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纪实文学

纪实文学

时间:2022-04-11 03:0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纪实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纪实文学

第1篇

教学大纲是依据教学计划,为每一门课程单独编定的纲要,它对该门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课时分配、教学方法与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予以规定,是该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讨论编写,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生效。一经编定,就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备课、讲课提供依据,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学习有晓谕和指导作用,事先向学生通报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进度等,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第三,为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拟定考试卷、考评教师教学质量等,提供重要依据。

(二)教学大纲的特点

1.科学性

教学大纲是为某一门课程编制的基本纲要,可以说,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编写教学大纲,当然也要体现出这门科学的学理性和实践性。具体说,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在大纲中要有明确的表达;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在大纲中要有逻辑性地循序渐进;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纲中要有合理的安排;这门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区别,在大纲中要有准确的规定。

2.简洁性

大纲是一个基本纲要,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列入,而必须写得简洁明白。大纲中既不能有描写,也不能有议论,大纲采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

3.长期可行性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朝三暮四,变化无常,这门课程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当然,教学大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科的进展,每过若干年,教学大纲就会修订一次,但这种修订不能过于频繁。

(三)教学大纲的写作

1.标题和编定者、编写或修订时间

标题采用课程名称加文体的写法,如《××课程教学大纲》。根据需要,有时可在前面加上教学对象,如《××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或《××年级××课程教学大纲》。

标题之下,写明编写者和编写或修订时间。

2.正文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是公修课还是专业课,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本课程对于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教学目的。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哪些科学知识,提高哪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三,课时分配。说明每周安排课时数、共需周数、总课时数。其中课堂讲授占课时多少,实践环节占课时多少等。

第四,教学方法与教材。说明主要教学方法,是面授还是函授等,是讲授为主还是以操作为主等。如果事先有指定教材,应写出教材名字和出版单位、出版日期。

第五,主要教学内容。列出课程的主要章节及每章的重点思考题,并标明每章所用教学时间。

【 例 文 】

当代纪实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20__年6月修订)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教学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发展历史。

2.认识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散文、口述实录文学等当代纪实文学的基本文体样式。

3.掌握纪实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每周安排授课2课时,共17周完成,总计34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教材采用孙春  著《文学的返璞归真——当代纪实文学概观》,中国文史出版社20__年6月出版。

四、教学内容

引论“纪实文学”:一个概念的突围(2课时)

思考题:1.纪实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纪实文学崛起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第一章 中国纪实文学的历史回顾(4课时)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

一、《左传》

二、《战国策》

三、司马迁的传记文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游记和轶事小说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二、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第三节 唐宋以降的纪实散文

一、唐宋家

二、明清散文家

第四节 近现代的纪实文学

一、传统文体的继承:传记、游记

二、报告文学的诞生

三、建国后十七年的纪实文学概况

思考题:中国古代纪实文学的主要文体样式。

第二章 全球视野中的纪实文学(4课时)

第一节 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写作

一、美国的报告文学及“新新闻主义”的出现

二、诺曼·梅勒和他的《刽子手之歌》

三、“口述实录文学”和斯特兹·特克尔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纪实文学创作热潮

一、苏联和二战纪实文学

二、其他国家的纪实创作

思考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纪实文学概况。

第三章 寻找“真实”的坐标(4课时)

第一节 “真实”旗帜下的诉讼

一、近年来对纪实文学“失实”的指责

二、有关“真实”的几点分析

第二节 一切文本都有虚构性

一、纪实文学是历史性的文本

二、自由化虚构与有限制的虚构

三、完全纪实与非完全纪实

第三节 “真实”在纪实文学中的三个层次

一、“真实性”的多层性和动态性

二、消除对纪实文学“真实”的种种误解

三、纪实文学内部的不同真实标准

思考题: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探讨。

第四章 纪实文学与审美形象(2课时)

第一节 纪实文学中审美形象的呈现机制

一、表象、语象和意象

二、“单式语象”与“复式语象”

三、“意象”辨析

第二节 纪实文学审美意象的建构

一、叙事文学中的审美意象

二、早期的比喻、象征意象

三、晚近的变形、神话意象

思考题:纪实文学中的审美意象类型。

第五章 报告文学:文学的新闻化实验(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报告文学的文体优势与局限。

第六章 传记文学:个人历史的文学呈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当前传记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第七章 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历史的还原与重建(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1.对“历史”的重新认识。

2.历史题

材纪实文学的文体特点。第八章 口述实录:作者在叙事中的自我放逐(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

第九章 纪实散文:个人视角的亲历讲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纪实散文的基本类型和写作方法。

第十章 纪实小说:争议中的生存(4课时)

第2篇

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奥运建筑文学作品《觉建筑》出版三个月以来已经印刷两次,发行量达19000册。7月16日,北京作家协会和同心出版社联合召开《觉建筑》北京首发式。主办方表示,在北京奥运即将召开之际,此书是对北京奥运的最佳献礼。

