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2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英萃小学6282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没有创新的语文教学和没有创新的挖掘与培养,语文教学将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进步,没有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这就要求教者以发展学生自主能力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敢想,即积极开动脑筋让思维运转起来;敢说,即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敢做,即勤于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的素材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材,教师要挖掘并充分利用,把创新精神体现在教学中。先从课文中的词语着手,如“探究”、“创新”、“创造”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教育学生养成创新探索的好习惯。
句段的教学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通过人物动作和语言,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创新潜能。同时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人物的创新精神,例如:课文中的谢皮罗教授、怀特森先生、居里夫人等,让学生学习他们勇不言败、不断创新的精神;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梦想的力量》等课文时,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以前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内在的潜能无法展示,学生相当于考试机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重在因材施教,因而教师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自由,创新自由,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辩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创新。
创设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一个有趣的问题,都能在教学中充分的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从课文内容中截取一些令人担心的故事情节或概括叙述人物的悲喜结局,以激起学生探求的心理,如教学《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时,教师可这样设置悬念: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想当众羞辱蔺相如。可到了后来,他却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这样一问,学生大脑中产生了悬念,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兴趣油然而生,思维就活跃起来了,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创造
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喜欢用统一的表准要求学生,过分追求统一,导致学生循规蹈矩,思维僵化,学生缩手缩脚,很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影响其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差生忽视了他们的闪光点。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并适时予以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拓展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技能 素养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要切实扭转这种现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放开手脚,把课改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在搞所谓的课改,“骨子”里仍不放心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一、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给予“鱼”。
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二、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1.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一、在教学中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原则
将创新教育同语文教学盲目结合在一起,不但不会起到任何积极地作用,而且会对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影响,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落实,降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实践是创新的第一动力,在渗透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遵循实践发展原则,必须要以课本教学内容为基础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较多的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动手、动脑。此外,教师还必须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制定一些符合教学任务又具有极强研究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要利用课本中的文章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并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民主和谐原则。依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民主和谐原则,并要以民主和谐原则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摆正自己的心态,走到学生之中去,全面建立起朋友型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与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因此,要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并要遵守以人为本原则,调整教学观念和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语文教学活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思维特征以及兴趣等情况,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对其进行创新教育。
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要转变教学的观念,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我们必须要依照素质教育来全面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创新教育融合在一起。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走出来,要树立起以语文教学为核心和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并要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各个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转化成为综合能力。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训练为主、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第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实现教学的目标和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抓好一个“趣”字。可以采用妙语激趣法。语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发展到今天,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妙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声中幽默的语言文化和表达形式带进课堂之中,以此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或是利用一些优美的古诗词来当做开场白。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师开展创新教育。可以采用人物激趣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榜样,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不断前进。纵观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的热情,是因为其不了解学习目的以及学习的意义。而针对这样的情况,人物激趣法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情况。通过教师所树立的学习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使其明确参与语文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意义。此外,在使用人物激趣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增加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来强化人物激趣法的作用。可以采用景物激趣法。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是描写景物的优秀文章,既有寥寥数言便将人带进文章所描写的环境之中,又有浓墨重彩的展现景色的优美支出,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对于这些文章来说,其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其所描写的环境当中,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文字旅行”,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仔细的品味文章的字词句,全面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为开展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宽松、舒适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然而,如果不能够正确的使用课堂讨论,不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也会阻碍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必须合理使用课堂讨论。找准开展课堂讨论的时机。课堂讨论并非随时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对教师所讲的语文知识产生分歧的情况下使用,这样才能避免其演变成为“茶话会”,才能发挥课堂讨论的应有作用。掌握课堂讨论的形式。目前,常用的课堂讨论形式有自由辩论式和提示引导式。自由辩论式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而后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各抒己见;提示引导式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无论是哪种讨论方式,教师都必须做好总结工作,并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利用好课堂讨论,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邓时彬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南海中学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和谐的氛围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是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以实践提高创新
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览导读服务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拓宽,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文学社、广播台。创新能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发挥他们自己是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他们体会成就感,为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缤纷的舞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四、开放、多元化原则
