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次贷危机原理

次贷危机原理

时间:2023-07-31 17: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次贷危机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次贷危机原理

第1篇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抵押贷款 次贷危机

一、资产证券化

(一)资产证券化的利弊

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或其它债务工具进行一系列的组合包装,在此基础上配以相应的信用评级,将该组资产的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权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

首先,资产证券化降低了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的风险,减轻了银行的坏账率;其次,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第三,资产证券化丰富了银行的金融创新业务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但资产证券化也是一柄双刃剑,正是对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随后,次贷危机引发的信用风险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成为一场全球经济危机。

(二)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原理是指对被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进行现金流分析。证券资产风险大小的核心因素是基础资产能否产生预期稳定的现金流,当基础资产的现金流是可以预期的,由该基础资产支持的证券才有确定价值,证券评级机构也才能据以对证券进行评级。

资产证券化涉及到资产重组、风险隔离和信用级。资产重组是资产的所有者或支配者为实现资产证券化目标,对其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与组合,来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的行为;风险隔离是指将基础资产的风险与基础资产持有人其他资产的风险隔离开,以降低证券投资者的风险;信用增级是指通过信用增级方式来保证和提高资产证券的信用级别。

二、次级抵押贷款业务

(一)次贷产品设计

首先,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中低收入的次贷申请者开发出多种抵押贷款品种,主要品种为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ARM)。ARM产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最初几年的利率是固定的,且低于市场水平,被称为诱惑性利率。一旦几年后利率重新设定或本金重新计算,借款者的还款压力将会骤然上升。对于大多数中低收入购房者,重新设定还款利率后的月供是难以支付的,唯一的期望就是房价继续上涨。

其次,投资银行向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购买抵押贷款组建资产池,设计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销售给二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一般要对MBS产品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权益级,每一级证券都以自己的本金为限为上一级证券提供全额担保。

对于中间级MBS而言,由于信用评级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差,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投资银行往往以中间级MBS为基础进行再证券化,相应的证券称为担保债务权证(CDO),CDO产品亦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权益级。

三、次贷危机的爆发

(一)攀升的利率刺破房地产泡沫

2002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其中房地产行业的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市场繁荣的时候,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在高利益的驱使下,把目标瞄准了没有资格申请优质贷款的潜在客户。在房价上涨期间,房屋业主可将被抵押的房屋增值部分以较低的利率再次抵押,获得的资金用于偿还前期贷款和消费,甚而投资于股票市场。

低利率政策推动了贷款的增加,过剩的流动性促使物价上升。随后,美联储连续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的上升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次级抵押贷款者进入利率重新设定期,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借款者很难获得新的次贷,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违约风险全面暴露。

(二)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资金链断裂

当房地产市场处于景气周期之中,对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来说,发放次贷的动力就会强于优质贷款,原因在于①发放次贷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②只要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上升,即使出现违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也可以通过没收拍卖房屋收回贷款本息;③房地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证券化,将与次贷相关的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

但是一旦次贷的违约风险全面释放,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必然最先遭受沉重的打击。购房人无力偿还贷款使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现金流出现断档,不良贷款比率迅速上升,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也给证券化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争先恐后的抛售相关资产,使得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无法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再融资,大多数公司濒临破产边缘。

四、次贷危机的启示

(一)对个人投资者的启示

对于投资次级抵押贷款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必须熟悉次贷产品的风险根源及其传导机制。金融衍生产品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创新,但其只能转移和分散风险,却不能消除风险。作为个人投资者,如果想投资类似基于次贷而设计出的衍生产品,必须熟悉该衍生产品,掌握该产品风险的根源、分散原理及利益分配原则。

(二)对金融机构的启示

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中的强势力量,为了群体的经济利益,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并以设计的衍生产品为平台和依托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金融投资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侵害广大个人投资者的利益。

最理想的平衡点应该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实现长期共赢,追逐长期利益的实现。

(三)对监管者的启示

次贷危机使我们深切地感到单凭市场的力量很难消除道德风险,因为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能够及时更新市场规则,积极对市场加以引导,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监管者也应该根据市场情况,积极做好相应的措施,做好宏观调控,使市场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金融工程 次贷危机 衍生品

一、金融工程简介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而诞生的一项工程型技术。对于金融工程的较为广泛的定义是由约翰?芬尼迪(John Finnery 1988)提出的:金融工程是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而进行的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目前,金融工程的范畴包含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金融工程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第二层次是风险管理技术。第三个层次是整体金融架构的创建。如资产证券化。第四个层次是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学的最新发展,标志着金融科学走向工程化和产品化。

二、金融工程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

金融工程的核心是风险控制。以金融工程为主要动力的金融创新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和次级债市场等相关市场的繁荣。首先,金融工程技术推动了的金融产品的开发,这些品种繁多产品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需求,如各种债券,利率协议等。其次,金融工程提高了金融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再次,金融工程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生存空间。具体来说,在这场次贷危机中金融工程所起到的作用如下:

1.金融工程技术促进了次级贷款的产生

美国房贷市场按照贷款人的风险特征层次,可分为三类。一是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面向信用等级高,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客户。二是“Alt-A”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记录不错,但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的人。三是次级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较低,还款能力较差,负担较重的贷款购房人发放贷款。

针对次级贷款市场,贷款机构运用金融工程的相关理论,开发出许多创新型金融产品,如: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 Adjustable Rate Mort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这些金融产品种类齐全,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传统的抵押贷款定价和利率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借款人的收入、偿付记录和首付得出的比例和数额等信息,属于典型的“资本管理模式”。而次级抵押贷款,是先对贷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再根据风险的大小来设定贷款的差异化价格,因此属于“风险管理模式”。通常,次级房贷利率高于普通住房按揭利率800点。

2.金融工程技术促进了金融风险的传递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将流动性不足但未来有稳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汇集为一个资产池,并对其进行结构化调整,使之成为具有特定风险收益特征的证券化过程。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在抵押经纪公司的帮助下从贷款机构获得贷款。贷款机构持有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收益性虽高,但缺乏流动性。因此,贷款机构将大量的抵押款债权组成一个资产池,以该资产池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债权,即资产支持债权MBS。

次级抵押贷款的标的物是次级贷款,次级贷款的信用较低,因而限制了其购买。为了增加次级抵押贷款的流动性,投资银行和房地产机构再次进行了金融创新,开发出担保债务债券(CDO)。它的标的资产通常是信贷资产或债券。

现代金融的最大特征是风险(不确定性),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的集中体现就是风险控制。根据金融工程的原理,投资银行按照风险和收益的不同组合将CDO分层。CDO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属于A级债,评级最高,一般占整个结构的80%,最受债券投资者欢迎。中间层约占20%,下层是从属层,不需要评级,一般由发起人持有或卖给对冲基金和投行。

持有CDO的机构包括银行(24%)、资产管理公司(19%),对冲基金(47%)和保险公司(9%)。通过CDO这个“媒介”,在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环境下,货币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都与次级债券市场联结在一起,次级债的风险被传递到其他市场。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境外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瑞士银行)在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故而,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被快速的传递到国际市场。

3.金融工程技术促进了金融风险的放大

根据金融工程的原理,次级债券的主要购买者之一的对冲基金大量采用了杠杆交易。杠杆交易可以使用不多的本金支配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产,它对盈利和亏损都具有放大作用。如果操作成功,盈利十分丰厚;一旦操作失败,损失的不过是本金。这种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对冲基金采用了“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由于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的趋同,使得次级债市场主要是这些对冲基金在相互交易。因此,每当有基金退出都会引发“羊群效应”,同时它所带来的风险也会波及整个市场。

三、经验和教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金融工程在这场次贷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对于金融工程技术本身,我们绝不能简单的否定。应该看到,大力发展金融工程在分散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扩展融资渠道等诸多方面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应用金融工程技术的同时,我们更要加强对其金融监管的力度,例如对创新工具和制度的识别和监管,把握风险传递的路径,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市场积累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相信合理的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一定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 跷跷板效应

一、何谓跷跷板效应

跷跷板效应最初由美国广告学专家艾・里斯提出,是指一个名称所代表的两种产品被分置于跷跷板两端,当一种上来时,另一种就要下去。简单地说,就是原强势品牌和延伸品牌竞争态势此消彼长的变化,同一品牌不同产品的市场表现互相冲突无法平衡。

有人提出用跷跷板效应来解释股市和期市中的特殊现象,即股市债市跷跷板效应在我国有两种表现类型:一种表现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资金大量集中地从一个市场流入另一个市场;另一种表现为股市债市长期存在的“股市涨债市跌、股市跌债市涨”的现象。这与跷跷板效应的最初定义已经毫无关系。因此,可将广义的跷跷板效应理解为:对应的两个板块之间的此消彼长。

观察到历次金融危机中各国际货币汇率体现出的此消彼长的波动现象,在国际货币汇率波动这个领域给出跷跷板效应一个新的定义:全球各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在金融危机中波动呈此消彼长的现象,任何一方的不稳定都会影响到其他货币汇率的波动。

下面利用跷跷板效应对全球各国际货币在金融危机中汇率所体现出的异常波动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例证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全球各主要国际货币汇率波动中此消彼长的现象即跷跷板效应的体现,并解释其机理,找出规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呈现此消彼长。运用规律来进一步分析此次全球次贷危机中国际货币体现出的异常现象。

二、金融危机中跷跷板效应的历史见证

(一)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1992年世界经济已超越国家的障碍,正在走向区域化、全球化。北美、欧洲和日本形成了自由贸易的“黄金三角形”。以美国为核心、加拿大和墨西哥加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以欧洲共同体为核心的欧洲统一市场, 以及以日本为核心的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构成了世界经济的新的三元框架。在上述三元框架为主体的基础上, 世界经济形成了多重立体结构的格局。在这种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框架下,根据跷跷板效应,任何一方的经济力量被削弱都会导致其他两方的经济力量增强。

1992年发生在欧洲内部的货币危机造成了欧洲各国货币在汇市上巨大的波动。由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种货币波动呈反相关关系。欧洲货币危机虽然对欧洲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但在汇市上造成了较大的波动,甚至使英国被迫退出欧共体。1992年由于两德刚刚统一,国家财政赤字明显,通胀压力大。德国马克开始逐渐升值,但由于欧共体汇率制度的限制,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货币需要维持与马克的比价,导致英镑被动升值,1992年9月英镑受货币市场的投机冲击已无力维持升值,遂宣布退出欧共体,英镑与马克脱钩。

由表1看出,1993年第1季度国际短期资本看好坚挺的马克,抽离美国和英国而大量流入德国,而在危机缓解之后资本又逐渐回流,恢复原有份额。在汇率波动上表现为美元与欧洲综合货币此消彼长。

(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大幅贬值,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受汇市、股市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

由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日元和美元这两种货币波动呈反相关关系。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了日元汇率的波动和分阶段的贬值,而东南亚局势的动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短期投资的目光转向了当时更为安全的美国,东亚国家在危机发生前吸引着大量的外资,其中包括外国直接投资, 但更多是以股票、贷款性质进入的短期外资。1997 年下半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外资迅速从危机国撤出, 转而投向经济稳定增长的美国。由表2可看出,1997年第4季度日本的金融项目净额大幅降低,而同时期美国的金融项目净额增长了一倍多,但1998年第2季度危机缓解之后国际短期资本又迅速抽离美国,投向了更加有利可图的国家或地区。东南亚金融危机解除之后,各项指标逐渐回归正常。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的震荡在汇率波动上短期内表现为与危机国逆向波动,此消彼长。

三、次贷危机中是否存在跷跷板效应?

