间效益,组织系统、管理体制与机制、资源保障系统以及政策法规等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的一种特殊物流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具有如下特征:统一指挥、分工明确;管理机制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作出快速反应,各要素彼此协作;是现代化的应急信息系统;要有物资、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相关应急管理规定要达到完善地步。

2.构成

主要由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具体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业、各大媒体等。

3.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比较

其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对比:自然灾害属于公共事件的一个特例。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保障系统主要由物资、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组成。因此,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包含于应急管理体系当中,属于其子体系。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比:两者在组织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相一致,构建、信息体系和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差别也相对较小,部分应急物资相同。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模式

1.指挥协调模式

在我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由中央统一指挥赈灾工作,各地政府仅负责管理当地的救灾工作。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减灾办)等机构全权指挥自然灾害的救助事宜。除此之外,民政部也组建了国家减灾中心。我国形成上至民政部,下至县级民政局的救灾指挥体系。各种类型的赈灾工作,依旧由职权单位负责,比如水利部、海洋部等。为了处理一些影响范围较大的自然灾害,国务院专设了一些特殊救灾管理领导小组,比如抗震领导小组等。各地方也创建了一些应急中心。

2.分级响应模式

在自然灾害出现后,减灾办等领导组织统一分析灾害预报信息,将通报下达给有关单位和地方。依据灾害具体情况,各级行政单位启动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各个环节均由相应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会与临时指挥机构共同合作,创建起统一的管理组织,让应急物流发挥作用。临时指挥机构会调动各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协调、分配资源,然后直接调配给物流企业和救灾志愿者,随后开展保存和运输等工作。

3.资源保障模式

人力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力量,、武警部队等组成救灾抢险主力。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中央可就近调动部队,参与到救灾行动之中。公路系统、铁路系统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团体也发挥重大作用。此外,物流企业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众也是此方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间救灾组织的发展较为薄弱。物质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倚仗,需处理好采购、调拨、储备等环节。交通部门要保持海、陆、空等各方面的交通渠道畅通,对救灾提供交通支持,让物资和救灾人员可以顺利到达现场。我国并未建立起专门的救灾拨款专项机制。但在灾难发生后,财政部门会以资金调拨、减税等方式支持抗灾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财政部立刻采取应对措施,以最快速度调拨资金保障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4.调度运作模式

应急物资调度体系在救灾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灾害出现后,应急物流调度中心命令,指挥物资供应部门、运输保障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协调指挥救灾工作。物资的供应由专门的供应部门负责,其运输工作则需得到交通部门的支持,物资管理和运输部门负责配送环节,物资管理部门专门处理物资发放,物资回收则需要在运输部门的支持下实现。调度中心调动各部门参与到救灾中,各部门将发生的情况反映给调度中心,实现两个层面的有效沟通。

四、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缺陷

1.缺乏专门明确的应急物流预案

通常情况下,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我国会成立暂时性的指挥组织,依据灾情制定紧急救援方案,集中各部门大量工作人员,在较为匆忙的情况下开始救援物资的采购、运送等工作。此种情况可能造成资金浪费,让应急救援工作失去合理性。2006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经过修订后,是目前应急预案当中规定应急物流有关内容最为详细的一部。明确规定了应急物资的准备,也涉及灾区物资的保存等内容,其余预案与应急物流的关联相对较少。

2.缺乏有序的应急物流组织系统

过度重视临时救援组织,忽略常设机构发挥的作用。我国还未全面建设物流应急机构,专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也处于缺乏状态,而且应急管理机制的制定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灾害突发,各个部门单独行动,彼此缺乏沟通、协调,救援效率较低,应急物流的动向、流程等显得杂乱无章,此种问题在一些重大灾害中暴露出来。比如,在某次重大地震当中,志愿者自备粮食和饮用水,但在救援过程中缺乏组织秩序,盲目行动,导致其在行动中难以发挥救灾作用,最终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不仅如此,这些志愿者驾车者较多,造成现场原本就缺乏的能源更为紧张,阻碍了专业人员的救援步伐。此外,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在动态管理上表现出很大不足。

3.缺乏常规协同的应急物流的物资保障机制

在赈灾物资分配的过程中,分发渠道过多、指挥组织较为复杂、配送效率低等问题对物流管理造成负面影响,管理更加困难,需要面对更多风险,其调配秩序比较混乱。利用效益背反原则进行分析可知,此种状况会导致应急物流成本加大,应急物流的调配效率较低,需要根据灾害具体情况再次规划。

4.应急物流的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网络并未实现全面覆盖。在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应急物流子系统的重要性,仅在平台中创建了信息模块。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应急物流信息,干扰灾情救援判断,决策不能顺利发挥作用。

五、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措施

1.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

制定出合理健全的应急物流预案,能确保赈灾行动高效开展。在确定预案内容时,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确保内容有可行性。要对以往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分析,还要研究其他国家在处理此类事件时采取的方法,总结经验后指导预案内容的编制。而且应急预案也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设定等级,区分灾难是否严重。也要区分各国、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别,确定不同的物流方法,分出层级后制定相应的预案,避免应急物流存在无序性。

2.搭建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

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创建起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负责收集应急物流供需信息,精准确定物流需求。与社会物流信息平台合作,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资源整合问题。参与应急物流的主体较多,可利用这些主体的信息资源形成信息网络,比如物资生产者、物流企业等,尽量防止发生物资和运输失衡的情况。各个层面的应急物流指挥组织要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促使运输、保存等工作发挥应有效能。

3.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

确定好应急物资的供应方案,可实现应急物资的市场化,开展动态储备。在开展物资储备时,可学习国外的方式,以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促使专业人员、救援部队形成默契配合,保证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挥。在交通网络布局中,如果一条供应线中断,确保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继续供应。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建立起覆盖各层面的信息网络,依靠信息网络保持沟通,让参与救援的各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组成高效率的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4.建立高效健全的应急物流机制

应急物流想要在自然灾害救援中顺利发挥作用,就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主要有调度机制、补偿机制等。要从机制创建上保证应急物流工作的效率可得到提升,创建指挥中心。政府要重视此项工作,利用行政职能,制定支持政策,确保其运作顺利。此外,还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积极记录各种信息,最终形成专项报告,然后成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机制研讨小组,结合工作经验共同讨论机制的建立问题。通过谨慎研究后,创建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应急物流机制。

5.构建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在发挥作用时,由于重大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复杂,灾情的具体发展难以预料,加上应急物流管理在实施时会存在各种失误、疏忽,导致应急物流工作在开展时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在制定应急物流行动方案时,要认真严肃,尽可能规避各种风险诱因。要明确应急物流并非是运输、保存、调配等环节的机械配合,而是有规定流程限定的有机整体。灾害发生之后时间比较紧急,应急物流工作涉及的主体较多,工作内容复杂,在制定方案时要注意方案是否合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施严密监控,让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全面反映各种信息。选择多种预警方法,共同在实践当中互相辅助,增强预测和预警的准确程度。利用循环预警的方式,提升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总结

建立起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灾害救援行动具有积极意义。要拓宽应急物流物资的来源渠道,从社会各层面筹措物资,保证灾区物资充足。物流应急预案存在不足,要创建完整的应急预案,减少应急物流的运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汪晔.基于ANP的安徽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运行能力评价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11(1):51-54.

[2]王霞,朱杉杉.自然灾害下如何发挥应急物流系统的作用――对余姚水灾的反思[J].经营与管理,2014,25(3):21-22.

