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通运输专业分析

交通运输专业分析

时间:2023-07-30 10:2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运输专业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通运输专业分析

第1篇

    交通运输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交通运输专业的开设院校主要有: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

    交通工程专业排名前五的院校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同济大学。

第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统计分析;投资计划

交通运输统计信息工作是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交通运输统计信息作为行业发展状况的数量化描述,是各级交通政府部门对交通行业实施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支撑。在交通运输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使我们的工作决策更科学、管理更规范、服务更透明,就必须依靠准确、全面、科学的统计信息做基础。

1 项目概述

为了应对交通运输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建设”。“十二五”时期,宁夏的交通运输事业正处于大发展的黄金期和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着力继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交通运输安全科学发展。提出了缩小宁夏和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差距、人民群众出行更舒适更安全等“四个目标”,科学发展、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服务“两大战略”、“两区建设”和“四个宁夏”建设、创新驱动等发展目标和原则。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对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的精准性要求逐步提高,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和投资计划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为行业科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以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全区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化工作,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趋势,辅助宏观管理决策,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中央、地方财政资金以及社会投资的引导,全面满通服务发展全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 项目建设目标

2.1 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搭建信息化条件下的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网络化平台,形成全区统一的统计和投资计划资源数据库,完善统计信息来源并逐渐实现自动采集,提升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实现项目业务范围内的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平台在自治区级层面的整合,以及道路运输、公路养护业务系统与统计系统在数据层面的融合;实现高速公路车辆通行量、主要客运站旅客发送量和国省干线公路交通情况的运行动态监测与统计;实现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与交通运输部平台之间网络和数据的无缝对接。

2.2 项目具体建设目标

针对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业务范围内的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专业统计报表制度及投资计划项目,实现统计数据和投资计划数据的统一集中存储和管理,以及历史资料的数字化。所涉及主要业务范围如下图所示:

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主要业务范围:

实现自治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业务范围内的综合统计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在统一平台的联网作业,与部级统计报表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在道路运输和公路养护两个业务领域初步实现从业务数据转化形成统计数据,初步建成基于业务信息系统的统计工作信息平台。

实现自治区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投资计划管理的联网作业,与交通运输部投资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并建立自治区级投资计划管理与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之间的联动渠道。

实现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与主要直属单位、地市、区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之间对上述交通运输综合统计和专业统计汇总数据的按需共享,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途径和综合分析方法,以及查询分析结果的多种方式展现。

实现对客运站旅客发送量、高速公路车辆通行量、国省道干线公路交通情况等动态信息的监测和运行分析。

实现各类交通运输统计相关信息对公众的一站式查询服务。

3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3.1 建设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6大应用系统

建设宁夏交通运输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投资计划管理系统、统计信息查询和共享系统、动态信息监测系统、统计信息综合分析系统、统计信息公共服务系统等6大应用系统,以及数据交换与集成平台、GIS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平台等应用支撑平台。

3.2 建设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数据资源平台

构建宁夏交通运输行业统一的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数据资源平台。资源平台包括统计元数据库、系统用户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统计基础指标数据库、投资计划数据库、运行监测指标数据库等应用数据库,查询共享主题数据库、综合分析主题数据库、信息服务主题数据库等主题数据库,并对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历史数据进行迁移转换。

3.3 建设交通运输厅主机及存储系统

按照应用功能、数据管理、数据采集的需要,在宁夏交通运输厅办公大楼中心机房增配相应的服务器(含操作系统)、磁盘阵列、光纤交换机、虚拟磁带库,在自治区联网售票中心增配前置机等设备,为自治区、地市、区县三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购置PC工作终端。

3.4 完善网络安全系统

根据数据传输安全和系统可靠运行的需要,为实现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在宁夏交通运输厅部署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和VPN网关,在地市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部署VPN网关。

4 项目主要建设条件

宁夏交通运输厅办公大楼已经建设了千兆局域网,宁夏道路运输管理局、宁夏公路管理局、宁夏公路建设管理局、宁夏地方海事局与宁夏交通运输厅同址办公,通过共享办公大楼局域网在自治区级实现了互联互通,并向上联接交通运输部,具备了一定的数据传输链路条件。宁夏交通运输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可以作为本工程采集行业动态监测数据的来源,包括:高速联网收费系统的高速公路通行量数据、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的客运站旅客发送量数据、公路交通情况调查数据报送与统计系统的国省干线交通情况数据等。交通运输厅办公大楼中心机房及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并拥有一支专业维护技术队伍和一套完整的机房值班管理制度,本项目需要部署的软硬件设备也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能够满足相关设备部署及系统稳定运行的需要。

5 存在的问题

宁夏交通运输统计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在交通运输行业运行动态监测业务中加入了对宁夏二级以上客运站旅客发送量的动态数据,以及高速公路通行量数据、国省干线交通情况数据等报送要求,但目前宁夏交通运输缺乏相应的报送制度和要求,还需尽快建立相应制度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数据,同时,交通运输厅应当与数据报送单位达成一致,确保经营性数据的保密性,解决数据报送工作的后顾之忧。

该项目在统计管理业务中增加了道路运输、公路养护业务数据向统计数据的转化与整合,但宁夏现有运政管理等业务系统数据质量还难以满足统计要求,应尽快及时完善相应业务系统,确保一数一源,进一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提高业务数据的数据质量,保证数据转换的准确性。

该项目通过灵活的元数据组织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对不同上级部门重复报送相似数据造成的额外工作量,以及报表制度中统计指标和统计口径的变化对统计业务系统造成的影响,但现有不同报表制度间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不一致、不合理的情况仍然存在。这个问题还需交通运输部各司局能够通过集中会商的方式进一步理顺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报表制度,整合统计报表内容,优化统计口径,并考虑基层统计人员采集数据的实际难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便捷可行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报表制度之间同一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

结束语

交通运输统计信息工作是交通运输行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加快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依托交通行业专网实现自治区统计工作的全过程网络化作业,才能有效简化统计报表处理流程,加强统计业务操作全过程的实时记录与管理,从而实现高效的统计数据采集和严密的统计数据质量保障,有力的支撑政府决策、规划、宏观调控等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明多,孔红刚,邢漫路.虚拟化技术在省级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5(18):69-71.

[2]王臻,邢漫路,马骁.山东省交通运输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9).

[3]马学德,刘柳杨,胡凯.青海省农村公路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研究[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8):73-75.

[4]龙云.铁路信息管理系统的虚拟化技术应用探讨[J]通讯世界,2014(5):131-132.

[5]王思瑶.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大连交通大学,2014.

