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九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30 10:2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语文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讲课文;教读法

初中苏教版教材中,鲁迅作品分别散见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社戏》;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感悟品味欣赏”―《故乡》;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之迅速捕捉阅读信息”―《藤野先生》;名著阅读专题《朝花夕拾》等文章。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沟通师生的桥梁,也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凭证

叶圣陶于20世纪40年代在多篇文章指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个看似不再新颖的观点在今日的语文教学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纠正作用,冲击了死板的以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语文教材。阅读教学中体现的则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分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二者的统一,那何时教教材,何时用教材教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理解二者的不同目的,然后对选文有一定的理解和辨识,根据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阅读教学。

王荣生在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的功能作出鉴别,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四种。“定篇”是指蕴含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中外名篇,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是“讲课文”,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例文”“样本”是为语文知识服务的直观性质的道具,如小说《孔乙己》。“用件”的作用不在于文章具体讲了什么,而是让学生以其为载体或者扶梯辅助其他语文学习的活动,如《拿来主义》。上述的四类在课程目标实施中即为“用教材教”,反映在教学策略层面就是“教读法”。

二、教师教学标准的衡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大量的观课、评课中,衡量的标准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但实际上“教了什么”应当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决定性的衡量标准。

讲课文的对象是“定篇”,重在悟文品字,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如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要自我发问:在这篇课文中,最值得讲的在哪里?从何处讲起?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固然要常教常新,但不能忽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尤其是初中的教学,更应从基本的语言入手。单元标题“童年趣事”就给这篇文章解读提供了一个符合教材编排逻辑的切入点:文章语言运用里体现出来的童心童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将具体的字词句放回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感受语言和文学。正是把这个文字描写的明明不能称作乐园的地方称作乐园,才能进一步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挖掘文本,去体会童心童趣。

三、“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

阅读教学中的“讲课文”和“教读法”的区别在于对教材文本的认知和处理上。若是就单独的课堂教学效果而言,讲课文与教读法是各有特色,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的素养和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将具体的方法应用于具体的课堂。“讲课文”是在具体的文字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方法;“教读法”则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能自我理解感受。若方法使用得当,效果自然各有千秋。

但语文教育的好坏不能以短期的精彩,而应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实践效果为标准。讲课文和教读法都要避免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主题先行。因而教师自身要处理好阅读过程中的“言传”和“意会”的关系。教师的“意会”是要准确地通过引导,将设置的问题“言传”出来,帮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感悟,然后达到自身的“意会”。教师的“言传”只是一针见血的点拨,但正是从这一缸水折射出的一滴水,可以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星星之火,在指导学生意会、再发言交流的过程中渐成燎原之势,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听说训练 思路构建

社会变更和教育改革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通过有效的语文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前提是训练思路构建,那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听说读写训练思路呢?笔者对此做出了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听说练习,进行语文分段训练

虽然初中素质教育已经施行了很长一段实践,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初中教育体制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由于语文听说能力不属于语文考试内容,因此,一些语文教师不愿意在听说上花费时间,语文课堂上相应不会出现听说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目前,切实可行的语文听说训练方法是分段训练法,即教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听说训练。一般来说,七年级学生语文听说训练的目标是让学生“敢说”,八年级、九年级学生语文听说训练的目标分别是“能说”和“会说”。本着这一目的,初中一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哪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擅发言,哪些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现,然后,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听说训练方法,如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不爱说话的学生回答,用积极的言语鼓励其敢于表达意见,表扬其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听说训练,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训练,培养其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八年级语文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适当调高听说训练目标,如让学生在敢说、愿说的基础上说出道理,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在九年级语文听说训练中,教师要加强表达技巧教育,教导学生通过适当的表达技巧(比喻、衬托、夸张、旁征博引)提高语言说服力。

二、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要想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为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提高提供良好条件。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宽广的学习空间。如在新学期班干部竞选时,让学生上台做自我介绍并发表竞选宣扬,明白语言的实用性,掌握更多的语言使用规则。同样,在语文听说读写训练中,语文教师也要关注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课外知识、课外训练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内外知识、课内外结合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如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教学中,教师可先进行朗读示范,并在阅读前面布置“听”的任务:文中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春风、春雨、花、鸟),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情感和语速,用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真实的情感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听的印象。在结束“听”的任务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口头演讲,讲述自己眼中的春天具有哪些特征,让学生在讲述中掌握更多说的技能。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作文“我眼里的春季(季节)”让学生接触、观察、亲近大自然,并进行仿写、写作训练,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听说读写交叉进行

在语言学习中,听说读写是相互独立而又联系紧密的四种语言能力。语文教学涉及的材料极广,它也会涉及多种语文能力的运用。初中语文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听说读写穿插综合练习。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美文和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的诗歌,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进行美文美读,通过有情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乐听”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所描绘的诗样的意境,让学生在倾听和体会的同时陶冶情操,感受语文文字之美。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示范朗读,进行听说训练,并在朗读结束后设置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听说读写任务。如在讲述《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美文美读教学,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情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章节进行改写,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当然,教师可以深挖教材,寻找可以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资源,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两幅插图,然后让学生合上课本,展开丰富联想,讲述图片中的内容,描述少年闰土的模样,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再次重逢”为话题,让学生以作文形式记录成年后的闰土和鲁迅见面的情景,讲述他们分别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为学生提供练笔、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契机。

综上所述,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构思听说读写教学策略,积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探索和实践,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龙.初中语文教学的听说训练思路构建探析[J].课外语文,2014,24:45.