[3]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06).

第5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应急管理;制度创新;技术优化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用电量越来越大,这就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电力应急管理工作,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优化,能够更好的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可以有效降低电力系统故障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经济建设的影响,对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特点及分类

1.1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特点

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具有灾害源头众多、涉及环节众多、造成损失较大等特点。电力系统的运行会受到自然环境、人为因素、设备性能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引发电力系统突发灾害,遇到自然灾害、技术人员操作失误或者非法分子故意破坏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存在质量缺陷或者性能老化,都会引起突发性灾害。电力系统的运行包括发电、配电、输电、用电等工作环节,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旦发生突发灾害将会涉及到每一个运行环节,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1.2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分类

因为造成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的因素多种多样,所以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种类。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叫做自然灾害,比如天气、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往往会对电力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技术人员操作不当或者工作不认真出现失误,以及非法破坏行为也会引发电力系统突发灾害。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气设备性能失效,无法发挥正常作用,将会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引发突发性灾害。

2.电力应急管理的介绍及现状

2.1电力应急管理的概念

电力应急管理是为了应对电力系统突发灾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能够使电力尽快恢复至正常状态,对降低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危害性,所以便需要针对其中出现突发灾害的运行环节进行识别,做好应急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通过日常模拟、演练,保证突发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出快速反应,降低影响、减小损失,并尽快修复电力系统,使其恢复至正常运行状态。

2.2电力应急管理的环节

根据电力应急管理具体工作,可以将其分为预防与预警、预警响应、应急响应以及恢复与重建四个环节。预防与预警是指识别出存在的危险因素,然后制定出针对性的应急方案;预警响应就是提前准备,是根据可能发生的灾害事先做好应对措施,对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好弥补措施,除此之外还包括日常演练、模拟;应急响应是发生灾害后启动应急方案,对事故进行妥善处理,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恢复与重建是指灾难发生后对损坏的线路或者设备进行维修,使其能够正常工作,提供用户所需用电。

2.3电力应急管理现状

从当前的电力应急管理情况来看,电力应急管理应急处置能力较低,特别是在协调配合方面与电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应急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电力应急知识尚未普及 ,各级人员对电力应急管理的概念模糊 ,对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原则认识不清晰 ,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此外,社会普遍对电网大面积停电缺乏危机意识,不少用户没有应对大面积停电的相关措施。一些用户电力应急管理方案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不能有效解决突发灾害;电力应急管理工作重心偏重于事后处理,而忽视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无法从根本上降低突发灾害的发生概率。应急救援设备比较落后,缺乏应急预案的联合演练,电力突发事件往往是社会性事件 ,演练需要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公众参与,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科学的协调,救援效率较低。这些都是当前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的不足,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优化,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力度,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3.电力应急管理办法的制度创新与技术优化措施

3.1做好突发灾害的检查和预防

对于电力应急管理工作来说,其工作重点不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而是灾害发生前的检查和预防,只有做好突发性灾害的检查和预防,才能有效降低灾害的发生概率。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灾害信息的作用,加强与电力企业、用户之间的联系,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及时各项自然灾害信息,为做好灾前准备工作预留更多时间。电力企业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电力系统进行巡视,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的力度,利用计算机技术时刻掌握电力系统的动态情况,当发现异常现象时及时启动报警机制,同时协调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电力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工作。

3.2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

针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和规范参考。明确电力应急管理工作核心,提高思想认识和重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应急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方案,提高应急方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做好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 ,提高基层单位和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水平;加大技术创新,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应急管理中,及时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为救援准备提供了更加全面、精确的资料,提高了救援效率;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预案,全面推动并协助地方各级政府开展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联合应急演练,加强资源、信息管理,将管理责任明确划分到不同部门,方便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常规的通信通道都是在电能的支持下才能传输信息,当电力系统发生突发灾害时将会影响信息的正常传输,影响了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所以必须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利用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无线数字通信的多项通信技术,可以在电力系统出现突发灾害时保证信息的正常传输,能够完成应急信息的收集工作,以图片或者视频形式将现场信息反馈到应急指挥中心,为救援指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能够对现场救援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指挥和组织,保证救援工作更加有序的进行。

3.4加大应急方案的研究开发力度

因为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不可预测性较强,很难实现对突发在灾害发生时间、地点以及范围的准确预测,模拟实验的精准度有待提高,难以实现对突发灾害发生时以及所造成影响的精确模拟,导致电力应急管理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大应急方案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模拟方案的精准性,对电力系统实际故障和破坏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和估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信息,实现更加理想的应急管理效果。

结束语:

电力应急管理是解决电力系统运行故障、保证电力系统运行正常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当前电力应急管理中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和优化,通过做好突发灾害的检查和预防,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加大应急方案的研究开发力度,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对减小电力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自我保护;安全教育;实践

1. 前言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实现民族振兴的希望,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保障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每年我国都有上万名儿童死于各种安全事故。因此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应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前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教学效率,切实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孩子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为社会安全教育问题做一份贡献。

2. 学前安全教育的培养内容

2.1生命安全意识。生命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幼儿纯真无邪,没有足够的是非分辨能力,所以,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热爱生命的意识,要珍惜自己生命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要初步教会儿童们用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人身伤害,特别要加强女幼儿免受性骚扰或害的自我保护意识,给予他们一个阳光的学前学习生活。

2.2遵守交通安全规则。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多半是因为肇事者或受害者不遵守交通规则,提升儿童的安全意识就要培养他们遵守交通安全规则,让识记各种交通标志、信号,普及交通安全常识[1]。此外,要对儿童们进行乘车安全教育:乘公交车时莫要盲目拥挤;出门旅行要乘坐正规巴士,不超速、不超载;父母开自驾车的要监督他们遵守行车安全规则,系好安全带等。

2.3消防安全意识。火灾也是高发事故之一,学前应该对孩子们普及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对火灾的危害进行讲解,培养孩子们的消防安全意识,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逃生自救能力和防范能力。由于儿童天性好奇心强,喜欢触碰把玩各种东西,所以不要随意摆放易燃易爆物品,并要警示他们远离危险品。

2.4生活安全问题。生活中要注意防范的安全问题主要有:第一,预防踩踏和避险逃生问题;第二,用电安全问题;第三,预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第四,防范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第五,预防流行性疾病;第六,防拐卖偷窃等等。各种安全隐患充斥在孩子们的生活里,做好防护工作,形成安全意识,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5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地域性特点。幼儿园在普及自然灾害防护知识时,可根据其所在地理位置特点,加强训练自然灾害逃生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保持冷静的能力,练就他们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逃生、互救及求救技能。我们不能实现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做好防护工作,保护好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将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

2.6防范社会公共安全事故。近年来增加的有关踩踏事故报道着实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学前教育要使孩子们认识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以及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的重要性[2]。小孩子多半喜爱热闹,要注意教育他们不要进入人员已经相当密集的场所,因为在拥挤的人群里一旦发生踩踏,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弱小孩童将会是最大的受害者。

