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

时间:2023-07-30 10:22: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

第1篇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能够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得当,对培养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适应我国目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企业人才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建议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五、总结

第2篇

我国拥有幅员辽阔的疆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及那博冠兼容的儒家文化都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的文化底蕴,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这些都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收入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程度越来越高,199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4.16%,2010年将达到8%,但是即使达到8%也与世界旅游业总产出占世界GDP总量的10.7%有着不小的差距。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产业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将来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2006年时,我国接地爱过节游客1.25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才达到了13.9亿人次,出境旅游的人次达到了3400万人次。这说明了我国有着成为旅游大国的潜力。但是要成为一个旅游大国,则必须有相当大的旅游人力资源来进行支撑,特别是懂得管理、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我国旅游业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十分迅速。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同时对于相关的旅游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办学单位不断的出现。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854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129人,2006年全国旅游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33236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6868人。但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是很高,同时一些主题公园与星级饭店等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却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目前的现象是教育与实际脱节。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

1.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清晰的定位。

从行业来看,国内旅游行业对旅游职高生的认可度高于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个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出来的学生存在着一种“眼高手低”的情况,再或者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这些情况都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再培训时则会花费相对较多的精力。从教育内容来看,很多学校都因为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训练。当学生出校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2.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孩子继续的延续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教学模式。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基于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管理这几部分,很多教师都是从这些行业转行过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以教师为中心”则意味着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都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影响。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以市场为导向”来设计的教学内容相比缺乏了一定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样的这中教学模式也就不是以专业建设、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品牌塑造和学生专业学习为中心。

3.教学与旅游行业脱节,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国内的许多旅游学校基本山都是一种自办自销的办学模式,没有与旅游行业与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本还停留在有关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一些具体的、形式的事项。同时还有一些实习基地的合作也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而没有真正的去实现,这样就让学生的实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由于在墓地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很难让两者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

4.师资的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

这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在高等教育方面,在在硕士点建设、博士点建设方面一直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许多旅游方向的硕士点只在近一两年才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而旅游学科博士点在国内寥寥无几。旅游专业的教师还没有能脱离以前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管理等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基本都缺乏实际的行业操作经验,这点上和我国其他许多专业的教学情况差不多。也正是因为教师缺乏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使得许多的教学活动囿于书本对书本、空对空的境地,难以保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规律、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

5.学生实习问题较多。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实习面比较单一,大部分的实习都侧重于酒店。(2)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实习过于单一所引起的。(3)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4)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固,选择随意性较大。(5)对学生实习缺乏总体上的系统性全面指导。学生的实习如果不能够落到实处,则对学生的就业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旅游行业也有可能因此错过许多的人才。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各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让旅游管理学变得更加的有特色。

例如各重点院校可以重点建设对旅游管理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MBA、EMBA等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创出品牌,进而带动本科教学层次向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吸引旅游行业和企业的关注,提高就业率。而其他的普通学校则可以通过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将专业特色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结构,然后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为旅游行业和企业培养专业人才。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将所有的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整合为基础类、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从而使学生奠定广泛的专业基础。然后是对专业课进行细化和深化,并针对专业方向设计,开设能够符合市场需求、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课。同时鼓励学生多学习各种人文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教师,多鼓励教师不使用固定的教材,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自己选择教材,甚至是自己对讲义进行设计和整编。

3.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学校必须与企业加强合作,从而可以使得学生生源、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里的教室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一展所长,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让企业的骨干进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授课,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经验。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实习状况,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习,从而避免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

第3篇

关键词:职业生命周期;高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7-02

0 引言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旅游业作为一项以服务为主要特点的综合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地区旅游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正是因为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的特殊要求,所以高校旅游专业教师必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1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我们将“产品生命周期”引入教育领域,称为“教师职业生命周期”。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从时间层面看,应是教师入职以后至退职以前的一段时间。如果说产品生命周期表述了产品在市场中的未来预测,界定价值对于企业销售的实现的周期性规律,那教师生命周期则试图总结出“教师生命”教师状态的功用与价值与学校组织、教育事业特定管理目标的周期性规律。

