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教学目的

统计学教学目的

时间:2023-07-30 10:2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教学目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教学目的

第1篇

关键词:高职统计学 教学案例 引导式项目 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C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88-02

F阶段从大多数学生的角度看来,统计代表着报纸上的CPI上涨数值、城市人均平均用水量等较为无用的数据分析,令人感到厌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管是企业的生产运营,还是药品的最新研制以及电视台的收视率等都离不开统计学的理论指导以及方法指引。在这样的条件下,强化高职院校的统计学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中,案例引导式逐渐被广泛性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该文着重于以学习理论的构建为基础,对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并且及时探讨了统计学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有效设计以及应用。

1 对于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的分析

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着重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重点强调以学生为课堂认知的主体以及知识层面的主动构建者。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具体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设计要重点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以及协作用。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精神;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够被忽视,教师是课堂的构建者以及学生学习的监督促进者,要对整个教学的设计方案以及组织进行负责,并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谈论中来。

其次,以统计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中,要着重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素材选取重点项目,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项目的难度要能够适应于学生,既包括基础性的教学知识点,又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再次,善于以引导案例作为项目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采用将项目分解的方式将教学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将项目任务作为目标进行典型案例的设计,并且由案例创设出各种学习的情境,进而实现统计学知识的构建以及项目的学习。针对于具体案例的设计要综合性的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每一个项目任务所能够涉及的知识点都与案例一一对应;第二,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选用的案例要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引发学生的拓展性思考;第三,选用的案例之间要相互联系,要按照项目的完成情况而设计,避免出现案例独立存在的现象;第四,案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要采用实际存在的案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第五,案例的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规律,以便于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项目,进而逐渐能够掌握项目的核心思想以及构建的过程。

最后,按照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完成以后,由学生自己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检测并且做出一定的评价,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进而评判学生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学生对项目改进的具体措施。

2 优化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中的有效应用

按照实际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中的具体要求,以某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采用了该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统计学的教学项目主要包括:“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总项目;四个分项目:统计调研的设计方案、统计调查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八个引导案例,形成1+4+8的项目案例体系,并且保证在35课时的教学中逐渐完成项目实践,效仿“某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项目实现各个项目小组的研究项目。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之后,将统计教学的过程逐渐趋于流程化,为完成项目任务设计典型案例,逐渐引导学生的学习,分阶段的进行学习,由浅及深,逐渐递进。

对于案例引导式的项目教学中主要包括项目教学学习以及项目教学实践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示范性的项目学习,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示范性的案例项目引入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教师要设计出:“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统计教学的设计项目,按照统计设计的流程将这一项目逐渐分解为“该市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方案设计”、“该市高职学生实际消费行为调研”、“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数据分析”、“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分析调研报告”四个重要的子项目。

第二步骤:确定各个项目的实施任务。教师在仔细研究知识点的情况下要提出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能够确定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内容,了解自己欠缺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自主学习性,并且按照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划分,总共设计了八个项目研究任务。

第三步骤:教师要选择相对典型的案例,将项目引导学习。对于每一个项目的研究任务,教师要对选择最为恰当的案例进行实际教学,并且创设出各种情景,实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教学实际案例的效仿以及课下实际案例的实践过程进而展开项目的学习。

第四步骤:对示范项目的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展示出“该市高职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研究课题项目,并且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做出一定的点评,针对于研究项目开发中统计调查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案进行相应的总结,逐渐将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完善,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动力。

第二个环节:进行实际项目实践,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实施项目小组进行划分。在进行统计学开课阶段,教师要依据科学分组、异质分组以及平衡分组等原则进行小组划分,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知识整体构造、学习掌握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具体方面进行权衡考虑,然后搭配性划分,将学生合理化地进行划分,分成十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保持在6~8人,教师要指导小M之间进行谈论以及学习。

第二步骤:对于统计研究项目的选定。教师进行研究项目的选定,要围绕着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话题,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项目。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的情况下,确定研究项目。在进行项目的确定时,要具体综合考虑到项目的实用价值、项目的数据来源、项目的工作量以及项目的实用意义等。

第三步骤:具体项目的实施。由小组内的项目负责人组织成员,就小组内研究项目的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并且将成员明确分工。成员之间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又要互相协调合作,共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点、疑点。教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合作以及交流,并且及时记录项目发展的近况。

第四步骤:教师和学生联合评定小组的项目成绩。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实际要求,进而提出小组项目研究的评价规定,确定好各个小组的评价内容以及评分标准等。教师按照小组研究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公平的测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教育中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受到社会的重点关注,案例教学正是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针对于统计学这门学科而言,大量的数据使得统计学学科变得枯燥且没有趣味,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通过案例进行引导教学正好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无趣的不足之处。统计案例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及针对性,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死记硬背的弊病,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身的统计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呈琛,高鹏.高职高专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205.

[2] 徐文静.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203-204.

[3] 黄振,朱B,夏利平,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3(21):148-150,151.

[4] 罗玲.案例教学在高职统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1(13):172-173.

第2篇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其目标是探讨数据内部数量规律性。它既是经管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但教学改革的步伐无止境。因为统计学教学改革既是提高统计学的教学质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等问题内在要求,又是做为统计学教师的必然使命。因此,研究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目标、内容、路径、模式的探讨,使得我们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本文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的。笔者通过对我校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的介绍,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为其他高校的统计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是关键的问题,教学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有紧密的联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1]。不同层次的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研究人才,而一般层次的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针对我校是独立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到我校经营类各专业,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掌握一定商业技能,能从事商业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该培养目标,我校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商务与经济统计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与展开的。回顾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统计学分为两大学派,一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二是数理统计学。而我国高校开设统计学的传统是,理工类专业开设数理统计学,经管类专业开设社会经济统计学。这种划分一直以来是泾渭分明,鲜有突破。近年来,我国统计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大统计”,号召我国统计工作者不分领域,团结在“大统计”的这面旗帜下,一同为发展我国的统计事业与统计学术贡献力量[2]。笔者高度赞赏这些有识之士的高瞻远瞩和宽广胸怀,并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和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拟将数理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精华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充分展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商务与经济领域的运用,参考国外经典教材,构建《商务与经济统计学》子学科。我们以该子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具体而言,该子学科体系包括下面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

1.绪论。主要是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概况。

2.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统计分组、频数分布、统计表与统计图、综合指标、时间序列、统计指数。

3.概率论。主要包括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的分布、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4.推断统计学。主要包括抽样和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实验设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课时数、教学大纲等方面对上述内容作适当的取舍。