3. 学前儿童的自我保护教育实践

3.1注重将安全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普及的安全知识还远远不够,应当重视在实际实践活动中孩子们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强化安全意识。幼儿教师多数会选择在教室内进行模拟课外拓展实践活动来代替现实场景,为的是避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给自己招来与儿童家长的纠纷。诚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趣味游戏、模拟生活场景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孩子们没有参与到真正的实践中去,亲近自然,贴近生活,难免会让他们觉得社会是安全的,不利于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毕竟现实生活并不是课堂力进行的那个样子。因此,只有让孩子们体验“身临其境”,才会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真切体会,才会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作出恰当反应,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3.2增加贴近生活体验。进行课外活动是幼儿教育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于自我保护教育教程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可适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拥抱大自然。在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会设置好的问题分配到各小组中,让他们进行讨论后派代表作答。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既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进了现实生活体验,也培养了孩子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此外,还使幼儿的学前自我保护教育工作得到了实质性提高。

3.3实现教学多样化设计。鉴于每个幼儿拥有不同的智力状况、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幼儿教师在进行学前安全教育时,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在教学实践中都能学有所得[3]。具体实现教学多样化设计,需要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实际需要和实践活动场所,制作针对性、多类型的教学方案。例如,在教授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概念时,教师可争取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通过使用图片、艺术字、动画等演示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孩子们理解抽象概念,提高思维应变能力。教师们还可以在生活中对幼儿做引导,鼓励他们在家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逐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在家偕同父母洗菜擦桌子、叠自己的小衣物、自己叠被子、整理书桌等。

3.4用游戏带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通过玩游戏,孩子们可以在一定程度意义上开始接触到社会。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得到更多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在设定好的游戏规则里,为了使愉快的游戏进行下去,各位组成员小朋友需要协调合作,共同进退,从中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他们进行和睦共处,提高其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即交际技能,良好的社交能力对于孩子们以后步入社会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最后,孩子们还能通过游戏找到趣味相投的伙伴,建立起儿童时期纯真的友谊,在有同龄人的陪伴中快乐成长。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孩子们即将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对幼儿进行学前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应该成称为幼儿教育的必修课。国家除了加强对社会安全问题的宏观监控,应当鼓励从娃娃起加大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保护能力,保障祖国的未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梓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90-92.

第7篇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家庭教育 灾难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atural Disasters

Abstract Natural disasters, not only can bring direct and significant loss to human beings and would have experienced a disaster and the loss of loved ones, their children caused by long-term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isaster children education, discussed how parents in this regard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 family education; disaster education

1 自然灾害与家庭教育概念界定

1.1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巨大而惨重的。它们之中有比较常见的,如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还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如“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我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20世纪全球1/3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中国,其中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1/2,占国内各类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1/2以上。①

1.2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中长者,通常指父母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各种教育影响这种教育实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者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②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到上小学、中学,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在这些时间里都在接受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形或无形的,有意或无意的,是一种潜移默化,是一种言传身教。

良好的家庭能够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孩子在认识、想象、情感、态度、思维以及肢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样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自然灾害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冲击

2.1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物质基础

房子是人们赖以居住的场所,能给人以心理依靠,满足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财产是一个家庭维持生计的物质基础,包括室内的和室外的,如存款、家具、家用电器、生活用具、农作物、树木、牲畜等。③其中,房子和大部分财产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是很难转移的,因此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比较容易遭受损失。

2.2 自然灾害破坏家庭组成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组织,家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模式和类型”。④简而言之就是家庭构成成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家庭教育在其中体现为由长者对幼者所施加的各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然而,当自然灾害发生后,一个家庭的组成结构会受到破坏,从而对家庭教育造成冲击。

2.3 自然灾害冲击着家庭成员的心理世界

灾害不仅对家庭成员造成生理伤害, 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创伤。首先,会留下心理阴影,尤其是深受其害的人,会有难以抚平的伤痕。第二,让人没有安全感,即使没深受其害,也会人心惶惶。第三,加重人对自然的不可抗力的无能为力感,也可以说有挫败感,觉得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可知,自然灾害对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抚平,在灾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障碍,因此给实施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长缺乏有关灾害教育的培训,防灾意识薄弱。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或灾难发生后,有关部门没有或很少对家长进行防灾、避灾、自救等教育培训。由于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家长无法辨别灾难发生的征兆、不能掌握灾难逃生技巧、无法积极地进行灾后自我心理复愈和对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辅导等。当灾难发生时,多数家长们不仅无法及时组织家庭成员合理逃生;灾后,很多家长自身处在恐惧中不能自行摆脱,不仅意识不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是必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灾难教育。 “灾难教育是指为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和影响,通过有效的方式所进行的促进个体灾难应对能力的教育”。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 世纪教育口号“学会生存”,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其中和孩子的自救能力有限不无关系,因此父母对孩子开展灾难教育非常重要。然而在当下,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对他们进行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家长没能意识到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和自救技能远比孩子能考多少分重要。

第三,灾后忙于重建家园,忽视对孩自内心世界的关注。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都会给一个家庭带来一定的损失,如住房或财产的毁坏。为了弥补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家长们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家园的重建上,从而无心管教孩子,忽视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

第四,灾后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没能得到有效帮助。经历过灾害,孩子们所受到的心理、生理创伤是难以估量的。死亡感觉、死亡焦虑、心理麻木、无对象发怒等是人们经历自然灾害后比较常见的心理创伤症状,心理咨询理论者们习惯将它们统称为自然灾害综合征。由于家长自身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创伤,抑或者家长缺乏对这些创伤的认识和有效应对技能,从而导致孩子们灾后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4 提升自然灾害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提高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教育孩子应对灾难,学会自救。把灾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纳入到家庭教育中来,并且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小培养孩子防灾意识,加强对灾害知识了解以及预防技能的训练。防灾自救教育要从早教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孩子的逃生自救能力,而且要引导孩子有效地将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融合。应当教育孩子在灾难发生时首先要能保障自身安全;其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来提醒大家逃避危险;再次,学会以求救、报警等方式来帮助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能够保护自己,也同时很好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发挥了人性的真善美。

第二,教育孩子直面灾害,学会生存。当孩子经历或目睹了大灾害后,往往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应激性创伤反应,如极度害怕、恐惧、无助,并出现焦虑、愤怒等。这些心理创伤会延续数月,甚至数年。灾难会以闪回的方式不断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或梦境里,使他们对相似环境产生恐惧,不愿与人交往,表现得过于警觉等。解决灾后创伤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早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理解孩子内心感受,给他们以共情、关怀等。

第三,回归学校,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地区都面临着艰巨的重建任务。学校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设施,它的重建关系着当地众多儿童的发展。学校能为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弥补家长在这些方面知识的不足。如果学校能够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则能为灾后儿童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帮助孩子抚平心灵创伤。如果家长能够和学校教师保持良好联系,接受教师的指导,联手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会十分有益于孩子灾后心理的康复。家长也可以和学校共同商议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家庭和学校一致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注释

① http:///content/2011 -05/09/content_22713562.htm.

②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8:5.

③ 郭强.灾害中的家庭——家庭与灾害相互关系的社会学考察[J].灾害学,2002(9):76-81.

