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30 10:22: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实践 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准确无误地领悟与利用祖国语言文字,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培养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还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各年级的教学检测情况,发现语文试卷重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领悟能力。阅读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选自课外;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与感悟;开放创新是试题突出的特点。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阅读当成了机械的分析题,片面强调文章具体内容的解读,而不重视阅读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把握。其次,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教师单一、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不尊重学生个体地位的表现,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第三,阅读量不足。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仅仅是课本上十分有限的课文。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量不足,教学效率低下。此外,师生互动性不强。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精心设计内容,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互动式的教学,采用快乐教学法、文章想象法、文章意境想象法等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明清小说《范进中举》这一课,为了寻找古文与现代人的结合点,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笔者是这样举例子的。1901年,慈禧太后下令改革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增加了中外政治历史项目。为了遵守慈禧太后的旨意,考官硬是把拿破仑硬是塞了进去《项羽拿破仑论》,考官赶时髦,可考生哪里懂得其中的风情?于是就出现了笑话。一考生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仑论”、“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仑也哉?”等,学生听了忍不住捧腹大笑。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善于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中,课堂是阵地。只有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七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笔者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母爱是人类最值得歌颂的、最伟大的爱。在不久前的家长会上我为你们的母亲拍摄了图片。现在给你们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请你们找找你们自己的母亲,想一想你们的母亲是不是爱你的?她们如何表达对你们的爱?与作者的母亲有什么异同点?音乐响起,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状态,并且迅速进入自己的角色,主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把握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的思维达到活跃的状态,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比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阅读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风格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看到差别,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把握文章。比如九年级上册鲁迅的《孔乙己》这一课,可以把它与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二者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与牺牲品,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同时,比较法还可以延伸到课内与课外的比较。八年级下册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写父亲的文章。以学生查找的《父亲》、《父子情》与《我的报童梦》为例,与所学的《背影》进行比较。就题材来看,都是写父子之情;从体裁来看,都是记叙文。然而从父亲的身份和地位、父子之情的表现形式比较,有很大的区别。三位父亲的身份与地位相差甚远,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这样课文的重难点就更加清楚、透彻了,学生思路清晰,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爱戴。在今后的阅读中更加得心应手。

(四)深入感悟理解,进行阅读延伸与拓展

初中各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要根据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自由表达。学生通过课文问题的探讨,积极进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主体的理解。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拓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对于对话较多的小说或记叙文等,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

总之,在初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提升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然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的认真实践与积极探索,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初中各学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最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策略。”可见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过:“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何种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激发其兴趣呢?现笔者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一、以备课为重点,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根本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教材为本的备课思想,在课前须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然后根据研究结果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一直非常重视备课这一环节,授课前都会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时既教授语文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而言备课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以及对目前语文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例如可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基础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态度、语文基础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上述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是此意;第二、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这点在备课中是极为重要的,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仅是研究教学内容,却很少考虑教学的根本目的,从而导致在授课时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整堂课缺乏明确清晰的目标,令教学过程极为松散,丧失了应有的严密性。如此缺乏目的性的教学将极易混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教材,正确定位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避免教学盲目性以及随意性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环节;第三、备课时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此外,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还应注意一个细节问题:区分每篇课文的重难点,让教学重点与难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例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闰土”与“杨二嫂”不幸的遭遇;而教学难点则确定如下:分析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中蕴藉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分析文中的“我”在故乡耳闻目见的情况。难点与重点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引导学生从上述四个方面理解课文,不但能获得深入浅出的效果,而且还能提升教学过程的严密性。而这些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必须在备课中通过深入的研究才能精准地把握。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七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发言尤为积极,而八年级发言的学生相对于七年级就略有减少,九年级发言的学生就更少了。可见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就越少。出现这种现象皆是因为人在幼年时期思想顾虑较少,不管在何种环境中都能以轻松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识就愈加深刻,往往在严肃的环境中思维活动就会受到限制。加之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个人的思维以及创造力只有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获得淋漓尽致的发挥。现代教育学研究理论显示:人只有在温馨惬意的环境中想象力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思维能力才能获得大幅提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家》(周国平撰写)一文时,我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文中“家”的概念究竟是什么?第二、作者为何用“船”、“岸”、“港湾”来比喻“家”?第三、倘若一个人没有家会怎样?大家希望自己的家是什么样子?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分组讨论,我则在组间巡,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适时点拨,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迅速结合课文理解上述三个问题,而且还能提出很多具有创意的新问题,并能自行积极思考予以解决。可见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将自己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全部释放出来,随之课堂教学效率也将获得大幅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从本质上而言,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这句名言充分强调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因景生情,情景交融。”这充分说明情境对人认知活动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的表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而来。提出的问题不要限定范围,既可以是语文范畴内的问题,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更可以是单一性或综合性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时展的旋律,根据新课标理念,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体现时代性的教学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培养其创新能力,激发其对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构筑一个高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合作交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能够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1.掌握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积极促进师生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阅读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两大板块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突破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本班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了解学生搜集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积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课堂能够得到有效的接轨,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2.以学定教,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选择能够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定教,积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究,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其他学生对话,真正在思考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备课,再综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以及写作的习惯。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坡度教学,让学生能够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就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情,真正与文本产生共鸣。随着学校网络电视以及班班通进入校园,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而且能够很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补充到需要的信息。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简介作者、检查预习之后,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朗读欣赏,学生耳听着优美的朗读,眼看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优美景色,思维一下子被带入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情境之中。而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比较阅读《济南的冬天》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篇课文的异同的时候,两种不同的景色表现方法,两种美景中酝酿的情感激荡着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受到感染,能够更好地感受文本。