三、授课方式的改革

根据冯叔民[3]的归纳,统计学主要有三种授课方式:1.普通课室授课方式,2.多媒体课室授课方式,3.计算机机房授课方式。冯叔民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第三种授课方式符合时展的潮流,体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能比较好地完成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互联网时代《统计学》最普遍的授课模式。”

笔者认同冯的观点,但是针对我校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的基本教学制度,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授课方式,则需要对上述三种授课方式进行扬弃、发展、完善和创新。下面介绍一下我校统计学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这里,介绍一下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我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是学分制和大小课授课方式。学分制的关键是选课制。而大小课授课制度,则是我校为了优化教学资源,而提出的一项创新的教学制度。该制度安排是,大班授课与小班授课相结合。通常,大课的教学容量是100―150人左右,大班授课;而一个大班通常由二到四个小班组成,小课就是小班授课,小班的教学容量通常是50人左右。大课与小课的关系是,一般大课是上新课和理论课;小课通常是习题课、复习课或实践课。

笔者的授课模式,就是将冯的授课模式跟我校的基本教学制度相结合。其中,大课采取冯文中的第二种授课模式,即多媒体课件大班授课模式;而小课采取的第三种授课模式,即在计算机试验室授课。大小课分工是,大课主要是讲授理论和新课,而小课主要讲授软件操作和进行互动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4]。教学方法与授课模式的关系是:习惯化的、制度化的教学方的授课模式。我们现在主要探讨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对教学方法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类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讲授法;第二类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讨论法,第三类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4]。统计学教学必须要将这三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的结合与创新。

首先,这三种方法要有机结合,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这是由我校的大小课制度和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师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的讲授法,虽然在大课授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但也要尽可能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可在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有深刻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且通过抽丝剥茧的由表入里的提问,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例如:在讲授比较相对指标时,教学材料是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男女性别比是106.74∶100.00。我们可根据材料,依次提出如下4个问题:1.男女性别比说明什么问题?2.理论上的男女性别比应该是多少?3.造成这样性别比的原因是什么?4.对各位同学的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统计指标背后的现实含义,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有,多进行案例分析,也可以达到与学生互动的目的。

再次,重视培养学术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在小课时,教导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操作,让学生动手,收集和分析数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我们在学期初的时候布置一个统计学的综合作业,让学生在学期末上交,让学生边学边完成。作业内容可以是多样的,如在我校开设糖水店的可行性分析等。通过综合作业的训练,使学生的统计学知识和技能得到升华。

五、师资要求

好的目标和战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实施。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模式等方面的要求,需要我们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体的要求是:

1.要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能系统、深刻地掌握统计学两个子学科-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体系结构和专业知识。

2.要有扎实的经管类专业知识。由于统计学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能系统掌握上述学科的知识。

3.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而是要通过授课,引导学生如何用统计学的观点和方法思考社会经济现象,尤其分析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因此,要求授课教师一方面要有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力,同时也要有历史的纵深感。

4.熟练掌握至少一种以上的统计软件的操作。例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SPSS和Excel的操作。

师资队伍的提高和优化,不会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培训或引进来实现。

六、教育评价的改革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的角度来看,评价可理解为测评与估价两个部分。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学生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数据作出评价。那教育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5]。传统的统计学的教育评价侧重中成绩的评定,而我们倡导教育评价应包括成绩的评定与教学效果的评估。对于学生成绩评定,不是单一维度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其不单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的评定,还应包括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综合考察。笔者对学生的总评成绩如图所示:

在图1中,总评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评定两项。平时成绩包括了课堂表现、作业和考勤。其中,课堂表现纪录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认真程度等方面;作业包括若干次课后作业和还有综合作业一次。考勤占15%是我校规定的。考试成绩分为上机考试与期末闭卷笔试两项。其中上机考试是运用统计软件解答5―6道综合题;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样就可以多维度、深入地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方法、模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事前准备、事中监测和事后反馈。例如,事前要做好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进度表等教学指导文件。事中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包括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对教学方面的评价,或主动请同事、专家和领导前来听课,或者召开公开课。事后要有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例如我校要求每一门课程快结束时,都要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为更专业地研究,可设计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最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反省、总结和改进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

七、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廓清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发展路径。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括了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统计学的教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张人杰,邓云洲.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428.

[2]袁卫等.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P2.

[3]冯叔民.《统计学》、网站与三种授课方式的比较研究[J].教学研究,总第71期:29-31.

第3篇

关键词:综合改革;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作为职业高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统计学概念抽象、公式多而复杂、不好掌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学生对统计学这门核心课程,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学的作用,往往以满足于通过考试或者取得相应的学分为目的。第三,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素质就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式的排斥,缺乏学好统计学的自信心。针对以上现状,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就必须在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以教学改革带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

一、改革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学习

考试虽不是教学的目的,但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统计学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常用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考试的内容以客观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这种客观题的最大特点是,标准答案具有唯一性,学生答题不必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也无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需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公式和习题就可以了,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差甚远。

改革考试模式,可以大胆地加入调查报告、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考试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采用这样的考试模式,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考试内容上,应侧重检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标准化的客观题不宜过多的作为统计学考试的内容,最好使用结合实际经济生活而设计的主观应用题,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

二、改革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和双向互动式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尽可能减少公式的推导,手工的运算过程。要启发学生分析统计数字、统计技术背后的含意。课堂上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现场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改革教学手段。统计学在教学中需要大量运用数据、统计表、统计图,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大量的统计表、统计图及案例生动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视觉效果,也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时间,又使案例的讲解生动清晰,可使学生忘记在统计课堂上须记住的大量统计公式的枯燥和痛苦。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结合案例教学。统计学的案例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统计学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统计学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讨论和比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并予以弥补,这大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涉猎一些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学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深切体会统计学的应用价值。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在有关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表的设计,问卷的发放、回收,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从数据搜集、整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而且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一定地铺垫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第4篇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1]。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密切相关,高校课程体系除把其作为专业基础实验课外,还把其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2]。通过《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归纳推理本文由收集整理能力、科研能力,也为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毕业后的科学研究等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生物统计学以单纯理论教学为主,不设或很少开设实验课,其实验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开设了《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并尝试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