2008年9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对全球各大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就目前看来,次贷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所受的影响也很严重。次级贷款危机向其他国家传递的路线之一是金融蔓延,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出现了投资次级债的损失。同时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可能产生心理蔓延,特别是房价的重估。英国、西班牙等国更容易受到房价泡沫破灭的打击。同时,美国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其需求的急剧下降必然将损害其他地区的经济。

由图3可明显看出,次贷危机过程中美元和日元单边汇率上扬明显,澳元下跌明显,而欧元保持震荡走势,有相对小幅的下跌。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结合图3和表3逐个分析各经济体受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在汇率方面呈现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

(一)2008年年初,全球经济局势的普遍震荡导致了国际短期投资的方向重新转向了美国。从短期来看,为了弥补亏损,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美国金融机构纷纷从全球市场抽回投资;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基金,也加大了对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方向是从其他国家流入美国,致使美元汇率表现为回升,而到2008年年末,国际短期资本重新从美国流出,美元单边表现为贬值。

(二)日本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变成了一个资本流出国,面临金融危机,很多国际资本为了躲避危机自然回流,所以日元在2008年第2季度也转而表现为升值,到第3季度之后,国际短期资本重新从日本流出,此后日元单边汇率表现为贬值。

(三)澳洲受次贷危机影响而投资环境逐渐恶化,国际短期投资迅速抽离,澳元汇率表现为不断程度的贬值,而2008年年末危机逐渐缓解,国际短期资本回流,澳元表现为升值。

(四)欧洲受次贷危机影响其投资环境时好时坏,危机过程中国际短期流动资本在欧洲不断流入和流出,极不稳定,欧元单边汇率表现为震荡波动,略有下降。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中各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呈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

四、启示:跷跷板效应机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风向标

通过以上对3次金融危机中各主要国际货币汇率波动的分析和解释,合理地解释了金融危机中发生的以往经济学原理解释不了的特殊汇率波动现象,证明了跷跷板效应影响的汇率波动确实广泛地凸显于金融危机中。从1992年和1997年这两次金融危机中可以明显看出,受危机影响的国家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危机爆发――国际短期资本抽离危机国转而投向非危机国――危机国汇率降低而非危机国汇率升高――危机逐渐缓解――国际短期资本回流――危机国汇率回升,非危机国汇率回落。可见,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在危机爆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危机中国际短期流动资本不断寻求更加安全的避风港,迅速地流入和流出,导致了相关货币的反方向波动。而由于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使得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在各个危机国之间游走,导致了各国际货币呈现更复杂的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

我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对各国际货币汇率预期有误所以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正确把握一国汇率的波动,从跷跷板效应的机理分析,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投资者的目光指向了危机中的避风港。短期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冲击很大。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导致资本项目顺差过大,形成货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一旦外国资本大量流出,则会导致本币迅速贬值, 增加出口换汇成本,从而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包括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外汇储备和货币政策等,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更准确地预期各国际货币汇率走势。

主要参考文献:

[1]肖炼.论九十年代美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战略[J].美国研究,1990(4).

[2]李艳君.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1998(12).

第4篇

【摘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术流派多、是学生觉得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手段,能够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运行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3-0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经济运动的本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论性强、学术流派多、是学生觉得比较难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多媒体平台实施案例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抽象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运行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范畴和原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在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方式。

2007年底我们着手进行贵州省高教处设立的“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多次深入企业、乡村,寻访公司管理人员和田间农民,了解企业、乡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运行机制,并借助网络、电视媒体收集大量文字、视频资料,经过精心筛选,编辑了“关注价格”、“关注中国制造” 等七个专题的案例,广泛收集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各个专题进行深入详实分析的视频资料。例如,“关注价格”这个专题,涉及近几年倍受关注的猪肉、粮食、大豆、石油四类商品价格,注重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分析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价格这个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猪肉价格”侧重从价格波动背后分析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粮食价格”侧重从价格波动中分析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对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大豆价格”侧重从价格波动中分析面对外资大举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如何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独立;而“石油价格”则侧重透过价格波动,分析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应该如何布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如何应对,通过四类商品价格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价格理论的理解逐步深入,知识能力得以提升。2008年中国步入奥运倒计时,奥运会引起了众多中国人的关注,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收集了奥运经济专题,从洛衫机奥运会的扭亏为赢、奥运经济现象的兴起,到各国借举办奥运带动经济发展,企业借奥运商机做大做强的具体案例,透过当事人的分析、企业的具体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发展经济”源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国内国外媒体给中国经济戴上无数的光环,为了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世界制造中心”、“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等美誉,了解“中国制造”的伤痛,我们整理了“关注中国制造”专题,讲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潜力,并与八十年代的“日本制造”进行比较,寻找如何打造“中国制造”竞争力的途径,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对中国经济的信心。2007年4月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引爆了殃及全球、持续数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这个中国人非常陌生的概念,越来越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于是我们又整理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专题,收集媒体对国内外专家的访谈、评述,对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对美国和世界金融领域的影响,可能引发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后危机时代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介绍,使学生能够比较清醒地了解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并逐步形成自己对经济形势的见解,让教学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途径,更变成能力培养的舞台。在收集整理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案例要尽量保持完整、涉及的问题要有启发作用,要有利于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信念使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三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不仅认真做好课堂教学,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很好地解决了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繁重的矛盾。2006级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我们借助多媒体平台演示PowerPoint课件,讲解经济学原理,虽然大大节省了板书时间,但教师仍然需要花费大量课堂时间陈述案例,很多深层次问题在课堂上没法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学生也反映,课堂上“赶进度”往往出现对知识理解不透的现象。我们知道经济理论看似朴实、简单,却非常抽象,需要用大量的社会经济实践去还原和应验,而缺少了思考、分析这一环节,经济理论也就变成了一堆没有生命力的文字,这也是造成学生课堂听懂了,可考不出好成绩的原因。针对这种现象,在完成2007级、2008级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任务时,我们就组织学生课余时间观看案例视频,课堂上对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讲解从容、深入了、学生听讲也不那么盲目和无措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调动,“为取得学位证书而学习”的现象减少了,这推动我们编辑更多的案例,辅助教学,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政治经济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生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社会实践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认真对待、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把课堂变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阵地。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用衍生工具;真实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36-04

一、信用衍生品的概念及全球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伊始,金融衍生品中的重要一支――信用衍生品出现了快速发展。1996-2008年,其交易量增长了250多倍,2008年年中达到60万亿美元规模,相当于当时全球GDP总量的70%,被称为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金融风险管理创新。按照ISDA的定义,信用衍生品工具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交易双方通过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金融契约,使信用风险从依附于贷款、债券上的众多风险中独立出来,并可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进行市场交易。

信用衍生工具和约需要准确定义信用事件,通常是指不能支付所要求的金额、破产、拒付债务、实质性债务重组、严重影响未来违约可能性的少数其他事件,甚至可以定义为信用评级变化。对于债券发行者、投资者和银行来说,信用衍生工具不同于贷款出售及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在于,它们允许分离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将各自卖给可以接受该风险的各方。信用衍生工具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有基金支撑的信用衍生工具,一种是没有基金支撑的信用衍生工具。前者包括信用联系票据、合成式CDO、固定比例债务凭证、合成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等,后者包括信用违约互换(CDS)、总收益互换、首次违约CDS、投资组合CDS、保证贷款CDS、基于ABS的CDS、回收锁定交易、信用利差互换、CDS指数产品、固定到期CDS等。信用违约互换(CDS)是其中最典型以及应用最广泛的种类。

二、信用衍生品CDS的运作原理及在金融危机中的效用分析

(一)CDS运作原理

CDS(credit Default Swaps),即“信用违约互换”或“信用违约掉期”。CDS是一种双边的信用违约合同,1997年由JP Morgan首创。只要合约的买方定期给卖方支付风险保护费用,一旦发生潜在的金融义务违约,卖方就承担信用违约所带来的损失。

如图所示,购买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买方,承担风险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卖方。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护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购买CDS的费用支付一般采取按季支付的形式,支付金额一般是保护金额的一个百分比。买CDS保护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护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持有双方都可以自由转让这种保护合约。承担损失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实物交割”。一旦违约事件发生,卖风险保护的一方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买方的违约金融资产。另一种是“现金交割”。违约发生时,卖风险保护的一方以现金补齐买方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事件是双方均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方违规招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债务重组等。