2.通过多媒体课件顺利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进行阅读以及作文的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首先直观地理解到教学的重难点。接下来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随着多媒体出示的问题层层深入,直至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层层递进,一手抓阅读,一手促写作,让学生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三、合作交流,变式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凭学生的独立思考,一些语文知识要想被学生熟练地应用是有一些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引进合作交流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要善于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形成学生的多元化交流模式,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2.教师要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遇到需要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能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并在这个过程加以辅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有所收获。真正的合作交流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且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确定语文教学策略。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参与到阅读与写作中来,熟悉各种文体的写作风格,既善于阅读,又能学会写作。

参考文献:

[1]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实现: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三[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群文阅读;三要素;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17-01

引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扩大阅读量,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去阅读。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一起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更好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够和思考能力,是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要求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

1.群文阅读的三要素

群文阅读的三要素是指议题、集体建构和共识[1]。议题是在群文阅读开始之初就必须确定的可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议题,议题的选取必须具有讨论性、延伸性和启发性,便于师生能够更深、更广地去进行探讨。群文阅读的集体建构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生集体的力量。全文阅读中的共识是在建立在师生之间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一起合作交流,并对文本进行深度良好的对话之后,所达成的一致结果。例如在学习人间版八年级第一单元时,对于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议题定为"坚持"、"成功的要素"、"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讨论性和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大胆第展开想象和讨论。

2.群文阅读的特点

群文阅读具有促进学生解放思想、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的特点[2]。群文阅读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阅读和理解议题,同时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自由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看法与见解,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在群文阅读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让每个人有自己的话语权,在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的集体构建,在无意识中就达到了归还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目的。群文阅读中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中加入了实际生活的经验,每个人都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的策略

3.1 依据单元主题,进行深入开发。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一般都是以单元组织形式呈现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应的主题,虽然主题与群文阅读中的议题不同,但是这也无疑是给群文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动物",根据对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可以看出各个文章中不仅讲述了各种动物的习性,也讲述了动物的一些的智慧和精神,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对群文阅读进行议题的扩展,如"动物生活智慧"、"人的动物习性"、"从动物的生存博弈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等,然后根据议题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让学生逐渐分享阅读心得,营造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个体与群体阅读的素养,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2 发现群文异同,升华阅读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在"求同"阅读的基础上,发展群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评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求异品析",就是要利用群文的"同"和"异",从面和点上面去完成群文的品读和赏析。阅读是有技巧的,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快速默读文章,读完后对文本内容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再读文章时跳读扫,不把重点词、句、段画出来读一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询问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句的理解,更应侧重从这组群文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综合思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群文阅读分析和"求异"的深度及准确性。例如组成学生对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进行"伟大"议题的品析时,通过"求同阅读"后,引导学生在认识"伟大"议题的基础上,去细致贫品读和赏析文本中的重点句段,重点分析几篇课文中主人公伟大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品析,发现文中主人公的背景、伟大行为和对象,伟大精神的体现方式等都有不同,通过集体活动交流,学生对"伟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综上所述,群文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自由对话,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群文阅读的三要素和教学特点,根据精读、泛读课、综合学习课和课外阅读学习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的群文阅读策略,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学习的必要性;特点;常见误区;评价指标