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探讨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其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和司德菲(steffy)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费斯勒将教师职业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司德菲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Baldwin&B1ackburn以文学院为样本列举了教授生涯的5个基本阶段:大学专任助理教授头3年,大学专任助理教授3年以上,副教授,正教授,离退休至少还有5年以上,正教授,距正式退休不超过5年。

20世纪80年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费斯勒和圣露易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J.Christensen)在借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Teacher Career CycleM0del)。在该模型中,教师职业周期被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离岗期八个阶段.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根据Baldwin&Blaekbum用职称来划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观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费斯勒和圣露易斯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J.Chrlstensen)在借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动态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以及生命周期理论给笔者以启发。本文中,笔者结合职称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分为6个阶段研究。

2.1职前期大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的路线,虽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像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性的课程,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局面。所以旅游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应对旅游教师的实践经验背景有要求。旅游行业涉及部门广泛,想具备丰富的专业经验,教师职前教育尤为重要。在本科和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习期间,教师争取到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实习;如旅游地理、旅游规划等方向,教师要积极参与导师项目,以增长实践经验。这样能够将书本上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变成学生能够熟知的工作常识。

2.2职业生涯初期这个阶段教师一般为助教到讲师的发展阶段。很多高校旅游管理教师在从教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学校要帮助引导教师作出个人职业规划。

2.2.1上岗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于教学技能、教法等师范类专业必修项目还不熟悉。为此,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是新教师在步入教学岗位前所应掌握的第一项基本技能,这项技能的培养不是短时期内通过一两周的短期培训所能达到的效果,可以通过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为专家说课以及专家的听评课给予现场指导等方式,促进新教师更好地融入旅游专业教学当中。

2.2.2协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这一时期是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物质报酬最低的时候,这个时期对教师引导不好,很有可能使新教师退出教职,寻找物质报酬更高的职业。高校组织可以通过为青年教师提供学术奖金,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成就的教师、或是自主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学费。

2.3职业生涯快速成长期――讲师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教师具备两至三年的教学经验,教师发展到讲师阶段。此阶段教师一般都已成为学校各岗位上的主要力量,学校要特别关注。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教师,学校的管理重心在帮助他们突破现状。

2.3.1校内学习交流高校管理者首先要提高知识信息管理水平,应通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把校内外的先进信息及各种形式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全校教师共享,同时鼓励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2.3.2校外专业实践培训我国可效仿康奈尔大学酒店教育模式和瑞士“洛桑模式”,教师需要走理论――实践一理论的循环培训路线。建立高校教师定期深入旅游企业服务挂职锻炼的机制。旅游专业的任课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派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熟悉旅游企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动态,考察旅游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熟悉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强化服务与管理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最新的旅游经济发展资讯、旅游企业最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教师在企业还可以承担理论培训或者英语培训的角色,这种资源交换的方式使双方取得了双赢。

2.4职业生涯快速成长期――副教授此阶段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对所从事的学科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旅游学科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管理、美学、建筑、艺术等多令学科领域,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精修深造机会,使教师知识更加渊博。

教师在这个阶段积极参与校内的活动,有可能开始担任校内、外的学术组织职务及行政职务,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学校应该减少教学任务,提供教师做科研机会,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为评教授做准备,又可以引导年轻教师做科研。教师行走于企业,要协调旅游企业和院校的资源,搭建企业与院校密切结合的平台,使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到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教师推广引导企业成为院校教学计划、课程开发、兼职授课与校内实习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2.5职业生涯成熟稳定期――教授此阶段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科有广博、坚实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旅游专业领域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寻求往校外发展,做讲座、出席各类会议,或者在其他单位兼职或做顾问等。业内教授可以设立国家和地方两级专门的旅游教育研究机构,为旅游教育提供研究与交流平台。结合旅游教育实力和特色,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地在我国设立若干旅游师资培养基地。通过这一体系的构建,加强各个区域各个层次旅游专业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此阶段教师具有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还可以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公司,为旅游企业谋福利。

