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沉浸式语文教学

沉浸式语文教学

时间:2023-07-30 10:2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沉浸式语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沉浸式语文教学

第1篇

语文教学中的“沉浸”,是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氛围中,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不知疲倦地在文学殿堂中汲取营养。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沉浸理论,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智力的快乐和心灵愉悦,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沉浸”教学带动学生在课外也能主动、自觉地进行沉浸式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视听训练,为沉浸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重视听话教学,培养学生“做一个能理解、能思考的听众”。具体如下:“1.注意倾听、边听边思考、能听懂别人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倾向。在听中获取信息,分辨事实与观点,对内容的真实性和观点做出分析,能听出讨论的焦点等;2.培养学生听文学作品的兴趣,能记住主要情节,通过对人物事物的评议,了解人物特点和事件意义;3.通过聆听,对讲话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把握要点;4.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和分歧所在,有针对性地表述个人观点。”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在注重多读多写的同时,还必须注重视听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多读多写已为人们所重视,然而语文听力教学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导致有些同学在同人们交流和沟通中总是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影响交际的障碍。如不能准确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更难辨明对方话语中的深层涵义。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80%的信息由眼睛和耳朵获得,所以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沉浸式”语文教学中,进行视听能力训练,恰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传统语文教学单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课文里的诗情画意很难表达出来,而且这样做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荀子早就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事物是核心,词是外壳,在教学时应当使一切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所以在语文视听课堂中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融为一体,让学生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听到声情并茂的录音,欣赏到品味形象的词句,视听感官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情绪受到感染,才能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彻底激发,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任务。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打铁须得自身硬,为了很好地指导视听能力训练,语文教师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教者要有一定的视听理论素养。

很难设想,一个听说理论匮乏、聆听技巧拙劣的语文教师能很好地进行视听训练。施教者没有一定的视听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就不能理解视听教学的实质性要求,往往总是在形式上花力气,最终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平时多进行视听理论的学习和积累,尽管现实当中视听理论和视听教材都比较缺乏,但是只要我们尽力而为,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能找到一些理论方面的资料,用以努力武装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的。

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给学生播放录音材料,仅是单纯为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只是让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知识,并未制订训练计划,设置训练目的。有的教师对听力训练课程的安排没有计划性,只是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几篇文章朗读几遍,然后叫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就草草结束。教师在观念上不重视听力训练必然影响训练效果。而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则会自觉把培养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尽量做到听说读写并重,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在进行视听训练中,施教者的表达力求做到语言美。

语言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工具。首先,语文教师要做到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语速适当、准确鲜明、简洁明了、富于逻辑性。其次,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形象性,在对文学作品的美读、描述、点拨中,要能绘声绘色地再现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教师要利用视觉化语言强化听觉语言的形象性,如利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体势乃至简笔画、图片等,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立体感。再次,教师的语言还要有情感性。饱含热情的教育口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心中的阳光雨露,使他们振奋,促使他们在学习道路上奋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如果教者语言枯燥乏味,缺少情感感召力,就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欢快的情感,不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就难以收到上佳的聆听训练效果。最后,语言要有音乐美,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而发声清晰、音色清和、质地纯正、情韵俱出,具有听觉美。再加上停顿的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使用都可使聆听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三、施教者还须有一定的演讲技巧。

这是驾驭聆听课堂必备的技能。有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总要运用一些方法和学生接近,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发他们的联想,使得训练能够进行下去。这些方法包括:趋同法、求异法、对比法、想象法、激趣法和反问法等。老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形式、语境、对象等,选择恰当的手法,叩击学生的心扉,震撼学生的灵魂,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乐于聆听,从而获取最好的聆听效果。

四、施教者要给学生以示范。

口语交际活动总是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的指导工作应同时兼顾听和说双方。只要不是教师担任说话者,教师就必须以听者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参与视听训练,集中注意力迅速做好记录、及时做出良好反应给学生以示范,这是最好的指导教育。同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听和说的双边活动,尤其注意巡视学生听说情况,对学生及时进行教学指点。教师担任说话者,要努力在口语规范化和口语表达技巧上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教师还应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在视听活动中实现合理的师生角色互换。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进行情境口语交际练习,这对于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五、施教者在进行视听训练时,必须做好通盘考虑,胸有成竹地设计好整个流程。

第2篇

1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1 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兴趣油然而生。

1.2 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除了上述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利用现代教学用具,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和谐统一,是小学语文现代化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幻灯、录音带、电视以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运用,大大加快信息的传输,加大信息的流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语文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

3 开展素质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要彻底摒弃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立竿见影式大量课业训练,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制作卡片、摘录、写读后感等,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其次,要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举行各种读书活动,如佳句佳作欣赏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书签制作等。

4 创造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校园里、教室内要营造一种积极的、良好的素质化的语文教学环境。一些学校一到考试来临,就在校园内挂出“离考试还有××天”的警示牌,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噤若寒蝉,不敢高声语,不敢随意行,一头扎进作业里。一些教师也要求学生确定追赶目标,定出成绩档次,写出保证,种种高压剥夺了学生阅读、交流的时间和权利。笔者觉得功在平时,本来素质教育的成果也须经过考试来验证,只要平时扎扎实实地进行素质化的教学,还怕考试吗?