“综合性学习”日益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是综合性学习?为什么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的经验,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探讨,以求大家斧正。

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研究或专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经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对学生的综合实践、研究活动的作用做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学生参加活动收获示意图

(1)学会了很多新知识 60.36%

(2)知道了怎样组织活动 5.12%

(3)学会了动手操作 10.24%

(4)知道了怎样同他人交往 13.45%

(5)树立了更高的理想 8.33%

(6)其他 2.5%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到它所具有的以下特点:

1.综合性

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

2.实践性

《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3.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误区

(一)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一般容易确定。我们知道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

(二)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许多同学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难以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我们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

(三)重课堂“效果”轻课前准备

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是“舶来品”。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找准学科契合点,大胆尝试,探索综合性学习更广泛的实践方式

尽管现行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结合时事政治巴基斯坦地区发生大地震,当地几百万居民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国际社会包括我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加之又是活生生的时政新闻,学生兴趣浓。此外,还要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比如,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就有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社会文化积淀等;由此可见,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是学科间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它也直接影响着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常见的方式有:组织辩论会。如“网络利用利弊谈”这一主题可以以此种方式为主;撰写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说不尽的桥”;知识竞赛。

三、真正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反馈与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评价,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教师教学的改善;遵循尊重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过程、关注情感态度和表现等基本原则;着眼优点,看进步;关注活动过程中确定目标及实施过程中新奇独特的思路方法以及相关的意识等重点,努力构建良好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有效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应该参考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①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②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③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的学生以及学生自己,兼顾到评价的全面性。④评价时注重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进步。⑤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诸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育 探讨

从事生本教育的语文教学实验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回首反思,感到“如何以初一为起始年级开展好生本教育”是接受生本理念的初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课题,而一年的生本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做好阶段性的教学思路设计是保证这一实验取得成果的首要条件。下面我就自己一年来的语文生本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强行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兴致勃勃地讲,学生则在讲台下稀里糊涂地听,这种传统守旧的授课方式往往导致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沉闷,虽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绘声绘色,但是学生在下面则表现得若无其事,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导致这种教学局面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因此无论教师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唱的独角戏有多精彩,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又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主体者”变为“指导者”,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因为这篇文章主要以作者回忆自己当年一件往事为主线,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父子之间那种感人至深、相爱相怜的感情。于是,我一改过去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课堂模式,在讲课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为我们做一些我们不经意的细节,而且从来不要求回报。下面,就请你们回忆一下父母为你做过让你们感动不已而且至今不能忘怀的事情,一会儿请大家轮流说一下。”学生明显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开始低头沉思,发言时也显得异常踊跃,他们的学习热情仿佛在这种强烈的情境中爆发了,在经过一番激情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节课学生明显比以前更加投入了,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能做到入情入境了。这种教学方式,既做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使生本教育理念得以真正体现,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课堂,视学生自身的活动为课堂的主要形式。而且,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竞争式的教学方式,这是生本教育课堂主要教学形式之一,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上适时开展合作竞争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先生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就采用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方式,以使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在给学生讲解完这篇课文后,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具体表现出了母亲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如何将这么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成一个整体的;课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方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陈述,看看哪一组回答得好。一听到要比赛,学生马上进入了竞争的状态,和自己所在组的组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课堂顿时也变得沸腾起来。学生在进行总结陈述时,也明显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这样,学生在竞争中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才是能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生本教育课堂。

三、借助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而使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得到提高。”因此,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具体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则注重学生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发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学生在这种生本教学理念下,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总之,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并不是仅靠我们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以制订出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的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活力四射。以上仅是我个人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富泽;;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之初探[J];学苑教育;2010年15期

[2]唐建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三更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09期

[3]向以全;;对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4]于连菊;;谈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方法[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8期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34-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人生思想或是古人的生活情景都渗透在古诗词中,阅读古诗词不但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引用优秀的古诗词篇目,与此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一部分传统文化,进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彰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理念。[1]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影响深远而有重大意义的。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分类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的统计发现,古诗词主要的类型主要有:描写景物的诗词,吟咏事物寄托诗人的情怀诗词,描写或是歌颂爱情的诗词,描写将士守卫边疆,征战诗词等等。