第3篇

一、省时高效 电子白板让语文更加清新厚重

传统教学课前准备的外化形式只能体现在教案上,体现在简单的教具上。而更多的东西只准备于教师内心,如体现在教师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对教材深入细致的理解分析上,体现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对课堂胸有成竹地安排掌控上等。而在课堂上,所有这一切准备都要靠老师线性进展的一言一行来实施,靠学生亦步亦趋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质量。电子白板提高了课堂的加速度。为了让学生积累深厚的语文素养,我喜欢课前推荐名人名言供大家学习。过去都是教师提前到教室,写在黑板的边角上,而现在,我只要将课前准备好的精警有力、生动优美的箴言在电子白板上放映即可。上课铃响,学生齐声朗读,汲取营养,便精神抖擞地进入学习状态。我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每日给学生送上一首清丽娟秀的小诗,丰富语文积累,提高文学素养。我美其名曰:为生命补钙。

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首先要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作者莎士比亚。以往,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中去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代表作品。现在,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莎士比亚肖像、莎士比亚故居照片、代表作片断,了解莎翁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世界著名人物马克思、雨果等对莎翁的高度评价。这样,学生便能跨越时空的阻隔,更真实地、亲密地接触这位世界级的文学巨人。

进行字词教学,以往都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匆忙板书生字词,然后抽学生辨认并识记。现在,电子白板可以直接播放生字词,教师用拉幕、聚光灯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教师也就有更多时间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在文言文教学时,利用电子白板的链接、复制、拖拽等功能可以方便地对特殊的文言词句进行归类,如一次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等,帮助学生省时高效地区别识记。电子白板的介入,使我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清新灵动,内容更加丰富厚重。

二、化难为易 电子白板让语文变得快乐简单

荀子曾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抽象不可言传,让学生很难读懂意会的问题,利用电子白板就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学生潜能,全方位感知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赏心悦目。如在教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一课时,同学们由于生活经验限制,几乎没有看见过白鹭,读郭沫若散文《白鹭》中那含蓄而诗意的描绘文字便有如隔靴搔痒,不能产生愉悦的美感。于是,我准备了几幅白鹭的图片,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当同学们看到家乡的淇河白鹭时,无不惊诧万分,这么美的鸟儿离我们这样近啊!同时,我还结合课文内容给几个重点段配上插图,如:白鹭外形图,白鹭立于清水田,白鹭孤独地站在树梢望哨,白鹭于黄昏的空中低飞。看着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再让学生齐声朗读白板上一段段隽永的文字,课文的意境之美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教学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双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请为林业工人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词。可是怎样写好颁奖词呢?得给学生精彩的范例。这时,电子白板显示出邰丽华在“感动中国”节目上的照片,以及评委会致给她的颁奖词,学生一脸惊喜,激情朗读一遍。接着,屏幕上又显示出神七航天员的图片以及关于他们的颁奖词,同学们无限欢喜地朗读起来。然后,同学们由两个范例总结出颁奖词的写作要点:一要表现主人公的主要事迹,二要揭示其精神实质,三要富有文采的表达。我一一写在白板上。那么写好张迎善的颁奖词就有章可循了。如果没有电子白板,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授课,课堂就无法如上顺利推进,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帮助我们克服了很多教学难点,让语文课变得快乐简单。

三、生动活泼 电子白板让语文更加趣味盎然

学生在与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磨合之后,未免会产生审美疲劳,而多媒体授课总是有出人意料的精彩蓦然呈现于眼前,让学生心神一振。

第4篇

因此,在CAI进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中,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同时处理好以下的几组关系。

一是处理好CAI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多以讲授为主,借助的媒体主要是文本、口语、文字、黑板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种融合图、文、声、像为一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了课堂,它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CAI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我们知道汉语的学习重在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又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因此,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CAI中的图、文、声、像永远替代不了语言文字本身。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包含的诗义,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同样,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配上一个画面,那会如何呢?语文的美,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画面,因为它的直观性,反而堵塞了想象空间。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有一定意义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是根本,因为它遵从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对于培养语感、提高能力起到了坚实而有效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CAI的优势,并继承传统教学的长处,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是处理好CAI课件与文本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量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多媒体与文本的结合,有的只是课本的一种简单的电子读物,成了无效的代替;有的又完全背离了课本的原意,“应景”、“作秀”痕迹明显,于语文教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达不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文本的阅读,制作的CAI课件,要吻合“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文本”思路。

首先,立足文本。笔者曾听过一节《故都的秋》的多媒体公开课。一开始,教师就以钢琴曲《秋日私语》VCD影音入题,结尾又以的《沁园春 长沙》结题。教学内容“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可实际问题是:这样的“歌曲和橘子洲头的秋”与郁达夫所说的“秋”没有关联,运用CAI课件,固然可以使文本内容生动形象。但是,任何生动形象的教学,最后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去。这堂课由于过于花哨,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来说,“新奇”、“热闹”过后却是过眼云烟,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不得要领。这节课教师的教学没有从文本出发,它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要立足文本,认真分析教材,精心备课,然后再将多媒体与文本相结合,制作出适合文本、适合自身的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