另外,教师讲台上的课堂用语,在与学生交谈中的生活语言,在批改作业中的书面语言等都应规范化,有一定的文采,不能随口胡诌。教师的书写更应规范。

第3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多媒体技术和小学语文教育的资源整合,就是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它是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在21世纪的今天,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更多地运用于诸多领域,这一技术也被利用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既要充分考虑多媒体的优势,同时也要考虑多媒体的劣势;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让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势,比如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思维,进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将多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的内容,并且给人以立体的感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技术中,那些枯燥、比较乏味、相对静止的教学资料经过多媒体的转化,就变成了极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更为形象和更具吸引力。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的画面和可以感觉到的知识,便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情景和一些比较美的图画,甚至一些影音材料,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层面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加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动机与愿望的目的。比如我在讲《春天》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关于春天的花草,春天的各种美的照片,还搜到了一个关于春天的短片,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种音乐中朗读课文,体会美妙的春天。我还找到了名家的朗诵,让学生领略到名家朗诵的风采,沉浸在美好的春天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产生美好的审美体验。学生在学过这一课后,都意犹未尽,许多学生纷纷拿着课本仿佛沉浸在美妙的春景之中,因此,教学效果很好。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分析综合、处理与控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方面,有着极高的水平和很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上述特点与功能,可以有效地将教学的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也就是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以展示那些看起来比较枯燥、比较乏味的知识,使这些知识更为形象生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给学生的就是重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是重难点。

三、着力陶冶思想情感

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不同的情景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特定的情景来发挥它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具体情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给同学们找一些精美的朗诵、具有教育意义的短片、精美的图片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升华。

四、全面拓展维空间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不仅在综合运用图像、动画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甚至还可以对图像做进一步处理,也就是进行动态处理,将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这必然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思考自己所学的知识是不是也可以去动态展示。另外,通过我们利用多媒体做的课件,学生往往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们还会就此产生课文内容以外的许多想象,特别是有些已经超越了课文所呈现的内容。因此,多媒体技术不仅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获得了语文教学以外的许多知识,获得了很多难能可贵的体验。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体验,因此,可以激发学生更多地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动脑思考的习惯,大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促使他们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而可以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而又极为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将多媒体的充分利用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要义,不要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这也要求我们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不断实践、探索与创新,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着更为充实的内容和更为生动的形式。把全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作为多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真正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4篇

一、语文教学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言也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成功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运用语言。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格塑造也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也在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完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人类在21世纪面临许多挑战与考验,但第一位的却是对人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等人格的健全,将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特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世界教育的共同目标。

二、语文课堂塑造学生人格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课文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见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要创设审美情境,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濡染,培养审美人格。又如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话》时,巧妙设计自身形象,营造情感氛围。他换下了平常爱穿的夹克衫,改穿了一身黑色的西服,打了一条深色的领带,一改平时热情活泼的神色,换上一种庄重严肃的面孔。他在简述了萧红的功绩与影响后,动情地范读课文,悲痛的泪水噙满眼眶。教室里一片肃穆的气氛,学生沉浸在这充满悲情之美的氛围中,领略了萧红同志的伟大形象和人格魅力。有的教师注重以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传达情感体验,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盎然的诗意中体悟生命,感受庄严、凝重、神圣、崇高。有位教师在教柯岩的《,你在哪里》时,是这样以诗化的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啊,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在这一情境中,高山、大海、松涛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为民请命、为国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学生从中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升华。

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2、分析人物形象,体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要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人格之美。如《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形象,《出师表》中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仁君形象,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光辉榜样。通过对这类人物形象的分析,能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②从反面角色中认识生活的假、丑、恶。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欺上媚下的小人,教师要让学生认清其卑劣的行径、丑恶的灵魂,警惕生活中的卑鄙小人。

