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0 10:2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的主要基础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强护士健康教育意识的必要性
健康是人类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医院也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应用于临床,广大护士已成为病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健康教育中,护士要以现代观,应用护理程序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应用科学方法解决病人健康问题。
健康教育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2],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发现,虽然现在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是它的深度和广度是远远不够的。
健康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护理事业的发展有大趋势:一是护理人员将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力量;二是护士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三是护士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的平等合作者;四是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然是护士的重要任务。就普通意义讲,健康教育贯穿疾病防治的终,预防保健和社会医疗服务是现代护理人员的基本职能之一,而进行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职能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手段。
在继续教育中重视护士的健康意识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者,具有较系统,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护理知识及工作经验,对她们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有较好的基础。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在理论教育中传授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只有比较多地了解健康教育的意义、目的、方法及知识体系,才能在面对患者及其家属,面对社会群体实施健康教育时得心应手。我们通过继续教育这一途经,坚持将健康教育的知识贯穿于其中。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有关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讲座,在护理人员中强调健康教育的观念,介绍健康谱和疾病谱的变化特点,特别是对患者的教育在治疗和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积极鼓励护士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和有关健康教育学习班,及时吸取其他医院的有关经验和累积资料,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教育知识。
在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中培养健康教育技能。据临床工作调查反映,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程序的过程中,落实健康教育不好,认为健康教育是软指标。经了解其主要原因是护士不知道怎样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没有养成习惯,因此,长期以来,健康教育在临床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我们利用学生的岗前培训和护士岗位练兵教学,大力推广“角色置换法”,让学生或护士互为患者和护士,亲身感觉不同角色特点[3]。将在每项护理操作中应解释的和介绍的内容进行规范,即心理指导,操作前指导,操作中的配合指导,操作后指导。要求护士在练习每项操作前、中、后将本项操作的有关事宜介绍给患者,“患者”也同样随意提出问题,这样不仅练习了操作,而且又获得了健康教育技能的训练,护士在病房为患者做处置时,养成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习惯,有效地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病人的治疗和护理之中。
参考文献
1 陆骏,陈美红.用电话回访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67-68
2020年初中心理委员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的
通过举办培训班,提高心理委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初步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应对措施,熟悉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发展自助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技巧。
班级心理委员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他们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与学生沟通。对他们进行选拔培训,使他们自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班级、系、学院和社会专业医疗机构的预防与危机干预系统。
二、培训对象
学院各班心理委员
三、组织机构
由心理咨询室制订,联合各系在全院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工作。
四、培训形式与内容
全院集中培训与各系集中培训相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采取专家讲座、经验介绍、团体辅导、交流讨论为主的形式。师资为我院心理咨询的专业老师。培训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和心理委员素质拓展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与成长、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成因、朋辈辅导技能技巧、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健全人格与完善自我、经验交流与分享体会。
一 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蚌埠学院是一所省属以工为主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开设了4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5个,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程。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开设此课程的2016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6年蚌埠学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906人,其中理工类2325人、文史类361人、艺术类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从任课教师、学生的角度了解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
(一)访谈的组织和实施
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包括专业负责人、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5名一线教师,了解不同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学现状,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开展情况的看法;学生主要包括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的部分同学。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编制了《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于2017年6月课程最后一次课,对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401名大一新生实施测量。
三 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定,结合蚌埠学院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确定课程目标。
1 知识层面
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及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技能层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等。
3 自我认知层面
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师资情况
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1名。师资情况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统计数据)。从性别上看,以女性为主;从年龄层次上看,30-40岁教师有3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从学历、职称层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职称均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讲师1名助教;从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从教龄上看,3名教师教龄超过10年,其中1名超过30年;从总体上看,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
(三)课时安排
根据蚌埠学院2014年修订的本科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共28课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学时间分别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每学期14课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本课程从2013年9月首次开设,至今为止,只有 2013~2014学年度、2014~2015学年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分两学期开展教学;2015~2016学年度、2016~2017学年度由于阶梯教室不够用等原因,均为第二学期集中教学,2017~2018学年度截至目前尚未开课。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8个部分。主要涵盖三大类,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二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是大学生常见适应性与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调适。
(五)课堂规模与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课,人数为200人左右,班额较大。通过教师访谈得知,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学互动主要包括配合相关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测试。
(六)教学考核
本课程教学考核类型为考查,采用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查(开卷笔试)与平时成绩。最终成绩以五级制计分,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自行出试题。根据?L谈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和试卷答题两种形式。
四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没有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学校方面
从总课时量来看,少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课程课时的相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由于第一学期需要使用阶梯教室的课程较多,所以随意变更课程教学时间,并未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课。教学时间的变更对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方面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整体偏低,自觉到课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上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说话、玩手机、听音乐、做其他课程作业、吃零食、发呆、睡觉等。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表3所示),55.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和非常没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较为排斥、不重视。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所示),出现超过三次的问题行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和说话,其中玩手机的占86.5%、做其他课程作业的占52.1%。