其次,超越文本。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集成性,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学习的外延。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第四单元《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关于《走近鲁迅》专题时,就可以收集整理一些鲁迅的资料,帮助学生走近这位名人。笔者在上这个专题时,就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课后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CAI课件,然后分组在课上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以达到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了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的内容超越了文本,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最后,回归文本。我们知道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些,单纯地用计算机教学辅助手段来替代学生的想象能力。文学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不能代替学生的审美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还要实现文本的回归。

当我们读过李清照的《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二十五课《词五首》)你能用CAI描绘出李清照内心的“忧愁”吗?而这些文字中的意蕴,都不是CAI课件的再造画面所能给予的,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诗词中字面的含义后,再回到文本中来,才能深深地体味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是处理好CAI应用中的人机关系

我们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还要注意处理好人(教师、学生)、机关系。这是上好语文多媒体课的关键,在处理人、机关系时,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自始自终教师在课堂上都处在指导者的角色。目前,在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教师为了使用方便,常常将CAI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结构”。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轻轻点击鼠标,课件便依次播放。这样的课,教师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和课件的讲解员,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附庸”。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则成了教师的课件演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学生始终是课堂的学习主体,教者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教学。好的语文课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创造的和探索的乐趣。它要求教师和学生摆脱可预设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教师教的创造性,给教学的双方都带来快乐。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时,要恰到好处地使用,而不能一味地为使用而使用,让多媒体课件沦为教师使用的学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5篇

关键词: 大阅读 初中语文 渗透方式

语文教学的大阅读观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阅读为主,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在初中语文课中以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培养阅读习惯,带动听说读写的全面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大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断的渗透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从教课文走到教“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要以阅读为根基,教会学生阅读,教师要不断拓展多渠道的阅读方式,以阅读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在各种阅读过程中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主体的教学,在阅读方式中以阅读为主,采取多种阅读方式,如跳读、浏览、略读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跟随课文教学学习阅读方法,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要拓宽阅读面,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尽管大阅读观不等于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是实现大阅读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结合课文单元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可以推荐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时,在学生学完《社戏》等课文后,涉及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民俗风情赏析》、《新疆民俗风情》及鲁迅等作者的其他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只有进行海量的阅读,才能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二、开展班级读书会,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主动阅读。

初中生在生活中的阅读方式明显有别于学生学习课文的阅读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开展班级读书会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获得有效的衔接,他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一本书或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共同阅读,班上进行思考、讨论和延伸活动。学生的阅读可以放在课外,但是在课内教师要用正式的课时进行讨论和延伸。教师要注意班级读书会与语文教学的区别,在班级读书会中学生是主体,要在共读一本书或者是一种主题的书之后交流阅读心得。在班级读书会中,主持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要多听学生发言,班级读书会要注重“选书――阅读――讨论――延伸”这样的教学模式,要善于设计班级读书会的讨论话题,让讨论话题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要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可以多讨论作品的问题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如教学八年级上册《至爱亲情》单元时,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文章,就可以针对朱自清的作品风格、内容简介、写作特点、好词佳句品析等进行交流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提大问题、多提诠释性的问题、多提批判性的问题、多提创意思考的问题、多提开放性的问题”。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选择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缺乏阅读兴趣,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如开展亲情阅读、竞赛阅读、欣赏阅读、主题阅读等,还要注重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但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结合,还要注重自读与交流相结合。同时,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讲究因材指导,在课外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吟诵赏析、知识竞赛、焦点辩论、资料呈现等多种阅读形式。教师还可以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如建立阅读网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读书”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威尼斯商人》、《江村小景》、《市长选场》、《一厘米》的阅读方法,精选适合的阅读书籍,采用本单元学会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可指导学生进行亲情阅读,让学生在家庭中调动父母阅读的积极性,与自己一起阅读,还可以通过本班或者本组同学的竞赛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并在班级阅读交流课中进行欣赏阅读和主题阅读。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大阅读在初中语文课中的渗透,不仅依赖于课本中的课文教学,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达到提高学生多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苹.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J].学苑教育,2011(10).

第6篇

【关键词】 技巧;心理;兴趣;训练;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是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大家都知道,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口语交际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如果听别人说话而不能快速作出反应,就难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即使你的学习成绩很优异,即使你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如果没有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很难过用人单位面试这一关。实现四化,建设两个文明,需要大批专门人才,更需要有口才的人,不仅日常生活离不开它,而且在传授知识、传递信息、洽谈业务、处理问题,以及做复杂的思想工作等方面都要求人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

2 教给技巧,学会倾听

首先,要教给学生口语交际的一些技巧:①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语句要通顺正确,不能出现歧义,要力除粗语俗语和语病。②要思路清晰,说话层次清楚,要有一定的中心,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③语言要得体,要注意场合和对象,不要闹出笑话,避免陷入尴尬困境,被人耻笑。④要态度端正,举止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表达效果。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倾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会说不如会听,只有善于聆听,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意图,洞察对方的心理,恰到好处地应对,促成有效地交流。听的人要尊重对方,对人有礼貌,要专心,注意听出内容要点,理解对方所说的意思。如果学生不会听,听话不集中,抓不住要点,似听非听或听而不闻,则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

3 诚恳鼓励学生,改变怯场心理

青少年的自尊心极强,对此,我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于羞怯、不爱说话的学生,我努力激发学生说话的冲动,引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愿说。对于胆大、敢于发言的学生,我则给他们具体、有效地指导,使他们会说、善说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我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自我需要、真实感受,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听自己愿听的话,使学生想说、敢说,勇于交往,充分展示个性,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乐趣和自信。