《觉建筑》面世以来,业内对该书评价颇高。评论家孟繁华说,这样一个看起来枯燥无比的题材,在经过作者深入研究、采访、构思后,展示出来的竟是一部趣味盎然的作品。这是一部洋溢着时代意志和空间激情的作品,是一部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奥运建筑的盛宴。评论家贺绍俊十分赞赏《觉建筑》一书对建筑精神空间的挖掘。他说,当我们理解到建筑与社会与经济与文化的深厚密切的关系后,就会发现每一个新的建筑就是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以“鸟巢”为代表的一批北京奥运建筑,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远远大于建筑本身。可以预想到在不久的将来,“鸟巢”会成为一个“新北京”、乃至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文化符号而流传到全世界,这就是北京奥运建筑的精神空间。曾哲通过对北京奥运建筑的深入了解,触摸到了这个带有浓郁的后现代性的新的精神空间,这种后现代性恰恰体现出中国一个后发国家果敢崛起的鲜明特色,对它的认识和阐释是在西方后现论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寻找它的最佳答案,这应该是中国的作家和学者的任务。

北京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青在首发式上告诉记者,《觉建筑》所获得的认可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期待。她说,《觉建筑》是一部有关奥运建筑的不可多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它填补了世界奥运建筑文学的空白,也为中国纪实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可能性。同心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刘连枢也表示,出版社愿意进一步宣传和推广这部作品,并希望该书能够得到读者们的长久青睐,成为出版社的长销作品。

谈到作品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觉建筑》作者曾哲说自己现在“荣幸又庆幸”。他说,《觉建筑》在结构上可能给读者带来一些不习惯,但他相信随着阅读上的调整和进入,阅读者会建筑起自己的理解方式,和作者产生真正的心灵上的撞击和交流,他对读者的理解力满怀信心。

第3篇

闫立秀,合肥市长丰县人,小学两年,自学成“才”;著有5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如戏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创作剧本22本(台)电视剧本两部,曾获文化部大奖,含刊物出版了100多万字文学作品,破格被评为安徽省三级作家,《如戏人生》获得“省人民政府”奖。

我与闫立秀先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印象却很深。多年来,他经常像是从天而降,突然地就闯入我的视野,衣装还是那样的衣装,形象还是那样的形象,仿佛从来没有改变过。前不久,读了他的自传性纪实文学书稿《如戏人生》,书中所描述的场景,我大都比较熟悉;书中的人物,我仿佛都见过;书中的事件、情节、地点以及那些细节和语言,都能引起我很多回忆。

立秀先生很会写戏,所以他运用了戏曲的创作手法来写作此书。不论是好奇的观众还是读者,首先就会被开篇所吸引,也会联想到一段即将开始的悲喜人生。不仅如此,他又用了一段文字,为开篇锦上添花,“本人貌丑多髭,一生中却与四个‘美女’赤绳系足,或亡、或离、或聚、或散,四位没披婚纱的新娘,同唱一曲没有婚礼的悲歌,共演一出现代版的《啼笑姻缘》”。传统戏曲大多是一男一女唱尽天下悲欢,但他却与四个女人相关联,这就是会写戏的立秀先生为读者所设计的一个传奇的开场。

写戏离不开人物,立秀先生在书中,就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首先是他自己。他集农民、编剧、演员、演奏员、经纪人、导演、团长、政协委员等等于一身,说不准他到底是一位什么身份的人;他放过牛、要过饭、当过盲流……好像什么事都干过;他风光无限的时候,在夹道欢迎中去开会,去作报告,他处于逆境的时候,被人五花大绑、拳打脚踢狼狈不堪……在他的身上演绎出了亦悲亦喜、亦庄亦谐的戏剧情节,以及那些特定的年代,在一位民间艺人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不仅如此,立秀先生还浓墨重彩地塑造出了与他相伴的几位女性,红颜薄命的旦角演员芸姐,敢爱敢当的秋儿,情趣相同的三妹,走红歌坛的张唯,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哪怕是书中短暂出现的人物,立秀先生也用极少的语言,把他们刻划得非常生动。如心地善良的车长王艳艳,爱贪小便宜的芮明白,爱吵爱闹的“锅大娘”、甚至是小叫花子雷跃进等等,读起来活灵活现,让人感到这些人物就生活在你的周围,就表演在人生的大舞台之上。

立秀先生在这本书中,还大量地运用了戏曲的对白和唱词写作手法,有的段落读起来很像在读一部戏曲剧本,这无疑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例如,在写芸姐的命运时,他用了“一曲悲歌《休丁香》,泪水哀转九回肠,世人只看台上戏,岂知台下更凄凉”这样的诗句;甚至他还运用丑角的调侃语言,刻画出一个讨饭者无奈的幽默,“叫人不亏本,舌头打个滚,男的叫大爷,女的叫大婶,讨饭嘴要甜,该忍还要忍,”读起来真叫人忍俊不禁了。

立秀先生为戏所生,为戏所迷,为戏所痴,他一生演戏、写戏,其实他自己就是一部戏,一部“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此书真实地向世人坦露出他的命运、情感和历经的磨难与坎坷,像一滴飘落在路边野草上的露珠,折射出让人难忘的多个历史瞬间,透视出一位底层艺人苦苦挣扎的心路历程。另外,我以为此书很像一部舞台或者是电视剧的剧本,尽管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依然有着向更多读者或者是观众推荐的必要。