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实验是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能力的基础,其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理解程度,它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应用技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常用的统计软件和统计方法引入实验教学中。根据生物统计学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整体设计,以完整性、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基础实验与应用实验相结合,将生物统计学实验课程设计为一个有机结合、互相连贯的整体。在《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设实验课:(1)《生物统计学》某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统计软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2)学生参与试验设计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学生要在生产实践或实验室设计试验,亲自参与试验数据的采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优化实验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其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提高性实验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为第一层次,以实际案例验证和再现基本原理为目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按照例题借助计算机利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以及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设置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第二层次,理论和实践分析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例如利用excel进行统计假设检验、利用spss和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为综合性实验。根据第二章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让学生利用excel对不同类型资料进行整理,绘制相关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探索意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很有帮助。提高性实验为第三层次,以设计试验为目的,主要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设计试验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提出假设,引导学生互相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完成试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试验设计及其统计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3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统计软件,优化实验教学方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因其容量大、展示灵活,而且集图像、音频和视频于一体,为教学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适当应用可起到直观教学的目

的[3]。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将excel、spss、sas等 软件与《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利用相关统计学软件进行实践操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并有效提高了学生应用《生物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利用统计软件开设回归分析实验教学时,创设情境,设置如下问题:(1)如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2)如何根据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未知参数,检验回归模型及;(3)在众多的自变量中,让学生判断哪些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哪些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4 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查

成绩考核是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方法[4]。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设计试验的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制定出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估指标:一是平时实验考核,包括出勤、纪律、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实验完成时间等,占总成绩的30%;二是实验报告考核,占总成绩的40%,每次实验结束后5d交实验报告,以班级进行批改,重点批阅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三是期末实验考核,占总成绩的30%。就是在期末时安排单独的实验操作考试,分为上机操作和笔试2个部分。上机操作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机进行实例操作分析,教师的评分以学生基本操作为主,并辅以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提问,试探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笔试题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的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讨论与分析等方面,目的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灵活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等。

第5篇

关键词:统计学;理论与实践;项目组

1研究背景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容易获取,统计学被广泛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到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等方面.因此,国内大学的众多专业都开设有统计学这一基础课程.统计学课程要求大学生从基本的统计学原理出发,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使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自专业领域的案例和数据,解决各专业的数据统计问题.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由于统计学涉及到一些高等代数和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特别是关于概率及抽样分布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大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统计学中试验设计的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不大,使得大学生们对相关统计技术的掌握印象不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热情以及学习效果.因此,为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及能用相关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本研究提出使用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兴趣,对大学生进行项目分组,指导大学生们进行实际研究,达到统计学理论与实践合、课程必需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目的.

2文献回顾

在如何使枯燥的统计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一课题的研究上,学者们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建议.有的学者建议在统计学课堂上提供案例教学法,由教师选取一些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提供给大学生,让大学生使用统计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刘海燕、龚玉荣,2003;赵彤,2008;汤静等,2008).这些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去拓宽实际数据来源,代替原有教材中过于宏观的数据或与学生专业不大相关的案例.有的教师建议对大学生采取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吴宁,2007;马铁成,2015).这部分研究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去采掘数据,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述已有文献对于如何上好统计学这门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得出了颇具意义的研究结论.但是上述研究要么只强调从教师的角度去选择数据,要么只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发掘数据,两者都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前者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统计学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来自各专业的知识背景(统计学往往是几个专业在一起上的大课),这样才能选取到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数据;后者会因千人千面、数据来源复杂、专业类型众多等问题使得教师在实践阶段指导起来力不从心.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在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让他们自主选取数据,然后将其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进行综合指导,这样,既避免了统计学理论学习的枯燥,又避免了上述研究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达到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原理、学以致用的目的.

3具体课程设计

根据上文提到的研究思路逻辑,本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如下:第一阶段:统计学理论知识学习.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统计学绪论、统计调查步骤、统计学概率基础、统计数据的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目的是让大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何进行统计调查、如何呈现统计结果等.这一阶段将占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根据大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或研究旨趣帮助其确立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等、督促大学生收集相关数据以备后面的阶段使用.在这一阶段,考虑到统计学一般是大课,同时往往几个专业的学生一起上,并且有的专业人数较多,故采用按照研究内容或研究旨趣进行项目分组的方法,将所有大学生分配到不同的项目小组.另外,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充分体验调查研究的各个环节,每个项目组的人数参照5-10个进行分配.第二阶段:分析实践数据阶段.在这个阶段,在讲授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具体的分析技术,采用广泛使用且免费的stata统计软件,让大学生动手实际操作第一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具体的做法是在要求大学生学会图表的制作、三大类统计方法的操作基础上,结合各个项目的研究目的分析数据,得到相应的统计结果,并学会对数据的不同处理、图表的制作及美化、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意义及现实意义的解释等,最终撰写调查报告,完成统计调查的所有步骤.这一阶段也将占总课程总课时的一半左右.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将有效地将统计学理论与大学生的专业或研究旨趣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大学生们既完成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学会了如何使用统计学工具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结论

统计学的本质是一种挖掘数据的工具.如何掌握好这一工具、在各自的专业方向或者个人感兴趣的项目上游刃有余地加以运用,是各位教师绞尽脑汁想要达到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将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他们的研究旨趣联系起来,突破了课堂与实验室的局限,将统计学的教学范围涵盖到课堂以外,将使枯燥的统计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统计学知识掌握的更牢、更扎实.与此同时,通过按照项目组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大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其日后组建项目团队、进行相关科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诚如每项研究都有优缺点一样,本研究也可能存在如下不足:例如划分了项目组以后,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集到满足研究目的的数据,如何安排和协调项目组组员之间的任务分工等问题,这些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不断的完善.但不管如何,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理论与大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促进统计学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李春华 吴望春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海燕、龚玉荣.对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统计教育,2003,(1):32G33.

[2]马铁成.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7):108G109.

[3]汤静,苏小东,丁威,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应用的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8,(04):54G55.