[6]许国华,王少辉,黄莉莉.北京市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构思与设计[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Z1):76-77.

第3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分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0-03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铁路、水路、航空、道路及城市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应用背景较强的特点,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结合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在长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积极开展探索与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及设置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9个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最为普遍,开设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均超过100所。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为主体的交通运输类专业涉及管理、机械、信息、土木等多门相关学科,是一个兼有较强工程应用背景和管理色彩的工科专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交通运输类专业既涉及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土木、电信和机械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又包含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交通运输工程中既有大量深入的定量计算,也有许多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定性分析。因此,交通运输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分别于2001年、2005年开设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主要涉及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控制等内容,交通运输专业以交通运输系统及现代物流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以及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北京理工大学的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都侧重于道路交通,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的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贯通,按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学生培养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确定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物流等某一学科方向的专门知识和相关技术,能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工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能够进一步从事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和地位

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例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开设道路交通量、行驶速度、密度的实际调查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交通流基本特性及三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了解实际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控制等后续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但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的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综合设计、课外创新活动等类型的实践教学则可以设计出较大的空间,为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三、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实践教学的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循序渐进认知规律和建构型学习理论,按照“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的教学思路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理论课程实验的基本演示、实物演示、交通枢纽实习、测量实习等,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实验、综合实习、实训等,需要学生运用多科目甚至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创新型实践主要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等,将实践环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强调立体化、开放式,实行教师引导,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选题目,自己设计实践步骤,查资料,亲自动手,完成实践过程。研究创新型实践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2.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设计。遵循“通识教育、按类教学”的教育理念,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所依托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综合考虑北京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往届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设计了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运输物流、交通规划、智能交通、汽车服务4个实践教学模块,各模块均包括课程实验基本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运输物流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运输学、交通港站枢纽、现代物流工程、交通安全与工效学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运输调查及运输枢纽设计、物流调查及物流系统设计等实践课程。交通规划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工程学、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道路交通调查及道路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智能交通实践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交通信息技术基础、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则包括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控制设计等实践课程。汽车服务模块的基本型实践由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载信息与导航系统等课程实验组成,综合设计型实践主要有汽车检测诊断与修理实习等实践课程。

3.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承载和支撑各项实践教学或服务活动的重要基础,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能力的特色教学实施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验基地两部分组成。依托北京理工大学“211工程”教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北京理工大学“985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建设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与车辆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开发建设了与实践教学模块相对应的实验教学系统,为开设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以及大型课程设计提供了保障。通过与运输物流企业、设计院、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了北京、天津等一批以地区为中心的实习基地,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运作模式;学生在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系统严格的工程应用与工程应用开发创新训练,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侧重对理论课堂教学知识的解释和验证,通常依附于课堂教学,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一种验证,要求教师对实践(实验)的内容、过程及要求(结果)有非常细致的设计,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需要,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基于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独立自成体系但又与理论教学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实践教学课程的层次性设计,重点实验教学单独设课,增加实践环节时数,开辟新的实验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均开设实验课,实践课程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比例超过30%,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分担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应用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不少学生表示,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好,是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希望能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各种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动手能力和实干精神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实践结果的答辩,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多人协作,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屡创佳绩,先后获得第五、六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一些学生主动参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协助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研发、发表研究论文、辅助编写出版书籍、查找科研资料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适应于现代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交通运输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4):86-87.

[2]刘文霞.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2):32-35.

[3]邬万江,刘闯,卢伟.交通运输学科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66.

[4]陈健,卢国胜.交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高教研究,2010,(3):62-64.

[5]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第4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08-02

一、交通运输专业现状分析

1.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现状。交通运输专业水运方向在我国最早开设的高校有原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和上海海运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而后随着全国性高校扩招,以及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兴起,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这三所高校在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具有较大影响力。本文对其课程体系模式以及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如下:这三所高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式大体上分成基础课和专业课或者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均设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反映它们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开设课程来看,三所大学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都包括有: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基础、会计学、交通运输工程学、运筹学、财务管理、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船舶货运、海商法、现代物流学、水运商务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国际航运管理等。每个学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大连海事大学在港航法律法规的教学上有优势;上海海事大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港航应用方面的课程教学;武汉理工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安排的课时较多。

2.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对航运相关企业的走访以及各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当前交通运输专业不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上,还是在设置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①课程安排不合理。目前部分必修课程之间有一些重复的内容,不能实现对人才培养的高效性以及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选修课大都安排在第7学期开设,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在这一学期到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学生上课出勤率较低,致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少,影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质量。②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一些课程设计、基础强化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量较低,指导老师的教学热情受到抑制,学生的收获受影响。认知实习或企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较低,实际学时不得不减少,教学方式只得简化,导致许多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态度不够认真、积极,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③双语教学效果普遍不好。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强调本科教育要重视双语教学。国际航运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国际航运的全球特点要求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精通英语,因此开设双语课程很有必要。但是由于英语听说写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反映双语课程听不懂也看不懂,导致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翻译英文教材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④创新能力不足。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基本都是被动学习知识,懒得动脑思考,也就无法创新。如何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创新精神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近几年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泛,主要分布在港口企业、航运企业、政府运输管理部门、院校及科研单位、物流企业、汽车行业,还有银行等其他非交通运输行业,就业类型越来越分散,跨专业就业的现象也累见不鲜。另一方面,我国水运行业一直不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并且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提出几点关于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1.合理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协调好一些相关度较高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授课次序,既保证专业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增加用人单位普遍需要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知识的相关选修课的比重,并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授课时间计划,第7学期既有选修课,也有必修课,一方面,授课时间可适当安排在第1―2节、第7―8节和晚上,另一方面,校方主动和用人单位协调好招聘面试时间。尽可能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生心理健康类课程的设置上要重视起来。目前高校虽设有少量的公共选修课涉及心理健康方面,但影响不大。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频频发生,社会影响恶劣。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注重其质量,保证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在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2.深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了工程、管理、经济学科的相关课程,体系繁杂零散,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在教学中尽早地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例如增加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实地实习等实践活动,并采取评分与相应的奖励制度。切实提高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以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合理降低其计划学时。提高一些课程设计、基础强化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计划学时,激发教与学双方的热情,以优化其教学效果。

3.改善交通运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国水运状况、教育状况差异较大,目前水运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原版教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双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建议采用内部资料(英文)结合相关专业书籍翻译稿作教材。在本专业的双语授课时,可先让学生熟悉本门课的重要英文词汇,配上多媒体动画介绍国际前沿研究,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惧怕,激发他们对外文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应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针对配载理论、船舶特性等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在用英文授课后宜用中文进一步翻译讲解。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可以用全英文讲述,让学生自己理解。授课的中英文比例最初应以中文为主,慢慢增加英文比重,当学生对学科大部分专业名词熟识后再渐渐进入到全英文教学。