只有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激发创新得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而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兴趣活动,加强课外阅读,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他们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中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通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伴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行,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平等意识,启迪学生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变换教师角色,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由高高在上的“教”逐步走向平易近人的“导”,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创设创新情景,导入创新视角,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鼓励质疑精神,合理引导求异思维。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五、师生共同成长,教师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对汉语更高层次的把握。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语文课教改创新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从内涵上高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1.1技艺和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能力的培养,而片面追求文化修养,必须从学习汉语基本技能入手,构建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基本单词和语法的技艺,另一个是组词造句、构思文章的能力。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掌握了技能工具,下一步就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汉语工具表达高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热情。这就要求在范文欣赏、课上讨论中,渗透出对高尚价值观的赞美,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时在评判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在评分标准上对达到要求的同学给予高分的激励。例如对给予描述孝敬老人、帮助同学的论文给予高分,对反映负能量的论文给予批评。
1.3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归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的学习必定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成为传播高尚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讲好手上的教材,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大量阅读汉语名著、提升写作水平,以自身为示范效应,潜移默化中影响、感化学生。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1对“工具性”的把握
工具的属性是语文教学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技能,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文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这要求教学从零开始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和情感,这样的训练要求表达准确、清晰。其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汉语的表达,不能完全“任性”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注意尊敬对方,并且根据对方的特点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2.2对“人文性”的把握
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以来把小学语文的核心“人文性”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在1956年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出:“(小学语文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工具。”;1980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1986、1988、1992年大纲仍然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人文性”,构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时期教改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定位的巨大突破。这无疑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从用于传播意识形态思想,转而关注人性本身。对人文性的把握,要求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个性品质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语文课学习提升人文素养。
2.3两者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把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首先,人文教育必须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获得的。这要求避免片面强调人文性,避免过度去挖掘人文元素,把课堂大量时间去讨论人文内容的感悟,而忽略了语文技能和语文工具本身。脱离语文工具性,语文就会被人文性“掏空”。其次,语言工具技能训练必须反映人文的需求。脱离了人文的语言工具,必然陷入言之无物或者语文工具意识形态化的境地。
3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提出,无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实践”的概念。和以前大纲中的“语文训练”、“课外活动”相比,语文实践对教学方法要求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当中。
3.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的语文课定位,强调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去训练,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传播意识形态。这些都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求学生达到某种外在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物”。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语文素养和人文性,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使小学语文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新时期下的教学目的。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老师转换为学生。首先,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比如加大写作的学习力度,组织学生评判作业。再比如,让同学之间以互动的方式掌握语文技能。其次,在重视授课质量的同时,更重视学生掌握的程度。讲得好不好,往往是传统教学模式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评判。最后,在重视对小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内化于心的掌握。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不仅要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掌握了多少答题技巧,更主要地是要考察在小学生内心中,人文性的提升和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多媒体应用对于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1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的目的。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多种手段塑造语文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启学生智慧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扩充语文知识面。
4.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的人文性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而且动态直观,对于人文性的表达提供了丰富和有力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大信息量能够“立体化”地承载“多维度”内容,能有效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展现,并利于学生综合把握和学习。
4.3多媒体教学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教学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课堂。新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创新教学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科特点,凭借教材和媒体,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思”。质疑过程就是思索、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疑”本身就是发展创新性想象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去质疑,鼓励他们从课题、段落、关键词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等方面去质疑,使他们在多问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我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有位学生说:“松柏本来不凋谢,为什么作者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讨论,于是我引导他们明白:松柏具有四季常青、坚忍不拔的品质,岁寒喻恶劣环境,喻艰难险阻,这是借松柏喻社会现象,如在恶势力面前坚韧不屈、在艰难险阻面前不屈不挠等。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求知的兴趣特别浓,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二、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在教《天净沙秋思》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学生感知了深秋傍晚的几种景物后,再启发他们想象,从而使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中,神思飞扬。再如,在《三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三峡的“雄、奇、秀”。这样,在自由想象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造力,主要来自于求异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疑难问题。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中,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并提出以下问题:(1)石架大约7米高,父亲为什么不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他这样做有什么意义?(2)假如你“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3)假如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该怎么办?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人生体验谈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作为家长,在孩子有困难时,不能溺爱孩子,要给予指导、鼓励,使之自立自强;作为孩子,要勇敢、坚强,虚心听取长辈经验,不断成熟;作为朋友,应富有爱心,助人为乐。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扩大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让学生了解人是大自然创作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平衡破坏的问题。为了我们的家园明天更美好,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就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敬畏自然》《大雁归来》等文章都很富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的空气污染情况,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人们急需提高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五、欣赏优秀作品,培养创造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创造性思维。比如,的《我的母亲》,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些语句饱蘸感情,“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作者用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真诚倾吐,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学生被文章朴实、真挚而又平实的语言和对主人公母亲的敬爱之情深深打动了。我还让他们互相推荐名篇名著,让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写出创新性结局。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写一写“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是于勒时,他们又会怎样呢?”课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有益的书刊,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六、创设氛围,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行道树》一文,我引导学生以“行道树”的角度来写城市面貌的改观,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创设的变式训练中得到了培养。