第4篇

黄埔学校

六(3)班

孔湘蓉

终于到星期六了,今天,是学校组织去金盾剧院看一部电影的日子,听别人说,这部电影特别好看,影片的名字叫《时差七小时》。 我兴奋极了。中午,我急急忙忙的吃了午餐。妈妈就把我送到了电影院;我很担心,到了剧院找不到朋友怎么办。结果,刚到就看到了符琳,我高兴极了。

会场里人山人海的。我找了一个位子,就做了下来。电影开始了,会场里顿时安静下来了。个个好像都期待着看这部电影。妈妈说,这部电影是根据作者妞妞自畅销纪实文学作品《长翅膀的绵羊》改编的,它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去海外求学所经历的故事。她在求学路上经历了种种挫折,她没有被困难吓倒,坚强的生活下去。最终克服了种种障碍,取得了成功。

我看了这部电影后,觉得一个女孩在异国留学很不容易,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在家可以求助于父母,依赖父母。可在异国它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解决。她是怎么克服的。她的坚强,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坚强的女孩。相信我一定能做到的。

第5篇

早在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个定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众认可的定义。

名家观点:

林少忠 原就职于《国际摄影》杂志

“纪实摄影”是来源于美国的一个概念,我当初参与了翻译介绍。文章最早登在《国际摄影》杂志1981年第6期上。我们那时选择介绍美国时代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摄影文库》中的一些篇章,看中《社会记录摄影》那一册的前言文字。我找到王慧敏。王慧敏是文化部电影研究所很有才能的女翻译,翻译过很多外国电影故事片、纪录片、还有有关电影的各种文章。《社会记录摄影》的前言文字中Documentary Photography这个英文词组,一开始由《国际摄影》的编辑毛众役翻译成“文献摄影”。王慧敏对这个词的翻译也拿不定主意,究竟是翻成“文献摄影”还是翻成“纪录摄影”。在电影类型中有“纪录电影”或“纪录片”,那么在摄影中怎么翻?我认为翻成“文献摄影”、“纪录摄影”都有点不明确,好像科学研究目的的“档案摄影”。其他艺术门类里有“现实主义”这个词,在摄影理论里没有这个词。她说是不是可以用“纪实”这个词来代替,对应的中国有“纪实文学”,所以可以翻成“纪实摄影”。我与她进行讨论。我们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有一种精神情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样翻成“纪实”在概念上就既与西方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概念有联系,又和我们自己传统的精神有联系。我们都觉得不错,又与毛众役商量后就把它定下来了。

其实当时正式或准确翻法应该是“社会记录摄影”,在“记录摄影”前面加上“社会”这个词,英文即:“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纪实摄影”:煽情地误导中国摄影创作三十年》

徐勇采访林少忠 博客:xuyong.省略

徐勇 影像艺术家 摄影评论家

“纪实摄影”的悖谬在于:它试图以内容和拍摄对象直接说明问题,而在照片拍摄判断的过程中,一方面强调所拍事物对象的“客观真实”,一方面却又强调拍摄者的自我主观性:作品的光影、构图、气氛甚至黑白呈现等等的视觉或“艺术”效果——将写实绘画中对事物对象象征性信息的提取、概括、加强,浪漫地当成“纪实摄影”的表现方法;将职业化或沙龙摄影式的技艺体现当成艺术语言。实际上新闻报道摄影强调客观真实,艺术摄影强调主观表现,“纪实摄影”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其中的践行者在拍摄同时天真地想象,可以用艺术摄影处理画面的方法对所拍社会事物进行主观的描绘评价,而又没有人会认为这是试图对公众进行宣导甚至欺骗!

《“纪实摄影”:煽情地误导中国摄影创作三十年》

徐勇采访林少忠 博客:xuyong.省略

鲍昆 影像批评家

纪实摄影是有强烈的参与精神的,它跟社会是有互动的,而不是简单地评论一件事好或不好。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叫纪实摄影。

……

美国刘易斯·海因等最早的几位纪实摄影家,都是拿着相机到社会上进行调查,再把信息传播出去,呼吁正义,同时用照片对邪恶的东西进行批判和鞭笞。所以纪实摄影有着强烈的左派色彩。它必须去批判,是人类使自己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它用自己的力量去平衡历史进程中那条经常倾斜的杠杆。

许多人对于纪实摄影有误会,认为拍了人,拍了社会、民俗就叫纪实摄影。纪实摄影是有强烈立场的,如果在照片中看不到这种东西,我不能同意这是严格的纪实摄影,只能说你拍到很多纪实性的照片。现在还有人说一个时髦的口号:拍摄即将消逝的历史。但是当大家都到旅游点拍摄这个东西的时候,那就是新形势下的沙龙风光摄影。全国影展这些年铺天盖地的都是年三十的社火、扭秧歌、舞龙灯等照片——这是娱乐,不能叫纪实摄影。所以,我们应该理清民俗摄影、一般纪念摄影、旅游摄影和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

《关于2000年-2010年中国摄影的评论》

鲍昆博客:baokun.blog.省略

纪实摄影分类

以摄影师的主要拍摄动机为分类依据,大致可以将纪实摄影分为:社会纪实类(报道式)、文化记述类(文献式)、人文纪实类(日记式)三大类。

社会纪实(报道式纪实摄影):以反映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包括饥饿、贫困、疾病、战争等社会题材为主的,以期引起世人的关注,进而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纪实摄影。代表作品:解海龙《希望工程》。