4.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不仅要求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专业特色,还要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一部分本科毕业生会走向社会生产实践,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对于这部分学生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参与创业类项目,使其思路开拓。一部分会继续深造,最终有一部分会进入科研领域,加强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学模型构建能力。因此,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设置分层次的培养方案,使得就业的学生能够满足不同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继续深造的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科研素养。采取基于专业模块和层次模块的自主选课模式,可以实现分层次的培养目标。

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心理学研究显示,英国大学生听课时,平均只有10分钟能集中注意力,但同时也表明大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多媒体教学相同时间内讲授的内容更多,更能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但同时带来授课内容展示速度过快,影响学生对上课知识的系统理解。所以在讲授复杂教学内容(如:分析推理、公式推导等),采用传统教学手段一边讲、一边板书往往教学效果更佳。因此,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调节授课节奏,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老师在上课时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驷,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10(2):39-43.

[2]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4,(04):86-87.

[3]魏正懋,陈卫东,田琳琳.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3,(15):225-281.

[4]毛成辉.浅论创新精神在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中的体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3):71-73.

[5]王征宇,田俊丽,贾铧霏.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勇创新”型高素质的交通人才――对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科技信息,2013,(15):173-174.

第5篇

摘要: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陆续将原有的一些专业方向进行了归并与整合,交通运输类专业也不例外。本文在分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大交通”;专业背景下,结合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学习体会,探讨、总结出一套具有一定程度方法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本科生培养方法。

关键词“:大交通”;;培养方法;本科生;交通运输类

前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与支柱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开设有交通运输专业,旨在培养交通运输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方面的后备资源。我国的交通运输本科专业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茁壮成长起来的综合交叉学科。它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技术科学于一体,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广泛的工程应用研究型专业。

近年来,伴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应用,运输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导致各种运输方式由相互排斥、相互竞争转变为相互协调、相互依存,从而发展成了综合运输的新概念和新模式。这种新的概念与模式,即所谓的“大交通”;。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我国交通运输传统产业的性质和行业管理特点,其专业课程建设长期带有按交通行业和交通方式分别设置的特点,形成了行业特征非常鲜明的多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给我国交通运输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我国“大交通”;背景下,探寻一种理性的学生培养方法和模式,使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交通方式“分区自治”;的,“小交通”;的教学模式,使以往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习惯于用孤立的眼光去认识和看待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各个行业和学科,没有“大交通”;的意识。2.知识结构单一,综合交通运输的知识相当贫乏。3.学习观念陈旧,过于强调理论掌握,忽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4.过早失去对于窄、专性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主动性差、综合素质得不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正因为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专业人才的目标,也与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及交通运输工程实践的内在规律相左。因此,为了适应全新的、更加科学的“大交通”;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创新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学生的培养。同时,学生也应该在老师们做出各种教改尝试的基础上,从学生自身出发,适时地尝试与总结新的学习方法模式,以适应新框架下的教学体系。

二、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交通运输类本科生的学习经历以及对专业师生的走访调查,笔者认为,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至上,能力为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与创造活动是不能顺利而持久地进行下去的。兴趣可以培养。具体到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对交通运输整个行业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自己对于交通运输科学及交通运输工程实践的兴趣。同时,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佳准绳。本科生应努力摒弃小学及中学阶段养成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习惯,把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动手实践成果的优劣等能力指标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效果的最终参照物,这样可能会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所裨益。

(二)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交通运输学科首先是一门工程性质的学科,它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前人对于大量工程实践成果的凝练与总结。作为工科学生,更要努力培养动手与动脑密切结合的好习惯:先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去指导工程实践,再拿工程实践的成果与经验去反哺理论,进而深化对于科学理论的认识,达到能够对现有理论进行创新或再创造的水平。

(三)“一专多能”;,建立“T”;型知识结构所谓“一专多能”;,从一个角度去看,是在专、精于某一方向和领域的同时,能以广阔的视野和积极的态度去涉猎、吸收相近和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成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知识库。结合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具体情况,即是在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同时,能够及时把握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脉络,用“大交通”;的观点去看待、调校自己研究的“小领域”;。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专多能”;,也可以理解为在先期广泛汲取各种综合性以及共性知识,在已经或初步具备广阔视野和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础上。

第6篇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业;纳税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2.42;F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通知中明确指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以及一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交通运输业主要从事的就是交通运输和仓储、装卸、包装、配送等物流辅助方面的服务,《试点方案》规定将对物流企业和交通运输业按照11%的税率征收,物流辅助方面的服务按照6%的税率征收。

一、营改增的改革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

(一)从地区的角度看时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

数据显示,“营改增”对全国各个区域的交通运输企业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深圳等沿海省市。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2013年1月有67%的试点交通运输企业实际缴税平均增加5万元,个别大型交通运输企业的税负甚至增加了100万元。在这其中上海德邦交通运输公司1月份实际税负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4%。在深圳,交通运输企业对于深圳的经济起着支柱的作用,这可以从数据上看出来,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2年1至6月,交通运输企业的营业额占据了深圳8.8%的GDP比重,而在“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的税负大幅上升,其中有不少企业的资金链出现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若没有政府的补贴,将近万家交通运输企业将面临倒闭。据山东省的统计资料显示,山东共有交通交通运输企业接近17000户,参加“营改增”试点的企业有143户。若按目前试点的执行情况来看,在山东就有七成以上交通运输企业税负将大幅度增长。

(二)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业务方面的影响

从2012年“营改增”在各个省市的试点情况来看,方案对交通运输企业当中的各种规模的企业征收的税率是有区别的,一般的纳税人所需缴纳的交通运输服务税率是11%,对交通运输辅助服务征收的增值税是6%,而交通运输业当中的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的税率则只有3%。从《试点方案》的条款来看,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明显下降,但是多数从事交通运输服务的交通运输企业纳税人的税负却“不降反升”,这与之前对“营改增”所希望的减税效果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情况导致了有些地区出现企业争先恐后想变为小规模纳税人的现象。

二、交通运输业应对营改增影响的措施

(一)借助财、税中介机构的资源

纳税筹划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它需要会计、财务管理及税收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营改增税改的大趋势下,交通运输企业不但要提高自身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而且还应加强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专业财税公司等中介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以借用它们的专业税务筹划人才帮助交通运输企业进行全面、专业的纳税筹划,降低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的税收筹划风险。