4 创设交际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才能为口语训练提供场合、对象、目的等具体条件,从而使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行为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设计话题,合理拓展,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装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激发学生跃跃欲试、一吐为快的欲望,让学生装兴致勃勃地去交流、去体验,获得审美感受。口语交际情境的设计应该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我综合运用了环境营造、语言描述、角色表演、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录像或多媒体等方式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5 保证练习的次数,丰富多彩的内容

俗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多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除了课文每一单元编排几次训练外,我还利用课前三分钟常规练,课内注意多提问,还让学生进行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和口头作文等。还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和欲望。如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学说绕口令、讲故事,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近来,我又让学生自由组合语文学习小组,让这些小组成员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以一人主讲内容,其他人提问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其回答。内容、体裁不限,可以演讲“介绍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可以讲故事,可以讲笑话,可以介绍某一物品,也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介绍新闻、评点时事、针砭时弊,还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接待、劝说、拒绝、赞美、批评、慰问、致辞、借物、问路、销售等话题进行模拟日常生活训练,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更正,取长补短。 “三天不练口生”,我相信,在不断练习中定能逐渐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6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每一次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进行训练,把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例如,我教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的“自我介绍与提问”时,我让学生说自己的姓名、籍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或特长、理想,或特殊经历,然后让其他学生根据他所讲的内容进行提问,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最后教师点评,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得以升华。又如教第三单元“说家乡”时,我先让学生上台说家乡的风景、风俗、历史、建筑、交通、环境、饮食卫生、人文景观、名人轶事等,其他同学点评;接着让学生说说如何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建设美好家园;最后让学生用一句最美的话赞美家乡。再如,“漫游语文世界”专题,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即公益广告集锦、新词汇网页、错别字门诊,让学生选择活动,分组完成,学生必须先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向图书馆,经历课外搜集、筛选信息,课上交流信息过程。

7 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进行即兴说话训练

在课堂、校园、社会上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学生往往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充满好奇。这时候,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学生小王与小郑因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当我询问原因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个儿振振有词。我就引导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分别对小王与小郑两位同学的行为进行了肯定与批评,这既使大家受到了宽容的教育,又让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的练习。

8 讲究教学策略,注意训练梯度

第7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兴趣 全体差异方法合作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不少人把“发展”与考试分数等同看待,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在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往往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变学生的“当前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发展奠定怎样的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科学发展上,可以从抓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一旦爱上了语文,他们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不竭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语文的独特优势,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等手段,扩大了视野,拓深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创设了情境,激活了思维,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素质科学发展。

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这里讲的“科学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学生的科学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和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指不同个体的科学发展。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生活经验、认知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加德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由多种智力组成,每个人智力成分中的优势部分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人的智力差异。学生个体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为不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中我们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学生要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沟通,少一点隔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挥动前进的翅膀,追求人生的目标,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就会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里自由飞翔。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思考,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了朝思暮盼的于勒,这是为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大出我的意料,有的说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有的说,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有的说,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还有的说,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是他们金钱至上的意识造成的;是社会文化造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看来学生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最后,我适时总结,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呈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说:“由于竞争成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团结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合作精神。因此,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交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合作搜集资料,合作制订综合性学习方案,合作办手抄报,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等等。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探究时,要求他们四人一组,探究,最终,由每组派一个代表来说,结果经过讨论,学生的见地很深,大部分认为,小说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人与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少数同学认为,小说揭示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同时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佐证了他们的观点。最后我尝试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让学生对下联,来概括小说的主题。结果学生经过交流合作,得出下联“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素质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

第8篇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之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组合作;面临困境;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困境

(一)合作学习分组不科学,学习低效

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分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随意,组员之间搭配不科学,不能实现优势互补等是主要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二)合作学习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效果甚微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是否科学。学习任务有价值,才既能反映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阅读能力,又能体现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比较随意,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不仅无法激励学生更高效参与讨论,甚至还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三)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效,合作本末倒置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辅的教学方式,其作用是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营造“热闹欢乐”的课堂氛围。但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着“华而不实”的情形,实际学习效果堪忧。学生过分沉溺于教师所营造的欢乐气氛,而对学习任务不加重视。

(四)教师不善于对小组合作进行指导、评价与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步骤是科学分组、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展示评价、总结反思等。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最后两个环节,即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仅仅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不作系统总结,更不会进行课后的反思。这一状况在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分组,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与分层教学中的分组有一定的区别。分层教学中的分组是将阅读基础、学习程度相当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等级,而小组合作学习却并非如此,其分组的要求更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两点:第一,对全班学生进行系统研究,提高分组的针对性。了解掌握学情是教师分组的第一步,只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第二,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能够保证组与组之间在能力上大致平衡,这样才会彰显竞争的公平性。再者,在分组时,同一组中各个组员要能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即同一组组员在能力上要有高低之别,不能整齐划一。

(二)优化小组合作问题设置,提高问题的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步,是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开放性、创新性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针对“问题设置随意”“问题缺乏有效性”等困境,教师要设置更有质量、更能凸显阅读价值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合作学习问题:“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这一问题虽然符合开放性、创新性问题的特征,但缺乏针对性。另外,这种分散性的讨论往往使学生很难获得相对统一的答案,小组成员在讨论学习中无法达成一致,合作学习效果便大打折扣。可见,这样的问题设置并不成功。不妨换个问题:“这篇课文的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一一指出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最后分析第九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既符合课文教学内容,又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问题。