第6篇

[关键词] 需求导向;统计学;教学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60-04

0 引言

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学科的九大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但几乎各个院校都存在这门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国内一些统计学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截至2012年9月30日,在中国期刊网上可搜到的相关统计学教学论文多达800余篇,以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为主题的论文也多达60余篇。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议题:(1)基于统计学自身课程完善的教学改革模式,如闫敏伦和李宗娟认为应当将其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2];(2)从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这一方面来探讨其模式的改革,如赵艳霞等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3],吕洁华和姜钰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论述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思路[4],等等;(3)从学生的需求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如吴争程结合顾客满意理论,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探讨地方新建高校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5],赵洪艳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基础差问题探讨了民办高校体制下统计学教学模式及优化教学结构的思路等等[6]。这些理论探讨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但这些理论探索很少将社会、学生和学校三方面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探讨,而这是现实必须要考虑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1 进行大学生对《统计学》课程教学需求 的实际调研

笔者于2011年上半年期末针对所授课的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220余名学生进行了《统计学》教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习态度、前期基础、学习方法、喜欢的教学方式、老师的管理类型、好老师标准、取得良好成绩的途径、与其他课程比较收获、学习存在的缺陷等方面。此次调查共收回问卷20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5份,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学生表现,其二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其三是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绩效预测。调研结果整理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2 学校、社会和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 需求分析

2.1 社会和学校对《统计学》课程的需求分析

1)社会对《统计学》课程需求。社会就业单位对《统计学》课程需求因岗位不同,要求也不同,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是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的需求,比如要求学生对静态数据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2)是统计调研、数据的整理等具体工作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能够组织好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3)是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于计算机与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并能借助于网络进行数据的挖掘分析。其中前两个方面的需求属于基本的需求,第三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研究开发、大量数据处理等知识型密集的工作岗位上。

2)高校对《统计学》课程需求。不同高校对《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不完全相同,一些学校注重理论教学,一些学校注重实际与运用,而另一些则二者并重,但其共同点是要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控制教学成本,在总课时上有严格的控制。学校的要求属于刚性要求,单个老师无法调整,但该教研组成员可以依据需要协商达成修改建议,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2 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需求分析

1)学生个人学习《统计课》的表现结果分析。80%的同学学习目的是获得一门技能或获得知识,而20%为考好成绩或毕业或无目的,说明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目的正确,仅有1/5目的不正确;在学习态度上,不喜欢或很讨厌者仅占9.1%,比较喜欢或很喜欢者占36.01%,一般者占48.49%,这与《统计学》课程枯燥无味又难学有关;在学习基础上,仅1/3的同学学习较为轻松或很轻松,2/3的同学需要花费大气力甚至学不会,这说明该年级同学的学习基础不好;在学习方法上,1/3的同学“听课与自学并重”,“自学为主、听课为辅”、“听课为主、自学为辅”各占1/4,仅5.45%的同学喜欢“靠听课”或“靠他人帮助”这种学习方法,这说明学生在《统计学》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2)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分析。从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来看,其顺序为:教学互动型、兴趣激发型、案例穿插型、知识传授型和习题训练型,显示出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需求;从学生对老师管理模式的态度看,喜欢宽严适度型的占到55.49%,喜欢随和型的占37.81%,而喜欢严谨型和自由放任型的分别仅占4.88%和1.83%,这要求老师的管理模式应宽严适度并随和管理;在练习与作业处理上,喜欢“课堂练习与作业并重”者占到2/3,喜爱“老师公布答案”和“老师单纯讲授”者均不到2%,喜爱“专门上练习课”和“只课后布置作业”的分别占12.73%和17.58%,这说明“课堂练习与作业并重”很重要,其他需求也存在;在“好老师的标准”上,57.93 %的学生喜欢“把知识准确传授给学生”的老师,喜爱“鼓励学生学好知识”和“提供更多的课外知识”的分别占到24.39%和10.98%,持有错误观念者不足7%(“和学生关系好”以及“容忍学生错误”),绝大多数学生对好老师标准持正确的态度,老师首先要把课教好。

3)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结果预测。从“取得好成绩的途径”看,其比例顺序为自己多努力、老师授好课、把考题出得容易些、强化作业练习和强化课堂训练,均占到50%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考出好成绩持正确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基础较差、对考好成绩缺乏信心;从“与其他课程比较收获”看,收获不多和很少分别占到9.15%和3.66%,这说明该课程教学没有太大问题,也说明该课程还有进一步教好的潜力;从“学习本门课的缺陷”看,“自己投入精力不多”竟占到36.37%,“个别知识没学好者”占40%,“没获得期望得到的东西”者占17.58%,其他仅占6.07%。这方面说明部分同学对学习该门课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确实影响到学习绩效,也说明老师还应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加大努力。

3 建立基于需求导向的《统计学》课程教 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3.1 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 理需求

在实际中做到以下几方面工作:(1)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使教师从“知识传授型”和“习题训练型”向“教学互动型”、“兴趣激发型”、“案例穿插型”转变,强化与学生在课堂与课外的互动,增加相关案例穿插至课堂的比例,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将百家讲坛专家所讲历史故事穿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对学生的管理模式方面,积极放弃“严谨管理型”的刻板形象,努力做到宽严适度,在与学生交流时态度要更加随和,以满足学生对本门课堂管理之需要;(3)在课堂处理方面,继续坚持“课堂练习与作业并重”,既要照顾到程度好的学生,也要关注一些程度差的同学,让其赶上教学步伐;(4)在学生对老师知识传授要求上,要精益求精,把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多鼓励后进生积极进步,为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增加新的知识,使其学到更多;(5)在授课进度和任务安排上,要针对绝大多数同学数学功底薄弱、学习吃力问题,尽可能照顾大多数同学,努力使授课内容由浅到深,逐渐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理论和重点知识,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互动。

3.2 改革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使学生需求与社 会需求相一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内容,比如57.58%的学生学习《统计课》的目的是获得知识,获得一项技能者不足1/4,而社会需求方面除了部分研究岗位需要较深的理论知识外,大部分就业岗位对统计工作的要求是掌握一些统计工作技能,包括会做图表、会用软件分析,这就存在不一致;此外,部分学生混文凭也和社会需求格格不入。为此,需要改革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更加突出该门课程作为一种技能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功能,而不应当仅仅介绍一般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要增加一些单位非常实用的统计工具的技能训练,比如调研设计、统计软件的应用等实用知识。在考核方法上,要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和特点,降低学生对老师打分评价的比例,强化与教师互动的考核内容,让老师能放手大胆去干,不会因为担心学生评分低而降低其对该门课的学习要求;在对学生期末考试的评价上要多方位进行评价,既要考核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又要考核其期末知识,还应当考核其动手能力,增加学习压力和动力,促其沿着社会需求学好本门课程。

3.3 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纠正不合理的需求

首先,针对“自己投入精力不多”占到1/3和1/5的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存在错误认识等问题,结合目前就业形势,从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考研深造、在企事业单位对统计课程的现实要求入手进行交流,并借助于实例引导,努力改变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其次,针对一些学业有成的学生奋发精神的讲解,结合陈战辉的个人奋斗历程等一些案例分析,努力克服学生情商中怕困难的缺陷,纠正其“把考题出得容易些”的不合理要求,改变对本门课考核方式的错误认识;第三,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庸俗思想观念,如老师应“和学生关系好”、“容忍学生错误”以及学习完全依赖老师和他人帮助等问题,用正反方面案例加以引导,使其克服庸俗、懒惰、心理不成熟的缺陷,纠正这些不合理的需求,为其努力上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