CDS虽然类似于普通的商业保险,但与普通的商业保险相比又有着显著差别,即CDS的买方无须自己拥有债券,债权就可以投保,而普通的商业保险需要拥有投保的对象。

(二)信用衍生品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

2000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为了拯救美国经济,美联储从2000年5月开始连续11次降息。随着美联储大幅降低利率,按揭贷款不断上升,次贷规模不断扩大,次级债的发行推动了金融机构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规模。据统计,2006年,“ALT-A”和次级贷款产品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约占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的40%以上。若从2003年算起,“ALT-A”和次级按揭贷款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这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2003~2006年美国平均房价涨幅超过50%,1995~2006年房价翻了一番多。由于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自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2006年6月以后,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截至2009年2月,美国房地产S&P/Case-Shiller住房价格指数10综指和20综指分别相比最高值下跌了31.6%和30.7%,跌幅巨大。

2004年以前,大量无法获得优级贷款的低收入群体或信用等级不高的购房者可以通过次贷购买住房。强劲的购房需求刺激房价快速上升,房价上涨预期反过来增强了购房者贷款买房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贷款机构为了分散风险和拓展业务,实现利益最大化,把住房按揭贷款打包成MBS进行出售回笼资金。在MBS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证券化,又衍生出大量的ABS。投资银行购买MBS后,把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风险和收益不同档次的新债券,也就是担保债务凭证CDO,然后推出能够对冲低质量档次CDO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CDS。金融机构在CDO和CDS等衍生品交易中,还往往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于是,基于1万多亿美元的次级贷款(Sub-prime),创造出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MBS),并进一步创造出超万亿美元的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CDS。这些结构化的组合产品形成了所谓的次贷价值链Subprime-MBS-CDO-CDS。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这一金融创新链条的过度膨胀而造成的。

自2006年开始,美国的经济环境出现逆转,利率上调、房价下跌、经济放缓,这一系列变化导致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房市低迷又使借款人无法靠房产增值、重新融资来减轻债务负担,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次级抵押贷款的损失引发了连锁反应,随着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次级贷款支持的金融产品MBS、ABS等,因基础资产出现问题,违约风险骤然上升,导致大量拥有此类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出现了大规模亏损。随着危机的深入,一直被华尔街捧为赚钱机器的CDO、CDS等金融衍生品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对于处在次贷危机金融链条末端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工具而言,本身它们就存在两大制度性风险:一是完全通过场外交易市场(OTC)在各机构之间进行交易,没有任何政府监管,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和清算系统,流动性非常差;二是普遍具有杠杆经营的特征,实行保证金交易,并实施按市值定价(mark-to-market)的会计方法。一旦CDO和CDS快速跌价,市场价值缩水,在杠杆作用下,追加巨额保证金就会给持有者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在经过不断的衍生和放大后,CDO和CDS的规模是次贷的数十倍,将整个金融市场暴露在一个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

三、信用衍生工具的主要风险

从信用衍生工具在金融危机中的运作可以看出,CDS在转移证券风险、实现对冲功能的同时,也兼具投机和套利功能。在活跃金融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潜藏着风险,主要体现是:

1、流动性风险。由于信用衍生工具发展历史较短,市场规模较小,加之信用衍生工具不同于利率互换,参考信用没有被标准化,本身就是特殊性风险的原因,这使得市场参与者可能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内以可接受的价格找到交易对手,因而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其他衍生工具一样,信用衍生工具的流动性和定价的准确性受到参照的资产市场的交易深度和广度的影响。而缺乏标准化合约文件、对信用风险的界定含糊也可能造成潜在的“文件风险”,从而影响合约流动性。

2、定价风险。信用衍生工具定价复杂且缺乏统一性,这是由于基本输入参数数据的缺乏造成的,如违约概率和回收率等。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信用衍生工具的公平定价相对于其他衍生工具而言,缺少一致性。数理模型完全以若干参数来描述市场风险的变化,不能描述出金融市场中各方面交易者复杂的行为变化,特别是预期效应在危机发生时对风险的放大作用。如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介绍的信用衍生品模型中,虽然以简约化模型的方式考虑到风险分析的动态性,用厚尾相依性等假设估计极端事件的风险,但只能回答在一定概率下(比如99.9%)的最大损失,而不能回答极端事件导致的损失处于何种程度时,交易者的预期就会改变,市场会发生恐慌,从而导致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此外,信用衍生品中使用的模型化分析工具没有通过增加信息透明度来降低信用风险,恰恰加剧了交易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性,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近年来,信用衍生品的层次越来越多,每一层次都采用复杂的风险分析模型和定价模型,而下一层次的模型分析又建立在前一层次的分析结果之上。因此,随着交易的链条越拉越长,分散的范围越来越广,最终的投资者想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模型了解到自己面对的最终风险实际上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3、交易风险。在信用违约互换中,信用保护的购买方向信用保护的出售方支付一笔费用,从而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原发信用风险)转嫁到信用保护的出售方,也由此承担了交易对手不履约的风险。如果债务人和信用保护的出售方同时违约,即债务人不偿还债务、信用保护出售方也不按约提供信用事件的偿付,这样,信用保护买方便得不到足额赔付。由于缺乏满意的技术指标,巴塞尔委员会尚未在对手风险问题上达成一致性规范。这就要求市场参与者必须对交易对手风险进行审慎评估。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投资者利用衍生工具进行过度的投机而并非用来进行套期保值,市场参与者内部风险控制技术和意识落后。包括无法对风险暴露正确计量、交易及清算人员匮乏,都可能在信用衍生工具的实际运用中造成量或质的失误。

5、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用保护的买方与卖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信用风险由信息相对充分的一方转移到信息相对不充分的一方。信用风险的买方在认为信用项目的风险较低时,会放弃购买信用保护,选择退出市场,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使得信用市场上只留下高风险项目,恶化了购买者的构成;道德风险表现为交易对手的技术性违约:为了避免贷款违约导致的危机,贷款者可以将部分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出去,在此情况下,贷款者就有动机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先把质量较低(发生信用事件可能性大)的贷款风险转移出去。如果信用保护费用确切地反映了低贷款质量,虽然不会对信用风险接受者造成影响,但较高的信用保护费用会造成贷款者不愿为自己的高质量贷款购买信用保护,最终导致该市场的萎缩,亦即信用衍生工具市场的“柠檬问题”。

四、对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我们应该从信用衍生工具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巨大破坏作用中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

第一,采取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资本监管制度。在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初期,我国可以采取市场准入制度和资本监管制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制定准入标准,建立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许可制度,从限制交易主体方面来控制部分风险。同时,严格执行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金的要求,健全被监管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信用衍生品交易的顺利进行,减少交易对手风险。

第二,坚决执行信用衍生工具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建立信用衍生品交易的保证金制度和平仓制度。目前,信用衍生品交易中并不存在保证金制度和平仓制度,但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很多信用风险保护的卖方都是由于没有合理控制仓位,导致最后违约,加速了危机扩散。

第三,建立信用衍生品中央清算制度。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很多信用衍生品CDS由于交易对手破产、倒闭而不能出清自己的仓位。尤其是系统性的连锁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中央清算制度所导致的。只要交易链条中有一家企业违约,其余的都不能进行清算,以至于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建立信用衍生品中央清算制度必不可少。

第四,建立严格的信用衍生品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衍生品市场也应该像股票市场一样,采取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因为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增强市场透明度,减少各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信用衍生品CDS在美国金融市场之所以出现较大的破坏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交易对手未充分披露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 Bluhm、Ludger Overbeck:Structured Credit Porfolio Analysis[M].Baskets& CDOs.CRC Press.2007.

[2] Felsenheimer,J.,Gisdakis,P.,Zaiser,M.:Active Credit Portfolio Management[M].Wiley―VCH,2006.

[3] Wilde.T,Jackson.L:Low Defiuk Portfolios Without Simulation U.RISK,2006,(08).

第6篇

关键词:浙江服装出口 出口退税率 汇率

入世以来浙江服装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出口的第一大省。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创新没有核心竞争力,我省的服装出口量大多还是靠着以量取胜,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近几年,针对我国的出口服装,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设置了一系列的贸易壁垒。由于技术上起步较晚,无法很快的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国家政府又想继续保持我国的服装出口量的增长,就不断的调整着服装出口退税率。特别是在2008年~2009年次贷危机的时期,服装退税率在两年时间里从13%上调到16%。但是,这样的对退税率的调动对服装的出口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影响的程度又是多少呢?本文,就退税政策对浙江省服装业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理论分析和构建模型:

根据经济学原理,在世界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影响一国某产品出口量的因素主要有国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需求偏好以及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汇率等。本文利用已有的贸易模型,建立了出口国与主要贸易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型。鉴于研究,本文将影响传统模型中的贸易因素具体分为我国出口退税率、两国之间相对汇率和国外的购买力(通过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反应),来观察出口退税变化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建立以下模型:

方程变量的含义如下:

Y表示当年出口国到进口国的服装贸易额;表示我国出口退税率,理论上与出口量成正相关;表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理论上与出口量成正相关;表示进口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理论上与出口量成正相关。是随机干扰项。

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我国对日本、美国、欧盟的出口量占我省出口量的比例较大,其中欧盟国家选择实力比较强的德国。因此本文就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我省出口服装进行分析。数据为面板数据,时间跨度为10年(2003~2012)。采用的模型是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模型的弹性系数。出口退税率来自中国出口退税网,因为从2003年到12年税率经过了多次的变动,笔者将其整理按月份为权数,加权平均得到各年的平均税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上诉三个国家的GDP是笔者参照WB,IMF和UN的数据库并进行整理得到,其中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将一年内汇率求和进行平均得到的年平均利率。

2.实证分析方法

(1)为了研究出口退税率的变化引起浙江省服装出口变动情况,笔者将各个变量去自然对数来处理。

(2)将以上数据输入到EVIEWS 软件中可以得到:

括号中的为t统计量,看的出模型中的 R2与F的值较大,但参数的值较小未通过t检验,这说明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

(3)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来修正存在的多重共线性的回归模型,得到最优回归方程:

LOG(Y)= -39.68+3.65*LOG()

(4)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F统计量表明此模型的对数线性关系十分显著,和调整的接近于1,说明回归模拟的比较好。正确反应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根据得到的最优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的系数为正,浙江省的服装出口量与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关系,这一点符合预期。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我省的出口量会增加3.65%,这也跟我省在服装出口上是出口导向型产业,也符合预期。