(二)注意与当地税务机关的沟通

交通运输企业除了与财税中介机构做好联系以外,企业也应该重视与当地税务机关的沟通联系。因为在税收的实际征管方面,各地税务主管机关对有些税负的征管拥有一定的自由裁定权。交通运输企业在进行“营改增”税改之后的增值税筹划时,要随时关注当地税务主管机关税收征管的具体要求和变化,及时与当地税务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到当地税务主管部门的理解。

(三)加强信息收集、合理利用信息

第一,随时关注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动,加强对“营改增”税改政策中行业、地域范围变动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交通运输企业哪些业务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才有可能进行税收筹划。第二,要合理利用相关信息,综合利用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测算出不同纳税方案下的具体税额,为最佳纳税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下面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1)物资采购对象的纳税筹划

交通运输企业即可向一般纳税人采购物资,也可向小规模纳税人采购物资。在此,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小规模纳税人价格优惠的临界点以此判断什么时候应向一般纳税人购买物资、什么时候应小规模纳税人购买物资。设一般纳税人物资含税售价为A、小规模纳税人的售价为B,两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B=A÷(1+增值税进项税率)。将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17%代入式中,可得出小规模纳税人价格优惠的临界点为85.47%。即当小规模纳税人给出的折扣程度高于14.53%(1-85.47%)时,应向小规模纳税人采购物资;当小规模纳税人给出的折扣程度低于14.53%时,应向一般纳税人采购物资。当然,当小规模纳税人给出的折扣程度刚好等于14.53%时,向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同样物资的税负成本相同。

(2)利用服务分包进行税收筹划

根据“营改增”税收政策,纳税人从第三方采购服务时,能抵扣其获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具体如下:采购试点地区一般纳税人的服务,允许按照接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若采购试点地区小规模纳税人(或外地一般纳税人)的运输服务,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是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数乘以7%征收率的金额。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可以采用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外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四)交通运输企业应注重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交通运输企业应借助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来有效降低税负。根据营改增税改政策的相关规定,不同行业之间税率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交通运输企业应通过对政策、市场信息的分析与运用,找准一些税率相对较低的业务进行经营。如对客户的交通运输方案进行合理规划、接受产品采购及订单处理、对企业原材料及产品库存控制提供建议等业务。借此加快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以有效降低企业整体税负负担、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使企业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行情中,拥有长足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琳.浅谈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国际货运企业的影响[J].上海国资,2012(04).

第7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活力;发展

作者简介:王翔(1974-),男,汉族,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运输管理处副处长,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公路运输专业。

中图分类号:F5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36-02

一、良好外部环境的保障

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外界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等,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为提升交通运输企业活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支持[1]。

(一)加大对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为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政府从各个方面加大了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市场化程度也随之得到提高,交通运输市场竞争也得以全面展开和进行,为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市场。但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缺乏整体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各种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尤其是衔接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性运输枢纽建设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2]。面对新形势,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满通运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提高交通运输企业活力,进一步加大对于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并根据我国国土、人口、资源状况及全国产业布局等,统筹规划,合理科学安排,建立并最终形成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通运输网络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线路的整体空间布局。具体来讲,通过统一的交通运输规划,实现、确保和促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对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为推动各种交通运输企业比较优势的实现和由此进行的分工协作,提供足够的交通公共设施的基础性保障,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和布局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为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和活力的增强提供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3]。

(二)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十几年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和大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也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政府交通管理职能得到转变,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也进一步得到理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不同方式交通运输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负责,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各自规划、自成体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效的、科学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最终形成。因此,具体来讲,第一,在积极推进铁路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和加快完善我国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并最终构建新型综合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为实现交通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保障和为我国交通运输的良性发展提供高效的、良好的体制机制性环境,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等不良现象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4]。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样的,要坚持政府配置为引导、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原则,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由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缺位、错位等对于交通运输市场造成的影响,尤其是要积极促进和形成良性市场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的市场化程度和深度。第三,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政府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尤其是在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公益通基础设施投资、交通运输市场秩序维护等的作用,更加有效地弥补交通运输市场领域内的市场失灵现象,实现政府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为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活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另外,针对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情况,政府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采取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扶持政策,鼓励交通运输企业间的重组、兼并、合并等,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以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5]。

二、企业内部因素的改善,为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提供根本上的动力支持和活力因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交通运输企业若自身难以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改善,再好的外部环境也无济于事。当前影响交通运输企业活力的内部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以人为本

作为企业构成的细胞,人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者和最终的实践者,是各种影响企业活力因素中最为根本的要素。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讲,作为特殊性极强的服务性质的行业,企业只有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加以合理利用,才能为实现企业正常运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及核心竞争能力等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持,并最终实现提升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当前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未能及时根据行业和国民、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内部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活力的明显不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交通运输企业员工危机感意识不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为顾客提供更优质服务的意识较弱,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调动,严重不利于交通运输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企业的活力,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要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挥人才在交通运输企业中的核心性关键作用[4]。具体来讲,一是对现在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盘点,统筹规划,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二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安排,引进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实现企业人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的优化;三是关注员工自身的发展需求,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提供专业化的帮助,同时通过系统性、有计划的培训工作,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培育和强化员工的创新精神、专业素养,也有利于大大满足员工的自我提升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6]。

(二)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关于企业文化的界定,是企业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工作和努力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理念等的总和。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都不难看出在,优秀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发展和提高企业活力、市场竞争力中的积极正面影响。交通运输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件部分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中,更需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和切入点,不断地培育和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特质,为增强企业活力提供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文化基础支撑。具体来讲,多管齐下,推进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价值理念体系的形成。一是通过对国内、国外交通运输企业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解剖、分析、评估,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其他领域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提炼和强化具有专业特质和企业特性的特色企业文化价值观及文化体系,并通过明确简单的方式直接传达给企业的全体员工,成为全体成员所认可和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使其内化为员工的价值理念,并给予积极的落实和主动的践行,做到文化落地。尤其是对于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优秀的历史传统赋予时代的新特征,加以积极传承[7]。二是加快企业关于交通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规范、文明服务准则等内部制度规范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的科学规范的内部制度体系,完善企业制度文化,为企业管理的改善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三是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标识、徽章、统一用语、服装、系列活动等,外塑企业形象,同时在文化设施、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也进行相应的改善。另外,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与支持,因此,要明确,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是人,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8]。

参考文献:

[1] 何莲.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20).