3.4 结合学生、社会需求,调整学校对《统计学》 课程的教学要求

针对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好本门课程,但由于数学功底较差难以学好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现状,结合社会对统计技能使用课程的需求,学校方面要调整本门课的教学要求。由于目前学校安排的《统计学》教学课时不多,难以达到如上目的要求,可以会同本门课的其他老师重新拟定《统计学》的教学大纲,在《统计学》适当增加课时或不增加课时但理论课内容适当减少的前提下,考虑课下小组和个人自学方式解决实用软件应用问题,可自行设计或与其他专业课老师合作设计面向实际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提升该类实用技能;或者专门设置一门统计实用技能与软件课程,专业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先进的统计学技能,如EXCEL\SPSS等软件知识,在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需要的同时,增加其在就业方面的竞争能力[7],打出品牌,获得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4 结束语

笔者2011~2012学年在国际教育学院主讲《统计学》期间,充分考虑了学生、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需要,除了和其他老师未达成关于修改教学大纲的建议以及无法开设《统计学实用课程》外,基本上依照上述措施进行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率大为提高,教学效果有较大幅度改进,不及格人数为零,平均分数较上学期有一定的提高。由于是初次对教学工作的改进,加之一些措施未能完全实施,因而该模式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走较长的路,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63-164.

[2]王坚.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7):123-124.

[3]闫敏伦,李宗娟.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4):109-111.

[4]赵艳霞,李宇鹏,王晓巍.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57-158.

[5]吕洁华,姜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构建[J].统计与咨询,2010,(2):29-30.

第7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49-02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进行搜集、分析和解释生物学数据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在各高校生物类专业中普遍得到了重视。但该课程与数理统计联系密切,内容抽象,原理复杂,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统计学的理解和体会,在分析目前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顺应科学发展,探索改革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探索。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

生物统计学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必修课程,是进行现代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生物统计学主要讲授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统计推断,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工具,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生物统计学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的各种随机现象,是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该课程中的理论抽象、概念和公式多而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导致课程的学习枯燥而单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讲授书本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导致结课后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中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案例,而面对实际问题,很难利用统计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差

多数高校在第三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高等数学,有了一定数学基础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相关专业课程尚未学习,对案例中一些专业术语不熟悉,在用专业方面的例子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学生在第八学期才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需要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但有关统计学知识完全“归还”授课老师,“重新”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难度较大。笔者对农学专业166名学生2004~2005学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试卷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可以统计出学生成绩在各分数段的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试卷各题型分析,可以发现试卷中学生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得分较多,且变异系数较小,说明学生对这两部基本内容掌握较好;而填空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分析题得分较少,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掌握较差,且学生间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缺乏实践和统计思维能力;二是知识点掌握不细致,导致填空题失分严重;三是审题不细,答非所问;四是难点没有很好理解掌握,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实践课时少,软件应用差

受本课程大纲规定学时限制,目前生物类专业的课堂理论教学与统计软件上机试验不能有机结合。目前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类统计软件被广泛开发和应用,比如Excel表统计分析工具、SAS、SPSS、R语言和DPS数据处理软件等,各高校一般都是对各种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的说明讲授,而不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是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类软件,并能灵活运用。导致课堂所学内容与科研实践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利用软件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能显著提高。

三、生物统计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大纲

生物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适应科技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试验设计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进行设计试验,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在理论知识方面,主要讲述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统计推断和方差分析理论,常用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在技能技巧方面,应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上机操作所学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统计学”内容枯燥,公式繁多,理论抽象,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早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授课教师可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在推导讲解重点公式和理论时使用传统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而使用多媒体介绍基本概念和展示图、表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以提高课堂学生的互动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加强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生物统计学”课程与数学及生物学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理论抽象,难点较多,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有趣的、生动的、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把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习等科研活动中。课堂上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科研中的案例利用合适的统计软件进行演示分析。同时对各统计软件如SPSS、Excel、DPS等统计软件的特点和应用条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演示如何进行实际案例的数据分析,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目的。

(三)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统计素养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教好这门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根据这门课教学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将统计学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性考核。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解释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考核中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应用性的考察。由此可将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理论知识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权重占总成绩的50%;而为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并在计算机上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推断,得出结论,权重占总成绩的40%;最后是平日成绩的评析,根据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做出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10%。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希望达到能够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一个准确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该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应紧跟时展,更新教学能容,主动学习有关本课程的新知识和技能,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统计学;案例教学; 经管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5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94- 03

1 引 言

经管专业统计学是该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搜集、整理、显示和描述的方法,掌握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发现管理活动中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高校经管专业,许多统计学授课老师毕业于理学专业,授课侧重于讲授统计学基础知识和题目计算,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可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不错成绩,但会经常听到学生有这样反馈:学了很多统计学理论和知识,除了为通过考试拿学分,不知在将来工作中有啥用。另外,在后续课程和工作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时学生很迷茫,不知应用哪些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如何使学生将统计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并找到合适方法有效地解决,是经管专业统计学授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情境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在这些应用背景下分析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连接统计理论和实践,重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环节包括引入、讨论、实践和评价,如图1所示。

与统计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案例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由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的理论课程,具有高度抽象、逻辑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搜集的数据来源于实践,管理者面临的管理活动丰富多彩、瞬息万变。案例教学将统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案例演绎统计学概念和原理,把枯燥的理论概念变为生动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案例的引入直观具体,可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案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向职业生涯发展过渡的能力

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而设立的,一方面通过案例来诠释统计学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自行发掘数据规律所在,从而提出决策方法,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主要以团队形式工作,通过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不仅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交流、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锻炼,这些素质在经管专业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也非常重要。

2.3 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参与性,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受多年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统计学课程往往以教师为主进行讲授,学生养成了上课只记笔记,不思考不提问的陋习。案例教学中,案例的分析、统计方法的讨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不少经管类院校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或开展软件应用实践,安排课时让学生上机分析数据;或进行专题性、综合性实践,在课余组织学生进行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这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笔者在实际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时遇到了以下问题,使得案例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3.1 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