第8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投资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方法,包括保险、再保险、其它保险工具、财政补偿和巨灾债券,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 国际投资

日本3月11日发生的强震及其次生灾害表明,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会给国际投资带来相对较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虽然出现频率较低,但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而且难以预测和分散。加上国际投资的地点分布广,投资量大,更使加强对国际投资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日趋重要。本文就国际投资中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方法,同时也提出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国际投资中自然灾害风险的种类及其危害

从风险的本质来看,我们可以把自然灾害风险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某种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引起重大损失的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考虑因素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国际投资中,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可以将自然灾害风险分为以下七大类:(1)气象灾害风险。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雨、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干旱等;(2)海洋灾害风险。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洪水灾害风险。包括洪涝、江河泛滥等; (4)地质灾害风险。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火山、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5)地震灾害风险。包括与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等;(6)农作物灾害风险。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7)森林灾害风险。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在国际投资中,由于投资方向的不确定,投资方式的多样性,不同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对国际投资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其中尤以地震灾害与农作物灾害对国际投资影响最大,也最常见。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85.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截至3月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673亿美元,由此可见,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管理成为了我国国际投资者的重要工作。

2011年日本地震后,据摩根士丹利近日的研究报告显示,将会使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减少0.25%至0.5%。世界银行3月21日《东亚经济半年报》表示,日本东北部海域11日发生的9级大地震及海啸,将给日本带来1220亿至2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至4%,而日本灾后重建可能需要5年时间。由此可见,此次地震对各行各业影响巨大,不仅包括日本本国的财产遭到巨大的打击,各国在日本的经济投资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包括今年的日本地震,国际投资的自然灾害风险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下图为2000至2010年全球因为自然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可见在没有大灾发生的情况下多数年份的全球经济损失规模稳定在300-600亿美元之间,而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当年的经济损失可能超过1700亿美元,达到正常年份规模的4倍之多。

以2010为例,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部门(UNISDR)1月24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全球共计发生了373起自然灾害,洪水的发生频率最高,全球共有大小洪灾182起;另外,全球还发生83起风暴灾害、29起极端天气灾害以及23起地震。

此外,2010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损失也是近20年来最严重的。其中,年初发生在海地的强地震和发生在俄罗斯的森林大火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为惨烈。

同时,世界知名再保险公司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表示,2010年全球一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950起,经济损失达到1300亿美元。公司在灾害报告中说,2010年是1980年以来自然灾害高发的年份之一,九成自然灾害是由飓风、洪水等天气原因引发的。预计2011年因为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洪水等导致的自然灾害会进一步增加。

例如,2010年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烟尘覆盖了挪威北部、波兰北部海岸、德国、法国、比利时、英国南部海岸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地区,导致欧洲空中交通瘫痪,而由此给在欧洲地区的国际投资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欧洲旅游业蒙受的损失初步估计在10亿欧元左右,也使对旅游业的投资蒙受巨大的损失。

对于我国来说,就自然灾害的不同类别而言,洪水是导致我国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近二十年来,洪涝灾害导致的年均经济损失超过1000 亿元。地震是导致我国伤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 级以上地震650 次,其中震级达7 级以上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十分之一,震级达8级以上的地震9次,全球发生的4 次震级达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中国,地震死亡人数高达59 万人,约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此外干旱、热带风暴和雹灾等气象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发生。

二、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据统计与预测,世界开始进入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国际投资也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直面自然灾害,抗击国际投资风险也就成为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部分提出了防范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

在国际投资中,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预防是防范损失最根本的办法。而预防最行之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办法即是加强对投资国的自然地理认识,只有在投资前对投资国是否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自然灾害严重程度、灾害防范措施等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降低投资金额面临的灾害损失,预防资金因为盲目投资造成后悔莫及的悲剧。

以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地震带为例,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因此,对于在该地区的房地产、实体资产以及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大的投资对象的投资应相对谨慎。

(二)加强对投资对象的风险评估

目前,已有的成熟的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

(1)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基于指标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侧重于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方法的优化,涉及的空间尺度范围较广,既包括全球、也包括国家和市级等空间尺度。目前,适用于全球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计划有Hotspots、美洲计划,此外,不少方法也利用指标体系从国家、市级尺度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基于指标体系的风险评估是借鉴空间信息格网技术,将具有致灾因子各种属性(如强度、频度)和脆弱性指标(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建筑物等)数据转变成格网形式,通过一定数学法则叠加得到具有空间拓扑关系的灾害风险值,最终达到灾害风险评估的目的。

基于指标体系的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在国内外发展都较为成熟,适合以较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但此种方法主观性强,无法模拟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动态性。

(2)基于风险概率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如gambel分布),对历史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灾害发展演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承灾体损失数据,建立灾害发生概率与其的函数关系式,以此达到预测未来发生的灾害风险。

(3)基于情景的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各种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情景下自然灾害强度(对于洪涝灾害来说,如淹没深度、淹没时间、流速等)的模拟,并叠置承灾体属性信息(如土地利类型数据、人口密度等),以直观地显示灾情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区域影响,从而达到自然灾害动态风险评估。

(4)VaR模型。在对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评估上,我们可以采取VaR方法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VaR的中文含义为“风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既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最小损失。投资主体采用VaR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各种业务和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并将其水平与所承担的市场风险相挂钩。以提高其资本充足度,增加其资本实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的国际投资的自然风险是由许多微小的、独立的随机因素组成。而每一种随机因素不能压倒一切因素作为主导作用。具有这种特点的分布即是正态分布,适合采用方差——协方差进行国际投资风险的计算。投资主体便可以根据模型估算的市场风险价值进行风险管理,将该测量出的风险值和要求的损失上限进行比较,当风险值小于该损失上限对说明投资金额的风险还在控制之中;而当风险值大于该损失上限时,说明投资主体必须采取必需的手段进行调整,控制好投资金额的风险。

(三)对投资对象要有充分调研

在同样的地域环境中,不同的投资对象收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不同,以本次日本地震灾害为例,受到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房地产、工厂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面对暴雨、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农产品遭受损失最大。因此,对投资对象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投资对兴国自然环境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相应可能损失最小的投资产品。

三、国际投资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自然灾害引起的国际投资风险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以下是相对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运用。

(一)运用政府财政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补偿

财政补偿的基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构成了国际投资自然灾害损失传统的资金补偿来源。但是,以我国为例,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量有限。这些有限的财政收入中,由财政预算安排的灾害救济支出只是财政支出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9.35亿元,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35%。20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提供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平均每年只有18亿元左右,只相当于灾害损失的1.8%左右。可见,当巨灾发生时,依靠国家财政救济支出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是比较低的。

但是,政府财政补偿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受灾方第一时间的补偿,具有最快、最直接的特点,对稳定市场社会安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商业保险及其金融衍生品管理自然灾害风险

(1)保险转移风险

对于国际投资,保险转移风险可以分为单一的和综合的两种方式。所谓单一风险的保险转移就是指国际投资方购买保险将某一种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例如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仅承保单一的洪水风险。所谓综合风险的保险转移是指投资方通过购买保险将两种或以上的自然灾害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转移方式,国内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险种条款大都为投保人提供了这类风险转移方式。例如企业财产综合险的保险责任往往包括雷击、暴风、暴雨、台风、洪水、泥石流、雪灾雹灾、冰凌、龙卷风、崖崩突发性滑坡和地方突然塌陷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

(2)再保险转移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8条的规定,再保险的定义为:“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实质是在全体被保险人之间对风险的又一次转移和分散。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说,再保险转移方式是原保险人以缴付分保费为代价将风险责任转移给再保险人。

如今,再保险已经成为整个保险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再保险应该成为国际投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伦敦、纽约、苏黎世、慕尼黑、中国香港等都是着名的国际再保险市场,通过这种超越国界的再保险安排,使风险分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对于国际投资风险的化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从而能分散消化得更为彻底;另一方面,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发展、壮大起来,这样,大大方便投资对象分布广泛的国际投资方的投保,也使其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3)其他保险类风险转移方式