1.1咏史怀古诗词。《咏史》、《咏史八首》、《焚书坑》、《题乌江亭》、《蜀相》、等佳作。

1.2写景的古诗词。七年级有关写景的古诗词有:《竹里馆》、《滁州西涧》、《峨眉山月歌》、《送灵澈上人》等等;八年级关于写景的古诗词有:《望岳》、《游山西村》;《望》、《黄鹤楼》、《鲁山山行》……

九年级描写景物的诗词有:《望江南》、《关雎》、《蒹葭》、《武陵春》等等。

1.3咏物言志诗词。《归雁》、《卜算子.咏梅》、《石灰吟》、《墨梅》等等。

1.4爱情诗词。《蒹葭》、《无题》等等。

1.5记行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二首》……

1.6边塞诗词。《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渔家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怎样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长河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家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营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尤其能深刻体现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作用。[2]语文课程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同时,古诗词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2.1教师吃透文本。教师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信息。古诗词教学同样应该把握这一原则,教师吃透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游刃有余,否则是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的,也很难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当教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侃侃而谈时,总是能见到学生的崇敬目光,一方面,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地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是否吃透文本对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从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大量的文献,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这些准备工作丰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涉及,诗词的写作社会背景,以及古代作者写这首诗或词的具体心境。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牢记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课堂不只是老师才是主体,尤其对于语文这么活跃的课堂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双主体"角色分工,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理解诗词下隐藏的传统文化。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感受诗词流露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无穷韵味。

2.3结合古诗词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契机。基于古诗词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当讲到与诗经相关的古诗词时,老师不应该一带而过,逃避这样的问题,而是借这个契机,给学生讲解或是师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史悠久,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史阶段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一直被世人奉为儒家经典,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用这一类的古诗词作为学生的经典读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然后老师再讲讲关于诗经的故事,引起学生想要更加了解经典诗经的欲望,共同探讨这三种类别的异同,这样学生也会小有成就,这对于他们以后在学习中信心满满;进而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列举诗词的具体例子和学生分析赋手法的特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诗经》的基本常识,而且亲自感受了诗经蕴涵的深厚传统文化,从此学生心中便有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比以前,学生自觉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高了许多。

3.应用意义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古诗词是一种社会教育实践的共同需求。教育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的应用意义的。

3.1了解传统文化。相比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一般体裁的文章,古诗词积淀的传统文化成分更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用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多一点是有一定必要的。细细研究初中的古诗词就不难发现,诗词中存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

3.2丰富人文内涵。笔者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尤其学习古诗词,潜移默化中能受到文人骚客的人文熏陶。换句话说,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在帮助学生播种这颗人文的种子,初中阶段师生学习古诗词正是为丰富人文内涵做准备。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我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正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一定要很好的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随时根据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创新探索、研究。随着时代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性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不断借鉴之前的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过程以及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质量及综合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写。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气氛,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

例如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发展变化的情节在课堂以图画或是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六幅画面,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对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进行观察、分析,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人物形象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生动形象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理解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教师应积极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抛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的为什么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作者问什么要详细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果是你们,会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并将每个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理解语文知识。

4、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也繁杂的工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初中语文教师的应有的人格魅力;贯彻审美教育,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亦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将角色人物表演出来,进一步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作为课程革新的先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进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等等一系列的创新教学,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推动新课标下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71.

[2] 何小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99.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后反思 反思内容 反思途径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学过程应包括备课、说课、上课和教后反思这四个环节,教后反思是对备课、说课、上课的回顾、思考与修正。”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教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难以沿用以往教学经验及固定教学理论和模式,为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言行,在反思的基础上建构指导教学实践的理念。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后反思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找准最佳切入点,明确反思内容

“教然后知困”,教后反思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课堂。语文教师对自己刚经过实践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梳理和再次思考,要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有以下切入点:

1.成功点。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都会产生一些能达到预设、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巧妙新颖的导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和师生的精彩交流互动等。我在教学《春》一文时,有一个教学镜头颇让人难忘,那就是学生对春天的各种形象比喻:“我觉得春天像火炉,驱散严寒,送来温暖”,“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在质疑反思环节,有一个学生还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不喜爱春天的理由:多雨雾,易发生交通事故,易感染疾病。当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僵住了,我适时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些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无不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在今后的课堂中可造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2.失败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后反思可以对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记录,并对其作深刻剖析,力求吃一堑长一智。我在讲《孔乙己》时,曾“别出心裁”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让学生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这两个动作,从中感受孔乙己被打折腿前后的变化。结果参与表演的同学或木讷,或搞怪,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语言文字的魅力却在“闹剧”中荡然无存,整堂课只能草草收兵。这一次的尴尬让我意识到,如果不顾及文本内容,没有结合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单纯把表演当成课堂的时尚道具,则必然会使语文课堂流于浮华。与其让学生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不如多为学生创设一些读、写、听、说的机会,让语文学习回归本源。