担任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往往来自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引入环节倾向于结合案例讲解统计概念和理论,而不分析应用背景,讨论环节倾向于对问题自问自答,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实践环节注重软件应用能力实践,忽视综合性实践,评价环节注重卷面成绩,忽视案例参与的评价,使得案例教学变成案例罗列和讲解,流于形式。

3.2 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

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案例教学,学生们对教师布置的各种任务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参与案例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习惯坐着听课并记笔记,课前不准备,课堂上不作为,案例分析和讨论往往依赖于小组中的 “核心”成员,致使案例教学陷入两难窘境。

4 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通过案例讲授统计概念和理论。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中要从教学目的出发,重点解释应用背景,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各个实施环节中,及时发现学生不适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4.1 案例引入环节

案例引入旨在通过案例使学生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背景。

例如统计学中“方差分析引论”的学习,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方差分析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使用方差分析,而不是方差分析中抽象的基本概念。引入“对某大学图书馆使用情况调查”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先讨论“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到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结果为年级、学科、性别等;再提出问题“如何衡量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为可调查“月平均到馆次数”。方差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检验某个因素(如年级)对某事物(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是否产生了影响,前提是“因素”应为分类型变量,“某事物”应量化为数值变量,统计概念关系如图2所示,方差分析通过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到馆次数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得到年级是否是学生使用图书馆情况的一个影响因素的结论。

从案例的角度出发,引导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首先掌握分析方法的应用情况和适用条件,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在达到经管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提高了经管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积极性。

4.2 案例讨论环节

案例讨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讨论和师生交流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例如为了加深对方差分析基本原理的理解,提出检验方法比较的讨论题,为检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月平均到馆次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同时比较4个年级)和均值检验(4个年级两两比较)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异同点在哪。此类基础性论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课后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学习资料查阅中实现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深刻理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4.3 案例实践环节

案例实践环节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类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统计概念和方法,运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包括软件应用能力实践、专题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应按教学阶段依次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软件应用能力实践,让学生学会用软件分析数据,帮助经管类专业学生从复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增强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其次,章节学习结束后可进行专题性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新学统计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完成方差分析的学习后,利用案例“本校图书馆使用情况”,要求学生分组展开调查收集数据,在专题性实践中掌握方差分析方法的适用情况和应用。统计学课程结束后,可安排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在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统计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比如开展“某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专业行业选取企业进行分析,金融学专业学生可选择某证券公司或某保险公司,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选择某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在融入专业知识应用的同时,指导学生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难度最大,要求综合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组织和评价尤为重要,应及时对综合性实践过程中的每个阶段——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和报告撰写提供建议,并做出评价,提高学生严密思维能力、精确的表达能力以及定量分析能力。

4.4 案例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包括案例分析的评价和课程成绩的评定,旨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统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效果。

针对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的情况,可以提供资源帮助解释及示例,并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针对学生实施案例分析出现的问题提供建议、作出评价。例如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整个过程可分为确定调查方案、收集分析数据、撰写分析报告3个阶段,在确定调查方案时,以“企业的员工满意度”为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调查哪些项目以衡量员工满意度,同时要考虑采用哪种分析方法,指标应该设计成什么类型的变量,并从他们提交的调查方案中举例进行分析和评价,避免出现由于设计不当,而导致数据分析过程中无法实现调查目的。让学生深度理解如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融入统计分析思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应用能力。

此外,修改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对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统计学的课程成绩只考虑卷面考试成绩,实施案例教学法,笔者采取以下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堂参与占20%,实践活动成绩占30%,卷面考试成绩占50%。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提高自己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课程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 结 语

从案例引入、讨论、实践到评价,在统计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且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案例教学的4个组成环节入手,阐述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实施案例教学提高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对策。教师除了自身充分准备案例教学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与内容,调整统计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让学生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这样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 贾俊平. 统计学[M]. 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胡明礼. 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9(30):4-5.

[3] 王吉春. 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 统计教育,2008(3):24-25.

第9篇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急需一线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统计学》主张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等手段,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进行研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学生只有学好这门课程,掌握具体的统计操作方法,进而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因

(一)《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统计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实践技能,其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实践产生极大的影响。统计学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规律的强大武器,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要真正发挥《统计学》的作用,我们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学习有效性的需要

《统计学》是历届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主要依靠“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分析,学生练习”来完成,教学效果差。犹他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学生如果单纯听课,只能记忆5%的内容;单纯读书能记住10%;如果在听课或读书过程有听觉或视觉辅助,记忆有20%;如果其间有讨论,记忆会增加到50%,而如果学生有动手参与的机会,记忆会达到75%。要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给学生提供讨论和动手参与的?C会,需要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需要

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各阶段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室讨论制定,统计工作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始终未能走出校园。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单一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将来要步入的社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单纯的校内实践,统计工作涉及面相对狭窄,学生无法应对一些特殊问题和突发事件,无法真正适应市场。《统计学》教学中,应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知识能力系统性的需要

《统计学》教学围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都配备有具体的操作方法,配套有例题和练习题,但是各阶段之间是脱钩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片段,没有围绕某一目的和任务系统性地学习。《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围绕同一目的和任务展开,提高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可以快速适应社会,承担起具体的统计工作。

二、《统计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

(一)深化《统计学》课程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对《统计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首先,开展了“统计从业资格培训”,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学》学习积极性。据统计,该系学生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高达98%,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其次,更换了教材,将传统的教材更换为项目化教程,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目的和任务展开,提高了《统计学》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开发《统计学》课程

笔者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模式,首先在班级中分组,每6人一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统计设计阶段各小组确定好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可以由教师给出任务,小组选择,也可以由小组自拟),然后编制计划任务书。接下来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全部围绕已选定目的和任务展开。最终,小组要上交的资料包括:计划任务书、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报告、整理方案(含分组表、汇总表等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报告等。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也是学校教育与模拟工作场所的有机结合,创新开发了《统计学》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培养“统计调查员”的岗位能力

2014年8月,我国《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但是,学生直接到企业统计部门参与统计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涉及企业机密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问题,企业一般都不愿学生直接到企业统计部门去实践。

企业要占领市场,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向,经常进行市场调研,然而调研项目费时费力,企业很难从工作岗位上抽出太多人力资源。而学校的人力资源得天独厚,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承担企业的市场调研,或调研项目中的某一专题调查,企业有师傅指点迷津,徒弟(学生)按照要求带着任务进行市场调研,既解决了企业的市场调研难题,也让学生真正当好了学徒,接触了市场实践,培养了学生“统计调查员”的岗位能力。