3、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第5篇

我们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乱象,正说明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丰富性与复杂性,而语文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首先是一门科学。没有语文的科学性,必然形成不了独立的语文教育学科,也不会有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并不反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体现工具性。但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区别于其他尤其是理科课程的重要因素在于它最富有情感性。在语文的世界里,丰富细腻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钟灵毓秀,诉说了人生命运的爱恨情仇。台湾作家余光中曾说:“中国的语文是一曲委婉动情的歌。”教授如此美丽的学科,唤起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内心体验和共鸣自然成为了最根本的教学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运用多种艺术美的方法,让语文课成为流动热烈情感,绽放美丽画面的场域,而绝不能止步于理性的分析,冷漠的知识传授和枯燥的技艺训练。

然而,之所以至今很少有人直面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于艺术化的误解。有的人以为艺术化语文就是在课堂里唱唱跳跳,耍耍小花样;也有人把艺术化等同于目前流行的教学艺术,认为那个东西抽象而虚空,难以操作。事实上,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首先指向实实在在的各种艺术样式,如绘画、建筑、音乐、电影、曲艺等,然后扩散到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包含从形式到内容一切有用的要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电影还是戏剧,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审美的体现,这与语文所追求的本质正是相通的。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语文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介入各种艺术样式,让学生“知艺,赏艺,用艺”,借助各种艺术提高语文的能力和修养①,让学生学得开心,悟得深刻!

一、 体现艺术,回归语文教学传统

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强调通过音乐、美术、游玩来教育大众,培养人才。可以说,孔子是中国教育界倡导“乐学”的第一人。然而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只见读书之苦,难闻学习之乐,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和训练使师生终日疲于应付,教学毫无“游于艺”的乐趣可言。这不仅使充满灵气的语文失去了血肉和灵性,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活泼自主的发展。毫无疑问,真正有价值的语文教学绝不是机械的填充和灌输!而今我们所倡导的艺术滋养的语文教学,正可谓体现了始于孔子的真正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最高境界便是让学生自发地喜爱学习,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习得知识,锻炼技能,涵养品性。于是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等基于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更需要倡导“娱乐精神”,因为真正的语文根植于生活,“开放”是语文的最基本特性,同时语言文字本身充满艺术的因子。因此,语文学科应当归属快乐园地,应当是学生获得审美享受的主要阵地。魏书生老师曾说:“语文教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算完成任务,而应当是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所以,语文应首先满足学生体验愉悦的基本要求,而后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陶冶和哲理思辨。如果语文教学妄图通过灌输语文知识、传授所谓的“方法1、2、3”来达成育人目的,其结果必定适得其反。艺术化的语文致力于建构由工具抵达人文的中间层,通过各种艺术化的手段发掘语文世界中各种美的因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艺术的灵动,引领学生进入审美天地,帮助其欣赏美,感悟美,并让其在愉悦的教学状态下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进而逐步从小我走向大我。

同时,语文教材有着一切学科都难以企及的艺术综合性。从音乐到舞蹈,从影视到雕塑,从绘画到书法,几乎无所不包。因此蕴含多样艺术资源的文本使艺术化语文课堂成为可能。把各种艺术样式引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不再是干巴巴的语言与文学名词术语的解释、枯燥的课文句段的分析解剖,而是借鉴相关艺术样式,创造出一个教学的艺术佳境,进而实现创造性的文本处理,把语文课堂变为“情深意浓,韵味十足”。如借助音乐、电影,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情境,使其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性灵得以陶冶,审美情趣得以培养;同时,在各种艺术样式的催化下令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来自于文字的冲击,从而开拓文本互解的解读空间;借助艺术的力量,为学生开启一个洞察社会、思考人生的新窗口。此时此刻的艺术,不再仅仅是作为传达美、传达浪漫的一种手段,更是成为学生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的支撑。

二、 追求艺术,“体验”语文,绝不丢失“语文味”

“语文味”这个概念是目前常被某些人当作攻击一些创新型课堂的武器,一句没有“语文味”就把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的探索和付出一笔抹杀。然而,问题是语文味究竟是什么,恐无一个人讲得清楚。语文味概念的首创者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②

值得注意,程老师特别注重“体验”一词,在对“语文味”的短短解释中分别在“语文味”的实现途径和终极目标两个方面提及。“体验”是什么?体验是“人们因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受、体味,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是“通过感官来感知,自觉地、主动地认识事物、感悟生活,获得相关积累和精力的过程”,即程老师所提及的“生命体验”“体验人生境界”。而我们所倡导的艺术化语文教学正是以“体验教学”为基本策略,以学生的个体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用脑子思考,还用眼睛欣赏,耳朵聆听,嘴巴诉说,身体演绎等,用其身体去经历,心灵去感悟,让其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实现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来达到对知识的构建,情感的沟通。因此,如果按照程少堂老师的观点来评价那些充满艺术因子的课堂,绝不能用“无语文味”的高帽来扣。恰恰相反,具有艺术味的课堂,均具有诙谐幽默和诗意美感的特点,都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互学共享的基础上更好地自由学习,更好地帮助其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此外,我们更坚持认为,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艺术化语文教学不仅不会丧失语文味,它更是语文审美化教学的一次更深入的探索。审美化的语文教学是指语文教学在一定的教学和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创造语文教学美和美的语文教学,综合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涵养个性等教学任务③。这正与我们所提倡的艺术化语文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语文教师的智慧即体现于如何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寻找并运用艺术化的途径。