第6篇

人物简介:

任彦芳,河北容城人,烈士遗孤,9岁参加革命,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成为专业作家,现为国家一级编剧。著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血色家族》、《寻找燃烧的青春》等作品。

如今,年过古稀的任彦芳,耳聪目明,步履轻快,思维敏捷,生活充实,心灵快乐。他1997年离休后,不但写出了18部纪实文学,还研究出了一套“精神养生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任彦芳说,精神养生法是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调节情绪,使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精神养生法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神志养生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心胸豁达,多行善事等。情志养生是指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它包括戒骄戒躁,善调情绪,避生“三气”(闲气、怨气和闷气)。

任彦芳强调,他的精神养生法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养生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吸收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精华,又和当代的生活结合,所以具有实践性。二、是自己的切身体会的总结。三、精神养生法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自己不是只为活多大年纪,而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长寿的意义何在?不计较个人的幸福,而要追求对社会的奉献。四、把个人的精神养生与社会和谐联系在一起,把家作为社会的细胞,人作为社会的细胞核来看精神养生,所以它与社会紧密联系,精神养生是为精神长存,为人类造福。

任彦芳认为,精神养生学基于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生理的,一个是精神的;也有两个年龄――生理的年龄和心理的年龄。因此人要有两种营养――生理的和精神的。

任彦芳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的理论,也发展了他的养生理论,这种实践让他越活越年轻。正如他所说:我的生命是从六十岁开始的。人唤七十翁,我称十岁童,除去一花甲,越活越年轻。老汉我今年才十四呢,如何不叫年轻年少呢?

作者简介:陈之秀,女,1977年8月生于四川省渠县。初中毕业,流入都市,当过职员、做过老板,通过自学走上文学道路。1997年开始发表作品,曾用蓝月、黄月、志华、爱的天使为笔名。曾就职于《华西都市报》、《四川农村》杂志社、《火花》杂志社、《中华新闻报》、《商品与质量》周刊,现就职于《保健时报》。撰写了大量深度报道和名人专访,出版有长篇小说《成都情史》、《我能不能复活》。现为四川省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

第7篇

你知道吗?杭州西子湖边曾有一处叫“鹿苑”的风景点。可能多数年轻人会摇头,只有中老年人尚依稀记得,它就在孤山的后麓,现在“鸡毛信”雕塑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教授、享有国际声誉的动物雕塑家周轻鼎先生,曾有一个宏伟的构想:选取杭州10个风景区,雕塑10种动物,为名湖增色。孤山是鹿,灵隐是鹤,虎跑是虎,还有狮子、熊猫——周教授早年留学法国,跑了世界不少名胜古迹,巴黎、罗马、威尼斯之所以吸引普天下游人,除了自然风光绮丽以外,还有精美的建筑和雕刻。杭州单有秀丽的湖山还不够,还需要艺术来装点,雕塑对增添城市的景观起很大作用。

于是,周教授得到有关部门支持,首先在孤山后麓实施他的艺术家报效大好河山之梦。他根据孤山后麓山坡的环境与地势:浓密高大灌木林中有几块高低不等的岩石,精心设计了一群神态各异的梅花鹿。中间一块的巉岩上,一头双犄角的公鹿正在仰天翘望,周围的岩石和草坡上,有一群大小不等的梅花鹿在吃草、游逛,神态是那样悠闲、自得;特别是几只小鹿嗷嗷叫着向母鹿奔来,更是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一代雕塑名家的匠心。

游客乍到孤山后麓,无论是从放鹤亭还是从西泠桥过来,冷不防瞥见山坡上这群赭褐色的鹿群,还以为是真的哩!尤其在清晨,山林中雾气蒙蒙,晨光正从林间透进,这群梅花鹿真像是从山林草莽中欢蹦而出。待到走进细看,方知是一群雕塑,人们这才无不为之叫绝。这是周教授亲自领着一个雕塑组,花了半年时间才把雕塑完成。当时的美院院长潘天寿先生欣然在岩石上题名:“鹿苑”。

鹿苑建成,游客纷至沓来,纷纷在这群鹿雕前面拍照,父母带着子女到草坪上休憩,情侣月夜在鹿苑喁喁谈心、漫步,一向冷清的孤山后麓变成了热门景点。人们无不赞叹这一群鹿雕,环境选择得当,神态栩栩如生,自然风景与艺术佳品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得到最佳的结合。

当人们正期待周老的第二组雕塑时,铺天盖地的“”风暴刮到了西湖边,“鹿苑”被砸掉了,改成了“鸡毛信”。虽然地势和人物搭配得也不算差,雕塑技巧也尚可;但海娃这个陕北孩子手持红缨枪替西子姑娘站岗放哨,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因为雕塑毕竟要与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互相吻合,才能水融,产生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于是直到现在,我依然怀念孤山北麓的鹿苑、怀念周轻鼎先生。

作者简介

薛家柱,笔名罗岩,浙江宁海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杭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一级。浙江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四届理事及第四届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小城故事》、《异国侠侣》等,诗集《金银岛》,中篇小说《台湾来的渔船》,散文集《西湖,祖国的明珠》等,童话集《冰人儿》,长篇纪实文学《魂断武岭》等,电视剧剧本《盈盈一水间》、《济公》等。

