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

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

时间:2023-07-30 10:2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

第1篇

【关键词】 复合性;骨盆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复合性骨盆骨折是创伤性外科常见的急重症,多数是由损伤、创伤引起,治疗原则是解剖复位。本科自2008年至今,共收治48例复合性骨盆骨折的患者,经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男38例,女10例;年龄19~68岁;骨盆骨折合并股骨骨折14例,合并尿道损伤18例,合并骶髂关节脱位10例,并发休克20例,所有患者皆行骨牵引和手术治疗。

2 术前护理

2.1 休克早期的观察和护理 患者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呼吸快,血压低,即为休克的早期表现,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以保证液体、药物及全血的及时输入,尽量少搬动患者,以免增加出血,加重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持续吸氧。休克的原因是因髂总动脉分支或盆腔静脉丛破裂,引起腹膜后或腹壁血肿,大血肿或髂内动、静脉破裂时导致休克。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皮肤黏膜的变化以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象,并同时做好紧急手术的准备。

2.2 邻近器官损伤的观察及护理 尿道损伤是骨盆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患者出现腹痛,排尿困难或不能排尿,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导尿管注液平衡试验阳性,可认为有膀胱破裂。在观察尿液排出的性质、颜色、量的同时,尽早手术。如出现初段血尿或终末血尿则为后尿道断裂,导尿时要慎重,尿管插入有困难者,可进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3 术后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严密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记录24h出入量,防止术后再次出血;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患肢血液循环,感觉、运动有无异常,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3.2 做好基础护理 牵引患者因卧床时间长,必须加强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避免局部受压,防止褥疮形成。留置导尿者,每日膀胱冲洗2次,多饮水,防止泌尿道感染,定期翻身叩背,以防肺部感染。

第2篇

关键词:髌骨粉碎性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粉碎性髌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一种关节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在予以患者手术治疗的同时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可以防止关节僵直,恢复关节功能,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1]。本研究做了相关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6),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21~70岁,平均年龄在(46.7±2.3)岁,致伤原因包括20例车祸,10例高空坠伤,2例其他;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2~64岁,平均年龄在22~68岁,平均年龄在(45.7±2.2)岁,致伤原因包括18例车祸,13例高空坠伤,5例其他;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的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即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的观察,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等;观察组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如下:①手术前护理:手术前护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K手术前准备:在进行手术前,叮嘱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发生感冒,同时可以指导患者行床上排便训练,防止出现尿潴留现象。?L手术前的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以及手术情况了解不足,会出现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以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关宣教,缓解患者的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②手术中麻醉护理:麻醉成功后,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观察患者的面色以及是否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③手术后护理:在手术结束后,为患者指导合理的饮食计划,促进肠胃的蠕动,保持患者的大便通畅。术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疼痛感,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缓解,疼痛难忍的患者可以予以适当的镇痛药物,对于肿胀的患者可以通过对下肢抬高,减轻水肿。术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④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告知患不可进行负重活动,要多进行关节的锻炼,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及时进行复查,保持康复效果良好。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分析髌骨粉碎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1.4评价标准 关节功能的评价标准包括四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患者的满意度采取我院自行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判定,总分为100分,十分满意:>90分,满意:60~90分,不满意: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数据比较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 对照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4.4%,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的优良率94.4%,组间比较,P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1.3%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2%,组间比较,P

3 讨论

髌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膝关节,增强骨四头肌的作用,但是由于髌骨部位相对较浅,因此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易发生骨折,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通常情况下,对于新鲜的髌骨粉碎性骨折多需要手术质量,尽量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予以固定,从而尽快的恢复关节的功能。围手术护理主要从患者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进行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对于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予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组间比较(P

参考文献:

[1]张凌.多向性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70.

[2]赖桂兰.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906-907.

[3]陈春美.髌骨粉碎性骨折41例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护理[J].交通医学,2011,25(3):284-285.

[4]陈慧敏.30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6):331-331.

第3篇

【关键词】跟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心理护理;效果

跟骨在人体骨骼系统中的地位很重要,它不仅是足弓的重要组成,也是人体最大的附骨,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若在跟骨发生骨折较难处理,传统的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近些年医疗学者对跟骨的研究与治疗越来越重视,一般选择手术治疗。本文以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80例收治于我院骨科的跟骨骨折患者为例,对根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护理进行了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骨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0例,其中男62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25-54岁之间,平均年龄35.6岁,患者入院时骨折时间在1d-5d之间,均为高空坠落损伤所致,患者开放性骨折3例,闭合性骨折77例。其中,单侧根骨骨折72例,双侧骨折8例。患者入院前均进行了内固定手术,固定采用骨外侧入路,用骨钢板内侧固定。患者均确定需采取手术治疗,术前采用根骨侧位、轴位和borden位X射线扫描,14例患者采用水平及额状面CT扫描。

1.2治疗方法患者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待下肢无疼痛感后采用根骨外侧L形切口划线。手术时将皮肤及皮下按组织纹理全部切开,采用骨膜下锐性剥离,减少跟腱牵拉产生的影响。术中将X机透视面骨折完全复位后,将关节间隙、boder角及Gissane角拉伸结合至正常角度。若存在骨缺损可采用自身髂骨骨骼进行植骨。将外侧骨碎片复位并采用骨钢板固定后冲洗切口,在切口可视处放置引流片,缝合切口,外部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压紧。伤口缝合后,抬高患肢,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5-8d,3d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12周后进行负重治疗,恢复状态不佳的患者可15周以后进行负重治疗。

1.3治疗结果本组患者80例,手术治疗出院后进行随机随访,随访效果采用maryland评价体系进行足部评分评价。患者骨折恢复标准为优的47例,良的为30例,可的为3例,总优良率为96.25%。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渗液的有5例,切口感染的为4例,皮肤坏死的为1例,以上患者经换药和取出钢板后恢复愈合。患者术后X线光片显示,根骨及关节恢复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在病人入住医院时,医护人员要重视宣传防范安全方面的知识,以避免出现再次损伤。同时向患者讲解治疗的方案及主管医师,还可以对患者宣传近期成功的病例,从而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患者进行根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抬高患肢,多卧床休息,采用冰水冷敷的方法降低伤口疼痛,局部采用50%的硫酸镁溶液湿敷,并采用静脉加压泵对伤口消肿。患者术前若出现张力性水泡,用注射器将水泡内的液体抽干后再进行手术。手术后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进行护理,必要时采用注射安痛定进行缓解镇痛。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尽可能轻柔、护理按压点要准确有效,以免加重患者的痛感。