[2] [3] 汪贵权、杨辉、马奇昌.应对金融危机交通运输企业应从何而为[J].交通财会,2009,(04).

[4] [5] 唐卫国、田文伟、林明华.交通运输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六要素”[J].交通企业管理,2007,(04).

第8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44-02

一、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大数据上升为国家产业,“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向便捷交通、智慧交通、高效物流、车联网等方向前进。“十三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部将着力推进落实“互联网+”重点行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也从单一专业技能型逐渐向多技能型转变,具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将备受重视。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应该符合时代特点,不能照搬老旧经验走老路。目前,国内开设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130余所,而广东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大省,开设该专业的只有广东工业大学等极少数高校,更没有一所广东高校进入中国交通运输高水平学科专业的行列,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求。另外,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培养模式陈旧、市场意识淡薄等问题,人才资源在专业结构、地区布局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在智能交通系统控制、综合型现代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因此,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我国交通运输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大力培养更多适应智能交通系统的专业人才,这将对广东省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2016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汽车学院新增交通运输专业,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建一个传统学科专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基础薄弱、起点低等劣势,但是新专业也容易轻装上阵,紧跟时代步伐,将学科建设方向与珠三角地区交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出适应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汽车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从教育观念、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三方面深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思路。

二、解放思想,树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

“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建设首先从教育观念改革做起。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革新,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注重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以内涵建设作为重点,全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打造专业办学优势,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广东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多种改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落脚点,注重实践教学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开发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

三、有针对性地建设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都要有明确的方向性,这是根本指导方针。作为新专业,在专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特色和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围绕1―2个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打造教学和科研团队。“十三五”时期,广东省交通运输系统将着力推动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动运输服务提质增效升级,着力推动行业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基于此发展规划,同时考虑我院学科建设特点可知,交通运输服务及绿色智慧交通应该是适合我院交通运输专业优先发展的方向。(1)交通运输服务,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推动道路运输转型升级;(2)加快绿色智慧交通发展,与广东省“互联网+现代交通”的思路相吻合,重点加强交通行业大数据研究,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交通省建设。这两个方向既符合广东省交通运输业“十三五”的重点发展方向,又偏向于软实力研究,有利于在新专业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持续发展。围绕上述两个重点发展方向,采用内培和外引结合方式,着力提升学科队伍综合水平,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使其迅速成长;围绕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综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和博士。打造一支科研实力雄厚、梯度合理、结构稳定的教学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学院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中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有发展潜力的人选要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提出跟踪支持的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建立并推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以及老教授、老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环节、实践环节的指导和道德素养培养的作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外出进修。

2.实施“优秀人才引进工程”。借助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和支持计划的契机,人才引进将根据汽车学院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执行,积极实施“柔性”人才政策,探索人才的“智力引进”,对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方针,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调入手续或予以特聘。

3.制度建设。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抓,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严格教师考核制度,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努力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制订满足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由专业教师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方案,并邀请行业专家和地方企业代表进行反复论证,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并且每年根据行业经济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再进行适当调整。以智慧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等为主要定位和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特别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模块中适当引入技能考证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获得本科文凭的同时,能拿到1―2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专业实习等部分。实验教学重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加大竞赛的培训力度,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和水平,以赛促学。

五、开放共享,打造虚拟现实教学新平台

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实验室建设,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并与企业共建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基地;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虚拟场景、仿真操作、人机交互、科学考核与评价等功能,可视性强,教学效果好,更可弥补实验硬件设备的暂时不足,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六、结语

综上所述,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天时:顺应“互联网+”时代特色;地利:立足广东珠三角地区,将学科建设与地区行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人和: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专业发展所需的软、硬条件,是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司徒越,梁武昌,谢宗文.聚焦“十三五”――智慧交通成亮点[J].广东交通,2016,(6):4-7.

[2]曹成涛,林晓辉.珠三角地区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3):9-12.

[3]孙连伟.建设汽车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对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预测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2):450.

[4]彭其渊,马驷,文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5-10.

[5]李锋,邓雯苑,王思卓,李薇.新开办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措施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5):9-10.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in "Internet Plus" Era

KONG Chun-yu,WANG Xiao-li,WANG Si-zhuo,DENG Wen-yuan,LI Wei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65,China)

第9篇

 

 

交通运输工程是以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包括铁路、道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为对象,主要介绍运输和交通运输系统、运载工具的运行特性、交通流特性、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轨道工程、道路工程、港口工程、机场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内容。

 

一、《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研究内容

 

《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该课程属于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的学科教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设备、组织与管理、规划与设计、配置与协调以及交通运输工程的现代化发展趋势。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树立宏观系统工程思想。

 

该门课程主要讲授道路工程、机场工程、轨道工程、港口工程、交通规划、管理与控制等。《交通运输工程》的参考教材很多,如人民交通出版社,刘舒燕主编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郭晓汾,王国林主编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等。各种教材所包含的核心内容都相同,上海海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课程所采用的是:人民交通出版社,姚祖康主编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该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运输和交通运输系统。主要内容:运输的性质和作用,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和特点,我国各种交通运输系统概括,城市交通运输系统。(2)载运工具的运行工具。主要内容:载运工具的类型,轨道载运工具,道路载运工具,水上载运工具,空中载运工具。(3)交通流特性。主要内容:交通流要素,通行能力分析,排队和延误分析,服务水平分析。(4)交通运输工程规划。主要内容:规划的特点、方法和步骤,需求分析,需求预测,方案设计与评价。(5)轨道工程。主要内容:轨道工程中线路和站场的基础知识。(6)道路工程。主要内容:道路分级和设计准则,道路路线设计,路基和路面,道路排水和桥涵构造物。(7)港口工程。主要内容:港口的类型和组成,港口水域,码头,港口陆域作业区。(8)机场工程。主要内容:机场系统的组成,飞行区平面布置,跑道系几何设计,滑行道和停机坪几何设计,航站区布局。(9)交通控制与管理。主要内容:轨道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交通控制与管理,水上交通控制与管理,航空交通控制与管理[1]。

 

二、《交通运输工程》中的实践环节

 

该课程包含了四种交通运输方式: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上海海洋大学采购了实验仪器:秒表、交通流量计数器、米尺,用以开展道路交通方面的实验。课程中的实验环节如表1所示。

 

(一)实验计划

 

(三)实验原理

 

(1)路段流量调查。采用人工观测,调查时分车型、分方向、分车道进行调查,调查时间选择上班高峰时间(早晨8:00-9:00),调查统计的时间取每5min统计一次。

 