目前,之所以那么多人诟病于艺术化语文教学,质问“语文在哪里”,指责艺术化的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其实是拿一个基于应试的“美丽术语”来对抗新的课程样式与教学模式。他们首先把“语文味”与“工具性”等同,然后把那些注重艺术熏陶、精神涵养的课堂一律指责为缺少“语文味”。结果导致不少教师放弃对于课堂美的追求,孜孜不倦于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所谓的八字宪法的追求。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作为一个具有综合知识序列性、能力层进性、情感渐聚性、思维发散性等多重特点的复杂体系,语文课堂必然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如果单纯以是否紧扣文本内容和语言来评判一堂语文课有无“语文味”,就显得武断而粗暴了。一堂课,如果课堂上学生都是昏昏欲睡,或者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那么,所谓的“语文味”价值何在?

当然,构建艺术化语文,最根本的还是必须遵循“适宜性和适用性”的原则④,什么时候介入,介入多少,以怎样的形式介入等都要结合教学时间、教学顺序和教学容量综合考虑。艺术样式的引进,也都是在尊重文本、尊重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语文教学并非为了追求“异峰突起”,哗众取宠,进而丢失语文的本原与本真,也并非否认“本色语文”所追求的朴实简单,只是两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效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因此各有优势。三、 走向艺术,开拓多元途径

语文教学说什么都可以,关键在于做。目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两个极端的撕裂中:一方面,有的语文教师较着劲要和数理化抗衡,过分注重方法的传授,将原本跳动生命的文字,粗暴地抽离成规律性的死物;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痛感于孩子人文气息的失落,努力摆脱所谓规范学科必备的理性,突破文本及其语言文字的束缚,全面扬起精神与道德的大旗。结果,前者将孩子异化为灌输的器物。课堂既没有老师的“奇思妙招”,更没有孩子的“想入非非”,语文教学成为没有个性张扬和情感释放的一潭死水;后者虽然可能制造出一个热闹非凡的课堂,但凌空蹈虚的讲解,没头没脑的体验,把孩子变成了看不清前路、也不懂脚踏实地的星空仰望者。两者路径不同,但结果一样:课堂是无效的,教师是无聊的,学生是无奈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语文素质、高效教学。

关于前者,我们无话可说,其带来高分低能、有知无德、有分无能的危害已众所周知。但对于后者,我们觉得确实有再研究再论述的必要。因为,其教育思想与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关键就在于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或褊狭,或错位,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许我们的语文就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新课标鼓励语文教学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艺术化语文教学就是语文与艺术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艺术样式的巧妙介入,正可为孩子们近乎模式化的语文思维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重新有机会在情感的天空振翅飞翔。学生的思维经过“一幅图画,一支乐曲,一段影视”等催化剂的作用,必发生不可思议的化学反应。在这些中间体作用下,他们未经历练的心灵与反映复杂生活、表现深刻哲理的文本逐渐融合,闻言识人,通情达理。同时,由于艺术内容和艺术手段的加入,教师必定努力改善教学方式,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也在艺术的辅助下从单一逐渐化为丰盈⑥。由此,语文课堂不仅因为艺术而使得教学具有了艺术性,更重要的是,在与艺术的碰撞、交融中,形成新的空间,释放新的能量,从而激活语文课堂,实现师生间的高效教学。

(一)听觉艺术体验,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师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情意的开启与想象力的发展。这一点也许最易通过听觉艺术来实现。听觉艺术在这里既包含自然的声响,更指优美的音乐。无论是激昂澎湃,还是低沉哀婉,音乐都能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把听者带入特有的情境中。同时音乐的介入性很高,适应面很广,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很多环节都可以辅之以音乐的元素。因此用音乐渲染情境是教师们最常用的手段。课上无需多言,只要一首歌,一支曲,就能瞬间走入学生的内心。下面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案例,说明音乐在语文课堂的各种课型与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案例]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音乐不仅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真切地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情感,还能使写作成为自发的情感流泻。广州某一中学教师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简单介绍完写作背景后,配上德彪西的小提琴《月光》曲⑦,让学生深情地朗读课文,在“梵婀玲”凄美、幽怨的氛围里,体味文中被“阴森森”“重重围住”的清冷、朦胧的荷塘月色,领会朱自清向往高洁、自由,但摆脱不了黑暗、无奈现实的心境写照。“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这是温州永嘉十一级语文教师肖培东老师在执教一堂“亲情”话题的作文课上为加强情感体验,引进了台湾著名歌星苏芮演唱的《奉献》⑧,当苏芮抒情的歌声飘逸课堂时,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词就成了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学生深深沉浸在声音、图画、文辞那种真挚感人的艺术氛围里,写作成了一种心泉的涌动。