2.2心理护理根骨骨折一般是由于高空坠落导致的外伤,由于手术的难度和不可预知性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患者在治疗时经常担心手术致残或留下后遗症,因此焦虑和慌张的情绪在所难免。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时要耐心细致地跟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鼓励患者消除顾虑,增强自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根骨骨折如不进行手术治疗则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后遗症出现的几率较大,要尽快进行手术,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在手术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对于手术治疗及术后恢复均有较好的效果。

医护人员要尽量多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通过与患者交流或者与患者家属沟通,多方面采集患者的心理信息,结合患者的伤病情况和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手术前护士要提前告知患者和家属,麻醉剂使用若干小时后效力会消退,手术的创口会疼痛,均属正常反应,使患者有个心理准备,以避免出现不良心理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睡眠情况,及时与家属交流,反馈病患信息,来推测其可能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从而果断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护理措施,以预防精神症状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度过术后的恢复期。

2.3术后护理患者在进行手术后要尽可能抬高患肢,避免因血流压力造成的出血过多现象的发生。手术后前72h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及时更换被体液和血液浸透的纱布,做到切口干燥清洁,避免手术后皮肤换死及伤口感染。此外,由于根骨周围的软组织的供血较为薄弱,皮肤弹性较差,根骨手术出现由于供血不足造成的皮肤坏死及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几率非常大。医护人员根据此特点,密切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在术后3d的疼痛最为明显,7d后疼痛逐渐减轻。患者在疼痛时,医护人员要采用松弛术分散患者注意力,减缓和减轻疼痛。根骨术后72h可进行下地活动,因此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安静对于患者进行活动非常有效。患者开始活动时主要进行足趾及踝关节的活动,医护人员要鼓励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锻炼,对于恢复足部功能非常有效。术后2个月后,对患者的足部进行X线扫描,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而决定患者负重训练的时间。若患者恢复的不理想,则考虑延长负重训练的时间或决定患者是否进行第二次矫正手术。

3讨论

近年来,在高空坠落引发的各种临床治疗中,跟骨骨折最为常见。由于根骨处于足部的特殊部位,术后出现软组织坏死和伤口感染的几率较大,足部骨组织易出现筋膜室综合症。因此,手术后的根骨护理对于根骨伤口的愈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根骨部位血管术后的供血功能不能得到正常的保证,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并发症也较大,因此,根骨骨折护理的关键是对切口的护理。如果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情况的发生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根骨骨折部位比较特殊,损伤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外固定架使用、开放复位、斯式针撬拨复位等情况进行治疗。除此之外,采用正确及时的治疗方案并对根骨进行牢固治疗,同时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身体特点和精神状态,严格按照护理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通过及时的术前心理疏导和积极的术后护理,并辅之以科学的饮食调节,对于围手术期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综上,对根骨骨折患者的护理,必须因人而异,才能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从而减轻根骨骨折患者的病痛,以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许辉,贾连顺,等.跟骨骨折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7):408-411.

[2]潘永太,许世建,等.关节内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与并发症[J].中国矫形杂志,2005,13(22):1716.

[3]张金利,刘林涛,马宝通.手术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2):908.

[4]张贵春,李秉胜,张永先,郑吉波.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及早期并发症预防[J].实用骨科杂志,2009(03):190-191.

第4篇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

作者单位:130021 吉林省人民医院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活动增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而且高龄者往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的慢性疾病,增加了围手术期护理的复杂性和难度。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1]。我院骨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对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前、术后制订完善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57~84岁,平均70岁。左侧26例,右侧22例。致伤原因:平地摔倒27例,车祸致伤20例,高处跌落伤1例,均非病理性骨折。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23例,Ⅲ型20例,Ⅳ型1例。术前检查发现伴高血压病病史22例,冠心病史13例,糖尿病史16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19例,脑血管病7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内固定(DHS、PFN或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输血,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手术顺利完成。

13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42例,差1例。术后有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分别为髋内翻畸形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2例伴有肢体短缩15~20 cm。除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外,其余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等内科疾病,易出现急燥、焦虑不安、烦躁等。在护理中,及时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安慰,尽量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做到勤快、细致、耐心、周到的服务,并及时解决其生活问题、舒适问题、疼痛问题、睡眠障碍等问题,取得其信任以增强或保持其战胜疾病的信心[2]。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及手术前均按患者个人评估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积极的配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告知减轻疼痛的有效方法和正确,对疼痛的原因和发展规律作耐心的解释和沟通,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切实减轻患者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另外,疼痛影响睡眠,失眠又会加重疼痛,因此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氛围,尽量减少病区的嘈杂,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这些对减缓疼痛亦极为重要。定期按摩受压部位,加强皮肤清洁,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协助将整个骨盆托起,骶尾部垫气圈,预防压疮。

22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下肢水肿等情况,并做好记录。患者返回病房,妥善安置后立即给予床边心电监测,氧气2 L/min吸入。注意观察引流管引流是否通畅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根据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化验结果及每餐进食情况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指导患者进食优质高蛋白饮食后接近正常值。

患者术后回病房后每2 h翻身或抬臀1次,并协助按摩其骶尾部、内外踝等骨突出部。术后6 h后适当摇高床头30°,预防坠积性肺炎;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及有痰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以减轻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稀释痰液,并定时拍背,促使痰液咯出,经常上身抬起,有助于排净膀胱中尿液。本组病例术后留置尿管患者每天给予膀胱冲洗,严格无菌操作;每天行尿道口及会皮肤护理;翻身时应始终保持尿管处于低位,有1例发生尿路感染。

术后患者按早活动、晚负重的原则,帮助并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术后6 h即指导患者加强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锻炼,让患者大腿肌肉收缩,膝关节保持伸直5 s,再放松5 s,20~30次/组,每天2~3组。并指导患者作踝关节屈伸、环转运动,避免股四头肌萎缩粘连及膝、踝关节强直。术后第1天可坐卧交替,术后第2~3天可协助患者行患肢髋膝被动屈伸练习。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而且多为老年患者。近年来随着骨科技术的发展和骨科器械改进,手术适应证放宽,手术治疗已成为主流。对于该骨折的护理尤其重要,可以创造有利的手术条件,同时避免一些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骨折后大多患者存在恐惧、焦虑心理,同时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数体质差且多伴有心、肺、脑血管等重要脏器疾患。在护理工作中,解除或减轻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易发生便秘,所以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含高蛋白、高热量、高钙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宜,利于骨折愈合。

康复训练能帮助他们恢复生活自理,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护士要向家属及患者说明功能锻炼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性,能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为下床活动和负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确的锻炼方法会对骨折端产生机械刺激,利于骨生长。调动患者积极性,根据其病情、体力、耐力制订锻炼计划。掌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逐渐从被动向主动过渡。

参 考 文 献

[1] 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99.