七、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如作文竞赛、书法比赛、演小品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教学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还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也变得更高。因此,需要我们对原有的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尝试,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从而适应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对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中,教师要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入地思考。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教师所忽略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要从这个方向着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中,教师还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架构的影响。教师也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而传统的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模式,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了对文字的使用规则,并没有达到对语言的学以致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让教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往往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缺乏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也是得过且过,没有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本质,导致语文知识的架构缺砖少瓦,经不起考验。另外,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或者化学等学科,缺乏逻辑性。在语文教学知识的更新上可能会低于低年级的知识更新速度,并且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教学方法的古板守旧都是让学生渐渐失去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
(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1.教师要吸取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点,改进不足,然后再加以创新
例如,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阅读教学法对语文教学就非常有效。那么,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读、默读以及背诵进行加强,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选择更有针对性的阅读素材,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效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地组织一些语文朗读比赛,或者是一些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情感教学法,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学生是一个个体,不是教育的附属品,并且与教师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传授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往往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有碍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中尝试情感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3.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丰富语文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更为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新一直是教学中所倡导的主旋律,然而成功的案例却很稀少。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教师和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创新性教学模式很难具体实施,就算勉强实施了,效果也达不到预期。因此,在创新语文教学的模式上,还要使教师积极地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并且在尝试着创新的同时,将创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地实施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地体现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是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同时,适当地对学生采用输入式的教学模式,对一些难懂的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增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针对高中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知识基础,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不要以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在个性化教学模式中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刀切”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
3.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增加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上的拓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知识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汲取知识的精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要对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结果有过分的要求,要
适当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评价,以激励学生学习为目的,巩固学生基础知识为目标,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中探索前进,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高,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承.浅析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知报,2011(9).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 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学好初中语文课程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语文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改革的关键是找到切入口,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把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掉,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在现实中,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初中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初中教学事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初中语文教学保障作用的发挥。然而,纵览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形式与创新方法严重不足,这严重限制了初中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学出现的许多其它问题,也是因为创新力不足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科教创新力度。
当前,网络化与信息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与潮流。初中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突破与发展,就必须及时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与潮流。网络化与信息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在科教方面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1.教学观念创新,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改要进行创新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主角角色,使学生逐渐变为课堂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宽容的心,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包容学生,更要赏识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与我们进行平等地交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和观点,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2.教学方法创新, 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融入情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情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性,从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利用挂图、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具来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画面,让学生积极体验,从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授《变色龙》时,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与小说前后情节密切相关的六幅图画,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主人公的六次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大变化。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2)擅于设问质疑,提起学生的乐学性
在初语文教学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擅于设问质疑,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提起学生的乐学性。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中深入进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上地理解力和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而不能把课堂内容简单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3)增加课外实践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种社会情况,必须增加课外实践课,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而不见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内感受不到的学习乐趣。为了配合课文内容讲授而进行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均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如校外采访、手抄报纸、新闻广告的改编、资料查检等。把课外实践课当成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一定能够发挥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作用。
3.教学手段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级学校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的课堂上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乐学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本、图片、动画,乃至音频、视频文件融为一体,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以及全方面的视觉效果在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感,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准备的教学素材之中,主动探索,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笔者在语文课上就会经常结合教材内容为同学们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欢迎,他们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产生共鸣。如《社戏》一文主要讲述作者的童年趣事,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童年》,轻快动听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新教学方式的特点[J].陕西教育,2008(11).
[2]刘正远.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2).