2.6职业生涯后期――退休或返聘此时教师进入老年期,其角色与任务出现分化,如果身体状况良好,一部分教师返聘或从事社会兼职,在退休后的一段时期内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

3 结论

本文对旅游管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规划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校教师的成长规律,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教师以支持,促进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把旅游管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有效避免旅游管理教育中教师照本宣科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5

第4篇

我们对比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发现,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更注重的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而国外则更注重另一种。

(一)国内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在国内的高校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在进入大学后,其所面对的主要培养方式都是课堂教育。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大多是以老师传授的方式来进行,即我们所谓的面授方式来进行,除了极个别的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外,其他的专业几乎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大学的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在四年的学习时间中(专科为三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的课堂进行的,只有在最后的半年时间才会被送到各个企业进行实习,这基本上是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写照。以渤海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渤海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生的前三年学习中大多安排的是学科相关的理论课程,方式基本都是以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通过老师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把握。在课程考核上也是以课堂出席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与实际操作能力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这种课程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目的,因此对于培养理论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很有帮助。

(二)国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

相比国内而言,国外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就很多种多样,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程”等等,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不作一一的介绍。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外的课程模式即使是花样百出,但是始终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课程模式都是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来进行安排的。相比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国外的高校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除了那些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外,基本实践操作都会占到课程的一半以上。我们以美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为例,早在1906年美国人史奈特就提出了“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将工作和学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互相合作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导致学校在课程模式上不得不将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也是“半工半读”的方式,课堂讲解的环节被大大的削减,多数学生不必一定得通过出席率才能获得最后的成绩,课程的考核也包括社会实践工作和学习两个方面。

二、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对比与启示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不同之处

1.课程侧重点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侧重的是学科理论,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侧重的是实际能力,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

2.课程开放性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相对封闭,其主要的培养地点是在学校以及学校指定的场所,相对的课程培养方式比较禁锢,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封闭;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则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工作的地方,自主进行理论的学习,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是以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并重的开放性考核方式。

3.课程培养目标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更多的专业理论型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出更多的能力型人才,使他们更快、更早的适应社会环境。总结分析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模式,我们发现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大多是以培养学生知识理论水平而安排建立的,国外则主要是注重旅游管理人才能力的培养,相对理论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由于培养旅游型人才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因而导致最后的课程模式的侧重点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二)国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式的启示

我们知道旅游管理专业其实是一个实践操作性更为重要的专业,作为一个管理型的专业,更注重的是实际的把握能力和处于危机之内的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国外的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更为实用。如果将国外先进的课程模式引进国内的高校,我们就能避免很多问题,我们知道理论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不同的专业我们使用的课程模式也应该相应的进行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实际的能力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我们仍然以渤海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根据笔者自己的调查来看,有少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在外面进行兼职工作,并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兼职导游。这些人在完成学业课程之外还积累的社会经验,基本上是毕业就就业的状态。可见这种方式不仅是培养能力的一种方式,更是避免失业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国内旅游专业的课程模式应该向国外学习,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就安排一些实习工作课程,这样更有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更有助于帮助学校减少失业率。当然,我们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进行这个课程模式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能力和学习的比例分配,如果过于重视能力的培养,往往会使学生无心学习,从而荒废学业、得不偿失。

三、结语

第5篇

由于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为了适应当今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从原先的更多地注重理论教学逐步转变,发展成为如今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加适应于当代社会的需求,真正地实现教育输出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衔接。校内实训环节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之一,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部分。下文主要从当今校内实训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出发,浅谈其具体的实践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校内实训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在校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时期,侧重于培养旅游方面的专业研究型人才,但是在当今的旅游业发展中,社会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并且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其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设施较为落后,不能满足旅游管理中实训教学活动的需求。校内实训活动对于校内设施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投资力度以及重视程度的不足,导致无法顺利开展实训活动。