[2] 毕世伟,修春娥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7,16(3):41.

第5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62例,女22例,年龄16~66岁。致伤原因:运动伤98例,高处坠落伤52例,机械伤34伤。左侧65例,右侧98例,双侧21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

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2],责任护士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并满足其心理需求,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医环境。告知患者麻醉及手术方式,介绍同病房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

1.2.1.2加强疼痛护理,给予患肢制动,防止再度损伤。患者主诉疼痛时要给予重视,加强观察,按医嘱应用止痛药物,及时评估用药后的效果。指导患者可通过听轻音乐、看报、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1.2.1.3限制踝关节活动,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支具内垫内衬,防止局部受压。协助患者2h翻身,变换,以免局部长期受压,发生压疮。

1.2.1.4合理冷敷

给予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能够缓解水肿。早期对患者患部进行冰敷,4次/d,15~20min/次,使局部组织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微小血管出血,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液渗出,以达到减轻早期肿胀的目的[3]。冰敷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患肢感觉等情况。加压包扎能促使渗出物、瘀血挤散到周围正常组织中,扩大了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减少关节粘连及软骨变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4]。患肢肿胀,如出现大的水泡可用碘伏消毒后,在水泡最低位用一次性针注射器抽吸;小的水泡可用酒精敷在患部,待踝部肿胀明显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否则伤口易发生感染,致皮肤坏死;还需观察、记录肿胀消退的情况。

1.2.1.5完善辅助检查

根据医嘱,进行各项术前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如有阳性结果及特殊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进行复查。

1.2.1.6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12h禁食水,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的技巧,有效避免术后因排便姿势不适而发生的便秘、尿潴留等。术晨术区进行备皮(备皮范围:术区切口上下20~25cm)充分清洁手术皮肤和毛发,保证皮肤完好。术前晚保证患者睡眠充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1.2.2术后护理

1.2.2.1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去枕平卧,禁食、禁饮6h,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禁止主被动吸烟,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减少陪护。

1.2.2.2患肢抬高30cm,保暖,忌用热水袋,防止烫伤。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运动、感觉及足趾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患者踝部肿胀减轻后,观察石膏有无松动,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潮湿污染。

1.2.2.3切口护理

保持术区敷料清洁,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术区敷料包扎是否过紧及切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如渗血多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换药。密切观察患足皮温、颜色及感觉变化,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情况。如有感觉异常或迟钝及时通知医生。鼓励患者床上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2.2.4疼痛护理

根据语言描述法评估患者疼痛情况[5],定时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疼痛评分≥4分,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并评估用药后的效果,做好记录。

1.2.2.5饮食护理

加强饮食营养,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清淡易消化食物,如:鸡蛋、虾皮、瘦肉、蔬菜、水果、豆类、牛奶等。多饮水,2000~3000ml/d,以防便秘。

1.2.2.6心理护理

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活动受限,可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恐惧、悲伤、焦虑等负面情绪,可以严重影响治疗和护理,直接导致治疗及康复失败。因此,心理护理在踝关节骨折治疗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重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情绪变化,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讲解同病房成功病例,鼓励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经验,相互鼓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护理。

1.2.3出院指导

术后切口换药良好1周后出院,12~14d拆线。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观察术区切口情况,有异常及时就诊。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使用拐杖,家属陪同患者进行步态练习,以防出现跛行。教会并指导患者有计划的进行锻炼,循序渐进,活动量由少到多,保持患者心情舒畅,鼓励患者多晒太阳,合理调配饮食,定期复查。

1.2.4康复训练

协助患者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发生。早期患者卧床时可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足趾间关节活动、股四头肌等长练习,每个动作5s/次,10~20次/组,活动的幅度及量以患者感觉累时停止,次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减活动幅度及量;术后2周,患足拆线,仍不能负重,可进行非负重趾屈伸和踝屈伸静力性收缩练习。术后第3~5周,对于踝关节骨折固定牢稳的患者进行一定强度踝内翻肌及踝外翻肌收缩练习等。6周后骨折愈合,拆掉石膏或支具,可进行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练习,逐步进行下地行走训练。加强正确步态训练,从而逐渐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力。

二、结果

经精心护理,18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住院时间7~42d。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满意。

三、小结

第6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的老年化,近年来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显著增多。我院从2008.6-2011.12收住并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79例,由于老年人基础病多,体质相对差等,围手术期护理中常遇一些问题,现就笔者在护理中遇到的若干问题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9例,男34例,女45例。年龄55-89岁,平均69.3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3例。合并有肋骨骨折5例,合并桡骨远端骨折9例,合并颅脑损伤2例,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7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糖尿病9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3例,PFNA-Ⅱ髓内钉内固定44例,无钢板及空心螺钉内固定病例。术后伴发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2例,褥疮2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人工关节脱出病例,切口感染2例,伴发下肢血栓栓塞2例,住院期间病人死亡1例。所有病人均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入院后即予开始使用,手术前1天停用,至手术后6小时再用),未发现有皮下及粘膜出血病例。

2术前护理

2.1术前一般护理:(1)教病人四肢功能锻炼,尤其是患肢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体做法:患肢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患肢行骨牵引时,其方法是在膝关节后放一枕头,使膝关节悬空,收缩股四头肌使足跟抬离床面并维持5-10S,2min内完成10次,休息1min后重复,直至患者感到腿部疲劳,双上肢行双手推掌锻炼,即一手臂弯曲手掌面对着胸前,另一手与其对掌,向外推掌,推至两手臂基本伸直时,两手掌相互交换前后位置,向回推掌,如此锻炼双上肢的屈伸肌;健侧下肢,行踝关节背伸直腿抬高功能锻炼;(2)预防褥疮:每两小时至少翻身一次,对骨突出部位(如双侧肩胛区、骶尾部及患肢足跟部)定时观察,若发现皮肤发红,即予骨突部周围垫枕,并予适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3)卧床大小便功能训练;(4)观察患肢肿胀、肢端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和运动情况;(5)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术前3天开始进行严格的备皮,术前1天清洁灌肠,做好术前各项过敏试验。