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发现,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认为自己是理工科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浪费时间;二是,理工科课程多、作业多,学业负担较重,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不如抓紧写作业;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课开卷考试,可以直接上网搜索答案,不需要太过于重视。
(二)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够强
教学内容是为人的,是帮助主体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客体条件和工具,应适应和满足主体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多元化、快速传递使得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同时,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之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无法适应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在调查中发现,67.1%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太过于传统和笼统,指导性不强。
此外,教学时间的调整也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如“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按照课程原有时间安排,这一内容授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第四周,此时学生正处于大学生活适应磨合期,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一内容授课时间变更为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教学内容基本无效。
(三)班额过大,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是静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其变得鲜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传递为主,可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传授心理健康调节方法的作用,即能够实现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无法实现技能目标和自我认知目标。
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们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通过广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将基础理论知识和生动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虽然喜欢案例,却仅限于听故事,不能认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课后容易遗忘,很难在自己遇到相应的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尝试使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讲授、团体辅导、案例分析、自由表达、角色扮演、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相比讲授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技能和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工科学生上课氛围相对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师无法完全把控课堂、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新的教?W模式无法顺利实施。
(四)教学考核缺少统筹规划
目前,中国体育教育主要偏重于实践教学,而理论教学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引起重视。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应重视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学到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为高校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校学生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必要性
体育理论知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认识,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形成与深化的前提,是培养“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第8条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海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这对于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科学理论、体育知识及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学生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能力。首先“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要求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这为高校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学生在自主锻炼的影响下,急于要求掌握体育理论知识。高校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理论,能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最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健康人格培养创设条件。体育理论知识涉及领域广泛,不仅具有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的价值,而且蕴涵深邃的哲理和人文教育价值。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促使高校学生体味到体育与健康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他们在体育实践中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同时对培养民族精神、团队精神、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现状
1.高校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现状表明,大多高校学生认为体育课最主要的是实践课,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感兴趣、不重视。调查发现,体育理论课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只有20%〜30%,许多学生要么是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要么在上课过程中偷偷逃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学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是由于人们还长期普遍存在_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身体、打球跑步、放松心情,掌握健身的运动技能。有些高校学生在以前的基础教育中甚至从来没有接受过体育理论,他们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体育是一门科学。
2.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实际系统性。随着中国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整体改革的尝试,出现了一批各有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在《纲要》中,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体育理论课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全国普通高校也没有统_的教材,因而造成了众多高校、许多老师选用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比较随意,往往没有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很难满足目前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的要求。据调查,目前高校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的比较匮乏,对本应该掌握的体育健康、体育保健等体育常识知识明显缺乏。
3.高校学生体育理论联系实践不足。首先,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的问题,致使体育理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不够深刻,因而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没有对学生切身利益产生明显的效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学生获得体育理论知识的渠道单影响体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体育理论教学获得体育理论知识形式单一。而校园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完成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属于校园体育活动获得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1.加强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一方面我们要建立新型体育理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体育理论兴趣。体育理论教学模式是指在教材内容、组织结构、教学方式手段等方面要符合高校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学生可以自己选课对感兴趣的体育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集中教学,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还可以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主动,拓展学生的获知途径。另外,在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增加对学生实效性较强的内容,据调查,高校学生目前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更为关心与关注,占75.60%,排序第_。通过健身、健康、娱乐、保健等理论基础的学习,切实解决学生体育锻炼问题,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学习态度,健身不再盲目。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理论的考核。考核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考核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把考核成绩计入体育课总成绩中或者单列体育理论课考试成绩。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或其他方式。总之,要达到督促学生自觉学习、重视理论知识掌握的目的。
2.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结构系统化、教学方法现代化。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适当统一并灵活,教学内容选择应系统、科学。教材的使用应适当统一并有一定的灵活性,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自编或其他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内容的系统性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全面、系统讲授,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结构系统化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系统性、科学性,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全面、系统讲授,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大学体育教育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体育,避免与中小学体育课重复的教学。教学方法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学物质设备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扩大教学规模。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避免单一教法给学生学习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的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实效性 实践课