第7篇

关键词: 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释是高校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根源和危害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发展趋势及其最终命运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基本原理教材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仍然遵循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实体经济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基本依据。然而,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明显地表现为金融危机。作为一门与时俱进、承担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任务的学科,高校基本原理教学不应漠视这一显著的时代性,而是应当积极地适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及时补充和完善有关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内容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解释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本质特点和最终命运。否则,学生难免产生书本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疑问,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在当今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基本原理教材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阐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即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表现——着墨不多。

对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未进行剖析。

对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未能充分揭示。

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论述不到位。

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防治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发和借鉴未有提及。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

一、概要地介绍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几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主要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二、将金融危机与早期的经济危机进行简要对比。

在演化路径上,早期的经济危机大都由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而金融危机则与之相反;在造成的危害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泛,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害;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上,在传统的经济危机中,资本所有者的直接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动者,而在金融危机中,尽管表面上看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者,但垄断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信息优势,其财富的损失比例要小于普通投资者,后者在危机中可能倾家荡产、失去工作、一文不名、负债累累,同时,大资产阶级还能对政府施加影响,获取财政注资和输血,弥补相当一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其对社会整体财富占有比例不降反升;在危机后果的转嫁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利用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危机的恶果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

三、从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仍源于实体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与传统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从表面上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越来越多地源自金融领域,但实际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实体经济领域的背景,是实体经济的困境和危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反映。近几十年来,金融领域频繁发生危机的前提在于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闲置资本,其中不乏投机资本。而之所以会有如此众多的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领域是因为受到与普通劳动者有限的支付能力所决定的总需求水平的限制,大量的闲置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寻找不到获利机会,只好将其逐利场所转向金融领域,于是,西方各类投资机构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同时,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在设计时,都有实体经济领域的相关产品作为定价依据,如果这些产品出现严重供大于求、价格缩水的状况,就会拖累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价格以更大的幅度下降,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理就在于此。事实上,拉美金融危机和东南来金融危机也是当时本地区实体经济领域困境的反映,只不过是在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下,实体经济的困境演化成为金融领域的风险和危机。

第8篇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的或大部分指标―短期利率、资产 (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剧增、短期和周期的恶化 。 我国学者杨帆等认为,世界上的金融危机主要可以抽象为两类:一类是发展型金融危机;另 一类是投机型金融危机。他们认为,所有的金融危机最终都表现为金融机构呆、坏帐引起 的流动性不畅的危机。[1]现在许多学者广泛接受了金融危机的诠释,即金融危机 又称金融 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 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 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时会出现社会混乱或国家政治层面动荡。始于2007年7月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在2008年愈演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编号:06ZZ34) ;上海理工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 愈烈,通过金融市 场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将风险不断扩散,进而蔓延到全球整个金融体系,已被定性为世界性的 金融危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无法避免会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诸 多影响。但我们除了积极面对危机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外,也应该从风险和挑战中发现机会。

关于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挑战,已有诸多文献进行了讨论,此处不予赘述。本文首先从9个方 面探讨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其次分别针对我国金融企业、制造企业,给出一些在此次金融 危机中可以挖掘的发展机会。

一、 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分析

金融危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应该注意到它积极的一面。 从历史上看,每次金融危机均会给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猛烈的冲击,但它也提供了健全金融 体 系、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为以后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宝贵 经验。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再认识

金融危机促使发生危机的国家重新整顿金融秩序 ,强化监管力度,大力提高管理水平。金融危机使社会各方再次深刻认识到金融体系的安全 运作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人们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和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 的风险等问题的不断重新认识,从而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采取谨慎的态度,加强金融管制, 防范过度金融投机。各国还将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变对短期国外贷款的过分依赖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个很好的教训,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时东南各国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重视发展新的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依靠国内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提高企 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金融危机与汇率制度的改革

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开始放弃固定的汇率制度,采用浮动 的汇率制度。浮动制度与固定制度的优劣是一个长期的争论议题,弗里德曼、 约翰逊和哈伯勒赞成浮动的汇率制度,而纳克斯、蒙代 尔和金德尔伯格支持固定汇率制度。处于鼓励出口和维持国 内物价水平的考虑,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度。但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 )所说,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自主是不能共生共容,迟早会因国家经济对外开放而溃散 。这一论调常被发展中国家所忽视,金融危机特别对货币危机的爆发起了警示作用,使得发 展中国家尽早实现汇率制度的转轨,选择适应性更强、弹性更大的浮动汇率制度。[1 ]

(三)金融危机与货币的贬值

经济泡沫的破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货币的贬 值在一定程度上挤去了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危机爆发初期,历经金融危机的国家普遍提高利 率,实行信贷紧缩,取消对房地产等非生产部门的优先贷款权,同时合理安排资金,调节投 资方向,抑制非生产部门投资的膨胀。此外,货币的贬值对减轻危机国的外债和金融机构 的负担以及对外出口也是个有利因素。

(四)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是爆发金融危机 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危机的国家往往经历了一段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对结构的失调及滞后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所有问题暴露无遗。金融危机迫使发生危机的国 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重视产业多样化、高级化,加快基础建设,从而推进了产业的升级, 有助于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金融危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两种 典型方式。集约型的基本特点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 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追求低消耗,低成本,高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而粗放型的基本 特点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 长,消耗较高,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当金融危机来临 时,各生产部门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加之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成本上 升等。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需要消耗较多的社会资源,进而挤压了其利润空间,使得这些生产 部门不得不转型,设法使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增长方式向集约 型转变。

(六)金融危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是缩小贫 富差距,保证社 会和谐、稳健发展。当社会经济面临金融危机侵袭时,通常会发生动荡,社会财富急剧减少 ,人民消费水平随之降低,消费信心下降,社会产品外在表现为生成过剩,社会保险制度此 时就对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起到一定的缓冲。在消费者平均收入下降情况下,保 险制度能够缓解消费者尤其是低层消费群体的经济压力,增加一定消费能力,从而促进经济 的复苏。但也就在这个时候,各种社会保证制度的漏洞便显露出来,例如保障的内容、范围 以及力度是否适当、合理等问题,这就给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建立新的或 是更合理的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

(七)金融危机与世界各国的携手合作

一个国家发生了危机,其他只要和他直接或是间接 有经济关系的国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各国合作应对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金融危机不再是某个国家的灾难,当 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各国商讨携手救市,前不久召开的 20国集团财长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推动国际金融组织 改革、 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 金救助机制作用、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建议,这种经济上的 合作客观上也推动了各国的政治合作,巩固了世界各国关系的友好,为世界长久和平稳定起 到了积极作用。

(八)金融危机与新多边经济体系的建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过金融危机的多次洗 礼,人们认识到过去的经济体系的弊端。事实证明,符合当代情况的全新多边体系必须是一 个灵活的体系, 而不是一个僵化或单边体系。新的多边体系具有务实性,它的基础工作是通 过鼓励国内和国际利益方面的意见交流,促进合作,共享信息,寻求共同利益;新的多边体 系要求不同国家建立责任感,要求在政治经济中具有重大利益的各方愿意共同承担责任、共 享政治经济效益;新的多边体系超过传统对金融和贸易的重视,包括能源、气候变化以及冲 突国家或地区的稳定等;新的多边体系还强调尊重国家。[7](44-46)新多边体 系的建立对全球政治、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九)金融危机与再次金融危机的防范

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但从金融危机的历史痕 迹可以看出,每次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都不一样,危机后人们总会加深对危机的认知,就会 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危机再次发生。银监会、证监会等各种金融业的监督机制 的建 立健全是很好的例证。我国入世已有7年,我国金融业将逐步对外开放,金融系统的封闭“ 防火墙”也将逐步被拆除,而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很多方面潜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通过 对危机的认知并采取措施积极防范金融危机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正确认识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会

(一)金融危机使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但短期内世界格局仍难以发生根本 变化

就基本面来说,笔者认为,美国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不大可能由于次贷危机而进入持续的 严重衰退。即便衰退也是短暂的。原因基于如下两个方面:其一,美国是一个完全的、发 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金融行业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不会因为次贷危机 而步入整体危机;其二,美国金融行业深谙金融与政治不分家的基本原理,这也早已渗入到 美国政府的各个决策层面,美国政府不会坐视华尔街陷入金融危机而不采取措施。

美国经济政策界最重要的两个部门是财政部和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其中,财政部的重要性远 远超过通常意义的财政部。美国财政部不仅掌管财政税收权,而且还肩负着协调美国乃至国 际经济政策的重任。例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大决策,必须和美国财政部商 量。次贷危机到来之时,坐镇美国财政部的正是高盛公司前总裁、拥有丰富国际金融业经验 的汉克•保尔森。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任何人比保尔森更了解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和应对之 策。[2](19-23)而 掌控美联储银行的是世界一流的宏观经济学家本杰明•伯南克。伯南克博士非常熟知上个世 纪大萧条的经济史,对经济危机的传播机制非常了解。在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犯了不可饶恕 的错误,即在股市大缩水和银行信用危机的时候,它没有放松银根,也没有及时实行扩张性 货币政策。 保尔森和伯南克的组合,推出的次贷危机对策应该说是比较合理及时的。先是大幅度降息, 同时放松银根,再是提出减税方案,刺激消费需求。除此以外,保尔森还与华尔街巨头们协 商,推出了彼此推迟还款的一揽子计划。这些绝对是救火的最佳对策。

美联储2008年4月30日宣布,再度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由2.25%降至2.0%,这是 美 联储自2007年9月以来第7次降息,累计降幅达325个基点。美联储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中,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和对通胀风险的关注。美联储2008年第2季度金融季报显示 ,次贷与信贷的情况朝正面发展,而且5月到7月美国政府将开始退税,这对3季度美国GDP与 消 费有正面帮助。因此,中长期看,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和世界经济“火车头"作用难以短期 改变。[2](19-23)