2.2术前宣教,重点介绍疾病的特点,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3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手术耐受力。患者年老体弱,胃纳差,食量小。术前应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新鲜水果、蔬菜及鱼类、豆制品等。宜少量多餐。

2.4并存病的观察与处理:因老年病人常同时并存多种疾病,身体虚弱,手术耐受性差。故术前应在常规检查与特殊检查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病人的并存病,配合医生及时对其全身各系统进行调整(如改善心肺功能的药物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在护理中要加强对老年病人的巡视观察,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在创伤反应期和严重的并存病未改善前,暂缓手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3术中护理

行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在术程中保持清醒,在进行各项手术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操作前予告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手术配合。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术中予眼膏涂眼并固定上眼睑,防止眼角膜干燥损伤,对骨突部位周围垫枕,防止压疮。固定电刀的电极板,防止因接触面积过小而烧伤皮肤。使用牵引床的男性患者,应注意防止卡压。其中髋假体置换术无菌要求极高,一旦感染则后果十分严重,故术中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术中污染而造成术后感染。

4术后护理

4.1常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创面出血及肢端血供,保持创面敷料干燥清洁及创口引流管通畅。注意饮食调节,保证充分营养供应。

4.2预防术后一般并发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降低,且营养状况差,常并存有多种疾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因并发症所引起的死亡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因此,应在术前积极控制呼吸道感染,鼓励病人早起坐、早活动,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主动咳嗽排痰,增加肺活量,以防肺部感染;认真做好会冲洗、护理,鼓励病人多饮水,以防尿路感染;术前做好备皮,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教会并帮助病人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4.3预防术后特殊并发症:(1)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侧下肢应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并要求患者不做盘腿动作及侧卧等。(2)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鼓励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进行患肢皮肤牵引的病人,每天要多次检查牵引肢体的位置和力线是否恰当,牵引带松紧是否适度,骨突部位皮肤有无过度受压,并随时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肤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有无神经受压引起的感觉障碍。

5功能锻炼

术后应为病人制定功能锻炼计划,计划中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使病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康复的希望。麻醉消失后即可在不改变的情况下做股四头肌自主等长收缩和踝关节伸屈活动。术后4-6周可去拐逐步负重行走。特别注意出院指导宣教,尤期对髋假体置换术者要告戒病人出院3个月内避免侧卧,最初6个月要避免盘腿、下蹲和上厕所使用蹲坑,以免假体松动与脱位。

6体会

髋部骨折病人的护理在围手术期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围手术期的术前、术中、术后各时段,给予病人充分的心理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并存病与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严格的无菌操作与安全有效的功能锻炼,并以此为重点,对病人各方面给予正确指导的精心护理,才能取得治疗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增立,李向东.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处理[J]. 中国骨伤,2003,3(1):54

第7篇

1 骨折后张力性水泡的定义及原因

创伤骨科手术学将骨折后张力性水泡定义为:骨折后由于局部组织损伤,皮下组织发生水肿,表皮和真皮层分离,出现的水泡。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血管内膜损伤严重,组织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促使液化坏死产生的内生水在表皮和真皮之间的薄弱处积聚,行外固定后,渗出液由受压处移向无压力的部位,引起张力性水泡[3]。另外,一些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外周循环、代谢情况以及皮肤的抵抗力差、敷料包扎过紧等都可能是引起张力性水泡的诱因。

2 骨折后张力性水泡的分型

2.1按组织学特征分为充血型和无血型 由于损伤后真皮与表皮分离的程度不同,张力性水泡可分为充血和无血的两个主要类型[4]。组织学分析发现:两种类型的水泡都是由于表皮和真皮层间组织连接发生了劈裂,无血型中的真皮层仍可见少量上皮细胞,而充血型水泡中完全没有找到上皮细胞,但该两型水泡的基床面活检以及近水泡的皮肤活检均表明真皮层基本上未受到损伤。水泡去皮后,无血型水泡表现为红斑、无点状出血;充血型水泡表现为明显红斑或基底苍白,有点状出血[5]。

2.2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和重型 轻型为骨折2~3d后骨折部位肢体肿胀,皮肤颜色发暗或有红斑,此后出现单个或多个透明疱疹,皮肤较薄,浸润较浅,破后有淡黄色液体渗出,疼痛较轻,时有灼痒感;重型则多发生在骨折固定7d后,局部肿胀明显,患肢疼痛难忍,出现大面积的张力性水泡,破溃后有大量黄色液体渗出,浸润深者有血性液,甚至表面坏死,疼痛较重[6]。

3 骨折后张力性水泡的好发部位

骨折水泡通常出现在四肢"皮包骨"的部位,例如肘部和膝以下的小腿、踝部、足部等。Uebbing等发现:1356例四肢骨折患者中,90例发生了骨折水泡,占6.6%,以肘部(肱骨远端骨折、肘关节脱位)、膝部(胫骨平台骨折)、踝部(胫骨pilon骨折、踝关节骨折、跟骨骨折)、胫骨干以及桡骨远端骨折为易发部位。

4 围手术期张力性水泡的常规预防

4.1心理护理 正确宣教张力性水泡的相关知识包括骨折后张力性水泡的成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基本信息。消除患者在知识缺乏下对于病情变化的恐惧与紧张感,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同时缩短患者病程,达到早日康复出院的目标。

4.2密切观察 临床上,对于闭合性骨折的患者应用小夹板或者石膏固定。但研究发现,部分部位外固定治疗需要关节过度屈曲位固定,随着肘关节屈曲度增加固定时,肘关节周围容易形成张力性水泡。在实施外固定后,应严格掌握固定的松紧度,密切观察末梢血运循环及固定部位周围皮肤情况。

4.3预防过敏 过敏会减弱皮肤抵抗拉力的能力,从而诱发张力性水泡。围手术期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重视主诉,针对过敏体质者尽可能选用低过敏性敷料接触皮肤,如大棉垫、绑带等非致敏性敷料。