(二)视觉艺术体验,全面拓展学生眼界

如果以音乐为核心的听觉艺术,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想象美感,那么以书画摄影为核心的视觉艺术则会带给学生一种新颖神奇的直观享受。自古就有苏轼评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画家刘海粟在评价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时也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由此可见,诗文与画是相通甚至互为一体的。目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阅读书坊”丛书,在它每册的封底上都附有这样一段话:“图片和文字类似人间的关系,它们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存在,同时赋有说明世界的话语权力……新阅读――图和文的混合交响,黑与白的瞬间冲击,激荡的感觉,快乐的理性!”这段关于图与文关系的解读,可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启发。

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接触的是文字符号,即使最精巧的语言文字描述,也难以替代真实的形象。尤其是当下饱受应试之苦的学子,几乎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外界真实丰富的生活,光靠文字的描述是很难让他们领略到作品所描绘出来的美感。例如极光、羚羊木雕、北固山等等,这些自然现象、工艺美术和自然风景,如果没有形象直观的绘画与摄影作品的介入,学生感受不到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美感,以至与文本有距离感。下面我们同样通过简单的案例,来说明书画摄影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

[案例]温州永嘉中学的刘琼老师就把中国古代山水画引入课堂⑨。他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品味画里的景、画里的魂、画里的生命,而后把情景鉴赏的初步方法转用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上,以完成艺术鉴赏到语文鉴赏的蜕变。这样的教学转化,可谓独具艺术灵气,学生更是在享受的过程中完成了诗歌鉴赏的学习,着实可谓不失美感又很高效!

(三)视听觉综合体验,让课堂丰盈起来

视觉与听觉艺术因其使用方便,资源众多而在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影视作品为核心的综合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化语文的宠儿。影视艺术动静并存,声光色影共用,特别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在应试高压下,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所经历的人生,单一偏狭,导致他们在语文素质上也出现片面化、同一化的现象。影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样式,结合了几乎所有的时空艺术元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驻足品味人生百态的窗口。优秀的影视作品在给学生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给予其强大的精神穿透力和心灵辐射力。学生在沉思中感动,因感动而震颤。思维激活了,眼界拓宽了,理解与表达能力提升了,审美欲望也就自然汩汩而出了。于是,学生对于阅读有了特别的敏感,对于写作有了特别的热情。

目前,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的做法在基础教育界已经比较盛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利用这影视艺术来为日益沉闷单调的语文课堂添笔亮丽色彩。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廖玉蕙老师就非常推崇借助电影来教授写作。她认为选择一部年龄层、趣味性、感动力及意义性都能兼顾的好电影,让学生或写心得,或写影评,或写纯粹的叙事,都能多角度地锻炼写作能力。⑩在大陆基础教育界,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的一般做法有三种:整堂课播放一部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影视作品,以作教学内容的证明;将影视作品翻录成文本供学生学习。而常规的活动方式是:教师点拨―学生欣赏―互动分析―多元写作―成果展示。总之,语文教师选择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优秀影视作品让学生观赏,不但能营造成功的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够纾解学生的课堂压力,促进教学活动,全方位训练学生眼观、心思、口说、手写,强化学生的语文技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案例]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刘赛平老师,充分认识到影视作品对语文教学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他在执教《我爱这土地》时,播放了电影《紫日》中日本兵把一个中国农民塞进麻袋里捆起来,再点着汽油烧麻袋取乐的片断,许多同学眼噙热泪,沉浸在对备受欺凌的同胞的同情和对丧失人性的日寇的仇恨中。这部影片非常符合课本单元的要求,因此不仅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更让学生在电影营造的气氛中,充分激发爱国热情,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课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我们的观点:一是如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艺术化语文教学(包括艺术化的教材,艺术化的手段、艺术化的训练和活动等)不仅帮助教师从八股先生的陈词滥调和刻板迂腐中解放出来,更是帮助他们把课给讲“活”了:气氛活跃了,形式活泼了,知识灵活了……语文课与多元艺术实现完美的珠联璧合,我们的课堂定将会变得更加有韵味,更加鲜活灵动。二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诗意地栖居,能够得到审美的享受。因此,缺失艺术的语文课就等于失血的生命。教师追求艺术化的语文课堂,将能够在应试的铁屋子里打开一个窗口,帮助中小学生呼吸到一缕清新空气,看到一线灿烂的阳光,重新焕发生命的灵气。