三、完善《统计学》课程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

《统计学》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融入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考评方式,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学习积极性。整个实践过程中难免有滥竽充数者,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出现,各小组要做好讨论记录,一方面,可以督促小组成员积极发言,集思广益;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有区别的确定实践成绩。

(二)教师严格把关,提高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统计学》课程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必须要严格把关。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是在最初就确定下来的,整个统计工作阶段必须围绕目的和任务展开,后续工作可以不断补充和完善,但不可以中途变换目的任务,不能“知难而退”,更不允许后续的调查分析和前面的目的和任务脱节。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统计工作流程,提高知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任务驱动模式和多种实践指导手段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统计学》课程构建多元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任务驱动模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它注重“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带着任务在不断探索中学习。该模式偏向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可是学生实践经验缺乏,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导,将多种实践指导手段结合。我们可以借鉴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聘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统计人员对各小组的统计设计方案进行评判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第10篇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近几年,教育界的同仁已经开始借鉴国外经济学教学理念即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这就对经济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专家学者结合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研究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如何进行多媒体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

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知识与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形成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求更好的体现经济学专业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点。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经济类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点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三大统计阶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1、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讲授。主要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统计学的几大代表理论、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和职能等,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的讲授。主要是对统计调查方法、调查手段、数据整理技术、如何进行分组作业等内容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过程的前两个步骤,即统计调查与

3、统计分析方法的讲授。重点讲授综合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目的是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社会经济具体问题的能力。

上述三大块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统计学基本知识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分析方法则是统计学的最核心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1、提高教材质量,增加教学材料的信息量

大力提高“面向21世纪”规划教材或高等教育出版社重点教材的使用比重,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双语教学课程全部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提本文由收集整理高自编教材的质量和水平,修订和编写出适应我专业培养人才需要的系列配套教材,最终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新体系。当然,除了现有的固定教材外,教学中还需要采用辅助材料,即课堂补充材料。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学科的趣味性。这些材料来源可以摘自近期期刊、重要会议纪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相关学科的教材、网络媒体等。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统计学是关于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传输和开发利用的方法论科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承担着为其它各门专业课提供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重要任务,通过统计学的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验数据分析、统计调查等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阅读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即把课外自学与课堂讲授、课外调查与实验分析、课内实践与课外科研三种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讲授与自学——夯实基础;调查与分析——突破重难点;课内实践与论文科研——培养能力,做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统计学的教学应以互动形式为主,逐渐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分析数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把该课程内容构造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突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利用实验课时,调整实验难易度,加大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结合案例教学,比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深入浅出的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1块黑板、1支粉笔、1本教材、1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拓宽培养途径,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发

开展学术讲座、科技活动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

这一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达到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加上教师的潜心钻研,我校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科学,也逐步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达到了复合型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4、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吸收国内外《统计学》课件优点的基础上,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套质量较高的课件。在课件中以excel作为计算工具,实现powerpoint文档与excel文档的超级链接。同时,我们积极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获得了许多统计处理软件及教学课件,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觉得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可接近,易于接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上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统计资源。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手段学习统计学,我们除了提供一些统计网站给学生参考之外,还将部分多媒体教室与校园网连接,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接调用网络数据,如一些统计信息、统计案例、国外的统计课件等等,使信息量大大增加,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今后,网络教学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11篇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无论是宏观的经济分析还是某一行业或企业对自身的发展做出预测与决策,其涉及的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而预测和决策都离不开统计分析。社会、企业、民众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统计,且统计数据、统计指标、统计分析方法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和日常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2011年,统计学学科新增为国家一级学科。同时,确定了统计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分别是数理统计学(理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经济学),生物卫生统计学(理学),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经济学、理学)。袁卫(2011)指出应用统计学专业是一个开放的二级学科,凡是在前四个没有涉及的应用领域,都可以在应用统计学中进行设置,因此,应用统计学专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且其学科性质要求大力推广实践教学[1]。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加强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统计计算、数据挖掘等实际操作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二、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困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已有“黑板粉笔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和教学要求。在已有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说其真正掌握了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的方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方法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姜钰(2011)认为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实际问题的模拟实验、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校外实习等在内的整个过程[2]。李玉萍(2014)认为统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课堂上实践教学、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校外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3]。

有些应用型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实施效果并不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实践教学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应该考虑其设置项目的完整性、设置项目之间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与连贯性、实践教学师资的配套性等。如果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在实施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问题。如实践教学项目较少、项目之间存在重复或时间设置顺序错乱、师资不足导致有些实践课程不能正常开设。

(2)实践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负责人可能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案例讲解或者在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验证分析。实践教学缺乏针对周边或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缺乏以项目推动实践教学等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动手操作能力差,缺乏从专业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财力、物力保障不足。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专业化实验室,有些院系虽然有实践教学相应课程,但相应的配套实验室并没有建设完成或正常投入使用,这将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实践教学如果需要分析周边实际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对外交流学习等,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而如果相应的资金保障不足将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4)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全面。有些教师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认识片面,认为实践教学即为验证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将课本上的案例或练习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简单分析即为实践教学,而忽视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以项目推动实践教学、以校企合作推动实践教学,这将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从应用型大学角度出发,分析应用统计学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符合社会需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其体系设计应该考虑社会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而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分析、理论验证等。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差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个院校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应该根据自身院校特点、所处位置、师资队伍等因素制定带有自身特色而非同质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应互相关联。在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开设实践教学的项目,而且要考虑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将各环节看成彼此相互独立。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因素

1.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视角,在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中,可设置实践课程的包括统计学原理、应用回归分析、企业经营统计学、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统计质量控制、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预测与决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R软件等。在开设时间的设置上,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要先于其他课程开设;应用回归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要先于计量经济学开设;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要先于统计质量控制开设;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R软件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可能会涉及其他课程知识,其实践环节开设在最后。在课程知识体系的关联上,应用回归分析与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可适当进行整合,将应用回归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铺垫。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与统计质量控制实践教学环节可适当进行整合,将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统计质量控制实践教学环节的铺垫。在借助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实验教学老师需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为了避免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开设实验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理论课与实践课分离。

2.综合实训教学

首先,学生对所学知识需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已掌握几种常用统计软件并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最后,学生能根据分析结果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因此,综合实训教学应开设在大三,并以项目课题、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推动综合实训教学。在设置过程中,综合实训教学需进行模块化,同时,避免不同模块内容同质化,需要指导老师对综合实训教学项目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综合实训教学包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实际经济问题利用所学知识撰写调查分析报告,并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其成果进行汇报;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统计建模大赛,在建模大赛的过程中,学生需将实际经济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量化、设定分析指标、构建模型、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及经济问题背景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在上述两个基本模块基础之上,指导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衍生,并对综合实训效果进行总结并在后期加以改进。