(2)区间车速调查。在调查路段的起终点设置观测点,观测人员记录通过观测点的车辆类型、牌照号码(后3位数字)、各辆车的到达时间。测完后,将两处的车型及牌照号码进行对照,选出相同的牌照号码,计算通过起终点断面的时间差即为行程时间,路段距离除以行程时间,得到行程车速。起终点断面各配2名观测员,1名观测车型、牌照号码及经过本断面的时间,另1名记录,观测时只需要配备秒表即可[2]。

 

(3)交叉口延误调查。用牌照法,通过测记一定车辆的牌照号码、特征和通过引道延误调查段两端的时刻,进而获得引道实际耗时的方法。引道实际耗时减去引道自由行驶时间,即为引道延误。引道自由行驶时间通常也采用牌照法调查,但如果根据以往资料,已知入口引道自由行驶车速,则利用引道延误长度便可计算出引道自由行驶时间[2]。

 

三、教学基本要求

 

该门课程主要讲授载运工具的运行工具、交通流特性、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轨道工程、道路工程、港口工程、机场工程、交通控制与管理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理论在这门课中要做系统地分析。通过本课程的教授应让学生掌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能用系统的思想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由理论授课、实例分析、研讨、作业等方式构成。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形式)。

 

成绩的考核包含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考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考查数据调查的正确性、对数据分析的合理性;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考试是对本大纲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内容的考查,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结语

 

本文对《交通运输工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在我校课时是32学时,其中交通调查环节占6学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教师明确学生的理论知识哪里有欠缺。

第10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regeneration of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s propos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talents in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t is suggested to adopt the idea with the logic of demand from industry and graduate-aim of cultivation-professional abilities-curriculum system-authorized professional abilities-aim achiev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is discussed from four dimensions which include curriculum resource platform, training teaching, dual system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The DMAIC method in six-sigma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continuous improving procedure on curriculum system. Finally, the safeguard measurement comprised of inner collaboration, outer integration, combination of practicing and learning and innovated education, is proposed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regeneration; implementation mode

0 引 言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学位种类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达到40.3%,2015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达1: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成为主线,“智慧、高效、安全、环保”成为主题,各种新型设施、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和方法不断涌现并得到应用,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突破传统培养方式,建立一套更具有工程实践特点,满足国家特殊人才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从行业人才需求、学生成长、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施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培养符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先产生于美国,并以美国最为成熟和最有影响。按照美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界定,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完成在一个特定职业领域内开展实践所必须的理论性学习,获得高于学士学位水平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形式,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学计划与全日制的基本相同,要求研究生每学期至少完成2门课程,对于课程学习一般采取注册制和学分制,每学期注册1次,注册后至少要修满3个学分,1个学分约为15~16个学时[1]。在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出现了修课式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注重与工业相结合,通过修读课程而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来看,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学习和研究的实践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衔接,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相对较高。其次,国外大学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再次,由于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一些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具有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此外,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分度不高;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的比重较低,职业导向性不足;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缺乏衔接[2]。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措施。张兰[3]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对形成实践能力要素的培养,要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市场机制的导向及导师的作用等。徐巍华[4]提出建立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在控制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加以实践。陈志祥[5]提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姚王信[6]提出基于生源差异的课程设置模式。马健生[7]总结了北京师范大学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实践和经验。刘国福[8]以微弱信号检测课程建设为例总结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浙江大学[9]以学科文化为核心,将语言的学习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起到了良好效果。

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构及实施模式研究

2.1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分析

首先,基于我国“调结构、转方式”背景以及全球化发展格局,分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经济新形态(互联网+、工业4.0)对交通运输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特点。比如调研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设施、设备、技术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新动向;采用座谈、问卷调查、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程建设等岗位规范、职责和技能。

其次,调研本专业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发现其成长内驱力;按照研究生自我成长的意愿,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

然后,按照“行业和学生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执业能力―目标实现”的逻辑,结合《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等规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必备的素养和职业能力,归纳梳理形成满足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建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课程匹配矩阵(如表1所示)。

2.2 课程体系设计

在行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生专业基础、兴趣和职业倾向等方面进行分类,按照定制化培养思路,研究如何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学术讲座等课程模块,体现服务行业特殊需求的特色。此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模块,打造以“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互换”为基础的国际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3 课程体系实施模式研究

一是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突出职业认证、企业实践,培养职业能力,规划建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资源平台(包括实用教材、开放性实验和案例库)。二是采用训练式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螺旋互动转化机制。优化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和工程实践内容所占比例,建立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结构化配置关系;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以及项目演练等手段,使课堂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通过项目综合训练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三是引入校企双元教学模式,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企业商学院资源,在企业学习内容注重企业业务流程、交通运输设施设备运用、物流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技术规范标准等。四是建立综合课程考试、职业资格认证、企业顶岗评价等在内的课程学习达标检验体系。课程体系实施模式如图2所示。

2.4 持续改进

建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为检验课程体系实施效果提供评价依据。对课程实施过程持续跟踪,采集有关数据,进行效果评价。运用DMAIC六西格玛管理流程改善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型。具体做法如图3所示。

3 保障措施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为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要建立“内部协同、外部融合、工读结合、创新培养”的教育保障体系,以确保培养质量。

首先,高校内部各部门应改革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制度、流程,创新服务形式、内容和手段,逐步建立服务主动推送机制,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协作共同体。其次,高校应整合自己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合理配置,主动融入企业价值链条,以项目研发、技术培训以及人才输送等多元合作形式,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再次,为了培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研究与设计能力,高校应利用好企业这个大课堂,采用工读结合方式,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最后,高校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认证理念,创新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并着力加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曹俊杰.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90-95.

[2] 郑湘晋,王莉.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6-19.

[3] 张兰.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52-53.

[4] 徐巍华. 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87-289,314.

[5] 马健生,张弛,孙富强.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造就卓越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6.

[6] 刘国福,张文娜,熊艳.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2):89-92.

[7] 陈志祥.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若干问题探讨[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77-81.