在国际上,所谓的其他保险式风险转移方式是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简称ART,是除开上述两种保险产品的保险转移方式。其主要有两个方面构成,一是风险载体,二是可选保险产品。风险载体主要包括自保、自保公司、风险自留集团、共保集团和资本市场。可选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有限风险再保险、多年期/多险种产品等。

笔者认为,由于载体不再局限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选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单调的保险产品,传统保险方式可能产生的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可以由此而发生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国际投资,投资方向、投资金额灵活多变,规模巨大,新型灵活的保险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投资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要求,也可以为不同地投资量身订做保险产品。

(4)巨灾债券及其衍生金融产品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巨灾债券多是针对地震、飓风和暴风雪等自然灾害设计的。如美国东海岸的飓风、加州的地震、欧洲冬季的暴风雪、日本的地震和龙卷风等。巨灾债券是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债券。在资本市场上,需要通过专门中间机构(SPRVS)来确保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偿,以及保障债券投资者获得与巨灾损失相连结的投资收益。巨灾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巨灾债券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触发条件,即赔偿的条件,赔偿性触发条件是以其实际损失赔偿数额来表示的,指数性触发条件则用某种特殊的指数来表示,如行业损失指数和参数指数等,是一种损失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投资者的收益和损失是由发生怎样的自然灾害风险或风险程度如何决定的。根据债券发行时约定的条款,投资者可能会损失全部或者部分在剩余时间内应得的利息,还可能会损失部分本金。

笔者认为,相对于其他保险产品,巨灾债券流动型、规模大、损益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紧密相关,这就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风险对冲的投资工具。与常见的金融工具期货相似,巨灾债券也可以开发其期货,期货分为可以分为预测发生灾害和预测不发生两种。当国际投资者投资相关的投资对象时,可以做多与投资对象相关的预测灾害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或做空预测灾害不发生的巨灾债券期货,这样,即使灾害发生,由巨灾债券期货带来的收益可以补偿部分国际投资的损失。如果对冲量适当,完全可以锁定国际投资的最大损失。

相应的,还可以开发巨灾债券的期权、互换等,充实巨灾债券的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有望超过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成为首个触发多个巨灾债券的自然巨灾。据统计,日本地震将使面值共17亿美元的10只债券面临触发点挑战。

(5)利用天气指数等自然灾害期货

天气指数期货指的是每个月的开始,期货市场主管机构都会根据过去10年当月的气温情况,为降温度日数或升温度日数确定一个初始值,比如40度(华氏)。为使市场运转起来,指定的做市商将接着喊出“出价”和“要价”,前者比初始值稍低,后者稍高,这是投资者可以买进或卖出的度数。

对于国际投资者,天气的变化对部分投资产品的收入影响巨大,而对于投资者,对天气的预测和农产品的收益行程对冲,使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锁定收益,或将因天气原因引起的损失降至最低,也就使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现有期货市场,今后如果让天气指数期货这样的衍生品能够发展起来,保险公司可以在这些市场上转移承保风险,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其在技术上的困难将会大大降低,不可能总是出现“投资险越做越亏”的情况。

同理,可以以降雨量等自然灾害指标为标的,进行期货的创立与交易。

综上所述,在进行国际投资前,应对投资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对投资对象有全面的风险评估,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保险转移方式、再保险转移方式、ART方式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相结合,金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使得自然灾害风险的转移既以保险市场为基础,又有资本市场作后盾,更有政府作保障。

2010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地震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国际投资者应该时时以风险管理为标尺,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风险,避免突如其来的巨大损失。

[1]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邹铭,范一大等.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吕向敏,杨建立,张惠兰.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郎一环,王礼茂,张明华.中国短缺资源跨国开发的风险管理——以石油为例[J].资源科学,2003(05)

葛全胜,邹铭,郑景云.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吴定富.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第9篇

利用1984-2013年统计数据,分析福建省粮食产量和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运用相关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分别研究了5种气象灾害对5种粮食作物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为福建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气象灾害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具有负面影响;②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台风,其次是风雹,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台风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稻谷和小麦,而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风雹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玉米和小麦;③气象灾害受灾率和成灾率每变动1%,福建省粮食单产分别变动6.35%和21.56%。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均对一般强度旱灾和高强度风雹最为敏感,其中又分别以薯类和玉米为最,仅有小麦对一般强度和高强度的霜冻最为敏感。

关键词:

粮食生产;气象灾害;相关分析;敏感性分析;福建省

农为邦本,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由于人口增长[1]、粮食格局变化[2]、水资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3],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将面临巨大挑战。福建省作为传统缺粮大省,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安全形势一直非常严峻[4]。因此,气象灾害对福建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就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UNEP[5]研究结果表明,直至2020年,与天气相关的事件引发的经济成本预计将增加两倍,达到1500亿美元/年。Vel-linga等[6]研究表明虽然气象与非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均不断增加,但相对于非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的发生率显著上升。Hppe[7]分析了1950-2005年间大规模自然灾害事件的发展趋势,发现其所造成的损失剧烈增加。史培军等[8]分析了1980-1994年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得出这15年来的农业自然灾害(主要为水旱灾害)致使中国粮食减产达到同期粮食产量的15%左右,其中仅气象灾害占到40%左右。刘明亮等[9]通过分解粮食产量的时间趋势项与波动项,分析了1949-1995年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波动性以及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得出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受灾情况。马九杰等[10]根据2002和2003年的分省相关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发现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罗小锋[11]利用描述性统计和C-D生产函数,分析了自然灾害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指出自然灾害已成为影响湖北省粮食产量的重大因素。庄道元等[12]利用全国31个省市1979-2007年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引入变截距双对数模型对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三个阶段中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均较显著,而且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龙方等[13]对中国1950-2008年稻谷单产和气象灾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稻谷单产水平变化是由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决定的,其中,社会因素占15%~17%,技术因素占28%~35%,自然因素占48%~56%。高云等[14]通过对2000-2008年自然灾害发生面积与农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并具体指出水灾与旱灾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水灾比旱灾的影响更为显著。

刘晓敏等[15]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自然灾害对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雹灾受灾未成灾率,粮食风雹灾成灾率、粮食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对1985-2010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较强。上述研究明确了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前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总体受灾情况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而忽视了不同气象灾害对不同粮食作物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此外,前人研究更加重视对气象灾害和粮食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而忽视了粮食作物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研究,即无法定量衡量单位气象灾害变动所引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动幅度。有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产量和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分别研究5种气象灾害与5种粮食作物之间的相关程度和敏感程度,提出政策建议,为福建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借鉴。

1数据来源与模型设置

1.1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本研究分别以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大豆单产为因变量,在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分析中,分别以旱灾、水灾、风雹、霜冻、台风的受灾率和成灾率为自变量。福建省的粮食产量和气象灾害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2014年)。由于福建省从1998年起才将台风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数据列入统计年鉴,所以在分析台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仅考虑2004-2013年的数据。

