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10:5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年级上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清晨》,能够有感情的演唱。
2、能和同学合作,运用打击乐来丰富和表现歌曲《清晨》,并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
3、在学习歌曲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清晨的美好时光,珍惜儿童时代的美好时光。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轻巧有弹性的的声音演唱歌曲,乐于表现歌曲
2.能试着和同学合作用打击乐器来表现歌曲《清晨》。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手工制作的音乐记号。
教学方法:听唱法、自主学习、合作、示范…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三个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每班大约有25%--30%左右的学生唱歌时,五音不全,模仿能力又比较差。其中主要原因是性格内向,也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对于五音不全的学生,可多鼓励他们参与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此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情境导入:
1、律动:《健康歌》让学生感受清晨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2、每天早晨我们都会迎着初升的太阳、踏着晶莹的露珠来学校上课,不知道同学们在每天上学的路上有没有注意观察和感受早晨,下面我就请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眼中的早晨是怎样的?下面我就请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眼中的早晨是怎样的?
3出示清晨的图片,感受清晨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
1、播放《清晨》
师: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首先我们来听一遍歌曲,请你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生答:歌曲情绪……)
2、再听歌曲旋律,说说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景色?
4、同学们,大家注意没有这首歌总共有几段歌词?(4段)。那么这四段歌词它们的演唱顺序是怎样的?
5、大家来看歌曲的最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样一个符号
【手指到符号】这个符号叫“从头反复记号”意思就是唱到这个地方,我们要再从开头唱起,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加一个“从头反复记号”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歌有四段歌词,当我们唱完了第三段歌词歌曲结束了没有?(没有)因为还有第四段,这个记号就是要提醒我们还有一段歌词要唱。
唱完第四段结束了没有呢?(结束了)所以,在第四段结束
以后又有了一个记号“Fine’’
意思是“结束”。
6、下面同学们再来听一遍歌曲,可以一边拍手一边小声的哼唱。(教师和学生一块拍手,动作要大、夸张。)
学唱第一段
7、学生随音乐用
la哼唱歌曲第一段。
8、填词演唱,声音要轻巧有弹性。
9、学唱第二段。
10、第三段教师一句一句教唱,要求学生声音要圆润,抒情。
11、跟琴演唱全曲。
12、跟录音进行演唱。
13、请学生试唱歌曲曲谱并跟着伴奏唱曲谱。
14、小组合作演唱全曲。
四、编创
1、结合伴奏音乐,运用打击乐为自己伴奏。(设计自己喜欢的合理的节奏型,节奏型要有变化)
2、小组合作,运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3、小组合作表演,评价。
五、小结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从统计的角度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习题单等。
【课前准备】
课前交流,了解学生现状,拉近师生距离,为课堂引入作好铺垫。
1.同学们,有认识我的同学吗?
2.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有没有感到新鲜好奇的同学?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想问问老师?(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我喜欢向我提问的学生。)
3.玩游戏
同学们,大家既然这么把我当熟人和朋友,那我们一齐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做:相反的游戏。(介绍方法)什么意思呢?老师让你举左手,你就举右手,老师让你起立,你就坐下,明白了吗?
第一轮:举左手;举右手;举双手
第二轮:举左手;举右手;举双手;起立(别被老师误导了);坐下(这下大家反应够神速,老师佩服大家,好!坐下);(我就知道有人会上当)起立!这就对了嘛。
第三轮:好玩吗?有意思吗?还玩吗?
同学们,刚才这个游戏主要目的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让我们可以轻松自由的进入课堂。不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不用这个规则啦,老师让你们干什么你们还得干什么。(也就是老师让你举手就得举手,让你回答问题就得…)明白了吗?那么现在准备上课。
询问学习小学建设情况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开场语:同学们,课前玩游戏的时候,老师一共出了10个口令,如果每做对一次计一分的话,回想一下,你得了几分?
(评价:老师真佩服大家的反应速度;老师喜欢你这种实事求是的风格;)
2.过渡语:老师在来给大家上课以前,也在我自己的班上做过这样的测试,并用收集了部分同学的成绩,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3.提出问题:
根据这几个抽样信息,你觉得,老师班的同学是男生反应快?还是女生反应快呢?说说你的理由。
二、合作探究
(一)师生互动、激活思考
1.注意点拨:个人、人数、总分、平均分。(适时板书)
2.大家的想法都挺有道理的,究竟哪种比较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呢?说说你的看法。
比总分为什么不行?(人数不同、不公平)
个人成绩能代表男生的综合实力吗?