参考文献:

①④蔡伟著《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程少堂著《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8期

③宋其蕤著《语文教学美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⑤⑧⑩肖培东著《走向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教学月刊》2011年第10期

第6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教育教学创新

技工学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它要求学生不但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性平台,需要创新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情景感染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实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被创设的情景所感染和陶醉,充分发挥语文的情感魅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语文中的情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有情感作为依托,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沉浸在语文的艺术境界中感受美。例如在教学《茶馆》时,在讲授之前可以划分学生角色分别担任剧中的角色进行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听本节课的朗读录音,并让学生分担角色模仿录音完成朗读,这样学生不仅扮演了剧中的角色,还有效地提高了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把握剧中的情感矛盾,在课堂中播放《茶馆》话剧录像,供学生观看。学生跟着录像带感受剧中的情感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

2启发思考,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从自身的体验中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能够获得情感的体验,又能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首先要定位课堂目标,从整体上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技工学校的语文课程相对专业课程来说比较少,课堂中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结合课文的内容参与到讨论中,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启发,自主探究,学生小组之间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交流。除此之外,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和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制造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敢于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激励创新,效果评价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唤醒,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心需求,激发学生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激励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信心。根据语文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上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地让学习差的学生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从不断的进步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实现其内心的自我追求,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鼓励性评价,针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启发式教育,指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专长,促进学生的发展。

4结合专业,增减内容

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有普通学校学生高考压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专业的要求适当增减教学内容,注重语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课,选取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出发,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专业方面的讲解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等等。语文教学还要结合各个专业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例如在语文的写作单元,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不同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写出专业计划书或者市场调查报告。让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写机械产品的产品说明书;让法律专业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文书的写作等等。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可以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实用性。

5加强指导,课外巩固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有效性,还要提高学生在课堂外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技工学校的学生面临就业和社会的竞争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的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下准备的材料进行课堂5分钟演讲,发挥自身在课外学习的有效性。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最终都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也是为了学生未来能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人际交往的第一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结语

面对21世纪人才的竞争压力,技工学校要抓住机遇和挑战,改革语文教育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技工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娟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求知欲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它主要的方式有:(1)巧设悬念。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创设情境。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诱导质疑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它要求教师: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总之,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像

想像是思维的体现,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

四、鼓励求异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第8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情境教学 运用

随着中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发展,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优美的情境,借助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启迪,接通学生平时的经验和感受,唤醒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和内在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下面对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的吸引,多么的别出心裁都不能起到最终的目的。

2.启发性

教师设计的情境应该对学生所学新知识具有启发性。情境中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达到主动探究知识的目的。

3.趣味性

有些课文内容的确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想要去学习的兴趣点比较低,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教师设计情境的内容最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层,设计出生动、新鲜、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枯燥学习的僵局。

4.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情境的语言艺术,以使设置的情境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火花。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个有效情境教学的前提。

二、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实践

1.用语言描绘情境

教师通过语言艺术,或抒情,或描绘,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去。

汉字富声色之美,不仅节奏性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层面,或舒缓,或急促,或流畅人,或凝滞。语文教师借助朗读吟咏,让学生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

人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人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会造成音色、音高、音长、语速、节奏等语音形式方面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例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与吟咏体味作者的情感,并作出评价和判断。

在朗诵中,要注意层次:首先是对整体的感知,要求比较简单,读出段、句之间的停顿,读准音即可。其次对重点段、句的朗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的复唱使全诗在语音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运动,并借助语势渲染了一种氛围,构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的引导可以从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上着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调:是轻缓?是低沉?是飘逸?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义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轻轻的”的轻重音处理:是否是重音?是轻读,是重读,还是重音轻吐?学生边朗读,边体味,边修正。这样,在朗读―修正―朗读的反复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越来越贴近作者的体验,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就表明学生已经充分体味了作者无限的依恋和挥之不去的离别之情。