(三)强化教师在合作中的引导,突出合作实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现场合作氛围的把控、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都很重要。在以往的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后便放手不管,让学生进行“随心随意”的合作讨论,这种做法显然不科学。这会造成学生过分自由散漫,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加强引导和控制。首先,强化引导。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小组在探讨与学习中难免会茫然无措,甚至发生争执,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布置的合作任务中包括“总结该文中的所有通假字”,组员对“缘”通“沿”是否可以定义为通假字有异议,这时教师可进行点拨,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其次,要控制好课堂氛围。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讨论时间,控制好教学节奏,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四)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首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科学公正的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的助推器,教师要不吝评价,及时评价、公正评价。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点评哪个小组找到的比喻句最全,对其含义的理解更到位,哪些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得最好,更能体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等。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进行自我反思。小组合作反思包括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两种。在合作讨论评价之后,教师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与优点,并提出意见用于改善合作学习效果。再者,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就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自我课堂引导以及课堂掌控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综上可知,当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以更科学的方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春芳.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2]宋天宇.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及思考[J].亚太教育,2015(2).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作业安排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业现状分析

新课改是当前教育的趋势,但很多语文教师往往更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忽视了课后的作业反馈功能。其实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语文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业过多,质量偏低。有些语文教师担心布置作业少,会影响语文成绩,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在市场上购买了质量很低的试卷,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练习,这种做法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花去了学生的很多时间,使学生学得既累又烦。

2.作业布置很随意,目标性不强。经常听到有语文教师布置作业,叫学生“把《语文作业》做好”“抄一下词语、生字”“预习一下新课”“把试卷做完”……《语文作业》上做什么,词语、生字写几遍,预习什么内容,试卷上做哪几道题……学生都不清楚,教师也是很随意说了一句,没有任何目的,学生下来完成的情况就可想而知。

3.作业形式单一。很多语文老师要么让学生做配套练习,要么做一些东拼西凑、抄来抄去的语文练习资料,很少能将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缺乏广度和深度,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4.学生手头资料少,阅读面窄。农村学生受种种条件限制,又无电脑上网查阅,知识面相对狭窄,有些作业很难完成,只好随便乱做,应付了之,效果就变得很差。

5.检查落实不到位。老师的作业虽然每节课都安排,但很少检查,批改作业也是大而化之,长此以往,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变了,学习效果很差。

二、推行“日日清”作业制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为了避免以上几种情况的发生,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推进高效教学,笔者所带班级制订了语文“日日清”作业制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与布置作业,控制学生作业量,并及时批改、反馈,经过几年时间的探索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文“日日清”作业的模式

1.“日日清”作业的原则。布置作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典型性。根据教学进度、重点、难点,既要重视基础训练,又要体现创新和拓展精神,要有一定的梯度(基础题、稍难题、提高题),体现新课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精神。

2.“日日清”作业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所以作业形式要求活泼多样,除适度保留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外,还要更多地布置阅读型、体验型、实践型、综合型作业,让学生观察积累、动手操作、调查访问、体验生活、查阅资料,这样也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活跃学生的思维。

3.“日日清”作业的题量。教师要控制作业量,在布置作业时做到适量(每天A4纸正面半页),不能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完成作业时间。以当天上课后到第二天上课前为完成作业的时间,第二天的作业在第二天的课后发放到学生的手中。

5.对学生的要求。作业要求学生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学生作业做好后要在第二天的课后上交。

6.建立班级作业资源库。每个学生的作业老师要有专门的文件夹收藏,期末在教室供全班展览,并进行评比。

(二)“日日清”作业的批改要求

1.推行“四个凡是”。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题目,语文教师要先做;凡是学生做的作业,语文教师一定要批改;凡是学生做错的题目,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正;凡是学生更正还错的题目,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当面辅导。

2.作业要在每天晚自习前批改完毕,第二天课堂上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及时更正错误。

3.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准确无误,杜绝漏批、错批现象。

4.所有作业一律批改,对的打“√”号,错的打“×”号,用等级或评语给予评价,要签上批改时间。

三、“日日清”作业实施后的效果

1.符合语文学科特点。“日日清”作业适合学生的心智水平。作业内容要灵活新颖、富有情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悦。

2.更新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日日清”作业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日日清”作业由于作业时间相对宽松,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完成作业。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教师能够按时批改、及时反馈、个别辅导,所以学生做作业有了明显的效果,养成了格式规范、书写清楚、作业整洁、独立完成、不懂就问、按时上交的习惯。

4.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日清”作业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征,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的作业安排,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优化了作业设计,提高了练习质量。“日日清”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能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通过对作业的管理,把素质教育提出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落实到了作业的安排上,为“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60-02

一、老师应该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型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对学生的行为约束中,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性,使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服从老师的教育和安排,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久而久之,这种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必将使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受到严重束缚,并且容易使学生的个性呈现模式化、呆板化的现象。当前的社会教育,需要老师正确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化与自主化发展的权利,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作为培养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使学生养成人格独立、思维独立的良好习惯,具备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力与自主性,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把课堂问题情境化处理,更加易于学生的自主认知与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对知识要点的吸收力与掌握力,老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掌握自主性思维技巧。