二、推动校内实训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发展的对策

1.扩大教师队伍,合理化实训教学活动时长

校内实训活动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阶段,学校应当给予这部分的教学活动足够的重视以及合理的安排。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紧凑安排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课堂体系化、精细化,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实训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在实训活动中感受旅游管理专业的精髓,在实训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水平。此外,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实训教师,可以从实训教学的需求出发,安排各项活动所需的教师队伍。例如,专门安排旅游管理高层的讲座,为学生展示真实的旅游业管理现状以及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还可以安排教师带领孩子们前往知名的企业进行考察活动,在考察活动中学生也能体会到不同的旅游业管理风貌。

2.完善校内各项实训活动设施

学校应当充分重视校内设施建设对于校内实训教学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投资资金。比如,学校可以与旅游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为旅游企业提供专业的对口人才,而旅游企业则为学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校内建设生产基地。校内生产性建设基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功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生产经营的作用,与企业共同合作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实际的旅游服务,充分地发挥生产性基地的实际效用,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担任其中职位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的认知水平,如此,不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学生都能够在这样的生产性基地中获得不一样的价值。

3.明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当使校内教师更多地与外界旅游业的实际发展进行接轨,及时更新旅游业发展信息,使得校内教师明确当今社会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是更偏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教育理念,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有哪些方面的素质要求。摆脱传统、单一的理论性研究,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更多地转向实践活动的内在体验,在实际中实践理论知识,真正地将自己塑造成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只有明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与教师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教育方向,使得校内实训活动都能够充分地引起各个主体的重视,更好地发挥校内实训活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作用。

总体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所开展的校内实训活动都符合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趋势。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应当充分迎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求,展现时代的发展变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旅游管理人才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使得教学专业输出与社会引入相适应,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推动社会旅游业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将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发挥人才的创造力以及专业的发展能力,使得社会能够真正拥有不断发展的力量。

第6篇

本文认为加旅游专业的教学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积极探究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方法。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旅游业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能够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业的发展也是职业学校的旅游学科快速推进,职业学校中出现了很多旅游管理专业。但是目前旅游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出来的人才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职业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这种形势下培养出的人才无法与当前旅游市场相适应。而且当前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市场经济发展下需求的专业性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并且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很多职业学校没有建立具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一般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只是过分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以及能力,但是实践教学不到位使得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无法全面提升。为了使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效性得到提升,学校已经不断强化硬件设备的建设,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但是对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效果并不强。要使旅游管理专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性。但是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引进,还比较注重教师的学历,对于实践经验的要求还不够,因此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引进机制。

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策略

(一)积极改革教学思想理念

为使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性的人才,因此在职业学校旅游管理教育中,需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职业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旅游管理教师的理念得到更新。旅游管理学院的领导需要定期对自己的知识理念进行更新,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高效开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学校要加强改革与重视,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提升,使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相适应,使学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

(二)做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

旅游管理教学改革中,需要做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工作,为教学理念以及方式的变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空间。需要修改和删减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减少理论层面上的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职业学校应积极与旅游景点、旅行社等进行合作,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融入到实际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提升教师的教育引导

强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以教师教育作为前提,教师是旅游管理教学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需要加强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教育与培训。职业学校可以通过交流、协作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教师队伍,从而更好地提高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学校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职业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或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进行教学讲座,使学生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四)对考核体系进行深化改革

为了更好地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反馈机制,因此也必须要进行考核体系的改革。科学的考核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教学的规范化、实践性发展,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能力,从而提升旅游管理教育教学水平以及质量的提高。学校应以理论考试作为前提和基础,实现专业知识与理论的考核,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是前提基础。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检测,通过现场的操作和情境的模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人才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市场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培养也是教学改革的有效反馈,也有助于促进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结束语

第7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的同时,仍有一些与实践教学相关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转贴于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环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2]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裴凤琴,李茂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探讨[J].河南农业,2008,(20).