2.以多媒体展现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为学生提供直接生动的感知,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美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营造出诗作的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就能较快地克服学习障碍,轻松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如可以运用配乐朗诵体验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显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组织学生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当乐声响起,学生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咏叹抒情,一面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美妙的乐曲,身心沉浸在琵琶声中,仿佛走到浔阳江头,在夜色中,迎着瑟瑟的秋风,看到茫茫江水、望着水中的寒月和岸边的枫叶衰草,品味着琵琶声中流露出的伤感,在动听的音乐和朗诵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创设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情境创设,简单易行,既可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同身临其境,既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更好地理解剧本的主旨。通过表演,学生们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培养想象能力及创造力,一举多得。

4.利用生活展示情境

第9篇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

语文教学的资源异常广泛与丰富,涵盖了学生日常中经历的事情、生活的环境、社会的风俗习惯、自然的优美风景都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生活元素注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不仅是对课内语文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增强了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与领悟语文知识,并且学会观察生活与体验生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祝福》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文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有相似经历的女性悲剧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如果这些女性没有失去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失去了孩子,他们是否有可能再过上幸福的日子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悲剧可能是意外或是偶尔事故,而祥林嫂的悲剧则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让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从而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加强学生学习体验

生活化教学方式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沉浸在课文所营造的时代氛围中,并且深入的揣摩与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角色扮演、改变课堂布置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呈现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生活与语文课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学生对课文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戏剧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课堂布置成表演舞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在开展小组辩论比赛时,可以将学生座位变成两个大组,模拟真实辩论比赛的场景;在需要小组讨论交流时,可以让每个小组围坐一圈,便于探讨商量。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引入濮存昕朗诵《琵琶行》视频,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学生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琵琶曲的精髓与内涵,再将学生引入到《琵琶行》内容的学习上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项链》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人物扮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加了课堂教学氛围与趣味性。

三、教学实践生活化,增强语文学习实用性

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将语文教学很好的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将学生的学习视野与范围扩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巧妙的融合起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同时由于高中生面临较重的学业负担与高考压力,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等主要生活场所,促使语文“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师、同学、亲属、邻居进行认真的观察或访问,然后任选一个人物写一段文字,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这样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生活,不断地丰富学生生活经历,那么写作时就有永不枯竭的源泉了。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由此及彼地揣摩与感知到作者描写林黛玉入贾府时墨笔的精妙之处。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热点,主动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搭建了平台。高中语文教育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活化。

四、结语

第10篇

1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教学法强调通过使用具体案例,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情景描述,引导学生针对该情景发表个人看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而且,该教学法的使用并不看重学生个人看法的正确与否,而是强调说出个人看法之前的思考过程,这与以往语文教学时常应用到的举例证明不同,举例证明只能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被动接受教师要传递的信息和观点,属于一种灌输性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则不然,它主张让学生自发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与他人共同探讨,从案例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一个优秀的案例能真实地还原实际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感同身受地融入情景当中,自觉地沉浸在案例所营造的氛围中,体验角色,并将自己当成案例中的主角,积极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对《我的母亲》这一课的作业《历史上伟大母亲的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得收集与之有关的案例和材料,并以文字的方式进行叙述,最后再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2.2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角色扮演法主要应用在小说类型的课文中,该方法能够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融入课本描述的情景中,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情感变化,提高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饱满、丰富,情绪和精神都达到最佳的状态,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探究和认识,比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中的各个角色,使学生能真正体会文中所描述人物的复杂心理。此外,角色扮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所扮演角色的印象,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也比较老路,当类似场景再次出现时,就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应付和处理了。与以往语文教学方法相比而言,该方法的应用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2结语

总而言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帮助中职教师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适用性较强,能够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为中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方法,尽管目前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的中职学校不多,但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逐渐加快,该教学方法一定会引起更多中职学校的关注,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作者:李秀媚 单位: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游戏式学习;文本密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0-01

当下,语文教学“游戏味”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其根源在于语文教学的成立立场、知识本位以及教学的规训的限制。语文多了教化,少了自由;多了严肃,少了趣味;多了压抑,少了激励。缘此,我们呼唤并实践语文教学的游戏精神,希望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态。

一、在游戏中培植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学生对教材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感受与感悟。对文本中文字的分析,对文本中言语的理解、把握与体会等决定着学生语感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抓“形”品“象”,领悟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循“路”识“真”,理解文本的逻辑脉络。

例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语“穿梭”的意思,笔者让一个学生模仿蝴蝶,张开翅膀,在教室中飞。于是,学生张开两臂,上下拍打,翩翩起舞,其间所表现出的欢快、活泼正是“穿梭”一词的本真内涵。“穿梭”这个词语在商务印书馆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如果没有学生动情的游戏展示,他们又怎能理解“穿梭”所蕴含的轻松性、愉悦性、游戏性的内涵呢?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想象着自己变成小鱼、变成小蜜蜂、变成小虫、变成彩虹……他们向往自然、亲近美好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显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游戏融入文本的感受与体验中,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自觉、自愿地徜徉并沉迷其中,就能形成与教材文本的高度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二、在游戏中还原文本的语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经验,促使学生融入文本的语境中。

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在学生扮演小雨滴、小鱼时,笔者通过现场捕捉、生活引入、经验激活、语境模拟等诸多方式,使学生融入了文本之中,沉浸在文本之中。

师:小雨滴,请问你睡在绿叶上是什么感觉?