(二)近年来经济与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具有了国际化发展的能力,而 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1.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从近5年来世界经济情况看:我国外贸强劲增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美国采取弱势美 元政策,人民币升值步伐较快;大宗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或大幅波动。 原油价格从2000年的20―30美元/桶上涨到2008年的130―150美元/桶。铁矿石价格2006年 上涨19%,2007年上涨了9.5%,2008年暴涨65%。大米、小麦等粮食价格也在两年时间上涨2 倍之多。最近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又大幅回落。为什么我国只能被动接受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价 格的上涨或大幅波动,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定价权缺失。根据美国国会参议院的调查估计,20 06年6月,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达到70元/桶时,大约25美元是因为纯粹的金融投机因素造成 的。由此可见,各种金融机构,例如对冲基金、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等对商 品期货价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入主国际金融机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 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保持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 ,投资收益率远大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也位居前列。据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公布,我国2007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1.9%,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紧跟 德国,位居全球第四。

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获得良好积累。自2000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表现出增速加快、增幅加 大的局面。据央行公布的2007年度货币信贷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 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619亿美 元 ,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同时,2007年外汇储备有大笔支出,仅成立中司一项,就动用 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另外,还有对其他银行例如光大银行、国开行各注资200亿美元等的 支出。[2]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 显示了我 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加强,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 资信和地位。

3. 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时机性。 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历史机遇。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危机深重, 花旗和美林近百亿的季度亏损,只是冰山一角,这些金融机构急需大量资金“输血",这为 我 国金融机构 “抄底"提供了条件。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国内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态度有了微妙 变化,和以前动辄以“国家安全"拒之门外不同,最近,华尔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企业 的入股、并购,看成是一种善意的行为,表示期待。

(三)金融危机强化中国制造地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为我国制造企业 的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1. 金融危机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出口产品系列升级。出口不利对我国企业来说 也并非完全是坏事,这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从出口转向内需。从宏观经济角度 来看,这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因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 需拉动型。而且,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也给我国出口企业提升产品结构施加了压力: 需要降低劳动密集型出口,提高技术密集型出口。虽然危机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企业倒闭,但 这同时也是企业升级换代的契机。世界的经济历史经验证明,发展成熟的行业市场份额通常 会逐渐向大品牌集中。中小企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扩大份额,在产品更新、管理模式创 新、品牌打造、品牌增值等方面做好应对之策,与相关企业的多种方式的合作也是一种可选 策略。

2. 金融危机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海外并购机会。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美国金 融危机给我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淘“便宜货"机会。国内一些实力企业正在积极筹备海外扩 张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公司有进行海外收购的意向,主要是关注新兴市场。联想黄 伟明也称, 尽管全球经济处于下滑期, 但联想还是准备发动新一轮收购。这是联想迄今在行 业进一步整合上所发出的最强信号。同时,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不少企业的破产或是裁员使 得不少高级人才面临失业,这也为我国企业获取高级人才提供了机会。

3. 金融危机强化了中国制造的地位。以汽车行业为例,当前市场萧条,美国汽车三巨头、 欧洲、日本这些汽车产销大户纷纷陷入危机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不堪承受国内高昂 的人工费用,且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其汽车工业必然向具有广大市场空间、成 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太地区正是其理想的选择。

4. 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经济崛起和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角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200 8年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逾70%,其中我国的贡献将首 度超过美国。所以,在美国经济走弱并冲击欧洲和日本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却有可能成为解 决此次危机的“金钥匙",这不仅会扩大我国的发展机遇,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来源 更 趋平衡。从世界角度而言,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继续增长的前景也有助于抵御其他地区出 现的不利影响。如同20 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那样,中国有望再次成为一个 “定海神针"。只是上一次是区域性的,这一次却是全球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韦伟等.金融危机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春旭,张则辉, 刘 威.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石 油大学学报, 2008(5).

[3]蒋先玲. 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11).

[4]李 洁.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正面影响[J]. 经济透视, 2008(9).

[5]何新立,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J]. 世 界经济文汇, 2008(5).

[6]刘 芹, 樊重俊.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 08(2).

[7]佐利克. 寻觅全球金融危机的亮光[J]. 中国企业家. 2008(11).

Analysis on Positive Roles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ina

Fan Chongjun1 Xiong Honglin2 Abstrac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are involved in fi nancial crises. Firstly, we analysis the positive role of financial crises from

nine aspects: the

re-understanding of risks in financial system; improvement of exchange rate sys tem; positive impacts of currency devaluation;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 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operation of the world-wide

countries; establishment of new multilateral economic system; precaution of the

next financial crisis. Then, we describes that the U.S. financial supremacy is t o be challenged becau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however, the world situation is

第9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 生产者责任延伸 法律制度

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的退潮,世界经济慢慢过渡到一个新的周期,中国被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然而在中国经济快速平稳过渡的同时,通胀日趋严重,消费物价指数接连攀升,央行多次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创新高。政府一直在寻找“软着陆”政策,事实上这样的政策结果恰好保持了通胀持续高位。利率调节手段严重冲击了私营领域,导致均衡点下移,经济拐点并未出现,需求仍旧高过供给。银行业纷纷压缩贷款、控制风险,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难,逼迫企业选择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越来越多老板“跑路”的消息和对整个资金链或将断裂的忧虑搅得人心惶惶。民间借贷行为之所以暗流涌动,与目前金融市场的扭曲不无关系,各个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借贷)待遇、政策、环境都不一样,最后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国内学者李炳炎等人认为应治理我国高利贷①,茅以轼等人认为需要重新认识高利贷②。而国外对高利贷研究的学者也不少,如Bhaduri A.细致研究了高利贷对农业发展的抑制作用③,Ghose A.探讨了高利贷利率的形成机制④,Mitra P.发表了关于高利贷的交易机制理论⑤,等等。本文从金融经济学的角度,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对其进行分析,探讨高利贷的当前现状、触发成因和疏导途径。

高利贷现状

高利贷是指索取高额利息的贷款,它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封建社会,最为常见的形式有“驴打滚”、“利滚利”、“羊羔息”、“九出十三归”等,当前我国法律规定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随着2011年以来国家控制通胀,流动性不断收紧,民间借贷在浙江、广东、河南等多地空前活跃,借贷利率一路疯涨,目前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有的甚至高达15%,年利率约180%。调查数据显示温州89%的家庭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仅温州市场,民间借贷就达到了1800亿的规模,利率持续超过20%。

图1 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年利率(数据来源Wind)

企业实际的贷款利息已经超过了15%,而企业的回报率一般在10%左右,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利润都不够给银行的。调查还发现贷方以公务员、事业单位、中央直属企业职员和个体工商业者居多,约占民间借贷案件的80%以上。公务员、企业职员利用特殊关系,将银行信贷资金向非正常民间借贷转化,先设租后寻租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截至2011年9月6日,59家上市公司共的119份有关委托贷款的公告显示,其中高于银行当期贷款利率且涉嫌放高利贷共35家,放高利贷总金额总计93.80亿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目前我国高利贷形势复杂,涉及面广,危害大。

高利贷的触发原因

早期的高利贷信用促进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关系的发展,对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过渡有着主、客观双重作用。高利贷信用和现代信用的区别主要有存在基础、借贷目的和对经济的作用等方面。而最重要的是现代信用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节约流通费用、降低融资成本等特点;高利贷则仅有高额盘剥、扰乱经济社会和金融秩序等特点。高利贷近年来死灰复燃,迅速蔓延,其原因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其一,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震”影响之外,我国4万亿的救市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的断裂也带来了巨大影响。4万亿下来以后,政府加快投资,以期拉动消费,促进就业,走出萧条的困境;银行趁机放松银根,不计风险地贷款;这些事实上只能实现消费和需求的转移。一些企业经不住诱惑,很容易贷到几个亿的资金,投资诸如房地产、太阳能等一些当期貌似利润高的行业,而现在这些行业不景气,信贷用完了,国家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压缩银根,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又不能让企业倒闭,只好转向民间借贷市场,导致民间信贷需求陡增。

其二,目前个人要从银行贷款,除了首次房贷、车贷等消费类贷款,其他贷款都要求有抵押物,虽然少数银行提供不需要抵押物的信用贷款,但只面对银行认定的一些特定的优质客户。多数客户通过正常、公开的渠道融不到资,民间借贷甚至一些高利贷就有了市场。此外我国信用评级机制不发达,多数民营企业缺乏诚信,一些金融机构考虑到借给民营企业的资金容易变成坏账,增加风险,不敢轻易与企业合作,造成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当急需资金而又无法从银行融到资金时,试图转向高利贷来度过难关。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增长,正规金融发展滞后,为非正规金融提供了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四大银行收缩网点,使城乡信贷出现断层,金融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不合理,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发展契机。而中小型企业原始积累不足,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难以符合正规金融机构的审贷标准,从而被挤在正规金融机构门外,金融市场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其三,资金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必然服从供求关系这一基本经济学原理,其价格就是利息,因此在中国范围内,资金的价格由国内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力量对比决定,而局部区域如温州的资金价格更主要受到局域资金供求方力量对比的影响,也就是高利贷商品并不由贷方单方面决定。不同方式的借贷就是不同的商品,自然就有不同的价格,而且因借贷主体不同也有价格歧视。信贷这种特殊的商品具有随机性,自然也会满足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理。在借贷产品中,银行提供的往往是风险最低的业务,自然收益率(贷款利率)也是最低的,所以银行是借款的首选。如果借款人无法满足银行信贷的要求或想放大银行能够给予的授信金额,需要担保公司的介入,担保公司通过自己的内部控制措施,将借款人的信用放大,担保公司替借款人承担了一定的风险,需要风险补偿,对于信用级别更低的借款人风险更高,相应的成本也更高。如果担保公司不愿意介入或者因为时间原因无法按要求完成贷款必须程序的客户只能转向非正规金融,此时风险进一步提高,从而导致非正规金融市场产品的价格上升。

其四,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整个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不多,金融市场不通畅,金融法规和监管不力,金融知识普及不够,投资理念几乎被投机控制,信用机制和评级建设起步较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协调,设租和寻租现象比较严重,都是诱发近两年高利贷市场畸形发展的原因。