第8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建议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院的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1、明确定位实践教学的方针。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的主要环节。在拟定实践教学的方针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育。旅游打点专业的实践教学必然要按照当前社会发展,培育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环绕市场培育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要符合当前的旅游经济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育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系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本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增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本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系统。基本课程模块由公共基本课和专业基本课组成,其教学方针是为专业进修打下深挚的理论基本,首要培育学生把握基本常识和专业基本常识,提高进修能力和专业进修的乐趣,即培育学生的根基素质、根基能力和根基手艺。专业课程由旅游饭馆打点、旅行社打点和旅游资本开发与打点三个标的目的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方针是培育学生把握旅游专业的常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工作所需要的现实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方针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增强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动手能力的场所,能够供给学生一个与现实岗位相接近的练习情形,经由过程实施模拟性极强的练习,让学生慢慢熟悉未来的就业岗位,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同时,高校也要成立校外实习基地。在成立校外实习基地时,要开展多方试探,在互惠互利的基本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配合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成立起不变的实践教学基地。

4、增强师资队伍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常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凸起,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单要具备理论常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为任课教师缺乏现实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使命的前提下,鼓舞激励教师从事旅游实践,这样既能丰硕教师的实践常识,又能使教师体味到旅游业成长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此外,还要为教师多供给一些外出交流和进修的机会,定期选派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9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有余而实训教学不足的现状无法适应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此,高校要切实抓好旅游教学实践,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这也使得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及标准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旅游管理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除了要求毕业院校和成绩之外,更关注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教学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思维,注重培养管理型与研究型的人才,对实践教学并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满足社会或者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也使高校旅游管理师资极为紧张。因此,为了解决教学需求问题,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都会由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或者地理学等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这种由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来的旅游管理教师,一般只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在课程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只是遵循国家教育部设置的目标来设计课程,这种实践教学内容严重匮乏的课程,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1]。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我国旅游业发展涉及行业多,关系复杂,加之不能正常发挥协调作用的机制,致使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异常激烈,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和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的运用。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更加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校与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实践操作机会,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型旅游管理人才[2]。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目标不明确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内容没有与理论教学相对应,这些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的。从根本上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为其输出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管理型人才。但由于高校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使得确定的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同时,高校本身的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加之缺少必要的市场需求调查渠道,使得高校难以准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不足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存在实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偏少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高校大部分实践教学只设置实习环节,认为安排实习就等于完成实践教学。且实践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过于笼统,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甚至有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取消实践教学,这种情况导致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失去了活力和教学特色。第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陈旧。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惯用一讲到底的方式,单纯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3]。

(三)校外实践基地条件落后

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落后的条件制约着旅游教育的发展。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也多是实习教师或者学生自己联系,这种实习合作关系比较松散,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实训基地的一切物质条件均源于办学经费和高校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部分院校奉行以数量、规模取胜的办学理念,有些院校一心追求经济利益,不讲究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致使实践基地的建设不符合教学实际需求[4]。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为了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制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目标。为此,首先,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就业为导向,理清思路。其次,高校要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对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查,掌握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选择恰当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在完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前提下,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安排课程,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因而一般会安排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两部分内容。而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具备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安排课程时,涉及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等课程。在前两个模块之后,安排旅游管理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满足旅游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5]。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仿真实际岗位的环境,使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等方式,熟悉未来就业岗位的流程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通常,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等。而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实现的,主要是高校与酒店、旅行社或者旅游景区等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6]。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旅游管理对理论和实践的高度重视,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针对当前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高校应有意识地引进理论与实践兼具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到学校参与教学。同时,鼓励本校教师到旅行社、酒店进行实践锻炼,由此使教师加深对旅游业现状的了解,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此外,高校还应当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学术访问和进修,与优秀教师与内外知名旅游院校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开阔其眼界,从而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未来旅游业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本文指出了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必要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应用,为社会培养旅游管理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127-129.

[2]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9):116-118,120.

[3]朱秋影.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教育创新学刊,2012(6):37-38.

[4]定琦.浅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改革[J].大观,2014(4):59.