1.2模型设置

1.2.1相关分析本研究采用相关系数表示气象灾害与粮食单产之间的相关程度,分别取显著性水平0.01、0.05和0.1进行双侧检验。

1.2.2敏感性分析为定量衡量单位气象灾害变动引发的粮食产量变动幅度高低,本研究引入敏感性的概念。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是指气象灾害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系统的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若气象灾害发生较大变动,但其造成的粮食产量变动幅度较小,表明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较小;反之,则敏感性较大。本研究分别以气象灾害受灾率(或成灾率)和粮食单产来反映粮食生产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变化,以敏感度来表示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的强弱程度。敏感度的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2气象灾害和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2.1气象灾害变化趋势统计局和农业部将粮食减产10%以上称作受灾,减产30%以上称作成灾,本研究分别以受灾率和成灾率表征一般强度和高强度气象灾害的受灾范围。由图1可知,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年均值较高,分别为26.70%和12.53%,但分别以每年0.7%和0.3%的趋势下滑,这说明虽然近1984年以来福建省气象灾害的受灾范围比较广,但总体呈减小趋势,而且一般气象灾害的受灾范围减小得更为明显。此外,对5种气象灾害受灾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旱灾、水灾、风雹、台风的受灾率分别以0.3%、0.7%、0.1%、1.5%的趋势逐年递减,仅有霜冻的受灾率保持平稳。

2.2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总体以71.60kg/hm2的年趋势波动上升。1984年全省粮食单产仅有4216.52kg/hm2,而2013年则达到6002.30kg/hm2,是1984年的1.42倍。1984-1997年间,福建省粮食总产也呈波动上升趋势,直至1997年达到最大产量961.78万t,但从1998年起,受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粮食总产逐年降低,直至2013年达到最低产量,为523.60万t,仅占到1997年粮食总产量的54%。此外,对5种粮食作物单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的单产分别以54.61、44.44、102.79、43.65、52.32kg/hm2的趋势逐年递增。

3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3.1相关分析本研究以气象灾害受灾率与粮食单产的相关系数表示一般强度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受灾率的相关系数为-0.479,说明气象灾害对全省粮食单产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但由于粮食生产还受到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关程度并不高。从表1中可以看出,5种作物受到不同气象灾害的相对影响程度基本一致,但5种气象灾害对不同作物的相对影响程度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受旱灾影响较大的是大豆、稻谷,受水灾影响较大的是薯类、稻谷,受风雹影响较大的是玉米和大豆,受台风影响较大的是稻谷和玉米,但5种作物受霜冻的影响均非常小。本研究以气象灾害成灾率与粮食单产的相关系数表示高强度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成灾率的相关系数为-0.435,低于与受灾率的,说明总体上高强度气象灾害对全省粮食单产的影响要小于一般强度的气象灾害。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稻谷受高强度台风的影响大于风雹外,5种作物受到不同高强度气象灾害的相对影响程度基本一致,但5种高强度气象灾害对不同作物的相对影响程度却有较大差异。其中,受高强度旱灾影响较大的是稻谷和大豆,受高强度水灾影响较大的是稻谷和薯类,受高强度风雹影响较大的是小麦和玉米,受高强度台风影响较大的是小麦和稻谷,但5种作物受高强度霜冻的影响均非常小。

3.2敏感性分析本研究以气象灾害受灾率与粮食单产的敏感度表示粮食产量对一般强度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程度,敏感度越大表示气象灾害受灾率每变动1%,粮食单产相应的变动幅度越大。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受灾率的敏感度为6.35%,说明气象灾害受灾率每变动1%,全省粮食单产相应的变动6.35%。从表3可以看出,5种作物对不同气象灾害,以及不同作物对5种气象灾害的敏感度均有较大差异。其中,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对旱灾最为敏感,仅有小麦对霜冻最为敏感,但所有作物均对台风最不敏感。然而,对旱灾较为敏感的是薯类和玉米,对风雹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大豆,而对水灾、霜冻和台风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小麦。本研究以气象灾害成灾率与粮食单产的敏感度表示粮食产量对高强度气象灾害的敏感程度。分析结果显示,1984-2013年福建省粮食单产与气象灾害成灾率的敏感度为21.56%,说明气象灾害成灾率每变动1%,全省粮食单产相应的变动21.56%,明显高于与受灾率的变动辐度,可见全省粮食单产对高强度气象灾害更为敏感。从表4可以看出,5种作物对不同的高强度气象灾害,以及不同作物对5种高强度气象灾害的敏感度均有较大差异。其中,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对高强度风雹最为敏感,而对高强度水灾次之,仅有小麦对高强度霜冻最为敏感,其次才是风雹。然而,对高强度旱灾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大豆,对高强度风雹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和薯类,而对高强度水灾、霜冻和台风较为敏感的是小麦和玉米。

4结论与建议

(1)气象灾害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具有负面影响。1984年来全省气象灾害受灾范围总体呈减小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使得粮食单产逐年递增。为实现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防灾减灾措施:①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②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人才培养,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④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构筑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⑤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等。(2)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台风,其次是风雹。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台风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稻谷和小麦,而受一般强度和高强度风雹影响最大的分别是玉米和小麦。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对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和受气象灾害影响较大的粮食作物采取针对性措施。(3)气象灾害受灾率和成灾率每变动1%,福建省粮食单产分别变动6.35%和21.56%。稻谷、玉米、薯类、大豆分别对一般强度干旱和高强度风雹最为敏感,其中又分别以薯类和玉米为最,仅有小麦对一般强度和高强度的霜冻最为敏感。因此,在今后衡量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时,除了相关性程度,建议将粮食产量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程度也纳入考虑范围。

参考文献:

[1]LutzW,SandersonW,ScherbovS.Theendofworldpopulationgrowth.[J].Nature,2001,412(6846):543-545.

[2]LiuJ,SavenijeHHG.FoodconsumptionpatternsandtheireffectonwaterrequirementinChina[J].Hydrology&EarthSystemSci-ences,2008,5(1):27-50.

[3]MarrisE.Water:Morecropperdrop[J].Nature,2008,452(7185):273-277.

[4]张星,陈惠,吴菊薪.气象灾害影响福建粮食生产安全的机理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2):150-155.

[5]DlugoleckiAF,LosterT.Climatechangeandthefinancialserv-icesSector:AnappreciationoftheUNEPFIstudy[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3,28(3):382-393.

[6]VellingaPV,MillsE,BouwerL,etal.Insuranceandotherfi-nancialservices[C]//Ch.8,ClimateChange2001:Impacts,Vulnerability,andAdaptation,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Geneva:UNand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2004.

[7]HppeP.Scientificandeconomicrationaleforweatherriskinsur-anceforagriculture[C]//SivakumarMVK,MothaRP.Manag-ingWeatherandClimateRisksinAgriculture.Heidelberg:SpringerBerlin,2007:367-375.

[8]史培军,王静爱.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3):197-203.

[9]刘明亮,陈百明.我国近期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状况的相关分析[J].灾害学,2000,15(4):78-85.

[10]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11]罗小锋.自然灾害对湖北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J].灾害学,2007,22(2):109-113.

[12]庄道元,陈超,赵建东.不同阶段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分析———基于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J].软科学,2010,24(9):39-42.

[13]龙方,杨重玉,彭澧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9):97-104.

[14]高云,詹慧龙,陈伟忠,等.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J].灾害学,2013,28(3):79-84.