4.4抬高患肢 在临床护理中,常利用患肢的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张力性水泡发生的机会。早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简单有效地消肿。

4.5肢体锻炼 加强骨折远端关节的活动以及肌肉的等长舒缩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程度。

4.6手法按压 手法按压有别于简单的按摩,如小腿按压应用外力作用,通过人工建立回流通路,以有效减轻肿胀。当肿胀明显时,筋膜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肌肉泵的作用消失,静脉回流减少甚至停止,而动脉压力较高持续灌溉。此时,药物与冷敷的效果又相对有限,就应持续行下肢静脉按压,通过人工建立深静脉-浅静脉-下腔静脉回流通路,将灌注动脉血回流,进一步来减轻肿胀。

4.7盐水冰敷 冰敷在骨折治疗中的运用具有方法简便、疗效快、疗程短、无不良反应等特点。冰敷的消肿功效可有效减少张力性水泡的发生,为骨折治疗赢得宝贵手术时机。有研究表明,采用盐水冰袋冰敷患肢,柔软舒适、取材容易,更加易于消毒。局部冰敷的效果与伤后应用冷疗的早晚有关,尽早运用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冰敷时应将冰袋使用干毛巾包裹,每隔1~2h观察患肢的局部情况,避免局部冻伤,室内温度较高时,应每隔2h更换1次;室内温度较低时,可适当延长使用时间3~4h更换1次,避免冰袋漏水,造成2次污染。

4.8应用特制贴膜 骨折后应用一些特制贴膜,可创造闭合性环境,能有效保护神经末梢免于暴露于空气中,免受外界机械刺激隔离细菌,降低感染风险。樊小鹏等研究证实,康惠尔水胶体所形成的低氧张力,可有效促进局部微循环、表面光滑,同时,减少了皮肤表面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兼具保温作用,有利于细胞的代谢。另外,溃疡贴也可有效对抗伤口的牵拉和机械刺激,防止患者因活动所致的皮肤表面机械性牵拉,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

4.9仪器预防

4.9.1应用骨创伤仪 李同生等研究表明,骨创伤治疗仪是一种可有效消除炎症、止痛的医疗设备。骨创伤仪可至患者患处深部,在骨折端产生一种有效的电流,使得骨组织的生长能力增强,钙盐沉积和胶原合成加速,从而促进骨骼愈合,增强血管扩张。

4.9.2 应用充气波治疗仪 刘桂舫等研究比较发现,充气波治疗仪可对肢体反复进行加压后再卸压,从而产生如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按摩速率与人体血流速率相近使得患者感觉更为舒适,其舒适度为100%。其作用机理是在设定的治疗压力下,气囊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有序充盈,由其挤压方向,与人体血液流动方向保持一致,而产生有效的生于理性机械引流效应,加快肢体血液流速,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速组织水肿消退。因此,充气波治疗仪作为一种有效减轻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医疗仪器,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5 张力性水泡形成后的处理措施

5.1药物疗法

5.1.1静脉给药 临床上多运用20%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利尿剂和骨肽注射液等静脉给药途径来改善血液循环及消肿,从而预防张力性水泡。其中尤以每日两次静脉点滴20%甘露醇250ml多见。在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因密切监测和观察患者的意识、脉搏、血压、呼吸、尿量、颜色四肢皮肤的温度,及时判断有无休克是护理的重点。

5.1.2西药湿敷 骨折后发生张力水泡由于其局部张力大,患肢会有明显胀痛,为保护了创面、避免感染,湿敷患处可促进创面愈合。一般情况,湿敷2~3d后,根据水疱萎缩情况,清除坏死疱皮至周围正常组织;严重者经过3~7d换药治疗,上皮组织覆盖创面,创口愈合。临床上常结合针对性药物湿敷,例如湿润烧伤膏外敷、聚维酮碘湿敷等以达到局限炎症,抗炎消肿的功效。

5.1.3中药外敷 相关临床试验证实,中药外敷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及减少手术切口感染机会,对于其他原因(如烫伤、压伤、胶布过敏)所致水泡和溃疡创面都可适用。比较常见的中药膏有紫连膏、冲和膏、消肿止痛膏等,紫连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安,活血止血;冲和膏可显著减缓炎性反应程度并最终解除疼痛;消肿止痛膏具有改善血液的动力学、组织器官的供血供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功效。

5.2物理疗法

5.2.1抽取泡液和VSD应用 水泡直径大于1cm以上时,可用5ml的注射器在水泡的最低部位穿刺抽液,抽液后用棉签轻轻挤压,使表皮贴紧,防止感染。若出现渗出,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若引流不畅,抽取生理盐水10~20ml冲洗管道。

5.2.2局部烤灯 若骨折患者患肢局部肿胀严重,渗出液较多,可采取局部烤灯可促进水泡表面干燥,从而缩短病程。护理时需注意烤灯与患处的距离(30~40cm)及时间(20min),以防灼伤。

5.2.3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张力性水泡具有消肿时间快、操作便捷、疗效好、无创伤等特点。微波治疗时,护理时应注意:避开金属物,以免造成仪器的损坏,或造成烫伤。功率范围应控制在25~30W,以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准。对准水泡部位并保持15cm的距离,1~2次/d,15~20min/次。

目前,临床上对于张力性水泡预防与处理主要多基于密切观察、冰敷冷疗、口服药物、抽取泡液等传统治疗。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如何在短时间内有效预防张力性水泡是目前主要的问题。同时,加强医护人员在处理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利用多种途径改善传统护理流程,从而制定出更优的护理方案,最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俞建华,黄超文. 特制药带对闭合性骨折并发张力性水泡的应用及护理[J]. 当代医学,2011,01:131.

[2]董翠珍,程云,孙丽萍. 骨折后张力性水泡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 上海护理,2014,02:63-67.

[3]陈桂珠.骨折后皮肤水疱的处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

[4]姚维芳,戴力扬,王宇仁,等. 骨折面水疱的性质和对伤口愈合的反应[J]. 创伤外科杂志,2001,S1:83-84.