[5]李铭.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科学时代,2011(12):315.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44-0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旅游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管是市场行为、企业行为,还是战略管理行为,旅游业在各方面都要谋求不同的改变,力求拓展深度和广度。毋庸讳言,21世纪的旅游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组织旅游产品、销售旅游线路等,在加入WTO后,我国旅游行业必须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上一个长期健康而又规范的发展道路,这迫切需要有一批规范化的劳动后备队,需要教育部门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对旅游人才的高质量教育培养就离不开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因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和媒介来完成的,所以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就落到了旅游课程上。本文以如何设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为主题展开研究,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1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3年为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高等旅游管理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1984年至198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速度有所加快;1989年至1992年为调整阶段,其发展速度有所减弱;从1993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经过有效的分化和发展,已经建成了学科体系的基本雏形,形成了高专、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完整的教育层次系统,展示了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成果。但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迅猛扩张,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率不足一半;而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高素质旅游人力资源需求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衔接和协调。针对目前的矛盾,对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各个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都列入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与饭店管理。

(2)在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包含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一是旅游经济方向;二是旅游企业方向,如旅游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三是旅游规划方向。

(3)在现有所有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专业综合实习。但是,因不同的培养层次,关于旅游技能课程的设置,各个学校不尽相同。本科层次偏向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层次差异就显著点。高职层次更注重于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课程往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1/3多,并且一般设置有4~6个月的顶岗实习。

2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尽合理

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而课程设置则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手段。因此,要探讨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执行的都是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这一培养目标一直指导着我国的旅游教育事业和整个旅游课程体系的设计,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突飞猛进,这一培养目标已显得定位不够准确。

2.2 课程实践性亟待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应该不同于其他专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的旅游“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这样才能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彰显出强烈的课程实践性。

2.3 选修课程没有实现与时俱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各种信息急剧增加,社会对旅游业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掌握充足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和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不断扩展视野,这样才能满足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由此一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设立相应选修课供学生学习。然而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的选修课都不够先进,没有把握旅游业的最新发展,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结构势在必行。

2.4 课程之间的顺序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今,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已经形成一个固定模式,即大一接受基础理论学习,大二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到了大三和大四,则开始涉及实际操作,虽然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但是将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对此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2.5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

能力的培养与职业习惯的养成是旅游管理教育的灵魂,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求具有很强的情景性。由于种种原因或条件的限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没有情景的创设或创设的情景,与真实的职业情景有天壤之别,普遍缺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很少,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师缺少对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课堂教学只好过分强调理论内容,来自旅游企业经营实际的案例缺乏,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旅游企业的经营实际相差甚远,这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学生感到学非所用。

3 完善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策

3.1 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符合社会要求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出精英教育的模式,迈向了大众化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人数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甚至定位为培养“总经理的摇篮”,这样的目标显得不切合实际。因为从事高层的管理工作和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的毕竟是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以就业为目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要转变过去定位上的盲目性,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基点。有鉴于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应以培养中层管理者为目标,不仅要构筑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还要构建适应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知识系统,同时还要体现应用性和现实性,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人才。

3.2 适应国内外旅游发展,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的旅游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主要由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与毕业论文模块等几个部分构成。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和相邻学科等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这一模块与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从而构建一个宽泛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专业课模块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饭店管理专业模块、旅行社管理专业模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专业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整个模块中的重点。选修课模块,也可以称为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

最后一个模块是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模块,即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参与实习工作,并撰写毕业论文,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毋庸讳言,新的旅游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它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还可以根据旅游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个别模块,组成新的模块,从而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以提高旅游教育的市场适应能力。

3.3 注重旅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

在不断优化、完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的完整性。作为教学计划的中心内容,课程设置必须认真界定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科学整合课程,避免重复,使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更加系统化。从长远考虑,要设置西方经济学基础课程,由于旅游学类的课程还不够成熟,所以可以采取回归策略展开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课程中偏重介绍地理学知识。旅游心理学课程偏重讲授心理学知识等。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校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增加拓展知识课的门数,完善选修课结构,多增设有特色的课程,比如民俗学、社会学等。

3.4 协调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采用“正倒三角形”的模式,即基础课与专业课同步进行,基础课的数量遵循从多到少的原则,而专业课与此相反,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丰富,还能避免单纯学习基础课的枯燥乏味,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对自己就读的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防止学生越学越没劲的现象的出现。