[作者简介]张艳萍(1979- ),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外语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研究;朱琦(1978- ),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重庆 40003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8-03
一、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意识层面上已经重视该门课程。经过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共同努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均进行了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任课教师多年来的教学努力已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在增强教学实效性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总感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不够理想,教师的构想与学生的实际接受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进一步使课程从学生层面更具实效性,我们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门课程满意度很高,但也表达出更高的期望,并且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将问卷调查结果加以整理有助于完善今后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用随堂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几个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展开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96份。调查内容涉及:(1)本期教学中你最喜欢的章节是什么?为什么?(2)你不喜欢的章节有哪些?为什么?(3)在本期教学中,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4)在本期教学中,你感到不满意的是什么?(5)为了使这门课程更能学以致用,你有哪些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喜欢与不喜欢章节调查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大部分章节都表示了满意。分析认为,“情绪与情绪管理”这一章的内容除了介绍情绪的产生与意义,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景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角色扮演进行了调控情绪的训练。“人际交往”一章大部分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介绍大学生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知道了这个阶段自己与他人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际冲突出现的原因,加上人际技能训练也是直接针对学生常见的人际问题的,便于理论用于实践。在课前的访谈中我们就了解到,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原因都希望增强对自我的了解,以及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并希望在这个课堂上学习如何管理日常的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与同学合作等。因此,对这两个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爱。相反的,“发展简史与流派”这一章的内容偏理论性,且多是基础性知识,与实际结合较少,学生听课时虽然能够投入,但是课后印象不深刻,运用起来困难。
(二)满意与不满意调查
总体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风格、个人素质等给予了肯定;二是对案例教学、实践课等形式的肯定。不满意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觉得总体上内容偏少、知识系统性不够、课后延伸较少、部分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等;教学方式上,主要提到的是觉得参与性不够,缺乏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中,学生满意和不满意存在一个共同的影响因子,那就是教学方式,尤其表现在对参与性的评价上。表示满意的学生说获得了实践机会,能够充分参与课堂;表示不满的同学则表示,课堂上参与性不够,影响学习兴趣。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首先,学生有极强的自主心理,强烈希望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好现象,要善加利用。其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看似矛盾的结果呢?虽然我们已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但由于是上大课,得到实践机会的仍然是少数。
(三)学生意见与建议
根据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因为这门课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学习之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次调查针对这个问题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建议多集中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对案例教学的认可,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意见,比如建立班级博客、增强及时的心理动态互动等。有的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授课外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组建心理剧团定期进行心理剧目的演出和赏析,加强对现实问题的了解与体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四、结论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应兼具普及性、系统性、实用性
论文摘要:了解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以及基层医院中影响护理健康开展的诸多因素,如护士自身素质低、知识水平不足,施教过程中的单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动与病人沟通,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讨论并采取相关措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重视人的因素,给予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地位和待遇,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增进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信息反馈,密切护患关系及互动作用,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和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大分支。是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教育和护理干预。它不仅包括一般的公共卫生常识,还要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病源机制、治疗及护理知识,包括用药知识、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副作用等,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病人及家属住院后的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有关知识指导,是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基层医院由于受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健康教育是很难深层次开展。如何推行这项工作呢?就必须明确目的,正确认识其涵义,并用各种形式和方法,通过角色作用和角包转换及相关学科的参与来促进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1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涵义不清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在理论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和书籍比较少,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培训[2]。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的卫生宣教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参于普及卫生知识,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向建立健康行为转移,向人们提供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使个人、群体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时,有能力作出决择,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
1.2护理自身素质是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护士本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另外护士因人员少,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和认识不足,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口头方式、宣传资料及墙报的方式向病人传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输,忽视了健康问题的反馈,因而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个性化教育,语言亦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动与病人沟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导致护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解决因健康问题及环境改变所出现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
1.3其它因素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以及病人因素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护理工作实施完成。因为护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否则这项工作将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基底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等,都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2.1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整体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观念转变,调动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对病人及家属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水平,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进行决择,同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反馈、评估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而护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内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并通过板报、录相、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书面教育和问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个体、病种在疾病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2.3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时,及进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尊重关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患双方都在寻找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凭经验进行护理实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努力创造条件,使护理实践逐步跟上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摘要]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缺乏师生互动下的情感体验,没有与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调,也缺乏开展情感教育的多元渠道。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理清情感教育与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校教育机制,立足社会实践,拓展情感教育的渠道,促进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