3.比较平均分有什么好处呢?
平均分是综合所有数据进行考虑的,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男、女生各自的综合水平。
大家的分析已经接近了数学家的思考,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对一组组大小不一的数据进行统计(板书:统计)分析时,总想找到一个同样多(板书:同样多)的数据,从而反映出这组数据的一般规律。
(二)移多补少、求和平分
1.男生数据
大家把目光关注到男生的统计图上,谁能通过移动这些小方块,让每个人的成绩看起来同样多呢?
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完后,男生组每人看起来都得了几分?(课件)
大家知道由这三个数据内部移多补少后产生的新的数据6,叫什么名称吗?
对,在数据分析时,人们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正是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准确的说,6是2、10、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和老师一起说一遍……)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计算来完成,谁再来说说这种方法?(板书算式)
这个计算,我们经历了两个程序,先求出这三个同学的总分,再平均分给这三个同学,我们把这一方法称之为求和平分(板书:求和平分),也能得得到2、10、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
2.女生数据
谁能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到女生的平均数呢?(课件)
如果用求和平分的计算方法,请一个同学说算式,老师来板书(板书算式),唉,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呢?这个7又叫什么名称呢?谁能准确的说一说,这里的7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咱们一起说一说。
(三)深度对话、理解意义
其实,无论合并平分也好,移多补少也罢,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一组数据看起来一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1.提出问题
现在让我们抬头看看我们的杰作吧!如此的整齐,好看吗?好看之中,你能发现什么不合理的问题吗?或者说,这反映的是每个人的真实情况吗?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儿?
这分真的说给就给吗?是真给还是假给?对,这9分天经地义地就属于刘英,而陈心语即使是死皮赖脸,也只能接受2分的现实。同样的道理……
通过还原,此时,你对平均数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呢?说实在的,这个问题非常困难,为了降低难度,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
(1)平均数是怎样产生的?
(2)平均数反映地是谁的水平?
(3)平均数是真实的数?还是虚拟的数?
2.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对,平均数是通过数据内部的移多补少得到的一般水平。
它反映地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
由此,我们完全能体会:这里的平均只是数据统计上的平均,而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平均分,大家能体会吗?
打个比方,我们看男生组的平均数是6,而李平的得分也正好是6,你个人觉得哪个数据是真实的?哪个数据是虚拟的呢?(课件)
同意吗?对,我们统计出的平均数彻头彻尾的是一个虚数。(板书:虚数)但这个虚拟的平均数却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深入理解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人数或者数据的个数不一样时,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是公平合理的,从这几个数据分析,王老师班上的男生反应快,还是女生反应快一些?
说到公平,我想采访一下男生,这样做真的就非常公平吗?你有什么建议?
对呀!要做到更公平,似乎我也应该再调查一位男生才行?王老师当然有备而来?我一下找来了三个男生成绩,你想把谁的成绩纳入来次统计之中呢子?
(学生选择)
这种情况下,不计算,猜一猜,这时候他们的平均数大概是多少?
这个不难,聪明的孩子一合计就准,不过,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你会猜此时的平均数是2吗?10呢?你有什么发现?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它一定介于这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你能列式算出这种情况下的平均数吗?
如果选择的是别的同学,又是什么情况呢?你想抽谁?你是怎样得到此时的平均数的?
现在,请大家组合这幅图,对比一下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因此,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人们往往增加抽样的数据,从而让平均数更加的准确、可信。这不,老师又找了一些数据,请大家练习计算,此时男女生的平均数分别是多少?
根据这一结果,你能大胆猜测出老师班上男女生的反应水平吗?
你的悟性太高了,对,同一年段的男女生,他们的反应力或聪明程度是差不多的,这也是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所以平均数既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又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数据背后的一般规律。(板书:一般水平),这正是平均数最显著的作用和特点。
4.数学文化
其实平均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周易》即已产生了平均数的思想。《周易》“谦”卦说:“谦,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guǎ),称物平施。”(课件)
裒(póu)多益寡(guǎ),称物平施削的意思是:减多余,用来增补不足,根据物品的多少,做到施与均衡。其实就是咱们今天所讲的移多补少的思想。
有这种认识,我想解决下面两个问题一定不在话下:
三、导练提高(8分)
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下面的说法正解吗?为什么?