众所周知,专业课、实习课与服务技能课三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要牢固掌握,这样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大多数专业课和服务技能课,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课堂讲授,并增加社会调查和外出实习等方式。对于服务技能课,为了加强训练效果,可以集中在实习前一段时间密集进行,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效果,这样可以节省课时,便于教师安排更多的有用内容。鉴于社会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现状,必须重视实习实训,并安排6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切实加强对实习的管理,构建完善的实习管理规章制度,以切实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

3.5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创新

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突出旅游教育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仿真化。应引进案例教学,推广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为宗旨,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特征,实行宽泛式教育,加大选修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旅游管理专业要特别注重外语教学,把外语教学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摆脱传统语言培训的束缚,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一支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旅游行业中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外语能力、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总之,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习环节、课程评估等多个方面,要使得课程设置改革顺利进行,还需要加强相关保障措施的改革,如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旅游专业设施设备和实习基地建设、旅游专业教材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只有有了这些相关措施的充分保障,才能使得高校旅游课程设置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加快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矛盾的解决,从而促进旅游教育和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翔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 顾永惠.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 邹统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建设论文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4] 耿松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2(14):103-104.

第11篇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 要: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却被亮出“红牌”,地方旅游院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高位就业,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14-02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简介:康玲(1981-),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硕士,讲师,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14年13日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旅游管理等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高大上”专业,都上了榜单被亮出“红牌”。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对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称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这样的红牌专业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则是由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全国有430多所高校开设,每年毕业生在20万人左右,而真正所学为所用的人数不到整个毕业人数的百分之十。同时又有大量旅游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旅游专门人才。这正印证了英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的,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在于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而在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差和实用技能低是两个突出问题。

无独有偶,笔者所在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连续几年行业内就业率不高,“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吸引力在减弱,招生规模在逐年萎缩,甚至出现了大一新生刚进大学就从旅游管理专业大量流失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旅游专业的认可度逐渐走低,对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的质疑;在校内则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积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对旅游管理教学失去兴趣等等。因此,从改革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角度,研究如何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其就业竞争力,实现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真正对接,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推进作用。

2 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在1991年联席会议上提出的,一般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采纳将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分成:专业基础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意识、社会需求技能的观点。其中,专业基础技能在职业领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如外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写作能力;职业核心技能即在旅游企业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的、有竞争力的技能,能够掌握旅游企业的业务和操作规程。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职业道德,即为在职场领域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能够在职场中保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社会需求技能即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旅游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之高,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下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加强旅游管理实践环节,进行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教学活动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传统的目的是检验理论教学的结果,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方法 等转化为技术、能力,从而适应职业要求。而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不仅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3 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

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自2001年开办至今,一直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但由于现实条件如认识、师资、场地、经费等所限,实践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职场应对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差。随着学校211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应用人才观念的提出,在努力提高理论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把职业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实践教学的首要任务甚至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3.1 实践教学改革搭建的方向标——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1998年教育部在重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校旅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初为培养熟练掌握管理学与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并具备坚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善于将旅游管理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但该目标没有对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何种素质、何种能力的人才,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的问题。几经修改,通过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业内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论证及审核,最终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素质、改革创新精神、旅游行业实践能力,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教育及研究机构等从事服务、经营、管理、培训、咨询、设计等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在总目标的基础之上又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规格做出明确的规定。

切实可行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方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也为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蓝图。

3.2 实践教学改革完成的基本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化与实践课时的增加

早期的专业方向设置为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三个方向,但实质是课程设置面面俱到,或者说是凡是与旅游管理相关的课程的重复叠加。因而实践教学无法突出专业方向,无法针对专业方向进行专门的实训,学生也无法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实践技能的替身。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地方及行业发展实际,精简为两个方向,并分方向对学生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要求。

为保证学生能够切实形成各种能力,在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增加实践课时,各种实践总学时为309+52W,为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充足了时间。