关键词 ]情感教育 大学生 教育工作应用
[作者简介]李祥(1982-),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224002)梁芷铭(1981-),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广西钦州 535099)徐福林(1981-),男,广西岑溪人,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政治教育。(贵州 贵阳 55008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校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LS2033)和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项目编号:2013S2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49-03
相对于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注重发展人的情感,调控人的情绪,协调入的生理、心理、情绪、思维、认知和品德,完善人的情感结构,重构人的情感世界,把人引向一个更高的高度,包含着人追求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激情与热情。没有了情感,教育就失去了灵动与活力,难免陷于空虚。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情感教育的价值
(一)内在价值
1.认知价值。人的认知涉及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多方面,与知识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中,学生能对自身情感以及情感的生长机制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摆脱情感纠葛的干扰,为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一旦得到提高,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同时,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自身认知机制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2.交往价值。学生时刻处于与外界的交往中,既有个体性的一面,又有社会性的一面,是一个由个体性向社会性发展的独立个体,处于独立自我的形成过程中。情感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形成开放性的自我,发展情感,重构情感世界。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稳定,交往技能、交往品质、交往体验和交往情感得以形成与发展,并最终以独立的姿态进入社会交往网络。
3.道德价值。情感和道德有着天然的联系,都源于人的内在世界。缺乏情感的道德,是无力的、虚伪的、丑陋的、易碎的。良好的情感教育,能触动学生心灵最美好的一面,唤起学生对崇高道德的向往和对道德体验的追求,帮助学生区分善恶美丑、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良好的情感教育还能促进社会公德的培育,为伸张正义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道德基础。
(二)外在价值
1.政治价值。情感教育的政治价值,是由学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虽然学生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学生作为国家公民,深受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是维护政治稳定、营造和谐国家的重要力量。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良性调控,形成良好的情感状态,正确认识自身与国家的情感关系,培养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进而形成合理的情感结构,为政治稳定和国家和谐创造条件。
2.社会价值。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下获得发展。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影响了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妨碍了学生的社会情感和社会经验的发育。良好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地把学生与社会生活、社会情感、社会规范、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联系起来,推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使他们能正确面对现实社会,区分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以科学的眼光审视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体认社会的共同利益,认同社会的共同价值,从而呈现情感教育的社会价值。
3.文化价值。情感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整合和传播的过程。一方面,情感教育需要整合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形态下的情感文化;另一方面,情感教育需要将已整合的情感文化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学生接触了不同的文化并深受影响,为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和文化选择建立基础,能很好地促进真、善、美的情感文化的传播与塑造。同时,在良好的情感教育带动下,学生对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样式、文化因子产生了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传播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情感教育的文化价值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文化情感来实现的。
二、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困境
(一)缺乏师生互动下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产生于师生之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其本质要求。大学情感教育往往过于重视道德知识和情感知识的灌输,少有情感体验,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道德知识和情感知识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但终究不是情感教育的全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感世界是开放式的。在充斥着道德知识和情感知识的教育环境中,师生的情感体验被压抑,互动空间被压缩,有目的、有活力的情感活动难见踪影,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道德和情感的认知,使他们难以真正形成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健康明净的情感世界。
(二)缺乏情感教育与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
在高校改革中,情感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进入高校教育机制,与智育一起影响学生的成长。如何有效地协调情感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智育的关系,如何安排这些课程,配备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安排多少课时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只有厘清情感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智育的关系,才能为情感教育的发展开拓空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还是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情感教育都让位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智育,处于高校教育的边缘,没有形成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智育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关系,也没有构成完整的教育网络。
(三)缺乏开展情感教育的多元渠道
情感教育涉及学生的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情绪、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等多方面,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心情的愉快以及获得成功体验等内容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情感教育,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就目前状况来看,情感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且大多体现在“两课”中,缺乏多元渠道,尤其缺乏实践教学活动。情感教育大多流于情感认知,缺乏真正的情感提升与情感重构。
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创新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增进师生互动下的情感体验创造条件
1.正确认识和维护师生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这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体验互动的基础。教师要主动告别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促进师生互动的角度,重新体认自身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学生要主动争取情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主动表达自身的情感需求和情感需要。因此,要在情感教育的理念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的引导、组织、调控作用,使教师和学生形成科学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科学的人际关系中成就自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2.科学地把握和处理师生在情感教育中的关系。情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既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要深入分析不同性别、发展阶段、成长背景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情感诉求、情感需要和情感动态。同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自身,包括知识结构、情感结构、情绪结构和心理成长等方面,为科学地把握和处理变化发展的师生关系建立知识基础、情感基础和心理基础。
3.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促进师生情感体验的互动。“情感需要体验,人们能够在情感的体验中,规范、升华、完善自己的情感走向,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得到不断的提升。”③要在情感教育中增加师生情感体验,尤其要增进师生互动下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情感状况划分类别,归类建档,寻找其中的规律与普遍性,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主动表达自己的正情感和负情感。同时,教师要借助不同的场合表达对学生的情感,传递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正情感,传递校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正情感,为在情感教育中增加共同情感体验、完善情感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的多样情感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单向流动,而是在不同的情感关系尤其是师生的情感关系中发生分化、组合、停顿、推移和提升,为师生相互理解、沟通情感搭建了桥梁。
(二)构建科学的学校教育机制,有效地协调情感教育与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1.科学把握情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作用、功能和价值,明确情感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边界,明确情感教育对发展智育的正能量。要加深认识情感教育机制与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差异,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为构建科学的学校教育机制,协调情感教育与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基础。