1.平均身高
生:有可能。
师:不对呀!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吗?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60厘米。万一李强是队里最矮的一个,当然有可能是155厘米了。
生:平均身高160厘米,表示的是篮球队员身高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队里每个人的身高。李强有可能比平均身高矮,比如155厘米,当然也可能比平均身高高,比如170
厘米。
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女排的合影)这是去年勇夺奥运金牌的中国女子排球队,他们的平均身高为189厘米,大多数的队员都等于或接近这个高度,可是队里最高的队员有199厘米,最矮的仅为171厘米。因为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所以这种说法是……
2.平均水深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小强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我们到现场去看看!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以前老师告诉我们不要下河塘游泳,我们只知道危险,却不知道危险里面原来蕴藏着平均数的奥秘,你们会去冒这个险吗?
四、拓展延升
调皮的平均数
马腾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和所有大学生一样,他迫切的希望找到一份工作,学业优秀而喜欢创新的他,特别希望进入IT行业,经过四处奔走,他找到了两家条件差不多的公司,唯一不同的是……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部分同学已经感觉到这里面的蹊跷,这正是平均数又一特点,也是它的缺点,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自己去探寻里面的奥秘。
五、结束语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同样多
(虚数)
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藏书票和藏书印的发展和功能、特点及作用。
2.
学习制作一枚藏书票或藏书印。
3.
通过欣赏、绘画、制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欣赏、讨论了解藏书票和藏书印的意义与作用,自己动手制作一件藏书票或藏书印。
难点:藏书票和藏书印的版面设计。
教学准备:
彩纸、彩笔、剪刀、胶棒、有关藏书票和藏书印的资料、电脑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藏书票和藏书印的资料。
一、导入
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上一节课我们为自己喜欢的书籍画了插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藏书票和藏书印》。
师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藏书票的资料?
预设:藏书票是图书收藏者用以表明书籍持有的标记之一,一般贴或印在书的扉页上。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使学生了解藏书票和藏书印的发展历史。通过谈话引入,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
二、新授
师
:藏书票是谁最早发明的?
学生介绍藏书票。
师
:原来藏书票和同学们一样这么有爱心。你们还搜集了哪些藏书印的资料?
学生介绍藏书印的资料。
师:看来大家对藏书票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拿出桌面上为大家准备的图片,小组观察、讨论、交流,图片中的藏书票和藏书印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欣赏图片,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发言。找出它们的特点和组成。
板书:藏书票和藏书印的组成:图案、文字、EX-LIBRIS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加深对藏书票和藏书印的理解。
总结:看来同学们对藏书票和藏书印的特点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下面老师课下录制了一段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2.选定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3.绘画、涂色、写好国际通用标志。
4.修改完成。
三、设计制作,教师辅导
师:同学们,你们想怎样设计呢?小组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预设:我想设计一个**藏书票,我会以**为图案进行设计,并写上**藏书和EX-LIBRIS标志。
预设:我想设计一个**印,把我自己的名字刻出来,多帅啊!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在制作时能够更清楚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或制作。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课堂活动。(电脑课件)
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设计制作一枚属于自己的藏书票或藏书印。
要求:1、设计时要尽量做到构图合理、图形简洁、构思新颖。
2、注意安全,保持教师环境卫生。
学生创作,教师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四、展示、评价作品
师:小组内先自评,你可以说出你的设计意图,并说说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为什么?
再将各组作品集中起来统一展评。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秀作品。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组的优秀作品?谈谈你的设计想法。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他同学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
师总结:同学们的设计真是太有创意了,真了不起!