生1:我很舒服,绿叶就是我的床。

师:请你读出舒服的感觉来。(生读)

生2:我很惬意,累了可以躺在绿叶这张床上。

师:请你读出惬意的感觉来。(生读)

……

师:这条小鱼,请问你在水中游有什么感觉啊?

生3:我很自由,想游到哪儿就游到哪儿。

师:你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啊?

生4:我看到了青青的水草,看到了奇特的石子等。

师:这河水清澈见底啊!

(出示语词“清凌凌”)

游戏的显著特点是善于“乔装打扮”,学生的快乐、学生的想象都融会在这种“乔装打扮”之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游戏的引领下,学生与文本逐渐相知、相通、相融,获得了高质量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于是完整、真实、丰富的文本语境得以形成。

三、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多积累,在大量的积累中获得感悟。教学中,笔者和学生携手设计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游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语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猜词”游戏往往能够让学生对词语产生亲近感,并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真切感受。教学《爱如茉莉》一周后,笔者将文本中的关键句“一切都是那么( )美好,一切都浸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摘录下来,让学生以“静”字开头展开相互接力式的猜测。学生们轮流猜,但却始终猜不出这个词。正当他们冥思苦想之际,笔者将谜底解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更多的词汇,而且通过这个游戏, “静谧”这个词在文本中的意义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通过这个词,学生感受到了“真爱无言、至爱无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学生们在游戏中跟进语用实践,在交流中习得语用能力,在创造中生发语用智慧。

第1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合作规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助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一、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目前,有好多学生不太喜欢语文这一门学科,从而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步入高中之后,由于课业的增多,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视度不如以前那么高,语文课上很多同学都心不在焉,为了改变着种情况,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发现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学生们要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老师播放与本篇课文相符的轻音乐,在大家沉浸于这种情境中时,再播放课文朗读,然后老师鼓励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练习朗读这篇散文,给大家充足的时间之后,老师再次鼓励同学们上到讲台来,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同学们表演,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将这种教学方式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无生气的语文课慢慢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对语文的兴趣也比以前高涨。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扮演顾问的角色,而且要扮演交换意见的角色,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初中生处于敏感期,他们既想要表现自己,但是又常常怕出错,受到其他人的指责,对于这种情况老师要找对对策,因地制宜。学生们渴望得到肯定,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们要给以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老师为了鼓励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先读这篇课文,一个同学在朗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停在那里很不好意思,老师很亲切的鼓励他按自己的认识读下去,之后老师给大家范读了一遍,学生们都很认真的做笔记。在大家解决完字词之后,老师组织大家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篇文章,老师鼓励爱表演的学生要放开,按自己的想法表现,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教学效果很好。

三、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小组讨论、分组讲课的方式,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及时发现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真实的讨论情境中,学生可以感知到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给人以枯燥的感觉,很难要求同学们对语文课表现出异常的兴趣,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老师带来简单的戏剧道具,在和同学们一起将文章的字词问题解决之后,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起将这个戏剧表演出来,老师将道具发给同学们,同学们都很兴奋,一个个都跃跃欲试的表现。在几分钟练习之后,大家上台表演,老师与同学们给他们热烈的掌声,表演的同学们也很用心表演,将人物的神情与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堂课下来,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对语文的学习兴致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黑板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的特点,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从视觉上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然而多媒体中声音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整体感知语言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运用可以使得学生理解以及表达思想的过程在不断加强,最终便于学生掌握新的语文知识。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应用,教师们可以将现代科技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更好的传授教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

比如在学习《蜀道难》这节课时,由于是古文,同学们普遍对古文的理解力欠佳,加上古文与现代文在字词解释方面有很大差异,更加成为学生学习古文的障碍。但在现代多媒体的帮助下,对老师们在教授古文时起到了好的作用。老师在课前先给大家展示蜀山的险与奇,再用多媒体播放古文朗诵。朗诵配上画面,有助于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同学们对文章的掌握。

学生们在多媒体的吸引下对语文课的教学有了兴趣,老师们也轻松了不少,课堂效果很好,同学们也好不吃力的学习到了知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了能够营造良好活跃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不断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同学们不断的鼓励与肯定,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共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