2.厘清情感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构建科学的学校教育机制。“情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具体的情感教育任务的实现都与教育内容本身,与情境、个人目的、个人经验、个人需要以及教师的人格特征息息相关。”我们既不能因为发展德育而忽视情感教育,也不能因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而将情感教育置于边缘地位,应当把情感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以德育引导情感教育,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弥补情感教育。
3.厘清情感教育与智育的关系,构建科学的学校教育机制。在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过程中,智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既不能因为发展智育而忽视情感教育,也不能因为发展情感教育而削弱智育,要摆正情感教育在智育发展中的位置,特别注意在发展智育的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以情感教育带动智育,以认知能力的提升为情感教育开辟道路和拓展空间。
(三)以社会实践为支撑,推进情感教育渠道的多元化
l.以社会实践为支撑,构建合理的情感教育课程体系。“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要以社会实践为支撑,立足社会现实生活和校园生活,将现实生活元素和社会实践元素引进情感教育课程,构建情感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增进情感认知;要以社会实践为支撑,立足学生的情感动态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情感结构,构建情感教育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实现情感的共同体验。同时,要依据社会实践和形势的发展,设立情感教育主题课程,以弥补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外的教育空间。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桂林541100)【中图分类号】R3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90-02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础,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医护人员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和增进健康知识,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1],与此同时,对提高医护人员增进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对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建立健康的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健康教育的效果已得到社会的认同,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健康教育已以多种形式应用于临床,但目前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仍是我们探讨的问题。1 资料与方法 本文主要对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应用组与对照组的病人进行比较,得出结果是应用组比对照组病人能提高病人满意度及对健康知识掌握更多。现报道如下。1.1 资料 随机选择住院病人分为两组:应用组50例,女,年龄22~65岁。其中子宫肌瘤35例,子宫肌瘤合并卵巢囊肿4例,卵巢囊肿10例,盆腔肿物性质待查1例,;对照组50例,年龄19~50岁,女,子宫肌瘤合并卵巢囊肿20例,卵巢囊肿23例,盆腔肿物性质待查7例进行比较。 1.2 方法:(1)应用组 在责任护士(或主管医生)单独对病人进行个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每天运用与病人沟通、了解病情、治疗、护理、睡眠等情况,随后介绍护士长、责任护士(或主管医生)、日班护士等,集体医护人员针对病人情况对病人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感到真切的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关心病人的权力和要求,注重满足患者心理要求,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等多发面健康的目的[3]。(2)对照组 只有责任护士(或主管医生)单独对病人进行个体健康教育,和未接受健康教育的进行比较。 评价方法 1)利用医院制作的调查问卷表。2)病人对护士满意度。4)病人对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康复知识包括:咳嗽时伤口的保护,术后第二天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活动双下肢的好处,早期床上翻身的目的,增进营养目的,保持引流管通畅的目的,保持会阴清洁的重要性。[4]病人对上述康复知识能基本回答的为掌握,能回答大部分的为了解,大部分不清楚的为缺乏。 2、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效果比较 试验组接受健康教育后,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在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遵医行为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见表2。表2 两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的比较
3讨论3.1 健康教育是解决健康问题,满足患者需求的手段之一。根据马斯洛的层次论,住院病人的需要相应概括为:1)生理需要(如:伤口疼痛的处理、协助进食、翻身与补充营养等)。2)安全需要。3)爱的需要(如家人亲友探望与医护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4)尊重需要(如:医生能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理解他们的愿望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发挥自己潜能,战胜自身疾病并恢复健康的愿望)。健康教育活动应根据病人的需要层次逐步给予满足。3.2 首先,将健康教育的应用满足了病人的低层次需求(生存需求)。面对面的交谈方式,以病人为中心,让医生对病人健康情况全面的交接,同时将健康教育应用其中,针对病人现存护理问题,及时给予处理、讲解、示范,并予观察病人所领受康复技巧是否运用正确,及时指出更正,由浅入深,及时更新,增进新的康复知识。[5]每天周而复始地给予健康教育,及时满足了病人的基本需求,同时这种集体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行为,也体现了集体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使病人更加肯定医护人员的技术,提高了病人就医的安全感。3.3 健康教育满足了患者高层次需求。人一旦患病,即意味着角色的转变,心理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良好心理因素可起到促进健康作用,为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帮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心理护理是指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6]。健康教育作为集体行为,到床头关心病人,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进行交谈,安慰、开导病人,病人稍有不适,就能得到及时解决、处理,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健康需求,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解决病人疑问,传授健康知识,整个过程都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使病人获得了被接纳、受支持、受重视的荣誉感,从而高层次需求得到了满足。需要得到满足会引起愉快而积极的情绪情感[7],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境,会使他们克服困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康复目的。所以说进行健康教育,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自信心。在责任护士(或主管医生)单独对患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每天运用晨间床头交班集体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健康,这种加强作用促使病人更加自觉学习健康知识,同时这种集体行为更符合马斯洛层次需要论中的高层次需要[8],所以,总的来说将健康教育应用于晨间床头交接班,能提高病人满意度及对健康知识掌握更多。 总结
现在护理人员逐渐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因此, 我们必须深人研究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效果评价等, 才能有力地推动护理现代化进程, 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病人的满意度、病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9]。健康教育是“知、信、行”的统一,因此健康教育覆盖率、手术病人的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是作为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实行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后科室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知识知晓率、手术病人的满意度与未实行健康教育路径管理的科室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显着差异[10]。健康教育方式: 健康教育形式以尊重患者的文化习俗和隐私为重。主要通过(1)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语言交流技巧和交流时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接受教育。(2)书面文字教育。如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每月更换健康宣传栏版面(3)集体教育。每周三次由护士长、主任就妇科常见病的防治进行讲课,咨询。(4)电化教育:每天上午宣教室滚动式播放手术录像带,让患者了解手术经过,消除恐惧心理接受治疗。
健康教育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试运行。 成立院科两级健康教育质控组织,实施院科两级质量考核评价,科室每周自查1次,护理部每季全面考核1次,考核的方法:(1)科护士长每天床头交接班时口头询问健康教育落实情况[11]。(2)总护士长定期抽查(书面、口头)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3)护理部每季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考评。(4)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患者座谈会、个别访谈等评估科室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在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素质,护士的综合素质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要求呈高度相关性[12],提高健康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护士的能力和素质。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及护理大专、本科教育的普及,希望通过健康教育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13]。通过健康教育的路径管理,护士在职业素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得到提高[14];手术病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在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病人的投诉率明显下降。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教育内容,从而改善了不良行为,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对医院产生了信任感[15]。
健康教育在医院逐渐得到重视,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健康教育开展,提高教育效果,则需要多部门合作,必须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基础理论和意识的培养,各部门相互配合保证教育顺利进行。总之,要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以此为依据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人格特点,情绪变化等心理因素,使之在治疗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早日康复。参考文献[1]家明,霍杰.整体护理问题[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12 .[2]孙升芝,费堂宏.整体护理指南[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3]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269-289
[4]潘明明.前置胎盘的期待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17(2):67-68.