第8篇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股骨颈骨折成为老年人外伤的常见病。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实施完善的护理机制,健康宣教和功能锻炼的指导,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共收治60例。手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5—92岁,跌伤42例,车祸18例;合并高血压25例,糖尿病10例。入院后行皮牵引或骨牵引,完善术前准备,5—7日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全部患者痊愈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所有患者对手术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担心手术预后和经济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关心体贴,耐心解释,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功能,使病人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有效的骨牵引,鼓励做四肢功能锻炼,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鼓励咳嗽,深呼吸,防止坠积极性肺炎。按时翻身,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增加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指导多吃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如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防止尿道感染。必要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当天去枕平卧,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吸氧,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观察患肢血运感觉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

3.2 预防并发症:

3.2.1 深静脉血栓 活动下肢肌肉,促进血循环,注意患肢皮温和肿胀程度。如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肢抬高制动,切忌按摩。

3.2.2 人工关节脱位 搬动时应将髋关节和患肢整个托起,避免内收,内外旋动作1。术后6周内避免屈膝屈髋超过90°2。一周内不主动翻身,翻身时两膝间夹一厚枕;不宜过早直腿抬高,不宜坐久3。

3.3 康复指导

第一阶段:进行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臀肌收缩训练。

第二阶段:继续进行第一阶段的锻炼,同时协助患者主动活动膝关节,被动活动髋关节,应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的状态下进行,避免髋关节内收外旋动作。

第三阶段: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练习,术后2周协助病人取半卧位,坐位,术后6周左右扶拐下地行走。3周内屈髋小于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但应小于90°。术后6周做到“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侧卧时两腿间放软枕;不要坐矮椅子;不要弯腰屈髋拾东西;不要屈膝而坐;坐位时不要前倾。

总之,良好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应从心理、生理上解决病人顾虑和思想准备。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促进病人康复,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凯燕,喻姣花.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26—134.

第9篇

关键词:多发性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创伤性骨折是临床的常见病,而多发性骨折因病情重,并发症多,其临床护理难度较大。2011年7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多发性骨折45例,通过正确、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均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7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多发性骨折45例,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6~64岁,平均34岁。45例中撞伤25例,高空坠伤11例,轧砸伤9例。双肱骨干骨折8例,肱骨干骨折并尺桡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并骨盆骨折4例,双股骨干骨折7例,股骨干骨折并脊柱压缩性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并胫腓骨骨折10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应稳定患者的情绪,关心安慰患者,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治疗、护理相关知识,介绍同类患者恢复事例,特别是恢复好的出院患者来复查时,介绍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来帮助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渡过心理难关,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尽早恢复健康。

2.2  护理:舒适合理的可减轻患者痛苦,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应根据骨折的部位及固定方式,采取合理的。多处骨折的患者多呈强迫,一般来说,以仰卧位为好。肢体骨折除昏迷及休克外,多采用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减轻患肢因血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肿胀,并尽可能的减少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早期有效的固定及护理:早期的固定及护理做到:①牵引的护理;②石膏固定术的护理;③小夹板固定的护理;④注意并发症的观察。

2.4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多发性骨折早期会导致大量出血及剧痛,甚至导致休克。应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和疼痛,根据医嘱输液、输血,及时处理出血,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以保证组织有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供应[1-2]。

2.5  预防感染:患者常伴有程度不同的皮肤损伤或污染,应严格按无菌技术清创和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遵医嘱合理运用抗生素;骨牵引患者每天用乙醇消毒穿刺针眼处皮肤2次;石膏固定患者应注意石膏内有无异味;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和脉搏,必要时监测血常规等。

2.6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和平整,有条件的可使用特制翻身床、明胶床垫等;保护骨突部位,使用气垫或棉圈使骨突部位悬空;定时协助患者更换,按时按摩受压部位,脊柱骨折患者采用轴式翻身法;骨盆骨折患者宜采取左右侧卧位及仰卧位交替更换的方法,侧卧位时局部垫高15°~20°,避免骨折断端移位及加重患者疼痛。

2.7  基础护理:保持个人清洁,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臀部床面下设置便盆,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建议使用柔软的布类尿布,清洁时可使用湿纸巾;有条件的患者可使用纸尿裤、减压贴、泡沫敷料等。

2.8  饮食护理:应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及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绿色蔬菜、新鲜水果、瘦肉、牛奶、鸡蛋、虾皮、豆浆及豆制品等,宜多饮水防止便秘和泌尿系感染。

2.9  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病情分期制定计划并进行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合理地锻炼。上肢功能锻炼,以恢复手的功能及关节功能为主;下肢以恢复行走功能为主。要协助患者加强关节活动,增强肌力,防止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并配合适当地器具进行全身锻炼,使整体脏器功能早日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讨论

医源损伤的控制非常重要。反复搬动、牵拉及诊查均会对骨折断端产生刺激,应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如避免肢体内旋和外翻;避免压疮;各种检查及操作尽量在床边完成,条件允许可选择重点部位的CT或MRI检查[3-4]。

做好健康教育,大部分多发骨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及护理知识多缺乏认识,应通过口头、书面及针对性教育的方式介绍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用药相关知识及功能锻炼的方法、目的及意义。

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多发性骨折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肢体固定、疼痛及创伤性钝性伤、挤压伤引起的血管壁病变,使机体处于易形成血栓的环境,应尽可能对肢体远端做些有限的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后期鼓励患者主动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畅可防止因用力排便引起脂肪栓子及血栓栓子脱落而堵塞重要脏器。长骨骨折的患者在48 h内,强调安全有效的制动和轻柔的操作,早期禁止按摩,以防止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

在功能锻炼方面,患者常常因为疼痛或其他原因,锻炼程度多是滞后的,不必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并在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继续坚持锻炼,增强肌肉力量,直至功能完全恢复。

4 参考文献

[1] 简  明.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8.

[2] 陈建意,林可爱.护理干预对减轻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23.