苦咖啡
教学内容:成长笔记之苦咖啡
教学目标:1、学会细致地写好成长中的烦恼。
2、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并正确地去处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烦恼的事,写出内心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具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所讲内容。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所学的课题是:甜甜圈,欣赏的美文:《将快乐串烧》从中,我们总结出了写成长中的快乐的事情的写作宝典1、选材独特。2、突出快乐。3、细节描写。4、环境烘托。同时,我们也明确了写作的范围很广:
成长的快乐:1、让自己快乐无比的一次活动或游戏。2、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趣事或傻事。3、生活中帮助他人,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4、和他人分享,所获得的快乐的事。
(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回顾,回答上次课所学重点。)
二、评讲作文
1、同桌交换作文本,指两名学生互评优缺,师板书,总评全班作文情况,提出希望。
2、念学生范文,分享文章亮点。
三、订正家庭作业
1、学生互相检查习题,师巡视做作业情况,并做好记载。
2、订正完之后,积累好词句,给一分钟,背诵好词佳句,同桌互背,老师点名背诵,实施奖励。
第二课时
一、讲名人故事或歌曲导入:
1、林肯的故事(口吃,烦恼,战胜自己,成为演说家),或听歌曲《小小少年》
2、小结:听了名人故事,或听完这首歌,相信同学们都有同感,每个人都有烦恼。在我们的这个小小年纪,我们也一样有自己的烦恼。然而,这些烦恼确实现实的写照。老师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既接受甜美的甜甜圈,也会坦然面对涩涩的苦咖啡,对不对?其实,这涩涩的苦咖啡也是我们的成长笔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苦咖啡。(板书课题)
二、亮点赏析,悟一悟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班级中可能会有个一官半职,那当官的感觉如何啊?……
2、范文分析《当个小官真难》
(要求: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分组讨论)
①
“我”的烦恼有哪些?
②
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我”的烦恼?
(提示:学生能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
③
作者在讲述每一种烦恼的时候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④
文章结尾有什么特点?
3、小结:各小组表现真不错!将文章分析得很透彻。本文构思新颖,结构清晰。将自己的烦恼讲得有声有色,细节描写刻画较为细致,为书写烦恼做好了铺垫。同时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值得我们学习。
三、写作宝典(通过美文赏析,让学生自主思考、表达,老师总结)
1、
选材真实
2、
细节刻画,心理描写
3、
中心积极向上
(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亮点,以便更好指导写作)
第三课时
一、轻松一刻
设置小游戏或一段视频(有关烦恼的)
二、我阅读,我快乐(为写作做铺垫)
1、谈话导入: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名字而产生烦恼呢?
2、细读《名字的烦恼》,划出好词句,细节描写,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时间:十分钟)
3、学生讲解题目,老师总结。
目的:
①
加强对细节描写的掌握。
②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写作顺序。
③
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三、拓展训练营(重点训练20分钟)
导入语:看了刚才的故事,相信每个同学的记忆之门都打开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倒倒苦水,谈一谈你的烦恼吧!
温馨提示:(要求学生充分思考,讨论)
a、根据范文和阅读训练,总结写作范围;
b、根据写作宝典,明确写作重点及中心。
各组学生选代表分类,老师总结:
1、学习方面
如:班干部、优生、差生、留级生…….
2、身体方面
如:高、矮、胖、瘦、近视、鼻炎、咳嗽、感冒……
3、性格方面
如:内向、外向……
4、其他方面(他人带来的烦恼)
如:邻居家的吵闹声、小孩哭闹声、麻将声、偷看日记、没有自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能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烦恼。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详细写出烦恼的原因,在叙述烦恼的时候,通过细致的细节刻画,写出与众不同的感受。把握文章中心方面,一定要积极向上,不能过于颓废。
(提示: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的事例,师引导写作的中心、重点、细节)
四、我用妙笔,写一写
1、学生讨论,自己想写的题目
2、教师出示参照题目:
《我胖,我苦恼》《恼人的咳嗽》《当个班干部不容易》
《和烦恼说拜拜》《成长的烦恼》《眼镜,我恨你》《赶走烦恼》
五、比一比收获
今天,我们回顾了成长过程中那些让我们烦恼或郁闷的事情,在写作宝典中学到了许多习作的技巧(复习写作宝典),它们能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写作,同学们可以用手中的笔来倾诉自己心中的烦恼、忧愁,从而让自己的心情愈加开朗!
(学生整理思路,确定写作重点,拟定作文题目,于第四课时开始写作文,老师巡视)
第四课时
一、课堂作文
要求:写成长中的烦恼的事,提示围绕写作宝典
二、家庭作业:(略)
提示:家庭作业应体现两点:1、对好词好句的积累;2、对阅读习题的训练。
板书设计
苦咖啡
亮点赏析,悟一悟
《当个小官真难》
开头:写出烦恼的原因。总领全文。
正文:具体的烦恼(板块组合)
1、
数学课代表:神气——担心
2、
图书管理员:激动——左右为难
3、
校乐队队长:轻松——叹气
结尾:点题(语言幽默)
写作宝典:
4、
选材真实
5、
细节刻画,心理描写
6、
中心积极向上
我阅读,我快乐
《名字的烦恼》
1、
积累素材
2、
理清写作思路
3、
提高对烦恼的认识
拓展训练营
成长中的烦恼
1、学习方面:班干部、优生、差生、留级生…….