关键词:有效课堂 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48
新课程背景下创新语文教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创新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其目的是基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语文教学上的行为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模式互相模仿,形式单一,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现状下,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取得创新,实现高效课堂是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探讨了新形势下创新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1 创新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
1.1 目标合理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表现在关注学生,关注课程标准,关注基础、难易适度、容量适中,有利于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兴趣,树立信心。
1.2 目标明确
为了避免教学的随意盲目性,语文教学目标要明确,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设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轴”,使教学内容围绕着“中心轴”旋转,确保教学内容不跑偏。语文是没有难易程度之说的课程,关键在于语文知识素养的积累,老师同学应以平常心对待语文课堂。由于学生语文基础有别,在平常的教学中,有可能一个简单的字词,对于底子差的同学而言,可能就是学习中的难点。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知识,应该牢固掌握。因为这是中职语文中最起码的语文知识,也是语文学习的底线,没有字词的积累,其他知识无从谈起。因此,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促进中职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
2 创新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执行
2.1 创新语文教学,有效课堂明确角色
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唯一中心。老师只是课堂主导,要做好组织者、指导者,有效地引导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才是发挥课堂策略作用的根本。老师要适应角色转变,要把握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核心,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既当师傅又当徒弟,才能真正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了解学生,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老师和学生一同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的发展”是课程的核心。如何去实现这个理念,就需要教师认真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所在,并且尊重他们的尊严。老师应该更加看重成绩差的学生与犯错的学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相通的,老师尊重学生,学生自然就能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感受到存在感和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会奋起、感动、发热、发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会奋力追赶,犯错误的学生就会进行自我反省,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差距就会变小,学生犯错误的几率就会减少,从而令整个班都呈现出奋发向上的劲头。
2.2 创新语文教学,有效课堂精讲多练
所谓精讲,就是要求教师既要讲得好又要讲得少,讲得太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堵塞其他的学习途径,就是浪费时间。教师在设置教学情景、导语时语言要简洁,带动学生快速切入实际内容;分析内容时讲解要透彻,语言要凝练;坚持一问一答的方式最受欢迎。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或者进度不顺的状况,这时教师就往往自然不自然地强化自身的作用,那是强行灌输,将课堂时间用得紧紧的,甚至拖堂,这样做自然会令课堂效果变差。老师主导学生积极跟上,发挥自己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才能令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保持一致,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老师要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教学的关键点上,或者是在学生学习的节奏跟不上老师节奏时,要适时进行缓冲,不是等到一节课将要结束之时再匆忙进行一下总结。老师应当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并留出思考与想象的空间给学生。
2.3 创新语文教学,有效课堂做好管理
做好课堂管理是创新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尊重学生更是做好课堂管理的基础。教师的自身能力及教学素质是做好课堂管理所必备的。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灵活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确保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老师是最好的“雷锋”。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包括各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回答学生难题、巩固教学知识、知道学生人生方向,切实做到“解答疑惑”的作用。从多方面做好课堂管理。
2.4 创新语文教学,有效课堂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2.5 创新语文教学,有效关注课堂课外
创新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不仅要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的内容,还需要课堂外的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增大学习量,采用“填鸭式”的学习模式,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学习的动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课堂内外的教学效率,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必须的。利用教师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使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拓展学习。
3 总结
关键词: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创新专业化导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34-01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学好语文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
一、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所起的作用
1、促进中等职业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中等职业语文具有形象性和哲理性,这对学生健康心理、高尚人格的形成起着“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如《论语八则》让青少年学生学会很多生活和学习中的做人道理,在闪光的传统文化熏陶中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苏武传》让我们感知出于凛然大义的那份忠诚。这对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形成高尚人格,树立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的审美趣味
中等职业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值得学习和欣赏的经典作品。如《孟子一则》让我们感受到战国时代孟子的“浩然之气”、大无畏的精神和民本思想的可贵;《逍遥游》让我们感受到庄子抛开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完全自由的开阔境界。这些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展现其美的特色,无论是其语言、声韵、修辞,还是其写作艺术、思想、主旨方面,都要让学生有所了解,鼓励学生进行审美想象,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审美感悟,从而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中等职业语文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语文是学好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有很多学生却对语文学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不同专业的中等职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发现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不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当然,这与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也有很大关系。多数学生听课抓不住重点,注意力不集中;文学鉴赏能力较低,对文学作品不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能掌握最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甚至比较简单的文言问句子也很难翻译成现代汉语,更不能领悟文章的内涵。此外,中等职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般都较差,多数学生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程怎样适合学生的专业需要呢?因此,我们的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必须有所创新。
三、创新中等职业语文教学的方法