第10篇

【关键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中,股骨粗隆间骨折占有一定发生几率,好发于老年群体,因受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创伤后需长期卧床等因素影响,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对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分组就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及整体护理干预进行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60-82岁,平均(73.2±2.1)岁,平均(71.3±2.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例,跌倒摔伤62例,高处坠落伤8例,其他8例。合并肺心病7例,高血压31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行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方式包括解剖锁定板股骨近端固定术及动力髋加压螺钉钢板固定术。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患者创伤后行动不便,自理能力甚至丧失,担心家庭背负沉重负担,易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需加强术前访视,主动与患者沟通,掌握心理变化,就骨折基础知识简要讲解,强调手术的必要性、优势、注意事项、安全性,消除患者顾虑,保持乐观情绪,以积极主动应对治疗,提高配合依从性。②牵引护理:创伤发生后,因老年患者机体状况较差,手术不宜立即开展,需行有效牵引,使骨痂生长,需加强牵引护理,保持患肢中立、外展位,对血液循环情况加强观察,矫正阻挡牵引的情况,确保有效性[1]。③饮食指导:术前需加强营养,以增强患者体质,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钙食物,合并高血压者宜低脂、低盐饮食,合并糖尿病者宜限制摄入的脂肪量,低糖甚至无糖,少食多餐,适量给予优质蛋白质,戒烟酒,以防对骨折的愈合造成影响。④充分术前准备:严格备皮,做药敏试验,避免药物副作用。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术前12h需禁食,术前8h需禁水,严格制动。

1.2.2术后护理干预①密切病情观察:加强生命体征监护,注意患肢皮肤温度、感觉、血运,保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量、性质、颜色的变化,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降低感染率。②并发症预防: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对局部皮肤加以按摩,以使血液循环改善,降低褥疮发生率。若患肢疼痛、肿胀且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警惕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按摩、平放患肢,避免搬动。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方法,以增强肺功能,对肺部感染起到预防作用。鼓励患者多喝水,定期清洗会,预防泌尿系感染[2]。

1.2.3功能锻炼术后早期依据患者情况制定功能锻炼计划,以使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促进骨折愈合,避免肌肉萎缩,加快肢体功能康复。鼓励患者早期离床活动,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视骨折情况,行患者主动抬高训练。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2.5%,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数逐年增多,受老年患者机体基础情况差、有多种合并症伴发影响,易引发褥疮、静脉血栓、肺部疾患等多项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生活质量,故加强临床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具有十分必要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术前心理护理、牵引护理、充分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显示,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加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整体、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09-01

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对于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支架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防治可能发生的一些并发症,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我科自2008年10月~2011年05月,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25例,通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8例,坠落伤6例,机器碾压伤1例。骨折类型:均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满意后,患者平卧,先用肥皂水洗刷伤口污染物,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交替冲洗数遍,铺无菌巾,继而进行清创术。清创过程中不要过多的修剪或切除创面软组织,尽量保留游离骨片。清创完毕后选择合适长度的直型或“T”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严重粉碎或伴骨丢失缺损者可一期植骨;伤口张力大,不能一期闭合者可延期缝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2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4天后练习屈膝活动。

1.3疗效评价:按照张法元等疗效评价标准[2]:优,双下肢等长,膝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X线片示骨折解剖对位,17例;良,患肢短缩<1cm,膝踝关节屈伸活动轻度受限,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7例;差,患肢短缩>1cm,骨折成角明显,膝踝关节屈伸活动严重受限,1例。

2结果

本组2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后,均获得9~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未出现骨不连现象,骨折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5个月,全部功能恢复良好,取得 了满意的效果。

4护理方法

4.1术前护理

4.1.1心理护理:对患者给予同情和理解,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式,介绍外固定支架的优点及术中配合、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说明应用外固定支架术后能早期功能练习,并发症少,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可避免骨愈合后二次手术取内固定装置的痛苦,减少开支,并介绍同种病例及康复后的病友,说明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微创技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骨膜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还可利于手术后调整复位位置等优点[3],树立或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以取得最佳疗效。

4.1.2训练床上大小便习惯:避免因活动不当而引起骨折错位或支架松动。

4.2术后护理

4.2.1正确:术后取平卧位,患肢抬高,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4.2.2注意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报告医生。观察肢端及针孔周围的血液循环、皮肤色泽、温度及肿胀程度、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

4.2.3固定针穿刺点处皮肤护理: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架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于穿针技术粗暴及皮肤针道护理不当引起,也有穿针部皮肤条件等所致。术后第2 天便要更换敷料,清洁皮肤,用75%酒精每天2 次滴于针眼处并及时更换敷料,保持针道干燥是防止针眼感染的最有效措施,同时必须观察针眼处分泌物的颜色及针眼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如针眼外分泌物为脓性或针眼周围皮肤有红、肿、热、痛,则应考虑针眼感染,及时应用抗生素,以免针眼感染进一步发展为软组织感染和骨髓炎。

4.2.4药物的应用:术后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切口疼痛者,可适当应用止痛剂。

4.2.5基础护理: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感染及褥疮的发生,鼓励患者宜高蛋白、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帮助患者叩背、排痰,防止肺部感染。

4.2.6功能锻炼:骨折外固定支架的优点是固定一般较为牢固,创伤小,避免创伤骨折处感染,没有医源性加重骨折端血运破坏,更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理进程。允许近侧和远侧关节早期活动[4],但由于患者心理惧怕和对疼痛的敏感,往往不愿早期活动及进行功能锻炼,结果致骨折延迟愈合,肢体关节僵硬或强直。因此,应耐心说服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粘连、肌肉挛缩等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抬高患肢,观察血运,及时换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手术后早期作肌肉及关节的被动或主动运动,术后第2天给予被动活动患肢,第3~5天行主动运动,活动强度以耐受伤口疼痛为宜,以踝关节背伸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为主,指导练习抬臀、深呼吸等活动。术后患肢肿痛较甚,护士指导患者每天锻炼患肢两次,每次锻炼时间为10~20min,协助在床上进行躯体的移动活动。伤口拆线后可在护士协助下带架练习患肢直腿抬高动作,8周后可酌情鼓励患者下床,扶双拐做患肢不负重行走练习。患者初下地时应有专人扶持,以防患者滑倒。X线片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即可拆除固定支架。

外固定支架的应用符合开放性骨折治疗的传统观念,外固定支架可用于所有开放性骨折的急诊固定及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也可用于骨折合并骨缺损的延迟处理[5],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后不需限制关节,肢体康复与治疗同时进行,减少了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发生,从而减少或避免了骨关节固定综合征的发生[6]。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避免了褥疮、呼吸、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但由于固定针眼暴露在皮肤外面,或搬动方法不当,锻炼方法不到位,极易引起针道感染、固定针松动、骨折移位、感染、关节强直等并发症[7]。外固定支架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而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后创伤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耐心做好各项临床护理,细致观察病人,及时处理和防止各种并发症,正确指导并鼓励病人早期功能锻炼,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的功能,另外护理上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身心全面护理,重视患者的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感到舒心满意。