[5] 熊庆.妊高症并发HELLP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17(6):338-339
[6]李奕.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14(4):241
1门诊患者的特点与护理伦理
1.1门诊患者的流动性大 每日门诊的就诊量无法估计,每个患者来院看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人知晓。
1.2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就诊最关心的问题: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有什么药是特效药?希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最好不要住院治疗。
1.3运用护理伦理实施门诊健康教育 门诊患者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为了掌握门诊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我们运用护理伦理实施门诊健康教育。
1.3.1因人、因病、因情况实施健康教育 患者是求医而来,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候诊教育可安定患者情绪,又可向患者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剪短解释、说明、指导、安慰。
1.3.2健康驾驭内容要精炼,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3.3针对患者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以消除患者的急躁情绪。护士对患者个体或集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时态度要和谐。
1.3.4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
1.3.5发房间健康教育处方 健康结余处方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医院发给患者的有针对性地宣传资料,使患者通过自己阅读的方法与其所患疾病有关的知识。患者阅读时如果有不懂得问题可随时咨询门诊护士。
2门诊护理的特点与护理伦理
2.1护理管理任务重,人员分布广 护理人员分散在门诊各科室,如预检室、注射室、候诊室、消创换药室、门诊手术室等,而这些部分的护士工作又各具特色。预检护士必须具备初步分诊的能力,候诊护士应了解专科疾病知识,清创换药护士应具备外科换药技能和常识,熟练掌握消毒隔离制度,而手术的护士则应配合医生开展手术顺利进行护理工作。因此门诊护士除具有一般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外,必须强调个体素质和慎独。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必须以高尚为准绳,以自律为基础[2]。慎独修养决不是表现在一时一刻,而是应该体现在整个护理工作过程中。
2.2服务协作性强,讲求团结协作 患者来就诊时可能最先接触到预检护士,其次是候诊护士,如需要治疗还是接触到注射护士。患者在整个就诊的过程中国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护士,因此护士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沟通的技巧。每一位门诊护士都应主动服务质量。而另一方面清创换药室护士、门诊手术室护士应特别强调与外科医生的协作能力,尊重医生技术和指导争取最佳的医护合作。
2.3技术扎实过硬,作风严谨求实 注射室是执行门诊医嘱的主要部门,每日接待患者范围广,既有初诊又有复诊,既有老人又有小孩。特别是遇到老人、儿童时应该关心体贴患者,态度和蔼,做好用药宣教。
2.4尊重服务对象,减少护理矛盾 候诊工作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知道结构及协调交流管理能力。根据斌人先后和病情缓急有计划安排患者就诊。同时要随时发现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对 较重要的患者应提前诊治或送急诊室处理。
3体会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患者来到医院就诊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门诊护士,门诊护理工作应在护理伦理理论指导下运行。因为护士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患者,护士要带着关爱的感情不厌其烦地为其护理,治疗。同时通过学习护理伦理也可以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提高门诊护理质量。
另外,对护士进行素质教育取能得双赢的效果。做好护士的素质教育,不仅能让患者真正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而且能宣传医院,塑造医院的形象,从长远看,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在导诊过程中,必须掌握工作的主动性,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随时了解患者就诊需求和信息反馈,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护患沟通,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人类健康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 康、塑造健康的人格以及今后人生的长远发展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1.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 通过学习让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拥有 健康的心理、遇到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调适与 完善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舞台。
2. 发展健康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 样的人际关系,如宿舍中的舍友关系、班级中的同学关 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 困扰着同学们,已经成为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心 理健康教育课中人际关系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帮助广 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也为今后的 人脉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高集体环境适应性。对于现在的学生,适应集 体生活和新的环境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难题,因为大多 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环境,通过心 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调适自身的适应心理能力,可 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生活环境,转换自身的角色,从而 上好集体生活的第一课。
4. 平衡不良心态。很多学生产生不良心态是因为高 考发挥失利,没有被录取到理想的院校,不甘心又无 奈,或者是把大学生活过分地理想化,实际与理想的巨 大反差引起心态上的不平衡。这两种不良心态的实质 其实就是心理适应性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可 以从深层面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调节不良情绪等,使同学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从而拨正人生的航 向,认真学习,开始人生新起点。
5.引发人生思考。通过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系统 知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结合实际进行正 确的人格结构分析,使其对人生有正确的思考,积极分 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主动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让他们 明白任何理想都要通过完成_个又_个具体目标,_ 步_步地去实现,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
1.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内心体验和实际应用。心 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在于学生的环境适应性、自我管 理水平、学习方法、人际交往能力、交友恋爱尺度、求职 择业取向、人格发展方向和情绪调节策略等方面的提 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的重点 是要把学生引导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来。
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心理健康 教育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助人自助”在课堂上,教师所 起到的作用只是协助,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从发展、 辩证的角度来看待人生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和困难,通 过和它们的搏斗来增强对自我的完善,积极启发学生 的思考,从而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和协调自 我。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教育的 终极目标是在于协助学生发展成为_个健康、成熟而 能自我实现的人。”所以,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 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教学 形式,采取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要注重唤 起学生情绪,引起情感的共鸣。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 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要主动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摒弃 旧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要改变课程 化、知识化的状态,学会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各种心 理问题。