高利贷被视为我国社会一大“毒瘤”,高利贷蔓延所带来的种种风险确实不容小视。高利贷在给部分中小企业“输血”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和风险。一旦出现大规模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重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并引发一系列犯罪案件和社会冲突,威胁社会稳定。因此,当前治理高利贷行为势在必行。规范高利贷的出路不仅仅在于严惩,还在于更有力地保护合法存在的民间债权债务关系。常言道,“堵不如疏”,只有沿着问题的本质,才能寻找到疏导和监管的途径。

解决途径:放开民间金融和进行金融创新

在宏观紧缩政策的大背景下,民间借贷更加活跃。融资平台不是简单的规范问题,在把融资平台还原为一般的商业公司进行信贷的同时一定要加快市政债券方面的改革。当前货币供给的总量是比较合适的,关键是结构问题,需要尽力打通盈余与赤字之间的通道,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给中小企业增加股本融资渠道,放开信贷市场,引导民间信贷阳光化。必须加快金融核心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的整改,要健全金融体系,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及加快最基础的金融工具(债券)市场发展,仅仅靠利率改革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首先要调整观念,过度意识形态的渲染使高利贷成为一个与“剥削”等同的概念。在以往的思维中,政府消灭高利贷的办法就是打倒放贷者,禁止民间金融。我国把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界定为高利贷,这个量化指标有待区别对待,高利贷资本的收益,还要考虑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交易风险,正确认识因风险所要求的风险溢价的客观规律。

其次是正规金融(机构金融)越发达,借贷利率就越低,事实证明通过意识形态或政策限制有利息的借贷,利率就变得越高,原因是其在大大减少了借贷资金的供给同时并没有改变借贷资金的需求。而金融发展的首要作用是让人们能利用金融工具熨平这些非经常性开支对生活或生产带来的冲击。政府部门在禁止民间金融之后又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个人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这就逼着小微企业找地下钱庄,付出更高的利率来获得资金,与此同时在借贷双方发生债务纠纷时,只能通过黑恶势力解决,从而也为黑恶势( 下转109页)( 上接53页)力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于是金融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可以借助于媒体和信息的渠道认可民间借贷对社会的贡献,鼓励更多的资金加入到借贷市场,增加资金供给,使利率降低,随后再规范其经营。

最后是民间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金融发达的地方也能通过民间金融更合理地配置当地的资源,其实有没有“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支持的大项目并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关键是有没有支持民间金融发展的制度和文化架构来调动本地的资源,以内生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民间金融的具体解决途径为:

图2 民间金融改革规划图

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果采取立法和司法措施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各地的借贷市场就能更好的发展起来,借贷利率可以趋于一致。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的贷款利率存在很大的差异,也有借贷市场分割的原因,但由于金融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金融流通,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借贷利率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同时由于借贷人的权益受到保护,风险有所降低,风险溢酬自然会降低,借贷利率也会系统性地下降。同时挤压了设租和寻租的空间。

民间借贷利率的信息公开化。证券交易所的主要功能就是揭示证券的价格信息,同理也可以为各地的民间借贷市场建立相应的利率信息公布机制,如果利率和借贷信息被揭示得不充分,借贷资本市场上就会出现很多同质不同价的金融商品,也无法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从报纸、信息网络上收集和相关信息,使民间借贷首先在利率上趋同,以有效提供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

评级体系快速推进和各经济主体的信用级别化。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基于对承担相当责任能力的信任,需要制度基础和量化指标,以保证市场经济秩序。信用评级是对潜在借款人未来偿还债务能力的评估,揭示评级方违约风险的大小、按合同约定如期履行债务或其他义务的能力和意愿。充分发挥降低投资风险、科学确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和扩大交易主体的范围等作用,发展地方独立信用评级机构,在信贷市场信息中反映不同信用级别的经济主体的借贷资金的价格,充分发挥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依法查处提供虚假信息、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行为。

准金融或类金融的多样化、规范化。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多样化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规范化其行为,放宽并建立准入机制,通过立法规范其经营行为,形成竞争性市场。不必担心这种类金融和地方金融的发展对中央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要把直接融资利率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利率放开;放开银行体系信贷、比例存款利率,进而适当缩小利差。

政策性建议

当前高利贷仅仅是特殊时期的民间金融在金融不发达、银根紧缩条件下畸形发展的结果,是金融市场扭曲的一种表现,严厉打压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高利贷蔓延激励我国金融快速的发展和创新,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管民间金融。我们应落实并完善对中小型企业贷款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不良比率的容忍度;鼓励为支持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通道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调整对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要遵循市场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快速推进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落实评级体系的完善和推广。

(作者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注释

①李炳炎、淡远鹏:“当前我国高利贷及其治理”,《现在经济探讨》,2002年第6期,第7~11页。

②茅以轼:“重新认识高利贷”,《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第9期,第61页。

③Bhaduri A, "On the Formation of Usurious Interest Rates in backword Agriculture",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Vol.1, p34~47.

第10篇

1 引言

随着P2P网贷行业的兴起,P2P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而来的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主要沿着综合指数法和早期预警方法两条技术路线展开。在指标构建适当的前提下,早期预警方法预测系统性危机的效果较好。但是,其实现准确预警的前提条件是基于历史上的金融危机能够实现对系统性风险触警事件的准确定义。这使得该方法在尚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受到限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提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方法的探讨也逐渐深入。一方面,对于系统性风险评估的数据不仅基于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而且针对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上高频和时效性较强的数据开发了一系列度量模型。另一方面,针对金融危机前较多围绕着宏观经济对金融体系影响的局限性,度量系统性风险的视角逐渐放开,更多地考虑金融体系内部关联性和传染性度量。

本文提出了一个针对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综合指标法,以及压力测试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全面考察P2P网贷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状态下的宏观因素来分别考虑在各种压力下P2P行业系统的稳定性,对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Akerlof (1970)、Stiglitz和 Weiss(1981)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借贷市场的危机,从而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如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Sunday Telegraph(2006)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有足够的资金去满足众多借款人与贷款人的要求及管理层的指责,有些网络借贷实行“零利率”,但这势必会引发平台的经营问题,成本无法得到补偿。同时,有些学者发觉了信息在风险把控问题上体现的尤为突出,Stiglitz(1981)出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信息决定了借贷市场的成败,由于在进行借款人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这些个人信息,甚至这些信息成为贷款人十分关心的问题,虽然这些信息的部门仅限于可信度高的部门如银行和信用管理机构,但问题是使个人隐私曝露在每一个可能的贷款人甚至是整个网络的使用者下,势必会产生信息暴露的风险,为不法分子供钻空子的可能。以上这些金融风险管理传统研究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王艳、陈小辉、邢增艺(2009)认为网络融资存在放贷资金安全难以保证,利率水平超法律保护范围以及容易危及社会稳定等诸多问题。陈初(2010)、陈静俊(2011)认为网络借贷风险及对其的监管与引导,可能出现重要信息泄露的情况,贷款用途难以核实,不排除有借款者将借入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可能。官大飚(2012)分析了我国 P2P 网络借贷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如贷款资金链断裂引发信用风险、挪用第三方账户资金造成操作风险、资金诈骗导致声誉风险,以及可能弱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等风险问题,并提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监管、建立网络借贷信用评价体系、建立 P2P 借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建立P2P网络借贷资金监管体系和探索区域发展模式等P2P 网络借贷监管对策。张昭,朱峻萱,李安渝(2015)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我国P2P 网贷行业综合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网贷行业发展较快的的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为该领域定量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对互联网金融网贷的研究视角各异,不同国家的研究也反应出各国发展的特色。而针对互联网金融中P2P网贷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却很少,由于P2P 网贷行业系统性风险对整个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度量过程,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以上研究正是为 P2P 网贷行业系统性风险分析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 P2P行业系统性风险模型构建

本部分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并结合着回归预测测度了整个行业系统性风险,同时,在测度风险的基础上,为行业的风险指数进行预警。模型充分结合了宏观因素,以及个体经营状况的影响,全面细致的剖析了整个行业的状况。

该模型从具体对象出发,考虑行业整体,从投资人群体,P2P网贷行业,借款方群体,风险投资方这四方面的资金流向来测量P2P网贷行业的整体系统性风险。由于P2P网贷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平台流动性资产,这包括平台通过利差获得的利润,以及平台通过风险投资获得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要补贴平台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获客成本,人力成本,日常开销等,另一方面将作为借款人违约而造成的坏账并对于出资人的垫付,通过模型计算,一旦资金出现短时间内的大量减少,那么就有理由认为P2P行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性风险。

3.1 基本假设

由于不同平台经营模式各异,有些具有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第三方担保机构等,但是这些做法并没有从根源上消除流动性风险,只是将风险进行转移,比如资金托管,这种说法通常只是一个噱头,实际的资金账户只不过是由平台在其他公司开设了第三方账户,仍对资金拥有控制权;而对于第三方担保,由于这些有资质的担保公司拥有较全用户信用数据,由其进行担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坏账率,减弱流动性风险,但是对于雇佣第三方担保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所以从整体上看,平台并没有因此获益更多,所以在此模型中,可以简化考虑,把P2P网贷平台的定义扩大化,忽略第三方模式,将资金的中间过程全部当成P2P平台之间的流转,因此风险也就全部作用于之上P2P网贷平台之上。

由于要从某一天为基准来预测未来三十日的资金状况,包括未来三十日的投资量,实际还款量,运营成本,模型中需要确定宏观经济因子和加权后整个系统的经营因子,由于这些指标每天都会发生变化,应当选取当天的值来作为未来三十日的特征值,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对于特征量而言未来的情况是不可预知的,因而不能从当天既定的数值来预测后三十天的情况;其次,由于市场的滞后性,比如,当前一阶段的股票市场利好,往往会在下一阶段反映出P2P网贷行业的萧条,资金周转是需要时间的。基于此,我们选取时间周期始点的特征量的值是合意的。