第8篇

“人要活在当下,每天早晨起床我都为自己还活着而感到高兴。”这是访谈还未正式开始时,谷雪儿突然对我说的一句话,接着她便打开了DVD跟着里面的歌唱了起来。

用命换来的纪录片之路

“世界对于我,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到过的地方,一个是未曾到过的地方。”

采访就在谷雪儿家的玻璃屋里进行,玻璃屋所在的院子很大,大到能装载一个菜园:青菜、萝卜、番茄、薄荷,全是亲自培植。

“我从小就开始写诗,从我爸那儿捡他不看的书看,《红楼梦》、李清照,那些古书里的古诗我背得滚瓜烂熟。写诗,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谷雪儿说。我们的交谈从她的多重身份说起。1997年谷雪儿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谷雪儿诗集》;2003年,长篇小说《生命在于折腾》面世;2007年,她的长篇纪实文学《纳西人的最后殉情》出版,并获得广泛关注。

雪儿说她关注纳西人殉情这个题材,是因为对东巴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东巴文化的大东巴们(东巴教祭祀)渐已年迈,甚至相继离世时,我觉得一定要抢着记录下这个文化,我甚至觉得它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于是,她告别城市,彻底扎根在云南的偏远山莽间做田野调查,这一扎就是三年。“我这个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书出来后,她觉得用文字的形式呈现仍然不够,便拿了家庭DV去拍,但效果和功能完全达不到要求,于是她又回到城市,为自己想做的这件事找资源拉赞助,终于有了专业的摄制组和马帮跟着她上路。

队伍有了,器材有了,压力却也随之而来。整个团队一天的消费是三千五百元,如果碰上下雨或者特殊原因不能拍摄,这个钱就等于白花。当所有人都以为苦尽甘来的时候,其实游戏才刚刚开始。“这几年里,我走掉四个脚趾甲,在一次摔倒后没有及时就医,右腿得了滑膜炎,险些要截肢。你要问我,这部纪录片对我的意义有多大?它是我用命换来的。”谷雪儿斩钉截铁地说,“我想大概也很少人能体会这种‘每天早晨看到自己还活着都感到高兴’的感觉吧。”

沙漠之花

“我的内心没有荒原 | 只有生生不息的信念 | 一直孤愤在路上 | 当我一次次回头 | 每一步都是春天。”

“母亲从小就教我靠山山倒靠水水流的道理,所以我打小就明白,只能靠自己活下来。”谷雪儿出生在辽宁葫芦岛的一个小村子,九岁那年,母亲带着她们四个孩子去黑龙江投奔她的父亲,父亲读遍通史,吹拉弹唱,还讲评书,但一出门就几个月甚至一年不着家。母亲带着他们,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白手起家。“难,太难了。我的弟妹们可以说是我和我妈一起养大的。”回忆起过去的生活,谷雪儿语气里丝毫没有忧伤,或许她早已跨过命运的鸿沟,走上自己的山峰。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谷雪儿就是三个弟妹的妈,照顾他们生活,安排他们上学。“我一直很自卑,自卑了许多年。”坐在面前自信满满的谷雪儿说。六岁的时候,醉酒的父亲将母亲的左眼打瞎,从此,家中再没装过镜子,有人夸谷雪儿长得好看,她不自知。后来谷雪儿依母亲的心愿,考上北京广播学院,大学里的同学都谈恋爱,她没有,她要打工赚学费。

1993年大学毕业,如同与往事干杯般,谷雪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北方,取了深圳。当时,深南大道还没有修好,谷雪儿那首诗《深南大道》就是这么来的,“十六年前,我触摸过你的脸,那时你满脸灰尘。”然而,生活并没为此减少奔波,就像谷雪儿说的,“我的人生里从来没有运气之说,也没有捷径或是别人的帮助,我所有得到的都是比别人多十二分的付出。”因个性不合从电视台辞职后,为了生活她卖过花、睡过公园、逃过房租。那时很多和她一起来的女孩都嫁了香港人,以求安稳,但她不,她从小照料着自己长大,太知道自己要什么了。1995年起,谷雪儿的诗集和小说陆续出版,她走上了自己从小就设定的道路。

爱的代价

“在黑夜我便习惯地走进独居的殿堂 |和爱情相撞 |感性地凭借一本诗集 |我就会唱出爱情的歌 |回避年少时的锐利和锋芒 |准备幸福 |长驻爱情 ”

现在的谷雪儿最愿意谈的是她的女儿――月亮。“月亮是我求来的,那年,我去尼泊尔请愿,希望能有个女儿陪伴我,老天就给了我一个女儿,她是我的命。”言语间,充满慈爱,“我想给她更好的生活,让她衣食无忧健康快乐,不要再受我以前的苦。她来了,我觉得好像我的新生,我叫她月亮。”

也许24岁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终带给她的是来自月亮的恩赐,而关于爱情,谷雪儿说:“你要问我,现在我要什么样的爱情?我要被阳光照耀的爱情,是闪着光的,每个角落都没有阴影。”也就像她的人生,曾经的悲欢离合没有成为她,她把过往放下,崭新地迎接太阳。”