第11篇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安全措施;工作人员;管理机制

国家重视铁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安全运输的实现途径,将对人类的日常出行生活、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国现阶段的铁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安全运输工作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实现铁路运输的高效完成,需要各个方面统筹管理与协同进步,首先就需要树立安全运输的创新型观念,才能保障工作中实际运输任务达到完美收尾。因此,我国的铁路工程建设领域越来越重视安全运输项目的可行性举措,采用更加专业的方式逐步完善和加强运输目标的达成效果,相应地推动国家铁路运输工作领域的发展。

一、分析铁路安全运输的意义

在铁路运输工作领域中,用传统且单一的安全维护方式依然无法与相关铁路项目的建设达到完美配合的境界,运用科学的运输管理机制对铁路的工作效率以及水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正处在发展中的铁路交通运输部门,其中所实行的安全运输举措是工作人员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工作领域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运用的管理技术也呈现初级的水平,需要具备更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相关数据记载,西方国家在发展交通运输技术方面,基本达到高科技和高水平的层次。我国对于铁路安全运输领域,更需要重视其运输管理技术方面的完善和革新,致力于发挥铁路交通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为铁路运输项目的建设提供具备稳定安全性能的交通工具,并且促进铁路运输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达成进一步的配合,最终具备稳定安全的铁路运输条件。总而言之,国家需要重视铁路交通运输领域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努力发展铁路运输的工作效率,避免造成交通事故。以高级的业务能力作为基础,来发展铁路交通运输的效果保障,使得运输环节具备极强的安全性能,充分发挥铁路安全运输领域对人们日常出行生活的意义,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铁路交通运输过程中安全运输的措施

2.1培训专业的工作人员

在这个竞争尤为激烈的时代,面对铁路安全运输领域有关管理机制的全面发展,优秀的技术工程师以及众多的管理人员变成了紧缺的资源,他们直接影响着铁路安全运输项目的发展水平。关于国家培养专业工作人员方面,需要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关注工作人员的实际铁路运输管理能力,促进人员对铁路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维护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来提升铁路运输工作方面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工作领域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对于国家来说,在现阶段应重视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采取完备的方针政策来解决工作人员的紧缺问题,可以通过提升对高级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提供更好的保障,建设专门培养工作人员的基地,产生更加专业的技术人才。关于学校设立铁路交通运输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的相关专业上,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共同培养过程,一方面完成专业课程的系统化讲授,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际业务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专业化的发展特色,让学生们明白坚持踏实学习现代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技术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优良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不但在现阶段会对铁路交通运输环节中优秀的人力资源有极大的依赖性,在未来同样也离不开铁路交通运输工作领域所利用的关键运输管理机制,这一关键运输管理机制将对铁路交通工程建设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对重要的运输领域起到保护和运输管理的作用。

2.2健全运输管理机制

只有铁路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系统和先进的发展途径,才能进一步弥补铁路交通运输领域具体工作环节存在的缺陷。通过实施完善的铁路运输管理机制来引导安全运输的实际工作环节,帮助具体运输管理方面减少了大量繁琐的环节,随着铁路运输管理技术的提高来促进铁路运输领域的运行情况。以往铁路交通运输工作存在管理方式不恰当的现象,而通过先进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将提高铁路运输问题的解决效率,重点是通过高水平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达到铁路工程建设和工作人员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促进相关铁路项目的建设领域能够具备坚实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了解到传统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在实际办公过程中会耗费更多的人力资源,也常常因为工作方式不当而阻断了铁路运输环节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发展铁路运输领域中相关的工程管理技术。为铁路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促进这一类交通工具各个结构具有正常运转的性能。铁路运输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必须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性,对每个铁路运输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在一定运行时间中记录铁路交通工具的损耗情况,并且进行及时的维护工作,更换掉老化的运输设备,以此来发展铁路运输的安全特性,保障铁路交通运输领域具备充分的技术条件。

2.3提高运输管理的创新性

只有铁路运输管理工作措施通过更加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思路,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管理方案,才能进一步弥补铁路工程建设领域的交通事故风险防御不及时等问题。通过实施创新型对策引导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完成的效果,帮助具体铁路运输管理减少了大量繁琐的环节,随着铁路运输部门转变运输管理理念,来促进铁路运输项目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并且,铁路运输部门应避免运用单一的安全运输管理方案,需要通过先进的铁路运输管理技术,才能解决铁路运输领域的正常运转问题,重点是利用高水平的安全运输管理工作技术,达到铁路运输部门和管理者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让铁路运输领域具备持久安全发展的特点。人们的日常出行无法分开铁路运输工具,铁路运输部门需要维持运输的高效性和便捷性,进一步保证顺畅运输情况,才能带此类运输工具的进一步高速发展。所以说,我们需要确保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发展情况,提高运输管理的创新性,使得铁路运输领域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遵守一定的运输要求,严格执行铁路运输管理方案,避免发生一系列的事故。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必须突破传统管理观念的局限性,对每个铁路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逐步采取积极且创新的管理方法,保障铁路运输管理过程具备充分且可靠的安全运输管理水平,这样才可以适应新时代铁路运输领域的正常运转趋势。

2.4重视安全运输的设计环节

一个铁路运输工程项目的运输环节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科学严格的控制管理机制。因此,当管理人员参与到铁路运输工程项目的设计环节中,将对工程项目的整个完成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说,铁路运输部门凭借专业的管理人员,制定出科学的经营计划,其中需要包含对铁路安全运输工作领域的资金支出,最终是为了让铁路运输部门能够在合理的财务安排中发挥对运输过程的保护作用,让铁路运输工作领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铁路运输管理人员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中也需要肩负重大的使命,在铁路运输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领域发挥自身的价值,保障整个工程项目工作的顺利完成。铁路运输管理人员通过以往的工作经验来发展专业的监管财务能力,在开放和创新的工作态度中,力求保障运输工程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加强对铁路安全运输环节所支出的资金进行科学的控制管理力度。在铁路交通建设中,管理人员需要合理安排相关的资金分配内容,需要积极地配合现阶段铁路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工作范围,不但计算和管理具体的资金支出数目,而且需要预先判断铁路安全运输工程项目设计的物力和财力情况,从铁路运输工程项目的初步阶段就开始进行对资金投放的监督控制工作。由于管理人员合理安排铁路交通工具的资金分配方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和科学的资金支出中,充分发挥安全运输的意义,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工程的方式和具体运输目标的完成效果。所以说,管理者需要严格计算铁路运输工程的资金收支环节,对铁路运输工程项目的第一阶段就展开资金的控制工作,以此来应对安全运输工程中的变化因素,保障铁路运输工程项目的正常使用情况。同时,管理者需要向有关人士请教在铁路安全运输工作环节中应主要攻破的安全运输管理问题,通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来完善铁路运输工程项目的资金支出分配方式,只有铁路运输部门重视实际运输管理的资金分配和人员工作的业务能力,才能迅速地适应高速发展的铁路运输领域,在对铁路运输管理环节形成科学化判断和严格的控制水平中,保证具体运输管理工作具备高效性。