在迭代过程中,每个周期的成交量,风投量,运营成本均与第一个周期的预测值相同。由于为了将风险效应放大,单纯的看三十天的效果并不明显,虽然有可能出现损失,但效果或许是微小的,因而增加迭代周期,也就是为了把这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放大化。同时,预测模型只能预测一个周期,后续迭代周期的成交量等仍是未知的,但由于不能利用预测的结果再次进行预测,所以本研究粗略的将未来的迭代周期的未知资金量等同于第一个周期的估计值,因为该模型只要在数据充足的情况下,每天都可以执行一次,预测的结果也会随之更新,前一天的操作只是对该天的风险状况的度量,目的也就是为了将当天的风险效应放大,并不会影响到后一天的结果,因而,可以对周期资金状况进行复制。

3.2 模型建立

P2P网贷平台系统性风险建模分为以下九个步骤。

3.2.1确定整个P2P网贷平台体系经营状况加权值

在确定经营状况加权值的时候,需要对选定多家的平台,分别确定其个体经营风险值以及相应的平台体量(平台的历史成交量总和)。该数值在后续投资量的预测中频繁用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2.2预测未来三十日成交总量

成交量指的是投资人向平台投入的资金,在预测后三十天的资金投入总量时我们选用计量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如上文所说,选取三年期存款利率,宏观经济一致性指数,上证股票指数,上证基金指数,上证企债指数,上证国债指数和经营状况加权值作为回归模型中的指标。利用测度日前T个时间周期(30天)作为模型的训练,并根据假设5.3.2,将当天的指标数值作为预测的输入来对未来三十日的投资量进行预测。通过训练可得如下线性模型。

3.2.3预测未来三十日的风险投资量

由于风险投资也具有一定的时间序列的特性,同样按照上文阐述,直接影响风险投资量主要是平台的经营状况以及宏观经济的大形势,同时随着P2P网贷行业的走红,越来越多的风投开始青睐这个行业,所以看高整个行业的风投量是很合理的,在预测模型中,依然选用计量中的回归模型,原理同上,因而对于未来三十天风投量可得如下模型。

3.2.4计算未来三十日的运营成本

根据上文描述,可以根据历史的运营成本和平台总的流动性资产的对应情况采用指数小于1的幂函数进行拟合,同时,为了计算未来三十日成交量的总和,用月初的总流动性资产来估计这一个月的运营成本,所以有如下关系。

3.2.5坏账率的度量

经调研,以及查阅书籍文献资料,目前P2P网贷平台并没有一个坏账率的精确统计,各家平台只能给出一个的值,而且在统计的手段上也存在着真实性问题,所以当考虑整个体系时,先有一个行业基准的坏账率的估计值,并通过个体经营风险值对该参考值进行修正,得到每个平台相对准确的估计值。我们可以按照成交量的不同对个体坏账率进行加权,从而得到综合坏账率br。

对整个系统中不同平台的坏账率进行修正:

计算某一时间周期系统的整体修正值:

3.2.6计算三十日应归还量

由于坏账率的大小直接导致归还资金的数量,可以根据平台对于投资人群体累计待还金额与平均还款期限,算出平均每日待还,再用平均每日待还*30得到30日累计待还,即R30。根据平台的平均利率得到投资人群体投入的初始资金,再利用平台获得的利差,计算可以得到借款人三十日内应归还平台的款项数量,而实际的归还受限于平均坏账率,因而可以得到借款人群体三十日应归还金额。

3.2.7根据上述变量的确定,计算三十日后的流动性资产

由上文中的计算规则,以P2P网贷平台系统为中心,流入的资金流为正,流出的资金流为负,计算三十日后的平台系统总的流动性资金。

3.2.8多轮迭代放大风险效应

根据上文假设,迭代n个周期,每次迭代都会对值进行更新,最后计算出n次迭代后的平台当前的流动性资产。

3.2.9根据预警信号定级

通过n个时间周期(30天)的迭代,得到未来一段时间的流动性资产的预后,需要与当前的流动性进行对比。采取比值的方法,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风险定级,定级的结果如表1所示。

在数据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该模型的测算可以得到整个P2P网贷行业在某一个时间点的风险效应,风险值越高就越需要提高警惕,越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根据测算结果,政府可以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的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遏制在摇篮之中。

4 情景模拟

本研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的两种情况,对于宏观状况,分为良好和低迷;对于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分为良好与低迷。通过宏观情况及行业经营性情况等两个因素的两种情况,可以将实际情况划分为四种:

情景A:宏观状况良好,行业整体经营性情况良好;

情景B:宏观状况良好,行业整体经营性情况较差;

情景C:宏观状况低迷,行业整体经营性情况良好;

情景D:宏观状况低迷,行业整体经营性情况较差。

在情景模拟之前,根据参考资料和业内人士访谈得出各定量数据指标在现有宏观经济条件下所可能具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在此基础上,按照现有指标下的实际数据最大值放大到;最小值缩小到;分别计算出放大比例与缩小比例。将两个比例分别于当下该指标实际数据相乘即得到在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的行业最优仿真数据与最差仿真数据。经过该种处理方法,可以确保数据均为正数,且体现出了因为企业自身差异导致的排序,属于在现实条件下的合理仿真结果。

依据前节提出的模型进行情景模拟,模拟的结果如图1-4所示。

通过上图所示,当某一种情形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发现当前的流动性资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性风险的程度,但大体上变化趋势比较平缓,并不会导致系统发生骤变。同时很有趣的一点在于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整个系统是不存在风险的,且预警信号值呈下降趋势,反之,当经营性风险较大时,预警信号呈上升趋势,这个原因主要在于,运营成本是流动性资产的指数函数,所以在流动性资产的迭代过程中,并不是呈线性变化的。

从具体数据的角度来看,当其它指标值不变,当前行业总流动性资产在100-160亿元间波动时,发现A条件下,行业系统性风险最低,其次是C、B、D。并且可以看出即使在宏观情况不乐观的情况下,由于经营状况良好,P2P网贷行业处于无风险的状态,而经营不好的情况下,P2P网贷行业会处于高风险区域。同时,A和C情境下,在经营乐观的情况下,由于流动性资产的增大导致系统运营成本的大规模增加,导致系统性风险随着流动资产增多反而增加。

未来三十日待还金额反应了P2P网贷系统的负债能力,金额越高伴随着系统性风险也就越高,反之同理。从上图也可以很好地看出,每一条线都随着待还金额的增长,风险预警信号值越低,从而风险度也就越高。同时,蓝色与红色两条直线的间距反应了经营状况的差异,蓝色与绿色直线反应了宏观状况的不同,所以很明显的发现经营状况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宏观状况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的,而且当经营状况不佳的时候,系统性风险就会处于一个十分高的状态,因而为了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控制经营风险上做文章,尽可能削弱个体经营风险的影响力度。

从数据上来看,累计待还金额在160-220亿元之间波动时,四种情景下系统性风险都随着待还金额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同样的,在累计待还金额增加的过程中,整体系统性风险情况是A情境下最小,其次是C、B、D。

综合利率反应了P2P网贷平台的平均借款成本,综合利率越高,伴随着借款人的信用违约风险就会越高,当出现大量借款人因为过高的贷款利率而无力偿还时,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违约现象,造成平台流动性问题,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从上图几条曲线的趋势上看,风险预警信号都随着综合利率的提升而减小,也就是说风险在逐渐变大。与前两种情况不同的是,几条线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红色与绿色的相对位置进行了交替,所以对于综合利率的变化而言,宏观状况要比行业整体的经营性的影响力度更大。其次,之所以是曲线,主要是由于在计算过程中综合利率作为一个比例式导致其与风险预警信号为非线性关系。

坏账率是P2P网贷平台最为机密的数据,由于当下的P2P网贷行业存在信息不披露的问题,导致外界很难了解到真正的经营状况。但经专业人士透露,行业坏账率平均也要到十几个百分点,所以将坏账率控制在12%到24%变动是合理的。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坏账率的提高风险预警信号下降,系统性风险升高,而且根据不同颜色线之间的间距可以看出经营性风险的影响机制同样要高于宏观状况的影响力度的。

根据具体数据来讲,坏账率在12%至24%范围内波动时,同样是宏观情况好时风险越小,最好的情景为A,其次为C、B、D。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P2P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个针对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综合指标法,以及压力测试法,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全面考察P2P网贷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状态下的宏观因素来分别考虑在各种压力下P2P行业系统的稳定性,对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Akerl of, G.A., (1980), “A Theory of Social Custom, of Which Unemployment May Be One Consequ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94, 749―775.

[2] Joseph E. Stiglitz,& Andrew Weiss. (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1, Issue 3, 393-410.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战略;新时期

引言

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国际各国产生的严重影响,虽然近10年来各国经济逐渐回暖,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消退。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财务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一些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愈加明显,甚至造成企业破产。为了能够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要充分分析当下国内外市场市场环境,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发展,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处于多元化、动态化、负载化的财务环境中,企业财务风险直线上升,因此,将企业财务战略融入到财务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战略简述

财务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统筹中,为了能够让企业资金有效流动的重要渠道,企业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对企业资财务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做出长远规划,加强企业财务关系协调运作的管理活动。企业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发展方向和资产配置结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财务管理主要包含资金管理、会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只有做好细节工作才能够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平稳发展。

二、现如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面对财务战略重视程度不高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属于初期发展阶段,也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参差不齐,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处于“尴尬期”,企业多数权利都集中在企业管理者手中,使得企业决策过于简单、主观。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认识不足,会错过多个市场机遇,同时也不会重视财务战略,无法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中决策中的辅助作用。我国很多企业过于注重短期资金安全已经成为通病,缺乏相应的财务战略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看待财务战略意识缺乏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现如今,我们很多企业过于注重短期经营效益,片面的将企业利润指标作为企业年中考核的主体,这就导致企业将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利润最大化。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短期利益过于重视,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不够统一,使得企业目标容易丧失长期价值,進而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这也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经成为阻碍财务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忽视企业财务战略环境

企业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更是保障财务管理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企业财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与企业发展状况,是以财务战略为企业发展基础;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环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充满危机。现如今,我国很多企业都过于重视内部环境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外部环境认识不到位是硬伤,如果一个企业只会“低头走路”,那么该企业势必不会走很远。因此,当今企业财务战略通常都缺乏灵活性与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战略有效实施。