3.3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式的不断更新

3.3.1 职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大学课程始终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意识的养成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灵魂。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职业意识才有真正学习及进入本行业的动力,为此,从大一新生军训开始就让学生理解旅游职业意识的基本涵义,并将这一过程贯穿至大学课程始终,从课内引导到课外导师引导不间断,让学生真正有职业认同。

3.3.2 课程设置充分结合职业能力

现有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愿意学习,并且除了传统的校内课程实训、校外定岗实习外,还增加了课外创新板块,涵盖学科竞赛、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技能、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认证五大板块,让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科研创作能力等等。

3.3.3 实践参与及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也为了检验实践效果,首先在实践开设时间上灵活设置,比如只保留了毕业实习一个集中实习,其他原有的暑假集中实习为灵活实习,学生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机动进入相关实习单位实习,由实习单位核算时间,实习期间的管理与考核都由校内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减少了实习的强制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其他形式的实践则通过比赛结果、成果形式及职业证书等证明考核的结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学生一举多得。

3.4 实践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校内与校外双管齐下

由于经费投入等各种原因,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相关视听资料严重匮乏。现有的校内实验室仅存形体与礼仪实训室,一般只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且使用率较低,而教学计划列出的很多实训课程无法真正实现,只能取消或者合并到毕业实习一同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属于参差不齐的情况。

鉴于此,学校大力扶植,虚拟旅游平台实验项目正在启动,校内基础酒店及旅游设施也列入计划,而校外实训基地不仅与国内一线五星级大酒店签订合作协议,更是与地方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合作订单培养,人数固定,时间不固定,学生不仅可以进入企业内实习,并且可以直接实习后就业。

校内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同创建,完全可以保证课堂模拟实训、校内仿真实训、企业见习实训、实习顶岗实训“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

3.5 校外导师的大力加盟与校内导师的不断自我提升

为了保证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在师资力量上也大力突破,首先是请行业内的专家真正进入课堂,不仅在理论上指导,更是亲自带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完成实习单位的日常工作内容,提早熟悉职场环境;校内实践导师也不定期的派出去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取得职业培训资格,提升自身的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公布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EB/OL].http://news.youth.cn/jy/201410/t20141015_5837508.htm,2014-10-15.

[2] 刘珺.简议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J].出国与就业,2010.(11).

[3] 林淑飘.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1).

[4] 陈向红.基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第12篇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准确划分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管理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即使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将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三是部分院校盲目开办旅游管理专业,没有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而且还增加了旅游服务业的就业竞争压力。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旅游行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课程设置不足,一些院校忽视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主干课程设置,使学生过早地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未能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极容易出现知识面过窄的现象。二是旅游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据较大比重,专业课、实践课、选修课的比重较小,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三是理论课程远远超过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得到良好发展。

(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

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大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得实践教学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学校缺少与旅游部门的联系,在实训内容设置上脱离实际,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有些学校在实习环节将学生直接交给实习单位,没有给予适当的理论指导,使得学生没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加之部分实习单位也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学习到的东西十分有限。

(四)师资力量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他们多数由历史、经济、外语、社会学等学科转行而来,虽然他们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却缺乏实践经验,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在讲授基础理论课时,教师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无法联系实践经验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目标

各大院校应当根据本院校的性质与办学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合理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规模,加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避免盲目扩大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而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其次,认真分析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适用性。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重视旅游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旅游业的工作。

(二)优化课程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首先,学校要开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课程,及时删减过时的课程,确保课程内容具备超前性,使学生在毕业后也能够用到所学知识,保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增强课程体系对旅游市场的适应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再次,增加非英语类的外语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外语技能,以满足国际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建设实践基地。学校既可以开办自己的酒店和旅行社,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也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行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旅行社、酒店进行实习,为其毕业后胜任本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与企业联合起来,构建订单培养模式,为旅游企业输送人才。同时,学校还要及时从合作企业中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并针对这一方面加强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岗位,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旅游管理专业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为教师创造专业研究条件,使教师向旅游管理专业“名师”的方向发展。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