比如,在讲授初中语文九年级教材的《阿Q正传》一文时,老师应该注重课文中人物描写时所用的技巧,比如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使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更加充分,并能体会到社会环境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和作用。由于现在的学生对阿Q所处的时代并不太了解,所以,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对小说重点主题的把握,使学生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重点词汇进行思考与探究,能以不同的角度对小说创作的方法进行解读,使该课文中展现的创作手法最大化地深入到学生心里。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与释放

由于初中语文的部分教材内容过于枯燥与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有较大的差距,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较难融入到老师的讲解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音频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使学生有效融入到学习情境中。

比如,在讲解《赵州桥》一文时,老师可以利用视频课件对中国的石拱桥进行一定地展示与讲解,进而切入到课题《赵州桥》一文中,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多角度讲解与展示,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更加全面。另外,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引导,比如阐明叙事文与说明文的区别,通过对相关结构的讲解,使学生对两种类型的作文有整体化的认知,然后再通过细读课文发散思维,并能主动思考研究语文知识要点,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帮助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老师要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肯定,在学习中更多地放权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正面激励,比如以鼓励、表扬、赞美、欣赏等语言激励学生,以及趣味物质奖励,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化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充分张扬个性、释放灵性、提高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思考中掌握知识要点,并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认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常能让老师感到眼前一亮,在课堂互动中,师生之间产生的思想交流最为珍贵。比如同样是形容“涟漪”一词,有的学生会形容像爷爷脸上的皱纹,有的学生会形容像少女满怀深情的眼波,还有学生会形容是花仙子随风飘动的衣裙。同一件事经由不同的想像便会呈现不同的结果,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为核心,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环境与空间,充分采取正面激励措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使教育改革真正发挥出作用及优势。这样,老师合理科学、形式多样地建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然会大幅、前瞻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发珠.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J].考试周刊,2013.58.

[2]张惠锋.主体参与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时代,2014.12.

第11篇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韩礼德(Halliday)1962年首先提出“衔接”一词,胡壮麟在1981年发表的《汉语的衔接》一文是国内最早研究衔接与连贯的发端。郑贵友总结了国内外衔接与连贯的研究,他指出:“一般认为,衔接属于形式方面的问题……而连贯属于语义方面的问题”,“衔接是促成、实现连贯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这些手段所要实现的目标或者要得到的结果”。衔接的主要方式有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重述等,请看下面的几个节选片段。

例1.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雷雨》,人称指称)

例2.专以介绍水手为事业,吃水码头饭的,则在河街的家中,终日大门敞开着,常有穿青羽缎马褂的船主与毛手毛脚的水手进出,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又可以抽烟。来到这里的,虽说所谈的是船上生意经,然而船只的上下,划船拉纤人大都有一定规矩,不必作数目上的讨论。他们来到这里大多数倒是在“联欢”。

(沈从文《边城》,指示指称,替代)

例3.“招罢!”长衫人物也大声说。

“我本来要……来投……”阿Q胡里胡涂的想了一通,这才断断续续的说。

“那么,为什么不来()的呢?”老头子和气的问。

“假洋鬼子不准我()!”

(鲁迅《阿Q正传》,省略)

例4.“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鲁迅《祝福》,连接,关联词语)

例5.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UUOO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

(屈原《雷电颂》,重述)

从形式上看,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重述是篇章的衔接方式,而目标是使内容达到语义的连贯,这就是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如例1利用人称代词“她”衔接(指称)“一个姓梅的姑娘”的话题;例2利用指示代词“这(里)”保留衔接(指称)“河街的家中”的地点,利用“的”字结构“这里的”衔接(替代)“来河街的家中的人”;例3利用省略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不来”后面省略的是“你打劫赵家的事”,“不准我”后面省略的是“投革命党”,这种省略造成的是小说人物的误解,读者并没有误解,能轻易地按上文补出省略的内容;例4利用关联词语“那么”衔接(连接)假设和结论部分;例5利用三个词语“我要”“没有”“和着”反复重复,把衔接发挥到极端形式。这里只是略举几例,衔接和连贯还涉及很多内容,如连接有并列、因果、逆转、顺序四种,而假设只是“因果”连接的一种,重述不仅包括同一词语的重复,还有包括同义近义词语同现、反义词语同现、上下义词语同现等,此不赘述。

除了文段中的语句和语句间,节选部分和整个作品间同样存在衔接与连贯的问题。节选部分中的人称、指示、省略、连接和整个作品做到信息上易关联、理解上无偏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节选适宜性。

二、节选课文的适宜性

叶圣陶先生1942年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很多语文研究者在“节选课文”上也认为要顾及整本书。例如刘思思提出小说节选的四点依据,其中一个依据就是“(节选)片段在全书中的位置”,她认为节选部分应与整本书相结合,并以此指导学生阅读。我们讨论的节选课文的适宜性也以“节选课文”和原作品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为前提。

第一,节选课文本身就是一种省略,例如节选课文选自故事结尾部分,那么它省略的就是故事前面的开端发展部分。这样问题就来了:到底省略哪一部分最能保留原作品信息,尽可能做到理解上无偏误?