3.遗漏点。备课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教后反思,找出失误或缺漏,完善教学,就可以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比如,有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同学们就“记叙文写作如何进行细节描写”进行分组讨论。但各小组表现不一:有的小组是一个“小权威”在发表意见,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有的小组是各想各的,都默不作声;有的小组则是在热热闹闹地闲聊。虽然浪费了一节课,但从中我明白:合作分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态度,不能为了给课堂贴上“新课程”的标签,就随意组织小组学习。

二、寻求黄金路径,掌握反思途径

语文教后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既是自我批判,又是民主合作,其反思途径如下:

1.自我反思。一是纵向反思,就是同类型的课,后期与前期纵向反思。我在总结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教学时,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文言文“讲—译—背”的传统教学思路,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这一现象提醒我,必须尽快寻找出一条教学新路。我尝试将阅读教学和语言文字教学融合到一起,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设计了几个贯穿全文内容的问题:作者与谁夜游?在哪儿夜游?为什么夜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他们随着问题的出现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疏通了字词句障碍,轻松突破了翻译这个教学难点。实际教学效果证明,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完全可以接受,而且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二是横向反思,就是同一内容的课,对照专家的理论或他人的教学横向比较反思。有一次参加片区“同上一节课”教研活动,执教的内容是《公输》,我受益匪浅。刚上完课,又听了同行执教的课,方知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教材的处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疏通文义上,我把课文中的知识点照搬给学生,不管有没有理解。这位同行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三人一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墨子、公输盘、楚王)朗读对话部分,最后合上课本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内心活动。这种对比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学到他人的有效教学方法。

2.群体反思。一是同行协助。“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自己独立反思,有时会模糊不清,很可能产生“模糊”的反思现象,这时最好寻求同行的帮助。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并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自己独特的经验,同时也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但自以为效果很好的课却遭到了挫败。在同行的在理中肯的评课中,我才知道自己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我的灌输“淹没了”。二是学生反馈。作为目中有人、坚持民主的教育者,应该听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的声音是教后反思必不可少的要素。有一个学生在周记中的说法很让我震惊:“这几节语文课我老想打瞌睡,《风筝》这篇课文讲了又讲,看来老师很推崇鲁迅的文章。‘春日的温和’、‘肃杀的严冬’,我都理解不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才知道自己过于强调阅读技法,忽视了个体的情感体验,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课程评价中,“上帝”的意识才会浓厚,人本的个性才会张扬。

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语文教师只要坚持教后反思,就能充分地激发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可以使自己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教书匠”走向教育者、研究者。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10篇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做支持。而主要的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那么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综合性学习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在教学内容上,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综合性学习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

在教学方法上,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各种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新课改以来,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那么她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试验和研究中,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疱,喧宾守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二)是重视准备工作

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结果,而对课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上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资料一剪一贴就算了事。有些必须走出课堂、学校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自然”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而让学生闭门造车。这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却使整个活动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四)是必须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生动活泼,又真实有效

综合性学习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五)是重视反馈与评价

第11篇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整个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改思想向语文学科渗透,促使我们摆脱原有陈旧落后的语文教育俗套。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注入语文新鲜血液,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1.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教学方向

1.1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在新课改中的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比较,新的变化是:在性质上增添了人文性一面,在语文教学任务中强调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2 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语文课程不仅具有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性质,更有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性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也顺应了现代社会对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要求。

2. 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有待改变的语文学习现状。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程度参差不齐,错别字多,书写不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课前不预习,不会听课,部分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阅读写作能力弱,不善于语文学习的积累,文字阅读量少,懒于动笔写作;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初中各年级还有各自的重点问题,起始年级的学生还不适应中学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待形成,八年级学生学习态度情绪化,学习能力弱。九年级学生,视野不开阔,看问题肤浅,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不能流畅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情况与新课标第四学段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

2.2 有待建设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又比较浅,不愿自觉主动地学习,对文字阅读的兴趣不大,同时影视漫画等快餐文化充斥学生视野,那么汉语言文字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特殊作用得不到体现,学生语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家长为了生存和升学的压力倾向于应试教育的双基学习,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没有落到实处,对丰富的语文资源熟视无睹,压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其实语文学习的资源极为丰富,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认真解决的课题。