第10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农业发展;概念;意义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86

1 引言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供应,如果水资源匮乏,那么农业发展将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1]。尽管现代我国的农业发展小有成就,但是其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2 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顾名思义,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护或者改善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或者是能够在客观上获得显著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以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运行管理过程。

作橄执水利的标志,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涵:第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服务目标。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始终注意对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将其当做设计过程的约束条件,确保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地址的选取、布局规划以及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极力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对环境成本的较大浪费,推动经济与生态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3 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3.1 有利于改变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要想发展农业,就离不开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求偶,灌溉面积仅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是却在全国粮食产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更为明显,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资源仅占到了19%。而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心将会逐渐向北方转移,这就使得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之前的矛盾激化。尽管近年来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术都有待提升[2]。同时当前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农业现状的迫切需求。

3.2 有利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可谓是关键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也是现代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重视,我们必须坚持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学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农田水利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够摆脱以往农村“靠天吃饭”的窘状,增加农田产出率,达到旱涝保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3.3 减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

作为一项人工设计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本身就是对大自然水资源的干扰。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尽可能降低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注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主要是以流域为尺度空间而展开,水流的总方向应该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应该综合分析原有地表径流的产汇和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排泄等过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降低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目前,开展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以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为主,全面发挥出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

3.4 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我们知道,市场物价的基础便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想稳定市场物价,首先就应该注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而要想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提高重视,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此时,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农闲时间,集中人力物力,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最终促进农业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价格频繁变动,提升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3]。

3.5 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

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一直存在。历史上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动乱不胜枚举。通过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们生活、维持国家稳定,就必须真正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减少,但是灌溉面积却一直处于上升水平。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实践表明,唯有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我国农业的持续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有强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丽荣.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2]唐建.试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8):128-128.

第11篇

股市演绎冰火两重天

在短短几天之内,因为地震,A股演绎了冰火两重天。

5月12日下午14:28,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全国大部分地区有震感。14:39,A股掉转了当日的攻击形态,尾盘放量跳水,最后沪深股市均以微幅上涨收盘。13日,两市大幅低开,之后在医药、水泥等板块飙升拉动下,失地有所收复,但无奈保险、银行等权重股的拖累沪指重挫67点。

受地震影响,川渝66家上市公司周二停牌,这样由于自然灾害而对相关上市公司集体停牌在中国证券史上还是首次。周三,34家公司复牌,32家继续停牌。有意思的是,周三,沪深两市几乎是报复性地上涨,在涨幅榜上,竟然有四川金顶、重庆路桥、重庆钢铁、四川路桥等多家川渝上市公司出现涨停,并有半数以上的川渝公司收红。这一走势与当日34家复牌的川渝公司的公告相关。有超过半数的复牌川渝上市公司公告未受地震影响,旭光股份、水井坊、四川长虹、广安爱众、金路集团等5家公司表示有损失但损失不会太大,如广安爱众公告称损失200万元。

另据长江证券时伟翔统计,四川省内共有上市公司61家,总A股市值5012.23亿元,在震源200公里以内的有9个市,包含上市公司45家。从上市公司看,岷江电力、宏达股份、金路集团、西昌电力和成都市的四川路桥、国栋建设、通威股份等31家上市公司距离汶川在100公里以内,可能受地震影响较大。距离100公里到150公里以内的有四川长虹、四川湖山、新希望、+srI长钢和*ST双马,也会有相应的损失。除此之外,川渝上市公司离震源较远,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地震影响可大可小

那么,汶川地震到底对股市会造成多大的冲击波?

历史地看,中国如此大级别的地震,在历史上1976年发生过,但那个时候A股还没有设立,因此,没有历史性的参考数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和海啸,从中了解自然灾害对股市的影响究竟几何?

客观地说,上世纪下叶之后,人类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高了,灾害的强度也大了,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更是不断上升。但值得一提的是,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升,灾后的恢复与重建速度也大大加快,现在已经很少再出现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经济倒退几十年的局面。发生在2004年年底的印尼海啸,死亡人数超过17万,对这个本来经济就比较困难的国家来说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它也没有用多少时间就基本达到了恢复。

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吕立新曾对日本历史上三次大地震之后股市的涨跌情况进行了统计。他说:“统计数字表明,地震等自然灾害后,该国的股市并不一定会下跌。日本分别在2004年、2001年和1995年发生了三次大的地震,都是6.0级以上的地震,其中有一次是7.3级。而在这三次大地震之后,居然有一次股市是涨的,并且在一周之内,指数竟涨了9.23%。另外两次呢,在一周之内股指只跌了2.7%左右。不仅仅是日本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大海啸,印尼次日紧急停牌一天,而在复牌当天,印尼股市的指数便小幅上涨1.1%,泰国股市由一度下跌2.2%收窄至约1%,印度股市亦不跌反升。之后的一周内,印尼股市涨幅居然超过5%。”吕立新认为,面临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国股市13日的走势也基本反映出了投资者的情绪。总的来说,投资者情绪还比较稳定,当日下跌的幅度还算是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是一种正常的下跌,并不会由于自然灾害的大地震,造成股市的大地震。

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桂浩敏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他表示,对于像这次四川汶川地震这样的毁灭性自然灾害,人们是不能简单地用一句“影响有限,不足为惧”这样的套话来对付。他以日本坂神大地震为例作具体分析:“1995年1月,日本阪神发生了7.3级大地震,造成6400余人死亡,30000多人受伤,超过30万人无家可归。应该说,其所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方面的直接损失要比我国这次的四川汶川地震要小得多。不过,地震给日本经济的冲击还是很大的,日经225指数因此在1天内就暴跌1000多点,投资者损失很大。股市暴跌被称为是地震所引起的最大‘次生灾害’。应该说,日本的抗震救灾力量还是很强的,没有几个月就使得灾区基本得到了恢复。但是,震后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厂商出产减少以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萎缩都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地震对于政府振兴经济的计划,更是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客观上延缓了日本经济走出低谷的时间。”

桂浩敏认为,现在要全面评估这次我国四川汶川地震对经济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恐怕还为时尚早。但可以想象的是,无论是目前的救灾还是今后的灾后重建,都会大大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这对于正处于紧缩中的中国经济来说,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期间所增加的物质供应、物料消耗,客观上也会成为影响物价的一个因素。而更值得关注的还在于,当救灾成为全国上下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时,必然会出现注意力的转移,这很容易导致影响其他另外一些工作的推进。而这些负面的因素,也许会在今后几个月内才慢慢显现出来。

汶川跟坂神权重不同

更多的专家还是倾向于目前暂时难以透彻判断地震对股市的影响。

交银成长基金经理周炜炜认为,目前,此次地震对中国经济或股市影响几何还无法判断,因为,地震造成损失的相关数据还没有完全统计和公布。不过,他认为,此次地震只是对投资者的心理造成冲击,而不会改变经济和股市原本运行的方向。

“股市是受宏观经济和微观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影响。自然灾害属于外生变量,只有当这个外生变量足够大时,才会使股市变坏。”他举例,“拿日本的坂神地震来看,坂神处于日本最强经济带,因此,坂神地震对于日本经济影响的权重大。之后日本发生的经济衰退和股市惨跌说到底是由自身规律所致,坂神地震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而四川汶川地震位于中国较边远地区,对中国经济影响权重较小,中国经济不可能因此产生方向性改变。”

他还表示:“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近10年来中国遭遇的一些天灾和病疫,如1998年的长江洪涝、2003年的SARS和今年初的南方雪灾等,很多地方经济的发展甚至停滞了一段时间,但明显只是暂时影响了中国经济和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再以美国2001年‘9・11’事件来说,美国股市为此紧急停盘,股指暴跌,但很快就涨回来了。更确切地说,股市是

沿着它的价值中枢运行的,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不管是利空还是利好,在短暂地脱离这个中枢后,还是会向这个中枢靠拢的。”