2、身体方面:高、矮、胖、瘦、近视、鼻炎、咳嗽、感冒……
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了解解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欣赏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作品,感受齐白石作品的艺术趣味与艺术特点。
2.通过研究与尝试,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蔬果形象,初步掌握用笔、用墨的方法,提高水墨画的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与表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艺术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对齐白石及其作品的了解,学习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蔬果题材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与用笔、用墨、用色的方法
课前准备:(生)中国画绘画工具
(师)学生的作业纸、教学演示的工具、教学课件、蔬菜与水果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与水果的实物,请学生观察与感受:桌上摆了什么?
2、师:老师这儿有两幅表现蔬果的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
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幅画和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呢?
小结:它是以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蔬果的,水墨画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画种,也称为“国画”。
4、你知道这是谁笔下的画么?
5、出示照片:这就是齐白石爷爷,关于他你知道些什么?请你说给大家听一听。
6、齐白石一生画了许多关于蔬果的水墨画,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欣赏国画
1、要画出这些水墨蔬果,必须要用毛笔和墨水,那么用笔的方法有哪些呢,你看(教师示范用笔方法:顺峰、侧峰、逆峰),这种用笔的方法叫什么?那这种呢?
2、出示藕图,请你找一找,这幅图中,哪些地方用了侧锋,哪些地方用了中锋?
3、用笔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在来看看用墨的,用墨一共有“焦、重、浓、淡、轻”五种,我来考一考你,“焦”应该怎样用墨?重呢?
小结:也就是焦重浓淡轻的用墨,是通过水分来控制的,焦的水分最少,几乎没有,画出来的颜色最深,而淡的水分最多,墨的成分很少很少,画出来的颜色也最淡。
5、(出示白菜图)请你也来找一找,这幅画中,怎样用墨的?
6、为了表现出蔬果的美,齐白石还运用了色彩进行点缀。
7、出示蔬果图2:再看这幅蔬果图,他的用笔和用墨最巧妙的地方在哪里?
(三)临摹国画
1、接下来,我们就要运用这些方法,来临摹齐白石笔下的白菜了。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方法,一般从观察开始。
步骤:①画菜帮:以中墨用中锋画出青菜的梗,注意用笔要根部粗,向叶部渐细。
②
画菜叶:用含水分的大笔笔锋蘸淡墨后,再用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叶子,笔可在纸上略作滚动,注意墨团有浓淡大小的变化。
③
画叶脉:待墨色半干时,用浓墨勾出叶筋。
④
画菜根:中锋蘸浓墨,较快的画出根部,落笔时下按。
2、单颗白菜我们会画了,接下来我们要完成一幅完整的果蔬图。同学们参照桌上的果蔬自行绘画,也可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出示画好的果蔬图、上了颜色的果蔬图)在画之前必须安排好画面:
①
主次分明(确定位置、大小)
②
有疏有密
③
有前有后(层次感)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四)点评
1、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与齐白石的原作进行比较,有什么不一样,自己总结成功与不足的体会。也可以针对临摹的构图、用笔、用墨、用色等,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小结。
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积小于1时小数乘法的算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积里点小数点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积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展台
自主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2.
想一想:上面每道题的积各应是几位小数?
3.
试做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二、自主探究
小明在阳台上摆放了一个花架,它的底面是边长0.28米的正方形,这个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列竖式算一算
2.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应该怎么办?
3.根据教材,对照上面的题目,看看做的对不对,不对的,请改正过来。
四、自主质疑
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哪些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用课前或课堂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题。
1.交流“自主探究方案”第一题
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1)上面每道题的积各应是几位小数?谁来说说?
(2)试做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在积里点小数点,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三、交流提升
1.提问: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用其中的一题作为例子,把你的方法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交流并纠正“自主探究方案”中的问题。
3.
教师明确:在积里点小数点时,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积的末尾有0时,要在小数点以后,根据小数的性质再进行简化。
4.出示例8
(1)展示学生列式解答
(2)组织交流:两个乘数
各是几位小数,积应该是几位小数?784只有三位,你是怎么解决的?
(3)全班交流:花架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重点交流在积里点小数点时,积的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四、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说说积是几位小数,再计算。
2.完成“练习十二”第6、7题
(1)一块长方形铝板,长0.85米,宽0.6米;一块正方形铝板,边长0.72米。哪一块铝板的面积大一些?大多少平方米?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5公顷,1.2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0.75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0.28×0.28=0.07
4
(平方米
)
.2
8
×
0.