舒展的折腾

“生活本来就是在创造中实现平坦,或许我更需要的是颠覆生活,颠覆平坦。”

谷雪儿性格率真,心直口快:“折腾,原来是个贬义词,现在我觉得是个挺好的词儿。你说谁不折腾?折腾就是生命的常态。”“安逸?”“我不相信安逸,就算看到,那也只是看到的表象,谁的生活没有波澜啊?”“为什么折腾?因为堵得慌啊!你说现代人的生活谁不堵得慌?”“那怎么办?那就折腾呗。”谷雪儿滚珠子般说出这段话,就如她这些年不停歇的人生,游走、写书、冥想、拍摄、教学。

但有了女儿后,她的生活慢慢定下来,而所谓的“折腾”也有了更深层的含义,用她的话说,就是要“舒展的折腾”。舒展就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把身体打开,把眼界打开,把思想也打开。“我希望十年后,我可以不这么忙了,和月亮一起,去周游列国。”

不过谷雪儿还有好几部纪录片准备拍摄,关于东北、云南的题材;今年要出三本书;另外编了四年的电影剧本今年也要开机,是关于纳西族古老村落的爱情。她从不允许自己懈怠,一如她这些年的一步一个脚印。也许,谷雪儿会一直这么折腾下去,只不过之前的折腾是为了生存,而现在的折腾就是为了舒展了,正如她在诗中所写的,也是她一直强调的人生意义――“做一件可传世之事消磨岁月,交两个有胆识之人谈古论今。”

Q & A

《BLOOM》:你认为花样盛年的女性是什么样的?

谷雪儿:在我以前年纪小的时候是不懂得原谅人的,而现在,如果相同的那个人犯了一样的错,我想我是可以原谅的。岁月让我懂得了许多,我想这个时刻的女人应该明白活在当下的道理,并有着自己的兴趣和奋斗目标,还有自己的事业。

《BLOOM》: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谷雪儿:幸福其实就是一种自由度。就是见自己喜欢的人,说自己喜欢的话,干自己喜欢的事,吃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BLOOM》:怎么形容自己当下的状态吗?

谷雪儿:现在挺好,没那么折腾了(笑)。因为生活有了另外的路径,种种菜、养养花、写写书、养养鸟,还有孩子,当你有了另外的生活方式,你自然就不那么折腾了。所以我说,我之前一直在耕耘,现在终于是收获了,当我一次次回头,每一步都是春天。

Profile

谷雪儿

诗人、作家、纪录片导演,现任职于深圳大学。1970年出生于辽宁,199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1993到深圳后,陆续出版了小说《翻脸》、《生命在于折腾》,诗集《谷雪儿诗集》、《谷雪儿诗选》、长篇纪实文学《纳西人最后的殉情》。2011年拍摄的聚焦云南纳西文化的纪录片《最后的大东巴》获得阳光卫视世界华语纪录片大赛长篇组奖。

谷雪儿一天的Timetable

07:30 在女儿醒前起床,穿戴整齐,让女儿看到一个干净漂亮的妈妈。

09:00~12:00 工作。为自己的纪录片后期制作。

12:00 与女儿共进午餐,陪女儿玩。

14:00~17:00 备课、写作。

18:00 晚餐,不定期会友。

19:00~21:00 到深圳大学讲授世界文学。

第9篇

中新网消息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近日在北京。《白皮书》指出,中国有近1 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而父母通过电话等方式跟孩子保持联系、适量的阅读、玩耍等将有助改善留守儿童的“烦乱度”和“迷茫度”,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

《白皮书》对云南、广西、贵州、山东、河北、甘肃6省农村地区的两千多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乡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后指出,全国6 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 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在春节也无法团聚。有4.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电话也接不到一次,一年电话联系一到两次的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 519万。

《白皮书》指出,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而只要保证每周1到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就会明显下降。

《白皮书》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危险系数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从东到西明显上升,其中西北地区最为严重,无论是“烦乱指数”(对于现状的焦虑)还是“迷茫指数”(对于未来的焦虑)都达到最高,西南地区次之,中部再次,东部最低。

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均普遍高于男孩。《白皮书》认为,女孩发育较早,心思更加细密、敏感,更多内向不轻易表露,因此留守带来的心灵创痛无论是深度还是持续程度都会更加明显。

根据《白皮书》的建议,通过阅读、玩耍、适当做作业、保证妈妈的陪伴等方式,可以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指标。调查显示,阅读不同于作业,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而学习对孩子的影响力是除地域之外的首要因素,因此阅读比游戏、看电视等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升更加有效。每天1到2个小时的玩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孩子的“烦乱度”,但整天玩耍的孩子“烦乱度”更高,与之相应,每天做1到2个小时作业的孩子心理状态最佳,但随着作业增多而变差。调查还发现,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况都明显差于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专家呼吁,如果实在要去打工,请把妈妈留给孩子。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由“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发起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主持完成调查报告。该报告与关注西部某山村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片灰黄》、两部纪录短片、摄影展和《“留守儿童”新媒体观察》共同将留守儿童的真实状况展示给社会,呼吁留守儿童所在地学校、教师、公益机构和民政相关部门重点留意和重点帮扶“高危留守儿童”。