参考文献

[1]张远鹰.实用创伤骨科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514

[2]张法元,陈来,应有荣.外固定支架在下肢复杂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伤,2002,15:113

[3]代少君,董秀丽.双球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儿童陈旧孟氏骨折的护理[J].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2009,25(12):45

[4]荣国威,王成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

[5]卢世璧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9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22-2025

第12篇

[关键词]肋骨骨折;手术固定;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4.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092-02

肋骨骨折在钝性胸部损伤中最为常见,占创伤住院患者的4%~12%,占钝性胸部损伤的55%,多发性肋骨骨折大多数能保守治疗,但胸腔塌陷、骨折断端明显错位、骨折断端刺激引起长期胸壁疼痛者需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本院2005年2月,2009年2月,共对22例不同原因所致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19~5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6例,坠落伤3例,挤压伤2例,砸伤1例。单侧肋骨骨折17例,双侧肋骨骨折5例;骨折4~11根。本组并血气胸和肺挫伤22例;失血性休克5例;颅脑外伤3例:胸骨骨折1例;锁骨骨折2例;其他骨折6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研究结果说明,心理护理能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痛阈,有助于外科手术疼痛的减轻,促进康复。本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通过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不适,使患者了解相关知识,做好心理调适,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消除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减轻其恐惧感,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2.2 呼吸功能锻炼

骨折处疼痛会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常限制正常的咳嗽,极易造成肺不张,同时呼吸变浅,容易导致低氧血症。术前制定呼吸功能锻炼计划,使患者在术前,特别是术后能学会和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在执行呼吸功能锻炼前,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给予适当的镇痛剂。有吸烟史者,鼓励戒烟。肺部有感染者给予抗生素、祛痰药。

2.3 术前准备

2.3.1 疼痛的护理利用痛尺测量患者的疼痛程度,对胸部轻度疼痛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松弛疗法”;对中重度疼痛患者,采取给予口服或肌内注射镇痛药或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以保障睡眠与休息。同时对患者加强巡视,倾听主诉,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弹性胸带松紧度和移位情况,嘱患者避免过度左右侧身,防止纵隔摆动。

2.3.2 皮肤准备从术前3 d开始,每日用温开水清洗手术区,术前1 d,术区备皮。选用一次性备皮刀,防止交叉感染;备皮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划破皮肤。

3 术后护理

3.1 监测生命体征

使用多参数监护仪,手术后2~3 h,每15分钟测量生命体征1次,脉搏和血压稳定后,改为30min~l h测量1次。术后24~48 h,血压会有波动现象,若血压持续下降可能与出血、疼痛、组织缺氧、循环血量不足及心脏疾病有关;注意体温监测,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手术切口位置高,随着术后麻醉作用的消退,切口疼痛会越来越明显,患者由此惧怕深呼吸和咳嗽,只能作浅而快的呼吸,且不能及时将气管分泌物咳出,从而影响有效呼吸。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及双侧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注意有无呼吸窘迫现象。手术后给予氧疗,2~3 L/rain,以增加血氧含量。麻醉清醒后即鼓励深呼吸及有效咳嗽。

3.3 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几乎所有术后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咳嗽、翻身、运动、坐起与下床活动,剧烈疼痛可引发神经性低血压。①手术后48~72 h,适当给予患者止痛剂,减轻其疼痛,以利于呼吸、有效咳嗽及其他活动。给予止痛剂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的现象。②深呼吸及咳嗽时要用手支托患者胸部及伤口,以减轻不适。③手术后用弹性胸带固定2~3周,有利于减轻骨折断端的压力,减轻疼痛及促进骨折愈合。④移动、更换时,应避免牵扯而造成疼痛不适。⑤安排舒适,麻醉清醒后或血压平稳即改为半坐卧位,此既有利于膈肌下降,促进肺扩张,又可减轻切口疼痛。

3.4 平衡液体与营养补充

定时测量CVP,以评估患者的心肺和循环功能。记录输入和排出量,并评估是否平衡。输液或输血速度予以适当控制,以免因入量太快造成肺循环负荷过量而导致肺水肿。若患者清醒后无恶心、呕吐,即可少量饮水,给予流质饮食,肠胃功能恢复后,改一般饮食。

3.5 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及护理

有效的胸腔引流能促进受伤肺的扩张,重建胸膜腔内正常的负压。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定时挤压保证有效负压。观察引流量、颜色,如引流量>100~200 ml/h,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立即停止负压吸引,并报告医生;若引流量忽然减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堵塞或脱出胸腔,并给予处理。胸部X线片确定已完全扩张时,可拔除胸腔引流管。

3.6 并发症观察与预防护理

肺不张、肺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外伤后致多根肋骨骨折,患者会不同程度存在创伤性湿肺。由于长期卧床,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和减少有效咳嗽容易引起肺不张、肺感染,因此要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而诱发呼吸道感染。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及痰鸣音,做到“早雾化”、“早助咳”、“勤翻身”,鼓励患者做有效的咳嗽、咳痰,按医嘱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及祛痰药,以预防肺感染,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4 康复护理

4.1 手臂和肩膀的活动

当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应鼓励其活动。运动的目标是预防组织塌陷、肺扩张不全以及肺换气不良,预防术侧肩关节粘连与僵硬及手臂的挛缩,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范围及身体的正确姿势。运动时注意事项:①运动前根据患者的疼痛度给予适量的止痛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其活动时达到更有效的氧合作用。②运动时护士要指导患者遵循先躺坐姿斗站姿的顺序,运动量由少渐多。③鼓励患者尽量利用术侧的手执行日常生活的活动。④运动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气促、发绀和疲倦现象。

4.2 出院指导

功能锻炼是一个长期过程,通过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接受能力,于患者出院前3 d开始进行出院健康宣教,使患者和家属均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第1日强调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要求患者能正确地进行1次主动锻炼。第2日教会患者家属协助被动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第3日患者能正确复述出院后生活中禁忌动作。出院后1个月内仍要施行深呼吸运动及有效咳嗽,要避免出入公共场所和接触上呼吸道感染者。注意居住环境卫生,加强营养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