2
8
2
2
4
5
6
.0
7
8
关键词:教学反思;利用;借鉴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课后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己或他人教学反思中所提及的教学问题一般都是教学上的难点,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是需要我们教师去仔细琢磨、研究的问题。而教学反思中出现的亮点部分或许就是解决教学难点的一种方法或尝试。平时多多琢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反思,不但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一、“磨”教学反思——有效发现认知盲点,对症下药
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尽管课前做了精心准备,教学中还是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不同教师在同一课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雷同,如果事先借鉴了教学反思,就可以及时对症下药,有效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页)这一课时,本校的一位教师依照优秀教案,先教学例1,出示教材主题图(买风筝),询问学生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再提问:“买3个风筝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式后,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交流不同的算法,最后重点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在教学例2时,出示“0.72×5”,重点讨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是练习“做一做”。布置课后作业(以下是“作业本”中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
1.28×4 18.3×15 7.25×4 4.66×150
一堂课下来,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课后作业却错误百出,问题何在?原因是教材中出示的两个例题,第二个因数都是一位数,而在课后练习中,学生需要独自面对的几个认知盲点,教学设计中并未给予解答(如下表)。
本人在备课时,由于事先参考了“人教论坛版主王飞云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案(且行且思)’中关于‘第1课时小数乘以整数’的教后小记”,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进行练习,及时扫清学习盲点,课后作业表明学生掌握得十分理想。
二、“磨”教学反思——合理安排课时,分散难点
新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灵活安排。把握本班实际和课时难度是合理安排课时的前提,教师也可根据平行班中水平相似班级的教学情况来确定本班教学课时数。
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方程(一)”(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5页例1)时,我事前认为先依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列出相等关系“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写出方程“2x-4=20”,学习方程的解法是可以用一课时来完成的。但实际教学后发现这一课时过于匆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初次接触稍复杂的方程解法,中下水平的学生一时难以掌握,而且练习中还出现了诸如“4x-3×9=29”之类的变式练习,再加上检验,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同时,学生仍习惯于用算术思维解题,以至于独立练习时出现“x÷2+4=20,x÷2-4=20或x-4÷2=20”之类的错误。同级段的施老师听说了我的教学情况后,结合本班实际,将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用来学习解方程,将此类方程的解法学扎实;第二课时专门用来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逐步导入,有效地减轻了教学难度,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磨”教学反思——减少失败的概率,提高教学成效
教学中总是存在着许多难点,善用教学反思提早做好准备,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第一次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2页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时,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食物模型操作与表格统计法(如下表)相结合的。
但由于学生本身对表格的解读能力不强,再加上表格不能体现出锅里有没有位置浪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后我琢磨了很多教师教学本教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一位教师的画图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画图法既能将动态的过程以静态的形式形象地显示出来,还能让锅的利用情况一目了然,如下图:
有了前车之鉴,第二次教学“烙饼问题”时,我就完全放弃了表格法,先花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通过画图来表示自己的想法,结合图形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奥秘。事实证明,这种教法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很适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全班除3人外都已掌握这一课时的内容,效果极佳。
四、“磨”教学反思——杜绝“师源性错误”的发生
“师源性错误”是指由于教师教学的错误而造成学生间接性的认知错误。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一时疏忽或教材意图不明都会造成“师源性错误”。
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5页“数学广角”中的“排队等候问题”时,许多教师会产生误会,自己等候的时间是否计算在内,如果仅按个人想法就容易背道而驰。如果事先了解过他人的教后反思或调查过教研论坛中相关的信息,就会发现很多人都犹豫过自己等候的时间是否计算在内的问题,最后都是依据教参的意思计算在内的,难怪部分教师备课时稍不留神就会误入歧途。
一个教师,在钻研教材、自我探索的基础之上,如果还能多“磨磨”自己或他人教学反思中提及的教学问题或建议,所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思考、不断借鉴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逐步成长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如果说写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那么“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行动起来,多“磨磨”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吧!