2.3 有待提高的教师自身的视野、知识和能力。新课改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对一代新人的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是这代新人的先锋。现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重,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随着教学时间的累积,开阔视野的理论阅读越来越少,提高文学修养的大部头书籍越来越薄,知识储备缺少源头活水,教学能力走到一定高度就停滞不前,缺少创新的思变活力。学校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任务不断加重,可是对提高教师素质的投入不够。怎样协调好调动教师自身进步的觉悟、学校的帮助督促、社会的扶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多方合力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2.4 有待解决的语文学习评价与现实的矛盾。新课标提出“语文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可是现实还是以一张书面考卷的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也是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瓶颈。

3. 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3.1 因材施教,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首先教师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真诚关怀每一位学生。其次要认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三,踏踏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累,由成语,警句,古诗,美文到名著阅读,多层次熏陶、积累。在写作方面,由片断练习开始,逐步训练学生的小练笔,直至大作文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循序渐进。第四,对学生根据知识、能力的不同分出层次,布置梯度作业。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层次都得到进步。第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3.2 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氛围和环境。教师应不断启发并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的认识,寻找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逐步使学生“理解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以开展以下活动:课前背诗,写名言警句,一分钟演讲,钢笔字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办手抄报,读报活动,课外读物讨论,资料摘抄展示……在这些语文活动中端正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

3.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要成为现代社会新一代的先锋表率,教师就必须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愿望,要更新理念,不断充电,挤时间找机会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我。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传承人文精神的启蒙角色,教师要给与学生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就必须自己先拥有。这样学校也应该经常了解教师的思想和要求,对教师给予切实的帮助和支持,更需要平等的对话和亲切的人文关怀。关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应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固本求源,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和创新,这样的教师才是创新型教师,才才会有创新型教育。

3.4 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心理生理特点、学习需要,备课过程中首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教师要积极引导,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多元的反应,构建一个开放、民主的语文学习的环境。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共同构建、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

第12篇

一、课前小组合作预习

大部分的教师都习惯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成课堂中学生们热热闹闹的课文内容讨论。然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在课前的预习同样重要,教师可在小组分组合理、科学的情况下布置学生根据课程安排预习课文,收集课文所需资料,或者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和质疑。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解读疑点,大大提高预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课前预习时,笔者对小组成员的预习进行了干预,为每个小组提供“小组预习学案”,具体内容如下: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及其关系。2.拟出内容提纲。3.选定文中某个人物进行形象分析。4.品味欣赏(美词佳句、细节描写、景物描写)。5.各小组提出1个比较有价值的“最佳问题”,小组成员口头交流、并做出书面解答,在课堂上全班评定是否为最佳。这篇文章情节结构较为复杂,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因素都难以掌握,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更是让读者难以理解透彻。通过以上小组任务的完成,学生预先对整篇文章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通过小组合作得以释疑和学习,定能为课中获取更多知识做好铺垫。

二、课中小组合作讨论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一直是教师体现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忽视其无用性,仍然将其付诸形式。教师要把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自然地与课堂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小组学习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创设便于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在活动中激发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担当好指导的角色,积极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互动,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比如,教学《新闻两则》,第一则《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对文章体裁、内容都有了基本的掌握后,在“品读作品”环节时,教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即“三路大军”,然后让三路大军“根据图中提示,复述三路大军渡江情况”,每个大组的同学都专注于自己大军的渡江情况,之后向全部展示阅读成果,表现出来的效果果然比要同学全文掌握好很多,可谓收效颇丰。

三、课后小组合作实践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好好利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在课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小组实践活动。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了专题活动,这些综合性的学习便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开展,例如知识竞赛、举办朗诵会、制作画报、进行校外实践、调查问卷、举办成果展示等,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平台。这样明确地给学生安排了教学任务,学生不但目标清晰,小组合作意识亦会大大增强,在不断提升自身学习效率的同时,小组间也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对培养学生必须的生活实践能力和提高语文课堂的积极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例如,笔者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的活动课题:“语文实践活动市场新商品调查”时,笔者以住址远近为依据将同学们分成若干组,让这些小组在放学后相伴去家里附近的超市进行“新商品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新上市的商品名称。2.现阶段上市的原因以及趋势。3.价钱及影响因素。4.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笔者只是将大概方向告诉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在调查中获得自我和小组集体结晶,汇集成报告在课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