第12篇

关键词 交通管理 体制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4 文献标识码:A

一、广东省交通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以及城市公共客运、物流、邮政业等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前茅。1978-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955.46亿元,特别是“十五”以后,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2007年达720.61亿元,是1978年的183.8倍。从广东省各种运输方式的数据看,广东省交通业发展无愧于全国交通运输第一大省的称号。现阶段广东省交通业发展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基本评价:第一,主要运输方式齐全;第二,运输业发展水平总体领先全国;第三,主要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

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大交通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现代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未形成,交通业的发展未能适应交通一体化的要求,仍不适应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总量和总体运输能力不足;(2)交通运输一体化程度不高;(3)交通运输的成本偏高;(4)交通运输设施技术水平较低;(5)交通管理体制尚待理顺。目前广东省和大多数市只管公路和港口中,却没有对民航、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管理的职能,即仍处于“小交通”管理体制状态。即使在交通部门内部,市以下的交通管理体制也是五花八门,如市一级交通局和公路局为平级单位,公路的国道、省道归公路局管理,而县(乡道)则归交通局管。交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已成为制约全省大交通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广东省交通业管理体制现状及弊端分析

广东省现行交通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散管理模式,即按运输方式分别设立若干交通主管部门,分别对各种运输方式实行条条管理。公路、水路(包括港口行政管理)由广东省交通厅主管,国家铁路由铁道部直属铁路集团管理,地方铁路由地方政府管理委托地方国有铁路企业管理,民航由国家民航局垂直管理。邮政由中央垂直管理;城市公交由广东省建设部门负责;物流由省经贸部门负责。

作为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广东省交通厅实际上只主管广东省的公路和水路行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仍然属“小交通”管理体制的模式。

“小交通”管理体制是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明显障碍,这种体制对解决交通运输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小交通”管理体制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人为划割造成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发展规划、布局难以有效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自成体系,相互间壁垒森严,公路网、水路网、铁路网、航空网、管道网等在线路、节点布局上协调衔接不畅。二是行业管理上很难到位。由于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综合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服务保障支撑功能,管理体制的缺位造成综合交通运输政策和规划的供给不足。

从当前看,广东省现行交通管理体制至少存在以下弊端:(1)管理主体多元;(2)管理职能交叉;(3)交通运输整体效率低下;(4)交通规划不协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和管理不协调;(5)纵向管理层级职责同构化。

三、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广东省当前交通发展存在的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运输方式间衔接、枢纽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广东省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根源,是当前交通管理体制所然。没有行政组织的融合,各种运输方式各行其是,就不可能有各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和运输业的综合管理。

无论是交通发展规律还产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广东省交通运输发展应朝向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这一目标前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进行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大部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将是唯一选择,即以建立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大部制”交通管理体制,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管理,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交通行政管理体制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些列重大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广东省大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广东省交通发展的形势迫切要求广东省必须进行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不论从交通发展规律还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进行“大部制"改革的要求是相当迫切的。

四、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根据中央的精神以及交通运输部的职能,广东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按照大部门、大管理、大统筹、大协调的思路,将分散在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的铁路、民航、管道、城市公共交通、交通战备和其他有利于提高组合效率的交通要素管理职能,以及物流、邮政等协调指导职能,整合划入交通运输部门,实行归口管理,着力解决当前体制中存在的“管理主体多元、职能交叉、整体效率低下、纵向管理层级职责同构化”的弊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统一管理,促进开放的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明确部门分工,理清职责权限。

理顺部门职责分工,略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根据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要求,一级地方政府只设一个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将同级政府内原有与交通主管部门平行设置的其他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并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来说,就是将交通部门负责公路、水路交通的职责,地方政府其他部门负责的地方铁路(包括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公共客运(包括出租车、城市公交、轮渡、地铁等)以及中央垂直管理的民航、海事、铁路等整合划入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省交通运输厅)。

省以下按照“一市一局”和“一县一局”的模式,组建市(地)、县(市)交通运输局,作为主管该市(地)、县(市)交通运输行业的唯一的政府组成部门,将同级政府内原有与交通主管部门平行设置的其他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并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省、市(地)、县(市)三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基本分工是:省交通运输厅是省域交通运输行业的决策层和监督层,市(地)交通运输局是执行层和协调层,县(市)交通运输局是执行层。

(二)深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执行力。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逐步将公民、法人和交通行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转移出去,切实减少对企业和社会的直接干预。改革交通行业组织管理体制,理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的关系,创新行业组织运行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扶持交通行业组织发展。明确交通运输部门履行职责的重点,省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增强统筹协调能力,集中精力制定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划,抓好行业宏观管理,着力推进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管,组织协调重大的、跨地区着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创新。弱化行政审批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为发挥市场在交通行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办事制度和程序,简化办事流程,逐步行业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完善交通运输行业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构建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三)提高部门责任意识,强化行政问责力度。

理顺“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省、市(地)、县(市)在交通管理上的集权和分权问题,明确各自责任。集权和分权的原则性依据应是以事权为中心,当事权在地方时,就应当实行分权管理体制;当事权主要集中在省时,就应当实行集权管理体制。“除非另有重要的理由,处理问题的责任应该尽可能地交给最基层的政府。”

合理划分交通运输部门内部及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明确责任范围,使部门内部、岗位之间的可驯养责规范、明确,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在配置内部各部门职权的同时,强化其相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对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完善问责程度,规范问责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交通运输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交通运输部门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强化互动、联动,形成交通运输部门与其他部门(如交通运输部垂直管理的派驻机构)主动沟通、主动联系、主动协调的工作机制,以制度化的磋商机制来保障交通运输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推进高效协调运转。

(四)调整部门权力制衡,改进管理组织模式。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重点推进交通运输部门内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适度分离。凡涉及交通行业管理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发展规划等抽象行政行为的决策职能,原则上应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一行使;凡涉及各交通运输方式的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职能,原则上应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下属的专业执行局分别行使;凡涉及对交通行业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行使行政权的监督职能,原则上由专门设立的监督机构行使。

遵循“厅+专业执行局”的组织模式,“在一个决策机构之下设立若干执行机构,决策机构在行政级别上比执行机构高半级;决策机构的副职兼任执行机构的正职;执行机构对决策机构负责。在领域性质上,这种权力划分及其关系不涉及政治领域,也不涉及政治与行政之间关系的领域,而只是涉及行政领域内部。”在对新的交通运输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同类职能归并、同质业务整合的原则,以及同类同质事项只设一个专业管理机构的要求,组建专业执行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李盛霖.骄人的业绩宝贵的经验.中国交通报.2009.9.9.第1版

[2]傅少川、陈钟.我国综合运输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生产力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