3.社会实践

除了统计模拟实验室以外,学生还需要到真实的环境中,分析周边热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社会实践项目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其实现方式可以多样化,如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调研、去其他院校交流或统计培训、参与校内外市场调查项目的调查与分析等。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同时,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并根据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增强专业技能。

4.毕业实习

在大四时,组织学生去金融机构(含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机构等)、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有关统计岗位实习,实习工作职责如下:

通过毕业实习,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密切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即将开始的工作做好准备。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的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因此,为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得以顺利执行,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积极研究实践教学问题,主动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切实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切实做到工学结合,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去统计局、调查公司等与专业相关单位去实践以保证课堂实践教学和社会实用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完善统计实验室的使用功能

统计实验室的功能将对实践教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功能齐全的统计实验室不仅能保障本科生开设统计学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还能为专业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是承接校外课题及申报科研项目的基础。

第12篇

关键词:微课;统计学;教学效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2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的应用不仅限于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也会用到统计知识。财经类院校的《统计学》主要面对非统计专业的财经类学生,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数理素养也有很大的区别,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学生为本的授课是笔者一直关心的问题。自从使用了微课这种方法,学生学《统计学》的兴趣大有提高,课堂效果有显著的提升。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微小”的教学活动,指教师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的围绕某章节或某个知识点甚至某一概念等内容制作的简短、完备、独立的知识传播课程。微课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并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但微课要借助于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师要经过缜密的过程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过程,微课的设计过程符合信息化教学要求,课程的承载方式网络多媒体,其内容仅是某个小的知识环节甚至一个概念的解读,每个授课单元都很短,但每个单元都独立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微课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微课看起来“微小”,但效果不“小”。微课都是比较短小,不如一般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长,但是它的作用很好,学习效果显著,是一种难得的学习资源。第二,微课虽然短小,但是它的知识内涵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第三,微课虽然短小,但其进程不慢。每个微课的知识讲授都很短,多个微课结合起来,构成微课知识群,不比大课堂进程慢,实际效果更好。第四,微课可以随时更新随时学。因为课程短小,可以紧随知识的更新,对微课进行调整很方便。

二、微课的开发步骤

微课的开发要涉及多个层面及不同的相关人员,具体的开发步骤如下。

1.整体规划。在进行微课开发前,必须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及进度计划,形成统一的开发标准,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的规划是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要根据受众的特点,按照相应的课程标准并结合特定的使用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开发人员共同确定相关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项目相关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2.建设共享平台。完成上面的第一个步骤后,接下来应该构建共享的微课平台。有关人员要基于微课进行微课开发、分享和应用,该平台须由主管部门管理和协调。平台功能不仅要满足使用者的微课开发和日常运营,而且要便于用户开展有关研究,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内容开发。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微课开发的主要工作,它决定着微课开发的成败。开发之前,先要对相关人员做技术培训。然后,设计选题,把相应教材内容梳理成不同的相对独立的模块。其次,根据模块的内容,组织设计讲述内容。再次,进行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加工。最后,微课的上传、报送及审核。如果必要的话还要进行评价反馈,确保课程的讲授质量。

4.交流及改进。微课的开发主要目的就是用于交流与应用。通过各方人员的交流,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参与到微课的评价中来;定期组织学生和教师对微课的使用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

三、微课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现有《统计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特点,微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微课教学,要求授课老师结合微课的“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四要素,进行《统计学》知识群的构建,并将其应用到《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支持翻转课堂教学、体现课内差异化教学并支持课外的辅导答疑,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

1.微课教学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统计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不够;第二,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异很大,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照顾不同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授课;第三,学生课后的学习不主动,不能很好地完成课下作业。

通过微课的模式把上述问题转化成以下问题,具体来说有三个:(1)如何通过微课资源,帮助同学学习《统计学》新知识。探讨如何帮助学生预习导学,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2)教学中知识难点的处理。主要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处理会重复出现的典型问题、难点,及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先导知识点,完成有针对性的学习。(3)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的巩固拓展。对于程度较好的可以提供拓展为目的的微课,程度差的提供难题分析讲解,及时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运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首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利用微信平台让学生先微课学习,并完成预设的任务,以便课上参与讨论。其次,利用微课差异化模式,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知识群资源,以达成差异化教学目的。最后,利用微课资源,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和概念,完成课后的辅导答疑。因此,我们可以研究利用微课的上述特点,解决《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微课能达成的目标。我们主要探索如何把《统计学》的教学与微课模式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微课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1)给出《统计学》的微课知识群资源,以便授课老师和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或学习实践来使用。(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的热情。(3)基于微课的知识难点处理优势,给出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建议,要给出体现专业特点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课后完成课后的答疑和作业。总体目标是通过微课的模式,找出适合于不同专业的《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微课,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由于微课的灵活性,可以结合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授课、辅导,从而也使教学过程实现了差异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微课教学的内容。微课教学主要由参与录制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统计学》教学实践,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经验,比较分析并讨论、提炼出《统计学》的知识群结构,并用微课的形式将这些知识群展现出来,供师生们下载使用。《统计学》的微课录制先从基本的描述统计开始,结合不同的专业要求,把描述统计知识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知识内容凝结成十分钟的讲述内容,并做成微课资源。接下来,把推断统计及其他知识也类似做成微课资源,供师生使用。同时,开发组把此方法推广给其他老师,并总结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改正,最后形成《统计学》微课知识群资源库。

具体来讲,首先依据课题参与人的教学经验,形成《统计学》的知识体系框架。其次,将统计知识微课资源化,形成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知识群,便于同学们在学习中选择使用。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调查教学效果的测评数据,分析比较微课在教学实践中的效用,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加以完善。

四、结束语

统计学的产生、发展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应用,并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满足不同专业社会应用的需要。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充分利用《统计学》和微课的各自特点,把微课纳入到《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中。利用微课,我们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可以设计个性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微课的反馈与评价,可以不断提高与自我成长。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如果要建设《统计学》微课平台,必须从各方面同时着手,多管齐下。这要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很多方面的因素。建议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结合统计学院系,共同针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人才需求趋势改善现有《统计学》教学模式,建立新型适应就业要求的《统计学》微课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林泉.基于动态技术支持的统计学教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2]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学刊,2014,(7).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4]陆晓燕.关于统计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5]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效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