参考文献:
[1]张万祥,万玮.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2]朱永新,袁振国.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备课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过程,其直接关系着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而教案设计作为备课内容中的关键,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成败也起着决定性作用。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既要保证教案设计内容在教材合理范围内,又要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能力,提升课堂的活跃气氛。所以,教案设计的质量对小学生数学课堂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彰显独特性,体现创新性
教案设计的风格特征和内容特点展现了教师教课的独特性,所以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突出自己教课风格,并将自己的风格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逐渐接受自己的教学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的方式也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风格。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课后有一个“奇妙的剪纸”活动,教师在这个课题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将“轴对称”与“剪纸”相结合,要求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想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然后通过剪纸的形式把自己想表达的图形展现出来。学生们常常会想出“楼房”、“苹果”、“鸡蛋”、“松树”等这些自然界和生活中本身存在的事物,为了表现教师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和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可以首先突破学生脑海中传统的想象,比如可以将“楼房”和“松树”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用剪纸呈现出来。教师在给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出更多“组合型”图形,通过剪纸展现给同学们。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彰显了他们思维的个性,剪纸的活动也体现了他们自主实践、自我创作的精神。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教师教案设计内容表现出来。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圆》时,教师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项关于用“圆”来绘画图形的活动。学生通过对“圆”的数学概念的了解,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绘制出各种样式的图案,这样既开发学生们的智力和想象力,又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提升。这种教案设计就迎合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开拓了学生思维,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变单一为整体,系统地教学
教案设计得体恰当与否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更是对学生知识运用、师生交流、同学互动、课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言。所以教师教学不能单一地讲授教材知识,而是要将知识内容结构、课堂互动、学生掌握情况、课后解决问题的效率等环节包含在内,而这些环节的设置也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对“统计”这个概念可以通过班集体这个整体举例来解释说明,把班级作为一个样本,男生和女生分别作为统计对象,通过条形统计图的形式来把班级总人数、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充分地运用了学生这个整体,对“统计”的数学概念通过实际的样本进行了解释,在统计计算过程中也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带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在这样生趣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课堂学习,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老师与学生搭成的和谐的关系也有助于课下师生之前的交流和讨论,带动了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所以这样一个整体、系统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综合实力,也促进了学生学习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这种结果对于整个教学体系来说,也着重体现了系统化的特点。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意识
数学的学习在小学阶段而言,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相关的生活技能。所以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独自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对“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在对其定义的时候切记不要按照书本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解释,而是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比如“正比例”:人类的毛发长短与时间成正比,因为随着时间的延续,毛发也会持续生长;又比如“反比例”:气温和海拔成反比,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教师通过举例来向学生说明其定义更能让学生轻松易懂,而后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常态事物来向学生提问所列举的两项事物成什么比例关系,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观念意识。这些环节过后,教师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生活中的例子,哪些属于正比例关系、哪些属于反比例关系,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生活、分析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教案设计得恰当与否是一项关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题,素质教育理念和自主实践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方向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实际操作能力发展和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培养的教案,从而增加师生交流合作,促进教学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方向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门基础性的?W科,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发挥学生语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科,在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强调“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社会逐渐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新课改要求不断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创新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学习的乐趣。本文分析三种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六课《梅花魂》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分析文章中梅花高洁坚韧的品性,从而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切眷恋。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介绍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认真体会文章中所介绍的梅花精神,感悟外祖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了解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每一个段落的基本大意,就变得特别轻松了。“微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所学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宏观的想象,便于学生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倡导“四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现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行从“师本教育”向“学本教育”观念的改变,要求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形成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西门豹》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基本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并为老百姓除害的,分析具体的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对学、群学、展学”四学的模式进行学习,即课前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去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呢?你们的办法和西门豹相比,哪个更好呢?”