(四)财务战略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质量,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企业想要强化财务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做好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管理包含诸多层面内容,其中筹资战略与投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企业资金链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也不断增多,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例如银行借贷、股票、债权等,但由于企业对这些融资渠道不够了解,致使企业无法抓住这些融资渠道的优势,也无法灵活运用,使得企业资金周转期变长,成本过高。

(五)财务预算编制不够合理

企业财务预算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少企业依然对财务预算重视不够、理解不足,无法切实认识到其中的问题,他们将财务预算全权归为财务部门处理,将其归纳到收支计划中,而忽略了财务预算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预算的作用,也在财务部分中设立了相应的预算分支,但在实践过程中过于表面化,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完全根据预算内容计划实施。此外,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不够重视,认为预算会制约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只注重一个项目完成之后的结果,在预算过程中草草了事,致使企业财务预算严重缺乏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也难以控制实际支出。

(六)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也正在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但一些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弊端表现在:对短期结果过于重视,对于长期的资产和资本层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评价指标过分注重财务业绩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可直接计价因素,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不可直接计价因素。这种评价指标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使得财务业绩评价过于片面,严重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认识问题、建设问题、制度问题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其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进出口情况、企业战略、企业管理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也是缓解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性

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工具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对全球各国都造成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我国经济至今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只会影响到自身;而外部环境会影响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经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影响非常大,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也更加复杂,使我国经济不得不推动价值转移变革,给企业的战略变化、产业升级带来了严峻挑战。新时期下,企业发展战略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协调性,使得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经济学、企业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因素,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进而环境金融危机给企业资金、财务带来的问题,对企业长足发展有着长远意义。其次,通过财务战略能够有效设置企业财务权限,进一步优化企业法人结构,实现企业出资者、经营者体系化结构。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可根据外部环境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实现动态财务战略体系。总之,强化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让企业快速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性对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金融危机的到来给各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以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国内通胀、通缩、滞涨等问题不断,企业市场环境愈加复杂。为了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抓住企业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战略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良好的财务状况是保障企业盈利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财务战略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在后金融时期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

首先,要划分财务与记账、算账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分析、财务规划的积极作用,将财务分析数据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其次,必须要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宣传工作,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极强对财务战略的认识。最后,要以财务管理作为基础,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核算统计的分析工作与预测工作。同时,要充分贯彻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全面规划,让财务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二)明确财务战略目标

企业运营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应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总目标,在经营过程中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认识到货币的风险报酬和时间价值,进而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实现企业运营价值最大化。想要實现价值最大化,首先,必须要将取得报酬时间作为重点参考指标,通过运用时间价值原理对报酬进行计算。其次,通过时间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短期目标问题,会更加注重长期经营利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能够有效衡量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抓住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目标之一,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战略,让企业在后金融时代稳定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企业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会阻碍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面临全面下滑的趋势,要着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国内市场环境、国际市场环境,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这三种环境中,国际市场环境是无法左右,因此,我们要以企业环境、国内环境作为着力点。

(1)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加强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应该以自身的财务情况作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战略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进而加强对内部、外部市场环境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注意一点,上述所提到短期战略目标的诸多弊端并不是一无是处,科学的财务战略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模式,进而保障财务战略的灵活性。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到充分认识自身的融资、投资、运营情况。此外,企业还要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环境。

(2)从政府角度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地方金融机构、银行的发展质量,构建银行、企业、第三方金融体系;构建有力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扶持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当地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权、股票等形式来拓宽融资渠道。进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四)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战略

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需要充分分析企业财务价值链,优化企业价值链结构,进而实现企业运营价值的最大化,进而构建财务管理体系,通过组织体系来不断实现企业管理目标,落实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逐次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要保障财务战略的丰富性,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通过企业筹资战略来解决企业资金来源问题。企业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与信用度,进而向银行等机构筹集资金。其中,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上市的渠道才筹借资金,例如上市创业板。第二,通过企业投资战略来突出企业投资重点、风险、额度问题。企业投资的关键一点是能够做好长期资本筹措准备,在财力保障的基础上抓住市场机遇求发展,不断进行长、短期投资循环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激励;原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打破平均主义,我国企业普遍采用工资奖金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对原有的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岗位工资制,薪点工资制,计件工资制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建立,运用股票期权等激励手段激励特殊员工。国家不断加强对企业激励机制的规范和建立约束机制,建立相应的报酬制度,责任失误负责制度,奖励制度。但我国广大企业中的管理激励中依然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企业的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限制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认真研究激励理论,不断探索激励理论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企业大有益处。发挥激励理论的指导作用,关心企业员工的发展,关心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尊重员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采用多样激励手段和多种激励方式,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建立有效地激励制度,应当将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实际同员工的特点相结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局面。

第一章 绪论

(一)分析的背景 动机 目的

本世纪头十年,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提升明显,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国际上排名居于前列,中国工商银行,海尔集团,中国石油公司成为翘楚。但是在核心竞争力上我国企业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与欧美企业相比显出许多不足,例如技术创新能力弱,不能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受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影响。其中有待必须改进的有人力资源质量普遍不高。在我国成功的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激励中有着明显的共性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高层领导将对员工和中层管理者的激励放在战略地位重视调动职工和各个领导层的激励。其次对于员工进行内容型激励,充分调动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又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激励文化的完善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本文研究的动机,企业中的激励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是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影响深远。企业的真正资源是人,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人。对企业参与者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有效地企业管理是企业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管理中的激励问题是其中的关键。

本文研究的目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不可以照搬,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具体成功的企业中去抽象出那些隐藏其中的关键共性的特点,进行借鉴和学习,运用激励管理中的普遍性和科学性,实现广大企业的成功之路。

(二) 分析的方法

本文研究的方法,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发展迅猛,管理实践成熟,在其实践中,以泰勒为首的管理学家对管理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和提升先后产生了一系列辉煌的激励理论成果,得到了实践的认可。运用国际公认的激励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典型激励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章 分析的理论基础

管理的激励功能就是研究如何根据人们的行为规律来提高人们的活动积极性。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动力,渴望都构成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主要的激励理论派别有

(一)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他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方面,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衰退将会直接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导致其他国家出口放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这种影响对那些依靠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尤为显著。如,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加拿大等。

以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为例。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居民消费支出因此而减少,通过收入效应作用于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口需求直接减少,由此造成出口国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受到冲击。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长期以来保持贸易逆差,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中国作为美国主要进口国之一,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7.5%。事实上,撇除价格影响,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至7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由2007年的超过20%放缓至12%,这种进口需求的减少短期内是无法让国内需求弥补的。一些出口企业因此而遭受亏损,例如主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玩具业出口增长率大幅回落,全球最大玩具厂商之一合俊集团已经宣布停牌,其东莞的两家主力工厂已经倒闭。这说明中国实体经济所受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通过这种作用机制, 美国将危机传递到其他贸易国。此外,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相对于主要国家大幅贬值,根据购买力平价机制[6],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进一步增加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贸易对方国市场与第三国市场的产品价格相对提高,竞争力下降,同时为这些国家注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其宏观经济的增长受到严重拖累。

(二)金融渠道的传递

金融渠道传递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递的媒介,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递的途径。金融危机还会通过金融机构间复杂的资金联系在国家间进行传递。金融机构间的联系渠道主要包括相互持股、同业存款、跨国金融机构母子公司等。特别是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和金融机构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的今天,这一传递途径相比以往更加重要。这也被称为“金融溢出效应传递机制”。

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这一传递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危机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间的传递。在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申请以后,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以及瑞联银行等许多一向以稳健经营著称的欧洲著名银行都宣布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投资而遭到巨大财务损失。英国北岩银行遭到的挤兑冲击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2008年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以后,与美国金融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更是首当其冲。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这其中,除了次贷衍生产品本身带来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联系,近年来欧元区金融机构对美国贷款的强劲增长,也增大了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传递的几率。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年中,欧元区五大国家对美国贷款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7%,是对其他地区贷款增速的两倍以上。

伴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也日渐频繁,这也导致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途径在各国间进行传递。这一过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调整其资产组合实现。根据J.Tobin和H.Markowitz的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多样化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总体风险。因此,投资者一般都会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证券组合。由于新兴市场的金融资产属于风险和收益基本相近的同一类别,相关度很高,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有价证券收益率的显著变化就将导致跨国机构投资者对其证券组合中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至少是与该国相邻近及贸易联系紧密国家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引发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递。另外,一国的危机将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迫使投资者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以满足利润、监管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如果流动性冲击过大,一国发生的危机将令投资者在未受到初始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从而引发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过程也将导致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递。

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资本流动这一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途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主要是国际市场上投资者结构变化的结果。以新近崛起的基金为例。我国政府于2007年9月成立了中司实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管理战略,但由于中司最初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金融资产,而这些资产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导致美国信贷危机的风险也借此渠道传入我国。

(三)心理预期传递渠道

心理预期传递渠道是指由于投资者对突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心理恐慌, 这种心理恐慌在类似经济体内进行传递,能起到进一步恶化金融危机的作用。例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美国金融危机传递的过程中,心理传递是真正的加速器。

由以上二种实际关联(直接的贸易或金融联系)无法解释的危机传递机制,可统一归为净传染机制,亦可称作危机传递的预期途径。具体说来,预期途径产生的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时,投资者对其他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风险的传递和危机的产生。预期传递机制又可从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市场上常常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决定自己的选择;而示范效应则是指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重估所投资国家的风险,并据此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支撑因素之一就是信心。外汇市场每天有2万亿美元的交易,投机性资本约占97%,可见,世界资本市场已成为一个大赌场;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网络、通信技术使得资金投资在瞬间得以完成。这就使得金融市场变得动荡无常,市场更为情绪化,投资者的心理也更加微妙,一旦出现利空消息,市场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使得投资者对所有市场重新评估。金融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如同“传染病”一样,在本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中间传递和扩散,导致人们行为的极端盲目和过度反应,推动金融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波动,极大的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程度。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抱有很高的期望,信心盲目高涨,不顾危机发出的种种征兆及预警信号,不断投入资金, 增持美国资产。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又表现极度悲观,从资本市场上仓皇而逃,不再相信政府的政策举措,这种“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良好的边缘国家和地区由于资金流的翻转而陷入危机。

(四)背景相似传递渠道