国泰君安研究员翟鹏称,地震影响不会改变整个经济运行趋势。尽管地震将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速,但地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仍然是局部和结构性的。由于地震危害的持续时间较前期的雪灾要短得多,影响的范围也小得多,因此其影响的程度应该是相对有限的,要远小于雪灾。而且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宏观调控政策将出现松动迹象,如加息可能被推后,这又将利好于股市。

地震对各行业影响不一

不可抗力的自然灾难发生后,对旅游、保险等行业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保险行业首当其冲。此次汶川地震也不例外,相关人士称,包括中国财险、中国平安及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将会面对更多索赔个案。事实上,地震第二天,金融板块尤其是保险板块成为资金打压的主要对象。除中国平安召开股东大会停牌躲过一劫外,另二只保险股――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盘中跌幅一度达到6.48%和7.44%。

不过,5月13日兴业证券发表报告称;四川省保险密度偏低,整体影响有限。根据保险密度、保额情况和受灾人口来进行推算,2007年四川全省寿险保费收入211.91亿元,意外险保费收入为10.49亿元,健康险保费收入19.46亿元,人均保费分别为260.75元、12.9元和10.6元。根据目前寿险相关产品保额情况,预计人均死亡和医疗责任理赔额为1万元左右。初步预计此次地震给寿险公司带来损失约4亿元。目前上市的三只保险股中,从市场份额推算,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2007年四川市场占比为38.56%、10.98%、10.74%,显然,在乡镇区域具有优势的中国人寿预计承担的损失较大,但整体影响有限。

5月14日16时,中国人寿宣布,其在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甘肃共接到受灾客户理赔报案150件,已接报案预估赔款额为1.34亿元;14日晚又宣布,其设立的“国寿慈善基金会”将承担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目前正在与当地民政部门洽谈具体细则。

除对保险行业影响较大外,地震还会对其他一些相关行业造成很大的震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辉清认为,地震对医药、建材、钢铁、运输等四大板块是利好。国泰君安的分析报告则认为,地动山摇无阻中期反弹,建筑建材、农业、钢铁、医药、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通讯设备等7个板块仍然存在良好的买入时机。根据以往灾后重建的经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材类需求均出现上升。深圳智多盈的分析师余凯认为,因其销售半径不同,四川省内一些基建企业如四川路桥等,以及水泥企业如四川金顶、四川双马等,有望因此受益。而钢铁行业基本不受销售半径影响,外省市同类企业可同享获益,医药也与此类似,因此仍会受到热捧。

第12篇

【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20世纪初,国外学者大部分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这一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产生的作用只能凭借经验进行主观的分析,对粮食生产中的各要素的贡献率的精确度的测算无法计量。后来柯布和道格拉斯的C-D生产函数广泛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以及索洛将技术引入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统计计量的方法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这些为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开创新的研究路径。国外涉及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研究更侧重于农作物及农业生产整体层面的模拟,其发展层级依次由作物生产机理层面的光温水及气候等模型,拓展到广泛性的农业整体模型,再到引入遥感、GIS、生物技术、经济统计方法等新技术后的农业模型。Thompson(1970)分析了天气和技术这两个因素对大豆的生产和增长所起的作用。Jslabbers(1979)建立水稻及水稻区内的紫花苜蓿,高梁和玉米的生产模型。Giancarlo(1989)用数量分析法分析了联合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Dobermann(1994)分析了土壤肥力、氮肥应用、有效磷肥、后备土地资源和播种率五大因素对大米产量变化贡献。Timsina(2001)系统的谈论了大米和小麦之间种植制度选择、机械化、播种时间、有机化肥料等方面对产量增长的作用。Hooker(2002)运用定量模型评价了多因素和单因素对谷物产量影响。Chloupek(2004)对捷克75年里的谷物产量与气候、肥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研究。.Smapundo(2005)等定量分析了水资源和温度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Buomna(2006)分析了氮肥对水稻生产增长的影响等等。Heilig(2000)利用自建的农业气象模型,评估了不同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中国的最大粮食生产能力,并推断出中国的最大粮食产量分别为4.92和6.72亿吨,得出结论是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在30%左右。以布朗为代表的“中国粮食”认为世界粮食最高单产不会再有大的提高,而中国的粮食单产已然接近了世界高产国家水平,技术进步的潜力不大。Colby(1996)、白石和良(1995;2001)、农业经济学家Paarlberg(1997;2001)等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粮食”,但大都持批驳态度,认为中国未来粮食缺口和进口量会有所增加,但绝不至于如布朗所言那么严重。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亚历山德拉托斯估计,用数据推测解释世界粮食体系面临的危险大多与中国无关。

二、国内研究动态

①关于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研究。郭造强(2000)认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政策、基础设施、科技和农业区划因素这四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谭晶荣 (2004)也指出,退耕还林并不是导致2000-2003年粮食大幅度减产原因。吴仲斌(2004)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制度、技术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大要素。马九杰(2005)等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认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性的确具有显著影响。梅方权(2006)强调资源投入、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持等主要生产要素发展能力在投入层面的支持作用,和产出层面的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能力。刘正三(2006)认为建国以来的数次粮食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没有直接关系。付文杰(2006)认为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1)粮食生产资源在减少,环境条件在恶化;(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贡献率偏低;(3)市场风险加大,政策扶持不力。王梅(2007)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粮食产量、人口GDP对耕地面积的影响呈现负向关系,政府长期实行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王静(2011)从耕地面积变化和耕地质量的两个角度分析耕地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②关于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肖海峰、王姣(2004)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依据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率来分析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和程度。褚庆全(2004)等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拟合分析。周慧秋(2006)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与粮食实际产量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实证考察了各个因子不同时期对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蓝海涛(2007)采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测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情况。谢杰(2007)运用通过进一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侯锐、李海鹏(2007)通过主成分回归发现,水资源禀赋等自然生产力因子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机械化率等技术生产力因子和耕作制度等管理生产力因子是主要促进因素;政策生产力因子影响不太显著,却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因素。王慧(2009)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并解释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张丽丽等(2010)通过建立我国1979-2007的生产函数并运用贡献率测定,得出了自然灾害对生产能力的显著负面影响,然后用趋势分解法研究了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波动的负面影响。最后得出如下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龙方(2011)以稻谷为例实证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稻谷总产量的因素主要是播种面积和单产,其中单产变化是最重要的,其影响程度接近60%,而稻谷的单产又取决于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其自然因素影响程度达48%―56%。任育峰(2011)也针对我国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李鑫(2011)对安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生产函数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强调加强技术设施的建设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农作物的条件。姚敏(2012)以湖北省公安为例,研究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能影响的研究,从耕地动态变化角度和耕地质量角度分析,最后得出了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结论。李杰(2013)研究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得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和粮食作物对粮食生产的弹性分别是1.12、1.01和1.25。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国内外文献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概念界定还需要完善,并对粮食生产能力概念还没有统一规定。学者们对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主要采用是描述性研究方法比较多,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替代关系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国内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及对策研究上,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定量性评价较少。

参考文献:

[1]]O.ChlouPek,P.Hrsktova,P.Schweigert,Yield and its Stability,Crop Diversity,Adaptability and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Weather and Fertilization over 75 years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Comparison to Some Euro Pean Countries Field Corps Research 85(2004):167-190。

[2]]Bouman,B.A.M.,Laar,H.H.Van,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ice Growth Model ORYZA 2000 under Nitrogen-limited Conditions.Agricultural System,vol.87,no.3,Mar(2006):249-273

[3] 黄汉权,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