使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对学和群学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观点和看法,给大家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引入“分层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分层教学法”很有必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陶罐和铁罐》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词语并且理解文章的寓意。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C组同学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所以对他们而言,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比如“轻蔑、御厨、争辩、和睦相处”等。B组同学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之外,还需要对文章进行基本的段落划分,理解每一段的具体含义并且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针对A组的学生,由于他们本身语文理解能力比较高,所以他们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生字和生词之外,还需要对文章的具体含义进行升华,深刻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需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平等发展。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读“通”教材,适当整合,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每一个教学内容呈现得十分具体,所以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教材读“通”,认真解读教材的意图,知道教材编排了哪些知识点,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理解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研究各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努力使教材与教学形成长效“互动”的关系。预设教学方案时,着力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想方设法把静态的知识传授成为动态的智慧发展。注意从孩子“学”的角度出发,适当整合教材中的资源,沟通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与价值性。
二、读“透”例题,适当留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今课改教材皆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为教与学留下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将教材中的每个例题读“透”,注意在知识形成的关键处预设留白,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难答,结论让学生归纳,尽量为学生的学习预留出想像、验证、探究、讨论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品质。如果只是按教材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则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
[案例一]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
在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盆花、彩旗和彩灯的摆放规律后提问: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
一位年轻老师上课时,完全按教材上的顺序,分别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列举的三种策略:然后让学生从上面的三种策略中选出自己认同的一种方法说一说: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在走教材、教教材,表面上看,学生理解得也不错,但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打折扣。这说明教者没有读懂教材,更没有读“透”例题的教学价值。
其实教材中展示的“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目的是突出解题策略形成的过程。策略不是硬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再现盆花的周期规律进行推理,从而推出“左起第15盆花”的颜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一一列出学生所用的策略(不一定与书上展示的完全一致),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策略进行评析,再通过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认同:要解决周期中的数学问题,一般情况下选择用除法算比较便捷。
读例题,不只是要读懂例题所承载的知识层面,更要读出例题所承载的方法层面,读“透”例题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价值。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知识形成的关键处,设计教案时才会明白:要在何处预留空白、让学生自主探究,哪些问题应该让学生提出,哪些疑难应该让学生解答,哪些结论应该让学生归纳,怎样为学生的学习预留出想像、验证、探究、讨论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品质。
三、读“活”习题,推陈出新,挖掘习题的发展功能
数学教材中,每个课时中都安排了不少相关练习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限于让学生一题一练,这只是让学生演练了教材编排的每一道习题,学生在练习中的体验则是肤浅的。所以备课时,教师还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习题,努力将习题读“活”,注意立足知识基础,推陈出新,充分挖掘习题的发展功能,使练习的过程不再是机械演练的过程,而是智慧发展的过程。
[案例二]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
张齐华老师在教学时,将书中的一道要求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张老师去掉了表示平均分的份数的短线,看似平常,却匠心独具!因为短线没了,份数看不到了,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张力。在老师引领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估算的意识有了、估算的策略也有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读“通”教材,适当整合,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每一个教学内容呈现得十分具体,所以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教材读“通”,认真解读教材的意图,知道教材编排了哪些知识点,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理解前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研究各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努力使教材与教学形成长效“互动”的关系。预设教学方案时,着力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想方设法把静态的知识传授成为动态的智慧 发展 。注意从孩子“学”的角度出发,适当整合教材中的资源,沟通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与价值性。
二、读“透”例题,适当留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今课改教材皆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为教与学留下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将教材中的每个例题读“透”,注意在知识形成的关键处预设留白,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难答,结论让学生归纳,尽量为学生的学习预留出想像、验证、探究、讨论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品质。如果只是按教材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则不能发挥教材的作用。
[案例一]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找 规律 》
在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盆花、彩旗和彩灯的摆放规律后提问: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
一位年轻老师上课时,完全按教材上的顺序,分别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列举的三种策略:然后让学生从上面的三种策略中选出自己认同的一种方法说一说: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在走教材、教教材,表面上看,学生理解得也不错,但学生的思维品质大打折扣。这说明教者没有读懂教材,更没有读“透”例题的教学价值。
其实教材中展示的“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目的是突出解题策略形成的过程。策略不是硬塞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再现盆花的周期规律进行推理,从而推出“左起第15盆花”的颜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一一列出学生所用的策略(不一定与书上展示的完全一致),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策略进行评析,再通过进一步的练习,使学生逐步认同:要解决周期中的数学问题,一般情况下选择用除法算比较便捷。
读例题,不只是要读懂例题所承载的知识层面,更要读出例题所承载的方法层面,读“透”例题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价值。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知识形成的关键处,设计教案时才会明白:要在何处预留空白、让学生自主探究,哪些问题应该让学生提出,哪些疑难应该让学生解答,哪些结论应该让学生归纳,怎样为学生的学习预留出想像、验证、探究、讨论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品质。
三、读“活”习题,推陈出新,挖掘习题的发展功能
数学教材中,每个课时中都安排了不少相关练习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限于让学生一题一练,这只是让学生演练了教材编排的每一道习题,学生在练习中的体验则是肤浅的。所以备课时,教师还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习题,努力将习题读“活”,注意立足知识基础,推陈出新,充分挖掘习题的发展功能,使练习的过程不再是机械演练的过程,而是智慧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