1、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制定和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落实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因此,中等职业语文教师应结合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重视语文的本质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专业要求以及就业方向,进而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让学生更多地掌握适应专业要求和就业、职业需要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语文知识对自己切实有用。这样,语文教学在学生专业学习中的辅作用才能够突显出来,从而实现中等职业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导向。
2、创新语文教学内容
一是找准结合点,把语文知识学习和专业特色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把融入专业特色的语文知识教授给学生,使中等职业学生能够在人文素养提高的同时也能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有更好的发展。二是适当发挥与拓展,将哲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加以渗透与融通,尤其是应该补充适当的历史知识和政治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进而能升华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三是把当下的社会生活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活力。这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新鲜感,使学生能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从而懂得了学习与生活、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四是要重视语文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加强应用写作,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应聘与自荐信的写作、演讲比赛、经典诗词朗诵等练习。这将帮助学生敢于发言、善于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升勇气和胆量。
3、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标准,中等职业语文教学需要结合独特的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专题形式、讨论研究、情境化教学等方法。在讲古代诗词、古代小说时采用专题的形式,可以点带面,使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特色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有关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要多引入一些有时代感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情境化教学,使所讲授的知识更具形象性和可感性,充分挖掘出课文中潜藏的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讲《鸿门宴》以及《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有关的片段和图片,使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
总之,我们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把传道授业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及高尚情操、深邃思想来影响当代的中职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者,成为中国梦的实践者。
语文的创新教学观念是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教学中注重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大胆开拓,勇于创新,让师生在和谐轻松中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观念的创新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语文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语文创新教育要重在发掘学生语文潜能,培养民族语文的素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充分展示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新观念,把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激发出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励练的训练场,而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和点拨者,教学相长,共同塑造语文教学的新形象
2、建立学生自主交流探索的教学新观念。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认识世界上,由侧重于语文知识性转向为学生的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点上,不仅让他们获得听说写读的知识能力,还能通过实践,去体验领悟语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从而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奥秘,培养解剖社会、解剖世界的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语文教学正如布鲁纳所强调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始至终全部参与的过程,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空间。
3、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教学观念。由单纯的学科性教学变为语文的社会性、活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的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延伸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或社会专访,现场采访.查阅资料,课堂讨论或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呈现多元性的特点。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与态度、情感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开展活动性教学,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意味着是种失败性的教学。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唯有亲身经历学习过程,运用自己的感官积极参与“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投入到解剖梨子的过程中,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发挥自身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教学程序创新就是让全体学生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变过去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转到引导学生探索结论形成的过程中去,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霍姆林基所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4、要具有审美意识的语文教学观。创新教学要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审美的艺术再现给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中得到美的欣赏。建立一种审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要挖掘教学的内容美、情感美,还要实现教学的语言美和形式美,包括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愉快,达到如坐春风的境地,例如《天山景物记》一文教学时,教师紧紧抓住课文一系列极高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去鉴赏人间仙境。天然湖的“清”、“美”、“静”,通过展示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让学生去领悟美的情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其间,可以给学生介绍一定的审美知识,指导学生了解自然美的艺术的特点,培养他们在语文实践中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5、语文教学要树立科学思想的新观念。科学思想是语文创新教育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教学要求真,不急功近利,怀真心,动真情,以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天地。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实,在创新教育中激发学生主体性需要遵循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听说读写系统。语文教学要求活,语文的精髓在于思想与语言的统一,在透过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它忌讳追求标准答案,忌讳玩文字游戏,它特别欢迎创造性思维,张扬主体个性。
6、 语文教学要倡导少做题多阅读的创新阅读观念。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要求九年制的学生阅读总量为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秀课文。由此看来现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前提,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读物”。
7、树立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新观念。语文新课标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交际”并列起来,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这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学习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要牢牢地树立这一新观念,并付诸于教学全过程。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观念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