三、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在心理健 康教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 性,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状况有 机结合起来。
1.提出问题并讨论。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 学生的兴趣,因此问题本身必须是切合学生生活实际 的,必须是为理论服务的,如果提出的问题最终无法围 绕即将介绍的理论展开,那就得不偿失了;另外,问题 还必须是可以引发争论的,没有标准答案最佳,这样学 生就可以从不同的出发点进行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式 可以是引出_件有争议的事情,或者利用心理测评的 方法提出问题,也可以将典型案例作为问题提出来。
2. 讲授理论。讲授法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心理健 康的基础理论,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的最好方式,是普 及心理健康知识必不可少的途经。值得注意的是,讲授 的内容必须是为解释、解决问题服务的,要强调一定的 理论高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认知 准备是严重不足的,在他们头脑中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是杂乱无章的,甚至有不少经验性的认识是错误的、荒 谬的。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就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形成 心理健康的系统认识,这样就能够及时扫除其错误的 认知,为知识的系统化和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生活作业。所谓的生活作业是指老师要求学生灵 活运用理论,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完成具体的任务。生活 作业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要符合不同学生能力的差 异性,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老师 也可以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如寻找案例、自 我分析、观察并分析他人、向他人释义等,逐步培养学 生用心理学的眼光认识事物。其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 形象都是与理论紧密相联的,都将成为理论的化身,在 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以表象的形 式提醒自己以健康积极的的心理应对人生。教师应该 重视生活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作业中进步,学会“以人 为镜”。
4. 评价与总结。学生完成生活作业后_定要进行评 价,最好是将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操 作是把学生以_定的方式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生活作 业完成后及时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互评,并在此基础 上拿出总括性的报告,提出反思与问题。在随后的课堂 讨论中,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呈现生活作业的结果,进行 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互评。最后,再由教师进行鼓励性的 总结,对学生应用理论的典范给予积极评价,然后再对 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纠正和补充。另外,为了 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比较客观的了解,还可以选取一些 信度高、效度好的心理测验量表,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对某些测试结果可以引导 学生进行反思与剖析,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利与弊,帮 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职业道德的影响。音乐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任课老师的思想觉悟,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精神,达到有效满足工作需要的目的,更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奉献。
(二)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开展学习,以便从事教学时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而音乐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开展学习,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通过舞台表演和即兴表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心理和组织表达能力,这对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三)对教学能力的影响。音乐教育中多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让学生更好开展教学和学习,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增加对教学的适应性,让学生更好组织课堂活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四)对专业技能的影响。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而更好开展教学和学习,这对学生今后从事教学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提升途径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结合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落实教育教学方针,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工作作风,乐于奉献,热爱教学。重视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开展规范、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教学管理办法,构建健全的管理体制,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勤奋守纪、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作风和工作态度,增强学生敬业、创业精神。通过心理咨询、优秀毕业生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形式,发挥对学生的感化和熏陶作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不断提升。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教学课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提高学生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在现代竞争社会当中,还要注重训练学生坚强的毅力,有针对性的加强引导和训练,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存在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让学生更好迎接挑战,提高抗挫折能力,并增强自信,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教学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多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的教学能力,让他们更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为以后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奠定基础。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注重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给学生以实践和锻炼机会,让他们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合格的任课老师,坚持够用、适用、会用原则,传授和掌握教学技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好适应音乐教学和学习需要。
(四)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增强音乐专业知识教育,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促进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为以后从事教学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基础理论,还要提高音乐表演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并掌握美术、舞蹈、钢琴弹奏技能等,善于组织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加强锻炼,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在活动中完善和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促进综合素质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l7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工作的临床护士(包括规培和轮转的护士)41名;护士年龄:20~34岁;学历:大专28名,本科13名;工作年限:1~3年内18名,3~5年23名。纳入标准:1)内分科临床护士;2)内分泌科规培护士;3)自愿参与研究的护士。