三种基本省略模式为:

A.()()结尾

B.开端()()

C.()发展()

另三种演绎的省略模式为:

D.()发展结尾

E.开端()结尾

F.开端发展()

一方面,就省略位置而言,一般位于后面(句子的尾部,或句群中后一小句),如例3,这样省略的内容可以通过上文补出。A、B、C三种模式,比较合理的是B,其次是C,最后是A;D、E、F三种模式,比较合理的是F,其次是E,最后是D。课文节选符合省略位置原则的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刘绍棠《蒲柳人家》节选是的前两节,勒曼《音乐之声》节选的是开头部分,魏明伦《变脸》节选的是第二场,高中语文第四册关汉卿《窦娥冤》节选的是一楔子和前三折(共四折)。就一部作品,各种教材的节选也不尽相同,如冯渊指出四种版本教材对《边城》文本的节选有三种形式,分别涉及1、3、4、5、6、13、14、15八节内容,撇开节选意图(编写教材的意图)不论,特别是人教版老教材节选了结尾部分13~15小节,而人教版新教材则节选了开端部分3~6小节,这种节选的调整符合篇章的节选省略原则;同样华东师大版上海语文教材节选了第1小节和第13小节,这就比只节选第13小节更为合理。

然而另一方面,这种大段的省略,无论如何是难以补出的,即节选开端,并不能补出发展和结尾;节选发展,也不能补出结尾。因此“,节选课文”无论怎么节选都必然会造成原作品信息的缺失。例如,节选发展部分(第二幕)的高中语文第四册第2课《雷雨》,焦锐男认为“《雷雨》全剧中一些关键性文本在高中教材中的缺席,……导致师生在节选文本中得出的有理有据的结论一旦放回到全剧文本就会变成明显的谬误”,这里的缺席是指“原剧第一幕对周朴园家具陈设、关窗习惯的精心铺垫,第四幕周朴园让周萍当众认母、自己公开忏悔及最后家族中青年人惊心动魄的死亡”,这些部分的补出才能对周朴园形象做完整的诠释,而仅凭“节选课文”是不行的。课文一旦“节选”就意味着无法达到原著的阅读信息量,正是深谙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一直坚持“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刘辰诞从篇章语言学角度也说明“节选段落不误导读者创造伪篇章,即不误使读者做出在本选段中行得通但与完整篇章联系起来则是错误的解释”。

第二,节选部分和原作品也存在人称指称和指示指称的关系,同样考虑到人称指称和指示指称的位置,节选部分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地点、时间都不能是代词。节选故事开端部分,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但节选故事结尾或发展部分,则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请看:

例6.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

(吴敬梓《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第19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中间部分)

例7.新建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人。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第2课,节选自《城南旧事》最后一章)

例8.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雷雨》,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中间)

以上三例节选部分第一次出现的人“范进”、地点“新建的大礼堂里”、时间“午饭后”都是具体的,不是代词,特别是例8《雷雨》是从第二幕的中间节选,为了让读者更快地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所以节选时补充了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也有课文节选没有做到这一点,请看:

例9.他们在海里走得很顺当,老头儿把手泡在咸咸的海水里,想让脑子清醒……

(海明威《老人与海》,高中语文必修3第3课)

例10.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九年级下册第8课)

例9节选部分一开始出现“他们”一词,显然给读者突兀之感,所以为了和上文连贯,脚注中注明“他们”指“老人、渔船及他所捕获的、拴在渔船后的大马林鱼”。例10节选也是以“他”开始,但全文都是“他”,所以课文的导语对“他”有一个身份的定位:淘金者。我们建议例9从下一段“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开始节选,例10从原文的“又是一个下雾的日子。他剩下的那条毯子已经有一半做了包脚布”开始节选。

第三,既然“代词”衔接上文的不适合节选,那么采用“重述”方式衔接上文的则可以节选,请看:

例11.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必修3第1课,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第五段)

例12.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喊。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必修5第1课,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开头)

例11“重述”事件“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与原文上文的“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衔接。例12重述事件“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与原文第二回结尾处“忽一日,林冲巳牌时分,偶出营前闲走。正行之间,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道:‘林教头,如何却在这里?’”衔接。用话语标记“且说“”话说”重述事件,起到连贯作用,能让读者尽快进入故事之中。第四,节选部分和原作品也存在着连接关系。上文说到的连接从形式上看是一些关联词语,但其实就是一种逻辑关系。作为节选课文,和原文的逻辑关系越少越好,例如《雷电颂》全文几乎都是屈原一个人对风、雷、电的赞颂独白,不涉及其他人物及故事情节,所以和上文的连接关系不明显;《老人与海》的部分是老人返航途中遇到鲨鱼并与之搏斗的片段,和上文老人85天才捕到大马林鱼也没有多大的连接关系。相反,和原文的逻辑关系越密切,越不适宜节选,例如本文开头讨论的《哈姆莱特》,因为节选部分和上文“先王揭阴谋”“误杀情人父”“情人断芳魂”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作为叙事性文学,开端―发展―结尾,这是一个明显的顺序关系或因果关系,所以任何节选的部分都和原文有着或多或少的逻辑关系,不可能做到真正独立,即便看似一个独立的部分,其实也和原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关系。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水浒传》独立的第三回,也和第二回的结尾有着连接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第三回开头要重述第二回的结尾。

三、节选课文的建议

基于衔接和连贯的分析结果,我们总结出节选课文的适宜性标准:

第一,从省略的位置看,结尾部分不适合节选,开端部分最适合节选,发展部分也可以节选。

第二,从指称上看,节选部分第一次出现的人、时间、地点,不能是代词,只能是具体名词。

第三,从重述上看,如果节选部分不是开头,最好先重述上文的情节。

第四,从连接上看,节选部分与原文的逻辑关系越少越好。

根据这四个标准,我们发现,节选故事的开端最好,因为符合第一个标准,可以避免后面三个问题。然而,只节选故事开端毕竟不能满足所有教材编者的意图,对于节选结尾或发展的,就必须遵循其他三个标准。实在做不到这三个标准,课文可以采用脚注、尾注(课文后的剧情梗概)以及导语来衔接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脚注、尾注、导语和节选部分并不构成同一个篇章,它们属于另一个篇章。这个篇章不仅编者在教材中可以建立,同样教师在课堂也可以建立(联系原作品做必要的介绍),或者让学生在课外建立(查有关资料)。

如果四个标准都做不到,又不建立另一个篇章,编者仍想节选,那么则必须考虑读者的文化语境,即能够充分激活读者头脑中的原作品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节选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戴元枝.处理节选的课文应顾及全篇、知人论世:从对《我与地坛》第二节主旨的误读谈起[J].中学语文,2004(15).

[2]冯渊.如何确定长篇作品节选文本的教学内容:以《边城》为例[J].语文月刊,2013(4).

[3]胡传海.高中语文节选课文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教师:上半月刊,2014(7).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焦锐男.《雷雨》教学:必须直面的缺席[J].文学教育,2014(1).

[6]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刘海英.莫让“一叶”障目:也谈节选类课文的有效教学[J].福建教育,2014(3).

[8]刘思思.读整体的书、长篇小说节选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沪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9]彭晓,胡根林.节选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

第12篇

一、选择性精讲和多练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上的知识信息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可谓是全面细致地将教材上的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成了灌输知识的工具,耗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效率不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忙于记录整理,而没有思考的时间,对于能力的增长、思路的开拓没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精心设置教学,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掌握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通过反复的训练,能够发现学习中的弱点和强项,加深理解。练习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听力练习、阅读练习、作业练习、写作练习等。练习要围绕语言的听说读写来进行,要有深度和密度,能让学生感兴趣,不能过于拘泥课本。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写作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英语学习必须以听和读为前提,在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然而要想真正学好英语,提高综合能力,仅仅是依靠听和读是不够的,必须还要会“写”,写是检验英语运用能力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刚刚开始接触英语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正确书写英语字母和单词,对于英语书写的格式要熟记于心。锻炼学生写的手段有很多,例如,看图写话,写英语日记、进行书面造句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训练学生写的时候,要与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如听写、缩写课文、写摘要等等。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会造成“哑巴英语”的出现,这就是英语书写和听、说、读等能力割裂的后果,尤其是写作成了学生的难题。所以从七年级第一学期起,我就特别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每天都要学生写几句话。如根据Danny的一天,写出自己一天的计划。到了九年级要求学生写日记,经常批阅,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多训练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必要环节,课前预习是学生课上听讲的保障,预习做得好就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没有重视预习,有的是教师要求预习才预习,有的是教师要求预习也不预习,只有少部分学生自觉预习。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成为“定型”的学习活动,即便预习,也是简单浏览一遍。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认为要抓两点。一是教师给予预习指导。为了督促学生预习,可以给出一系列的问题,列出提纲,让学生按照要求去预习。教师通过明确预习要求,学生才能不偷懒,深入到预习过程中。二是学生在预习时要有主动学习意识,这样的预习才有效。明白课文内容讲了什么,发现新的知识,课上听讲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勤思多想的习惯

中学生思维敏捷,记忆力好。但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已经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的局面,并且在课下死记硬背,遇到疑问和困难总是依赖教师和教参。一旦失去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感到盲目,不知所措,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用说是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了。学生整天在“题海”中挣扎,学习被动,效率不高,真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勤于思考,要自己支配学习时间,对于教师课堂上的知识要会整理,分清重点和难点。每节课、每个单元学完后,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包括课本、笔记、练习等,找出自己的知识缺漏,及时补救。

4.词汇积累的习惯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要素,是构成语法、句型的基础。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注意积累,往往学了就忘,在学习上形成了绊脚石。如果连词汇都掌握不牢固,不理解词语,语法、句型等进一步的学习根本不可能。因此,学生一定要要养成词汇积累的习惯。比如,反复记忆,避免遗忘。词汇学了之后,要记住,隔断时间再翻阅,进行巩固,避免长时间的遗忘。做笔记,把词汇写在专门用的本子上,没事就翻翻。可以记自己感兴趣的,理解不了的,记不住的等,也可以进行规律性整理,便于系统化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过程中伴随的愉快情绪体验,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在教育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知兴趣,当广泛的认知兴趣成为学生的人格特征时,学生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进行学习,而且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英语学科在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现代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已经不满足于课本上传授的知识,他们希望通过课堂这个窗口更多地了解身边的事物,了解世界,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身边的图片、广告、路标、地图、旅游手册、报刊杂志、说明书、教材、各类宣传小册子等都有原汁原味的英文。教师布置英语气息校园文化环境,如实验室Laboratory,办公室office等牌子用英文书写。另外,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共同创建出浓厚的英语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在愉快、轻松的情绪中部分学生必然由消极地学习英语转变到积极地学习英语。其教学内容广泛,可分为技能竞赛活动、板报园地活动、英语沙龙活动、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