第10篇

对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最为珍视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记忆。用甲骨文以来的汉字书写而成的中国史,是3000多年;考古发现表明,用玉器书写的中国史,是8000年左右。这个道理仅仅是在最近30年才得以明了。就连孔子和司马迁也不知道的史前玉礼器的大量出土,成就了现代以来的国学新格局――20世纪新兴的三个新学科依次是甲骨学、敦煌学和玉学。

玉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构成中最深远的一条主脉,根源在于东亚史前文化的玉石崇拜信仰。每一种玉礼器的出现,都代表着这个信仰的某种神话观念或教义。部分古老的玉器形制流传后世,甚至沿用至今,如从玉璧到平安扣,再到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也有不少玉器早已失传,叫什么名称,用途为何,后人一概不知,文化记忆也就随之而中断。如红山文化的玉马蹄形器,勾云形玉佩,龙山文化的玉璇玑、玉柄形器等。可见,玉文化的发展也历经劫难,潮起潮落,在文明国家出现以前就失落了许多重要成分。

白描作为作家和玉学家,要通过纪实文学的写作来恢复我们国族失落的玉文化记忆。这是他的自觉选择。反过来说,他兼为文学家、古玉收藏家和玉器鉴赏家的多重身份,成为被这个玉学新知识时代所选中的大众传播代言人。《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一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唤起民众对无比深厚的中国玉文化的自觉,传播玉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预示玉文化发展的大方向,暴露市场经济条件下玉器市场的乱相。

《秘境》始于新疆和田玉,终于缅甸的翡翠。巍巍昆仑山及其特产的白玉,是本上部的主线。其间有一个再启蒙意义的认识,那就是中国为什么成为纵横数千公里的幅员辽阔的大国?谜底就在于:白玉资源的产地与其消费地之间,就是新疆南疆与中原国家的距离长达4000公里。汉武帝时代,在这4000公里的中间地方,即河西走廊的西端,设置了一个西玉东输的国家关口,取名叫“玉门关”。玉门关偏南的地方还有一个关口,叫“阳关”。这些都是最为典型的中国话语的命名。西方人不崇拜玉石,也不明白“玉门关”这三个字在中国话语中的意义,于是在之后进入中国考察,将通往西域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原因很简单,西方没有丝绸,全靠从东方进口。西方人本来崇拜黄金,丝绸传入后比黄金还要贵重得多。命名“丝绸之路”就和命名“黄金时代”一样,充满着西欧人的艳羡和理想。西学东渐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都没有玉学、玉文化的内容,数典忘祖和文化记忆失落,造成华夏文明所独传的辨玉知识濒临失传,只有在相关的市场人士那里私下传承。各地新建的博物馆中也不乏大量赝品或仿古玉。如果卞和、蔺相如重生,一定会笑话今人的无知、狂妄和利欲熏心。白描以一个爱玉并懂玉的知识人身份站出来,先调研,后写作。他振臂高呼,希望能够恢复失落的国族文化记忆,让大家意识到汉字“国”为什么写作四方的城墙守护着玉宝。其文化再启蒙的一片苦心,可鉴照矣!用古人喜爱的说法,即“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

第11篇

尊敬的检察长、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在这个庄重的场合,谢谢院党组给予这个郑重地介绍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想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不加任何修饰和伪装的我。我竞争的是宣传科长职位,我认为本人有如下优势能够胜任工作:

一是热爱宣传工作。我是1994年7月进院,进院14年来,我利用喜欢写作的爱好,在工作之余基本上都在赞美检察院的好人好事,讴歌检察机关惩恶扬善的壮举,宣扬检察工作的理论经验,14年来我在国家级、省市级30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各类检察宣传文章3000余篇近1000万字。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总量超过1500万字,在江夏的文艺成果展示中,我是唯一有文章通过教育部编入课本成为正式课文的人。由于成绩突出,2005年2月我被省院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2007年被评为两年一度的全省优秀报道员,有两篇文章获得省市好新闻奖;今年又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艺创作成果一等奖;有关领导还安排我给全市各区宣传工作人员、给全区舆情信息员和院青年读书班学员讲授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拥有宣传特长。我的特长表现在“五会五能”:一会新闻、能调研。我对采写新闻信息、报道、通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和调研材料都懂得如何收集素材,动笔就能写;二会照相、能摄像。从年进入技术科以来,我一直兼职院内照相、摄像工作,熟悉如何现场采集图片、影视资料;三会电脑,能编辑。我从1999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对于电脑基本知识、文字、图片甚至影视资料都能进行基本编辑;四会网络,能办文。2006年6月我被省检察院借调半年,创办了省院门户网“公平正义网”,并受到省院领导的好评,对于网上稿件传输,网站内容更新都已熟练掌握。能办文就是我拥有会打字、会传真、会扫描、会整理资料档案等特长。五会采访,能交际。从事新闻写作20多年,我具备了随时采访任何对象的知识,对如何采访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如何根据需要达到采访目的具有一定的经验;我经常同有关记者接触,交到了很多记者朋友,懂得如何利用记者为检察宣传工作服务。

三是对搞好宣传工作有信心。近年来,我同高检的《检察日报》、正义网,同省院办公室、宣传处、研究室,同市院宣传处、研究室,同区委办公室、宣传部都一直保持有良好的关系。我发给上级的所有文章基本能被百分之百采用,我还可以直接进入区门户网后台有关本院的宣传文章。我热爱宣传工作,具有宣传工作相关的特长,采写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也都能发出去,我对搞好宣传工作充满了信心。

我在进院以前,曾在企业担任过办公室主任、财务科长、厂长助理、区政协委员,工作每年都是先进。在为人处世方面,长期以来我在家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在外我也有一批长期亲密的好朋友,要是能当上宣传科长,我会改变过去无官一身轻的面目,有信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全院和各部门服好务。希望大家能相信我、支持我、让我一展才能,我会把我院的宣传工作做得更好,让我们院的宣传工作进入全市、全省最先进行列。胜固可喜,败也欣然,如果此次竞争失败,我也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

谢谢大家!