排除标准:1)实习护生和实习研究生;2)拒绝参与研究者。按工作年限分层后,按照随机数字表将41名护士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名,对照组21名,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培训方法 以《糖尿病护理与管理》为教材,每周二下午,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培训,授课内容与观察组培训内容一致。培训周期为3个月。
1.2.2 试验组培训方法 试验组组同样以《糖尿病护理与管理》为教材,运用看图对话、胰岛素访谈工具、胰岛素注射模具、食物模具、吃动两平衡转盘、并发症体验模具、体重指数秤等糖尿病教育工具,结合相关的培训课程资料,围绕糖尿病的饮食和运动指导、胰岛素笔及胰岛素泵注射规范、血糖监测技术、低血糖救治几个主题轮流进行情景设计和角色分配。
每周进行1次培训,每次培训选定一个主题。先由2名辅导员担任护士角色,学员们一起来体验患者角色,15分钟后进行角色互换(辅导员由取得专科护士资格的专业组长担任)。周星期三下午,由2名辅导员组织58个学员,同时邀请5~8个患者及家属参加。培训前要求每个学员围绕培训主题,按照护理程序收集1~2个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评估护理问题,提出护理诊断。角色体验过程中,辅导员运用健康教育工具(根据主题选择糖尿病看图对话TM或者胰岛素访谈工具、胰岛素注射模具、食物模具、吃动两平衡转盘、体重指数秤等工具),对患者(由护士扮演)进行健康宣教:包括评估患者的健康问题及自我管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讲,示范自我管理必备的技能如血糖监测技术、低血糖的观察及处理、胰岛素保管及注射规范、评估体重指数、掌握食物分类及热量计算、三餐食物搭配、运动原则、足的保健护理等。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展开互动式、讨论式、分享式学习。护士引导“患者”提问和讨论,肯定患者正确的观点,纠正认识误区。15~20分钟后进行角色互换。辅导员注重把患者通常存在的认识误区,疾病自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来加以讨论。3个月为一个培训周期。
1.2.3 培训目标 两组的培训目标如下:1)掌握糖尿病专科理论知识,建立评判性思维;2)掌握护理程序,开展优质护理;3)掌握专科护理技术包括血糖监测、胰岛素泵及胰岛素注射笔操作流程,熟悉专科仪器检查包括糖尿病足箱、感觉神经电流阈值测定等;4)掌握护患沟通技巧和方法;5)掌握糖尿病健康宣教技能。
1.3 评价方法
培训结束后,通过发放研究者基于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基础上选取的针对糖尿病专科护士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量表内容进行考核。对护士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包括专科理论知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评估与诊断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涉及糖尿病基础知识、食物交换份法、运动指导、低血糖处理等基础知识,护理评估及护理诊断能力;血糖监测技术、胰岛素保管及注射技术;护患沟通技巧、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能力进行评价。共发放问卷41份,回收有效问卷41份,有效回收率100% 。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0.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采用( x s ± )描述,应用 K-S 法检验其正态性,在 α=0.05 时两样本服从正态分布,并经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 检验水准 α 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 0.05 。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两组护士核心能力评价
培训前观察验组护士的专科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技术操作能力、护理评估能力、健康宣教能力评分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培训后观察组护士的专科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技术操作能力、护理评估与诊断能力、健康宣教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士对不同培训方法的认同感
于对培训方法的认同感,试验组的学员普遍认同糖尿病教育工具结合角色扮演培训模式,对培训的形式、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护患沟通的方法、临床评判思维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认同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加强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是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护士核心能力作为建立在护理岗位职责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自我效能以及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优质护理质量,是不同专业、不同能级、不同岗位的护士,在担当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预期角色时,所需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重视和发展护士核心能力,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成就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
刘明等开发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 Inventory for RegisteredNurse,CIRN)是以国际护士会公布的护士核心能力框架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建立的信、效度较高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架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所包含的内容,即 7 个维度 58 个题目。明确了构成护士核心能力的基本框架,有的放矢,值得借鉴。本研究重点选择了临床护理 9 个条目:1)提供多元文化护理服务;2)确定病人最迫切的需求并将其纳入护理计划中;3)全面评估护理服务对象的身、心、社会及精神方面的健康状态;4)根据第一和第二手资料制定护理计划;5)按照护理计划实施精确、安全、全面和有效的护理;6)鼓励病人及家属参与制定和执行护理计划;7)利用先进的设施改进护理服务;8)仔细监测和记录病人的病情进展;9)对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3.2 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讲授法即注入式教学的中心是老师,而非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往往较差。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护士业务培训也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角色扮演在护士培训中应运而生。
3.3 教育工具结合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护患沟通能力和健康宣教能力
随着胰岛素访谈工具、看图对话(TM)等糖尿病教育工具的推广,国内同行纷纷运用各种教育工具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学生临床教学,提高了教学和健康宣教的效果。培训形式多为糖尿病教育工具结合角色扮演,本研究借助各种糖尿病教育工具,通过场景设计,让护士分别体验患者和护士角色。围绕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糖尿病的饮食和运动、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低血糖救治、自我管理技术进行互动,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观点都可以无拘无束、毫无保留的交流,辅导员无论纠正错误的观点还是肯定正确的认知会给参与者留下深刻印象。面对面的护患交流,护士能够切身体会患者的处境,掌握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又通过示教与反示教,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验患者的各种疾苦包括精神压力、心理反应、躯体症状、认识误区、个人经验等信息,会更加理解和尊重患者的利益,尊重和关爱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交流。同时耳濡目染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健康教育技巧,通过角色体验反复强化,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临床工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和健康宣教能力,有效提升护理核心能力。
3.4 教育工具结合角色扮演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认同感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护士通过分别体验护士和病人角色,能够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心身疾苦、生活压力、工作压力,理解患者的健康需求,同时也能够体会工作的成就。激发对患者真正意义的关怀和同情心,进一步提高职业认同感,产生角色认同和内化,对护理工作有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更加热爱和忠诚于护理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