第12篇

《人民文学》启动“人民大地”写作计划

今年初,《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专栏,陆续刊发了一系列非虚构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在高校任教的学者梁鸿回到家乡,对农村生活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写出了《梁庄》;小说家慕容雪村隐姓埋名在传销团伙中卧底23天,写出了《中国,少了一味药》;在深圳长期打工的萧相风写出了《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被认为是近些年来罕见的对工厂和工人生活深入的第一手的表达;图书馆馆员李晏的爱好是拍摄戏剧演出现场,这次他拿起的是笔,以亲见亲历记述了牟森、孟京辉等先锋戏剧编导们的戏剧人生和人生戏剧。特别是第9期的《梁庄》发表后,《人民文学》接到很多热情的短信和电话,认为读这样的作品比读很多小说过瘾,甚至有作家表示也要收拾行装,回到家乡去,深入地看看记忆中的家乡变成了什么样子。

10月11日,在《人民文学》举办的“非虚构:新的文学可能性”研讨会上,梁鸿、慕容雪村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历程。梁鸿称自己写这样的文章,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梦,而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最近五六年阅读小说的时候,发现作品的艺术很精美,语言、风格、结构都到了一定程度,甚至过犹不及,但觉得与心灵、与现实太远。尤其是乡土小说中所叙述的,与现实的乡村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状况几乎没有任何对接的地方。这可能不仅仅是文学的主题或形式问题,而是作家和当代现实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的问题,作者心灵与写作对象之间出了问题。在写作的过程中,梁鸿进行了好几种文学样式的转换,她说这一转换过程本身无意间也是和当代文学的某些东西进行对话。最后方式定为以人物自述为中心,以“我”的故乡之行为线索,有点像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查,使作者、乡村、人物和读者之间心灵是平等和开放的,彼此是可理解的、容纳的。她甚至故意用一种比较粗糙的语言,不要修辞,不要比喻,那种随意的、充满棱角与意外的语言,让读者看到“我”在村里说话、聊天,“我”的乡亲们在乡间地头、房屋门口坐着站着,他们生活,他们痛苦,他们欢笑,也使你和他们一起在现场。首先是行动,走进自己所书写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艺术的构思与语言的推敲都要首先服务于你的人物,要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生命及存在的表达方式,这样作品才会有真正的情感,才能打动人的心灵。

谈到真实性的问题,慕容雪村说到一个困惑,也就是即便是亲身经历,某些记忆依然不能完全可靠,某种时候只能按照自己想象中的真实来写。所以说某个意义上非虚构并不意味着放弃虚构。“但是我还是想尽量地尊重事实,也可能在这个前提下做一点小小的调整。我只能请求读者相信自己的真诚之心。”

目前,国内文学界对“非虚构”这种世界通行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可称为主流的写作方式的探索还局限在较窄的领域。研讨会上,、赵瑜、陈晓明、孟繁华、王树增、邢军纪、李云雷等学者和作家就非虚构的文学性、艺术特点和工作方式,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关系,它与小说、散文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表示,非虚构是一个广阔的艺术领域,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非虚构的倡导和推动,将为文学发展打造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生长点,由此,将推动文学更有力地重建公共性,重建它与时代、读者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在研讨会上宣布,杂志将启动名为“人民大地”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吁请作家和写作者走出书斋,走向现场,探索田野和都市,以行动介入生活,以写作见证时代。《人民文学》将向全国公开征集12个写作项目,各提供1万元资助经费,并且自今年起,在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中增设两个“非虚构作品”奖,奖金各1万元。《人民文学》的非虚构计划将保持充分的开放性,既期待报告文学作家的加入,也期待着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评论家的加入,更期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具有独特生活体验和出色写作能力的普通人的参与。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从人民文学网站下载申报表格,经过评审办公室评估审核后即可开始行动。

李敬泽说,“人民大地”就是“吾土吾民”,就是希望作家和那些有志向、有才能的写作者不要过分依赖电视、报纸、网络中那些第二手的东西,而是深入这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内部。文学的整体品质,不仅取决于作家们的艺术才能,也取决于一个时代作家的行动能力,取决于他们自身有没有一种主动精神甚至冒险精神,去积极地认识、体验和探索世界。想象力的匮乏,原因之一是对世界所知太少。《人民文学》希望通过“人民大地”计划,发现一批具有强大行动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写作者,发现一批身在特定生活现场的写作者,推动改变懒惰和被动甚至是以懒惰和被动为荣的风气,推出一批角度独特、理解深入、表达确切的书写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优秀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